装备保障能力

2024-06-29

装备保障能力(通用11篇)

装备保障能力 篇1

装备调配保障是实施开展装备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快速、准确、高效的装备调配保障, 是保障平时训练、战时持续作战的重要举措。 装备调配保障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装备保障能力的发挥, 影响着装备保障任务的完成。 因此, 对装备保障部队的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进行评估研究, 分析出影响和制约装备调配保障能力的重要因素, 找出差距, 弥补不足, 为全面提升装备调配保障能力提供服务。

1 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

装备调配保障能力, 是指通过计划、筹措、储存、供应、运输和管理等工作环节, 装备调配满足部队训练和作战需求的有效程度。 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装备筹措、储备、补充、换装、调整及退役与报废等。

建立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通常在遵循科学性、 完备性、独立性、客观性、可比性、可测性、简明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装备调配保障能力的影响因素, 通过专家咨询法, 构建装备调配保障能力的多目标型评估指标体系, 即总目标层为装备调配保障能力C, 单目标层分别为装备筹措能力C1、装备储备能力C2、装备补充能力C3、 装备换装能力C4、 装备调整能力C5以及装备退役与报废能力C6, 具体如图1 所示。

2 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的模型

从前面的指标体系可以看出, 装备调配保障能力涉及众多定性与定量的因素, 有些因素易于量化, 而有些因素难以量化。 对此, 本文采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思路构建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模型, 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评估人员的主观随意性, 促使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2.1 基于熵权法与理想点法建立评估模型

(1) 基于熵权理论的权重确定。 设有n个待选装备保障分队, 每个分队涉及到装备调配保障能力有m个评价因素, 建立原始数据矩阵:

式中, bij表示第i个分队、第j项评价因素值, i=1, 2, …, n, j=1, 2, …, m, 以下各式i, j取值与此相同。

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 形成归一化的评价指标矩阵。规范化决策矩阵:。将规范化的决策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有:。

对装备保障分队中的某个指标, 其信息熵为:

则, 可定义第j个指标的熵权为:

由式 (3) 可以看出, 决策指标信息熵的大小决定了该指标的重要程度。 如果某个指标的信息熵越小, 就表明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 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则其权重就越大;反之, 某指标信息熵越大, 就表明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小, 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小, 则其权重就越小。

(2) 确定理想装备保障分队。 理想点法就是要在众多待选装备保障分队中优选出一个最佳的保障分队, 使其与理想保障分队的距离最小。 首先, 根据规范化矩阵和式 (3) 计算得到的权重值, 计算得到加权规范矩阵:

则对于式 (1) , 设理想保障分队为B*0, 负理想保障分队为B-0, 则:

其中:

(3) 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距离。 一般情况下, 一个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距离最近, 应该与负理想保障分队的距离最远。 定义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距离为b*, 与负理想保障分队的距离为b-[3]。 则:

用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接近程度来评价各保障分队的优劣。 定义评价系数ci如下:

ci越大, 说明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接近程度越大, 与负理想保障分队的接近程度越小, 当ci=1 时, 待选保障分队就是理想保障分队。

对各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和负理想保障分队的欧几里德距离计算后, 根据式 (6) 计算各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接近程度, 确定最优保障分队。

2.2 算例分析

设有4 支装备保障分队 (即B1, B2, B3, B4) , 要求选择其装备调配保障能力最强的一支。 对此, 邀请相关领域部分专家给上述4 支待选保障分队基于上述16 项指标进行打分 (打分采用10 分制, 对效益型指标分值越大越好, 对成本型指标分值越小越好) , 其结果如表1所示。

将以上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后, 按照式 (2) ~ (5) 相应计算出4 支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和负理想保障分队相应距离, 如表2 所示。

根据表1 按照式 (6) 计算每支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接近度:

c= (0.3780, 0.4783, 0.584, 0.5595)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4 支待选保障分队各有优势, 以保障分队B3与理想保障分队的接近度最大, 是4 支保障分队中装备调配保障能力最强的一支。

3 结束语

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运用熵权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有利于装备机关综合考察各装备保障部队的调配保障能力状况, 对促进装备保障部队的装备调配保障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摘要:建立了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了基于熵权法与理想点法的评估模型, 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关键词: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

参考文献

[1]李智舜.军事装备保障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2.

[2]滕兆新, 杨世兴, 傅学庆.基于嫡权的布雷作战方案优选[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8, 7 (33) :143-145.

装备保障能力 篇2

航空装备保障系统效能评估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研究了装备保障系统效能的.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装备保障系统效能的总体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价装备保障系统效能的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作 者:苏畅 张恒喜 SU Chang ZHANG Heng-xi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38刊 名: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7(1)分类号:V37 N945.16关键词:保障系统效能 指标体系 效能评估

装备保障能力 篇3

【摘要】装甲机械化部队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目的为保障指挥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以更好的提高其素质能力。本文重点研究了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原则,提出了“以组织培养为统率,以自我修养为主体,以岗位任职为根本,以资格考核为认证”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装备保障;指挥;能力

装甲机械化部队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是为装备保障指挥人才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素质结构的方式。必须从部队实际出发,从保障指挥任务出发,科学合理地构建实用的素质能力培养模式。

一、装备保障指挥人才能力形成模式构建原则

(一)客观实际原则

近年来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编制调整部队的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的岗位、职责和任务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现实情况,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装备保障指挥人才成长的规律及特点,从事实出发,从需要出发,依据其成长的特点规律,科学设计构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

(二)互补共进原则

人的素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众多素质共同构成综合素质能力的整体。因此,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综合素质能力模式的构建要遵循互补共进的原则,既要照顾到基础素质能力,也要联系到专业素质能力,在构建的模式之中将各素质能力发展进行优化均衡,以利于促进综合素质整体中单一素质能力的发展和完善。但这种互补共进原则也并非是齐头并进,不分彼此,而是要在整体共同发展的前提下,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从而形成整体素质提高,单一素质突出的局面。

(三)整体推进原则

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方方面面。同样,与之配套建立的培养模式,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构建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它的整体性。这种素质能力整体性特点决定了培养模式的整体性,客观上要求在进行模式构建时要循序渐进,从整体出发,从全局出发,从全面培养素质能力出发,形成合力发展,不出现素质能力的短板。

(四)借鉴利用原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综合素质能力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地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是军队其他类型的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从中找出有益于我的方式方法并拿为已用。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髓的原则,既不照搬照抄,也不闭门造车,根据我军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使用。

二、装备保障指挥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主体内容

(一)模式的主要内涵

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可实行“以组织培养为统率,以自我修养为主体,以岗位任职为根本,以资格考核为认证”的培养模式。即以组织培养作为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政治机关、干部部门和装备保障机构统一进行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的择优选拔,然后根据组织安排进行院校培训、轮训或者是集中进行集训或结合岗前训练进行相关训练,取得合格的成绩后,在装备保障指挥岗位进行锻炼,在实践中成长,经过考核后取得岗位任职资格证,将之作为考核认证,获得认证的干部由政治部门宣布命令在相应的岗位上任职。

(二)模式的主体内容

1.以组织培养为统率

就是要将所有的人才培养过程全部纳入组织管理的程序之中,从人才的选拔到培养,从岗位锻炼到考核认证,全部要体现我军的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和优良传统,通过建立、健全适合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形成和发展、开发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建立能够有利于保障指挥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快速形成和发展,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要着眼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实际情况,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人才送入院校进行系统培养。对选拔的人才要根据现任职务和未来任职岗位进行层次区分,尤其是对机关和基层任职岗位要在学习的学科专业方面有所不同,使培养针对性和指向性更强,目的更加明确,既能考虑到低层级的人才又能兼顾到高层级的人才,有利于能动地促进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快速成长。

2.以自我修养为主体

就是要强化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的自觉学习的能力,通过自我不断努力,运用科学的自学方法,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觉努力学习各项技能,不断提高装备保障指挥素养,快速提高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自学、参加函授、听取讲座、参加讨论等方法,在岗位上进行自觉学习,在训练中进行学习实践、自我总结,在函授中快速提高知识水平,在讲座中学习新知识,紧跟理论前沿,不断地汲取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能力。“自我修养”强调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的内在因素,通过利用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对提高自身能力的自然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希望,驱动装备保障指挥人才能动地不断学习和改善自身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

3.以岗位任职为根本

“岗位任职锻炼”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未任职之前应进行的相应岗位的锻炼,二是已经任职后在职岗位的锻炼。根据实际情况,目前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装备保障指挥人才从院校毕业到进入实际任职岗位,没有见习的过程,而是根据需要直接进入任职阶段,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的岗位任职缺乏一个缓冲期,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对综合素质能力成长带来影响。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增加到预定任职岗位或相近岗位见习锻炼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我军现行体制和实际情况出发,可以采取代职、在演习中担任相应岗位职务、在院校中模拟编制中任职等方法来进行实践锻炼。已经任职后,在本职工作岗位中的实践锻炼更为重要。

4.以资格考核为认证

以资格考核为认证,就是要对装备保障指挥人才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合格后给予认证,承认其素质能力达到相应水平。资格考核认证的前提是要有一整套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要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对装备保障指挥人才进行考核和认定。考核对象应是各层级的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对初次任装备保障指挥岗位人才要进行考核和认定,对已经担任不同装备保障岗位的人才也要进行考核和认定,这样使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持续、长久,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才潮.2009.知识化保障队伍[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史伟光.2008.转型中的军事任职教育[M].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如何提高新型雷达装备保障能力 篇4

1 当前新型雷达装备维修保障的现状

1.1 新技术、新工艺在雷达中的应用, 使雷达装备保障困难增大

新型雷达装备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控制、模块化设计、机内自检、光纤传输、全固态发射等新技术、新工艺, 电路复杂、功能繁多, 因此, 要求技术保障人员不仅要掌握一般的雷达结构原理和维修方法, 还要熟悉计算机原理、集成电路、光纤通信等高新知识。

1.2 老的维修保障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型雷达装备发展的要求

一是雷达修理所老旧型号的雷达测量仪器仪表居多, 修理老程式雷达能力过剩, 而与新程式雷达发展需要相配套的便携式、高智能、自动化检测仪器仪表配套跟不上, 加上技术人员维修水平和配套交通工具的限制, 使新装备的维修工作难以快速进行。二是沿用几十年的“一台示波器, 一把电烙铁, 一块三用表, 线路图上跑一跑”的经验维修模式, 已经不适应新型雷达装备维修要求。三是雷达站大多位于高山、戈壁、海岛, 环境恶劣, 雷达装备随机器材和资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易损坏、霉烂, 使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 不能满足快速抢修的需要。

1.3 器材保障体系明显滞后于新型雷达装备的发展

一是雷达站的常耗件是随机备份器材, 要向旅 (团) 器材仓库申请补充, 而现有的器材供应保障体系网络化管理水平有限, 加上雷达装备更新换代快, 新型雷达器材消耗规律难以准确掌握, 不能实现器材的有效供应, 造成某些器材只能向厂家求援。二是各型雷达器材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差, 增加了筹措器材的数量和难度, 不利于维修保障。

2 新型雷达装备保障需要采取的措施

2.1 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更新维修保障观念

一是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随着高技术在雷达上的应用, 对技术人员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技术人员通过进厂培训、院校学习、邀请专家授课、经验交流、自学等多种方式,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尤其是要珍惜到生产和维修厂家进行深化培训。二是以各种参数检测为依据, 加强装备维护和隐患排查, 在实践中加强学习, 变被动保障为主动保障,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努力在提高装备战技术性能上下工夫、见成效。三是要加强与兵器的接触和操纵员的交流, 深入了解装备的动态。对于新型装备因为装备时间不长, 可借鉴的维修经验有限, 所以只有多上机、多观察、多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理解所学的知识,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纸上谈兵。一般来说, 雷达的绝大多数故障发生时, 技术人员都不在现场, 操纵员对于故障现象最具有发言权。因此保障人员在维修前, 应向操纵员询问故障现象, 为对症下药, 迅速、准确排除故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 在平时工作中, 养成定期向操纵员了解装备情况的习惯, 加强指导操纵员如何观察兵器情况, 为定期维护、视情维护和隐患排查准备第一手资料。

2.2 依据新型雷达装备的特点, 建立和健全中继级维修保障力量

一是加快修理所仪器仪表的更新。可根据单位新型雷达装备情况和维修需求, 为修理所配备必要的维修仪器仪表, 如:地阻测量仪、网络分析仪、频谱仪、数字示波器等, 提高修理所的新型雷达保障水平。二是选择工作热情高、专业技术精、工作作风硬的技术军官和士官充实修理所。三是分片成立维修小组, 加强对故障的集中攻关力量。四是合理调节各级维修任务。扩大中继级修理任务范围, 配备常耗的板件芯片。由于新型雷达以更换板件修理为主, 如果在设计时能将板件上易坏的芯片设计成带管座的可插拔器件, 并制定好相关测试资料, 就可以降低维修费用, 减少故障时间, 提高装备完好率。五是搞好资料积累。新型雷达装备部队后, 各种资料还不完善, 不能满足装备保障需求。应该做好雷达装备故障资料、器材消耗规律、各主要部器件测试参数的积累。同时应做好资料整理推广工作。相关部门应在全面收集综合整理资料的基础上, 组织编印下发部队。

2.3 依据新型雷达装备发展需求, 积极有效做好器材保障工作

一是摸索器材消耗规律, 提高器材保障的针对性。对于新型雷达装备要搞清哪些是常耗件, 哪些是耐用件, 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器材配备申请计划。二是增加器材信息化管理的联网单位, 尽可能的实现信息共享。以便更大范围内实现器材统一调配, 节约管理成本。三是广开渠道, 多方筹措器材, 并适当调整购置器材的标准, 以满足新型雷达装备初期器材需求量较大的实际情况。

摘要:近年来新型号雷达大量装备部队, 本文分析了当前新型雷达装备维修保障的现状, 并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型,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徐家迅.雷达装备保障人才建设的现状及思考.科技创新导报[J], 2013年第19期

[2]畅金钊.切实提高装备保障能力[J].国防报, 2010年5月27

[3]史宪铭, 赵战彪, 陈春良, 黄小龙.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构成与途径研究.价值工程[J].2013年04期

浅谈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 篇5

【摘要】装甲装备日新月异的发展,战场环境越来越复杂,装备战伤率增大,如何快速高效的使战伤装备继续投入战斗,就是装甲装备应急维修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从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特点、维修方法以及提高维修质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部队日常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战场抢修;应急维修;装备保障

装甲装备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不但使装备性能日趋高效,而且其可靠性、维修性等固有特性也进一步提高,使得装备结构更加复杂,由过去的单一机械产品发展为机、电、光以及软件等综合于一体;“精确制导、远程遥控、自动寻的、感应作用”武器的出现,使得其终点毁伤效能大大提高,装备受威胁程度空前增大,装备维修保障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新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能力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特点

(一)时间紧,难度大

现代局部战争具有作战空间大、战场变化大、装备战损率高等特点,这就要求对战损装备实施快速有效的抢救抢修,使装备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再次投入战场。“快”即是现代战争对战场装备抢修的基本要求,要求修复工作必须在战术合理的期限之内完成。

(二)环境恶劣

战场环境中抢救战损装备,因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对于抢救人员身体、心理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在战争状态下,由于敌人的封锁,后勤供应线可能被切断;加之维修资源消耗多,同时器材很难运到阵地上,容易造成器材缺乏,未必都能采用换件修理;另外,战场环境下维修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加大,容易造成维修中的差错增多;再则,现代战场由于大量高新武器的投入使用,导致战场环境不仅对装备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而且对战场中的人员同样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三)恢复状态的多样性

战争状态态势下,装备修复具有多样性,不要求恢复装备的本来面目,战损装备恢复到下例状态之一:能够完成全部作战任务、能进行战斗、能应急作战、能够自救。

(四)修理方法的灵活性

平时装备修理是依托其使用技术标准和修理手册来开展的,以恢复装备固有性能为目标;而战场应急维修不同于平时维修,它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非常规的修理,以尽量短的时间恢复作战能力或自救是最重要的要求。经常采用一些非规范的修理工艺,甚至是一些“临时凑合”的方法,以保证战损装备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基本功能,迅速投入到战斗中。

二、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常用方法

战场应急维修是指在战场条件下,利用搭载式应急维修方舱、机动便携式维修设备,对装备实施原位、原件的应急抢修,主要依靠单兵或设备操作人员完成,使用手动维修工具对损伤部位进行不解体的快速维修,经常采用的修理方法有:

(一)堵漏法

对于两栖装备,针对老式钢制两栖装备可以使用胶塞堵漏和磁堵漏技术为主的堵漏保障手段,而新型两栖装备采用的是铝合金材料,这就要求研制具有针对性的保障手段。对于一些油路、气路可采用快速粘接堵漏技术,利用粘接堵漏材料及简单工艺,快速止住泄漏。箱体或管道裂缝会引起渗漏,轻微渗漏不影响装备完成基本功能,可不予修理,严重时可以使用肥皂或黏性较大的泥土堵塞裂缝,作为应急修理措施。现在新材料比较多,如水箱止漏剂、易修补胶泥等。

(二)换位修理法

即用自身零部件换位安装或将其改变安装位置和方向,以恢复原装备功能。比如:当装甲车辆一侧负重轮损坏达到2个,而另一侧无损伤时,即可将完好一侧的第三负重轮拆下,安装在受损一侧;发动机飞轮齿圈因单边磨损而影响正常启动时,也可将齿圈翻面安装再用。

(四)切换修理法

通过转换开关脱开受损部分,接通备用部分,或者将原理担负非基本功能的完好部分改换到基本功能中,这类方法在电路、油路、气压等系统中常用。机械装备中如果电动操作失灵,可改用人工操作代替;火炮瞄准具表尺装定器损坏,可用炮目高低角装定器代替表尺装定射角。

(五)短接修理法

将装备的液压系统、气路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和电器设备中的油管、气管或电路进行短接,越过已经产生故障的零件而将管路或电路直接连接起来,以维持某些功能。

(六)拆换修理法

将暂时无法修复或报废装备的可以使用或有修复价值的部分总成或零部件拆卸下来,更换其它装备上损坏的相应总成及零部件,从而利用故障损坏或报废装备重新组配完好装备的修理方法。此法又分为备件更换、拆次保重、同型拆换以及异型拆换等方法,拆换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应急需要,使装备尽快恢复一定战斗力。

三、提升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措施

装甲装备应急维修具有很大的难度和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战损装备恢复到能再次投入战斗的能力,维修人员在紧张的作战环境下,仅凭人力、简单工具、设备和备件就能使装备恢复战斗力。因此,针对我军装备特点,如何对装备进行及时、经济而有效的应急维修,在最短时间内使被损坏的装备得到恢复,最大限度的提高损坏装备的原位再生能力,提高装备的使用效能,已经成为军队战斗力形成、保持和提高的关键。

(一)健全应急维修机制,提高战场抢修水平

加强对装备战场应急维修理论和维修技术的深入研究,建立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制定相关种类齐全、操作性强的条令及电子手册,研制先进的具有针对性的战场抢修装备、修理方舱、野战的维修设备及专用工具箱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战场抢修水平。

(二)加强战场抢修培训,提高应急抢修能力

适应战争环境,加强恶劣环境下的战场抢修训练内容。应急培训中应加强战场抢修能力训练,实现平时训练向战时战斗能力的转化,以适应恶劣的战争环境,满足应急作战部队需要。在理论培训中,利用网络、多媒体施舍等开展教学,在训练中,引入高科技技术进入培训,如虚拟维修终端、平台等。战场抢修是战斗力的倍增因子,有效的战场快速抢修可以弥补装备的战场损耗,加强恶劣环境下的装备维修技能,使部队战斗力得以持续,其重要性已通过多次战争事实得以证明。

(三)提高装备设计水平,增强装备维修性

提高装备设计水平的目的,就是在研发和设计阶段要对装备系统中各子系统和零部件的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充分考虑维修难易问题,设法使装备发生故障后,便于查找、易于修复。目前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装备在设计生产中通用化、标准化程度较低。要增强装备修复使用性,就必须提高装备的设计水平、规范设计指标,达到通用化、标准化等设计,这些措施具有便于人工替代、便于截断切换或跨接、便于置代、便于临时配用、便于拆拼修理的特点,将使装备具有抢修的先天优势。

(四)加强新技术在应急维修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装备及零部件的快速修复能力,一方面应用快速拆拼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实现装备及零部件的原位快速修复;另一方面发展应急维修技术,如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高速电弧喷涂技术、纳米固体润滑干膜技术、划伤快速填补技术、无电焊接技术、结构贴片修复技术、耐磨修复技术、贴体封存技术等。

参考文献:

[1]张景臣.战时装备技术保障[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余高达等.战役装备保障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加强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的探讨 篇6

一、浅谈消防装备运行保障的现实情况

1. 消防装备维修养护设备相对缺乏

主要是指在对设备维修之时存在不熟悉、不会修的现象;此外, 设备售后服务制度的不健全使损坏的消防装备不能及时的返厂维修。

2. 消防装备技术人员的匮乏

现阶段, 消防部队中车辆维修工、装备技术工程师数目极少, 而消防装备运行保障工作难度又大, 部队官兵逐年更替, 使技术人员更加的缺乏。

3. 消防装备零配件储备不足

消防装备运行保障工作作为消防部队重要的后勤环节, 因为重视度不够, 再加上配件规格不同、种类繁多等要素, 有些人员发现零件损坏问题时却没有及时的对其进行维修, 这势必会使消防装备零配件处于短缺的模式中。

4. 管理体制缺乏完善性

主要受“重使用、轻维护;重采购、轻保养”这一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 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消防装备过度的使用, 甚至有违章使用现象的发生, 这对强化装备运行保障能力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二、探究加强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的有效对策

1. 建立健全实体, 积极开展消防装备维修中心的建设工作

践行“部队建实体、员, 厂商出技术、搞培训、供配件”的整体路线, 在各个地区的消防战勤保障大队建设车辆装备维修中心, 组织专业的消防装备维护保养团队。此时的车辆装备维修中心是由全国各地消防总队管辖的, 它们统一投资建设, 具体的工作落到消防战勤保障大队, 技术与管理人员均是以现役与外聘的形式获得的。该维修中心应该与消防车辆、器具装备的制造厂家签订特约维修服务协议, 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备勤的工作体制, 通过用户送修、上门维修、现场抢修和定期巡检等形式达到提高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的工作目标;。

2. 创新体制, 最终建立健全消防装备运行保障管理制度

消防大队建立健全车辆装备全寿命管理体制、贯彻落实消防车辆与个人防护装备定期检测校验标定体制、对消防车辆实行定期逐量检测的管理与维修体制。此外, 对消防装备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详实的、全程的记录, 例如可以将与消防设备相关的购置、使用、保养、维修信息做成装备 (电子) 履历表, 建立健全消防装备与主要装备技术维修档案, 这样消防大队对于消防装备的采购验收、配备使用、维护保养、检修抢修、退役报废有整体的掌握。为了建立健全消防装备运行保障管理制度, 消防大队应该积极的与囯内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生产和维修厂家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在个人防护装备专业维修技术人员的大力辅助下, 将消防装备的安全隐患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破损的设备得到及时的维护, 此时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消防装备的运行保障能力得以增强。

3. 落实培训工作, 加强消防装备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

消防大队积极开展消防装备专家人才库的建设工作, 广泛的招揽部队退役精英骨干, 安置他们于在职装备、战训、通信等岗位, 也可以将其引进到化工、机械、修理、科研、院校等单位去参与消防装备专家与人才的培养工作。总之, 人才库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能为消防设备的建设规划、采购、应用、维修、管理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运行提供技术性的支持。此外, 岗前培训、年度轮训等培训机制的拟定与实施, 使基层消防装备技术力量更加雄厚;为达到专业性消防装备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培训考核是极为有效的手段, 对那些合格的装备技师以及设备质检员给予额外的岗位津贴, 以示鼓励;自训与外训模式的启用, 使一支专业性强的消防技术装备人才团队打造出来, 为提高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提供辅助动力。

4. 重视实战, 达到人与装备有机结合的目标

优质的装备只有在技术高超的使用者手中才会将自身的战斗力发挥出来, 消防人员与消防装备的有机结合, 是提高装备运行保障能力的最佳方式。人与装备的结合, 使消防人员在接触进口、高端的设施之时对其性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战中及时而有效的处理各类突发情况。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的消防设备, 只有实战演习的路径, 消防人员才会对其操作方法有更为全面的把握, 对其操作的规则有更为确切的了解。总之实战环节的开展, 才能够使消防装备与消防队员整合为一, 此时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才会大大的提升, 那么由此可以推断的是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有所强化, 车辆装备的作战效能实现最大化。

三、分析强化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的重要性

一是通过强化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是协助消防部队顺利有效完成灭火、救援等实际任务的基础性需求;二是这一强化工作的落实, 是使消防装备发挥作战效能的根本, 这主要是因为电子技术、液压技术等新型技术与新型工艺的应用, 协助消防队伍应对各种复杂的任务。

四、结语

总之, 积极开展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强化工作是极为必要的, 可以使消防人员掌握更多的消防装备技术, 为消防车辆战斗效能的正常发挥提供条件;与此同时, 为其消防任务的顺利、高效完成提供基础性保障。

摘要:消防装备作为消防人员在消防工作进程中手中最主要的利器之一, 对其运行保障情况进行探究是确保消防装备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基础。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是首先浅谈目前消防装备运行保障的现实状况, 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联系实践经验提出了强化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的可行措施, 最后论述了提高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的意义。

关键词: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探讨

参考文献

装备保障能力 篇7

现阶段, 我国军队已经将高科技、新产品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以全新的面貌登上世界军事大国的舞台。作为与军队建设同步进行的后勤车辆装备维修工作也将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 以适应高科技新装备, 为我国国防及军队建设做出更大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车辆维修保障能力存在诸多问题, 很难及时实现与高科技同步。

1 车辆装备维修保障面临的问题

1.1 维修保障力量不足

现今, 我国军队已经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行军, 车辆装备在各个部队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能够保障在军事行动中快速、高效、精准的实现预定目标。然而各部队只是配备了修理所、修理连, 所配备的车辆维修人员的维修技能也是参差不齐, 只有10%的人员能够达到独立完成战时车辆维修任务, 且维修技术单一, 缺乏一专多能、专家型复合型人才。一旦遇到难度系数较高的故障, 则需要运送至总厂维修, 耗时且耗费人力、财力。

1.2 车辆分队通讯设备和保障方式方法过于单一

从近几年的多次演习来看, 手持机只能在平坦的地区应用, 一旦遇到遮挡或者在比较复杂的山地、山谷等区域, 信号就会受到限制和干扰, 不容易联络, 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用手机。但是手机受信号覆盖范围限制, 保密程度不高, 容易泄露机密, 造成重大损失。一旦遭受敌方电磁干扰, 就会导致联络中断, 阻碍命令的上传下达, 严重影响了军队在军事行动中的快速响应效率。在这种保障方式单一和现在高科技化条件下要求快速反应、快速保障、快速恢复战斗力是完全不匹配的。

1.3 车辆装备车型种类更新快, 器材、设备配套保障落后

目前, 我国军队装备了几十种新型车型, 更新快, 品牌多, 但是现行的维修机具、检测设备跟不上, 配备标准低, 数量少, 很难及时完成车辆维修保障任务。除此以外, 现在保留的旧车型、特殊车型配件困难, 很多车型如东风等老牌车型在地方早已淘汰, 所需配件必须通过厂家订购, 大大降低了响应效率, 又增加了财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增加了维修费用和难度。

2 提高车辆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对策

2.1 增加车辆维修保障力量

各部队维修所、维修连、保障分队增加维修保障力量, 特别是增加专业尖子、技术标兵、指技合一、一专多能型的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只有配备合理的维修保障力量, 才能有效地提高保障能力。

2.2 提高车勤人员的专业技能

从事车辆维修保障相关工作,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具备最基本的技能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素质, 才能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熟练掌握、科学运用车辆装备相关知识, 以增强车辆管理使用的科学性、安全性、时效性。现今车型不断更新换代, 高新技术日新月异, 这就导致车辆维修保障工作难度系数越来越高。作为专业的车勤人员, 要不断学习, 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专业技能, 才能更好的、更有保障的实现车辆维修保障工作。

2.3 合理配置维修机具设备

现在我国军队车辆装备更新特别快, 但是车辆维修的专用设备、检测设备、维修设备短缺, 并且更新较慢, 与车辆装备完全不匹配, 直接影响了车辆维修保障的效果和效率。为了提高车辆应急维修保障的响应效率, 必须合理配置维修机具, 促使车辆装备维修向专业化、标准化、通用化方向发展。

2.4 探索创新保障方式

设置若干抢修小组, 每组成员2-3名, 在梯队编成内施行滚动式保障。抢修小组机动灵活, 可以快速响应, 迅速判断故障, 采用换件拆件和应急修理的方法, 实施抢修, 缩短维修时间, 使得装备在短时间内恢复响应。对于故障较大、短时间内无法修复的车辆, 妥善停放, 根据损伤程度、所需器材等情况选择最省时省力的维修保障方式。

3 车辆维修保障能力系统评估

3.1 车辆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的意义

车辆装备维修保障工作这一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在目前军队中没有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评估分析, 通常只是看这些装备是否圆满完成了一些演习训练任务, 或者能否在运输考核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种现象就导致了许多严重影响车辆维修保障能力形成的制约因素, 而这些因素长期得不到调整, 困扰新式车辆装备维修保障突出问题也得不到合理解决, 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故而开展车辆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系统评估对于提高现在车辆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车辆维修保障工作的效果分析

车辆维修保障工作的目标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时, 一种是战时。平时维修保障工作的目标就是在合理消耗财力、物力的情况下, 最大效用的保障车辆装备处于一种完好的技术状态, 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平时的训练任务、执勤、演习等运输任务。展示维修保障工作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保证车辆装备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维持维修保障效果, 不用考虑经费问题, 但是在战时却要考虑维修资源保障率。

随着我国对国防安全的重视, 以及我国军队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武装军队,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大国, 整体军事力量得到空前提高, 虽然在当前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我们解决, 文章就目前所存在的部分问题作出简要分析和对策, 但是仍将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

摘要:近年来, 军队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 高科技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装备维修和保障工作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军队建设, 车辆装备维修工作也将面临大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如何提高车辆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成为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就现在车辆装备维修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车辆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人员培养,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陈宏昌, 安静洲, 庄建峰.提高车辆装备维修分队保障能力的思考[J].汽车运用, 2011 (12) .

[2]安宁, 孙世忠.加强部队车辆安全工作‘四要’[J].汽车运用, 2011 (12) .

[3]杨小松, 张建华, 廖苓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车辆维修保障能力评估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0.

[4]刘增勇, 陈明, 张爱民, 令狐昌应, 刘旭亮.战时车辆装备定点维修保障效能仿真评估研究[J].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0 (12) .

装备保障能力 篇8

一、消防装备运行保障的现状

1. 专门的消防装备维护机构缺失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很多像北京、天津、石家庄等较大规模的城市地区, 各消防署覆盖范围极广, 加上城市规模较大, 人口较多, 消防装备的使用频率较其他地区高, 对消防装备运行保障的需求也较大。虽然已经建立一些专门来维护消防装备的部门机构, 但是总体来说无法使辖区内的消防装备都得到及时的维护。而且有些消防署距维护部门所在区域较远, 这种跨区域的消防装备维护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相对成本也较高。甚至还有些消防署无法配备专门的消防装备维护机构, 消防装备的维护工作大多靠消防人员自己来完成。这是消防维护机构上的缺失, 这种缺失会导致消防装备无法时刻保持备战状态, 在火灾高发期 (干燥的冬季、春节期间等) 就很有可能导致火灾救援不及时而引发严重的结果。

2. 专业的消防装备维护人员缺失

综合来说, 我国发展时间较短, 很多地区的消防机构处于建立初期, 更不用说相关的消防装备维护机构了。这些地区的消防装备维护工作存在问题较多, 甚至有些地区连最基本的消防装备维护工作都存在缺失现象。由于消防装备维护工作发展的时间较短, 在相关专业上就存在较大的人员空缺。而消防装备维护工作又不能不进行, 人员上缺失会使与消防装备维护相关的工作难以进行。

综合来说, 现阶段的消防装备运行保障工作迫切需要由专业的技师来进行, 培养专业的消防设备维护人员极为必要。

3. 专项的消防装备维护缺失

很多大中型城市的消防署的设备使用年限较长, 很多消防装备已经无法通过维护或维修工作来保证其正常使用, 只能通过更换部件或者重新购置来解决相应的装备问题。但是现阶段我国过分重视消防装备的使用, 而在维护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国家在过去对于消防装备维护工作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 资金上的缺失使消防装备维护工作难以进行, 或无法完全进行, 装备维护上就会遗留一些小问题, 这些小问题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不断扩大, 最终可能引发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加强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的关键点

首先, 需要各地政府和消防部门重视起来, 带动下属的消防装备维护部形成良好的消防装备维护意识, 进而带动相关工作的进步。

其次, 加强消防装备维护的技术投入, 尤其是在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形成完善的消防装备维护团队, 通过人员上的进步推动消防装备维护工作的进步。

最后, 需要政府财政上的支持, 这是完善消防装备的维护人员团队建设和其他相关的部门建立和健全的重要推动力。

三、加强消防装备运行保障的建议

1. 加快实体的消防装备运行, 保障维护维修中心建设

首先, 建设实体的消防装备运行保障维护维修中心, 尽可能保证每一个大中型城市至少有一到两个大型、综合的消防装备维护维修中心, 将消防装备维护维修的资源首先集中起来, 方便进行下一步的配给。

其次, 尽可能保证每一个消防署都有其对应的维护维修中心, 保证消防装备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可以将器材、车辆或其他设备送去维修, 在时间上进行压缩。

最后, 统筹消防署和已建成的消防装备维护维修之间的联系, 做好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 必要时刻消防设备维护维修中心可以提供“上门服务”等。

此外, 消防署也应当建立自己的装备维护机构,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装备维护工作, 一方面可以缓解消防装备维护维修中心的工作压力, 另一方面可以为一些需要优先解决的消防装备问题让出通道。

2. 加强相关的技术人员培训

一支训练有素、专业技能过硬的消防装备维护维修人员团队在加强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这些参与消防装备维护维修工作的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机械知识、修理技能、科研能力等, 这是实现消防装备运行保障的基础。

其次, 消防装备使用频率较高, 因此在维护上花费的时间不能太多, 这就要求与装备维护维修相关的技术人员具备较强的经验技巧, 这就需要在人员培训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模拟实训来实现, 相应的资金投入也就相对比较重要。

最后, 需要加强消防装备使用人员的技术培训。仅仅依赖维护维修人员的技术是无法完善消防装备的运行保障能力的, 也需要装备使用人员即消防人员具备一些装备使用技巧, 尽可能地减少装备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和破坏, 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消防装备维护维修的工作量。

3. 形成较为完备的消防装备后勤体系

完备的消防装备后勤体系是加强消防装备运行保障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需要对消防装备进行档案式管理, 为各种消防装备进行档案记载, 对应档案进行使用人员和维护人员分配, 对于一些易于发现的消防装备小问题直接现场解决。

同时组建消防装备检修队伍, 定期对各类消防装备进行检修工作, 避免在消防装备使用过程中的小问题、小故障通过积累扩大化。

对消防装备进行实体检修的同时对档案进行检索, 实行消防装备寿命管理, 对一些使用年限较长的消防装备从档案上除名, 并及时增添新的消防装备进行空缺的填补。

参考文献

[1]张弛.高原寒区灭火及应急救援装备保障问题探析[J].科技风, 2015, (18) .

[2]常松.跨区域救援消防装备应急保障机制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 2012, (02) .

[3]陈琳.大型灾害事故救援中装备器材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J].科技与企业, 2013. (09) .

[4]李建华.提升北京消防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能力的探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5, (07) .

装备保障能力 篇9

传染病防护装备是指传染病发生或存在潜在发生威胁时, 应用医学防护技术和装备来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系列装备的总称[1,2]。它是传染病防控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在发生大规模生物恐怖袭击事件, 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时, 控制疫情传播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之后, 国家非常重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传染病防控装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研人员相继研发了卫生防疫车、生物检验车等传染病防控装备, 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 制造了一批产品, 研发了系列实验室试剂, 成功研制了负压隔离式重大传染病现场处置间、后送舱与收治单元研制等部分传染病应急防控装备, 开展了烈性传染病系列检测试剂盒的研发。这些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我国各级疾控机构的保障能力[3]。

传染病防护装备是传染病防控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为军地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应急防控工作提供防护保障。传染病防护装备的保障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水平和效果, 因此如何分析与评价传染病防护装备保障能力就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该类装备涵盖范围广、涉及类型多等特殊原因以及其他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传染病防护装备保障能力的系统研究, 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装备设计、研发、选型、采购等方面的发展。因此, 开展传染病防护装备保障能力评估研究可为传染病防护装备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对提高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整体保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 传染病防护装备指标体系

1.1 传染病防护装备的构成

传染病防护装备涉及面广、类型众多, 相互之间既有共通性, 也有其特有的一些特点, 在进行传染病防护装备评价时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涵盖影响装备保障能力的所有要素。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传染病防护装备体系, 提高传染病防护装备评价工作的效率, 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必须对其构成进行界定。

通过查阅资料和向专家咨询, 将传染病防护装备按防护对象分为2类: (1) 个体防护装备, 主要包括防护服、防护面具、防护手套、防护靴等; (2) 集体防护装备, 主要包括滤尘器、滤毒器和氧气再生装置等[4]。分类结果如图1所示。

1.2 传染病防护装备指标体系建立

传染病防护装备指标体系构建是以传染病防护装备保障能力评估为目的而进行的,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影响装备的各种要素, 并保证评价过程的可操作性, 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可靠, 达到方法科学、结果可信、过程可行。为此, 在构建传染病防护装备指标体系时, 要按照全面性、独立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以及可比性的原则来进行。

按照传染病防护装备分类, 对各类装备的共通性与特异性进行分析, 以确定各类别装备的指标体系。在分析影响每类装备保障能力因素的基础上, 构建该类装备指标体系, 并设计传染病防护装备指标体系专家调查表, 运用德尔菲 (Delphi) 法, 使用调查问卷对科研、管理、采购、使用等多部门的专家进行多轮调查征询、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 直到专家组成员的意见趋于一致, 最终形成整个传染病防护装备体系各类装备的指标体系。本文以防护服的指标体系为例, 如图2所示。

2 传染病防护装备评估

2.1 指标量化和指标值规范化处理

在评估过程中, 由于装备各指标之间存在量纲上的差异性,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数据之间不能直接进行比较, 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主要包括指标量化和指标值规范化处理。

2.1.1 指标量化

指标量化主要针对定性指标的定量化问题。首先给定性指标以明确定义, 再根据指标定义和实际情况将指标划分为若干等级, 对不同等级规定评分值, 并作为该指标的标值。如采用1、3、5、7、9 (分别代表较差、差、中、好、较好) 标度法进行打分量化。

2.1.2 指标值规范化处理

装备评估指标大体分为极大优型、极小优型、固定型等。为消除不同类型指标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在评估之前首先要将指标值作无量纲化处理。考虑传染病防护装备评估的具体应用, 确定适用的指标规范化方法及相应的规范化函数, 将其转化为[0, 1]区间内的数[5]。设ui (j) 为规范化函数, xi (j) 为原始指标值, 具体公式为:

对于极大优型指标:

其中, i=1, 2, …, m;j=1, 2, …, n。

对于极小优型指标:

其中, i=1, 2, …, m;j=1, 2, …, n。

对于固定型指标:

其中, i=1, 2, …, m;j=1, 2, …, n;x*为固定最优值。

2.2 传染病防护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方法讨论

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涉及到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 是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综合评价。目前, 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 按照评价与所使用信息特征的关系, 可分为基于数据的评价、基于模型的评价、基于专家知识的评价以及基于数据、模型、专家知识的评价。当今比较流行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以及这几种方法的混合使用, 如层次分析法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集成、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法等。

灰色系统理论主要是研究“部分信息已知, 部分信息未知”的“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 主要是利用已知信息来确定系统的未知信息, 使系统由“灰”变“白”。其最大特点是对样本量没有严格的要求, 不要求服从任何分布, 在系统数据资料较少和条件不满足统计要求的情况下, 更具有实用性。装备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复杂性、结构关系的模糊性, 指标数据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 符合灰色系统理论研究的范畴[6,7]。因此,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来评估传染病防护装备保障能力具有可行性。其中,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应用的主要方面之一。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灰色综合评价法是利用各方案与最优方案之间关联度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比较、排序。本文采用结合层次分析法的灰色综合评价法来评估传染病防护装备的保障能力。

灰色综合评价法的模型为:

其中, R=[r1, r2, …, rm]T, 为m个被评对象的综合评判结果向量;W=[w1, w2, …, wn]T, 为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向量, ;E为各指标的评判矩阵, (ξi (k) 为第i种方案的第k个指标与第k个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 。

根据R的数值进行排序, 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比较数列 (评价对象) 和参考数列 (评价标准) 。设评价对象为m个, 评价指标为n个, Xi (j) 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值, X0 (j) 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最优值。

比较数列为:

其中, i=1, 2, …, m;

参考数列为:

(2) 确定各指标值对应的权重。可利用层次分析法等确定各指标对应的权重:

其中, Wj为第j个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

(3)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ξi (j) 是比较数列Xi与参考数列X0在第j个评价指标上的相对差值。

(4) 计算灰色加权关联度, 建立灰色关联度。灰色加权关联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ri为第i个评价对象对理想对象的灰色加权关联度。

(5) 评价分析。根据灰色加权关联度的大小, 对各评价对象进行排序, 可建立评价对象的关联序, 关联度越大, 其评价结果越好。

3 传染病防护装备保障能力评估实例分析

“非典”疫情爆发之后, 大批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抢救患者的过程中被感染, 防护服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国外防护服的研究较为系统, 在军队和地方得到广泛使用。我国防护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现以防护服为例进行传染病防护装备保障能力评估。通过资料整理, 选取6种典型的防护服的参数进行规范化处理, 依据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 利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估[8]。防护服基本信息见表1。

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得到的规范化指标值见表2。由此确定参考数列X0={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通过向专家咨询,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估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值见表3。

计算灰色加权关联度, 根据结果进行排序, 结果见表4。

最终的评估结果排序为:4#、3#、6#、5#、2#、1#。其中, 4#防护服的作业能力较优, 质量和购置成本又较低, 保障能力最优, 3#、5#、6#防护服差距不大。虽然1#防护服的作业能力比较优越, 但其质量和体积以及维修保障性较差, 购置成本又相对较高, 所以, 综合评估结果排名较低。我国防控SARS疫情期间研制的BWT型防护服排名居中, 说明我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进步, 但与国外的先进产品相比仍有差距。评估结果与实际性能基本一致, 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评估每类装备保障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研究, 指出了我国传染病防护装备的缺项和不足, 为装备体系的完善和装备保障能力的提高提供决策支持。

4 结语

近年来, 各国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促进了传染病防护装备的快速发展。但由于该类装备的研究、配备和发展缺乏相应的系统设计和综合论证, 制约了整个装备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保障能力的提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传染病防护装备保障能力评估, 发现其问题和不足, 对引领和指导该类装备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对其指标体系以及评估方法进行了阐述及应用, 对于开发相应的辅助决策支持平台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建立传染病防护装备评估指标体系, 为传染病防护装备保障能力评估、装备选型及科研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检索、专家调查法和灰色综合评价法, 针对传染病防护装备的定义、分类、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指出了国内传染病防护装备的缺项和不足, 为装备体系的完善和装备保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决策支持。结论:构建传染病防护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对引领和指导该类装备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传染病,防护装备,保障能力,指标体系,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傅征.军队卫生装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2]王运斗.核化生医学防护装备相关体系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1) :63-66.

[3]杨振洲, 王永烈, 高振海, 等.多功能卫生防疫车的研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1, 7 (4) :28-29.

[4]王政, 王运斗.核化生武器与“三防”卫生装备[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

[5]索再萍, 王运斗, 伍瑞昌, 等.卫生装备选型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 21 (1) :7-12.

[6]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7]田民, 刘思峰, 卜志坤.灰色关联度算法模型的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 2008 (1) :24-27.

装备保障能力 篇10

摘要:军队航空院校实行任职教育以后,对装备保障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论述了装备教学在任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当前院校装备保障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加强院校装备保障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任职教育;装备保障;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

在军队院校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之后,对院校装备保障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作为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院校,对装备保障的需求和依赖性更高。因此,适应任职教育转型需要,必须大力开展院校装备保障建设研究,探索新形势下院校装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装备保障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院校装备保障建设,努力提高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训质量。

一、任职教育中装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一)装备教学是培养学员专业素养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主要是通过各专业系的装备教学,使学员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的设备构造、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基本的操作使用方法,学习和掌握设备故障检测、故障分析判断和维修保障的基本能力。很显然,在学员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如果没有实物装备做支撑,专业装备教学全靠从理论到理论的“纸上谈兵”,这对培养学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二)装备教学是培养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根本保证

培养学员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其任职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学员履行好部队岗位职责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装备教学才能使学员熟悉各种设备部件所处的位置和设备故障检查程序;只有通过装备教学才能检验学员掌握设备原理构造的状况和培养学员实际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装备教学才能培养学员认真负责、准确迅速、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优良机务作风。因此,从培养学员实际操作能力和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来看,也必须要有实装教学作保证。

(三)装备教学是促进院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院校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紧紧围绕装备教学和人才培养来进行。因为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发展,给院校的装备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院校科研工作要适应部队装备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就要紧密结合装备教学大力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通过装备教学特别是新机装备教学,可以摸索和总结产品的耗损性、早期性、随机性和缺陷性等故障规律,从而为进一步提高装备固有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找准科研立项课题。另一方面根据新机装备一时难以列装保障教学的状况,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按照“立足主战、兼顾现有、跟踪新型”的原则,逐步建立仿真、虚拟、模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内容,以解决新装备不足,训练时间不够和现场教学条件缺乏等现实问题。所以,装备教学是促进院校科研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当前航空院校装备保障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传统的教学装备保障模式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装备老旧而且缺编多,与部队现有装备脱节。现在航空院校装备教学一般用的都是一、二代机,这与院校当前承训的任务和部队现有装备差距较大。如某航空院校目前承训的五种机型实装教学一架也没有,装备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做多媒体课件来解决。这些做法虽然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从培养学员部队实际任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来看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它不可能代替实装教学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作用。当前航空院校培养的学员部队普遍反映适应岗位工作慢和实际动手能力弱,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装备保障教学跟不上,这一点应该引起航空院校和上级领导机关的重视和反思。

二是航材供应渠道不畅,装备配套建设矛盾突出。航空院校装备教学使用的飞机都是部队退役的旧飞机,一般机件老化,缺损严重。要恢复教学使用,需要补充新的设备和部件。但从空军现在航材供应体制看,院校航空器材没有列入正常的供应保障计划,各院校教学消耗和维修保障器材主要靠各院校自行联系解决。这样不仅供应渠道不畅,而且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尤其还要看到,院校教学大型装备都是由上级不同部门多头管理,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装备的系统配套建设,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装备综合效益的发挥。这些问题也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新的认识和研究。

三是装备维修经费缺口较大,正常保障教学维持困难。目前院校装备教学使用的飞机都是部队退役多年的老旧飞机,学员班次多,使用频率高,各种部附件和器材损耗量大,这就给装备维修经费造成了很大压力。据某航院统计资料显示,现有装备教学保障每年最少需要经费300万元左右,而实际上级拨付的不到一半。这样装备维修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学员实习安全也存在着隐患,在装备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取消一些难以保障的课目,只好采取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方法来代替,这对全面培养学员工程实践能力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加强院校装备保障建设的思考

(一)端正对院校装备保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院校装备保障建设落后,院校教学装备与部队现有装备脱节,院校装备保障建设投入不足等,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对院校装备保障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总觉得新机装备昂贵,投到院校不值得,不如投放到部队能直接形成战斗力。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也是缺乏远见的。任何先进的武器装备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保障人才与之相结合,单纯的先进装备是不可能自发产生战斗力的,这一点在伊拉克战争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要培养与新机装备相适应的保障维护人才,在院校就应该让学员学到新机装备。不然,在院校学的用不上,部队需要的又没学到,这样培养的人才无疑是最大的浪费,对整个部队建设也是不利的。所以,军委总部领导多次强调指出,要加强院校装备保障建设,使其总体水平高于一般部队。总装备部领导特别指出:把院校装备保障摆在优先地位是全军装备工作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

(二)建立符合院校特点的装备保障新机制

院校装备保障建设与部队有很大的不同,加强院校装备保障建设,关键要从院校实际出发建立起符合院校特点的装备保障新机制。当前主要应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把院校装备保障建设列入部队装备保障的总体规划,保证院校教学装备与部队现有装备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克服院校教学装备与部队装备严重脱节或滞后的现象。二是要建立航空院校器材保障供应渠道。根据院校实有装备和教学需求,确定统一的航空器材供应渠道,保证教学装备维修器材有可靠的供应来源,克服目前存在的“各院校自行联系解决”的做法。三是要建立统一的院校装备管理体制。现在院校不同类型的装备都是由上级不同主管部门分散管理,这样往往容易造成装备配套建设困难,不利发挥各类装备的综合效益。因此,应建立统一的院校装备管理体制,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组织,克服装备保障中的条块分割、分散管理的现象,提高院校装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适当加大院校装备保障建设的经费投入

当前院校教学使用的各类装备一般都是老旧装备,加上任职教育装备教学任务重,使用密度大,必然增加各种设备器材的消耗量,给装备教学保障造成了新的压力和困难。因此,要保证院校装备教学的正常运转,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要不断增加对院校装备保障建设的经费投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按照各院校实有装备的编制数量、老旧程度、使用状况等,进行科学地评估和核算,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而不能凭想当然办事,随意给一部分,是否科学合理、够不够用都一概不管。这种缺乏科学依据,不符合院校装备保障规律的主观随意性的保障方式,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应引起各级领导和装备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反思。

装备保障能力 篇11

1 Rough集理论的相关知识

1.1 基本概念

(1) 知识、知识库与等价关系。

在粗糙集理论中, 知识被认为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能力。设U≠∅是研究对象组成的有限集合, 称为论域。任何子集X⊆U称为U中的一个概念或范畴。论域U中的任意概念簇称为关于U的抽象知识, 简称知识, 它代表了对U中个体的分类。设R是U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则给定论域U和等价关系R, 在R下对U的划分, 称为知识, 由它确定的等价类记为U/R。U上的一簇划分 (对U的分类) 称为关于U的知识库, 一个知识库可用K= (U, R) 表示, 其中U是非空有限集, R是U上的一簇等价关系。

(2) 知识表达系统与决策表。

粗糙集理论主要借助二维信息表有效表示知识信息, 称为知识表达系统。它的基本成分是研究对象的集合, 关于这些对象的知识是通过指定对象的属性 (特征) 和它们的属性值 (特征值) 来描述的, 一般用S={U, R, V, f}表示。其中, U为论域, R是属性集合, undefined是属性值的集合, Vr表示属性r∈R的属性值范围, 即属性r的值域, f:U×R→V是一个信息函数, 它指定U中每一个对象x的各种属性值。决策表是一类特殊的知识表达系统。若R=C∪D是属性集合, 子集C和D分别称为条件属性集和决策属性集, D≠∅, 则称信息表知识表达系统S={U, R, V, f}为决策信息系统, 对应的二维数据表称为决策表, 表示当满足某些条件时, 决策 (行为、控制等) 应当如何进行。

(3) 上近似集、下近似集与正域。

粗糙集理论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一种基于边界的概念, 即一个集合在某特定的知识下有模糊的边界。设U是给定论域, X⊆U, R是U上的等价关系簇。当X能表达成属性子集B所确定的U上的基本集的并集时, 称X是B可定义的, 否则称X是B不可定义的。B可定义集也称作B精确集, B不可定义集称为B粗糙集。包含于X中的最大可定义集和包含X的最小可定义集, 都是能够根据B确定的, 前者称为X的下近似集, 记为B* (X) , 后者称为X的上近似集, 记为B* (X) 。则:

X的下近似集:B* (X) =U{Yi|Yi∈U|IND (B) ∧Yi⊆X}

X的上近似集:B* (X) =U{Yi|Yi∈U|IND (B) ∧YiIX≠∅}

集合BNB (X) =B* (X) /B* (X) 称为X的B边界;POSB (X) =B* (X) 称为X的B正域;NEGB (X) =U/B* (X) 称为X的B负域。直观地讲, 边界域BNB (X) 是根据知识B、U中既不能肯定归入集合X, 又不能肯定归入集合undefined的元素构成的集合;正域POSB (X) 是根据知识B、U中所有一定能归入集合X的元素构成的集合;负域NEGB (X) 是根据知识B、U中所有不能确定一定归入集合X的元素的集合。

(4) 冗余属性、属性约简与属性核。

决策表中的所有条件属性并非都是必要的, 有的是多余的, 去除多余的属性不会影响原表达效果, 即在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知识的约简导出概念的分类规则。

对信息系统S={U, R, V, f}, 设r0∈R, 如果IND (R-{r0}) =IND (R) , 则称属性r0在R中是冗余的, r0为冗余属性;否则, 称r0在R中是绝对必要的。如果每个属性r∈R在R中都是绝对必要的, 则称属性集R是独立的;否则, 称R是可约简的。R中所有绝对必要属性组成的集合称为R的属性核, 记作core (R) 。

设P和Q为论域U上的两个等价关系簇, 且Q⊆P。如果满足IND (Q) =IND (P) 、Q是独立的这两个条件, 则称Q是P的一个绝对约简, 记为red (P) 。

1.2 属性离散化

在运用粗糙集理论进行对象评价处理决策表时, 要求对决策表中的值用离散数据表达。如果某条件属性或决策属性的值域为连续值, 则在计算前必须进行离散化处理。属性离散化的算法有很多种, 如等距离划分算法、等频率划分算法、C-均值属性离散化算法等。本文根据评价指标的特点和性质, 采用建立评价标准的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

1.3 属性重要度

为了找出某属性或属性集的重要性, 需要从表中去掉另外一些属性, 再来考察去掉该属性后分类会怎样变化。若去掉该属性会相应地改变分类, 则说明该属性的强度大, 即重要性高;反之说明该属性的强度小, 即重要性低。对于决策表S={U, R, V, f}, C∪D=R, 条件属性ci∈C (i=1, 2, …, n) , ci对于决策属性的重要性程度定义为ki, 如公式 (1) 所示:

undefined

其中, card (U) 表示集合U中元素的数量;POS{C/ci} (D) 称为D的相对于{C/ci}的正域, 即U中所有根据属性集{C/ci}进行划分后, 仍可准确地划分到D的等价类中的对象集合;card (POS{C/ci} (D) ) 表示集合POS{C/ci} (D) 中元素的个数。

ki越大, 表明当从条件属性中去掉属性ci以后再对论域中对象进行分类时, 分类U/D的正域所受影响越大, 则条件属性ci即第i个指标对决策结果越重要;对于重要程度ki=0的指标, 说明它对决策结果影响很小, 可直接约简, 不必赋予权重和评分。

2 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成

科学、系统地衡量装备保障资源能力, 应当从装备保障的基本要素入手, 对保障装备、保障器材、人员及技术水平、保障设备、保障设施、训练及保障资料等各项指标进行描述。

(1) 保障装备c1。

它是实施装备保障的基本物质手段, 是衡量装备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标。评估保障装备资源状况, 应从平战时装备的需要出发, 从装备的数量、质量、可持续作战能力等方面考虑构建评估指标。

(2) 保障器材c2。

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装备维修提供足够、配套、完好的维修器材决定于器材保障的水平。为此, 用器材保障设置配套率、完好率、储备率等方面因素来整体衡量保障器材对装备完好率的保证程度。

(3) 人员及技术水平c3。

装备保障资源中的人员因素, 主要从人员的数量、技术素质、指挥素质等方面来考虑。

(4) 保障设备c4。

它是装备保障资源中的重要内容。评价装备保障能力, 也应从设备在平战时对装备保障行动的影响入手, 考虑保障设备的数量、质量情况等。

(5) 保障训练c5。

装备保障训练的水平, 应从训练的课目设置、训练时间、人员参加情况及训练或考核成绩几个方面来考虑。

(6) 保障设施c6。

保障设施是装备保障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对其评价标准分别确定为配套程度、完善程度, 其评估指标相应确定为配套率和完好率。

(7) 保障资料c7。

它是装备管理、维修、科研、技术革新等工作的基本依据。根据装备的不同, 具体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求也不相同。评估指标为品种达标率、数量达标率等加权的综合指标。

(8) 保障能力综合评价D。

以上7个保障能力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装备保障综合能力评估体系。保障能力综合评价是一种全面衡量保障能力的具体量化指标, 更加直观形象地反映出装备的综合保障能力。

3 实例验证与分析

3.1 建立系统评价决策表

选取某集团下属10个同一建制单位作为样本, 对其装备整体保障能力进行实证考察, 邀请专家依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首先建立评分标准, 这是衡量评价指标优劣的评分等级, 条件属性各单项保障能力, 设计“强、一般、弱”3个等级, 分别对应3、2、1分;决策属性综合评价, 设计“优、良、一般”3个等级, 分别对应3、2、1分。然后根据各属性评分值, 建立评价决策表, 如表1。

3.2 属性约简及重要度计算

根据表1, 运用粗糙集方法进行属性约简, 并计算重要度。

(1) 计算各属性等价类

首先, 计算决策属性和所有条件属性集合的等价类。

U/IND (D) ={{1, 9}, {2, 5, 10}, {3, 4, 6, 7, 8}}

U/IN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然后, 分别移去各条件属性, 计算等价类U/IND (C-ci) :

U/IND (C-c1) ={{1}, {2}, {3}, {4}, {5}, {6}, {7}, {8}, {9}, {10}}

同理, 计算其他等价类。

(2) 计算各属性的正域

POS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POS{C/c1} (D) ={1, 2, 3, 4, 5, 6, 7, 8, 9, 10}=POSC (D)

POS{C/c2} (D) ={1, 2, 3, 4, 5, 6, 7, 8, 9, 10}=POSC (D)

POS{C/c3} (D) ={2, 3, 5, 6, 7, 8, 9, 10}≠POSC (D)

POS{C/c4} (D) ={1, 4, 6, 8, 9, 10}≠POSC (D)

POS{C/c5} (D) ={1, 2, 3, 4, 7, 8, 9, 10}≠POSC (D)

POS{C/c6} (D) ={1, 3, 4, 5, 6, 7, 8, 10}≠POSC (D)

POS{C/c7} (D) ={1, 2, 3, 4, 6, 7, 9, 10}≠POSC (D)

根据粗糙集的属性约简原理, 可以判断条件属性c1和c2是冗余属性, 进行直接约简, 因此, 得到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价的属性核core (R) ={c3, c4, c5, c6, c7, D}。

(3) 计算各属性重要度

根据公式 (1) 计算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价各属性的重要度, 得到:k3=0.2, k4=0.4, k5=0.2, k6=0.2, k7=0.2。

(4)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公式 (2) 对属性重要度ki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

undefined (i=1, 2, …, n) (2)

其中, Wi是评价指标的权重, ki是属性重要度。

由此, 得到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为:

W3=0.167, W4=0.333, W5=0.167, W6=0.167, W7=0.167

3.3 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再根据公式 (3) 对样本单位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undefined (i=1, 2, …, n) (3)

其中, Ei是装备保障资源能力综合评价值, Wi是评价指标权重, yi是指标评价值。

通过排序可以看出, 单位1的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价结果最优, 单位2和单位10的评价结果最差, 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另外, 综合评价结果相对较优的是单位1、单位4和单位3, 通过决策信息表可知, 这3个单位保障设备能力c4的值都较高, 而从属性重要度计算结果来看, c4的重要度也很突出。可见, 在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估体系中, 保障设备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指标, 在实际保障工作中应该对相关设备予以足够重视。

4 结论

本文充分利用粗糙集理论的约简功能, 通过属性约简求得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有效地克服了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在对样本单位的实证评价中, 得到了较为合理的结论, 这为提升装备的保障资源能力提供了决策借鉴。另外, 利用粗糙集方法, 还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的帮助, 对更加庞大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从而进行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和决策。

摘要:针对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估体系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 尝试采用了基于Rough集理论的评估模型。首先简述Rough集理论知识, 再根据实际评估需要确定评估指标并建立评估模型, 最后, 以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估,Rough集理论

参考文献

[1]胡永宏, 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陈军, 陈永革, 李纵.基于BP神经网络的装备保障资源评估[J].战术导弹技术, 2008 (5) :45-49.

[3]高浩珉, 王传群.基于粗糙集理论的C3I系统作战能力评估[J].指挥控制与仿真, 2007, 29 (3) :62-64.

[4]单志伟.装备综合保障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新闻韩国课程论文下一篇: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