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装备

2024-07-09

作战装备(共5篇)

作战装备 篇1

摘要:根据激光侦察装备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其作战效能的主要因素,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系统的可用度向量A、可信度矩阵D和能力向量C的建模,建立了定量评价激光侦察装备综合作战效能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算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激光侦察,作战效能,模型

系统效能[1]是系统达到其任务目标的度量,可用完成一个任务的概率来表示,或用与系统任务目标有关的期望效果来表示,激光侦察装备的作战效能是对激光侦察装备本身所具有的、完成给定作战任务的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效能分析首先要确定目标,一般装备均具有多样的任务目标,同一装备完成不同任务目标的能力各不相同.效能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性能度量的多元性,不同角度对装备效能分析其内涵也有不同.战术技术指标可以从一个角度说明装备效能的大小.目前,在评估武器系统的效能时,最普遍采用的是美国工业界武器效能咨询委员会(WSEIAC)建立的一个效能模型,简称WSEIAC模型.文中通过分析影响激光侦察装备作战效能的主要因素,用WSEIAC系统分析的方法,探索建立激光侦察装备系统作战效能数学模型.

1 WSEIAC效能模型[2,3]

WSEIAC模型有时也称为ADC模型,它是通过系统的可用性(A)、可信性(D)和能力(C)这3个关键属性来评定总的系统效能(E).

系统完成特定任务的概率是系统效能最重要的指标,系统效能一般都是指该系统完成特定任务的概率,即E是单一的数值.其表达式为

E=ADC=[a1a2an][d11d12d1nd21d22d2n???dn1dn2dnn][c1c2cn](1)

式中,A为可用性向量,表示系统在开始执行任务时处于不同状态的概率,它是武器系统可随时随地启用的性能;D是可信性矩阵,表示系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完成规定任务或具备规定性能的状态,它是武器系统正常工作和运转的性能;C是能力列向量,表示系统在各种状态下完成作战任务的能力,它是武器系统完成规定作战任务的性能.

2 激光侦察装备综合作战效能评估模型

激光侦察装备是一种用于截获、测量、识别激光威胁信号并实时告警的光电侦察设备[4,5].它通常装载在飞机、舰船、坦克及单兵头盔上,或安装在地面重点目标上,对激光测距机、目标指示器、激光制导武器的激光信号进行实时探测、识别和告警.

激光侦察装备通常由激光光学接收系统、光电传感器、信号处理器、显示与告警装置等部分组成[6],用于测量激光辐射源的方位、波长、脉冲、重复频率等技术参数,如图1所示.激光光学接收系统截获激光束、滤除大部分杂散光后将激光束汇聚到光电传感器上,光电传感器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后送至信号处理器,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送至显示器,显示器可显示出目标类型、威胁等级以及方位等有关信息,并发出告警信号.

2.1 系统可用性向量的确定

系统开始执行任务时,可能处于各种不同的状态,如果只考虑2个最有意义的状态:执行任务时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或者处于故障状态,并且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来表示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数量特征,用平均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系统处于故障的数量特征.那么系统的可用性向量表示为

A=(a1a2)a1=ΜΤBFΜΤBF+ΜΤΤRa2=ΜΤΤRΜΤBF+ΜΤΤR(2)

2.2 可信性矩阵的确定

可信性是系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所处的状态的量度.任务开始的任一状态,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会因为系统的变化和维护修理,都可能转化到其他状态.可信性矩阵就是由所有状态转化的概率组成的,主要与各分系统的任务可靠度有关.

假设激光侦察装备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不能修复,则有

D=[d11d12d21d22](3)

式中,d11表示系统开始执行任务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而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仍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概率,主要与各分系统的可靠度有关,激光侦察装备主要包括告警分系统和数据处理分系统;d12表示系统开始执行任务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而在执行任务过程却发生故障的概率,显然,除了正常状态,系统处于故障状态的概率d12=1-d11;d21表示系统开始执行任务时处于故障状态,而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却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概率;d22表示系统开始执行任务时处于故障状态,而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仍处于故障状态的概率.

2.3 能力向量的确定

装备系统的能力是指系统最终完成特定任务的程度,与系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密切相关.系统能力的定量化指标是能力度.能力度是以概率表示装备系统在各种状态下完成不同作战要求的能力,它说明了设计能力与作战环境所要求的系统能力之间的符合程度.对于装备系统来说,正常工作只是完成特定任务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是因为,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系统能否完成任务存在随机性,它与系统多种性能有关,因此系统能力向量中的元素常常是多个概率的乘积.

激光侦察装备的能力矩阵选用对其作战效能影响最大的2个因素即信号截获能力和信号分析处理能力作为作战效能指标

C=[C11+C12C21+C22](4)

式中,C11表示系统处于正常状态的信号截获能力;C12表示系统处于故障状态的信号截获能力;C21表示系统处于正常状态的信号分析处理能力;C22表示系统处于故障状态的信号分析处理能力.

信号截获能力C11用侦察相对覆盖系数和截获概率的乘积表示

C11=θΙθΙ0LΙLΙ0RΙRΙ0ΡΙ(5)

式中,θI表示实际达到的侦察覆盖范围;θI0表示期望的或作战任务规定的覆盖范围;LI表示实际达到的侦察距离;LI0表示期望的或作战任务规定的侦察距离;RI表示实际达到的告警散射截获半径;RI0表示期望的或作战任务规定的告警散射截获半径;PI表示系统的截获概率.

信号分析处理能力由激光告警角度分辨率、激光告警多目标处理能力、编码识别能力和信号识别反映时间决定,信号分析处理能力C21可表示为

C21=φΙ0φΙΝΙΝΙ0ΡΝΙΡΝΙ0ΤΙ0ΤΙ(6)

式中,φI表示实际达到的角度分辨率;φI0表示期望的或作战任务规定的角度分辨率;NI表示实际达到的多目标处理能力;NI0表示期望的或作战任务规定的多目标处理能力;PNI表示实际达到的编码识别能力;PNI0表示期望的或作战任务规定的编码识别能力;TI表示系统实际达到的信号识别反映时间;TI0表示期望的或作战任务规定的信号识别反映时间.

在故障状态下,C12=0,C22=0.

2.4 作战效能

根据上述分析,在一次执行任务时间T内,激光侦察装备作战效能简化为

E=ADC=(a1a2)[d11d12d21d22][c11c21](7)

为说明问题,给出以下假想的算例,假设某激光侦察装备的MTBF=300 h,MTTR=1 h,各分系统的任务可靠度分别为P告警分系统=0.99,P数据处理分系统=0.97,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故障不能修复;信号截获能力中θI/θI0=0.99、LI/LI0=0.95、RI/RI0=1.05、PI=0.98;信号分析处理能力中φI0/φI=1.1、NI/NI0=0.95、PNI/PNI0=0.90、TI0/TI=0.85.

计算该系统的作战效能过程如下:

可用度(A)矩阵元素

a1=300/(300+1)=0.997

a2=1-a1=0.003

可信度(D)矩阵元素

d11=0.99×0.97=0.96

d12=1-d11=0.04

d21=0

d22=1

能力(C)矩阵元素

c11=0.99×0.95×1.05×0.98=0.967

c21=1.1×0.95×0.90×0.85=0.799

因此,该激光侦察装备的综合作战效能为

E=ADC=[0.9970.003]×|0.960.0401|×|0.9670.799|=0.958

3 结 束 语

文中给出的激光侦察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模型为定量评价其性能提供了一个简洁、实用的方法.模型中所涉及的参数符合实用性、可测性和概率性原则.当然能力矩阵中的能力向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增减,以便更准确地评价系统作战效能.

参考文献

[1]郭齐胜,郅志刚.装备效能评估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杨松林.工程模糊论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3]刘普寅,吴孟达.模糊理论及其应用[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4]Pan hui,Ai yong,Jianghai-li.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sensors technologies based on laser threat warning[J].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2005,34(2):132-135.

[5]王喜焱,张洁.激光告警设备的发展过程及现状[J].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2002(6):22-29.

[6]张洁.激光告警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J].航天电子对抗,2002(2):42-47.

作战装备 篇2

【摘要】文章从我军现阶段军事装备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对创新军事装备管理理念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把握的原则和要求进行了系统探析,为开展新时期军事装备管理改革和发展丰富了思想,起到了“它山之石”的效果。

【关键词】体系作战;装备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战斗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共识,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迅猛发展,军事装备管理效益和战斗力的提高更加依赖于军事装备管理的创新,只有创新军事装备管理理念,才能创新装备管理内容和方法,进而产生创新型效益。

一、军事装备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新时期,我军军事装备管理的现状

随着信息系统体系对抗作战模式的出现,原有的装备管理理念、机制、法规体系等方面呈现出与信息化作战模式不相适应的现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验式装备管理理念占主导地位。在长时间机械化作战模式的牵引下,传统经验式的军事装备管理理念主导着军事装备管理建设和发展,从顶层到基层,基本以经验式管理理念为主,以老带新,周而复始。

二是粗放式装备管理思想占指导地位。无论从顶层的装备管理政策,还是连队的装备管理执行方案,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粗放的管理思想。

三是自闭式装备管理模式很难适应信息系统对抗需要。相对独立的管理结构导致各兵种之间,各管理层面上呈现出相对封闭的装备管理模式,互不兼容,无法适应信息系统对抗需要。

四是低效率装备管理机制无法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信息化作战需要。机械化作战形成的树状装备管理机制,层次多,效率低,效益不高。

(二)我军军事装备管理的发展趋势

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对装备管理提出了更加科学、规范、系统、高效的需求,这就要求完全跳出传统装备管理思想理念的束缚,大胆创新,形成创新性装备管理理念。

一是更新观念,创新科学化装备管理理论。信息化作战要求创新装备管理理念、理论,进一步丰富装备管理内涵,突出军事装备管理前瞻性和军事特色。

二是树立系统管理理念,创设精细化的装备管理原则。按照精确、实时的“一体化”保障要求,树立涵盖整装备与配套装备、全寿命、整建制、全天候、数据化的精确管理理念。[1]

三是树立信息管理理念,创建“一体化”装备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按照统一的规划部署、技术标准,构建完善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业务互联装备保障综合信息平台,逐步建立信息化装备管理动态跟踪管理模式。

二、创新军事装备管理理念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管装迫在眉睫,必须在深入研究现代管理理论和军事装备管理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创新军事装备管理的思想理念。

(一)创新军事装备管理理念的地位。

军事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和信息化战争进程的扎实推进,对装备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装备管理是装备保障的核心内容,为什么管、管什么、如何管、管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了装备战技术性能的保持和恢复,关系到部队持续作战能力的形成效率,可以说更新装备管理理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创新军事装备管理理念的作用。

创新军事装备管理理念对军事装备管理改革、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一是激活了军事装备管理改革建设的思想源头;二是点亮了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航灯;三是指明了军事装备管理建设的重点;四是重塑了军事装备管理建设的灵魂。

三、创新军事装备管理理念的原则和要求

(一)创新军事装备管理理念的原则

创新军事装备管理理念,既要遵循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对军事装备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又要把握装备管理自身的特点。二者兼顾,相辅相成,确立需要把握的新原则。

1.科学新颖。创新军事装备管理理念,要从最科学的理论,最前沿的技术,最新颖的方法着手,积极构建“以观念为先导,你机制为保证,以信息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本”的新型装备管理体系。

2.系统配套。体系对抗要求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尤其是军事装备实力的信息,这就要求构建系统配套的装备管理平台,打破军兵种间各自为阵,训、管、修、供相对分散孤立的管理格局,确立成体系、成建制系统配套的管理体系。

3.平战结合。在构建软硬件配套装备管理系统中,紧紧围绕“平时精确管理,战时精确保障”的目标。必须树立“管为战、练为战”的思想。既确保平时装备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又要确保战时,装备管理信息的实时更新和保障工作的快速展开。

4.军民融合。装备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加快实现装备管理系统从封闭型相开放型转变,坚持三军一体、军民一体,形成供修一体化、维修基地化的管理机制,整合管、用、供、修等各类资源,形成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管理格局。

(二)创新军事装备管理理念的要求

1.深刻认识传统装备管理模式的不足。传统的装备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作战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从根源上深层次地解决装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改革适应信息系统体系作战需要的装备管理体制。根据装备保障管理功能,打破军兵种界限,构建网络化、网格式、精简高效的装备管理体制。在纵向装备管理结构和横向兵种间创设资源共享系统,确保装备管理机构精炼、体制完善、资源共享、实时高效。

3.创建配套的法规体系。根据信息化作战需求,结合部队装备管理实际,对现行法规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提出部队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手段配套、规章制度设置、管理行为规范、管理绩效评估等标准,建立健全与科学化建设衔接配套的法规体系。

4.创新科学化的管理机制。科学的机制是实现部队装备管理科学化的根本保证。首先要着眼部队装备管理转型需要,建立一套与现有装备相配套、适应信息化作战条件下装备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5.研发科学化的管理手段。科学先进的手段式实施科学化管理的物质基础,应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集成现有成果,研制开发与装备管理发展相适应的手段。

6.注重超前培养人才队伍。人才培养是装备管理建设的根本。按照“人等装备”的思想,深化装备管理建设,必须把提高官兵综合素质作为长期性、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来抓。

参考文献:

武器装备作战运用数据安全研究 篇3

1 武器装备作战运用数据安全需求分析

存储数据的武器装备是安全防护的重点, 主要有各类信息平台及终端, 信息战中, 敌方将重点攻击这些目标, 影响数据安全的环节主要涉及信源 (信宿) 、信道、使用三个环节, 影响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1 作战运用数据在武器装备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需求分析

⑴外部因素引发的安全威胁。一是敌反辐射导弹、电磁武器、核电磁脉冲炸弹、电子病毒等攻击存储作战运用数据的各类信息平台。二是火灾、水害、雷击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数据安全事故。三是人为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⑵内部因素引发的安全问题。一是电磁泄漏、电磁干扰等损害数据安全, 另外不良环境也易造成数据损坏。二是软件存在预留后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漏洞、口令设置等隐患可导致未经授权访问、修改甚至删除作战数据。

1.2 作战运用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需求分析

⑴外部因素引发的安全威胁。一是敌方对我网络结构、互联设备、通信协议等进行电磁干扰、截听、破译, 非法窃取或篡改我方传输的作战数据。二是随机、突发的带电云层、其雷电辐射及人为噪声等环境噪声具有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和能量分布的不均匀性, 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对数据传输的影响比较强烈。⑵内部因素引发的安全威题。一是未来信息化战场上通信装备种类繁多, 战场空间内已方大量的信息装备易形成电磁交叉、相互干扰, 加剧了战场电磁环境的复杂性, 从而引发数据安全问题。二是由于频谱资源稀缺, 敌我双方的通信设备基本集中工作在短波或超短波频段上, 使得有限的频段内敌我信号复杂、频率拥挤, 使数据传输的电磁环境变得十分恶劣。

1.3 作战运用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安全需求分析

一是以合法身份进入信息系统内部的人员, 因违法违纪、操作技术不熟练或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安全问题。二是在运用信息系统时不按规定执行, 如违反相关操作规程浏览机密信息导致作战数据外泄。三是因心理、技能素质不过硬, 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不当造成系统故障影响作战数据安全。四是系统、应用、服务或网络环境的安全漏洞、后门或病毒, 造成系统瘫痪或损毁。

2 武器装备作战运用数据安全保障措施与对策

数据安全是确保信息作战指挥控制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 是信息制胜的重要保证。主要任务是保证我方存储、传递、使用数据的安全, 即保证信息的完成性、可用性、机密性、可靠性、真实性。数据安全所涉及的范围广泛, 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复杂, 要综合采取安全措施。

2.1 做好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存储数据的各类终端是数据安全防护的重点, 主要有信息作战指挥中心, 交换节点、武器平台、各类装备有信息终端的设备等, 信息作战中, 这些目标将是敌方优先选择的打击目标, 如果没有伪装、抗软硬打击的措施以及严格的保密和管理制度, 防止敌方侵入及精确武器的打击, 数据安全将无从谈起。对武器平台及各类终端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⑴电磁防护。一是用金属材料将装备密封起来, 使装备不受电磁脉冲干扰。二是装备壳体与地线连接, 使装备与大地形成同电位。三是电缆和引线尽可能缩短, 减少电磁脉冲对系统的藕合和干扰。四是采用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的电缆。五是采用气体放电和半导体防护装装置等。⑵网络防护。一是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要坚持走独立自主, 自立更生的道路, 以堵住“病毒”的来源。二是在网络的使用上, 要严密控制、严格管理。三是要建立和健全数据安全防护机构和队伍, 力争在技术上保安全。四是构建防火墙, 以阻挡外部网络的入侵。⑶战术防护。一是疏开配置武器装备以减轻毁伤程度。二是构筑防护工事以提高装备的抗毁性。三是综合伪装武器装备以减少被发现概率。四是采取假目标或电磁佯动等信息欺骗手段迷惑敌人。五是采取躲避、驱逐、摆脱等战术手段。⑷技术防护。使用新型保密技术对存储在介质上的数据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并严格密钥管理, 是有效防止数据信息失泄密的技术手段。建立备用网络、采用双机操作、采取机外异地多点备份等方法进行容灾备份, 以应对敌方硬摧毁、自然灾害、意外故障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2.2 做好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武器平台的各类信息终端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传递, 是通过通信信道实施的, 这些信道既有有线的, 也有无线的, 数据在有线信道传输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 敌方能利用专门设备接收, 在无线信道传输数据则无法阻止敌方的侦听或截获, 如果数据传输信道的安全措施不完善, 数据安全就无法保证。⑴网络防护。一是采用安全风险检测工具, 对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扫描, 针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相应的修补整改。二是综合运用欺骗手段, 破坏敌方对我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 使敌不能有效地发现和毁伤我信息系统。⑵采用新技术。新的技术可以较好适应不断恶化的战场环境, 如猝发传输、数字通信保密性较好, 自适应天线技术、跳频通信和扩频通信抗干扰能力较强, 适当提高收信端信号强度等。⑶灵活运用各种抗干扰战术方法。通过加强抗干扰训练, 采取多种通信手段结合并用, 可有效压制或消灭敌干扰源。如建立隐蔽或复试无线电网, 组织实施无线电转信, 调整或加强人员、器材, 使用反干扰专用联络文件, 改变无线电台工作频率, 改变无线电台特征, 精简报文, 组织无线电台遥控等。⑷抢占战场制信息权。一是利用电磁能对敌方进行电子干扰和使用反辐射武器、定向能武器和电磁脉冲武器等毁伤敌方电子信息设备、系统、网络及相关武器系统或人员。使敌电子设备效能下降, 甚至系统瘫痪。二是采用信息通信保密、信息通信伪装和信息通信欺骗等方法, 以及采用抗干扰的信息通信设备和提高信息通信人员的反干扰技能等方法保障己方电子设备和系统正常发挥效能。三是正确选择信息通信台站配置位置, 组织反干扰信息通信网等综合措施, 尽量避免敌对我信息通信系统的直接摧毁。

2.3 做好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在使用信息数据时, 因不按规定执行, 同样也妨害数据安全。如已方人员数据系统的内部的操作人员、编程人员、维护人员、网络管理人员和用户等, 在这些人员中, 如果有个别人员违法违纪, 思想麻痹大意安全保密意识不强, 操作技术不熟练, 违反安全保密规定和操作规程, 都会造成数据的泄密。⑴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防止非法用户访问, 通过完善策略控制, 限制用户对网络上信息的非授权访问, 保证网络上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安全。认证可采用数字证书方式, 通过公钥体制, 保证用户身份的一致性与统一性, 利用对网络信息的细粒度划分, 达到对信息资源的严格管理与控制。⑵建立动态防护监测。通过对网络应用层的内容审计及网络层的入侵检测, 记录网络状态及网络操作行为, 进行关联性分析、优先级排序, 让安全事件能够得到即时的处理, 可有效预防外部网络攻击及内部网络泄密。⑶健全机构、制度。建立数据安全岗位责任制, 以提高操作的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加强人员的培训, 以提高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建立有效的奖惩措施, 以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充分发挥系统效能, 共同维护数据安全。⑷完善预案。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并组织应急处理演练, 以提高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做好突发情况中的数据安全防护。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瘫痪时的应急处理, 网络硬件损毁时的应急处理, 电源不稳引起元器件烧毁, 设备寿命期外性能下降, 紧急开设信息系统网络节点, 系统自毁。

摘要:文章从数据使用、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出发, 以三维立体防护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系统, 真正从“内容”上为武器装备提供一个高效、可靠的安全数据信息。

关键词:武器装备,作战运用,数据安全

参考文献

[1]邢金利.新形势下加强作战数据安全保密的几点思考[J].信息安全与保密, 2010 (5) .

[2]殷冬顺, 梁博宁.保证数据安全措施的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8 (8) .

[3]施福忠.装备数据库系统数据安全防护研究[J].信息安全与保密, 2009 (6) .

[4]王明举.基于身份认证技术的作战数据安全管理浅探[J].信息安全与保密, 2010 (3) .

作战装备 篇4

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武器装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武器装备转型建设。武器装备转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装备转型的目的是使装备满足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求。装备转型建设是在武器装备需求的牵引下进行研究,因此,武器装备需求论证在整个装备转型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关键作用,是武器装备转型论证的主要内容。

1 联合作战概述

联合作战是指两个以上军兵种或两支以上军队的作战力量,在联合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共同实施的作战[1]。

以上关于联合作战的表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力量构成上多元化,通常由两个以上军种或两支以上军队的作战力量构成;二是在指挥上集中统一,通常由联合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三是在行动上强调整体联动。世界各国对联合作战的理解虽然在概念的表述上并不相同,但实质却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是两个以上军种或两支以上军队的作战力量统一行动,共同实施的整体作战。

1.1“联合”是重点

“联合”是现代联合作战的重点,因此联合作战的实质是“联合”而不是“作战”。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各种成果,实现诸军兵种力量单元、作战体系等要素的综合集成,并最终达到信息的实时互联、互通和共享。

联合作战的有效联合离不开信息联合。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战场空间多维,电磁环境复杂,如何才能确保诸军兵种在联合作战指挥部的统一号令下同步展开行动,信息联合是关键。信息联合是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诸军兵种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的基础,是确保获取战场信息及时性、有效性的关键前提。

联合作战的有效联合离不开高效的指挥体制和手段。联合作战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指挥效益的高低,而指挥体制是否合理是决定指挥效益的关键因素。如何适应战场变革的新趋势,建立高效率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制约诸军兵种实时联合,影响联合作战效率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各国都很关注指挥体制的研究工作,比如,建立“扁平式”指挥体制。“扁平式”指挥体制能够减少指挥层次,提高指挥速度,便于实施联合作战。

联合作战的有效联合离不开诸军兵种的平衡发展。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是诸军兵种共同实施的作战,每个军兵种都有各自的优长和弱点。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诸军兵种的优势,弥补自身的弱点,达到“1+1>2”的作战效果,是世界各国军事研究的重要内容。联合作战中,如果某一军(兵)种得发展较慢,战斗力较弱,就不能很好地弥补其他军(兵)种的弱点,从而会影响整个作战系统战斗力的发挥。因此,联合作战威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诸军兵种是否联得起来,还取决于各军兵种战斗力的大小。

1.2“整体联动”是基本方式

联合作战重在联合,实质就是在“整体联动”思想指导下的作战。“整体联动”是联合作战的基本方式,其目的是增强作战行动的整体效能,即通过多种手段、方法,使所有参战部队和各个战场空间的作战力量(武器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目标发展进攻,这样就能使作战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1.2.1 全维一体行动是实现“整体联动”的基本思想

全维一体行动是指使根据诸军兵种的特点和优长,对战场全维、全纵深实施攻击,包括在陆、海、空、天、电全维空间实施打击;在全纵深实施突击、破坏;采取兵力、火力打击相结合,全面瘫痪、精确打击、重点压制相配合等方式,对战场全维、全纵深目标实施整体打击。在实施军事打击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种手段配合军事打击,迫使敌全方位分散精力,不给敌留下安全之地。

1.2.2 集约使用作战资源是实现“整体联动”的基础

集约使用作战资源是指集中使用最恰当的资源,是实现联合作战“整体联动”的基本准则。一方面,集约是为实现集中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是在非主要作战地区内,使用少量的兵力,确保在决战区内集中优势兵力,实现最大的战场效益。另一方面,集约是在决定性的地点、时间集中使用具有压倒优势的作战兵力,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很好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最终夺取作战的胜利。这就使得诸军兵种得到非常有效的使用,总的作战威力超过它们各自之和,达到1+1>2的效果,“整体联动”的合力就形成了。

1.2.3 夺取战场制信息权是实现“整体联动”的前提条件

夺取战场制信息权,实现“知己知彼”,是实施联合作战“整体联动”的前提条件。知己,是在对己方所有情况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对己方情况做出的科学、客观的判断和评价。联合作战重在联合,重在对己方作战能力的联合,联合作战指挥员只有在全面、充分、正确了解所属力量各方面情况基础之上,才能把所属力量科学组合,将各种作战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联合,从而形成“整体合力”。知彼,是在对敌方所有情况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对敌方情况做出的科学、客观的判断和评价。只有全面、充分、正确地了解敌方各方面情况,既掌握敌方的作战能力,又能够洞察敌方可能的作战意图,才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挫败敌人。

1.2.4 非线式作战是实现“整体联动”的基本形式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未来战场上武器装备的打击距离、打击精度、破坏能力、机动能力、反应速度等将成倍增长,地面作战力量将相对减少,其他空间作战力量将相对增加,特别是在“全维一体、整体打击”思想的指导下,战场空间、战争形态将越来越不规则,传统的线式作战将让位于对敌全维、全纵深同时实施打击的非线式作战。

1.2.5 结构破坏是“整体联动”的主要方式

着眼敌方整体结构,发现和打击敌方作战体系的重心,实施结构破坏战是联合作战中诸军兵种实施“整体联动”的主要方式。结构破坏的实质要求在联合作战中,在对敌实施打击时,要找准对敌作战体系整体结构起支撑作用的目标,这些目标一旦遭到攻击被摧毁或瘫痪时,敌从整体上就会失去抵抗能力,整个战场局势就会按己方的意图发展。结构破坏最关键的是在战场上实施非对称作战,充分利用己方的长处发现、暴露敌方的弱点,对敌方的重心目标实施打击,集约使用己方作战资源,以较小的代价夺取更大的胜利。

1.2.6 集中统一指挥是实现“整体联动”的根本保障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本质特点是作战力量构成多元、力量分布空间多维,要想分布在多维空间的多元力量实现“联合”,形成整体合力,首要的条件是实施高度集中的指挥。同时,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战场力量高度流动、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这就要求在作战任务统一、作战企图统一、作战计划统一、作战行动统一的前提下,将指挥权力向下级进行合理分配,使下级指挥员能够实时灵活处置战场突发情况。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集中指挥是根本的、主要的,向下分配指挥权力的分散指挥是在集中指挥的前提下相对的、有条件的,集中统一指挥是实现多维空间、多元力量及多样行动的整体联动的根本保障。

1.2.7 主动、灵活、稳定是实现“整体联动”的基本要求

要想取得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胜利,必须做到主动、灵活、稳定。主动主要表现就是不失时机实施主动打击,这样才能确保战场的主动权。灵活主要表现就是在战场上频繁快速地机动,这种灵活不仅体现在速度上,还体现在及时性上。及时性要从指挥决策上先敌一步,在敌方做出有效反应之前或正在组织反应时就已遭到打击而失去作战能力。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中,在保持“整体联动”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的同时,还要稳定地组织实施“整体联动”。稳定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挥的稳定,另一方面是作战行动的稳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敌方实施主动、持续、不间断的打击,使敌方疲于应付而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2 武器装备需求论证

2.1 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的概念

装备论证是指对装备发展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评估的活动。分为装备宏观论证和装备项目论证。通常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正确理论为指导[1]。

武器装备需求论证是指依据充分的论据,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通过逻辑推理的形式,根据作战单元在作战中可能遂行的使命和任务,对其涉及的武器装备发展要求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科学结论的过程[2]。

2.2 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的一般流程

武器装备需求论证作为一种论证活动,仍然符合论证的“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评估方案”的基本流程。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的一般流程分为“明确目标—形成方案—评估方案—形成结论”四个步骤,如图1所示。这个流程是按照传统的论证基本流程进行划分的,在实际运行中是根据武器装备需求的目标来提出方案,并通过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估,得出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结论。

3 基于联合作战能力的装备需求论证

3.1 基于联合作战能力的装备需求论证基本内涵

基于联合作战能力的战略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从满足当前大范围内各种挑战而产生的能力需求出发,结合经济状况而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将该思路运用到武器装备需求论证领域中,是指在装备需求分析过程中,根据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对联合作战提出的需求,首先提出满足未来联合作战所需的能力需求,然后根据这些联合作战能力需求,对武器装备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基于联合作战能力的装备需求论证本质是将抽象的联合作战需求,通过联合作战能力需求转变成为具体的武器装备需求方案,从而对武器装备发展决策进行科学地指导。

3.2 基于联合作战能力的武器装备需求论证流程

基于联合作战能力的武器装备需求论证区别于以往的装备需求论证的最大不同是强调了联合作战能力需求在装备需求分析中的牵引作用,用联合作战能力需求指导武器装备的转型建设和发展,联合作战能力需求分析是其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因此,就形成了其特有的论证流程,分为“明确目标—需求解析—形成方案—评估方案—形成结论”五个步骤,如图2所示。

能力需求分析是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的核心,贯穿武器装备需求论证全过程的始终,所有论证活动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在论证的各个阶段,能力需求的表征是不一样的。在作战需求解析阶段,能力需求表征为建立各作战要素的作战需求体系,为抽象出能力需求建立基础;在联合作战能力需求解析阶段,能力需求表征为从作战需求体系中抽象出能力需求,对能力需求进行分解和优化,构建能力需求体系;在武器装备需求解析阶段,关键在于寻求能够满足能力需求的武器装备功能结构[2]。

4 结语

武器装备需求论证有多种思路和方法,对于基于联合作战能力的武器装备需求论证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得到科学的论证结果作为装备转型建设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67-68.

[2]李巧丽,郭齐胜.基于能力的装备需求论证基本问题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9,20(5):24-27.

作战装备 篇5

装甲装备信息化作战能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概念, 是多种能力的组合。从本质上说, 它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输能力、信息攻击能力和信息防御能力五个方面的因素。这都是影响信息作战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 可以按照这一思路建立如下组成体系, 如下所示。

目标层:

Q——装甲装备信息作战能力

准则层:

Q1——信息获取能力

Q2——信息处理能力

Q3——信息传输能力

Q4——信息攻击能力

Q5——信息防御能力

方案层:

Q11——获取信息的全面性

Q12——取信息的系统性

Q13——获取信息的准确性

Q21——信息处理密度

Q22——信息存储能力

Q23——信息处理质量

Q31——信息传输的数量

Q32——信息传输的质量

Q33——信息传输的速度

Q41——切断敌方信息来源能力

Q42——信息网络渗透能力

Q43——心理攻击能力

Q51——抗信息封锁能力

Q52——作战保密能力

Q53——信息防御能力

2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2.1 改进方法

本文对判断矩阵进行改进, 使其考虑人在分析和思考时的模糊性。改进如下:具体评分时, 对于判断矩阵A= (aij) m×n的元素aij, 专家用三角模糊数标出两两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首先标出最有可能值m, 表示对两指标相互关系的基本评价, 接着标出下界a和b。上界表示专家认为可能的最高评分, 下界表示可能的最低评分, 则指标i相对于指标j的权重为:

aij= (a+4m+b) /6 (1)

方差为:

σ2=[ (b-a) /6]2 (2)

由于aij是最高评分或最低评分的可能性比较小, 更多的是最有可能值, 近似服从于正态分布。当aij服从于正态分布, 假定m的可能性2倍于边界值a或b的可能性。应用加权平均法, 在区间 (a, m) 的平均值为 (a+m) /3, 在区间 (m, b) 的平均值为 (2m+b) /3, 则分布可以用 (a+2m) /3与 (2m+b) /3各以 (1/2) 可能性出现的分布来代表, 即:

undefined

而方差:

undefined

模糊判断矩阵转化为精确矩阵后,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方法与层次分析法相同, 在此不再赘述。

2.2 举例应用

本方法由于引入了模糊集取代了判断矩阵中的精确数, 因此特别适合对定性的指标以及模糊不确定的因素进行评估。首先, 每位专家对每一定性指标采用模糊打分, 即给出对此指标的最高评价、最可能评价及最低评价, 然后用式 (1) 计算, 得出此专家对此指标的打分, 最后对各专家对此指标的打分进行平均, 得出此指标的分值。设共有n位专家, 对某一指标采用模糊打分后所得分值分别为a1, a2Λan, 则该指标最终得分为:

(a1+a2+Λ+an) /n (3)

如5人组成的专家组采用1~9标度对某指标打分如表1所示。

则由 (1) 式计算得:

专家1对a的打分为: (6+4×6.5+8) /6=6.67;

专家2对a的打分为: (7+4×7.5+9) /6=7.67;

专家3对a的打分为: (5.5+4×6+7) /6=6.08;

专家4对a的打分为: (5+4×6+8) /6=6.17;

专家5对a的打分为: (6+4×6.5+7) /6=6.5;

则a的最终评价值为: (6.67+7.67+6.08+6.17+6.5) /5=6.62。

3 某型装甲装备信息化作战能力评估

3.1 确定评价指标因素的权重集

现根据某型装甲装备的演习情况, 聘请三位专家, 依据前面所构建的装甲装备信息化作战能力评估体系, 对双方各项评价准则进行模糊打分, 并将上面介绍的方法与模糊评判法结合, 对双方的信息作战能力进行评估。

应用改进的AHP法, 对各层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如下所示。

应用 (1) 、 (3) 式对表2数据进行处理后得表3。

转换为精确判断矩阵后, 用AHP中的方根法计算权重和最大特征值, 计算结果如下:

W= (0.12, 0.26, 0.34, 0.10, 0.18) T, λmax=5.281,

CI=0.07, RI=1.12, CR=CI/RI=0.062<0.10。

其它各层次的打分和计算过程在此省略, 仅给出计算结果:

W1= (0.25, 0.42, 0.33) T, λmax=3.035,

CI=0.017, RI=0.58, CR=CI/RI=0.029<0.10;

W2= (0.38, 0.34, 0.28) T, λmax=3.074, CI=0.037, RI=0.58, CR=CI/RI=0.064<0.10;

W3= (0.31, 0.27, 0.42) T, λmax=3.038, CI=0.019, RI=0.58, CR=CI/RI=0.033<0.10;

W4= (0.28, 0.37, 0.35) T, λmax=3.044, CI=0.022, RI=0.58, CR=CI/RI=0.038<0.10;

W5= (0.30, 0.36, 0.34) T, λmax=3.011, CI=0.006, RI=0.58, CR=CI/RI=0.010<0.10。

通过一致性检验可知所构造的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说明本文的改进方法可行。

3.2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由上面介绍的方法求出各指标的权重后, 可结合模糊综合法对装甲装备信息化作战能力进行评估。由于此内容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这里只简要给出评判的基本步骤 与计算结果。

(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Q= (Q1, Q2……Qm) ;

(2) 确定评价方案集V= (V1, V2……Vn) ;

(3) 确定隶属度矩阵R;

(4) 确定评价因素权重W= (W1, W2……Wm) ;

(5) 进行Q到V的模糊变换WoR, 即合成运算, 得V上的模糊子集B= (B1, B2……Bn) ;

(6) 对评价集元素Vj进行加权平均, 得最终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undefined

最后, 通过以上步骤的计算得出该型装甲装备信息化作战能力的评价结果为0.76, 对照表4的评判标准为“比较大”, 结果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由此实现了对装甲装备信息化作战能力的量化。依照此法可对其它装备信息作战及运用能力评估量化, 并进行横向的比较。

4 结束语

装甲装备信息化作战能力评估, 是一个复杂的多指标决策问题, 涉及因素众多, 而且指标难以量化。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 将其应用到对定性指标的评价上,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改进方法考虑了人对复杂事物判断的模糊性, 而且计算方便, 为评价问题特别是带不确定因素的评价问题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途径。

摘要:现代战争使信息因素对整个装甲装备作战能力的发挥影响很大。为科学评估装甲装备信息化作战能力, 构建了装甲装备信息作战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 针对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评价信息的不确定性, 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对装甲装备信息化作战能力进行评估, 有效的避免了使用传统AHP方法构建判断矩阵时, 专家由于对各标度之间的区分把握不够准确, 所带来的评判误差。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信息化作战能力,指标体系,模糊集

参考文献

[1]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3.

[2]王建民.现代坦克射击[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9.

[3]王忠义, 王钰.装甲机械化分队火力运用与指挥[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4.

[4]曹谢东.模糊信息处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招投标过程下一篇:积极心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