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体系结构

2024-08-05

作战体系结构(精选12篇)

作战体系结构 篇1

目前,关于“联合作战”的概念,由于不同国家军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作战思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对其认识也不同。美军对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开展较早,并具有近几次联合作战的实践,对于“联合作战”有明确的界定。为了实现向信息化军队的转型,美军将军队建设思路由基于威胁转为基于能力,强调通过制定联合作战概念明确所需联合作战能力。自2003年以来,美国国防部先后颁布了由《联合作战顶层概念》、《联合行动概念》、《联合功能概念》和《联合集成概念》组成的系列联合作战概念文件,这些概念的颁布对于我们研究我军“联合作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4]。

1 联合作战的基本概念

1982年,美陆军的“空地一体战”理论标志着美军现代联合作战思想的萌芽,之后,美军不断完善作战理论的管理机制,大力推动联合作战理论的发展。1986年,美国通过《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改组法》,强化了参联会主席和联合司令部司令的权力,明确要求参联会主席负责联合作战理论的研究和制定工作。1991年后,美军开展了以反思海湾战争经验教训为主题的理论创新,参联会先后组织出版的情报、作战、后勤、C4系统等7个系列的联合出版物,成为美军计划、组织和实施联合战役的重要理论依据。1996年和2000年,美参联会相继颁发了《2010年联合设想》和《2020年联合设想》,提出了主宰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和聚焦后勤等四大联合作战概念,作为指导美军联合作战和装备发展的顶层概念。1999年10月,美军将大西洋司令部改为联合部队司令部,负责全军联合作战理论的研究、发展与验证,完善了联合作战理论的开发体制。

当前我军专家、学者对于联合作战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对联合作战一词也提出了多种解释。如:“联合作战是由两个以上军种力量参加的、在统一计划和指挥下,所进行的作战行动”。“联合作战是合同作战的高级形式,两者是种属关系,合同作战包含了联合作战,联合作战从属于合同作战”。“联合作战是多种不同性质的作战力量聚合在一起,共同打击同一目标的作战行动”[2]。

美军认为:“联合作战是美国军队两个或两个以上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的统一行动。”在2001年版的《联合作战条令》中对联合作战界定为:为了形成决定性的联合战斗力,要将美国所有的军事能力整合为一体,通常还要联合其他国家、美国其他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联合国的部队和能力。联合部队指挥官协调和整合空中、地面、海上、空间和特种作战部队的行动,以通过一体化的联合战役和主要作战达成战略和战役目标。美军追求的目标是增强联合部队的整体效能,而不是必须使用所有部队或平等使用所有部队[3]。

2 联合作战顶层概念的体系结构

目前,美军已制定了由《联合作战顶层概念》为指导,《联合行动概念》、《联合功能概念》和《联合集成概念》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的系列联合作战概念文件,它们以2012-2025年为时间参照点,分别从顶层、作战、功能等角度描述了未来一体化作战的环境、原则和能力等。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4]。

《联合作战顶层概念》主要描绘美军在2012-2025年之间可能面临的安全环境和军事问题,确定了未来联合部队应具备的特征,明确了未来联合部队应如何作战。《联合作战顶层概念》为开发从属的《联合行动概念》、《联合功能概念》和《联合集成概念》提供了框架,以指导未来联合部队能力的开发。

《联合行动概念》重点描述特定军事行动中,联合部队指挥官如何规划、准备、部署、运用和保障联合部队,以战胜任何潜在的对手和威胁。美军将联合行动概念称为“转型的发动机”,它进一步描绘了美军在特定的军事行动中,所面临的挑战、解决挑战的方法、要实现的作战目标及所需的能力,以指导《联合功能概念》、《联合集成概念》和各军种作战概念的开发和集成,并为联合试验提供基础。当前,美军已确定了国土安全、大规模作战、稳定行动和战略威慑四个联合行动概念。

《联合功能概念》描述未来联合部队如何完成特定的军事功能,确定实现联合行动概念及支持未来联合部队作战所必需的功能能力和特征,并为开发《联合集成概念》提供框架。目前,美军已颁布了战场感知、指挥控制、聚焦后勤、兵力运用、部队管理、网络中心环境、防护和训练8个联合功能概念文件。

《联合集成概念》是《联合行动概念》和《联合功能概念》的“子集”,针对的是更低层级的联合能力域,集中解决联合行动概念或联合功能概念中某个行动或功能中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了未来联合部队所需的能力。当前,美军已制定了8个联合集成概念文件:联合强行进入作战、联合水下优势、全球打击、一体化空中和导弹防御、海上基地、指挥控制、联合后勤和网络中心作战环境。

3 联合作战的任务范围

美军要根据战略环境的性质运用多种手段采取行动,以迎接各种挑战,保护国家利益和达成战略目标。联合作战行动的任务范围如表1所示。

战争,当国家力量的其他手段(外交、经济及信息的)无法或不适于达成国家目标或保护国家利益时,美国国家领导可以做出实施大规模持续作战的决定,以达成国家目标或保护国家利益,使美国进入战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伤亡取得胜利,达成国家目标,并根据有利于美国及其多国伙伴的条件终止敌对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非战争行动是指以遏止战争和促进和平为目的的军事行动[3]。

4 联合作战的指挥关系

美国指挥当局通过一个由两个不同分支构成的单一指挥链对军队行使权力、实施控制。其一,由总统经国防部长直接到各作战司令部指挥官,主要对其所属部队及其完成所担负的任务实施指挥。其二,由总统经国防部长到各军种部部长,主要对各作战司令部所属部队实施除作战指挥以外的指导。单独组建的各军种部,要在国防部长的授权、指导和控制下行动。各军种部部长通过本军种参谋长对那些没有明确划归各作战指挥官的部队行使权力、进行指导、实施控制。其指挥链如图2所示。

作战指挥是根据《美国法典》第十卷第164条或者总统在统一指挥计划中所做的规定,仅赋予各作战司令部指挥官对其所属部队行使的指挥权。这种权力既不能由他人代行,也不能转让。基本权力如图3所示,作战指挥是作战指挥官对所属部队履行其指挥职能的权力。这些职能包括编组、运用各级司令部和部队,下达任务,规定目标,全权指挥为完成本作战司令部所受领的任务而实施的军事行动。联合训练和后勤保障应当通过下属部队的指挥官行使指挥权。作战指挥是作战指挥官为完成所受领的使命认为必要的编组和运用各级司令部及部队的全权[3]。

5 联合作战的层次划分

在这里美军区分战争层次是指从理论角度阐明战略目标和战术行动之间的关系,把战争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次,但是这三个层次之间并没有明确的限定范围或分界线。这种区分既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3,5]。

指挥级别、部队规模、装备类型以及部队的类型和位置等,并不与某一特定的战争层次相对应。如侦察卫星和通信卫星等航天资源,过去认为其主要用于战略范围内,而现在已成为辅助战术行动的重要手段。虽然可以根据各种行动在达成战略、战役或战术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将其定义为战略、战役或战术层次的行动。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准确的区分只有在进行事后研究时才能确定。

技术进步与武器装备信息化的特点都使战争层次的划分模糊。虽然战争层次有助于指挥官构建合乎逻辑的作战行动流程,区分各种资源,并赋予各部队相应的任务,然而,各级指挥官必须明白,在今天这个可以不间断进行实时通信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单独事件都可能关系到战争的三个层次,联合作战的决策将会愈来愈复杂和难以琢磨[4]。

6 结束语

前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认为:“在未来的岁月里,新的敌人可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对我们实施打击,再度使我们措手不及。它们无疑会获得威力越来越大的武器。这样一来,它们的攻击将远比我们几个月前所遭受的攻击更加致命。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是难以应付的。我们真的需要准备保卫我们的国家,应付不知道、不确定和意想不到的情况。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4]。”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军对于联合作战构想所给予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不断丰富其联合作战理论和创新作战方法来保持其全球军事领导力,维护世界的霸权,落实《联合作战概念》将是美军未来很长时间内实施军队转型变革的任务。我国军事变革应当站在时代的前沿,密切跟踪国外的先进军事理念,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军事变革理论。

摘要:联合作战是一个复杂的发展概念。从美军联合作战的发展历程入手,首先,探讨了联合作战的基本概念;其次,依据美军《联合作战条令》给出的联合作战顶层概念体系结构表进行讨论;接着,对联合作战的任务范围、指挥关系及层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整体概念体系结构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对美军新一轮的军事变革内容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联合作战,概念,体系结构,美军

参考文献

[1]牛树来,刘军,霍耀仲.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的综合信息系统[J].航天电子对抗.2009(3):1-4.

[2]樊高月.美军联合作战与联合训练[M].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60研究所.2005

[3]张华君,高宁军,张宗涛等.联合作战条令[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4]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美军联合作战新构想[M].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2005

[5]李文.美军联合空中作战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作战体系结构 篇2

机器人大作战作文

在21我当上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我坐着我的时光穿梭机去23,在2319年全世界的人都再创造机器人。

我又让时光穿梭机把我带到24,人类让自己创造的机器人帮自己干活,自己就慢慢地变的.特别胖,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先让人类锻炼身体,在举行每月的机器人对抗赛,我先创造几个有好几种技能的机器人。比如说:打篮球的机器人,再从现代招几个教练,于是我开了一家店,宣传单上面写着锻炼身体(不要钱)我们每月都会举行制造机器人比赛(不能让机器人参赛)前几名有奖励,人们听奖励两个字都跑来了,于是教练让他们做平板支撑,他们都瘦了好多,教练让他们打篮球,这些人连篮球是什么都不知道,教练让他们认识篮球,教他们运球,……..一个月到了,我将机器人调成菜鸟模式,一对一,5分钟一场,第一位上场先投了个三分,空心,球进了,换成机器人发球投二分被盖帽,我看他们挺厉害的,就把机器调成高级模式。人类陆续上场除了100号和第10019号没投进,其他的都投进了。篮球这一关算过了。

作战体系结构 篇3

关键词:信息系统 体系作战 单兵 战斗素质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是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12月军队一次重要会议讲话中首次提出的。这种提法是我军独创的术语,目前外军的概念体系中并无此词。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是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基本形态,它以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为纽带和支撑,各种作战要素、作战单位、作战系统相互融合,将实时感知、高效指控、精确打击、快速机动、全维防护、综合保障集成为一体,所形成的具有倍增效应的体系化作战。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在构成一个系统的诸系统中,必有一个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核心系统,它的质量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协调和功能发挥。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也是有诸多作战单元构成的大系统,在它的多个子系统中,由于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所具有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性、信息共享和共享态势能力、信息系统和武器系统链接能力等特性,可以使得原本孤立的各力量要素融合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从而实现作战能力成指数倍增加。

单兵战斗素质是一支部队完成作战任务的基础条件和决定因素,锻造、保持、提升部队战斗力,提高单兵战斗素质是部队训练、演习、作战追求的永恒课题。单兵战斗素质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作战模式、自然环境、单兵装备、心理素质、体能限制等,这些影响因素对单兵战斗素质和部队整体作战能力都有很大的制约限制。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在作战模式、单兵装备等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对单兵战斗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特点,下面着重谈下在这种作战体系下如何提高单兵战斗素质。

一、以系统对抗为核心要求单兵具有组织指挥能力

体系对抗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与以往整体作战能力的根本区别。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各军兵种力量得到重新构建并形成体系。由于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支撑,体系内各作战子系统之间实现了数据共享,作战力量无需从形式上的重组和空间上的集中,各种标准化、数字化、模块化的作战单元,能够按照“部署分散、效能聚焦”的原则,实现不同空间行动的链接与效能聚合,达成对目标协调一致的打击。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是整体作战实践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各作战单元的高度融合。所以,这种作战的整体性和融合性要求单兵具有组织指挥能力。

二、以信息融合为支撑要求单兵具有信息掌控能力

在传统的作战中,物质和能量是作战能力的主要标志,是作战能力生成和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在基于信息系统条件下,信息取代物质能量,成为作战构成要素中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其无处地不在地融入了作战的各要素之中,实现对作战各系统要素结构和系统集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各作战单位、各作战要素之间的信息共享;利用高效率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战场透明直观;依托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通过自适应协同,达到行动实时调控。信息融合改变了作战形态,特别是单兵末端掌控信息的能力,这一方面是信息武器在单兵上配备,另一方面需要单兵掌握这些信息化装备的使用和维护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要求。

三、以功能聚合为关键要求单兵具有整体对抗能力

功能聚合只有在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强大渗透性、功能整合性及效能倍增型,使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具有“倍增”作用。依托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可以将分散配置的诸军兵种、上下级之间作战力量有机融合起来,把战场上的各种作战要素及效能实时、动态地进行一体化整合,从而产生巨大合力;可以根据战场上出现的态势情况,以信息实时共享为“纽带”,将呈“星点”状的力量联结成“网络”状,从而使作战力量结构更加坚实、稳固;可以及时促成兵力火力的快速转移和机动,弥补局部丧失作战能力后所形成的力量“真空”。通过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任何作战单位在运用能力要素的时候,既有自身的能力,也能实时享用其他作战单位的同要素能力,还可共享作战系统中其他作战单位的其他要素,从而激活了作战体系中潜在的作战能力,聚合了新的作战能力。这种功能聚合的特点,需要单兵作战在对抗的时间、空间和对抗目标上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便使单兵作战能力能够形成整体合理,谋取最佳的对抗效果。

四、以精准控制为目标要求单兵具有精确打控能力

信息技术促进了情报侦查系统、预警探测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的融合,做到及时发现目标、快速做出决策、精确选择目标,能够极大地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整体效益。依托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可以根据精确打击的需要,充分发挥人—机结合巨大优势,依托强大的指挥控制系统、预警探测系统将各类情报信息实时传输到信息中心;经过信息中心的处理,将精确的目标信息以任务指令的形式下达至作战部队甚至是参与作战的单兵,实现对其精确调控。在这种条件下,一方面需要单兵依托各种信息装备与指挥员、指挥系统形成互聯,使得指挥机构对单兵能够进行精确控制;另一方面,单兵需要借助信息系统对打击时间、方式、部位以及使用弹药、毁伤程度进行精确的控制,获取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任连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12)

[2]胡世军.积极推进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N].战士报,2010年7月10日

[3]郭陈平,管伟,贾晓杰.应着力加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军事人才建设[J].企业导报,2011(11)

联合作战模拟训练仿真体系探索 篇4

随着网络化军事栅格体系的发展,在现代信息化战场的背景下,多军种多区域的一体化联合指挥作战能力已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能力。信息化战争成为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因此,联合作战训练也必须以作战体系为对象。虽然实兵演习对于检验部队作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资源消耗较大,组织演练过程较为漫长,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模拟仿真训练系统,通过信息网络、计算分析、模拟仿真等软硬件技术,构造逼真的战场环境和部队,提供先进的训练方法和近似实战的训练手段,对提高我军指挥控制和部队作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联合作战训练仿真系统由多个作战要素组成,包括情报信息、指挥控制、作战保障等多个方面,而情报信息为贯穿整个体系化训练系统的基础和纽带,在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支持下,通过地面、海上、空中、空间等各类传感器进行接入或者模拟仿真,将军种作战单元或联合作战体系情报信息中心、各类情报侦察力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体化联合作战情报信息系统。通过对各类情报信息的模拟、接入、传输、处理和分发,实现战场情报态势的无缝链接,实时准确生成战场态势图,为后续的指挥控制和作战保障等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撑。

1系统关键能力

1.1联合作战模拟训练的概念

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模式。探索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训练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军军事训练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1]。联合作战模拟训练需要打破军兵种的界限,能跨地域、跨军种进行,作战要素与要素之间需环环相扣,互为条件,互为依托。进行模拟训练时,需有一体化的联合作战环境,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具备提供仿真实体、模拟真实作战要素实体的功能。

1.2联合作战模拟训练的特点

1)分布性

在广域上,联合作战系统中构成系统的部队、指挥机构和武器装备等作战要素,处于不同的空间和地域。一体化情报模拟训练需要从情报处理中心、区域情报中心到基层雷达部队等各网络节点的联合协同和环境共享,实现分布式的情报模拟生成、传输、处理和融合全过程,以实现模拟训练系统从局域网到广域网的栅格化发展。各网络节点既可以联网交互运行,也具有相对的自治性,可以独立运行各自的模拟仿真功能。

2)多样性

情报信息模拟需要产生模拟现实作战环境的仿真态势,而情报信息涵盖了地面、海上、空中、空间等各类传感器、电子对抗干扰以及其他能产生情报信息的仿真作战环境。情报的模拟需要真实地再现不同作战环境和背景下的实时态势。同时,联合作战的情报模拟体系,不仅能够模拟各类武器装备的情报信息,而且能够对接真实系统的情报信息,实现真假多源情报的融合处理和发布,更加贴近部队作战训练的不同需求。

3)实时性

该系统全程监视仿真作战过程,依托作战行动任务动态生成并调整作战计划,实时同步传输到其他系统。根据作战演练需要模拟红蓝双方态势信息,按照通信配置要求对模拟的态势数据进行串口和网络两种方式的分发,实现实时信息交互。

4)交互性

交互性表现为人机交互和联合作战时的红蓝对抗交互。人机交互是指训练演习时,参与作战训练的人员,将作战指挥命令通过计算机传达给对抗训练系统,如参演人员通过计算机下达目标控制命令等;对抗交互是指参与对抗的红蓝双方在红蓝对抗时相互之间进行的信息交互。如红方对蓝方进行了一次截击,则红方系统应该将截击信息实时发送给蓝方系统,以确保作战环境的时空一致性。

1.3联合作战模拟训练关键技术

1)网络化协同能力

联合作战模拟训练系统依托于统一的模拟剧情,在导调控制系统的统一调度下,各雷达作战部队仿真实体能够依据敌我身份,产生模拟仿真情报信息,依据上下级指挥关系,传输给区域情报处理中心进行融合,最后由全国情报中心综合各类假想模拟和真实情报信息,形成统一的大区域情报态势。发布给各指挥控制单元,进行红蓝兵力的协同指挥作战训练。

2)多要素多级别融合

随着世界军事格局发展变化,军队的作战使命不断扩展,作战的任务、对象和环境不确定性日趋复杂,具备执行多样化任务能力已逐渐成为军队作战体系的基本要求,军事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因此提高[2]。多元数据融合信息包括地面雷达探测系统(一次雷达、二次雷达、ADS监视雷达、多基站协同监视雷达)、空基雷达探测系统(球载雷达、预警机)、地面红外探测系统、ESM探测系统、无源雷达探测系统、光学探测系统、声学探测系统等探测的数据[3]。各雷达作战部队仿真实体模拟这些情报数据,上报情报处理中心,情报处理中心进行多元情报关联融合处理,最终形成统一的情报态势。

3)仿真训练模型集成

联合作战模拟训练系统以系统仿真为主要技术支撑,基于分布式插件体系,实现了传感器探测性能仿真、作战资源仿真、常规或非常规目标仿真以及战场电磁环境仿真。通过模拟传感器的开关机、反干扰、被摧毁以及所遇到的噪声、杂波、高空目标、低空或超低空目标等情况进行传感器仿真;通过模拟传感器的部署、参训部队的部署、武器部署以及地形地物等实现作战资源的仿真;通过模拟高空目标、多批目标、导弹目标等实现了常规或非常规目标的仿真;通过设置干扰战术、选择干扰时机、发出干扰指令等完成电磁环境仿真。

4)复杂环境仿真要素

随着现代感知环境的日趋复杂多变,感知对象的日益丰富,用户对感知要求的日益提高,导致越来越多信息源的加入,信息源数量大、种类多;同时由于天气要素、电磁干扰对雷达的软杀伤威胁等因素,导致杂波、多目标的存在,使得信息来源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该系统运用虚拟现实、仿真模拟等技术,将复杂环境要素以可视、可交互的方式展现出来[4]。

2联合作战模拟训练系统功能

典型的联合作战模拟训练系统一般由红、蓝、白3方组成。红方、蓝方是训练模拟的对象,白方是训练的管理方。红、蓝两方在白方统一管理控制下根据训练剧情展开对抗。为满足多兵种体系对抗训练要求,建设集导调、指挥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对抗训练系统,通过专用网络互联,实现白方导调系统带动红方系统和蓝方系统进行对抗训练为本系统关注的重点。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具体功能如下:

(1)导调系统:其功能是管控训练过程,有针对性地对系统中的资源进行配置,为完成不同的训练目的和训练任务,对红蓝方系统参训人员进行调整和引导,实时感知战场态势,及时调整红蓝双方兵力部署,从而确保训练的各个环节按照预定的作战进程和作战设想有序高效地运行。

(2)红蓝方系统:红蓝方系统与白方系统分属不同服务器,系统间通过局域网进行互联。参训人员使用系统友好的人机界面进行对抗演练,应用与实战指挥系统一致的交互环境对虚拟作战实体或真实作战实体进行指挥控制。

3系统架构

3.1导调系统

导调系统是作战进程实时控制和作战指挥灵活运用的核心,是实现“人在环,装备在环”的主要环节[5]。白方导调系统是红蓝系统的监视与仲裁方,负责导调计划的制定与管理,并能跟踪计划的执行过程,分配作战资源,控制作战想定,控制传感器资源,监视红蓝对抗过程,实时调整对抗双方兵力部署,能对交战双方对抗胜负进行评估。导调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1)导调计划管理:包括导调计划的制定、跟踪,设置对抗训练的起始、终止时间;能够将训练过程划分为多个训练阶段,可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描述;能在关键时间点设置检查点,并对每个检查点设置不同的检查项目;能跟踪导调计划的执行过程,对遗漏处理的事件进行提醒,并对导调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确认。

(2)资源导调管理:包括作战资源导调管理和战场环境资源导调管理。作战资源导调管理能够分配红蓝对抗双方的航空兵资源、阵地资源以及传感器资源,并可以根据实时战场态势改变电子信息系统装置、设置干扰条件或调整兵力部署。战场环境资源导调管理即能够对战场自然环境(地理、气象、电磁)等进行导调,调整战场或者局部交战地域的环境参数[6]。

(3)导调指令控制:包括作战想定控制和作战态势控制。作战想定是对实际作战过程的预想。在模拟训练开始之前,导调系统根据训练目的制作作战想定,或将红蓝双方送来的想定整合,完成想定的编辑。随着模拟训练进程的推进,导调系统控制作战想定的运行状态,根据对抗训练的需要进行加速、减速、暂停、恢复等训练控制。实时感知战场态势,临机调整红蓝双方的传感器状态,开关机或者将其摧毁,同时也可增减态势目标。

(4)态势数据管理:将态势剧情信息实时传输到红蓝系统,收集红蓝系统送来的处理后情报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融合,最终形成整个大区域融合态势。

(5)导调计划评估:包括导调系统在训练中的实时评估和训练后的事后评估。实时评估是评估对抗胜负,根据胜负结果更新态势。事后评估主要采用记录重演的方式重现训练过程。

3.2红蓝方系统

红蓝方系统为对抗实体方,在导调系统分配了作战资源和环境资源后,部署自身所属资源,拟定对抗计划,在导调的统一管理控制下根据模拟训练剧情展开对抗。红蓝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1)资源部署:根据作战任务和要求,结合战场、地理、电磁等环境,将导调分配的资源进行合理部署。通过对战场环境的分析,为取得最大作战效果,制定出最优作战计划。

(2)态势处理:红蓝方接收白方导调系统送来的剧情信息,利用导调分配的资源探测器发现目标。对抗过程中,红蓝方可通过各种手段实时感知当前态势,并对当前态势进行评估,及时安排下一步的作战行动。

(3)指挥控制:根据综合态势,依据导调下达的作战任务,按照指挥程序,采取相应作战手段,实现对所属态势的指挥控制。实时接收导调系统下达的各种命令信息,积极组织转进,连续指示重点目标,下达攻击任务,监视防空作战进程。

4结束语

荒地作战作文 篇5

星期六天气晴朗,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早上刚吃过饭没多久,爸爸便对我说:“孩子,我们家的屋子后面有一块荒地,,我们父子俩就趁着今天的好天气,把它开辟出来,过几天我们种上几行白菜,反正你那么爱吃白菜。好吗?”

我这人天生爱吃白菜,一听要种白菜,便马上爽快答应了。说干就干,我和爸爸立即换上干农活的衣服,带上工具。一到那,我惊呆了,这里的草基本上比我高出两个头,而且非常得乱。我有点退缩了,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不要退缩,你只要掌握方法,就很容易了!来,我教你!”说着,爸爸就拿着柴刀演示给我看。可我还是觉得有难度,但我想起那一棵棵又白又嫩的白菜,浑身就来劲儿了,立马拿起柴刀挥舞起来。我学着电视、电影里的武林高手们,这辟一刀,那辟一刀,一下子,众多荒草已纷纷“落马”。

起先我还觉得很好玩,可没过多久,我就累得喘不过气来。但我只要一想起那可口的白菜,就顾不了那么多,咬咬牙,我决定和这些“顽固分子”决一死战。俗话说:斩草要除根。草是砍完了,但它们的根还没有拔掉。我和爸爸稍做休息,又拿起锄头向荒地走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苦战”,这荒地上的杂草是一根不剩。看着这刚开垦出来的荒地,我好像看到了荒地上一行行的白菜在向我点头微笑。

作战体系结构 篇6

与常规作战一样,特种作战也需要后勤支援,且进行后勤支援的难度更大。与普通后勤支援单位不同,第528特种作战支援营本身就具备特种作战部队的一切特征,既能深入敌后,也可以被部署到正面战场。其与特种部队惟一的区别是,他们并不直接与敌人短兵相接,而是为担负作战任务的特种部队提供后勤支援。正是因为有了第528特种作战支援营这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三角洲”、“绿色贝雷帽”这样的精锐部队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深入敌后,展开各种作战行动。

全能训练

美国陆军特种作战部队的后勤支援主要由陆军特种作战支援司令部提供和指挥。该司令部所属部队包括第528特种作战支援营和5个特种作战战区支援小分队,具备通信支援、器材管理、后勤支援等能力。

528支援营由营部、营部连和3个前方支援连(其中1个预备役连)组成,战时可得到战区陆军司令部的加强。528支援营的目标是使自身成为独立的、融合性强的组织,为部署在海外的陆军特种部队(无论是在远离基地的野外作战,还是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作战)提供高质量的战斗勤务支援和战斗卫生支援。

由于特种部队的作战环境多变,经常是在敌后的高风险地带。因此,为特种部队提供后勤支援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很大作战风险的任务, 528支援营有这样一个信条——“每一名支援营的士兵,首先是一名优秀的特种兵”。

528支援营的新兵训练在北卡罗来纳州布莱格堡基地的训练中心进行,训练时间通常为30周,比普通的陆军训练多8周时间。新兵训练的目标除首先培养士兵的基本作战能力外,还要培养集体精神和野外生存能力。主要训练科目是掌握配备的各种武器及巡逻侦察与小分队行动战术,然后参加为期5周的支援营专业课程训练。

之后,这些新兵必须在步兵连服役3~4年,然后继续安排其他训练和任职,经过特殊训练及严格考核之后方能担任各种专业军士。从下士开始,每次提升都必须经过专业院校的培训和考核。

528支援营每年从中学毕业生和地方大学生中择优招收年龄在17岁半~23岁的志愿者,其中文职人员改行加入支援营的人数越来越多。按照体格要求并经过一系列严格测试,约有1/3的报考支援营的申请者可通过为期3天的“潜在军官课程”,随后才可进入“青年军官课程”训练阶段。

这样做的目的是从一开始就以军官的标准来要求未来的支援营队员们。首先学习初级军官课程,然后接受为期15个月的严格训练,考核的要求高于其他兵种的初级军官。支援营非常重视军官的初级训练。因为初级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的训练效果。528支援营的课程训练地点在美国的国家训练中心。

支援营的“青年军官课程”分为5个阶段,即初期单兵训练、班军事训练、排/连训练、支援营课程和高级战术的合成管理技术训练。每一阶段都包括野外演习,主要在边远地区进行,持续时间3~14天。

第一阶段即初期单兵训练,时间9周。从一开始就要求青年军官保持健壮的体格及个人与装备的整洁,为尔后14个月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训练内容包括单兵体能训练;瑞典式体操训练及测验;地图判读、战地信号、急救等知识的训练。进行两次各持续一整夜的演习,以便为适应野外生活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即班军事训练,时间12周。重点是以8人为单位的班操练。在这一阶段中,体能训练的节奏加快,演习也更加接近实战。训练武器升级为排装备的武器,如51mm反坦克炮。

第三阶段即排/连训练,时间12周。转入30人的排规模和120人的连规模训练,安排有相应的野外演习。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学习使用支援武器、车辆和直升机,练习各个战术阶段排作战移动的编组、在建筑物内进行作战、使用战地工事等。这一阶段体格训练的要求越来越高,检测耐力的拉练是全副武装情况下6英里急行军,背包和武器加在一起最重达45.36kg。此阶段为综合性训练,是为过渡到“支援营课程”作准备。至此,已完成所有步兵技术的训练。

第四阶段即支援营课程,时间4周。528支援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支援营军官必须具备的素质。如获通过,即被授予支援营的绿色贝雷帽。支援营课程的训练规则是:随时准备打好背包, 24小时随时准备开拔;青年军官处于接到通知后1小时内出发的状态,必须能够在15分钟内集合完毕;必须急行军赶到任何地点;必须实施召唤制度,即宿舍电话要始终有人守候,必须在电话铃响满3次之前接电话。

支援营课程的训练内容主要有:第1周的训练内容包括制订与执行特种作战支援计划等,其间安排两次演习。在两次演习的间隙,安排相关课程的传授,如战场压力、实弹射击、排进攻、攀爬、悬岩突击等;配合传授求生训练中关于采集、烧煮可食用植物,宰杀、剥洗、烧煮鸡鱼以及治疗胃肠病的知识等等。第一次演习称为“紧急行动”,在支援营课程的前几天进行。演习预案为敌前纵深巡逻。青年军官可能在半夜2点被叫起来,去查找敌侦察分队的位置并将其歼灭,或抵御恐怖分子的突然袭击,保卫司令部。演习中将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以锻炼青年军官的应变能力。第二次演习预案包括各种两栖突击想定,必须与特工、分析情报等作战活动相结合。

第五阶段即高级战术的合成管理技术,时间16周。训练内容为学习合成管理技术、小部队高级战术、射击靶场监督员资格、建筑物内作战以及与其他军种合训等。这些训练内容可根据部队的实际需要予以延长或缩短。

在完成了上述基础性的通用训练后,支援营的训练将进入到“多技能训练阶段”,目的是让每一名成员都成为“全能型士兵。” 该阶段的训练要确保每位士兵都接受多种技能训练,共分4个训练单元,即军事专业精通训练、军事技能通用训练、战场急救培训和通用装备操作训练。

在军事专业精通训练中,每名士兵都要掌握自己的专业,许多情况下需要参加附加的院校培训。例如,机械师需要到相关院校学习维修各种车辆的技能,如维修日本丰田公司生产的越野车和北极星公司生产的全地形车等。

军事技能通用训练又分为3个子单元,代号分别为“超级92”、“超级63”和“超级88”。其中代号为“超级92”的子单元训练主要解决油料、水、物资、弹药补给支援,目的是培养后勤支援人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由行动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战斗力倍增器”。每个子单元的训练都包括单兵训练、集体训练和考核三个阶段。

战场急救培训是一个在战场环境中进行的为期3天的课程、它的目的是让非医疗单位的士兵具备发现并处置致命伤的技能,例如止血和心肺复活术等。该课程还包括利用战场上的特种作战平台进行伤员的疏散和后撤,并进行初步治疗。

通用装备操作训练主要解决不同专业士兵对通用装备的操作技能问题。士兵需要具备维修多种装备的能力,包括常用的叉车、卡车、油料和给水设备、发电机等。该训练单元的目的是使士兵具备维修所有配属到排一级单位的装备的能力,以此增强排级特种作战分队的作战灵活性和纵深活动能力。

设施装备

与担负作战任务的特种部队不同, 528支援营的装备大多是针对能为特种作战提供支援的指挥、后勤设备。

528支援营充分利用商用先进技术,在布雷格堡基地建立起现代化的任务支援中心。在该中心,指挥官能更好地指挥和控制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后勤支援活动并迅速增强部署在前沿的后勤分队。为了利用有限的通信设施与部署在遥远地域的后勤分队进行通信,支援营可使用特种部队的“部署点通信系统”。这些小型高技术通信系统能使支援营迅速与部署在远方的行动基地建立全时段、连接迅速、信息传递安全高速的通信渠道,并具备声像反馈能力,以确保对部署到全球的特种部队进行不间断支援。

经过多年发展, 528支援营开发出一系列专用的战斗勤务支援装备,包括每分钟可泵964升燃料的泵油系统(可空投)、可在战场环境中使用的配备水净化设施的全地形车、便携式逆渗透净水系统、轻型数字化X光机、轻型超生波检测装置和现代化的医疗重症监控方舱。其中,医疗重症监控方舱是一个可迅速部署的模块,有10张供一般病人使用的床位、4张供重症监护使用的床位。在陆军系统内部除了规模庞大的战地医院,没有其他设施具备比该方舱更强的医疗能力。

作战筹划

为了对陆军特种部队的作战提供有效的后勤支援,后勤参谋与作战参谋需要积极有效地配合,后勤支援计划的制定必须有受援单位的参谋人员参加。作战行动开始后,后勤支援分队必须根据特种部队作战行动的进行,不间断地调整支援计划。

陆军特种部队的后勤单位一定要在每一个级别的支援行动上都进行任务分析,并在充分考虑联合参谋部后勤处和别动团供给科(别动团的编制中有自己的支援单位)的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后勤支援计划。特种部队的后勤参谋需要了解受援单位的作战计划、部队调遣计划、装备状况、现行作业程序、战术、技能等,以及部队部署地区的相关地理状况。此外,后勤参谋与受援部队的作战参谋举行联席会议、进行预备部署地域调查、检查与重要单位的通信联络状况以及了解最新的战况简报,对制定一份周密、详尽的后勤支援计划都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528支援营在执行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例行轮换任务之前,分别与受援单位第75别动团、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以及特种作战支援司令部举行了联席会议,明确了任务需求与现有能力之间的差距,在获得所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份详细的支援计划。该计划强调明确常规部队后勤单位的部署位置、战区补给线、民用承包商情况和可供支援分队使用的资源。该计划在执行前要上报给陆军特种作战指挥官批准。其中,受援单位的情况、部署位置和主要的战斗勤务中心位置是最重要的信息。后勤参谋在充分掌握上述信息的基础上对支援计划不断调整完善,使各项工作同步进行,同时将装备提供给部署位置最理想的战斗勤务支援分队,以便对特种作战进行有力支援。

作战体系结构 篇7

网络恐怖主义是恐怖组织或个人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空间领域侵略扩张的产物, 即:恐怖组织或个人有预谋地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攻击网络空间, 以破坏被攻击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 甚至军队, 制造影响巨大的恐怖活动。它是由一些不利于国家安全的组织或个人发动的, 针对计算机、因特网, 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暴力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恐慌、财产的折损甚至于人员的伤亡。现阶段无论是传统的恐怖主义还网络空间恐怖主义都有蔓延的趋势。建立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指挥体系可以快速达成网络空间反恐作战目的、统一网络空间反恐作战思想、调控网络空间反恐作战行动, 因此提高网络空间反恐怖主义指挥效能的关键是构建一个结构完整、指挥关系顺畅的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指挥体系。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指挥体系构建的功能在于利用作战指挥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网络空间联合指挥机构, 更加高效的突出网络空间指挥作用, 增强网络空间的应急维稳处突能力, 尽最大可能避免或减少网络空间恐怖事件对国家, 军队和人民的影响。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指挥体系具有指挥决策层次高、指挥对象种类多、指挥活动变化快等特点。

一、指挥决策层次高

反恐作战往往涉及国家主权、人权等敏感问题, 因此反恐往往会引起高层领导的关注。网络空间联合反恐指挥体系中由国家反恐工作中心构建体系。因此, 网络空间联合反恐指挥必须要站围绕政治行动, 始终把握“国家利益至上”这个大局, 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 避免某些西方国家抓住把柄, 从政治上站稳反恐的立场。

二、指挥对象种类多

当前国内形势看, 不存在某一种力量能在可接受的成本下单独完成网络反恐任务, 这就需要联合国内大量可用于网络反恐作战的力量, 在统一的指挥机构下实现对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毁灭性打击。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力量主要由包括党政军警民网络反恐反恐力量组成的一支专业化联合型成建制的模块化网络反恐作战力量, 形成全民“反恐人民战争”。网络反恐力量多元既包括军方力量还有民间力量, 功能和能力各不相同, 既有其自身的优势又有其局限性。这种复杂力量构成, 增加了指挥难度, 指挥客体与指挥主体的关系复杂多变而微妙。指挥对象种类多使得指挥具有很强的联合性, 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指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参战力量的作战效能。

三、指挥活动变化快

网络反恐作战主要发生在虚拟空间, 虽然网络恐怖主义袭击可能只是针对一个设备、一个平台或一种系统, 可是其破坏力却可能会使整个系统瘫痪, 瞬间可能造成“网络珍珠港”效应, 隐蔽性与突发性极强, 难以及时分辨攻击来源, 可以使用有线、无线多种攻击方式, 又可以采用针对硬件的“硬打击”和针对软件的“软打击”, 节奏加快, 情况变化急剧, 战机稍纵即逝, 使指挥反应时间大大缩短, 争时间、抢速度、抓战机等将成为作战指挥的关键内容。网络空间实时的反恐信息搜集、传递、处理和显示, 使指挥员能在千里之外的大屏幕上, 直观、形象、实时地观察到反恐态势, 能够确保作战指挥实现情况判断快、作战决策快、计划组织快、协调行动快, 从而提高作战指挥的实时性。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战场带有网络战特点, 情况复杂, 态势瞬息万变。网络空间联合反恐指挥灵活性强主要表现在对各参战力量的运用和协调;对恐怖事件影响程度的精准判断;对恐怖组织意图的推测;指挥跨度大, 更易调动。

四、指挥活动时效性和专业性强

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战场模糊了平时和战时的界限, 此刻是太平的, 下一秒就可能被网络空间恐怖组织突然发难。信息流以以千万甚至数亿字节每秒的速度传输, 如果指挥者不能及时下定正确决心, 极易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窘境, 可见网络空间作战领域时效性之强。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对指挥人员和作战参与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要求, 网络空间技术已经发展为一个全新的作战领域, 不需要高强度的体能支撑, 但专业门槛极高, 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指挥员一般都是经过网络空间技术专门教育, 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

五、指挥快速、高效、准确、协同性高

反恐作战指挥重点在于战场的指挥控制, 信息的传达与共享, 这些都需要指挥系统的协调控制, 指挥系统中的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哪个环节稍微出错, 都有可能对战场的结果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 指挥控制快速高效准确就在整个战场中十分的重要。

六、指挥结构趋于扁平, 作战力量多元化

指挥扁平式结构是指挥组织的管理幅度较大, 管理层次较少的组织结构。指挥结构趋于扁平, 使得指挥上下级交流更加快速, 情报信息传达速度加快, 管理所使用的费用变低, 下级指挥员拥有自主权, 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主动性;但是由于管理幅度较宽, 各个部门参战力量较多, 所以上级指挥不容易控制, 加重了上级指挥员对下级人员进行协调的负担。

参考文献

[1]辛昕.美军网络空间作战指挥体系概论[J].外国军事学术, 2011 (9) .

作战体系结构 篇8

一、教学重心向体系作战要求转移

体系作战需要什么,教学的重心就是什么。目前,院校教学内容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与体系作战相适应的人才需求。转移教学重心、加强教学针对性是首先解决的问题。

第一,拓展以体系作战的指挥专业内涵。随着体系作战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素质已成为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核心素质。必须在抓紧教学信息化改造的同时,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建设,在教学中融入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装备等知识,拓展指挥专业信息化内涵,促进信息化与教学体系的交融互动,改变片面强调教学或片面强调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打好人才培养的专业理论基础。

第二,深化以体系作战为核心的课程内容改革。在转移教学重点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教学内容与体系作战能力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把信息系统作为体系作战教学的重要基础,把提高体系作战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围绕体系作战的筹划、指挥、协同和保障,突出战术与技术、指挥与管理的知识融合。做到“四要”:要打牢体系作战基本理论;要贯穿现代军事信息技术;要注重全局运筹谋划能力;要突出体系作战专业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以岗位要求为导向的体系作战教材建设。按照紧贴部队训练、贴近实战、注重质量的原则和建设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要求,以教学的体系性和针对性建设为核心,深入理解体系作战理念、指挥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确定教材建设的类别、名称、内容和适用对象,避免教材内容陈旧、交叉、衔接不紧密,形成文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等科学配套的教材体系。文字教材建设既要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要充分反映知识体系作战训练中的具体应用;多媒体教材必须服务于主教材,体现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网络教材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纳入的信息要多,以适应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对诸多知识的需求;辅助性教材应围绕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可读性、易懂性和实用性等方面为学员自学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创造与体系作战理论接轨的训法体系

培养高素质体系作战指挥人才是全军院校的共同目标,单靠某一所院校或某一种方法是难以实现的。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不能单一化,因此,提高培训效益,创新教法训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

第一,探索联合的教学模式。一是把学员的体系作战理论教学固定在本军兵种院校进行,立足于本院校教学,也可让军种院校教员流转教学;二是“提高层”学员应打破军兵种界限,统一调学、混合编班、分处四校、同步流转,到不同军兵种院校进行分课题流转教学,在集中到一所院校或训练基地,进行综合性联合演练,以拓展目前的军兵种交叉培训模式。

第二,推广贴近岗位培养的教学方法。体系作战指挥教学应形成“基础理论专题式教学、实践性案例式教学、前沿理论研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系。通过灵活运用“分组对抗式”、“角色扮演式”、“互动式”等方式,采取教员引导控制、学员讨论激励等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分组研讨、集中交流、精讲多练等方式,打造专题研讨教学特色,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无原案、分方向、小班作业、集中研讨”等方法,加强想定作业教学,提高学员分析、处理、判断、决策能力。

第三,创新适应体系作战要求的组训方式。按照内集外联、体系集成的思路,强化编组训练、要素训练和对抗训练,逐步扩大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信息化训练方法。一是开展多装备组合套训;二是开展多科目交叉联训按体系作战进程组织多科目融合训练,变单一训练为集成训练;三是开展多方式并用合训,提高对抗性训练和指挥协同训练能力。

第四,扩大实践教学和实战化演练渠道。加强院校间、院校与部队之间的联合办学和实战演练,制定统一的教学训练计划,使教学理念能够与部队训练同步,形成“统一组织、导调、训练、考评”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网络化异地分布式联合演练,模拟生成体系作战环境,加大对抗演练的难度和强度,提高学员体系作战指挥能力。

三、拓宽以科研带动教学的渠道

创新发展体系作战理论指导是培养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基础。理论的系统性、操作性对开展体系作战的学术研究十分重要。首先是探索体系作战的新战法。学术研究对教学起直接支撑和服务作用,就必须发挥科研优势,扩展研究课题。其次是科研重点向信息化转移。再次是建立研究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建立健全总部、院校和部队“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机制,坚持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和部队训练,使学术研究真正成为服务教学、带动教学发展。

总之,养体系作战指挥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封闭孤立、资源分散的培训局面,要统筹培训资源,完善培养制度法规和综合保障体系。另外,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训练手段和训练平台,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搭建信息化训练实践平台。

摘要:当前,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已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开始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军队院校教学体系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改革创新教学体系与体系作战同步,不断创新发展体系作战理论,为提高体系作战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已成为不容回避的课题。

作战体系结构 篇9

系统规划培养路径

根据军委和总部关于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训分为初、中、高三级的相关规定, 对军事物流指挥人才可以建立“三级五阶逐级培训为主体、多阶岗位培训为补充、任职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培训路径, 实现人才生成流程上的有机融合, 努力实现基础培养、分军种接力培养、跨军种交叉培养和综合集成培养的有机衔接。

“五阶”包括以下5个有机衔接的阶段:第一阶段:“4+1”教育 (其中, 4年为军事物流指挥军官本科学历教育, 1年为军事物流指挥军官任职教育) 。第二阶段:初级任职教育 (预任营长培训阶段) 。军种单兵种指挥专业, 学制1~2年 (2年合格者获硕士学位) 。第三阶段:中级任职教育 (预任团长培训阶段) 。军种合同指挥专业, 学制1~2年 (2年合格者获硕士学位, 入学时已是硕士的获博士学位) 。第四阶段:高级任职教育 (预任师长培训阶段) 。军种战役指挥专业, 学制1~2年 (2年合格者获硕士学位, 入学时已是硕士的获博士学位) 。第五阶段:联合指挥专业培训, 学制1年。

在实施“三级五阶逐级培训为主体”的基础上, 还应以“多阶岗位培训为补充”, 实行在职轮训和专题短训等, 时间为3~6个月。在职轮训是现职军官的岗位培训, 重点在于新理论、新方法、新装备的学习;专题短训主要是查漏补缺, 重点在于解决业务性、技术性、专门性问题。

为提高联合作战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学历层次和任职经历, 可深入探索并大胆实践任职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在现行的指挥类学员报考研究生政策的基础上, 允许有部队任职经历且表现优秀的军官在随后相应的任职教育中获得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或博士学位, 从而使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研究生学位随中高级培训共同产生, 形成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职务越高, 任职经历越丰富, 学历也越高的局面, 最终实现“我们的师长应该是硕士, 我们的军长应该是博士”的目标。

科学设计培养目标

联合作战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培养, 应以“使命培养”理念为统揽, 依据未来联合作战特点规律和现代军事物流发展趋势, 明确联合作战军事物流指挥人才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从而确立联合作战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 确保人才核心能力的形成。

军事物流指挥人才分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 对不同层次指挥人才的能力、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 所以, 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岗位任职要求进行差异化设计。

对战略、战役层次的军事物流指挥人才能力和素质基本要求可以归为四种素质五种能力, 即认知素质、专业素质、信息素质和心理素质;分析洞察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综合创新能力、融合协调能力、辨别判断能力、临机应变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战略层次的指挥人才主要应具备通观全局、预见长远的战略思维和谋划全局的战略能力, 精通多军种联合作战保障理论, 通晓军事物流活动全局, 深谙军事物流发展之道, 胜任战略筹划和组织指挥战略行动。而战役层次指挥军官, 处于战略层次与战术层次之间, 是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纵向层次的中间环节。因此, 对他们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 要具备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和较高的理论水平, 能充分理解和把握上级的意图, 从战役的高度对军事物流活动实施管理;另一方面, 具备良好的聚合多方的协调能力和多元一体的指挥能力, 能够根据各保障要素的使用特点、原则、时机和方式等, 协调各种保障要素, 使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基本要素按照合理比例和一定方式有效构成保障能力, 并使保障力量随着不同作战阶段、不同作战样式中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不同军兵种随时转换、聚合, 使整个军事物流系统合理化、科学化, 最大限度地发挥联合作战军事物流保障的效能。

战术层次指挥军官应熟悉军事物流某一环节的运作流程, 能够根据上级制定的保障计划进行具体任务的组织和实施, 如储存、运输、配送等, 并对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决。同时, 必须了解部队、熟悉部队, 精通战术技术。这一层次指挥军官的核心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信息素质、联合意识以及保障指挥能力、组织训练能力、管理部队能力、政治工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组训方式

院校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以系统论为指导, 牢固树立“大培养观”, 打破军种院校和军兵种教学训练间的壁垒, 集中全军教育资源对军事物流指挥人才实行联合培养。军队院校与部队联手培养军事物流指挥人才是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之一。目前, 要不断拓宽共育人才渠道, 形成以院校为基础、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紧密结合的人才共育机制。

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军地联合培养的模式, 并进一步调整比例, 提高层次, 丰富形式, 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动态调整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比例。二是提高依托培养层次。三是前伸培养起点。四是拓宽军地交流的空间。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广泛开展军地联合办学、联合教学、联合攻关等学术交流;积极参与政府及其机构的物流规划, 如交通规划、城市物流规划、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规划等, 深入了解并实时掌握地方物流发展的最新动态;选送优秀军事物流人才到企业去实习, 既为地方企业输送了人才资源, 又能够在企业一线锤炼军事物流人才。

不断创新培养内容

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成长发展具有阶段性、层次性、连续性等特点, 各个层次、各个阶段既相对独立, 又层层深入、相互联系。因此, 培养内容的总体结构应该遵循这些特点规律, 使培养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衔接。军事物流指挥人才培养内容的构建应以本层次需要为主, 适当安排上一层次的内容, 以便使学员了解局部和全局之间的关系。

军事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的原则, 突出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完善课程结构;整合课程模块;充实更新课程内容。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适当增加作业演练、部队实习、代职锻炼、模拟演习等实践课程, 将实践课由传统的认识课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转变。

把握岗位任职指向性, 完善职业化课程体系:科学规划教学内容;统筹设置各类课程。一是基础类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员任职岗位需要的“应知”的基础理论。二是使命类课程。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和专业课程的限制, 按照“主体相关”原则, 围绕使命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加大诸军兵种知识、理论的融合, 增加课程的厚度和纵深感, 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层次。三是实践类课程。完善作战保障实验室建设, 建立信息化战争模拟仿真平台, 按作战保障流程实施对抗性、检验性和研究性模拟训练与演练;突出演习的实战性, 组织实施多专业、多兵种乃至跨军种的联战联训科目;有计划组织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 积极探索提高快速反应、控制危局、化解风险和协同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四是前沿类课程。主要围绕相关的新理沦、新技术、新装备、新战 (保障) 法等内容展开, 突出联合指挥、联合保障、火力协调、信息共享等联合作战前沿问题的教学研究, 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

作战体系结构 篇10

消防铁军攻坚组成员主要由实战经验丰富的训练尖兵、业务骨干、执勤岗位练兵能手组成,每个攻坚组不少于4人,其中中队干部或中队长助理1人,士官或上等兵不少于3人。每个中队基本组建1~2个攻坚组,包括灭火攻坚组、抢险救援攻坚组、化学救援攻坚组。灭火攻坚组主要负责火情侦察、梯次掩护、堵截控火、强攻灭火等攻坚任务;抢险救援攻坚组主要负责生命搜寻、破拆起重、登高救生、现场急救等任务;化学救援攻坚组主要负责化工灾害的侦检询情、关阀堵漏、抑爆排险等任务。

从当前我国消防部队的编制体系来看,无论是普通消防中队还是特勤消防中队,其作战力量的核心就是消防铁军攻坚组,能否实现在各类社会救助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取决于消防铁军攻坚组战斗力水平。因此,迫切需要对各地的攻坚组救援能力进行科学评估,进而判断其能否胜任当地的救援任务。针对消防部队的整体灭火救援能力,前人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得到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灭火救援攻坚组建设是一个近年来新兴的课题,专门针对其作战能力评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笔者基于我国目前灭火救援攻坚组建设的要求与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的主要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福建省典型特勤中队的建设情况为例,进行案例计算,分析建立的灭火救援攻坚组战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1 攻坚组作战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消防铁军攻坚组代表消防部队最强最尖的实战能力,根据前人科学总结和个人实战经验,经综合分析,认为攻坚组作战能力主要由“人”、“物”、“环境”三部分组成。一是“人”的因素。攻坚组灭火救援能力能否形成或者是形成的大小,决定因素和关键是人。攻坚组队的组成人员培训情况、服役时间、文化素质、作战经验等方面往往不同,归根结底是人员的“量”和“质”不同,“量”包括干部、士官、义务兵的数量,“质”包括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二是“物”的因素。主要包括装备和训练条件两大方面,装备包括器材、车辆、通信、灭火剂等,训练条件包括设施、面积、器材、培训等。评估攻坚组战斗力的高低,应在考虑装备数量和性能的同时考虑装备的适用范围和消防员应用装备的能力。三是“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硬环境、软环境。硬环境主要包括消防站布局、公共消防设施;软环境包括政府重视程度、公民安全意识等。这些都是影响战斗力的因素,而且不同时期、不同人员、不同经历都会使其发生变化。

2 攻坚组作战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对消防部队战斗力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按照战斗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若干战斗力评估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实地调研、专家测评、问卷抽样调查等方法,筛选出一

系列现实可行的指标。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最早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法,即把一个复杂问题的结构分成有序的递阶层次,通过逐层分析判断决策方案并进行优劣排序,是综合定性、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保证模型的系统性、合理性,而且能让决策者充分运用其有价值的经验及逻辑判断能力。运用AHP法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建立评价层次结构,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依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二是指标量化赋值,根据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判断,就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量化描述,主要是避免主观判断所引起的失误,增加定性指标的准确性;三是计算权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若不满足一致性条件,则修改判断矩阵,直至满足为止。

通过综合分析,确定模型架构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分别用B、C、D、E表示,从而构建出消防铁军攻坚组战斗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若干个二级指标,由此递推,共有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35个四级指标,如表1所示。

笔者对四级指标分别制订不同的“打分标准”,如10分、7~9分、5~6分、4分以下,并对每个档次所反映内容的指针趋向程度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建立每个档次与隶属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2“消防铁军攻坚组战斗力综合评价指标打分标准”部分。

基于以上的评价指标体系,若影响某攻坚组战斗力的因素有n个,则定义其战斗力的指标参数计算公式见式(1)。

式中:αi为根据专家打分得到的各因素权重系数,0

根据式(1)所算出的攻坚组灭火救援能力的衡量值Y,即可初步判断不同攻坚组灭火救援能力的相对强弱。以下将进行实例分析。

3 实例计算与分析

以福建省福州市消防特勤二中队攻坚组、宁德市霞浦一中队攻坚组、南平市消防特勤一中队攻坚组共三个攻坚组为例,对其灭火救援能力进行分析。经统计并按表2相应内容来打分测评,分值测评如表2“被测中队攻坚组分值测评”部分。

根据以上各中队的各项指标所打分值,设各指标所占的权重均相同,依照笔者所采用的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三个中队攻坚组灭火救援能力的分值为:福州特勤二中队Y=86.3;宁德霞浦一中队Y=73.1;南平特勤一中队Y=70.0。

由此可见,以上三个中队攻坚组的灭火救援能力的强弱次序为:福州特勤二中队>宁德霞浦一中队>南平特勤一中队攻坚组,这与日常考核及实战经验吻合。

4 结论与展望

笔者分析了消防铁军攻坚组灭火救援能力的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给出相应的打分原则,建立了其灭火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福建省消防总队某三个典型中队攻坚组为例,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例计算与分析,所得结果与日常考核及实战情况相吻合,体现了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该评价结果可作为上级机关考核基层消防中队各攻坚组灭火救援能力的依据,也可为区域风险综合评价中确定消防力量对风险因子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1]朱力平,沈荣芳.区域灭火救援能力构建及其评估方法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6):517-520.

[2]商靠定,洪航,李博,等.层次分析法在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战斗力评估中的应用[J].社会与环境工程,2009,16(3):70-74.

[3]夏登友,商靠定,程晓红,等.灭火救援战斗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4):273-276.

[4]连辉煌.构筑灭火救灾力量评价体系,提高城市抗御灾害的整体能力[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5):625-628.

[5]李刚.消防部队抢险救援战斗力评估[J].武警学院学报,2008,24(12):35-37.

高原寒区作战 篇11

特殊环境对作战的影响

高原寒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使部队作战行动极为受限。

自然环境恶劣,部队机动困难

高原寒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气候恶劣多变,常年低温严寒,雪线上的平均温度在夏季也低于-30℃,对人员的生理产生严重影响。医学研究表明,人体要维持正常的活动,体温必须经常保持在36℃~37℃,如果连续暴露在严寒中2~3小时,其手部力量就会降低20%~30%,神经传输功能就会受到阻碍。当体温下降到32℃时,人体就会产生麻木现象,大脑有可能失去判断力。此外,高原寒区低压缺氧,造成人员体力下降,动作迟缓,耐力差,对运动的距离和速度影响极大。

低温高寒,武器装备性能无法充分发挥

高原寒区天寒地冻的天气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而且对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高寒天气易使武器零部件损坏,造成射击不连发、哑弹和偏弹,尤其是武器装备中的橡胶、塑料部件在低温条件下容易变硬、变脆,甚至裂断。恶劣的天气还易使光学瞄准镜出现偏差;对无线电通信干扰大,导致通信距离下降。这些因素限制了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极大影响了部队作战能力。

地形复杂,重型武器使用受限

高原寒区地势高耸,山势险峻,沟谷纵横,降雪期长,有些局部地区常年冰雪封山;路况较差,交通运输不发达,远距离机动道路少,机动极为不便,有时因山河阻隔,需绕行几十千米。而重型武器的使用需要较大的地幅、较好的机动条件作保障,这就限制了重型武器的正常投入使用。

后继无援,部队保障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高原寒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极差,经济落后,物资缺乏,自给能力差,因此,部队野战生存和补给相当困难。除了少量的肉食外,部队难以就地筹措食品。武器装备的就地维修、保养也十分困难,加之作战地区远离内地,交通运输条件差,后方物资难以抵达作战地区。这样,部队各类作战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几乎全部依赖于自身保障。

战术运用

高原寒区作战要充分考虑特殊环境对作战行动的影响,趋利避害,灵活选用适宜战术,合理配备武器装备,并进行全面的保障。根据经验,可采取以下战术。

以逸待劳,突出火力作用

高原寒区的攻防作战中,人员体能大幅下降,兵力机动异常困难,必须重视火力运用,强化火力优先的观念,突出火力的机动,最大程度减少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处理好体力状况与作战需求的矛盾。能以火力解决的目标,不以兵力夺取;必须运用兵力夺取和控制的目标,也要以强大的火力作保障,减少体能消耗,保障人员以充足的体力作战,以逸待劳,夺取胜利。

小口快吃,注重小规模独立作战

高原寒区作战,受地形和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某一作战单位的持续作战时间短,且无法投入大规模的兵力进行作战。通信联络困难,与上级、友邻协同困难,后勤补给难度大。因此,师、团在独立方向或地区单独遂行作战任务的情况比较多,必须独立灵活,像“蚂蚁 吃大象”那样,积小胜为大胜,达成作战目的。

活用战法,出奇制胜

在植被稀少、物资贫乏的雪域高原环境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手段,如巧妙选择交战时段,灵活运用穿插分割战术,实现战法运用效力与地形特征的有机结合,这一点能充分体现出一个军事家运用战术的“精深”。发生在1960年代的对印反击战中,我军就是灵活实施战术而取得了胜利。在这场作战中,印军,特别是班一级武器射程远、威力大,在300m外,印方占优势,300m内中方占优势。虽然印方武器在射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我军开始反击作战后,由于我军步兵是在火力掩护下接敌,运动到百米之内发起冲击,这就大大制约了印军轻武器优势的发挥。印军轻武器射击精度好,但是在光线较弱的夜晚、黎明和黄昏根本无法瞄准,而这些时候,恰恰是我军作战最活跃的时段。正是由于我军灵活实施战术,既达成作战突然性,又扬长避短,赢得主动,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战斗的胜利。

机动灵活,综合保障

高原寒区作战,保障问题多、难度大,必须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保障手段。要定点保障与随伴保障相结合,上级保障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对执行特殊作战行动的分队,要实施越级保障;要充分运用适应环境特点的、有效的保障工具与手段。如在地形复杂的阿富汗,交通不畅促使美军投入了骑兵部队,这种现代科技与传统作战方式相结合的战术手段,取得了很好的保障效果。

对轻武器的需求

高原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轻武器提出了特殊要求。

要突出可靠性,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性能

一是要在材料上以耐用求可靠,要通过材质的改进,保持稳定的性能。在中印反击作战中,我方使用仿苏的56式系列轻武器,是专为高温或高寒极端气候条件下作战设计的,可靠性比印军的高。在阿富汗战争中,苏军的AK47步枪在-50℃气温,沙土、灰尘满天的恶劣条件下,依然保持较好的性能,又一次得到实战的检验。

二是要在设计上以简单求可靠,通过在一些设计细节问题上的改进,避免或减少在携带、保养、使用上的困难,减少因操作不便带来的对武器性能发挥的影响。例如扳机机构的设计,要便于戴着厚厚的防寒手套进行射击,这样,可以提高人员对轻武器的操作性,提升作战能力。

三是要在适应特殊条件上求可靠。高原地区地形复杂,一些地区灌木丛较多,对轻武器的使用影响较大,要注重研制在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下发挥作用的轻武器。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针对阿富汗特殊的地形条件,研制出了温压弹,用M203榴弹发射器发射,这种弹与目标碰撞后炸药散开,随后炸药被引燃,消耗氧气并产生超压效果,用以打击隐藏的洞穴、工事等目标。

要注重通用性,提高保障效率

高原寒区极大限制了部队的机动能力,严重制约着后勤、装备保障能力,这对作战武器提出了通用性要求,应减少装备的种类,提高效率,降低保障的难度。一方面要统一口径,使用标准弹药,减小弹药的保障负担;另一方面要统一部件标准,使同一枪族的部件可以互换,提高武器的修复能力。

在对印边境反击作战中,印军混合使用英美武器,口径繁多,不但保障困难,实战中还出现过给使用美国枪的部队输送大量英国枪弹的错误。而当时我军完成了武器装备的换代工作,实现了国产化,整个56式系列武器战斗性能都很出色,统一了步兵班用武器的口径,简化了保障,提高了携弹量,后勤保障能力得到跃升。

要具有多功能性,便于构成强大火力网

高原高寒区作战,空中火力支援行动将受到很大限制,重武器使用受到制约,要求轻武器具有多功能:

一是点面组合。过去,步枪一直用来应对点目标,自从枪挂式榴弹发射器诞生以来,步枪实现了点杀伤目标与面杀伤目标的结合,这是轻武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

二是杀伤与破甲组合。能否有效摧毁敌坚固工事、装甲目标,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具备杀伤和破甲功能一体化的多用途单兵武器,是赢得未来高原寒区作战的客观需要。

三是曲直组合。高寒山地隐蔽死角多,峡谷、山涧、沟坎比比皆是,便于敌人隐蔽利用,直射火力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打击。因此,步兵武器火力需要曲直兼顾,减少射击死角。1975年装备苏军的AGS17 30mm榴弹发射器,使用灵活、携行方便,既可平射也能曲射,在阿富汗战争中发挥了较大威力。

要提高保障性,保持部队持续作战能力

作战体系结构 篇12

1 基于体系作战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 实现作战要素的信息化。基于体系作战下, 需要将作战要素转化为信息力, 进而实现新型战斗力的转换, 这是现代化军事发展下作战能力生成的主要模式。对于军事指挥系统来讲, 基于各作战单元间本身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 需要将各项要素与信息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 进而为提升战斗力奠定基础。第二, 实现信息化系统下各作战要素的融合。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系统间的耦合能力, 进而将军事信息系统与其余信息进行整合, 为军事指挥的高效落实奠定基础,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以军事指挥的优势来赢取战机优势。第三, 实现以“行动为中心”这一指挥方式的转变。体系作战下, 要想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抓住作战时机, 以赢得作战优势地位, 就要求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在具备信息化系统基本性能的基础上, 实现战争准备的实案化, 进而转变战斗指挥形势以充分发挥出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2 体系作战条件下军事指挥作信息系统的建设途径

2.1 实现以SOA为基础的软件架构

当前, 在现代化军事理论的不断发展下, 相应的军事信息技术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SOA软件结构则满足了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需求。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软件建构, 能够满足体系作战下对指挥信息系统所提出的高要求, 即以良好的兼容性与适应性为基础, 通过自身的灵活性来满足信息耦合需求, 并且反应速度较快, 能够为提高军事指挥的实效性并提高战斗力奠定基础。基于信息技术下, 相应的服务接口能够为实现指挥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间的相互交互提供支撑, 进而通过信息耦合的实现为军事指挥的高校落实奠定基础。所谓的面向服务指的是以高度集成为基础, 进而服务于同一的指挥平台, 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以满足实际操作之需。

2.2 实现信息栅格化体系结构的搭建

基于体系作战下, 战斗模式发生了转变, 相应的战斗力随之大幅度提升, 之所以能够实现战斗力的提升, 原因在于指挥信息系统以自身的动态化化特点, 通过网络化格局的搭建为作战指挥的完善落实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体系作战下, 采用信息指挥系统需要在灵活多变的战事下实现对各项作战任务的随机应变, 以预案的完善制定来提高作战指挥的效率, 确保在面对繁琐作战信息的过程中, 能够及时实现完善处理。与此同时, 在体系作战条件下, 相应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需要能够与其他信息资源相融合, 进而通过动态链接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以信息栅格体系结构来满足实际需求。这一结构体系以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与分布式特点来实现的, 通过对软硬件设备的一体化融合来实现指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良好交互, 这种技术性的支撑能够为从根本上提高作战能力奠定扎实基础。

2.3 构建模拟仿真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训练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军事战斗力, 就需要注重军事训练, 以提高军事部队整体的战斗能力, 而基于信息化技术下,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模拟仿真训练来实现。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 则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构建出来自实战的模拟训练模式, 进而营造出实战环境, 通过良好的人机交互来提高作战指挥人员的能力素质, 使其在模拟训练中不断积累经验, 为提升部队战斗力奠定基础。为了确保充分的发挥出基于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下模拟训练的作用, 需要以构建完善的仿真作战模型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将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与相关联的其他信息系统相连接, 进而通过系统的高度耦合来实现信息的集中与共享, 然后从体系化作战条件出发, 实现对这一系统与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以充分发挥出信息系统的战训功能。

2.4 进一步强化信息管理功能

基于体系作战条件下, 从当前指挥系统信息资源实际所发挥出的效用看, 由于并未实现信息的高度融合与共享, 因此, 相应的功能与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在于信息管理功能的发挥程度。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管理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就需要以专门数据中心的构建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优化配置来提高信息的集中与共享, 进而为实现军事作战指挥信息的科学流动并提高信息服务的集约化水准奠定基础。

3 结论

综上所述, 基于体系作战下, 实现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完善建设能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军事的步伐并提高军事战斗力奠定基础。而在实际构建这一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需要本着体系作战对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 以SOA软件构建的搭建、信息栅各化体系结构的生成、模拟仿真训练模式的构建以及信息管理功能的进一步强化为手段, 从根本上实现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完善建设。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军事作战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往的机械化作战逐渐演变成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而基于体系作战条件, 要想提升军事战斗力, 就需要实现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完善建设, 以满足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本文基于体系作战条件下, 对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展开了研究与探讨, 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系作战,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于滨, 姜明远, 宁波.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特征及发展趋势[J].现代军事, 2007 (11) :57-60.

[2]童哲, 王小涛.科学推进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政治工作建设[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1 (4) :35-37.

上一篇:高校校园秩序下一篇: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