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作战

2024-07-26

联合作战(精选12篇)

联合作战 篇1

2011年1月6日, 微软公司在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宣布新版Windows将支持片上系统 (So C) 架构

诺基亚与微软结盟, 并非一味倚赖后者的操作平台, 诺基亚拥有参与改进这一平台的权力。长远来看, 此举或可帮助诺基亚完善Symbian平台。

2月11日, 诺基亚 (Nokia) 与微软 (Microsoft) 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微软的Windows Phone系统将作为诺基亚智能手机的主要操作平台, 诺基亚则承诺帮助Windows Phone系统进入“更广泛的价格区间、细分市场和地区”。

身处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尤其是高速无线互联网紧密结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消费者对移动终端特别是能够媲美便携式电脑的智能手机的需求日益激增。但在这一市场, 受自身操作平台塞班 (Symbian) 拖累的诺基亚, 份额正被采用谷歌 (Google) Android操作平台、拥有i OS操作平台的苹果 (Apple) i Phone以及RIM的黑莓 (Black berry) 等手机持续蚕食;与此同时, 已在PC、服务器等领域的操作平台打下了一片大大疆土的软件业霸主微软, 在征服智能手机操作平台的过程中, 屡败屡战, 先后经历了从Win Mobile、Pocket PC、Win CE再到Windows Phone系统的十多年奋斗。

两位各自领域的巨头联合在一起, 前者直面生存危机, 背水一战, 誓要收复智能手机终端市场的失地, 后者不甘守成现状, 卷土重来, 渴望复制传统操作平台的成功。梦想能否照进现实?双方需要同时间展开激烈赛跑。

“盟约”细节

诺基亚与微软达成的“盟约”, 相当于双方在智能手机市场联合作战的方案雏形, 值得重点关注。

关于操作系统, 正如前文所述, 诺基亚将把微软的Windows Phone系统作为其智能手机的主要操作平台。对这一平台, 诺基亚拥有参与改进的权力, 例如诺基亚会将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拍照功能移植到今后的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而诺基亚拥有的Symbian平台, 则会专注于S40机型以往主攻的中低端手市场。诺基亚计划未来再销售1.5亿台Symbian手机。

关于手机硬件, 诺基亚与微软将共同制定产品的开发路线图, 并在营销领域展开合作。诺基亚计划向微软提供硬件设计和语言支持方面的专业技术, 并协助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丰富价格定位, 赢得更多份额, 覆盖更广区域。

此外, 诺基亚地图 (Nokia Maps) 将成为微软地图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 例如, Maps将与必应 (Bing) 和ad Center整合, 提供本地搜索和广告体验;微软的开发工具将被用于开发诺基亚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 双方希望借助这一全球规模处于前列的“生态移动圈”, 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进来;诺基亚将继续与运营商展开广泛的计费合作, 帮助消费者在信用卡使用率较低的国家便捷地购买其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微软将增加用于开发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和云服务的投资力度。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诺基亚的Ovi也将与微软的Marketplace进行整合。诺基亚Ovi概念最早于2007年8月29宣布, 当时正是为了与Marketplace以及苹果的App store竞争。诺基亚最初的设想是, 通过应用程序商城 (Ovi Store) 、音乐商城 (Nokia Music Store) 、地图 (Nokia Maps) 、邮件 (Ovi Mail) 以及N-Gage移动游戏平台等五大业务, 全面支持诺基亚转型移动互联网。如今, 诺基亚舍得将这样一个重金打造的平台整合进Marketplace, 足可见其决心之大。

双方达成的“盟约”还显示, 诺基亚将于4月1日成立两个独立的业务部门:智能设备和手机部门。两个部门分别负责高端智能手机和大众市场手机, 盈亏自负, 囊括产品的研发、管理和营销环节。

各自的诉求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Gartner统计, 2009年全年, Symbian手机的市场份额为46.9%, Android手机的市场份额仅为3.9%;2010年全年, Symbian手机的市场份额迅速下滑至37.6%, Android手机的市场份额则猛增至22.7%, 排名跃居第二位。

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的调查报告进一步显示, 2010年第四季度, Android首次超越诺Symbian, 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平台, 后者保持十年的统治地位就此完结。当季, Android手机销量为3290万部, 市场份额上升到32.9%, 而Symbian手机销量为3100万部, 市场份额下滑至30.6%。

2月11日, 诺基亚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从上述竞争格局出发, 诺基亚微软联合作战的原因, 显然值得深思。

一方面, 微软的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于2010年10月才进入市场, 占有的市场份额远不及发展势头迅猛的Android平台, 但诺基亚为何偏偏选择了前者?另一方面, 微软为什么不直接通过收购黑莓 (Black berry) 等手机硬件厂商的方式切入智能手机市场, 而是选择与诺基亚合作, 甚至甘愿放弃一部分话语权?

站在诺基亚的角度来说, 正如其总裁兼CEO史蒂芬· (Stephen Elop) 坦言:“此次与微软的合作将是一场赌博”。但诺基亚进行这样的赌博恰恰在情理之中。

首先, 埃洛普在担任诺基亚总裁兼CEO之前, 曾担任微软商业部门总裁一职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初) 。这一时期, 微软正努力革新其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因此, 埃洛普对Windows Phone的了解, 并不逊于微软的资深技术人员。既然埃洛普选择与微软合作, 就说明他看好Windows Phone的商业前景。至于外界所说的埃洛普与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 (Steve Ballmer) 保持的亲密关系, 并不足以驱使埃洛普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

其次,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 Android已经网罗了足够多的硬件厂商, 诺基亚如果参与其中, 难以提高自身对产品差异化的诉求。与之相比, 选择操作平台与Android存在较大区别的Windows Phone系统, 更有利于诺基亚未来的高端智能手机迅速吸引消费者。

再次, 多年以来, 诺基亚在手机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耗费了大量心血, 迟迟不愿放弃成长空间越来越小的Symbian平台便是明证。诺基亚一旦加入Android, 就只能在大部分领域扮演手机硬件厂商的角色, 诺基亚以往关于手机操作系统的种种努力, 最终将沦为泡影, 这是诺基亚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相反, 诺基亚与微软结盟, 并非一味倚赖后者的操作平台, 诺基亚拥有参与改进这一平台的权力。长远来看, 此举或可帮助诺基亚完善Symbian平台。

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

就是说, 诺基亚选择与微软结盟, 很大程度上依然可以掌握自身的命运, 但选择加入Android, 恐怕只能看Google的脸色行事。

站在微软的角度来说, “不差钱”的微软之所以选择与诺基亚合作, 同样有着充分的考量。

先看微软, 截止2010年12月31日的第二财季报告, 微软在该季度实现营收达创性能纪录的199.53亿美元, 实现净利润66.3亿美元。问题是, 微软利润率高的核心产品, 如Windows、Office等软件, 并不具备智能手机操作平台这样的高速发展前景。唯有牢牢抓住移动互联网造就的智能手机发展机遇, 微软才能去除自身的暮气, 维持企业的基业长青。

至于微软为何不收购黑莓, 则是因为后者本质上并非传统的手机硬件厂商, 只是凭借核心的邮件推送系统来维持市场份额, 无法很好地弥补微软在手机硬件领域的软肋。更何况, 与黑莓相比, 诺基亚作为一个巅峰时间市场份额一度高达40%的手机硬件厂商, 不仅拥有更为强大的全球品牌和供应链系统, 还拥有更为完善的手机制造和分销渠道。

微软选择与诺基亚合作, 能够让Windows Phone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全球各主要市场, 实现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的战略意图。

上海世博会上由200部诺基亚N810组成的材料墙

与时间赛跑

联合作战的诺基亚与微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留给双方的时间已经不多, 未来的每一秒都异常珍贵。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Windows Phone平台的诺基亚智能手机, 对于双方联合作战的进程, 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双方在实力上并不对等, 一旦Windows Phone平台的诺基亚智能手机在开发周期上过于缓慢, 那么, 即便“不差钱”的微软等得起, 面临生存危机的诺基亚也将率先“缴械投降”。

诺基亚公司1月27日发布的2010年度四季度财报显示, 诺基亚该季度只录得营业利润8.84亿欧元, 同比降幅高达29%。自2007年以来, 诺基亚市值已累计缩水了三分之二。就在埃洛普宣布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的当天, 诺基亚股价进一步下跌了14%之多。

据瑞士信贷 (Credit Suisse) 预测, 仅2012年一年, 诺基亚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就将从目前的近30%下降至15%左右, 并将导致其2011年每股收益从2010年的0.5欧元降至0.4欧元左右。一旦诺基亚的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开发不利, 其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流失, 与微软的“盟约”也将有夭折之虞。考虑到双方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整合过程最早要到2013年才能完成, 因此, 最迟到2012年底, 双方必须推出一款Windows Phone平台的诺基亚智能手机, 这将会极大提振诺基亚的股价并延缓甚至扭转其市场份额的下滑趋势。

与时间赛跑, 还意味着联合作战的诺基亚与微软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Windows Phone平台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 遏制诺基亚在高端智能手机平台放弃采用Symbian后造成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迅速流失。我们知道, 更多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意味着更多的应用软件, 意味着更广阔的消费群体, 对提升智能手机的销量十分关键。

据《第一财经日报》3月3日报道, 2010年全球Android开发人员数量达68.9万名, 同比增长241%, 到2011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100.1万名, 到2012年将飙升至220.8万名;2012底, 全球App store开发人员数量也有望达到95.6万名。

在诺基亚Windws Phone智能手机商业潜力暂不明朗的前提下, Android和App store对诺基亚Symbian手机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分流趋势不容小觑。因此, 对于联合作战的诺基亚和微软来说, 如何迅速消除程序开发人员的观望心态, 及时完善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推出后缺乏应用程序的短板, 同样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难题。

联合作战 篇2

作者:徐世强

《党史博采》 2009年第8期 字数:2753 字体: 【大 中 小】

就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残匪的清剿接近尾声之际,一场中国军队从未经历过的山地丛林战,悄悄地在中缅边境孕育着。从1957年开始,缅甸边防军就几次明求或暗示,希望中国边防部队在缅军对盘踞在“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攻击时,进入缅甸境内给予协助。但这跨国界的军事行动,地方部队是不能定夺的,只能等待双方最高决策层的决断。

1960年4月末,周恩来结束对缅甸、印度、尼泊尔的国事访问,在前往柬埔寨、越南之前,曾在昆明短暂停留。在此期间,他和陈毅副总理,召见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鲁瑞林,详细了解了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军情况。

为什么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军会引起周恩来如此高度关注?原来就在周恩来访问缅甸期间,缅甸国会刚刚批准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关于两国边境问题的协定。并依此协定两国将共同勘界,而勘界过程中有可能会遭到国民党残军的骚扰。再有就是早在1959年5月4日,毛泽东曾在昆明军区呈送的内参文件上作了:“应引起警惕,派得力人员去调查并研究对策,中央军委亦应派员去云南具体落实”的批示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便对盘踞缅甸“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更加关注。

这批国民党残军原属国民党第8军93师278团,是在人民解放军追击打击下,于1950年3月逃入缅甸“金三角”地区的。由于这一地区重峦叠嶂,民居寥落,太部分处于原始森林覆盖之下,缅甸军队在此几乎没有设防,这千余败兵便扎下脚跟,得以喘息。缅甸军方发现这支国民党军后,勒令其撤离缅甸国土。但这支走投无路的溃败之师,似乎除了盘踞“金三角”之外,难觅立足之地。于是缅甸政府决定以武力驱赶,可绝境求生的国民党残军,竟顶住了万余缅甸正规军的攻击。

此情形传到台湾,蒋介石惊喜异常,中缅边界居然还有如此能打的国军。蒋立即召见原国民党第8军军长李弥,命他赴金三角统率旧部。后经李弥的苦心经营,该地区国民党残军数量渐渐扩充至近2万人,占据了比台湾还大的地盘。

作为主权国家的缅甸,难以容忍自己国土被异国军队长期盘踞。1953年春,缅甸调集了8000名剽悍的刻钦族士兵,近4000名用重金招募的国际军团印度兵,对“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兵发起了新一轮清剿,可作战又一次失利。然而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使李弥在“金三角”站稳。缅甸政府将国民党残军侵犯缅甸主权的照片、文件、实物,以及新闻媒体的各种报道,统统搬到了联合国桌面上。世界为之震惊,纷纷谴责台湾当局和美国粗暴干涉缅甸主权的行径。美、蒋追于国际舆论,决定将国民党残军全部撤往台湾。

1953年11月18日,美机开始运送国民党残军赴台。大部分残军被运走了,但仍然有一部分人滞留了下来。两年后,蒋介石再次想利用中缅边境一带的国民党残军,企图从云南进犯大陆。蒋委派号称“游击战专家”的国民党原第8军副军长柳元麟,秘密潜入缅北,搜罗残部,使该地国民党残军再次发展到3000余人。1959年,蒋介石指示柳元麟,命他设法策应云南、西藏等地匪特**,并许诺增加经费和补给供应,以巩固扩充其实力。柳元麟返缅后积极招兵买马并声称:“不仅缅敌找上门来要打,而且要打进云南,以击引暴,以暴致乱。”柳亲自拟定了袭扰云南的“突击计划”。

1960年春,台湾向缅北残军驻地空投了400人的“特种部队”,柳元麟也加紧了窜扰云南的准备,并培训2000余名作战骨干。缅北国民党残军的存在,严重威胁着我国西南边境的安全与稳定。周恩来、陈毅正是在这个时候,于出访缅甸后,来到云南,听取昆明军区介绍缅甸境内国民党残军情况的。显然,中缅两国都对国民党军残部的存在深恶痛绝。

中国和缅甸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由于历史上两国关系十分友好,中缅之间没有十分明确的疆界。1955年底,在中缅边界南段未定界的黄果园附近,双方的前哨部队由于误会而发生了一次武装冲突。那天清晨,边境线上大雾弥漫,几步外什么都看不清。中国军队巡逻到黄果园附近时,同缅甸部队相遇,由于弄不清情况,互相开了枪。由此,中缅边境局势一下子变得异常紧张。更严重的是,黄果园事件发生后,缅甸《民族报》歪曲事实,攻击中国军队侵入缅甸,并且把两国正在协商中的边界问题全部公开。与此同时,美国借黄果园事件大做文章,极力渲染中国对外进行“扩张”,并且支持马尼拉条约国搞军事演习,制造紧张空气,威胁东南亚地区的和平。

黄果园事件的发生,不得不促使中缅双方进一步加快边界的勘察工作。1960年6月27日至7月5日,根据中缅边界问题协定成立的中缅边界联台委员会,在缅甸首都仰光举行第一次会议,就中缅边界进行必要的勘察、竖立新界桩和修订、改立旧界桩等事宜,商讨具体细节,确定日程安排。谈判中力首席代表是中国驻缅甸大使姚仲明,云南军区副司令员丁荣昌任谈判首席顾问。缅方由缅甸国防军副总参谋长昂季任首席代表,缅北军区司令官山友准将任首席顾问。

中缅双方在谈到勘界警卫问题时,姚仲明大使根据周恩来的授意向缅方表示:云南解放之际,国民党残部千余人窜逃至缅甸,盘踞掸邦地区。他们不时骚扰中国边境,对缅甸居民为非作歹,还可能在帝国主义唆使下破坏中缅联合勘界。为保护勘界人员的安全,必须对国民党残部给予必要的打击。

缅方代表听了姚仲明这番话,非常受感动,他们认为周恩来把问题看透了,缅甸政府对国民党残军干扰破坏勘界也深感忧虑。双方一致认为,中缅应携手打击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残军,以绝后患。

为部署中央军委就中缅联合作战的指示,11月初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派总参作战部边防处处长成学俞前往昆明,与云南军区副司令员丁荣昌一起,同缅军代表举行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警卫问题专门小组会议,并联合签署了勘界警卫问题协议。协议规定:为执行警卫作战任务,中方部队根据需要可进入缅甸境内20公里。清剿国民党残军的行动,双方应在同一时间进行,暂定于1960年11月22日左右。

协议签订后,昆明军区立即制定警卫作战方案,确定以3个战群22个突击队,奔袭国民党残军的16个据点。虽说此次军事行动是针对国民党几千名残军作战,但毕竟是中国军队首次出境与邻国军队协同作战,而且是从未经历过以突击队方式进行的山地丛林作战。为做到万无一失。中央军委与总参领导多次交换意见,总参作战部还将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及几位老帅的意见,及时传达给坐镇昆明指挥的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

中国军队出境作战,在国际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政治影响?会不会引起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惊恐与不安?使他们以为中国借口打击国民党残军炫耀武力?会不会给国际上反华势力诋毁中国提供口实?毛泽东、周恩来对此次行动所造成的影响与后果十分关注。中央 [2]

出兵“金三角”:中缅联合作战行动

作者:徐世强

《党史博采》 2009年第8期 字数:2511 字体: 【大 中 小】

军委对参战部队的要求十分明确,强调将冲击强度压低,把20公里的出击纵深用红线标出,发给突击队。毛泽东的话分量相当重:“谁越过红线就杀谁的头!”同时,担任国防部长的林彪则几度重复他的作战原则:“断退路,先围而后歼。”

在作战方案审议过程中,中央军委和总参确定了国民党残部设在孟瓦、阵马、孟育、踏板卖的据点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并拟订了重点捕获的敌6名军、师级军官的名单。

按预定的作战方案,战斗应在11月22日打响。然而20日,总参接到中央军委的指示,通知王尚荣,要他向秦基伟转告毛泽东、周恩来在看到最新材料后所产生的一些担忧:毛泽东今晨看了昆明军区报送的材料,发现红线南侧的缅军兵力过于单薄,难于履行堵截配合作战的任务。要秦基伟赶快同负责与缅军联络的丁荣昌商议,在适当的场合,以妥善的方式,把中方的关注与担忧转告缅方。

21日晚21点30分,22支突击队,迅速向国民党残军的16个据点移动。据侦察,总参要求重点捕歼的敌军、师级军官,有5名在红线附近,而周恩来“谁活捉柳元麟谁就可以当将军”一句玩笑中说的敌首柳元麟,却不在红线区域内。坐镇昆明前线指挥部的秦基伟发出新的命令:“战斗打响后,如敌逃跑,命令部队,马不停蹄,跟踪追击!”

按预定计划,战斗应在22日凌晨6点30分打响,然而,这次对中国军队来说十分新鲜的山地丛林战却没有完全按计划进行。扑击的16个据点,最早的4点50分就开始了,最晚的7点50分才交火。由于中国军队的扑击实出残军意外,16个扑击点,只有两个扑空。昂早打响的踏板卖据点,战绩最佳,全歼守敌。国民党残军第1军2师师长蒙宝业被击毙;5点40分打响的曼俄乃,虽然据点扑空,但在追击中,击毙了敌4军5师师长李泰。但我军伤亡也较大。

国民党残军不敢与解放军恋战,稍一接触就向密林深处溃逃,很快都退离到红线区域以外。由于中央军委只在红线内作战的命令规定很死,参战部队只好在红线处停止追击。秦基伟得到战报后,命令突击队在红线内清剿残军,巩固战果:同时向总参请求与缅方协商,同意参战部队越过红线追击敌4军主力。但中央军委的决定依然如故,攻击不得不在红线处终止。然而直到1961年新春,缅甸军方才开始实施打击国民党残军的“湄公河战役”。缅军调集了9个营约10000人,沿湄公河以西。由西南向东北推进。柳元麟采取以“引蛇出洞,将缅军诱入王南昆狭窄低洼地带伏击”的策略,瓦解缅军的攻势。柳部先佯装节节败退,来迷惑缅军,诱使缅军一步步落入其圈套。

1961年1月2日至9日,周恩来、陈毅、罗瑞卿等率代表团在仰光参加缅甸联邦独立13周年庆典时,听到的还是缅方捷报频传。可没过几天,缅军就落入柳元麟圈套,被国民党残军挤压在王南昆至芒林的狭长山道间。缅军的远程大炮与飞机难以施展威力,缅军陷入孤立无援境地。

此时,周恩来、罗瑞卿等已离开缅甸,只有陈毅副总理还在缅甸继续访问,缅方向陈毅提出:请中国军队越过红线,南下百余公里,协助缅军作战。19日,缅方得到周恩来来自北京的回复:我们愿意参加这一联合作战的讨论。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已经在商讨入缅作战中存在的问题。军委副主席贺龙、聂荣臻认为:我军在缅甸作战展开的过宽,兵力分散。从整体上看,参战部队过于单薄。

问题是在短期内,缅方要求中方在中缅边界地区集结更多的兵力,是相当困难的。再加上1961年中国正处在中苏关系交恶,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重重困厄之中,难以满足缅方的请求。

然而,缅军的求援之声越来越急迫。1月21日下午,缅军方代表飞抵中国军队前线指挥部,请求中国军队越过红线,攻击国民党残军的梦百了、江拉重要据点,歼灭国民党残军第3军与第5军主力,以解救王南昆、芒林的被困缅军。

缅方的要求迅速传往北京,总参随即就缅方的请求进行商议。总参谋长罗瑞卿说“我们在缅甸访问期间,缅甸向我们介绍的都是胜利的情况,现在几次三番催促我们参战,可见他们现在处境困难。我以为要去就快去,送人情要早送。如果缅方吃大亏,受到国民党残军重创,就会对我方有意见。在国际上,缅方不怕,我们怕什么?马上通知前方部队抓紧准备。”

就在罗瑞卿的意见报中央定夺的同时,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打电话向昆明军区传达了罗瑞卿的部署:按照缅方提供的情况。敌约4000人,我们使用8个营、2个便衣队。梦百了2个营2个便衣队,梦百了以西2个营,索永2个营,重点梦百了。

22日下午,周恩来批准了中国部队越过红线,解救缅军的计划。总参同时通知昆明军区:梦百了以西2个营不去了,以免口张的过火。争取25日打响。总参再次强调了作战纪律:一切行动一定要按双方协定的范围实施:力求不伤害居民:一定不要到老挝边境作战:枪、炮弹不能过湄公河,湄公河的汽艇不能打,靠岸的确系国民党残军的可以打。

自25日开始的第二次战役,不如第一次顺利。因为中国军队对纵深地段的地形不熟,容易迷失方位,原始森林阻碍了参战部队的奔袭速度,而国民党残军则正相反。经受了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打击的国民党残军,在逃出红线时,便制订了“遇解放军攻击就逃,在逃跑中抵抗,以抵抗掩护逃脱”的策略。如果解放军穷追不舍,就退入老挝境内暂避,以保存实力。因此,当国民党残军获悉解放军继续南下进击的情报后,便主动放弃了对王南昆缅军的围困,仓促渡过湄公河,向老挝境内逃窜。柳元麟的总部,在此后被迫迁往台湾。

人民解放军前后两次出国作战,取得了击毙敌师长2名,活捉副师长1名,共歼敌720人的战绩。捣毁了缅北国民党残军经营十多年的巢穴,协助缅方收回拥有30多万人口、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联合作战 篇3

一场多兵种陆空联合实兵演习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部高原举行。

这是信息化条件下我军首次在高海拔高寒地区组织多兵种一体化陆空联合实兵演习。

此次演习以高原作战为背景,按战备转级、远程机动、作战部署、拔点作战4个阶段组织实施,陆空协同,多级联动,探索信息化条件下陆空联合训练的路子,检验我军高原联合作战能力。演习中,多种新型武器装备首次亮相高原。空军出动了两种新型歼击机,携带了多种空地突击武器;陆军出动了航空兵、炮兵、装甲兵、导弹兵、步兵、防化兵、电子对抗兵、特种兵等,全要素登场。

战斗打响,空军新型战机穿云破雾,呼啸而至,4批8架次,运用多种新型武器系统对“敌”重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硝烟未尽,陆军远程火炮以排山倒海之势对“敌”指挥所、炮兵阵地实施全面覆盖;在陆军航空兵、地面防空导弹的掩护下,装甲集群、新型步战车兵分多路向“敌”占据的山口发起突击;特种作战分队穿插迂回,破袭“敌”指挥所;迫击炮群连续几个齐射,在前沿正面撕开一道口子……

在含氧量不足60%的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作战,对人的生命和武器装备性能都是一种极限挑战。为确保陆空一体化联合作战行动的顺利实施,高原新型保障力量快速机动,抵近保障。硝烟中,防化保障群、工程保障群、后勤保障群、装备保障群和野战救护保障群,相继展开……

联合作战中群众工作探析 篇4

一、联合作战中军政军民关系和民族关系将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 战时军政军民之间发生矛盾的几率将会增大

我军历来重视讲团结, 不仅有着坚强的内部团结, 还有着坚强的军政、军民团结。这种团结是我军性质和建军宗旨的重要体现, 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平建设时期, 我军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积极支援地方的经济建设, 主动承担各种抢险救灾工作, 用实际行动同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情深、水乳交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 使得军政军民之前的纠纷和矛盾随之也大大减少。但是, 在联合作战期间, 我军作战部队会走出营区, 实施机动作战, 时间少则几周, 长则数月或数年。在这种情况下, 广大官兵与地方政府及人民群众接触和联系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发生矛盾和纠纷的几率也随之增大, 军地之间在资源、道路、地产等方面的利益矛盾也有所凸显。战争期间的军政军民纠纷, 如果不加以重视, 妥善解决, 那么轻者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重者会伤害人民群众对军队的感情, 损害军队的形象, 影响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正确处理联合作战中的军政军民纠纷, 做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对于我军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 夺取联合作战的胜利,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战时社会稳定方面受到的威胁将会加剧

长期的和平环境, 人民的国防观念有所淡薄, 对战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进入改革开放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在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 享太平、图安乐的思想也伴随着有所滋长, 觉得战争似乎离现实的生活非常的遥远。战争一旦爆发, 人们突然从安宁幸福的生活状态转到硝烟弥漫的战场, 战争的残酷会与以往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 人们的精神可能产生强烈的刺激, 也有可能导致社会上出现紧张混乱的局面。另外,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 国际敌对势力把演变的主要方向对准我国, 而利用民族问题打开缺口则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 敌对势力的渗透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他们一方面利用人权问题强迫我国接受演变主张, 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国内外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利用宗教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一旦战争爆发, 这些敌对势力可能乘机兴风作浪, 大肆进行破坏活动, 社会稳定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三) 战时对地方科技支前的要求将会更高

在联合作战中, 由于各种新式武器的使用, 导致战争的空间范围将不断的扩展, 敌我双方将在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空间进行争夺和较量。太空中的侦察卫星和天上的侦察预警飞机将提供作战需要的情报信息, 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为一体的作战系统将使得指挥员对作战实施实时或近实时的指挥, 高性能的夜视技术、隐形技术和导航设备使作战飞机几乎不受天候气象条件的限制, 精确制导武器“想打哪里就打哪里”。同时, 由于联合作战中的激烈程度和损耗程度都会明显增大, 必然给武器装备维修和技术保障带来巨大的工作量, 这就需要大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在战争中发挥作用, 但是仅仅依靠部队中的科技人才是很难适应这一需要。这些都说明了科学技术在联合作战中的制胜作用有了很大的提高, 给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人民战争提出了挑战。因此, 为了应对挑战, 人民群众参加支援战争的形式必须要发生明显的变化, 由突出人力、物力支援转换为突出科技、信息支援, 而且伴随着联合作战对科学技术依赖程度的增大, 战时对地方科技支前的要求也将会变得越来越高。

二、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是战时我军应对挑战、克服困难的重要法宝

(一) 结合战区军政军民关系实际, 大力弘扬拥政爱民优良传统

拥政爱民是由我军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是我军的优良传统, 是我军赢得人民群众支持,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也是我军所特有的政治优势。联合作战中, 我军要应对军政军民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

在作战期间, 我军更要把拥护政府当作我军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军要始终自觉摆正位置, 从不干涉地方政府的任何工作, 做到尊重政府, 同时还坚决同不尊重政府的行为作严格的斗争;当地方政府遇到困难需要部队支援时, 军队要在第一时间尽力帮助解决;对于军队与地方政府之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要能够做到主动与地方政府进行协商, 充分依靠政府进行解决。在作战地区, 更要指导部队开展“爱民”教育, 把爱护人民看作是实现我军宗旨的基本要求。1945年,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 对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做了科学而精辟的概括:“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爱护人民, 就是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重于一切, 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为人民无私奉献。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 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是人民的子弟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我军广大官兵奋斗的根本价值所在。战时要通过“爱民”教育让“形象重于生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深入广大官兵之心, 并化为爱护人民的自觉行动。对于作战期间军民引起的矛盾和纠纷, 要教育广大官兵严于律己, 体谅群众的困难, 并从大局出发, 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 结合战区社会稳定实际,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

作战期间, 针对战区可能出现的人民群众紧张混乱和社会动荡等情况, 政治工作一定要从大力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入手, 采取多种渠道稳定群众思想和社会秩序。为了防止作战期间人民群众思想动荡而引起社会混乱, 我军应在平时积极协助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国防教育机构, 建立和健全国防教育的各种制度,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战争的认识, 及时帮助人民群众实现由平时向战时的思想和心理转变, 激发全体人民的爱国热情, 形成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胜利的局面。战时,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 我军官兵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 模范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实际上, 作战期间, 只要军政军民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 社会的稳定就有了坚实的根基, 无论遇到什么风浪, 出现什么复杂情况, 我们都能从容应付, 都能保证战时的社会稳定。

(三) 结合战时科技支前实际, 创新军民共建格局

我的“作战计划作文 篇5

吵架篇:我有最讨厌的跆拳道,周六、日都要。因此,每晚我都要和我妈来一次“口战”。如:昨天,我对我妈来了一次进攻,我无聊的说:“好妈妈,不要让我去了吧。你看我,都被跆拳道给练的骨瘦如柴。”“不行,你骨瘦如柴了,那就更要去了。强身健体嘛!”“我不去。”“必须去。”……当我回来时,我已经快塌了下去了。

学习篇:我的学习一般般,虽说是数学课代表,可我从来不收作业。我的学习只有数学语文好,英语每次80、70分等。每次看到别人考那么高分,我的心里有了几分佩服。我的老爸爸说:“现在语文数学分都拉不了多少,只有英语可以。不行,就没了。”所以我要努力,争取把英语提上去!

电脑篇:我是一个十足的电脑迷,游戏呀,很多都会。现在流行QQ的.“地下城与勇士”,我才25级的枪炮,全班最高级的是54级的狂战士。看着全班男同学很多都比我高。所以我要努力努力在努力,争取超过人家,拿第一。

联合作战 篇6

——摘自姚晨拍摄的公益宣传片

在影视明星、“微搏女王”之外,姚晨还拥有一个重要身份——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

微博女王当上“难民代言人”

姚晨对难民的关注,始于好莱坞老帅哥布拉德·皮特。当她听说自己的偶像与美国女星安吉丽娜·朱莉相恋的消息时,心中还有些不忿。她不能理解为何那个身上有刺青、行事大胆高调的女人会博得皮特的爱。到后来,姚晨偶然看到一张朱莉与非洲难民儿童一起满面笑容的合影,才得知她的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身份。

后来姚晨又惊讶地了解到,安吉丽娜·朱莉已经探访了遍及5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她每年将自己收入的1/3捐给难民,并与皮特一起成立了慈善基金。姚晨不得不承认:这个女人确实很美,无论容貌还是心灵。

通过安吉丽娜·朱莉的宣传,姚晨得知由于战争、迫害和灾难等原因,目前全世界共有一千六百多万难民流离失所,成为在异国他乡寻求庇护的难民。

2010年4月的一天,姚晨随电视台的记者来到香港难民营了解情况。香港难民有数百人,主要来自非洲和南亚,逃难原因各自不同。由于租借历史,香港一直未加入难民公约,难民在当地只能暂住,等待安置到其他国家。

今年52岁的阿琳娜,2008年从非洲战乱国家逃至香港。她通过了难民身份认证,获得难民署的资助,在香港等待第三国的安置。第二年,她的两个女儿和女婿也来寻求庇护。

走进她狭小的屋子,阿琳娜一家人都在。同行的电视台记者想拍摄这个难民家庭,并申明不拍脸部,阿琳娜一家人顾虑重重,最后才勉强答应了。因为阿德琳的丈夫和一个儿子还留在家乡,她害怕暴露个人信息会给他们带来不幸。

不久,阿琳娜一家会被联合国难民署安置到美国或加拿大,这意味着他们又会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说到将来,她忍不住抹起了眼泪。阿琳娜说她痛恨战争,做梦都想让国家和平,她们一家人好回去过平静的生活。但她不知道,这一天何时到来。

姚晨一行为阿琳娜和她的难民邻居们捐了些财物,并安慰他们:“只要心怀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令她感到意外的是,2010年6月初,联合国难民署突然打来电话,问姚晨愿不愿意做中国区代言人。此时,她的微博粉丝数量在全球位届第三位。外媒评价姚晨:“关注她思想内容的人,要多于关注美国总统想法的人。”加上她一向热衷公益事业,就成了联合国难民署眼中理想的公众人物。

姚晨说,近年来她一直在向安吉丽娜·朱莉看齐。没有丝毫犹豫,她欣然接受了邀请。2010年6月20日,世界难民日,姚晨在上海世博园联合国馆内接受了任命。

与爱同行

消息传出,不少人在姚展微博上问为难民代言收入不少?事实上。不仅没有分毫代言费,一切费用都要自己承担

2010年7月,姚晨与联合国难民署一行人去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探访了当地的难民家庭。43岁的穆阿默德在菲律宾成了家,并育有子女。他来自苏丹,目前在马尼拉一家工厂做最苦的工作。穆阿默德在菲律宾生活了19年,两年后将正式获得菲律宾国籍。当年他在菲律宾上大学,往家里寄了几本谈论宗教的书籍,结果被通缉。

穆阿默德希望儿子将来在菲律宾从政,融入这个国家,为难民争取公正的待遇。

来自索马里首都的萨尔吉博士已经55岁,在菲律宾生活了十多年,至今单身。萨尔吉目前在菲律宾农业研究所的工作相当稳定,但仍然感觉很孤独。

当年索马里政府送他到菲律宾留学,期待他学有所成后为国效力。学还没上完,政府就被推翻,萨尔吉回不去了。他最近才去申请菲律宾国籍。之前萨尔吉一直想回国,但国内的亲戚告诉他,他的两个兄弟已被当地军队杀害。如果他回国,很可能有同样遭遇。

姚晨发现,除了经济上的援助外,难民最需要的就是平等的权利和应有的尊重。当她试着用心去跟难民们交流。倾听他们的苦恼,那些难民都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中国新时代偶像”

2011年3月,姚展跟随联合国难民署官员来到位于泰国北部边境的梅拉难民营。这是泰国境内9所难民营中最大的,容纳了近五万难民。

姚晨在梅拉的所见所闻。与在菲律宾的经历大不相同。虽然是难民营,梅拉看上去更像个大村镇,里面居住的人也大多表隋祥和。沿街有不少小卖部和杂货店,虽然简陋,但日用品一应俱全。

“我觉得在这里,反而看到了一科生机。他们对生活的希望,比普通人还要更强烈”。去泰国前,姚晨刚经历了离婚的变故,她甚至觉得自己都帮不了自己,还能帮别人什么。而在泰国,在难民们的脸上,她几乎看不到任何哀愁、任何对生活的不满。

扎娅的“家”在一个小山坡上。竹子为梁,树叶为瓦,没有像样的家具,没有任何电器,稍微用力,会觉得整介建筑都在摇晃。她和丈夫来到梅拉时身无分文,刚好一家难民迁走了。他们才有了这个落脚点。

39岁的扎娅怀抱着小儿子,眼里噙着泪水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小时候。有人抢光我家的财物后,还要烧掉我们的村子,结果只能逃走。结婚后,我丈夫被武装分子强迫去当劳工,他累倒了,他们就用刀剌他。我们好不容易攒了些钱,但都被抢走了,连给孩子做饭的钱都没有。”

无法再忍受毒打和威胁,今年初,扎娅决定和丈夫离开家乡。带着8个孩子在丛林中走了整整3个星期,才来到梅拉难民营。尽管现在的生活很艰苦,但扎娅却不乏幸福感:“至少,现在我们全家人可以在一起,不用再担心有生命危险了。”

当姚晨拉着扎娅的手,把身上所有的泰铢都交给她时,她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一直说感谢的话。姚晨一行把毛茸茸的大熊猫玩具送给扎娅的孩子们,从小到大都没有接触过玩具的小家伙们兴奋极了。阳光透过屋顶上的破洞照射下来,面带泪痕的女主人忽然开心笑了。那一瞬间,姚晨觉得她会在有生之年把这个工作一直做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难民。

18岁的晓哲来自缅甸二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工程师。只因姨妈与昂山素季(缅甸女政治家)有过一张合影,受到牵连的晓哲一家眼看也要遭灭顶之灾。2008年。他和家人逃到梅拉。晓哲梦想成为建筑师,回到北京后,姚晨专门给晓哲买了一些建筑方面的书籍和光盘,还有一部便携式VCD,托人送到他家。

2011年7月,姚晨登上了英国著名限量版杂志《GLASS》夏季刊的封面,并被该刊评为中国新时代偶像。杂志主编撰文称:“这位来自中国的‘微博女王’和公益明星,发自内心地关注弱势群体与整个社会,为难民们带去了温暖和安慰。”为了让更多人关注难民,并对他们伸出援手,2011年8月,姚晨为联合国难民署拍摄了公益宣传片。

去年不仅是联合国难民署成立60周年,也是国际联盟首任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弗里德乔夫·南森诞辰150周年。2011年11月20日,“南森难民事务贡献奖”颁奖礼在日内瓦举行,由于为推进难民事业发展在东西方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安吉丽娜·朱莉与姚展受到了肯定与赞誉。尽管才为联合国难民署“效力”两年多,但姚晨与“前辈”朱莉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有一颗柔软而坚强的心,都真诚地为难民带去温暖和希望,都愿意为难民署一直工作下去。

联合作战 篇7

网络恐怖主义是恐怖组织或个人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空间领域侵略扩张的产物, 即:恐怖组织或个人有预谋地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攻击网络空间, 以破坏被攻击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 甚至军队, 制造影响巨大的恐怖活动。它是由一些不利于国家安全的组织或个人发动的, 针对计算机、因特网, 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暴力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恐慌、财产的折损甚至于人员的伤亡。现阶段无论是传统的恐怖主义还网络空间恐怖主义都有蔓延的趋势。建立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指挥体系可以快速达成网络空间反恐作战目的、统一网络空间反恐作战思想、调控网络空间反恐作战行动, 因此提高网络空间反恐怖主义指挥效能的关键是构建一个结构完整、指挥关系顺畅的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指挥体系。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指挥体系构建的功能在于利用作战指挥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网络空间联合指挥机构, 更加高效的突出网络空间指挥作用, 增强网络空间的应急维稳处突能力, 尽最大可能避免或减少网络空间恐怖事件对国家, 军队和人民的影响。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指挥体系具有指挥决策层次高、指挥对象种类多、指挥活动变化快等特点。

一、指挥决策层次高

反恐作战往往涉及国家主权、人权等敏感问题, 因此反恐往往会引起高层领导的关注。网络空间联合反恐指挥体系中由国家反恐工作中心构建体系。因此, 网络空间联合反恐指挥必须要站围绕政治行动, 始终把握“国家利益至上”这个大局, 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 避免某些西方国家抓住把柄, 从政治上站稳反恐的立场。

二、指挥对象种类多

当前国内形势看, 不存在某一种力量能在可接受的成本下单独完成网络反恐任务, 这就需要联合国内大量可用于网络反恐作战的力量, 在统一的指挥机构下实现对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毁灭性打击。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力量主要由包括党政军警民网络反恐反恐力量组成的一支专业化联合型成建制的模块化网络反恐作战力量, 形成全民“反恐人民战争”。网络反恐力量多元既包括军方力量还有民间力量, 功能和能力各不相同, 既有其自身的优势又有其局限性。这种复杂力量构成, 增加了指挥难度, 指挥客体与指挥主体的关系复杂多变而微妙。指挥对象种类多使得指挥具有很强的联合性, 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指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参战力量的作战效能。

三、指挥活动变化快

网络反恐作战主要发生在虚拟空间, 虽然网络恐怖主义袭击可能只是针对一个设备、一个平台或一种系统, 可是其破坏力却可能会使整个系统瘫痪, 瞬间可能造成“网络珍珠港”效应, 隐蔽性与突发性极强, 难以及时分辨攻击来源, 可以使用有线、无线多种攻击方式, 又可以采用针对硬件的“硬打击”和针对软件的“软打击”, 节奏加快, 情况变化急剧, 战机稍纵即逝, 使指挥反应时间大大缩短, 争时间、抢速度、抓战机等将成为作战指挥的关键内容。网络空间实时的反恐信息搜集、传递、处理和显示, 使指挥员能在千里之外的大屏幕上, 直观、形象、实时地观察到反恐态势, 能够确保作战指挥实现情况判断快、作战决策快、计划组织快、协调行动快, 从而提高作战指挥的实时性。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战场带有网络战特点, 情况复杂, 态势瞬息万变。网络空间联合反恐指挥灵活性强主要表现在对各参战力量的运用和协调;对恐怖事件影响程度的精准判断;对恐怖组织意图的推测;指挥跨度大, 更易调动。

四、指挥活动时效性和专业性强

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战场模糊了平时和战时的界限, 此刻是太平的, 下一秒就可能被网络空间恐怖组织突然发难。信息流以以千万甚至数亿字节每秒的速度传输, 如果指挥者不能及时下定正确决心, 极易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窘境, 可见网络空间作战领域时效性之强。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对指挥人员和作战参与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要求, 网络空间技术已经发展为一个全新的作战领域, 不需要高强度的体能支撑, 但专业门槛极高, 网络空间联合反恐作战指挥员一般都是经过网络空间技术专门教育, 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

五、指挥快速、高效、准确、协同性高

反恐作战指挥重点在于战场的指挥控制, 信息的传达与共享, 这些都需要指挥系统的协调控制, 指挥系统中的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哪个环节稍微出错, 都有可能对战场的结果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 指挥控制快速高效准确就在整个战场中十分的重要。

六、指挥结构趋于扁平, 作战力量多元化

指挥扁平式结构是指挥组织的管理幅度较大, 管理层次较少的组织结构。指挥结构趋于扁平, 使得指挥上下级交流更加快速, 情报信息传达速度加快, 管理所使用的费用变低, 下级指挥员拥有自主权, 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主动性;但是由于管理幅度较宽, 各个部门参战力量较多, 所以上级指挥不容易控制, 加重了上级指挥员对下级人员进行协调的负担。

参考文献

[1]辛昕.美军网络空间作战指挥体系概论[J].外国军事学术, 2011 (9) .

外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特点及启示 篇8

1 外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主要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上相继爆发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具有信息化战争特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在这几场局部战争中, 美军的装备保障对其联合作战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以超前预置为要求, 保障准备快速周密

一是快速动员保障力量, 增强保障的及时性。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启动了国家战争动员机制, 并实施了全方位的快速动员。战争准备阶段, 美军除紧急动员了大量的海军预备役船只外, 也征用了不少本国民间商船。二是提前装备物资储备, 增强保障的预见性。美军在阿富汗反恐作战基本得手后, 就开始向海湾地区运送和囤积作战物资。到伊拉克战争开战前, 美陆军在伊拉克周边地区预置了5个旅的装备, 空军储备了多达6700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三是快速实施物资投送, 增强保障的时效性。由于美军远离本土作战, 战区资源匮乏, 为解决装备物资供不应求的状况, 美军除了依托其在海外的大型基地实施就近保障外, 充分协调海空运输力量, 加快装备物资和保障力量的输送。

1.2 以平战结合为重点, 注重装备保障建设

一是注重装备研制的保障性研究。美军装备在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同时, 其模块化、通用化和一体化的设计, 也为装备的维护保养、修理等工作奠定了非常便利的基础。二是注重对现有装备的现代化的改进。海湾战争后, 美陆军为适应数字化部队建设要求, 对其装备的M1Al系列主战坦克进行了多次改进, 先后发展了M1A2和Ml A2 SEP型, 这些措施增强了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 提高了装备的可靠性。三是注重保障力量实战化训练。在伊拉克战争前, 美军针对伊拉克的地理环境, 在科威特和卡塔尔美军基地建立了实地战场仿真环境 (阿拉伯堡垒) , 并结合作战部队的训练和演习, 演练装备保障力量实施战场装备维护保养、抢救抢修以及物资器材补给等行动。经过这种严格训练, 装备保障力量基本具有了适应沙漠地区保障的技术和应变能力。

1.3 以作战行动为牵引, 采取灵活保障方式

一是立足“动”, 突出机动伴随保障。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根据战前所定的作战方针, 提出了“弹弓”式后勤补给, 即在实施前送保障的同时, 强调实行机动伴随保障, 要求建制保障部队随作战部队一同开进, 随时对作战部队提供弹、油、修等方面的保障。二是着眼“快”, 实施预置保障。在战争准备期间, 美军通过向战区海域派出大量预置船, 结合空中输送等方式在前方基地预置了大量武器装备。三是注重“活”, 运用立体超越保障。在海湾战争中, 美军曾首次采用越过战区、集团军, 直接将物资从美国本土保障到前线军、师, 大大提高了保障速度。

1.4 以经济高效为目的, 综合运用保障力量

一是建立现役、预备役、合同商三位一体的装备保障力量体系。为发挥三种保障力量的整体保障效能, 美军建立了统一指挥与控制的联勤体制和战区联合保障指挥体系, 并由陆军装备司令部统一管理现役、预备役部队维修保障设施和承包商维修力量, 统一安排维修任务。二是广泛动员民用运输力量保障战争对物资的需求。在海湾战争中, 美军消耗的物资总量高达700万吨。而美国本土距海湾海上航线1.2万海里, 空中航线1.9万公里。美军有偿动员了106艘商船、700架大型运输机及大量车皮、汽车等海、空、陆运输工具。二是广泛动员社会技术力量实施装备技术保障。美军将许多后勤与装备保障工作直接交给地方企业承担, 目前美军在维修和补给等重大保障领域中都广泛利用合同商的力量, 提高了保障能力和效益。

1.5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实施装备精确保障

一是实施“可视化后勤”。对伊拉克作战中, 美后勤依托无缝的“全球保障信息系统”, 精细而准确地筹划和运用各种保障力量, 对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实施全程跟踪, 并实时指挥和控制其接收、分发和调换, 从而实现了实时、实地、适量的精确保障。二是广泛运用装备状态监控技术。美军对大部分主战装备增加了内置式或外接式传感器和其它状态监控装置, 充分运用车载监控系统、自动检测系统、装备损伤评估系统对装备的使用和故障状况进行监控。三是积极采用远程维修技术。美军的远程维修系统在战争中进行了广泛应用。在战场上, 它可使武器装备修理和维护人员能迅速获得急需的维修技术建议与相关信息, 从而大大提高作战部队的野战修理能力。

2 外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发展变化

2.1 从“前沿存在型保障”转变为“投送型保障”

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实现了前沿基地、预置力量、战略运输力量、本土战略基地和快速动员机制有机结合的投送型装备保障力量结构的调整。伊拉克战争中, 在美国本土, 美军各大基地和仓库紧急筹措各类装备补给品, 增加库存量, 随时准备向战区转运。在欧洲, 美军起用了德国的保障基地、英国的费尔福德空军基地、西班牙的保障基地。在海湾战区, 美军起用了迪戈加西亚岛、多哈等15个大型军事基地, 建造营地、仓库等设施及新的装备保障系统。美军在迪戈加西亚岛附近和海湾国家的基地内, 预置了大量重型武器装备和备品备件。战争准备过程中, 美军后勤装备保障部门将这些装备陆续转运到科威特、卡塔尔、巴林等国的基地内。在伊拉克战争准备期间, 美军通过20多条跨大西洋的“空中走廊”和海上航线, 使用了120余艘各类战略海运船;除了美英联军建制的战略空运力量外, 美国防部在战争前期向国内22家航空公司征用了47架民用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 还征用了33家航空公司的923架飞机进行战略空运。美国征召了10000名预备役人员, 英国征召了7000人, 这些力量主要用于装备维修、武器技术检测、装备物资器材供应等保障。

2.2 从“机械化装备保障”转变为“信息化装备保障”

近年来, 美军在新的保障理论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迅速实现了从机械化装备保障向信息化装备保障的转变。一是依托战场信息控制系统, 实施实时装备指挥。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国防后勤局、运输司令部及各军种后勤部门利用先进的“全球作战保障系统”, 为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的军事行动和各类人员提供战场保障信息, 从而确保了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按正确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正确的装备保障, 实现了快速高效的战场信息化装备保障。二是运用网络技术, 实施远程技术支援。在伊拉克战争中, 一般情况下, 美军士兵可以按照电子技术手册使用智能工具箱, 对手中武器自行检测、诊断和必要的维护修理。当遇到难以诊断或修复的故障装备, 可借助数字化通信网络向远在万里之外的专家请教, 通过专家指导实现远程维修。三是利用“全资产可见性”系统, 加强对装备保障物资的控制。在伊拉克战争中, 由于应用了“全资产可见性”系统, 美军对装备保障物资的存储、运输和使用情况实现了可视化, 大大提高了装备保障的时效性, 一改海湾战争中的杂乱无序的情况。

2.3 从“军队自我保障”转变为“军民一体化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队建设思想的转变, 军队装备保障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是依托装备原始制造厂商完成装备保障工作。为了更好地发挥原始制造商的保障作用, 近年来, 美军采取签订全寿命合同的办法, 使承包商承担装备保障的义务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以便更好地满足新装备保障的要求。对于某些技术复杂、保障设施要求高、数量少的装备, 一般由原始制造商提供全寿命保障。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民用技术和物资装备。美国近年来对它的采办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法和程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包括改革军用规范和标准, 要求用民用规范和标准取代大部分军用标准和规范, 促进高技术产业民转军, 并允许更多地采用两用产品、技术和工业操作规程。英国军队也主张优先选择购买民用商品, 并利用民间最先进的制造和管理技术推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三是依托民间力量, 完成专业勤务保障。美、英、法等国军队平时大量的维修工作由承包商负责, 战时承包商则随部队到前线保障。日本和德国维修领域利用民力的范围更广。在保障物资器材供应方面, 外军把具有充足的运输能力和快速灵活的反应能力作为满足现代战争高消耗特点的重要保证。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 还是原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都把民间的各种运输工具看作是实施军事运输保障的重要力量。

3 对我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启示

3.1 着眼作战需要, 提高装备保障快速反应能力

一是建立应急机动装备保障力量。只有建立和率先启用应急机动装备保障力量, 才能够在突然和紧急任务面前掌握主动, 快速反应, 迅速行动。伊拉克战争准备阶段, 美军后勤的快速保障部队对保障作战部队快速向海湾机动集结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 加速建立应急机动保障力量, 使之真正发挥“保障当前、衔接后续”的作用, 是保障作战部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

二是提升装备和保障力量的快速投送能力。要加快装备保障准备速度, 应付战争初期保障急需, 就必须以立体化的方式, 对装备物资和保障力量实施快速投送。要把战略投送特别是战略空运能力的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 要在装备保障力量的总体结构中编有固定的、抽组的和预备役海、空战略运输部队, 重点解决应急机动部队的战略机动、远程保障及战略支援问题。

三是建立装备物资的预置储备。预置储备是美军应急能力的基础, 也是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首先动用了海上和陆上的预置物资和装备储备, 对早期部署部队实施了应急后勤支援。我军除了在主要作战方向预定战场附近建立装备保障基地预先储备部分战备物资外, 也应在离开预设战场的安全海域, 建立海上预置储备, 缩短战时向战区输送急需物资的时间。

3.2 注重平战结合, 加强装备保障战备和动员建设

一是加强装备保障战备教育。通过装备保障战备教育, 增强装备保障人员立足现有装备、立足现有体制、立足现有队伍完成保障任务的信念。

二是适时组织装备保障战备演练。根据不同作战地区、不同的任务需求, 对未来作战装备保障做出可行性预测, 制定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装备物资筹接、储备、运行等多种保障预案。适时组织装备效能检验, 加强战备等级转换、机动展开、自身防卫等时机的装备保障程序、方法演练, 提高快速反应、快速机动、快速抢修、快速供应和战场防卫能力。

三是加强装备保障动员建设。制定完善装备保障动员法规,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装备保障动员演练。按照“模块式编组, 区域化储备”的要求, 预编预设装备保障预备力量, 在平时经常进行严格训练, 保证战时能够及时应召。

3.3 强化力量建设, 建立军地一体的装备保障体系

一是优化装备保障力量的结构和布局, 加强军种间的合作。借鉴外军经验, 我军应逐步优化装备保障力量的结构和布局, 加强军兵种间的合作, 提高装备保障的经济性和对联合作战的适应能力。例如, 可在各战区建立少数几个通用装备维修中心, 这些维修中心可在现有维修力量基础上抽调组成, 直接对本区域内各军兵种的通用装备实行统一保障。对一些专用装备, 可实行“联合军种”或“牵头军种”的维修管理试点, 加大军兵种间装备维修保障合作的力度, 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建设装备保障预备役部队, 为战时动员奠定基础。应借鉴外军的成功经验, 在建设装备保障预备役队伍的过程中, 应注重装备保障预备役专业技术分队的配套建设, 同时组建适当数量的综合保障队伍。为了满足战时诸军兵种对装备保障力量的需求, 在装备保障预备役队伍的建设中, 应按照各军兵种现役装备的组点和数量, 以及联合作战中可能动用和出现损坏的装备特点, 来安排相应保障人员的比例配置, 组建一批结构合理、技术配套的预备役专业技术分队, 战时可将这些专业技术分队配给相应的作战部队, 以满足装备保障的需求。

三是充分发挥民间资源的优势, 使其作为建制保障力量的有益补充。为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的需要, 我军应该充分利用民间的先进技术, 使民间的保障能力与我军的装备保障体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甚至成为我军装备保障系统的固有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民间高度发达的运输力量和物资流通系统, 力求实现备件补给的高效和节约, 提高装备保障效率。

3.4 加强装备研制, 提高联合作战装备综合保障能力

一是实现保障装备与作战装备同步协调发展。应在“两成两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提高装备维修技术水平和保障能力这一总目标, 以新技术为支撑点, 积极研究发展新型保障装备。针对保障“打赢”的要求, 将保障装备列入军队装备发展总体规划和编制序列, 保持保障装备与作战装备同步配套发展, 努力使我军的保障装备从单一化向通用化、标准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大、笨、重、低可靠性向小、好、轻、光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 以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装备保障的需要。

二是强化保障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设计。为了保证将保障特性“设计”到装备系统中, 必须在论证阶段就提出可以量度的和可以检验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指标。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分析用户的使用需求, 根据用户的使用方案以及用户对装备系统的作战使用性能要求, 确定基于作战使用性能的保障性要求及指标。

三是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发展高新技术保障装备。高新技术, 如全资可视技术、检测诊断技术等, 为提高保障效率奠定了基础。另外, 创新的技术能够大大降低装备保障的费用。随着武器装备的日益老化, 装备保障费用越来越高, 已经影响到新装备的采购规模和质量。为此, 在装备保障中广泛应用新技术, 特别是应用成熟、低成本的民用技术, 已经成为各国军方关注的焦点。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上相继爆发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具有信息化战争特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本文分析了外军在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装备保障特点, 以及外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发展变化, 并探讨了其对我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启示。

联合作战 篇9

1 矿井概况及事故发生经过

该矿井于1999年7月建井, 开采17层煤, 煤厚11m, 设计生产能力6万t/a, 属低瓦斯矿井, 煤尘爆炸指数37%, 煤层自燃发火期3个月, 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压人式通风, 主要通风机采用15k W节能风机, 矿井总人风量为800m3/min。

2001年元月1日4时, 扇风机房内用于暖风的电热取暖器由于负荷过大引起电缆着火, 将风峒内木支护棚子引燃, 火势向井筒蔓延。详见示意图1。

2 事故处理经过

1日4时, 矿方发现扇风机房内起火, 立即组织人员灭火, 同时, 将井下作业人员撤出, 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行, 虽将扇风机房内火源扑灭, 却无法控制火势向井下蔓延, 于是通知矿区消防队前往灭火。消防队到达后, 先将扇风机房内余火扑灭, 然后, 打开风恫灭火, 这时火势已蔓延至副井, 大量烟雾顺着副井进入井下, 主井内回风为浓烟, 副井风峒至副井井口段由于火风压作用也浓烟滚滚, 消防队员无法接近火点直接灭火, 在这种情况下, 矿方召请救护队前往救

9 时37分, 救护队接到事故召请电话, 9 时56分, 一中队12人到达事故矿井。

了解火灾情况及矿井概况后, 救护队决定先派一小队进人灾区探查, 然后制订救灾方案。

当时进入灾区探查路线有三条:a.从风峒进入, 但风峒支护己烧毁, 有冒落危险, 救护队从此进入不安全;b.从主井进人, 虽然烟雾小, 但距离远, 时间长;c.从副井井筒进入, 烟雾虽大, 但灾区距离近, 进人30m即可达到火点。因此救护队决定从副井进入灾区进行探查。

1 0 时1 0分, 救护队6人进入灾区探查, 另

取如下救灾方案:

a.用水直接灭火。

b.由矿区消防队用消防车运水, 由救护队进入灾区灭火。

c.由矿方在主井井口挂2道风帐, 减少流向火区自然风量, 控制火势。

d.为防止火药库内火药雷管引起爆炸, 救护队从主井进人火药库, 将靠近副井端的通道堵严, 同时将电路切断。

1 0 时50分, 消防队2台消防车开始运水,

同时往井口接水管, 一个救护小队在井口待机, 另一个救护小队迸人火药库。

1 1 时15分, 消防队将水管接至井口。

1 1 时20分, 进大火药库小队升井完成任务。

1 1 时25分, 救护队将水管从副井连接至井下火点, 设专人检查气体情况, 并负责井上下联络。

进人灾区的救护小队正准备开动水泵直接灭火时, 由于北方冬季室外寒冷, 当天室外温度为零下20℃, 消防车水泵冻冰, 水上不来, 需换另一辆消防车, 救护队只好先升井, 待另一辆消防车接好水管, 救护队再次人井, 直接灭火, 10min后, 这辆消防车水用完了, 救护队又再次升井, 为了保证灭火水源充足, 矿方与消防队联系又增派2辆消防车到达矿井;待前辆消防车水泵结冰用热水化开后, 救护队再次入井进入灭火。

由于消防车水量不足, 每辆灭火用水只能维持15min左右, 且消防车水泵又需要现场用热水化冻, 致使灭火工作多次中断, 在11时30分, 救护队终于将火势控制住, 明火已扑灭, 但浓烟和水蒸气很大, 视线不清, 无法查清阴燃火源, 这时, 救护队建议矿方将主井所设置的2道风帐拆除, 增大自然风量, 增加能见度, 以便查清并处理阴燃火源。同时, 矿方在风峒打开处恢复火灾烧毁的支架, 重新支护, 并处理风峒内阴燃火源。

1 2 时10分, 风峒支护处理完, 并将风峒内

阴燃火源扑灭, 这时副井已是薄烟状态, 视线己清晰, 救护队又重新进入, 在副井与风峒交叉口处, 又发现有一复燃火点, 救护队用水扑灭。这时救护队在检查中发现副井井筒密集支架的缝

3.1灭火前在主井井筒打2道风帐, 控制自然风量, 减少向火源供风。火势控制后, 又打开风帐增大风量, 吹散灾区烟雾, 以便能清楚查清阴燃火源, 这是最有效的技术措施。

3.2在处理事故过程中, 救护队指战员不怕苫、不怕累, 用水直接灭火时, 多数队员身上都湿透了, 出井筒“换防”时, 冻的直哆嗦, 但没有一人叫苦, 顽强作战, 直至将火扑灭。

3.3消防队员运水及时, 在多次换水车过程中, 都需要将水泵的结冰用热水化开后才能放水, 在北方寒冷的冬天, 室外作业, 但工作紧张有序, 忙而不乱, 很好地配合了救护队灭火用水, 保证了这次灭火工作胜利完成。

3.4这次火灾事故的处理, 没有救护队进入灾区, 火灾将难以扑灭, 因此, 在火灾初期矿方只召请消防队没有通知救护队是错误的, 如果矿方再晚通知救护队2h, 火灾将难以控制, 造成封井的可能性较大。

联合作战 篇10

1 联合作战的基本概念

1982年,美陆军的“空地一体战”理论标志着美军现代联合作战思想的萌芽,之后,美军不断完善作战理论的管理机制,大力推动联合作战理论的发展。1986年,美国通过《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改组法》,强化了参联会主席和联合司令部司令的权力,明确要求参联会主席负责联合作战理论的研究和制定工作。1991年后,美军开展了以反思海湾战争经验教训为主题的理论创新,参联会先后组织出版的情报、作战、后勤、C4系统等7个系列的联合出版物,成为美军计划、组织和实施联合战役的重要理论依据。1996年和2000年,美参联会相继颁发了《2010年联合设想》和《2020年联合设想》,提出了主宰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和聚焦后勤等四大联合作战概念,作为指导美军联合作战和装备发展的顶层概念。1999年10月,美军将大西洋司令部改为联合部队司令部,负责全军联合作战理论的研究、发展与验证,完善了联合作战理论的开发体制。

当前我军专家、学者对于联合作战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对联合作战一词也提出了多种解释。如:“联合作战是由两个以上军种力量参加的、在统一计划和指挥下,所进行的作战行动”。“联合作战是合同作战的高级形式,两者是种属关系,合同作战包含了联合作战,联合作战从属于合同作战”。“联合作战是多种不同性质的作战力量聚合在一起,共同打击同一目标的作战行动”[2]。

美军认为:“联合作战是美国军队两个或两个以上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的统一行动。”在2001年版的《联合作战条令》中对联合作战界定为:为了形成决定性的联合战斗力,要将美国所有的军事能力整合为一体,通常还要联合其他国家、美国其他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联合国的部队和能力。联合部队指挥官协调和整合空中、地面、海上、空间和特种作战部队的行动,以通过一体化的联合战役和主要作战达成战略和战役目标。美军追求的目标是增强联合部队的整体效能,而不是必须使用所有部队或平等使用所有部队[3]。

2 联合作战顶层概念的体系结构

目前,美军已制定了由《联合作战顶层概念》为指导,《联合行动概念》、《联合功能概念》和《联合集成概念》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的系列联合作战概念文件,它们以2012-2025年为时间参照点,分别从顶层、作战、功能等角度描述了未来一体化作战的环境、原则和能力等。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4]。

《联合作战顶层概念》主要描绘美军在2012-2025年之间可能面临的安全环境和军事问题,确定了未来联合部队应具备的特征,明确了未来联合部队应如何作战。《联合作战顶层概念》为开发从属的《联合行动概念》、《联合功能概念》和《联合集成概念》提供了框架,以指导未来联合部队能力的开发。

《联合行动概念》重点描述特定军事行动中,联合部队指挥官如何规划、准备、部署、运用和保障联合部队,以战胜任何潜在的对手和威胁。美军将联合行动概念称为“转型的发动机”,它进一步描绘了美军在特定的军事行动中,所面临的挑战、解决挑战的方法、要实现的作战目标及所需的能力,以指导《联合功能概念》、《联合集成概念》和各军种作战概念的开发和集成,并为联合试验提供基础。当前,美军已确定了国土安全、大规模作战、稳定行动和战略威慑四个联合行动概念。

《联合功能概念》描述未来联合部队如何完成特定的军事功能,确定实现联合行动概念及支持未来联合部队作战所必需的功能能力和特征,并为开发《联合集成概念》提供框架。目前,美军已颁布了战场感知、指挥控制、聚焦后勤、兵力运用、部队管理、网络中心环境、防护和训练8个联合功能概念文件。

《联合集成概念》是《联合行动概念》和《联合功能概念》的“子集”,针对的是更低层级的联合能力域,集中解决联合行动概念或联合功能概念中某个行动或功能中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了未来联合部队所需的能力。当前,美军已制定了8个联合集成概念文件:联合强行进入作战、联合水下优势、全球打击、一体化空中和导弹防御、海上基地、指挥控制、联合后勤和网络中心作战环境。

3 联合作战的任务范围

美军要根据战略环境的性质运用多种手段采取行动,以迎接各种挑战,保护国家利益和达成战略目标。联合作战行动的任务范围如表1所示。

战争,当国家力量的其他手段(外交、经济及信息的)无法或不适于达成国家目标或保护国家利益时,美国国家领导可以做出实施大规模持续作战的决定,以达成国家目标或保护国家利益,使美国进入战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伤亡取得胜利,达成国家目标,并根据有利于美国及其多国伙伴的条件终止敌对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非战争行动是指以遏止战争和促进和平为目的的军事行动[3]。

4 联合作战的指挥关系

美国指挥当局通过一个由两个不同分支构成的单一指挥链对军队行使权力、实施控制。其一,由总统经国防部长直接到各作战司令部指挥官,主要对其所属部队及其完成所担负的任务实施指挥。其二,由总统经国防部长到各军种部部长,主要对各作战司令部所属部队实施除作战指挥以外的指导。单独组建的各军种部,要在国防部长的授权、指导和控制下行动。各军种部部长通过本军种参谋长对那些没有明确划归各作战指挥官的部队行使权力、进行指导、实施控制。其指挥链如图2所示。

作战指挥是根据《美国法典》第十卷第164条或者总统在统一指挥计划中所做的规定,仅赋予各作战司令部指挥官对其所属部队行使的指挥权。这种权力既不能由他人代行,也不能转让。基本权力如图3所示,作战指挥是作战指挥官对所属部队履行其指挥职能的权力。这些职能包括编组、运用各级司令部和部队,下达任务,规定目标,全权指挥为完成本作战司令部所受领的任务而实施的军事行动。联合训练和后勤保障应当通过下属部队的指挥官行使指挥权。作战指挥是作战指挥官为完成所受领的使命认为必要的编组和运用各级司令部及部队的全权[3]。

5 联合作战的层次划分

在这里美军区分战争层次是指从理论角度阐明战略目标和战术行动之间的关系,把战争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次,但是这三个层次之间并没有明确的限定范围或分界线。这种区分既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3,5]。

指挥级别、部队规模、装备类型以及部队的类型和位置等,并不与某一特定的战争层次相对应。如侦察卫星和通信卫星等航天资源,过去认为其主要用于战略范围内,而现在已成为辅助战术行动的重要手段。虽然可以根据各种行动在达成战略、战役或战术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将其定义为战略、战役或战术层次的行动。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准确的区分只有在进行事后研究时才能确定。

技术进步与武器装备信息化的特点都使战争层次的划分模糊。虽然战争层次有助于指挥官构建合乎逻辑的作战行动流程,区分各种资源,并赋予各部队相应的任务,然而,各级指挥官必须明白,在今天这个可以不间断进行实时通信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单独事件都可能关系到战争的三个层次,联合作战的决策将会愈来愈复杂和难以琢磨[4]。

6 结束语

前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认为:“在未来的岁月里,新的敌人可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对我们实施打击,再度使我们措手不及。它们无疑会获得威力越来越大的武器。这样一来,它们的攻击将远比我们几个月前所遭受的攻击更加致命。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是难以应付的。我们真的需要准备保卫我们的国家,应付不知道、不确定和意想不到的情况。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4]。”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军对于联合作战构想所给予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不断丰富其联合作战理论和创新作战方法来保持其全球军事领导力,维护世界的霸权,落实《联合作战概念》将是美军未来很长时间内实施军队转型变革的任务。我国军事变革应当站在时代的前沿,密切跟踪国外的先进军事理念,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军事变革理论。

摘要:联合作战是一个复杂的发展概念。从美军联合作战的发展历程入手,首先,探讨了联合作战的基本概念;其次,依据美军《联合作战条令》给出的联合作战顶层概念体系结构表进行讨论;接着,对联合作战的任务范围、指挥关系及层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整体概念体系结构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对美军新一轮的军事变革内容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联合作战,概念,体系结构,美军

参考文献

[1]牛树来,刘军,霍耀仲.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的综合信息系统[J].航天电子对抗.2009(3):1-4.

[2]樊高月.美军联合作战与联合训练[M].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60研究所.2005

[3]张华君,高宁军,张宗涛等.联合作战条令[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4]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美军联合作战新构想[M].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2005

联合作战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

【中图分类号】E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31-02

伴随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军队信息化、战争信息化应运而生,指挥信息系统在指挥作战当中被广泛应用,使得信息技术在战争指挥行动中的渗透性、连通性、融合性共享性得以充分地体现;也使得战区指挥员及其指挥机构的整体作战指挥能力构成进行结构优化与系统集成得以实现,提高了战争指挥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作为军事训练中的联合作战训练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环节被提出来了。但在实际的训练实践中对于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的训练模式和方法尚没有统一的观点,本文旨在通过对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的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训练筹划组织模式

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基点,以形成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为根本目标,在训练的具体筹划组织上,笔者认为可探索形成科学统筹、战区统管,统分结合、逐级集成”和“以信息系统运用为主线”的“二步一线”的筹划组织模式,确保训练的规范化组织、常态化运行和制度化落实。

一是以信息系统运用为主线,筹划组织模式

以信息系统作战运用为主线就是在指挥训练全过程中强调运用信息系统支撑训练实施,围绕信息系统作战运用设置训练课题和内容,重点是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三个方面的主要作用:一是要素统合作用。利用信息系统的联通性和渗透性,把分散于各军兵种、各级指挥机构的指挥要素链接起来,实现同台训练、同步训练、交互训练。二是环境模拟作用。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对作战环境、部队行动、打击效果的模拟功能,实现时空位移、复杂电磁环境设置、实战化行动组织和作战交通评估。三是效能倍增作用。使用信息系统无缝链接指挥系统和指挥要素,并进行有机组合,把各种指挥能力需求呈现出来,把各种指挥问题暴露出来,把训练标准和目标要求精准落实到每个环节的训练中,促进整体训练效能的倍增。

二是科学统筹战区统管,夯实训练组织基础

战区统管,就是战区成立联合作战指挥训练组织领导机构,统筹指挥训练工作,以任务部署会、协调会、研讨会、总结会等形式,部署训练任务,制定训练计划,解决训练矛盾,督导训练落实。组训筹划坚持科学筹划,按照“一盘棋”设计搞好统分结合。一方面,合理安排要素分训,在同一课题和背景牵引下,周密计划、合理区分各要素训练任务,明确目标要求,确保单个要素训实、训精、训到位。另一方面,依照体系要求和网络功能统筹全系统全要素联训,以战区使命课题为统揽,精心设计演练内容,以一体化指挥平台为纽带,带动各系统、各要素整体磨合,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考虑到目前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本文认为当前可按照“军区牵头、轮流组训”的模式,充分调动各军兵种参训积极性,形成“共同训练、共同受益”的效果。为此,可考虑根据战区军兵种组成实际情况,制定训练x年规划,一年一个重点,一年一家牵头,利用几年时间由各军兵种轮流组训一次,增进相互配合、促进相互磨合,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组训路子。

三是统分结合逐级集成,完善训练组织模式

统分结合、逐级集成,就是遵循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形成过程,按照基础、单元、要素、体系四个层次组织训练,从基础、要素、单元集成训练到最终进行体系集成,通过分步施训、逐级集成、逐级递进,展现指挥能力生成和提高的全过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作战指挥和部队训练双重领域,必须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首要任务是训练系统的架构,用明确的指挥能力生成需求统领系统结构设计,防止建用脱节;指挥训练体系是矩阵式组织结构,关键是科学定位各层次、各领域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目标,不能用机械化思维方式和结构模式设计体系;体系建设重心在于战役层面,战术层面指挥要素有机融入大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是加强逐步融合,逐级逐类融合,由小系统到大系统集成,最终把纵向战区各指挥层次、横向各指挥机构指挥要素的训练集成融合为网络化训练体系。集成过程应按照内聚外联的要求,按照互为条件、互为依托、交互协作的链条,进而形成有效催生指挥能力的训练体系。

二、联合指挥训练方法

我军在多年的训练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了一整套符合我军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指挥训练方法,对生成和提高作战指挥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演变,一些传统的训练方法手段已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和训练需要。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应当与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生成模式相适应,遵照体系训练中指挥能力逐级累积的规律,形成指挥训练的“四级训练法”,以内集外联为核心,按照要素、体系逐级生成能力的方法组织实施,同时,考虑到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的特点,也可将以下各训练法单独使用,进行专项训练,为下一步的融合集成训练奠定基础。

一是系统联网训练方法

就是以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特别是情报信息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为主要训练对象,以综合组网、节点互联、信息融合、互动操作为主要训练内容,通常由军区司令部牵头,以各军兵种通信部门、情报部门和指挥信息系统相关人员为主联合组织实施。重点是实现各网络系统物理上的相互联通,硬件上的合理配置,各类数据的顺畅传输,搭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平台,提高指挥信息系统协作运行、自主协调、互联互通能力。

二是要素融合训练方法

是战区指挥训练的重要环节,通常以训练课题为牵引,以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实装系统与模拟系统相结合的方式,以指挥控制系统为核心,采取逐个或分批加载的办法,在导调机构的调控下,进行情报信息指挥、决策控制指挥、联合打击指挥、综合保障指挥等作战指挥要素的融合训练,一般由本级或上级组织。重点是实现战区内各战役指挥要素系统自下而上逐级综合集成,为指挥体系集成训练奠定基础。情报信息指挥要素,重点训练战区各军兵种情报信息系统组网,战役情报信息获取、判读、处理,战场信息实时共享、动态交互和组织指挥情报信息战等内容。决策控制指挥要素,重点训练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指挥控制系统联网运行、信息共享、协同决策、精确指挥、实时控制、效果评估等内容。联合打击指挥要素,重点训练战区联合作战打击力量按照“精确侦察、精确指挥、精确打击、精确评估”的要求选择打击目标、分配打击任务、控制打击行动、评估打击效果等内容。综合保障要素,重点训练战区联合作战保障信息系统组网、保障组织计划、保障行动精确控制、保障效果实时评估等内容。

三是体系集成训练方法

在完成指挥要素融合训练的基础上,通常以现实军事斗争准备使命课题为牵引,以战区首长机关带实兵综合演练的方式,采取适应性、对抗性、检验l生等方法,以实际指挥身份、使用现有指挥工具、按照实战指挥流程,依托联合训练中心或综合训练基地进入实际指挥位置,进行远程异地分布交互式多级指挥训练,通常由本级或上级组织实施。重点是综合演练战区联合作战主要指挥活动,实现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内信息系统和要素系统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形成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和联合作战指挥行动,提高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

四是信息系统模拟训练方法

模拟对抗训练是信息化条件下实施指挥训练综合演练的一种方式,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模拟实时交战环境,验证作战方案,提高指挥员及其指挥机构实战化训练水平,是信息化条件下战区指挥训练的最新手段,也是有效提升指挥能力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来指挥训练的信息化新手段主要表现为一体化指挥平台和战略战役兵棋系统的实践运用。一体化指挥平台着眼满足信息化条件下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需要,对诸军兵种指挥信息系统和各业务信息系统进行集成改造,是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手段创新发展的重大突破。

战略战役兵棋系统体现了我军训练方法手段创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战略战役训练的对抗性实战化水平、锻炼指挥员及机关精细筹划和谋略运用能力,这两种手段的运用,从指挥角度看,代表了我军战役演习的两种模式:一是依托一体化指挥平台带动军委联指、战区联指、作战集团、军师旅团级作战部队的多级指挥演练;另一种是依托兵棋系统进行的多方指挥对抗演练。兵棋系统是军委总部2007年以来亲自抓的一项重大工程,借鉴了美军的先进理论,代表了信息化条件下模拟训练手段的发展方向。7月份,xx军区信息化集训期间,开设军、师、旅(团)共21个指挥机构,依托兵棋系统进行了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红蓝指挥对抗演练。参演人员普遍反映,兵棋系统的实际应用,大大改变了指挥训练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对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认识,逼着各级指挥员及其机关向精确筹划、精确指挥、精确控制、精确行动、精确保障转变。某战区高级指挥员感慨地说“使用兵棋系统根本目的就是使演练具有客观性、实战性、公正性,不需要过多地进行导调干预。兵棋系统能够逼着指挥员及其指挥机构在险境中、危局中定决心,还能够提高指挥的精确性,现在的训练就缺这样的东西。”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军对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指挥训练终于逐步由幕后走向台前,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廓清了各级的认识:指挥训练贯穿于多个层次,是指挥员和指挥机关正确实施作战指挥的重要保证,指挥训练的重心是实现作战思想的高度统一、作战力量的科学组合和作战指挥行动的有机衔接,指挥训练的支撑是以一体化指挥平台为骨干的指挥信息系统。

协同作战下数据链联合应用与发展 篇12

信息化条件下的协同作战, 需要通过多数据链和通信系统将各类作战平台接入作战体系, 与空间、空中、海上、水下各类情报处理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及武器平台构成一个覆盖整个战场空间的通信与信息服务网络, 提供信息分发与通信中继传输等服务, 保证战场感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和支援保障等信息的实时、大容量、可靠、安全传输, 从而形成精度更高、范围更广、全局一致的战场态势信息, 实现跨平台武器协同控制与精确火力打击。

1 国外现状

美军是最早开始研究、装备和应用数据链的国家, 而且是唯一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数据链体系的国家[1]。美军数据链体系是以满足作战需求为指导思想, 在网络中心战的作战结构中提出三级可互操作的作战网络。第一级是联合监视跟踪网络, 例如CEC系统网络, 用户数量在24个之内, 传输时延为亚秒级, 精度达到武器控制要求;第二级为联合战术网络, 使用Link11、Link16等数据链, 用户数量在500个之内, 传输时延为秒级, 精度达到部队控制要求;第三级为联合计划网络, 运用IT-21、NMCI、GCCS等, 用户数量在1000个之内, 传输时延为分钟级, 精度达到决策制定和部队协同要求。

目前, 美国海军不断推进的防空反导一体化火控系统是网络中心战的重要内容, 其核心指导思想就是采用开放式的作战体系架构 (OA) , 在Link16数据链的基础上通过融入协同作战能力 (CEC) 系统网络、战术网络瞄准 (TTNT) 技术等, 利用FTS (From-The-Sea) 、FTA (From-The-Air) 、FTL (From-The-Land) 三类杀伤链路[2], 扩展整个作战空域, 提供远程提示和超视距协同交战模式, 从而使美军作战攻防体系更加完备, 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的作战能力。

2 应用方式

在网络中心战下, 各类数据链处于不同的作用层面。战术数据链为兵力控制层面, 通过指挥、控制、情报侦察系统数据传输, 为指挥员决策提供整个战区统一、及时和准确的作战态势;武器协同数据链为武器控制层面, 通过各传感器火控级的数据分发, 使所属成员获得所需的目标跟踪、武器协同控制等信息, 实现多个武器平台整体协同作战[3]。

(1) 战术数据链把某一具体作战区域的指挥控制系统和作战平台连接起来, 获得更大范围的战场态势感知信息, 提供战术级信息共享和对作战平台的指挥控制能力。

(2) 武器协同数据链把为完成某一具体作战任务的各作战平台连接起来, 提供探测目标火控级信息共享、基于作战任务的临机指挥和武器协同控制能力。

(3) 由武器协同数据链形成高精度的统一态势图, 可用作战术数据链的高精度航迹源, 而战术数据链的战术态势信息可缩短武器网络成员的目标锁定、识别时间[4]。

3 关键技术

协同作战的优势在于将多个作战单元的作战资源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进行动态重组, 优化资源配置, 以提高系统整体的攻防效果。因此, 在构建网络化协同作战体系时, 必须加强多数据链标准化、模块化、构件化设计, 打破武器与专用火控系统的硬链接, 通过多数据链路集成, 多源数据获取、信息共享, 解决多个武器系统之间的互通互联互操作问题[5]。协同作战条件下数据链联合应用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多数据链互联互通技术

多数据链的联合应用必须通过各数据链之间建立新的统一接口标准协议, 采用与公共接口装置相接, 实现互通。以Link系列为例, Link4、Link11等数据链在研制初期没有过多考虑互通问题, 后期通过采用转换器的方式实现了信息格式转换, 但并不能完全解决互通问题, 从而产生了基于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 (JTIDS) 的Link16数据链。JTIDS的目标就是提供三军和北约国家使用的通用数据分发系统, 但由于JTIDS功能上的限制, 它无法完全替代原有数据链。因此, 美国仍在继续探索新的JTIDS组态以获得更普遍使用, 同时希望设计一种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开放系统互联 (OSI) 模式上的通用数据分布结构体系。

3.2 信息交换和融合处理技术

多数据链的联合应用需要通过共享实时数据库, 构成完整的联合数据链体系, 实现多数据链信息交换和信息融合处理。美军传统的多数据链操作都是使用专用的多数据链转换单元来完成的, 具有规划复杂, 扩展困难, 不灵活等特点。由于现代化战争对互联、互通、互操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美军将以XML作为主要信息交换工具来满足多数据链与其他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换, XML具有标准开放、可扩展性好、内容与形式分离、可适应各种数据格式、便于软件实现等优点, 已在民用领域中作为异构环境中的数据交换媒介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美军在联合技术体系结构 (JTA) 和全球信息栅格 (GIG) 中将XML规定为信息交换的通用工具。

3.3 多数据链联合网络规划技术

在多数据链联合应用中, 每种数据链的技术体制、交换协议、信道容量等各不相同, 数据链操作存在不确定性, 同时存在不同作战区域的任务、威胁和地理、时间等各类约束。网络规划需综合考虑作战任务、平台分工、装备配置以及链路特性的多数据链系统资源的统一调配、设计和规划, 满足信息交换种类、传输容量和节点连通性等需求, 实现信息的链路选择、流量控制以及链间转发等传输控制, 支撑多数据链系统的组织运用。

3.4 多数据链网络管理技术

网络管理者自动计划和控制数据链系统的能力十分有限, 如果由于通信故障造成网络瘫痪, 大量的协调工作必须通过电台或电话进行。随着联合攻击技术和其他自动武器攻击技术的产生, 高效的数据链网络管理的重要性越显突出, 通过提供计算机工具设备辅助数据链管理人员进行多数据链智能网络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为此, 美军开发了动态网络管理工具, 并在联合作战期间的多数据链网络中为数据链管理人员提供有效计划制定、监控和信息交换管理。

4 发展趋势

未来战争, 战场范围将扩大到陆、海、空、天等多维空间, 彼此界限将逐渐模糊直至消失。传统的依靠单一传感器提供探测信息的作战方式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因此, 借助多种数据链传输信道, 形成一体化数据链系统, 是完善作战信息网络体系的主要手段。数据链联合应用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一体化

数据链经过长期的发展, 其数据传输速率、安全保密性和抗干扰性、信号隐蔽性和抗截获能力等指标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在提高数据链的技术性能指标的同时, 应通过采用统一通用的信息标准、协议和接口方式, 以及开放式、一体化的系统体系结构[6], 融入全球信息栅格网络, 发展由相互独立工作的数据链向体系化、网络化方向转变的一体化数据链系统。

4.2 多元化

随着现代武器装备和作战体制的不断改进, 数据链也朝着高速率、大容量、抗干扰方向发展, 数据链的功能将由单一通信功能向通信、导航、敌我识别、态势感知、战损评估等多元化综合功能发展。

4.3 小型化

随着网络中心战体系结构的不断推进, 数据链的加装平台种类越来越多, 特别是一些对数据链系统要求苛刻、由于自身平台限制难以实现网络化的平台, 如背负式、武器弹药、无人机等, 为它们开发支持其融入网络中心战体系的数据链是未来数据链发展的主要任务, 开发适应各种作战平台的应用需求的小型化端机设备是数据链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4.4 集成化

数据链必须与指控、武器和传感器平台紧密交联才能发挥作用。降低数据链与应用平台集成难度、解决一些特殊平台的数据链集成问题是数据链基础研究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此外,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据链作用, 需要进一步提高数据链与应用平台集成的层次, 从而推动未来数据链的发展。

5 结束语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 协同作战的能力越来越重要, 体系与体系的综合对抗成为制胜的关键。作为C4ISR的有效支持, 数据链可通过联合应用的方式充分发挥各类数据链的优势, 满足多种作战任务下传输与交换不同数据信息的要求, 成为信息优势转化为战斗力的主要手段, 在协同作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信息传输链路是战斗编队实施指挥控制和武器协同控制的基础。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外数据链联合应用的发展现状, 并对数据链联合应用方式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协同作战下数据链联合应用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协同作战,数据链,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继银, 付光远.战术数据链技术与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

[2]Suzette Sommerer, Guevara Michelle D, Landis Mark A, et al.Systems-ofsystems engineering in air and missile defense[J].Johns Hopkins APL Technical Digest, 2012, 31 (1) :5-20.

[3]吴泽民, 吴忠清, 张磊.美军武器协同数据链的分析与比较[J].军事通信技术, 2007, 28 (4) :117-120.

[4]骆光明, 杨斌.数据链-信息系统连接武器系统的捷径[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5]黄鹃.美军数据链集成应用与其启示[J].舰船电子工程, 2010 (11) :15-18.

上一篇:体育运动规律教学下一篇:二次电缆敷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