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规律教学

2024-07-26

体育运动规律教学(精选12篇)

体育运动规律教学 篇1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形式, 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增强体质, 促进心理健康,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组织地进行教学,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彼德鲁舍夫斯基说过:“注意是教学的第一杆或者是第一舵。”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体育课的必备条件。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注意力集中, 才能全神贯注于教师的讲解与示范, 迅速领悟, 印象深刻, 教学效果才有所保证。教师要善于掌握注意规律, 引导学生在体育课中保持注意集中, 这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一、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而是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它总是伴随、调节和监督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是组织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

1.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 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这种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和准备,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常常由客观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变化运动及新颖性等引起;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 符合人的兴趣的事物, 就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凡是与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事物也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再者, 人本身的主观状态也与无意注意有关, 例如, 当一个人心情愉快、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时, 平时不太注意的事物也常会引起注意。

2. 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其基本规律特点是:注意过程完全是在高度的自觉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在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体活动任务和效果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对活动产生一定间接的肯定性的情绪状态;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3. 有意后注意

这种注意也有人称之为继发性的随意注意。它是指由自觉目的引起的, 只需要极少或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 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无意注意对活动本身感兴趣, 有意注意对活动结果感兴趣, 而有意后注意对活动结果的兴趣转变为对活动本身的兴趣。

二、运用注意规律组织体育教学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教学为主, 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运用注意规律组织体育教学。

1. 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体育教学

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而产生的注意, 其特点是有直接兴趣或间接兴趣的支持。在组织教学时, 我们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规律,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1) 在教学中应尽量防止外界刺激物的干扰

由于刺激物的强度、变化和新异性, 以及背景的差异性等都能引起无意注意, 所以在教学环境方面应尽量避免各种与教学无关的刺激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应讲究教学艺术。譬如, 体育教师应该精心布置场地与器材, 画线要清晰别致;学生应与其他班级背靠背, 且背阳、背风, 尽量避免外界干扰等。

(2) 在体育教学中刺激强度要适当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 教师的讲解, 语言要清晰宏亮, 声调要抑扬顿挫、简洁、明了, 在速度上有快有慢, 富于节奏感;教师的示范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目光、动作、表情、手势发出暗示等。

(3) 选择的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

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的事物都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应力求新颖、丰富并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娱乐性, 使学生产生兴趣, 引起注意;教学内容应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譬如, 带有情绪色彩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现今的体育教学中, 可以借助录像、电影、电视等进行教学。

(4) 体育课中运动负荷要适当, 防止过度疲劳

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刺激或压力的总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变化规律, 按照课的进程安排适当的运动负荷, 防止过度疲劳, 否则, 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 使注意力分散,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课的准备阶段, 应采用各种手段激活学生的心理机能, 如:进行反口令练习, 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的基本部分, 学习内容应逐渐增加难度;课的结束部分, 应安排体力负荷小、情绪活跃的练习。

2.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体育教学

(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控制的注意, 它服从于目的和任务, 如果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越自觉, 有意注意的能力也就越强。体育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教学活动。由于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此课程不感兴趣, 所以教师在开始讲授这门课时, 首先应以简洁、明确的语言向学生讲明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任务, 提高其学习兴趣。

(2) 加强组织纪律和课堂常规教育

学生自觉遵守组织纪律是集中注意的重要条件, 学生纪律性强, 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就长, 学生学习效果就好。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和严明纪律, 也就无法集中学生上课时的有意注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队列队形训练、集体游戏、比赛等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师还要建立并坚持执行课堂常规,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 以利于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3) 依靠间接兴趣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和意义的兴趣, 它可以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有了比较稳定的间接兴趣基础, 学生的有意注意方能达到较高水平, 在较高水平的有意注意支配下, 学生就会在艰苦、困难的体育运动中进行不懈的努力, 始终保持着有意注意的较高水平, 学习行动上就会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要针对那些对学生没有直接兴趣的教学内容, 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良好结果和意义的教导, 以便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4) 教学中适时发出控制信息,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体育教学大都在室外运动场进行, 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 在教学中适时发出控制信息, 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上课开始时给学生进行听信号练习、单双数练习等;上课过程中采用眼色、示意等信号暗示;采用击掌、鸣哨等信号刺激;提出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关的问题;对一些上课不认真者进行批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变换练习条件等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5)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保持有意注意

在体育教学中, 有意注意常常受到干扰。比如操场上或体育馆内, 几个班同时上课, 外界的干扰很容易使注意力分散;运动量过大, 练习方法单一, 学生的情绪不佳也会造成分心。因此,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加强意志锻炼, 同时改变练习方法, 并使其养成在各种活动练习中都能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3. 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体育教学

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同时也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无意注意。教学中如果过多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 容易引起疲劳;如果单纯依靠无意注意, 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那么学习任务就很难完成。课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多时候是由教师所激发的,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将教学组织得生动, 从教学内容本身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使之有意注意。如在宣布课的任务时, 要声音宏亮, 语言简洁, 让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发生兴趣, 产生无意注意。随后再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体育小游戏或者通过提问题等方式, 把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到有意注意。在紧张的有意注意之后, 再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变, 使学生再转入无意注意, 两种注意有节奏地进行轮换, 使课堂有张有弛, 始终保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才会持久、稳定, 从而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意注意规律、无意注意规律、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这不仅对指导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还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祝蓓里, 季浏.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薇, 李进.体育心理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赵建新.关于注意规律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2) .

[4]王国玲.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与体育教学的互动.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5]丁汉辉, 张弛.论新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特征.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3 (8) .

[6]杨文轩, 陈琦.体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体育运动规律教学 篇2

动画专业

王亦飞 王伟 王毅老师

动画基础(运动规律)

《动画基础(运动规律)》教学大纲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产生,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越来越大,动态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结合学习了解动态设计的情节表达、角色造型原理、运动规律以及编辑合成等几大要素,主要掌握动态设计中角色的运动规律及特点,为以后的动画设计创作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动画运动的几大规律以及动画运动规律对形象表演艺术语言的作用,从实际练习和创作实践中体验和进一步认识动画运动的规律,使所学的动画设计知识得到更好的运用与开发。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动态设计的原画和动画以及原画和动画设计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力学原理是动态设计的基础,熟练掌握几大运动力学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加减速、惯性运动、弹性运动、曲线运动),重点掌握曲线运动规律。

3、常见动画角色的运动规律(人物的标准动作、动态设计中的跟随、动物角色的标准动作、自然形态角色的运动)。

4、动态设计中动作与节奏、时间与速度的掌握。

5、动态设计中动作的夸张与变形。

6、动作检验仪的使用,动态设计的动作检验。

教学难点:

1、突出动态设计学科特点,将动态规律与时间节奏相结合,强化动态构成概念(节奏、速度、时间、空间、蒙太奇等)。

2、动态设计之合理性与娱乐性(夸张、变形)的统一。

3、动态设计所独有的幽默性、生动性、即时性。

教学对象:

动画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及观摩优秀动画相结合,并通过对动画运动规律的理解,阐述创作体会及作品的设计理念,采用实验和练习的方式,加深对运动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能非常熟练地掌握,并能在以后的创作中合理地表达出动画作品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 5周90学时

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单元:动画概述(8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动画的基本概念,如动画是什么及动画设计的定义;

2、动画的相关问题,为什么需要动画设计;

3、动画设计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动画设计艺术的的渊源及流派风格划分:(1)欧美地区。(2)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台湾地区等。(3)北京、深圳、上海等地;

5、动画设计艺术创作的方法和形式。

6、什么是动态设计的原画和动画,他们在动态设计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在理论上对动画艺术有—个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重点掌握动画及动画制作的概念和程序,原画和动画的艺术特征,动态设计创作的方法和形式,具体如下:

1、熟练掌握原画、动画的概念

2、认识摄影表的作用,熟练掌握摄影表的运用

3、铅笔线条练习、形象拷贝训练

4、各种中间线的练习

5、几何形体、复杂图形、人和动物的中间画练习(包括人物转面、转体)。难点是如何将其所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增强对动画艺术的具体感受。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讨论2学时,练习作业2学时 思考与作业:

1、课堂讨论观后感:动态运动规律在动态设计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中外优秀动画片之观后

2、任选四种练习作为一组作业,动检后填写摄影表,以AVI文件格式输出。

第二单元:二维动画设计制作流程,力学原理在动态设计中的应用

(2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进行动态设计基础训练,介绍分层画法、循环动作画法,使学生掌握摄影表、力学原理在动态设计中的应用,同时掌握以下力学原理在动态设计中的应用规律: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力的表现 C、加速度与减速度 D、惯性运动 E、弹性运动 F、曲线运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力的表现训练

2、加速度、减速度练习

3、惯性、弹性、曲线运动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观察并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曲线运动,尤其是“S”曲线运动。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8学时,观摩与讨论4学时,练习作业12学时。思考与作业:

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表现、惯性运动、弹性运动、曲线运动、加速度与减速度六种运动方式完成六组作业,作业形式:AVI格式文件

第三单元:动态设计中常见的运动规律

(3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讲授动态设计中常见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了解动态设计中常见的运动规律的形式语言,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自己动画设计的定位,从而将运动规律纳入到自己的创作构思中。本课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A、动作的预备和预感 B、跟随动作 C、动作的停顿 D、动作的循环 E、动作的强调 F、动作的夸张 G、动作的交搭 H、动作的透视 I、复合动作

J、口型、表情及情绪刻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动作的交搭、动作的透视及复合动作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进行各种动作的构思训练,把握节奏的三要素(距离、时间、张数),了解标准动作与戏剧化了的动作、交搭动作的特殊意义,同时进行表情与口型的训练。

难点是使学生整体把握运动主体的运动状态,理解运动与表演的辨证关系,怎把握好时间与运动的相互作用关系。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8学时,观摩与讨论4学时,练习作业24学时。思考与作业:

1、以动作的预备和预感、跟随动作、动作的停顿、动作的循环、动作的强调、动作的夸张、动作的交搭、动作的透视为根据,完成八组作业。作业形式:AVI格式文件。

2、以口型、表情及情绪刻画为作业根据,完成一组作业。作业形式:AVI格式文件

第四单元:动态设计中常见角色的运动规律(标准动作)

(1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A、人物的运动规律。B、动物的运动规律(大型动物、小型动物、禽类动物、其他动物)。C、自然形态的运动规律如火、水、烟、风、雨、雪、闪电、爆炸、树等的特有运动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熟练掌握人物的标准动作画法,选择三、五种动物,掌握其标准动作画法,还要掌握自然形态角色的动态画法。难点还是运动的具体应用。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8学时,观摩与讨论4学时,练习作业20学时。思考与作业:

1、以人物的四种动作形态完成一组作业,作业形式:AVI格式文件。

2、任选四种动物的运动形态完成一组作业,作业形式:AVI格式文件。

3、任选四种自然形态角色的运动完成一组作业,作业形式:AVI格式文件。

第五单元:动态设计中的特殊运动技巧及动态设计的检验

(18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阶段首先是要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将特殊的表现效果及动态设计中的频闪现象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工作,同时让学生了解动态设计的动作检验,动画检验系统的应用,动作的检验及作品的输出,并于课程结束前进行作业展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考核学生对流线、速度线及效果线的表现手法,对频闪意义的理解,训练对生活中频闪现象的掌控能力。数字动检对动态设计的意义,掌握动作检验仪的应用、摄影表的填写、作品的输出等等。难点是摄影表的填写。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8学时,观摩与讨论2学时,练习作业16学时。思考与作业:

1、以速度线和效果线的表现形式完成一组训练,作业形式:AVI格式文件。

2、以频闪形式完成一组作业,作业形式:AVI格式文件。

3、以线描或素描形式完成一部1-3分钟动画短片。要求有剧情,能够充分体现本课所学运动规律知识,无需背景,音乐和配音自行安排。作业形式:AVI格式文件。

参考文献:

[1]、王亦飞 《动画运动规律》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3 [2]、BY PRESTON BLAIR 《CARTOON ANIMATION》 1997 [3]、哈罗德·威特克

约翰·哈拉斯 《动画时间的掌握》 中国电影出版社

体育运动规律教学 篇3

【关键词】心理规律 初中体育教学 效益

体育作为初中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在初中教学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关乎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应高度重视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是一门向学生讲授体育知识,锻炼学生体育技能的学科,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点。然而,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会产生胆怯、自卑、活跃、高傲等多种心理状态,体育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的心理活动,并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针对性的情景教学,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活动,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益,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一、运用心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让学生进行单纯地模仿训练,而应运用学生的心理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善于将直接学习动机转化到间接学习动机,这主要是因为直接学习动机持续性弱,例如,学生在观看体育比赛时,由于比赛活动的精彩、激烈,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学习相关动作,这就是直接学习动机。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规律,体育教师应充分运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调动体育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鼓励、鞭策,提高教学效益

(一)语言鼓励

语言鼓励是指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多多应用“你是最棒的,勇敢一点,你一定能成功”等鼓励、鞭策性话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克服心理障碍,这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益的重要举措。

(二)非语言鼓励

依据心理学家调查研究结果可知,非语言因素传输的信息达到人的总的信息交流的60%左右。教学活动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合理运用非语言鼓励。非语言鼓励具体是指体育教师应尽量通过目标、表情和手势等鼓励学生,这能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缓解学生的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益。体育教师若想有效利用该手段,应保持良好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路畅通,刺激学生的自主性,最终收获理想的教学效益。

三、结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因材施教

据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学生,其学习动力、动作接受能力、情感特征和品质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影响体育教学效益的因素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这种差异,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同时,气质是学生心理规律的外在体现,由于气质随着体育运动形式的变化而变,因此,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效把握学生的气质,再结合具体的情况,指导和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型的学生,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心理过程性练习的机会;对性格相对活泼的学生,应给他们提供较多的单独训练的机会;对于性格相对内敛的学生,应多多鼓励他们,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并为他们提供专项素质训练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体育基本素质。

四、增强团队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时常与其它班级进行体育比赛,进而提高教学效益。

(一)运用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整体力量

在体育比赛中,学生普遍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集体获得胜利,并也会为了集体荣誉感拼尽全力,认真练习。体育教师若能运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积极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活动,则能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在这种团结协作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二)运用从众心理,增强团队凝聚力

在集体活动中普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心理,当个人意见和集体意见发生冲突时,学生会自主倾向多数,这是从众心理的具体体现,这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在体育教学中,与普通课程相比,其活动范围比较广,部分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表现常常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这容易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例如,在练习体育动作时嬉戏打闹,队形不着你等。因此,体育教师应运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及时和存在负面情绪的学生交流沟通,疏通情绪,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有责任为班级荣誉争光,自然会主动参与到训练活动中,增强团队凝聚力。

(三)运用互帮互助的心理,促进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体育课堂上,如果有学生无法掌握教师讲授的技术动作或者身体状况不佳,则其他学生会主动帮忙,这是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良好风尚的具体体现,体育教师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进而全面掌握教课内容,提高教学效益。

结语

初中体育教学直接关乎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学体育教师应注重体育教学工作,若想提高教学效益,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并针对心理规律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效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益,真正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蒋树荣.运用心理规律,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益[J].教师,2011,(36):122-122.

[2]陈光昌.运用心理规律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益[J].当代体育科技,2014,(9):67-68.

浅谈军事体育教学规律 篇4

(一) 军事体育教学的社会制约性规律

军队院校军事体育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培养合格军人的教育过程, 它与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军事体育教学受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目的以及内容、时间的制约。教育史、体育史、战争史表明, 不同的社会, 不同的国家对军事体育目的、任务和内容的规定是不一样的。我军军事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军队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体育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共同成为实现军校教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同时军事体育教学的条件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更具有依赖性, 我军院校目前军事体育教学的条件比较差, 就是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缘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我军院校军事体育教学条件将会得到不断改善。由此可见, 院校军事体育教学具有明显的社会制约性, 它随着社会需要和所提供的条件而发展、变化。

(二) 军事体育教学与学员身心发展相适性规律

军事体育教学与学员身心发展的关系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关系。学员身心发展一方面有其生理的和心理的自身发育、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军事体育教学要与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有其“可塑性”和“受教性”。军事体育教学要科学地估计学员发展的巨大潜力, 加快其发展进程;并且军事体育教学要随着其发展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否则这种发展便会停滞下来。另外, 军事体育教学要注意学员生理机能活动变化, 但不能与心理活动变化规律截然分开。在军事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员是以整个身心参与的, 身体活动与感知、思维、注意、情感、意志以及动机等心理活动不仅相互交织在一起, 而且人的任务有目的的活动都是受大脑支配的。因此, 军事体育教学只有注意“身心皆适”,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军事体育教学的教养性、发展性和教育统一规律

正是由于军事体育教学要注意学员“身心皆适”, 军事体育教学的职能不是单一的, 它和其它教学一样, 具有教养性、发展性和教育性。所谓教养性是指向学员传授一定的军事体育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员这方面的教养水平;所谓发展性是指增强学员体质, 发展学员的一般能力和军事体育的特殊能力, 诸如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应变能力、组织能力、身体操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所谓教育性是指通过军事体育教学培养学员优良的品德和行为。军事体育教学的这些职能不是人们任意赋予的, 而是军事体育教学本身具有的, 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要有军事体育教学, 这三种职能就会在同一过程中发挥相同或互补作用。

军事体育教学的发展性是以军事体育教学的教养性为基础的, 即依据教养职能所提供的科学知识和动作规范来增强体质, 发展体能。发展性又为教养性提供条件, 即提高接受军事体育知识技能的能力和灵活性、创造性。军事体育教学的教育性体现在把军事体育有关的思想观点、理想境界、道德规范、审美情趣以及组织纪律性等贯注于军事体育教学的教养和发展之中, 不断增强学员的学习和训练的精神动因, 形成学员对待体育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采取新的符合社会精神文明要求的主观态度以及为国家、为荣誉顽强拼搏的献身精神和不断追求新知, 实事求是, 勇于创造的精神。由此可见, 军事体育教学的教养性, 发展性和教育性及其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是军事体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的。

(四) 军事体育教学中教员与学员的相互依从、相互促进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识记规律的含义,规律的两个特征

辨析实例,说明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教学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如何掌握并运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四、时安排1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

出示: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问题: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师:很好,这说明世间万物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动是有规律的》

多媒体打出题: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讲授新:

师: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一下判断。

打出:

判断:哪些属于规律?

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规律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讨论回答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赋予不是上帝创造判断:下面哪些是规律?

E、四季更替

F、昼夜循环

G、价值规律

H、苹果落地

生:讨论回答

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出示漫画: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问题:这幅漫画给你什么启示?

判断哪些是规律?

I、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守株待兔

L、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探讨回答

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必然如此,确定不移,不是偶然的 出示漫画图: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判断哪些是规律?

I、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守株待兔

L、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探讨回答

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必然如此,确定不移,不是偶然的 判断哪些是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

N、元素周期变化

、汽车靠右行使

P、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生:探讨回答

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稳定联系,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师:从以上判断所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概括出什么是规律?

打出:

规律的科学内涵:就是事物运动过程者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规律,那么规律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进一步来学习。

出示:春夏秋冬图,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图,遗忘曲线图

学生探讨:规律存在于哪些领域中?(学生回答: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

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普遍性与客观性)

师(小结):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出示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出示故事:《揠苗助长》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探讨回答

师:规律是客观的,就像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打出:

规律的客观性: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a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b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

B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即它是不可违抗的。

师:我们学习到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那么人们在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吗?

出示材料:

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1714年,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但后来事情被揭穿——原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

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大胆的设想所吸引。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结论。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问题:“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生:探讨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这个事例说明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规律,造福人类。现实生活中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的事例很多,同学们能不能列举出一些呢?

生:略

师:大家列举的不错,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地球引力,发射火箭、卫星、飞船为人类服务(如:卫星上天);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变害为利(如:三峡大坝);掌握了化学规律,能在能制造各种化工产品(如:晶体胰岛素)等。规律是客观的,我们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遵循规律办事我们可以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违背规律,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堂小结

师:好,今天的新内容就结束了,哪位同学能够就我们所学做一下小结。

生:小结

师:刚才那位同学概括的不错。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就是(打出知识结构,老师表述,学生观看)

堂巩固练习:

青藏铁路建设者始终把科学精神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突出要求遵循科学,依靠科技,把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规律作为设计、施工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力求用遵循规律的严格态度,获取工程的高质量、高水平。

(1)上述做法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体育运动规律教学 篇6

【关键词】体育课;心理活动规律;情绪心理活动规律;动机心理活动规律;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01-01

体育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求学生做机械的动作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运用心理活动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1运用注意心理活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规律在心理活动规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受到外面刺激因素的干扰或是精神不振,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注意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教学。

1.1运用无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 在上体育课时,为防止学生受到外在无关因素刺激而受干扰,必须要学会运用无意注意规律。教师可从三方面进行把握:(1)教材内容选择方面:①要求符合科学性,使其适合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②要注意趣味性,防止内容过于单调、练习量单一。(2)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充分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3)教师在上课时,需注意: ①语言生动、简练,使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掌握学习内容;②动作示范正确优美,使学生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③表情轻松自然,使学习精神放松,学习情绪高涨。

1.2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要运用无意注意规律,也要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1.2.1 提出教学任务。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明确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增强其学习的目的性,从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进而提高学习的注意力。

1.2.2准确把握教学节奏。 在体育教学中,适宜的教学节奏对教学活动有积极作用。节奏过快,学生跟不上或很快出现疲劳,导致注意强度下降;节奏过慢,会引起学生冷漠不耐烦,造成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保持正常的教学进度。

1.3 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有机结合规律进行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需要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一方面,无意注意规律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另一方面,有意注意规律能引起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两者相结合,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保持高度稳定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运用情绪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心理学研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轻松乐观平静等积极的情绪能活跃人的思维,紧张惶恐烦躁等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人的活动水平。因此,在体育课中,必须加强运用情绪心理活动规律,充分调动情绪对行为活动的积极作用,减少或避免其消极影响。

2.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著名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引起他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手势给予学生鼓励;通过恰当的表扬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饱满的情绪高超的业务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从而促进学习进步。在体育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① 用语言描述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②给予学生营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3运用动机心理活动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心因素。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进而自觉投入到学习中。

3.1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明确自己所学所要达到的结果。在教学中进行学习目标教育,能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在指出每节课内容的地位、价值时,还须引导学生将学习目的与祖国建设伟大目标联系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长远、稳定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3.2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给予正确评价的作用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给予肯定的强化,从而培养和创造有利的学习动机。一般表扬、鼓励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之,批评、惩罚等可能会使学生自尊心挫伤,不愿学习、甚至抵制学习。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而在批评时应做到公正和恰到好处。

3.3做到教学语言言简意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体育教学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去从事各项练习。同时,为保持学生稳定的学习动机,教学中还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愿望。

a)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

对学习结果的了解既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使他们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缺点。因此,在体育课中,应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对于学生正确的动作,教师要给予肯定、赞扬;而对于不正确的动作要及时给予指出,并帮助其纠正,以加强学生加倍努力学好动作的愿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结束语

总之,学校体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立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学习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当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祝蓓里,丁忠元。体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陈会昌等。学校体育心理〔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彭聘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中职二维动画运动规律教学探索 篇7

一、表演剖析法引导学生入门

动画运动规律是动画学习和制作的基础,对于动漫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动画运动规律,实际上就是研究动画制作者如何操控运动片段,产生幻觉的一门学科。

当前的动画规律教学大多数采用单一的教师面授方法,教师在前面讲和画,学生在下面模仿。整个教学过程缺乏趣味和互动。为了激发学生对动画运动规律课程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第一堂课的入门非常重要,为此使用了表演剖析法,当然本方法也适用于其他一些动画运动规律的理解。以人物侧面走路运动规律课程为例,分析表演剖析法教学方法的运用。

1. 师生表演互动,升温课堂气氛

在描述人物走路的运动规律之前,分别找几名学生走上讲台表演走路的动作。为了克服同学们的紧张情绪,可由教师先进行表演,表演内容由学生定夺,如,心情愉悦角色行走姿态、心情沮丧的角色行走姿态、受伤瘸腿的角色行走姿态、魁梧彪悍男性角色行走姿态、蹑手蹑脚的角色行走姿态,教师表演完后课堂气氛迅速升温,同时也缓解了参演同学的紧张情绪,在后续的表演过程中,给予表情、动作到位的同学鼓励和适当的加分。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表演积极性,使后续的表演更加真实地表现出各种状态下的动作特点。

2. 多媒体手段辅助,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为了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在理解运动规律的初始阶段,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连拍,同时在电脑里快速播放连拍的照片,走路的动画运动规律即刻体现出来。

第二,对连拍的照片进行轮廓处理,刻画出动画线条模型,简单动画就生成了。

第三,教师在课前准备几段与人物走路相关的动画,与同学们共同赏析,从中观察人物走路动画的表现,以及动画制作过程中动作的夸张。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随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让他们对动作进行逐帧观察,达到随时进行难点讲解的目的。

3. 师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认知

在正确理解运动规律的基础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人物的走路动作运动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概念,如,人物侧面走路的特点: 左右两脚交替向前,为了求得平衡,当左脚向前迈步时左手向后摆动,右脚向前迈步时右手向后摆动。在前进的过程中,整个人体有位置高低的变化,观察人物头部曲线形成有规律的波浪式运动。在运动规律中需要注意几点: ( 1) 在一个完整的行走过程中,着地的一条腿垂直支撑身体前倾时,人物头部位置达到整个行走运动曲线中的最高点; 而步距最大,前后脚掌同时着地的这一刻,人物头部位置达到运动曲线的最低点。( 2) 人物走路时,手臂向前摆动比较明显,向后摆动幅度不大,只有快步或情绪化时,手臂的前后摆动才会十分明显。( 3) 脚踝和地面之间呈弧线规律往前运动。脚的运动规律是脚跟着地→踏平→脚跟抬起→脚尖离开悬空运动→脚跟着地。为了保持重心,总是一腿支撑,另一腿才能提步。

这种授课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运动规律,而且记忆更加深刻,为学生今后的动画创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游戏填充法理解动画制作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在理解了运动规律的特点后,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动画的制作。在动画制作中有几个较难理解的知识点: 原画和动画,教学上可以采用游戏填充法,在游戏制作中引导学生找出运动过程中的关键动作,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原画,然后在原画的基础上找出中间帧和动画,最终完成动画的绘制。下面以人物侧面走路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让一名学生在讲台上做出人走路的第一个动作; 再让第二个学生做出完整走完一步的最后一个动作。由于前一步的结束是后一步的开始,所以这个动作与第一个动作一致; 让第三个学生做出胳膊和腿调换前后位置后的中间动作,这些是人走路的最基本的动作,也就是所谓的原画。

然后,为了让动作表现顺畅一些,再让两个学生观察三个学生的动作特点,分别在第一个、第三个学生的动作和第三个、第二个学生的之间给出应该补充的动作。这两个学生所做的动作就是所谓的中间画。

最后,为了使动作更加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再让四名学生分别在前面几名学生的中间进行插空、填充,做出应有的动作,而这些学生所做的动作就是所谓的动画。

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理解原画、中间画和动画的区分方法,从而在今后的动画表现中能够抓住关键动作,准确地将动画表现出来。

接下来,需要将同学们做出的动作在电脑上进行绘制,形成动画。在动画的绘制过程中,需要遵循原画、中间画、动画的顺序,指导学生运用中割法进行绘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打开Flash软件中的“绘图纸外观”命令,在对照前后两个关键动作的基础上,多观察、分析,根据动作的运动特点,运用找中间线的方法,找出两个形体运动过程的轨迹,再根据运动形体的运动轨迹找出中间点,画出相对应的中间线,并把它们连起来,形成完整的图案或形体。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与学生基础的不同,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加以区分,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动画的绘制。对于绘画能力突出、概括能力强的同学,可以由其自由发挥,完整地概括出运动状态; 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由于其绘画能力不足,不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结构的比例,并概括出动作特点,这时可以让他们先用火柴人的方式将人物动作的特点概括出来,再经过绘制草稿,然后清稿的方式将人物动作呈现出来。美术功底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逐步提高,而如果没有掌握运动规律的特点,那么制作出来的动作就会不真实,达不到动画的预期目的。

三、模拟估算法理解动画节奏

节奏是指物体运动时交替出现的包括张弛、松紧、徐疾、长短、高低、跳跃、平衡、流畅、重复、轻重、强弱等合乎规律的状态。节奏在动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动画具备好的节奏,能极大地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把观看者带到故事中来。

动画片中的活动形象是通过对客观物体运动的观察、分析、研究,一张张地画出来,然后连续放映,使之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的。因此,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既要以客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基础,又要有它自己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研究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首先要弄清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掌握规律,处理好动画片中动作的节奏。

以人侧面走路为例,在正常的走路过程中,人完整地走完一步大概需要1秒的时间,而完整表现出人走完一步需要9个动作。让学生掌握模拟估算法,根据24帧/秒的帧频估算出在人正常走路的动画过程中,需要采用一拍二的节奏来完成。

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综述 篇8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特点,规律

现在我国高校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生在生理和智能上表现为身体早熟化、思维拓展化、交际成人化;特别是在情感意识方面,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孤僻、傲慢等不良性格;一些学生因太闲散,择友不慎,参与不正当活动或涉足不良场所,导致走向犯罪道路。因此,学校应加强把体育教育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实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习惯,并形成自觉行为。本文分析了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以便更深理解体育课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体育教学概述

体育教学的定义有多种,在《体育概论》一书中定义为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和学校的教育计划与要求,发展学生的身体,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指导思想是全面育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身心协调发展,为现代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追求体育教育的综合性。体育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了解和掌握体育、保健和科学营养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的兴趣和良好的体育与卫生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体育实践能力的养成,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我们在实现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时,我们应做到,第一,要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和个体的体育需要结合起来,两者不要发生矛盾。第二要把育体、育心和育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达到育人的目的,现在高校很多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心理不是很健康,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第三是把锻炼学生的身体、掌握“三基”和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结合起来,这是体育教学最终的目的。四是把教学重点从单纯的教学方面转变到课外、训练、辅导相结合上来,走课内、外教学与训练一体化道路,发展个性,调动和提高全体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多样化。五是把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紧密结合,利用两类课程相互联系的关系,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第六把全面发展与区别对待和重点培养(体育尖子)结合起来,处理好多数学生和少数学生的关系,真正体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安排。弱化竞技运动教材,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保健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加大,充实有关卫生、保健与体育基础理论及常用知识方面的内容,适当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比重,以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

现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打破以前传统教学模式,追求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三基型”(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注重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它以原教学班教学为主,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促进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起到积极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不足之处就是: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价值上,表现为重视功利性价值,忽视非功利性价值;在体育教学目标上,表现为“模型化”,试图用一个模子把所有的学生造成一样的;在体育教学任务上,表现为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方法上,表现为注入式教学,赶任务、赶进度,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学生毫无乐趣可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在体育课程上,表现为课程结构单一化,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设置又受场地、器材和设备的极大限制,难以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需求和多样化的体育发展的需要;在体育教学模式上,表现为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造成课内外的割裂,学生体育文化生活范围相对闭锁,认识视野相对狭窄,特殊体育才能无以施展,创造性受到压抑;在体育教学评价上,重视绝对评价,轻视相对评价,及差生的进步幅度表现为考试作为评价学习体育成绩的惟一方式,以分数作为评价的惟一标准在考试和分数面前,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受到影响。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多,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现在高校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体化型”教学模式,即把早操、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模式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优点是能促使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衔接,增强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增强体质,也能使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得到充分的利用。不足之处就是课外体育活动所需场地和器材量大,教师的工作量剧增。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第二种类型是“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即在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基础课和专项选修课,现已被很多高校采用,学生乐意接受此教学方式。这一模式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此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注意对体育基础不同学生的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并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不同运动水平学生的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之处是分班困难,对师资力量要求较高,学习进度和难易程度不易同步。现已被多数高校采用且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还有“三段型”教学模式,它将高校体育课程分为三段,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三段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体育基础、体育能力的提高,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缺点是在一年级不能照顾体优生,区别对待不够,开课层次多,对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要求较高。现有的高校还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但采用的学校不多,成功的范例有深圳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此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但这种教学模式对各种场地、设备条件要求很高,学生的经济负担有所增加。高校还有一种教学模式是“分层次型”教学模式,并在一些重点高校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将会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它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及运动基础上的差异,按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能力,划分教学层次班。此教学模式注重遵循大学体育的本质规律,从学生的生理、体能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的教学体系指导下,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全新能力,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锻炼、健康意识和自学能力。这一模式不足的地方是管理复杂,各年纪开班多,对师资和场地条件要求较高。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它的规律,体育教学过程也一样,分为一般教学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两类。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教学规律

1、社会制约性规律

体育教学受一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和一定社会需要,特别是受一定社会教育目标及其内容的制约。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体育教学的条件和手段(体育教师、场地器材设备等)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更具有依赖性,条件越好,越有利。

2、认识事物的规律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是认识事物的过程。这个认识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道不确切、不完全到知道确切、完全的过程,而且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觉开始的,学生是靠感觉器官建立了与该项目的联系,然后通过抽象的思维,对感性的认识找出该项目的技术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最后形成其科学的概念及其规律性,再在实践中验证这个概念与规律的真实性,这就是一条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的认识客观事物的必经的、而且是辨证的途径。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某一个新的知识时,必须经过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到运用知识这几个特定的环节。譬如在对学生进行简化太极拳教学时,必须首先通过做完整的示范动作,使学生在生动的直观示范中建立该技术动作的运动表象,然后经过讲解、分析、结合慢动作(分解)示范,使学生充分理解、认识该技术动作的完整本质及其规律,再通过反复练习、改进,达到掌握、巩固、提高的目的。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体育教学中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都是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4、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就是由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由不知道知,由知到用的转化过程,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光一味地教,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不成功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只有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努力积极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5、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对学生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等都受到熏陶和提高,这是体育教学的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又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要以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技术、技能武装学生,这是体育教学的教养目标;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必须充分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体育教学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养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统一于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中。

6.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发展运动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它是由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和传播媒介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相统一,达到教学效果最佳。

7、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取决于教师教的好与坏,学生学的效果如何,体育教材安排是否合理,传播媒介、手段是否先进等等,只有教学各要素都达到最优时,教学效果才达到最佳。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的教学规律

1、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的过程。它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二是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三是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项目特点的差异、教师组织教法的差异、其他条件的差异等,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各有其特点和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三者又是密切联系的三个阶段,这是加速学生掌握和提高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取得动作技能形成的良好效果所必须遵循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在教材与教法上,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的教学原则。只有根据这些特点、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在体育教学中,应严格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在体育实践课开始时,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机体活动能力还处于安静状态,还未能立刻转入剧烈的运动,因此,应首先通过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全面动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发展各肌肉群、关节和韧带的活动能力,使其从相对安静的状态逐渐进入到工作状态,进而逐渐提高机体活动的工作能力,这就是我们要做好准备活动的道理,这也符合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贯彻由小到大的循序渐进原则;如果此项工作稍疏忽,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基本练习部分质量的完成,而且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等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准备活动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体的机能活动能力随着兴奋性的提高将稳定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在一个波浪式变化不大的范围内。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抓紧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巩固、改进、提高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提高他们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但是此阶段学生的机能活动能力不是一直维持不变的,而是从上升到稳定的一定时间后,则会逐渐降低滑行。这个阶段学生机能活动能力水平稳定的延续时间的长与短、降低滑行的快与慢,亦与人体的年龄特征、训练水平、教材的性质、组织教法的安排、运动负荷的大小以及气候条件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机体在稳定阶段活动到一定的时间后,则会产生保护性的疲劳,其机体活动能力则逐渐降低,这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必然规律。为此,在这个阶段时间里,应以一些轻松自如的、徒手放松性的、简单易做的放松练习作为课的整理运动,使学生机体活动能力逐渐地恢复到安静的状态,这也是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环节。

3、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起伏变化的规律

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生理机能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

因此必须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适时调整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志敏.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J].体育学刊.2003(2)

[2]徐剑锋.试论体育教学循序渐进原则[J].1994(3)

[3]董胜利,林克明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01,(11)

[4]张勤.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体育运动规律教学 篇9

一、迁移现象的产生是复杂的生理过程

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形成动作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在学会运动技能以后, 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内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 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 形成一个系统, 也就是在大脑皮层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 达到技能的运动动力定型, 而迁移之所以能产生, 这是因为在新刺激物的作用下, 激活了与新刺激物有联系或相似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这样, 原有的排列组合被改组, 开始新联系的建立, 从而使已有的神经联系得到扩大和有新的发展, 继而又开始新的动力定型的建立。

二、教材组合是实现迁移的基础

田径运动包括走、跑、跳跃以及投掷等项目, 其中有周期性 (走、跑) 、非周期性 (投掷) 和混合练习 (跳跃) 之分, 它们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联系着的统一体。为了在田径教学中涌现大量的正迁移, 应首先合理安排教材体系。有了科学的教材结构, 就能使学生避免因跳越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步子而走弯路。因此, 就需要寻找项目间的内在联系, 发现它们的“共同要素”。有学者认为, 在实践中转移的内容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的, 体育运动技能以跑、跳、投等基本运动为基础, 以各种运动技能为顶点, 形成所谓构造, 这种构造的纵断面是技能系统的一面, 把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 就是所谓“纵的转移”。纵的转移主要研究学过的某种运动技能如何向更复杂的更特殊的运动技能转移。相反, 横的转移则是研究基本的运动技能或竞技运动技能等相互之间的特殊联系, 特别是研究通过学习某种运动技能而得到的能力如何向同种的或类似的学习转移。在这里, “纵”和“横”的所有方面可以说是研究运动技能迁移的核心概念。田径项日的纵向联系如中跑——短跑——障碍跑——长跑等项目, 横向联系如短跑——三级跳远——跨拦——铅球等项口。项目的“纵”“横”之间都存在着迁移也存在着干挠, 不能认为运动形式的相同, 就能产生正迁移, 应透过现象, 发现本质内在的联系。如推铅球、掷铁饼、掷标枪三种技能, 从运动形式上看, 动作的主要阶段即最后用力大体一样, 但它们参与运动的肌群、肌肉的紧张程度以及用力时机还是有个体差异的, 并且由于投掷器械的形状不同, 视觉的跟踪条件也不同, 它们只在素质方而有迁移因素, 而在技术上相互并没有多大影响。

因此, 应深入研究、分析、观察技能间在什么地方有何种相似以及在学习的哪一个阶段有何种相似, 有时在动作的某一阶段有知觉的类似, 在其它阶段又有运动的类似, 应该认为在动作的主要部分基本相同时, “正迁移才”才有可能。以前, 我的教材组合一般是采用一个单项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再进行另一个单项的教学。比如, 在进行推铅球教材的教学时, 就是把原地投掷、侧向滑步投掷、背向滑步投掷、旋转投掷这些技术全部完成后再进行新的单项学习, 这样的顺序只是考虑了项目间的纵向联系, 而缺乏横向沟通。根据学生田径课时相对较少, 学生协调性较差的情况, 我对田径教材顺序进行了这样的组合排列:中跑 (途中跑、站立式起跑技术) ——短跑 (途中跑、加速跑技术) ——跳远 (蹲跑式全程技术) ——竞走——铅球 (原地、侧向滑步投掷技术) ——短跑 (起跑、终点跑及撞线技术) ——跳远 (挺身式技术) ——跳高 (跨越式、背越式技术) ——长跑等, 这种安排既考虑了项目的纵、横联系, 又具有“温故知新”之利。在教材顺序的安排上, 应该是由易到难, 由低到高, 循序渐进。并且还要考虑教学对象、教学时数、新旧教材搭配以及季节、场地、器材等情况。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间都存在直接正迁移, 有时是起着间接迁移, 合理地安排教材体系, 其目的在于把负迁移降到最低点。

三、迁移的条件准备

在田径技术的学习中, 为了便于迁移, 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提高概括性水平。田径运动技术涉及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原理, 各单项又有各自独立的技术结构。只有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加强基本原理教学, 了解和分析技能间的共同原理、共同规律、共同特点, 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 越有利于技能迁移。

体育运动规律教学 篇10

关键词: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学改革

能否灵活运用运动规律的是一部动画成功与否的关键, 它的生动使用与研究是对每一位动画从业者的最基本要求。其实动画不仅是一门运动的艺术, 而且还是表演艺术, 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特质, 是一门综合艺术。《动画运动规律》课程的开设让动画专业的学生对动画中的表现形式更得心应手, 然而, 如何在动画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对其掌握合理解巧妙的使动画中的角色表演使观众信服, 塑造包含生命创造力、美感的运动是每一位从业者需深思的问题。

一、《动画运动规律》课程简介

《动画运动规律》是高校动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不但要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而且还要习得如何打破这类一般性的规律, 并去找寻规律下的本质问题。迪斯尼乐园的创办人Walt Disney说过: “动画只有获得性格与生命力的时候, 它才会被观众们认同并为之所感动。”通过对动画中每个角色的塑造来开展故事情节, 发展故事人物关系, 使动画中人物角色性格特点得到凸显, 这就是许多动画片中所使用的惯用手法, 动画运动规律的研究和合理运用是创作出自然流畅的动作与生动活泼的动画人物形象表演的必要条件。《动画运动规律》这门课程是面向高校动画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广泛应用, 因此教师们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依照专业方向的差异进行适当地调整以便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动画运动规律》课程的现状与不足

( 一) 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过程乏味

每一位动画专业的老师身上都带有动画的幽默感或喜感, 也有不少老师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曾经称之为特色与创意的教学活动逐渐都会被规范的管理制度淹没。因此, 这门课程的授课形式在很多学校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并没有掺入专业优势与特色。

( 二) 课程形式单一, 课后作业庞杂, 理论实际需紧密结合

每一位选择动画专业的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充满了梦想与想象的天地, 然而回顾课程的教学过程不难发现许多高校用条条框框, 严重束缚了它的发展, 反思课程教授过程中, 作业练习量庞大是比较明显的问题。这门课程并不像一般的美术课程作业, 它的作业都是一整套的画作, 因此亟需借助配套的专业设备, 例如定位尺、拷贝台等很多设备。而且《动画运动规律》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因此必须理论、实践相结合, 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 仔细观察生活, 善于分解动作运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并掌握设计的表达与基本技巧, 而不只是进行动画运动规律理论的研究。

( 三) 课程设置上的模糊认识

动画是一个将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产业, 这就导致了工科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都热衷于开设动画专业这一现象。而这些院校在开设该门专业课程的时候, 过于强调自身的优势与特点, 而忽略了动画专业本身的特点。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动画是一门综合学科, 这个专业对于知识结构的掌握和学习是较为复杂的, 基本上能够分成五大体系, 即美术绘画类、影视编导影视方向、动画制作技术、动画专业基础技术和理论、计算机技术应用。这五个体系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他们在动画制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中产生失误, 都将影响成品的最终效果。因此, 只有明确了专业的方向才能够依据专业方向进行适当地偏重。

三、对现有教学的思考和改革方案对策

( 一) 学习和临摹经典动画片, 挖掘其中的亮点

随着动画产业兴起, 陈旧的照本宣科和机械的学习技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 我们可以利用动画观摩学习方法来弥补不足。动画观摩学习是动画专业学习技巧的好方法,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反复观看, 如《功夫熊猫》、《疯狂动物城》等票房较高并受观众好评的经典动画片进行分析, 进而临摹动画片里的某一片段进行学习。通过观摩经典动画片, 在运用动画视频应用的相关软件3DMAX、FLASH、STOP MOTION等截取有效片段, 并逐帧导出图片, 挖掘其中的关键点, 然后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

( 二) 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 并注重个性化设计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 氛围沉闷枯燥, 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 可以以“动画运动规律”为主题开展文化艺术形式的活动或竞赛, 在设计人物动作时要考虑角色的性格特征, 身体特点和职业状况等因素, 因为处于不同情绪的角色会有不同的情感表现, 而这个时候, 学生内心受到影响, 那么他的行为和动作也必定产生变化。

( 三) 合理定位课程并加强动画类专业教师的师资培养, 提高综合教学水平

详解各种常见运动规律, 对这些规律进行分析, 让学生掌握其基本原理, 再总结运到规律的分析方法, 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总结经验, 探索出新的规律以适应作品创作的需求。任何一个行业或者产业都是需要在不断地互相学习与交流中去探索和开阔新视野, 因此应该定期安排动画专业老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明确动画运动规律课程的教学目的与预期成效, 并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当中, 掌握新的技巧, 从而带到课程当中让学生与社会、与市场接轨。

四、结束语

在整个动画专业的课程安排体系中, 《动画运动规律》是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 它还是应用性和综合性极强的课程, 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 不仅要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授课, 还应该考虑动画的个性特征, 以及社会市场发展对于动画专业性人才的要求与标准, 借助已有的专业优势与教学资源, 培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和国内本土文化特色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 不断寻求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向社会输出高素质、有所作为、能被社会认同的新型动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晨.民族意识影响下日本动画对外国神话形象的变异[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

体育运动规律教学 篇11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心理活动规律 学生积极性

体育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都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实现的,互动的前提一定是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正常发挥之下,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激发技巧,因此,运用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帮助体育教学,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尝试。

一、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促进学习动机的激发

任何人的行为背后都是心理上的动机。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分析一个人的目的,常常是从动机角度入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掌握学生的动机,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将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分析体育学习的动机,大致有两个方向: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直接动机表示学生是真正热爱这门课程,发自内心地愿意学好这门课程,由直接动机激发的兴趣是最持久的动力。例如,有的男孩子喜欢观看足球比赛,这会使他们在足球的学习中发挥自发自觉的愿望,但是,足球的学习是非常艰苦的,要想坚持学下去,只依靠直接兴趣,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捕捉到这种直接的兴趣,将其转化为间接兴趣,例如让学生认识到足球运动对于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坚持足球训练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磨炼意志,这样学生再学习的话,直接兴趣就会沉淀为间接兴趣,将从前的我想学习变为我要学,这种动力会帮助学生发挥重要作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学好体育。

二、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将学习兴趣与持久注意力紧密相连

注意力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生的心理指向的集中性和集中程度。注意力越好,对于事物的感受、思维的灵敏度就越高。其实在室外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到注意力。例如,每节课的上课铃、下课铃。再如,课间操时教师的指挥和音乐的伴奏,这些都是注意力的训练,这个训练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灵敏度和持久度。

注意力是认识事物的起点。这句话也适用于体育课的教学。一个人对于课程的注意程度决定学习的目标达成度。同样,注意力在心理学中也被分为两种: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被动的注意是生理属性,它发源于本能,没有明确目的,也没有明确指向,所以不需要个人意志控制,只是外部刺激和无意识反应之间的一个连接。例如做操时的哨声、跑步时挥动的红旗等。可是,主动注意则需要学生的意志力去控制,当学生对某项事物不感兴趣又不得不关注的时候,主动注意就要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过程持续下去。例如中考的八百米长跑,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由不得学生喜不喜欢,而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学生为了中考,就要每天进行训练,这需要学生强大的意志控制实现。因此,教师在面对需要学生运用主动注意的运动项目时,一定要向学生讲明所有教学目的,每节课的目标、每个动作的要求,都要讲明要点、重点与难点。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例如立定跳远作为男生的中考项目,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训练重点,肌肉如何发力,让学生自己寻找爆发力的感觉。

三、加大意志品质的培养力度,倡导体育精神

兴趣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明确,有无兴趣会使做事的效果大不相同,兴趣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该被教师好好利用。但是兴趣并不是学习效果的唯一。体育课在整个中学的课程体系当中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在体育课上,还是在体育赛事上,体育精神都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被歌颂。其实体育精神中就包含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意志品质。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决定着做事情的耐力和成功的概率。在体育课上也是如此,作为一项室外课程,有更多接受大自然锻炼的机会,而且随着初中生的身体变化,有些训练的确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意志力。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课很好不把体育当做一门重要的课程学习,常常有事没事请假,造成很多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学习品质不良的现象。体育作为德育课程体系的一种,应该发挥排头兵的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内涵,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传输体育精神,比如在奥运会、世锦赛时,组织学生观看赛事直播,发现体育的魅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通过体育课改变自己,改善自己,这样体育课就会变成学生主动训练自己意志力的途径,教师的训练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有依有据。

总之,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现在已经很难有哪一门学科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单打独斗了,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互相助力实现教学目标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模式。体育教学主动运用心理学的活动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助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锻炼学生的主动注意力,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使体育中的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都得到充分发挥,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井然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科体系中的一颗明珠。

参考文献:

[1]马攀,陈清华.初中体育课趣味性与学生积极性提升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09).

[2]韦可喜.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考试周刊,2011(73).

[3]孙建忠.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中学体育课中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因素及改进方法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0(55).

[4]杨海峰.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6).

体育运动规律教学 篇12

1 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的影响因素

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学生运动技能迁移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三点。

(1) 两种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两种技能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因素是其产生运动技能迁移的关键。也就是说, 先学习的技能与后学习的技能之间存在相似或者是相同的地方越多, 运动技能迁移就越容易出现。例如:篮球与手球在接球、传球以及配合等多种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那么篮球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手球运动时, 因为运动技能正迁移的存在, 往往更容易。但是,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 篮球运动与手球运动虽然在很多技能上存在相似和相同之处, 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运动项目, 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多的不同, 如果学生本身对于篮球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就不理想, 那么在学习手球运动时, 相较于学习跳远、跳高等与篮球运动共同因素非常少的运动项目而言, 也往往会更容易出现运动技能负迁移的问题。

(2) 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来说, 学生掌握的基础运动知识越多, 对具有共同成分的一般运动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越透彻, 在学习新技术时, 就越容易触类旁通, 产生运动技能的正迁移。反之, 如果学生对相关的运动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那么不但很难出现运动技能正迁移, 反而极易出现运动技能负迁移, 对新技术的形成与掌握产生阻碍。

(3) 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通常情况下, 学生运动技能练习的时间越长、基本功越扎实、技能掌握越熟练, 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产生正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 之前掌握的运动技能就不够扎实和熟练, 在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 不但很难产生正迁移, 往往还会阻碍新技术的形成, 或者是学会了新技术却对原来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产生了干扰, 从而产生运动技能负迁移的问题。

2 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规律的应用策略

2.1 根据运动技能迁移规律, 合理安排教学训练活动

在根据运动技能迁移安排教学与训练活动时, 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之前, 任课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分析不同运动技能之间的相同点和相似点, 将有可能产生正迁移的两种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活动, 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前后衔接起来, 尽可能地促进运动技能正迁移的出现;同时, 对于容易出现负迁移的技能则隔开来开展教学与训练活动, 让学生先学习和掌握其中较为简单、难度较低的一种, 在学生熟练掌握并形成了稳固的动力定型之后, 再开展另外一种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活动。例如:跳高和跳远, 虽然都属于跳跃类项目, 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是, 由于两者需要克服的障碍性质不同, 所以, 无论是在助跑技术、起跳技术还是腾空技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果将两个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活动安排在一起或者是安排时间比较近就很容易产生运动技能负迁移的问题, 因此, 合理的安排应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其中一项技术之后再开展另外一项技术的教学与训练。

(2) 要注意教学流程的合理安排。简单来说, 就是要确保学生一种运动技能稳固形成以后再进行下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 尤其是在相似动作的教学中, 更应注意这一问题, 否则, 不顾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就进入下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之中, 不但不会产生运动技能正迁移, 还极易产生运动技能负迁移, 对学生新技术的学习和原来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产生干扰。

2.2 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 加强运动技能的基本功练习

由上文分析可知,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的过程中, 运动技能的迁移与学生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动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的过程中, 为了促进运动技能正迁移, 避免运动技能负迁移, 就要从以上这两个方面入手, 利用运动技能迁移的规律来促进教学训练质量的提高。

首先, 要重视运动基础知识的讲解, 不但要让学生知道相关的运动知识, 而且还要尽量通过详细、生动的讲解, 让学生透彻理解其中的一般原理, 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但是, 综观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现状可以发现, 很多任课教师都将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 却忽视了运动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学生也多认为理论知识学习过于枯燥,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进行运动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时, 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 灵活采用多媒体技术或者是慕课等较为新颖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其次, 要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练习, 确保学生对所学习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在加强学生运动技能基本功练习时, 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合理安排练习的强度和练习负荷, 确保“因人施教”“因人施训”; (2) 注意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的多样化, 以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3)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 通过高质量的自学自练来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2.3 改进教学训练方法, 促进运动技能的正迁移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的过程中, 根据运动迁移规律, 有意识地改变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 也是促进运动技能正迁移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对两种相似的运动技能进行分析和对比, 并总结两种技能之间相似或者是相同的技术关节和不同的技术关节, 明确两种技术之间的异同, 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以此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正迁移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蔡小井, 彭杰.论持拍隔网对抗项目中运动技能的迁移[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 (S1) :156-158.

上一篇:税收体制下一篇: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