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运动会

2024-08-29

高校体育运动会(精选11篇)

高校体育运动会 篇1

一、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用青春的激情放飞梦想 用拼搏的汗水点燃希望用今日的精彩感谢领导用明日的辉煌回报家长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经过大会组委会精心地筹划和组织,经过全校师生的充分准备,~~学校20--年秋季田径运动会入场式现在开始。

二、我们~~自办学以来,经过~~年的滚动发展,我们靠一流的教学质量,严格的学校管理,良好的社会声誉赢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三、大会进行第一项:礼炮齐鸣,大会开始!大会进行第二项:奏国歌,请领导起立,请全体同学肃立!礼毕,请领导坐下。 大会进行第三项:有请~~校长致开幕词,大家掌声欢迎!大会进行第四项:裁判员代表宣誓,有请~~老师上台宣誓。大会进行第五项:运动员代表宣誓,有请~~班运动员~~上台宣誓。大会进行第五项:上级领导讲话: 首先我们有请县教育局副局长~~同志讲话。大家掌声欢迎! 下面,我们掌声欢迎县委常委、县武装部政委~~同志讲话。 大家掌声欢迎!

四、~~学校20--年秋季田径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同学们,是参天大树,必经历一次次暴风雨的洗礼;

是坚钢利剑,必经受千百次烈火的锤炼。

~~是拼搏者的舞台,~~是挑战者的战场。

~~不是避风港,~~而是炼丹炉。

我们要做暴风雨中的海燕,不当温室里的花朵。

同学们,让我们以拼搏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和参与第一、健康第一、

团结第一的比赛风尚,充分展示我们~~人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

让眼泪流淌在心中,让汗水挥洒在赛场。

让豪情燃烧,让生命奔放!

请领导放心,~~人会用成功和成就来报答您的期望!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参赛的运动员再创佳绩!

祝愿本次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祝愿~~学校的明天越来越好!

五、下面请各代表队依次退场,请王可心老师统一指挥!裁判员马上到比赛场地准备,

组长点名。请领导休息一会,接下来观看比赛。

(奏运动员进行曲)

高校体育运动会 篇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 高校体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的深入。大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改革的主体, 如何发展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成为每个学科的重要任务。高校运动会的开展落实成为大学生体育的工作重点。高校运动会既受制于学校经济条件的限制, 也受学生观念的影响。素质教育实施之后, 大学生的体育观念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通过高校运动会等群众性活动组织形式,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观念, 成为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但是仍然存在着运动会开展形式单一、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缺乏系统性、体育消费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本文就运动会对大学生的体育观念的影响作出分析, 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二、高校运动会对大学生体育观念变迁带来的影响

1.高校运动会开展现状与影响作用

高校运动会作为学生集体性组织活动形式, 也是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的基础, 高校体育的发展水平、发展的规模、发展的速度等, 都会受到体育观念的影响和制约, 良好的体育水平, 能够为大学体育的发展, 带来更多的制度和兴趣的保障。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关系主要为:第一, 大学体育的发展状况影响着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发展程度, 在我们国家高校运动会的组织是学校为主, 由于大学生的数量众多, 对每个同学的照顾就少一些。第二, 大学生的体育观念制约着参与运动会的兴趣水平, 大学生要想进行体育比赛, 就要购买必要的体育器材、体育装备, 这些物质消费成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体。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直接受到家庭收入水平的限制。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 有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来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由于大学生的生活费需要分配到学习、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 用于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的部分较少, 因此, 运动会体育比赛的投资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之一。第三, 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人们只有基本的生活资料得到保证以后, 才能够有精力和财力去进行体育锻炼,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正是经济不断发展, 健康重视度不断提升、闲暇时间追求充实的结果。所以, 高校体育部门要通过不断的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水平, 来促进高校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加。

高校体育活动消费指的是体育活动的经济性支付,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是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下来完成的。改革开放到现在, 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大学生的可支配资金有了大幅的提升。相关的调查表明, 大学生在参与运动会的准备期, 会购买相关的运动装备和设施。这部分开支对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有一定的影响。高校要再尽量为参加运动会大学生提供服装、鞋子等的帮助, 提高学生踊跃参与运动会, 提升运动会的影响力。

2.高校运动会与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变迁

当前国内关于运动会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一下几种, 第一种分类方法是:单纯的体育竞赛;第二种分类方法是: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交流等。本文以观赏型、参与型、比赛型的运动会开展形式, 作为分析高校运动会对大学生体育观念影响的依据。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运动会态度进行走访, 得知参与运动会的大学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 运动会的开展项目有了一定的时代变迁, 时代性较强的体育比赛形式开始更多的被高校运动会接纳, 高校运动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在不断的提高, 运动会的参与人数、参与范围、运动会的评价形式、名次安排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位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增强和变迁, 带来了很多的有利条件。

三、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培养和优化策略

1.以人为本, 重视高校运动会的组织和开展

通过组织实施科学有效的体育宣传活动, 来指导大学生来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 将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作为开展高校运动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运动会的开展要以大学生为中心, 借助各种节庆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不断的引导大学生体育思想的变迁, 实现我国大学生体育观念的科学化、系统化, 为高校和谐体育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2.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我国高校运动会的特点是竞技性强、涉及项目广泛等, 这既为我们开展高校运动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又给高校运动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优化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项目等, 将这些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与高校运动会结合起来, 实现和促进我国高校体育建设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为构建丰富的高校体育文化、高校体育活动数据库提供了条件, 可以通过各种媒介, 来向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功效、锻炼内容等的宣传。使体育锻炼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健康生活理念。

3.落实高校体育健身工程, 提高大学生体育人口数量

要强化和落实大高校体育健身工程, 建设能够提高大学生健身水平的设施, 将学校的专项资金真正用到高校体育的建设中。坚持和落实高校体育的建设标准、理念, 不断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的数量和质量。提高高校体育人口的数量, 加大对高校体育的投入力度, 为高校群体性运动会的建设, 打下良好的物质、制度保障。要因地制宜, 注重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效果, 逐步构建参与面广、效果明显、社会影响大的高校健身工程。提高体育锻炼价值的宣传力度, 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高校运动会促进大学生体育观念这一问题的研究, 我们得知在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的前提下,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越高, 体育人口的数量、体育消费的额度也会不断的增加。但是仍然存在着运动会开展形式单一、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缺乏系统性、体育消费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因此, 这就需要高校体育主管部门, 加大对高校体育发展的系统规划, 正确的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到运动会中来。为我国高校文化的建设, 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我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 高校运动会的开展形式、内容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走访, 就高校运动会对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高校运动会,教学改革,体育观念

参考文献

[1]周筱霞.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考—兼谈校运动会和体育竞赛活动的改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

[2]富嘉贞.校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 .

[3]陈昱, 冷迎辉.论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学刊, 2000, (1) .

[4]杨芳.实施素质教育与学校运动会的重新定位[J].体育学刊, 2001, (6) .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 篇3

摘 要 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已经成为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为其发展绩效的认定提供了保障,而且也为其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导向。虽然其理论发展取得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理论 实践

一、对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

(一)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影响程度不断纵深,应从战略高度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方向,即阳光体育运动要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

(二)阳光体育运动是巩固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体育课程是保障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的核心,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但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保障还缺乏有效手段,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有效地巩固了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两者存在先天性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相互融合

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使学生对自我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角色定位。充分发挥体质测试的激励作用,淡化测试的诊断和评定,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状态。

(四)知识性、趣味性的项目融入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过程中

体育知识竞赛、论坛、体育健康讲座、体育主题摄影大赛等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也有效调动了更大范围内的学生参与,深入人心,健康、活泼的组织方式真正抓住了学生的心理。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管理体系

阳光体育运动的管理体系是阳光体育运动管理制度,权责划分和运行模式的总和。阳光体育运动的管理制度是开展活动的基础保障,也是阳光体育运动成熟发展的标志。当前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形式主要是以分管学校体育的校领导为核心构成的发展模式。

其运行特点:第一,建立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院系与体育部门之间的体育工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第二,将体育工作业绩纳入考核序列。要求学工部门把院系学生体育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对体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第三,学校计划安排具体活动。学校每年将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努力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第四,各执行部门的协调运作。各院系要负责自己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体育部门要担负学生锻炼的技术指导工作;团委要承担各院系学生实际参与情况的评定工作;体育部门要合理地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比赛,在安排上做到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比赛,天天有活动,营造校园锻炼氛围,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各项体育协会要合理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各院系要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体生活。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保障体系

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以学校领导为责任人的监督制度,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直接反应学校分管体育工作领导的绩效,而不是仅仅监督体育工作执行部门的工作情况。监督工作的核心是权责划分的明确具体,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涉及多部门的合作和协调。二是,构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安全制度和活动伤害保险机制。通过制度的完善和保险机制的引入真实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特别是当前情况,如何使学生安全地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已经成为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瓶颈。三是,学校专门成立大学生体育活动宣传报道组,围绕体育活动展开情况全面的宣传报道工作,使学校上下人人知晓,共同监督。

四、结论

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运动品牌。无论是从运行模式、发展机制,还是监督保障、评价绩效等都已经形成具有制度化保障的有效体系。阳光体育运动将会向着科学化发展,不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引入阳光体育领域,丰富其内容,保障其运行。再者,阳光体育运动还会向着公益化发展,学生范围内的活动不宜商业化、应加强其公益性,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阳光体育运动发展将会呈现联盟化,地域组织突出化,地域文化范围内的竞赛体制也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有效手段。

五、建议

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保证学生每天一定时间的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资金支持。建议将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阳光体育发展的基础保障来抓的同时,重点开发现有场地的利用率;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以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继续加强和完善阳光体育运动发展规划,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节奏,既要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切实推进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教体艺[2006]6号.2006.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中发[2007]7号.

高校体育运动会 篇4

开放高校体育场馆 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作者: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7期

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3平方米,与国外相比差距甚远。有关方面提出,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如何达到?笔者认为,高校体育场所的全面开放是其途径之一。

高校体育场馆在教学之余,体育设施资源闲置,未得以充分利用,与此同时,每年有不菲的维修、管理经费。因此,针对上述现状,高校体育场所需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建议如下:

1.国家给予高校体育场所维护、保养等费用补助,以降低百姓在高校体育场所健身的成本。

2.提高高校体育场所的综合利用,对外适度开放,为社会体育、文化事业服务,为全民健身服务,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需要,达到“以馆养馆”的目标。

3.合理安排运动场馆的开放时间。高校体育场馆不同于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它不是完全免费为大众服务的,也不是以单纯获取利润为目的,应正确处理好体育教学与有偿运营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的需要,又要能满足大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

4.增强服务意识,发展社区体育事业。高校有专业的体育健身教师,有高质量的健身器材、健身场所,因此,高校承担社区体育组织的健身项目,帮助社区开展全民健身,既能提高高校场所的合理利用,又能为全民健身提供高质高效的指导。

总之,要尽可能地减少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闲置的现象,合理地开发利用,做到既能满足学校体育专业教学训练之用,也能满足社会公众健身需要,促进全民健身。

高校体育运动会 篇5

摘 要:在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难以完全避免。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心理上、生理上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受伤概率。此外,在受到运动损伤时,也应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以降低受伤危害。

关键词:运动损伤;预防;应急处理

一、引言

运动损伤主要指的是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员在运动中所受到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伤害。运动损伤按照受损的缓急可以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其中急性损伤是由于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而形成的伤害,如扭伤、肌肉拉伤等;慢性损伤则由局部长期负担过重形成或因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化而成,如半月板慢性损伤等。

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体育损伤,其中男生较女生多。学生所受损伤则多以急性损伤为主,其中以踝关节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膝关节、指、腿等[1]运动损伤的发生时间多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体育课上的发病率则较低。损伤多发项目多为对抗性强、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2]

二、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外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准备活动或运动后整理活动不合理。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首要原因。准备活动是运动前进行的活动,虽然这将耗费较长的时间,但这将使血液加速循环并舒展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在接下来的体育运动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得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更容易发生,而过量的准备活动则使人提早进入疲劳状态。运动后的放松整理活动则促使血液回流入心脏,使人体由运动到静止平缓过渡。欠缺的整理活动可能导致肌肉酸痛,甚至出现头部暂时性贫血和缺氧现象,这都将增加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天气和场地两方面。天气方面,主要指不良的气候、气象可能引发运动损伤,例如气温过高或天气过潮湿,会增加出汗量,可能引发肌肉痉挛或虚脱;气温过低,可能因肌肉僵硬引起肌肉拉伤;阴雨天气或夜间,则可能由于光线昏暗或场地湿滑,造成运动损伤。场地方面,主要指场地缺陷可能引发运动损伤,例如场地坑洼或太硬,会引起脚踝的损伤。

3.器材和服装因素。器材的老旧、损坏,以及规格与使用者不合适,均有可能引起相应的运动损伤。穿着不适合运动的服装,例如牛仔裤,或者服装大小尺寸不合适,均可能在运动过程中造成损伤。

4.教学安排不合理,运动负荷较大。运动负荷过大,会导致局部关节或肌肉负担过大,容易引起机体疲劳从而产生运动损伤。

内因多为学生自身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动作不规范。学生在运动时肌肉准确度差,动作违背了力学原理,没有遵循人体解剖学的规律,违背人体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导致技术动作出现错误,造成了运动损伤。

2.身体素质较差。学生身体素质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力量、灵敏、柔韧素质不好,在体育运动中若遇到某些技术动作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时,或者在运动量、运动强度加大的情况下,则容易受损。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或伤病初愈等机体疲劳阶段,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相对下降3.心理状态不良。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正确摆正思想态度,心理上没有做好进行运动的准备,导致在运动中遇到突发或者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由于慌乱而引发损伤;体育教学中注意力不集中,没有领会技术动作,在实际运用中主观臆想、猜测技术动作,由于技术动作的错误或不规范,从而造成损伤;在体育运动中走神,没有集中精力进行体育活动,无法对可能造成损伤的动作、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规避,也是运动损伤产生的一个原因。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运动损伤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可以从心理上、生理上采取一些措施做到防微杜渐。

1.预防为主,加强防范意识。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运动安全的重要性,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体育运动前,穿着合适服装,做好准备活动;在体育运动中,规范技术动作,结合自身身体素质注意运动量;在体育运动后,做好放松运动。

2.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科学的进行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逐渐适应强度较大、难度较大的动作;在运动中集中注意力,锻炼反应力,多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消除心里障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适当安排运动量,使机体能够得到适当放松和充分锻炼。

4.加强教学指导。在教学中普及安全知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学生运动中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规范技术动作;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5.消除场地、器材等影响。查漏补缺,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场地建设,平整场地,定期维护;修理破损器材,淘汰老旧器材。

四、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

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扭伤、擦伤、挫伤、骨折、肌肉拉伤等。受伤后,应第一时间对伤处进行应急处理以降低损伤程度,然后再对伤处进行进一步处理,若伤较重,则应向医生求助。

1.扭伤。关节扭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对于扭伤较轻者,可适当休息后自行逐渐恢复;较重者,应立刻采用冷水冲洗或毛巾包冰块的冷敷方法对扭伤处进行处理,冷处理持续时间不应过长,每次20分钟左右,伤处可用绷带适当用力包裹伤处防止肿胀。24-48小时后,可采用热敷或者轻度按摩的方法对伤处进行处理。若为急性腰扭伤,则需将患者仰卧置于床上,腰间加垫枕头,先冷敷后热敷。

2.擦伤。擦伤后,应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冲洗伤口,注意不要用自来水冲洗以防创口感染,伤口内有异物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将其冲洗出来,创口周围用酒精消毒,有出血,加压包扎,若创口面较大则应去医院就医。

3.挫伤。挫伤是由钝性物体直接作用于人体软组织而发生的非开放性损伤。轻度损伤可先冷敷,24-48小时后, 可采用热敷或者轻度按摩的方法对伤处进行处理。重度损伤可引起血肿或休克,需去医院进行治疗。

高校体育运动会 篇6

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得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师资、领导重视程度、学校体育氛围是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的一些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广泛开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作 者:唐金勇 TANG Jin-yong  作者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6 刊 名: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PORT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17(12) 分类号:G807 关键词:阳光体育   高校体育   开展因素   对策  

高校体育运动会 篇7

1高校运动会的现状

1 . 1运动会项目单一

各大高校都把田径项目做为运动会的主要项目。如跳远、跳高、接力等,有些学校为了安全,甚至取消了标枪、铁饼等项目。大多学生喜欢的球类运动,如足球、篮球、排球并没有列入其中,这样的运动会从运动形式上就使学生投入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少了很多运动的乐趣。一部分高校还存在减少平常的体育课,甚至在田径运动方面也少有锻炼,不少参加运动会的学生只能靠小学时所接触的知识作为参加运动会的基础,这样的现状明显显示了体育教育的脱节。从一方面也直接导致了大多数学生看运动而不是积极参加投入的现状发生。

1 . 2运动会参赛人数限制

运动会参赛人数限制明显的限制了参与运动会的人数,增加了看运动会的学生人数。很多高校在开展运动会时,设定了每个学生最多只能报1~2项的规则,这使得很多有参与意识的学生也成了局外人,只能看运动会,而持续2~3天的运动会也变成了部分学生难得的假期,这样的运动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缺乏运动的事实,没有很好的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健强体魄”的宗旨。

1 . 3运动会争夺名次, 没有正确落实运动会的意义

运动会上取得较好名次成为各班各级赢光荣,各领导树政绩的标志。争夺第一,积极奋勇本是好事,但由于各高校特招生的特长,使得比赛没有悬念,造成其他参赛的学生压力增大,踊跃争创好成绩的信心锐减,从而对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起到反作用。从一方面忽略了远动的真正意义。各大高校应积极引导,不要把运动当做争夺的手段,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名次只是一种形式,不要给学生太多负担,避免学生消极对待运动会这种现状发生。所以,学校应该从形式上告诉学生,这仅仅是一次户外运动,是为了增强身体素质,锻炼身体机能,真正落实体育运动的意义是为了强身健体,增强体魄。

2高校运动会改革对策

2 . 1积极开展体育文化节

校园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大热点,逐渐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眯。体育文化节主要是体现学生积极参与的原则,以全校师生为参与对象开展的竞赛活动,采用娱乐的方式融合到体育项目中。在开展的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或团队积极的参与并表现, 调动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长处,扩大自己的专业范围,发展自身的体育特长。在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在培养和教育方面对学生都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

2 . 2体育文化节的组织形式

一般高校运动会都以运动休整为主,通常将运动会设为2~3天。体育文化节可以在此基础上延长体育时间,将体育竞赛项目分成预赛和决赛两种形式。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从一定程度上,将大大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将运动会开幕、比赛、闭幕分成3个阶段进行。其中比赛阶段可安排连续3天,开幕与闭幕可安排在周末进行。

体育文化节以“健康第一,增强体魄”为宗旨,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设定多种运动项目。为了体现体育文化节的时代性、创新性、趣味性、娱乐性,体育文化节可从多种方面进行设定。

2 . 3体育文化节的各类项目内容

体育文化节展开的各类项目有传统竞技类。如田径方面,其着重继承并发扬了传统和体育运动文化,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运动素质,塑造运动健身楷模,为参加更高的运动会提供了运动健儿,将传统运动比赛项目发扬光大。

体育文化节中还可涵盖健身类项目。健身项目主要是以锻炼身体为主,为大学生的身体打造更好的身体素质。如羽毛球运动、乒乓球运动、瑜伽、健美操等室内运动。这些运动不仅有效培养学生身体机能,同时还树立健康理念,较为受广大女学生欢迎。对女学生身体塑形与健身有较大的影响。

除此,体育文化节既然是集创新、趣味、知识等于一身的新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必然包括娱乐休闲类竞技。设立一些体育趣味游戏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添加趣味。如踢毽子、乒乓球投准、上篮、足球绕杆射门、篮球运球、足球颠球、飞镖以及拔河等项目。以上所讲述的运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增强运动兴趣,培养运动爱好,同时针对性的为体质较弱学生提供合适的体育活动,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价值观念。

另外,可以把一些地方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社区普遍受欢迎的大众体育娱乐项目也纳入到高校体育文化节项目中,突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丰富性和传承性。

3体育教育课增加多种项目以及增加体育课外活动

高校为提高学生文化和专业素质,体育运动课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加之体育师资的薄弱,体育课运动项目单一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丰富学生的体育运动,学校可增加多种体育项目的培养。如瑜伽、健美操等健身类体育运动,既帮助了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锻炼了身体机能,也为体育运动会的合理丰富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可有效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强身健体有一定的作用,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体魄。

体育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课程,它的地位不可小视,从小的方面看,它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的重要手段。从大的方面看,体育教育是一个全民素质的培养。体育强国,体现了体育对于国家甚至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在现阶段,主要指标体系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为主导,并体现体育各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1]。体育素质的培养关乎着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质量和水平,它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我国体育的发展在世界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界性的一些比赛,我国的运动健儿用他们的专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实力。著名网球运动员李娜近几年备受关注,她在网球公开赛中的出色表现再一次的展示了中国的力量。另外还有我国的跳水运动员、体操运动员等在奥运赛场上的精彩比赛都是振奋人心的。国家发展不仅要靠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综合国力靠的不仅是经济实力,它要从多方面去权衡。

4结语

学校应采用融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推动阳光体育持续健康发展,运用创新精神培养,积极展开各种户外活动为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阳光体育运动它能促进智力发展,消除大脑疲劳,舒缓学习压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对促进高校运动会的改革具有深远的作用。各高校要认真贯彻实施,确保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拥有强壮的体魄。各高校运动会的开展不该仍是走个形式,而应该是真正的把文化与体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课外多呼吸新鲜空气,为强身健体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摘要:当前高校运动会仍然存在运动会项目单一、参赛人数限制导致参与学生数不多、运动会仍以争夺名次为主、运动会流于形式等的现状问题。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出发探讨高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通过开展体育文化节,丰富体育文化节的内容、形式和项目内容,以达到调动大学生全员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让高校学生亲近自然、走向操场、走进阳光、增强体质,同时也增强高校校园浓厚的体育锻炼文化氛围。

浅论舞龙运动走进高校体育课堂 篇8

关键词龙运动舞龙教学传统体育民族精神

舞龙运动是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近些年舞龙运动在我国蓬勃发展,各类全国性、国际性重大舞龙比赛中也逐渐出现具备相当实力的高校队伍,尤其是去年元旦开始有了全国高校舞龙比赛。这些现象表明高校体育课与舞龙运动有着某些必然的联系。本文从高校发展舞龙运动的可行性、发展前景以及在舞龙运动的发展过程中高校所扮演的角色来研究这种联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全日制高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观察法

3.专家访谈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舞龙运动走进高校体育课堂的必要性研究结果

1.舞龙运动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思想

舞龙运动是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舞、游、穿、腾、翻、滚、戏、组图和造型等动作和套路,以展现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的一项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舞龙运动动态动作较多,每个舞龙者在长时间的跑动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得到锻炼;在舞龙过程中,舞龙者手上的竿子总是在不断的飞舞,因此,舞龙对于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是个很好的手段;舞龙技法复杂,内容丰富,要求手、眼、身法、步法及精、气、神高度协调,因而能提高大脑神经中枢活动的均衡性,增强神经系统功能;各龙节的舞动难度不尽相同,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与之能力相近的位置,从而参与舞龙运动,得到锻炼的机会。

2.舞龙教学过程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

舞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舞龙动作是由十个人共同参与完成的,每个人看似相同的动作,在运动的幅度、力度、节奏和约束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各节舞法的差别需要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加以体会,从而领悟龙的神韵,表现出龙或静或动的不同神态特征。例如,龙珠与龙体是分离的,教学生舞龙珠时,只要向学生提出与龙体动作配合的基本要求,就可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表演动作。在教卧龙腾飞时,先从静止的动作练起,然后让学生探索如何在动态的状态下完成动作。在舞龙表演套路编排方面,学生依然表现出主人翁的姿态,积极的提出建设性意见,充分体现积极进取思想意识。

3.舞龙运动能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舞龙运动集体协作性很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舞龙运动既是个人的运动,又是整体的运动,必须教会学生将个人的能力融合在集体的运动之中,既不能突出自己,又不能自我懈怠。在出现错误时,要求学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同学一道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这种人人都替他人着想,相互纠正误差的学习法,能有效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4.舞龙运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新的途径。

高校里开展舞龙教学本身就是创新,在从无到有的舞龙教学控索过程中,包含了教师教法的创新和学生学法的创新,因为对于舞龙的教与学谁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教与学进展从未象现在那样相互的依赖。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差距在舞龙教学中不是那么明显,更多的时候是师生平等的研究教法和学法。舞龙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在学生掌握舞龙动作以后,组织学生编排舞龙套路,同样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5.舞龙运动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体质

一条龙要由10个人共同运动才能舞动起来,舞龙动作多在跑动中完成手上的动作,因此对学生上下肢及腰腹各部的肌肉骨骼锻炼得比较充分。在舞龙课上,所有参与舞龙学习的学生都须尽全力才不致出错,因此,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体质。

6.舞龙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学生手持龙杆既要注意跑动路线,又要考虑手上动作,这使学生注意力也得到充分地锻炼;舞龙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通常关系到每个舞龙队员,且错误并不是一个人造成的,因而,通过相互讨论,共同研究学习,可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舞龙运动更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舞龙运动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体育课的纪律性明显好转,缺勤的人少了,上舞龙课时,每个人都能找到能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参与运动的面广了,运动的强度也明显提高。由于对舞龙项目的评分是看一条龙而非个人表演的好坏,因此,这种教学与考核模式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课堂吵架的人也少了。以前学生之间一有碰撞便要争执一番,通过舞龙学习,学生懂得了如何沟通、协商解决纠纷,同学们之间更多的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理解。

7.舞龙运动可以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舞龙运动在学校和社会各种大型活动中,可以参加演出和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春节、元宵节等各种节日演出,从而增加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舞龙运动走进高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近些年来,人们将舞龙运动搬上了竞技擂台,于是便产生了舞龙比赛。为摘得桂冠,各式的花样、惊险、难度动作层出不穷,其观赏价值很可能不会逊色于芭蕾;舞龙器具更是精雕细琢,光彩夺目。一时间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舞龙队以及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人才。如湖南的三环舞龙队,重庆的铜梁舞龙队,上海的三林舞龙队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崭新局面。不说其他,至少舞龙的技术和道具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观赏价值连升三级。

民间舞龙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风格、规矩各异,很难在大范围内进行交流。因为每个地方都兴他们自己的舞龙习俗。舞龙运动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是在式。全国乃至东南亚范围内都得以认同和用以交流的一种舞龙运动形虽然我们称它为舞龙运动,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只可用于比赛而不适于用以娱乐和健身,它只是一种得以普遍认同的便于交流推广的舞龙运动形式。许多行内人士都认为它应当属于大众体育或是民族传统体育。

值得注意的是舞龙运动亦逐渐在高校兴起。如湖南师大、南京师大等高校都有具备参加全国重大舞龙比赛实力的舞龙队伍;2002年元旦在湖南长沙举行了首届全国高校舞龙比赛;2003年1月代表中国赴马来西亚参加国际舞龙邀请赛的便是一支高校的舞龙队伍(湖南师大体育学院舞龙队)。舞龙运动正逐渐融入高校。

1.舞龙运动本身就是体育运动项目

事实上,舞龙运动的器具(舞龙)是有一定体积和重量的;“套路表演的时间为8~9分钟;动作是在20m×20m的空旷场地上完成的”。从运动量而言,“完成这一运动绝不亚于一个3000m跑”。从技术而言,舞龙运动技术牵涉到武术、体操、舞蹈等多种技术基础。更直观地看,我国舞龙运动的最高组织机构是国家体育总局;舞龙运动已被列为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大众体育项目之一。因此,可以说舞龙运动是地道的体育项目;把体育运动项目放入体育课中是顺理成章的,几支成功的高校舞龙队的成功实践证明这完全可行。目前,湖南师大体育学院已将舞龙划入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

2.在高校发展舞龙运动具备师资力量

北京体育大学率先在全国范围内首个开设了龙狮教研室。要发展舞龙运动,组建舞龙队,舞龙教练员是必不可少的。许多的高校并没有此类教练员,从表面上看,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但了解实情的人都知道这不用担心。因为,舞龙舞狮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几乎年年都有,要么是全国的,要么是省级的;而且高校教师也便于参加。一般来说,不论是全国的还是全省的体育方面的教练员培训,高校教师都能得到信息或通知。只要有时间,只要愿意,都有机会参加,要么自费,要么公费。通过舞龙教练员培训后,只要有实践机会,一般都能胜任舞龙运动的教练员工作。

3.高校有充足的学生可能参与舞龙运动

一方面,作为高校学生,课程安排较松,业余时间较多,学生有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学生愿意全面发展,多学知识技术。能比一般的学生多学一门舞龙技术;尤其是这种与自身专业挂钩较紧的项目(对它比较有信心),许多学生都很乐意。此外,虽然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总是要毕业的,但是舞龙技术可塑性强,运动员的技术成熟周期顶多一到两年,一两年的时间足以完成队员的新老交替。因此,在三年制或是四年制的高校永远不必考虑青黄不接的问题。

4.高校学生参与舞龙运动的条件优越

舞龙运动,更讲究集体的齐心协力,共同配合,技术上可塑性强;对运动员的个人素质没有过高的要求。大多数高校具有体育场馆设施,对与开展舞龙运动有着条件上的优越性,高校的田径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也是适合舞龙运动开展的场地,相对来说高校开展舞龙运动比较容易普及。

5.舞龙运动在高校中发展有着技术上的优势

虽然说舞龙运动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但是舞龙运动技术是一复合型技术,它是以武术、体操、舞蹈等多种技术为基础的。它不仅对不同把位的队员有不同的技术要求,而且对特定把位的一个队员有多种技术要求。如舞龙珠运动员的空翻、旋子转体、行步、亮相等动作的完成都依赖于体操、武术等扎实的基本技术。恰好,在高校中,这些技术都比较专业和全面,并有相配套的训练方法,连训练场地、设备等资源也相当充裕。

6.高校中发展舞龙运动有经济上的优势

舞龙道具不贵,舞龙运动中最重要的道具是“舞龙”,其单价为几百到几千元不等。一般而言,两到三千元每条的中低档舞龙就够用。当然,高于五千元每条的中高档舞龙更好用。与舞龙运动相配套的乐器(鼓、锣、钹、唢呐等)大概一千多元可以配一套。舞龙的使用寿命至少一年以上,用上两三年也可能;乐器的使用寿命更长,使用正常的话,用上五年不会有问题。因此舞龙道具不算贵,而且无须经常投入.日常费用少,对于学生运动员而言,能有一个免费学习、长见识的机会,没有理由要求补助或劳务费。当然,外出表演、比赛或假期集训除外。但是,能有外出机会就很可能收取酬金或是拉贊助,给队员发放补助金也未必见得非得自己掏钱,至少不是全部。另外,教练员的工作得计工作量,按课时费的标准来算的话,其金额不大。 业余创收演出或比赛赞助可冲除部分(或更多)成本由于有前面所谈及的优势,在高校中组建舞龙队一般在两个月内就可以出成绩,而且其水平绝对超出一般民间舞龙组织的水平。所以,只要宣传得好,创收演出业务还是经常可以碰上的;靠外界赞助的机会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借此机会冲除部分成本是完全可以的。

7.舞龙运动走入高校顺应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需要

时代在前行,社会在进步,中国在改革中求发展,我们的教育、体育的改革也容不得半步的停滞。在教育、体育改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以推广全民健身;增强全民体质与健康为目的大众体育、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受欢迎。舞龙运动恰好就是典型的此类运动项目之一。那么,这就必然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肩负指导全民健身重任的体育人才符合这一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出足够量的懂舞龙的人才,这也是高校教育越来越被要求面向社会的一种必然结果。

8.成功的先例证实了高校中发展舞龙运动的可行性

单就湖南来说,湖南师大体育学院舞龙队的成功一石击起千层浪,舞龙队伍相继出现在湖南的邵阳师专、郴州师专、怀化师专、株洲师专、岳阳师院、常德师院等高校中,且逐渐走向成熟。在湖南,舞龙运动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所称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高校舞龙队的教练几乎全都是在湖南师大体育学院曾舞过龙的毕业生。试想想若干年后,又有多少这些教练手下的弟子向人们传授这门技艺,不久的将来,这种来源于民间的舞龙运动又将全面的返回到民间,去影响和发展民间的舞龙运动。特别是近几年,舞龙运动在高校中是遍地开花,已经有多所高校开设了舞龙课,并且拥有了自己的舞龙队。

9.舞龙运动走进高校体育课堂的发展前景预测

既然舞龙运动在高校中发展完全可行,既有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是必然,那么,舞龙运动在高校中定将得以长足发展。高校将成为推广舞龙运动、发展舞龙运动、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

首先,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舞龙运动。湖南省高校的行动印证了这一观点。

其次,舞龙运动最初以业余训练的形式进入高校,最终以专业课程的形式定位于高校。正所谓船小好调头,开展业余舞龙训练投入少,收放自如,许多高校都将是以此种形式的舞龙运来试探性地吸收舞龙运动。若试探成功,则增加投入,将其发展为专业课程;若试探不成功,亦好收手。

第三,舞龙运动的推广将越来越快。因为高校有舞龙,那么,高校也将培养出精通舞龙运动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的必然结果是有更多的体育工作者来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和舞龙健身与娱乐;高校向社会输出舞龙运动的技术与人才资源;舞龙运动也将在群众中得以最广泛的开展。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舞龙运动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形式蕴含着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值得大力提倡并弘扬光大,更应当将其引入高校课堂,让更多的人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从中获取无穷的动力。

2.舞龙运动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充分利用舞龙运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应当利用舞龙运动团体合作性特点,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舞龙运动是我国非常有代表性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融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适合高校体育课教育。

(二)建议

1.推广舞龙运动需要各级教育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还要对体育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

2.舞龙运动要成为高校体育课堂中一项易于推广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的有关部门组织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和实验。

参考文献:

[1]国际龙狮总会.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与裁判法[M].2002.

[2]黄益苏.龙狮表演与竞赛[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3]史绍蓉等.舞龙运动的生理特征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第24卷第1期).

[4]雷军蓉.中国舞龙运动的社会特性和价值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5]尹华丁.高职院校开展龙狮运动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04).

[6]宋桦.舞龙运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10).

[7]李春木.中国龙狮运动的市场化探讨——以第八届中国国际龙狮邀请赛为例[J].福建体育科技.2005(04).

[8]段全伟.中国龙狮运动的历史文化探源及其国际传播[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05).

[9]马俊成,卫志强.龙狮运动理论体系基本模式构建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体育运动会制度 篇9

学校体育运动会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切实改进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每学年举行两次校运动会。一次是综合性运动会(以接力比赛等趣味项目为主);一次是专项运动会(以田径项目为主)。主要内容应有:开幕式、闭幕式。各年级项目竞赛(达标类、竞技类、趣味类),教职工健身活动竞赛。

二、校运动会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一月。

三、体育组负责制订秩序册、实施方案,送主管领导审批。

四、体育组、年级组长、班主任必须认真做好宣传发动、报名、组织等工作。

五、学生参与率必须达70%以上。

六、根据运动会内容的安排,总务处、体育组应准备体育器材,运动设备,做到充分、安全、周密。

七、召开预备会议,各班、每个运动员,工作人员都要明确比赛时间安排及要求。要加强安全、护理教育,作好突发事故发生的思想、物质准备。

八、工作人员要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公正裁判;运动员应努力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成绩。

九、运动会结束后,体育组应及时汇总成绩,表彰奖励,做好总结,收齐各种资料,交档案室存档。成绩突出的学生,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准备参加区级田径运动会。

跃进小学体育教研组

体育运动会方案 篇10

第十一周4.23~4.28

二、活动对象

全校师生

三、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篮球场、游泳馆、羽毛球馆

四、领导组

xx

五、各项目负责人

xx

六、体育周比赛内容与时间安排:

学生组年级个人项目集体项目

一年级50米、一分钟跳绳、立定跳远、垒球掷远(共4项)障碍接力

二年级50米、一分钟跳绳、立定跳远、垒球掷远、羽毛球颠球、乒乓球颠球(共6项)障碍接力

三年级100米、200米、立定跳远、急行跳远头上前抛实心球、踢毽子、仰卧起坐(共7项)4x100米接力

四五六年级100米、400米、急行跳远、跳高、游泳、乒乓球、头上前抛实心球、踢毽子、颠足球、仰卧起坐(共10项)4x100米接力教师组

组别集体项目说明

一年级组(x)

①4x100米接力

②跳大绳(10人/组:包括摇绳2人)

每组3女1男,常识组包括:品社品生、科学、信息技术、英语、综合实践。综合组组长尚校长,成员包括总务、财务、卫生室、校领导。

二年级组(x)

三年级组(x)

四年级组(x)

五六年级组(x)

综合组(x)

常识组(x)

音美组(x)

1.趣味活动比赛内容:乒乓球比赛、游泳、踢毽子、颠足球、羽毛球颠球、乒乓球颠球立定跳远、跳绳。

2.春季田径运动会比赛内容:50米、100米、200米、400米、跳高、跳远、投实心球、垒球掷远、4x100米接力。

4月23日(周一):体育周启动仪式(升旗仪式)。

4月24日(周二):8:10五六年级踢毽子、四年级踢毽子、三年级踢毽子

8:10四年级乒乓球比赛男女小组赛

2:10四年级乒乓球比赛第二阶段

4月25日(周三):8:10二年级乒乓球颠球、羽毛球颠球

8:10五六年级乒乓球比赛男女小组赛

2:10运动会彩排

4月26日(周四):8:10一二年级跳绳

8:10三至六年级仰卧起坐

2:10四五六年级游泳比赛

2:10一年级障碍接力

4月27日(周五):8:10三年级立定跳远

2:10运动会开幕式

3:20三年级100米、

四年级男子跳远

五六年级实心球

4月28日(周六):8:10春季田径运动会比赛

七、趣味活动场地安排及裁判员

踢毽子

场地:篮球场

裁判:x

乒乓球比赛:

场地:北四楼乒乓球室

裁判:x

游泳

场地:游泳馆

裁判:x

足球颠球

场地:学校草坪

裁判:x

跳绳

场地:篮球场

裁判:x

立定跳远

场地:跳远场地

裁判:x

羽毛球、乒乓球颠球

场地:篮球场或体育馆

裁判:x

仰卧起坐

场地:操场草坪

裁判:x

八、春季田径运动会裁判员安排

总裁判长:x

终点裁判长:x

终点计时员:x

终点记录员:x

发令员:x

起点裁判长:x

检录长:x

检录员:x

跳远部裁判长:x

跳远裁判员:x

跳高裁判长:x

跳高裁判员:x

掷部裁判长:x

投掷裁判员:x

总记录组:x

奖品组:组长:x

联络员:x(带2名学生)

宣传组:x(带4名学生)

安全保卫组长:x组员:门卫及保安人员

医务:x

器材管理:x

服务人员:x

音响、摄影、摄像:x

原则上不安排班主任和一年级辅导员当裁判员,特殊情况除外。

九、竞赛规则

1.短绳:1分钟快速跳,计数多者为胜。分男女两组。

2.毽子:1分钟快速踢,计数多者为胜。分男女两组。

3.仰卧起坐:1分钟为限,双手抱头,屈膝90°,起来以肘关节碰膝,躺下以两肩胛骨碰到垫子为准,计数多者为胜。

4.立定跳远:每人3次试跳,以最佳成绩为胜,并列,则依次比较。分男女两组。

5.颠足球:一分钟内单脚颠球的次数。

6.羽毛球颠球:一分钟内正面颠球的总次数。

7.乒乓球颠球:一分钟内一正一反颠球的总次数。

8.田径运动会比赛采用国家体委审定的`最新田径规则:200米以下(含200米)的比赛项目,取前六名进行决赛;400米以上(含400米)的比赛项目,实行一次性决赛,按成绩排列名次(不同组次,成绩相同,名次并列);田赛进行一次性预决赛,运动员直接到比赛地点检录;运动员比赛道次顺序,由大会统一排定。

十一、活动要求:

体育教师、班主任鼓励学生积极认真地投入体育周各项活动,要求所有参赛同学服装要适宜运动,并利用活动契机,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十二、记分、录取与奖励办法

1.个人单项:一、二、三、四年级各取前8名,五、六年级作为一组比赛取前4名,分别以9、7、6、5、4、3、2、1分计入团体总分。

2.集体项目:取前六名,分别以14、10、8、6、4、2分计入团体总分(注:五六年级为一组比赛取前2名)。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定向运动 篇11

1定向运动的起源

定向运动起源于欧洲西部的瑞典,早期的定向运动是部队军人用来模拟作战地形、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利用手头条件,出色地完成规定的军事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事先约定好的地点的常规军事训练活动之一。“定向”就是指用精确地图和指南针确定方向,越过人们所不知道的地带而到达事先约定好的地点。

定向运动是拥有超强的健身性、知识性和比赛性的体育项目,所以在20世纪初,欧洲北部、美洲北部的一些发达国家首先开始重视定向运动,这些国家的一些大学也慢慢开始在体育课中开设定向运动专栏。定向运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并走向世界,大洋洲和亚洲国家的一些人也开始接触定向运动,慢慢的定向运动开始流行起来。20世纪末,在我国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的省市的大学中由体育老师为学生介绍定向运动,在体育课课程任务中增加定向运动栏目。例如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

当今中国,定向运动已经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和推广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块,广大高校教师和学生十分喜爱定向运动。例如在浙江大学的带动下,浙江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定向运动大赛,在大赛中取得较好成绩的选手会被送到欧美一些定向运动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学习、培训和交流。以上是定向运动开展较好的例子,但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中开设定向运动时间较晚、课时较少,缺乏专业的教师,并且定向运动参与人数较少,很多学生喜爱定向运动但不敢尝试参加定向运动,高等院校领导推行与倡导定向运动意识较弱,在定向运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定向运动在高校中开展的意义

高校体育课把定向运动作为一个模块来开展,是因为定向运动具有健身、趣味、比赛等多种功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需要。定向运动既能强身健体、练就完美身材,学习并熟练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又能帮助广大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困难、敢于挑战困难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广大学生学会抓机会,当机立断地处理一些突发情况,为这些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立足于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广大大学生在参加定向运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而又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运动天赋和运动能力。同时,广大学生们也不会像在太极、广播操等体育课上长期练习某一个动作而厌学,定向运动的路线中有很多未知元素,能持续地激起学生兴趣,长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定向运动流行于当今世界,主要原因是定向运动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体育课程所不具备的,定向运动符合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需要。从高等院校教育的长期发展来看,定向运动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模块,是符合广大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特征的项目,让学生喜欢体育课、重视体育课,在体育课中找到特殊的乐趣,让广大大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现,因此,定向运动值得在全国高校普及与推广。

其次,站在我国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高度上来看,高校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想要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就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高等院校要坚定树立健康最重要的主导思想,正如毛泽东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新世纪有用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核心理念。所以,当务之急是把学生们所喜爱的定向运动设定为体育课一个重要的模块,在大学中推展开来,然而逐渐地到中学、小学,最终形成各个学段连接紧密的定向运动课程体系。例如2001年,清华大学等6所著名高等院校按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把定向运动和野外生存列入体育教学重要模块,经过试运行,该课程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这将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定向运动、普及定向运动的成功范例,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二定向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制约因素

定向运动需要的器材比较少,有地图和指南针就能进行定向运动,但是,对硬件要求不高的定向运动对广大大学生的软件要求就比较苛刻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例如参加定向运动的学生要能做到以下几点:准确地认识地图、应用地图、熟练地使用指南针等;参加定向运动的体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带队经验,同时还需要有校医全程协助定向运动的开展,保证课程计划和任务圆满完成。总的来说,高效开展定向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

1定向运动受保守观念的制约

保守的观念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教师和高校管理者怕把学生带到公园而产生麻烦和增加管理难度,从而增加工作量。所以,很多高校保守地开设国家正式规定的体育课程,例如打太极、广播操、乒乓球等项目,禁止体育老师和学生上他们所喜欢的定向运动课,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就停留在理论阶段了,组织者和领导者思想保守,定向运动也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空间了。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的定向运动开展情况来看,这种保守与担心学生出问题是没有必要的。这些高校在定向运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把可能发生的问题都预设了,广大师生在进行定向运动时都非常积极,同时还能遵守老师事先约定好的安排与规则,在运动过程中还能发扬团结友爱、助人为乐、集体至上的精神,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高校与公园的配合不默契

定向运动的场地要比较宽阔,同时还要有一些山、树木等障碍物,这样的话公园就是比较合适的开展定向运动地点了。当前,我国一些开展定向运动的大学都选择城市公园为定向运动场地,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的发生。但是,目前高校和公园管理者配合不默契,特别是公园管理者应该怎么参与、怎么管理和收费等方面没有协商好,就不可能签订长期合作意向,为高校定向运动的持续开展增加困难。所以,有条件的高校应加强与公园管理者联系,积极商讨合作问题,尽最大努力达成高校与公园的合作。这样就能促进定向运动的开展和推广,给大学生一个更宽广的体育课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和高校的体育改革。

3高校体育教师缺乏定向运动教学经验endprint

就目前而言,定向运动在我国属于新的体育项目,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教师也是根据兴趣自学成才的,所以师资力量非常有限。眼下,开设定向运动的高校教师很多是在网络上学习,或者利用假期参加一些短期定向运动培训班,很难像其他体育项目一样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经验的严重不足给定向运动开展带来了困难和阻碍。例如,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体育课都开展了定向运动模块,但是教师和学生没有专业的教材,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的,没有进行什么培训就把学生带到公园,每人配备一张地图和一个指南针,学生自由活动,这和学生自己游览公园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其次,一些老师对定向运动模块的开展存在自己的看法,思想不统一也会影响定向运动的开展效果。

三对高校开展定向运动的建议

总的来说,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广大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已经成为必须了,根据定向运动的特点和要求,我们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定向运动

高校的领导和体育院系要提高认识,尽量做好与公园的配合协调工作,争取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对定向运动的了解,获得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另外,当今社会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各大城市公园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改变原有的公园管理观念,尽可能多地为广大高校学生开展定向运动提供帮助与支持,这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例如,北京市北海公园与清华大学配合,帮助学生开展定向运动,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扩大公园的影响力,可谓是清华大学和北海公园双赢。

2建立定向运动的管理部门,研制专业器材

当前,我国定向运动尚处于初级阶段,除东南沿海和一些发达的省市以外,很多省份的高校还没有专门的定向运动管理部门。仅仅靠某些大学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组织定向运动与推广定向运动是很困难的,这也不利于定向运动的普及与推广。像一些沿海省市成立了专门的定向运动管理部门,大力宣传和推动定向运动,已经为定向运动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我国目前每个开设定向运动课的高校所需的器材主要靠进口,这就给资金不是很充足的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增加了障碍,我国很少有专门生产定向运动器材的厂家,从国外定向运动发展趋势来看,这种靠进口器材开课一定不能满足定向运动的发展和推广普及。因此,要想加快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研制专业器材就是眼下必须要做的了。

3加强交流学习,提高定向运动教师水平

让一些专门的定向运动管理部门按时举行一些定向运动大赛,同时也开设一些培训班,为定向运动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甚至一些经济条件好的高校可组织人员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定向运动学习,不断提高定向运动课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教师在定向运动课上要加强与学生沟通,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归纳总结,然后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例如,2006年夏季,浙江大学举办了定向运动培训班,从欧美等国家请来了专业教师做讲座,为一些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提供了机会,此次培训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总之,定向运动具有很多教育优势,同时还被广大师生所喜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以在高校推广与普及定向运动是很有必要的,培养和提高广大毕业生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兆祥,郑柏武.高校开设体育定向运动课程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

[2]张可,刘琳.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开展定向运动课程可行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2).

上一篇:农村小学英语口语现状下一篇:沟通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