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体育运动(共12篇)
高校民族体育运动 篇1
将体育项目引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之中,是利用现代化的高校教育教学系统和优势实现民族体育项目的振兴,一方面可以推动高校对古老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和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高校的教学活动让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那么在当前我国民族体育项目在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活动中的现状如何。
1我国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现状
1 . 1整体形势比较乐观
在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中引入民族体育项目的总体形势比较乐观,是因为我国民族地区的高校从数量和质量上正在逐步提升,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高效课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都大幅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水平提升。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有资格进行民族体育项目的教学。
而且,随着我国对民族地区设立更多针对性民族专业、开展相关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投入力度和鼓励政策都在逐步加大,也将我国一部分专业人才和民族体育项目相关资源转移到了教学活动之中,这也进一步推进了民族体育项目教学活动的效果。
1 . 2面临问题依旧突出
从落实这项政策的目的来说,不仅是为了将民族体育项目作为一项课程传授给学生,更是为了能够将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发扬光大,甚至包括在未来逐步建立起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或者能够将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打造成一种文化产业、经济产品,促进民族体育的新生。然而从现状来看,也仅仅是做到了第一点,也就是在部分民族地区的高校里设立了民族体育教学的相关课程,仅此而已。
很多高校依旧面临着专业人员资源严重不足,对体育项目的文化背景、传承历史、发展演变、寓意等内容缺乏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这都制约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连贯性,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做动作教育和技术教育显然太肤浅了些。
另外,多数建立此类课程的高校发现在招生的时候受到冷遇。一方面是对课程的宣传推广力度小,学生不知道;另一方面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学生都希望挑选热门专业进行学习的大背景下,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课程没有吸引力。
此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学生在实习和毕业后的就业安置等方面,目前也缺乏足够的政策规划。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尽快商讨制定有效的解决办法。
2开展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的成果
从我国开始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高校教学之中,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不过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初步验证了这种尝试的可行性。
2 . 1激活了民族体育项目研究和教学普遍化的新尝试
民族体育项目研究长期以来都是由一些有兴趣有志于从事此次活动的科研人员和具有广泛的研究优势,比如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人员等。他们由于生活环境中与民族体育项目的接触较多,对一些民族体育项目有兴趣有感情而开展研究。再就是国家相关部门特别针对一些民族体育项目设置的科研课题,下派科研人员进行调研等。总之,这种传统的体育项目研究都是少数,无法满足全国大面积大范围开展民族体育教育教学的要求。
而在纳入高校之后,毫无疑问就等于在全国范围内所有有条件的高校都设立了专业的课程,不仅有批量的学生会接受少数民族体育教学,而且会有专业的老师长期从事此项教育,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少数民资体育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可以预想在5年、10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之后,我国大量具有少数民族体育素质和知识的人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将会全面促进民族体育项目教育和研究的普遍化、大众化。为后续针对民族体育项目开展的一系列政策转向储备了充足的人才,也将会大幅推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2 . 2为保留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提供了好的渠道支持
我国数十个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体育事业的发展,原本是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经费、政策支持的。而在高校开展体育项目针对性教学之后,依托学校本身的教育资金投入、薪酬待遇和便利的教学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风气,就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扬光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当然,目前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也找到了对应的解决方案,接下来就需要等待时间去逐步解决问题。相信以后我国少数民族的体育事业、体育文化、体育教育都可以以此为依托获得更好的发展形势。
3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高校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
3 . 1师资力量的强化和培训要加强
针对目前具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素养与知识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建议通过两种途径来解决。
第一是放宽教师队伍准入,让一些具备更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知识的本土或少数民族成员纳入高校教师队伍中,或者聘请具备如此素养的人当作兼职讲师,为高校现有体育教师做培训和顾问,这样可以弥补教师队伍本身的经验不足、知识匮乏等情况,也可以调动当地少数民族的积极性,促进纯正的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
第二是可以考虑从现有的体育教师队伍中选拔一部分有兴趣、有经验或其它便利条件的教师进行培训,这也会在短期内快速扩充教师队伍。
3 . 2生源不足的情况也很严重
由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开展体育项目的相关课程都不太长久,且普遍都是就业冷门,这也大幅限制了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很多高校都存在类似课程学生不足的情况。
因此,在考虑想办法扩大宣传、扩大招生人数的同时,也可以考虑不设立此类专业班级或系别,只设置此类课程,面向普通的体育生进行教育。单纯作为一门课程比单纯作为一个班级或一个系别进行教育有更强的操作性,省去了生源问题和其他很多方面的繁琐程序。当然,这对于培养专业的民族体育人才也有不利影响, 会影响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整体进度,因此只能作为生源不足和其他必要条件不具备之下的缓冲策略。
当然,以较高的经费补助来赢取部分家境困难的学生加入到少数民族体育教育课程中来也是可以的。不过这解决不了大的问题,只能算作一种辅助的策略。
3 . 3此类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安置策略尚未建立
从专业课程建立之初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安置此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开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教育的出发点很好,但学生学成之后的就业安置问题就成为现实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就业范围本来就很窄的情况下,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不仅会严重阻滞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进展,而且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浪费教育教学资源,造成负面影响。
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扩展就业渠道,做好少数民族体育教育人才的安置分配策略,比如扩充科研机构的职位空缺和人才队伍,比如把学生下放到少数民族的小学、中学执教。
此外,开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商业化渠道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办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未来的发展还是要进入商业和市场化的层面,比如放宽对少数民族演艺人员、公司、演艺机构、体育培训机构、舞蹈教育教学机构等商业经营机构和组织的政策支持, 或者在准入及审核项目中加入需要有专业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从业者或专业学位、学历证书持有人参与的条款,都能够促进社会吸收此类人才。
4结语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民族体育项目进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验证了这一举措的可行性。虽然目前来讲面临的问题要比获得的成果更多一些,不过好在找到了缺陷和不足就能够找到应对的策略和办法。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逐项解决各个问题,这需要学校、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协作。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参与热情,通过商业化的模式和政策导向共同开辟广阔的社会需求。
也就是说从前期的国家政策导向主动建立民族体育项目的教育向着社会需求建立这样的教育事业来转变。对少数民族的体育教育事业实行社会需求“牵着走”的战略,而不是国家政策“推着走”的战略。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完善的发展。
摘要: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56个民族中,除了汉族之外,其余的都可以算作少数民族。在长远的历史发展中,各个民族都诞生了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民族之间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一些少数民族世代传承的体育项目也面临着消失绝迹的风险。而将民族体育项目引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可以说是振兴民族体育事业的大胆尝试。本文将针对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
关键词:民族体育,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实践研究
高校民族体育运动 篇2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课程中既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又能够加强高校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深入理解,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当前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现状和不足,提出了如何有计划地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从而充实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真正有效地推广和传播。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民族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812.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6-0069-0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度,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其中,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因其民族性、基础性、对象广泛性等特色在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经久不衰的地位。然而普通高校的教学往往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根本起不到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作用,加强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和引进必不可少。但师资不足、经费设施不足、改革没有明确方案的客观环境又使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优越性。制定有效策略搞好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拥有其自身特点:(1)基础性。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不具备非常专业的训练设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此前提上发展起来的,可见其推广较为简易、便捷,训练方式较为基础。(2)参与对象较为广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性不强,无论有无运动天赋,身体素质是否强劲,都可以积极地投入到这些体育项目中去。(3)课余性。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并不一定需要特定时间,它是以学期和学年为周期的训练项目,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体育项目。(4)多样性。民族体育项目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如苗族的划龙舟,蒙古族的摔跤、满族的滑冰、布依族的丢花包等等。这些形式新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极大地带动各民族人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二、目前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现状
国家教委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发展现代体育事业,还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高校虽然积极响应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弘扬精神,但是由于高校课程安排和实际执行的效果差距明显,在搞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任何项目的推广和实施都需要资金的供给和支持。据统计,我国的体育经费只占财政支出的5%,其中用于学校体育的经费更少。资金投入的不到位致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组织竞赛流于形式等等。这不仅影响了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普及,更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为选修且师资不足。笔者参考调查了多家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高校情况。这些高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的方式普遍运用的是选修课教学,这就说明开设课程的班级数量较少,能够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在整体学生群体的比例较小。其次,从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也比较匮乏,很多教师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更没有机会走出去亲自感受和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的精髓。
3.改革方向不明确,内容陈旧,方法枯燥。如今的教学出现了教学方法枯燥单一,教学模式僵化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改革缺少明确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学校教育的开展一直盲目和随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包含的各种精彩的体育运动都无法切实地加以实施,学生不仅没能真正地提高身体素质,也未能感觉到所学知识的运用。
三、如何有效地搞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前所述,现阶段体育投入资金不够,除了政府机构和高校有关部门改变对体育项目的投资态度外,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能缓解该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有效地搞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近代体育项目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和采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应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宣传使公众了解它。各地方和各民族可以组织民族传统体育的爱好者协会或社团,加大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力度,开展各式各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中不仅要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也需要逐步地加大选修到必修的过渡,增加课程课时,在校园中开展各种主题推广活动,不仅要使民族传统体育之花开遍高校的各个角落,也要让近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优势互补,交相辉映。
2.分地区开展特色活动。我国地域辽阔,56个民族分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校可根据本地的民族特色直接开展较为普及、简单易学的民族体育项目。比如广西分散着汉、壮、苗、布依、侗、土家等多个民族,广西高校就可以根据本地多民族的特点将少数民族的打陀螺、抛绣球、蹴球、射弩、踩高跷等活动引入体育课堂。课程内容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如一、二、三、四年级分别开设抛绣球、踢键子、丢花包、蹴球等项目。
3.编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教材。高校不仅要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要注重投入人力、物力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编纂工作中去,分项目、分类别地分析每个运动项目的名称、特点、动作要点和学习目标,策划多个操作性较强的裁判准则和竞赛规则。加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师资力量和质量,派遣体育工作者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了解运动项目的当地文化,有周期地邀请专家到高校进行讲座,有原则地制定教学方法,为高校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后,也可以在每年举行的全国或者地方大学生运动会上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让这项体育项目成为一种赛事被广大观众和参赛者认同和熟知。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引入不仅能大大活跃学生们的运动热情,也能使这种民族文化深入人心。有效地开展各种课程,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改革,不断进步,必将会使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开花结果。
参考书目:
[1]郑应安,葛飞.普通高校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8(8).
[2]刘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普通高校谈论[J].安顺学院学报,2012,14(5).
[3]孟峰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
高校民族体育运动 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文化;教学活动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WEI Qi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Through consulting related documents, we investigate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university. It holds that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is significant and irreplaceable i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And it concludes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develop the teaching and activities of traditional sports.
【Keywords】 Traditional sports,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Feaching activeties
民族傳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在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过耀眼的光芒,人们不断地挖掘、整理和研究,得以使我们能更深层次地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高度重视,其深刻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以及普遍的健身娱乐功能,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级别的运动会中频繁出现。
高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滋长和推广的主要陈地之一,特殊的条件能将民族传统体育融于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文化之中,对高校体育文化必然产生一定的作用。而民族传统体育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如何更好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所产生的作用,从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对“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回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1989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中,把民族传统体育界定为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在《体育人类学》和《民族体育》中,分别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的、还没有被现代化,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民族体育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1〕。熊志冲在《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中,将民族传统体育定义为“在中华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传入,在我国生根发展的、并且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它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张选惠在《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中华民族展开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2〕。
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一种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和游戏、教育以及合理的竞争方式等逐步地形成的〔3〕。根据体育文化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则可以定义为:是指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下,高校师生体育行为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及其过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高等学校所有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指高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4〕。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与高校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3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其属性是多元化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体育文化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校园竞技体育文化、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个部分,两种不同属性的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空间里,主要受到学校主导、学生需要两个方面的推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校主导体育是因为看到了体育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在推动学校进步、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形成了作为执政者的价值取向,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需要体育是因为认识到了体育在健身、娱乐、实现自身价值、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以自己的视角来支配自身的体育行为。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并存,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体育文化形态。
但是长期以来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主要是以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为主,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其活动的开展也主要是围绕“竞争”性进行的,而参与这些运动的人员只有一些水平较高的老师和学生,这样导致参与高校体育活动的群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然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是产生于生产、生活之中,又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教育。因此,作为传授生存和劳动技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就往往成为该民族体育活动的主体,它们具有向后人进行生产、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它们具有纯朴自然、贴近生活、简单易行等特点,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活动方式多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这恰恰可以弥补学生们在参加体育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高校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高校体育中竞技体育以外的必要补充,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协成立大会上作的《要大力发展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使青少年一代有健强的体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发展现代体育事业,也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5〕。为此,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对挖掘整理和继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是多民族大国,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应以此来把竞技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有机结合,突出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4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4.1极大地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所具有的特定的体育精神环境和体育文化气氛。通过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掌握其知识和技术。由此弥补目前高校中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竞争”性体育文化之不足,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作出贡献。
4.2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许多项目都是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和具实效性的健身运动。把那些适合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认真筛选、科学地改造、加工,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来,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对于适合于自身的、自己感兴趣的健身方法和健身形式有多样化选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具学有积极的意义。
4.3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民族传统体育以它特有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它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直接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便学生在耳濡目染、不断地熏陶中感受丰富而深刻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真正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它的精深和广博。
4.4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形成终身体育理念
民族传统体育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偏重于修身养性、怡情铸志,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促进体能的发展和体制增强。其健身特点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活动方式简便易行,不受场地器材制约,适合不同的年龄群参与。因此,当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一些锻炼方法,即便日后步入社会,也还是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锻炼,容易使人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4.5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构建和谐校园,民族的团结尤为重要。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人与人在运动中容易产生共鸣,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情感。在运动中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真诚交往,从而有利于增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与交流,增强民族团结,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同一个校园中和睦相处。
5建议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全面发展,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广泛开展。
5.1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及活动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应围绕其制定、安排相关的教学及活动规程,从宏观角度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奠定基础。
5.2加强校本教材的创编
各地的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开设适合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项目,把当地的民族体育特色文化融入高校的体育教材,充分发挥各地高校的教育优势、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
5.3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能力
受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高校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教师比较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5.4成立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
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延续,成立专门的体育活动俱乐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参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俱乐部要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或体育特长生负责组织和辅导。
5.5举办体育节,丰富学校体育文化生活
体育节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体育节可开展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开展专题性的体育活动或综合性的体育活动,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反思与体系重构〔J〕.当代体育论坛:2010,10:22-24.
〔2〕李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J〕.搏击:2010,7(3):75-77.
〔3〕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70-172.
〔4〕王玉珠.高校体育文化节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07.
〔5〕邹时炎.要大力发展学校民族传统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3,3:
高校民族体育运动 篇4
关键词:民族休闲体育,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
民族休闲体育以其鲜明的休闲娱乐的价值取向,千百年来备受人民群众喜爱,形式多样的民族休闲体育项目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在我国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绘画及民间艺术形式中都能领略到它的风采。以风筝为例,早在唐朝就被人们所吟咏记述,其余的如太极拳、养生术、跳绳、抽陀螺、荡秋千、踢毽子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娱乐活动。民族休闲体育曾经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过独特的作用。21世纪民族休闲体育仍然在中国人的休闲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并且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与研究的新视点。
1 民族休闲体育的概述
1.1民族休闲体育的概念
民族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多在民族节日和余暇时间开展的各种休闲、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以恢复体力和精力,缓解压力,愉悦身心,调节情绪,修身养性为主要目的,同时也是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而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
1.2 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特质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多种民族文化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民族传统体育散发着草原的芳香,传播着森林的气息,展现着水乡的风情,显示着高原的神奇,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地方色彩以及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表演性、健身性、群众性、挑战性、刺激性、冒险性、新颖性和艺术表现性等特性,而深受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在1999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显示:在我国体育人口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排序中,武术和太极拳被分开来统计,分别占第11位和第12位[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数千年,经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体现了中国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自然观和人生观。中华民族在“仰观俯察”中,把“天、地、人”相联系、相统一,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和谐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人生哲学”。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中国文化这种处处反映一种“休闲”的人生哲学的品质。武术、太极拳、养生、铜鼓舞、扁担舞、板鞋舞、荡秋千、舞龙舞狮、赛龙舟、放风筝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和谐、悠闲理念的代表。人们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过程中,不仅体验了“闲情逸致”,而且提高了休闲境界。
2 民族休闲体育活动的功能
2.1 强身健体与愉悦身心的健身娱乐功能
民族休闲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把竞技、舞蹈、艺术、音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娱乐、健身的特点和艺术欣赏价值。又因为技术上的高难性、惊险性,造型上的民族性、艺术性以及配合上的默契性,而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游戏性。在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中,注重民族感情、民族精神和民族理论,以民族的风格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自然融合如板鞋竞技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而且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在跳板鞋舞时,步伐豪迈而粗犷,充满了力量与活力。上肢动作丰富多彩,可手持彩扇、绸带、花伞、绣球等装饰物,配合各种花样的舞步动作,边走边舞,舞蹈者动作节奏性强,手脚协调并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把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力量美、动作美、节奏美。通过板鞋舞的练习,可以达到强身健体与愉悦身心的健身娱乐功能,又如壮族的舞狮是一项集武术、舞蹈、音乐、服饰融为一体的民族休闲体育项目,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完成各种造型和表演动作。“鼓乐激昂雄狮起舞”,充分表达了其“动、静、惊、移、猛、喜、怒、醉、乐、醒”的独特语言[2]。这对表演者来说舞狮是集技能、体能、健身为一体的一项民族休闲体育运动,是一种极好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因此,舞狮具有很强的健身性和娱乐性。
2.2 丰富生活的文化功能
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精神文明。社会文化的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享受着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民族休闲体育可以满足人们对娱乐性、消遣性等精神生活的追求,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需要,可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3]。民族休闲体育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表演性、观赏性、趣味性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民族休闲体育为人们在日益增多的余暇时间选择和安排休闲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方式,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融洽和睦的社会功能
民族休闲体育活动发生在节假日,重大活动场合以及人们劳作闲暇之时。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愉悦身心的娱乐作用、强身健体的体育功效使得民族休闲体育成为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积极因子,起着交流感情、融洽关系、互促互进、和谐相处的社会功能。
2.4 体育旅游开发价值功能
民族休闲体育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互动参与性是它作为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优势。不论是观看或是亲自参与体验者,人人都可以从中真切地领略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真谛、了解其文化底蕴、社会文化背景,感受到宝贵的旅游文化价值功能,体味民俗风情,获得身心愉悦,满足游客求新、求乐、求知、求动、求奇的心理,将文化观光、健身娱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而且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休闲体育的艺术娱乐功能和经济价值被充分挖掘,无形中出现了抢占娱乐市场,争夺消费群众的现象。因此,充分挖掘和开发民族休闲体育的旅游价值,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休闲体育的教育价值
民族休闲体育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个体发展的需要。首先,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人的生命质量,是人健康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也是民族休闲体育教育价值的追求目标。其次,每个人应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民族休闲体育教育,获得在休闲中提高生命质量和身体全面发展的健身知识和手段。强调民族休闲体育教育价值在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当前正在积极倡导的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3.1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是进行民族休闲体育教育的主要基地
“突出民族休闲体育的娱乐性,把民族休闲体育活动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是民族体育文化属性的回归。”民族地区高校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具有完善的场地设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同时,民族休闲体育资源的优势迎合了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其文化特征和健身价值满足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其投入少的特点满足了学校教育低成本的需要,其趣味性和娱乐性特点满足了学生的身心需要,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满足了学生个性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民族地区高校是开展民族休闲体育教育的主要基地,民族休闲体育需要通过学校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教育,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随着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人文生活的日益丰富,大学生们对民族休闲体育这一娱乐性较强的锻炼方式的呼声也越来越强。今天,倡导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学校体育,民族休闲体育是理想的切入点之一,既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短期效益,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既有“好玩”的特征,又适合时尚潮流的特征[4]。
3.2 民族休闲体育可以促进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将民族休闲体育纳入民族地区高校的体育课堂,可进一步规范和挖掘其形式和内容,使其成为一种更为普及的集艺术、运动、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运动形式。民族休闲体育具有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表演性等特性,可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和个性化以及教材体系结构的多元化和乡土化。民族休闲体育竞争勇猛而不粗暴,情绪饱满而含蓄内向,趣味横生而不庸俗,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技巧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因此,大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族休闲体育特色课堂,不仅可以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而且可以使少数民族休闲体育教学不断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3.3 民族休闲体育的多元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决定其具有较高的校本课程开发价值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休闲体育,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民族休闲体育项目,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各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些民族休闲体育项目中,有表现生产生活的,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和军事武技的,有表现民族风情风俗的,也有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的。这些民族休闲体育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趣味性、表演性、健身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同时又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经济开发价值等体育文化社会功能[5]。因此,民族休闲体育具有很高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3.4 民族休闲体育教育突显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
素质教育这一命题,清楚地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从人的本性上得到完善,从人的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从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体育活动作为大学生闲暇活动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重要性更加突出。这就给高等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民族休闲体育教育这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要进行一种新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民族休闲体育意识,最终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健康服务。同时,民族休闲体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保留了体育强身健体,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等功效,而且由于减少了竞技体育的功利性,扩大了体育运动的自主性、娱乐性、实效性,从而增强了体育活动形式的灵活性、活动时间和场地的自由性以及运动强度的舒缓性。[6]因此民族休闲体育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天地,开拓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4 民族地区高校民族休闲体育教育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对策
4.1 树立全新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的唯一标准,并视为体育的本质功能。这种把体育效果误解为体育目的的甚至是终极目标的作法,产生了种种狭义的体育理论,在上世纪末期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体力失去了在生产力中原有的重要意义,现代生产的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虽然体育对劳动的重要性在下降,但在人类健康幸福生活中的地位却在提升,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服务方面的作用大大增加了。因此,学校和教师首先要更新体育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以及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娱乐、锻炼、学习、提高和发展[7]。高校实施民族休闲体育,对于充实课程内容和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体育文化属性的回归。同时将民族休闲体育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以保障民族休闲体育的顺利开展。
4.2 依托其民族背景进行办学,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
民族地区高校应依托其民族背景进行办学,积极开发特色课程,推动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依据民族性和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厚实基础,挖掘课程资源,边行动、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休闲体育资源丰富,我们有选择性的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休闲体育项目进行改造,把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民族休闲体育课程体系,不仅可以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灵活化、特色化和乡土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休闲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
4.3 重点培养专业人才,带动民族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高校尤其是体育院校应加强民族休闲体育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大批懂得民族休闲体育运动、休闲产业的人才,以带动民族休闲体育的开展,带动民族休闲体育产业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适应整个社会对民族休闲体育的需求。这也是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5 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实施民族休闲体育教育具有很乐观的前景。为此,首先,高校体育应尽快将民族休闲体育内容列入教育和教学规划,从培养大学生民族休闲体育的态度、民族体育的休闲行为和价值观开始,对民族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来承传。其次,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发民族休闲体育资源,多挖掘和改造一些民族休闲体育项目和活动,开发一些具有民族民间特色、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休闲体育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第三,加快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加大学科建设,加强科研工作,使民族休闲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快地成长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的富裕,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不断的提高,体育的发展越来越趋于人性化,“以人为本”,民族体闲体育使人融入体育、融入社会、融入自然,以缓解压力,放飞自我。因此,21世纪民族休闲体育教育必将成为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以及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与研究的新视点。
参考文献
[1]王言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4):167-168
[2]韦丽春.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体育成人教育学,2007,23(5):44-46
[3]周兵,赵全,郑旗.休闲体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5-6
[4]洪美玲,冯先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在休闲体育中崛起[J].搏击武术科学,2009,6(4):69-71
[5]韦丽春.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J].体育科研,2007,28(5):36-38
[6]吴学锋,万绪鹏.浅议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和效应[J].网络财富2009(5):198-199
高校民族体育运动 篇5
运动会高校志愿者招募的通知
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011年9月10日—19日在贵阳召开,这是建国以来我省承办的第一次全国综合性大型运动会,办好第九届民运会,对于进一步展示多彩贵州,提高贵州知名度,优化城乡环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组委会安排,将面向社会招募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礼仪志愿者等志愿服务队伍,在比赛全过程中志愿者们将以自愿为原则,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在民运会志愿者行动项目体系内,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民运会的各界人士。为使我校广大学生能积极参与第九届民运会的志愿服务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达到锻炼自我的目的,展现师大学子服务社会、服务家乡的良好道德风尚,组建一支热情、规范、高效的志愿者队伍,从即日起,我校将面向全校同学展开九届民运会志愿者的招募工作。
一、招募条件
(一)自愿参加第九届民运会志愿服务;
(二)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均可报名,09、10级同学优先;党、团员,学生干部优先;具有一定志愿服务经历的申请人或参加过体育文化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者优先;
(三)思想素质良好,具有奉献精神,工作热情,尽职尽责,吃苦耐劳,遵纪守法;
(四)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五)保证能够参加组委会开展的前期培训及相关活动;
(六)已报名参加民运会其它相关工作的同学不再参加志愿者招募,每位同学只能报名参加1个类别的志愿者岗位,并符合相关类别志愿者岗位招募条件及要求。
1、赛会志愿者:
(1)在宝山校区就读的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
(2)服从组委会的安排,保证能够参加前期培训,能够在赛会期间承担相应岗位职责,在组委会安排的时间和岗位全程服务;
(3)具备志愿服务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各项比赛规则,能为各比赛场馆、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进行志愿服务;
2、城市志愿者:
(1)在两校区就读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
(2)服从组委会的安排,保证能够参加赛前的培训及相关活动;
(3)能够在赛会期间承担相应岗位职责,在组委会安排的时间和岗位全程服务;
(4)具备民运会城市志愿服务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贵阳的基本地理情况,能为他人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咨询,如问路、天气、比赛场馆、赛会情况等等;
3、礼仪志愿者:
(1)在宝山校区就读的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
(2)服从组委会的安排,保证能够参加赛前的培训及相关活动;(3)女生身高在165cm以上,男生身高在175cm以上;(4)形象气质佳;
(5)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能提供赛事礼仪服务。
二、报名
(一)报名咨询:
1、咨询时间:4月6日—4月20日,中午12:30-14:00,晚上19:00-21:00;
2、咨询地点: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办公室(田家炳书院一楼)。
(二)报名方式:以学院为单位进行报名,报名的同学可直接到各学院团总支进行报名,并填写相关报名表格(附带2寸彩色照片);
(三)报名时间:4月6日—4月20日;
(四)请各学院团总支将报名统计表电子版(见附件2),于4月20日前交校团委办公室;(联系人:饶蕾,联系电话:6702093)
(五)招募流程:本次志愿者招募的流程主要包括申请人报名、材料审核、选拔、发录用通知等。
三、志愿者培训
(一)组委会将安排和组织统一的志愿者培训;
(二)培训内容根据不同类别志愿者岗位分类进行;
(三)具体培训时间待定,预计在5月—9月期间的周末和节假日(主要利用暑假进行)进行培训。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事宜
(一)志愿服务期间提供专门的工作制服;
(二)当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遇到志愿服务工作与学校学习课程相冲突时,按照省教育厅出台的相关政策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免修、免考、折算学分等处理;
(三)报名者要充分认识担任民运会志愿者的重要性,一旦报名并审核通过,必须全程参与组委会安排的培训和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如有特殊情况不能继续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需向学院团总支提交正式书面退出申请,并报校团委提交组委会,获批准后方可退出。对于不履行义务的志愿者,组委会将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对于在志愿服务中表现优秀的同学,大赛组委会将予以表彰;
(五)不论之前是否在报名网站上进行过注册,均要重新在学院进行报名;
附件1: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志愿者招募各学院人数分配表 附件2: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志愿者报名统计表
高校民族体育运动 篇6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等学校;教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则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民族传统体育是对具有各民族特色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醇厚的文化滋养。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有近700项,汉民族项目已有300余项。如此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改造和推介,不仅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当代义务,而且具有繁荣世界体育文化,造福于人类的历史重任。目前在我国各高校中开展较为广泛、影响较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其主要有:武术、舞龙舞狮、导引(养身功法)、摔跤、毽球、围棋、象棋、千秋、跳绳、拔河、放风筝、跳竹排等等。
由于西方奧林匹克强势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冲击,百余年来,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着一种强劲的势头。如今当我们走进今天的运动场地,放眼望去,源自其他民族的体育项目色彩斑斓、争奇斗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却身影稀疏,前景令人担忧。我们并不否认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警惕其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与挤压。正如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一样,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起源、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所形成的体育文化也必定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我们主张,不同民族、不同形态的体育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加强对话,减少偏见和冲突,促进交流与合作。
如今高校体育课程正由篮球、足球、健美操等这些“洋体育”唱主角。虽然目前全国众多的高校体育均把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考核之中。但是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学校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主渠道,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丰富高校体育课的内容,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当前如何让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中走出困境?
一、重视学科建设,突出健康第一
要改变过去高校体育教学一味追求以竞技为中心的体育教材为主、采用专业式的教学方式、统一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的状况。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一笔文化财富必须利用教育来聚敛。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
二、面对高校实际,培养合格师资
体育院校是高校体育教师哺育成长的“母体”,其教学体系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质量的优劣,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新颖的学科,其教学内容、理论传授和课程设置要适用现代体育发展和需求。师资则可由国家教育部、省市教委委托各大体育院校,依据目前高校体育实际师资情况,有计划创造各种条件,根据所需举办各类民族传统体育高校师资培训班,不仅从技术技能上掌握各类项目,还须从理论上注重科学研究,深入学术探讨,从而培养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合格师资队伍。
三、创编特色教材,注重理论传授
配备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教材,既是每位体育教师的必备的工具,也是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和锻炼知识的向导。有无教材不仅影响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同时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结合有着较大的作用。因而编写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教材,对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深运的意义。
四、择优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
要使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更具特色,使其充满吸引力,就必须拓宽教学内容,选择内容上既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要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特点,有利于自我健身锻炼,还须兼顾到有益于今后终生增强体质的实用价值高、易于开展的项目,要培养学生对内容的兴趣爱好,需要教师组织教学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动学生会组织武术协会、保健功法运动队,专门培养一批批民族传统体育的骨干队伍,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协会锻炼、运动队训练。有条件的高校,可每年举行一次校民族传统体育节或传统体育保健运动会,从而提高族传统体育运动水平。
五、动用现代手段,采用各类教法
要注重教法的研究,继承优良传统教法和应用现代教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深入理解掌握是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要在继承优良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引进一系列有关现代科学锻炼身体教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突出将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三自能力培养移植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领域之中。
高等学校是当今实施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其中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各类学校体育引进和采纳并深受喜欢。特别象已经由传统的娱乐性走向了今天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舞龙舞狮运动,现在正在经由民间到社团再到高校,大有与武术并驾齐驱之势。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应该走出西方体育运动的思维定势和实践范式,回归到固有的文化发展轨道中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合理地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体育文化,使其成为当代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让高校这块沃土使这朵民族体育之花开得更艳丽些。
我们相信,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能够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生与希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将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学报 2002.12
[2]曾于久.民族传统体育概论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
[3]胡小明.民族体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2
[4]栾桂芝. 民族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 中国学校体育,1998
高校民族体育运动 篇7
1 高校体育文化现状
近年来,高校体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尽管采取了相应解救措施,但未能达到预想效果,方案提供不全面和改革实施不彻底都对结果有一定影响。以高校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竞赛的目的性太强,专业性提高之后,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参与的机会。校运会的教育传播意义也丧失,建立不了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只能由少数人为个人名誉利益而战。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少部分学生会参加校内体育社团活动,现实条件决定这些社团缺乏场地器材、缺乏活动氛围和项目策划、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娱乐性强,性能单一,容纳力不足,只能成为学生交友娱乐的场所。如果说这些校内社团欠缺一定的资源,那与之相对的便是高校生必修的体育课。有了学校资源支持有专业老师指导的结果仍旧不甚理想,原因我们先从体育意识谈起。第一,体育意识指人们对体育各要素内容和精神活动的结合。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错误思想存在,体育运动是浪费时间之举,必须以牺牲智育时间为代价来换取运动时间,对体育健身的实际价值没有正确认识,各组织的体育运动参与和协作能力不足。第二,体育教育工作者以考试成绩达标标准对学生进行训练,为教学而运动,缺乏趣味性。教育工作中的授课枯燥、形式单一、技术水平较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处于被动低位,难以舒展身心,难以科学的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和正确地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第三,在统一的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下,忽视了个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是动机,59%的学生为了体育达标参加锻炼,但这种动机的特点是肤浅、短暂、易变。非由兴趣所致的体育锻炼通常没有理想的成效。
根据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从教育工作者方面;加强体育工作者知识技能建设,深入研究体育精神,增加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活跃在快乐的体育氛围中、科学体育方法的指导下,健美的身体,净化的心灵,幸福的灵魂。融洽与学生关系,保护他们运动的积极性,及时采纳合理的建议,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高校体育文化宣传方面;定期组织大型运动赛事直播或纪录片的观看,举办体育知识专题讲座,在校刊、宣传栏进行宣传。加强对体育运动文化的了解,学习新的运动项目,增加体育运动比赛内容、规则、形式等的知识,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体育的兴趣,促使其产生运动的强烈愿望。在尝试和练习中感受运动的魅力,慢慢产生稳定持久的动机。从学生自身方面;增进体育知识,提高运动客观过程及规律的认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逐渐用于实践,将兴趣转化为需求,像饮食一样不能间断,营养搭配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自觉实践。形成严谨、规范、务实的作风。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高校健身场所,规范管理。一些实力雄厚的高校,不应错失健身计划工程开展的良机,应把握学生休闲时间动向,为他们建立参与体育实践的组织,提供廉价便捷的服务。从一些方面讲,这也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对校外社团的指导工作,使体育社团专业化规范化,提供校外社团资助,帮助其参加体育赛事的机会,使运动形式多样化。
2 民族传统体育内涵
作为占据中国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其重要的职能之一是防卫职能,它在中国历史社会生产、宗教祭祀、抵御外来侵略和军队建设中有重要意义。另一个背景是颇为丰富的传统文化,体育,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其中也包含了中国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起源,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毅力。如保家卫国、生活技能传授、祭祀活动这些精神体现对于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弘扬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作用不可限量。从而民族体育在与素质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及个性培养的融合势在必得,能极大限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传统文化体育的博大精深。其一,政治经济作用。传统运动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各地方群众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民族传统体育纳入经济和贸易,形成一个临时的市场,可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促使交易活跃。其二,教育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就取自生产、生活,并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教育。有些民族还通过宗教仪式教育后人勇于挑起民族兴旺的重担,帮助后人形成好的品质。因此这种教育渗透在人们意识的血液,形成了一种精神并传承。其三,健身作用。体育锻炼通过身体活动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也是社会生产劳动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各个民族在长时期的社会劳动中逐渐开发了独家特殊的运动方式。不仅体能增强,健康有保障,精神也得到极大慰藉,磨练了意志。因此各方面的特点体现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着的博大精神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其四,竞技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多数民族的体育活动都体现竞技特征。和其他文华类似,体育文化也体现着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特点。很多体育项目都是多个民族共有。如武术、剑术、马术、舞龙舞狮、象棋围棋等都为多数民族钟爱,民族体育的客观性和娱乐性都通过竞技方式淋漓尽致体现,因其特有民族文化、宗教传统、生活习俗、风俗环境内容,这种表现形式也为各族人民多接受。直至当今,许多民族体育项目也代表国家参加了许多国际赛事,有些甚至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其五,传承团结功能。上文提到过一些体育运动项目都是为多个民族所共有,共同接受的民族体育习俗通常能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产生归属感,不自觉聚集到一起。土族传统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常常相伴而行,在传统庙会和宗教活动的同时,使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人们感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导土族人们了解和遵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土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1996年2月,香港设立国际龙狮会,自古舞龙舞狮活动都存在,人们寄希望于这种代表祥和的动物,祈求平安、辟邪等,香港的这一举动旨在让舞龙舞狮这项运动传播更远,凝聚全世界华人的思乡情。
3 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3.1 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大熔炉熔炼出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等的体育形式,都会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不只是强身健体,也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交流,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体味历史的沧桑、悠远,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大学里的管理人员大多数都偏向于脑力劳动,扎根于学术,不注重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魄、开发智利的重要性,对运动不是很看重。他们可能认为这会对学生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先是在运动方面做宣传,然后取得一些成功,然后导致运动和学术界限模糊,学术水平开始下降。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多样的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特点和各种运动的不同要求,因为可以全面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实施。此外,礼、义、仁、志、信为基础的中国传统体育,道德第一,身体第二、学问最末的思想根深蒂固,受儒家学派的影响,让学生知道在体育活动的礼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充实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随时间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也濒临消亡,一部分已不复存在,究其本源就在于历史进程的变革打磨掉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华的锐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基本的伦理道德、心理结构、审美特性均发生了改变,一些固有的思想不能及时得到养分,导致青黄不接或消亡困境,将传统文化引入高校则是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必然,让更多高校改革的管理者重新审视传统的体育模式,不断推荐体教结合形势下体育事业发展的又一起点。
3.3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将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
传统民族体育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国家体育资源,建立一个正确的意识教育,从而再次发现国家体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使那些封存已久,已经被认为落伍的体育文化再次焕发青春、熠熠闪光,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大学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的,促进灿烂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世界的实现。
4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文化的原则
4.1 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强烈的地域差异,而各级各类的高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就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所以各地高校在开展民泽传统教育教学的同事,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师资力量与资源,思想意识有较高深度的学校在选择与民族体育结合的时候,应在保留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更深层次内涵,与高校体育文化结合,让学生学习更丰富的技能。
4.2 兼收并取原则
在进行现代化教学的同事,充分西区传统教法中的优秀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鼓励学生运动,更鼓励学生思考,充分发挥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同事借鉴现代教育教学的优秀方式,运用科学的手段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高校体育文化教学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经验,勇于开拓创新。
4.3 创新性原则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要不断开拓创新,这种创新是在不改变原有文化底蕴的前提下进行的,也不能固守成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一定存在传统文明,例如传统民族特色、风俗、意识、形态。经过时间积淀的优秀内容只要符合当今和谐社会主流思想的内容,就值得保留。在此基础变革形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民族体育更好得融入高校,增强了创新性,拓展学生思维,顺势发展。
5 结语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都深刻影响着传统民族体育,这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民族体育的传承,更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社会的渗透。高校教育者在体育教学中,在带领学生强身健体的过程中,无形帮学生树立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强健的体魄服务社会,以正确的观念贡献国家。这便是民族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道湘.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社会文华学院学报,2005(4):2-5.
[2]徐国忠,贺国侠.民族体育的社会特性研究与课程开发构想[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4):33-35.
[3]邵龙宝.高校体育文化自觉及其教育[NJ.体育文华导刊,201 3(2).
高校民族体育运动 篇8
一、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内容多达二十余项, 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仅有武术中的散打、太极拳等, 占总量的10%左右。[2]2002年,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在新教学大纲中将体育课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 强调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还要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多功能性, 因此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中的比例是新大纲的需要, 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民族特点, 可弥补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 民族传统体育更适合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 应进一步确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目标, 制定发展方案。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 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的要求, 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大纲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教学时数, 加强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使学生明其理, 知其法, 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将更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的传播与开展。[2]
二、编写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
在高校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更符合“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更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兴趣爱好。但因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 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顺利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并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3]这对高校体育课程教材的选编原则与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不难发现, 编写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是结合目前的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和国家教委的要求所作出的积极选择。那么编写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其一, 从实际出发。选编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可能, 把那些便于开展的项目选入教材。其二, 突出地方特色。选编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要把具有本地区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项目选入教材, 以突出地方特色。其三, 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一些表达爱情等情感的民间体育项目, 要结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 进行筛选或改编, 使其达到既锻炼身体, 又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要求。其四, 强化教学要求。不要单纯迎合学生的兴趣进行比赛, 而一定要坚持有练有赛, 重视基本技术的掌握, 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增加比赛激烈程度和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其五, 适当安排一些身体素质练习, 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如在举石担教学时, 穿插安排一些诸如仰卧起坐等腰腿肌力量的练习, 以使学生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锻炼。
三、培训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教师
当前大多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数量甚少, 且大多数体育教师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时, 本身动作就不规范, 也很难准确剖析其中的动作要领和作用特点, 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培养专业过硬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是迫切而重要的。
一方面, 要加强对现有体育教师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的培训, 拓宽其民族传统体育知识面, 以本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为主, 利用每次的义务学习时间, 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定期培训和交流。再一方面, 可以鼓励高校体育教师定期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和交流, 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又要反对狭隘的、迷信的民族主义偏见, 本着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的原则,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其一, 可以引导组织教师围绕培训专题, 在开展行动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与提炼, 继而形成研究课题, 开展相关研究, 走“训研互促”的路子;其二, 可以依托本校现有的科研条件, 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师资培训的策略与模式研究为重点, 开展一系列的课题攻关, 走“课题带动”的路子。另一方面, 是选派教师外出参加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培训班, 参观学习相关民族传统体育技能表演, 做到以点到线再到面, 进一步提高本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整体水平。
四、推行相应的保障举措
1. 教师注重课堂引导, 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 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创作年代、创作环境、创作主体的特殊性, 在现代社会就难免要遭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青少年是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时尚文化的社会群体, 这一点在交通便利、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我国近两年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看, 年轻人喜欢的活动方式大都是先自国外兴起而后传入中土并加以模仿和改造的文化, 如“街舞”、“快闪一族”、“超级女生”以及“LAN party”等等。多数青少年不仅有崇洋媚外的趋向, 还热衷追赶潮流和追逐时尚, 对民族传统文化往往不屑一顾, 甚至是嗤之于鼻, 认为这是一种被时代所淘汰的落后文化。这一思想认识是影响大学生积极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重要障碍因素。因此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极其有必要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态度和看法。如何纠正?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通过积极引导, 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举足轻重的世界地位, 充分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不菲价值, 通过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学校注重活动宣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 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各高校除寒暑假, 国家公休假五一、十一等, 每周还有双体日。除寒暑假, 大部分学生都会留在学校, 因此建议各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宝贵时间资源,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以增加高校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认识的机会。此外, 高校各部门应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宣传、组织、引导、协调及服务工作,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组织, 以利于其在高校内的普及, 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扬光大而服务。
另一方面, 让更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运动会。我国各高校几乎每年都举办田径运动大会或冬季冰上运动会, 还经常有各种形式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等球赛, 这些比赛体现了西方竞技体育项目至上的特点。相比之下,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少之又少, 令人感到遗憾。笔者认为, 至少可以把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加入到高校体育运动会中, 如武术、抛绣球、板鞋等。再根据学校自身条件适当引入相应可以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我们反复强调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鲜明, 注重民族感情、民族精神和民族理论, 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自然融合, 使观赏者和参与者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使高校体育运动会更富有魅力和活力。
摘要: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高校体育教育进行科学整合, 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利于丰富高教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依托高校教育平台传承推广民族传统文化。整合的策略主要有:其一, 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其二, 编写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其三, 培训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其四, 推行相应的保障举措。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高校体育教育,整合策略
参考文献
[1]余小平, 李率文.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12) .
[2]倪东业, 邓正源.对民族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 .
高校民族体育运动 篇9
1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背景
吉首大学位于湘鄂渝黔交汇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湘西自治州以及湖南省其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偏远山区培养各类建设人才。至1985年各类在校学生20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376人,其中土家、苗、侗、瑶、白等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全日制学生总人数的70.42%。这时的学校占地面积仅有144 亩,只有一个200米的田径场和2个篮球场及一个改造的体操房,体育教学经费严重不足(根据吉首大学志记载,从1977 年至1983 年的7年间,国家一共向吉首大学下拨各类教育经费总计1155万元),[1]教学条件十分艰苦。但吉首大学地武陵山区,区域内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40余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9个,各民族在社会历史进行中创造出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这些资源为吉首大学体育学院从事相关教学与科研提供了便捷条件。吉首大学的体育教师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30余年的努力,先后对武陵山区的14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挖掘与整理,对项目进行评估、筛选和分类,并将部分项目引入到了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今学校已成为各类设施完备,拥有本科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体育也成为了“省级重点学科”。
2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
199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立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名列其中,这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进步并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由于我国体育学科研究长期存在偏重技术实践的倾向,学科建设发展缓慢,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方面,长期以来以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主干——武术替代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整体,以拳种、套路项目代表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性质,学科建设中以偏概全;缺乏研究环境,忽视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基础理论研究;忽视研究队伍建设和群体优势。[2]导致学科理论体系不明确,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学科群体优势不能体现,缺乏相关优势学科的支撑,成果难以解决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吉首大学体育学院针对国内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定了该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方向。学院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专业、课程方面明确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基本思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包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民族民间体育理论与实践、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等研究内涵。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都克服了当前国内同类学科仅仅将视角集中在武术领域的局限。研究不满足于体育史学关于体育历史的描述,注重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关注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与现实及未来命运,将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纳入研究视野,以文化形态学的方法论,研究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以及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与现实的差异及其差异的社会文化背景,旨在探索推进各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以及各种体育形态在全球化时代共存与融合的理论与方法,率先在国内把民族传统体育学发展成一门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与体育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及各种形态体育在全球化时代的共存与融合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 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键是人才。只有有了专门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共同努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火炬才有可能生生不息。在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中都设置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见国家是非常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就必须在高等体育教育系统中培养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中高级专门人才,来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工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
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3]但现实是在我国普通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中,只是招收武术和散打方面的学生,而在其它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有专长的学生未能纳入招生范围。在高等教育领域,除极少数院校外,大部分高校学生缺少系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课程知识。
吉首大学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将更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使培养的学生成为既了解和掌握现代体育学科理论与方法,又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具有吉首大学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群,通过不断的教学、训练实践与探索,已经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招生后,该课程群中的大部分课程,通过提高层次和深度,使其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与学院领导又重新统筹规划,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了重点建设。以学位点建设带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全面发展,加强教学规范管理,加强学科研究、教材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改革研究和学术研究方面出了大量成果。30余年来,吉首大学为我国西部及民族地区培养了2000 余名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可借鉴的经验,在国内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4 民族传统体育团队建设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这样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道德素养好的师资队伍是学院的办学之基。基于这样的认识,吉首大学体育学院从20世纪90年末开始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确定为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由于学校地处湘西,交通不便,经济不够发达,外地人才不太愿意来湘西工作的实际,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培养为主。在对待青年教师培养与提高方面,坚持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为先导,以个人具体从事的教学课程为方向,提高全体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形成一种用研究的态度、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方式,建立一种教育、研究、学习和教学一体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通过科研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拓宽教师的视野、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学院教师重视教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素质意识和质量意识。他们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进修,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另一方面,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多年的不断积累,形成一支学历高、素质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整体结构状态合理,且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2010年7月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财经部确定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5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
(1)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吉首大学所在的武陵山区居住着40余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9个,是全国内陆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活在该的稳中有降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并且这些项目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地域优势,将部分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体育学院的教师先对武陵山区的30余个县市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和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计358项。[5]同时对调查收集的项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项目进行相应改造,在深入讨论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项目引入并开展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教材编写工作。
(2)在确定是否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之前,为了充分了解项目教学对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以及体育行为是否产生影响,通常先进行对比教学实验。只对那些通过教学,和项目活动开展,可以促进学生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肺功能的改善;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改变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的项目才能进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推广。
(3)创编特色教材,注重理论传授。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具体教材的编写工作十分重要。它既是每位授课教师的必备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体育项目知识,提高运动技能,指导日常锻炼的向导。因此,教材的内容不仅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并且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具有较大影响。到目前我们共编写了《民族传统体育教程》《民族民间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保健学》等教材7部。为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4)积极探索民族体育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通过继承优良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相结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对民族体育知识的理解以及技术的掌握。突出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锻炼相结合的三自能力的培养运用到民族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并创建了民族体育教学网站,为民族体育项目教学搭建了数字化平台。在网站中建有大量的民族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教师教学录像(如:武术、跳竹杆、陀螺、舞龙舞狮、高脚等)及优秀教案和课件等,师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交流互动。
(5)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推广方面,建立了全国首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成列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马经吉首大学改造后现已成为全国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近20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舞龙、舞狮和民族健身操等项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得金、银和铜奖,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6 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传承和创新的中心。30余年来,吉首大学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就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整体来看,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民族地区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责任,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文化创新中,项目推广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化进行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仁民.吉首大学志[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113-114.
[2]夏琼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0,31(1):70-72.
[3]倪依克,邵晓军,张自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J].体育科学,2005(1):56-60.
高校民族体育运动 篇10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校园体育文化,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宝库中的遗产, 也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过耀眼的光芒, 人们不断的挖掘、整理和研究, 得以使我们更能深层次的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
1 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 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体育精神、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技、体育设施、体育表演、体育道德风尚等形式所形成的文化[1]。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里的人群共同参与体育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有着特殊的主体和环境, 即校园中的广大师生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
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
我国近代以来体育课程的建设学校体育的内容大多是“泊来品”, 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从体育课程的构建以及教材理论上看, 都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也没有中国大国应有的地位和民族特点。因此, 我国体育体制和各个层面尚需进行改革完善。丰富学校体育内容,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问题也成为我们目前研究和议论的热点。
据统计, 目前中国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以培养基层民族体育教师为目的。在民族项目的选取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国学校体育中开展较普遍的民族体育项目主要有武术、毽球、藤球、跳绳、秋千、爬竿、拔河等。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游戏活动类项目, 如室内游戏、庭院活动游戏智能游戏、助兴游戏等走进体育课堂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3 民族传统体育促进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作用分析
3.1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教育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始终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内容和手段,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特殊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是源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经验积累之中, 又把体育活动作为一个对下一代进行传授和教育的载体。因此, 传统体育项目就往往成为该民族体育活动文化的主体, 具有向后人进行生存、生产能力教育的作用。
3.2 民族传统体育便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多, 很多内容简单纯朴自然、贴近生活、易学便于掌握, 适合在高校中开展, 甚至是作为体育教学课程来开展。这些民族传统体育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都没有很高的要求和限制, 活动内容方式多样, 有利于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
3.3 民族传统体育顾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 对那些在竞技运动方面技能较差的学生而言, 去从事或者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使得他们觉得在某些项目上找到自信, 挖掘出自己的特长, 使他们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 不仅对他们个人的成长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如何对待体育特困生的问题。
4 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影响的必然性分析
4.1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符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要求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不可或缺和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体育项目, 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影响, 它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很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质、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培养, 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营养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健康个性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4.2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适合终身体育要求
民族传统体育正是以追求“天人合一”最大限度的和谐为目标的健身养生养心项目, 与终身体育的目标是高度辩证统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内容广, 规则便于操作、一般不受场地器械等条件的限制, 易于推广和普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方式, 运动强度大小等任意选择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健身与锻炼,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学生学会一些适合终身锻炼的运动和技能, 使他们今后踏入社会以后,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能进行锻炼, 从而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4.3 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遏止竞技体育异化现象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文化的核心, 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去充分认识和体会的。竞技体育强化的文化主流是健康的, 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要求的。然而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 竞技体育异化现象在所难免,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竞技体育其道德规范, 体育道德问题日益增多。当今, 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 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 所以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做到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和谐发展, 共同进步。
4.4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展的优势
在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势下, 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优秀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可以改变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单调的现状, 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同时也能够使高校体育形成自己的特色。高校通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一方面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服务;另一方面,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可以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
5 结论
5.1 促进了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高校体育的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 也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动力量。民族传统体育与基本的社会生活教育和高校教育环境相结合, 可使人们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对其他生命体保持尊重和关爱, 这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2 进一步深化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展进一步深入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能直接的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参与中感悟民族传统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新的认识, 有助于高校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5.3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 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带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较强的趣味性、是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活动, 学生参与机会多, 选择项目多, 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理解力, 丰富了广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5.4 使校园体育产业化成为可能
经济基础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水平, 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与教育、社会对高校体育的资金投人的矛盾, 是制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成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3]。而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通过表演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为校园体育产业建设增添了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朱玲珍.高校体育俱乐部与校园体盲文化的特点及辨证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5) :35-38.
[2]曹阳, 张阳.再论校国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5) :52.
[3]刘峥, 滕炜莹.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史, 2001 (4) :43.
高校民族体育运动 篇11
摘要:利用教学对比法,通过对两组不同教学条件下的班级进行教学对比实验发现,对民族高校公共体育课按水平分班进行教学,能较好地解决因学生个体差异而造成的需要不同,改进体育教学中不同能力学生教与学的实质性问题,使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达到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高校;体育教学;分班教学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北方民族大学2007级足球选项班男生256人,根据实验要求,随机分为实验班、正常班各4个班,每班学生均为32人。
1.2研究方法
对实验班和正常班所有学生进行实验期体育课前后身体素质和实验期体育课后的满意程度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2身体素质
通过测试身体素质可以了解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表1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的体育课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班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的正常班,差异明显。说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经过一学期针对性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身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由于按学生的身体状况与技、战术水平进行分班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体育课学习内容存在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投入程度高,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增大。因此,实验普通班和提高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均高于正常班。
2.2学习态度
表2可以看出: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存在着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学生对体育课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较多。分班教学能较好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同班中学生水平相对接近,教师能根据全体学生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水平相近,学生中身体和技术较差的学生自卑心理能得到有效缓解,能使他们自如地进行学习,不再成为体育课的看客。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都较好的学生能在一起研究和探讨所学的技、战术,并将所学技、战术运用在比赛和锻炼中,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水平能得到很快的提升,因此,学生中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比例明显下降。
3分班教学的形式
3.1实行每学期分组
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刻苦练习、全面发展、提高较快。在班内形成了新的差别,如果继续按传统的学年分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将阻碍学生的个性主体发展。因而有必要实行每学期分班,形成新结构,这样可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采用升降级制度
分组后。学生依据成绩可根据所在组别分为不同的成绩档次,每学期体育课开始时,根据上学期末考核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重新调整,这样会出现普通班组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提高可能升到提高班,而提高班的学生可能由于身体素质和技、战术能力跟不上所在班的水平而降到普通班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积极性提高。因此,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提高较快。
3.3因材施教
高校民族体育运动 篇12
民族传统体育, 是指某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开展的, 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习惯性、民俗性、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和普及性等特点, 使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往往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 同时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某些特征, 并且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发展民族体育, 使它们走上正规和规范的发展道路。不仅是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种手段, 同时, 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把中国古老文化发展给世界的基础和基石。
2、在高校中的开展现状
高校体育教学以课程教学为基本形式, 不仅要通过体育课的多种锻炼让学生增强体质, 而且要使他们养成锻炼的习惯。有统计表明, 大学生毕业后能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男生约为18.6%, 女生占12.3%;较少参加锻炼的男生高达74.1%, 女生占72.8%, 另有7.3%的男生和14.9%的女生则从不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本身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一种形式, 在现今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大部分高校所开展的体育课程为健美操, 篮球, 羽毛球以及太极拳等, 其中部分课程均为选修课, 所造成的结果为大部分学生以拿学分的态度为目的, 学习过程中只有少部分人真正是以锻炼为目的的在学习体育项目的专业知识。学生缺乏学习锻炼的兴趣, 无法养成自觉主动的锻炼习惯。
3、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3.1、健身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类多内容丰富, 适合各类年龄阶段和不同体质的人群进行锻炼。就如我们所熟知的太极拳, 柔力球, 不仅深受广大老年人的喜爱, 连不少大学生也对此热衷不已, 这些运动贵在坚持, 长期从事这些运动的人, 心血管系统会得到良好的改善。还有一些比如两人三足、拔河等, 虽然不是长期坚持的运动项目, 但其所包含的娱乐性也可以吸引一些长不锻炼的学生参与进来。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 民族传统体育虽然不作为正式的必修课进行学习, 但由于常在课外活动中开展, 这使得在体育课中常不参与运动的女生与部分男生也积极的参与了进来, 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还承受了一定的生理负担, 促进了那些常不锻炼的人群的体能得到发展和体质得到增强。同时使大家的精神得到满足, 意志得到锤炼。
3.2、娱乐性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说:“啊!体育, 你就是乐趣, 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 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 你可使快乐的人更加甜美!”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赋予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烈的娱乐性。在大学生活中, 学生可以在娱乐中充分的释放自己, 把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完全的释放出来, 在游戏中忘了一切烦恼, 在心情愉快的过程中有结交到许多朋友。在课余生活较为单调的高校中, 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 更促进了学生们的锻炼意识和道德修养。
3.3、竞技性
现代体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竞技性。奥运会“更快, 更高, 更强”的宗旨就是对现代体育竞技性最贴切, 最准确的诠释。勇于开拓、敢于进取、挑战自我、追求个性发展、张扬个体生命力是其主体思想。现代体育认为竞争即是自然规律, 也应该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而随着民族传统体育的日益普及, 国内已经有不少项目举办过全国性质的竞技性比赛, 如我们所熟知的“武林风”就是一种武术的竞技比赛项目, 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也免不了添加这种竞技的元素。大学生往往处于青春期, 在这个年龄的人都会产生一定的攀比心理, 遇到任何事总想跟自己的同学比个高低,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长, 而像民族传统体育大部分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存在, 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新鲜的游戏, 而且这个游戏往往获得第一的同学会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 这就更加吸引了学生从事到体育运动中来。在竞技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能团结一致, 共同来赢取比赛,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精神, 更是在意志品质上磨练了学生。
4、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但是部分学校的学生其实根本不懂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外来体育对中国民族体育的冲击。由于现在体育普遍受到奥林匹克的影响, 大部分我们常见到了体育项目都是由外来体育所构成, 就连我们的国球乒乓球的起源都是在英国。这样的冲击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度滞后于外来的现代体育。而且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的高校中并不具有普及性和实用性,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炳伟.高职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A].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 2010.[1]王炳伟.高职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A].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