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

2024-11-11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精选12篇)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 篇1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多民族国家, 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 民族音乐更是绚丽多彩, 这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不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拥有的声誉越来越高, 逐渐成为强大、富裕的民族。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宝库中成为真实瑰宝, 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认可。

然而在当今这个复杂的时期中, 随着西方外来文化的大量流入,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环境”恶化, 本民族最传统的音乐文化逐渐被忽视, 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如果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更谈不上接轨国际, 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必须大力保护和弘扬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一、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是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

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母语”, 它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 我国的民族音乐凝结着华夏祖先几千年的智慧和灵感, 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节,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些年来, 我国各民族人民创造了光辉而灿烂的传统文化, 包括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需要我们后代去继承和弘扬。

很多国家都把自己的母语音乐文化放在首要的位置, 非常重视民族音乐教育。马克思说过:“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而越是具有民族性的就越是具有世界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 他们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音乐文化, 不了解这些民族音乐, 就不会更深地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 就更加谈不上继承和发展, 因此, 要通过民族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意识, 才能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二)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是提高大学生民族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教育、知识教育, 更是一种审美教育、人文教育, 音乐是聚着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是我们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可贵教材。通过民族音乐教育, 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提高他们对音乐文化艺术的品位,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为自己今后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在校期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 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对新生事物敏感, 一旦接受了民族音乐文化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满足, 他们必将对民族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 民族音乐的功效才能在大学生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三) 加强高校 (尤其是音乐专业) 的民族音乐教育, 是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强烈需求。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音乐需要全民去行动, 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加强学校的民族音乐教育, 关键是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树立其民族自豪感,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民族音乐教育兴败的关键因素。然而以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状况来看, 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并不乐观, 关键是缺乏具有较高民族音乐素质的教师, 这就出现一个核心问题, 民族音乐教育师资严重匮乏, 因此,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重视和加大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力度, 扩大在校大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 提高其民族音乐素质, 特别是音乐专业, 更应该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为中小学输送优秀的教师资源。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 由于国家和教育部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很多高校都设立了音乐系, 以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 音乐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教学成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民族音乐教育却没有得到重视, 从2 0 0 1年国家制定《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 0 0 1—2 0 1 0) 》以来, 全国各教育部门和学校才对民族音乐教育开始重视, 但还是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笔者通过对几所高校的深入观察, 发现以下几种现象:

(一) 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

过民族音乐教育。很多普通高校, 尤其是没有音乐系的理工科大学, 只注重本专业的科学文化教育, 音乐教育并没有被列入必修的课程, 更不用说民族音乐教育, 有的学校开设民族音乐教育的选修课, 也好像只是一个点缀, 起到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经调查, 非音乐专业选修过民族音乐类课程的学生仅占8%, 当问到不曾选过的学生原因时, 他们普遍认为学习这门课对自己的专业毫无用处, 可见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远远不够, 没意识到民族音乐教育对自身的重要性。

(二) 教育方式有待转变, 大学生

对民族音乐兴趣的大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在开设民族音乐教育这门通识选修课的学校, 一些老师教学方法古板, 一味地念课本, 教学语言居多, 欣赏音乐较少, 致使课堂气氛僵硬, 结果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 某些高校音乐专业对民族音

乐教育的实施力度不够, 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也不足。作为将来的教育工作者, 音乐专业师范类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 而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民族音乐对自身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是声乐、钢琴或者西洋乐器, 就一心研究自己的专业, 把声乐唱好、钢琴弹好就可以了, 始终没有意识到民族音乐的作用和价值, 可见音乐系从管理上就没有把民族音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这样怎能培养出具有较高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呢?

三、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策略

以上是现阶段高校民族音乐发展中暴露的几个问题, 笔者根据这几个问题, 针对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民族音乐教育, 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高校中设置的专业类别有很多, 笔者在此文章中将它分为两大类:非音乐专业和音乐专业, 笔者根据这两大类不同的特点, 寻找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措施, 以达到提高整个高等院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

(一) 对高校非音乐专业设置民族音乐选修课,

1、重视民族音乐, 开设相关课程

现阶段, 高校各个专业的分类比较明确, 大部分学生仅仅单一学习本专业知识, 即使跨专业选课, 也很少选择音乐学院的课程, 笔者认为, 要想让民族音乐知识在普通高校的各个专业内得到普及, 学校必须树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的理念, 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 0 0 1—2 0 1 0年) 》要求, “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 完善教学制度, 开设相关课程, 如民族音乐基础课、欣赏课、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等等, 鼓励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

2、改进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应当以情感教育为主, 欣赏民族音乐的代表作品, 学习各民族传统歌舞, 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带动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音乐带来的震撼, 加深对各民族的音乐特点、风格的了解, 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这样能够使学生不仅仅学习到本专业知识, 还能够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课堂中, 缓解平时专业课学习紧张的压力, 同时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修养。

3、举办各类活动, 提高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

由于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 忽视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因此认识不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对民族音乐也就毫无兴趣, 因此, 学校要在课外积极开展一些与民族音乐有关的活动, 比如民族音乐文化专题讲座, 民族音乐知识竞赛、民歌比赛、民族舞蹈比赛等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使其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 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乐趣, 直接地提高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

(二) 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

音乐专业的学生, 毕业之后的发展道路大部分会从事表演或者教育工作, 更有义务学习好民族音乐, 自己对民族音乐知识学习、了解的多与少, 直接关系到踏上教育岗位后的教学水平, 关系到下一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学习, 因此, 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转变教育理念, 加大民族音乐教育力度

各学校领导要提高对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专业中地位的认识, 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基本的观念, 让全体领导和老师认识到发展本国民族音乐, 是发展本国音乐并且走向世界的根本之路, 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在音乐系成立专门的民族音乐教研室, 专门负责搞好民族音乐教学、科研与实践, 加大教育力度, 进一步地培养出具有民族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高、中、小学音乐教师, 才能让中国的民族音乐传承下去。

2、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水平

教师作为施教者, 最基本要热爱、熟悉民族音乐, 自身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很深的民族文化底蕴和较强的民族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在教学时间以外, 可以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 切身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文化, 对增强自身的知识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亲身的感受, 进一步提高自己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热情, 和强烈的使命感, 以至于把自己这份热爱感染给每一位学生。

3、调整课程设置, 在基础课程中注入民族音乐内容

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 却很少有同学对民族音乐有深刻的了解, 这就需要学校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与民族音乐相关的必修课程, 让学生们逐渐了解和热爱民族音乐, 同时在基本的声乐、钢琴、舞蹈、器乐、试唱练耳课中, 也要把民族音乐的教学渗透在里面。

4、让学生深入民间“采风”, 积累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

民族音乐来自于民间, 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依靠自身良好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 去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地搜集民族民间音乐, 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将其保存下来, 在“采风”的过程中, 学生能亲身体验到民族音乐最传统的独特魅力, 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来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综上所述, 民族音乐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 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旺, 继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和在国际中的地位, 为了让民族音乐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在高校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研究者, 继承和发扬本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是责任和义务, 鼓励大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知识, 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专业素质, 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真正达到保护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丽华, 走进民族音乐的殿堂—当代大学生民族音乐赏析[M],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郑莉, 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 篇2

蓝雪霏

摘要:文化生态学虽说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1955年以其《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一书所奠定,但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理念在我国古代乐论中早已存在,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共同阐发着音乐与天地互动的文化生态观。

今天,尽管社会进步为高校民族音乐课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但是,音乐课堂教授“民间音乐”无论与时、与景、与情都极具反差,如何打开“生态”视野,利用环境资源,在学理上、行为模式上尽量贴近自然,和“民间音乐”真正互动,和当今社会互动,当引起关注。笔者认为,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间音乐课堂,或能对区域音乐文化教学加以推进。为此,笔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做了初步的思考,不成熟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文化生态学”发端于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一书,它“探讨环境、技术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①系统互动关系,以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适应与变迁过程”。而其实,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理念在我国古代乐论中早已存在,无论是儒家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则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②、“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身后,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③;道家的“„„屈折礼乐,呴喻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钜,附离不以膠漆,约束不以纆索”④、“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

⑤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还是佛教的“彼佛国土常作天乐”,“天人闻者,俱发道意”⑥,都共同阐发着音乐与天地互动的文化生态观。

进入21世纪,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劣,关乎人类生存的“生态”理念日渐普及,人们不能不对自身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详加反思(如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的东道主参展案例——“沪上·生态家”,便是诠释了“关注环保节能,倡导乐活人生的全新生态居住理念)。民族民间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广袤深沉的自然、人文背景并有鲜活的当代遗存的特殊的艺术文化课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的前辈已经为此积累下相当丰富的经验。然而由于当今传统文化生态日益恶化,音乐课堂教授“民族民间音乐”无论与时、与景、与情都极具反差。于是,笔者认为民族民间音乐课堂如若能更主动切入“生态”这一理念,或能克服某些刻板、矫饰、虚浮、人为,尽可能贴近自然,亲近自然,使这门课上得有声有色,达到更好的效果,发挥更好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流动的艺术,56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更是一门“生态”的艺术。民间音乐课应该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以特别的行为模式来完成。笔者以为或可从以下诸方面加以切入:

一、“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方寸之地”(教室、讲台、教材、电脑)要演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上56个民族的传统音乐遗存,必须要打开“生态”视野,由“课堂”这个“点”游离而广览。

(一)教材文本

1、课本

民族音乐概论的大部分教材沿用的还是上个世纪60年代奠定的体裁分类法。体裁分类应该说是一种非常人工的分类,它应该与先前就音乐与表演形式、作品结构篇幅等外部系统特征,尤其注重民族民间作曲技术的提取有关,而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实际上是难以将差异性极大的音乐分别揽括在一种体裁内加以说明的,况且这“约定成俗”的五大类也无法把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穷尽,后来出现的所谓“综合乐种”便是一种无奈的补救。而区域性或民族性分类应是一种较为自然的分类,它以客观的不同空间为主要依据,对分布其上的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分别集中予以展现,而不至于将其“五马分尸”。虽然,中国音乐区划的界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随着各个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拓进,将会提供中国音乐区划界定予更多全面、翔实、准确的学术参照。民族音乐教师从不同音乐体裁着手转而深入多样化文化类型的区域音乐,关注人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中所发生的音乐行为和音乐现象,致力于研究存在于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特质与模式,并追踪、阐释其缘起,让民族音乐课更加贴近客观和自然,显然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2、音像

民族音乐的文本教材需要大批的音像资料予以配合才能施之于教学,但我们手头的音像资料经常是没有图像的录音带或CD,当然还有更多的诸如以下各种现代版的音像:

歌舞团演员表演的“民歌”、“民乐”;

歌星演唱、现代乐队伴奏的异化了的“民间音乐”; 旅游点的“原生态”商业音乐;

电视台排演出来的“民俗风情”歌舞;

如何尽可能补充缺了“在场”的录音资料,摒弃各种人为、造作的的音像,还民间音乐一个原始、质朴的本真,必然要纳入民族音乐教师的视野。

3、曲谱

以谱状声确实是相当困难的事,现在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谱在音谱一致方面尚有不完善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国际音标。就汉族而言,南方的语言五花八门,一个省就几种方言互不通话,更别提少数民族,如果都采用汉语演唱,个中滋味全唱没了。

如何让曲谱尽可能忠实展现原生态,教师要下一番功夫。

(二)课堂行为

音乐不能离开声音、表情,所谓“声、色”。要让没有民间音乐氛围的学生听得下去民间音乐,教师非得使出浑身解数。

1、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是传统音乐传承的自然方式,今天“现代化”了的课堂尽管有很多理论要总结,可还真离不开从教师心灵感悟及由于感悟而口口教传之“感于物而动”。

2、身份交互

一张讲台将教师和学生“楚汉”相割,教师与学生身份有别。可在“民族音乐”面前,教师不过把自己年长的心得体会感悟以理性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在某些方面则可以求教于学生,如各地民歌、说唱、戏曲中的方言字、音诵读及各地的民情风俗,来自各地的学生最有发言权,师生的“身份”此时可以进行交互调换——在“人本”这个“生态”观中,身份的固守可以从课堂发生游离。

3、动静交合

随着社会的高度进化,人的分工愈发精细,单单音乐就有很多子学科。当我们静静地坐着品赏教材和音像中的民族音乐魅力时,能否也歌、舞、乐一体,走出讲台和课桌椅的局限,随乐起舞,歌舞“升平”,把教室当“现场”,权当到“生态”环境中去潇洒一回?

二、“生态”现场

民族音乐最好的教授方式显然是“在场”。我们不能走遍56个民族的区域音乐现场,却能利用各种资源把课堂搬到“生态”现场。

(一)领导出资

各地音乐学院领导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办一些“双赢”的实事让民族音乐课堂“活”起来,比如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聘请一些优秀的民间歌手、乐手来大会展演或进入课堂教学;或者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及有关部门合作,每年在暑假期间举办或参加半旅游性质的学术考察活动或音乐夏令营等等。

(二)“教师”进修

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也就是我们的俗语“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它已成为一种重新构建教育体系的战略而在全球普及。经过“西化”辗转,这一中国人耳熟能详却因现世功利而被忽视的理念也开始重新进入中国。事实上,不管是“信息爆炸时代”,还是多种多样的区域音乐研究成果,教师的知识若不时时补充、更新,就会被时代远远抛弃。面对着无比广阔无比丰富的区域音乐,要成为真正胜任此课的教师就需要要不断让自己成为学生,自觉地把进修的课堂移向产生音乐的不同“生态”区域。

1、以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院、校领导的经费支持。

2、以自己的道德、知识修养与各地民族、文化部门建立联系。

3、利用各种学术研讨会,深入当地拜访、学习。

4、以自己的学术优势为“老师”们做事。

(三)学生实践

一次田野课就是一次动态学习的流程。课堂上学再多的理论往往比不上一次田野课的理解深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最好课堂应该是在田野。

走向田野之前,教师可以将如何了解、利用环境资源,比如关于组织这次活动的来龙去脉、教师与协助单位的联络,即将前往观摩、调查的目标及观摩考察的主要部分先期介绍给学生;进入现场之后,还可以将应对具体情况调整原定计划等组织手段的操作置于学生的视线之中并让学生积极参与;现场中,应该遵守哪些禁忌、应该如何与观摩、调查对象相处、融入其中;应该如何看待“生态”中的民间音乐,应该怎样了解人的生物性基础、人的音乐文化与人的生存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三、“生态”传统

民间音乐毕竟是过去时,它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再有。我们的学习不仅是对遗产、特别是利用现存的遗俗对其中尚且存活的遗产的学习,我们还要正视社会巨变导致的音乐遗产的变异问题和如何继承发展传统音乐的问题,因为我们自己也已经游离了传统社会。所以,我们的区域民间音乐课还应该把自己摆进去、把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下摆进去,这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的生态。

只有把我们的课堂与没有了“生态”的今天的民族民间音乐现实连接起来,进入整个社会时代生态系统流程进行良性运转,才有我们的前景。生态系统是该系统中生命体、无生命体通过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所建立的一套动态流程关系。

生态形态是动物、植物与无生命的物质环境所建构出来的“食物网”,食物网的连接与循环影响该生态形态中每一生命的存活问题。生态系统„„而是在问:假使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同等地分析文化核心与相关环境,那么两者是如何组合起来的?此组合关系又是靠什么生命机制来规范该形态的功能?它有何种程度、何种类型的平衡?其发展与衰落的特征与路线是什么?同类问题在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比较时又如何?

应从研究平衡过程转向研究恢复过程

① Netting, Robert MaC.: Cultural Ecology, in Encyclopedia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1, edited by David Levinson & Melvin Ember,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96, P.267.转引自庄孔韶《人类学通论》P.135,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公孙尼子《乐记·乐论篇》四,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30,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③ 公孙尼子《乐记·乐礼篇》三,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35,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④ 庄周《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83,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⑤ 庄周《庄子·至乐第十八》,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90,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 篇3

关鍵词:区域 民族 音乐

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很多的教师都在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现阶段的教学,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户外,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对民族音乐教学来说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区域音乐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没有任何的限制,在多年的发展中,区域音乐的文化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特色。在现阶段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良好的结合区域文化特色或者进行一定的借鉴,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鉴于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的音乐高校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希望能够获得新的突破。本文就对区域音乐文化特色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进行一定的探索,主要是以客家音乐为例。

一、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探索

在现阶段的音乐文化研究中,区域文化成为了主导的研究对象。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专家和学者发现,区域音乐具有很强烈的文化特色,比方说客家音乐。客家音乐文化艺术以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和形式多样而为世人瞩目,是客家艺苑文化中一簇绽放异彩的奇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艺术”,将客家音乐文化教学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让我们的学生“会唱家乡的歌,会跳家乡的舞,会奏家乡的乐”,通过让学生学习本土音乐文化,使之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传统及本土音乐文化特色,为营造学习民族音乐的浓厚氛围及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奠定扎实的基础。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客家的音乐文化显示出了独特的音乐文化特色,虽然也是汉族,但由于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在高校的民族音乐教学中,显得分外迷人,同时也为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二、丰富多彩的江西音乐资源

(一)民族众多

对于本文所讨论的区域音乐文化特色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探索来说,虽然主要是以客家音乐为主,但免不了与整个的江西地区打交道。主要原因在于,客家本属于江西地区,而且江西地区的民族众多,这就在客观上造就了江西的音乐资源丰富,同时在主观上,江西人民的热情好客,又使得音乐能够表达出更多的东西,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在现阶段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探索中,客家音乐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但民族音乐教学是向前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有限的,只有结合更多民族的音乐,才能使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对于客家音乐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一个里程碑,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仍然没有办法离开客家音乐,而江西的众多民族,也为民族音乐教学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二者都有一定的功劳。

(二)客家民歌资源

对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来说,在借鉴或者结合区域文化特色的时候,民歌是非常好的一个模块,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民歌都是非常好的一种文化,一种传统。尤其是在现代,由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我国对于民歌的重视程度也大幅度的提高。在现阶段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根本没有办法离开民歌进行教学。尤其是客家的民歌,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声调,还是歌词,或者想要表达内涵,都是现阶段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所缺乏的东西,因此,不仅仅应该加强客家民歌的学习,还应该不断的进行深化,利用好广泛的客家民歌资源,将民歌中的教学内涵和内容良好的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将来的发展中,更好的发展民族音乐。

(三)民间戏曲音乐资源

在很多人看来,戏曲和民族音乐简直就是天差地别。戏曲被称为“国粹”,民族音乐也有自己的特点,二者都是国家重要的文化,但是,在现阶段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当结合了区域音乐文化特色以后,尤其是客家音乐。专家、学者以及一些资深的教师发现,客家的民间戏曲资源相当的丰富,而且在这些资源中有很多的地方可以进行借鉴,比方说曲调的变化,虽然戏曲的曲调较长,但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是适当的进行缩短。而且在长时间的研究以后,有些教师会发现,戏曲的曲调与民族音乐的曲调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这就可以进行一定的借鉴,从而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从侧面来说,客家民间戏曲音乐资源的丰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瑰宝,也是区域音乐文化特色的体现,需要得到良好的利用才行。

三、客家音乐实践教学构想

(一)成立研究中心

在现阶段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由于区域音乐文化特色对教学产生了很重要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在客家音乐方面,鉴于这样的情况,本文建议可以在学校成立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客家音乐,随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民族音乐教学之中,同时为了更好的利用地域音乐文化特色,可以让研究中心与外界进行一定的联系,这样就避免了客家音乐出现限制性,失去本真。对于研究中心而言,只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并不是为了进行某项学术研究,一定要避免发展道路的歪曲,同时要注意保持和外界的联系。客家的丰富资源是不能中断的,必须及时的输送到研究中心里,这样才能及时的整理成教材,进行民族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邀请老艺术家进行交流

对于客家音乐来说,老艺术家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见证了客家音乐的发展历程,对客家音乐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的发展都有独到的见解。邀请老艺术家进行交流,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发展,同时能够结合区域音乐文化特色,对客家音乐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现阶段的很多高校都在邀请老艺术家进行交流,有的甚至邀请老艺术家“出山讲课”,由此可见,这些老艺术家的能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总结:

本文对区域音乐文化特色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主要是以客家音乐为例,对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而言,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应该摆脱限制,结合区域音乐文化特色,尤其是像客家音乐这样具有丰富资源,具有明显特色的音乐。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华.高师音乐教学与本土音乐[J].青海教育,2007,(Z1).

[2]田连印.关于发展民族音乐的思考[J].林区教学,2008,(07).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 篇4

一、我国民族音乐是一笔宝贵财富

我国古代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均已达到相当高度, 体现了华夏子孙的群体智慧和高贵品格, 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和汉代的“乐府诗”中的音乐都展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另外, 器乐的创作和演奏也很早就有了蓬勃发展, 汉末魏晋时期产生了《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等古琴名曲。“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也说明在两千年前古琴艺术的发展已有相当高度, 现存的三千多首古琴曲, 许多在创作、演奏技法和音乐形象塑造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琵琶的音乐表现力之高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中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据记载, 隋、唐、五代除了出现了杰出的琵琶、古琴演奏家以外, 还出现了擅长筝、阮、笙、箫、笛、方响等乐器的演奏家。我国的民间合奏音乐也是历史悠久, 十分丰富的。如现在民间流行的气势豪放、粗犷的吹打音乐, 早在汉代就已经兴起, 当时叫做“鼓吹”。它常常出现在婚丧、节日庙会上, 吹吹打打分外热闹的场面, 体现了浓郁的汉文化民族风情。

五四运动以来, 民歌的内容和题材就更加丰富了, 并在当时还曾作为斗争的有力武器, 如《送郎当红军》《秋收起义》《盼红军》等民歌。抗战时期的民歌促进了军民团结一致, 使前后方紧密配合, 鼓舞了军民斗争的士气, 如《拥护八路军》《边区十唱》《绣金匾》《抗日小调》《十八集团军》等, 这些民歌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反映了人们消灭敌人的决心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解放后的民歌激励着人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劳动热情, 如《老汉也唱个跃进歌》《绣花曲》。以上这些民歌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之所以被世界所公认, 还是源于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和优美。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笔宝贵财富, 所以, 应该积极努力地去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我国目前对传承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尚需加倍重视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继承我国民族音乐的宝贵财富, 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丰富和发展, 因而, 培养人、教育人的学校自然成为音乐文化传承的主阵地,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于音乐教育, 特别是高校的音乐教育。

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使任何一个民族保持和传承自己的音乐文化都变得越来越困难, 中国民族音乐也不例外。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和爵士音乐席卷大地, 幼儿、学生和大部分家庭成员都能哼唱一些高度商业化的歌曲, 而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知之甚少甚至完全陌生。一些流行歌曲, 在旋律上追求“中西合璧”, 在歌词上对道德、人性和爱情的表现, 往往叹息多于欢乐, 缠绵多于明快, 哀伤悲怨多于清新活泼。这种流行曲对年轻人, 非但起不到培养高尚情操的作用, 反而会使其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心态向畸形发展。所以, 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对传承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应予高度重视, 为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21世纪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 在各种音乐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今天,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有效地抵制艺术庸俗化和消极文化现象的不良影响, 如何让我国古老而丰富的民族音乐更好地被传承, 特别是如何在高校青年学生中更好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提高大学生的民族音乐修养, 改变当代大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现象, 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 除了能唱一些流行歌曲外, 在音乐方面的修养还十分欠缺。从某种意义上讲, 忽视音乐教育, 必然会导致人才综合素质的缺陷, 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为此, 高等院校的学生, 应当补上民族音乐教育这一课。高校音乐教育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和亲历体验性, 在“听、唱、学、看”的音乐实践中, 培养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以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吸收柯达伊的民族教育思想, 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应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的民族教育思想给许多国家带来启示。柯达伊一直执著地追求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 并将其融合于音乐教育中。他深入地探讨匈牙利的国家历史、民族斗争史和音乐文化发展史, 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来发展音乐教育, 使匈牙利的民族音乐教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系。吸收柯达伊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 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必须在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深入研究, 使学生建立民族音乐文化的概念, 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音乐的遗产极为丰富, 无论哪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族音乐, 包括戏曲、歌舞等, 在不同的地区, 又有不同风格。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在内容选择上虽然保持了一定的民族特色, 但主要还是以西洋乐为主, 如乐理、和声、记谱法、复调等。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学习我国传统的东西, 以至于传统的民族音乐教育内容一直没有人系统地总结, 使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出现了停滞, 甚至有所倒退, 尤其是在民族音乐理论及器乐的演奏上。在高校音乐教育中, 教师必须明确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认识和掌握我国民族音乐, 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优良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从而增强整个民族的自尊心及爱国主义热情, 这才是音乐教育的目的。

四、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使之在继承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民族音乐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 任何时代的音乐都离不开对音乐传统的继承, 任何民族音乐都不可能抛弃民族而重新开始。同时, 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音乐, 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 不断地扬弃和创新, 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才能反映活生生的当代生活, 并给其发展带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只有遵循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发展方向, 创作民族化音乐作品, 才能使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上独树一帜。

音乐教学与音乐相关文化 篇5

作为一个音乐教育者,不能把音乐教学单单的看成是教书,不仅要去研究这个知识的领域,还要挖掘其他领域中可以相溶的元素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耳目一新,被其无穷的魅力所感染,爱上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部音乐文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正如歌剧大师瓦格纳所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1.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

1.1音乐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民族音乐与古典文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二者同根同源、彼此贯通、相携共进,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音乐中有诗歌,诗歌中有音乐,音乐离不开诗歌,诗歌离不开音乐。《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富文化价值的诗歌总集,也是历史上第一部可供系统考查音乐与诗歌关系的文化典籍。我们知道,《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不同的题材,这风、雅、颂既是对诗歌的性质、地域和使用场所的分类,又是对音乐的分类。风是指带有地方色彩的诗歌和音乐,雅是指周王朝贵族层的诗歌和音乐,颂是指宗庙祭祀时使用的诗歌和音乐。《诗经》中的诗作的具体音乐形式虽然已不得而知,但从诗的语言节奏和韵律,我们仍然可以体悟出它的音乐节奏性和旋律性,感受它的音乐美感。

1.2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也是如此,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如《图兰朵》、《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纵观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是文学功底厚、音乐修养高的横跨音乐与文学两个领域的跨学科人才。他们不仅深谙平仄韵律,而且洞晓节奏音律,善写歌辞、会创作乐曲、能奏乐唱歌,给后人留下了大量音乐文学方面的佳章妙句。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部典型的作品,作为剧作家,关汉卿具有音乐与文学双重修养,能够巧妙的将宏大的文学体裁用复杂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清明》、刘禹锡的《竹枝歌》、王之焕的《凉州词》、王维的《阳关曲》、柳宗元的《渔翁》等。

1.3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画面。所以有人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的意境竟是那样的相近。

1.4音乐与历史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然是两首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和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气势恢宏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也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乐。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过多地注重了音乐学科本位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因素,所以不能深刻地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2.相关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2.1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在音乐教材中,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又有丰富的世界音乐文化。如《阿细跳月》、《快乐的罗嗦》是彝族的民间音乐,《杵歌》是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多快乐呀多幸福》是藏族的民歌。通过演唱或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世界的音乐是丰富多彩的,在小学音乐教材的《环球之旅》单元中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音乐,如《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通过观看电影,既可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助于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草帽歌》是墨西哥歌曲、《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的歌曲。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了解许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有教材中的《西洋乐话》单元中介绍世界名曲,教师带领学生沿着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足迹,走过音乐发展史的长廊。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2.2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信息和具体的形象。例如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首先为学生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首先拥有完备的思想积淀。之后我又边欣赏边讲解,以图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悟,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忧伤的乐曲,看着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情而抗争的画面,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学生们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滔滔的情海之中,为千古绝唱的爱情的悲壮所感动。

2.3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通过教育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21世纪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这对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创造力的培养包含着许多因素,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就是众多的因素之一。因为创造的过程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的过程,积累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结合文化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必定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另外,音乐本身就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演奏、演唱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

如在感受《春江花月夜》的情绪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创编歌词,其中很多句子都来源于古诗词,例如:山苍苍、水茫茫、船似箭、桨激浪、歌声随风扬。心欢畅、踏浪归去月如霜,难见水天长&&这些都是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学过的知识,即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提高了语文知识,从而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艺术,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在理解《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出《春江花月夜》的绘画作品。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 篇6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多元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中开展的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于高校来说,应当如何继续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成为了新的课题。而且随着社会进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开展好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极大的财富,能够在提升学生音乐水平的同时培养高尚的品格,因此音乐教育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学生和社会的持续关注。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是当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放眼国内大部分高校的音乐教育水平,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去提升和完善。根据对当今各高校的初步调查,在高校的音乐课程中,体现地方特色性的内容涉及的非常少,除了部分几个对音乐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外,学生在课堂上能直接学习的音乐知识十分有限。另外,在教学模式上,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都是以“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只一味的灌输知识,不管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所学音乐文化的内涵。因此,采取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势将必行。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中逐渐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一般来说,在校园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极大地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前接受多元文化教育,以便学生将来踏入更加多元化的社会时,能够快速的适应这个社会。音乐已经不再是一个教育过程中附属的学科,它在如今的素质教育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使学生能经过高强度的繁重学习后放松自己的大脑,活化精神,从而以更高的效率再次投入学习生活中。所以,在高校中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十分必要,使学生在放松大脑,调整精神的同时接触多元文化,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怎样在高校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在高校中全面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并非易事,它需要系统的规划和改革,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并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制

在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前,一定要建立完善的体制,健全相关的教育制度,由此来确保多元化音乐教育的顺利展开。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填鸭式教育”对学生强行灌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将一部分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带入课堂,让学生能够了解各个地区不同的音乐文化,用这种方式来带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加全面的实施多元化音乐教育。

(二)提高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水平

在开展教育工作之前,授课音乐教师一定要确保十分重视和理解多元化音乐文化,明确多元化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不单单得具备较强的音乐理论基础,还需要在课堂中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并激励学生自主的去创新新的方法来获取知识。针对个性较强的学生教师应当采取更多的沟通和引导,分析学生自身因素,对症下药,采取措施让学生对学习多元化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要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好在教学过程中,以最饱满的状态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

在开展多元化文化教育工作之前,教师应当改变之前的传统教学方式,摒弃“填鸭式”教育,将强行灌输知识的方式转变为用音乐文化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主动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求知、自主学习。当然,如果单纯的强调和展示多元化内容的教育就无法达成具体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音乐知识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加深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和体会,为教学模式的建立打下基础。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类文化蓬勃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发扬光大,这为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世界各地的代表音乐作品代入课堂供学生们欣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放松身心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体会多元化文化的意义,清楚的认识到世界上的音乐具有的丰富内涵。但是在高校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的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探索和研究。对现在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对于多元化音乐教育在高校里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探讨,探讨研究在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策略,旨在为各大高校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方向性的指导和可行性的建议,为高校音乐教育事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晨.解析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群文天地,2013,(04).

[2]侯涛.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07).

[3]赵书一,李哲.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14,(17).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 篇7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民族音乐是体现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凝结了无数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高校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学习传统的民族音乐,还使学生对我国音乐发展史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传统的音乐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以及综合素质。我国高校应当加大民族音乐的教学力度,推动民族音乐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音乐文化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包含着特定的情怀,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中渗透着许多积极的思想观念,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民族音乐文化一直伴随我国社会的发展共同进步,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将民族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教育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能够深刻的领悟到民族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当前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下的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和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下,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许多高校还未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民族音乐文化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多数高校对音乐课的价值认识不足,并没有完全发挥音乐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许多学生和家长也逐渐认为音乐课程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外选修课而已。此外,大部分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并没有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重点内容,只是在中国音乐鉴赏之类的选修课程中进行穿插讲授,由于选修课课时的限制,使教师无法将系统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虽然对民族音乐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难以满足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要求。

三、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

(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是将民族音乐文化穿插在公共音乐选修课程中进行教学的,无法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此外,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音乐理论基础薄弱,即使在音乐课上与民族音乐有所接触,由于缺乏民族音乐的知识基础,还是很难对其产生学习兴趣,无法实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高校应该专门开设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将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让学生在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熏陶下逐渐养成传承意识。如果学校不具备专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条件,可以选择在音乐综合课程中加大民族音乐教育的力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更多的时间认识和熟悉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创新音乐教学模式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然而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大多分散在民间,因此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校外实践活动。音乐作品的产生和发展,音乐文化的形成与传承,都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渊源。学生通过参加校外实践活动,能够对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为之后的民族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民族音乐往往集中反映某个地方特有的风俗,而不同的民族的不同风俗使得民族音乐风格千差万别。学生亲身体验过民族风俗才能彻底了解民族音乐文化与民俗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学习、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因此,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采风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

在安排民族音乐课程的任课教师时,最好挑选那些民族音乐文化功底深厚、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然而,我国高校音乐教师在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整体素养还不是很高,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扩大自身的知识层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此外,教育部门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比如定期开设民族音乐培训课程,并具体划分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模块,对全国高校音乐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和民族音乐教学能力。这样教师在进行民族音乐知识传授时,就能够以其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储备和强大的示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四、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 篇8

一、文化与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创造的文化特点和自身的文化价值形式的体现方式。音乐不仅有技能层面的知识,也有情感方面的表达。音乐还包括了历史背景、社会认知、艺术、文学、行为、意识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在全球化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并研究音乐,音乐已成为艺术学里的重要学科。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历来被看为是最宝贵的文化之一。不同民族的音乐所蕴含的精神和情感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想和灵魂,也是其智慧的发源地。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民族文化的缩影,真正的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高校民族音乐教育

高校教学中要认真的研究音乐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明确音乐教育到底是要传承什么,如何才能够更好的传承。高校要将民族音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国家的文化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尤其是现在新课标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创新。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都要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重新定位,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

二、高校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提升高校教师的音乐文化素养

民族音乐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音乐素养,还要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在讲述民族器乐、民族歌曲的时候,教师要找到合适的视频资料等。在对民族乐器介绍的时候,最好是进行适当的现场演奏;在介绍民族歌曲时,如果能进行适当的现场演唱,定能提升学生的演奏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主动的学习音乐教学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教学知识结构以及现场示范的技能技巧。教师除了要认真的钻研教学知识之外,还要积极的借助社会中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的水准。教师可以开展短期或者是长期的音乐培训班,定期开设培训班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更好更快的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

(二)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多样的授课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鉴赏性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讲解和音乐作品相关的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开展讲座式教学,教师可以适当邀请民族音乐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或者是讲座,这样在社会著名演员、知名专家、民间艺人等的教学中,学生就会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进行讲座过程中,教师融合知识性、增加趣味性、灵活安排一些课堂上的教学互动。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民间节日活动,深入田间地头观看民间艺人的演出,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若课堂中发现有具有民族音乐功底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现场示范演奏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营造合适的音乐文化氛围

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橱窗用来展示民间民族音乐演出的照片,包括民乐、戏曲、曲艺、民歌等演出的照片。为了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开展器乐图片展、模型展等,鼓励学生组建民乐演奏小组,举行民歌演唱大赛等,还可以邀请专业的演出团体到学校来表演。还可以充分的利用广播台、电视台播放优秀的民间乐曲,无形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

(四)利用本地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

我国的民间音乐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不仅要充分利用本地的音乐文化资源,还要使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民间采风的活动。收集并整理当地民间的素材,扩充教学材料内容。还与当地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学者相互讨论,做到民间艺人、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对民间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 篇9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内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而民族音乐是对民族思想及历史的写照, 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传递出该民族的精神信仰、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历史。例如藏族《北京的金山上》, 白族《大理三月好风光》, 纳西族《白沙细乐》, 傈僳族《摆时》, 佤族《阿佤人民唱新歌》等, 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也是他们性格、生活的写照。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 丰富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并且每个民族都赋予其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内涵与修养, 因此对于高校的音乐教学不仅增加了新的模式与内容, 同时也为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单一, 尤其对于高校音乐的普及主要采用欧美等西方国家或者当代通俗音乐, 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是没有注意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我国高校音乐文化带来的重要作用。

(二) 有利于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加民族间的感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主流文化的媒介, 因此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及人文信仰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可以作为与少数民族同胞们进行交流的媒介, 有助于民族间感情的增加。这些音乐作品是人们心理及生活的写照, 也抒发了创作者的心声与愿景。

(三) 培养、营造高校深厚的音乐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高校是塑造人才的地方,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 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个人修养。“艺术的真正魅力, 不仅是技巧的表达, 更是对人格的塑造”因此, 用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来培养高校的音乐文化内涵, 营造深厚的音乐文化气息, 有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让音乐成为净化心灵的鸡汤, 是音乐艺术的更高境界。在当今社会, 成名、造星、炒作等随处可见的音乐时代, 对音乐人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在普通高校中, 音乐教育不是作为专业教育而教育, 而是应该作为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开设, 用音乐启迪心灵、培养情操。

三、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影响的措施

(一) 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据文献统计, 我国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院校90% 集中在专业性的少数民族院校, 8%在音乐院校, 而仅有2%在普通院校开设[3]。面对这种现状, 不禁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而担心, 同时也对民族间的交往、友谊而担忧。课程是传播知识、文化的主要方式, 因此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迫在眉睫。不仅要在专业的音乐学校, 而是要在大部分高校开展下去, 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所了解, 同时吸取文化精华, 提升个人修养。

(二) 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欣赏与传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要想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传播继承, 前提就是要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欣赏, 而欣赏的前提就是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音乐课程所带给学生接触、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益处, 就是增加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

(三) 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开展的较少, 因此缺少专业性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师。这对我国高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可以采取对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引进少数民族音乐家, 或者让音乐教师去相应的少数民族地区去亲身体验民族音乐文化。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 为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注入动力。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表现,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屹立不倒并源远流长。少数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人文价值, 同时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 值得我国高校学生进行学习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可以通过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 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欣赏与传承, 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 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好地平台。

参考文献

[1]卢国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2, 01:163-164.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 篇10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形成了彩云之南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素有民族博物馆之誉的云南,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开放的姿态加快建设富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民族文化,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1999年,云南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即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塑造云南新形象,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然而,在以经济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致命冲击。一些民族民间的音乐面临消亡的危机,越来越少的人来延续这条“民族的灵魂之河”。如何处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文化并要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焕发生机,承担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这一重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云南是一个民族大省,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本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根基、生活历史、民族个性、风土民情、精神风貌、审美趣味等,因此,我们可以透过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来认识他们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云南本身就具有自己的文化产业的基础,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宗教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等音乐品种。人们把云南称为“歌舞的海洋”,云南不仅自然风光美丽,更重要的是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传唱着最动听的歌、舞动着的生命似奇迹。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这个走向世界的让云南人感到骄傲的杰作为何震撼着世界人民的心,人们透过艺术形式,不仅感受到了艺术表现的外在的美,更重要的是透过歌舞表演,看到的是不同的民族对生命、生活的理解,反映了最真实的“灵魂独白”。随着“十五”期间云南文艺创作环境的不断优化,催生了一朵朵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市场、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奇葩,全省文艺呈现全面繁荣的良好态势,涌现出以《云南映象》、《天地之上》为典型代表的大批文艺精品。民族歌舞《母亲河》、《小河淌水》、《丽水金沙》等一些具有时代性的代表性作品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使更多的人认识云南、了解云南,对推动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很大的动力,音乐人、文化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也逐渐体现了自身特有的价值优势。发展文化大省,就要充分发挥云南的地域优势,以少数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发展的根基。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导致“生态危机”与传统音乐“断流”的现象,我们要看清楚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多种精彩绝伦的民族歌舞、戏剧、音乐等由于缺乏必要的整理、宣传、推广而濒临消亡,如何才能挽救传统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对于少数民族来说,音乐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它的消亡也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高校艺术专业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1、学校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主要以社会文艺团体、专业的民族音乐机构和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由文化部门来负责扶持;而学校音乐教育则主要以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为主要内容,没能很好地利用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尤其没有很好地引进地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学校音乐教育受到西方音乐思潮的较大影响,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

云南是一个世界文明的少数民族歌舞之乡,本应在音乐教育方面有所长,但事实相反,云南的音乐教育始终是那样的落后,要贯彻云南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精神,就必须抓好基础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要建设好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离不开全省的学校中的艺术教师。

匈牙利民族的艺术领域原来曾经是一个迷失自我、殖民化倾向严重的国家,长期以来,匈牙利社会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民族音乐传统到底是什么。教育学家柯达伊一直把民族音乐教育放在自己整个教育体系的首位,他认为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在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尽善尽美的民间音乐中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凝聚了人民多少世纪的才智。孜孜以求、探索艺术道路的柯达伊看到了他的艺术方向和历史使命。强烈的爱国热忱、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促使他全身心地投入这项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去追求他的目标,实现他的使命。柯达伊教育体系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靠少数民间艺人、文化馆、宣传部门就能得以实现的,要从根本上来改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还须通过学校教育这个途径来实现。

2、确立高校教育为“母机”的核心位置

21世纪,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已成中国音乐界的共识,大学音乐教师学习与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责无旁贷。大学教育应努力扎根于本国水土,构筑有真正生命力的音乐院校,以及从其文化传承所影响的社会人群的数量、阶层、梯队等社会性的民族文化建设因素出发,展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从教育的锁链关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在一层层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师资的培养最终将回到高校的音乐师资的“母机”问题上,就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来看,高校的民族音乐传承是关键环节。云南高校有一批为培养民族音乐人才做出贡献的老一辈音乐教育者,杨放、刘蓝、张兴荣、尹惫全、杨建生、赵志扬、周凯模等老师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成功地开设过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在民族音乐教学方面已取得一些成就。但少数民族音乐并未真正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专业音乐教学的课程体系,这就使得我省的基础音乐教育与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没有真正地按计划、步骤的有效实施。高校作为教育“母机”的核心地位课程设置一定要根据培养对象、培养目标来制定,才可能真正达到教育过程的一贯性、教育思想、宗旨的一致性。

三、云南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前云南有12所高校设立音乐教育专业。作为云南音乐教育的“母机”,是否能够正常地运行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从笔者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省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开设并不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音乐教育人力资源匮乏,教育专业化不高,缺乏专职的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2)民族音乐文化课程设置缺乏地域特性。民族音乐教育日益边缘化,少数民族音乐没有以系统的方式纳入音乐教学结构,没有独立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3)缺乏有针对行动具有地方特色的好教材,使得教材建设跟不上实际的需求。(4)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枯燥单一。(5)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实习实训基地,难以保存和流传民族音乐的文字记录。

为了配合云南文化大省的快速发展,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根据云南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强化高校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高校的文化建设中,核心竞争力集中在“人才”资源上。大学音乐教师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构建以民族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当代大学音乐教师面对音乐教育现状必须努力奋斗的方向。大学音乐教师只有自身学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更好地完成民族音乐文化“有效传承”的文化承继任务。

“所有的文化艺术都需要透过教育来传承”,每一位大学音乐教师都站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延长线上,只有在真正理解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将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出来并切实实施下去,才能真正达到大学“有效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文化承传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音乐教师的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继续学习,通过进修、访学以及教研活动等方式来加强高校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研究。2004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等五部委于印发了《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提出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相关意见。2006年开始招生。可见国家特别关注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毕竟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这样的优惠政策,高校教师还得靠自身学术团队的协作努力,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学习,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学术交流,形成具有较强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一支团队。

2、完善民族音乐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功能,就必须对课程体系的设置作系统的安排。高等院校在师资培养方案中应根据地域特性增加了民族音乐课程,并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设地方音乐课程,使未来的音乐教师真正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的素质。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地域特性适当地增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例如,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对高校地方性音乐课程体系建构的研究上就注意了与地方性的有机结合,通过通识必修和选修课的方式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平台,开设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白族音乐概论、原生态民歌演唱与欣赏、云南少数民族器乐作品赏析、南诏七乐发展简史等一系列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特色课程。

在民族乐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也可借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成功经验,首都师大的音乐学院的学生,大三时每人都必须选修一门民族乐器,因此在实习的课堂上,我们会看到学生在上有关民族音乐的课题时,二胡、古筝、琵琶、扬琴等都派上用场,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艺,使得课堂形象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每年的毕业晚会上,我们还会看到一台专场的“民乐演奏”晚会,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展示了学生们过硬的民族音乐素质。

3、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所谓转变观念,指的是改变以前高校教师“唯我独尊”、“封闭自锁”的教育观念。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学方法论探索建构在课程理论改革基础上,基本教学方法不应停留在简单的教唱上,应根据以乐曲的特点来展开教学,结合课堂进行专题教学与个案研究,并学以致用。关注自然、人文地理常识,学习民族乐器,通过电教设备,让学生通过观看生动的视频影像,增强艺术感染力,增加新时期传统艺术新发展的比重,了解音乐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课堂上注重将现代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民族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一个发展创造的自由空间。另外在演唱一些具有舞蹈性的民歌时,教师可结合少数民族的舞蹈创设“载歌载舞的”欢乐课堂。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单一的教学方法上,而是要不断的改进,大胆的创新上来改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打心底喜欢民族音乐。

4、建立民族民间艺术实践实训基地

民族音乐来源与生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学生创造一个深入民间、亲自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的机会,建立民族民间艺术实践基地。在采风发掘和录音录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这些本土音乐的存在方式及其文化意蕴进行深入地考量,使之能够作为传承教育的重要内容。采访活动还要结合民俗节日和风俗礼仪,使学生真正体会那些“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等不同演唱形式的人文内涵,了解传统音乐的文化渊源,民族音乐的传承,如果没有对民族语言的掌握、民俗风情的深入了解,是无法继承,不能得到其中的真髓,更是无从谈什么发展了。

5、建立地方民族研究所

“学术性”是高校的生命延续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实,民族音乐文化消失重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搞学术研究的“文字记录者”。因此,高等学校不但需要一些民族音乐专业过硬的教师,还需要有一批勤于思考,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要想使各个地方民族的音乐传承下来,必须要尽快建立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地为传承和发展云南的民族文化事业做贡献维护民族音乐生态的平衡。

四、结语

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浩瀚的工程,云南高校在艺术教育中,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为基础教育输送具有过硬的民族文化素质的教育人才。民族音乐传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引进毕竟涉及到一个学校音乐教育整体性的结构改革,涉及到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整体建设,这也将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一个过程,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7.

[2]杨立梅,李妲娜.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南出版社,2000.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 篇11

关键词 高校音乐;文化产业;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73-02

如今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迅速转型与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高校课程设置、课程改革以及对于高校教师资源的重新组合与考核等问题的研究,也提上新世纪的“议事日程”。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地方音乐文化发展的产业化水平和规模。高校输出的人才,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动力,推动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的水平。

新世纪的语境下,必须强化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各类资源的功能和综合效用,有必要对各要素进行重新评估、分析、研究和定位,从而推动以高校音乐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产业发展,以此带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水平的进步。

1 注重资源整合与利用

目前,我国在高校音乐教育和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各类专业人才,高校中也不乏较有理论和实践积累的专家,市场上同样拥有一批很有商业运作经验的经营者和投资者,但我国当前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仍未达到理想水平。这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现有高校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我国多个领域的人才各自为战,缺乏统一和协调,导致当前高校音乐生在校接受的教育是视野狭窄的专业教育,毕业生往往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音乐文化市场中又缺乏具备综合性能力的人才,造成人才培养与利用方面的脱节。

笔者认为,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进行规划,培养系统化的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才能够体现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当前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应重新审视高校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和具有针对性的方案,整合高校教育中的诸多人力、课程教育、市场、政府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资源,彻底改变各自为战的状况。在音乐教育中综合本校的各学科教师资源、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实现多种人才的综合性培养目标和多样性培养运作方式。

2 大力推进教学变革

高校是培养高层人才的环境,因而需要对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对高校音乐教育有必要根据社会多样性发展需要进行转向性的改革,认清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当前,我国对于实践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加之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毕业生各自的就业具有很大反差。因此,在中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中进行技术性质、专业性质、研究性质、管理性质以及经营性质的课程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对于实践方面的探索实在太少,很难产生实际性的意义。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早已不再是向各级学校、教育机构输送音乐教育人才,也不再是向演出团体输送表演人才,更不是向部分政府机构输送管理人才,而更多的是面向市场,面向更为宽广的领域,人才的就业也出现更为多样化的趋势。因而,使得这些人才在学校就得到一定的市场化训练、管理训练以及创新性能力训练,对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和音乐文化各项事业,提升音乐事业的各项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高校要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利用,构建能够培养具有实践经验、多方面的理论修养,以及具有创新素质和综合性知识结构的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采用具有多样性、复合性意义的课程设置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3 提供各种保障

我国地方音乐文化产业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监管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一定的混乱局面。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各项事业无从正常展开,无论是对音乐创作方、制作方、投资方还是运行方等,都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由于旨在保障市场秩序和进行职能分离的中间机构的建立、组织和实施方面的立法还不够成熟,地方政府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干预依然较多,也造成行政化色彩过重的印记。自由、公平的机制还没有被确立,无法完全体现原创者自己的精神和内心世界,也限制了很多音乐创意的实施和进行。这些因素在某些方面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中知识结构与法制意识方面出现的问题。高校音乐教育应加强学生的各项法律法规课程以及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强化,塑造有助于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探索的保障机制,使得学生懂得知识产权、专利权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加强自我成果的保护,调动其参与研究、创新的积极性。

在演出方面,市场化过程中,大众音乐冲击高雅的严肃音乐、定价机制、运作机制的法律缺失,完全颠倒了艺术的价值,混淆了人们的艺术审美取向和追求。在演出中的“假唱”则打击了一大批具有实力的艺术从业者,也阻挡了后起之秀的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中缺乏这方面的实践和明确意识,以教育人才为培养目标,满足不了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实际演出需要。在音乐作品营销运作和流通的过程中,面对一批版权问题,很多法律法规的不明确性,又造成评判的不公,也大大打击了原创者的信心和积极性。作为高校音乐,应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体现这些方面的需求。

网络媒体来临的时代和电子媒介成为主流的语境下,对于很多问题的约束和惩罚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依据,往往造成监管不力,扰乱了整个市场秩序,从而导致人们的创新意识出现失衡,投机取巧和不讲职业道德成为主要表现形式。在音乐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由于没有明确的负责机制和监管机制,也常常使得后续发展乏力,没有创造性和持续性。更严重的是,这种脱离音乐艺术家群体和音乐人士主导的文化创意,往往会排挤其他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创意和发展。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这些因素没有被很好地考虑和对学生进行信息方面的传递,造成所培养的音乐人才缺乏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常识。

因而,在高校中加强法律、知识产权、专利权以及相关法规的教育,建立鼓励其进行创新与实践的体制,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而社会在健全当前的市场秩序和文化法律、法规,建立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保护性、激励性的法律,确立减少行政干预和其他不利影响的法规等方面的因素,也将推动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担负着为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人才输送、机制研究与创新等方面的任务。这些资源与课程的改革设置一同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石。没有这些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变得更为艰难。

参考文献

[1]杨吉华.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述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23(3):82-87.

[2]谢大京,一丁.演艺业的管理与运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马华祥.论大西南民间情歌的开放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3):125-128.

建构专业合作的高校音乐教师文化 篇12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然而, 基于传统的竞争意识以及高校音乐教师相对独立的教学环境, 使其经常独自面对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在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方面, 相互之间缺乏起码的交流与合作, 极大的束缚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建构共同发展的教师专业合作文化势在必行。

一、教师专业合作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 教师专业合作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对教师专业合作提出具体概念的是台湾学者陈美玉, 他指出:教师要实现专业的深入发展, 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教师必须走出趋于封闭的教室设计, 与来自不同教室及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 进而扩充个人的专业实践与理论的内涵。[1]

瑞吉欧教学的代表人物马拉古齐认为“教师必须放弃孤立、沉默的工作模式”, 提倡教师的团队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 瑞吉欧的成功可以归结为教师的高水准的专业水平, 其专业化水平又可以归结为团队学习的结果。

依据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理论, 它认为, 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 而会向他人 (如校外专家或其同事) 学到许多;教师更非孤立的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 这种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 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学文化” (cultures of teaching) 或“教师文化” (teacher cultures) , 正是教学文化, 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它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性和文化氛围, 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特征, 倡导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2]综观上述对于教师专业合作的描述, 尽管说法不同, 但是其基本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笔者曾对某地区部分高校音乐教师专业合作情况进行过具体调查, 了解到:许多音乐教师有和同行、同事相互交流的意愿, 并渴望能够在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进行良好的合作。他们认为:教师之间进行音乐教育教学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 对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合作可以看作是教师个人为了实现自我发展, 与其他教师或教师群体之间或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专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二、教师专业合作的建构

如何真正使教师专业合作发挥其应有的实效性,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培育和谐的教师合作文化氛围

良好的教师专业合作要有好的环境, 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需要根植于和谐、民主的氛围之中。教师合作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民主、开放的空间, 需要每个音乐教师都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到教育活动过程当中。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相对封闭的、缺乏交流的团体只会影响教师成长发展, 更不利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构建构一个开放、交流的团队, 充分考虑教师合作的需要,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教师在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中, 在与同行合作中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和发展。

(2) 、组织丰富多样的研究活动,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a、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活动。其形式可包括:音乐教学观摩、读书交流、专家系列讲座、不同类型的研究小组活动、对音乐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定期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 打破原有的自我教学封闭状态, 形成外来和内在研究音乐教育教学的共同体, 教师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教育研究, 同时使教育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交流方式, 增进各高校音乐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交流。

在构建开放的学习型组织, 充分保障教师主动、自主学习活动进行的同时, 需要为教师提供丰富而开放的学习资源, 以便满足不同教师的各种需要, 教师可及时高效地获得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指导。继续加强对高校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指导工作, 增加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和专业活动的机会。

b、教师专业合作是适应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 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分工。新课程在强调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同时, 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相同学科教师之间, 而且要求不同学科教师之间进行相互合作、互相配合, 才能完成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 新课程实施的过程, 必然会产生许多有待解决研究的课题。然而, 解决这些课题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行的。教师的合作可以使教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对教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专业的广泛合作与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启示, 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3) 、教师学生良好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

高校音乐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在良好的合作互动基础之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音乐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善于和学生交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做学生的合作者, 交流者。教师融入学生中去, 为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搭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 更好地展示师生全方位的能力, 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益, 体现音乐教育的真正色彩。

音乐教师专业合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促进音乐教师队伍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美玉.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M], 台北:师大书苑, 1999.285-287.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30页.

上一篇:水资源短缺下一篇:治疗带状疱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