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之音乐研究

2024-05-10

民族音乐学之音乐研究(精选12篇)

民族音乐学之音乐研究 篇1

谈起中华文化, 大家总是不经然的想到“礼乐文章”这四个字。礼乐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夫子曾言:“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即礼乐是中国社会存在的基石, 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先秦时就有大乐《韶》、《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核心的文化不丢失, 总会有重新崛起的时候。四大文明古国之中, 缘何其他三个古国文化都已断代, 而中华文明却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 都一样曾经有辉煌璀璨的文明之火, 为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结果却是迥异的?只因那文化的根基被掘断了, 城邦、国家自然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必不可久长。

自近代以来, 源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 自认为是天朝上国, 引领群蛮, 洋洋得意, 岂不知:“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自此, 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 惊醒了国人, 茫然无措的图强先辈们, 片面武断的将中国的落后归结于文化的落后。学西方的文化、制度是中华自强先进的必要条件, 鲁迅先生早期都曾说过:“汉字不灭, 中国必亡”。期间, 再夹杂买办和所谓的“公知”收着帝国主义的钱, 裹挟着民意, 干的却是掘中华万年之基的损事!而传统音乐是中华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乐是六艺中的一艺, 六经中的乐经虽然已经佚失, 但乐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却未曾降低, 传统文化被打倒了, 传统音乐当然也不可避免, 中华传统的音乐形式, 音乐理论都被打翻在地, 西洋音乐的表现形式, 理论, 开始代替中国传统的音乐形式、音乐理论出现在大学的课堂成为了主流。传统的音乐形式、理论成为了小众的课程。

孔夫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培植有赖于音乐文化作为土壤。随着媒体的发达, 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 改革开放以来, 国门打开, 进来的不光有国外的资本、技术, 还有各种各样的思潮、意识形态, 形式各异的外国音乐文化, 这些冲击着我国固有的音乐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延, 这种冲击已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在推进, 由城市向农村散播。

人们都说传统音乐好, 但是大多数人都数不出它究竟好在哪里, 我认为传统音乐美就美在它将中华文化之精神注入其中, 钟子期与俞伯牙:钟子期死, 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当知知音难觅;嵇康上刑场, 从容面对, 广陵一曲, 余味悠长;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我心向汉, 故国未敢忘怀;唐玄宗、杨玉环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当知忧患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音乐不光可以愉悦身心, 还可以在倾听的同时正己身、知兴替!

民间是中国民族音乐存在的沃土, 民间的娱乐活动大多以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为主。传统的地方剧如豫剧、秦腔、黄梅戏, 还有那当初流行甚广的京剧;传统的歌唱形式如陕北的信天游, 临夏的花儿等;传统的乐器如古琴、埙、二胡、琵琶等在各地都有流传, 但现在却因为媒体夹带的各种流行的外国的音乐资源的轰炸, 传统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已所剩无几, 电视广播中铺天盖地的袭来的是当下的流行音乐, 传统的音乐形式已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线当中。音乐是表达文化、表达心声的外在形式, 是一个民族的外在标识。十八大以来, 中央政府已经将文化兴国列为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份子, 我辈音乐工作者当乘此契机, 为保存传统音乐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物上讲生物多样性, 作为育种、科研的素材, 音乐也一样, 传统音乐的存留是音乐多样性的体现, 传统音乐文化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可作为音乐创作的素材。如当下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类型的歌曲, 给人以别样的清新亮丽的感觉,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周杰伦歌曲创作中的一大转变。徐千雅的《彩云之南》配合西南独有的民族乐器, 圆润的歌声, 涤荡着每个人的心灵。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于创作之中是发展现代音乐和保存传统音乐的新思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传统音乐不是过时的东西, 它是中华先辈遗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 只要善于利用, 必将会散发出新的光彩。

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系统的阐述了金融高边疆的重要性, 金融高边疆一旦被攻破必将国将不国, 中国在旧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因为金融高边疆的沦陷, 但中国因何没有像印度一样彻底亡国呢?只因中华民族的民族向心力——中国文化没有灭亡, 中华之精神依旧存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在就在于他的文化, 如果文化依旧存在, 那么即使被侵略也不会消亡。相比宋先生的金融高边疆我认为文化高边疆才是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音乐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 是文化存续保卫战的重中之重, 我等音乐人当对民族之魂——传统音乐的绵续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柳诒徴.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 1988.

[2]王耀华, 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3]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0.

[4]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

民族音乐学之音乐研究 篇2

我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音乐分化遗产和优秀的传统,有独特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创作方法。由于民族音乐文化长期根值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为人民所喜爱,所以,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乐欣赏习惯的连续性,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美育,就可以极大提高

这种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曾说过:音乐艺术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摹仿,而在于我们的心中唤起当看到这一事物时所体验过的情感。音乐作为22艺术所给予人的艺术感受叫美感,通过美感使人们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满足。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通过艺术所反映的生活美在欣赏者的思想中引起情感功名和情感体验,从而祈祷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最终达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人类一种主动追求没的实践活动。它要凭借相应的审美对象才能完成对象对于主体的意义在于对象上面所凝聚的生活和精神的实质。一方面,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进情感来理解和体察对象世界;另一方面,审美又是一种高尚的情趣,是一种自由的鉴赏,美作为一种理想与道德境界紧密项链。康德认为,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具有认识和道德的双重属性。审美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没的教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即美育。通过审美的陶冶达到生命的和谐和思想的升华。

那么,作为审美对象的民族民间音乐究竟美在哪里?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精髓的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乐器曲何以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发展至今?并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民歌--朴实美、简洁美

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一门艺术。一般都短小精悍,易于传唱、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如蒙古族民歌《牧歌》、陕北民歌《脚夫调》、《兰花花》等这些作品,在音乐语言、音乐风格上都单纯朴实,清新自然,音乐没有繁复的地位,又没有浓重的和声,知识在独具特色的伴奏音乐的陪衬下,充分发挥旋律的美丽,整个音乐朴实无华而又充满生机,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二)戏曲音乐--特色美、精致美

戏曲音乐由于它是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既具有音乐艺术的听觉特征,又需要与剧情紧密结合,需要塑造人物形象,还得注意与舞台动作的配合;既要有戏曲的剧种特色、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有要有代表本剧种的声腔、语言的地方特点及时代特征。如《迎来春色换人间》就体现了上述特征,这一唱段,作品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根据唱词的格律、情绪,予以精雕洗琢,深刻地表达了剧情,塑造了完美的人物形象,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段,通过剧中的人物与情节给人以麦的艺术享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三)、民族管弦乐曲--谐和美、创新美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并随着历史京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民族管弦乐曲就是常年过分重视、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情思深切、意味隽永、动人心魄的具有交响性的民族管弦乐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典优秀乐器作品之一,原以琵琶曲,后改编民族管弦乐曲,不仅保持了原有音乐的古雅情趣和幽雅闲谈的美感,而且运用民族管弦乐队,加上巧妙的和声、复调及配器手法,实现了丰富音色中的多声思维和立体感,使作品形象更加鲜明、色彩更丰富、感情更热烈,显示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为驰聘我们的想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不仅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可欣赏性和教育性。

但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未能听懂某一音乐作品,即使这一音乐是最美丽的、艺术性最高的,那么对于某一听不懂个体而言也是豪无意义的。尤其是对学生来讲,教师不断努力探索构建适合社会发展与学生需求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和艺术学科独特的功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道德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

民族音乐节绽放二胡之乡 篇3

10月3-5日,江苏省青少年二胡比赛在南京举行,专业少年组与青年组一等奖分别被南京艺术学院陈雨娇(附中)和蔡超夺得,专业组二、三等奖10名中,南艺学生又占去6名,“南艺”成为本次比赛最大赢家。

由本届“民族音乐节”组委会与中国音协创作、民族音乐委员会、中国音协二胡协会联合举办的二胡原创作品比赛与展演同期在徐州举行,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12名,优秀奖9名。《草原风韵》(邓建栋、王建民作曲)、《汉魂》(于汉、郭翔川作曲)获得一等奖。10月28日晚,二胡原创新作品获奖曲目专场音乐会在徐州市人民舞台剧场举行。

本届音乐节演出与活动分南京、徐州、苏州、扬州、常州和无锡6个会场,开幕式11月8日晚在南京紫金大戏院举行,张锐、闵季骞、马友德、闵惠芬、张维良等民乐演奏家参加了演出。闵惠芬二胡独奏专场音乐会也在此上演。中国音乐“金钟奖”江苏省获奖演员专场音乐会以及“两岸情愫”为题的民乐音乐会也相继举行。

作为分会场之一的无锡音乐厅11月14日上演了“恒泽堂之夜”音乐会,由江苏籍民歌、民器全国比赛获奖艺术家参演;扬州分会场11月13日晚在扬州何园举办“丝竹雅韵扬州月”民乐民歌晚会,常州分会场18日在常州市工人文化宫举办“民乐民歌专场音乐会”,常州籍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系主任赵寒阳与上海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家段皑皑参加了演出。

民族音乐节学术活动内容分为“江苏文艺·名家讲坛——民乐大师进校园”和“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高层论坛”两项内容。

二胡演奏家宋飞、琵琶演奏家吴玉霞、音乐学家田青、二胡演奏家王国潼、二胡演奏家赵寒阳均在音乐节期间举办了专题讲座,受到在校師生与专业人士的热情欢迎。

由南京音乐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和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共同组办的“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高层论坛”11月9日在南艺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学术发言与自由研讨。

本届论坛围绕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传统音乐的形成与特质,二胡表演、创作、教学与记谱法等等问题进行研讨。居其宏认为,对待传统不能当“败家子”、也不能当“守财奴”;田青提出要“招魂寻根”,慎谈发展;李岩研究员指出杨荫浏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过,对待传统的淘汰要慎之又慎的观点;薛艺兵教授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多层多元,有大传统、小传统,不能大而化之,笼统对待。伍国栋教授有关江南丝竹明清以来传承情况的研究,汝艺有关王建民二胡创作的访谈与研究以及徐元勇关于古代乐谱东传日本保留情况的研究引起与会者很大的兴趣。

民族音乐学之音乐研究 篇4

早在19世纪初, 我国音乐家们就已经重视民族音乐的发展。如马思聪的民族风格器乐作品、黄自艺术歌曲的和声民族化、施光南吸取民族材料写成的声乐作品, 等等。当然, 现在全球化发展迫使我们不仅要达到经济一体化, 还要将文化推向世界, 接受严峻的挑战。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民族音乐发展逐渐高效化、全面化。

自从2007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亲临第一届合唱比赛现场, 听到几支参赛队伍出色的演唱, 我注意到了民族音乐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还记得当时, 东莞少年文化中心合唱队的小女生们, 在潇洒热情的指挥兼钢琴伴奏赖元奎先生的引领下, 轻松活泼地完成了《猜调》和《小龙舟》。这让全场乃至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 都为之欢呼雀跃。他们并非少数民族, 表现也相当出色。合唱队员通过专业训练, 达到良好的听觉基础、发声技巧与声部配合能力, 轻松演唱民族曲目中的连续的三度加二度地结合, 或者难度较高的大跳音程, 切身感受原始音调的古朴, 以此生动展现少数民族独有的音乐文化特色。赖元奎先生指挥并伴奏的《小龙舟》, 主要以大二度与增五度的结合, 以及小三度与大二度叠置的快速下行, 再加上较欢快活跃的简单节奏, 和时而加速时而减速, 又时而自由喊叫的精彩配合, 赢得了金钟奖合唱第一名。

而后, 在CCTV电视歌手大赛第一届比赛中, 少数民族队的精彩表演亦令我感动不已。特别是2008年以来“多彩贵州”歌唱大赛, 推出了非常多的优秀的民族合唱歌曲, 如大家熟悉的《高原, 我的家》《踩鼓曲》《情姐下河洗衣裳》《毛风细雨》《好花红》《踩鼓》, 另外还有《毛风细雨》《訇皋酒》《走进黄果树大瀑布》等不同风格的歌曲, 它们展现出多彩的贵州风情, 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更值得我深思的是民族地区的地域特性如何与合唱课程在教学上同步与发展, 于是, 我开始关注合唱的民族化发展。

我国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 有着明显音乐文化的差异。例如我们贵州侗族民歌是一份十分丰富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饭养身, 歌养心”是对侗族人民热爱音乐的文化心理素质的概括, 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 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 认为歌就是知识, 就是文化, 谁掌握的歌多, 谁就是有知识的人。一部分苗族民歌一样, 侗族民歌具有复调性, 被称为多声合唱的传统民族。从合唱大赛演唱的表现看来, 他们通过长期演唱实践中, 凭借经验的积累和审美的需要, 自如运用简繁节奏的对置, 节奏的交错进行, 切分音和延留音, 以及声部的模仿等等, 使支声复调因素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不同声部在旋律和节奏方面, 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另外, 分别在不同声部出现持续长音, 这种复调效果非常具有听觉美感。

作为高校从事合唱教学的老师, 我常常思考, 合唱教学改革的意义, 应当在于完善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和谐精神的复合型音乐专业人才。但作为民族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 因其地域的特殊性, 要更有利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应当体现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注重合唱教学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的整合。因此, 课程设置、学术研究与教学的关系、横向的学习与交流以及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与协作, 即为民族地区高校合唱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总之, 随着对民族音乐的逐步深入认识, 可以看到民族音乐的良好发展态势。在现代社会中, 差异才是信息, 民族文化特征、多元的文化概念, 才是个性创造力、社会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源泉。人类应该强化和挖掘自己的文化, 因为, 越是民族的, 才越可能是世界的。2对于西方音乐文化, 我们要吸收并利用宝贵的经验和资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只是拿来主义的话, 那么这个民族必将失去特色而沦亡。所以, 合唱教学民族化发展道路是艰巨的, 也是光荣的, 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与传承它。如今, 维也纳金色大厅有着中国民乐团的光辉身影, 有着中国民族合唱队的美妙声音。国外音乐友人的热情掌声, 在世界各地召唤着我国的经典民族音乐。以甜美声线、亮丽歌喉而被称为中国歌后的宋祖英, 先后已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大剧院和肯尼迪中心举行独唱音乐会。无论是民族演奏家、民族歌唱家, 还是展现集体声乐艺术的民族化的合唱音乐,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者, 正在走向世界, 中国民族音乐正在走向世界。

摘要:作为一个拥有灿烂宝贵音乐文化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音乐应该得到重视与发展。如今各种合唱大赛正在大江南北如火如荼地开展, 他们用民族的声音唱响了民族的精神与魅力。作为高校合唱教师, 切实感受到合唱民族化发展的必要性, 而我们贵州作为多民族地区, 对保护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并促进合唱民族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民族音乐,合唱,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玲.《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

[2].巩玥.《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

[1].巩玥.《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M]

[2].王玲.《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M];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罗远书;“民族特色”审美内涵探[J];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05期

中俄民族音乐比较研究 篇5

摘要:音乐是跨越族际和国界的交际语言,体现着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俄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表现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和研究,展现两国民族音乐的特征和差异。

关键词:民族音乐;历史;形式;风格

民族音乐是由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是各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一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民族众多的国家,各自都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体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本文从中俄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表现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和研究,展现两国民族音乐的特征和差异。

1中俄民族音乐历史之差异

中国是人类文明诞生最早的四个国家之一,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就出现了简单的歌曲和舞蹈,主要用于敬天、祭祀、狩猎等。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较原始时代有所进步,音乐不仅用于祭祀,同时也成为民间娱乐的方式,民族音乐得到了极大地推广,为我国民族音乐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民族音乐达到繁荣阶段,“风雅颂”是当时音乐的经典代表,其中的“风”,即指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至唐代,我国民族音乐已处于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期。

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出现和形成较中华民族音乐的历史晚很多。中华民族音乐至公元6世纪时就已达到顶峰时期,而俄罗斯民族音乐于公元6世纪方出现雏形。公元6~9世纪的东斯拉夫部落生活时代,出现了崇拜太阳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年历仪式歌曲”、崇拜氏族祖先的“家族仪式歌曲”、“英雄壮士歌”等有民间音乐。在古罗斯,音乐仪式成了基辅大公和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出征、节日、宴会、隆重的仪式都有音乐伴奏。但是,直到18世纪,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即区别于宗教音乐的世俗音乐,才被俄罗斯主流所认同和接受,从此俄罗斯世俗音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19世纪中期,“俄罗斯音乐之父”――伟大的音乐家格林卡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挖掘精华、汲取养分,以他卓越的音乐才华精准地诠释了俄罗斯的民族特征和音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了俄罗斯浪漫曲的传统手法,第一次表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色,俄罗斯音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音乐体系。

2中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之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大多拥有自己的语言或方言,形成各自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艺,大约有300种,如北京地区的京剧、浙江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和凤阳花鼓、东北地区二人转、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上海的沪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山东快书等。我国民族器乐种类繁多,几乎各民族都自己独特的乐器,如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马头琴,壮族的田螺笛,哈尼族的巴乌,怒族的竹号,傣族、阿昌族的葫芦丝、二胡、板胡、琵琶、古铮、扬琴、笛、箫、鼓、锣,陕北的腰鼓等。

俄罗斯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俄罗斯人口总数为1.4亿,但却有着190多个民族。民族和地域方言的种类较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俄罗斯各民族自古以来能歌善舞,民间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中国人熟悉的哥萨克舞蹈、形式特异的那乃人的民间说唱、服装艳丽的阿迪格乐舞、俄罗斯民族的踢踏舞、乌克兰的戈帕克舞等都体现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民族特色。众多的民族不仅丰富了俄罗斯的民间歌舞,也使俄罗斯的民间乐器种类多样,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有多姆拉、扎列卡、苏尔纳管、哗啷棒、风笛、乐匙、芦笛、巴拉莱卡、橇铃、古斯里琴、键钮式手风琴、古多克琴、哨子等。

3中俄民族音乐风格之差异

音乐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体现,是各族人民内心世界的反映。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两国人民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中俄两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各具自身内在的鲜明个性。

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或悠长婉转、低沉呜咽或清亮高亢、气势恢宏,无不浸渍着民族历史的沉淀,寓情于其中,以行腔音韵来抒发情感,带给听者强烈的情感体验。气韵与意境、风骨与神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情感与伦理的结合、渗透,这些独特的追求,铸成了中华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俄罗斯文化既不属西方文化,也不属东方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性是严肃,它的严肃使俄罗斯民族音乐悦耳动听,但却像玫瑰一样带刺,平添一份深沉。俄罗斯民族音乐大多以沉静、略带忧郁的旋律开始而逐渐发展为壮阔、颂歌式具有英雄气质的旋律,体现出俄罗斯民族既热情奔放又浪漫抒情的双重性格。

4结语

让民族之花盛开在音乐课堂上 篇6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器乐教学 葫芦丝 巴乌

器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音乐教育离不开器乐表现与创造的教学内容。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创立了多种优秀的音乐教学法体系,其中,有不少就是基于器乐教学的。如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体系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器乐教学迅速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让每一个中、小学生至少掌握一种以上的乐器,通过器乐提高所有孩子的素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失时机地颁布了《音乐课程标准》。《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教育部又在新出台的“2+1工程”中明确规定,每一个中小学生必须学会一件乐器。这些都为我们的课堂器乐教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但是,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我国的器乐教学真正能与国际接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器乐表现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满足各自终身发展的需要呢?我想,我们必须以“新课标”为“航标”,在课堂器乐教学中,凸显新课程理念。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器乐教学像把金钥匙把学生心灵中的音乐大门打开。学生如果能掌握一两件乐器,将会使他们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深深懂得:音乐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入手,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器乐演奏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齐奏、独奏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

现在,高考有综合素质考试,这一科内容涵盖非常广泛,从天文地理到人文景观,从科研到医学,从历史到未来,从生活到社交,等等,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能接触到的知识。而每一个层面又涉及的内容又很简单、基础;其中,音乐方面就会给一首简单的乐谱,让学生回答其作者什么的,如果一个孩子不识谱,那这样的考题肯定丢分,我记得有一次高考,就有这么一道题,写出了简谱的《欢乐颂》,让学生回答歌曲的名字,曲作者以及他的代表作,我监考的整个考场里30名学生几乎都是在蒙:他们所知道的音乐家的名字都出现在答卷里……要不是监考纪律,真想给他们把旋律唱一下……

一、注重乐器的选择

乐器的选择应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年龄特点、地域风俗和经济能力等多方面考虑,绝不能抛开实际,随心所欲。农村学校课堂教学对乐器的选择是有局限的,这是由农村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故选用一至两件乐器最为适宜。根据我校实际及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我选用了葫芦丝和巴乌进行课堂器乐教学。

对于葫芦丝演奏、性能的研究,以及在一线教学的美好体验,使我坚信这种独特的民族乐器非常适合引入我国普通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在提高学生的的综合音乐素养,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现在人们对于巴乌的熟悉程度还不行,好多时候,当我吹横吹巴乌的时候,他们会问我:怎么你这支笛子吹起来是这样的声音啊?其实,从个人来说,我更喜欢巴乌的音色呢。所以,葫芦丝和巴乌的推广,尤其是巴乌,要靠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呢!

1.葫芦丝引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优势

葫芦丝有以下优秀的自身资源:

(1)葫芦丝在现在流行音乐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很多人都喜欢葫芦丝;很多时候,朋友聚会也好,在朋友那里玩也好,经常有人问我:你会吹葫芦丝,那你会吹《月光下的凤尾竹》吗?似乎这首简单的乐曲已经隐隐约约成为了葫芦丝的代表作。

(2)音色优美、祥和、富有诗意。

(3)制作材料几乎全部来自天然的材料,是真正的“绿色乐器”。

(4)外形结构独特,本身就是一件精美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5)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乐器,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

(6)体积小巧轻便,价格适中,声音相容性好,便于普及。

2.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需要

学习葫芦丝,可以作为开启我们学生了解祖国民族音乐文化大门的钥匙,从体验和了解云南的民族风情开始,进而了解其他各民族的音乐,这也是音乐教学所需要的。

二、选择恰当的教法

器乐进入课堂,教法尤为重要。但重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演奏活动。要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葫芦丝和巴乌的吹奏,就得寻求和选择科学的教法。

葫芦丝的学习周期相对较短,整体难度小于竖笛等乐器。葫芦丝的音域较窄,发音较容易,指法简单,嘴上技巧简练,无类似笛箫的超吹技巧。因此,学生学习时比较容易上手。

我的方法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材

乐器进课堂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用不同层次的教材,由浅入深,若不分对象,千篇一律,则不利于学生掌握演奏技巧,更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葫芦丝和巴乌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1.争取多方面的支持

这一点非常重要。学校领导和家长是否支持音乐教师的这一项特色教学活动,是能否将葫芦丝引入音乐课堂的很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学校领导的支持;其二,是班主任的支持;其三,是家长的支持。

2.教师自己必须喜欢葫芦丝并乐于坚持学习

如果教师自己不喜欢葫芦丝、完全不会吹奏,自然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学习葫芦丝并不困难,但是难在坚持。笔者曾送出不少葫芦丝给一些比较要好的音乐教师朋友学习,从指点要点到他们吹奏出听起来还不错的音调没有超过1个小时,但从此后,就很少有能坚持练习下来的了,有的老师浅尝辄止,让美丽的音乐有了欠缺。

3.葫芦丝的挑选

经常有朋友问我:那怎么挑选葫芦丝和巴乌呢?是不是贵的就好呢?挑选葫芦丝有4个重要的原则:(1)音准、音色要好;(2)耐吹性要好;(3)材质要好;(4)价格和产地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民族音乐学之音乐研究 篇7

一、三研合一,探索学科育人的实践规律

1. 研读教材,力求切准学科育人的融合点

音乐学科有着种类丰富的教材内容,如歌舞音乐、诗词歌曲、民族器乐、校园歌曲、爱国主义歌曲等,这些都是实施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建构育人的意识。我们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四个观测点出发,认真研读教材,并反复推敲,按年级分层挖掘教材内容在教学内容中的最佳渗透点和融合点,希望让学生在感悟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国家意识或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在心中深深扎根。

2. 研究课堂,努力打磨学科育人的优质课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科育人的关键点和最佳平台,因此,在以育人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要把握音乐的形式美。教师要深入分析音乐的表现要素和相关知识,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为载体,为学生精心设计参与音乐实践的必要经历,提高其审美实践能力。

其次,要显现音乐的内容美。教师要深入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用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其对音乐的感悟力。

第三,要凸显音乐的内涵美。教师要深入解析作品背后的音乐文化,调动多种教学技术与手段,促进学生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感受和理解,从而逐步完善其审美价值观。

我们以研究课堂教学学科育人的方法为出发点,以校际联动备课组活动、市区级教研活动公开课、市区级音乐学科教学评比等活动为途径,通过说课、公开课展示交流、评课、课后反思、研讨等各种方法,逐步打磨并累积了一批学科育人的优质课例和教学设计并通过学科育人优质课的积累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全体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实施课程改革以及贯彻落实学科育人的能力。

3. 研究标准,合理评价学科育人的达成度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重视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具有爱国情感及文化艺术包容态度,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音乐评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评价和学业质量评价中,应把育人的达成度作为学校、教研组、教师、学生的重要考评指标。如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能拥有爱心,养成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陶冶高尚的情操,具有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及各种能力,这些都应该成为育人达成的重要指标。通过实践,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发挥好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才能促进学科贯彻落实学科育人的健康发展。

二、展望与思考——追求学科育人的无缝衔接

1. 追求美与德的融合,彰显学科育人内涵

音乐学科教学,不能单纯地看成是进行“双基”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在知识积淀的过程中领略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将体悟变成感悟,师生共同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追求向上、求真、尚美的境界。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研究、教学实训、名师对话等形式,引导教师探索“以美载德、以美导德”的学科德育新思路和新方法。将学科育人常态化的、科学的、艺术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美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美的同时,得到道德的升华。

2. 深化教与学的评价,研究落实学科育人的长效机制

在实施育人综合评价的具体细则上,我们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惑,进一步深化教与学的评价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教学常态化。引导教师以育人和学科的教学相融为己任,着眼于日常的观察,记下点滴进步。二是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打破传统模式下教师评价的单向性,更多地让学生自评、互评。三是与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相结合。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实施鼓励性评价,支持学生在人格完善方面的每一点进步。

3. 形成研与训的合力,增强育人责任与使命感

民族音乐学之音乐研究 篇8

关键词:现代作曲技法,民族音乐元素,结合

民族音乐是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将其进行传承发扬是我国现代音乐艺术界的重要任务。在新时期的音乐创作中, 逐渐向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与民族音乐元素有了一定的融合, 极大的丰富了现代音乐的内涵。

一、现代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一) 现代音乐在中国兴起的时代背景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 我国的各项事业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和新高度。其中, 现代音乐发展于20世纪初期, 对音乐的发展和创新是一场比较重要的革命, 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方面形成了创新的理念, 随着《怀旧》和《新霓裳羽衣曲》两部交响音乐的出现, 我国音乐人开始重视和研究现代音乐, 推动了现代音乐在我国的兴起。

(二) 现代音乐在中国发展的重点阶段

1. 萌芽阶段。

现代音乐的萌芽阶段是20世纪初, 《怀旧》和《新霓裳羽衣曲》两部交响音乐的出现开启了我国现代音乐的先河。我国音乐人以这两部交响曲为蓝本, 开始尝试在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中加入西方作曲技法, 将其与我国的音乐进行融合。

2. 持续发展阶段。

现代音乐持续发展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 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国现代音乐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政治现状和意识形态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浸透, 使得演奏技巧和演奏方式, 都表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3. 初期发展阶段。

在1979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明显的改变, 因此我国的现代音乐也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在当时政治环境比较开放的背景下, 在音乐创作方面, 音乐人的思路也比较自由开放, 在音乐中融入了创新理念, 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发展高峰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高峰阶段, 在此阶段, 新成长起来的青年作曲家为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无论是创造技巧, 还是风格都呈现出多变的特性。在此期间, 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现代音乐作品, 使现代音乐开始进入我国大众视野。

二、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元素的结合

(一) 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

以苗族为例, 云南苗族“飞歌”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具备自身的特点, 曲调清新秀丽和悠扬轻快, 并以宫音小三度音用法为其主要表现。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制作时, 为了增强作品的旋律品质效果, 在作品中融合了“飞歌”元素, 发挥了作品较好的艺术效果。例如《苗岭的早晨》这一作品就是以“飞歌”为元素改编的作品。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 不仅可以发扬我国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还可以对民族文化实施有效创新, 凸显音乐的艺术魅力。

(二) 古典戏曲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戏曲风格, 戏曲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音乐, 戏曲的创作中包括了较多的艺术元素。在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 融入民族音乐元素是现代音乐创作的一种创新方式, 在现代的流行音乐制作中, 会融入一些戏曲一书中的唱腔和音调等元素。通过古典戏曲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 可以将戏曲以现代流行音乐的唱法表现出来, 例如, 《新贵妃醉酒》, 这首歌就是京剧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形成的, 这首歌将传统的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 丰富了现代音乐的内涵。

(三) 民族音乐唱法技巧与现代作曲技巧的结合

在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产生了较多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 例如蒙古族民族音乐, 该民族的民歌在演唱时有着气势宏伟、声音高亢的特点, 歌曲内容表达了蒙古人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歌曲也呈现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音乐唱法技巧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 长调的篇幅较长、曲调轻快和节奏自由, 短调的篇幅较短、曲调紧凑和结构整齐。在蒙古族民歌发展的期间, 将现代的乐器和钢琴也融入创作中, 依托长调的艺术特色, 以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呈现民族音乐, 也为钢琴曲调增添了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 歌曲《深藏在心底的歌》就是与蒙古长调融合出来的结晶。

三、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依存发展

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 拥有着不同的文化, 而中华民族的音乐也有着自身的独特魅力。民族音乐借助现代音乐这一形式在现代广泛传播,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和发展。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 不仅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播, 还促进了现代音乐的发展。例如波兰音乐学家肖邦的52首玛祖卡舞曲、中国作曲家何占豪、陈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这些作品都是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 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民间音乐元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都能表现出自己国家的民族风格。

四、结语

民族音乐为我国现代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元素, 而现代作曲技法的应用, 使得民族音乐元素以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展现出来,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中国元素的现代音乐。当前, 音乐的创新应该在本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进行, 创作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音乐, 真正做到让现代音乐多元化、特色化。

参考文献

[1]徐琳琳.论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元素的的结合[J].俪人:教师, 2014, 17:153.

[2]顿薇.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J].艺术时尚, 2014, 08:164.

民族音乐学之音乐研究 篇9

一、民族音乐学概述

民族音乐学, 顾名思义就是对各民族传统习俗的音乐研究, 这是一个世界音乐研究范畴上的概念由于我国自身的民族特点, 因此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在我国表现的尤为突出。

民族音乐在自身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形成的模式跟一般的传统音乐是一致的, 都表现为歌曲、舞蹈、器乐和戏曲, 但是由于民族的不同所表现出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风格上也都体现出自己民族的鲜明特点。对于各民族而言, 民族音乐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特有民俗的反映, 同时也是民族自身精神文化的载体, 是各民族最为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文化财富, 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而民族音乐学就是要将这些多形式的民族音乐理论化, 研究其形成和发展中的规律和理论成果, 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音乐学理论对我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

(一) 将传统音乐的研究置于文化的范畴下讨论

民族音乐由于在某种意义上讲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因此在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上, 也多半是将其置于一个文化的范畴下来研究和讨论, 目前在我国, 有不少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者, 提出要将民族音乐的研究建立在对民族文化固有的价值体系中去研究, 这就是在民族音乐学理论中经常说的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

(二) 让传统音乐从一元走向多元化的认识

在我国漫长的音乐历史上, 无论经历多少的朝代更迭, 几乎都是汉族音乐占据着统治地位, 及时是在蒙古人的元朝和满族人统治的清朝时期, 在音乐的发展上, 要么对汉族音乐的深程度上的模仿和学习, 要么就是讲究民族音乐之间的融合, 但是这中融合在很多情况下仍然是以汉族的音乐为主。因此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的研究上就可以看到,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对汉族音乐研究为主,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其他民族音乐的研究, 这种研究方式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一元化的研究。但是, 随着各民族的不断发展, 民族音乐理论的不断出现和更新, 新的民族音乐理论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给予了很大冲击, 让我国的传统音乐研究从一元化的研究中走出来, 清醒的认识到只对汉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弊端和狭隘, 最终走向汉族音乐与各民族音乐研究的多元化道路上来。

(三) 传统音乐的史学研究开始重视对实地考察研究的重要性

在我国以往对传统音乐的史学研究上, 往往只是重视对音乐文化史料和文献资料的研究, 而且这些研究都只是局限于在室内案头上的研究, 却没有想过去出去, 走到民间的乡间小道, 走到那些音乐最初起源的地方, 对实地进行考察, 这种闭门造车的研究方式, 往往在音乐的研究上就会跟实际的音乐发展出现一定的出入。而这种情况的好转最开始是出现在我国的五四运动以后, 很多音乐人和音乐研究学者开始学会深入民间, 对民间音乐的发展和形成历史进行实地考察, 这使得我国的传统音乐研究出现了质的飞跃, 同时也获得了大批珍贵的传统音乐上的文化资料。

在对传统音乐研究进行实地考察的同时, 积累的不单单是文化上的物资资料, 同时也是对传统音乐研究者精神上的陶冶和洗礼。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和研究, 归根结底是为了给精神层面带来美感和愉悦。而只有在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 真正深入的去体验民族音乐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 才可以更好的对传统音乐进行了解。很多的民间音乐, 只是真正置身于那里的山水, 那里的人文环境, 才能真正的进入音乐的意境中去, 真正的从精神层面上去感觉音乐所表达出来的特有感情, 才会真正的身临其境, 产生共鸣。

(四) 学术成果显若, 研究水平不断提商

长期以来, 中国音乐的学术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对音乐本体、音乐历史等的研究。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引人, 促进了中国学者们开始走出音乐形态分析的单一研究形式, 不仅只重视那些与音乐本体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描述和分析的音乐, 而且开始关注、借鉴、引用其他社会、人文等学科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来关照音乐本体, 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还针对少数民族音乐对象多、领域广等特点专门成立了满族音乐研究会、侗族音乐研究会和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这三个民族音乐研究会针对各自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格情趣、不同地域观念的本土音乐作了纵横交错的研究。并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民族音乐走向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面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 民族音乐学应采取“全视角”的观察方法, 将它与周围的关系看作全方位的、多重的。如果我们的研究都能从全视角来看待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既尊重其体系内部的进一步优化, 又将其视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 学术环境及其氛围将会有更大的改观。

综上所述, 民族音乐学的理论研究在很多方面都对我国传统音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积极发展。此外, 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传统音乐, 对其研究的原因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世界范围的音乐文化的发展, 只有不断的找寻各种音乐研究之间的良性影响, 才能实现各种音乐类型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 从而实现音乐文化在整体上的发展。

摘要:民族音乐学是中国音乐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研究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民族音乐学的概念介绍, 从对文化现象的形成、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对民间考察的重视和其研究成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简单论述民族音乐学理论对我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欧阳绍清.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田野工作[J].民族音乐, 2007, (03) .

[2]鲁晓.谈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学中诸学科之间的关系[J].艺术教育, 2007, (09) .

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 篇10

但是, 如何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来源于民族, 是各个民族的产物, 由此解析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并是传统文化、文化交流的重要的必然要素, 更能体现各个民族的内涵和精神价值。

音乐作为普遍艺术的共同纽带培育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对全部的人来说它是自然而然表现出的艺术媒体。音乐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而是普通一般人的艺术。音乐并不象其他艺术一样有什么特别形成的方法, 只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而已, 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具有一定意义的代表性。

音乐兼具民族精神的价值, 就是说它有与个人和民族的灵魂保持同一性的特点, 也是像民族语言、民族生活习惯, 民族文化一样具有保持性和流传性。

民族的存在受民族同一性极大的影响,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具备自己的归属意识, 那么, 就不能称之为民族, 换言之, 这个民族就是不存在。“民族同一性来源于民族的传统文化, 换句话说就是传统文化造就了民族的个性, 并且为了强调民族的个性, 慢慢形成民族同一性, 了解民族同一性最重要的线索就是民族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哪个民族, 在特定的地域生活, 都会形成适应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民族文化。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上, 不同的民族和地域, 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形态。民族音乐从民族存在开始, 不仅随着风土, 生活手段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受民族历史, 政治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民族是有其自己信仰, 习俗, 生活, 习惯等文化传统, 特别是语言共同的社会集团, 所以不管是哪个民族, 在特定的地域生活, 都会形成适应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民族文化。所以, 民族音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征, 所以民族音乐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中国音乐是从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代开始的。根据孔子的话, 真正的音乐, 即是“民族民间沟通的桥梁, 使人快乐和积极。音乐必须是明朗的, 所以“音乐”和“明朗”表现出同一个字, 那就是乐。一般来说, 音乐受人间, 政治和教育影响。

对中国人来说, 音乐是发自内心的, 是人的精神, 对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受音乐的影响。

民间音乐简称为民谣, 民谣是从民众的必要性中直接产生的。是在21世纪的现在能表现出美和活力的真正艺术。民谣因为是纯粹直观的, 所以不能计算;民谣是根据音声来传达的, 所以不能从视觉上考;。民谣是全部口头上直接传下来的, 所以同文字和印刷并不关系。有“民谣是自己形成的”的语言存在。

民谣是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民谣的形成, 是在幸福中探索作为不可缺少基本原理的艺术的欲求的一种表现。民族音乐不仅仅是民谣, 但是民谣能表现出这个民族的本质, 民谣所体现出的精神通常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

民族音乐是民族的产物, 与其说是个人的东西, 不如说是能反映出民族共同体的感性和趣味更加合理。它通常是流动性的, 个人在民族音乐创造中有一定的比例, 但是民族也占有一定的比率。

比如说, 蒙古族是很好客的民族, 客人来的时候很有礼貌地给他们带上哈达, 唱歌、敬酒并奉上美酒佳肴, 不过这个传统越来越商品化, 现在有很多的蒙古餐厅开起来。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有很多蒙古餐厅, 在这其中, 有个叫“蒙古大营”的餐厅里有40个歌手, 其中有10个是汉族的歌手。

民族音乐并不只是作为音乐本身存在的, 而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存在的, 由于人间生活和行动样式, 但更是由价值体系的文化产生和培育出的。在现代化的社会当中, 民族音乐的本质更需要我们保护和传承。

所以, 首先可以认定, 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 无论在世界上, 还是在中国, 都是已经确立并真实存在的。而作为一门完善学科一定有其确定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其中, 方法和对象是相辅相成的, 特殊的研究对象需要特殊的研究方法, 特殊的研究方法有其适应的研究对象, 它们同时决定着一个学科的特殊性、独立性, 如同哲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各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与之相应的研究领域。

民族音乐学之音乐研究 篇11

關键词:学校音乐;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分析

民族音乐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经过总结而沉淀下来的各种音乐元素,是民族习惯、语言、观念、情感等等的集中体现。通过民族音乐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并且可以从整体上去把握[1]。精神文化作为第一资源的信息时代,民族文化的特征、多元文化的概念成为了富有个性化创造力以及社会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为此,推进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关注自己的文化特点,从而实现需求本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各民族人民谋求发展以及促进发展的基本目标。由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不同于自然界的遗传及进化,必须要实现其特质的审美化,强化民族音乐文化形式及价值观念的传播[2],从而使得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延续和更新。

二、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具体实现方式

(一)定期进行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各种采风活动和民俗活动

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首先需要定期进行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各种采风活动和民俗活动。人类的发展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及交流的结果,因此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实现方式也需要通过艺术性的行为,也就是音乐的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学校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深入了解和体会民间音乐社团的活动情况。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课堂里,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丰富资源,从而身临其境的去体验存活在人民群众中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

(二)运用高科技视听手段,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

运用高科技视听手段,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是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手段[3]。考虑到当前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需要适当的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从而保障民族音乐能够更好的普及、弘扬以及发挥。在倡导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文化心理以及文化结构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出现了多元格局。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该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保留其浓厚的中国民族音乐色彩,同时还兼具时尚与流行的世界音乐风格,这样很好的填补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鸿沟,还进一步拉近了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之间的距离[4]。为此,在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多媒体以及高科技的声、光、舞美等手段,诸如符合审美习惯的视觉化元素,从而使学生获得完美视听享受的同时,激发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5]。

(三)树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本的意识,共同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

树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本的意识,共同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也是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以往的心理状态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代形式多样化的音乐形态使得人们接触到了典型样式的“新潮流音乐”以及“流行音乐”[7],它与现代社会中虚无、浮躁的心理情绪有关,是人们失重心态以及生存状态的一种宣泄。“新潮流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大量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8]。各媒体应该多播放、出版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音响及文字图书,从而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意识,营造一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生态环境。21世纪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必须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教育中寻求新的定位。只有彻底改变以往学校音乐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深刻挖掘民族音乐的精神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求得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某种程度的“回归”与“统一”。

三、结语

音乐被视为人类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真真切切的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痛苦与欢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作为我国文化宝库的瑰宝,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及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而学校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必须在当前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背景下寻求新的突破性发展。本文从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分析出发,然后就如何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具体实现方式从定期进行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各种采风活动和民俗活动、运用高科技视听手段,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树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本的意识,共同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为今年后关于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面的深入研究奠定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2004(01):101-115

[2]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01):21-23

[3]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63-167

[4]许洪帅.论学校音乐教育实践与民族音乐文化主体教育的关系[J].音乐创作,2007(06):126-128

[5]黄威.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几个相关问题[J].理论观察,2011(02):117-118

[6]蔡毅.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艺术教育,2008(07):62-64

[7]胡谦平,赵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4(18):79-80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研究 篇12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研究

我国不同的民族地区又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 使得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 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是我国极为宝贵的财富。在新的历史阶段, 深入研究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 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积极探索改进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可行对策, 对于提升我国民族音乐教学质量, 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推广普及我国民族音乐, 意义重大。

一、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 必须注意的是, 当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仍在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具体来说,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音乐教学体制僵化

新中国成立后, 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国各方面体制均是仿照苏联模式, 民族音乐教学体制也不例外。正是在苏联音乐教学体制的影响下, 我国的音乐教学体制略显僵化, 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一定差距。1980年以后, 随着西方音乐教学模式的扩展普及, 我国的音乐教学才出现新的变化。然而, 与之而来的是民族音乐教学的边缘化。发展到今天, 在一定程度上, 在现代音乐教学体系中, 民族音乐教学依然受到排斥。

(二) 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缺失

教学内容缺失是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在我国过去数十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 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严重缺失, 呈现畸形化。无论是深度、广度, 还是质量、数量, 实践中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少之又少, 不被重视, 教学内容中关于“传统民族音乐”知识的传授鲜有涉及。不难发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音乐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对民族音乐的合理认识, 没有看到其独特价值。

(三) 民族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大量教学经验表明, 高水平的教学实践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然而, 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受落后音乐教学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实际的音乐教学老师多以钢琴、声乐为主, 专门研究和教学民族音乐的老师则非常少。当前仅有的涉及民族音乐教学的研究探讨也只停留在期刊上, 想要大力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和研究, 难之又难。

二、完善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需要警惕的问题

近几年来, 不少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完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尝试, 取得了已经的成绩, 值得称赞。但是同时, 认真总结归纳上述尝试的经验教训, 本文认为, 我们需要认识到它绝非一蹴而就, 在实际中必须注意警惕以下问题。

(一) 切忌“一刀切”和“一窝蜂”

完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 切忌“一刀切”和“一窝蜂”。众所周知,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完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决不可心急, 必须由个别到一般、由少到多的步骤逐步推行。例如, 可以仿照我国音乐院校的钢琴课设置, 首先在个别音乐院校试点设置民族乐器课程, 然后根据试点积累的成功经验, 再在全国进行推广普及, 扩大民族乐器课程种类。

(二) 切忌“闭门造车”

历史经验表明, 要想推动社会历史的现代化发展, 切忌“闭门造车”“闭关锁国”, 完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也是同样道理。不可否认, 国外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做法, 我们不能加以全盘否定和抵制, 而是应当根据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 有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借鉴, 使之为我所用。

(三) 切忌脱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 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完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完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过程中, 始终带着“问题”意识, 坚持以“寻找对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狭隘地“唯教学论”, 也要高度重视民族音乐的科学研究, 将教学与研究统一起来, 协调推进, 充分调动相关研究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

三、完善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可行对策

正如上文所述, 完善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 夯实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 势在必行。本文认为, 在新的历史时期, 完善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 必须从丰富民族音乐教材、改进民族音乐课程设置、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面着手。

(一) 丰富民族音乐教材

好的教材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 是科学教学体系的重要体现。因此, 完善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 第一要务就是要丰富民族音乐教材。具体说来, 可将那些富含民族情感、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纳入到民族音乐教材中来。同时, 在实际的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中, 可以大量采用鲜活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增强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此外, 可邀请民族音乐专家编排专业的民族音乐教材。

(二) 改进民族音乐课程设置

改进民族音乐课程设置, 是完善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关键任务。具体说来, 首先就要在认识上提高对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视, 在音乐院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里都要增设一定学时的民族音乐课程, 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民族音乐知识。另一方面, 改进民族音乐课程设置, 还应合理分配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主要是指人文领域的课程设置。

(三)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完善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 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招聘一些专门研究民族音乐教学的人才, 赋予其提升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的重任, 同时定期加以培训学习, 努力通过教师这一中介将民族音乐的独特价值灌输到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张黎红, 尹爱青.论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2) .

[2]张丽艳.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措施探讨[J].音乐时空, 2015 (11) .

上一篇:高值医用耗材下一篇:酒依赖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