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概论(共8篇)
民族音乐概论 篇1
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题目: 民歌音乐风格与地域文化
系 别: 音 乐 系 班 级: 0402 班 学 号: 1404062236 姓 名: 叶 美 艳 指导老师: 王 桂 芹
【关键词】:民歌、风格、地域文化、地方特色、差异。
【摘要】:本文从民歌的传承、分类、特点、各地方民歌的音乐风格以及民歌的地域文化和特征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参考文献】:《民族音乐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现代音乐家论民族音乐》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
民歌的音乐风格与地域文化
一、民歌的起源(什么是民歌)
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洗炼、节奏自由不工整(民歌节奏的不规整,与其说是未受训练的结果,不如说是遵循了心灵的自然律动。自然的歌唱是自发和自由的,无所谓严格的拍子。民间的歌唱正是出于这种原始激情的力量脱口而出。)和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的面貌。
二、民歌的分类、特点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相当多,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了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扑山歌”、“四季歌”、“五更调”,至于像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都各具独特的形式,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照它的体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1、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在共同操劳得特别吃力的时候,用唱歌谣来减轻股肉的疲乏,来集中注意力。号子的领唱者就是劳动的指挥者,他用富于号召性的歌腔指挥众人的劳动,号子的结奏极为短促,歌词比较单一,劳动者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劳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强烈的节奏感。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矿豪迈,和劳动者关系十分密切,号子对劳动有着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号子有以下5种:①搬运号子②工程号子;③农事号子;④船渔号子;⑤作坊号子。
2、山歌——是产生于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山歌产生在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之中,是人们上山砍柴,田间劳动,山野放牧,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成的,山歌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征: ①感情抒发的直畅性;②编唱形式的自由性;③形式手法的单纯性,山歌又分为北方山歌,与南方山歌两大类,北方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色彩区,西北山歌大多集中在几个歌种之
中。主要有:陕北的“信天游”,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内蒙西部的“爬山调”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等,南方山歌比北方普遍,几乎各地都有,山歌的声调高亢嘹亮,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感情,乐段结构较简单,乐句内容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它不仅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它不仅与向远方喊话口气语调直接相通,而且擅长表现热烈、爽快、坦率、真诚的情绪与性格。
3、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小调产生在人们劳动之余,一般有两种场合:一是休息或从事家务劳动的时候,人们常常用小调来泳叹自己的心思,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二是集体娱乐在街头巷尾,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时候,用以消遣助兴,小调的音乐表现特点是:表达的途径比较曲折,表现方法比较细腻,较善于表现矛盾复杂的心情,含蓄内在的隐衷曲折多层的事物发展过程;形式比较规整化,修饰化,小调可分为北方小调,南方小调两类,北方小调:
1、北方时调,时调是小调的一种是在民间休息娱乐时为消遣助兴而唱的民歌,时调的音乐形式比较成熟,结构严谨、完整、节奏规整,常用乐器伴奏,表现手法也较丰富,汉族地区的时调分布很广,北方、特别是华北色彩区的时调尤为突出,流行最广的,有“茉莉花调”、“剪靛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对花调”等。
2、华北、东北的其他小调《小白菜》这是一首河北一带流传的儿歌,3、西北的其他小调《揽工人儿难》是一首流行在陕北的长工诉苦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感情真切动人的陕北民歌。南方的小调有江浙,闽粤台小调、湘鄂、西南的小调等,形式多样,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的运用都较丰富。
三、民歌的风格及其地方色彩的地域性
民歌是人民其中一个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而每个族群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性格色彩,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的影响下,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下面我们分别详细的介绍几个地方的民歌: 1)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丰富多彩,乡土气味和朴实风格浓郁,节奏较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有的起伏很大,有的则平稳委婉,有的感情豪放率直,有的则柔和抒情,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在演唱特点上,一种是以声音平直高亢的山歌风格来表现,另一种则以感情细致、声音委婉的小调风格来表现。
2)山东民歌
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等特点。表现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调为最突出。表现山东人民在和大自然斗争中的伟大气魄、坚强意志和英雄性格的歌曲就表现出强悍、粗犷的特点,3)东北民歌
由于地理、语言、生活习性养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气质,在民歌中往往得以充分体现。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因此显得非常富有地方
色彩,生动活泼,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东北民歌的特点一般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4)江南民歌
江南民歌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这些地区的民歌。江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风景秀丽,景色迷人,人民勤劳心细,历代文人辈出,形成了江南民歌婉转轻盈、含蓄细腻的风格,和北方的豪爽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云南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内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壮族、瑶族、苗族等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歌十分丰富,而且常用唱民歌这一方式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旋律一般来说较简单易唱,常借助于歌舞形式来描述剧情。6)四川、湖南民歌
这一带的民歌许多是以劳动号子为形式的,因为那里有一条长江从它们的土地上流过,湖南民歌的特色是音调嘹亮、悠长。7)蒙古民歌
蒙族歌曲最显著的特点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字少腔多,且拖腔悠扬、舒缓的长调歌曲。长调歌曲在旋律上来看,乐句气息悠长,气势连贯,旋律起伏很大,音域也比较宽广。从节奏上来看,一般节奏自由,可任意发挥,强弱的关系也不明显。
8)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的曲调质朴、流利、高亢,节奏较有规则,具有舞曲的特点,它清脆、嘹亮、高亢的风格我们可以从大量藏族歌曲中深深地体验到。如脍炙人口的《青藏高原》、《珠穆朗玛》。9)新疆民歌
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以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民歌为主。新疆民族个个能歌善舞热情爽朗,素有“歌舞民族”的称号,速度快时往往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慢时则又深情婉转,富于细腻的表情。
我们以几首民歌为例,进一步了解民歌地方色彩的具体表现,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北歌多为六声或七声音阶,结构为较规范的上下句体,音调多用大、宽音韵(135、512)。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
1、山西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2、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再比较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是北音色彩的典型曲调,其形式特点为:对应性的三上一下四句体(二句体的变体),带FA偏音的六声音阶,宽宫声韵结构512,旋法多用五度跳进。歌词“我”的方言读音为E,曲情苍凉凄凉。南音
民歌作品,其风格韵味和形式表徵就截然不同了。如江南小调《无锡景》为典型的南音色彩。风格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
由此可见,由于地域差异, 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的影响下,筑成了洋溢着丰富的地方色彩的民歌。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个种类,它们是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戏曲;和器乐曲。其中说唱艺术的传统性质,歌舞题材和体裁的民族特色;多声腔的戏曲在世界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值得一提的就是器乐曲,中国传统音乐受到孔子美学提倡的“中庸淡和之道”致使中国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相对的单一性,甚至被音乐理论家称为单音体制,尽管这样,作为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的,春求时期古琴演奏家俞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还是为国人挣了脸面:曾被做为世界经典的二十七首名曲之一,被美国人发送到太空,具体后话我们暂且不论,但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确实给我们后人带来了至上的荣誉。
今天,我们来细致的谈谈民歌!那么,我们首先要搞懂民歌的定义!浅显的讲,民歌就是民间歌曲,就是人民的歌,来自于人民大众的心声!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式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中华民族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丰富的音乐语言,和风土人情。民歌有着三个基本特征:
1、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力,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恋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等,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2、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制过程中演唱流传)③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那么,对于这些民歌的分类,大体可分为三个种类!小调
小调主要流行于城市乡镇之间,歌曲的曲调大多比较舒缓,结构也比较方整,常采用民间的一些传说;故事,风俗作为体裁,如江苏民歌《孟姜女》,《茉莉花》,《无锡景》,《拔根芦菜花》,云南民歌《锈荷包》,四川民歌《敬茶歌》等。关于江苏民歌《孟姜女》,《茉莉花》;有很多版本,这有牵扯到中国同宗民歌的问题,这里我不在累赘,有机会我们再论。有些小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揭示现实的意义,如江苏民歌《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故事说了在秦时有一姑娘孟姜女千里为丈夫范其良送寒衣的这么一个传说,当孟姜女走到浒墅关(今
在苏州)时。看门的吏卒不让她过去,孟便将自己悲惨的遭遇,按节令的花名作引,编成十二段歌曲,(现在从民间艺人的传唱听来,这应该是属于变奏体),泪眼婆娑的演唱给吏卒听,看门的吏卒终于被她的歌声感化,于是,放她过关。千百年来,歌曲反映了人民大众对孟姜女这个角色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对秦时的暴政严重不满。
二、山歌
山歌产生于田野山涧,歌曲节奏往往比较自由,有类似于戏曲演唱风格的拖腔,各地有很多著名的山歌,如山东民歌《秀美的沂蒙山》,山歌之乡福建民歌《采茶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歌曲大多以爱情故事为题材,曲式也很有特点,往往歌曲会有一个让演唱者自由发挥的段落,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洞庭湖好风光》等!
对于山歌要理解透彻了,并不是一定在山里唱才叫山歌,有的歌曲如《洞庭湖》在湖上演,也叫山歌,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科学的分法,这里面也有特殊情况,为了让大家更能掌握好这些《放马山歌》(云南民歌)这是一首流行于云南,反映牧童生活的著名山歌。
民歌体裁::“山歌”一般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
音乐特点:它生动地反映了放马人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音乐风格:歌中的衬词及吆喝声,表现了牧童活跃和欢快的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号子
号子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产中,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后一类歌,有些也配合劳动动作而歌唱,一般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而且还是属于那种很剧烈的劳动,你可以想象一下,众人在抬一个非常重的物体的时候,不可能唱出很抒情,很悠闲的如《摇篮曲》式的歌曲,他们为了使大家的力量用到恰到好处,会现由一个人像唱似的,按节奏的呐喊出来,其他人然后附和着,按照先开始的那个人提示的节奏快慢,接上去一块呐喊。这就是号子的前身,后来,演变成一种歌曲体裁。
号子的演唱形式很单一,常见的如合唱,一领众和。这样的题材演唱效果很有气氛。能够很快和群众产生共鸣!如靖江民歌《打麦号子》,还有《船夫号子》等。《川江船夫号子》(四川民歌)长江流经四川境内的部分叫“川江”。
民歌体裁:“劳动号子”亦称“号子”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
音乐特点: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等八首号子联缀而成的。音乐风格:《川江船夫号子》中的《平水号子》节奏平衡、舒展,旋律悠扬动听,是船夫们在平静江面上劳动呼号的民间歌曲。基础知识,先不要欢笑其他!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引以自豪,流传久远的民歌,民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 56个民族拥有古老的历史,悠远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优秀民歌、古朴、悠扬、明快、美妙、悦耳、令人感动、神往,与其它艺术一样,民歌艺术同样博大精深,同样有着独特的韵鼓掌和强大的生命力。
民歌是人民其中一个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而每个族群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性格色彩,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的影响下,各地民歌的风格、体裁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扬,鄂伦春族民歌则粗旷有力。同是“花儿”,保安族和东安族的韵味不同,宁夏和青海的也各有异。同是汉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见长,南方的则比较委婉。
如傣族民歌明丽,赫哲族民歌粗犷。汉族民歌,北方的多偏于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较婉约。但同为南方民歌,吴歌又比楚歌更显细腻。同是花儿,不同民族或地区,也各有特色。汉族民歌押尾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韵,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韵,两句一首的每句有韵。蒙族民歌则多押头韵,在大多数四行为一章,上、下两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韵。各民族的民歌中,还有押腰韵、腰脚韵、头脚韵或腰韵、尾韵相互为韵的。壮族的“勒脚欢”,西北各族的“花儿”,有特殊的押韵法。陕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区流行赶五句。两句一首的有陕北信天游、内蒙古爬山歌、晋西北的山曲、壮族“师”体歌等,格式各异。各族民歌中,还有不少章、段、句数是不固定的。
民族音乐概论 篇2
一、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的教学现状
随着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论课程的不断推进,在提高教师对理论课程认识度的同时,还要促进音乐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缺乏民族性传承。
在现有的音乐专业的理论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学是利用西方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标准,这样不仅造成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娱乐性音乐的逐渐兴起,原有的民族文化几乎被埋没,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较高的重视度。可见,“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本身不仅有教育的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传承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2. 理论教学缺乏与课堂实践的结合。
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学习,不是单纯地学习音乐理论,而是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基础上,注重音乐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结合。音乐理论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音乐理论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适当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教师在传授音乐理论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音乐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3. 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度认识。
在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更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纽带。由于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适时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致使“民族音乐概论”课没有新鲜感,显得过于呆板。可见,教师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影响着民族音乐的教学质量。
4. 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缺乏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完善教育体制的一大趋势。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且教学模式过于落后。这样就制约了“民族音乐概论”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主观学习意识的积极性。可见,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的更新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了音乐教育标准、艺术教育标准,这是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创造型人才改革步骤的重大举措之一。因此,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基础音乐、艺术教育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将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民族音乐概论”作为高等教育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重任,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因此高等教育“民族音乐概论”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教学改革措施
本文着重研究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图像和文字教材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民族音乐概论教学内容为主,渗透音乐教学法、音乐表演艺术、口才与演讲、音乐心理学、音乐课件设计、音乐管理、综合艺术研究等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条件。
1. 将长期沿用的千篇一律的大班讲义课改为大班课、小组课、实践课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
大班课多围绕固定教材,由教师采用讲演的方式进行,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小组课由教师给出主题(或学生出题),由选定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主讲,全体同学参与讨论,老师评析总结,旨在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教学双方的互动,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实践课主要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同学模唱一定的曲目,学习民间乐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对民间音乐丰富的感性体验。采用上述方法,旨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和生生的良性互动,将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有机结合,尽可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2. 开展互动教学,发挥学生特长。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参与互动,这样能使欣赏课更加生动活泼。如在介绍古筝这件民族乐器时,教师可以请班里主修古筝的学生把古筝带到课堂上来,向大家讲解古筝的构造和演奏技巧、指法等,并进行现场表演,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在介绍民间歌曲时,请主修民族唱法的学生上台表演,并带动大家一起演唱,使学生切身体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民歌的魅力。师生交流合作的欣赏课,既有新鲜感又有亲近感,学生理解快、接受快,还可以促进自主能力、合作意识的增强,教学效果比较好。此外,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小型音乐会,如民族器乐演奏会、民歌演唱会等,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进而热爱民族音乐创设良好的氛围。
3. 深入分析作品,感悟美的意境。
中国民族音乐强调“感悟之心”,追求“清、高、淡、远”的意境,讲究“气脉、神韵”等非客观心理感觉。“气”是音乐风格的外部表现,即通过音乐诸要素(乐音、时值、节奏、力度等)的组合,进行艺术处理,体现作品的内涵。“韵”是音乐风格的内涵的外化,是确定音乐特征(风貌、气质、品格、民族性)的决定性因素。“气韵”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是挖掘民族音乐作品内涵的关键所在。如在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此曲不是一般的写景,而是借景抒情,乐曲凄凉悲愤、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现了作者一生坎坷的遭遇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这首曲子的首句是一个简短的下行音调,哀怨而凄凉,犹如作者内心世界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和叹息,是由“紧”而“松”、由控制到自如舒缓的气息过程。欣赏这一部分时,学生要调整身心,使气息处在一种有控制的状态,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所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陈述方式、审美意识加以欣赏,这样才能体验到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及特殊的韵味。
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民族音乐与欣赏西方音乐时所采用的方式完全不同。西方音乐强调“理性”,注重调性布局的逻辑、和声运用的合理性、音乐陈述过程的严格性。在欣赏时,不能千曲一法,否则,势必会进入误区,从而无法领略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魅力。
4. 主动转变角色,实现立体式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贴近生活,进行民间采风,体验民俗风情,利用DV等拍摄或记录有关民族音乐的实物资料、录音采访、文字整理,并运用计算机进行整理、编排,把学生制作完成的作品拿到课堂上播放,再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师生互换角色,从而使整个课程更具有个性和趣味。之所以要改变那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实现由启发式过渡到立体式的教育模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更为立体和开放的互动形式下,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发展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华特质和时代内涵的现代音乐作品,对于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开创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时代音乐具有积极作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我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艺术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因此,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积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为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作为综合性大学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民族音乐课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在教学中寻找突破口, 探索出一条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把学生吸引到民族音乐课堂上来, 使他们充分领略祖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民族音乐概论”,教学改革,综合性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民雄.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民族器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
[2]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文物考古概论 篇3
[关键词]内蒙古 民族 文物 考古 异同
一、曾经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组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现存56个民族及其古代先祖,从古至今一直共同生活在这里。大部分民族都是中国的土著民族,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先民经历了许多次迁徙、融合。
在中国北部,有广袤的蒙古草原。大草原由沙漠、戈壁等自然条件分为两部分:内蒙古(漠南)、外蒙古(内蒙古)。在内蒙古草原上,曾经先后生活过许多民族:北狄、东胡、林胡、娄烦、匈奴、乌恒、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他们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游牧、狩猎。自公元前400年,匈奴在蒙古草原上建立政权之后的几千年里,草原上的各民族就从未间断和中原地区的往来。
春秋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东胡人就生活在如今的内蒙古地区;战国末期,燕、赵、秦等国先后将领土扩张到如今的内蒙古地区,推广“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就曾在如今的呼和浩特地区兴建云中城,燕国将领秦开曾在内蒙地区击败东胡后,在赤峰市地区建立城市。秦朝、汉朝也曾在内蒙地区设立行政机构,以管辖当地。自秦朝自统一六国之后,就将原来各国修筑的防御匈奴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万里长城。而在秦朝以后中原民族与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仍有过多次迁徙、融合,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民族。
二、各民族文物的异同
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构成自古以来是由多个民族组成,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时而战争、时而亲密且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各地自然条件相差很大,导致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较大差距。民族之间由于其文化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很大不同。本文仅从瓷器等日常用具人手,论述各民族的文物特点。
(一)公元前3000多年存在于内蒙古地区的仰韶文化,已经有发达的制陶业。从考古发现及相关史料来看,仰韶文化已经较好地掌握了一些制陶工序及绘画工艺。但彩陶细节上略有不同,早期流行红底黑彩,中期以白色或红色为底,上涂其他颜色纹饰。
(二)哈民遗址,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左右,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南约30公里处,出土大量陶器如陶壶、陶罐等,石器如石斧、石杵等,还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还发现了加工玉器的胚料,一部分玉器的形状与同时期的辽西红山文化类似。其中出土的陶器大多数为砂质陶器,含砂匀称,细密,多数为泥质或夹砂质。其表面多为红、黄褐色,且内壁多为黑灰色且经过打磨。器壁厚度匀称。因出土陶器材质坚硬,推测其烧制过程中温度较高。此外,形状多样,有陶壶、陶罐、陶钵等,还有少数陶饼等特殊形状。多以麻点、方格、为纹饰,也有一部分无纹饰。而生产类用具则多为石器,大部分由琢、磨制成。
(三)东胡文化的文物代表:陶器,器形简单,砍砸用的石器居多。出土的兵器有双侧曲刃青铜短剑,也有一些刃部为直线的青铜短剑。呼伦贝尔地区西乌珠尔苏木“独木棺遗址”以西海拉尔河北岸台地沙化地出土货币有贝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磨背式货币,说明当时东胡民族已经与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贝币是钱币的前身,直到秦代统一币制之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四)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为公元前2000左右,与中国历史中的夏朝大致处在一个历史时期。其出土的文物多为陶器、石器,骨器及玉器较少。陶器以砂陶、泥陶为主。夹砂陶以灰、褐色为主。绳纹加划纹为主,石器多为粗制。在三座城遗址处,还发现三幅岩画,一部分谷物籽实,而且发现了两个有象征意义的字符,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五)契丹族是发源于内蒙古高原上的民族,并在公元10世纪初在中国北方建立契丹王朝(亦称大辽)。其生活习性由开始的游牧转为定居,手工业随着定居而发展起来。其中制瓷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辽瓷,是古代各民族各时期陶瓷中的一朵奇花,是契丹民族继承和发扬了中原王朝的传统技术,吸收当时各国新工艺的同时,开创的一种新的具有极强民族特色的瓷器。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游牧民族的特征,反映了当时契丹民族勇敢、务实、强悍的民族特质,也是当时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的浓缩,也表现了契丹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契丹王朝期间,在内蒙古地区赤峰的缸瓦窑,以烧制白色瓷器为主,兼有白瓷黑花器、辽三彩及单色釉陶器等。其中白瓷多为粗白瓷,胎质粗、颗粒大,常含有杂质。其代表作为白釉黑彩罐、白釉剔花梅瓶。契丹族由于其游牧民族性质,导致其瓷器也多具有游牧民族特色,如皮囊壶(又称鸡冠壶)、鸡腿瓶、风首瓶、长颈瓶等,都是中原地区罕见品种,成为近年来受收藏者欢迎的藏品。另外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就是辽三彩,在成色上和唐三彩与宋三彩互有影响。契丹民族的瓷器,尤其是盘子不同于一般民族,特点是方盘。其原因是由于契丹族早期都是用木头盘子,由于加工工艺的简易,所以都是方形,而瓷器也沿袭了这一旧制。
不管是装水、盛酒、储存奶制品,还是各类餐具,这些不同种类、纹饰的瓷器都曾经是古代契丹人在简朴的生活中所使用。千百年后被后世偶尔发现,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使得千百年前的精美辽瓷重见天日,为后世勾勒出一幅详细的社会生活画面。可以想象在起雾的清晨,蒙古草原的小河旁,美丽的契丹族女子背着长颈瓶取水,潺潺的河水灌满瓷瓶,沾湿了契丹族姑娘的衣裳;契丹小伙子骑马飞驰,腰间带着盛水的小壶。
(六)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重要成员,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对世界也曾有过深刻影响。蒙古族的日常用具都有着自己民族特征。由于其游牧民族特点,陶瓷业并未有所发展。从内蒙古地区出土的蒙元时代蒙古族墓葬出图的器具看,除很多有中原地区的瓷器外,还有很多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酒碗,上有植物纹理,并有一个外凸的有弧度的把手,其下部有圆环,以供挂在马鞍上。
明代,蒙古族的日用器皿中,金银器制作更加精致,俺答汗曾赠送给友人很多种类的金银器皿,并送了一个镶满各类珠宝的黄金马鞍。此外,王公贵族也经常使用各类金银器,以显示其身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加工日用器皿的工艺具有一定水平。
蒙古族工匠对金属的进行加工,就能制作出很多种日用器具。常见的有银碗、壶、酒器等。长期以来,蒙古族有以金属装饰马鞍的习俗,现今在内蒙古博物馆收藏有一副金珐琅饮马鞍,就是金属装饰马鞍的代表。
三、对现今内蒙古的意义
《中华民族概论》课程总结 篇4
一.名词解释 1.中华民族:在民族引进之后,几乎同时出现中华民族。最早使用它的是梁启超。定义:汉族(梁启超);内涵扩大,不仅指汉族,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近现代的观点考虑国家、政体 认为中华民族指的是国家共同体抛开国家整体概念 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其它56个少数民族(费孝通);现代:不仅是中国国家共同体的汉族和56个少数民族,更指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象征。
2.多元一体: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包括我国境内未识别的民族,没有居住在国内,迁居国外的华人华侨,华裔为多元。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称一体。
3.文化: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食实物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据其功能分文化4方面:物质设备,精神方面的文化,语言,社会组织。费孝通基本、派生、整合三层次。三元结构说,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体制及其运作方式;实物文化(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包括特定文化圈内被赋予象征文化的自然物)行为文化(人的行为模式或者是生产生活方式)观念文化(由事实如此观念证实性知识应当如此观念价值性观念思维模式构成)。四元结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它的稳定性由内到外物质文化是最先变的);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4.传统文化往往以非主流文化形式存在,它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主流文化,具有官方色彩以独立学科存在。非主流文化,具有民间色彩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如风俗、习惯等。
5.5.变迁指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及行为准则的变化性。文化变迁指任何足以影响文化内容或文化结构的变化,文化变迁的方式可称文化过程。文化变迁,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的接触而引起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6.经济文化类型: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中,并有相同的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7.刀耕火种:指在一片土地耕种一年或几年后便丢弃转移的农耕模式,用刀将树林砍倒,然后用火烧以形成天然的肥料,用尖木棍打洞,并将种子放在洞中的耕作方式。8.三大语族:突厥(维吾尔、哈萨克、撒拉),蒙古(土族、东乡),满-通古斯。五大语系:阿尔泰,汉藏,南岛,印欧,南亚语系。9.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共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条件①生存条件: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上,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地理上自成单元,生态环境各具差异②多元的起源:人体化石分布极广,中华大地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活动并留下了石器。③地区性的多元统一: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中国之后统一格局成为历史潮流。格局的特点:
1、多元一体的核心—汉族
2、多元一体的分布格局(地域广,大分散、大杂居)
3、多元成员各具差异的特色:族体相差悬殊;多元成员的经济方面(农牧、采集、狩猎);语言的多元(阿尔泰、南岛、汉藏、南亚、印欧语系);成员文化各有特色(农业、、渔猎、牧业文化)3.中华民族经济的历史性特征:
一、中华民族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分布格局:不同民族及其不同的生计方式,是在不同的地理与生态环境下形成的,我国疆域辽阔,地理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这就使得生长和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在久远的古代起,就形成了类型多样,情况各异的经济文化特征。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与内在联系:各民族在不同地域环境下,在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生计方式和经济类型,总体上说,分为农耕经济型、畜牧经济性、和采集狩猎经济型,这些经济类型是需要沟通、交往互补的。只有互补才能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使民族经济生活更加丰富、完善。这种互补性决定了各不相同经济类型民族间的吸附性和依存性,中国各民族的凝聚力由此产生。
二、中国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区间的、民族间的、民族内部的(川滇交界大小凉山彝族奴隶制,云南滇池、洱海地区的彝族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制度)
4.少数民族最具特点的社会经济形态:
一、残存的原始公社制:其特点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简陋,社会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原始民主等。保留原始公有制残余的民族中,父系家族公社残余形态最多。例鄂温克族实行“乌力楞”家族公社。每个乌力楞通常包括五六个或十余个称之为“柱“的小家庭,公社家族长由民主选举产生,在集体出猎活动中,家族长负责分配任务,由小组去完成,劳动所得按小家庭平均分配,这种血缘共同体公有制,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表现。农村地缘共同体公有制,是另一种原始公有制,也是一个向私有制过度的阶段,过渡阶段有二重性,如云南布朗山和西定、巴达的布朗族,有家族公有、村社公有和私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二、奴隶制的经济形态。
1、家长奴隶制。例:云南西盟阿佤山区的佤族、怒江地区的傈僳。家长奴隶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奴隶制,特点为:①奴隶数量不多,奴隶劳动尚未成为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基础②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不占其收入的主要部分③奴隶以养子养女的身份出现于蓄奴主家中,虽受奴役、虐待和买卖,但仍有婚配和赎身的机会,而任遭虐杀的现象尚十分有限。
2、凉山彝族奴隶制。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阶级关系是通过森严的等级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们按生产资料占有情况和生产中的地位以及血缘关系,严格划分为兹莫(权力之意,是改土归流前由封建王朝册封的土司、土舍、土目)、诺伙(主体之意,是统治阶层的主要成分)、曲诺(该社会的隶属民)、阿加(奴隶阶级)、呷西(被统治者中的最低等级)五个等级。凉彝的家支制度,是以父子连名制谱系为纽带连接起来的父系血缘集团,家支是凉山重要的政权组织形式,特别是黒彝家支,彼此互不统属,各自为政,“打冤家”。
三、封建农奴制的经济形态
1、村社型—西双版纳傣族农奴制:大约形成于元代,作为土司制的车里军民总管府的建立,是其形成的重要标志。最高封建领主是宣慰使,称为“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召片领”又分封其宗室、亲信为一个地域内的统治者,称为“召勐”,意为“一片土地之主”
2、庄园型—西藏封建农奴制:农奴主(官家、贵族、寺庙俗称“三大领主”)和农奴(“差巴”、“堆穷”还有一个占人口5%的称朗生的奴隶阶层,无财产和人身权,完全被农奴主占有)是西藏社会的两大等级,有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是西藏农奴制度的特色之一,领主庄园制是西藏农奴制的根本制度。
5.历代中原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 ①先秦频繁贡献方物是夷戎蛮狄与夏商物质交流重要形式,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是中原与西北之间最早的民族交流,带有政治色彩的贡赐贸易
②汉代的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跨亚洲中部,把中国和西亚、欧洲陆路贸易联系起来的商旅大道,是西汉武帝两次命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是中原与西北边疆紧密联系,汉与少民在政、经、文交往的通道,使者往来频繁,商人获取利润,加强了中华各族的亲密关系,丰富内地生活。
唐代
1、与渤海的商贸往来(官方贡赐、商贾互市-中心在登州(山东蓬莱)和青州(山东益都))
2、与回鹘的马绢贸易:促进了回鹘商业的繁荣,引起了回鹘社会经济的变化,游牧经济发展的同时,城镇开始出现,加重唐朝政府财政负担外,在政治上达到了有利于边防安全和内部稳定的目的。
3、吐蕃联姻与汉藏经济交流,文成公主入藏,交通通畅,使者商人不绝商贸空繁。
④宋与契丹的榷场互市和民间私人贸易:以各自特产和优势产品进行交换,满足了各族人民的需要,加强联系。
⑤明茶马互市。实质:中原王朝借助政权的力量,实行一种赋税加贸易的以马代赋和茶马互市(官营和民市),与官市相比,民市是一种根植于各族人民之中的、形式更自由内容更广泛的贸易
⑥清大陆与海南、台湾经交,康雍乾,土著居民与大陆经济文化交往由来已久,大陆与海南黎族经济交往活跃。
6.少数民族对祖国经济的贡献:
农业:张骞从西域带的苜蓿和葡萄,最早的历史见证,蚕豆、胡萝卜等。棉花与植棉技术,最早的是海南岛的黎族“吉贝”,茶叶,普洱茶是哈尼族培育
畜牧业:驴、骡、大宛汗血马的引进,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畜牧品种,促进马种改良,加强国防,发展交通和农牧业生产,牲畜饲养技术等。
手工业:金属冶炼和制作(新疆少数民族)、纺织技艺(海南黎族)、三大印染技艺(绞缬,蜡缬,夹缬)
衣食住行:满族的旗袍,萨其玛,艾窝窝,毡房,碉楼式建筑胡床,东乡的羊皮筏,藏族的牛皮船。
科技:①农学与水利:元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是我国农业史上第一部详尽的按月令记述各民族劳动者从事农事活动的农学专著,《河防通议》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水利工程专著,回族瞻思,《河工器具图说》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水里工具的专著②天文历法:回回人扎马鲁丁,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创制7种科学仪器,在元大都建立天象台,主持编纂《地理图制》,《万年历》,部分少数民族还有本民族立法《藏历》、《傣历》③医学:《四部医典》西藏著名的古典医学专著,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卫生保健等都有详细的记载,被视为藏族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作,《晶珠本草》是一部较为完整的西藏药物学专著,蒙古族《蒙医大全》、《蒙藏合璧医学》等,《寻医找药》、《齐书苏》是彝族的传统医药著作,《回回药方》是明代记录回族医药方剂的著作,《饮膳正要》是元代维吾尔族医学家忽思慧编写的中国第一部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④数学:有康熙主持编纂的《数理精蕴》是一部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数学专著,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是我国第一位用解析法研究圆周率的人,所著《割圜密率捷法》一书,创造了更多先进的九个公式,被称为“九术”或“九法”⑤地理:元朝政府修纂的《大元一统志》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情况,康熙编绘的《皇舆全览图》是测绘较为科学的地图,乾隆《乾隆内府皇舆图》是我国第一部采用近代方法测绘完成的中国地舆全图。⑥文学艺术:藏族的《格萨尔王转》、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清代满族人曹雪芹的《红楼梦》。少民著名作家:元好问、萨都剌、藏族的仓央嘉措(西藏最高领袖,第六世**喇嘛)⑦历史:《辽史》、《清史》等⑧宗教:道、佛、伊、天主、基督等。
7.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结构
①生态结构:多元的生态文化圈和生态经济文化类型(以狩猎、采集和捕鱼起着主导作用的类型、以锄掘农业或动物饲养为主的类型、以梨耕农业为主的类型)②经济结构: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与汉族相同或大体相同的经济结构、多种类型的封建领主制、凉山彝族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形态)政治结构:复杂的社会政治制度
1、原始民主制(基诺族的长老制、瑶老制和石牌制,南方一些民族的“款”—农村公社性质的社会组织,民主选举、不能世袭)
2、血缘纽带制(黎族合亩制—具有政治组织职能、景颇族山官制—二重性,山享有各种特权,最高政治首领)
3、中央政府委任型①政教合一制度—西藏、盟旗制度,旗为军事、行政合一组织分为扎萨克旗—由中央政府委任蒙古封建领主中有功于朝廷者担任;总管旗—清朝直属的领地;喇嘛旗—上层喇嘛管辖的宗教领地②蒙旗制度土司制度:“改土归流”权力最大的是宣慰使。
8.少数民族突出文艺:三大英雄史诗;少族作家纳兰性德、傣族元浩问《摸鱼儿》、维族贯云石、仓央嘉措《无名》《见也不见》蒙古族赞歌,哈萨克族牧歌,回族撒拉东乡等族的花儿,壮族盘歌,侗族大歌,维族十二木卡姆。乐器笛、琵琶、箜篌、胡琴、腰鼓,哈萨克族鹰舞、傣族孔雀舞,土族摆手舞,藏戏、白族吹吹腔、壮戏,曲艺满族八角鼓、蒙古好来宝、哈萨克冬不拉弹唱。史学《元史》《辽史》《金史》《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满文老档》《满洲源流考》《青史》。9.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族认同的价值观(大一统观念)。社会行为规范(法律、习俗、道德、礼仪、制度)是外在化的价值观,中国少民传统道德最突出特点是多样性,民族传承物(考古遗迹与名胜古迹、民族文物、生产生活传承物——具有民族认同性、文物性、工艺性)是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号,其核心是象征,图像符号最基本的是文字。10.东北内蒙古少数民族:(满、蒙、朝、达斡尔、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特点为民族人口数量差距较大;民族文化素质较高;各民族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区域;只有满、朝、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此地区各民族发展的脉络为:肃慎系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及明清东北诸族(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以渔猎和游牧为主)濊貊系统:濊貊、沃沮、夫余、高句丽(以农耕为主)、东胡系统:乌桓、鲜卑、柔然、室韦、契丹、系、蒙古(以游牧为主)。辽朝:实行斡鲁朵制,即皇帝、皇后的宫帐,有其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对契丹皇族占有的俘户州县,实行投下军州制(指把所俘虏来的军民建立堡寨,从事奴隶经济生产方式,这些寨子称投下,跟据寨子大小不同产生等级从而产生投下军州制,一般由宗室外戚大臣管理。);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制。辽朝在历史上的作用:长城以北辽阔疆土的广泛开发;长城以南燕云地区的稳定发展;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联系;沟通东西渠道,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蒙兀室韦与蒙古族有直接渊源关系。社会制度:
1、原始公社制残余,典型鄂伦春鄂温克族,穆昆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组成,有不成文法律,穆昆达维氏族长,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是穆昆之下的乌力楞(通常包括三四代人)主要生产为集体所有,狩猎生产以乌力楞为单位集体进行。民族管理原则。哈拉莫昆,哈拉是姓氏之意即氏族,哈拉达即氏族长。莫昆是族之意即家族或宗族。莫昆达即家族长。一个哈拉莫昆由同一血缘关系的各族组成,但同性不一定是同一个哈拉莫昆的人,即一个哈拉可有多个莫昆但每个莫昆只能依附于一个哈拉。
2、八旗制度 集政治军事生产为一体的制度,出则为兵入则为民。1601努尔哈赤首建黄白红蓝四旗。1615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满洲八旗制度正式建成。八旗的基层组织是牛录,它原是女真人氏族志时期的生产和军事组织,行军出猎时各依所属族、寨进行,每十人以一人为首领称为牛录额真(箭,主)努尔哈赤规定300人编一牛录,每牛录设一牛录额真(佐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参领),每五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首领为固山额真(后称都统)。八旗制度由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组成,八旗制度伴随着清朝的衰落,对清统一稳定曾作出贡献是清的重要支柱。八旗子弟本质上是八旗制度下的每一个旗的成员,他们不懈并不会种植土地把土地租给汉人后所分土地越来越少生活越贫。
3、盟旗制度 是清在蒙古族实行的封建统治制度,是根据满族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则在蒙古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建立的。旗有扎萨克旗(王公贵族管辖为军事行政合一组织,有双重性质既是基本军事行政单位,又是蒙古封建领主世袭领地。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平时军训接受检阅战时负责动员率领全旗兵丁从军参战,另一方面,旗是治理政务的组织机构,每旗的扎萨克之下设协理旗务台吉辅佐扎萨克办事)、总管旗(清直属领地,为数不多是上层喇嘛管辖的宗教领地)、喇嘛旗。盟,是旗的会盟组织,由数旗结合而成,是几个旗共同组成的行政区域又是军事性组织。盟长有行使财务检查清理民刑案件等职权,还有上告发权。盟旗制度贡献,使蒙古族人民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文学:(长篇史诗《江格尔》、赫哲族的说唱文学“伊玛堪”,满族说唱文学“清音子弟书”)。史学:蒙古族《蒙古秘史》又称《元朝秘史》《秘史》编连体史书,还有《黄金史纲》《蒙古源流》,满族《满文老档》,、、《啸亭杂录》,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艺术(音乐、舞蹈、戏剧、书画、雕刻与民间工艺):满族的太平鼓,蒙古的马头琴、长调民歌、朝鲜族的农乐舞。教育与科技:雍正、乾隆主持纂修《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四库全书》《黄舆全览图》,国子监是国家最高教育机关;国子学—元朝最高学府;三种教育形式:上书房、宗室学堂、觉罗学、民间学堂。元代登封天文台、大都天文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管理最科学的天文台之一),《授时历》我国古代计算精确的一部历法。医药正骨科、冰冻麻醉剂,蒙文译藏医名著《四部医典》。数学元代明安图《割圜密率捷法》,兵器制造元代成立军器监第一个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地理学康熙用三角测量法绘制地图最大成就领导绘制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最科学最精确的全国地图《黄舆全览图》,朝鲜水稻种植。风尚习俗:衣食住行等(满的旗袍马褂、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婚姻家庭与丧葬(抢婚、收继婚)。满族旗袍蒙古奶食品满族满汉全席与萨其玛,游牧民族穹庐居俗称蒙古包、斜人柱、仙人柱,爬犁即雪橇;抢婚是母系制向父系制转变过程、收继婚即转房婚实质上是将寡妇视为家族私有财产防止外流。节日与传统体育: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朝鲜荡秋千、达斡尔族曲棍球即波列追溯至唐。11.西北少数民族(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三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东乡、保安、撒拉。裕固族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东部裕固语(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西部裕固语(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元明清,回回当时指葱岭以西信仰和非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蒙古大军东征带来的,唐宋东南沿海及长安经商的波斯、阿拉伯等穆斯林商人称番客有番纺是回族最早的先民,元称回回番客,不断吸收融合汉族蒙古维吾尔族文化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东乡、保安、撒拉,特色是甘肃特有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并形成于元明时期与蒙古军西征有关。居住在跨甘青两省的河州是明代茶马互市交易场所以农耕为主也有畜牧业;维吾尔,回鹘人建立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王朝后由察合台汗国统治元明时译为为畏兀儿蒙古统治者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伊斯兰教战胜佛教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民族正式形成。平定大小和卓后清加强了对新疆管辖;裕固族,先民可追溯于9世纪中叶西迁河西的一支回鹘人以畜牧经济为主,内部最大特点是有东西部裕固语之分分别属于蒙古语族与突厥语族;锡泊,原居东北是鲜卑人后裔清平定大小和卓后派往新疆伊犁驻防戍边兴起的。社会制度:①封建农奴制度,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夏合勒克乡维吾尔族农奴制保存得最完整最典型,最大特点将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相结合伊斯兰教将教主看作至高无上②游牧宗法封建制度,典型哈萨克族最大特点游牧社会氏族残余与封建制度相结合,特征社会基层组织以血缘关系构成(大中小玉兹,阿塔与它之下的阿乌尔是哈萨克族社会最基层的社组织和生产组织);阶级关系受到传统氏族制度的掩盖,贵族托列即白骨头,非蒙古出身的称黑骨头;封建剥削在氏族互助等部落习惯法名义下进行③特色突出的封建地主制度,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的门宦制度(在农业封建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特殊教主与地主,主要特点是教众按照队教义不同阐释和仪式饿差别归属不同的门宦,教众缴纳天课,表现在经济制度上为门宦经济),门宦本是我国伊斯兰教中的一种教派制度出现于清代中前期。文化:柯尔克孜族《玛纳斯》,“花儿”即花儿与少年蕴含西北各民族生活历史誉为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百科全书情歌。《福乐智慧》喀喇汗王朝政治家文学家哈吉甫塑造正义幸福智慧知足,《突厥语词典》回鹘语言学家学者喀什噶里编著的一部用阿拉伯语注释突厥语的词书。音乐:木卡姆是大型套曲的意思《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大组曲。舞蹈:土族的传统舞蹈《安照舞》与《婚礼舞》,“纳顿”——土族大型传统舞蹈盛会,由《会手舞》、《面具舞》和《神舞》组成。表现了土族兼收并蓄的文化特点。戏剧:撒拉族的骆驼戏。传统科技:新疆的“坎儿井”,是新疆干旱荒漠环境的特殊农业灌溉工程,认为是与长城、运河并列的我国三大工程。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回族宋元时期将阿拉伯天文学介绍到中国,扎马鲁丁《万年历》。古文字文献有佉卢文、突厥文、回鹘文。医药立法等方面:9世纪高昌回鹘著作《回鹘医学文献》、《回回药方》、忽思慧《饮膳正要》成为我国第一部饮食卫生与营养学的专著。回族服饰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衣与头饰上男子戴白黑色小圆帽、妇女戴绿黑白盖头。饮食最大特点有饮食禁忌。信伊斯兰教民族不吃大肉、血液和内脏。平顶、斜顶,建筑最有特色清真寺。裕固族账房。交通马驴骡、羊皮伐子(回族)黄河上特色工具。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婚姻是民族内婚、宗教内婚、教派内婚,账房戴头婚裕固族。宗教信仰:内地伊斯兰教——门宦制度、新疆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教派。喇嘛教、萨满教等。12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多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藏语、门巴语、彝语,苗瑶语族有苗语瑶语;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有佤语、德昂语、布朗语。西南最古老的有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彝族毕摩文。巫山人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乃至亚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元谋人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者。氐羌族群(最初分布甘青交界地后因战争迁徙)、百越(侗族,文化相似)、百濮(布朗族、德昂族、佤族,渊源),苗族从长江南迁;秦汉西南夷夜郎最大先进部落,三经济类型一农业聚居君长统治夜郎、滇、邛都等部落,二是游牧业不定居无君长的嶲、昆明牧民,三是介于之间的徙、筰部落庄蹻开滇;南中大姓爨氏实力大三国两晋统治南中地区大姓(以姓氏伟标志的豪族);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和各自谋发展局面,娶文成公主具功利性;南诏生活在唐与吐蕃夹缝中;宋代大理国段思平白族;元明清土司制度最大特点是由当地民众代表来管辖当地人民,改土归流。文化:民间文学,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创世史诗彝族《梅葛》《彝族古歌》、拉祜族《牡帕密帕》、叙事长诗彝族《阿诗玛》;古籍,满文古籍《大藏经》分《甘珠尔》《丹珠尔》,傣文古籍《泐史》,纳西象形文字古籍东巴经书,白族祖籍《山花碑》;传统科技文化,医学最大成就是成药(云南白药、藏药)和验方丰富,纳西族《玉龙本草》、白族《苍山本草》、藏医《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藏族青稞牦牛、南方稻作农耕技术。风尚习俗:藏族皮毛厚重、拖地长袍式、露右肩便于劳作,南方相对较轻薄;藏族食肉和酥油茶、南方食辣和茶;四川羌族碉楼即邛笼、侗族寨子,南方干栏式、吊脚楼;藏族高原之舟牦牛,南方舟船和用于两岸间的溜索;纳西族阿注婚是对偶婚晚期形式是走婚习俗是婚姻制度的描述;父子(女)连名制、母子(女)连名制;宗教信仰,原始宗教纳西族东巴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高级阶段,部分人信仰,形成东巴文化;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它们最大区别小乘利己不利人追求自我解脱,大乘普度众生利人利己。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傣族全民信教,影响生活生产并频繁佛事活动作贡献牺牲,形成贝叶文化,文字上促进老傣文形成男性要入寺生活;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由藏族传统的本教和佛教结合而产生,特点是教派众多、宗教文献丰富《大藏经》寺庙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提倡大乘小乘佛教和显宗密宗。
三、论述题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继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植根于本民族特定的历史之中的特质文化。现代化是指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是目前发展中国家想拥有的而经历的文化和社会变迁包容一切全球化的过程。一定程度上,现代化就是全球化。
2、现代化过程中少民传统文化必然发生变迁。内因:文化发生的规律(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是文化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发展也带动文化的发展变迁,是必然的。)外因:现代社会变迁过程。全球化影响了所有的人类,影响了各民族,是任何人所不能阻挡的。使文化走向了趋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模式。表现:各民族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变迁;文化的外部结构向内部结构渗透。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作用:积极: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是各国家,各民族现代化文化的精神。消极: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束缚,制约着现代文化的发展。总之,少传与现代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现代化进程中少传必然发生变迁,但少传负载着一个民族发展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代表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人类发展的基础、发展的根基。但我们必须看到,少传中包含着可取的精华,也包含着不可取得糟粕,所以少数民传文化只有在适应现代化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有新的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只有吸收少民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快的发展。
路桥概论 概论复习要点 篇5
1、交通运输体系有哪些?道路运输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2、道路的分类分级与技术标准。
3、道路平、纵、横设计。
4、竖曲线的几何要素有哪些?如何计算?起终点桩号计算。
5、超高、通行能力、设计车速、合成坡度、变坡角、变坡点的概念。
6、有关视距的几个概念。
7、平面交叉的各种形式?是如何考虑冲突点的?
8、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
二、《路基工程》复习要点:
1、公路用土的粒径界限,分类及其依据、各类路基用土的工程特点
2、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三级区划,大区特点
3、路基的干湿类型,要求的干湿状态,干湿类型的区分指标
4、路基稳定性分析中的土质参数
5、路基防护与加固设施
6、路基横断面型式
7、路基的宽度、高度及路基边坡
8、路基工作区的概念及应力工作区范围
9、路基常见病害及原因
10、一般路基的概念及其设计包括的内容
三、《路面工程》复习要点:
1、路面的等级、路面分类分层、结构层位与功能及对材料的要求
2、常见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的适用结构层位及其干缩特性大小排序
3、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概念、类型
4、沥青路面施工方法分类
5、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优缺点
6、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结构组合设计原则
7、水泥路面的接缝类型与各自功能
8、水泥路面下设基层的主要目的9、临界荷位
10、沥青路面设计与水泥路面设计的指标、方法与步骤
四、《桥梁工程》复习要点:
1、我国的著名桥梁
2、各类桥型单跨世界排名情况
3、桥梁的基本组成与各自功能作用
4、桥梁的分类方式有哪些?各分为哪些类型?
5、梁桥、拱桥的受力特点与分类
6、斜拉桥、悬索桥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受力特点是什么?
西方文化概论(精选) 篇6
英国的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纵观其发展史,英国王朝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特殊的,它与中国封建王朝王朝对于中国的统治有着极大的不同。
首先,中国的封建王朝有着3千年的历史,经历了许多的改朝换代,皇室的血统和民族也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而英国王朝表面上看上去由最初的统一英格兰诺曼王朝到如今的温莎王朝,不到1000年的发展史竟然也有了8个王朝先后存在,但是这种王朝的更替却与中国王朝的更替有着极大的不同(注:诺曼王朝之前的王朝并没有实现对英国的统一),从诺曼王朝开始,英国王室的血统再也没有中断过,其王朝名字的更替也只是因为继承王位的人员所在家族的改变而发生的,这也是由于英国允许王室女性继承王位的缘故造成的。所以说英国的改朝换代只是在自己的大家族里发生的,与中国有着本质不同。
不过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动宫廷政变废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惨剧。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兰开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这个王朝历亨利四、五、六三世,被约克公爵的后裔推翻。这两个家族本是同根,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徽号,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标志。两家争夺王位的战争就叫作“玫瑰之战”。这与中国清朝时期的九子夺嫡有着一些相似性。
最初的诺曼王室是以征服者的角色来到英国,王室的的母语是法语,这与中国的满族统治的清朝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不过这两者也都相似的向民间主流语言低头,英语最终成了英国的主流语言。
英国王朝与中国王朝的不同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宗教信仰。
由于宗教的原因,欧洲几乎所有的王朝都受罗马教廷的约束,最初的英国也不例外。在英国,国王一直以来都没有对国家的绝对统治力,中央集权程度远远及不上中国。国王对于王室人员的裁决,对外的战争,甚至是婚姻问题,都会受到罗马教廷的影响。教皇甚至有直接罢免国王的权利。而民众普遍的宗教信仰对于国家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显然比中国封建王朝的愚民政策的效果要好的多。
直至都铎王朝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因不满罗马教廷对其婚姻问题的干涉,脱离罗马教堂,成立了英国自己的教会——圣公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教。这是一场十分大胆的革命,一旦与罗马教廷决裂,虽然国王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但是同时也失去了罗马教廷的庇佑。
都铎王朝(英语: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后,所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及其属土周围地区。伯爵亨利·都铎于1485年8月,在法国援助下杀死理查三世,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史称亨利七世。都铎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直到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为止,历经118年,共经历了五代君主。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选自百度百科)
都铎王朝的来临使得英国王朝和中国王朝的区别渐渐拉开,都铎王朝时期因为宗教问题造成了很多的问题,首先,玛丽一世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其在位期间大规模迫害新教教徒,被称为血腥玛丽。但是她一生共处决过三百多人,跟中国的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而都铎王朝最著名的君主,伊丽莎白一世在玛丽一世在世期间,也一直谎称自己是天主教徒。在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之后,她甚至也处决了信仰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都铎王朝之后的斯图亚特王朝发生了著名的光荣革命,这不仅是英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壮丽的一笔,这一次的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统治地位。光荣革命也因为它的和平转折而饱受赞誉。英国由此告别了封建主义的时代。英国王朝也由此和中国王朝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登基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并没有完全完善,理论上英国皇室只作为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并不具备实质性权力。国王不是实际上的统治者,由世袭产生。英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是首相,通过民选产生。首相可就重大事项与国王磋商,但最终决定权由议会和首相做出。但是实际上到了汉诺威王朝国王依旧对政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能会觉得不能理解,一个已经失去实权的王室如何影响政局,这在中国王朝似乎是不大可能的。这主要是由于英国王室多年来在英国民众甚至国家大臣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使得最初君主立宪制确立后,虽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首相手中,首相仍然要事事向国王请示。
君主立宪制的最终趋于完善是由于英国最富盛名的君主——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1819.5.24—1901.1.22)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间(1837-1901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统治时期,英国历史上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加大侵略扩张力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占领了无数殖民地。她在位的60余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注:来自百度百科)
维多利亚女王自幼由于父亲的去世,家中贫寒。得益于君主立宪制后严格的继承制度,1819年5月24日,维多利亚降生在伦敦的肯辛顿宫。为了让孩子在英国出生,她的父母专程从巴伐利亚长途跋涉回国。这使得维多利亚一举成为第一继承人。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虽是君主立宪制度,维多利亚女王对大臣们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她在位期间,大英帝国极度扩张,达到空前的繁盛,深深影响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也是在她刚即位不久发生的。直至今天,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园、学校、建筑物等都是以维多利亚命名的,包括有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加拿大维多利亚市,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塞舌尔群岛首都维多利亚,非洲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足可见女王在英国的权利和地位。因为她的不满迫使大臣辞职以及对中国发起鸦片战争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她的子女遍布欧洲各个王室,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就是在她的子女亲戚之间展开的。
维多利亚女王作为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虽然由于君主立宪制使权力受到制约,但是她却将英国王室的地位拉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崇高地位。
英国王室在政治舞台上退居二线要归因于女王的婚姻。
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感情很好,但1861年,阿尔伯特亲王在女王中年时代去世,这时维多利亚女王受到英国人的普遍敬重,大臣们也开始主动询问她的意见。然而,丈夫的去世让女王郁郁寡欢,她曾长时间离开伦敦隐居,即使公开露面,也不戴王冠,而总是一种寡妇的打扮。由于维多利亚长期隐居,导致首相无法事事请示女王,因此首相的权力渐渐增大,促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更趋完善。维多利亚女王之后,英国王室虽然仍然在国民心中享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已经不复当年,更多的是以一种象征意义存在着。而如今的温莎王朝的地位得以保持,与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处事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她几乎不会公开发表任何敏感的政治意见。不过当年饱受英国人民爱戴的戴安娜王妃之死,由于女王态度消极,使得王室遭受了巨大的危机,最终女王做出了让步。
如今的英国王朝对于英国经济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英国王室经济学是指英国王室的一些重要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英国经济,产生经济价值,如女王登基、王子结婚、王妃生子等。
英国王室经济学的成因更多英国王室是英国的精神象征,古老的英国王室在现代英国社会中发挥着凝聚力的作用。高贵而亲民使他们深受爱戴,这也使得英国民众十分关心王室生活,进而造成消费。英国小公主可创造10亿产值更多在凯特王妃诞下小公主后不久,经济学家预测,小公主有望带动英国经济发展,她的一生将为英国创造10亿英镑的产值。
英国王朝还有很多的与众不同和神秘之处值得我们去探究。附:王室继承的顺位。
1.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储殿下(伊丽莎白二世的长子)2.威尔士的威廉王子殿下(查尔斯王储的长子)3.威尔士的亨利王子殿下(查尔斯王储的次子)
4.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殿下(伊丽莎白二世的次子)
5.约克的比阿特丽斯公主殿下(约克公爵的长女,1988年生)6.约克的欧吉妮公主殿下(约克公爵的次女,1990年生)7.威塞克斯伯爵爱德华王子殿下(伊丽莎白二世的三子)8.塞文子爵詹姆士(威塞克斯伯爵的儿子,2007年生)9.路易斯·温莎郡主(威塞克斯伯爵的长女,2003年生)10.安妮长公主殿下(伊丽莎白二世的女儿)11.彼得·菲利浦斯(安妮公主的儿子)12.扎拉·菲利浦斯(安妮公主的女儿)
13.林莱子爵(乔治六世的外孙,玛格丽特公主的儿子)14.查尔斯·阿姆斯特朗-琼斯阁下(林莱子爵的儿子)15.玛格丽塔·阿姆斯特朗-琼斯阁下(林莱子爵的女儿)
民族音乐概论 篇7
那么, 怎样才能改变现状, 实现教学创新呢?
结合笔者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 只有充分考虑民族院校的特色与优势,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 才可能有所创新。民族院校拥有大量的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 这一优势, 成为许多民族院校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为吸收更多具有民族语言基础的优秀生源, 将一些本科计划单独用于该专业民族语测试考生录取, 要求考生必须有一定的南方民族语言基础, 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地处多民族区域, 设置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对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考生进行民族语言测试或民族语言口试, 测试合格则优先录取。这些举措使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生源的特点更为突出, 也为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基于上述理由, 我们认为, 从实践教学出发, 围绕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 结合民族院校的学生特点, 探寻创新路径就有章可循了。
一.构建语料库:以少数民族语言为特色
“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语言特点, 选取合适的语料对理论加以阐释与分析非常重要。而目前教学过程中语料的收集与整理相对单一。发掘民族院校的特有资源, 组织学生收集与整理民族语言的语料, 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特色的语料库, 既可解决当下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语料问题, 又为民族院校的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基础。
作为民族院校, 有很多学生来自少数民族, 也有不少学生的母语就是少数民族语言, 利用学生的母语作为语料来讲授抽象性较强的语言学基本理论, 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 丰富的语料活跃了教学气氛, 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而言, 针对语言学概论不同章节不同内容, 我们让学生利用录音软件自主收集民族语言语料, 采集语料的过程中, 对这些语言现象加以分析与整理, 主动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来解决实际的语言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加深了相关语言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同时提升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语料采集中, 教师须对采集对象作详细说明, 对语料的整理方法与格式作统一说明, 比如语料采集者、采集语言的类别、采集语言 (如果是少数民族语言) 汉语对译与翻译、采集语言所属具体地点、采集语言对象的说明等内容均须作详细说明。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 根据每个章节的需要, 我们设计了语料采集内容。
如语音部分, 学生较难掌握的某些元音与辅音存在于某些同学的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里, 通过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并对这些同学的发音进行采集, 可以提升学习效果。比如颤音的学习, 对于民族语言及方言中没有此辅音的同学来说, 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而维吾尔语、撒拉语、蒙古语等北方民族语言中存在, 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 让其他同学真切地感受到这个音的发音特点, 同时我们将其采集下来, 整理到教学语料库中, 为教学服务。
又如语法部分, 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讲到述宾结构, 这种结构是人类语言中普通存在的结构, 但两个成分的排列次序不同语言各不相同, 汉语中宾语在述语之后, 而傈僳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中宾语在述语之前。我们通过对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学的语言资料进行采集, 丰富教学语料的同时更好地加深同学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 并引导同学们去留意与思考这种语言现象。
再如语义和语用部分, 关于词的象征意义, 我们在教学中举出同一词, 在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学生对自己懂得的语言能自然接受, 但对自己陌生的语言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讲这一知识点之前, 可要求学生去收集自己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词, 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积发, 课堂气氛得以活跃, 相关的理论知识大家也很容易接收。
作为教师, 如果针对不同章节, 组织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语料, 建构属于自己院校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 那么长期积累下来就是非常可贵的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素材。
二.分组实践: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教学互动
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方言区域, 他们的母语大多为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 这是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
近三年来, 我们给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语言学概论, 对所有学生进行细致调查, 收集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情况, 并建立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这个基本信息库包括有学生的姓名、学号、民族、籍贯、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情况、掌握文字情况等内容。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母语, 涉及不少民族语言, 如壮语、黎语、藏语、苗语、白族语、畲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彝语、侗语、水语、锡伯语、哈萨克语、撒拉语、珞巴语、土家语、傣语、朝鲜语、布依族语、仫佬语等, 还包括不少的汉语方言, 遍及各大方言区, 如赣方言、粤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及东北、西北、西南及江淮等方言。基于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 按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情况进行分组, 这就形成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 大部分的调查与报告均以小组进行安排。
语音部分的教学历来是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难点。语音部分要求明确认识语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初步掌握人类发音、准确掌握普通话发音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国际音标。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 如果单纯从理论着眼, 讲授发音相关原理, 学生接受效果就很差。讲语音的物理属性, 涉及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质等, 讲其生理属性就会涉及发音器官、发音部位, 这些内容倘若抽象进行讲解, 学生难于理解, 就需要借助一些实物、运用一些仪器来进行讲解, 让学生实际去使用浪纹仪、语图仪等, 通过亲自去实践加深对语音四要素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常用国际音标的掌握, 除了课堂上通过录音与教师的实际发音, 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音要领去体会外, 还需要课外的练习与辅导。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的不同方言区域, 对常用国际音标的学习自然会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点, 我们对所有学生掌握民族语言及方言情况进行了统计, 建立了数据库, 根据不同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 对学生进行了分组,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加强了分组的课外辅导。在学习了语音部分后, 让同学们根据给定的语料运用录音软件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及方言进行了录音, 鼓励学生运用国际音标进行基本的记音活动。在记音过程中, 同学们会自觉地运用国际音标, 遇到问题也能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讨论的方式来解决, 在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中, 学生加深了对常用国际音标的认识与运用, 进而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
语法部分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律?如何去理解与分析语法现象中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怎样理解语言的普遍特征?如何分析语言的结构类型?这就需要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将这些问题细化, 例如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语素是怎样构成词的, 结合自己的母语来谈谈这个问题。学生会首先想到自己母语的情况, 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查, 不得其解时, 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在课堂上也能将自己的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语言的结构类型可按构词法与句法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让学生首先去考察自己母语的结构类型, 并进行论证, 形成研究小论文, 分组进行讨论, 并请每组代表在课堂上将小组讨论的重要观点进行陈述, 这种研究报告的教学形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学习的效果。
再如, 语言的演变与分化规律性较强, 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及亲属语言的关系如何?这一部分的内容实践性较强, 可组织学生深入不同阶层、各行业调查语言使用情况, 对社会方言的形成及特点有更深入地认识;按所属方言不同进行分组讨论, 各地方言有何特点;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查找亲属语言的相关资料, 了解其研究的历史、方法及重要观点。
三.学生本位:引导民族视野下的语言学创新项目
立足民族院校特点, 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 在项目的申报与研究中将民族性、现实性与专业性三者融合在一起, 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之下, 将民俗与语言结合在一起, 拓展学生视野,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调查与现象分析的能力与水平。
在进行语言学概论教学时, 我们将所有学生掌握语言及方言的情况作了细致的统计与调查, 由于学生人数过百, 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种类及汉语方言较为丰富, 我们按其所掌握语言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分组, 我们开展的所有实践活动均以小组形式进行, 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 每个小组内部通力合作, 有些作业是单独完成, 但有些作业如研究报告之类, 我们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容成员之间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加强, 成员之间加强讨论与交流, 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性得以提升, 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可申报创新项目, 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们指导学生成功申请了与语言学相关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 在项目的申请与完成过程中, 学生们对语言学概论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实践的调查过程中, 不断地加强语言学概论基础的学习, 尤其是其中较难的语音部分, 这部分在实践调查中显得格外重要, 是语言实践调查的前提。在此阶段, 这种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 而转化为一种主动的需求, 学习的内容也不仅是课堂上的有限知识, 而是调查实地的鲜活而丰富的生活体验。
少数民族民歌以少数民族语言为载体, 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以此作为研究对象, 让学生深入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 又能运用语言学概论的相关理论对民歌的语言载体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比如有学生是畲族的, 会说畲语, 对畲族山歌很感兴趣, 我们指导学生收集与整理传抄及口头流传的畲族山歌, 从语言的角度, 对山歌中的韵律、词语及修辞手法进行研究。又如有学生来自蒙古族, 会蒙语, 对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翰调很感兴趣, 我们引导学生收集与整理这种民间山歌, 对其中存在的方言词、蒙语词进行探究, 考察漫翰调变迁的历史。再如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调查与研究、对土家族哭嫁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等,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 以语言为载体的民歌、传说、谣谚等又是如此的丰富, 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创新项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极为有力地提升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效果。
语言学概论教学历来重视理论课程教学, 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方案, 实践教学活动一直处于附属地位, 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效果。为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 围绕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做出细致安排, 对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做出详细的说明。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通过学生书面作业评定成绩;一部分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评定成绩。这两部分的成绩占学生课程总成绩的40%。书面作业可以是通过文献调查完成的相关教学练习, 还可以是通过社会调查形成的书面调查报告, 通过研究某一论题完成的研究报告等等, 根据其完成的情况评定等级。按学生所属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不同, 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 尽量每个小组内部成员所属语言一致, 选定组长, 有系统地组织实践活动, 采取同学互学互评制度,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 加强团队意识。
笔者结合近三年来的实践教学, 探索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即, 构建民族特色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开展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分组实践教学、加强民族视野下学生本位的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 对于推进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实践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 .彭泽润, “语言学概论”和语言政策,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8年第4期;
[3] .张先亮, 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 中国大学教学, 2010年第2期;
[4] .黄育红, 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瓶颈”及对策探讨, 教育探索, 2010年第10期;
[5] .谢荣娥, 语言学概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文学教育, 2012年第8期;
艺术概论:另类准则 篇8
“华茂一楼”是一个自主性的艺术机构,这里的成员并不以艺术家作为唯一身份,他们还有着策展人、批评家、商人、观众等身份。每个人的思考和创作都构成一个具有向心力的“场”,在没有严格预设、彼此平等的条件下共同发出声音,每个人不同的思考、概念及创造在无形的约束下延伸和成型,相互交织和碰撞。这里是介于艺术家私人工作室和公共展览空间(如通常意义下的美术馆机制)的一个中间地带。在这里,艺术的私人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可以被言说、递进和证伪。在一个日益世俗化的艺术生态里,这样的氛围就更显得珍贵。
“艺术概论”作为“华茂一楼”的第一个项目,仅就标题本身而言,就有着很多值得解读的话题。这个标题最容易被误认为是一种针对官方或学院艺术的谐谑或戏仿,因为它作为一门课程或一本教材已经被学院中掌握话语权的人不断重复和篡改,使它失去了原来的语境,已经成为僵化的符号。而作为理论概念的“艺术概论”在今天已经完全被边缘化和彻底的无视了。正因如此,当我们以一个展览的概念去谈及它的时候,任何不严肃的玩笑和调侃都显得廉价,它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当代艺术中已经不再缺少解构和消解,也不缺少对各种形式和理念的颠覆,但与之相对的,我们现在缺少的恰恰是一种建构的精神和能力。从某种程度上,破坏和颠覆是轻而易举的,但是打破旧世界后能不能建设一个令人满意的新世界才是“颠覆”行动的最终极命题。所以说,“艺术概论”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严谨的,我们尝试着把那些生锈的逻辑拿出来,放在一个价值已经非常含混的艺术现实下去应用和检验。艺术家以艺术的名义去做任何事情,似乎在艺术的系统里都是合法的。以此作为理由我们好像可以放弃一切的方法论,然后似是而非地自证自我的一个体系。但是,如果我们去找一个标准或者方法去重新观看我们的工作时,我们会有怎样的结论呢?或者说,我们在一个宏观的艺术史框架里去找寻自己的位置,这样的努力是不是有效的?“艺术概论”这个项目为我们的自我反思提供了实践和论证的可能。
“华茂一楼”的存在为“艺术概论”的实验设定了一个略显个人化的背景,似乎缩小了这个概念外延的可能性。这里一共有七个成员,这样的实践似乎仅限于“茶杯里的风暴”。但是反过来看,“艺术概论”项目的展开事实上确定了“华茂一楼”的一个工作立场:去除物理意义上的局限性(较小的空间和较少的群体),营造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概念场域。任何经验或者思考片段的公共性或者自生长性在艺术家个人那里都是不稳定的,当不同的观点或者概念在一个语境里相遇和交织的时候,那些可以言说和不可言说的部分都可能会让个人更加清晰,并且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思考的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华茂一楼”也就成了成员的一个知识“加工厂”。基于这样的初衷,我们为“艺术概论”项目设定了一个游戏规则:每个人都要做一个个展,然后你要面对另外几个成员的发问甚至是质疑。当一个话题被讨论的时候,它就有可能超越一个个人话题而升华成为一个概念,这些概念就在“华茂一楼”的系统中不断生发,形成一个概念群。“华茂一楼”本身的边界是模糊的,它的存在依赖于成员的合作性,它的价值取决于这里生发的事件本身的价值。这些是“华茂一楼”获得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前提,即成员个人的创造性的最大化和观点交锋时的新的可能性,这不是一个所谓现代意义上科学的组织结构,而是一个“活的”、正在生长的有机体。“艺术概论”发生在这样一个城市核心区域的居民区内,似乎天然地应该与公众产生一些什么联系。但是在一个“日常化”有点泛滥过头的今天,我们宁愿很谨慎又略显牵强地把自身具有完整性的艺术概念和展览形态嵌入居民住宅和他们的生活中。标题中“艺术”两个字常常成为市民进入“华茂一楼”的诱饵,他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个地方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并且不断地发现更多不可理解的东西出现在他们视线里。有时候,这种方式可能是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最真实的范本:艺术依然在现实中突兀地存在着,“华茂一楼”突兀地存在于居民社区中,艺术家们也突兀地存在于这个现实和群体中。一切都是突兀而自然地存在着。
附:由于知识背景和认知体系的不同,即使面对同一概念,成员之间也会有相异甚至相左的理解和解释。但正是价值观和知识结构的不同才更易于摩擦和碰撞出深刻、有意义的可能性。以下是“华茂一楼”成员对于“艺术概论”的不同阐释:
高雷:因为它包含了许多关于艺术的“对”的道理。而在现实中我得到的教训是:越是别人告诉我正确的东西,越需要我去质疑和思考。
盛剑峰:“艺术概论”这个命题其实是一个看似没有任何问题的命题。我们越想绞尽脑汁找它的问题,越容易进入一种悖论,使我们被动。如果把“艺术概论”解构成诸如权威、纲领、方法、话语权、代表、范本、理论、标准、教科书等,这时我们似乎更容易找到问题。正是因为这个命题是没有问题的命题,这恰恰才是真的问题所在。
彭涛:大学时候《艺术概论》被我垫桌脚了,没读过,也不想读。书中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所谓科学性、现实性和完整性,所谓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艺术问题所做出的“正面”阐释,令人唏嘘。与这种生硬、刻板的大学教科书相比,我觉得一本艺术启蒙读物应该更像诗歌、散文、童话那样带给读者美的启发和感悟,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验。
陈洁:在我看来,针对“艺术概论”的讨论,最终能做出什么并不重要,这个过程会是很有趣的。对于这个多数人不屑的文本的研究,可能更像是对我们自身艺术思考本源的整理。
卞卡:“艺术概论”在这个时候的出现似乎显得很突兀,但是它的行文及其风格显示出了一种有趣的魅力:关于事物的一般性、普遍性的描述及无限中庸的立场。这些东西本身可能不构成有价值的理论体系,但是作为一个观看世界的方式,似乎具有一些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所匮乏的品质。
iRRi Art:我们初次听说《艺术概论》这样的书时感到很奇怪:一本仅有200多页内容的书,却要像八股文一样,被那些所谓有话语权的人来规定哪些属于艺术范畴,哪些不是,并以此来主宰艺术的生成方式和艺术史的写作形式。反观“艺术概论”,它对当代艺术领域拓展的影响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对我们来讲,艺术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是活的、不断变化着的概念。它的定义和所指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为艺术本身即是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