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实验室管理

2024-10-17

民族高校实验室管理(共11篇)

民族高校实验室管理 篇1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多数地处偏僻,经济、信息相对滞后,导致目前在教育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仍突出。 在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情况更应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 因此,延边大学作为少数民族地区“211”国家重点高校一直鼓励教师在教学改革上加大力度,积极探索有效方法,缩短与其他重点高校的差距。实验动物学以生命科学为主体,以医学和生物学为核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学科门类之一,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基础应用性学科, 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支撑条件或研究手段。延边大学从1998年起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正确地进行标准化的动物实验,以确保结果的精确性、科学性。但该课程课时少,教学内容又庞杂,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充分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实验技能,学院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1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有限的教学课时数与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实验动物学课时设置较少,因此,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和编排,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是实验动物学教学面临的最大课题。

1.2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传统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例如理论与实践脱离,以应试知识记忆和认知能力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等。

1.3考核方式不够灵活

传统的闭卷考试倾向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情况,而农林类实验动物学课程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后,具备动物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1.4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较弱

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重点高校,延边大学朝鲜族学生占相当一部分比例,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汉语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应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克服由于语言障碍而产生的学习压力大、跟不上教学进度等困难。

2教学改革内容

2.1合理调节与编排教学内容

2. 1. 1熟悉基本原理,了解最新技术现代实验动物学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实验动物学技术动态,学院提前为学生分配临床医学、遗传学、免疫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论文,每周利用10 min时间让学生轮流介绍论文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遗传工程小鼠章节较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学院在详细讲解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并用多篇相关论文和具体案例增强学生的理解。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直观地掌握乙烷亚硝基脲( ENU) 突变转基因小鼠、基因剔除转基因小鼠、时空调控转基因小鼠在实际科研工作当中应用的区别、特点以及局限性。

2. 1. 2明确实验教学内容重点本科生阶段,实验动物学的动物实验侧重点与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其他学科不同,主要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期工作上。这部分内容要掌握实验动物的抓取保定、编号标记、性别辨认、麻醉、去毛、给药、采血取样、处死及动物尸体的处理等常见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教学, 使学生明白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懂得从实验动物学科高度、实验动物标准化体系组成、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等不同层次科学地选择动物。

2. 1. 3增强实验动物标准化意识低质量的实验动物会大大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要求使用的实验动物必须在微生物学质量控制、遗传学质量控制、环境控制和营养控制等方面达到国家统一技术标准。为了让学生对标准化实验动物的培育环境有更深刻地了解,学院组织观摩延边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包括实验动物设施的分区、空调系统、净化系统、污物处理系统、实验动物饲育器材等,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实验动物设施的有关参数,还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动物室工作的标准操作程序( SOP) 。

2. 1. 4加强实验动物伦理教育在教学中,首先为学生树立辩证的动物实验伦理观,保护动物的合法权利。对学生中有滥杀、虐待动物的倾向要及时给予制止和批评,引导学生养成尊重、爱护实验动物的意识。 其次贯彻“4R”原则,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动物实验。 在教学中,应统筹安排实验内容,减少( Reduction) 动物使用的数量; 以低等生物、微生物或细胞、组织、器官甚至电子计算机模拟替代( Replacement) 活动物实验; 优化( Refinement) 实验过程,减轻动物痛苦; 在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责任心( Responsibility) 。

2.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该课程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为此,学院改进了教学手段,注重多媒体教学法。例如,在有关动物实验的教学中,以播放教学录像的形式呈现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转基因小鼠外源基因的注入等内容。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改进,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很好地缓解了近几年由于学生数量激增而导致的实验动物生命成本提高的问题。新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动物的使用,但不能够完全代替活体动物。为此,学院增加学生与动物的比例,相对降低动物的用量,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动物实验操作技能。

2.3改革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学院调整了考核方式,采用开卷笔试和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开卷笔试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验设计,各占20% ,这不仅能考察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能考察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成绩包括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操作成绩,各占30% 。 平时实验成绩根据平时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 实验操作考试则让学生抽签, 实际操作某项实验技术,例如动物保定、灌胃、洗肺、 小鼠尾静脉采血、麻醉等,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评分。 这种考核方式既考核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性的重视程度。

2.4灵活运用多种语言教学方案

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建校以来,延边大学始终坚持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新的理念,形成了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这一特色也体现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在实验动物学授课学生中,20% 以上是朝鲜族学生,这些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偏弱,加上该课程知识点繁多,应用性强,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产生明显的畏难情绪; 因此,在教学中,学院适当给朝鲜族学生播放韩国的实验动物学课件或实验操作视频,并加注英文和中文释义。这样既很好地调动了朝鲜族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让其他学生受益。此外,教研室还特制了一些朝鲜语科教片和学习资料发给朝鲜族学生,让他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觉预习和复习,拓展知识面。这种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朝鲜族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更好地跟上教学进程。

3结语

通过对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学院克服了实验动物学课程课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 从教学内容编排着手,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加深了延边大学动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等专业学生对实验动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对新形式下创新与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摘要:实验动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特色,是生命科学高等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笔者结合延边大学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等教学改革方案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民族高校实验室管理 篇2

作者:智赢论文网 日期:2016-9-20 9:54:26 点击:0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人十分关心和重视少T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中央,国务院还特别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研究事业。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进行科学的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是实现全体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不仅关系到新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能直接影响到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乃至全国的长治久安。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计划的推进,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之中上大学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但由于成长环境、家庭因素、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思想观点比较薄弱,心理素质较低,爱国主义觉悟不是很高,积极性很低,责任性不强。南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是新疆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教育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得效果与新疆的社会稳定,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紧密联系,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期需求。

2 教育和管理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证。

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就是要从学习历史开始,特别是要学习新疆的地方史,新疆的近代史和新疆的现代史,使少数民族学生深刻了解到新疆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让大学生感觉到维护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对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其次,学校教育要用少数民族的杰出爱国人士,民族团结模范等的典型事迹材料来感动他们,教育他们。

2.2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每逢新学期,南疆高等院校要对所有学生,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新生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并要规律性的组织党的民族政策学习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清思想,辨清是非,提高政治觉悟,以此让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其次,学校要安排专题讲座和先进事迹报告会,并利用红色网站和影视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让少数民族学生从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中受启发,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入党积极性。

2.3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少数民族学生的素质不但关系到民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荣辱兴衰。南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是来自南疆四地州的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很困难,父母大都是小学文化水平,甚至没有上过学。他们因经济压力和封建家庭教育方式、语言障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视野相对狭窄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学校还因民族风俗,饮食习惯,对国内外重大民族事件的态度等问题容易产生矛盾。所以学校要以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能力,加强汉语学习等方式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育计划,进行正面的引导,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民族意识,减少他们民族意识中的消极因素。学校还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举办各种欢度民族节日活动,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使他们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家。

2.4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在南疆校园里开展的各类活动中很少遇见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少数民族学生占的比例比汉族学生多,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参加活动的比例很少,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所以,高校要查出根本原因并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

2.5 坚决抵制宗教向学校的渗透:在我国,学校是传播现代化科学知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更不允许学生从事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南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70%以上的来自于农村,而且农村的宗教气氛比较浓,不管是家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他们从小就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当前,分裂分子利用宗教,一步步将黑手伸向我们社会主义学校和纯真可爱的青少年学生,妄图达到其与我长期抗衡的目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他们进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坚决抵制宗教向学校渗透。

2.6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高校使各族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使各族学生树立起民族团结意识,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同和了解,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是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民族团结教育在南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南疆地区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在正视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处理事件要根据公平原则,管理少数民族学生政策不能脱离管理学生大群制度。同时要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合理要求,并给予理解和支持,对不合理要求进行耐心得教导和化解。

3 结语

做好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造就爱国爱民,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文化的少数民族干部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学校在教育和管理中做到严肃认真的处理批评违反纪律的人和事,及时的表彰和肯定好人好事,使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精神,加强民族团结,要求学生宽以待人,反对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才能使少数民族学生沿着正确方向健康成长,并成为维护边疆稳定,爱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2] 斯日古楞,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3-5

民族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刍议 篇3

民族高等学校是聚集了各类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象牙塔”,具有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创新知识和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重要责任。

在高校一项完整的人事档案包含了个人一生的重要信息,是民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人才输送源。在民族地区,为各边远地区、民族高校内部发现人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人事档案也紧密联系着个人职务的定级、职称的申报、学历深造、户口、继承以及政审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它对个人的发展也密切相关。

民族高校干部人事档案,主要按干部管理权限和隶属关系进行管理。目前多数民族高校是由几所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学校合并而来,原来各学校对人事档案的管理方式不同,档案管理人员变换流动大,各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了一些干部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和情况。

一、民族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人事档案工作的认识不够。主要是有些人对人事档案的工作不了解,有误解,认为人事档案只是一项个人有关材料的保管,可有可无。只要材料不丢失不泄密就行,甚至认为对个人的政治生涯、职业生涯无关紧要。在一个单位中所有工作中的地位是隐形的,出现了材料收集渠道不顺畅的现象,导致了档案中材料的不完整。

2、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人事档案管理缺乏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从收集材料、鉴定材料、归档、查(借)阅、转递、保密和保管等各个环节缺乏严密性和系统性。

3、人员配备不齐,培训力度不够。由于从思想上对人事档案的不重视和淡漠,造成了专职人事档案人员的缺失。大量工作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只疲于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定、材料的入卷、档案材料的加工、目录打印、归档、查(借)阅等的日常整理和管理工作,无暇抽出时间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和档案信息化技术,没有机会参加专业性强、级别高的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相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跟不上节奏,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能从质上得到提高。

4、人事档案管理手段滞后。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人事档案管理也面临着挑战。原来档案材料的鉴别、加工、查(借)阅等由手工操作,造成工作效率低。遇到少数民族语言材料或人员出国进修深造的外语材料,理解原文性质、材料分类和掌握个人情况准确性不高。面对现在信息化水平的发展,人事档案管理与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不匹配,计算机、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系统、外语翻译系统、扫描仪、缩微等信息技术化设备还未广泛应用。使人事档案管理不能更好地为民族院校服务。

5、管理资金相对较少。随着近些年民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进程,暴露出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软硬件的配备不齐,只局限于办公电脑,而针对人事档案管理配套的系列软件、配套设备由于资金问题未予配置。

6、历史遗留问题多,人事档案材料缺失,无法弥补。由于现代社会和单位的体制改革,各单位管理方式不同、管理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和队伍的不稳定,造成了档案不规范材料的入卷、材料没有规范整理;材料规格不统一;归档材料不齐全;没有按规范分类、编页、打印目录和装订等。管理人员不能严格审核把关,致使大批不规范归档。为以后档案的利用造成许多困难。在实际人事档案的材料整理和管理工作中,由于各时期工作要求不同、制作材料单位人员的责任心程度、本人填写材料不细致等问题造成了档案材料中存在档案材料不齐全,出生时间、工作时间和入党时间不一致、个人经历不连贯或不统一,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模糊,档案材料信息填错,姓名不准确,公章或签字人缺失,形成材料的手续不全,材料纸张有破损等问题,会造成组织在用人时掌握信息不准确、工龄确认增加难度、死亡后无法证明亲属继承关系等。由于时间流逝、人员变换,无法找回原件,不能保证档案的真实、可靠、准确性,对单位和本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损失。

7、软硬件配置的问题。由于各单位的办公条件受限制,致使档案工作做不到档案库房、阅档室、办公室“三室分开”,档案室库房配置不了防盗门窗、去湿机、加湿器等设施。造成了不利于档案保管的环境。避免不了档案受虫害、霉变、字迹退变、纸张变形等影响。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够,专业水平低,责任心不强,也影响了档案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二、改进民族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1、提高对人事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人事档案工作的宣传,普及人事档案知识,从上到下使全单位了解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关切度。使人们认识到人事档案对本人的关系的密切度,得到对人事档案工作的支持。单位应该充分重视档案工作,在软件和硬件条件上都给予充分的支持,改善档案办公条件,做到“三室分离”。加强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政治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将档案的管理工作看作一项政治方面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充分体现出它的严肃性,遵守制度,坚持原则、保守秘密。在进行人事档案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增强责任意识,加强材料形成各部门材料的制作水平和责任心,从源头上保障材料的准确性。从纸张规格到字体、字迹颜色,加强对人事材料的鉴别、分类和加工,严格材料的审核鉴定,拒不接收不规范的材料;防止虚假和不规范的人事材料和不规范的人事材料进入到档案中,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规范性,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档案的高质量。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严格规范工作程序。加强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建立长期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及时收集关于单位职员的个人的职务晋升、学历提升、奖惩、个人工作经历的相关材料。要认真落实和贯彻中组部、国家档案馆和省委组织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本单位人事档案的规章制度建设,做到制度化管理。充分调动材料形成各部门的积极性和责任性,使档案材料的归档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档案管理人员主动有计划地收集材料,及时和材料制作部门经常联系,保证材料规范和准确,形成长效机制。

3、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做到信息的完全共享。近年来,随着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步伐,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迫在眉睫。建立人事档案信息化,有利于保护档案原材料的纸张;利用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提高查(借)阅效率;利用空间的拓展,有利于档案的利用不受地域的限制。民族高校在全国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加强人事档案的资金投入,完善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办公设备和相关管理软件,利用现代化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民族高校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层次和水平。

4、加强人事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决定着人事档案的整理和管理水平,对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民族高校应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配备足够专职人事档案人员来进行管理,多元化地增加档案人员的专业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机会,拓宽和丰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眼界、思维,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感,多角度拓宽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总之,民族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民族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运用起着有力的保障,为组织知人选人用人提供可信的保证。所以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下,民族高校应在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上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为民族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丹.浅议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杜玉兰.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

[3]陈国英.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9月.

[4]刘亚峰,董诗顶.浅谈新升格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5月.

[5]浦文红.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J].理论界,2008年3月.

民族院校实验室管理长效机制思考 篇4

1科学规划,合理划分功能

目前,该校共建成11个学科门类的实验室75个,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西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西藏自治区高校实验教学中心、1个实训基地和10个西藏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管理权属二级学院,在实验室比较集中的二级学院设有行政性的实验中心,承担实验室管理任务。

按照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考虑长期建设与当前需要的关系和教育教学实际,将实验室按照以大学生实验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以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实验研究为主的科研实验室和供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平台、实训基地、实训中心进行调整、整合和优化,改变设置分散、小而全的状况,避免重复建设效率低的弊端,搭建实验平台,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推进实验室中心化管理方式,在学校层面上成立实验中心,在人员和经费上相对独立,统一管理各院及校级实验中心。将凡是2个以上专业使用的实验室均成立中心,由学校或二级学院统一管理,例如,在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基础上成立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和通信工程实验中心等。在同一实验中心,通过提取同类型、同模块课程实验项目的共性和个性,突破课程的界限,重新组织实验内容,剔除重复或相近实验项目;按照实验室功能集约化的要求,保持场地和设备基本稳定,对一些重复设置、设备分散、功能单一的实验室进行整合,比如,将财经学院和管理学院ERP实验室进行合并,建立起若干个校级专业实验中心,进行专业教学、科研和创新性实验。

2在软硬件建设条件改善的同时,提高软硬件的使用效率

硬件方面,近几年来,在国家及西藏自治区各种项目资金的支持下,该校实验室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采购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相对高新、先进,设备总值较高;软件方面,实验室管理办法在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在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学历程度、管理手段在逐步提升,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真正对高新设备的操作、管理却存在漏洞。如采购设备的时候,未能充分考虑所购买的设备是否有专业的操作人员,未能考虑该设备在后期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维护成本,最终导致设备的闲置; 对于管理软件和专业实验软件等也存在申报时夸大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采购后却弃之一隅的现象,严重降低了软硬件的使用效率,造成国有资产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在于实验室项目申报前,对项目的充分性和必要性条件缺乏充分论证, 盲目申报。因此,在今后的实验室建设申报方面,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全方位的量身定做,做到物有所值,材尽所用。另外,随着高新实验仪器设备的不断购置,实验室管理人员应主动发挥研究探索精神,积极主动及时学习所负责范围内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使用方法及功能,及时掌握相应学科知识。

3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在各种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量激增, 购置的仪器设备也越来越多越先进,尤其贵重、大型仪器设备数量不断增加,其价格也不菲。为充分体现各种各类型仪器设备价值,发挥作用,在满足基本实验课时间的需要外,在课余时间应尽量向学生开放,有利于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和使用较先进的设备,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靠近行业前沿。同时, 通过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开放实验室数量,提供充足的实验耗材,保证实验技术人员的配备,为学生提供进行自主实验、创新开发的平台,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发挥其最大效益。

4逐步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高校实验室的开放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开放,还应该是对学校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机构、单位的开放。学校可以在对学生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向教师开放,并制定相关的实验仪器开放使用办法,与有关科研院所、单位达成互惠互利协议,有偿或者无偿使用实验设备;邀请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等知名专家、 教授和技术人员专家到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指导;邀请国内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优秀人才,通过协同创新平台等在科学研究课题方面进行合作研究,从而提高实验室的学术队伍研究水平。通过开放实验室,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实验室,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可以促进实验教师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自身的学习与提高,保证实验室开放的持续进行。

5充分利用好现有软件资源,革新实验管理方式

在各实验室进行建设时,购置了配套的实验室系统管理软件和专业教学应用软件,应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使用好这些软件资源,革新现有以人工管理为主的实验室管理方式。利用好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低值品与耗材管理、实验室建设与设备采购、实验室评估与评教、实践管理、数据与报表等相关事务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 为实验室评估、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质量管理等决策提供数据支持[1]。

专业教学应用软件为专业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将不能或不可能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例如医学院购置的价值30多万元的“全自动显微镜虚拟切片系统”,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数字切片系统,可以实现在计算机屏幕上对显微镜观察的仿真过程,使用者能够在校园网范围内随时随地完整、方便地浏览、观察数据库中的任何切片形态。该系统在临床病理诊断、远程病理会诊、读片会、形态学教学、科研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2]。

针对以上的实验设备系统,实验中心可以建立实验室工作网站,实现实验网络化管理,把有限的实验条件进行无限的扩充,提高实验软件的效能。如将开放性实验项目发布在网上供学生预约、实验;如医学院将各种病理切片实验资源发布到网站上去,学生在校园网范围内随时随地通过观察各种切片形态,进行相关医学诊断。

6增加实验室运行经费

实验室的正常运行,需要持续地投入实验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的经费、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费用、实验项目更新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费用、实验管理经费等[3]。目前,存在开展正常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材料使用量和低值易耗品增加、仪器使用损坏率高、怕用坏实验仪器或仪器维修费用高而不敢使用实验仪器、尽量少使用仪器的现象。究其原因,有实验室运行经费不足的因素。这几年该校购置了不少贵重实验仪器,在超出保修期后,维修费用高昂,致使出现不用或少用设备而使设备放坏的恶性循环。

为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顺利、有序、高效运行,学校应建立规范的实验室运行经费投入制度及投入绩效评估制度,按需为之提供足量的运行经费。在每学期末,各实验室做好本学期实验室运行经费的汇总及审核,做好下学期实验课开课情况、预期实验室开放情况、大学生创新实验等运行经费的预算,报学校批准,并在下学期具体运行中实报实销。

7加强实验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实验室人员在教书育人、实验物资供应、设备维修、资源配置、管理协调、科技攻关和对外开放服务等方面起着理论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4]。实验教学要逐渐改变目前由理论课教师承担的现状,试行有选择地在理论教师和实验室人员中竞争上岗承担实验教学的做法,切实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实验室人员应正确树立积极的科学研究和钻研精神,做到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和仪器设备厂商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辅导和各种形式的培训,以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根据该校实验教学需要和实验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的有利时机,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进行人才的培养。请对口院校选派实验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的人员到学校实验室挂职工作,培训、提出现有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不足和改进措施,同时,实验管理人员也可到对口高校相关实验室学习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学习实验技术和方法等。实验室管理员应克服“怕用坏实验设备”的心理,积极探索和研究所管理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知识、方法,避免因损坏实验设备或导致软件错误自己不会维修而阻止进行一些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

8培养教师进入实验室的热情,加强实验室内外的合作交流

教师利用实验室的意识较弱,缺乏热情。如果教师不充分利用实验室甚至不熟悉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就会使理论与实际缺乏联系。通常,一些老师在实验进行前,才赶急图快到实验室看看,做些临时的实验准备,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精神实质, 没有创新思考的余地。实验室是科研、实验活动和创新精神最活跃的机构,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要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分析,甚至对一些离奇或认为不可能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甚或是大胆的推测。在存在不同看法、认识的情况下, 要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交流中分析、总结,直至共同提高。通过建设实验室研究课题立项、进入实验室工作量认定的方式激励和促进教师进入实验室的热情。管理经验交流、学术交流少、合作研究少。注重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实习、见习基地的交流合作,鼓励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进入实验室投资体系,提供互惠互利平台,共同打造实践教学平台,逐步形成“强化能力、服务地方、实现双赢”的建设模式[5]。

9依托实验室,多出教学、科研成果

近几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正在不断加强,但由于管理和认识上的错误,实验室人员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数量较少。因此, 实验室人员应充分利用管理实验室的有利条件,进行相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不能单纯地为实验教学提供实验场所、实验准备。实验室应确定研究方向,根据实验室特点和特色,进行相关的课题申报和研究,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更多学生申报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改变现有的实验室人员与任课教师缺乏合作意识的局面,联合申报科研和教学改革课题,以目前正在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助推器,依托实验室,促使学生和教师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课题的研究。通过进行“走进实验室”等系列活动,鼓励教师、学生走进实验室,使师生进一步认识实验室、了解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爱上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研究探索,并做出实验成果。

10加强实验室的监督和检查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根据实验室属性建立实验室运行评估机制,管理部门定期对实验室所开展的工作进行督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提出新要求。对实验室工作思路突出、管理措施先进、绩效明显的实验室在运行经费、研究项目开展上给予倾斜。

11结语

民族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比较其他院校来说,受到管理者、建设资金、运行经费、生源质量等诸方面的影响,只有切实加强其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才能保证其充分发挥效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会思考、能实战。

摘要: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开展创新实验活动的重要基地,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培养实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不断加大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和对实践实验教学地位的提高,对于隶属于西藏自治区的西藏民族大学来说,肩负着为西藏培养新一代、能够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其实验室建设、管理将面临极大的机遇与挑战。结合该校实际情况,就如何应对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价值,提出开展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 篇5

实验室使用的各类气体,一般以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溶解性气体等形式储存于钢瓶内,被收录在《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内,属于危险化学品;同时,储存气体的钢瓶,一般承载的压力在1.0 ~ 30 MPa之间,且较多钢瓶容积都大于30 L,被收录在《特种设备目录》(2014)中,属于压力容器。

部分气体除易燃、易爆、有毒特性外,还往往容易与外界,或气体之间引发化学反应,如氧气与油脂、乙炔与铜、氢气与氧气、氯气与氨气等,因此实验室内禁止气瓶混放。

气瓶泄漏或管理不善,可能酿成较大的安全事故或者环境污染事故,事故现场极其惨烈,即便是无毒的氮气、二氧化碳,氩气等,一旦泄漏喷出,极易使人受伤,甚至造成人员窒息死亡。常用气体的安全使用

2.1 氧气

(1)氧气贮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氧气瓶不得与可燃气体气瓶同室贮存。采用氧乙炔火焰进行作业时,氧气瓶、溶解乙炔气瓶及焊(割)炬必须相互错开,氧气瓶与焊(割)炬明火的距离应任10 m以上。

(2)开启瓶阀和减压阀时,动作应缓慢,以减轻气流的冲击和摩擦,防止管路过热着火。(3)禁止用压缩纯氧进行通风换气或吹扫清理,禁止以压缩氧气代替压缩空气作为风动工具的动力源,以防引发燃爆事故。

(4)特别提醒:操作高压氧气阀门时必须缓慢进行,待阀门前后管道内压力均衡后方可开大;氧气严禁与油脂接触;氧气放散时周边30 m 范围内严禁明火;作业人员穿戴的工作服、手套严禁被油脂污染;氧气管道要远离热源。

2.2 氢气

(1)氢气的贮存注意事项:室内必须通风良好,保证空气中氢气含量不超过1%体积比。室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少于3次,局部通风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得少于7次。

(2)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爆物质及氧化性气体的容器和气瓶的间距不应小于8 m。(3)氨气瓶与明火或普通电气设备的间距不应小于10 m。

(4)氢气瓶与空调装置、空气压缩机和通风设备等吸风口的间距不应小于10 m。(5)禁止敲击、碰撞,气瓶不得靠近热源;夏季应防止暴晒。

(6)必须使用专门的氢气减压阀。开启气瓶时,操作者应站在阀口的侧后方,动作要轻缓。(7)阀门或减压阀泄漏时,不得继续使用;阀门损坏时,严禁在瓶内有压力的情况下更换阀门。

(8)氢气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应保留0.2 MPa ~ 0.3 MPa以上的余压。(9)使用前要检查连接部位是否漏气,可涂上肥皂液进行检查,确认不漏气后再进行使用。(10)使用结束后,先顺时针关闭钢瓶总阀,再逆时针旋松减压阀。

2.3 氯气

(1)氯气贮存注意事项:氯气钢瓶应远离热源,严禁用热源烘烤和加热钢瓶。防止高温,当气温在30℃以上时,严禁钢瓶瓶体在太阳卞暴晒,应将钢瓶放入库房,或者在钢瓶上加盖草包并用水喷洒冷却。(2)操作人员必须配备专用的个人防毒面具,各使用地应配备有预防氯气中毒的解毒药物。(3)氯气不得与氧气、氢气、液氨、乙炔同车运送,不得与易燃品、爆炸品、油脂及沾有油脂的物品通车运送。

(4)应设有专用仓库贮存氯气钢瓶,不应与氧气、氢气、液氨、乙炔、油料等化工原材料同仓存放。贮存氯气的仓库地面应干燥,防止潮湿,仓库要阴凉、通风良好,避免阳光暴晒和接近火源。

(5)氯气钢瓶不能直接与反应器连接,中间必须有缓冲器。(6)金属钛和聚乙烯等材料不得应用于液氯和干燥氯气系统。

(7)通氯气用的铜管应尽量少弯折宁以防铜管折破;发现铜管破损后应及时更换。如果空气中有大量泄漏的氯气,则可以使用氯气捕消器,使用时一定要佩戴好自动供氧形式的呼吸面具,以防止使用过程中缺氧而产生意外。

2.4 乙炔气

(1)乙炔瓶应装设专用的回火防止器、减压器,对工作地点不固定,移动较多的,应装在专用安全架上。

(2)严禁敲击、碰撞和施加强烈的震动,以免瓶内多孔性填料下沉而形成空洞,影响乙炔的储存。

(3)乙炔瓶应直立放置、严禁卧放使用。因为卧放使用会使瓶内的丙酮随乙炔流出,甚至会通过减压器而进入橡皮管,造成火灾爆炸。

(4)要使用专用扳手开启乙炔气瓶。开启时操作者应站在阀口的侧后方,动作要轻缓。(5)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冬天应留0.1 MPa ~ 0.2 MPa,夏天应留有0.1 MPa~3 MPa。(6)乙炔瓶体温度不成超过40℃。夏天要防止暴晒。因瓶内温度过高会降低对乙炔的溶解度,而使瓶内乙炔的压力急剧增加。

(7)乙炔瓶不得靠近热源和电气设备。与明火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10 m。

(8)瓶阀冬天冻结,严禁用火烤。必要时可用不含油性的40℃以下的热水解冻。

(9)严禁放置在通风不良及有放射线的场所使用,且不得放在橡胶等绝缘物上。使用时,乙炔瓶和氧气瓶应距离10 m 以上。

(10)使用乙炔瓶的现场、储存处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距离不得小于15 m,且不应设在隐藏部位或空气不流通处。

2.5 氮气

(1)氮气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2)氮气泄漏应急处理;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 I制出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忐I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3)特别提醒:进入坑、洞、容器内、室内或周边通风不良的情况下作业,必须检测氧含量。含氧量大于18%、小于22%方可作业;在氮气大量放散时应通知周边人员;在使用氮气吹、引煤气等可燃气管道、容器时必须检测氮气中含氧量小于2%方可使用;氮气设施、容器、管道等检修时必须可靠切断气源,井插好盲板防止窒息事故发生。

2.6 氩气

(1)氩气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2)氩气现场急救措施:常压下无毒。高浓度时,使氧分压降低而发生窒息,氩浓度达50%以上,引起严重症状;75%以上时,可在数分钟内死亡。当空气中氩浓度增高时,先出现呼吸加速,注意力不集中,继之,疲倦乏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昏迷、抽搐,以至死亡。应脱离污染环境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输氧或人工呼吸,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液态氩可致皮肤冻伤,眼部接触可引起炎症。

(3)氩气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4)氩气瓶的灭火方法:本品不燃,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或者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5)特别提醒:氩气的比重大于空气,宜沉积管低洼处。因此在坑、洞、容器内、室内或周边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检修作业前必须检测氧含量大于18%、小于22%方可作业;氩气设施、容器、管道等检修时必须可靠切断气源,井插好盲板防止窒息事故发生。

2.7 二氯化碳

(1)使用方法:使用前检查连接部位是否漏气,可涂上肥皂液进行检查,调整至确实不漏气后才进行实验。

(2)防止钢瓶的使用温度过高。钢瓶应存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热源,不得超过30℃,以免液体二氧化碳随温度的升高,体积膨胀而形成高压气体,产生爆炸危险。

(3)钢瓶千万不能卧放。如果钢瓶卧放,打开减压阀时,冲出的二氧化碳液体迅速气化,容易发生导气管爆裂及大量泄漏的事故。

(4)减压阀、接头及压力调节器装置正确连接且无泄漏、没有损坏、状态良好。

(5)二氧化碳不得超量填充。液化二氧化碳的填充量,温带气候不要超过钢瓶溶剂的75%,热带气候不要超过66.7%。高校气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实验室建设的规模和体量也实现了成倍的增长,有专家指出,高校实验室的危险性是企业的100倍,因此实验室对危险源的管控显得尤为重要,气体钢瓶是实验室一类重要的危险源,目前高校对钢瓶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3.1 制度规范不健全

尚有不少高校并未针对气瓶管理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或文件,作为实验室内的一类危险源,也无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导致实验室对气瓶的管理和监管缺乏指导和执行的依据。

3.2 颜色标识不清晰

根据《气瓶颜色标志》(GB/T 7144-2016)规定,气瓶外表面的涂敷颜色、字样、字色、色带和检验色标等,是识别气瓶所充装气体和定期检验年限等信息的主要标志之一

日常实验室内环境复杂,腐蚀较严重,卫生状况也不佳,加上实验室内部管理不善,对气瓶的日常维保缺失,常会导致瓶身锈蚀严重,颜色模糊不清,钢印、标识污损不全,甚至全部脱落,无法识别相应信息,个别实验室建设时为了节约使用成本,甚至擅自改装气瓶,混装气体,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3.3 气瓶存放不规范

实验室使用的气体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且大多属于后期添置,未能统一规划,放置随意。又因实验室设计面积狭小,与火源、热源、电气设备之间无法保证必要的安全距离,易燃和助燃气瓶存在混放现象。为节省占地面积,个别实验室也未直立放置钢瓶,而是横倒后直接放置在实验桌、通风橱柜等下方,留下较大安全隐患。

3.4 管控措施不完善

部分钢瓶无气瓶帽、防震圈,且未进行有效固定,容易摔断瓶阀而造成事故;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瓶未能单独存放,防爆装置、泄露报警装置及通风换气装置未能有效配备;毒性,尤其是剧毒气体,无法实行双人双锁等“五双”管理,留有较大隐患。

3.5 安全责任未落实

为贪图实验方便,气体钢瓶一般被随意放置在实验装置或设备附近,未落实专人负责管理,无定期检查瓶体及管路的完整性及气密性、瓶体是否在检验有效期内,安全警示标识、气瓶状态标识牌、气瓶信息台账等是否齐全。

深圳市中南实验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实验台,通风柜,PP通风柜,药品柜等实验室家具的厂家,办公地址位于深圳市龙华新区大浪街道忠信路9号汇亿财富中心1509,专业从事实验室整体规划设计装修,实验室通风系统整体规划,实验室升级维护,无菌实验室,实验室净化,洁净项目,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实验室整体规划布局方案,实验室一站式的服务,公司本着“质量为本,诚信经营,不断创新”的原则,经过多年的经营。咨询热线:0755-29042050 气瓶安全管理思路

4.1 科学规划,规范设计

实验室装修、新建、改建、扩建应严格遵循“三同时”制度,如涉及实验气体的使用,尤其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助燃气体的使用,应进行科学规划气瓶与设备、气瓶与气瓶间的布局,如氧气与乙炔瓶应分开放置,至少保持5 m的安全距离,且距明火有10 m的安全距离;盛装易发生聚合反应或分解反应气体的气瓶,应避开放射源;剧毒性气体应实行“双人双锁”,放在加锁铁柜或单独房间内。此外,气体管路应规范化设计与施工,以满足日常使用及安全性要求。

4.2 安装监控,防患未然

使用具有危险性气体的实验室应安装气体泄漏报警仪,防患未然,确保安全。多功能的气体泄漏报警仪根据不同的气体采用不同的探头,可以检测如氢气、氧气、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气、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磷化氢、卤素气体、氰化氢、可燃气等的浓度并具报警功能,气体检测报警器的安装位置应靠近释放源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除了实验室常用的固定式气体泄露报警器以外,还有便携式气体泄露探测器,携带、检测方便,且大多可实行数据的实时上传和查询管理,实行远程监控和管理。

4.3 完善制度,建立规程。

完善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操作规程,使对气瓶采购、存放、使用、移动、处置等步骤都有明确的操作依据,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张贴相应的安全警示标识,明确“必须”、“应该”和“禁止”的相应事项。

4.4 落实责任,强化培训。

使用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操作,是实验室气瓶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气瓶的“多人使用,无人专管”是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因此须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气瓶的安全管理,将气瓶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到负责人员的绩效考核中,同时加强涉及人员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持证上岗管理。

4.5 定期检查,消除隐患

气瓶作为压力容器,被纳入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管理范畴,国家质检总局专门制定了《气瓶安全监察规定》,规定了气瓶各项活动需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定期检验是气瓶供应单位应严格履行的义务,作为气瓶使用者,也需定期检查所使用的气瓶是否在检验有效期内。

管理人员需要对气瓶实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如检查其外表是否存在腐蚀、变形、磨损等缺陷,气瓶及附件是否清洁、干燥,停止使用时瓶头阀是否关闭,瓶内气体是否留有余压,气体管道是否出现裂缝导致漏气等现象。

结语

民族高校实验室管理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程晓丹(1985-),女,江苏张家港人,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助教;孙宇(1969-),男,江苏兴化人,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18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民族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探索研究”(SZYB2010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2-0112-02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全面稳步推进,国家逐步推出了“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等相关政策,[1]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创造了进入到内地高校学习、深造的机会,从而为西部地区源源不断的培养和输送大批管理型、专业型人才,并使之最终成为西部地区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民族风俗,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学习经历,民族学生普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出与汉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在与内地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心理上会出现诸多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就会对这些正处于人格形成阶段的少数民族青年学生产生错误的导向,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在根本上影响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开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和分析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异同,注重针对性的、公平性的、适应性的和激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和充分的发展。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

1.自我放任,缺乏竞争意识

少数民族学生在缺少自觉接受集体约束思想的情况下,由于自我意识强烈,他们长期习惯于自行其是,对自身行为习惯缺乏自我约束,导致自我放任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部分少数民族生的心理主导,具体表现为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时常有各种违纪行为表现出来。而表现最频繁的违纪行为就为是旷课,其具体原因则是因学习基础差,学习负荷超过了他们的可接受程度,使他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

一般而言,内地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竞争意识、开拓精神较为淡薄。一方面由于区域文化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文化素质较低,自学能力弱;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属于定向培养,他们绝大部分毕业后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相对于内地的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加上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方面的特殊照顾政策,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上自我定位较低,竞争意识缺乏、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较差。多数学生以考试过关、顺利毕业作为目标。

2.民族意识较强,人际交往圈过于狭窄,心理敏感

由于民族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常常只愿意与本族学生进行交往,比如饮食方面,共同用餐是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少数民族学生的用餐习惯有别于汉族学生,回族人拒绝食用猪肉;维吾尔族学生必须到清真馆就餐;藏族学生喜欢用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藏饰等,因此他们更愿意和本族学生聚在一起用餐,久而久之和汉族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交往范围狭窄,这就使得他们在汉族同学居多的班集体中显得孤立。

笔者在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有另一个感受——他们希望自己的民族习惯得到老师和汉族同学的认可与尊重,不希望老师及汉族同学“另眼”看他们,期待在融入学校环境的同时保持纯正的民族习惯。因此,日常生活中在别人看来往往只是一件小事,但维吾尔族学生却会认为是自己的权益得不到维护和尊重,出现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波动,情绪会受到很大影响。此外,对老师或汉族同学的失言、口误,维吾尔族学生也特别敏感,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心,说明他们民族意识很强,表现为对家庭的依恋和归属感扩展到了对本民族的依恋和归属感。

3.理财意识淡薄,依赖心理强

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学生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家庭收入偏低,加上家里孩子较多,经济拮据。[2]在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依法享受国家民族政策照顾,如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贫困补助等,在享受资助的同时,事实上一定程度上诱发和助长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自身努力,把依赖国家和家庭、依靠照顾和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另外,受助民族大学生受家境贫寒的影响,理财意识淡薄,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个人理财教育,个人理财素养较低,最明显的表现是开学初手头宽裕,学期末手头拮据,通过跟老师借钱购买车票,解决路费问题。

二、探索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1.完善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要建立以学校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学校职能部门主导,学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工作的组织体系,同时加强与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包括干部挂职交流,向承担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任务的内地高校选派管理干部,协助各级领导、老师和辅导员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从学习、生活、思想指导以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关心、帮助和正确引导。

2.做好前期工作,强化入学后教育

入校前,学校在安排班级及宿舍时,应按照比例将少数民族学生穿插到各个自然班,尽量和普通学生生活在一起,一方面防止民族学生内部的抱团现象,另一方面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互相融合、互相帮助。在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通过入学教育、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概况和相关制度规定,给自己一个合理恰当的定位。

3.加强心理关怀,从灌输走向对话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中属于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学习的压力、经济拮据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属于文化适应磨合期的中间人群,需要周围人给予关怀和帮助,然而他们比较封闭的戒备心理导致他们不愿意向外界寻求帮助,心理压力不断加剧,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交心的对话、真诚的关怀去感化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换位思考,想其所想,知其所需,让他们体会到学校的温暖,从而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老师、同学更好地交流、融合。同时,应重视民族学生的传统节日。

4.加强学习帮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相对落后。要切实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状况,经常与学生谈话交流,让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信任、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优中差之分,要让他们相信好与差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现实中的模范,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作用,以“学长计划”、“一帮一”的形式对民族学生进行帮扶,鼓励并督促他们上自习,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同时,任课教师应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情况,探索一套同样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后增加答疑安排,及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方面的疑难问题,切实提高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

5.在加大扶贫助困力度的同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理财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目前高校采取多种贫困资助、民族照顾等政策积极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切实减轻民族学生的经济负担,解除他们学习的后顾之忧,随着国家政策对贫困生补助力度的加大,贫困学生获益越来越多。同时,学校应该加强贫困生全面、综合理财能力的培养,制定一种财务规划,建立一个完备的生活体系,树立理财理念,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对今后走向社会也将大有裨益。[3]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振兴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边疆的长治久安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少数民族学生有其特殊性,所以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上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根据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并完善民族学生的培养方法和管理制度,努力将民族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文.浅谈“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0):76-77.

[2]吴映梅.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及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潘宏飞,苏亚民.论受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财素质的构建[J].财苑博览,2011,(10):125-126.

(责任编辑:刘丽娜)

民族高校实验室管理 篇7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型实验设备,管理体系

0 引言

实验设备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物质资源, 常被当作评估一个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依据[1]。随着高校投入的大幅度增加, 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快速增长, 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水平, 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2]。对于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来说,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方面, 经费不足使专业实验室处于长期紧缺状态, 难以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 少量经费建成的专业实验室却使用率不高, 不同程度地处于闲置状态, 客观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近几年来, 我校相继购进了紫外、荧光、红外、气相、液相、离子色谱、CO2超临界萃取等大型仪器设备, 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工作热情。但这种膨胀发展和相对管理滞后等因素也使得使用效益不高、维护保养不到位等问题相继出现。造成了国家资源浪费。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维护大型仪器, 充分发挥其作用已成为当前高校设备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 总结了仪器设备管理的经验, 通过加强管理力度, 改革管理方法, 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1 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大型仪器设备具有投入高、运行环境要求高、对操作者和管理者的业务水平要求高等特点。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既是提高仪器利用率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科研水平的核心内容。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因素, 民族地区往往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院校实验室在设置、功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及实验教学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设备使用管理不到位。设备使用管理不当造成损坏,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 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另一原因是, 教师和学生缺乏应有的操作规程训练, 对设备结构缺乏了解, 对技术资料研究不深, 设备功能未能有效开发, 造成了一些仪器设备不同程度的人为损坏, 影响了仪器的正常使用。 (2) 维修经费不足。大型仪器设备由于维修、配件购置费用偏高, 使用单位缺乏专门的维护费用, 仪器出现故障, 不能及时维修, 造成仪器搁置。 (3) 实验室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实验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的原因, 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 大型设备技术人才缺乏, 有的实验室人员变动大, 精通大型仪器设备功能的人员不多。 (4) 实验室设置不合理。长期以来存在以课程或以专业设置实验室的现象, 各自追求小而全, 互不沟通。部分大型仪器设备购进后使用一般被局限在特定的范围, 开放共享程度较低, 阻碍了仪器设备使用率和效益的提高。以上原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与使用效益的提高。

2 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手段和措施

根据我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搞好实验室建设, 使有限的设备资金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 我校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工作。

2.1 统一规划仪器设备购置和分配

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合理布局, 尽量避免重复购置。在对现有设备资源整合的基础上, 制订出学校具有前瞻性的、高水平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和开放公用平台建设规划, 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对设备进行二次分配。这样既可以满足各实验室之间经费横向分配, 又兼顾技术进步的纵向需要。从而保证各学科协调发展。

2.2 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费来源不断增加, 各实验室的最新仪器设备不断增多。如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每年都要购进一批高新仪器设备, 而对于任何一名实验技术人员, 想全部精通这些仪器的使用与管理都是不现实的, 为了缓解实验技术人员紧张的现状, 选派了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仪器设备的管理。同时对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做到会操作、会保养、会检查, 全面落实仪器设备管理责任制, 确保仪器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对大型设备的管理坚持做到“三有” (有操作规程、有维护保养规定、有使用记录) , 坚持做到“三定” (定人保管、定期校验、定点存放) , 坚持做到“三防” (防尘、防潮、防鼠) 。此外, 还及时做好设备的维修工作。

2.3 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我校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均衡。如全校最大的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实验中心, 仅有12名实验技术人员, 没有一个高级职称, 严重制约了实验室效能的发挥和相关工作的开展。提高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益、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必须要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设备管理技术队伍。因此, 我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狠下功夫, 着重培养从事分析测试的技术人员、仪器设备维护、维修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并鼓励有一定学术水平并在技术上有特长的青年老师转到大型设备管理岗位;并加大对相关学科研究生的仪器设备使用水平的培训力度。

2.4 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大型设备的管理制度, 对提高大精设备的使用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我校实验中心针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及时总结, 不断补充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完整的、实用的相关规章制度, 如“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维护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制度”、每台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与维护规程等。使大型仪器设备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者一般是学生或研究人员, 流动性较大, 所以建立完备的技术档案十分必要。大型仪器设备档案可分为静态档案和动态档案2种[4]。静态档案包括:验收报告、技术档案、安装调试性能参数的测定、随机所带的附件、仪器说明书、维修指南和存有操作软件的光盘及性能参数验收结论、设备卡片、管理单位、安放地点、负责人等。动态档案包括:包括这台设备的使用机时、使用人员、教学项目、科研项目、测试样品、功能利用、使用情况、维护次数等。建立的大型仪器设备的静态和动态管理技术档案, 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掌握了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 也是仪器设备检修维护的重要参考资料。

3 结束语

实验室不仅是一个承担实验教学的场所, 也是师生科研、探索、校内外合作交流、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我校通过大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体系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的实行,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已经基本确立, 大型仪器设备总体运行良好仪器利用率明显提高, 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总之, 大型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改革、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勇于创新, 在实践中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与时俱进的大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的体系, 以进一步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葛磊.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0上) :197-199.

[2]许溯伦, 卢青兰, 施岱松, 王智平, 彭世金.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 (5) :170-172, 179.

民族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之我见 篇8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民族高校图书馆的建立, 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各类图书、专门的管理人才, 以及适当的保管场所, 其基本职能通常是通过计划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一系列的业务活动, 使图书文献信息、人力、资金、物质资源,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民族高校图书馆着重服务于学校各民族的教学和科学研究, 服务于各民族师生需求。民族高校“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 “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品牌荣校”的办学观念, 为民族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民族高校图书馆必须随着学校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首先应以及时、准确、方便、快捷的形式搜集、整理和提供各种文献信息资料, 为各民族师生服务, 保证师生各类信息的获取。承担开发信息资源, 为师生提供信息的任务。提供馆藏目录、综述、各类型数据库以及检索工具等各项服务工作。其次要为学校的教学、专业建设、信息检索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服务, 向师生提供信息、外借、阅览、参考咨询、培训、输送资料等服务。其三为学校的科学研究服务, 跟踪调查科研项目进展情况, 据此提供相应的科研信息服务、情报检索。随着学校教育事业和科研技术水平的发展, 必然要求图书馆迅速提高各项工作的学术水平, 各民族师生越来越重视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易获得性。这对我们民族高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民族高校图书馆从事的是一种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服务工作。从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到服务方法, 无不反映它的学术性质, 而我们图书馆的学术性同样贯穿于全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因此, 我们现在的民族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的服务性和学术性是互相渗透, 互相统一, 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的;说到图书馆的学术性, 不是削弱它的服务性, 恰恰相反, 它促使管理服务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可以肯定地说, 图书馆目前是现代化信息资源最重要的收藏和传输的中心, 是知识的宝库。国外把现代化图书馆视为现代化大学的三大标志之一, 由此可见图书馆在高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二、提高采购工作质量

高校图书馆采购工作的质量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环节。前苏联教育学家、图书馆事业先驱者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图书馆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图书”。图书采购工作质量是图书馆争取吸引读者的关键。图书馆图书文献质量高低与否, 关键是看其信息与服务能否满足各民族师生需求。民族文献的采购不仅直接影响图书馆藏书的数量与质量、读者人数、读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图书馆工作的流程, 还是评价图书馆价值、管理者成效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 随着时代的发展, 许多新型学科、边缘和交叉型学科在高校的设置, 要求采购人员必须根据本校的特点和特色来收集各种书目, 并要与各学院 (部) 之间进行信息反馈, 掌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科研情况, 以便及时获取新的图书信息, 从而满足馆藏和各民族师生的需求。我们要本着“读者需要什么, 我提供什么”的知识型服务方式, 有计划合理分配内部资源, 明确馆藏规模数量、专业设置, 确保馆藏资源的质量。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于2002年开始对各类图书采购实行图书招标制度, 确定了几家实力雄厚、信誉良好而且售后服务质量较高的书店、出版社为中标单位。力争在图书采购工作中做到全品种, 及时、快速到货。历时三年的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采用图书招标, 其优点在于:第一, 书源扩大。使图书馆与省内外书商保持密切联系, 书店、出版社千方百计为我们搜集图书信息;第二, 使采购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在选择书籍时及时了解各民族师生的需求, 尊重他们的建议, 以确保购书质量;第三, 加强了与图书馆、出版社、书店三方的合作关系;第四, 使采购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得到了提高。使民族高校图书馆馆藏有了特色, 品种、数量、质量都上一个台阶。民族高校的发展是要培养多元文化的人才, 我们图书馆就要服务于多元文化人才。真正做到有计划的为人选书、为书选人。这是我们图书馆人的本职职责。对选书人员来说, 图书馆学知识显得格外重要。选择好的、有价值的图书入藏, 是最起码的常识。选书的难度, 不仅在于对书的价值判断, 更重要的是对书的需求的判断。根据各民族师生的兴趣、水平、修养、年龄不同, 阅读的要求也不同, 选书时不能强加自己的观点。总而言之, 以人为本的采选图书文献模式, 要求采购工作人员不仅要有对书的鉴赏能力, 而且还要有对各民族师生需求的判断能力。他们代表的是整个民族高校、图书馆, 更确切地说是代表图书馆利益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工作, 因此绝对不能把个人的好恶、个人的价值强加其中。

三、做好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工作

列宁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就要拥有一支业务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图书馆员队伍。作为图书馆, 藏书的目的是为了使用, 要使用就必须加以整理。学校提出建设一流民族大学, 图书馆就必须具有一流的设施, 一流的队伍, 一流的管理, 一流的服务, 一流的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 图书馆必须将重点落实在服务上, 图书馆的服务性是通过图书馆整体的业务活动来体现的, 从图书馆业务的收集、整理、保管以及提供的功能来看, 没有一项与服务无关。为适应各民族师生在教学科研和学习上的需求,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好工作。

1.更新管理制度。

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反映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规章管理是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是赖以自下而上并促使事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从传统办馆模式向现代办馆模式转换中, 内部机构和人事制度管理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目前采访部、编目部、流通部、阅览部等部门已采取了量化管理;全馆用人机制上已实行了聘任制、合同制, 使“铁饭碗”逐渐被打破;管理改革的开展和自动化建设的推进, 使业务工作流程等变化很大。

2.图书馆管理服务要加强人性化的服务意识。

多为读者着想, 掌握不同读者的兴趣爱好, 满足不同读者的迫切需求, 只有这样, 才能在服务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中, 只有具备责任感, 才能做到爱岗敬业, 勤勤恳恳地服务, 全身心地投入, 把份内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好, 才能使我们的管理服务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变浅层服务为深层服务, 变单项服务为全方位服务, 不断改变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质量, 开展各项承诺服务, 积极提供师生需要的教学科研资料和信息, 急读者之所急, 忧读者之所忧。

3.改进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效率。

图书馆根据本地本校本馆的具体情况, 在一定服务范围内实行“有偿服务”现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因此, 改进服务手段, 为读者服务, 提高服务效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而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网络环境下, 民族馆藏建设将出现的是文献情报化、情报信息化、信息网络化, 这就给图书馆在服务手段和服务技术上提出更高要求。搞好文献信息的报导、专题咨询服务、跟踪定题服务等。

4.变被动和低水平的服务为主动的高水平的服务。

管理服务人员要不断丰富知识, 熟练业务, 不仅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借阅到所需的资料与信息, 也会使学生更喜欢来图书馆借阅资料, 使学生更勤奋地学习, 更全面地发展自己。要出高质量的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合格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图书馆必须有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信息工作做保证。图书馆工作要变被动和低水平的服务为主动的高水平的服务, 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和发挥教育职能和传递信息职能。

四、当前图书馆在管理服务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在图书的采购上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 处理好各学科文献和读者广泛需求文献的采购比例, 提高馆藏质量和文献利用率。

全国少数民族类图书文献不全, 既然我们是民族高校, 那么我们图书馆馆藏就要有全国各个少数民族的文献书籍, 要适合各个民族地区、民族师生的需求, 要有民族特色书库。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是要靠发展来解决。”民族文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适应自然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 各个民族是创造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南民族大学以服务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为宗旨, 在办馆的水平上要体现民族高校图书馆鲜明的特色, 努力使图书馆成为中南最大的民族文献中心, 建立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文献专题资料库, 使它在这一专门研究领域独占鰲头, 在管理、服务、技术、资源等方面跨入大型图书馆行列。作为一所民族高校图书馆要利用自己的智力优势, 研制出独具特色的数据库存, 服务手段必将全面电子化, 主要手段将是智能终端。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上, 走共知、共享, 共建的道路;时代赋予我们的基本职能是积累文献, 交流信息, 辅助教育。要多听校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多看多学兄弟单位在办馆方面的好方法好经验。把学校的钱用好, 用到位, 做到既有数量, 又有质量, 真正做到花小钱做大事。因此, 图书馆担负着提高民族地区和民族人才的科学文化水平, 优化全校师生素质的重要使命, 担负着把文献信息转化为物质文明的崇高使命, 其产品将主要是信息新产品, 成为信息交流中心, 成为终身教育大学。因此, 我们要尽快筹建起中南地区最大的、最全的民族文献中心。

2.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

图书馆不仅应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而且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 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才会有工作的积极性和持久的热情, 才能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创造精神, 把图书馆管理工作推向高水平。要使每位职工明确职业观念, 履行岗位职责, 真诚服务读者, 文明热情便捷, 促进信息传播, 爱护文献资源, 规范职业行为, 努力钻研业务, 提高专业素养, 发扬团队精神, 树立职业形象;要建立人才培训制度, 制定出继续教育培训机制。进一步做好职工的上岗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除对信息提供初级加工的日常服务外, 还要明白下一步我们的重心将放在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加工上, 并向读者提供带有可行性、学术性、实用性的信息服务。做到专 (建立专题数据库、开展专题咨询等, 使服务内容专细化) , 多 (从馆内借阅、网上查检并举, 加强辅导与读者教育等, 使服务形式多样化) ;新 (引进新载体、采用新技术、探寻新措施等, 使服务适应新潮流) , 从而不断满足各类师生读者求全、求新、求深的多样需求。这将是图书馆信息传递与服务的主要内容。图书馆信息开发咨询部要定期对馆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馆际交流等学习活动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启发;可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 使员工了解学科新动态、开拓视野;对于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岗位, 如涉及到计算机、因特网、外语知识, 可选派相关人员进行专门学习培训。图书馆要充分了解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趋势, 要针对教学科研课题和方向进行文献数据库建设;要针对重点学科进行数据库建设, 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有自己的重点学科。要针对学校教学科研需要, 深入各教学院系, 了解教师、学生的文献需求, 根据师生的需求提供网络信息文献服务。图书馆员不能只管保存文献, 而不研究文献。人不知书, 影响服务。注重对人的培养、注重对人的投资、促进员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习, 努力把图书馆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也是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职培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层次性和实践性。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文明借阅为主要内容的高水平服务, 我们始终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的服务思想, 给师生提供一个具有“文化氛围”和“文化情调”的场所, 千方百计吸引读者;加大宣传图书馆作用的力度, 经常介绍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提高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影响。

图书馆与各学院及教务处、研究生部、科研处等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 及时收集师生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 关心和维护师生的切身利益,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创建良好的环境, 把更多的师生吸引到图书馆来, 为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转变努力工作。

摘要:民族院校图书馆要坚持改革创新, 要具有独具特色的文献和周到的服务, 管理要科学合理, 努力做到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使其民族文献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管理,服务,相互转化

参考文献

[1]陈春婵.美国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理念引发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 (8) .

[2]刘莹.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6 (1) .

[3]郑红京.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促进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 2005 (4) .

民族高校实验室管理 篇9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学习,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他们通过高考直接进入报考院校,或者经过一年的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再进入高校,真正开启四年的大学生活。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业已成为高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始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进行相关研究;从思想教育到日常管理,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高校在开展具体工作时都要坚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学习,在提升理论素养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推动他们成长成才,服务社会,服务祖国。

一、地方高校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实施民族团结政策,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成效;同时也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即少数民族学生享受高等教育。地方高校虽在类别、属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招生环节,坚持公平公正,接受少数民族学生的报考和投档,积极地吸收少数民族学生到校就学,有的还提供一系列政策进行引导。有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教育资质的高校每年都会有一届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同学到来,预科教育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高校本身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是重要的机会和挑战。地方高校无论是否拥有少数民族学生预科教育资质,在其年度招生指标中均无民族成分的限制,在招生政策上对少数民族学生敞开胸怀。

地方高校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一是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大政方针,促进民族团结;二是有利于实现生源的多元化,在搞好教育管理的同时,为民族地区输送优秀的毕业生,扩大学校的影响和地位;三是有利于推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和学习,更好推进民族融合,实现文化交流,最终达到各民族相互团结,相互扶持的效果;四是有利于推动地方院校自身建设,通过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形成教育品牌,保证生源的稳定性。

二、当前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当前,随着高校日益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细化和深入,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通过调研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院校,笔者发现地方院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都高度重视,能够切实认识到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少数民族学生较为集中的院系都有专职学生政治辅导员负责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环节,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在外语、专业课程安排方面都能够照顾他们汉语能力较弱的实际:以外语为例,汉族学生主修为英语,少数民族学生可选日语、俄语等外语课程;在实践环节,也尽可能将他们安排到民族自治地区的企业或场所进行实习实践。地方院校能够坚持做好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积极教育、服务、管理少数民族学生,引导他们端正思想,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三、当前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诱因

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在看到地方院校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笔者也发现当前地方高校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工作中,一方面因为个人自身工作方式方法存在一定不足,而不能及时了解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容易造成不良思想和信息对他们的侵蚀,最终可能导致教育管理工作形同虚设,酿成不良后果,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出现不良举动。另一方面,因为少数民族习俗差异较大,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缺乏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及时得到来自学校的关心和关爱。

二是个别地方院校无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经验:在有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入学后,因为缺乏对相关民族政策的了解,不能够及时获得自治区教育资助部门的支持,容易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波动,出现对政府政策不理解的状况,不能够及时安排教师跟进,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另外,在课程设置环节,因未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及外语能力的状况,在培养环节容易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成片课程成绩不及格的状况,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专业学习产生心理障碍。

三是缺乏专门负责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指导的教师:因地方院校不在民族自治地区,高校在教师招聘等环节,不能够保证少数民族教师的数量,教师队伍中少数民族教师占比较低;在日常学生教育服务工作中,我们不能够及时与少数民族学生做好沟通,了解他们对学校的看法,长期会导致学生与老师的“隔阂”,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在高校后勤服务中,虽设置清真餐厅、朝族档口等餐饮服务点,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为争取与民族习俗相符的就餐条件,不断向相关教师提出要求,但改进措施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四、地方高校改进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议

通过走访调研部分地方院校,结合日常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改进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高度重视,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学生成长

地方院校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从上到下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服务等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调研,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要特别对待,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具体工作。建立好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的平台,以便及时有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更好地关心关爱他们成长成才。吉林农业大学“老师帮我卖大枣”的故事就是院校重视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典范。

(二)教育引导,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坚持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进宿舍、进课堂制度,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出勤、学习、思想等动态;以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部为切人,积极推进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服务,支持学生学团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一线辅导员积极运用闲暇时间去主动学习相关民族的风俗习惯内容,提高自身处理少数民族学生问题的能力,及时为少数民族同学提供思想教育和服务。

(三)倾心服务,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

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事关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对于稳定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来自民族自治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其自治区教育部门对他们也有相应的资助和支持,因而要进一步加强与自治区教育资助部门的联系,积极为少数民族学生争取资助,为他们求学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日常国家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也可适当考虑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倾斜和照顾,坚持公平公正地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推进诚信教育工作,更好地实现资助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谢长旺,郑凯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9):52-53.

[2]王静,王林等.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1-12.

[3]何意.浅析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J].青春岁月,2014(4).

民族高校实验室管理 篇10

为了使教育资源能够公平普及到少数民族地区, 我国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 让其到全国的各个高校中就读。在这样的条件下, 各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骤增。针对普通高校来说, 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这样工作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人才的培养, 还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因此, 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 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力度, 既是贯彻我国民族政策的表现, 也是现如今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1.地区文化的差异导致学习的不适。由于我国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势必会导致文化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相比于汉族地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这种落后具体表现在了:学生的基础教育环节比较薄弱、课程的内容单一枯燥、师资力量不足[1]。这些缺点致使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思维模式单一、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当其进入到高校学习中, 会明显表现为之前的知识和目前所学的严重脱节、跟不上课堂的节奏、无法理解讲课的内容。长此以往, 少数民族学生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条件落后。根据我国的事情来看,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家庭收入有限。当孩子进入高校学习时, 高昂的学费、生活费等金额将会给少数民族的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需要靠申请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2]。在高校中, 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之风, 这些不良风气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心。

3.民族习惯的差异带来强烈的民族意识。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征, 这些风俗特点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当中演变而来的, 需要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同, 并使其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少数民族的学生来到高校中学习, 但依然会保留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惯, 这些生活习惯中, 无论是饮食习惯、宗教信仰, 还是其他方面都与其他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如果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 就有可能引发矛盾和冲突。

二、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突。少数民族的学生成长过程中一直在自己本民族的聚集地中, 长期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 一直所接受的都是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和语言。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来到高校中尽管在空间距离上远离了家乡, 但根深蒂固的民族思想早已扎根于其心中, 不允许受到外界的侵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 由于和汉族学生的生活理念不同, 极有可能产生矛盾的情况, 为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少数民族学生存在小团体现象, 集体观念薄弱。通过对高校中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学生在交往中愿意选择本民族的学生进行交往, 进而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4]。这种现象在大一新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只有本民族的学生才和自己具有相同的成长经历和文化习俗, 也使得本民族的学生之间更加容易交流和理解, 避免了由于语言、习俗和学习成绩等因素造成的交往障碍。这种团体意识淡薄的情况也影响了高校的管理工作。

3.少数民族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少数民族的学生来到高校中学习和生活, 由于远离父母和亲人, 远离自己长久以来的生活环境, 再加上陌生的环境以及语言不同所带来的不适应, 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极容易产生一种孤独、自卑的心理感受[5]。而这些问题不进行及时地解决的话, 将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性格更加抑郁、情绪敏感多疑, 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出现很多障碍。

三、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对其给予特殊关怀。高校当中少数民族的学生如果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得到特殊的关怀,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自身的需求, 为高校中的学生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 对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生活得管理是所有管理中的基础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对其予以特殊关怀的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学校要全面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少数民族学生入校之前学校可以通过查阅档案、询问教师和个别谈话等方式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健康状况以及宗教信仰等,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在开学之初学校可以开展会议, 在会议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 消除其他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不良看法。与此同时, 高校还应该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困难, 比如在就餐和就医方面给予其特殊的帮助。在学习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让老师针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适当进行补课, 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 以此来提升其在学习中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特殊关怀, 还体现在高校要全面培养少数民族的学生, 重视其身体方面的锻炼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班级的管理中, 可以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也参与进来,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有特长优势的学生, 鼓励其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民族特色, 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建设。

2.在思想政治上对其进行特殊教育。思想政治的教育一直贯穿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 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由于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因此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针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来看, 在思想政治上对其进行特殊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个方面[6]。对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是思想政治管理的关键一步。少数民族的学生由于长期成长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 因此其自身除了存在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之外, 还有一些民族发展问题的特殊性。因此, 在对其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 除了要以介绍马克思理论思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情况为基础之外, 还要加强对于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促进国家大一统建设的课程内容设置。在进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时, 要坚持以维护国家安定统一为原则、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旋律、以马列毛邓主义为根本的教育体系。在课堂中, 老师还要为学生讲授反对民族分裂的重要性, 让少数民族的学生树立爱国的思想感情。在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 要充分发挥出高校党建的先进作用。提升少数民族的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引导其加入到党组织之中, 以此来带领少数民族的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而努力。

3.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辅导工作。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的全体学生当中属于特殊的人群, 也是管理工作当中的重点内容。在管理工作当中做好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帮助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消除自卑、抑郁、焦躁的心理, 将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带来很大帮助。在实际管理中, 学校可以在心理咨询室当中成立少数民族学生的分诊室或网上诊疗室, 采取这种方式来疏导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具体的实施中, 高校还可以通过板报、宣传、讲座等方式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构建出一个相对完善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从根本上帮助解决其心理上的一切问题。

4.加强交流与沟通, 避免发生矛盾冲突。在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中已经了解到, 由于生活习惯和民族信仰等差异, 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很容易产生矛盾冲突, 而这种冲突所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缺乏应有的沟通。因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从而引导其他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具体的措施有定期组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开展座谈会、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等[8]。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少数民族学生和其他学生之间的距离, 创造出民族平等的和谐氛围。在这种和谐、温暖的环境下, 能充分加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二者发生矛盾冲突。

结论: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 并不是一件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这项工作的涉及面非常广, 需要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来共同探讨和摸索。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 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 也体现出了新方法和新途径。在具体的实施中, 各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结合本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 努力为其在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方面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质量,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坚持这种做法, 也是稳定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吴静.浅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2, 11 (08) :274.

[2]田铸.试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经营管理者, 2012, 11 (21) :234.

[3]伊莉曼·艾孜买提.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做好管理工作[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 (02) :18-20.

[4]孟琪, 张燕飞.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管理工作探析[J].科技信息, 2013, 10 (20) :23.

[5]马延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现状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5 (01) :38-39.

[6]邱有华.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 4 (02) :152-154.

[7]陈家才.高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突发事件预控[J].社会科学家, 2011, 7 (22) :134-136.

高校实验室管理新思路 篇11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责任, 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首要场所, 是科学创新的源泉, 也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2]。如何顺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科学高效的管理好实验室, 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 是实验室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实验室管理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实验室的功能和隶属关系在向规范化发展。我校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调整, 已基本从原先的“校、系、室三级管理模式”转变成“校、院 (系) 两级管理模式”。这种转变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有益教育建设和发展。在取得效果的同时, 一些过去没有重视的问题和矛盾渐渐暴露出来, 体现在:

1.1 由于历史的原因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 普遍存在“重复设置、资源分散、利用率低、谁管谁用”等突出问题, 我校也不例外。要想明显改变现有局面,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 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两级管理模式下, 教研室与实验室相对独立, 不利于实验教学的日常管理, 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高校创新实验教学开展的综合性、研究/设计性实验的需要。

1.3 实验工作量化体系不完善, 缺乏激励机制

近年来, 高校普遍加大引进高素质实验教学人员的力度, 但总的来讲, 对实验人员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就我校来讲, 实验人员定位于“辅助教学”性质, 与教学岗位相比, 其职称、业绩、待遇等方面有差距较明显, 比如年度评优, 教师往往有若干个奖项可以竞逐, 而实验系列名额则十分有限, 达到20~30∶1的局面, 加之其他因素, 常有实验人员放弃评优, “地位”事实上的“不对等”, 很容易让人产生懈怠情绪;而且, 由于工作量化体系的不完善, 可能出现不同岗位实验人员之间的工作量悬殊而报酬却相近的不合理现象, 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实验工作评估机制欠缺

由于缺乏系统的考核机制, 实验室相关工作的评估往往停留在纸面上, 不足以引起相关人员重视, 由此导致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维修保养不善、实验室资产流失等诸多问题, 学校对实验室的投入没有充分发挥效益。

2 实验室管理新思路

2.1 准确定位管理模式

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顺利进行[3]。结合我校实际状况, 我们认为, 实验室管理应这样定位[4]:有利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密切协作;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利于实验室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2.2 优化实验资源

2.2.1 加强管理, 合理调配

两级管理模式下, 我们以各二级学院为单位, 按照“撤小并大、收缩集中、资源共享、兼顾特色”的原则, 合并功能相近的实验室, 组建实验中心, 突出“使用与管理”有机分离, 协调整合各专业实验室, 重新组建学科专业相关的教学实验环境;由各学院组织竞岗任命实验室主任, 主管实验室工作, 包括实验室的人、财、物集中管理, 统一调配、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

2.2.2 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 适时修订实验教学大纲, 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尝试开设跨课程的实验项目以及更高层次的科研性实验, 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大力推进实验课程的改革, 把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体系中脱离出来, 形成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独立设课是近几年国内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旨在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课程建设, 来达到和加强对学生完整而系统的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和专业技能的训练[5]。给予每门实验课程相应学分, 加强课程质量监控, 以引起学生足够重视。

2.2.3 积极尝试实验室开放

在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前提下, 在空闲时段, 尝试实验室对外开放, 包括从时间、实验人员、实验内容上开放。通过对外开放实验室, 满足师生实践练习或科研方面的需求, 学生可进行业余科学研究及各类竞赛项目, 提高实验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目前我校计算机学院和外语学院的多个实验室均已实施全方位的开放, 收效明显。

2.2.4 加强设备购置论证, 加强经费开支审核

高校的经费来源普遍是很有限的, 在目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显得尤为重要[6]。针对贵重仪器重复购置、使用率不高的问题, 我们从首要环节入手, 加强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目前, 我校进口仪器必须实施校外专家论证机制, 国产设备方面, 单台件2万以上的设备也都要组织校内专家论证;同时, 严格规范贵重仪器的购置和使用, 做到专人专管, 从使用到维护, 避免误操作导致的设备故障。

对于实验维持经费, 我校正探索贵重仪器有偿服务式的共享机制, 收入所得纳入贵重仪器维修基金以维持运转;对实验室一般性的维持经费也加强管理, 由专人审核票据, 避免挪作他用。

2.2.5 报废资产物尽其用

对于部分已报废的资产设备等, 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处理: (1) 进行残值处理, 通过类似拍卖 (价高者得) 的方式, 回收资金; (2) 赠予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 如校外实习基地、工厂等; (3) 再利用。如我校计算机学院, 利用一些较旧的计算机,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选修课。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 能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提高计算机硬件的感性认识, 设课后学生踊跃报名, 课堂气氛热烈。

2.3 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

实验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校教学科研对实验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事实验教学的师资如果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不能对实验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 这将严重制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7]。建立一支稳定、业务过硬、技术全面、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 是有效提高仪器使用率、提高实验室效益的决定因素[8]。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各实验室主任对本学院负责并接受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监督;实验课教师部分采用校内招聘, 实验技术人员采用校内聘用[9];制定了实验课程负责人、实验室主任、实验人员岗位职责, 以加强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提高管理效率, 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实验和实践任务。

同时, 学校通过采用“派出去、请进来”方式, 逐步提高实验队伍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 (1) 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参加在职学习, 提高自身的知识层次和业务素质; (2) 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和专业岗位分类, 制定各类实验人员的培训计划, 组织教师参加短期 (寒、暑假期) 技能培训和认证; (3) 鼓励实验人员参加教学、科学研究, 在教学/科学研究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

2.4 加强实验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实验考核制度是保证实验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 采取并做好实验室评估工作是加强实验室管理、改革和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4]。与具体工作紧密结合, 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操作性较强的量化考核办法, 学生评教与领导评教相结合, 考核成绩同年度业绩金挂钩, 优绩优酬。我们从实验、实验室和实验人员3个方面展开考核评价:

2.4.1 对实验的考评

注重过程评价, 倡导并鼓励创新。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比如计算机类实验, 平时考核主要对实验项目的规范性、可行性、正确性等进行评价, 此项占实验考核的50%;期末考核一般包括笔试和机试两部分, 笔试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机试考察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悉程度、综合设计能力、知识运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两项综合起来作为实验考核的总成绩。

2.4.2 对实验室的考评

依照学校实验室评估条例, 由二级学院组织对各实验室评估, 评估过程接受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监督。内容包括:实验室综合效能、实验教学效果、实验室科学研究和实验室综合管理等四大部分。

2.4.3 对实验人员的考评

逐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对实验人员进行规范和管理。以考评促管理, 通过服务的学生人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以及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来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考核结果直接报学校人事部门备案。

此外, 针对以往实验系列只有校级“优秀实验员”一个奖项可以参评, 比例太低以致影响实验人员积极性的情况, 经过协调, 相关管理部门同意实验人员参与竞逐“教学质量优秀奖”、“刘宇新奖教金”等奖项, 调动了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 取得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 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 (1) 优化组织结构和实验室结构, 组建二级学院实验中心; (2) 加强管理水平, 引进人才竞争机制, 完善量化工作、实验和实验人员考核体系; (3) 开放部分实验设备和实验室, 协调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 (4) 规范实验经费的管理。

需要我们思考和改善的方面: (1) 管理制度具体实施时, 如何确保落到实处而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2) 如何确保考核内容完整与有效和考核过程的公平与公正。这些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校级层面的管理, 需要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

4 结 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亟需规范化、科学化。用发展的眼光看, 对实验室工作的管理应逐步引入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 通过更有效的管理,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爱文, 江立文.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 (12) :118-119

[2]徐永梅.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 (7) :438-440

[3]焦德凤.谈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 :91-94

[4]吴树勇, 赵亚庭, 等.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认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0, (6) :68-72

[5]陈建新, 朱三元.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8) :137-139

[6]肖茜.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出路[J].科技信息, 2006, (2) :63

[7]陈春淼.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路[J].实验室科学, 2006, (1) :77-79

[8]徐春辉.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科技广场, 2006, (6) :61-62

上一篇:化学定性分析下一篇:硬件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