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

2024-09-28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共10篇)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 篇1

高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摘要高校实验室的计算机管理是高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本

文主要对高校系级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主要包括建立的基本要求,建立步骤和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步骤,要求

高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质量体系的策划与准备-编制质量体系文件-试运行-评价和管理。首先对自己的实验室和实验室质量要求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其次明确建立和实施步骤进行有效的结构的组织和资源的配置,最后试运行。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包括:

1.明确质量形成过程:实验室是专门从事检验测试工作的实体。实验室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就是实验室的产品,同样有一个质量形成过程。为了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以确保检测报告的质量,就必须明确它的质量形成过程和过程的各个阶段可能影响检测报告质量的各项因素。从而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管理和控制,使其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最终产品--检测报告的质量。由于生产组织的性质不同,产品特性不同,实验室的工作任务不同,因而,其质量形成过程也不尽相同。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应根据本实验室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明确其质量形成过程及涉及的要素。比较典型的质量形成过程,大体上包括以下各阶段。

(1)明确检测依据。接受某项检测任务,首先要明确检测依据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熟悉和正确掌握它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条件。必要时,在完全理解检测依据的基础上,编制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检测程序和方法。以防止在掌握检测依据上出现偏差,保证具体操作上的一致性,避免发生质量问题。

(2)样品的抽取。为了使抽取的样品具有代表性,且真实完整,应制定合理的随机抽样方案,明确抽样、封样、记录、取送方式等各项质量要求或严格按检验规程规定进行抽样工作。

(3)样品的管理和试样的制备。为了保证样品的完好,不污染、不损坏、不变质,符合检测技术要求,应编制样品的交接、保管、使用、处置的质量控制措施。需要制备试样时,还应制定制备程序和方法,对制样的工具、模具等也应进行质量控制。

(4)外部供应的物品。对检测工作需用的从外部购进的材料、药品、试剂、器件等物品。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和进行验收的质量控制措施。

(5)环境条件。应有满足符合技术要求的工作环境,并有必要的监控环境技术参数的技术措施。

(6)检测操作。检验人员要依据技术标准和检验规范规定的方法,正确、规范的进行检测操作,及时准确的记录和采集检测数据。考试大论坛

(7)计算和数据处理。依据检验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检测数值进行正确的计算和数据处理,并经过校对验证,以确保结果正确无误。

(8)检测报告的编制和审定。检测报告的内容应完整,填写应规范、正确、清晰、判定准确,并严格执行校核、审批程序。

分析检测质量形成过程,准确的找出可能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各项因素,使其持续的处于受控状态。这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项基本要求。一个完善的实

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应能实现纠正和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即使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也能及时发现,迅速予以纠正和改进。

2.配备必要的人员和物质资源

在明确质量形成过程中应开展的质量活动的基础上,为使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的运行,应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各类人员和物质资源。

(1)配备包括管理人员、执行人员、监督人员的各类人员。这些人员应具有同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能力、经验和技能,规定有明确的质量职责、权限和彼此的相互关系。

(2)配备物质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工作场所、环境设施、技术控制手段和其他检测装置等。资源的配置应满足工作任务的需要和检测技术规范的技术要求。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准确度符合产品的技术要求,环境条件和监控设施符合有关技术规定。

3.形成检测有关的程序文件

(1)程序文件是规定检测活动和检测过程的途径,是为控制可能影响质量的各项因素而制定的文件。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通过贯彻实施程序文件实现的,因而制定好程序文件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2)程序文件应做到全面、适用、可操作。其内容通常包括:开展某项质量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对检验要做什么;由谁来做;如何做;如何控制;使用的设备和文件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来源:考试大

(3)编制程序文件时应参照GB/T 15481一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国家标准和结合本生产组织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需要而定。应组织有关人员对编制的程序文件的内容是否完整、适用,可操作进行评审,提出意见,经修改、审核后正式批准、颁布执行。

(4)应制定的程序文件一般包括: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检测工作程序、样品质量控制、技术文件控制、仪器设备质量控制、环境条件控制、外购检验用品质量控制、分包检测的控制、记录和报告、质量申诉处理等。

建立和实施步骤:(1)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面的期望(2)建立质量方

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就是实验室开展管理的“纲”,质量目标是实验室追求并实现的主要任务,要求:适应性,可测性,分层性,可实现性,全方位性。应

注意问题是明确两者关系,考虑实验室具体情况,要与上级部门保持一致。

(3)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须的职责和过程:确定控制对象,完成过程中必须投入的资源和活动;过程的要求,价值增加,确保质量;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4)确定质量目标的程序和提供相应的资源。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的配置: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5)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有效率的方法。(6)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7)确定防止过程不合格并确立隐患措施。(8)保持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高校实验课“学分制”改革的深入,实验课不再以课程作业方式安排,而是将实验课从理论课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课程,并给予相应学分,传统的实验手工排课方式就变得异常艰难,同时,由于受空间、人力、时间等限制,实验设备、实验工作、实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实验室资源浪费比较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系统将为您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在实验课“学分制”模式下,提供实验教学管理服务,完成计划内的各种实验课程。

•减轻学校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将其从繁锁、复杂的业务中解放出来。

•结合各实验室实际情况,开展面向学生的开放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外开展实践和创新。

参考文献:百度

笔记

课件

实验室管理

高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08级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搜集查找:胡怡2008401030113

杜慧2008401030115

编写制作:刘俊敏2008401030121

郭文芳2008401030129

打印校对:曹彩霞2008401030119

李瑞红2008401030105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 篇2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宣传与培训,监督与检查

目前,高校化学、生物及植物培养类实验室已逐步成为安全事故发生的高危区域,各类实验室成为存在隐患最为突出的场所[1,2]。实验室每天使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和易制毒的化学品种类非常多,各种针对菌类、病毒的试验不断增加,如果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处理方式不当或不及时,都有可能酿成灾难,严重威胁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的正常运行,甚至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3,4]。高校实验室事故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人为责任事故、设备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3种类型。人为责任事故包括实验人员因专业操作知识欠缺和责任心不够两种情况造成的事故;设备事故中包括设备老旧引起的事故、自制设备安全等级不够所造成的事故及实验场地(包括库房)安全设施不完备造成的事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火灾、水灾、电击、爆炸、毒害及设备损坏等。这些事故均能造成人身伤害[5,6]。因此,应当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现将应注意的问题论述如下。

1 应急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

1.1 管理组织的建立

管理组织应包含安全领导小组和基层安保组织。领导小组应由校、院、系及相关部门的一把手组成。领导的参与是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能营造使职工认真参与并实现实验室安全目标的环境。基层安保组织应包括各实验室主任和各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他们是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人员。

1.2 应急管理预案的制定

应急管理预案的制定应包括突发事件产生时的初步操作步骤、报警方式、紧急负责处理机构、危机通报、事故问责和善后处理等内容。应急管理预案应充分考虑各种安全管理条例、安全操作条例、安全检查条例、实验用品的安全存放条例、“三废”处理条例等。

2 日常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应当制定各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制度。安全责任人应在该实验室张贴公示,便于所有进入其实验室的人员及时了解,并服从其安全工作的领导。实验室各项条例制定后应当进行张贴,以便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严格管理。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应增添比较严格的实验室访客管理制度。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重要的实验室应安装门禁系统以便阻止闲杂人员进入。

3 安全管理体系的宣传与培训

一是培训学习相关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文件应全面、详尽,具有可操作性,覆盖安全保障的各个方面,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并编制成实验室安全手册,发放至相关部门和人员。二是培训应以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室安全责任人为主,培训结束后应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培训合格人员应签署安全保证责任书,并由他们承诺对进实验室做实验的有关师生进行相关安全培训和指导监督。三是对于在实验室做连续性较强的实验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则应由各室安全责任人对他们进行安全培训,并由他们签署相关安全责任书,使他们明确自己应遵守的各项规定。据观察,实验室的部分安全隐患就是由个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违反安全操作规定或采取不负责任的行为所造成。四是本着“提醒、督促在前”的原则,应使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清楚地了解事故发生后,自己应采取的行动、应负的责任和违反规定应面临的处罚,即“预先提醒三应”,让实验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冷静处理事故。

4 日常监督与检查

一是领导小组应自查,定期检查学校制定的安全管理文件是否完备,有无随着形势的发展而需要更新的文件。二是领导小组应按照安全管理文件的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做好监督检查记录。对于检查出问题的实验室,应签发整改通知书;问题实验室应按照整改通知书的规定限期整改。三是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应遵照文件规定定期自查,并做好自查记录。对于自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改正;无法立即改正的,应制定改正方案与计划,并报安全领导小组备案,以供检查。四是有些安全隐患的改正需要几个部门相互协商共同完成,则应由具体实验室提出申请,领导小组负责人牵头,并监督有关部门完成,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五是检查结果及整改结果应计入年终考评范围,并体现在效益工资中。

5 结语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既要满足国内实验室安全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又要符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要使之有效运行。只有使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得到充分而有效地运行,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并加以完善,才能使实验活动符合新形势下的相关安全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才能规范实验活动,起到安全管理体系应有的作用,防止和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林春梅.高职院校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科技资讯,2009(5):203.

[2]何剑锋.基层疾控系统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分析和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7):1666-1667.

[3]许业河,黄建榕,廖秀萍,等.浅谈高校化学生物类实验室安全的危机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65-167.

[4]周颖,廖百森,付萍,等.试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2890-2892.

[5]张有义.浅谈如何加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2):70-72.

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 篇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管理弊端;管理改革对策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各高校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室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课程实验的需要,还要为科研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地。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弊端

1、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资源重复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学校教学、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仅作为理论课教学的验证,所以实验室建设是以专业为基础,依托教研室建立起来的,没有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即使有的高校设置了实验管理科,也只是负责购置设备仪器,而实验教学、实验人员还是由教研室管理。这种体制使得各教研室各自为政,实验室建设“小而全”,实验设备、仪器仪表、工具重复购置,管理分散。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长远规划,由于实验室互相独立,在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等方面缺乏整体和全局意识,“小而全”的实验室建设,造成“人、财、物”资源上的浪费。有的专业学生数量少,致使大量设备仪器长期闲置,利用率很低。隶属于各专业的实验室都购置大批的必要设备,而相近专业的设备又大都相同,如此重复投资造成了资金利用率低下,无法引进、购置先进的设备,更无法提高自研设备的资金投入,如此循环,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和创新,影响了实验室效益的整体发挥,阻碍了实验室水平的提高。

2、实验教师少,实验能力差

由于实验按照课程设置的现状,大多数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与目前教改中加强对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考核、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相违背。另外,实验室工作人员少,且多为兼职,无法投入大量的精力对实验项目进行开发,使当前的实验技术含量低;也因为实验室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大量的设备、仪器得不到及时的维护,致使一些设备仪器甚至是大型贵重的设备长期蒙尘,坏了也无人问津,有的处于半瘫痪状态,甚至不能正常运转;因为缺乏专职的实验人员,有的价格不菲的进口设备,自安装后多年来一直不曾使用过,成了奢侈的摆设;也因为没有专职的实验人员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的配件丢得七零八落,使用时根本找不到所需的配件,只好弃置不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在造成浪费的同时,因为有些设备长期不运转、故障多、配件丢失,本来该开设的实验项目也就不再开设,最终导致学生进实验室的机会越来越少,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训练,严重影响了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实现。

3、高校实验室依然采用粗放式管理

首先,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人文关怀不够,研究人员普遍感觉自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老师们科研教学的压力大,他们感受到的大多是工作中的压力,包括考核、职务晋升等,在工作生活中得不到领导的关怀,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疲于奔命的状态。其次,实验室人员的状况不一,有的教学、科研双肩挑,有的是专职的管理人员。而目前高校实验室对人员的管理一般只局限于学校层面的管理,只是按学校现行的规定执行,没有针对实验室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样就使得实验室的人员管理变得更加困难,既要吸引优秀的或有潜力的研究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又要兼顾原有的研究人员的利益。最后,科技项目财务管理粗放。预算制是国家计划项目的基本财务制度,但在实验室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对策

1、建立独立的实验中心

在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各大院校都感到建立实验中心是改进目前实验室管理弊端的必由之路,一些学校也纷纷对建立实验中心进行了探索。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将实验室从原来的教研室剥离出来,成立相对独立的实验中心。可以针对各学院、系许多专业,基础实验内容相近、专业实验内容不同的特点,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即将基础实验集中管理,成立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按学科专业归口管理,成立专业实验中心。在体制上,实验中心和教研室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直属学院或系领导;在资金投入上,实行立项拨款、专款专用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在人员上,根据工作量及学科特点优化组合。这种管理体制的建立,从经费的使用、内容的优化、设备的组合、实验人员的管理等方面能有效地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效益、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验室能在良好的环境下迅速发展,并不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建立实验中心使人才培养、人员使用、资金投入、仪器设备的专管专用、专业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了落实,也为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任务的协调、素质的提高、业务能力的培养、学科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2、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

大型精密实验仪器设备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实验仪器的利用与管理方面,存在着重购置、轻使用;任务不足、产生闲置;大型仪器设备部门所有,难以共享等突出问题影响了仪器设备效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首先,要加强购置过程的管理,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前,高校应组成专家组认真进行可行性论证,避免因购置失误带来的设备闲置积压、资金浪费,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其次,要着眼适应高校学科配置,对全校大型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优化组合,盘活现有资源,形成以保证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兼顾各专业教学实验需要,资源共享、应用率高的实验仪器设备用管体制。同时对人员不配套,设备无任务的,应由学校统一进行调剂。三要建立大型实验仪器公共服务体系,全校各单位占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原则上都要进入公共服务体系,打破部门所有的禁锢,为校内外更大的群体(首先是学生)、更广的领域、更多的单位提供开放式、有偿性的优质服务,发挥大型仪器设备投资效益,同时拓展开发仪器设备的功能。四要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使科研人员用得起、机组开得起,促进良性循环。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能否提高,与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密切相关,学科建设规模越大,科研水平越高,与之相关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就越高,为此高校应专门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科研课题使用大型仪器设备,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科研人员提供免费上机和测试,避免一些研究项目因无力支付测试费用而受到影响。

3、以人为本建设实验教学人才队伍,提高实验能力

在实验室建设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认真贯彻

以人为本的方针,着力打造一个爱岗敬业、高中低技术职称匹配、知识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一是应引进竞争机制。实验教学人员应实行聘任制,在全校实行公开、公正、公平招聘,实行双向选择,最后以劳动合同的方式,双方共利、义务和责任等要制定必要的激励办法和相应的政策,多方选拔、推荐高层次人才参与建设管理实验室。二是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人员业务培训体系,采取定期培训、岗位辅导培训、送学住校深造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知识与技能,保持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应从思想和技术两个方面加速培育实验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抓思想素质,就是要求实验教学人员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认真细致、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实验教学人员要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导和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教学人员具备扎实的思想作风。抓技术素质,就是要求实验教学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包括对前人械作的验证及对新问题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对实验教学人员来说,更应侧重于实验方法的设计以及如何使仪器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4、高校实验室实行精细化管理

为解决粗放管理带来的问题,需要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实现管理上的精细化,才能保证实验室健康稳定发展。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的人员管理。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的核心。同样实验室的向前发展就是靠实验室的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做到集体与个人形成合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促进共同前进,是建立高水平实验室的关键。其次,实现以财务预算为核心的精细化财务管理。实验室的科技项目经费是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的经济基础,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保证。科技项目预算管理是各级项目主管部门的必然要求,因而要严格执行。对于项目经费,往往实行课题制管理,要求按实事求是精打细算,合作安排原则进行预算管理,保障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此外,要实现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精细化资源管理。众所周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知识不断更新与积累的过程。知识是科研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科研机构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进行知识管理就是实现充分发挥实验室知识资源的有效手段。知识管理就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实验室进行知识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实现知识管理,首先需要建立资源库,避免资源的丢失,力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不断提高资源库的含金量。其次要开放给所有的老师,让知识共享,成为创新的源泉。最后是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来整理各种资源,让知识增值,发挥应有的效益。

高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探索 篇4

文章从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实验室队伍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几个方面对高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进行探讨,提出高校应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从而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功能.

作 者:张永芬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刊 名:现代企业文化 英文刊名:MORDEN ENTERPRISE CULTURE 年,卷(期): “”(15) 分类号:Q503 关键词:实验室   规范化管理   管理体制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 篇5

石油高校的实验室主要研究石油的开发与加工,涉及的原料主要为石油及其他的化学药品,产生的废液一般有毒、有害。当浓度或数量超过一定数值后,足以影响人体健康或造成环境污。随着高校扩招和国家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加大,实验室承担的科研实验成倍增长,随之实验室产生的废液种类和数量逐年增长。如果大量实验室废液最终排入了受纳水体,一些重金属或有机物将产生累积效应,并且通过食物链对人类或动物造成危害,对人畜和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遗患无穷。

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肩负着落实环保的特殊教育和为社会起示范作用的重要使命,教学、科研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不但对环境本身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学生及社会的示范作用更为深远。因此,高校实验室废液的处置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和有关方面的重视。日本和美国高校对化学废液的管理起步较早,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机制[

1、2]。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高校实验室废液处置管理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麦艺炽等[3]、贺柳良[4]和王春华[5]在高校实验室废液分类和对环境危害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高校实验室废液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的一些具体建议和处置措施。一些学者针对高校实验室中产生废液最多、危害最大的高校化学实验室实验废液处理及回收利用开展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及处置方案[6-8]。彭实等在三所代表性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废液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为高校实验室废液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9]。周俊等结合扬州大学多校区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多校区实验室废液回收处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10]。王粦等在分析我国高等药学院校实验室废液处置的现状基础上,结合北京大学药学院多年实践,提出了高等药学院校实验室废液的处置对策及管理办法[11]。本文结合石油专业实验室废液的组成特点和处置的基本情况,探讨了石油高校实验室废液类型、特点及其处置管理办法。

一、石油高校实验室废液的类型

石油高校主要培养石油石化类行业人才及开展科学研究,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炼制等上、中、下游的全部学科。其中油气勘探、开发和石油加工等实验室均有大量的废液产生。尽管高校实验室所产生的废液数量少,但不同于常规的生活污水,部分石油废液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性质变化大,且易燃、易爆。其中含有浓度较高的石油污染物及其少量的重金属,同时还存在部分酸碱。

如果不集中处理,随意排放,将造成局部或瞬时污染物浓度过高,一旦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将杀死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有益细菌,造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瘫痪。石油高校实验室废液主要分为化学废液和含油废液。其中化学废液主要为含酸碱、合成反应过程中一些未反应完全的化学试剂及部分产物,同时包括催化剂合成过程中使用的金属盐及分析过程中所用到的化学试剂等。含油废液主要包括原油及其经过加工后的汽油、柴油、润滑油、渣油及沥青等。这些废液由于组成复杂,绝大部分属于挥发性有机物并含有一定数量的芳香类化合物,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自然降解需要的时间长,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对人体造成伤害。化学废液主要以有机类废液为主,主要为油脂类废液、含卤素的有机溶剂类、不含卤素的有机溶剂类等。各类废液的具体类别和主要来源如表1所示。

由于科研业务的快速发展,我校实验室的废液的种类及数量逐年增加,废液的收集、管理及集中处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近几年我校的废液数量如表2所示。

二、实验室废液处置的措施和办法

近年来,我校结合实验室的特点和产生废液数量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实验室废液处置的措施和办法,与有处理资质的企业签订长期合同,并由学校出资对处理费用进行适当补贴,督促工作人员主动配合废液的集中收集与处理。

1.建立专门的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学校科学技术处的实验管理科作为实验室安全的全面负责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各实验室收集废液,统一发放废液器皿。各相关学院和实验室也配备了相关的人员,由相关学院派专人收取、分类,集中存放到学校统一管理的危险品库房,定期集中处理。并根据具体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014年在学校原制度基础上修订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药品采购使用及废弃物处理管理办法(试行)”。

实验室指定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废液回收,保证学校有关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对废液产生数量较多的院系重点监督管理,成立废液回收小组,每周五到各实验室收集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并进行分类,集中存放到学校药品库进行定期处理。此举措已运行了6年,收到了很好效果:可以通过实验室上交的废液数量及品种,监督化学试剂使用种类与数量,及时发现违规购买易制毒化学品问题。同时,可以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及上交的废液数量,实现部分监控偷排废液的现象。为了便于存放日益增加的实验废弃物,2008年奥运会之前及2013年,学校分别投资10余万元和30余万元两次对危险品库房进行扩建、整修,改进排风装置,并增加监控探头,实现24小时监管。同时,配备不同规格的专用回收容器,并张贴警示标签,按要求分类回收于存放。

2.规范废液处理流程。在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有关废液回收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及措施,强化了废液的监督管理,使废液的管理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石油大学废液处置流程,将废液的处置分为收集、分类、回收、处置4个步骤。具体的废液处置流程如图1所示。

3.加大投资力度,设立实验室废液处理专项资金。为了杜绝实验室的将废液随意排放,学校设立实验室废液处理专项资金,为废液回收处理顺利地开展提供经费保证。采取教学实验室废液处理费用学校全额支付,科研实验室废液处理费用50%补贴的原则。该政策试行5年来,得到了各实验室的积极响应,回收的废液量稳步增长,老师们越来越接受废液的正确处置(表3)。同时,科学技术处会同学校保卫部门加大检查与处罚力度,院系也相应聘任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巡查,效果十分明显。

4.采用灵活的回收机制。尽管定期回收废液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工作,但为保证管理部门和实验室之间的回收渠道畅通,学校采取了灵活的处理办法,做到特事特办。公开了管理部门联系人和实验室废液回收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保证实验室遇到废液回收的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相关人员。由于实验室的科研任务的要求,可能出现实验室废液量突然增加的问题,如果仍按照定期回收,大量的废液存放在实验室会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采用相对灵活的回收机制,可以避免实验室内部存放大量的废液,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5.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站、广播及实验楼的宣传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实验室废液回收的管理制度以及具体规定;第二,在实验室悬挂实验操作规程和废液处理要求,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师生们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

第三,鼓励和支持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环保宣传活动,宣传实验室废液回收管理的政策和相关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第四,将环保和实验室废物回收的相关要求和知识编入实验教材,并作为新生实验课程和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课,同时学生实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以利于学生环保观念的建立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外,学校通过实验室废液回收管理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地深入实验室巡查,监督实验室废液的回收和排放情况。同时,制定与环保制度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对回收率高,分类合理的实验室予以一定的鼓励,对于不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的实验室特别是发生污染事故的予以处罚,并列入晋升或晋职参考指标。

三、结语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 篇6

参考文献:

[1]邹志宏,吴良,吴文华,陶然,沈雄威.实验开放管理与安全保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7).

[2]吴良,邹志宏,吴文华,陶然,沈雄威.基于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实验室绩效分析计算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6).

[3]吴良,邹志宏,吴文华,陶然.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5).

[4]冀琳彦,李新冬,朱易春.高校实验室统一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02).

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 篇7

1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加强科学管理

实验人员综合素质在实验室管理和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室是由人、财、物等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些因素中,人始终处于重要地位。抓好人这个关键因素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实验室队伍管理就是要努力发现、培养好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他们能够实现能岗配置,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要根据各人所长,合理调配,尽量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做到用其所长,注重个人的积极因素在实验室建设中的作用。从而做到人尽其才,在实验室活动中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3,4]。

2 重视实验室常规管理

实验室要本着为实验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的管理目标。实验室常规管理首先要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要保证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可用的状态,并且满足实验教学、第二课堂及科研的数量要求,使现有的仪器设备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做到入库有帐,使用有登记,损坏有赔偿。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基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抓好实验室的管理,运用科学手段使之在新形势下与高等教育任务相适应,对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尽量在面积有限的实验室内做到以下几点:(1)实验仪器要做到及时维护和保养;(2)药品放置科学有序;(3)实验易耗品放置规范合理;(4)实验室卫生时刻保持整洁;(5)进出实验室的人员有章可循;(6)保障实验室安全有措施[5]。

3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安全是实验室的头等大事,它是保证实验教学和一切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实验安全,不仅包括仪器设备的安全,还有水、电、火、以及三废处理等方面。试剂、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使用、有毒物品存放的安全防范工作,实验教学使用的部分设备如烘箱、高压灭菌、气瓶、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定期排查安全隐患[6]。无论从实验室的使用功能,还是从实验室的自身发展来看,我们都应该强调把实验室的安全防范作为实验室管理的基础。

4 注重实验室硬件建设

实验室硬件中仪器设备是最核心的部分,是构成实验室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随着实验教学内容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促使实验室对硬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仪器设备就要不断进行补充和更新[7]。

仪器设备是是开展实验工作的物质基础。设备管理是实验室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仪器设备,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室能否正常开展工作,因此必须给与充分重视。

(1)仪器设备要逐台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要有使用、保养、维修记录,认真做好仪器设备总账。

(2)仪器设备要实行专管共用,资源共享。

(3)对本实验室的大型仪器实行专人负责,为各台仪器建立使用及安全规则。

5 加强实验室环境建设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的场所,是科研的基地,加强实验室环境建设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必要的,这也是学校树立自身形象和发展的需求。良好的环境是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环境能够提高老师和同学学习及科研的积极性,激励工作和学习的热情,所以说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对培养人才和科技活动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9]。

6 加强实验室档案的收集与管理

实验室档案包括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档案、实验技术队伍方面的档案、实验教学方面的档案、仪器设备方面的档案、科研方面的档案等。实验室的档案资料是反映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发展、建设、变迁等的全面情况,要注意收集各种实验室工作档案材料,使实验室档案能真实系统地反映学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学校考核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实验室向量化管理发展创造条件[10]。

总之,高校实验室管理作用的发挥,在于体制、机构、环境和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我们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业务水平及工作积极性,做到与时俱进,使实验室满足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宝芳,斯琴巴特尔.试论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43-45.

[2]李萍.浅议实验室管理工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4):131-133.

[3]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编制.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4]叶立媛.强化实验室管理适应改革与发展[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2):65-6 8.

[5]郭恩棉.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网络财富·管理视野,2008(11):70-71.

[6]王敏,王地,关怀,等.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创造良好实验环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0):323-325.

[7]王红梅.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J].现代营销:学院版,2013(3):136-137.

[8]李艳华.高校实验室环境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151-153.

[9]黄刚,钱微,张里.以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全面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1):167-170.

探索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 篇8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开放模式;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6-0000-01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Opening Laboratory

Yang Yi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iuzhou5450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problem of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and provide a new model for open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these model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Keywords:Laboratory management;Opening model;Training;Quality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对信息人才的实际应用与创新能力要求更高,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校实验教学的需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引入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理念,不断深入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变革。

我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针对现有传统实验室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引入开放式实验室教学管理模式,作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打破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走开放式管理之路势在必行。以学生为本,逐步建立全方位的开放性实验室,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开放过程中着重增加设计性、专业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实验项目结束后,通过开放式实验管理系统的学生和教师的互评机制,督导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高校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奠定基础。

一、实验室开放的主要形式

由于实验学时及实验设备数量的限制等,学生一般只能在规定的时段进入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验证型实验,这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实验热情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室开放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内容上的全方位开放,时间上开放指学生可以通过开放式管理系统在网上自由选择实验时间,空间上开放指把学院的基础实验室对低年级的学生开放;专业及实训实验室主要对高年级学生开放;创新基地和科研实验室对优秀学生开放。内容上开放指把实验内容分为三大类基础验证类实验、专业综合类实验和创新设计类实验。

学生只有通过足够的验证性实验和一定数量的综合性实验,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阶梯性地达到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初步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后。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申报各院系设立的学生科研课题,学生也可自拟项目进行的小发明、小创作等课外科技活动实验,与此同时科研实验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吸收有兴趣并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实验。

二、实验设备的控制管理

通过把设备分门别类,在方便设备管理的同时,各系部实验室资源共享,确保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态度,配合好实验教师负责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学生在开放实验室管理中的有主人翁归宿感,加大了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性。

实验室在开放时间内,由责任感较强的班干部值班,负责登记设备与仪器的使用状况,以及设备完整完好情况,及时报修,在配合实验教师对设备的维修维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应用工作能力,每项工作均要有详细的记录,同时方便统计设备的使用率,指导教师不定期的检查学生的管理情况,并及时进行纠正。

三、开放实验效果的监控与评价保证质量

在开放实验室过程中通过组织各种课余软件开发实践活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软件开发技术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工作,成绩突出者通过系级学术与实践指导委员会认定评估,给予一定的实验学分,可免修相应的实验内容。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建立一套开放实验质量保证机制,对开放实验效果与成果进行评价,以此保证开放实验培养计划、方案落到实处。

(一)制定完备的开放实验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明确规定指导教师的责任和具体工作要求,完善实验指导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结构。制定相关开放实验教学指导奖励办法来正面引导、规范和鼓励开放实验教学的实施者,激发教师的热情,积极地融入到开放实验教学活动中来。

(二)明确开放性实验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完善管理过程,促进开放实验室潜力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对学生检查、考核、评优等措施,并落到实处。

(三)教师的水平是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教师基本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别一个校门,实践能力仍有待提高,制定教师外出各相关行业公司进行职业进修,并给予补贴,制定鼓励教师专职或兼职从事实驗室工作的优惠政策,把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工作至少一年作为其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为实验室注入新鲜血液,活跃了实验教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气氛,确保实验队伍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旺盛的战斗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大力推进开放实验开放的力度,结合本院自身具体情况,在开放方式及模式上不断积累经验,注重加强学生实际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对应用工程型人才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瑞霞.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144-146

[2]付延玲.对高校实施创新性实验的认识和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12-15

[3]贾玉瑛,崔桂梅.自动化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48-5O

[4]洪霞,陈秀云,张炜.开放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282-287

作者简介: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 篇9

关于印发《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

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技〔20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加快推进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和培育,推动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和综合改革,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我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的要求,现将《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并将执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反馈我部科技司。

各高校可根据此办法自主推进联合实验室建设,符合认定标准即可向我部申报。

教育部 2014年7月14日

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规范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建设和认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联合实验室是指我国高等学校同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建设管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培养和汇聚拔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

—1—

第三条 联合实验室建设采取三种模式: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模式,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形成学科创新集群,与国外有关单位开展宽领域合作;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模式,以某一学科方向或主流研究方向为基础,形成与国外对口领域实验室间的实质性合作;省部共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模式,面向地方高校和区域需求,强调联合实验室对区域社会经济的服务功能。

第四条 联合实验室建设分为培育组建、立项建设、验收认定三个环节。培育组建以高校为主进行,立项建设和验收认定环节由教育部组织进行。联合实验室建设遵循以下工作原则:一是坚持以机构对机构的对等合作为培育前提;二是坚持以国际化学术机制和环境为建设重点;三是坚持以汇聚资源和创新机制为保障手段;四是坚持以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为认定标准。

第五条 联合实验室应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五个一流”的目标进行整体建设:一是支撑形成一流学科,引领新兴、交叉发展方向;二是承担国际前沿或重大需求科研任务,持续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三是汇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杰出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四是充分利用国际化人才培养手段,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五是执行国际化运行机制、人才评聘、学术评价和支撑服务。

第二章 组建培育

第六条 高校应根据自身整体发展规划,重点遴选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与能力的优势学科,自主寻找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外合作伙伴,有目标、有重点地建设联合实验室,中外双方共同确定实验室研究方向并共同投入实质性资源进行建设。

第七条 中外双方应签订法人间实质性合作协议,明确共建联合实验室的责任义务,并落实各自的依托平台。中方单位相关学科应是国内优势或特色学科,依托平台应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1引智基地等;外方单位应在相关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或先进水平,依托平台是相关实验室、研究所(中心)或院系;中外双方在场地、仪器设备、科研人员、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配套政策和措施支持,并落实稳定的经费投入。

—2—

第八条 组建培育期间中外双方应密切合作,确保联合实验室实质性运行,组织开展国际化科学研究,推进国际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打造国际化团队和人才队伍,促进国际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提升国际化交流层次与水平。

第九条 中外双方应积极配合,探索实行国际一流实验室运行和管理机制。成立国际学术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聘请国际一流科学家担任实验室负责人;逐步实行准聘-长聘制和年薪制;注重技术支撑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支撑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国内外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

第三章 立项建设

第十条 按本办法第二章各项要求,实质运行两年以上,取得明显成效的联合实验室,可填写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申请报告,并由依托单位向教育部提出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申请。

第十一条 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建设申请报告进行立项评审,专家赞成票超过三分之二方可立项建设,建设期三年。专家评审指标体系包括合作协议、组建基础、培育进展、未来3年发展规划等方面情况。

第四章 验收认定

第十二条 建设期满的联合实验室可由依托单位向教育部提出验收认定申请。验收指标体系包括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队伍、运行管理五方面内容。

第十三条 教育部对验收认定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教育部将组织专家进行现场验收认定,专家赞成票超过三分之二方可通过,教育部发文批准,正式开放运行。

第五章 管理运行

第十四条 高校是联合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承担以下管理职能:

—3—

(一)落实中外双方有关联合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具体指导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二)为联合实验室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三)负责对联合实验室进行考核,视条件成熟向主管部门申请立项建设或验收认定。

第十五条 联合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联合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择优遴选,自主聘任。

第十六条 咨询委员会是联合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由依托单位组建聘任,负责审议联合实验室的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发展规划、重大学术活动、工作计划和总结。

第十七条 联合实验室由固定研究人员和流动研究人员组成,设立访问学者制度,并积极探索人员聘任与评价等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第十八条 联合实验室应将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双方应建立稳定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形成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第十九条 联合实验室应围绕主要任务和国际科学前沿选择研究课题,组织承担国内外重大科研任务,持续深入推动协同创新。

第二十条 联合实验室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推动科学普及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社会联系和与产业界的合作。

第六章 支持方式

第二十一条 高校是联合实验室建设投入和发展管理的主体,积极汇聚资源,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为联合实验室建设提供条件和政策保障。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配置资源,为高校开展联合实验室提供多元化支持,为高校改革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联合实验室的支持,采取后补助方式对通过验收认定的联合实验室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

第七章 考核评估

—4—

第二十三条 依托单位应当对联合实验室进行考核,充分发挥考核对建设发展的指导作用。定期召开联合实验室咨询会议,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联合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第二十四条 开放运行的联合实验室实行五年一轮的定期评估。评估主要对联合实验室五年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估考评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考评结果为合格的将责令其限期整改,不合格的将撤销其联合实验室资格。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联合实验室统一命名为“×××(研究方向)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英文名称“Joi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Laboratory of ×××”。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 篇10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现存问题分析

(一)资金投入不足,建设层次低

目前,不少高校办学经费较为紧张,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高校债务危机频现。以滨州学院为例,学校近几年也髙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但囿于资金限制,学校把实验室建设专项基金多投人到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等理工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对旅游管理等文科类实验室重视程度不足,投人较少,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验室场所与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滨州学院目前现有中西餐模拟实验室、客房模拟实验室两个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由于学校资金短缺,实验场地建设落后,实验设备更新滞缓’实验项目多是简单演示和模仿验证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严重脱节。笔者以为,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涉及面广,专业技能实验室种类繁多’其建设体系一般包括旅游酒店综合实训中心、旅游景区管理综合实训室、旅游信息系统实训中心、3D导游职业技能实训中心、会议会展设计实训中心、形体训练实训中心等,但目前不少高校由于财政所限,往往只设立导游模拟实验室、餐饮模拟实验室、酒吧模拟实训室,实验室硬件建设不到位、设施设备老化、功能单一,且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问题;软件不适合课程实验教学’实训内容与现代旅游业发展实际严重脱节,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实验室管理体制落后,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

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硬件环境有了很大提升,但软环境建设仍是薄弱环节:一是实验室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滨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虽已制定各种实验室管理制度,如实验室使用操作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室财产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人员考评制度、实验室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等,但多流于形式,执行力度不足,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率;w二是文化软环境建设滞后。文化软环境对于学生行为的约束、思想品格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作用,是高等教育的内在品质。[4]但目前实验室建设重视硬环境、忽视软环境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实验室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不完善,无法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以滨州学院为例,从事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人员处于教辅地位,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与专业教师有较大差距,导致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不愿意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而新引进的高学历毕业生也不愿意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结果是:实验室管理人员学历层次较低,外出培训、进修机会少,很难学习借鉴到国内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先进模式。

(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强应用性,其培养目标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要使学生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前提是教师必须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求理论功底深厚,更应具备技术性人才素质。理论上讲,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是具备旅游业发展前沿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具体而言专业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优秀导游员、旅行社总经理或计调部经理、饭店总经理或部门经理、高级调酒师、高级烹饪师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既深谙旅游管理理论,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游刃有余,晋升的空间才会更广阔。具备如此素质的人才也有利于企业节约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因此更受企业欢迎。就滨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教师理论基础普遍扎实,但企业实践经验缺乏,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多是历史、地理、中文等传统学科转型发展而成。如滨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地理科学专业改造转型而来,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专业素养有局限;另一方面,新弓I进专业教师多是研究生学历,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受目前高等旅游教育培养模式所限,实践操作技能普遍薄弱。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受目前学校引进人才学历“门槛”所限,难以进入学校从事专业教学,而只能通过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但这样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四)部门协作不紧密,专业实验室开放程度低

实验室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各自为政,缺乏有机整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各系部仅从本部门教学实际出发设置实验室,实验资源难以共享,造成重复建设。如滨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模拟实训场所可以依托计算机专业的机房设施,形体训练场地可以与音乐系舞蹈专业共用,没有必要再申请建设场地。但由于部门主义思想浓重,协调难度大,目前实验室建设还是各系院自成一体,协作、协调程度较低,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开放利用程度低,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只在学生实验期间开放,其余时间闲置,实验室资源浪费严重。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多元投资机制,加大实验室投资力度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滨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单纯依靠学校财政投资,融资渠道单一。而学校财政本就捉襟见肘,加之连年扩招,有限的资金多用在校舍规模的扩建和少数重点理工科类实验室的建设,难以应对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所面临的资金缺口。因此,应转变思维模式,创新多元投资机制,采取多种途径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瓶颈:一是地方政府和学校要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加大文科实验室的投资力度;二是学校需“走向社会”,寻找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进驻校园,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企业投资,学校租用”等模式,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实现利益共享,以解决实验室资金紧张问题。与此同时,针对实验室重复建设,资金浪费,资源无法共享的现实困境,应建立统一的实验室管理机构,打破各系院实验室建设各自为政、闭门造车、重复建设的局面,统筹规划,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和协调,以节约资金,实现实验室资源的高效配置。

(二)科学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项目设计、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在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时,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遵循“以认知实习为前提,以课程学习为中心,以毕业实习为提升”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构建上下贯通、前后衔接紧密,体系层层递进、逐步升级,学科深度融合的多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例如,笔者设计的滨州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付诸实践后效果显着。该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三)优化管理体制。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

“双师型”师资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高校首先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鼓励专业教师进实验室,主动承担实验教学与管理任务,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津贴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教学科研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管理能力强的实验室教学管理团队;其次,要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进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顶岗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第三,要定期邀请在地方旅游企业从事服务的一线操作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进学校,进行技术讲座与学术交流,言传身教,强化学生专业认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上述人员,应以兼职或外聘等形式充实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中,以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师资水平。

(四)重视实验室文化软环境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不仅要注重硬件,更应注重软件建设,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全面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如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人文关怀。定期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针对学生诉求及时整改,提高学生实验教学的参与度。改革考核内容与方法,不仅重视学生实验知识,也重视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的考核;二是引入企业“5S”现场管理思想,营造清新、整洁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愉悦度;三是以展板、挂图等方式加大实验室文化传统、优秀成果、先进事迹宣传,激发学生斗志,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四是通过布置舒适的休息环境,提供公共物资和设备等方式,给学生以便利,提高学生归属感。五是充分依托校园媒体加大实验室宣传力度,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室宣传工作,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实验室特色成果,提升实验室知名度[6]。

上一篇:难得感动5则范文下一篇:杨雪峰同志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