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管理新思路

2024-06-02

高校实验室管理新思路(精选12篇)

高校实验室管理新思路 篇1

0 引 言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责任, 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首要场所, 是科学创新的源泉, 也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2]。如何顺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科学高效的管理好实验室, 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 是实验室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实验室管理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实验室的功能和隶属关系在向规范化发展。我校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调整, 已基本从原先的“校、系、室三级管理模式”转变成“校、院 (系) 两级管理模式”。这种转变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有益教育建设和发展。在取得效果的同时, 一些过去没有重视的问题和矛盾渐渐暴露出来, 体现在:

1.1 由于历史的原因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 普遍存在“重复设置、资源分散、利用率低、谁管谁用”等突出问题, 我校也不例外。要想明显改变现有局面,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 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两级管理模式下, 教研室与实验室相对独立, 不利于实验教学的日常管理, 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高校创新实验教学开展的综合性、研究/设计性实验的需要。

1.3 实验工作量化体系不完善, 缺乏激励机制

近年来, 高校普遍加大引进高素质实验教学人员的力度, 但总的来讲, 对实验人员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就我校来讲, 实验人员定位于“辅助教学”性质, 与教学岗位相比, 其职称、业绩、待遇等方面有差距较明显, 比如年度评优, 教师往往有若干个奖项可以竞逐, 而实验系列名额则十分有限, 达到20~30∶1的局面, 加之其他因素, 常有实验人员放弃评优, “地位”事实上的“不对等”, 很容易让人产生懈怠情绪;而且, 由于工作量化体系的不完善, 可能出现不同岗位实验人员之间的工作量悬殊而报酬却相近的不合理现象, 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实验工作评估机制欠缺

由于缺乏系统的考核机制, 实验室相关工作的评估往往停留在纸面上, 不足以引起相关人员重视, 由此导致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维修保养不善、实验室资产流失等诸多问题, 学校对实验室的投入没有充分发挥效益。

2 实验室管理新思路

2.1 准确定位管理模式

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顺利进行[3]。结合我校实际状况, 我们认为, 实验室管理应这样定位[4]:有利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密切协作;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利于实验室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2.2 优化实验资源

2.2.1 加强管理, 合理调配

两级管理模式下, 我们以各二级学院为单位, 按照“撤小并大、收缩集中、资源共享、兼顾特色”的原则, 合并功能相近的实验室, 组建实验中心, 突出“使用与管理”有机分离, 协调整合各专业实验室, 重新组建学科专业相关的教学实验环境;由各学院组织竞岗任命实验室主任, 主管实验室工作, 包括实验室的人、财、物集中管理, 统一调配、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

2.2.2 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 适时修订实验教学大纲, 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尝试开设跨课程的实验项目以及更高层次的科研性实验, 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大力推进实验课程的改革, 把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体系中脱离出来, 形成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独立设课是近几年国内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旨在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课程建设, 来达到和加强对学生完整而系统的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和专业技能的训练[5]。给予每门实验课程相应学分, 加强课程质量监控, 以引起学生足够重视。

2.2.3 积极尝试实验室开放

在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前提下, 在空闲时段, 尝试实验室对外开放, 包括从时间、实验人员、实验内容上开放。通过对外开放实验室, 满足师生实践练习或科研方面的需求, 学生可进行业余科学研究及各类竞赛项目, 提高实验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目前我校计算机学院和外语学院的多个实验室均已实施全方位的开放, 收效明显。

2.2.4 加强设备购置论证, 加强经费开支审核

高校的经费来源普遍是很有限的, 在目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显得尤为重要[6]。针对贵重仪器重复购置、使用率不高的问题, 我们从首要环节入手, 加强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目前, 我校进口仪器必须实施校外专家论证机制, 国产设备方面, 单台件2万以上的设备也都要组织校内专家论证;同时, 严格规范贵重仪器的购置和使用, 做到专人专管, 从使用到维护, 避免误操作导致的设备故障。

对于实验维持经费, 我校正探索贵重仪器有偿服务式的共享机制, 收入所得纳入贵重仪器维修基金以维持运转;对实验室一般性的维持经费也加强管理, 由专人审核票据, 避免挪作他用。

2.2.5 报废资产物尽其用

对于部分已报废的资产设备等, 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处理: (1) 进行残值处理, 通过类似拍卖 (价高者得) 的方式, 回收资金; (2) 赠予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 如校外实习基地、工厂等; (3) 再利用。如我校计算机学院, 利用一些较旧的计算机,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选修课。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 能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提高计算机硬件的感性认识, 设课后学生踊跃报名, 课堂气氛热烈。

2.3 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

实验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校教学科研对实验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事实验教学的师资如果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不能对实验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 这将严重制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7]。建立一支稳定、业务过硬、技术全面、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 是有效提高仪器使用率、提高实验室效益的决定因素[8]。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各实验室主任对本学院负责并接受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监督;实验课教师部分采用校内招聘, 实验技术人员采用校内聘用[9];制定了实验课程负责人、实验室主任、实验人员岗位职责, 以加强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提高管理效率, 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实验和实践任务。

同时, 学校通过采用“派出去、请进来”方式, 逐步提高实验队伍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 (1) 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参加在职学习, 提高自身的知识层次和业务素质; (2) 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和专业岗位分类, 制定各类实验人员的培训计划, 组织教师参加短期 (寒、暑假期) 技能培训和认证; (3) 鼓励实验人员参加教学、科学研究, 在教学/科学研究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

2.4 加强实验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实验考核制度是保证实验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 采取并做好实验室评估工作是加强实验室管理、改革和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4]。与具体工作紧密结合, 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操作性较强的量化考核办法, 学生评教与领导评教相结合, 考核成绩同年度业绩金挂钩, 优绩优酬。我们从实验、实验室和实验人员3个方面展开考核评价:

2.4.1 对实验的考评

注重过程评价, 倡导并鼓励创新。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比如计算机类实验, 平时考核主要对实验项目的规范性、可行性、正确性等进行评价, 此项占实验考核的50%;期末考核一般包括笔试和机试两部分, 笔试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机试考察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悉程度、综合设计能力、知识运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两项综合起来作为实验考核的总成绩。

2.4.2 对实验室的考评

依照学校实验室评估条例, 由二级学院组织对各实验室评估, 评估过程接受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监督。内容包括:实验室综合效能、实验教学效果、实验室科学研究和实验室综合管理等四大部分。

2.4.3 对实验人员的考评

逐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对实验人员进行规范和管理。以考评促管理, 通过服务的学生人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以及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来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考核结果直接报学校人事部门备案。

此外, 针对以往实验系列只有校级“优秀实验员”一个奖项可以参评, 比例太低以致影响实验人员积极性的情况, 经过协调, 相关管理部门同意实验人员参与竞逐“教学质量优秀奖”、“刘宇新奖教金”等奖项, 调动了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 取得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 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 (1) 优化组织结构和实验室结构, 组建二级学院实验中心; (2) 加强管理水平, 引进人才竞争机制, 完善量化工作、实验和实验人员考核体系; (3) 开放部分实验设备和实验室, 协调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 (4) 规范实验经费的管理。

需要我们思考和改善的方面: (1) 管理制度具体实施时, 如何确保落到实处而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2) 如何确保考核内容完整与有效和考核过程的公平与公正。这些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校级层面的管理, 需要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

4 结 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亟需规范化、科学化。用发展的眼光看, 对实验室工作的管理应逐步引入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 通过更有效的管理,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爱文, 江立文.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 (12) :118-119

[2]徐永梅.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 (7) :438-440

[3]焦德凤.谈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 :91-94

[4]吴树勇, 赵亚庭, 等.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认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0, (6) :68-72

[5]陈建新, 朱三元.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8) :137-139

[6]肖茜.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出路[J].科技信息, 2006, (2) :63

[7]陈春淼.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路[J].实验室科学, 2006, (1) :77-79

[8]徐春辉.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科技广场, 2006, (6) :61-62

[9]肖智能, 等.建设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19) :14-15

高校实验室管理新思路 篇2

—— 以吕梁学院家属小区为例

[内容摘要]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物业管理服务作为后勤服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几年的努力,高校物业管理有了一些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离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的目标还存在不少差距,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从引入竞争机制及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新思路 Keywords:estate management(物业管理); university logistics(高校后勤)university rear service(高校后勤服务)

一、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由来及基本状况

(一)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由来

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要实现教学、科研及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有为这个目标提供保障的服务,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是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物业管理服务作为后勤服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在高校实施物业管理,因高校后勤中涉及物管的部分项目多、范围广、焦点多、矛盾多;同时受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学校长期的统包统管、福利思想等影响使高校的物业管理与城市物业管理有着差异。搞好高校的物业管理工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一个重点,是学校后勤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与普通物业管理的区别

我们所说得物业管理,通常指业主方通过市场化的选聘一家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并委托它从事物业的设施管理和环境秩序的维护等。业主自治不在《物业管理条例》法规所要调整的法律关系内,因此不能视作为物业管理。所以高校后勤如委托市场的公司进行管理,则可以视作物业管理;如直接所属部门承办,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不管两者所作的工作内容是否一致。

(三)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基本现状(从此处引发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引出下文中吕梁学院的后勤物业管理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校发展对后勤服务需要的日益增强,服务市场不断扩充,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也给后勤物业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目前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主要还是由学校后勤集团组建的物业管理公司经营,人员由学校分流人员及聘用临时工组成。与此同时,社会很多专业物业管理企业开始注视并逐步渗透,把高校作为一个广阔而有潜力的市场进行开发,高校已成为物业管理企业展开激烈竞争的重要市场。这样,一方面学校从安排人员,减少成本等因素考虑,占据着高校物业管理的大部分市场,而另一方面,社会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为了抢占市场,拼命想挤进来。

高校后勤市场化、社会化是一种趋势和过程。高校后勤及其物业管理的经济杠杆或价值内涵由综合因素构成,而不是单一的市场价格形式;高效后勤服务的利润,也是综合性多方位低价位的。高校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后勤及其物业管理经营模式,才能达到学校、学生、后勤服务三赢的目的。其实高校后勤物业作为物业行业中的一个分支,比照物业管理的四大基本特征“企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经营型”,我们不容发现高校后勤物业要真正意义上发展起来,存在着很多有形或无形的瓶颈。

二、吕梁学院后勤物业管理基本现状分析(一)学院概况

吕梁学院是在原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的一所省属本科学院,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学院。吕梁学院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北郊,学院现有三个校区(东校区、西校区、新校区),占地1039.71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8896人,学院现有教职工610人,学院家属小区目前主要分布在东、西两校区,新校区家属区正待开发中。学院现有家属楼11栋,学生公寓楼8栋。

(二)学院后勤物业管理中心经营状况

从1998年起,原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撤消总务处,并将原总务处及其它部门、单位管理的后勤资产全部转归后勤处经营和管理。2005年后勤系统从学校规范分离,成立了吕梁学院后勤集团,建立了“小机关、大实体、多服务”的准企业运作模式,后勤实体与学校后勤处形成甲乙方关系,为建立新型后勤服务实体迈出了第一步;2006年又在吕梁市工商局注册成立了吕梁学院实习总厂物业管理中心,形成独立经营实体,企业法人与后勤集团实行“一体两制”的运作方式,逐步建立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在后勤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上引进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并把工资、奖酬金标准与工作表现及工作实绩挂钩。在对待后勤正式职工方面,按照“老人老办法”适当给予照顾,以保持队伍的稳定。原事业编制人员的档案工资仍由学校支付。其它分配制度由后勤集团自主决定,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按任职资格和岗位责任的不同适当拉开差距,按岗定酬。逐步形成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企业(实体)自主的分配制度。在管理上,实施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后勤物业管理中心形成之初,学校采取贷款、贷款贴息、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大对后勤设施的投入。这种全新的体制可以实现教育公益性与企业经营性的有机结合,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探索新型大学校园后勤服务管理提供一种模式。同时也从市场化运作的尝试中力图改变传统观念,提高竞争能力,实现后勤实体的自我发展与成长。

(三)学生公寓物业管理现状

学生公寓管理与教学管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形成学生教育管理新平台 在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中,学生公寓投资主体目前仍是学校,后勤集团承担物业管理服务;为规范后勤物业管理,院校领导、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三方以契约形式界定学校、物业管理中心的权、责、利关系,使学生管理教育、物业管理与生活服务密切结合,保证学生公寓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物管中心下设有公寓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为使管理更加有效和便捷,公寓管理中心聘请学生担任管理员助理,形成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宿管科定期评选“文明寝室”,开展寝室风采竞赛活动,以及科技、艺术、健身等适应青年学生特点的文化活动。在学生社区形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服务者与服务对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和谐相处、互相促进的关系。成功地建立了与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相适应、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后勤社会改革相结合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四)家属小区物业管理现状 自吕梁学院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创办以来,家属小区物业管理改善了许多,由刚开始的慢慢摸索到现在逐步完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小区的大部分业主对于物业管理中心还是很满意的。

1、加强物业管理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工作作风。提高文化内涵,开设物业网站和宣传栏,设立意见箱和投诉电话等以提高监督力度和透明度。严格实行企业化管理,实行全成本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主要筹资渠道有:学校按时拨付的管理费用,住户缴纳的管理费,经营用房的租金,自办实体的收益,住房维修金(房产局申请),其它服务性收费。

2、全年360天报修接待,急修20分钟到现场,小修不过夜,修后要回访。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暖、信息、网络、数字化等管线一次规划设计,布置经济合理,用途区分明确,小区内所有管线均以暗线铺设。

3、物业公司受业主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对住宅小区内的房屋及设施维修养护、绿化养护、环境卫生、车辆停放、治安和环境面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服务好业主和使用好员工,并接受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的监督。投诉处理快、信息跟进快、问题解决快。

三、吕梁学院后勤物业管理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一)成效:创新后勤物业管理服务,提高师生满意率

吕梁学院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始终以师生为关注焦点,以提高师生满意率为目标,以人为本,积极为师生提供规范、优质、高效、贴心的后勤服务。

1、加强质量监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吕梁学院后勤集团一直把服务质量当作集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集团的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对此,集团除了加强质量监控部的常规监督工作外,还采取措施,加强指导性的、随机性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一是推行督导制度,由督导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监督检查,及时改进。二是物业管理中心领导和督导员每周在报修中心进行电话回访,了解维修服务质量,听取服务对象意见和建议。

2、推行标准化物业管理,提高后勤服务档次。学院物业管理中心自注册成立以来,制定详细的高标准管理制度,配备得力人员,并加强监督检查,收到较好效果。

3、后勤物业管理层经过社会化实践,改革意识日益增强,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干部和职工的市场化观念已基本确立,服务育人,敬业爱岗、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氛围为改革的深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是校园过于分散,新、旧校区相距十几里,这对于集中管理和就近消费的原则存在矛盾;

2、是后勤保障手段不多,由于学院长期以来,后勤处于维持状态,服务设施较少,除了食堂以外再没有其它的经营发展手段。

3、是基础设施不足,由于学院多为过去旧校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类设施除了部分老化外,很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不足,给后勤的今后发展带来难度。

4、是后勤自身的技术力量、技术水平与社会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5、缺乏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低下。目前高校物业管理人员普遍还停留在值班员、保洁员的身份上,服务意识弱、水平低、办事效率差,缺乏统一的行之有效的管理。

6、物业管理队伍知识老化,年龄老化问题严重。高校物业管理者中大部分是从学校各部门分流的人员,没有系统学习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而大部分值班员、保洁员来自招聘的年龄偏大民工,本身素质较低,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这样必然造成管理上不去,服务不到位。

7、高校物业公司盈利能力低,缺乏造血功能。大多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费用还是靠学校拨款,物业管理公司盈利能力不足。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广大师生观念没有转变,没有从福利型服务观念转变成有偿服务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物业管理公司服务水

以上几个方面相互影响,造成了目前高校虽然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但离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的目标还相差太远。

四、对策与建议

学院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与外校相比,的确存在更多的困难,但是,全国的后勤改革形势逼人,我们既要看到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要抓住当前许多有利的机遇。因此,必须紧跟形势,迎头赶上,尽快制定符合我校特点的改革方案,与全省高校的改革步伐保持同步。

1、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推进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

为使后勤实体经营尽快适应新形势、健康、顺利地发展,学院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在改革的过程中,学院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因校制宜、模式创新,分步实施、逐项突破,整体推进,全力以赴地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2、切实加强领导,稳步推进改革

在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时和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积极慎重、精心操作,稳步推进改革,深入作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后勤职工要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市场理论的教育,使他们在实践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水平,全面增强素质。尤其是竞争意识、成本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必须加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3、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后勤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向管理要效益、向规模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因此必须有配套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价格标准,才能按制度进行规范管理,依法办事,针对这方面的弱点,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在经营服务中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在人事管理中推行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实施了按效益、按质量、按责任、按贡献发放工资的分配机制。在经营服务中改变了传统的拨款制,试行按规范的服务标准、合理的收费标准收费的运行机制。

4、强调基本设施要到位。

后勤服务设施是后勤社会化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凡属于后勤生活服务应有的设施和设备应逐步的交给后勤使用,对那些年久失修的陈旧的设施学校也应该给予必要的投入,使后勤职工能够以较好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迈向社会化的征途。在后勤物业管理运营初期,学校还应采取贷款、贷款贴息、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大对后勤设施的投入,后勤也用自己的积累。

5、强调基本手段要到位。

经营手段和创收办法是后勤社会化的基础,在后勤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开阔思路,千方百计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对外多种渠道开源、对内增加服务的手段和品种,使后勤有充足的精力和较强的能力投身改革,主动进入市场,按企业化管理,依市场法则经营。在管理中突出讲成本、讲效益、讲质量的意识,严格进行成本核算,设法把国有资产盘活,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强调要作好学校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要严格按契约管理,信守合同,自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6、尽快建立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 目前,我们高校后勤在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还比较落后。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对吃、住、后勤物业服务保障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校区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增加,管理服务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校区分散,部门众多这就要求提供服务保障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也要适应这一新形式的变化。因此,有效地利用网络化、现代化管理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后勤管理平台就是要将分散的、孤立的信息汇总处理形成信息管理链。处理分析统计各个中心部门的管理数据,资金使用情况、收益情况、资产情况,人员情况,绩效考核情况和模糊查询等等信息。以达到降低整体运行成本,有效规避运营风险,资源重组,创造效益最大化,使后勤管理成为统一体。同时,平台体系将不受地域限制在不同校区、不同部门间建立起高效信息互动。

7、加强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随着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在立足高校为师生服务的基础上,还有必要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参与市场竞争。因此,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必须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用质量和信誉去赢得市场。反过来,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对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高校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可以这么说,加快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品牌建设,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是高校物业下一步地发展方向。

8、以人为本,共建和谐校园

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是物业,服务对象是人。物业管理的好坏,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反馈服务质量的意见是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高校物业管理有着有别于其他物业管理的特殊性,它承载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在高校物业管理中,让部分大学生参与到物业管理中来,一方面有助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服务对象——广大师生的沟通,提高物业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给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提供一些打工的机会,给以他们关爱。让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和广大师生一起共建一个和谐的校园。

总之,吕梁学院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山西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院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正在积极的推进,稳步的深化,一个有特色的、符合改革要求的、适应联大改革发展需要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正出现在省内高校的改革大潮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由于其特定的教育属性,他担负着高校的教学、科研、生活的后勤保障工作,在管理上要有新思路、新策略。我国物业管理起步较晚,继续探索新型的物业管理模式,尤其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新模式,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新思路 篇3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扩招与合并,高校的房地产管理越来越复杂。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也成为高校提高房地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基于此,全国高校纷纷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研发出了房地产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希望通过对校园网络、人力、财力、物资等相关元素的投入和综合利用,将原来单一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与高校房地产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人机互动、资源共享、组织严密的优质高校房地产信息管理架构。

信息化管理好处多

高校房地产管理的性质与用途和一般的商品房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于它的管理也显得很特别。

目前,许多高校的房地产仍采用图纸、账表、登记册为基础的手工办法进行分开管理,这样不仅使各种图纸、账表和登记册大量堆积,还容易出错。

显然,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手工管理的方法已经过时。如今,各高校陆续采用了房地产信息化管理手段。

所谓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就是在房地产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合本单位的管理软件,广泛开展信息资源生产、收集、利用以及增值服务,借助计算机和校园网络对房地产数据文件进行管理,再将单机的信息管理以网页的形式发布,提高高校房地产管理工作效率服务水平,或延伸拓展到校园网络平台上,建立高速有效的信息互动平台,便于多用户使用管理及信息查询。

其特点是以网络为基础,做到可以通过校园网完成各种数据信息的传送与交流,从而为管理者和使用者提供在线信息服务。具体表现是:首先,将高校的房地产分类信息登记,其中包括各个校区的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科研楼等资产;其次,统计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建筑面积、使用面积 、占地面积、使用单位和个人等;最后,统计调整信息,包括房屋建筑结构和面积的使用变更、接收学院办公和科研用房变更,实验室增减,其他房屋的调整等信息等。

虽然整个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的管理纷繁复杂,但是如果成功,将大大提高院校工作效率。

比如,实现了文字信息与图形信息的统一管理,以及房地产管理的人机互动、资源共享,就可以准确地进行高校房地产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和计算机系统统计功能,可以方便、直观、立体的把握校区空间结构。

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迅速及时地为教职工提供有关住房政策、公积金缴存、购房补贴等相关信息,还可以为学校各部门提供详实的学校房屋建设、使用的基本信息,方便各部门开展工作。而当学校领导了解到房屋使用情况的全面信息后,更有助于重大问题的决策。

管理不易 系统待完善

虽然,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来看,国内很多高校在房地产信息化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很多高校名义上拥有房产信息管理机构,并有领导和工作人员担任机构组长和成员。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校采用的并不是专人负责房产信息管理工作。机构成员不仅肩负其他工作,对于房产信息化管理软件的使用也不甚熟练,这就造成了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出错率高、形同虚设。

其次,长期以来学校在房地产管理工作中一直沿用过去的管理模式,即职能处室一家“管”。这种粗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学校各项工作的交叉开展,以及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要求。它的弊端是二级单位各自为政,房屋调整不经过学校管理部门、互不沟通,使管理部门掌握的用房情况不真实,从而造成学校的一些决策依据不准确,使有限的房屋资源不能合理使用。

除此之外,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还存在经费一次性投入、无可持续性;相应工作设备陈旧;缺乏设备更新和后期维护等问题。

其实,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是目前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下一个较为新颖的管理方式。它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将人力、物力、财力调配得当。而要提高高校房地产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房地产资源利用率,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帮助和保障,使高校房地产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有很多新的思路与方法。

实践新思路

针对高校房地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应该从大局着眼,本着为高校工作正常运转的目的,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考虑并解决。

其一,改进管理模式。为了克服管理上的弊端,房地产管理的职能处室要由专人负责。同时,应该建立学校房地产管理部门与各二级单位的良性互动机制,各二级单位所使用的各类房屋要有专人负责,学校房地产管理部门授予其权限,即对本单位的房屋进行管理,房屋使用情况发生变化要及时更新数据库,并通知学校房地产管理部门,真实、准确地反映各类房屋的使用现状。

其二,保证数据的定期更新和采集。任何一个数据集,都只能表示一定的时间段,所以,数据版本的更新、数据的定期拷贝等维护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由于多数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不够严格、规范,而在房地产信息化管理中,数据资料的新旧程度、详实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房地产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在数据层面上要有专人负责监督,对于经常变化的数据资料要及时更新,并从多角度、多层次地采集数据,对于数据收集与更新和出现的其他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房地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其三,搞好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因此领导和相关部门能否重视这一问题是解决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关键。而多数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工作呈现效率低下的状态,很大程度是由于高校投入经费不足。如能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设备保障,对于高校盘活整个房地产工作将起到巨大作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做好高校房地产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一支高素质、有保障的人才队伍必不可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成立由主管信息或后勤领导牵头,后勤主任、信息主任任副组长的专门工作小组,最好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绩效并加以规范管理。同时,实行定期的轮岗和培训,在一段时期内做工作小结,实施相应的奖励制度。

总之,在教育行业信息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做好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已经影响到学生与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实施与创新对于现代化的高校发展意义重大。

链接

抓紧实施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出发,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确实为高校教育资源建设和管理以及发展规模确定提供了决策依据。使得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状况,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首先,为教学和教学管理服务,合理规划教育资源。现阶段,高校扩招的趋势使得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如何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结构等问题凸现出来。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建设规模定额指标的要求,高校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现有的教育资源结构进行计算和评价,如建筑总面积、平均面积等,并根据学校的性质给出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数据,避免了因扩招而造成的教育资源难以保障教学基本需要等问题的发生。

其二,为院校基础建设项目提供决策依据,合理规划资金流向。由于不同性质的院校、不同的招生规模,对高校现有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和各部分组成比例的要求不同。通过本系统的计算和评估,可以达到教育资源和高效发展规模相匹配,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率。

其三,能够及时统计基础数据,向管理要效率。高校现有教育资源信息的完备,使得基础数据能够及时上报,能够使主管部门对报批项目及时审批,达到高效管理。高校房地产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施基础数据实时提取,并对提取的数据整理存档,为高校基础建设项目审批和发展规模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简介

优化高校会计模拟实验新思路 篇4

一、我国高校会计模拟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 课时:30天or 30个课时?目前,我国高校对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存在很大差异,笔者所在高校属应用型大学,对此仅安排了32个课时;而位于同一城市的另一所研究型大学却安排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这反映出不同高校领导对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 当然,最后实验效果也迥然相异。根据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学习不仅仅是获得抽象经验,还是具体经验的习得、反思观察的进行、抽象概念的概括以及主动实践的完成这一有序系列周期活动的不断循环, 具体经验是获得抽象经验的基础。可以预见的是,30天的模拟实验为学生今后获取更多更广的抽象经验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 方式:手工or电算化?手工与电算化只是核算手段不同,其账务处理过程是类似的,业务流、单据流以及其间的内部控制也是相似的。手工做账比较繁琐,但是其优势同样明显,那就是直观且易于理解。而电算化状态下, 由于登账和出报表由系统自动完成,学生只需要做账务初始化和录入记账凭证,操作相对简单和有效率。但缺点也如影随形,对从未接触过实际经济业务和会计实务的学生来讲,证账表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账务系统本身的内部控制有望成为永远无法弄清的“迷”。

3. 业务量:大而全or少而精?显然,两者各有利弊,业务量大而全能让学生全面地接触各种业务,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演练和认识。但是,如果模拟业务量大又枯燥, 学生将很快失去兴致和耐心。少而精则能很好地保持学生的演练热情,其所获经验深刻,缺点是所获经验不够全面。

对业务量和方式的选择应同时考虑,如果选择手工会计模拟,业务量必须少而精,避免大而全。关键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从证到账到表的整个过程,量大会分散其关注点和注意力。如果选择电算化方式,业务量则可以大而全,既能提升学生处理各类业务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验电算化的效率。目前有些高校正在开展采用同一套业务资料的电算化和手工会计同步实训,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同样,对用电脑模拟手工做账的福斯特手工会计模拟软件来说,120多笔业务量明显偏多,会削减学生的积极性,到最后,手工模拟的初衷却无法实现。

4. 涵盖知识点:单科会计知识or多学科综合知识?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实验停留在以纯粹的会计知识为基础而建立的实验课程上。而实际的会计核算却是置身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之中,离不开业务流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这三者本身是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的。只不过这些知识分散在内部控制、会计学、人力资源、税务等课程中讲授,因此,非常需要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将这些知识糅合在一起。

在21世纪学科大交叉与大融合之际,会计专业主要课程在以前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等基础上做了不少拓展,如增设税法、内部控制、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以期让学生在更多地了解企业经营的基础上更好地从事会计工作。同样,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要求审计人员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分析和发现错报;CPA考试科目也相应增设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除了拓展相关课程以外,在实验教学环节应该更多地交叉融合内部控制、税务、企业经营管理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尽可能熟悉与会计核算相关的企业运营,这反过来又促进学生真正理解会计或审计。

5. 原始凭证:一式多联or一式一联?我们知道,真实的原始单据一式多联,通过单据的设计和流转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可以说内部控制是原始单据的“灵魂”,而原始单据是内部控制的“载体”。因此,一式多联连续编号的原始单据通过签发和流转向学生展现了内控的存在,譬如授权批准、职责分离、充分的凭证记录等等。而一式一联的原始单据则难于体现上述优势。

然而,纵观各大高校,竟无一高校在会计模拟中使用仿真的一式多联原始单据,一律采用一式一联、现成给定的原始单据来做会计模拟,这种方式至少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单据一式一联,无须传递,学生无法建立单据流的概念,也就不了解单据背后的业务流和内部控制。他们只知道依据业务说明机械地登记记账凭证,根本不关注须附有何种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凭证之间又是否相符等问题,为日后学习审计学留下了诸多障碍。他们无法理解抽查单据的真正含义:看原始单据是否齐备和合法是证实“存在或发生”认定,看原始单据数量金额是证实“准确性”认定,看原始单据时间是证实“截止”认定,看原始单据的抬头或出具是证实“权利和义务”认定;同时,他们也无法理解何谓了解和评价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只好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这种在会计模拟阶段忽略原始单据及其附着物——内控所造成的后果要由审计学去承担, 使其成为一门难理解且须死记硬背的课程。2原本应该分时段陆续收到的多种原始单据在模拟实验中统统作为 “已知条件”已经齐备,也就无须收集并匹配单据,无须把握业务发生的完成程度并运用专业知识判断“是否需要记录”及“记录多少”等问题了学生失去了通过模拟实验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机会。

二、优化我国高校会计模拟实验的新思路

首先应增加会计模拟实验课时,32课时是远远不够, 研究型大学尚且定为30天,应用型大学应不少于30天。 其次是课程设计。笔者认为,目前会计模拟课程可以由两部分组成:

1. 手工模拟实验:实验目标三元化。即以下三方面: 掌握从证到表的整个过程;熟悉普遍使用的原始单据;熟悉基本的业务流程及重要的内部控制。可选择模拟年末后半个月最多不超过40笔经济业务(含年末结账和关账),所选业务要少而精。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模拟要体现全流程的概念,体现出会计只是企业整个业务流程的末端环节,体现其反映与监督职能。可行的思路是:1提供细致描述销售与收款核算、采购与付款核算、工资核算等全过程的流程图,清晰反映原始单据的产生及传递、内部控制程序、核算人员分工及入账明细等。2提供一式多联、完全逼真的原始单据,如转账支票、采购订单等,让学生根据业务说明和对应的流程图进行填写、权签和流转。 学生必须阅读业务流程图及说明来思考如何填写和处理单据,在无形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对流程、内部控制、单据传递和账务处理四位一体的意识和理解。

笔者已编写完上述手工模拟实验用书,并已尝试在笔者所在高校小范围使用,参与人全部完成预定目标。由于业务量少而精,手工操作的过程虽繁琐却不枯燥,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动手热情,使其除熟悉企业基本的业务流程外,还能快速体验从证到账到表的整个过程,并享受报表编制成功时所带来的成就感。

2. 电算化实验。笔者认为,目前使用福斯特手工会计模拟软件的高校,可以考虑将其改造为电算化软件,保留其背景资料、业务说明及其原始单据等,让学生建账初始化,然后输入这120笔记账凭证,由系统完成登账和编表, 或者让学生在其他电算化软件上使用福斯特这套会计资料。因前面已做过手工实验,学生对原始单据和业务流程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电算化实验时,可通过提示学生关注每笔业务所提供的原始单据来继续加深其对单据、业务流和内控的认识。

当然,还可以考虑让软件开发商开发实验用ERP教学系统,使学生在模拟账务处理的同时,能置身于整个ERP业务处理平台,体验包括会计核算在内的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理解单据流、业务流、信息流及附着其上的内部控制。目前已有不少高校,会在传统的会计模拟之后, 再通过ERP沙盘演练来模拟真实的企业运营,这无疑能一定程度地弥补学生对核算环境认识不足的缺陷。

参考文献

黄芳.基础会计模拟实验的全新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2).

钟宜彬.传统会计模拟和ERP沙盘融合[J].财会月刊,2010(9)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研究 篇5

摘要:新形势新任务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挑战,高校党建工作者应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第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部署,努力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研究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我们要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握好领导班子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努力使高校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我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给全党提出了警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对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外部环境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挑战。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必然引发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交融与碰撞。高校作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因而也就必然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首选目标。这对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冲击。

二、高校党建工作的方法

方式方法创新是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活力源泉。首先,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伴随高校学分制、弹性学制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年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以“系、班”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管理要求。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应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社区,积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在教师支部设置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学校合系建院,传统的教研室被合并或撤销,适应这种变化,高校应结合学校学科重组、院系调整以及科研工作的实际,依据党员人数和利于开展活动的原则,以系、所、中心为单位组建教职工党支部,构建教学科研、管理和建设相结合的党建机制。

参考文献:

高校实验室管理新思路 篇6

关键字:高校教育管理思路与方法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近几年来,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化的模式当中,而伴随着高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也使得了大学生生源素质下滑,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一直在学校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鉴于此,在普高热趋势不断深入,大学生源素质逐年下降的大环境背景下,相关负责人员应立足大学生源多元化、层次参差不齐、思想动态不稳定等现状,强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现学生教育的有效管理,以夯实高校管理基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育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存在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在建设教育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普遍缺乏相应的教育管理理念。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高校管理人已初步了解到管理与发展之间的联系,认识到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高校缺乏进行现代化管理的经验,欠缺了先进管理理念为基础,高校难以把教育管理实施开来。再加上,高校自身缺乏一套动态的教育管理制度,当高校出现情况变化时,管理执行无法与之相适应,这就使得了高校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处于被动反应地位,管理的作用被削弱。显而易见,一个尚未成熟的教育管理体制将会成为高校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环境下发展的阻力,阻碍了高校的发展,让高校的综合能力难以获得提升。

(二)教育管理队伍得不到加强

新课程改革浪潮深入推进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者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领会课改精神,并将其付诸实践。然而,我国高校的一些教育管理人员安于现状,并没有对时下的教育管理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他们的业务操作能力也在安逸的日子中逐步落后于社会,与时代脱轨。这使得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简单地完成一些基础性、细节性的工作,没有能力组织新课改的落实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引发了高校教育管理能力衰弱的现象,高校整体的教育管理难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三)教育管理手段有待创新

新课改理念的推出,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要想深入落实新课改理念,就必须要采用信息化、科技化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然而,就我国高校实际来看,部分高校由于自身的办学经费比较紧张,难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较大的经费,这使得计算機硬件和软件建设都不太符合教育管理实际需要,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转变思想,树立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创新的过程不仅是对原有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是以现代化理念对教育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设计以及决策的过程。新形势下,高校应脱离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禁锢,树立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化思想、以学生为本的良性管理理念,并用新的现代化理念进行创新。在此过程中,学校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和协调,立足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深入探索一套新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管理的现代化,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改革和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二)以生为本,全面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生成和发展势必会受到社会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更,高校必须要依据社会的客观规律和学校的客观基础,对教育管理环境进行改善,才能紧握时代脉搏,让管理工作更加民主科学,更加人性化。为此,负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关人员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时,不应一味地强调管理的最终成效,而是要把学生放在首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着想,真正用心和学生去进行交流,关心他们,让他们在思想教育的渗透下,健全自身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高校还要加强辅导员、教师以及党团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三)加大经费投入,更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硬件配套设施

相比于海外国家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来说,我国高校尚存在明显的差距,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在推行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时,要积极借鉴成功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经验,采取国家、地方和学校结合的多渠道筹资体制。首先,政府要把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发展规划中来,鼓励和支持社会企业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引进技术和资金,以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促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除外,高校自身还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政策法规,让相关职能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进一步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四)建设一支相素质过硬的教育管理队伍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新课改理念对教育管理工作者所带来的影响,并加大师资建设的关注力度,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管理能力。首先,加强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应加强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升人员的能力和素养。其次,还要培养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精神,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还要引进新生力量,增强教育管理队伍的生命力,提高管理执行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不仅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还为其拉开了新的篇章。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领导人和负责教育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和人员必须要更新自身知识,明确管理发展方向,加大对管理模式创新的研究力度,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才能紧握时代脉搏,全面提升教育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静修;马陆亭;;思想是发展的灵魂: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01期

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新思路 篇7

本文以纯液体饱和蒸汽压测定实验为例, 介绍CurveExpert软件在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一、Curve Expert简介

Curve Expert是一款共享软件。体积小功能强, 包括30个线性或非线性拟合模型, 同时可以自定义模型。对原始数据的处理也非常简单, 内置了大量的常用函数, 数据变换过程只需要输入相应的参数即可, 而不需要输入相对复杂的公式。同时, 又需要操作者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流程有明确的认识, 有利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掌握。在一些科研领域已有相关的应用报道。

二、实验原理

纯液体的饱和蒸汽压与温度的关系可用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表示:

式中:P为液体在温度T时的饱和蒸气压;T为绝对温度;⊿H气为液体摩尔气化热 (J·mol-1) ;R为气体常数。在温度较小的变化范围内, ⊿H气可视为常数, 积分 (1) 式可得:

由 (2) 式可知, 若将ln P对1/T作图应得一直线, 直线斜率m=-RΔH气

由此得到:

由图解法先求得斜率m, 然后再由 (3) 式算出摩尔气化热⊿H气。

三、原始数据的处理

启动Curve Expert软件, 分别在X、Y两列中输入实验原始数据:实验温度和压差计值。根据实验原理的要求, 需要对这两列数据进行变换处理。即X列要加上273.15, 将摄氏温度转变成绝对温度;Y列用实验室的大气压进行差减, 以得到实验温度下体系内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在软件的Data菜单中选择Manipulation, 打开Data Manipulation对话框。此对话框可以对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加减、乘除、筛选以及排序。点击translate标签, 在这里可以对X、Y列中现有的数据进行加减操作;在X Translation Factor输入框中填入273.15, 在Y Translation Factor输入框中填入-754, 然后点击Apply。可以看到数据表中X、Y列数据的变化。点击Scale标签, 这个标签中可以对X、Y列中现有的数据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乘除操作。在Y Scale Factor输入框中填入-1, 点击Apply, 将Y列数据变为正值。然后点击Close按钮退出。

实验绝对温度的倒数值和饱和蒸汽压自然对数值的计算。在Data菜单中选择Transform, 打开Transformation对话框, 将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函数操作。首先对X列进行处理:在Function框中选择X^a函数, 在a=框中输入-1, Operate On选项中选定X Column, 然后点击OK。同样的方法处理Y列的数值, 在Function框中选择ln (x) 函数, 在a=框中数值保持默认 (这里用不到a值) , Operate On选项中选定Y Column, 点击OK完成操作。通过上述操作将原始实验数据变换处理完毕。此时, 在窗口右下部的图形预览框中, 可以看到处理后的数据点所绘制的图形。

四、数据点的线性拟合及实验结果的获取

通过数据点的拟合, 获取线性 (非线性) 方程中的相应系数, 是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步骤。饱和蒸汽压测定数据处理, 要获取的是所拟合直线方程的斜率, 用于计算摩尔汽化热。在软件菜单中点击Apply Fit, 其中包含了大部分常见的线性和非线性拟合的模型。选择linear, 弹出数据图形窗口。右上角显示标准偏差S=0.00972453和线性系数r=0.9996665。点击左上角的Info按钮, 可以看到线性拟合的方程以及方程中的相关系数值。根据线性拟合的结果可知, 直线的斜率:m=-4024.21569, 由 (3) 式可以计算出该纯液体的摩尔汽化热:⊿H气=33.457KJ·mol-1。鼠标右键点击数据图形, 调出快捷菜单, 选择Analyze菜单, 出现Analyze窗口, 在这里软件可以利用拟合出来的公式进行X→Y或Y→X的推算, 以获得实验所用纯液体的正常沸点。另外还可以进行积分、微分以及弧度的求算。为了考察Curve Expert1.4软件对实验数据处理结果的准确性, 用经典的数据处理软件Origin7.0以及Microsoft Excel2003对同一组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 Curve Expert处理的结果与另外两个商业软件的处理结果一致。

五、结论

Curve Expert作为一款共享软件, 体积虽小, 但功能强大, 操作简单, 在注册前并没有功能的限制。通过纯液体饱和蒸汽压测定实验数据的处理, 得到了理想的结果。并且所得结果与另外两个商业软件的处理结果一致, 完全可以胜任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

摘要:介绍了软件CurveExpert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运用该软件处理物理化学实验数据, 解决了数据多、处理麻烦、手工作图误差大的问题, 且结果完全符合实验要求。

关键词:CurveExpert,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1]谢玉忠, 周子彦.物理化学实验的计算机模拟设计与实现[J].延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27) .

高校实验室成本管理思路探讨 篇8

要使有限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充分发挥出最大的办学效益, 一方面要解决因投入不足造成的仪器设备短缺、落后、老化问题;另一方面也要着力解决因体制、机制、管理等问题造成的实验室内仪器设备闲置、浪费、利用率低下、效益不高这对矛盾。可考虑以下几个思路, 进行有效的实验室成本管理。

1. 加强实验室建设的统一规划。

目前大多数高校进行实验室建设时, 经费是切块下达, 高校实验室基本上是采购清单的简单组合, 很难避免仪器设备的分散和重复购置, 结果是“化整为零”, 效益难以显示出来。学校应当根据专业、学科的发展, 本着校内配套、设置科学、资源共享、提高水平的原则制订全校实验室建设规划, 合并、调整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室, 统一调整, 减少数量, 将分散设置、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室进行合并、重组。将该建设的实验室集中资金进行建设, 非规划内的建设项目, 一律不予审批, 不予拨款建设。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卡住实验室重复建设问题。

2. 实行校、院 (系) 两级管理。

打破小而全、分散设置、封闭管理、条块分割的格局, 打破部门所有的旧的管理体制和落后的运行机制, 建立起仪器设备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人财物统管共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学校主要负责实验室建设规划、设置论证、仪器设备购置及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分配等宏观管理工作。基础性、综合性实验室和院 (系) 内跨专业使用的实验室, 由院 (系) 管理。院 (系) 负责完成教学任务, 分配学校下达给本院 (系) 的实验经费指标, 调配物资余缺, 实验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的推荐考核、奖惩等工作。专业性特别强的实验室, 在院 (系) 管理前提下, 可由专业研究所 (室) 具体管理。通过实施校、院 (系) 两级管理, 实现教育资源的统管共用, 资源共享, 并且可以扩大院 (系) 办学自主权, 使管理重心下移, 以调动院 (系) 管理的积极性。

3. 规范经费投入, 建立科学的经费投入机制。

实验室建设立项应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应和学校各院 (系) 、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申请和核定经费数额时既要根据实验任务的实际需要, 又要考虑学校财力的现实, 做到综合平衡, 兼顾一般, 确保重点。各院 (系) 在确定立项内容时, 优先考虑院 (系) 建设重点和投资效益, 将收益大、见效快且有长远影响的项目作为本单位项目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建设应当实行项目负责人制, 各院 (系) 应明确实验室建设项目负责人专门负责组织项目建设。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 认真进行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首先, 要规范经费的管理和项目申报程序。先由各院 (系) 提出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申报意见, 学校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各院 (系) 呈报的项目进行初审, 提出初审意见, 初审通过的项目报主管校长审查批准。学校根据实验室建设发展需要和财力的可能, 确定年度经费投入总额, 学校按批准的项目经费指标划拨到项目所属院 (系) 后, 由项目负责人安排项目建设计划与进度。使用实验室建设经费购置实验仪器、设备, 必须符合项目建设内容的要求及有关财务规定。

其次, 要加强建设项目的中期管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学校主管实验室的部门要不定期检查项目建设的执行情况及项目建设的进度。

最后, 学校进行投资效益验收与评估, 评估的结果纳入学校的奖惩措施之中。项目完成后, 项目建设单位写出书面工作报告, 报告项目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 以及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例如, 实验项目的改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实验教学改革的成绩等。凡效益不明显或无效益的项目, 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

4. 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

实验室应积极创造条件, 争取面向更多学生开放使用, 对于具有特殊功能的实验室, 在完成本校教学研究任务的前提下, 可以对其他院校及社会上的科研院、所开放。通过开放实验室, 一方面可以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和科研人员之间技术协作和沟通, 对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 实验室占有学校大量的固定资产, 鼓励实验人员利用实验室资源, 实行对外收费服务, 可以使这些资产运转起来, 产生效益, 减轻学校负担, 同时也可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 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 合作共建实验室。

同企业合作,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 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 也是优化高校实验室成本管理, 提高实验室经济效益的一个好思路。

高校实验室的成本管理, 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按照科学的思路, 才能管好用好这项资产, 才能发挥好高校实验室应有的经济效益。

摘要:文章指出我国高校实验室成本管理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个思路。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成本管理,思路

参考文献

[1]徐红梅: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科学, 2008, (6)

加强高校管理新思路 篇9

一、改革高校管理制度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作为指导性文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划了国家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该纲要指出,想要改革国家教育体制,就要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从中央颁布的众多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教育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了民族的进步,更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腾飞。面对党和人民的期许,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成为了一项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证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1.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解决好教育发展中矛盾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做好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大高校的教学质量成为了该阶段的主要驱动力,衡量高校教育水准的指标便是内涵型的发展要素。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力,学校的管理体制是否完善、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决定了内涵发展是否可以实现。

2.实现高校科学合理发展的驱动力,就是要做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从当今全国各大高校对本校的教育管理情况不难看出,极大部分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并且在不断的实践、积累中,得到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并成为高校实现科学合理发展的驱动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3.实现高校科学合理发展最根本的保障,就是要高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学校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已经引起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他们开始把学校中各项章程的完善工作列入日程。规章制度是指导性的文件,它们决定了学校能否实现有序的制度化建设。随着教育形势不断的变化,改革工作也在不停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有适应发展状况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各个高校根据新形势、新要求,逐渐完善该校的管理章程,明确处理各大事物的流程,规范各个管理人员的责任,以此实现学校科学、合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它与政府、社会息息相关,同时高校内部也存在资源、权益、责任、义务等的定位与分配问题,由此可见,高效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仅是一项庞大、杂乱的工程,更是一项比较难处理的敏感工作。大多数的高校都选择将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特点作为推进高校改革的出发点,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做到稳妥、有秩序的推进。然而,即便高校管理改革的推进在各大高校中具有很高的关注程度,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高校管理制度改革还处于兴起阶段,对实际案例的探索尚且不够,也没有一套系统的研究理论,所以各高校在这个领域依旧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大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不仅涉及到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了高校内部各管理层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确立政府与高校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我国政府不仅要担负好管理高校的责任,更要服务于高校,这就要求政府处理好指导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做到指导为主,尊重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而现今,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出现了很多干涉性行为,监管力度在某些方面又达不到要求。从而,政府必须要明确其对各高校管理的责任,以指导为主,加以合理的引导与规划,在需要时提供拨款、信息服务、公共教育服务等帮助,做到监督管理不能越界,行政干预尽量减少。

2.确立社会与高校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服务社会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这就要求各大高校提高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以夺得更多、更优越的社会资源,达成和其合作的目标。想要达成这一目标,不仅要培养各大高校自主发展的意识,确保大学拥有坚定的自我教育管理发展逻辑,不会随随便便的因外界的影响而迷失,始终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的能力,也要做到在发展中不被社会孤立,努力和社会联系起来,从社会发展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从中收获到更多的发展资源与发展源泉,提高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贡献。

3.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施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依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高校内部必须就这些问题进行调整、改革,包括对运行机制的调整,以及对管理构架的改革。协调好高校内部各大权利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新型的管理模式,做到由党委领导、校长任责、教授教学、民主化管理。

由于高校不仅受到政府、社会、市场力量等的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各大权利之间相互作用的内部制约,高校作为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包含了领导、行政、学术、监督等的多因素相融合的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已经在行政管理体制与政治领导体制中取得了良好的改善,但在学术体制中依旧展现得相对模糊,尚且不能将高校学术组织的特点明确的展现出来。所以,依照当今的形势来建立新型的高校管理体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由此建立的管理体制,决策权力的规范应该由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需要其权衡好行政权力与决策权力的关系;行政权力的规范需要由校长负责,权衡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学术权力的规范应该由学术委员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多元学术管理体制负责,不仅要权衡好学术权力所包含的内部关系,也要对行政权力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全员监督机制要做到党内监督结合教职工监督,确保各体制规范、科学、民主的运行。其中的核心是党委领导,关键是校长负责,根本是教授治学,保障是民主管理。

三、做好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切入点

高校内部的治理问题是做好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同时要提高学校本身的管理水平,调整好治理结构,将“激发活力”、“民主管理”、“教授治学”、“完善章程”作为制度改革的重点。

1.合理调整高校决策权、行政权、学术权以及监督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区分清楚领导体制、行政体制以及学术体制,适当的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进行分离,凸显出学术权力所占的地位。明确好各部门做事的规则,包括党委决策、商议各大事项的规则,校长所担负的职责,以及各学术组织的职责所在。

其次要做到权力的分散与下移。为了使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利,提高学校办学的活力,能更好的适应政策的变革,时刻保持着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校的自主权,把一些学校内部的管理权力下放给学校。同时,不仅要扩大党内的民主,也要积极发挥包括学生会、教代会等在内的其他组织的作用。

2.高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改进。高校的章程不仅体现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也体现并总结了学校的办学经验、工作方法等。一套好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将国家的法律法规与该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也融合了该校的教学、管理经验,无疑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首先要将现有的大学章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工作。章程是高校设立的根本,它规定了一个学校的运行及管理。完善的规章制度统一规范了各个岗位职员的职责,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为了提高科学化水平及决策的效率,应该制定符合各大高校特点的决策议事规则。

最后应做到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章程。

3.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应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到管理改革工程中来。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好依靠教授治校、确保学习质量的要求。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师生与科研教学,给教育事业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氛围。要在坚持以科学为依据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发挥好民主的作用,走好人民群众路线,从而凝聚起广大师生的力量来发展学校。

高校聚集了全国许多的人才,是智慧的源泉、前沿科技的创始之地,它有适应于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变得更加大众化、普及化,高效管理也随之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规范,与时俱进、顺应新形势,有序地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摘要:教育发展在中国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各高校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更完善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重点阐述了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从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调整高校的治理结构进行切入,有序地做好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工作。

关键词:管理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内部治理,高校

参考文献

[1]刘媛.新时期加强和创新高校管理工作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25):221,182.

[2]潘峰.以学生为本开拓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J].现代营销,2013,(3):121-121.

高校实验室管理新思路 篇10

一、传统实验室管理的不足

我国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 教学应该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教学内容, 这就容易割裂了理论和实验的联系, 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失衡。二是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不够, 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经费来源单一, 没有多途径的资金筹集措施。三是传统的实验室只是一个教学基地, 而没有把它和教学管理模式联系起来。事实上, 它也涉及到实验室的资源配置, 实验人员队伍的优化管理等。实验室的评价机制还缺乏全面性, 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旧的教学模式, 考核仍然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知识方面, 还没有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的涵义

开放式实验室是一种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思路的实验室管理新模式。它将减少甚至根除部分高校实验室建设的资源浪费现象, 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投资效益,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它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远程管理, 使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符合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因此, 相对于传统的实验室来说, 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并不仅仅意味着简单意义上的开放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 而是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促进学校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 从而实现实验室时间与空间上的开放, 还要实现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及实验指导方式的开放。此外, 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还要符合学校总体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就建设方面来说, 开放式实验室建设要按照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 同步于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就管理方面来说, 开放式实验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为教学科研充分发挥服务功能, 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三、实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实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新模式显得非常有必要:一是实验室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实验室环境里可以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 实验室投资是巨大的, 应发挥与之相称的作用。实验室开放可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提高投资效益。而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它们的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教育。实验教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 是能力教育, 应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特别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精神并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沿用理论课教学方法, 实际上成了制约实验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果不充分了解教学方法对实验教学的制约作用, 即使开设综合型、设计型实验, 也只能是另一种形式的验证性实验。

四、实现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的新模式

实验室要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必须配套相关的条件, 比如说更新教育理念, 深化改革力度;建设高素质的专职实验室人员的队伍, 加大实验室的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管理功能等。目前, 最为先进的方法是建立一个智能化的实验室管理系统, 它是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的重要辅助工具, 旨在进一步规范日益复杂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需求, 应对实验室管理工作日益加大的压力和复杂情况, 试图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对实验室进行智能化的管理, 从根本上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智能化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为:为了真正实现实验室的先进管理模式, 全程管理实验室的使用过程, 智能化的实验室管理系统, 运用计算机软件, 智能卡和网络相关技术, 来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该系统主要是基于校园网和校园一卡通现有的技术, 前台运用ASP.NET技术, 采用B/S和C/S结合的模式, 后台使用微软SQLSERV-ER2000数据库存储数据。该系统主要由管理软件和管理硬件两个平台共同构成。其中的软件平台主要包含了实验室开放子系统、实验教学子系统、实验室管理子系统、数据采集分析子系统等。而硬件平台主要包含了门禁控制子系统、电源控制管理子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

作为高校实验室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工具, 智能化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它依托智能管理系统来获取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 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依托智能化的系统管理软件和硬件, 加大开放制度的执行力度, 从而使得实验室在智能化的系统环境下, 更加科学, 合理, 规范的运行。这种管理模式能够真正保证实验室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可以通过实验中心的门户网站, 实现实验室开放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通过视频监控系统, 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劳动压力。通过使用预约和门禁刷卡制度, 保证实验室开放的有序性。通过系统培训功能模块, 来健全相关培训制度。通过预约审批模块, 使老师能够随时随地及时掌控学生的实验进展。通过视频监控系统, 可以帮助实验室管理人员及时规范实验, 保障实验安全, 并可以对一些异常情况和损坏事件, 做到有据可查, 从而完善了原来的赔偿制度。该管理模式还可以确保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为科研做出一定的贡献。此外, 该系统还重视细节与人性化的设计, 能够充分保证系统的健康、有序运行。

但是, 由于智能化的实验室管理系统, 是个新兴事物, 其对实验室开放管理的作用是双面性的。我们要实现该套系统的积极作用, 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原来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领导、教师、实验室人员和学生都必须真正从思想和理念上接受它, 尤其是要让实验室人员直接感受到该系统的优势, 这样才能使得该系统更有生命力和使用价值。

摘要:高校要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实验室管理方法, 积极探索实验室管理的新思路, 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 为教师和学校的产学研提供优质服务, 才能使高校真正培养出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 为高校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管理模式,开放模式,实验室管理

参考文献

[1].曹锐, 徐朝军.开放实验室管理理念及实现[J].实验室研究探索, 2002, 3:108~110

[2].黄沃才.开放式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6:13~14

[3].黄小波.用于电子线路实验教学的智能化监控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1:33~34

[4].孙文彬.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

[5].孙小权, 邹丽英.实验室开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107~109

高校实验室管理新思路 篇11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生物实验室 管理模式構建 研究

引言:伴随生物教学在我国各大高校教学中的快速发展,高校对于生物实验室的重视和关注度也随之不断的提升。因此,高校的管理者也不断的向实验室中引入了各类型用于进行科研教学的试验设备和仪器,这使得实验室的建设也随之不断的提升。但是实验室建设的发展,也使得其日常工作管理与维护工作的任务量被加重。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我国高校的管理者需要对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行重新构建,以增强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真正发挥高校生物实验室的功能。

1 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1管理员责任心较弱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负责管理实验室的人员都属于兼职人员,其专业性的全职管理人员较少。这就使得管理员在对实验室进行日常管理时,一直抱有一种“管理生物实验室只是兼职,属于日常工作内容中的一个附加工作”的管理观念,导致其缺乏充足的管理责任心;并且,不会在管理工作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此种情况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实验室管理工作秩序混乱、管理行为使用不合理的情况出现。此外,还会使得一些管理工作上面的相关问题无法有效的实现统一安排,资源无法共享、管理观念相对比较落后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最为基本的问题还是管理员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对于生物试验室的管理,应该从管理员做起,无论是管理员的责任心,还是管理员的管理方法等,这些都是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1.2利用实验室的效率低

由于生物实验室的教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这就使得一个实验室不能够承担较多的课程数量。例如,有关植物学的实验室、有关动物学的实验室、有关微生物学的实验室、有关于生物化学的实验室等,其中的每一个实验室中都设立了专门的功能和设备的用房,这就使得实验室的利用的效率相对偏低。此外,大部分实验室实际的教学时长也相对较短,这样看来,其利用的效率就更低了。

2 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

2.1完善实验室内部的管理系统

由于实验室中的各项专业设备和材料比较多,所以,管理起来一定要做到细致全面。因此,我国高校的管理者可以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并同企业管理的激励竞争制度相结合,从而为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应该从完善实验室内部的管理制度入手,对实验室内部的试验场地、仪器和设备、日常的工作任务、以及实验室的技术人员等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规范化、秩序化、档案化的管理,从而保证实验室日常的管理工作在进行时可以有章可循。其次,需要建立一套用来进行实验室仪器的保养、维护和损毁护理工作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或者是安排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实验室,并且还要对管理人员实施上岗培训。最后,建立一套明确的责任管理制度,将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师、领导者和实验员的职责范围明确的划分出来。并且,还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奖惩机制,争取可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2.2提高对技术员和实验教师工作的重视程度

首先,需要以实验教师自身的思想作为管理工作构建的依据,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力度,积极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且,实验课的生物教师不仅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教学,还需要从事实验建设和科研工作,因此,其工作的质量将会对其从事的相关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需要提高对实验教师工作重视的程度。其次,有效的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专业化的工作素质。因此,学校的管理者需要积极的组织实验室的管理者定期的参与到一些培训和进修工作当中,使得其工作业务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2.3做好实验室教师和实验人员的选择配比工作

对于生物实验室来说,实验教师与实验人员属于实验室实际的管理者,这就使得其不仅仅需要具有十分高的专业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还要对实验室中整套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具有极高的刻苦专研能力和精神。并且,实验教师和实验员还应该要德才兼备,以便保证实验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此外,高校作为实验室的主要管理者,其也需要做好提高与改善教师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和晋升等工作的管理水平,为实验室的教师与实验人员充分的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将更多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之中。

结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时期,各大高校管理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实际运行起来并不是十分的轻松,而是一项比较繁琐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面对当前我国高校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此种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对实验室管理的重新构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期能够为我国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工作提出建设性的管理意见。

【参考文献】

[1]王庆. 新时期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4:21-22.

[2]刘健晖,黄华. 和谐、开放、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探究与实践[J]. 消费导刊,2009,10:251-252.

[3]王晓琳. 浅谈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管理[J]. 中国校外教育,2012,31:88.

浅谈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新思路 篇12

一、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一)多头管理造成档案材料的不统一。

高校学生档案由多个部门提供材料而汇总形成,如教务处提供录取审批名册、学习成绩考核单、毕业证书号码单、学位授予审批单、学生补考记录单;学生处提供学生入学登记表、升级留级、休学复学、转学退学、学生奖惩材料、毕业生登记表;组织部提供党团籍材料;就业处提供毕业生派遣名册,校医院提供体检表。这种多头管理互不兼容,造成了学籍档案材料收集时间与格式杂乱无章,无形中增加了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繁重而重复的劳动。

(二)学校领导对学籍档案管理不重视。

学籍档案的重要作用主要是潜在的、隐性的、滞后的,做多少工作也不能马上看出成绩,容易被校领导忽略,以至于许多高校的学籍档案从未归口于档案馆而是隶属于学生工作处或者教务处,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为了降低办学成本,没有专人管理甚至于还用流动人员临时监管,造成大量档案材料的丢失或者工作的衔接不当,这样的后果也不能马上就体现而是长期而久远后才出问题。

(三)学籍档案管理方式陈旧模式不规范。

高校在学籍档案管理方式五花八门,杂乱无章,其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国家虽然出台了不少的档案管理办法,但是没有一个提及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内容,学籍档案的管理还是停留在收集、整理、归档、派发的手工操作,重复劳动,效率低下,大量材料发挥不到应有的利用价值。

(四)学籍档案出口不畅开发使用率低。随着高校毕业就业模

式的转变,灵活就业已成为大局,用人单位已由原有的控制档案转变为法律合同来约控人才的流动,因此许多学生毕业后对个人档案在无需求的情况下置之不管,留档和档案丢失现象日渐增多,同时由于学籍档案属于人事档案受保密性的制约,查询人员特定、手续烦琐、查询方法落后,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籍档案利用率和使用率。

二、高校学籍档案管理解决措施

(一)建立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前期档案材料收集与备案工作。

高校可以根据学籍档案的动态性、综合性、周期性基本特点,联合各有关部门,做好学籍档案的前期收集工作,把重要材料做好分类整理,确保每一份材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分类编序。同时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方针,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

(二)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重视程度。

鼓励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做出自己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学籍档案管理一条龙工作系统,确保工作不出纰漏,为学生本人、社会及教学工作保驾护航,学校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经费上给予支持,配齐档案数字化设备,更应在管理人员待遇和职称评聘给予重视,防止人员跳槽。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建立管理人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工作业绩的决心。

(三)改变学籍档案管理方式方法,制定规章制度,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职责,建立合理工作流程。

高校档案管理应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章办事,调动档案人员的工作热情。主动掌握相关档案法律法规,为学生普及人事档案知识,了解就业派遣及档案存放地相关政策,做好档案派发指导,也可以把学生办理档案手续和流程制成动画板挂在墙上,学生能在办理档案过程中一目了然、清晰明了。建立学籍档案网络查询系统,通过互联网提高各高校之间与用人单位的查询力度,简化查询手续,使学籍档案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利用率和使用率。

参考文献

[1]梁建梅.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新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6期.

[2]金玉洁,黄保,刘臻.高等学校学籍档案管理与利用[J].石油教育,2006年3期.

[3]季晓冬.加强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意义及措施[J].兰台世界,2006年10期.

[4]乐兰珍.对高校学籍档案管理问题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7年5期.

上一篇:教育和教书的区别下一篇:楼板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