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设计新思路(共12篇)
高校建筑设计新思路 篇1
一、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教学现状
包装设计在众多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中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大多一直停留在“以教师教学为中心, 学生机械地被灌输”的教学模式中,授课形式大多是老师在课堂上孜孜不倦地讲解,然后布置一些不同类别产品的包装结构和画面设计的作业,最后再欣赏一些优秀和已上市的商品包装作品。在完成包装设计教学中大多局限于对商品表面的结构形式和编排的讲解,没有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想象力、创造力作为重点的教育培养目标。单调、重复、封闭、乏味的设计课题始终成为教学课堂的主要内容和固定的模式, 设计形式与表面结构基本上都是以不同的字体、色彩等在各种类型的包装设计上的运用和表现为主。有些高校会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里到市场进行实践考察,但并未形成一个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团队进行系统的市场调研,所以学生即使亲自到市场进行实地考察,但他们往往对市场调查、消费细分、包装法规、产品营销等许多在真实操作中必须考虑的因素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掌握甚微,更别提系统地了解与熟识整个操作流程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在表象状况下进行理想化的创意设计,没有对产品进行更深入剖析了解,没有将课堂上的知识与市场进行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更没有一个完整的教育设计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商品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 同样存在新的问题需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包装设计不是一门单一孤立的学科,它涵盖了许多专业知识,它的先修课程包括平面编排设计、色彩搭配与装饰设计、空间立体构成、 字体结构变化与标志创意设计、图形创意思维拓展设计等,而大多数教学却忽视了这些先修课程与包装设计教学之间的联系与结合运用, 授课模式单一化、教条化、局限化,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综合素质较差,无法满足综合化社会对包装设计人才的需要。同时,包装设计教学也应与其他专业课程融汇贯通,如美学、消费与心理学、营销与传播学等学科,这样会更好地避免多数学生学完包装结构与装潢设计后对产品展示陈列设计、新数字网络化媒体传播、消费者心理趋势、营销策略、审美情感等知识不甚了解。
在实践操作练习时,学生对课业难免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在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后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而被聚集。问题的聚集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久而久之还会大大减弱学生对学习包装设计课程的兴趣,产生不良后果。学生做出来的作品表象虽然有一定的艺术感,但是若从市场实用价值的角度来分析,似乎有些缺乏实用功能,无法为商品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此外,由于现代网络的普及,有些学生为了提高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效率,容易依赖网络现有的包装设计作品资料和专业软件的特效效果,抄袭、 照搬前人的作品渐渐地成为完成作业的习惯。 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便如释重负一样,将该课程的知识内容丢在一边,再无人问津。
落后的、传统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方式同样不利于包装设计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的授课方式大多是一块黑板、一把直尺加不同颜色的粉笔,这种单纯语言、文字和结构图的讲解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即使偶尔使用一些容器造型、实物作品结合理论教学讲解实际案例等教学方法也因缺少交互性、智能性以及信息表征的多元性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难以发挥,从而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缺乏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现象。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只按照自己的授课方式授课,很少注重利用课余时间与其他本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互相研讨如何更有效地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包装设计课程以及与其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内容。
这种低效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培养出来这样的学生:很多学生的设计作品在学校的时候能够获得较高的成绩,但如若拿到市场上去应用检测,却发现似乎无人问津。
三、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数字网络化教学模式新探究
(一)课堂与课余时间尝试利用数字网络化教学与辅导
在数字网络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也应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拓宽教育学习资源和信息渠道,采用多媒体教学与相关软件结合运用,充分利用学校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和信息库,不仅会使课堂教学生动丰富,时刻与社会和市场接轨,学生的学习也将变得更加自由和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提高,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新的教学模式随时在课堂和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教学资源更加深入地学习包装设计的最新技术和相关专业知识,快速不断地获取相关包装设计新知识,了解与掌握市场对包装设计需求的新趋向,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工作室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实验实训工作室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实训工作室中大量的实践案例作品对学生创作有所启发,发掘学生的创作思维,对初学包装设计的学生有一定的参照和引导。此外,通过实训工作室先进的实训设备和器材,教师可以亲自动手示范讲解理论与实践内容相结合的运用方式与方法,并动手逐一辅导学生制作,使学生在实际制作时能够更明朗快捷,以及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由于实验实训工作室的空间较大,学生也可以尝试分组作业,这样不仅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建设、合作交流、互相研讨,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集体意识感,避免过多的个人意识滋生。
四、发掘包装设计课程与相关课程的交叉与联系,进行跨学科综合系统教学
现代包装设计课程不是孤立单一的课程, 它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交叉性的学科, 它已被融入到一个综合的商品营销链条系统中。一个商品包装设计想要发挥它最大的附加价值,不光要考虑它自身的设计,同时还要注意包装设计是否适合商品的性质及特点。包装设计一旦投入到市场,必须考虑到与之相关的新数字网络化广告宣传设计、产品销售定位的策划方案、产品陈列方法与展示方案设计以及促销设计等。这些周边设计与包装设计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要着重加强与之相关的设计课程的联系教学。
五、结语
在现代化数字网络社会的发展形式下,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包装设计教学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必然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只有树立包装设计新理念,运用新技术与现代包装设计相结合,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高校建筑设计新思路 篇2
杨茂华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广汉618307)
摘要:20世纪90时代起来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就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来华留学生的群体不断扩大的现象背后,固然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动因。庞大的留学生教育系统同时也因为留学生群体自身特点的复杂性和高校教育体制和从业者存在的教育思维和方法局限而面临诸多问题。在新的社会背景和形势下,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在民航飞行留学生之中,存在多个国家和多种信仰,这便要求管理者注重了解学员所属的各民族自己的特点来有针对地改善管理。国际化背景下的民航高校留学生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高校管理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国际化、科学化的教育理念,采取多样的可行的方法,为不同社会文化的背景的留学生提供融入当地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畅通途径。
高校音乐教学新思路探究 篇3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新思路
高校音乐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在中小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和初步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随着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音乐教育形式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和效果,从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的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明确课程指导方案
从总体看,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别应当包括四大类,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由于从总体培养目标出发,教育部和各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即公共课)都有统一规定,所以,各音乐院(系)主要关注的是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理论课程大致有如下五个类别: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其结构关系应当是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课程体系。在以上各类课程中,应当分别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是直接作用于将来教育教学所必须学习的课程,根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本科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培养这四个领域教学能力的专业必修课程和音乐教育课程。选修课是发挥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和突出学校特点、地方特色的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应当提倡音乐专业技能的全面性,文化素养、基本知识的广泛性,学术钻研的专门性,并根据各学校的学术实力和教师专长开设学校特色课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设地方特点课程。
二、丰富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手段运用是否合理是决定整个教学过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选择,这样才会使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其作用,进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充分集中起来。高校音乐教学是一项任重而有道远的教学工作,音乐教师在此期间应该对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合理运用有足够的认识。2.教学手段多样化。由于高校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年龄阶段已经处于成熟阶段,所以教师应该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及方法,通过情感的抒发以及其他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提高。3.选择教学方法,鼓励实践探索。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善于将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合理的变形,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找出其优势与弊端,这样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使自身的教学法得到充分的补充,使自身在教学过程中面对问题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在课下,我们教师还要积极搜集教学素材,使学生在上课过程当中可以拓展视野,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是课堂主体,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且所有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该以这一点为中心,切实抓好课堂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更新教学媒体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本专业知识类、理论类、教法类课程教学媒体的核心,在这类课程教学中应以文字教材为主,声像教材及其他形式教材为辅。文字教材应当全面提供课程教学与学生自学所需要的各种基本信息,不仅要明确课程的教学要求,系统阐明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要为学生提示学习方法,介绍和提供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
(2)音像教材(含VCD光盘,下同)
音像教材在本专业的赏析类、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中居主要地位,在这类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合理、有效地使用音像教材,辅以文字教材,以满足特殊实际教学需要。音像教材的内容应与文字教材内容密切关联,但不是文字教材的声像再版。它提供文字教材所不能体现的音响与形象的直观教学资料,主要用于解决学生自学时的听音训练、歌唱示范教学、琴技演示教学、音乐赏析的资料呈现等,需要教师加以必要归纳、概括、演示或者讲解。音像教材一般采取重点、难点演示方式或者技能技巧辅导方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音像教材以增加音乐教学讲解示范、赏析指导、技能技巧演示等方面内容为主要表现形式,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音像教材编制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予以适当的准确定位。
(3)CAI课件(含网络版CAI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内容应与主教材内容紧密配合,教师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多角度分解与细化,为学生提供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开展个体化、交互式学习的途径,强化学生的自我练习与检测。CAI课件的形式既可以是光盘版(CD-ROM),也可以是网络版课件,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选择。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走进了课程。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场革命,一场挑战。“课改”究竟改变了什么,怎么改?这是每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看到了很多老师在课改后的成绩,但也仍存在许多“穿新鞋,走老路”或“换汤不换药”的现象。我想这种现象与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创新能力、个人素质及教学手段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改革,确立宽层面、低要求、高品位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师观念,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高校音乐课的育人功效,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出版社,1995.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步根海.音乐的力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2.
4.沈波.加强高职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5.杨民刚.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现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加强高校管理新思路 篇4
一、改革高校管理制度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作为指导性文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划了国家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该纲要指出,想要改革国家教育体制,就要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从中央颁布的众多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教育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了民族的进步,更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腾飞。面对党和人民的期许,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成为了一项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证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1.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解决好教育发展中矛盾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做好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大高校的教学质量成为了该阶段的主要驱动力,衡量高校教育水准的指标便是内涵型的发展要素。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力,学校的管理体制是否完善、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决定了内涵发展是否可以实现。
2.实现高校科学合理发展的驱动力,就是要做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从当今全国各大高校对本校的教育管理情况不难看出,极大部分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并且在不断的实践、积累中,得到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并成为高校实现科学合理发展的驱动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3.实现高校科学合理发展最根本的保障,就是要高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学校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已经引起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他们开始把学校中各项章程的完善工作列入日程。规章制度是指导性的文件,它们决定了学校能否实现有序的制度化建设。随着教育形势不断的变化,改革工作也在不停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有适应发展状况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各个高校根据新形势、新要求,逐渐完善该校的管理章程,明确处理各大事物的流程,规范各个管理人员的责任,以此实现学校科学、合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它与政府、社会息息相关,同时高校内部也存在资源、权益、责任、义务等的定位与分配问题,由此可见,高效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仅是一项庞大、杂乱的工程,更是一项比较难处理的敏感工作。大多数的高校都选择将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特点作为推进高校改革的出发点,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做到稳妥、有秩序的推进。然而,即便高校管理改革的推进在各大高校中具有很高的关注程度,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高校管理制度改革还处于兴起阶段,对实际案例的探索尚且不够,也没有一套系统的研究理论,所以各高校在这个领域依旧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大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不仅涉及到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了高校内部各管理层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确立政府与高校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我国政府不仅要担负好管理高校的责任,更要服务于高校,这就要求政府处理好指导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做到指导为主,尊重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而现今,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出现了很多干涉性行为,监管力度在某些方面又达不到要求。从而,政府必须要明确其对各高校管理的责任,以指导为主,加以合理的引导与规划,在需要时提供拨款、信息服务、公共教育服务等帮助,做到监督管理不能越界,行政干预尽量减少。
2.确立社会与高校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服务社会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这就要求各大高校提高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以夺得更多、更优越的社会资源,达成和其合作的目标。想要达成这一目标,不仅要培养各大高校自主发展的意识,确保大学拥有坚定的自我教育管理发展逻辑,不会随随便便的因外界的影响而迷失,始终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的能力,也要做到在发展中不被社会孤立,努力和社会联系起来,从社会发展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从中收获到更多的发展资源与发展源泉,提高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贡献。
3.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施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依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高校内部必须就这些问题进行调整、改革,包括对运行机制的调整,以及对管理构架的改革。协调好高校内部各大权利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新型的管理模式,做到由党委领导、校长任责、教授教学、民主化管理。
由于高校不仅受到政府、社会、市场力量等的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各大权利之间相互作用的内部制约,高校作为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包含了领导、行政、学术、监督等的多因素相融合的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已经在行政管理体制与政治领导体制中取得了良好的改善,但在学术体制中依旧展现得相对模糊,尚且不能将高校学术组织的特点明确的展现出来。所以,依照当今的形势来建立新型的高校管理体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由此建立的管理体制,决策权力的规范应该由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需要其权衡好行政权力与决策权力的关系;行政权力的规范需要由校长负责,权衡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学术权力的规范应该由学术委员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多元学术管理体制负责,不仅要权衡好学术权力所包含的内部关系,也要对行政权力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全员监督机制要做到党内监督结合教职工监督,确保各体制规范、科学、民主的运行。其中的核心是党委领导,关键是校长负责,根本是教授治学,保障是民主管理。
三、做好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切入点
高校内部的治理问题是做好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同时要提高学校本身的管理水平,调整好治理结构,将“激发活力”、“民主管理”、“教授治学”、“完善章程”作为制度改革的重点。
1.合理调整高校决策权、行政权、学术权以及监督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区分清楚领导体制、行政体制以及学术体制,适当的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进行分离,凸显出学术权力所占的地位。明确好各部门做事的规则,包括党委决策、商议各大事项的规则,校长所担负的职责,以及各学术组织的职责所在。
其次要做到权力的分散与下移。为了使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利,提高学校办学的活力,能更好的适应政策的变革,时刻保持着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校的自主权,把一些学校内部的管理权力下放给学校。同时,不仅要扩大党内的民主,也要积极发挥包括学生会、教代会等在内的其他组织的作用。
2.高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改进。高校的章程不仅体现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也体现并总结了学校的办学经验、工作方法等。一套好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将国家的法律法规与该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也融合了该校的教学、管理经验,无疑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首先要将现有的大学章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工作。章程是高校设立的根本,它规定了一个学校的运行及管理。完善的规章制度统一规范了各个岗位职员的职责,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为了提高科学化水平及决策的效率,应该制定符合各大高校特点的决策议事规则。
最后应做到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章程。
3.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应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到管理改革工程中来。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好依靠教授治校、确保学习质量的要求。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师生与科研教学,给教育事业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氛围。要在坚持以科学为依据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发挥好民主的作用,走好人民群众路线,从而凝聚起广大师生的力量来发展学校。
高校聚集了全国许多的人才,是智慧的源泉、前沿科技的创始之地,它有适应于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变得更加大众化、普及化,高效管理也随之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规范,与时俱进、顺应新形势,有序地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摘要:教育发展在中国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各高校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更完善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重点阐述了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从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调整高校的治理结构进行切入,有序地做好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工作。
关键词:管理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内部治理,高校
参考文献
[1]刘媛.新时期加强和创新高校管理工作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25):221,182.
[2]潘峰.以学生为本开拓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J].现代营销,2013,(3):121-121.
浅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 篇5
摘 要:在“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论引导下,如何深化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引起了普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作为普通高校中的一名体育工作者,希望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校体育 新思路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新目标
现代健康的理念和标志的提出,要求体育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还必须着眼于学生个体健康的生存发展。健康的体魄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为此我们必须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导向,重新审视普通高校的教育目标,树立教育新观念,形成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体育教学工作,在各类各级学校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有评价的体育教育活动。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学校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具备综合性、主体性和未来性的特点。从现代课程的理论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宗旨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增强体魄、练就技能、启发心智、塑造人格。其次,培养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单位从事工作的能力,了解毕业后所处的环境,了解所在单位人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掌握现代体育理论和锻炼方法、技能、具备组织所在单位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能力。再次,组织所在单位的体育文化活动、创设健康的单位体育文化、使职工的身心素质得以提高。随着普通高校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依据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体育教学的“职业性” 特征越来越突出。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策略的实施及教学评价必须遵循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宗旨,体现出体育教学应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职业性”特点。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的建构
1.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结构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策略的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出发,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及其与外部环境和系统整体效益的关系,以最优化为目标、力求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形成合理的结构。建构普通高校院校的体育教学结构、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最高层次。普通高校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除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总体指导思想外,还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宗旨确立目标。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是否取得成效的价值尺度。总之,普通高等院校应结合体育的总体指导思想和自身的特点及宗旨进行体育教学。
2.普通高校院校体育教学授课方式
(1)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目前在我国的普通高校中,有三种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叫基础课教学模式)、专项选项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也有学者总结了8 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素质型(适宜一年级素质差学生)、技术型(传统教学模式)、竞技型(多为技术较好、有特长学生)、娱乐型、康复型(多为残、伤、病学生)、开放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师辅导性教学)、咨询型(以门诊、体育健康咨询、开运动处方的形式)和自由型(俗称俱乐部模式)。不论何种教学模式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综合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结合普通高校的特性,我建议普通高校不能缩减体育基础课的每周两学时,反而应该增加体育课的学时,将三种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专项选项体育教学模式结合起来。
(2)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是由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技校毕业生组成。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边远地区。初、高中时体育活动甚至体育课有限,有的运动项目从未见过。学生的体能、技能、体质、意识等个体差异明显。普通高校选择体育教学方法应注重层次性,也就是尽可能个性化教学。现有的普通高校高专院校体育内容主要依据教材,并且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活泼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3)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及其操作设计。体育课教学的考核、评价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切入口。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有效地测定出学生的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的能力和个体差异量化,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有效增强体质的前提下,掌握一些项目的技术技能,并从中得到乐趣和享受。鉴于此,普通高校院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学生毕业前掌握两门及以上项目的知识、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使以后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岗位。
3.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传统体育学习方式把学生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弱化,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就要改变学习的“他主性”,即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实践中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和终身锻炼的能力。二是由“接受式”学习变“发现式”学习,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都是以讲解示范的方式将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要学习的内容,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使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结论与建议
1.普通高校院校的体育教学在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总体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还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其教学宗旨,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
2.整合普通高校院校体育教学结构是体育教学的主导,它决定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走向,不能应用单一的模式,实行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评价对整个在校期间的体育教学任务予以量化,有助于培养“体育特长+专业”的普通高校人才。
3.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除教师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外,还需要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志宏.以评估为动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J].高教研究动态
高校建筑设计新思路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乃至道德标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其针对性;如何“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讲究工作的效率和结果,而且要讲究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过程。因此,认清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探讨新的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实效,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代丽健,白卫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隐性教育的思考)第167页
1、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表现特点
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出现了以下变化:要求面对现实,又不要放弃主旋律;对于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等。
(1)多样化特点
大学生本身是一个整体,但每一个人又是有鲜明特色的个体,这确定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价值观中的个体意识,决定了他们在感知、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不趋同的独立性,注重个性的创立;较强的表现欲;他们会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彰显自身价值的存在,敢说敢干;强烈的参与意识等。
(2)多元化特点
社会的剧烈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冲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趋势。大学校园的群体性,其叠加作用会愈来愈浓,甚至会产生裂变的效用。这往往表现在消极方面的价值观念上。因此,有些大学生就会产生困惑、苦恼和迷惘。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在大学校园里的典型反映。
(3)复杂化特点
当代大学生因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导致的行为差异,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呈现出多重标准、复杂化的特点。
2、按照时代要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时代要求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时代特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当前,主要是从三个层面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着力解决好三类问题。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解答基本理论问题。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应该从增强“两课”内容的时代性入手。要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新成果及时充实到“两课”教材中来。具体说来,就是要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及“两个务必”等最新理论成果吸纳进来,切实回答好诸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等大学生普遍遇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基本理论问题。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优势回答时代前沿问题。大学既是先进生产力的策源地,又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是先进思想理论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整体优势,始终瞄准当前已经出现和将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攻关,以确保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常学常新、常教常新,永葆时代气息。(谢安邦,唐安国,唐玉光.高等教育学)第267页
发挥大学文化“化人”功能解决基本道德问题。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文化不仅是社会伦理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而且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从功能上说,就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解决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如婚恋观念、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敬业爱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要着眼于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与信息网络社会相适应、与独生子女成长特点相适应的,富于时代性的大学文化。使之发挥好“化人”功能,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心理健康、审美情趣高雅、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和劳动者。
3、探索有效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新的状况的出现,使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进。改进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在教育方法上,就是要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方法的好坏直接与效率的高低相联系,甚至成为成败的关键,没有正确的方法,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教育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用合乎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点的内容教育大学生。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在教学中添加反映新时代的内容。
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材的改革,添加充分体现时代主旋律和反映时代特征的新道德新思想。高校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编写能充分体现时代感、文化底蕴深、有民族特色的教科书,在教科书中把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添加进去,把发掘出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添加进去,把经过鉴别的国外先进的道德文化添加进去。同时,要把当前发生的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收集起来,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王钰.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第27页
(2)改变思想道德观念进入大学生头脑的路径。对于大学生来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喜欢接受“新颖”的东西,对于思想政治道德理论来说,直接说教就显得较为枯燥,不容易进入头脑。如果让他们“平行迁移”,通过潜移默化,以比较灵活的形式接近学生,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把思想道德教育融于各种娱乐活动中。在校、系、党团、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便能不知不觉地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
把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实践活动是连结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组织大学生参加诸如到县乡镇、社区挂职锻炼、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到大型建筑工地考察和参观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理解和支持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助于学生锻炼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
(3)强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高等学校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有条件建立一套约束、激励机制和规章制度,让大学生无法回避这些条条框框,通过“直接面对”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即直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而不能那样说、那样做。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约束,强化训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其内化为大学生们下意识的一部分。如学校通过制定完备的大学生学籍管理制度、考风考纪制度、奖惩制度等,来规范学生的逃学、抄袭、不求上进等不良行为;制定日常行为规范、班级规章、文明宿舍公约等进行自我约束,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力、责任感;在校园草坪旁注明“爱护草坪”,在公共场所标明禁止抽烟,不准随地吐痰等,从小处着手,时时给以道德警示,可使大学生见文止步,养成自然的文明习惯;在纪念日、节假日组织大学生扫烈士墓,参观记念馆,在周一早晨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等,可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赞可夫.杜殿中等译.教学与发展)第261页
(4)弱化隔绝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良诱因。思想道德观念的内化,基本上在于内部的强化和外部的弱化,创设一个优良的外部(生活)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育人环境的建设,优化校园环境,营造一个健康活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在校园内,通过幽静的林中路,鲜明的雕塑群,简洁的文化长廊、亮丽的草坪广场等育人环境的创设,发挥其环境育人的氛围和力量;在校园周边,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的配合,加强环境的美化、亮化,对脏乱差进行彻底整治,坚决取缔格调低下的文化娱乐场所等。
参考文献:
[1]代丽健,白卫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隐性教育的思考. [N]教育与职业,2008(1)
[2]王钰.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N]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报,2006(11)
[3]谢安邦,唐安国,唐玉光.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苏)赞可夫.杜殿中等译.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优化高校会计模拟实验新思路 篇7
一、我国高校会计模拟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 课时:30天or 30个课时?目前,我国高校对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存在很大差异,笔者所在高校属应用型大学,对此仅安排了32个课时;而位于同一城市的另一所研究型大学却安排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这反映出不同高校领导对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 当然,最后实验效果也迥然相异。根据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学习不仅仅是获得抽象经验,还是具体经验的习得、反思观察的进行、抽象概念的概括以及主动实践的完成这一有序系列周期活动的不断循环, 具体经验是获得抽象经验的基础。可以预见的是,30天的模拟实验为学生今后获取更多更广的抽象经验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 方式:手工or电算化?手工与电算化只是核算手段不同,其账务处理过程是类似的,业务流、单据流以及其间的内部控制也是相似的。手工做账比较繁琐,但是其优势同样明显,那就是直观且易于理解。而电算化状态下, 由于登账和出报表由系统自动完成,学生只需要做账务初始化和录入记账凭证,操作相对简单和有效率。但缺点也如影随形,对从未接触过实际经济业务和会计实务的学生来讲,证账表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账务系统本身的内部控制有望成为永远无法弄清的“迷”。
3. 业务量:大而全or少而精?显然,两者各有利弊,业务量大而全能让学生全面地接触各种业务,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演练和认识。但是,如果模拟业务量大又枯燥, 学生将很快失去兴致和耐心。少而精则能很好地保持学生的演练热情,其所获经验深刻,缺点是所获经验不够全面。
对业务量和方式的选择应同时考虑,如果选择手工会计模拟,业务量必须少而精,避免大而全。关键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从证到账到表的整个过程,量大会分散其关注点和注意力。如果选择电算化方式,业务量则可以大而全,既能提升学生处理各类业务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验电算化的效率。目前有些高校正在开展采用同一套业务资料的电算化和手工会计同步实训,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同样,对用电脑模拟手工做账的福斯特手工会计模拟软件来说,120多笔业务量明显偏多,会削减学生的积极性,到最后,手工模拟的初衷却无法实现。
4. 涵盖知识点:单科会计知识or多学科综合知识?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实验停留在以纯粹的会计知识为基础而建立的实验课程上。而实际的会计核算却是置身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之中,离不开业务流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这三者本身是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的。只不过这些知识分散在内部控制、会计学、人力资源、税务等课程中讲授,因此,非常需要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将这些知识糅合在一起。
在21世纪学科大交叉与大融合之际,会计专业主要课程在以前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等基础上做了不少拓展,如增设税法、内部控制、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以期让学生在更多地了解企业经营的基础上更好地从事会计工作。同样,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要求审计人员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分析和发现错报;CPA考试科目也相应增设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除了拓展相关课程以外,在实验教学环节应该更多地交叉融合内部控制、税务、企业经营管理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尽可能熟悉与会计核算相关的企业运营,这反过来又促进学生真正理解会计或审计。
5. 原始凭证:一式多联or一式一联?我们知道,真实的原始单据一式多联,通过单据的设计和流转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可以说内部控制是原始单据的“灵魂”,而原始单据是内部控制的“载体”。因此,一式多联连续编号的原始单据通过签发和流转向学生展现了内控的存在,譬如授权批准、职责分离、充分的凭证记录等等。而一式一联的原始单据则难于体现上述优势。
然而,纵观各大高校,竟无一高校在会计模拟中使用仿真的一式多联原始单据,一律采用一式一联、现成给定的原始单据来做会计模拟,这种方式至少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单据一式一联,无须传递,学生无法建立单据流的概念,也就不了解单据背后的业务流和内部控制。他们只知道依据业务说明机械地登记记账凭证,根本不关注须附有何种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凭证之间又是否相符等问题,为日后学习审计学留下了诸多障碍。他们无法理解抽查单据的真正含义:看原始单据是否齐备和合法是证实“存在或发生”认定,看原始单据数量金额是证实“准确性”认定,看原始单据时间是证实“截止”认定,看原始单据的抬头或出具是证实“权利和义务”认定;同时,他们也无法理解何谓了解和评价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只好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这种在会计模拟阶段忽略原始单据及其附着物——内控所造成的后果要由审计学去承担, 使其成为一门难理解且须死记硬背的课程。2原本应该分时段陆续收到的多种原始单据在模拟实验中统统作为 “已知条件”已经齐备,也就无须收集并匹配单据,无须把握业务发生的完成程度并运用专业知识判断“是否需要记录”及“记录多少”等问题了学生失去了通过模拟实验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机会。
二、优化我国高校会计模拟实验的新思路
首先应增加会计模拟实验课时,32课时是远远不够, 研究型大学尚且定为30天,应用型大学应不少于30天。 其次是课程设计。笔者认为,目前会计模拟课程可以由两部分组成:
1. 手工模拟实验:实验目标三元化。即以下三方面: 掌握从证到表的整个过程;熟悉普遍使用的原始单据;熟悉基本的业务流程及重要的内部控制。可选择模拟年末后半个月最多不超过40笔经济业务(含年末结账和关账),所选业务要少而精。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模拟要体现全流程的概念,体现出会计只是企业整个业务流程的末端环节,体现其反映与监督职能。可行的思路是:1提供细致描述销售与收款核算、采购与付款核算、工资核算等全过程的流程图,清晰反映原始单据的产生及传递、内部控制程序、核算人员分工及入账明细等。2提供一式多联、完全逼真的原始单据,如转账支票、采购订单等,让学生根据业务说明和对应的流程图进行填写、权签和流转。 学生必须阅读业务流程图及说明来思考如何填写和处理单据,在无形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对流程、内部控制、单据传递和账务处理四位一体的意识和理解。
笔者已编写完上述手工模拟实验用书,并已尝试在笔者所在高校小范围使用,参与人全部完成预定目标。由于业务量少而精,手工操作的过程虽繁琐却不枯燥,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动手热情,使其除熟悉企业基本的业务流程外,还能快速体验从证到账到表的整个过程,并享受报表编制成功时所带来的成就感。
2. 电算化实验。笔者认为,目前使用福斯特手工会计模拟软件的高校,可以考虑将其改造为电算化软件,保留其背景资料、业务说明及其原始单据等,让学生建账初始化,然后输入这120笔记账凭证,由系统完成登账和编表, 或者让学生在其他电算化软件上使用福斯特这套会计资料。因前面已做过手工实验,学生对原始单据和业务流程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电算化实验时,可通过提示学生关注每笔业务所提供的原始单据来继续加深其对单据、业务流和内控的认识。
当然,还可以考虑让软件开发商开发实验用ERP教学系统,使学生在模拟账务处理的同时,能置身于整个ERP业务处理平台,体验包括会计核算在内的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理解单据流、业务流、信息流及附着其上的内部控制。目前已有不少高校,会在传统的会计模拟之后, 再通过ERP沙盘演练来模拟真实的企业运营,这无疑能一定程度地弥补学生对核算环境认识不足的缺陷。
参考文献
黄芳.基础会计模拟实验的全新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2).
钟宜彬.传统会计模拟和ERP沙盘融合[J].财会月刊,2010(9)
高校实验室管理新思路 篇8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责任, 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首要场所, 是科学创新的源泉, 也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2]。如何顺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科学高效的管理好实验室, 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 是实验室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实验室管理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实验室的功能和隶属关系在向规范化发展。我校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调整, 已基本从原先的“校、系、室三级管理模式”转变成“校、院 (系) 两级管理模式”。这种转变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有益教育建设和发展。在取得效果的同时, 一些过去没有重视的问题和矛盾渐渐暴露出来, 体现在:
1.1 由于历史的原因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 普遍存在“重复设置、资源分散、利用率低、谁管谁用”等突出问题, 我校也不例外。要想明显改变现有局面,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 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两级管理模式下, 教研室与实验室相对独立, 不利于实验教学的日常管理, 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高校创新实验教学开展的综合性、研究/设计性实验的需要。
1.3 实验工作量化体系不完善, 缺乏激励机制
近年来, 高校普遍加大引进高素质实验教学人员的力度, 但总的来讲, 对实验人员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就我校来讲, 实验人员定位于“辅助教学”性质, 与教学岗位相比, 其职称、业绩、待遇等方面有差距较明显, 比如年度评优, 教师往往有若干个奖项可以竞逐, 而实验系列名额则十分有限, 达到20~30∶1的局面, 加之其他因素, 常有实验人员放弃评优, “地位”事实上的“不对等”, 很容易让人产生懈怠情绪;而且, 由于工作量化体系的不完善, 可能出现不同岗位实验人员之间的工作量悬殊而报酬却相近的不合理现象, 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实验工作评估机制欠缺
由于缺乏系统的考核机制, 实验室相关工作的评估往往停留在纸面上, 不足以引起相关人员重视, 由此导致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维修保养不善、实验室资产流失等诸多问题, 学校对实验室的投入没有充分发挥效益。
2 实验室管理新思路
2.1 准确定位管理模式
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顺利进行[3]。结合我校实际状况, 我们认为, 实验室管理应这样定位[4]:有利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密切协作;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利于实验室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2.2 优化实验资源
2.2.1 加强管理, 合理调配
两级管理模式下, 我们以各二级学院为单位, 按照“撤小并大、收缩集中、资源共享、兼顾特色”的原则, 合并功能相近的实验室, 组建实验中心, 突出“使用与管理”有机分离, 协调整合各专业实验室, 重新组建学科专业相关的教学实验环境;由各学院组织竞岗任命实验室主任, 主管实验室工作, 包括实验室的人、财、物集中管理, 统一调配、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
2.2.2 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 适时修订实验教学大纲, 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尝试开设跨课程的实验项目以及更高层次的科研性实验, 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大力推进实验课程的改革, 把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体系中脱离出来, 形成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独立设课是近几年国内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旨在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课程建设, 来达到和加强对学生完整而系统的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和专业技能的训练[5]。给予每门实验课程相应学分, 加强课程质量监控, 以引起学生足够重视。
2.2.3 积极尝试实验室开放
在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前提下, 在空闲时段, 尝试实验室对外开放, 包括从时间、实验人员、实验内容上开放。通过对外开放实验室, 满足师生实践练习或科研方面的需求, 学生可进行业余科学研究及各类竞赛项目, 提高实验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目前我校计算机学院和外语学院的多个实验室均已实施全方位的开放, 收效明显。
2.2.4 加强设备购置论证, 加强经费开支审核
高校的经费来源普遍是很有限的, 在目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显得尤为重要[6]。针对贵重仪器重复购置、使用率不高的问题, 我们从首要环节入手, 加强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目前, 我校进口仪器必须实施校外专家论证机制, 国产设备方面, 单台件2万以上的设备也都要组织校内专家论证;同时, 严格规范贵重仪器的购置和使用, 做到专人专管, 从使用到维护, 避免误操作导致的设备故障。
对于实验维持经费, 我校正探索贵重仪器有偿服务式的共享机制, 收入所得纳入贵重仪器维修基金以维持运转;对实验室一般性的维持经费也加强管理, 由专人审核票据, 避免挪作他用。
2.2.5 报废资产物尽其用
对于部分已报废的资产设备等, 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处理: (1) 进行残值处理, 通过类似拍卖 (价高者得) 的方式, 回收资金; (2) 赠予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 如校外实习基地、工厂等; (3) 再利用。如我校计算机学院, 利用一些较旧的计算机,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选修课。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 能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提高计算机硬件的感性认识, 设课后学生踊跃报名, 课堂气氛热烈。
2.3 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
实验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校教学科研对实验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事实验教学的师资如果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不能对实验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 这将严重制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7]。建立一支稳定、业务过硬、技术全面、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 是有效提高仪器使用率、提高实验室效益的决定因素[8]。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各实验室主任对本学院负责并接受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监督;实验课教师部分采用校内招聘, 实验技术人员采用校内聘用[9];制定了实验课程负责人、实验室主任、实验人员岗位职责, 以加强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提高管理效率, 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实验和实践任务。
同时, 学校通过采用“派出去、请进来”方式, 逐步提高实验队伍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 (1) 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参加在职学习, 提高自身的知识层次和业务素质; (2) 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和专业岗位分类, 制定各类实验人员的培训计划, 组织教师参加短期 (寒、暑假期) 技能培训和认证; (3) 鼓励实验人员参加教学、科学研究, 在教学/科学研究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
2.4 加强实验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实验考核制度是保证实验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 采取并做好实验室评估工作是加强实验室管理、改革和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4]。与具体工作紧密结合, 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操作性较强的量化考核办法, 学生评教与领导评教相结合, 考核成绩同年度业绩金挂钩, 优绩优酬。我们从实验、实验室和实验人员3个方面展开考核评价:
2.4.1 对实验的考评
注重过程评价, 倡导并鼓励创新。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比如计算机类实验, 平时考核主要对实验项目的规范性、可行性、正确性等进行评价, 此项占实验考核的50%;期末考核一般包括笔试和机试两部分, 笔试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机试考察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悉程度、综合设计能力、知识运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两项综合起来作为实验考核的总成绩。
2.4.2 对实验室的考评
依照学校实验室评估条例, 由二级学院组织对各实验室评估, 评估过程接受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监督。内容包括:实验室综合效能、实验教学效果、实验室科学研究和实验室综合管理等四大部分。
2.4.3 对实验人员的考评
逐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对实验人员进行规范和管理。以考评促管理, 通过服务的学生人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以及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来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考核结果直接报学校人事部门备案。
此外, 针对以往实验系列只有校级“优秀实验员”一个奖项可以参评, 比例太低以致影响实验人员积极性的情况, 经过协调, 相关管理部门同意实验人员参与竞逐“教学质量优秀奖”、“刘宇新奖教金”等奖项, 调动了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 取得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 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 (1) 优化组织结构和实验室结构, 组建二级学院实验中心; (2) 加强管理水平, 引进人才竞争机制, 完善量化工作、实验和实验人员考核体系; (3) 开放部分实验设备和实验室, 协调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 (4) 规范实验经费的管理。
需要我们思考和改善的方面: (1) 管理制度具体实施时, 如何确保落到实处而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2) 如何确保考核内容完整与有效和考核过程的公平与公正。这些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校级层面的管理, 需要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
4 结 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亟需规范化、科学化。用发展的眼光看, 对实验室工作的管理应逐步引入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 通过更有效的管理,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爱文, 江立文.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 (12) :118-119
[2]徐永梅.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 (7) :438-440
[3]焦德凤.谈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 :91-94
[4]吴树勇, 赵亚庭, 等.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认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0, (6) :68-72
[5]陈建新, 朱三元.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8) :137-139
[6]肖茜.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出路[J].科技信息, 2006, (2) :63
[7]陈春淼.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路[J].实验室科学, 2006, (1) :77-79
[8]徐春辉.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科技广场, 2006, (6) :61-62
高校建筑设计新思路 篇9
1.1 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理念认识不到位
我们都知道, 学生干部归根到底还是学生, 其本质和首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当然, 这里所指的学习是广义上的, 其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及其他科学文化的学习, 还应该囊括品行的修养, 待人行事的锻炼。在实践中, 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干部在开展工作、组织活动过程中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指导教师丝毫没有履行作为学生干部指导者的职责和义务, 丝毫没有因材施教, 把学生干部能力素质培养放在首位, 常常是以自己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毫无顾忌的指挥着学生干部机械的执行着各种“命令”。然而更让人担忧的是, 我们的学生干部自身“就像算盘珠子, 拨到哪, 转到哪”, 已经习惯于“传送带”式的开展工作。期间, 学生干部除去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以外别无益处可言。长此以往, 学生干部永远还是在原地踏步, 自身除专业知识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素质培养和学习几乎为零。
1.2 选拔、培养、管理缺乏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操作模式
当前, 我们对学生干部选拔、培养、管理机制是很不完善, 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问题上, 各高校在坚持民主原则上采取了不少措施, 扩大了学生干部的代表性和群众基础, 但不得不指出在各项措施的执行上还缺乏连贯性, 随意性和人为干预现象还比较普遍。此外, 对学生干部管理比较混乱, 多头管理现象普遍存在, 在学校这个层面, 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后勤等部门都有各自一大帮学生干部, 自然对干部的选拔、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各自为阵, 缺乏有机的联系和整合。
1.3 学生干部自身素养有待加强
学生干部是众多普通学生中的佼佼者, 他们是老师的“左膀右臂”,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的器重, 工作的成就, 同学的敬佩, 荣誉的光环使得一些学生干部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自然也疏于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这其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喜欢单打独斗, 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现在高校中90后学生学生干部居多, 在家被父母娇惯已经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带到工作中自然表现出本位意识过强, 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 缺乏起码的合作意识。二是功利思想严重。本人在与学生干部的多年接触中明显感觉到, 一部分学生干部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他们担任学生干部的初衷是为了在推优入党、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争取更多机会。对此, “别有用心”的学生干部面对工作拈轻怕重, “挑肥拣瘦”, 不能满腔热情的投入, 缺乏基本的奉献精神。
2 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2.1 提振学生干部精气神, 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 其言行在学生中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对此, 我们应务必高度重视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务必加强对学生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使之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排头兵”。就学生干部的思想教育问题, 我们认为, 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内容,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 结合各高校实际, 利用团校、干部培训、座谈会、思想交流会等多样形式密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扎根于学生干部的头脑, 并践之于行动。
2.2 提高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认识, 明确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
在高校, 学生干部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有效地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必将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和成效。对此, 我们首先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干部队伍重要作用的认识, 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使之做到常态化和规范化。此外, 学生干部的首要身份是学生, 其次才是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直接负责教师在指导工作时, 要以培养社会公共管理人才的高度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干部。期间, 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干部的个性特征, 取长补短, 在实际工作中, 既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长处, 也要善于发现学生干部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培养和督促其改进, 做到统筹兼顾, 循循善诱, 有的放矢。通过多年的教育和培养, 实现学生干部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正真使得学生干部不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更能在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超凡脱俗”, 从而成为社会更为需要的复合型的人才。
2.3 把好学生干部队伍入口关, 积极优化学生干部队伍结构
选拔一批“品学兼优, 德才兼备”的学生干部是提高学生干部队伍整体工作能力和水平, 同时也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先决条件。对此,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首先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较强的选聘方式, 可以采取学生自荐, 老师及往届学生干部推荐, 民主考察, 任前公示, 定期试用等方法确定人选。此外, 在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 不光是能选拔一批“能人”, 还要注意学生干部队伍的优化, 要特别注意学生不同能力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促成一批能人的最佳组合, 实现“1+1>2”的效果。
2.4 建立健全学生干部培养、管理新机制
为了打造“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的学生干部队伍, 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必要的。从培训机制建设来看, 各高校应该建立以团校为主阵地, 以各类培训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为补充的全方位, 多层次的培训教育机制。在各类培训机制平台上, 积极开展新老学生干部纵向或者院系学生干部横向的工作交流。培训还要与学生实践锻炼想结合, 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常见工作难题进行模拟实作, 不断培养学生干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此外, 为了切实加强干部教育管理, 势必应该冲破一些体制壁垒, 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管理和监督新模式。我们认为, 学校团委作为云集学生干部较多的部门应该有责任统筹协调全校所有学生干部的教育管理的工作。校团委首要应该牵头制定学生干部管理的相关配套措施, 使得学生干部选拔聘用、培养教育、劳务报酬、考核奖励、责任问责等方面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一视同仁。在统一体制机制指导下, 校团委应积极协调各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具体教育管理方案并督促落实。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 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同时也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 作者结合工作实际, 就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思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新思路,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谢锡銮.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学生干部角色定位于队伍建设[J].琼州学院学报, 2009, (2) :103-105.[1]谢锡銮.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学生干部角色定位于队伍建设[J].琼州学院学报, 2009, (2) :103-105.
[2]胡晓毅.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131-134.[2]胡晓毅.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131-134.
高校建筑设计新思路 篇10
1 学生公寓设计人性化程度提高
1.1 学生心理需求将更受重视
大学生有喜欢过集体生活的一面。从教育观点看,学校应引导他们在集体生活中锻炼成长。很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集体生活可以培养大学生与人相处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够较快地进入新的生活领域。因此,公寓设计应为大学生过好集体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与上述问题相辅相成的是,多数大学生在表现出群聚倾向的同时,还表现出很强的独立倾向。在公寓设计中又要给喜欢独立自主的学生留出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
1.2 公寓设计人性化程度提高
大学生公寓针对不同的使用群体,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性别、专业、年级、身体能力的差异,在公寓的空间设计和配套设施方面进行不同的处理。
2 学生公寓建筑类型趋于多元化
由于学生的类型多样,对居住条件的选择也将成为新热点,学生公寓的建筑类型,空间形式趋向于多样化发展。从公寓楼栋设计方面,有高层、多层、低层等类型;从公寓建设标准上,提供不同标准的居住用房,满足不同居住档次的要求。从建筑组合形式上,可考虑多单元组合公寓、通走廊式公寓、连排住宅型公寓,单体住宅式公寓等。
大学生类型的多元化导致学生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因此需要设计不同的学生公寓居住单元来满足其多样化需求。调查研究表明,女生更强调公寓单元内的卫生盥洗设备、衣物晾晒空间的使用,而男生更重视公共的交往娱乐空间、学习健身空间的提供。这一点可以在男、女生公寓的设计中区别考虑。
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学生公寓是方便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保障。因此,对学生公寓的建筑与环境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公寓的规划建设水平,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城市品位的要求。
3 学生公寓房间设施布置更趋合理
3.1 室内空间尺度充分考虑人体工学
学生公寓室内空间尺度考虑人体工学,即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计测、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等方面与室内空间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
大学生公寓的空间尺度应当满足学生的行为活动,与青年人身体的尺度密切相关。空间可以分为行为空间、生理空间和知觉空间。
功能不同的空间对人体尺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时心理感受也不尽相同。学生公寓寝室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尺度,还要考虑个人空间的相对私密性等一系列心理需要,要做到互不影响,同时又要便于交流。所以我们在进行空间设计的同时,必须对空间使用群体进行充分的考察了解,从学生本身的需求出发,从而创造出符合现代学生需要的情感空间。
3.2 家具设施布置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
生理需求:从家具设计的角度来看,合理的依据青年人体一定姿势下的肌肉、骨骼的结构来设计家具,能有效的调整大学生的体力损耗,减少肌肉的疲劳,从而保证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心理需求:大学生在使用家具的过程中,除了获得直接的功效外,还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实际上是对家具造型艺术的一种认知过程,即美学上的审美要求。从家具造型心理特征来看,应该选择与年轻人爱好和性格相近的家具。
4 学生公寓人文生态化环境质量提高
4.1 创造良好的公寓绿色生态环境
从舒适的环境层次考虑,应努力为大学生公寓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具有充足的阳光、舒适的朝向、良好的通风、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环境及良好的景观。小区的绿化可结合体育设施用地设置,既可提高绿化效率,还可以方便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4.2 营造和谐的公寓人文整体环境
从生活场所层次考虑,应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丰富的人文环境,特别要在建筑的整体环境上表现人文精神的空间。场所对每一个居住者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这既是要求环境起到参与教育作用,也是大学生对高品味居住环境的需求。可以依靠自然环境、园林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名人学者的纪念物等人文景观,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在校园中的学生生活区也能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了这种环境人文性的形成和延续,在设计和营建之初应该考虑人文素材的挖掘、创造,并对人文环境的延续做后期管理。
5学生公寓系统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
学生公寓智能化建立在公寓区管理的信息化、设备的可控制以及满足学生对科技信息需求化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及IC卡技术,采用系统集成方法,逐步建立一个沟通公寓区学生之间、公寓区与学校之间、公寓区与社会之间的多媒体综合信息交互系统,创造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境。
6注重学生公寓的可持续性发展
研究表明,具有可持续性特点的设施在优化设计与管理的情况下不会明显的增加初始投资,反而会大幅度的节省运行开支。从长远看,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院校充分运用各种先进技术为大学生营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节省能源消费的计划,主要通过优化建筑设计、使用高效率的设备、提高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水平来实现。适应学生的变化,使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在教育的大环境中不断的发展,发挥其相应的育人功能,也是学生公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7展望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未来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形式和动向上也更将呈现多样化、多元化、智能化、可持续化、人性化的趋势,满足学生居住区、校园、城市共同发展的要求,体现出一种与时代相符的新气象。高校学生公寓发展新趋势是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决定的,也是受广大师生和全国人民欢迎的。其为科教兴国政策的实施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着历史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唐飚,黄春华.高等学校学生宿舍建设模式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2):21-23.
[2]叶玉刚,白振峰.关于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1):132-134.
[3]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高校建筑设计新思路 篇11
[关键词]高校女职工;素质培养;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126-02
高校女职工是特殊的知识型女性群体,在高校教职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也是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她们为高校的改革和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高校女职工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素质的培养。随着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内部的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分配制度和住房制度等都呈现出新特点,给高校女职工的思想、心理、文化和技能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对女教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要使高校女职工适应新的形势,应对新的挑战,真正发挥其“半边天”作用,必须引导女教职工认清形势,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创造条件,积极构筑女教职工建功立业的平台,组织动员女教职工积极参与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素质达标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借势借力维护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为她们更好地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一、转变思想观念是提升高校女职工素质的基础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女职工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变化的挑战。由于受社会性别和人们旧有观念的束缚,大多女性一旦结婚生子就很快进入家庭妇女角色,安于现状,自我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日渐淡薄,往往会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建立在对丈夫、对子女的期望上,降低了对自身发展的要求,放弃了对个人理想事业的追求,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女职工虽然有着较高的素质修养和自觉自省意识,是女性中的优秀群体,但仍未摆脱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在科研、管理和孕育子女、照顾家庭的双重重压下往往向家庭倾斜,未能充分发挥出她们的聪明才干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女性的解放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只有男女享有同等的发展机遇和权利,社会才能在和谐而充满生机的轨道上向前发展。高校女职工要切实转变妇女婚恋观、家庭观、教育观,树立平等自觉、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意识和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新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紧紧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要看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职责和奉献精神,培养自己对工作的兴趣与事业心,通过工作事业为定向来实现自我价值,使精神更充实、人生更有意义,真正做到自尊、自强、自信、自爱,在平凡的本职工作岗位上不断开拓创新,以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状况为女大学生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进而为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贡献力量。
二、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是提升高校女职工素质的关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事物快速更迭和瞬息变革的时代, 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年轻时期所存储的知识和技能运用终身。科技的快速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高校女职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要力量,只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更新,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胜任教师职业的需求。高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文化教育、技能竞赛活动,为高校女职工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评选、“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激发女职工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女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树立“知识女性”的良好形象,努力成为一专多能性的复合人才。
(一)创造条件,多途径开展培训工作
根据不同的对象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是提高女职工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除进行每年教师在岗培训的常规工作外,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改变认识、创造条件,为女教师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利用学术会议、研讨班、进修、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女教工参与到科研中来,促进她们自身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快速提高;给她们提供更多的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的机会,开阔女教师的视野,进而充分发挥她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女职工的思想素质
高校女职工作为我国职业女性中素质较好、社会地位较高的一个群体,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高校应该引导女教职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論体系,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她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会女工组织应该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利用广播、网络、板报、橱窗等宣传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使女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得到全面提升。
(三)有效地开展活动,提高高校女职工的身心素质
围绕提高女职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女教职工普及生理、心理、安全、健康和女职工“四期”保护知识。通过开展文体比赛、健康达标竞赛等活动,促使女职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帮助她们调试心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三、建立、健全机制是提升高校女职工素质的保障
健全、完善的机制是保障高校女职工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直接关系着女职工队伍的稳定和她们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没有一整套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作保障,女职工素质的提升会变成空喊口号的走过场而流于形式。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激励保障机制,将提升高校女职工的素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一)建立相对灵活的考核评比机制
科学、准确的考核评价是对高校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激励的重要手段。高校在培养女教师科研能力的政策和管理方面缺乏保障和力度,及女性特殊的身心状况和肩负着比男性更重的家庭、社会重压,致使高校女教师的职称大多层次较低。所以,在制定考核规则、进行量化考核评价时应该注意这种差异性,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的同时灵活应运,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利于女教师的成长、成才。
(二)建立选树典型表彰先进的激励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应该在女职工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女职工组织要在开展年终总结评比及“三八”表彰大会等常规性评先表彰活动外,开展“巾帼建功成果展”、“建功立业明星”、“优秀女教师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发现和选树典型,认真总结和选树女职工先进经验和典型。另外,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在科研教学一线取得成就的女教师的丰硕成果和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女教职工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汲取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
(三)建立维护高校女职工特殊权益的服务机制
由于女职工自身心理、生理上的特殊性,在同样的竞争环境中往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所以,女工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考虑她们的特殊利益,帮助女教师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要完善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定期走访慰问单亲女职工、特困女职工,关心她们的家庭生活;组织女教工参加年度体检和“特殊疾病”医疗保险,保护她们的健康;组织教学一线的骨干女教师定期休养;鼓励和帮助女教工积极维权,女工组织要将维护女教职工权益当作一项长期工作长抓不懈, 维护她们在社会、高校和家庭里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要健全完善服务女职工的长效机制,为女教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劳动环境,解除她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达到激发和调动女职工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
提升高校女职工的素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对于高校女工组织来说,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引导广大女教职工参与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多做协调沟通的工作,及时向党政领导汇报工作,以扎实有效的工作赢得学校领导对女工组织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广大女教职工是高校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学校发展中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女工组织只有更新观念,改变作风,大胆地实践和研究,真正调动起女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激起她们岗位建功、事业立身的意识和热情,才能有力地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华,杨朝辉.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3.
[2]张雪林.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工会的妇女工作[J].工会论坛,2005,(4).
[3]张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价值取向[J].成人教育学刊,2003,(5).
[4]曹爱华.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协调发展[J].高教探索,2008,(5).
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新思路 篇12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思路
最近在中央密集的科研专项资金整治行动中发现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不少制度漏洞, 针对多年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方面饱受的诟病, 各高校应尽快出台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有效遏制乱象, 保护科研者的研究热情, 建立防微杜渐的监督体系, 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促进学校科研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明确职责与权限
(1) 学校科研处具体负责科研项目的合同管理及预、决算审查, 开展日常监管工作, 配合财务处做好科研经费扎口管理工作。
(2) 学校财务处具体负责科研经费的数据统计及成本核算, 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决算报表, 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合规、科学使用科研经费。
(3) 学校监审处负责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 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 对重大科研课题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跟踪审计。
(4) 教科研项目的负责人, 须按项目立项书及合同书的约定使用经费, 自觉接受科研处、财务处、监审处的检查监督。
二、强化预算和决算管理
(1) 按效益优先、积极稳健、权责对等的原则编制预算, 预算批复下达后, 原则上不予以调整, 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 应报科研组委会讨论、批复备案后方可调整使用。
(2) 科研经费的动态使用情况由财务处负责提供, 科研处定期与项目负责人核对经费使用情况, 当年未用完的项目经费, 年度财政决算确认后, 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跨年度实施或拨款的科研项目, 在次年度由项目负责人向科研处报送阶段性成果或项目进展情况的书面材料, 同时送交年度经费使用情况报告;凡不能按时报送上述材料的, 科研处上报分管领导, 经批准后通知财务处冻结相关项目经费使用。
(3) 科研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完成后, 经财务处的指导, 按项目明细账据实编制项目决算报表, 经科研组委会签署意见后, 交科研处归档保管。
三、加强收入管理
(1) 科研项目需要学校配套经费的, 申报前应经财务主管校长批准;在下拨预算内科研配套经费时, 须经分管科研工作的校长批准。经费的配套比例由科研处在经费预算总额内分级确定。
(2) 科研处可根据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规定提取科研管理费。经费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有规定的, 按其规定提取;无规定的, 以不超过项目经费10%的比例提取。科研管理费, 由科研处统计、报分管科研工作的校领导审批后交财务处提取, 并纳入财务统一管理与核算。科研管理费用于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管理支出, 不得用于办公经费。
(3) 学校可根据项目合同或实际使用学校资源情况提取房屋、设备、图书等资源使用费, 具体数额由科研处与相关资产管理部门认定, 提取比例为项目经费总额的10%―20%, 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与核算。
科研管理费和项目资源使用费均划入科研基金, 由科研处统筹使用。
四、规范支出管理
(1) 科研经费的开支必须遵循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先收后支、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原则, 并符合国家财务制度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 总体上按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经费使用才能过半”的要求控制使用经费。
(2) 科研经费必须用于课题项目研究, 不得列支与课题无关的费用。科研处要根据项目预算或项目合同审核经费支出, 财务处要根据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办理支付业务。
(3) 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仪器设备费、实验材料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差旅费、办公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等其他费用。不得将课题经费用于旅游、福利劳保、娱乐等活动, 不得用课题经费经商办企业, 严禁利用各种形式套取科研资金或以实物、有价证券等方式谋取私利。所列支的科研费用中还要注意三点: (1) 列支的差旅费中, 禁止私车公用, 科研经费中一般不得报支汽油费。若确实用于调研考察而发生的汽油费, 需书面说明情况、经科研处核查后报科研分管领导审批, 方可到财务处报支。 (2) 科研劳务支出 (含研究生助研津贴) 须由科研处负责人或分管校长审批, 结题验收专家鉴定费用由科研处负责人审批并附专家清单方可报销。 (3) 对于纵向科研经费和学校科研经费, 原则上不得列支招待费。对于横向科研经费, 可根据实际需要列支部分招待费, 但不得超过收入总额的20%。
五、实施结余经费分配管理
课题研究结束后, 项目负责人全面清理经费收支、应收、应付等款项后, 登陆财务管理平台, 办理结题和结账手续。在结账过程中要合理分配使用结余经费, 兼顾学校、科研人员双方利益, 制定公平合理的结余经费分配使用办法。
(1) 对于纵向科研经费的结余, 如在预算中没有明确规定用途, 经科研处批准, 可延期1―2年使用。延期期间, 结余经费可用于科研设备运转的维护、人才培养及其他科研项目的预研和启动等, 不得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延期结束和未同意延期的, 结余经费一律转入科研基金。
(2) 对于横向科研经费的结余, 80%作为劳务报酬, 根据贡献大小奖励给项目组成员及科研管理人员, 20%转入科研基金。
六、完善资产与成果管理
(1) 纵向科研经费不得用于购置交通运输设备、复制打印设备、冷藏空调设备、行政办公设备以及实验室改建、扩建等。凡确需动用科研经费购置研究专用设备的, 申请项目时应列入项目经费预算, 提交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后, 按市财政部门及学校设备采购的规定和流程进行。所购资产须到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及时办理入库手续, 谨防资产流失, 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对购置的资产有优先使用权。
(2) 横向科研项目研究中为对方单位开发产品而购置的固定资产, 按项目合同的规定处理, 报销时需附项目合同。结题后如需作为科研成果移交有关单位, 由项目负责人和对方单位提出申请, 经科研处审批后, 通过资产管理部门办理资产调拨手续, 并通知财务处调账予以核销。
七、建立绩效考核与监督检查
(1) 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 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科研绩效考评应遵循科学性、重要性、可比性、全面性原则, 对科研经费投入、产出的使用效益作客观公正评价认定。
(2) 科研处通过创造价值考核指标、发表论文著作考核指标、科技专利考核指标、获奖成果考核指标、培养人才考核指标这五大指标进行量化考核, 评价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转变重科研轻成果的观念, 将其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
(3) 监审处对科研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购置资产是否闲置、科研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作出评价, 并提出审计意见, 确保监督有力。
参考文献
[1] .乔春华.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4.
【高校建筑设计新思路】推荐阅读:
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09-12
高校危机干预新思路05-27
高校实验室管理新思路06-02
医院建筑设计的新思路08-22
高校建筑学专业08-24
高校实验楼的建筑设计06-23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06-11
高校后勤改革思路07-04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