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通用12篇)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 篇1
摘要:介绍了太原师范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的构思和理念, 对于不同尺度和不同使用功能校园空间的景观设计手法作了论述, 强调了景观设计要合理利用现有自然环境, 考虑学校的文脉, 注重学校的文化氛围的塑造, 使景观设计服务于校区的规划设计。
关键词:景观设计,文化,尺度,使用功能,校园空间
0 引言
高校新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建筑规划设计的进一步完善, 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校师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以太原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为例, 来探讨高校新区景观设计的思路和手法, 为高校新区文化景观的营造积累经验。
1 项目背景
太原师范学院是以本科师范教育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师范院校。为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太原师范学院选址山西省晋中市北部高校新校区内, 依据学院发展规划, 按20 000名学生, 总建筑面积57万m2 (含教工宿舍2万m2) 规模进行一次性征地、规划, 分期建设实施。
2 地形概况
太原师范学院新校区选址山西省新建的高校新校区, 用地位于新校区西北角。新校区用地面积为106.2 hm2 (1 593亩) , 总建筑面积为57万m2。
高校区师院用地现状为沟壑地貌, 东西向横穿规划区, 已经干涸30多年, 由于连年挖沙, 沟壑底部黄土裸露, 最深处距地坪有近10 m高差, 较浅处也有4 m~5 m。
基地整体东高西低, 中部为干涸的河床, 由于多年挖沙, 形成了几个高程不同的台地。
3 规划情况
3.1 轴线划分
规划整体采用了中轴结构, 体现学院的理性和严谨。前广场、中心桥、核心广场、图书馆, 轴线关系既延续了传统的布局, 也是联系南北两块用地的纽带。
3.2 组团布局
学院设计了多个组团式的建筑群, 每个建筑群由多个院系组成, 树木绿化如同脉络一样深入到各个组团内部, 并使各个组团互不干扰。
4 指导思想
太原师范学院新校区文化景观的设计坚持学校“行知统一、造就良师、服务社会”的办学基本理念, 以师范文化为主体, 以区域文化和行知文化为两翼, 将师范性、地域性、人文性与时代性的文化特色与景观建设有机的融为一体, 打造具有“师 (书香师院) 、史 (大气厚重) 、诗 (诗意校园) 、实 (科学人文) ”鲜明特色的太原师范学院新校园区。
5 设计原则
5.1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就是要尽可能保护和尊重原有基地条件, 减少工程量和维护工作量及能源的消耗量, 基地内部的地形、地貌被基本保留下来的同时, 也减少了建设成本的投入。
5.2 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就是要充分挖掘先天自然景观的潜力, 考虑地域及规划场地的特点, 创造出自然生动的景观效果。根据地形布置的绿化步行带及沿行洪渠有一系列的空间景观节点, 都体现出地域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及特色。
5.3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即把整个校园景观作为一个系统, 关注其整体性、层次性, 而不仅仅关心某几个景观节点的塑造。因而规划提出了多个组群, 系统规划, 整体发展的设计理念。
6 景观设计的结构
校区的景观布局, 以南北中轴线及行洪渠两岸为两条主要景观带, 主要景观带将学校各区的景观点组团进行有机的联系、整合构成了学校景观的基本框架。南北中轴的景观布局相对严谨对称, 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体现了大学书院中轴线的庄重气势。沿行洪渠两侧的景观设计层次丰富, 构图灵活, 紧密结合水体, 塑造出一条优美的景观带, 体现出书院浪漫的诗意氛围。两条主轴联系的各景观组团采用相对封闭的园林式布局, 每个组团都有相对完善的生态小系统, 很好的体现了新校区景观结构的层次感及中国北方的院落式文化。
7 景观设计的内容
7.1 中轴线景观的布局
作为师范类院校, 该校区的总体规划借鉴了传统书院式平面布局, 将校区南北中轴线作为了学校的主轴线, 主轴线的景观设计成为了景观设计中的重点。景观结合校门、入口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的层层迭进及收放有致的空间, 布置规整严谨, 以中心对称的高大乔木为主, 不同树种间构成丰富的层次, 形成起承转合, 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为了突出书院的大气庄重的气氛, 强调出学校南北中轴线的序列感, 中轴线的道路及中心广场尺度较为宽阔。为了使学校中轴线宽阔而不空矿, 在中心大道的周围及中间栽种了阵列式布局的高大数木, 阵列式布局的树木烘托学府肃穆气氛的同时也很好地调节了中心广场的小气候, 有效阻挡了冬日的寒风及夏日的暴晒, 吸引人群的聚集。
7.2 河道两岸的景观布局
充分利用泄洪渠贯穿校区的空间特点, 以一河两岸为中心形成了学院的滨水景观区。河两岸景观建设以回归景观的自然特性为基调, 植物与景观的设计体现出宜人的尺度, 在一河两岸构成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景观带。河两岸设计了亲水的露天休憩平台与自然的草坡,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绿化步行带、生态景观节点、环湖景观节点的穿插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休憩观景的场所, 让大学生活给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
沿景观水体两侧布置有驳岸与水面相互地映衬, 驳岸两侧的植物考虑到水与大气的微循环, 各类植物应该多层次、立体化地种植, 不仅能够形成节能舒适的生态系统, 也大大地开拓了景观空间的趣味性, 让景观河两岸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
7.3 建筑单体及内部围合的庭园空间
在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当中, 各学院以及行政空间以组团楼为单元, 学生的生活区也是自成体系的。庭园与建筑相互借景, 通过对建筑中庭, 天井, 室内绿化, 空中花园, 交往平台等等建筑内部的生态空间处理, 达到了建筑与庭园的完美融合 (如图1所示) 。
8 结语
高校新区的景观设计, 影响着校区师生的生活品质与文化氛围, 要协调好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景观与人的关系, 景观与校园文化的关系。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会减少学生与新建校区的疏离感, 体现出学校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景观营造出的良好氛围要对学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广大师生在校园的生活中充满乐趣, 达到景观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 刊鹏, 王志芳, 译.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45.
[2]刘永, 李大伟, 耿雷.高校新校区景观规划探析——以西安工业大学未央校区图书馆南侧景观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35) :21906-21908.
[3]王圣本, 高志敏.高校新校区建设者规划工作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6) :68-70.
[4]曹仁勇.取绿景天然建生态校园——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的景观环境设计[J].福建林业科技, 2006 (4) :205-208.
[5]陈伯超, 徐丽云, 王晓晶.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设计解读[J].建筑学报, 2005 (11) :27-30.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 篇2
1研究方法
本文以S大学新校区为调研点,调查范围和对象为在校大一至大四本科生,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文科类102份,理工类98份。在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基础上,采用较为客观的衡量方法、问卷调查、访谈与观察获得一手资料,运用文献分析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针对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尝试对S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分析解释。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该校新校区规定,本科生大一、大二两年级除乘校车至主校区外,不得通过其他途径出校。文科学院本科已将全部教学任务转移至新校区,但学院党委、团委及教育科研办仍留在主校区。在学生管理方面,大二全部文科学院本科生及部分理工科本科生不再回迁主校区,新校区未设教师住宅区,各院系辅导员平均3日工作日在新校区,2日在主校区办公。
2.1教学与科研层面
高校教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实际载体,更是校风、学风的现实载体,具象于高校办学理念、教师教学方法、学生风貌等方面。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多数新校区校园文化由于建校时间短,难以传承历史文化底蕴。高校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一定程度反映了师生关系是否能够相互信任,这也成为学生能否高效学习、提升创新能力及挖掘科研潜能的基础。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加困难,62%的学生与任课教师在课外几乎没有交流,75%的同学表示未参与老师所组织的科研项目。对于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内容方面,关于学习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学校、生活和交际问题,还有少数同学与教师交流心理问题。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促使教师教学水平难提升,还会影响教育质量。学生解决学习难题途径的调研数据显示,首选查阅资料的有58%,选择求助同学的有26%,选择请教老师的仅有16%,一定程度反映出在新校区老师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所减弱。
2.2文化活动层面
高校搬至新校区的过程中,校园文化“移植”难度较大,新老校区精神文化互动难度增强。高校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及师生员工的价值准则等均精神文化的传承应是贯穿于高校育人始终的。
2.2.1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参与情况
跨院系开展联谊活动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不仅能够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尽管高校在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出台相关举措,举办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但半数学生对所在学院与其他学院联谊交流活动的举办并不熟知,学术、科研、文体活动的交流与沟通在院系互动层面较少,呈现出新校区校园内部跨系、跨学科文化交流氛围不足的问题。高校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已成为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体育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但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能够经常参与的学生仅15%,51%的学生很少参加。活动宣传力度不足、交通不便使得校区间联谊困难、活动申请审批流程复杂、形式主义严重、主题不明确都是校园文化活动现存问题。宣传不足使得部分学生对活动的了解程度较低,降低参与度。
2.2.2学生成长成才
校园历史文化作为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源泉,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和引导作用。(1)高校学生对校园历史的了解途径。据调查,S大学主页的官方介绍是学生了解校史的主要途径,也是较为全面和直接的方式,同时学校举办的相关报告或宣讲、校史馆和历史景观从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学生对校史的了解程度,但通过学生活动对体现校史、校风的程度较低。(2)学生对校园历史的了解内容。据调查,S大学对校园历史文化的育人功能未充分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形式多样化较为薄弱。学生对学校的建校过程和校办刊物的了解程度较低,学生对校园历史了解的方面如图1。(3)校园历史文化建筑的建设情况。学生对校园历史文化的了解不全面,新校区建成、运作时间短,本应呈现深厚文化积淀的校园景观的设置少,教学楼、图书馆等缺少文化底蕴,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育人功能有一定的削弱作用。新生由于接受高校特色的文化底蕴的熏陶,很难形成文化认同,从而在新校区学习中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就学生对学校历史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强烈程度,71%的`同学认为一般或不强烈。据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最看重的是图书馆资源、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周围学习风气,如图2,认为校园文化已经体现在校园环境、建筑风格、历史沉淀、学生活动所占比率最高,但学生学风、教师教风并未明显体现。
3结论与建议
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根基与灵魂,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基于对老校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创新,根据老校区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所积淀的浓厚的人文底蕴、育人方针与精神风尚,形成对全体师生员工具有一定的感染、引领、激励的作用。对拥有崭新的物质环境、全新的人文环境的新校区,进一步改进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融合及学生适应的途径与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1)突出高校制度文化重要地位,积极发挥高校服务师生作用。高校应具备一个统一的校园文化理念,并根据这个理念,各校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高校新校区在投入使用前,应对原有制度进行整合,根据已有相对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预先制定好适合新校区管理模式、符合高校发展规律的一整套制度文化,包括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引导师生及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
(2)提升教师文化育人意识,切实促进多校区文化交流。新校区由于交通等因素限制,存在较多的教师“走教”现象,师生间交流机会少,使师生缺乏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高校应当从教师的职业追求和学校发展目标出发,通过加强教师职业修养的再教育,激发教师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的热情,建立师生间沟通交流,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文化氛围。
(3)加强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学生认同感。高校新校区初建成时,师生特别重视校园的建筑风格,因而,高校新校区应依托校园建筑风格与景观,使师生一进入新校区便能感受到与老校区相同的亲切感,从而形成对新校区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为学生讲解高校发展历程、建校及校友励志故事,编排校史剧,借助包括优化的建筑、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内“有形文化”与老校区沉淀多年的文化底蕴移植的“无形文化”相结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到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来,将其逐步纳入到自身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中,最终成为自己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做事的方式。
(4)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发挥“新媒体”载体促进作用。高校新校区应突出学生组织、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功能,根据特长发挥其创造力,开展为学生所感兴趣、活动内容新颖、涉及面广、质量高的活动,诸如文化娱乐晚会、电影专场、公益服务、学术讲座、体育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群体对象,开展校级、院级、党团、班级、宿舍文化活动,建立新老校区学生间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跨校区活动,移植老校区校园品牌活动。拓展新媒体阵地,开辟学院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学院网页及时更新等形式对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将教育、学习的职能融入其中,实现寓教于网。
参考文献
[1]吉爱明.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解读与构建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3).
[2]王千红.新时期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
[3]郑洁.整合与重构: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视阈[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高校新校区网络平台构建探析 篇3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 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平台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10-02
当今社会,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储备,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在高校中,随着校园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日益完善,信息化校园这一校园形态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网络已成为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外部因素。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可以看出,校园网成为师生学习、生活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已是必然趋势。对此,高校应抓好网络平台建设,使校园网成为服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窗口;科学设计平台,强化网络平台的功能,使校园网成为为师生提供便利的重要工具;合理利用平台,提升网络平台的价值,使校园网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重要渠道;深层开发平台,丰富网络平台的内容,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高校新校区网络平台构建的有利条件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用户群数量大、覆盖年龄范围广,影响力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凸显,它以其特有的平台特性默默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其资源丰富的特点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以其高效便利的特点改变了人们交往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第二十九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的学历人群互联网使用率最高达 96.1%,成为互联网普及率中最高的群体。因而,高校应牢牢抓住这难得的契机,在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融入更加多样、更加吸引人的方式,使教育、管理、服务三育人的功用在网络平台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在高校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及信息化建设方面,可依托社会上已形成的较成熟的网络平台,这些平台经过测试及使用更具有适应性,减低了因网络平台硬件问题带来的发展困扰。
(二)发展前景好。校园网络平台因其网络特性,具有活、全、新、快、的众多特点和优势,同时也有利于用户的使用和参与。校园网络平台既是传播校园主流文化的新阵地,也是高校文化内涵、办学精神、优势特色的最佳展示窗口。虽然高校新校区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网络平台的构建上较为滞后,但这反而减少了改革及发展的阻碍,不会因为固化的思维方式限制了前进的脚步,降低了改革引起的阵痛。因而,新校区在发展网络平台、积淀校园文化的道路上能走出有别与老校区的全新模式。
(三)有校本部或老校区积累的实践经验作为参考性样本。高校校本部或老校区积累的实践经验或初具规模的网络平台范本可为新校区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与借鉴。校本部或老校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平淡到丰富的积累,特别是在网络平台的构建方面的丰富经验对新校区较滞后的校园文化及网络平台的建设起到助推与借鉴作用。
二、高校新校区网络平台构建遇到的问题
目前多数的高校校园网络平台,都是以展示高校基本情况为主,这样的校园网络平台,用户参基本没有参与机会,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在内容上,除新闻和通知类的内容更新较快,其他内容长时间不能更新,甚至部分栏目只有名称而无实际内容,这也使得校园网络平台的关注程度下降。在实用功能设计上,未能针对使用者实际情况考虑,脱离了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另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明确,未能与高校的大学生教育和引领进行有机结合,缺少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如何构建和谐校园网络环境、如何建设健康校园文化等内容。在用户权限设置上,用户因权限不够,很难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来。
(一)启动实施有阻力。新校区由于发展成长时间较短,在现有的建设期内校园文化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且在文化积淀性方面存在不足,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较空白阶段,建设起点相对较低,加之人力、资源等投入上的不足,新校区在启动实施网络平台方面具有不小的压力。
(二)形成特色较困难。具有较长发展历程的老校区因其长期的文化积淀,通过实践探索在网络平台等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符合各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而高校新校区成立时间一般较短,且目前国内高校数量多,不论是行业特色高校还是综合性高校都在寻求新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并走出一条特色道路相对艰难。
(三)可用资源较匮乏。高校新校区在起步期内专业人员、配套资金、相关信息源等软硬件条件不足,系统的管理上不到位,更多的是依靠老校区或校本部提供的各类支持。在人力资源方面,不仅是数量及质量,更多的是学校管理人员对网络平台认识不全面。
三、高校新校区网络平台的构建途径
(一)打造特色网络品牌。校园网络平台关键性的动态指标在于内容、准确度及更新速度等方面。目前的高校学生大多是随着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若想利用网络吸引他们的视线,需要具有特别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急速的更新。因此,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应该改变原有的形式呆板、内容简单、功能单一、更新迟滞等不足,更好地解决吸引力不足、利用率低等问题。应完善校园网络平台的功能,提高用户参与程度,加快、加深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发展。针对上述情况,高校新校区在打造特色网络品牌应更好地利用社会上已较成熟的、影响力较大的媒介。
1.优化校园门户网站。校园门户网站是每一所高校在网络中展示的绝佳平台,是发布相关信息的固定渠道。在门户网站上可以尝试开辟校园特色专栏,如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河南农业大学的“太行之路网站”等,大多是以本校学科特色为核心,围绕主体用户——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科学技术、就业引导、特色文化等模块组合。设计优良、布局合理、内容新颖的校园网站不仅能提高社会关注度,更重要的是能吸引更多学生关注校园门户网站,积累荣誉感及归属感。
2.打造校园官方微博。官方微博是网络发声的新媒介,高校、企业、政府等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在扩大宣传面的同时,能更加快捷地发布信息、发起交流互动。学生手持手机刷微博已成为一种流行,而利用微博的特性,校园官方微博将学生的注意力凝聚起来,通过发布社会热点问题与话题、普及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知识与信息、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及话题互动等,利用微博消息发布及时、传播面广等特性能更好地配合其他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
3.建设其他网络平台。当前,其他网络平台,如贴吧、微信、论坛、QQ空间等也成了新型的交流平台。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提升和革新,更多网络用户使用手机或者平板等终端设备参与网络互动。如今大学生使用手机刷微信、逛贴吧、进论坛、写说说、更新空间,已经是普遍现象,此类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学生闲暇时光抒发个人情感、相互交流的一类重要平台。高校应当重视此类公开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利用此类平台用户群庞大的优势,推出有特色的高校平台,辅助开展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引导,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良性发展。当然,高校应利用和管控好这类平台,通过这类型的网络平台可发起话题、交流讨论、活动宣传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充分挖掘潜在人力资源。网络之所以迅速发展得益于前所未有的更新速度以及良好的参与性、互动性,相较于纸质媒介,电子媒介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交往之中。构建校园网络平台不仅仅是一定的物质投入,更加需要开发校园内所特有的、庞大的潜在资源——人,动员好、开发好潜在的人力资源既是发挥好人的主体性作用,更是人本主义理论应用于学校教育中的合理化体现。在高校新校区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的背景下,充分动员专业教师、辅导员群体,集思广益创新内容、提高技术,积极参与校园内各项文体各项活动、转载、转帖;充分动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其他学生群体,学生既是校园网络平台的受益者,同时也能是参与者。通过利用现有群体、挖掘潜在资源,可以使教育者及受教育者都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宣传、构建中去。
(三)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大学生在社会网络中是最活跃的群体,也是网络互动参与量最大的成员。因而,高校新校区的各部门及院系应提高对网络平台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加大投入、尽快开发校园网络平台;高校应针对如何引导网络评论、控制网络舆情、监管网络动态,处理网络突发情况等建立专门的技术团队,维护、管理利用好网络平台。在现有的校园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规范和创新校园网络平台管理机制,通过统一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者、参与者的义务与责任,规范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网络道德,使校园网络平台的使用秩序井然;建立校园网络平台的各级管理体系,使网络信息的监控、收集、分析、干预等反应机制更为完善,保护校园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转。
(四)营造校园网络文化,共筑品牌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因网络的介入而更加丰富、鲜活,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及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打造内容丰富、功能完善、具有开放性的校园网络平台,可以引导学生健康上网,传播校园主流文化,展现高校的品牌特色。构建好校园网络平台,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共筑品牌校园文化既是对网络所带来挑战的有力应对,更能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有活力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周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2]蔡克勇.网络与校园文化建设[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6)
[3]袁纪玮.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冀淑辛.高校网络贴吧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
[5]敬菊华,张珂.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基金项目】2014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辅管理岗院级科研项目重点课题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 篇4
高校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地。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在校园整体规划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不断强调创建生态校园的今天, 现代校园的植物景观建设尤为重要, 它成为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科学合理的营造功能齐全、景色宜人的植物景观成为众多高校校园建设不懈的追求。
2 河南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现状
2.1 新校区概况
河南工程学院是由原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与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2007年合并组建。组建之前两校新校区比邻, 位于郑州以南约11km———新郑市龙湖镇。校内称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新校区为校本部, 原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为南校区, 对外统称河南工程学院新校区。新校区占地约133km2, 分期建设。校本部已经建设完毕, 植物景观基本成型。南校区一期工程建设完毕, 已经投入使用。
2.2 园林植物景观建设现状
河南工程学院新校区于2001年陆续建设至今, 合计绿化522108m2, 其中草坪面积302008m2, 绿化覆盖率达39.1%。通过实际调查, 初步统计出新校区植物38科, 61属, 76种。
3 河南工程学院新校区植物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科学系统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根据笔者在新校区绿化工作经历总结得出, 新区绿化一般时间紧、任务量大, 植物景观建设基本上是在基建工程完成以后临时决定的。从目前已经建设的结果看, 新区植物景观营建并没有纳入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这导致了虽然绿化率很高, 但校园植物景观缺乏生机、缺乏连续性、犹如几何拼图, 显得呆板, 美中不足的遗憾成为事实。新校区建设中重视校园整体布局规划, 而忽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已成为一些高校新校区校园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2 植物种类不够丰富, 失去特色
我院新校区植物景观建设总体来看, 植物档次不高, 缺乏营造大学文化气息的成龄大树、提升大学品位的古树名木。从表1中可以看到, 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 习见园林树木居多, 缺乏特色, 草本花卉偏少, 植物较多集中在几个大科之中, 缺乏具有特色的园林植物, 难以体现整个校园的植物景观季相变化。
3.3 对植物景观建设不够重视
由于园林植物生长周期长, 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见效慢, 导致长期以来不重视校园绿化建设, 对科学配置园林树木意识淡薄, 植物景观营造通常被认为是在校园里种花种草、栽植树木。对绿化建设资金的投入、管理人员的配备以及绿化维护机械的购置等方面不够重视。
4 河南工程学院新校区植物景观建设的建议
4.1 纳入校园总体规划, 按规划建设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规划与校园整体规划同步进行, 有利于长远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稀缺的校园土地资源, 有利于增强校园景观的整体美观效果。对于一个新兴本科院校来讲, 校园植物景观建设的效果如何, 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水准和学校的整体形象。因此校园植物景观建设务必纳入到学校整体规划之中并严格按照规划来建设植物景观, 这是高校新校区植物景观建设的必然趋势。
4.2 增加植物多样性, 丰富校园景观
要想增加植物种类、丰富植物景观的内容,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尝试。 (1) 色彩上要丰富多样; (2) 观赏内容要丰富多样; (3) 善于利用本地野生植物资源。
4.3 提高认识, 加强养护管理
对于学生而言, 要养成自觉爱护植物的习惯;对于学校的宣传, 要从新生入校起就进行保护园林植物的教育,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加强爱护植物的正确引导等措施。
摘要:近年来, 高校新校区植物景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其中也不乏有经典案例, 但总的来讲, 还是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本文结合河南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实际, 分析了在植物景观建设中的不足,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期为高校新校区的植物景观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省委党校新校区景观方案设计说明 篇5
摘 要:中标项目
关键字:党校;新校区;校园;设计说明
临浙江以北脊,壮沧海之宏流。
融风景在校园,融心景在山水。
景观是一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交流的书;
景观是一个故事,讲述着人类的历史与经验;
景观是一首诗,用精美而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类最深层的情感;
景观是一幅画,展示自然与人类社会精彩的瞬间。
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关爱、去呵护,去体味。
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的校园环境就应该是这样的,充满了精神的力量、充满了自然的气息,……
一、基地概况
“一校两院”新校园位于杭州市仓前镇高教功能区块南侧,南临文一路,东至嘉泰学院(二期),西至良睦路,北至新桥港。
“一校两院” 新校区本次设计范围占地约270亩。自然景色以田园湿地为主。校园基地内地势平坦。学校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2摄氏度;杭州市土壤资源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适宜多种林木生长。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 指导思想
(1)党校是一个培养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课堂,也是培养情操、追求真理、交流思想的场所,环境设计应注重立意、着力体现校园精神。在学院总体规划发展目标指导下,依托校园自然及人文环境,以植物造景为主,在丰富校园景观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休闲环境。
(2)简洁明快,突出时代性。党校环境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尺度宜人为佳。校园内的休闲绿地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易简不易繁,易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可行性强。
(3)尊重规划、因地制宜,文化导入、突出特色。
2. 规划原则
(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2)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
(3)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
三、规划布局特征
1.营造一个景观化校园环境
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景观化校园可缓解师生心理疲劳,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反映党校校园特有的“场所精神”。
2.塑造校园文化气氛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的党校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可通过景观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来表现校园人文。校园小品简炼含蓄,留给学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
3.营造多层次的交往、学习、游憩空间
我们运用“连续”的概念创造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空间环境。连续、整体、符合人的使用与感知的校园环境有着特殊的意义,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校园的环境景观除了其物质功用外,还有为教职员工提供休闲、娱乐、学习、交往空间的作用,亦即“场所精神”。因此,我们可将校园景观上升到校园精神文明高度。
四、空间环境景观布局结构
校区的总体布局尊重原规划,环境上以一轴二水三园四庭为景观骨架。通过对基地特征的挖掘和分析,运用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相结合,吸取江南园林的景观精髓,师法自然,叠山理水,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从整体意象上延伸西溪湿地区域景观的整体原貌。
1、一轴,即为连通图书馆办公楼与大门主入口的“光辉岁月”入口景观大道作为主轴线空间序列配合其他小品或植物造景,营造出一个庄重典雅,大气天成的校园景观。
序幕:校园主轴线以主入口南端树阵广场拉开序幕,高大挺拔的香樟树树阵给人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印象,整齐常绿的树阵象征着我们党的事业永远常青。大气、精致的景观大道将入口形象进一步延伸,如同一幅纵深感极强的画卷将校园的美景徐徐展开。
主景:从树阵广场入口穿过景观大道,对称设置的六根景观石柱构成序列引导。进入校园的中心广场——“曙光迎新”主景广场,国旗旗杆放置在广场中心位置、太阳形的艺术铺地将其环绕,形成向心构图的视觉效果。独特的斜面式浮雕围绕广场展开,浮雕地面以为浙江党史为主题,展示着省委党校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广场北侧地形抬高,形成密林,形成自然山林挡景效果;南侧以开敞草坪为主,整个地形前低后高,呈环抱状,进一步突出广场的中心地位,成为主轴线空间序列的高潮。
展开:景观大道重复设置的六根景观石柱,引导视线继续延伸、扩展,直至图书馆前广场,构成对景。
结景:位于主轴线空间序列的端部是极具视觉美感并寓意深远的主题雕塑——“孺子牛” 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整个空间序列的视觉终点,构成了序列的底景。
2、二水,即“濯缨溪”滨水步行景观带和“新桥春晓”滨河景观带:
(1)“濯缨溪” 滨水步行景观带:濯缨溪贯穿整个校园,滨水地段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屈原 《渔父》一文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句,本意为“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我们取其“修身养性,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之意。蜿蜒飘曲的溪流,引自校园北部的新桥港水系,曲折如意,收放自然。与溪边的植物共同组织空间,达成江南园林“贵有层次,妙于曲折,在于深秀”的意趣。水边适当设置木质平台、木曲桥及休息座椅等供人观景息憩。
校园内规划道路穿越溪流,将其分隔成五段,由西向东依次以春夏秋冬四季主题植物造景为主线,主要体现植物的季相变化带来的美感,形成五个景观区域:同春竹韵、斜柳闻莺,月影叠翠,霜染香溪、流金织忆及水澜思缥。
同春竹韵:亲水平台可欣赏水上风光,与水亲密接触。翠竹茂盛,草木葱荣,高低相盈。偶置景石,可做小憩,得林野之风趣,去俗尘之烦虑。
斜柳闻莺:该段溪流有缓坡草坪做背景,空间较为舒展,人工设置的潺潺流动的溪流景观犹如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精心布置的卵石滩,野趣十足的滨水植物,微微拱起的木桥,与著名的“西湖十景——柳浪闻莺”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影叠翠:夏景区,位于主广场西北面,以广场西侧绿地作为背景,主要功能是观赏夏景和游憩活动,置较大观景平台,凭水聆风、诗意生活,自然布局,小湖面以种植荷花为主,幽静安详。每到盛夏,荷花盛开,令人流连忘返,在月明风清之夜赏荷,便有了朱自清先生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美景。
霜染香溪:结合现代造景手法,塑造优美的滨水空间,溪边大量种植秋色乔木和水生植物,形成校园内独特幽静的滨水自然景观带。
流金织忆:一条滨水景观小道蜿蜒曲折,两座曲桥连接了湖中绿荫遮蔽的小岛,群落成荫的树木,匍匐低矮的灌木丛,点缀的景石……构成了丰富的景观,使学员能在校园中享受自然田园的气息,亲近自然,以缓解读书生活的紧张氛围。
水澜思缥:采用自然驳岸,溪流蜿蜒而下。将新桥港沿岸自然绿地、水面引进校园让其融入校园环境中,使绿色楔入校园环境,自然景观延伸到人工景观中。
濯缨溪岸线以自由流畅的曲线为主,形成深远丰富的水景空间。驳岸方式多种多样:有卵石滩、有直接入水的草坪、有水生植物和耐湿乔灌木种植形成的自然生态湖岸;有块石砌筑的硬质驳岸。配以林冠线优美的风景林带,形成错落有致的滨湖景观。
两侧溪流的高差处理用涵管连接,形成四种不同风味的流水效果:“同春竹韵”景区水面较低,在池壁处采用溪石流水石滩,溪水顺石势而下,飞花溅玉,被一片浓密的竹荫所遮挡,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犹如梦境一般,故点景石“竹梦踏石”。“斜柳闻莺”景区水面较高,涵管连接处以卵石滩入水,丛植水生植物可截留雨水,过滤地表径流,抵抗流水冲刷,从而起到保护堤岸、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霜染香溪”景区水面较高,出水口置一大块溪石,做块石驳岸,上植芦苇丛,植被遮盖石块,遮挡视线使流水显得更加自然。“水澜思缥”景区水面较低,以溪石堆砌出水口处,做碗状接水之效果。水光浮素练,风中时听石泉声,正所谓“一勺之水,一拳之石”尽可展示党校校园风光庄重却不失清秀灵气。
(2)“新桥春晓”滨河景观带:位于校园最北侧,紧靠新桥港的滨水景观带。现状植被层次丰富,自然景观条件相当优越,是校园内独特幽静的自然景观带。卵石汀步道穿梭林中水边,仿佛寂静的乐曲,水中的枝干倒影,在微微透亮的广袤天幕映衬下,宛如一个静谧安逸的梦。相对私密的个人空间为学生提供晨读、休憩的理想场所。
驳岸处理建议保留现有自然曲线,在亲水平台附近用溪石做硬质驳岸处理,增加如云南黄馨之类的垂挂植物,前片植水生植物。
3、二园,即校园中两块集中绿地,西侧溢馨园、东侧雪香园及北侧源畅园。
(1)溢馨园:以桂花为主要植物,桂花花香浓郁,花香四溢的情形。取名“溢馨”。西北部堆坡处理,设一园亭于其上,名曰“德崇”,开阔的草坪空间给师生们提供了聚会和交流的场所。直线形与弯曲形的园路交织,寓意着曲折向上的发展道路。明朗开放的草坪空间与细腻幽雅的垂柳闻莺形成了两种风格景观的鲜明对比,不同的景观空间,相互交融,营造出广吸博纳、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
(2)雪香园:与“水澜思缥”景区相呼应,以冬景观赏树种梅花为主线,现代的艺术构图,曲折有致的园路与景亭镶嵌于绿地中,结合“暗香浮动”的梅花色彩缤纷,花团锦簇。简洁明快的构图手法使之与溢馨园遥相呼应。
(3)源畅园:位于学员宿舍与食堂之间的隔离绿带,源远流长的校园精神,始终流淌在每个学员的血脉里,构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作为校园内的纪念林带,林间点缀大块卵石,供后人遮荫纳凉。
4、四庭,即西南侧两个教学组团景观绿地和两个学院宿舍组团景观绿地。
(1)教学楼组团绿地:教学区保证教学环境的安静,在不妨碍楼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多植落叶大乔木和花灌木,绿地间设一定量硬质铺装场地和景观水庭供课间集散、休息。
(2)生活区组团绿地:为方便学员们课余的休息、交往,在生活区内营造出一系列开放、半开放、私密以及动态和静态的景观空间,满足学生不同的活动要求。
5、运动区绿地:
学校的两个运动场主要位于校园西北角的文体中心和校园东侧的网球场。周边绿化既保持通透,又有一定遮荫。常绿与阔叶乔木混交林带,以起到隔音作用。乔木以下以开放为主,一般不宜种植灌木,以免防碍运动或给运动者造成伤害,地被草坪选耐践踏树种。
五、竖向规划
校园内采用挖湖堆山方式进行土方处理。在竖向上营造草坡、水相依的景观局面,同时为各种景观带来丰富的空间变化(现覆土1.5m;最高堆坡控制标高8.1m;新桥港正常水位2.9m,洪水位4.Xm;“濯缨溪”低水位池底标高3.1m;低水位池岸标高4.3m;高水位底标高3.6m;高水位池岸标高4.8m)。
六、绿化树种规划
校园绿化环境设计以寻求人与自然平衡为准则,将诗情画意写入校园,使之成为一所体现浙江人文精神和自然风光的一流的生态环境校园。
1、树种选择原则
(1)适地适树,树木不仅要与周围环境协调,景色优美,还要能适应所在地段及小气候等自然条件。
(2)季相变化,植物造景注重季相变化,考虑到四季枝叶的变化,最忌枝叶光秃,根据植物的性状,以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
(3)比例恰当,树木配置比例恰当,创造植物景观不仅绿意盎然,而且色彩丰富,较多运用花灌木,既能绿化,又能美化、彩化和香化。
(4)垂直绿化,在部分建筑区域内充分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进一步提高校园绿视率,创造绿色环绕、花团锦簇的宜人环境。
2、设计思路
选择乡土的,树形优美的植物材料。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比例约为6:4,落叶植物与开花植物占一定比例。在配置上首先根据空间功能及地势落差产生视觉效率不同,确定郁闭和开敞的程度,根据观花、观姿、观果、观叶、观干等区别,充分发挥植物材料的自然特性来营造良好的植物景观。以林植、群植、丛植、孤植作为配置的基本手法。选用高大乔木,配以季相丰富的花灌木,尽可能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形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植物景观效果,使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更替,时间的流转和万物的生长变化。在局部绿地中,利用乔灌木组织空间的功能,巧妙地开辟安静优美的大小绿地空间,满足学员晨读、课外活动游憩等多种功能规划植物群落类型:如环保防护植物群落、滨水植物群落;色叶观赏植物群落及纪念果林等。
3、区块具体绿化构思
(1)“光辉岁月”景观主轴:
学校大门除供出入外,还具有装饰和美化效果,是学校的标志。入口广场绿化采用规则式布局,在中心位置设常绿观赏性草坪及整形灌木,使内外衔接自然美观。
花坛:以大体量的色彩明亮的模纹花境,配合大学标志形成景观效果,与标志性构筑物融为一体。植物选用红花继木、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等。
树阵广场:主入口广场是整个校园景观的起始与重点之处,矩阵式树列弱化了广场的硬质景观,入口见林,大气壮观。挺拔高大的常绿乔木,使用香樟为主要树种。
作为连接校园南北的主要通道,绿化造景效果是重中之重。在种植上必须考虑视线的通透性,依地形的高低起伏,上层乔木绿量充足,中层通透,视线开朗,下层植被品种色彩丰富。
(2)“曙光迎新”主广场:大气的铺装广场上,植物配植注意竖向与横向的对比,植物低矮、整齐,布置成大面积的草坪,背景树选用树形较好的落叶乔木或常绿乔木,总的原则是开阔、大方,烘托主题,使环境显得安静、严肃。常用树种为香樟、无患子、雪松等。
(3)“濯缨溪”溪流景观带:由西向东依次以春夏秋冬四季主题植物造景为主线,主要体现植物的季相变化带来的美感。
同春竹韵、垂柳闻莺:为春景植物景观区。以春季观叶和开花植物构成景观特色,突出叶、花等观赏要素,围绕溪流展开,以自然式园林布局,强调塑造自然优美的滨水植物空间,同时搭配溪边大量的水生植物。基调乔木选择山玉兰、樱花、垂柳等。灌木选用迎春、黄馨、连翘、贴梗海棠、春鹃、紫荆、结香等;地被选择韭兰、红花酢浆草、二月兰等。沿岸种植湿生、水生花卉,如黄花鸢尾、水蜡烛、蒲苇等,营造多品种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使该区域在春季中成为全校开花最灿烂色彩最鲜艳的校园景观。
月影叠翠:为夏景植物景观区。所要表现的是夏季浓密清凉的树荫氛围以及斑驳的树荫下层层叠叠的花灌木所带来郁郁芬芳的气息。为展现江南园林的特点,在此景区营造荷塘月色美景,创造幽静安逸的休憩环境,树种选择以杨柳、桃花、梨花为主,营建“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意境,基调乔木选择合欢、香樟、广玉兰、杨柳等。灌木选用栀子、夏鹃、含笑、金丝桃、木芙蓉等。地被选择鸢尾、石蒜、花叶蔓常春藤等。
霜染香溪:为秋景植物景观区。塑造图书馆安静的读书氛围,在配置自然优美的滨水植物空间的同时,搭配溪边大量的水生植物,这里将整条河周围设计成花木的主题专类园,通过高大的常绿乔木和观花观叶小乔木的互相穿插,以及遍植各种香花类灌木,着力营造典雅、祥和的一种“香溪”植物空间氛围。溪流南侧以常绿针叶阔叶树做背景,主要乔木有:垂柳、红枫、合欢、乌桕、枫香等。灌木有:山茶、含笑、迎春、毛白杜鹃、锦绣杜鹃、映山红、满山红、杂种杜鹃、云锦杜鹃、石榴、牡丹、丰花月季、丁香、海棠等,水生植物有香蒲、紫花醉鱼草、石菖蒲、水葱等。
流金织忆:此区域靠近网球场以及学员宿舍,周边绿化既要保持通透,又要有一定遮荫。设置常绿与阔叶乔木混交林带,以起到隔音作用。靠近网球场一侧乔木以下一般不种植灌木,有更大的活动空间。除了尽量多的秋色叶树种外,沿园路栽植秋季观果植物,形成“金秋时节、硕果累累”的丰收场面,层林尽染的景色使秋天的校园显得格外热情和豪迈。安排了黄、红两种强烈色彩效果的高大乔木林。骨干乔木选择如银杏、无患子、榉树、枫香等色叶大乔木,以板栗等常绿果树做背景林带,同时配以红枫、桂花、海棠、柿树等观叶观果小乔木。灌木选择火棘、八角金盘、六道木、伞房决明等。
水澜思缥:以青松翠柏及竹海为主要树种,与雪香园景观相呼应,暗含省委党校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氛围。乔木造型如黑松、火炬松、金钱松、罗汉松、侧柏、园柏、紫竹、毛竹等,下层灌木以观花常绿耐阴植物为主,如金丝桃、朝鲜栀子、八角金盘、洒金珊瑚等,草木以常春藤、红花酢浆草为主。
(4)溢馨园:此园临近运动场馆,也是适合师生健身锻炼的生态绿地,空间开阔明快,通透感强,单纯的林缘线构成了简洁的林缘围合出草坪空间,形成校园内最开阔的草坪,选择耐践踏的矮生百慕大以方便维护,是人们集会交流的好去处。
主景树种选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桂花(清脑安神),多品种多规格。意为我校学员在共产主义理念的引领下茁壮成长,不断取得成绩,进一步提高党员的精神境界。
种植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乔木如银杏(润肺养心)、枫香(祛风处湿)、杜仲(补肝肾)等,小乔木如龙柏(安神调气、镇痛)、杨梅(和胃消食)、山楂(健胃)、枇杷(花痰止咳)等即观果又具有保健功能。灌木如金丝桃(清热解毒)、贴梗海棠(疏径活络)、火棘(健脾消积)、绣线菊(治跌打损伤)等。
(5)雪香园:成片种植梅花,梅林花开之际,梅花盛开时,幽幽花香迎着寒风扑鼻而来;清新微甜,如白雪纷飞。选用香樟、红楠、广玉兰、深山含笑等常绿树种,利用水杉等挺拔乔木丰富植被林冠线。
(6)“源畅园”:分隔学员宿舍与食堂之间的隔离林带,围绕“岁寒三友”松、竹、梅展开主题,让人们冬天的严寒下依然能感受到满眼的绿色,营造出“万壑松风”、“竹海听涛”的磅礴气势,被人们作为保持本真、坚强不屈、革命者永葆青春的意志和体魄的象征,作为正义神圣的象征,成为永恒的审美意象。
(7)“新桥春晓”:整理现有植被景观效果,适当种植乔木如杨柳、榉树、樱花、合欢、桃花、梨花,以及红花继木、栀子、杜鹃、金缕梅、木绣球等,呈现层次丰富、色彩缤纷、自然和谐、四季可赏。同时,增加水生植物,如:荷花、芦苇、斑茅、石菖蒲、水葱。
(8)学员宿舍(厅)前绿地:此绿地作为西侧同春竹韵的延伸,沿主道路缀以红枫、桂花、香泡等观叶观果小乔木,同时用一片落叶高大乔木形成背景林带,将学员宿舍掩隐在一片绿色环抱之中,更静谧更安逸。灌木选择火棘、八角金盘、六道木、伞房决明等。
(9)教学楼组团绿地:此区的植物功能上应形成幽静美丽的环境,不影响室内的通风采光。在校园平视或在楼上俯视,都能取得最佳观赏效果。由于此区是师生休息、游乐的中心,绿地宜采用自然式的布局,设置水面、花架、亭廊、坐凳等,各园林小品之间用树木与花草结合在一起。水池中种植荷花、睡莲,岸边可种植扶芳藤、蔷薇等藤本植物,使水面自然入画。适当种植合欢、三角槭、栾树等,用以遮阴和创造一种幽静的环境。也可用大叶黄杨、小叶女贞等常绿灌木,围成半封闭的空间,宜于学生学习、乘凉。此外,绿地内应广植花灌木,花开不断。该区与校园大道、运动场地相邻部分可用桧柏、大叶女贞等构成高篱,起到防尘、防噪的隔离作用。
(10)生活区组团绿地:该区的绿化功能是创造安静、卫生的环境,便于学习休息。植物配置的原则应简单、实用,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如沿宿舍四周砌筑花池,种植一些低矮的花灌木,如金钟、珍珠梅、龙柏球等,既不影响室内通风透光,又具有美化效果。楼前有较大场地的宿舍区,可种植树冠较大的落叶乔木,既便于学生在大树下活动,还可遮阴、纳凉。在楼墙适当位置可种植爬山虎等攀援植物,增加立体绿化面积,也可起到防晒、降温的作用。
(11)校园道路的植物配置:主干道绿化应以遮阴为主,支路、小径以美化为主。种植选择应以榉树为主要行道树种。小乔木以观花为主,如樱花、合欢、桂花等。使道路景色简单、明快。地被主要采用红花继木、小叶黄杨、春鹃、栀子等花灌木沿路种植形成模纹花坛。
七、景观元素控制
座椅:座椅的选择及安置、意义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开放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
标志牌:环境标志牌在帮助识路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成功的环境标志牌可增强局部及校园景观的统一性。
废物箱:校园内配备的废物箱应设计纯朴、耐用、不易破坏及易于维护,废物箱采用废物分类收集方式,增强学员的环保理念。
公共艺术雕塑小品:配备与校园环境相适应的特定形式艺术品,主题应有着高度的启迪感,从而增强知识性,学员交互性及教育意义。
八、电气设计
室外环境照明系统电源就近引来,电源电压为380/220V供电,放在门卫配电室集中完成控制。系统分道路广场照明、景观照明两部分。
1、道路、广场照明
道路照明照度应达到国家规范所规定的标准。照明光源应具有寿命长、光效高、透雾性强、一致性好并节能的特点。根据设计功能、级别及周围环境选择相应的灯具,采用环保节能的太阳能灯具或采用小功率气体放电灯,设计中尽量做到“见光不见灯”。在校园的主道路旁布置3.5米高的庭园灯作为道路照明。灯具间隔25米左右。在一些通向主要游憩空间的路径上,采用藏地型的地下嵌入灯具,既可作路径照明,又达到了引导性的效果。
广场照明应采用光源寿命长、高显色性及高光效的气体放电灯。采用景观灯照明方式使广场足够明亮,且亮度均匀,减少眩光,地面设置辅助照明地灯、投光灯、侧灯使广场更富于美感。
2、景观照明
景观照明充分运用光线的强弱变幻、色彩搭配及强光照射等特点,使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及景观建筑物在黑夜降临后能熠熠生辉、光彩动人,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夜景特色,并全面地展示出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以达到满意的照明效果。景观照明工程主要分为水体照明、植物照明、雕塑照明以及建筑小品照明等几种形式。
3、水体照明
水体系统:选用光纤或LED变色灯勾勒出亲水平台和小桥的形状,倒影在水中,而对校区的其他水体不做通常手法的描边处理,在溪流跌水处及水中卵石遮蔽处埋设水下彩灯,突出跌落溪水景观的夜间效果。
4、植物照明
宜用冷白色的光源对树木照射,泛光灯安装在地下。对相对独立的树,在树下安装两只金卤灯,光线从两个方向照射,成特写镜头;对排成行的树木,采用藏地型的投光灯具,埋设于树与树之间,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对成片的树林,采用数只投光灯分别照射高低树木的树叉或树干,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应注意灯的隐蔽,并且避免产生眩光。花卉照明采用显色性良好的光源,光源宜自上而下。
5、雕塑照明
校园内的雕塑小品照明主要采用窄光束泛光照明,将投光灯安装在地面或地下,照明点的选取,取决于被照体的类型。目的是照亮雕塑的全部,但不要均匀,依靠光影以及亮度的差别,把它的形和体显示出来。
6、建筑小品
校园内的景观建筑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用在建筑物本身上安装灯具或在附近地面上设置投光灯。
灯具和灯杆在白天本身就是一个景观元素,故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其造型要与周围的建筑,景观等环境相协调。且应创造亲切的气氛和避免眩光。
室外低压线路采用YJV22-1KV聚乙烯绝缘护套铜芯铠装电力电缆直埋地敷设埋深不小于0.8米,过道路及砼面时穿加厚钢管保护。
7、广播音响
在学校入口、主园路和溪边等设户外落地音箱,播放音乐,给人以高雅的享受。落地音箱功率5W,间距为25m,敷线采用双环路式。音响系统交流电源从就近配电柜引入,同时配带直流蓄电池作备用。具体需委托有关专业单位设计。
九、给排水设计
1.规划依据
本院规划专业提供的有关图纸及文字资料;
给水排水专业的有关规范及规定;
2.给水设计
校园室外环境中的水体系统:水源主要采用提升泵将新桥港的水提升到内湖,再利用北低南高的地形,最终在校园的北侧排入新桥港。学员楼北侧的水池的水源由校内的给水管网就近引来。多余的水就近排至校内的排水管网。
绿地浇灌系统:由于绿地的多样性与不规则性,建议绿地浇灌采用手动(快速取水阀取水)分段分区完成浇灌工作。绿地浇灌、场地冲洗、道路清扫用水取自内湖的水,以利于循环保洁又节省资源。
3.排水设计
雨水排放:大部分绿地与广场可通过地形整理,使雨水自然排入附近水体;在不利排水的广场内或道路上可设置雨水口,雨水经雨水口汇总后通过雨水管就近排入水体,作为水体系统用水的补充。或就近排入室外雨水管网中。
4.管材设计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 篇6
关键词:高校 校园规划 布局与构成
建设未动,规划先行。长春建筑学院在“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的推动下,面临扩大、调整、改制、搬迁、新建等各项任务。新校区校园规划空间环境布局与构成等问题的思考对打造布局灵活多样,文化特色鲜明的长春建筑学院新校区校园规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校园整体设计以组团建筑群为基本构架,主要空间结构层次丰富,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融为一体,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多种时代与多种设计风格的建筑并存,雕塑、绿化、水体、小品形态各异,校园犹如一本打开的立体的建筑史书,充分体现了建筑类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历史沧桑。引入“联邦式组团式”的校园功能布局模式的灵活设置,打破传统的大学校园功能布局方式,避免因教学区、学生宿舍区、运动区等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布局分开且各功能区交通流线长的问题。解决困扰设计者因学生规模大、校园用地面积大、学校建筑面积大引发的交通问题,“组团式”加强了每个组团学习、生活、运动等功能配置的完整性和融合性,力求使学生的出行、学习、活动在每个组团内完成,使交通更加便捷,体现了该规划对学校未来发展变化的高度适应。新校区在组团式规划布局基础上由集中教学、生活组团区、教职工生活区 、科研产业基地与学生创业基地三大功能区组成。各功能区相对独立,校园中心环绕主要校区的规划路和次路呈串联状布置,每一个区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和设施,加以完善和拓展,形成相互协调又各具特色的区域。校园内规划大量舒适的步行空间。国内外诸多大学的实践也已表明,很多现代大学的空间体系由于当初规划的刚性太强和决策系统僵化,已造成其应变性差,并进而影响其持续性生长。
校园景观以绿色山脉、水体为景观核心,整个校园高差变化丰富,校园的中心广场平整开阔成为校园的空间中心,各功能区围绕广场布置。大型体育场和小型的篮球场、体育馆因功能和使用人群不同成为区域核心,既可以组团式方便运动,也能过共享资源。教学科研产业基地与学生创业基地布置于侧,体现管理的中心职能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教学、生活区分散在各个组团,校史馆、校友馆、大学生创业中心、图书馆大楼为功能核心,两核间以绿化轴、庭院、广场形成的步行“软空间”相连接,形成同一功能内部的自由步行区。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汽车时代的交通系统的设立。新校区道路的走向、纵坡、标高的确定需和工程系统统筹考虑, 道路系统必须考虑内外交通的弹性发展和控制能力的合理组织。中心广场、教学区、生活区、步行景观、水体、科研产业区、商业街与环形车道相连从而构成校园内完整的道路网络。
大学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楼、图书馆、研究室、实验室、体育场、休闲空间、娱乐空间、寝室楼生活空间等,承载着师生大量的教育教学、生活等活动。
校园建筑物作为校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建筑环境格局直接影响教育的生活、文化状态、学术氛围,高校教育新模式的改革直接反映在教育建筑的格局上。因此,在装饰学院新区的规划中,注重以人为本,以组团式分区和布局,以集中教学、生活组团区为核心,教职工生活区、学生实践区、科研产业基地与学生创业基地各区有序排列。科学合理的规划校园建筑的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层数、高度、形式、内外装饰特色, 调控弹性与动态空间、动态与静态空间相互支撑,彼此呼应。
新校区主要设计元素特色鲜明。图书馆是由典雅的古希腊三大经典大理石柱式和古罗马的穹顶建筑构成、土木系实验楼以高直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为主、现代风格的艺术设计教学楼、西班牙风格的教授餐厅等建筑体现了人类不同历史阶段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多元的建筑形式共存,走进校园犹如穿越千年建筑文明的历史,彰显了建筑院校的特色和设计者的智慧。
新校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优美。借助自然环境的高低起伏,随着空间感知视点的持续移动,整个校园犹如流淌的音乐,雕塑、小品、道路铺装、绿地、校园广场、水景广场等校园景观以及各种环境设施的映衬,形成引导、铺垫、激发、高潮、收束和尾声的环境空间序列。
新校区建筑材料生态化。新区大量应用多层、坡屋顶和天然饰面材料,独具匠心的风格形成了校园建筑独特的设计语言,借自然之景体现了对丘陵、山地地貌的充分尊重和理解,将人文的想象力和自然形态巧妙结合,浑然天成。校内建筑在选材上多使用砖、石、木等天然材料,彰显了大学校园的生态文化特性,体现了厚重典雅的气质和材料物质技术质感之美,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建筑注重丘陵山地地形的建筑形态表达、天际线处理。校舍建筑能体现典雅的气质,彰显大学建筑文化特性;建筑形式上,既有穿越历史的厚重,又能在时光荏苒中历久弥新。材料使用上尽量使用砖、石等天然材料,与环境对话并有利于形成统一连续风格。
长春建筑学院外部环境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地形地貌、建筑风格以及学校的各功能区域, 科学布置各绿化组团、中心广场, 从而创造如画的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护原生态和地貌,最大限度减少土方量;巧妙利用地形,灵活布置道路,合理规划工程管线,发挥自然景观优势,营造和谐的山地校园景观。行人车分流。在人流集中的组团设计的教学区和生活区采用“步行优先”的原则,将组团内部步行系统和校园环路有效的结合起来,以满足师生步行的安全需求。校区以车行道路作为区分动静、人车、内外等功能属性的界限进行基本分区,完成校园环境从外围到内核的“动”到“静”的逐层过滤,使生态轴心内核保持舒适、宁静的高校学习环境。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原有地形、山林、水体、湿地以及物种多样性基础上,服从整体进行创作,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依托。大环境、小环境的高度统一,建筑小品、雕塑作品、有氧步道、喷泉、水体等,充分发挥软质景观在景观环境中的作用,体现大学校园应有的文化气质。长春建筑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中合理运用点、线 、面的绿化手法,精心设计的雕塑、叠石、草坪、流水、花丛、造型树、彩色艺术路面、石灯及小建筑等,在校园中都有反应和展现。
某高校新校区校园网络规划设计 篇7
关键词:多层交换网络,综合布线,无线局域网,安全性,可扩展性
1、引言
现今国内大学校园网络一些公司网络多还是采用传统的单层拓扑结构, 布线系统也很混乱。往往造成了网络事故频发, 而且一旦出现事故不能及时处理并恢复网络运行。网络安全硬件安全系数也不高, 致使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滞后。多层交换网络结构可以使得网络安全系数提升, 并也在事故出现时能提供设备链路冗余以保证网络运行, 保证可靠性并减少经济损失[1]。综合布线系统合理规划园区大厦等的线路使得线路智能化安全系数提高并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2、校园网总体结构设计
2.1 建设目标
根据新校区规划图对新校区校园网进行规划设计, 给出校园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和具体网络设备型号、数量及信息点分布情况。
根据校园网的总体需求, 结合对应用系统的考虑, 本次网络建设的设计目标是:高性能、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安全性、易管理的千兆主干网络平台。
2.2 校园网系统的组成
校园网系统可分为硬件和软件2大系统。
硬件系统主要由网络拓扑和综合布线系统组成。
1) 网络拓扑
网络拓扑是指用传输媒体互连各种设备的物理布局, 特别是计算机分布的位置以及电缆如何通过它们[2]。
校园园区较大, 而且分几期工程建设, 所以采用多层交换网络结构设计。多层园区设计的优势之一就是可扩展性。学校能够很容易地增加新的建筑物和数据中心, 而无需改变设计。通过利用主干的冗余, 将可以扩展建筑物区块的冗余。所以在理想状态下, 为了尽量扩大冗余的益处, 这些交换机应该位于不同的建筑物[3]。校园网拓扑图如图2.1所示。
2) 综合布线系统
对于现代化的大楼来说, 综合布线就如体内的神经, 它采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标准材料, 以模块化的组合方式, 把语音、数据、图像和部分控制信号系统用统一的传输媒介进行综合, 经过统一的规划设计, 综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中, 将现代建筑的三大子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 为现代建筑的系统集成提供了物理介质[4]。
软件系统主要由网络管理软件、管理软件和日常应用软件组成。
1) 网络管理软件
网络管理软件可以监控校园网的运行情况, 能够快速地直观地使网络管理员发现问题, 并最快地做出解决问题的决策尽快解决问题。
2) 管理软件
比如计算机数据中心用于监控学校内用户是否通过校园网向外发布违法东西, 校园网接入计费, 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 收费系统等等。
3) 日常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很多, 如日常老师上课使用PPT课件教学用到的Microsoft office, 播放视频使用的播放器, 浏览网页用的浏览器, 下载网络资源的下载工具等等。
3、校园网安全设计
3.1 校园网安全体系组成
校园网络安全体系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防范体系。
1) 防火墙设置
2) 采用入侵检测系统
3) 漏洞扫描系统
4) 网络病毒的防范
5) 内部防范
3.2 安全设备及软件选择
在网络安全的设备和软件选择方面, 从兼容性考虑采用了兼容性好安全新好的设备和软件[5]。软硬件设备都选用了国际领先的产品。防火墙采用了华为赛门铁克的企业级防火墙, 该防火墙集成了入侵检测系统。杀毒软件采用的是Symantec Endpoint Protection即SEP系列, SEP是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无缝整合, 并且带有主动防御模块。漏洞扫描系统采用的Retina Network Security Scanner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和补救管理工具。
4、校园网网络设备设计
4.1 网络设备的基本技术参数要求
1) 路由器
由校园网高峰时段白天840M/S, 晚上1.23G/S的吞吐量来看, 路由器应至少选用转发速率GBit甚至10Gbit的高端路由器。应该支持Q o S支持ACL过滤, 为了安全应该支持防止多种攻击, 比如ARP攻击、DOS攻击。为了方便管理应该支持WEB管理或者远程登录。
2) 防火墙
防火墙连接在路由器与核心交换机之间, 应该接口为光电接口, 插槽模块方便扩展, 吞吐量达到千兆, 支持WEB管理或者远程登录管理, 多种防止入侵检测机制, 高可靠性以保持设备的持续运转工作。
3) 核心交换机
因校园网设计为多层交换网络, 则核心交换机需3层甚至更高层交换机。因为不仅需要负载接入公网流量而且还有校园网内部流量, 所以背板宽带, 转发速率要求很高。背板宽带至少数百G p/s, 转发速率至少应为1000Mps。为了方便管理应支持管理软件, 还要有V L A N功能。
4) 分布层交换机
分布层交换机因为要隔离各建筑群区域的广播划分本地VLAN也需要3层交换机。对于宽带负载大的建筑群区域的分布层交换机也应该有高背板宽带和高转发速率要求。并且具备VLAN功能和网管软件方便远程管理。
5) 接入层交换机
接入层交换机为2层交换机, 应具备VLAN功能, 同时某个接口损坏其用户无接口可用的状况应采用多接口或者模块化接口的交换机, 方便留取接口备用或者直接更换接口模块。而且有些用户较多的楼层需布设多个交换机, 则选用可堆叠模块交换机比较好。
4.2 网络设备选型
从设备的技术指标, 先进性还有价格等各方面对比采用了国产华为的产品。华为是全球先进的网络设备提供商。
1) 路由器
华为NetEngine 80E参考价格¥145000~200000元。
2) 防火墙
华为赛门铁克USG 3030-C01参考价格¥90000~150000元。
3) 核心交换机
华为Quidway S9312参考价格¥85000~95000元。
4) 分布层交换机
华为Quidway S9306参考价格¥55000~60500元。
5) 接入层交换机
华为Quidway S2352P-EI (AC) 参考价格¥4000~4400元。
6) 无线A P
LINKSYS WAP4400N参考价格¥1800~2200元。
7) 服务器
Dell PowerEdge R710参考价格¥16800~26000元。
5、结论
本文设计的校园网络能够很好地解决链路冗余, 校园网络安全, 使校园网保持先进性和可扩展性, 方便网络以后升级和维护。即使某些设备故障或者其他原因致使网络故障也能快速解决问题和恢复保持网络持续稳定运行。但本设计在实际施工架设等方面设计还有待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Richard Froom, Balaji Sivasubramanian, Erum Frahim著.组建Cisco多层交换网络 (第4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6月
[2]雷震甲主编.网络工程师教程 (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3]刘正勇编著.校园网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薛颂石主编.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6月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 篇8
适应性概念被引入设计理念中已经广泛应用在建筑设计研究、室内设计研究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 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一脉相承, 但对其适应性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将适应性概念引入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研究中是可行的, 这有利于将校园环境建设的研究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 更有利于高校新校区的文化景观设计和校园文化的传承。
一、适应性设计的概念
适应性 (adaptation) , 是系统与环境相协调的行为。生物学家达尔文最早在进化论中提到适应性的概念, 用于解释生物种群的进化和生存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劳伦斯·亨德尔森 (Lawrence Henderson) 进一步发展了达尔文的适应观, “适应”包含为有机体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这一假设, 而有机体的进化是对这一有利条件的反应。亨德尔森的论述表现了其适应理念的有机体与环境双向互动性和存在的整体协调关系特征1。
校园文化景观的适应性设计就是以整体观为前提, 以使文化景观适应客观的外部环境条件为目标, 对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最主要的几个方面和设计要素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 其结果达到校园文化景观与客观条件和内部关系相适应, 最终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目标。
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目标是满足其与校园学习生活模式的适合关系, 就是说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 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出发点必须以人为本。适应性设计重要内容即发生在影响文化景观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关系”中, 具体的设计活动是在二者之间寻找着相互适应, “左右逢源”:了解外部需求与限定, 然后组织内部结构, 然后接受外部的评估、反馈, 然后修改内容, 如此循环往复2。校园文化景观设计要素包括景观表达要素、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地域环境等方面, 适应性设计就是这些要素要通过自我调整满足师生的需求和需求的变化, 同时使校园文化景观符合现代师生的审美需求。
二、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分析
高校新校区所处客观环境因素复杂, 校园大环境的规划设计要适应其所处的客观环境, 校园文化景观的适应性设计则要以以上两方面的环境为基础, 通过自我调整内部结构, 适应发展变化的环境, 形成可持续的环境空间和结构性能。高校校园环境空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缩写和见证, 同时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为校园环境注入新的内容, 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一) 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总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整体性原则, 这与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校园文化景观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适应性设计不仅是要适应外部环境, 更要适应内部机构。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包括了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即校园精神文化的整体性和文化景观架构的整体性。同时, 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和景观文脉与老校区的一脉相承, 文化景观的适应性设计应保持校园文化精神的整体性。
2. 多样性原则
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多样性原则。师生的不同需求和校园文化的发展和整合都体现了校园环境的多样性, 校园文化景观的多样性设计是满足师生不同需求的手段, 也是增强校园活力的方法。多样性使校园环境具有矛盾性, 这是校园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推手。
(二) 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内容
1. 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适应性
以人为本是设计的根本, 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根本就是为广大师生服务, 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是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首要研究的课题。大学生每天处在同一个校园环境之中,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传统的校园环境有很多制约学生发展的地方, 例如学习环境单一、交流空间缺乏等, 高校新校区的文化景观设计应以引导学生产生积极进步的行为为出发点, 切实考虑大学生这一校园空间活动的主体和他们的行为心理需求。很多高校新校区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景观设计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 但空间活力缺乏, 究其原因, 就是没有切实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需求的角度出发, 无法满足他们的生活学习需要, 因此, 研究校园文化景观与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适应性是很有必要的。
2. 高校校园文化精神的适应性
高校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景观的内涵所在, 不仅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发展中的丰富积累, 也是现代文化的引领者, 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校园文化景观应整合这些文化特征和片段, 表现整体的校园文化精神和文化的多样性。各个高校同处一个教育系统之中, 同时具有高校普遍的基本特征和各自特色鲜明的文化精神, 因此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精神的适应性对创建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文化景观表达要素的适应性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是通过各个表达要素共同作用展现出来的, 任何一个表达要素设计的不适应性都会影响到文化景观内涵的表达和功能的实现。每一个独立表达要素的适应性和个表达要素之间的适应性和和谐性都是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只有这些表达要素达到自身和相互间的适应与和谐才能创造出整体、和谐、多样性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
4. 地域的适应性
地域的适应性包括地域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特征和地域文化的适应性。地域气候环境影响着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与可行性, 例如植物的选择在北方和南方的高校中具有显著的不同;地理环境特征是校园文化景观布局应遵循的基础, 因地制宜设计景观链和景观节点, 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和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的规划设计中就最大限度保留了原址的地理特征, 节省了建设资金也保护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地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对地域文化应采取保护与吸取精华的原则。
三、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方法
适应性设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 需要协调各个设计要素、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 具体到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 可以从理、情、境、意四个方面来讨论其设计方法。
(一) 理—行为心理的满足
高校校园景观空间的主体主要是师生, 他们的需求相对统一但又有不同,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变化, 这就要求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不同和变化, 也就是适应这些需求和变化。
西蒙兹认为“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 不是空间, 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 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 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 以最好的服务来表达功能, 最好的产生所欲规划的体验3。”我们都知道校园文化景观规划的体验和服务的对象是高校师生, 而不是设计师或其他人, 但是在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中主要的设计者和决策者是设计师和极少数高校相关负责人, 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往往是强加给真正的使用者的, 尤其在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景观设计中尤为突出, 这就造成了很多新校区没有人气和活力。因此, 应该让广大师生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参与到设计中来, 校园文化景观才能达到其设计的初衷, 满足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
(二) 情—文化氛围的塑造
自古以来, 文化都是教化和鞭策人类的使者。高校校园更以独特的文化氛围区别于外界, 老校区之所以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是因为在老校区的布局、建筑、色彩、景观链中无不反映了校园文化精神和悠久的历史, 而新校区多关注大量使用现代的设计方法、理念、材料和技术, 忽视了与老校区景观文脉的传承, 造成了新校区文化氛围的缺乏。因此, 在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中要把老校区的景观文脉引入进来, 创造具有心理认同感和场所归属感的校园景观环境, 只有将新老校区作为一个文化整体考虑, 才能给师生一个统一的心灵记忆, 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环境, 新校区的文化氛围才会越来越浓厚, 景观环境越来越和谐。
(三) 境—表达元素的协调
校园文化景观的表达要素是多元化的, 不同于设计建筑单体, 每个表达元素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又互相影响制约, 使得校园文化景观的构建是一个科学、严谨、多学科参与的复杂过程, 大从整体布局、景观节点设计、形式和色彩的选择, 小到植物的选择都会对最后形成的景观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所有参与设计的表达元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形成与发展都与其他表达元素发生着联系, 对比与协调是常用的设计手法。另外, 表达元素的和谐设计不仅会形成完美的景观形式, 其形成的景观空间氛围也对师生的行为方式加以引导, 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行为需求的满足。总之, 表达元素的协调设计运用是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方法, 需要整体考虑和设计。
(四) 意—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文化景观的文化底蕴来自于内含的文化演进的连续性, 在外在表现上形成了明显的景观动态变化。这种文化底蕴正是一些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景观所缺乏的, 老校区的景观新旧交叠, 留存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树木、雕塑等与学校历史有关的残迹, 共同形成了学校文脉, 新校区的景观设计要继承老校区的景观文脉, 有选择的保留文化气息浓厚的景观元素, 使其融入新的景观, 体现历史的回声。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可以为文化景观提供创作素材, 从学校历史和社会各界挖掘先进的人物和事迹, 增加景观的文化内涵, 使学校充满人文气息。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还要重视与现代社会的接轨, 高校处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体现和引领时代潮流, 所以校园文化景观在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文化的同时, 也要引入新的理念和事物, 表达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景观形式, 才能不被历史长河淹没。
四、结语
当今, 世界变化万千, 高校新校区的文化景观设计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新的变化和新的挑战。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变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差异性和传承性、新的景观形式、新的景观材料、新校区地域气候和人文文化等都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设计使得文化景观与校园环境、地域环境相合, 其最终目的也是解决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校园文化景观作为一个具有各种特征的复杂的系统, 其适应性设计应从整体出发, 不断调整相关要素使之适应客观的外部条件, 同时设计应遵循多样性原则, 改善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风格趋同的问题, 也可以满足高校师生不同的需求, 创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
摘要:适应性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已经应用在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之中。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适应性有其独特的一面, 从使用人群、整个校园环境、景观表达元素的复杂性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将适应性设计方法应用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 需要协调各个设计要素、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 从理、情、境、意四个方面来讨论其设计方法。
关键词:新校区,文化景观,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劳伦斯·亨德尔森.环境的适应[M].麦克米伦公司, 纽约, 前言, 1913.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79.
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管理 篇9
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 很多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触目惊心, 对这些问题, 必须要认真对待。
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基本特点
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直接动因是扩招, 另一个动因就是各地方政府力量的推动。也正因为如此, 形成了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基本特点
1.投资规模大。
近年来新校区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特征, 其投资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征地多数超过老校区, 少则一两千亩, 多则好几千亩;投资额少则六七亿元, 多则几十亿元, 超过了学校以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投资总和。
2.建造周期长、工期紧。
新校区建设工程建造周期长, 一般小型工程可当年竣工, 中型或大型工程需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此外, 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全国范围内教学迎评的展开, 工期要求都很紧, 形成了长周期中的紧工期。
3.涉及面广。
新校区建设涉及面广, 包括教学楼、教师公寓和学生公寓、校园建设规划、征地拆迁、道路建设, 各种供电、供水、供气的地下管线、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4.不可预见的因素多。
新校区建设项目建造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 如气候的制约等, 往往对工程造价和工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高校新校区建设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新校区建设工作的管理方面, 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
1.新校区建设的前期筹备工作薄弱。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址。在什么地方建设新校区缺乏科学论证, 往往是政府主导。二是校园规划。主要是新校区规划建设模式使得校园与城市的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相互都出现硬件设施重复投资和建设问题。近些年来还存在部分高校在制定校园规划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总之, 各高校热情致力的新校区建设, 其校园规划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规划不科学带来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以及其它问题, 必须予以重视。
2.新校区建设管理模式与行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 高校新校区建设工作大多由学校的基建处进行管理, 或组建建设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 总之, 是由学校直接管理各项工程建设工作。学校直接管理模式的缺陷已日渐明显, 体现在:易受到学校的行政干预而不利于工程建设的科学决策;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受到相应的限制, 不利于他们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 不利于把工程建设中的某些阶段性 (如前期论证、后期评估) 工作做细、做充分。
3.新校区建设“负债运行”问题突出。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 许多高校已经成为银行的“债务人”。另外, 由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不细致, 导致后期被动, 出现建设工程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 部分高校资金运转已有困难。
4.新校区建设中腐败现象不容忽视。
基本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一直是社会腐败的高发地带。随着高校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腐败现象的影响也使得高校基建领域产生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因高校基本建设而产生的腐败案例。
加强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管理
1.加强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科学决策。
新校区建设, 应首先由职能部门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包括项目建设规模、投资额度、资金来源、工程预算、招标程序等, 然后提交学校党委讨论, 并将讨论意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并进行民主表决, 形成决议后责成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实施。同时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做好新校区总体规划工作:一是在校园规划方面要注意因校因地制宜, 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定, 切不可盲目攀比;二是保持校园规划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三是要认真解决好老校区的优化使用问题。
2.积极推行代建制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既有其一般的特征, 又有特殊性, 原有的建设指挥部模式、基建处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校区建设的管理需要, 因此需引进先进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模式——代建制, 促进建设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职能分离, 通过专业化项目管理, 最终达到控制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实行代建制后, 项目建设单位无需再抽调人员成立基建班子, 以减轻学校的工作压力;同时建立投资方 (政府或高校) 、代建方和使用方 (高校) 三者之间相互约束的监督机制,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监理等制度。这样既可以确保工程质量, 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3.建立并完善过程审计制度。
高校的新校区建设必须进行全过程审计, 需要内审部门关注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从加强管理入手, 对出现的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 使审计部门在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其它管理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从中总结经验, 为建设管理部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 帮助他们完善内控制度。
4.完善管理体制,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高校新校区建设融资渠道研究 篇10
(一) 财政一般预算拨款。
财政一般预算拨款是我国高校办学经费最重要的来源。财政一般预算拨款一般会限制用途, 尤其是2014年新颁布的《预算法》更加要求预算单位要严格执行预算, 不得随意变更资金用途, 不准挪用专项资金, 合理规划、认真编制财务预算。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财政一般预算拨款收入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二) 财政专户核拨收入。
财政专户核拨收入是指财政部门返还高校的学费、住宿费及其他杂费等非税收入。随着财政改革财政专户核拨收入也要作为预算资金进行财政零余额管理, 这就缩小了高校对于财政专户核拨收入的支配力。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财政一般预算拨款收入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三) 其他收入。
其他收入在高校中指的是除财政一般预算拨款和财政专户核拨收入外的收入, 主要有利息收入、本级横向拨款、非本级财政拨款。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其他收入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四)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指的是高校投资开办的企事业单位经营结余的上缴收入。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单位经营结余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五) 科研收入。
科研收入包括课题经费、技术服务收入、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等。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收入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六) 银行贷款。
以本文研究的案例高校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其新校区建设需要大量建设资金, 通过自筹方式解决很困难, 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银行贷款。现已与中国农业银行邢台县支行签订了7, 000万元贷款合同, 用于新校区建设。随着政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新的《预算法》执行, 地方债务严格控制, 都对高校进行银行贷款起到了重大影响。
二、高校新校区建设融资渠道的拓展
为实现高校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拓宽高校融资渠道, 保障高校日常教学运行、人员经费支出及基础设施建设, 有许多发展成熟的融资渠道非常适合高校融资, 总结如下:
(一) 资产置换融资模式。
资产置换融资模式同样可以运用到高校融资中, 总的来说有以下三大优点: (1) 高校旧校区往往处于市区黄金地段, 土地价格较高, 使用资产置换融资模式可以快速融得大量资金, 从而达到高校快速融资的目的; (2) 高校旧校区一般闲置不用, 通过资产置换将能最大限度地优化高校资源的配置, 把呆滞资产变为流动资金; (3) 高校实施资产置换涉及不到债务问题, 因此不会面临太大的财务风险。
河北联合大学位于唐山市区, 地理位置优越, 为响应河北省政府号召, 河北联合大学将校区进行资产置换, 唐山市政府出资在曹妃甸开发区建设占地4, 500亩新校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科技学院位于南昌市, 利用资产置换获取1.5亿元新校区建设资金, 改善了办学条件;2010年河南省政府牵头, 将省内高校766亩闲置校区进行资产置换, 获取8.3亿元资金, 大大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
(二) BOT项目融资模式。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 含义是“建设—经营—移交”。在高校中运用BOT项目融资模式筹集社会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有以下优势:高校建设资金筹集成功可能性较大;解决了高校基础建设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的问题;BOT项目融资风险较低。
天津大学采用BOT融资模式筹资1, 600万元建成天津大学国际会馆, 这是我国第一个BOT融资模式运用到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案例;中南大学建设学生公寓采用BOT项目融资模式, 筹集社会资金9, 000余万元, 解决了建设经费缺口问题;上海水产大学建设学生公寓时, 资金短缺, 采用了BOT项目融资模式筹资2.8亿元, 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南开大学建设深圳金融工程学院也采用了BOT项目融资模式。
(三) PPP融资模式。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英文缩写, 含义是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从2014年开始, PPP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方兴未艾, 经过一年的发展, 形成了一定气候。财政预算单位响应政府号召, 纷纷运用PPP模式逐渐将政府性债务转变成企业性债务。高校作为财政预算单位, 完全可以运用PPP融资模式筹集新校区建设资金。
三、高校新校区建设拓展融资渠道的建议
(一) 继续提高财政拨款水平。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受益的。国家财政应该进一步提高财政拨款水平, 在确保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基础上, 继续增加。以河北省来说, 河北省财政在本科院校已经实行了生均经费拨款, 生均经费已达到12, 000元/生。在高职高专院校, 2015年生均拨款不低于6, 000元/生, 到2017年增长到12, 000元/生。这将是河北省高校教育经费最充足的时代。
(二) 推行高校定价市场化。
政府职能部门可考虑放给高校学费收费标准在一定范围内的自主定价权, 让声誉好、办学佳的学校适当提高收费标准, 用市场化手段增加高校办学收入。
(三) 拓展融资渠道, 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加强校企合作。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被授予“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牵头单位”, 这就给学校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平台。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采取多种联合方式以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共赢, 例如可由企业资助委托高校培养定向人才或进行技术难题攻关, 或者高校依靠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向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等服务, 或者双方合作建设高校科技园区, 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也可以尝试以上办法, 服务当地经济, 促进自身发展, 获取建设资金。
2、争取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既是增加收入的有利途径, 还是学术创新, 增强声望的需要。因此,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 创造良好学术氛围。此外,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高教园区, 和京港澳高速直接连通, 交通十分便利, 位置优越。其新校区除建设教学区、生活区等高校基础设施外, 还可以牵头建设科技园区, 引进中小科技企业, 协同合作, 互惠互利,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增加科研收入。
3、争取社会资金。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56年, 已有近60年建校历史, 毕业生中有不少事业有成者。学校应发挥母校亲和力, 引导企业和个人慷慨解囊, 并保证捐赠资金的公开透明性, 监督资金使用, 提高捐赠者对学校发展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雄伟.关于融资问题的探讨——以高等学校融资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 2011.19.
[2]孙凌峰.浅析高校融资渠道[J].中国总会计师, 2010.2.
我为新校区设计出份力 篇11
【关键词】中学校园;规划设计;设计理念;建筑设计;交通组织设计;景观设计
前言
我所在的中学地处老城区的中心,是省级示范性中学。近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学校新建了教学楼、综合实验楼,翻新了足球场、篮球场,目前还在新修室内运动场,学习生活环境大幅提高,但因老城区校园面积有限,各项教学设施的布置不尽如人意。借新校区规划征集方案之机,在此设计一个普通学子心目中的理想校园。
1.理想中学校园的设计理念
一个理想的中学校园,是充满青春活力的中学校园,是青年学子们学习知识的殿堂,是课后挥洒汗水的乐园,是同学们毕业多年后仍怀念的地方。老师和学生是校园的的主要使用者, 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师和学生的教学与生活需求,才能使中学校园充满活力。在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放到更重要、更根本的位置,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要将人的需要作为第一位的要素来考虑,将人的真实感受作为衡量建设的主要标准。因此我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学校园的整个规划、建筑、环境、室内设计之中。
人性化的校园规划设计是新校园建设的灵魂,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新校区开发建设的第一步。因此在某中学校园规划设计中我们对师生的日常行为包括学习生活方式等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其目的在于为新校区的师生提供合理的、人性的“建筑空间”,并赋予其现代精神和人性化的学习生活方式。
1.1人性化新校区建筑设计
新校区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等主要建筑是校园建筑设计的主体,每一栋单体建筑物的设计应创造合理、健康、舒适、安全和符合审美要求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建筑设计与审美是人类文化创新活动的一种形式。建筑设计与审美上的差异和融合,与文化上的差异和融合,存在必然的联系。任何建筑设计上的变革,建筑审美的差异与冲突,都可以在引起建筑设计及其审美变化的文化中找到答案。不同的建筑物需要根据不同用途及人员容量进行不同的外形与内部设计,这是校园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基础。校园不仅是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青年学子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载体。人性化空间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各种精美实用的空间设计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和享用。建筑的造型、立面、色彩等是大家直接感受最强烈的部位。除室内部分外,公共部位设计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需求。一楼大厅、楼梯间、电梯间及公共走道、甚至于所有公共空间都要精心设计。同时人性化的设计也要求在无障碍的设计上体现出对残疾人的关爱。
1.2人性化新校区校园环境设计
校园环境是校园规划设计的灵魂。环境决不单指绿化景观,环境的概念几乎涵盖存在于人类周围的一切。归纳起来,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三个方面。自然环境强调生态性,社会环境突出文化性,物质环境提倡功效性。中学校园的环境设计应具备生态环境功能、景观文化功能和学习运动功能。从绿化、园艺、环保和节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注重环境的生态化与个性化,崇尚自然,追求原生的自然环境与人工元素的紧密结合。使学校师生在使用上的生理需要与观赏上的心理需要相结合;满足大家的学习、运动、生活等不同需要。同时,人性化的设计,如校园大道、绿化景观、残障坡道、教学楼、实验楼、体育场馆等设施的设计与布置,还应传达一种年轻人的活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体现出一种年轻人的校园文化,创造具有年轻人活力的环境空间。
2.人性化设计内容及特色
2.1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
规划中的新校区位于长沙市近郊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北侧,新校区由一条城市次干道与在建的新城区相连。新校区规划用地300亩,地块接近菱形;地块东侧为天然湖泊,湖面开阔;北侧为山坡,山上植被茂密;西侧与南侧均为丘陵和平地,这两个方向是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城市次干道从新校区的西侧呈南北走向经过。具体规划如下(见图1):
图1 某中学新校区校园规划平面图
中学新校区总体布局突出一个中心、一条轴线。我们将校门设置在新校区的正南侧,修一条道路将校门与新校区西侧的城市次干道相连;校内主轴线为校内步行主干道,主轴线上依次布置喷水池、一教学楼和中心广场;为突出学校特色、营造开放式校园气氛,设计方案摈弃牌楼式大门,改用绿化处理大门区域,此举将新校区最具特色的一教学楼完整地展现在师生和来宾面前。
以一教学楼后的中心广场为核心,将新校区分为南侧教学区、东侧运动区、西侧生活区共三大块功能区域,使新校区整体具有向心性。为最大限度地保留新校区周围的自然景观,在校区的东侧与湖泊接壤的部分不设围栏,仅用绿化带将校园与湖岸线隔开并沿湖设计步行道;校园北侧的山坡旁,利用平整土地砌成的山坡石质挡土墙作为校园的北侧围墙;校园西侧也仅用通透式围栏将校区与周围的建筑和市政道路隔离。
2.2新校区内的建筑设计
根据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大区域的不同功能要求,各功能区内的建筑设计要求有所不同:
教学区内的建筑要求功能性、合理性、美观性和经济性。我们需重点考虑每一间教室和教学用房的实用合理及阳光、通风、朝向等重要因素的相互平衡和取舍。楼内布局在学习、活动、社交等功能上要有空间分隔。为保持我校主建筑形象的连续性,参照我校在老校区新建的主教学楼,我们设计了新校区的一教学楼(外观视觉效果图见图2)。
图2 一教学楼外观视觉效果图
在运动区的布置中,为保证教学楼四周的良好视界,我们将足球场等大面积的开阔场地靠近中心广场,而将体育馆等高大建筑放置在了校园的东北角。体育馆的建筑设计是运动区的亮点(见图3)。
图3 体育馆外观视觉效果图
生活区由食堂、教工宿舍、学生宿舍、单车棚等组成,生活用房需体现舒适性、功能性、私密性和经济性。我们扩大宿舍楼的间距,并在楼间设置绿化花园,既解决了室内采光的问题,又增添了生活情趣。外窗采用彩色铝合金窗框、白玻璃。窗户采用外飘窗,并考虑空调室外机的安装位置。食堂因为开间大、进深长,选择了大面积的景观落地窗。以上设计都是为生活在校内的师生着想,体现了生活区设计的“以人为本”思想。
2.3新校区的校内交通组织
结合新校区地形,校园内交通实行人车分流,在生活区下方设计机动车地下车库。南向学校大门及教学区、运动区全部为人行区,在学校北侧生活区旁开设机动车专用侧门和车库出入口,一切车辆和生活物资均从北侧机动车侧门进出。各栋建筑及地下车库均设计消防设施,校园内地面交通平时为步行,同时考虑紧急情况下各条步行主干道可作为消防通道。为防火及防灾安全,教学楼、实验楼、礼堂和宿舍楼等大流量人员密集区单独组织交通流线。
在校园内的人行道布置上,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步行道伸入各栋建筑,再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步行主干道连接各功能区域;为增大师生活动空间及布置防灾避险场所,在绿化区域间还可设置大块的平整场地。枝状或环状尽端式步行道设计时应结合建筑物的入口、 廊道和绿化带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校园空间。道路空间在这里变成了多义、含混的空间,道路上增加了人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活力。更加体现我们“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4新校区内的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保持一轴一中心的思想,在设计中以中心花园为核心,以主步行道分割教学、运动、生活三大块功能区域,在步行道的设计中,通过地面材料的铺设变化和周边绿化景观的配合,形成景随步移的效果。步行道可选用透水砖等地面铺设材料,配合绿化蓄水,达到节能型规划设计。
图4 中心广场景观效果图
从中心广场设计图(图4)可看出,新校区的景观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花草树木,而是以一种与人的行为紧密相连的情趣化的表现手法来迎合人性的需要。我们不再追求孤立的绿化景观,而是把建筑巧妙地融入景观,让建筑本身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我们还在校园教学区内的各个地方布置功能各异的景观区,利用步行道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与学校周围的湖泊山峦融为一体。漫步在整个校园,或曲径通幽,或豁然开朗,或水雾缭绕,无论怀着怎样的心情,你都可以在新校区细致的景观中找到心灵的共鸣。
(下转第81页)
(上接第80页)
3.结束语
本次设计结合新校区规划征集方案之机“真题假做”,因为是自己学校的项目,感觉意义重大,所以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我们尽量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的对我们学校建筑与规划的看法用在了这一次新校区的规划上,但因为我们在建筑专业知识上的极度欠缺,设计中很多地方都有一种浅尝即止的感觉,特别是建筑物室内设计部分无法下笔,这种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感觉实在太难受了。
在本次新校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在大家的鼓励下,我们一步一步地对新校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完善,利用现学现卖的建筑设计规划知识将自己的不少想法变成了文字和图形。本次设计是难得的课外学习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受益非浅。虽然新校区建好时我们早已毕业,但还是真心希望我们的一些规划设计想法在今后新校区的建设中能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孝鸥.浅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以人为本”[C].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天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3260-3264
[2]盛忠谊.论建筑设计与审美中的文化机制[J].装饰.2010.(4):141-142
[3]盛忠谊.探讨环境分类建立哲学环境理论[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84-92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篇12
一、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困境
1、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 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 资金较充沛, 设计院所设计方案较多, 往往落入物质建设刻面追求“高大上”, 造成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不足, 空有其表而无内涵的现象, 无法完整体现反应广大师生的共同理想、精神理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
2、校园文化活动内涵有待提升
主要体现在: (1) 存在一定自发性和盲目性, 使一些活动偏离学校理念。 (2) 娱乐性内容较多、启迪性较少, 活动较多、吸引力小, 在新校区中, 为了满足学生的课余需要, “拔苗助长”式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 造成活动不成熟, 营养价值不高, 虽然举行活动较多, 但吸引力不够、教育价值不高。 (3) 校内活动较多、校外交流少, 新校区建校后, 自身处于发展阶段, 和校外机构合作处于起始阶段, 这一客观因素限制了校内外的合作, 但往往会造成校内外活动被忽视的现象, 使学生独立于社会之外。 (4) 学术活动数量少、水平低。新校区虽然建校, 但学术资源的基础在老校区, 水平较高的师资资源在老校区, 在学术活动的数量和水平上处于劣势, 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知识上的求知欲, 不能够很好地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3、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及开放性有待改革
(1) 网络的普及使网络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也使传统文化及校园文化受到不小的冲击, 容易接受网络上的片面思想及消极影响, 甚至造成个别学生沉迷于网络 (2) 受到老校区文化的影响, 容易造成文化、制度等照搬现象, 不能有效结合实际情况, 缺乏自身特色。
二、改善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以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为基础, 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做顶层设计。
在当今新形势下, 新校区的开辟, 为高校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但必须在顶层设计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 在老校区办学多年的经验上, 吸收精华, 去除糟粕, 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融入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2、把物质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在物质建设的过程中突出校园文化的意义。
建立一所优秀的高校, 应有一个优秀的校园环境, 在实用的基础上, 体现出学校的先进文化、教学理念, 净化育人环境, 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基础保障。这些建筑应能培养出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光荣感, 以校风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增强师生间的凝聚力、向心力, 为高效带来积极向上、令人振奋的文化氛围, 增强校园文化的魅力。
3、建立符合网络时代的制度文化。现今处于网络时代, 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 通过网络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设立网上根据地, 一方面更好的贴近学生生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网络更好的吧学校的建校理念、校风校训、获得成就、科研成果以及一些专业前沿讲座或创新等展现在同学面前, 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4、加大校园文化活动创新, 营造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营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 并进行适当引导, 真正的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形式上应注重多元化、时代化, 利用如今已较成熟的网络、自媒体等;在内容上在保证乐观、积极向上的基础上, 开展娱乐、科研、创新、创业、提升素质多方面活动;在教师指导上, 要争取提供所需平台, 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勤于动手, 向学生及时提供各级别比赛信息及国家政策, 增加学生动力。使大学生在面临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时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 使其能正确识别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5、加强新、老校区之间的交流互动。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多年的沉淀积累成的精神财富, 是该校师生的共同精神体, 也是新校区发展的基础, 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吸收其精华, 继承优良传统, 在时代要求上, 进行深层次的创新和发展, 建设更有时代感、科学精神的校园文化。这也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 新校区和老校区之间加强交流, 互通有无, 共同发展。
在现今经济全球化、教育市场化的形势下, 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要紧跟时代潮流, 并以前瞻性、全局性的眼光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列入长远发展战略规划中, 加强校园活动的创新, 让更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的健康成长, 达到既能使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 又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素质高、业务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富强, 方海龙.浅谈高校校园精神文化[J].高校管理, 2011 (22) :270.
[2]黄宁.关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2) :39-43.
[3]龚翠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汉江大学学报, 2009, (07)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