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网络

2024-06-18

多校区网络(精选12篇)

多校区网络 篇1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投人不断增加, 我国各类院校的校园网络系统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以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 校园网络系统建设目标及原则

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目标就是采用国际先进的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 建立具有领先水平的校园网络系统, 为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平台。建设一个实现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网络, 满足全体师生日常生活、教学、工作等多方面的需求。利用校园网络系统改变以教室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把教室、教师、学生、不同的学校、社会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建立一个能覆盖所有功能区域的主干网络, 实现校园信息资源和软硬件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必须重点考虑如下原则。

(1) 高性能与技术先进性。

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要求具有较高的数据通信能力和较大的带宽;并在主干网上提供较强的可扩展性。

为了及时、迅速地处理网络上传送的数据, 网络应有较高的网络主干速度。网络设备必须具备高速处理能力, 提供高速数据链路, 保证网络高吞吐能力, 满足各种应用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在各部门中采用交换技术, 以保证在工作中网络的快速响应速度, 用于提供较高的工作效率。

(2) 高可靠性。

网络要求具有高可靠性, 高稳定性和足够的冗余, 提供拓扑结构及设备的冗余和备份, 为了防止局部故障引起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 要避免网络出现单点失效。在网络骨干上要提供备份链路, 提供冗余路由。在网络设备上要提供冗余配置。设备在发生故障时能以热插拔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恢复, 把故障对网络系统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避免由于网络故障造成用户损失。

(3) 安全性。

校园网网络作为一个支持众多用户、众多应用和众多连接的网络, 网络安全性在整个网络中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网络设计与实施中要采用一定手段控制网络的安全性, 以保证网络正常运行。网络中应采取多种技术从内部和外部同时控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可以用身份验证、VLAN划分等技术有效地控制内部用户的行为, 比如杜绝对IP地址的盗用和侦听用户口令等, 同时也能够利用防火墙控制外部人员对网络的访问;网络系统还应具备高度的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 能够防止非法入侵和信息泄露。

(4) 可管理性。

网络系统平台设计必须考虑到管理方便的特性。网络结构层次要清晰、设备管理/配置管理需要简便。强有力的网管软件是有效进行网络管理的助手, 网管软件应能够支持对网络进行设备级和系统级的管理, 并能支持通用浏览器进行网络设备的管理及配置。灵活设置每个用户对各级网络和各类应用的访问功能, 能够对每个用户实行管理;并且能够实现复杂的计费管理。

(5) 可扩充性。

随着用户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 要求网络可以方便地扩充容量, 支持更多的用户及应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必须能够平滑地过渡到新的技术和设备, 保证用户已有的投资。

(6) 对多媒体应用的支持。

校园网要求具有数据、图像、视频、语音等多媒体实时通讯能力;并在主干网上提供足够的带宽和可保证的服务质量, 满足大量用户对带宽的基本需要, 并保留一定的余量供突发的数据传输使用, 最大可能地降低网络传输的延迟。整个网络在服务质量 (QOS) 、预留带宽设置、合理进行带宽管理方面应提供优良的品质。

下面以笔者设计的某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为例, 进行项目需求分析。

2 项目需求分析

2.1 学校信息网络现状

(1) 基础网络现状。

学院一共分三个校区, 学生共计1万余人, 常驻学生6千余人, 西校区、东校区和洪山本部校区之间校园网没有互联, 信息沟通通过公网进行;学校为三年制高职, 采用2+1教学模式, 两年在校学习, 第三年在外实习, 目前学校对这部分校外学生基本无法管理;学院主校区办公网络有内部互联而学生公寓是通过电信201和xDSL接入, 学校不能参与学生宽带网络的运营;学校的外联出口为中国电信和赛尔网络;学院的网络基础设施不够,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比较薄弱。

(2) 应用系统现状。

已有办公自动化 (OA) 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前期有初步的建设, 需重新投入, 缺乏校园统一信息平台, 学生的学籍管理、实践管理等基础数据凌乱。

2.2 信息网络建设目标

该学院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需达到如下目标:安全、高效、可运营的校园宽带网络;可移动的网络办公环境;统一的电子身份管理与认证;个性化的信息门户;关联整合的校园一卡通;功能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周到实用的网络安全体系;接口规范的支撑平台。

根据以上需求, 学院信息网络的建设主要内容为对三个校区基础网络的建设采用有线为主, 无线为辅的方式, 实现校内办公区、教学区、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馆等场所的网络覆盖;建设VPN专网, 校外授权用户能以合法身份进入校内网络;并配备相应的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及其相关软件产品等, 实现以下应用服务:基本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远程访问服务系统;认证计费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数据存储系统等多种应用系统。

把网络系统建设成为一个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网络, 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同时, 还需要尽可能的符合当今网络发展的潮流, 具备相当的先进性和可扩充、可升级的能力。提高核心交换机的性能, 提高网络连接主干的带宽, 充分考虑网络的可靠性、冗余能力、自愈能力, 并充分考虑当今网络系统面临的病毒、入侵攻击等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充分考虑和其他的网络互通等多方面的因素, 方案设计要求具有前瞻性, 充分考虑将来网络能够满足向更高性能扩展的能力。

3 校园网组网方案

针对学院网络系统的具体需求, 在总体网络设计时对校园网络采用层次化和模块化设计。采用三层网络结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通过应用网管平台、万兆核心设备、千兆交换设备, 来构建学院网络系统, 使得网络系统具有先进性、稳定性、安全性等众多特点, 以满足学院现在及未来若干年的发展需要。

总体网络拓扑见图1。

3.1 校园网出口设计

学院现购买的电信、赛尔网出口, 带宽较低, 建议购买联通100M出口, 分担流量和提高访问的响应速度。多条互联网出口, 可对校园网内部访问外部资源的流量进行负载分流和相互备份。

网络出口路由器担负着校内网络和外界网络连通的重任, 必须具备极高的可靠性, 稳定性、强大的性能和丰富的路由协议、策略支持。建议采用双NP处理器体系架构, 支持IPv4/IPv6双协议栈的高端路由器。

基于保护校园网的需要, 抵御黑客或恶意软件的入侵, 建议在出口配置防火墙针对敏感的端口进行封禁, 并对可疑的流量进行监测, 并由IPS设备实现自动截断攻击流量, 从而保护校园网数据的安全。

为了对带宽的使用进行有效管理和合理配置, 建议在出口线路上引入一台带宽管理的设备。最近几年, 校园网流量出现飙升, P2P流量几乎占到总流量的50, 费用昂贵的带宽被轻而易举地挤占了, 单纯增加带宽并不能解决访问互联网速度慢的问题。带宽管理工具可以对P2P流量进行管理 (如白天限制晚上放开等) , 保障重点应用, 使带宽的应用更加可控和高效。

为适应教师及同学在校外办公的要求, 我们还将部署了一台VPN设备, 使校外用户能够登入校园网, 访问校内资源, 查询图书馆资料等。

3.2 三校区互联设计

目前主校区在洪山, 西校区位于汉阳东校区位于黄陂。因为大部分师生都在主校区, 考虑到投资成本, 建议东、西校区与主校区之间互联, 采用租用运营商市内10M以太网专线的方式。

3.3 核心层设计

核心层的功能主要是实现骨干网络之间的优化传输, 核心层任务的重点通常是冗余能力、可靠性和高速的传输。网络的控制功能、网络的各种应用应尽量少在核心层上实施。核心层一直被认为是流量的最终承受者和汇聚者, 因此对核心层的设计以及网络设备的要求十分严格。

建议在核心层采用两台高性能路由交换机作为整个校园网的冗余备份路由交换平台。核心双机通过双千兆链路上联至出口, 实现出口的负载分担和冗余备份, 提升出口数据流量转发效率。核心双机与片区汇聚节点通过双递归链路进行连接, 实现骨干网链路的冗余连接。核心双机之间采用双万兆链路聚合设计进行连接, 提供双倍的转发带宽和高度的链路冗余, 进一步提升骨干网的稳定可靠。核心路由交换机采用千兆光纤与汇聚层设备相连, 充分保证网络骨干线路的带宽需求, 真正达到校园网内部的高速数据交换。

3.4 汇聚层设计

汇聚层从位置上处于核心层与网络层的分界, 需要将大量低速的链接 (接入层设备的链接) 通过少数宽带的链接接人核心层, 以实现通讯量的收敛, 以提高网络中聚合点的效率, 同时减少核心层设备可选择的路由路径的数量。并可以汇聚层为设计模块, 实现网络拓扑变化的隔离, 增强网络的稳定性。在实施上, 汇聚层除要进行路由聚合外, 还要考虑实施QoS保障、安全等网络策略。为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通常利用双归方式接入核心层, 这可极大地提高网络可靠性。

汇聚交换机通过千兆光接口分别连接到各自分区的接入交换机上。

3.5 接入层设计

网络接人层主要负责将用户流量引入网络, 并且进行必要的网络安全限制。网络接入层置于配线间一级。接人交换机通过千兆光接口分别连接到各自分区的汇聚交换机上, 通过铜缆电接口向下为用户提供百兆接入。

3.6 WLAN接入

WALN通过无线方式进行通信, 作为有线接入网的补充, 具有移动性强, 不需布线, 维护方便等优点。

在校园无线网络建设需求中, 主要存在三种典型的应用环境。第一是校园内的户外公共区域, 如体育场;第二是局部开放的室内大环境, 如会议室、图书阅览室等;第三是房间多、用户数量不多但分布较散的楼字, 如教学办公楼。

WLAN作为一种高速无线数据接入的手段, 与有线网络一起, 构成灵活、高效、完善的宽带网络。

3.7 认证计费系统

学院网络建成以后, 将支持近7000用户, 因此, 需建设认证计费系统, 与接入层交换机数据采集配合, 提供全网有线、无线统一的用户认证、计费、管理解决方案, 实现学院网络的可管理、可运营, 保证网络和用户信息的安全。

用户的接入认证建议采用802.1x协议, 802.1x认证跟PPPoE等传统认证相比, 具有实现简单、认证效率高、安全性好等优点, 需要接入交换机支持802.1x协议。

学校也可对学生宿舍区、家属区进行合理的收费, 并把这些费用用在网络的扩容和维护上, 实现“以网养网”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本文就校园网建设原则、网络出口、网络拓扑、各校区互联设计、校园内WLAN热点覆盖、认证计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希望能为同类院校校园网系统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汤云剑.校园网建设和多出口带宽设计[J].化工高等教育, 2009 (1) .

[2]杨聪毅.校园网多出口安全解决方案[J].信息网络安全, 2009 (1) .

多校区网络 篇2

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文章通过对多校区大学诱发学生心理危机主要因素的分析,认为建构以预防性干预为主的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全面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作 者:何放勋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刊 名:黑龙江高教研究 PKU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40-012关键词:多校区大学 心理危机 预防 干预

多校区网络 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模式 多校区 公共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90-03

网络技术改变着人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也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维度。基于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全新现代化学习环境,较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运用网络技术,建构多校区的公选课网络课程体系,促进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益,是亟须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教学平台概述

网络教学平台,又称在线教学平台、教学管理系统等,是一个集网络教学、数字资源管理、在线视频课堂和校区社区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轻松地了解课程信息、下载课程资料、查找参考书目、完成作业以及测验等,并进行探索式的学习。

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的各类课程教学改革,都取得过较好的成效,而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公共选修课体系,则是前人研究成果上的新突破。网络平台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网络公选课)是公共选修课的一部分,不同于传统的教师面授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择各类公选课,并在网络平台上轻松地了解课程信息、下载课程资料、查找参考书目、完成作业以及测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按教学要求自学,与教师在网上交流进行讨论答疑,最终经过教师的测评来结束课程的学习。相比于传统教学,网络公选课有不受时间限制和学习方式新颖等特点,更适合多校区办学的新形势。

二、多校区开放式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建构的必要性

(一)多校区办学模式的产生

多校区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的结果,它大大地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我国各地高校合并现象增多,一些学校校园面积有限,需要向外拓展建设新校区,因此成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校区的大学,而多校区办学现象在全国也日益普遍。要解决多校区大学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分散造成的教学不便,就要基于网络技术建构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高校的新校区都地势偏远,教师来回往返两个校区浪费过多精力,公共选修课在新校区的开展并不顺利,学生的选修课学分也受到了影响。笔者对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选修课的5000名新生中进行调查,发现90%的学生希望两个校区可以实现开放式的网络公选课,完成他们所必须修完的学分。而针对使用网络课程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共收回问卷566 份,其中有效问卷520份,分析结果如下:

1.学生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6.82%,上网1小时以上且用于学习的占43.18%,说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进行网络学习具有开展网络教学的良好条件。

2.74.55%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仍有15.91%的学生是愿意通过实体课堂学习。

3.88.1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网络学习方面的指导和培训,调查显示,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时具有盲目性,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甚至是专门的培训。

(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逐渐代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成为理论界的主流。经过长期的网络教育实践探索,网络教育确实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时,传统教育中的任务氛围,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更有效发挥等等在网络教育过程中被忽视了。所以近年来国际上开始注重二者结合的混合教学理念,其主要思想是将网络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结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混合教学的过程一般基于网络,将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相结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简单来说,混合教学的特点是,根据教学计划,把传统教学的一部分用网络教学来取代,这种取代是经过充分考虑和周密计划的,而不仅仅是辅助和尝试。研究表明,混合教学可以节省上课的时间,网上资源和讨论活动可以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混合教学可以引导他们从教室授课中走出来,逐步学会主动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信息技术新发展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趋势,课程、教材、教学在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新的信息化环境下,特别是Web2.0技术的支持下,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参与课程、教材、教法的设计、管理和创造。教学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基于课程管理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课程设计正逐步影响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学习。调查数据也显示,教师上课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占任课教师总人数的70%,而学生每天上网2 小时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6.82%,上网1 小时以上且用于学习的占43.18%,说明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三、多校区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块的建构

(一)网络教学平台及功能的介绍

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有WebCT、Blackboard、Angel、Atutor、College、Eledge、Virtual—U等多种,但WebCT和Blackboard是功能相对比较完善、使用最广的两个网络平台。最近几年,国内也致力于引进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比如上海卓越网络教学平台、南京易学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系统,清华教育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和北京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等。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试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例进行说明。主要板块包括:(1)教学主页:发布最新教学信息、常用的教学工具导航、系统应用帮助;(2)课程与教师信息的编辑与发布: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等;(3)教学内容组织管理:支持课程资源的组织,在线编辑或上传教学讲义,上传视频、图片或者音频;(4)教学交流:包括教师答疑讨论区和教学博客;(5)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课程作业、在线测试、试题库与试卷库和课程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定;(6)教学管理员对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现对课程管理、教师任课管理、学生选课管理、教学选课管理、教学统计信息等教务系统数据的对接,实现与教务管理系统中选课信息的动态交换。

(二)以个体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的模式划分为多种多样,这里根据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性质决定采取以学生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模式一般有:自学辅导型、掌握学习型、案例学习型、问题教学型、项目探索学习型等。这些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学会在线搜集资料信息,处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另外还以小组协作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与协作互助精神,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合作完成任务课题。

公选课的网络教学的实施步骤一般包括下面五个方面:一是创设情境,引入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入学习内容,对要完成的任务作简单描述,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整体把握;二是提出任务,一个切实可行能够完成的具有吸引力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利用思维,老师可就每个步骤提出短小清晰的建议,对每个学生扮演的角色或者采用的视角进行描绘,还可以为学习和交互过程提供指导,如怎样开展一个头脑风暴会议;三是准备教学资源,教师提供能够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包括选定的网页清单;四是评估,采用评价测评表考察作品,可以是老师家长或同学来进行评价,另外,根据任务不同,评价形式可以是书面作业、多媒体创建、网页和其他类型;五是总结学习内容和经验,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教师和学生可以对学习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

就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公选课网络教学而言,公共选修课固定都是20个课时,对网络课程的学时设计划分为:面对面讲授基础知识6学时,主要介绍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线学习14个学时,学生自主学习网上课程资源以及完成网上作业。目前公选课分为三种类型,包括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以及理工学类,每种类型都选取了一些典型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试运行。研究数据表明,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给多校区教学带来的不便,也促进了传统教学关系的改革。选修网络公选课的有70%以上的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改变了传统课程的学习方法。

四、多校区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现存问题与对策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多校区开放式的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已经启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由于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改善建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需要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网络课程的试运行要求有完善管理环境的保障。网络课程的审请、审批、开发制作到验收和课程质量评价等环节,都必须提供有明确的操作步骤和管理办法。激励制度是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最直接的动力。因此要把规范网络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效手段,形成可以执行、能够执行、容易执行、自觉执行的环境和条件,使网络公选课落到实处,提高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性。

(二)发挥资源优势,拓宽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的制作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其教学形式新颖、独特、多样化,增强网络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目前,网络课程的教学材料主要有文字、表格、图片、多媒体动画(以Flash为主)、视频、电子讲稿(如PPT)等形式。通过各种素材的合理搭配,做好页面设计与美化工作,给用户以良好的视觉享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另外,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建构开放式网络公选课的初始阶段,尽管我们在平台上预设了三大选修课类型,开设了5门网络公选课,但在思想认识上,许多教师还是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思维。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是当务之急。在更新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采取建立以退休教授牵头的课程建设规划组、以各系合作共建、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等措施来激活全院的教学资源,以达成课程改革的长远目标。与系部的合作开设网络公选课这一创举,将使网络公选课与各系所开设的课程不但不存在冲突,而且有很大的互补性,这类公选课也深受广大选课学生的喜爱。

(三)设计人性化,建设自学型的网络平台

经过精心的组织与设计的网络课程能真正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因此平台设计应更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计划,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也应设置更简单明了网页导航,利于学生自学。只有通过合理地设置学习内容与流程,摈弃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式教学,加强启发式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走进教学内容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尽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实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多校区开放式的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典型例子,也是提高多校区教学质量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在基于网络课程的基础上提出多校区公选课的网络教学模式,把教学理论、教育思想具体化为一定的操作程序和实现条件。然而教学模式的探索应是永无止境,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将在这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现有教学模式的内涵,完善跨校区教学模式的活动结构。

【参考文献】

[1]方丽.高校多校园区办学管理及教学质量保障刍议[J].高教探索,2003(1)

[2]彭友舜,周军.多校区办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J].河北科技,2007(6)

[3]安素平.开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教学平台构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8)

[4]胡华进.高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教论坛,2005(6)

[5]徐英俊.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刘军黄,威荣.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院级课题“广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改革初探——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2ZZ28)

【作者简介】黄小娥(1981- ),女,广东茂名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

多校区校园网络建设优化方案 篇4

一、多校区校园网存在的问题

1. 资金不足

学校作为一个非盈利性单位,基础建设资金有限,特别是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它于2005年7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原西藏自治区农牧学校和西藏自治区综合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作为一个年轻的学校,其各项建设都在进行中,在校园网建设的投资就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就米下锅”,从而导致校园网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由于设备性能达不到实际网络运行要求而需要更新设备,造成重复投资。

2. 网络管理问题

校园网络需要管理复杂的内容,不仅包括网络设备、网络线路、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网络硬件、网络软件,还包括教学资源、行政管理等。目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网络管理模式还采用人工手动模式,面对如此众多的网络资源,如此繁杂的网络管理内容,使用人工手动模式会导致信息资源、网络链路利用率低,甚至会出现当一条链路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要实现多校区的联网,实现网络对于校园管理和教学科研的支持,多校区大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就应该不仅在速度、容量上完全满足长时间、多人数上网的需求,使长距离的主分校区实现一致的网络体验;还要实现教育教学自由的集中存储和共享,并完成校园异地FTP下载、VOD点播。

3. 网络安全问题

校园网通过各种方式连接到互联网,使老师和学生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种种不安全因素,如病毒肆虐、黑客攻击等,这些不安全因素会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导致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有些软件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甚至会出现经常死机数据丢失或损坏,更有甚者会导致网络和服务器瘫痪;校园网络还面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如果没有进行过滤、识别,就会造成大量非法内容或邮件出入,占用大量网络资源,导致网络速度缓慢、网络交通堵塞,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

许多师生对于网络安全问题认识不足,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介质由于其便捷性而广泛运用,在网络上随意浏览、下载,这些行为都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轻则造成计算机运行速度下降,重则导致网络瘫痪,甚至造成重要资料丢失、泄露等。

4. 网络速度慢

多校区院校师生众多,在网络使用的高峰时期网络将承受上千人同时在线的压力,对网络速度无疑是一个挑战。同时,使用网络时间比较集中,一旦用起来速度比较缓慢,就会使人产生烦躁的心理。

5. 网络管理制度

多校区网络建设环境复杂,网络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标准,易造成管理混乱。网络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如果不够完善,就会造成学校师生上网身份无法唯一识别,这样就不能有效地规范和约束师生的非法访问行为,缺乏有效的上网监控和日志。

二、优化网络的建议

1. 优化网络设计

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综合布线的设计对整个网络速度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总体规划和网络设计,不仅追求网络速度与硬件性能,而且应该能够满足网络升级和扩展的未来要求。根据网络设计的可运行性、灵活性、易管理性、可扩展性等基本原则对校园网进行设计,同时在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初期,最好考虑由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组建和管理的技术人员解决技术选择和设备选型问题。

在网络设备的选取中,最好选取知名厂商的网络设备,这样在产品性能、质量、售后方面会有更好的保障。如果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向Internet服务提供商购买更多的带宽线路,或者提供高一级的高速交换机,这样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瓶颈问题,但关键是要有效利用现有的带宽。

2. 优化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员需要经常监听网络数据包,了解网络中所传输的内容。能及时处理网络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并限制学院员工和学生使用在线视频点播系统或数据传输软件,如P2P、迅雷、电驴等需要消耗大量带宽资源的软件的使用,以免影响网络传输速度。对于由使用该类软件形成的网络瓶颈,可以利用路由器过滤相应的传输请求,以达到限制该类软件使用的目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带宽资源。当然,网络数据传输软件,尽管传统的P2P软件没有占用带宽,但多个局域网的计算机和数据传输时,很少或没有受带宽的影响。在校园网中大量用户集中在节假日和休息的时间,特别放学后这个时刻上网,因此用户可以避开高峰时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购买更多的带宽,或提供更高的网速,这样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然而,关键是要利用现有的带宽。例如,视频点播,如基于IPTV软件的思科交换技术的使用,可以解决视频网络内部的问题,效果很多。

专业网络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管理与维护技术,避免出现由于自身的知识或技能不足而导致网络故障不能及时发现、排除。

3. 提高安全防范

在多校区网络建设中,各网络设备的物理安全是首要的安全问题,由于多校区环境下,网络设备使用不统一,在建立全院的网络安全体系时,要避免考虑到失窃、水灾、火灾、人为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的一些突发事故,导致网络设备损坏或丢失而致使网络无法运行。

外部网络对于内部的DOS攻击和端口扫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安装一个软件防火墙或购买一个硬件防火墙,就可以解决许多网络安全问题。有三个选项可以实现局域网内的安全:一种是使用新一代的局域网交换机,这种交换机在认证方面优于802.1X,具备对用户和设备基于应用策略的访问控制能力,选用这种方式组网,网络便直接获得了这种能力。如不考虑升级交换机,则考虑具备认证用户和设备能力的安全应用程序,且能够自动设定角色并通过分区和申请提供基于应用策略的访问控制。与此同时,可以利用入侵检测防范系统实时地对整个网络进行监测,对异常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识别攻击类型,并向网络管理人员报警。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授权的用户活动。

4. 健全网络管理制度

网络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方法。多校区校园网建成之后,需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制定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密码管理及应急措施等相关制度,配备专业知识扎实的网络管理人员对网络进行管理与维护。同时还需要在学校中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使全院师生对网络的使用、网络安全有清楚的认识,从而避免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导致的网络问题。

高校校园网络的优化与提速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牵涉整个校园网的综合布线、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设备的选型与配置、网络维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本文重点对影响校园网络速度的几个主要因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因此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参考文献

[1]浅谈多校区职业学校校园网络建设.电脑与电信, 2009.06.

[2]高校多校区网络安全问题分.科协论坛, 2010.09.

多校区网络 篇5

前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几个概念界定

1、和谐理念

2、文化

3、多校区大学

三、校园文化研究综述

1、宏观校园文化研究

2、区域校园文化研究

3、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研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前言的研究现状和第一章的研究综述是否可以合并在一起)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校园文化的概念

2、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

1、文化管理理论

2、文化圈理论

3、文化交融理论

4、和谐文化理论

第二章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与作用

一、我国多校区大学的形成1、形成的几种途径

2、多校区大学发展现状

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特征

1、多元性

2、统一性

3、排异性

4、融合性

5、可塑性

三、校园文化在多校区办学中的作用

1、凝聚作用2规范作用3辐射作用

4、协调作用

5、融合作用

6、创新作用

四、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和缺陷

第三章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难题

一、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

2、加强文化建设背景

3、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

4、创新人才培养背景

5、构建和谐校园背景

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难题

1、统一管理面临困境

2、活动组织难度增加

3、文化冲突依然存在4、师生归属认同不一

5、诉求差异很难满足

第四章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目标和对策

一、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整合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公平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1、精神凝聚人心

2、制度保障有力

3、行为规范文明

4、载体丰富高品

5、活动特色鲜明

6、环境整洁优美、校园和谐安定

三、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性思考

1、整合理念——提升性建设

2、整体规划——战略性建设

3、优化资源——效益性建设

4、深度交融——发展性建设

5、分类管理——特色性建设

6、扬优保重——品牌性建设

7、制度创新——长效性建设

8、统筹协调——和谐性建设

高校多校区教育管理模式探讨 篇6

【关键词】 多校区 教育管理模式 对策

【作者简介】 祝湘陵,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研究员;张娟,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讲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掀起了以“共建、调整、合并、提高”为主要方针,以合并为实质内容的高校“聚合”浪潮。同时,因学校发展需要,部分高校以在城郊建设新校区的方式扩大了办学规模。高校“聚合”或扩建后促进了新知识、新学科的发展,也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由于原有校区的地域分割现象依然存在,许多院系、学科又在结构优化过程中面临调整,合并或扩建后的高校,其课程方案设计、教学计划执行、管理制度落实等问题渐次出现,多校区教学成为我国高校的主要管理模式,高校领导的综合管理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一、多校区管理模式分析

1. 多校区管理模式的优点

首先,由于“聚合”或扩建后的高校整体规模较大,涵盖较多的学科专业,具备多重教学层次,相对于单独校区而言,多校区管理具有更多的社会资本生产能力与社会关系;其次,多校区教学突破了原有校区的规模限制和发展方向单一、发展速度较慢等障碍,拓宽了高校的办学空间;再次,通过合并,各高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益。

2. 几种多校区管理模式分析

第一,中心校区统一管理,分校区相对独立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中,中心校区由学校领导直接负责,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并统筹各种教育资源以及学科建设,分校区仅作为下层机构。但每个校区拥有各自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学院、系科等中间管理层,负责具体的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科研工作及行政管理工作。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各校区、各学院具有很大的自主权,有助于建设特色学科;不足之处在于各校区资源共享性不高,教育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也难以胜任一些重大的、综合性较强的科研项目。

第二,中心校区统一管理分校区的教学和服务于教学的各项活动。这种管理模式下,中心校区负责整个学校的战略规划、学科建设、行政管理、科研活动等所有内容。各校区虽然地域分散,但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共享。这种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各院系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有利于促进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不足之处在于地域分散,教育基础设施使用不便,容易造成信息传递不畅、管理不协调、效率不高等问题。

第三,分校区作为部分年级教学所在地,由中心校区统一管理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因学校发展需要,部分高校在城市郊区建设了新校区,将其作为部分年级学生的教育基地。该管理模式一般由中心校区直接领导,进行条块管理。中心校区统一部署教学运行、资源配置等工作,同时在分校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日常教学秩序的维护和相关的教学管理。该模式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但由于分校区学生构成单一,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不同院系的学生之间沟通的机会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校文化建设。

二、多校区教育管理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在高校合并或扩建过程中,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符合高校战略发展规划与目标。无论是在资源整合方面还是院系、专业学科结构调整方面,各种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教学实验设施、科研经费投入等)应做到思想观念上的真正融合、统一、协调,这样才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益,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2. 多样性原则

多校区在合并之前是各自独立的院校,具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和学科特色。在合并管理中应给予充分尊重,在规章制度与发展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把其列为重要参考因素,在相对统一的管理下,要兼顾各校区的文化特性,做到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构建具备特色又符合整体目标的办学管理机制。

3. 高效性原则

效率是衡量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多校区管理中无论采用哪种管理模式都应以高效性为目的,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应充分考虑规模经济、区域经济以及资源配置带来的影响,合理构建高校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人、财、物等资源,及时做好教育管理评价,持续改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益。

三、构建多校区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1. 充分考虑各校区历史及校园文化,促使多种文化融合

首先,提高师生对校园文化整体的认同感。多校区管理运行的本质是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率。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可以增加各校区、各组织机构对高校多样化的认同感。多校区的管理要在统一的战略规划及战略发展目标下,积淀各个校区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无形资源,汲取优良的传统管理方式、方法和机制。

其次,实现多种校园文化的融合。校园文化融合是要追求和建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使师生、管理人员形成一种向心力,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多校区管理活动中,校园文化可以在教育资源调配过程中起到无形的作用,化解校园各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减少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因素等。

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可以从外延到内涵,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逐级融合。在学校合并或扩张的过程中,在高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下,应考虑各校区的校园文化,不断优化外部的适应性和内部的结合功能,让各种文化和谐共存,在继承中创新。

2. 战略规划目标统一,构建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

在管理中,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是提高组织管理效益的一种有效方式,其核心理念是组织减少管理层次,按照功能原则构建教育管理组织结构,负责人按照工作能力承担管理宽度和职责,减少中间环节,避免信息在各层次交流中阻塞。在多校区办学的新形势下,构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坚持“条”的管理是指高校在统一的战略发展规划与目标下,按照统一的政策要求与管理评价体系实行管理,使多校区具备总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坚持“以块为主”是指校区分散、地域分割,每个校区具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在教育管理中容易产生信息不畅、管理不协调等问题,高校应在各校区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该校区的管理工作,组织各系开展相应的具体管理工作。

3. 多校区应重视学科交叉,发掘新的学科生长点

高校合并或扩建后,办学规模扩大,为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条件。高校首先应充分利用各组成部分的原有学科资源,认真分析学科特色,利用好综合优势,寻求专业学科相融的结合点,实现优势互补。其次,多校区在专业学科及院系布局上要与学校的总体规划一致,紧密围绕学科空间建立承前启后的学科结构。建立以基础学科为根本,以技术学科为主干,以应用学科为枝叶的学科层次,并形成学科群,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融合中发掘新的学科生长点,提高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各校区应不断提高资源的共享性,构建信息畅通机制,充分发挥各校区的综合优势。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方面下功夫。着力优化课程建设,全校通力协作,构建教育大平台,在此基础上,搭建各院系教学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与个性教育的思想,推进并完善教育管理机制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课程选择自主权,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陈运超.略论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

[2] 王东星.多校区学生管理运作模式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思想[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5).

[3] 耿有权.多校区办学的主要问题与基本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2010,(4).

[4] 章荣琦.论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8,(12).

[5] 钱勤元.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2002,(10).

多校区网络 篇7

一、高校财务网络管理及实施方案

跨校区高校财务网络的联网建设和统一管理, 有利于学校各校区财务会计报表的合并编制、国家助学贷款的整体实施、财务收支预算的执行和适时监控、专项资金的追踪问效、学生收费与欠费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还具有以下优点:第一, 有利于统一会计核算口径, 使财务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得到提高。第二, 通过财务网络化管理可使学校及时掌握现有资金状况, 以便集中管理, 统一调配, 优化资源配置。第三, 建立财务预测系统, 强化预算管理, 加强资金的集中调度和统一管理, 挖掘内部资金的潜力。第四, 财务网络化管理解决了传统会计核算方式下财务数据实时反馈慢的问题, 为领导适时提供决策支持。

1、高校财务网络管理岗位设置及分工。

财务负责人负责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工作, 管理系统的权限设置和岗位分工, 监督相关人员的工作规范。系统管理员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网络运行, 负责科目、项目的定义和增减, 各类报表、帐簿的定义和打印, 年初的初始化工作和年终帐务的结转, 并管理机内会计数据, 监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会计记账操作人员负责原始凭证的审核, 原始凭证数据汇总输入、输出记账凭证;审核记账人员负责对输入的会计数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实施会计软件的记账处理登记入账, 并打印输出账簿、报表进行确认。出纳人员负责根据记账凭证做好现金、银行存款收付工作, 每日核对现金, 银行存款数以及手工登记日记账, 并与计算机打印的日记帐核对。计算机网络维护人员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数据分析人员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和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对计算机打印的纸介质账、证、表和存有会计数据的磁介质资料等档案进行归类存档管理。

2、高校财务网络管理系统的配置。

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和实际情况, 学校财务网络管理系统可由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学生收费网络管理系统、内部网上银行系统等组成。同时根据学校管理模式的不同, 对不同的校区可以实行统一账套管理或在同一套电算化网络系统软件内实行分账管理, 通过授权来实现。

3、高校财务网络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

跨校区高校应建立一个全面、完善、可靠的财务网络管理系统, 全方位监控财务经济活动。除了将财务处各相关科室及各校区财务纳入到财务网络管理中外, 同时通过校园网将某些可以公开的数据, 以授权的模式提供给特定的使用人群进行查询。这样在增加财务透明度的同时, 也充分体现了财会工作的服务意识;并且可以使学校各院系、各职能部门能够及时掌握预算经费和自有资金的使用状况, 科研人员的项目经费收支情况, 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的缴费状况等。

二、高校财务网络管理的安全对策

高校财务网络的安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必须要有足够强的安全措施, 否则网络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成为一个无用甚至会造成威胁的网络。

1、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科学严格的财务网络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网络系统数据安全管理, 除了要在系统设计上充分考虑数据安全外, 还必须有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操作规程等制约机制。加强人员管理, 完善岗位职责, 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对上岗人员要进行严格培训及考核, 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保证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转。同时对不同的岗位财务负责人所授权限是不一样的, 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和岗位职责对系统进行操作, 不得越权操作或操作与本岗位无关的业务。

2、强化财务网络数据备份。

系统管理员要定期对会计电算化网络数据、学生收费数据、内部网上银行数据等资料进行集中定期数据备份。必须做到勤备份、尽量做到少恢复或不恢复。如果确需恢复系统数据, 必须要有明确的书面记录, 记载数据恢复的原因、恢复时间、恢复人和用以恢复的备份数据等数据操作的详细情况监督记录。另外对备份的数据资料应分别存放在两个以上的不同地方, 由专人保管, 并按规定要求定期进行转储。备份的磁介质不得外借, 严防备份数据的外流。备份数据不能直接修改、删除, 保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

3、完善财务网络防病毒措施。

(1) 充分利用财务网络软件本身提供的安全机制, 对不同用户设置使用权限。根据用户的需求, 设定其访问权限,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把用户的权限局限于职责范围内, 这样即使某个用户发生问题, 也不至于影响整个网络系统。 (2) 将服务器上有些不必要的服务端口关闭, 利用Internet协议 (TCP/IP) 筛选端口, 只允许1433、1434通过, 控制网络服务器上网和下载资料。 (3) 采用防火墙技术, 对校本部联接财务网的机器和分校区财务网的每台机器分配一个固定的网络IP地址, 防止非法用户登录。 (4) 安装正版杀毒软件, 进行适时监控和更新病毒库, 阻止病毒的入侵。 (5) 网络一旦投入正式运行, 不得随意安装与财务网络管理系统无关的新软件。

4、机房环境安全管理。

加强机房环境和设备的安全管理, 严禁无关人员接触财务网络系统, 未经许可, 不得私自与外部网络连接, 不得使用来路不明的磁介质;确保不间断电源的正常使用, 防止因停电导致数据丢失等事故发生;机房各种计算机设备应妥善保管和定期维护, 设置禁烟、禁火、禁水等标志, 保证机器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好防火、防尘、防磁等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志洪.现代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4.

[2]裒堂梅.信息时代呼唤网络财务[J].商场现代化, 2005 (7) :115-116.

[3]黄贤英.大型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实施[J].计算机安全, 2003 (2)

浅谈多校区职业学校校园网络建设 篇8

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近年来各地职业学校合并区现象逐渐增多。然而,多校区办学虽拓展了办学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学校的竞争优势,但是也给学校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新问题。合并后的多校区学校规模庞大,并且分布在同一城市相隔数十公里的不同地点。如何管理多校区学校成为困扰职业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通过校园网络来连接和管理,可以使原本差异明显的校园文化更快融为一体。多校区校园网络的建设对学校在管理和教学等层面都将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2. 多校区职业学校在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面临的挑战

(1)各校区异地分布,网络连接难度大

多校区职业学校由原多所学校合并而成,校区跨度大,合并前各学校已有一定规模的校园网络,为实现各校区的校园网络的互连互通增加了建设难度。

(2)多校区师生总规模大,网络流量大,安全问题更多

多校区职业学校规模较大,网络将常承受上千人同时在线的压力,对网络速度无疑是一个挑战。随着校园网建设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日新月异,学校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如何检测预防病毒,网络攻击,实现网络的安全?如何实现对网络的应用监控,保证学生在使用的是健康的网络?这就给校园网建设提出了网络的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3)建设标准、发展进度、管理模式不尽相同

不同的校区由原来不同的学校转化而来,相互之间校园网建设标准、发展进程、管理模式都不尽相同,网络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安全性需要重新规划;网络重新规划升级后,节点增多,网络结构更加复杂,更加需要统一的网络管理。

(4)各校区用户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师生对网络安全认识不足,安全意识淡薄,U盘、移动硬盘、手机等存贮介质随意使用;学校网络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完善,不能安全地配置和管理网络;学校机房的登记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师生上网身份无法唯一识别,不能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师生的非法访问行为;缺乏校园师生上网的有效监控和日志。这些都导致校园网形成很大的安全漏洞。

(5)计算机病毒、网络病毒泛滥,造成网络性能急剧下降,重要数据丢失

文件下载、电子邮件、QQ聊天的广泛使用,使得校园网内病毒泛滥。感染计算机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是最突出的网络安全问题。一旦学校网络中的一台电脑感染病毒,很可能就在短短几分钟中内使病毒蔓延到整个校园网络,堵塞出口,导致网络的“拒绝服务”,严重时会造成网络瘫痪,网络病毒的防范任务越来越严峻。

3. 解决多校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的方法

(1)协同定制,有序部署

校园网的建设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兼顾软、硬件均衡,充分考虑未来需求,合理利用资金。应先调查用户需求,确定应用系统,再确定系统软件,最后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硬件。

要实现多校区的联网,实现网络对于学校管理和教学的支持,多校区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应该不仅要在速度、容量上完全满足长时间、多人数上网的需求,使长距离的各校区实现一致的网络体验;还要实现教育教学自由的集中存储和共享,并完成校园异地FTP下载、VOD点播;更重要的是,需要将原本松散的校园网络从规格标准、管理软件、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管理的大网络,使教学、管理数据能够实现远程异地容灾,并且保持在开放性能下的安全;此外,还要求网络具有可扩展性,为未来多业务的承载预留空间,方便升级。

(2)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网络建成后,不但要给全校师生提供优良的网络服务,更重要的是对网络的管理。网络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专业人员来完成。要使各校区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除要根据各校区的网络运行情况特点设置网络管理人员,还应不断提高网络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3)选用知名厂商统一的网络设备和全网整体解决方案

为多校区的校园网络进行改造和升级,尽量选用知名厂商统一的网络设备和全网整体解决方案。知名厂商设备质量有保障,兼容性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是学校打造高效、安全的校园网络平台的保证。

(4)改变观念,转变校园网络管理模式

多校区办学,学校规模大,管理空间也大,以前单一校区的管理模式在新校区管理中会带来信息失真。因此要打破旧的管理模式,构建能够适应多校区办学的网络管理新模式。

(5)加强网络可靠性设计

网络系统是整个信息应用的载体,所以对网络系统的可靠性要求极高。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以提高网络可靠性。根据网络系统失败的影响范围判断,网络系统可靠性要求最高是网络的主干。在设计时,从系统上可采用多种措施来提高整个网络的可靠性,主要包括核心层采用冗余结构,到核心层可采用双链路冗余结构,分布式二层生成树、地址学习进程,可根据具体的需要,提供网络可靠性策略。

(6)注重网络可扩展设计

建成后的网络,应保证其技术先进性,就可达到扩展网络规模的目的。核心层交换机支持高速以太技术,接入交换机只需要增加堆叠交换机,即可达到扩充接入信息点的能力。接入交换机可选择千兆光纤模块,以提高接入主干带宽,为将来的网络升级改造和管理带来灵活性。

4. 多校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案例

(1)案例背景

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是公办国家级重点学校,原各学校已有五十多年办学经验。学校设有各专业的实习实验室,学校师生总人数上万人。学校共有四个校区,分布在广州市不同区域。需建设统一的校园网络,实现四个校区互连互通,为学校各类应用系统运行提供智能信息化校园网络平台。

(2)设计要求

充分考虑各期建设之间的目标,解决主校区与各分校区网络系统的连接,实现各校区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实现全校各种计算机设备和网络互连设备的通信;网络能同时支持用户计算机设备的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充分考虑网络系统的可扩展性,能满足未来系统扩充发展和升级的需要;满足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系统的网络要求;满足智能化教务、教室管理系统网络要求;满足办公管理自动化网络要求;能为用户提供优良的公共多媒体信息。

(3)组网技术选择

整网采用万兆核心、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的设计理念。高吞吐量,线速转发的核心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所有关键器件的冗余,包括主控板、交换网板、电源等,支持板件的热插拔技术,保证了网络的高效运转。

网络接口处配置高性能防火墙,支持应用层报文过滤;配置四台路由器,可通过动态获取对端的信息建立VPN连接。在边界防火墙后面配置专用VPN网关,各校区之间建立VPN隧道,进行数据封装、加密和传输;在局域网数据中心部署VPN管理组件,实现对VPN网关的部署管理和监控;在局域网内部或Internet边界部署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各校区VPN网关设备的自动配置和策略部署;网络核心层采用四台核心交换机做双机热备,同时配置相应数量的千兆端口分别连接应用服务器、接入交换机及其他设备;网络接入层使用光纤上连核心层交换机,百兆到桌面。

(4)网络拓扑结构与配置

(5)网络中心节点设计

中心节点是整个校园网络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可靠、快捷地进行大量数据的传输。网络设备既做到双机热备份,又同时进行负载均衡。中心节点选用四台高端核心交换机。通过高速的核心交换来实现整个网络的高速交换和网络管理。四台核心交换机之间用多个万兆链路连接,互为备份,实现整个网络的高可靠性。核心交换机配置冗余电源及冗余核心管理模块,确保核心节点的可靠性,且配置足够的千兆/百兆接口,提供高速可靠的接入能力。

(6)网络接入节点设计

每个接入节点分别配置一批可堆叠交换机,每台交换机配置两块千兆多模光纤模块,采用多模光纤接入到分中心节点交换机上,以1000M速率通信。每台交换机可提供24/48个100M RJ45端口,供各信息点接入。每个接入节点,可根据用户数量的多少和接入用户的扩展,选择堆叠。每个接入节点单元,可采用双管理模块,实现互为冗余备份的管理结构,以提高接入节点运行的可靠性。

(7)网络出口设计

网络出口包括三个:Internet、中国教育网、各校区。

为了便于管理和经济适用,校园网采用统一接入的方式接入到Internet。在网络的出口配备防火墙,通过防火墙的NAT功能,实现内、外网地址间的转换,使内、外网之间达到安全隔离。校园网的用户,利用接入层交换的验证功能,通过用户验证,授权合法用户可访问Internet。该用户可移动地存在于校园网的任一接入点,不受设备的限止,只要用户名和密码验证通过,交换机就将用户所使用的电脑的MAC地址,动态分配到Internet资源GROUP,验证的过程短,对通信没有的影响。

(8)网络安全设计

网络建成后,对于系统安全的考虑来源于以下方面:外界非法用户闯入的恶意攻击、非授权的资料存取、假冒合法用户和病毒等。基于以上安全的考虑,我们利用现有的安全机制和系统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

在内网与外网之间配置防火墙;利用交换机的过滤规则;各部门间可划分VLAN隔离;对公共数据的访问可采用用户验证功能。

通过使用网络安全策略,我们可保护网络的通讯和数据的安全,控制对系统的访问、提供集中的安全管理和保密性,记录和统计非法网络和数据访问。

(9)网络管理设计

针对职业学校的具体情况,网络管理不能过于复杂,为了对网络进行统一、简单、有效的管理,应做到:A、计算机都应安装杀毒软件,使计算机得到保护,避免系统中毒,从而影响网络的运行。B、对每个用户都给予相应权限的帐号,使全校师生既能充分运用校园网的资源,又能方便网络管理人员对校园网络的管理。C、对于需要共享的资源统一设定权限,以方便广大师生查询调用。

选择合适的网络管理平台对校园网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分析和监控,迅速判断、查找、排除网络故障。利用网络管理平台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判断网络设备运行正常与否,对故障迅速定位,减少故障判断过程,提高事故处理速度,利用网络管理平台收集的错误、警告、消息标志等信息进行网络运行状态分析和趋势预测,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

重视网络安全管理:A、运用内容过滤器和防火墙过滤器技术可以屏蔽不良的网站及可以有效地将内部网与外部网隔离,保护校园网络不受侵入。B、利用虚拟网技术,将全校分布在不同部门、不同网段上的办公应用服务器划分为一个虚拟子网,限制用户对其访问。为了避免用户滥用网络资源,对不同的虚拟子网赋予不同的对外访问权限,同时按照IP地址和用户帐号进行流量控制和统计,使网络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应用。C、管理除了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外,还必须培养一支具有安全管理意识的网管队伍。对公共机房实行精确到人、到机位的使用登记制度这;对用户进行教育:除了对用户进行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宣传教育外,还必须让用户知道如何使用密码、管理文件、收发邮件和正确地运行应用程序。

5. 结束语

“校园网络建设重在规划,更在管理”,一流的设备需要一流的人才来管理,一流的信息化建设成果仍需要一流的人才队伍共同巩固和发展,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在不断发展校园网络建设的同时,必须开展“人才工程”建设,把德才兼备的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充实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的真正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高勋.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思考[J].人民论坛,2007,4:1-1.

[2]杨尚森,高春玲,朱乃立.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多校区网络 篇9

(一) 远程控制在多校区图书馆的应用

远程管理软件是具有远程监控、管理、调试的功能, 广泛应用于远程排除计算机故障、维护和管理服务器、异地文件传输、连接到异地计算机进行工作等功能的软件。目前常用的3种远程控制方式分别是命令行方式 (Remote Shell) , 桌面方式 (Desktop) , 无盘工作站方式 (Non-OS) 。其中桌面方式直观、方便、易用, 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也因此拥有广大的用户群。使用桌面方式进行远程控制, 只需要这些用户所使用的电脑支持远程控制, 那么经过相对简单的操作, 图书馆的管理员就可以运用远程控制调试分馆的服务器, 可以方便地为用户安装上所需要的阅览工具了, 同样不需要走出办公室。甚至还可以在远端电脑上演示检索过程, 使用户接受最直观形象的文献检索的培训。

(二) 桌面方式 (Desktop) 远程控制的基本原理

桌面方式主要工作是抓取被控端 (Server) 的屏幕图像, 经处理后传送给主控端 (Client) , 主控端再将接收到的图数据显示到本地的窗口上。另外, 主控端和被控端的键盘、鼠标等会影响显示的I/O设备, 通常需要独进行采集处理。桌面方式的基本处理流程如图1:

桌面方式两端之间传输的数据量大大超过了命令行方式。如果使用两种方式分别显示服务端temp这个目录名, Shell方式只是将“temp”这几个字母传送到客户端, 算上加密, 最多不过十几个字节;而Desktop则是直接将显示“temp”字样的这张图传送到客户端, 而这张图至少需要上千字节。超出百倍的网络负载, 使得这种架构看起来几乎不可行。不仅如此, 桌面方式的客户端就像一个视频播放器, 如果服务端的画面不断变化, 客户端画面的流畅性也是个大问题。因此, 在使用桌面方式的远程控制尽量使用低位数的图像以减轻因传输图像所带来的重大负荷, 降低CPU的内存占用率, 提高效率。

(三) 常用的桌面远程控制工具

1. Windows系统中的远程控制

(1) 远程协助

“远程协助”是Windows XP附带提供的一种简单的远程控制的方法。程协助的发起者通过MSN Messenger向Messenger中的联系人发出协助要求, 在获得对方同意后, 即可进行远程协助, 远程协助中被协助方的计算机将暂时受协助方 (在远程协助程序中被称为专家) 的控制, 专家可以在被控计算机当中进行系统维护、安装软件、处理计算机中的某些问题、或者向被协助者演示某些操作。主控双方还可以在“远程协助”对话框中键入消息、交谈和发送文件, 就如同在MSN Messenger中一样。被控方如果想终止控制, 可按Esc键或单击“终止控制”按钮, 即可以取回对计算机的控制权。

(2) 远程桌面

远程桌面连接组件是从windows2000 server开始由微软公司提供的, 该组件一经推出受到了很多用户的拥护和喜好。远程桌面连接安装也很方便, 只需简单的勾选就可以完成在XP和2003下远程桌面连接功能的开启。但是远程桌面登录被控端后等于多开了一个用户登录资源, 对于一些随系统启动的服务已经在另一个用户登录时候开启, 这样在远程用户登录后就不能再开启该服务了, 影响了被控端的操作。另外, 被控端上看不到主控端操作, 不利于通过实际操作培训用户。

2. 远程协助

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异地远程的方式给对方提供帮助, 查看对方的电脑桌面, 远程操作对方电脑。QQ的远程协助是图书馆在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 有些问题不方便用语言表述或者情况多变语言表述不清。特别是读者对电脑知识掌握较少, 提供文献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要负责解决一些电脑疑难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具体操作:

(1) 读者向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请求帮助查看与控制自己的电脑:点击QQ的“远程协助”按钮, 即你已经发出了请求, 等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接受之后, 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就可以看到你的桌面了。

(2) 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接受读者请求查看、控制读者电脑的具体操作过程: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接受读者的请求, 就可以看到读者的电脑了。如果想让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完全控制读者的电脑, 可以点QQ窗口右侧的“申请控制”, 经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确认和读者确认后, 就能控制读者的电脑了, 读者的问题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就可以远程给予解决。

腾讯QQ具有费用低, 反馈速度快, 实时通信良好特点, 对广大师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现在高校几乎已经是人手一Q。通过QQ远程协助可以清楚看到主控端每一步操作。其弊端是主控端键盘无法控制被动端。无法复制粘贴内容, 只有通过QQ窗口写字传过去然后复制粘贴。同时也需要对方应答适合展开个性服务。

3. 第三方远程控制软件

pcAnywhere是Symantec公司开发的计算机点对点通信软件, 即远程管理软件, 具有远程监控、管理、调试的功能, 广泛应用于远程排除计算机故障、维护和管理服务器、异地文件传输、连接到异地计算机进行工作等。该软件实际上是一种客户/服务器程序, 服务器程序 (server) 安装在被控方的计算机上, 而客户端程序 (client) 安装在主控方的计算机上, 主控方的客户程序通过端口向被控方不断发送数据包, 被控方运行的服务程序不断地侦听端口并接收数据包, 然后根据所接收的信息去执行相应的操作, 需要时再将执行的结果返回主控方的计算机上, 我们就利用它的远程控制特性去实现图书馆异地主机的技术维护。在实施远程控制之前, 必须在两台计算机上都安装PCAnywhere, 其中一台必须配置为被控端, 另一台配置为主控端。被控端计算机等候与主控端计算机的连接, 并且被控端由主控端进行控制。控制的实施过程如下:首先由主控端向被控端发出共享控制请求, 控制端接收到共享控制请求以后会给出一个响应信号, 并对主控端的合法身份进行验证, 此时, 主控端必须向被控端提供远程控制所需的合法用户账号及密码, 如果服务端验证密码及账号无误, 则控制端可以开始操纵服务端进行远程控制, 否则, 服务端拒绝控制端的控制请求。被控端除了用身份验证手段来保证安全外, 还可控制有谁能够连接该计算机以及远程用户所具有的权限。

pcAnywhere与其他远程控制软件相比除了可以进行文件传输、语音对话、屏幕捕获、重启被控端等操作之外。还可以为了保护连接时被控端的安全, 选择“被控端键盘被锁”选项来禁用被控端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 也可以选择“使被控端黑屏”选项, 阻止你的操作被其他人看到。

(四) 结束语

远程控制只是实现这类技术的一个统称, 目前, 能实现远程控制功能的技术和工具有很多, 而且这些技术工具在用途和功能上也存在非常大的区别。腾讯QQ远程协助适合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针对读者实施个性化服务;Windows远程桌面适合在局域网中做点对点的维护;pcAnywhere则在对客户机群管理方面尤显优势, 比如开展多名馆员的操作培训, 跨校区异地维护服务器等等。目前, 在多校区之间使用远程控制, 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终端机完全控制网络另一端的受控机, 从而完成强大的控制功能, 获取受控机的任何信息。对于远程控制来说, 其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 无论是大型服务器的维护, 还是小型局域网络的控制,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家富.pcAnywhere在图书馆服务器远程技术维护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 2006 (05) :66-67.

[2]华龙.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实现[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7 (03) :42-48.

[3]陈晓瑜.远程控制软件Pcanywhere在网络维护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 2001 (08) :21-24.

[4]王旭艳.用PCanywhere10.5构筑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平台[J].图书馆学研究, 2003 (02) :45-47.

如何破解多校区办学困局 篇10

和上世纪不同, 现如今, 高考填报志愿, 不仅要考虑报考哪所大学, 还得考虑这所大学有几个校区, 会去哪个校区上学, 很多家长为此颇伤脑筋。“不只是地理位置的差异, 还有师资力量的差异、文化底蕴的差异。这种种差异给高校多校区办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山东财经大学规划处处长魏承洋坦诚地说。

高校多校区办学带来“四宗罪”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 学生多了, 一般大学都是‘万人大学’, 少则两三万人, 多则达到四五万人。现在把一个校区管理好就不容易, 管理多个校区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记者在青岛市黄岛区采访时, 一位高校领导如是说。

青岛市黄岛区人口只有139.26万, 面积约为2220.10平方公里。因其面海靠山地理位置优越, 自上世纪末以来, 已有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等8所学校在此建立了新校区。他们的校本部, 有的在黄河岸边, 有的在泰山脚下, 还有的跨出省界。

“目前高校多校区办学面临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优质资源稀释、管理难度加大、运行成本增加和债务负担沉重四个方面。”在山东高校多校区办学研讨会上, 济南大学副校长蔡先金这样总结。

一所大学的优质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师资力量、有限的教学设施、有限的文化底蕴, 一经多个校区瓜分, 无疑就稀释了。

一位老教授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所在的位于山东省西部的这所大学, 是上世纪50年代为“备战备荒”, 从省城某高校迁来的一个医学部, 学校不大, 当时只有30多位教师, 但师资水平非常高, 大多是“老牌大学生”。在长期服务当地农村医疗工作中, 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一支师资队伍, 特别是以医治农民常见病见长, 被当地农民称为“咱老百姓的大学”。但是扩招后, 这所学校一分为二, 新校建在东部沿海。现在的情况是, 老教授不愿挪老窝, 年轻同志喜欢开放城市。这样一来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梯队和科研氛围, 出现了“西缺青年东缺老”的现象。“有一段时间, 学校临床学专题研讨会都开不起来。”这位老教授感慨道。

优质资源的稀释, 还表现在教学设施设备上。记者在一个有着9所本科大学的大学城进行调研。结果发现3所大学甬道没有硬化, 5所大学的图书馆没有建起来, 4所大学教学实验室没有得到完善, 更让师生着急的是没有专门的阅览室、自习室。很多学生感叹:“来到新校区, 就像当年知青去了北大荒。”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心境可见一斑。

呼吁要“享受老校区同样的大学文化”也是新校区师生的一个诉求。进了新校区, 一片光秃秃。那“晨读的小树林”“散步的林荫道”“灯火通明的实验室”“余音绕梁的音乐厅”, 只是属于老校区的记忆。

不同校区之间的距离一般较远, 有的甚至跨越地市。距离增加导致各个校区的相关机构之间的管理成本随之增加。各个校区师生员工之间的互联互通、交通组织, 消耗了师生员工的时间和精力, 增加了各个校区之间的正常开支, 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特别是跨区办学、跨省办学, 有的千里迢迢, 光交通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位大学后勤处长说。

据这位处长介绍, 现在他所在的学校有5个校区。其中3个校区在同一个城市, 这是在新世纪初, 国家提倡办综合大学的形势下, 三校合并形成的, 现在仍是3个独立的校园。其他两个校区是扩招后新建的, 一个在东部沿海, 一个在西部内陆。两个新校区周边都没有中小学和幼儿园, 凡是有小孩的教师都不愿意到新校区任教, 即使有教工宿舍, 他们也不愿入住。只好轮流值班, 车接车送。这位处长算了一笔账:5个校园, 每天坐车上班的教工有500多人, 需要20多辆大巴车, 仅交通费每天就要15万元, 一年超过500万元。如果再算上水、电、暖、气等其他费用, 日常运行成本更加惊人。

管理难度加大也是困扰多校区办学的难题之一。现在, 有一句打油诗在新校区很流传:“教师像候鸟儿, 迎着太阳来, 背着太阳走;学生像流浪儿, 白天还有人问, 黑天没人管。”教师不住校, 上课才来, 下课就走, 学生就像没娘的孩子, 无依无靠。这就是对新校区管理现状的真实写照。

“虽然网络发达, 实行网上办公, 但是教育是做人的工作, 只有面对面、心连心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温暖, 受到感染。现在的情况是, 老师离开网络办不了公, 学生离开网络不学习。结果是, 老师不认识学生, 学生提笔忘字。”一位大学教务长对此现象无不讥讽。

管理难度加大, 还表现在师生安全问题上。师生奔忙于各校区, 特别是教师去各校区上课, 交通安全就是一大祸患。采访中, 某大学安保处长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2008年2月25日8点10分左右, 由鲁西南某高校通往日照校区的班车, 在行驶至日东高速泗水段时, 因雪天路滑车速快, 车辆打滑失控撞向路边的隔离带, 然后发生侧滑近30米, 最终车体从中间断裂翻车, 将部分乘客压在车下或甩出车外, 最终造成8人死亡, 13人受重伤。

这起交通事故已过去5年了, 但它留下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只要打开网络, 那《向XX学院车祸中死难的师生致哀》的帖子还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资料显示, 目前, 全国高校新校区95%的正在建设, 25%的仍在完善中, 人员复杂, 小偷小盗现象不断, 有些校区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更让人担忧的是, 建筑工地险象环生, 安全事故防不胜防。采访中, 一位学生处长讲了两件事情, 令记者毛骨悚然。

去年秋天, 某高校新校区正在建设实验大楼。这座大楼的地基足有10米多深, 正位于学生公寓和教学楼中间。一天上午, 一位大一新生为了抄近路赶时间横穿工地, 结果掉进深坑, 一截钢筋插入肺部。“多亏发现早, 抢救及时, 不然早没命了。”这位处长说, “不管怎么贴出警示标志, 也不管怎么隔离工地, 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你揪心。”

今年暑期的一个早晨, 雾气很浓, 能见度不到3米。一名女生带着耳麦出去散步, 当她横跨施工道路时, 正巧有一辆大型吊车开过。她没有听见车的轰鸣声, 司机没有看到有人经过, 结果悲剧发生了。

“这些年, 面对多个校区, 面对几万名学生。我是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不怕吵, 不怕闹, 就怕夜里手机叫。手机一叫, 我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坏了, 又发生事故了。’”一位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副校长说。

多校区办学还可能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截至2012年底, 全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500亿元。据抽样调查, 95%的高校都有贷款。沉重的负债压力, 已经使一些高校举步维艰、焦头烂额。

这些学校的债务大体有三类:一类是贷款。这类高校少则有几个亿, 多则有几十个亿。光利息就是一笔不菲的数目。银行催债时, 他们再从别的银行贷款, “拆了东墙补西墙”。这几年这法子不灵了, 因为银行看到了高校贷款的高风险, 干脆拒高校于门外。“这下可好了, 全校教职工就像水里濒临干涸的泥鳅, 苟延残喘。财务室天天不开门, 每位教师报销单据一大摞。看病、出差都是自己掏钱。校长看见银行的人就躲。”这位高校财务处长讲的这些故事, 让人听来像小品剧本。

另一类是借款。主要是向企业借, 就是学校没有钱让建筑企业先垫支。起初建筑企业认为“高校是国家的, 哪有借钱不还的道理”, 可是后来发现确实没钱。于是, 双方从“合作伙伴”变成了“冤家对头”。有一天早晨, 济南市某高校行政办公楼被建筑公司给“封”了, 楼前站满了企业职工, 他们打出标语:“还给血汗钱, 我们要过年!”

还有一类叫集资。这类学校主要是向教职工集资, 许诺给高利息。“一开始, 看着高额利息动了心, 有的人还向亲朋好友借钱, 多的一户达到了上百万元。可是5年过去了, 学校连利息都拿不出来了, 教职工看不到希望了, 于是, 就纷纷去找校长。“校长也没办法, 只好重复解释政策。那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的样子实在可怜!”一位教职工又气愤又嘲讽地说。

政策主导与学校自我发展催生多校区

有人形象地说:“发展意味着数量的扩大和增加, 就像生物成长中细胞的分裂一样。”我国高校多校区的出现, 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经阶段, 虽然多校区办学带来种种弊端, 但是多校区的形成和发展, 也有其内在规律和合理性, 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

上世纪90年代,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过去精英教育时期专业设置过细、学科综合能力不强的状况越来越不适应时代需要了。在这种新形势下, 高校合并办综合大学就理所当然地被摆上议事日程。于是, 由政府主导, 对学科传统有关联的尤其是属于互补性的高校进行了整合。这就使得原来在一个城市中的不同高校被归属到同一个综合大学的框架之中, 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一夜之间便忽然拥有了多个校区。

这种现象在国家重点大学密集的直辖市、省会城市最为明显。主要的合并方式是以一所重点大学为主, 其他高校并入。还有一种类型, 就是几所学校合并后组建成一所新学校, 起用一个新校名。譬如, 2000年4月, 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了长安大学。1999年9月, 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业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山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类学校校区多, 而且更为分散, 路途更远。长安大学主要有3个校区, 即位于西安市区的老校区700亩, 离老校区30公里的渭水校区1700多亩, 离西安市区180公里的太白校区200多亩。

如果说第一个原因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使然, 那么第二个原因则是学校自我发展所迫。高等学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后, 原来的老校区容纳不下那么多学生, 扩容扩不动, 只好到城郊去征地新建校区。“城郊土地相对费用低, 也有城郊当地政府为了吸引高校落户给予优惠政策的原因。如济南市长清区, 新世纪初的商业用地一亩上百万元, 而高校用地只有十几万元。”一位高校后勤处长介绍说。“新建校区后, 就能扩大招生, 相应地, 国家按招生数拨付的人头费也相应扩大了。招得越多, 拨钱越多。所以, 那些年高校圈地运动盛行, 就几年工夫, 大多数高校拥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

上世纪, 在山东莱阳县城有一所建于1951年、以农科为主的本科大学, 名叫莱阳农科学院。2001年该校到青岛市城阳区创建了新校区, 2007年3月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 地理位置、学校称谓和校容校貌焕然一新。结果是, 办学景象今非昔比, 博士来了一大批, 录取分数线涨了一大截。正因如此, 小城市的高校千方百计向大城市附近靠拢, 内陆的高校千方百计往沿海搬迁。这些高校这样做的理由是, 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能够吸引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他们采取的做法是, 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选址征地建新校区。于是, 我国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一批新校区应运而生。

多校区要科学布局, 传承统一的大学精神

据统计,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2142所, 有1959所高校拥有多个校区, 占到91%。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前不久, 记者在调查和采访的基础上, 专门组织驻济南高校的多位代表召开了一个多校区办学座谈会, 邀请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和高校行政领导, 共同探讨对策。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 我国多校区办学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 要解决因校区分散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最关键、最迫切的是构建科学的多校区办学管理体系。

山东大学高教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志业提出, 要借鉴国外多校区办学经验, 构建中国特色大学体系。多校区在西方也有很多类型, 既有一所大学所属的不同校区, 也有多个分校构成的大学系统。后者基本都是由公立大学组成, 据统计, 美国公立大学毕业生中, 80%都是在这类大学系统中培养出来的, 其中尤以美国加州大学最有代表性。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我国大学的多校区管理问题时, 都以加州大学为蓝本。

刘志业说, 美国的大学系统其实是多个公立学校结成的松散联盟, 各学校独立性较强, 各学校的特色比较明显, 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而我国大学的多校区, 其实是主体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没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 只承担着学校发展的一部分功能, 与主体之间是管理和被管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改革和完善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 需要借鉴国外经验, 结合国情实际,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校区办学之路。

山东财经大学规划处处长魏承洋认为, 多校区合理布局, 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十分重要。在这方面, 山东各高校正在进行尝试, 为各个校区确立不同的功能定位。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表示, 山东大学将着眼于大学系统的战略全局, 明确济南、威海、青岛三个大校区发展目标定位, 济南校区将重点发展医学学科、人文学科和传统学科, 威海校区重点发展空间学科、应用学科和特色学科, 青岛校区重点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涉海学科, 三个校区形成统分结合、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山东大学系统。

还有专家提出, 合并院校在校区无法增减的情况下, 可采用以学科为主体、学院为建制的分区办学模式, 这是一种在人力成本和运行成本不能改变的条件下, 降低管理成本、合理配置资源的选择。有条件的合并院校, 也可采取校区置换方式, 减少校区, 解决校区过多带来的问题。山东建筑大学、山东职业学院、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等都采取了校区置换方式, 扩大了规模, 减少了校区, 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益。

对于同城新建校区, 专家们建议, 可采用基础教学区和专业教学区分阶段办学模式, 好处是能保证文化的连续性和资源合理配置, 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保证每个学生在校内的相对公平, 从而保证同一所学校的“产品”品质基本统一。异城异省建校区的高校, 在文化无法统一的条件下, 可采用分校区相对独立办学模式, 即分学科和学院办学, 但要与大学主体不重复, 好处是便于学科建设和管理, 有利于保证质量、办出特色。

“要善于把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多校区管理之中。”山东省教科所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杨玉春提出, 在信息化时代, 多校区高校应注重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建立基于信息化支撑的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其好处是可以实现多校区之间的资源共享, 避免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虽然部分高校的校区分布不集中, 甚至有的是异市、异省, 但是采用标准化的数据管理系统, 理论上可以实现多校区之间的科学有效管理。

多校区网络 篇11

[关键词] 多校区;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11-1

多校区高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在同一大学名称之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位置分散的校区所组成的大学。虽然,高校多校区扩大了学校规模,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但是这一新鲜现象的出现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从而使得高校在进行多校区管理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一、高校多校区管理存在的困局

(一)师生关系的疏离。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辟了新的校区,而从新校区的现状来看,新的校区的党政管理人员较少、许多老师在新校区上完课就得赶往另一个校区,疲于奔命,这就导致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从而使得师生关系的疏离。另外,许多高校都把新生安排在新校区,而高年级的学生和研究生都在老校区学习,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高年级的同学无法对低年级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知道,使得新生在生活和学习上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师生对学校认同感薄弱。首先,针对教职工来说,那些来自实力薄弱校区的教职工,既有获得知名学校品牌的喜悦,有会产生怕受到歧视和淘汰的担心;那些来自实力强劲校区的教职工,则害怕自己既有的利益被别人瓜分。其次,针对学生来说,虽然考入了理想的大学,但是由于一校多区,使得仅有少量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校园文化和氛围,比如老校区的建筑、校园环境等等,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产生被排斥的感觉。基于上诉两个原因导致了师生对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薄弱。

(三)各个校区发展程度的参差不齐。老校区由于建校时间早,不管从硬件和软件都发展的相当完备,而新校区由于建校时间短,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但是,现阶段的情况是随着新校区的不断发展,许多大学的老校区逐渐成为新校区的附属,由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校区与校区之间的默契度、效率不高的问题。

(四)资源共享程度有待提高。多校区高校资源共享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教育设施难以共享。各个校区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都建设了适合自己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但是由于分处不同校区是的校区与校区之间的特点差异很大,无法形成有效的共享。其次,图书资源无法共享。由于校区的分散,必然导致要在各个校区建立图书馆,但是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一直是分散型管理体制,各自为政,造成了集成管理系统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信息资源的加工、整合程度较低,增加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困难

二、高校多校区管理的改造

(一)加强各校区的联系,促进校园文化的深层融合。每个校区都有着自身所有的场域,这就注定了每个校区所代表的校园文化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这里提倡各校区联系,以促进校园文化的融合。但是,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校区的校园文化融合不是简单将不同文化拼凑在一起,而是在继承原有文化的精华部分的基础上,提炼、融入、建立新校区统一的思想文化、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

为了加强各个校区的联系,可以在各个校区之间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节。校园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避免文化虚空与断裂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促进师生的相互交流,融合多校区校园文化,举办文化节是一个有效措施,它可以迅速拉近各校区以及各校区学生之间的关系、消除隔阂、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许开始各校区在交流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障碍和问题,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特别是对产生这种文化背景的了解,就会理解这种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根源,相互之间对不同的文化就增加了一份同情的理解。

(二)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每个大学的中心工作都是围绕学生来开展的,针对多校区的学生管理应该建立一支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的辅导员队伍。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开展一些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的培训。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电话、邮件、走访等多种形式来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将教书育人的之策落实到实处。学校应该将师生之间的联系程度来作为评价教师德育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并进行定期考核,作为晋升职称的一个重要标准。这项制度的推行会对全员育人的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今,多校区发展的已经走在了一个风口浪尖的位置上,如何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实行大一统形式还是采取分权式的管理,这关系到多校区高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前途和命运。当然新事物的产生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非议,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固步自封,创新高校多校区管理方法,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才是解决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问题的关键,也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陈运超,沈红.浅论多校区大学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3]郑卿元,王斌,李美娴.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管理,2011,(2).

[4]陈士衡.试论高校合并后学校管理文化的融合策略[J].吉林教育科学,1998,(2).

[5]夏祥伟.中外高校多校区(分校)管理的比较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9).

[6]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2).

[7]钱勤元.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2004,4(6).

作者简介:于爽(1990-),汉族,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外典型多校区大学形成研究 篇12

一、美国多校区大学

国外多校区大学成功运行的典型是美国的多校园大学系统。二战后, 美国政府大幅度增加对高等教育和科技的投入, 极大地刺激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公立大学由于财政的资助发展尤其迅猛。在二战以前, “1911年美国适龄青年 (18岁—21岁) 进入高等学校的比率为5%, 1930年这一比率达到12%, 1941年这一比率上升到18%” (1) ,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这一比率超过了50%, 美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为了满足急剧膨胀的公民的入学需求, 各州大力发展公立高等教育, 美国的多校园大学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多校园大学系统主要有两种演变和形成模式, 因为在不同的州, 公立高等教育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一种是‘自我扩展型’, 各校园本身都属同一个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另一种是专具美国特色的‘多校园院校系统’, 专指分散在本州、本县或本市的公立高等院校的集合体, 每个系统都由系统办公室 (被称为‘总校’) 的数十名专职人员管理协调系统以及所属院校间的行政事务, 同属一个系统的各校园间的地理位置有近有远”。 (2) 美国加州大学系统是美国模式的典型代表。加州大学拥有9个校园, 实际上是9个大学的联合体, 在校学生有几十万人。各分校彼此独立, 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和客观条件在学科上有所侧重。大学系统建有发达的信息网络, 将整个大学联为一体。在管理模式上采取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包括总校 (董事会) 、分校 (校长和校委会) 、学院和系所四层架构。多校区大学实行“集中决策、分权管理”的管理方式, 既保证了重大决策的集中统一, 又有利地调动了下属校区的积极性。

二、英国多校区大学

英国的多校园大学自1836年伦敦大学建校时起就具有英国特色。20世纪60年代, 随着英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伦敦大学的规模也急剧扩大。“现在, 伦敦大学是由40多个不同的学院和研究院所联合而成的、英国办学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全的综合大学。各个学院的学生已经超过10万人, 并有2万多名校外学生在全球各地通过校外学习修读学位”。 (3) “代表英国新大学模式的伦敦大学把由各学院本身的管理机构所管理的23个学院、大学通过管理委员会所管理的12个研究所、由大学承认的5所教师院校接受为伦敦大学的附属校园, 校园间的地理距离有远有近, 最远的是设在法国巴黎的巴黎不列颠研究所”。 (4) 伦敦大学的绝大多数校园都位于同一城市, 校园之间不管距离的远近, 实行的都是“学院制”管理。“学院制”管理, 指多个学院在大学的名义下独立运行, 实行教学和考试之间进行学术分工的管理方法———学院负责教学, 而大学则控制着考试标准和文凭授予。

三、日本多校区大学

日本的多校园大学主要形成于二战后高等教育复兴和改革时期。历史上日本大学和我国大学相似, 都以建立具有单一学科的学部 (学院) 为开端。后来, 为使大学学科综合化, 进行了学校间的合并, 也就是学部的增加, 如此形成了以“学科割据”为特色、地理位置上一般相距不太远的日本多校园大学。具有代表性的是东京大学, 东京大学是1877年日本建立的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一所世界著名大学。“东京大学由3个校区组成, 学校的绝大部分机构设在东京都内文京区本乡, 另一个校区在目黑区驹场, 主要为教养学部及部分后勤设施所在地, 此外, 还有位于六本木的生产技术研究所。本乡校区是学校的研究生教学、本科高年级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理、工、医、农、文、经等学院和附属医院基本上集中在这一校区。这里学科布局齐全, 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商共生的学科生态环境为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与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驹场校区基础教学部则以基础教学为主要特色, 承担低、中年级本科生的基础课教学任务, 低、中年级学生集中授课, 学校建立了综合性的学科教学体系, 提供了统一的教学环境, 为保证高质量的基础教学水平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进入高年级后, 学生即转入本乡校区本部, 直接进入各研究所室从事科研实践。六本木校区是以应用型科研为主的校区, 具有较为独特的办学模式和科研体制, 这里的教授基本不承担或极少承担教学任务, 而是以重大项目和科研课题为纽带组成相应的课题组, 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务”。 (5) 东京大学的3个校区分工明确, 各具特色, 相互间具有互补性, 在学校统一管理下有序运行都有借鉴意义。

四、法国多校区大学

法国高等教育的代表是巴黎大学, 巴黎大学被称为“传播法兰西精神最活跃的发源地”。它不仅是欧洲大学之母, 数百年声名显赫的历史更使其成为法兰西民族的荣耀。中世纪的欧洲, 教会在教育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遍布欧洲大陆各地的修道院, 其实就在执行着学校教育的功能。巴黎大学的前身初创于9世纪末期, 最初也是附属于巴黎圣母院的一个教会机构。1180年, 法皇路易七世正式颁布其“大学”称号, 其与意大利波隆纳大学并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拿破仑将其改名为“帝国大学”, 设立了中央集权式掌管法国大学教育的机构, 这种状况影响了高等学校的活力, 使之难以主动地适应社会需求, 巴黎大学名存实亡, 直到百年之后的第三共和时期才又重新组合、恢复。1968年, 巴黎大学学生因反对传统灌输式教学, 希望争取更多的学术自由及校园民主进行暴动, 目的是改革教育体制、观念和思想, 使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经济, 面向就业。其结果是法国政府取消了一个学区只能设一所大学的限制, 将旧大学以大化小, 原巴黎大学按所在行政区域的不同, 把地缘相近、教学理念一致、课程容易搭配的归并在一起, 分为13所。新生的13所大学根据同年《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提出了“自治”、“民主参与”和“多科性结构”的原则, 在行政、财政、教学方面实行自治, 师生员工代表参与学校管理, 其间没有隶属关系。现在的巴黎大学是13所大学的联合体。

五、关于多校区大学办学的思考

国外多校区大学的办学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各校区办学相互独立, 但校长任命等重大问题归大学评议会统一管理;另一种是按校区功能定位, 各校区有不同的办学侧重点和办学特色”。 (6) 由于具备规范的管理和发达的校园网络技术, 总体来说, 国外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高效化、程度比较高。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的众多名牌大学不少都是具有多个校园的大学, 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 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多校园大学也相当普遍。由于文化和管理风格等因素的差异, 各国在多校园大学运行模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即使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多校园大学, 运行模式的选择也各不相同。以下分析国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多校区大学模式:

1. 多校区办学需要多样化的管理模式。

综观国外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 可以发现多校区办学没有统一固定的管理模式, 由于学校的发展轨迹不同, 多校区办学的格局也不同。尽管国内多校区大学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 有学校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也有高校合并后形成的,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新组建的多校区大学必须明确校区定位, 理顺校、院、系之间的关系, 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机制。目前, 国内多校区办学的形态除了包括扩展型与合并型两种外, 还包括多种亚型, 如一元投资型、新建扩展型、多元投资新建扩展型, 复制扩展型、创新开拓型, 强强加强型、强弱互补型、兼并互补型等。不同类型的多校区大学, 应该根据各自的情况, 探索出多样化的管理模式。既可以建立事业型管理结构, 使各校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相对独立, 也可以在不同的校区尝试采用股份制或“一校两制”的办学模式;“学科型”和“功能型”的校区定位作为不同的办学模式也可以在不同条件与类型的学校试行。总之, 多校区办学对于我国高校来说, 既是一件难事, 也是一件新鲜事, 应当允许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特点进行大胆的实践, 探索出多种管理模式。但不论采取何种管理模式, 多校区办学都应该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的高效管理。

2. 多校区办学应努力促进学科融合, 创造新的学科生长点。

高校合并为学科交叉、渗透、互补和综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是, 学科并列、专业叠加并不能使学科达到真正的融合。学科融合产生高效益是有条件的, 首先, 学科之间必须能找到相融的耦合点, 实现交叉互补。其次, 学科的融合应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多校合并之后, 学科的规划与调整要以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为前提, 必须深刻把握学科兴衰的规律, 在多校区的学科布局与总体规划中尽力避免简单合并同类项或分解大学科, 在摸清学校总体学科水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如何利用学科发展的巨大空间, 建立承前启后的学科结构框架, 以及优化学科生态环境等问题开展工作, 建立先进而科学的学科群, 形成以基础学科为根基、技术学科为主干、应用学科为枝叶的层次结构, 并通过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形式, 真正实现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 努力创造新的学科生长点。这也是高校合并之后多校区管理面临的重点问题。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形成了一大批新的多校区大学。多校区大学如何对区域分散的各个校区进行协调管理, 从而使多校区大学达到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对中外多校区大学的形成进行比较, 以期对我国今后多校区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国外,多校区大学,思考

参考文献

①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232.

②沈红, 陈运超, 廖湘阳, 罗云.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6) :63-71.

③宋焕斌.伦敦大学[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27.

④沈红, 陈运超, 廖湘阳, 罗云.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6) :63-71.

⑤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 :61-64.

上一篇:职业中学体育教学下一篇:现场测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