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二中规划新校区(通用7篇)
瑞昌二中规划新校区 篇1
瑞昌市第二中学文化建设规划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它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生命的根基,优秀的学校教育是由优秀的学校文化孕育而出的。优秀的学校必定有其特定的、积极向上的优秀学校文化,它让其每一个成员从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就是建设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共同价值信念,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改革发展和文化建设,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师德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学校的一切都要为着学生的充分发展而设计和运作”的办学宗旨,深入实施“文化育人,质量立校,管理兴校,科研强校”的名校战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用我们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筑造让学生身心舒展、思想活跃的育人环境,让学生享受充实而有成就感的阳光教育,用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尽责自律的核心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谐发展、负责的公民意识,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营造让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都成为教育内容,校园环境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教育场所,校园生活的每一分钟都成为教育过程,学校的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成为教育工作者,管理目标变成活生生的办学实践的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和校园大文化育人的原则,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发挥原有文化设施功效与建立新的文化设施相统一,体现人文性、先进性、规范性、教育性、持续性和人人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在办学理念认同、管理制度建设、学习环境营造、文化品牌形成、校园环境优化、文化教育和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标志性成果,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二中文化。
二、建设目标
按照《曲靖市第二中学“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努力创建办学条件优良,育人环境优雅,教师队伍优秀,管理手段优化,教育质量优异的现代化、高质量的骨干优质高中的发展目标,在注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让漂亮的校舍、精良的设备、如茵的花草、高品位的人文景观与学校内在美和谐地统一起来,既体现我校的办学实力,又外化我校的“物质财富”,更展示我校的精神风貌,使我校的校园文明与学校品牌相适应,与市、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让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以纪律道德规范师生言行,构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让多彩校园处处体现教育。课上无乱,考试无弊,作业无抄,公物无损,语言文明,环境优雅,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单位。
三、组织机构
学校文化建设由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负责,职能部门协调,全员共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宣传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党委成员、各处室主任为组员,办公室协调,政体处、团委、工会等部门具体实施。
四、学校文化的实施
(一)物质文化
各项物质建设中都应该蕴涵着文化内涵,形成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是我校“学校的一切都要为着学生的充分发展而设计和运作”的办学宗旨的直接体现,新建、改造、完善相结合,建设主题景点,彰显学校文化,赋有隐性教育功能,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体现出校园“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使优美的校园环境真正成为知识的殿堂,艺术的天地,育人的乐园。
校园整体规划科学,设施布局合理,建筑装饰风格统一、实用、美观、和谐,功能标识清晰醒目,力求形式与内容体现整体美感。让五彩缤纷的植物营造自然美,鲜花、小草、绿树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现代的设施赋予时代气息,喷泉、小品,透出科学的魅力;让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公用场所布置名塑名画、名人名言,教室办公区布置师生书画近作,铭牌橱窗展现文化底蕴,富有时代感和感召力。
宣传栏、格言展示牌、楼厅牌匾、园林刻石、校园音响系统能展示学生才华、向学生输送精神营养;现代化的运动设施齐全,洁净、舒适的运动场、篮球场,设施完备的体育馆,给师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活动空间;餐厅服务周到、膳食科学、提供优良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全方位、多元化,讲求环保实用、赏心悦目,赋予学习气息,着眼于潜移默化地陶冶、激励学生的心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
(二)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学校的精神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物质的栅栏能约束人的行为,心灵的栅栏能约束人的心理。从很大程度上说,学校精神文化优劣是衡量学校德育成败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校风校貌等,是学校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伦观的总体表现。
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校风建设,着力打造校园精神,深入挖掘学校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发挥本校、身边的名师、名校友的人格魅力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从中提炼出能够激发学生志趣、完善学生人格的精神精髓,形成学校名副其实、特色鲜明、昂扬向上的校园精神。着眼于心性培养,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作用,缓解压力,健全人格,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心、孝心、责任心。
1、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实质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的学校特色、风气。校风主要包括教风、学风和干部作风,其中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把教育当事业,将学习作快乐,待学生如子女,视学校为家庭”的二中精神是教师师德、治学、为师的总要求。
校园卫生是校风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校园、教室、宿舍、餐厅、厕所等重要场所的整洁、有序是环境育人的具体体现。
2、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弘扬时代主旋律,以崇高理想、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突出文化素养的渗透和培养,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活动传统。建设具有自身文化特点的校报校刊、广播站、网站等,广泛开展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主题活动和结合重大节日的专题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校园文化活动提倡形式多样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注重实效性和吸引力,达到既活跃校园生活又起到教育效果的目的。
(三)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建设是现代学校建设的内在机制,是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优良的制度,可以成就优秀的学校文化品位。学校制度应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学校的理念和管理的价值观,不仅规范着学校师生的学校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习惯,还激励着师生的斗志,控制学校内部活动,协调学校的发展,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具有保障学校协调、有序、健康地发展和保障师生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同时,又能激发和调动师生为实现办学目标,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建规立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律自主管理和后勤服务教学是构建学校管理文化的重点,实现教师“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大力开展“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影响并带动实现学生“文明自律”、“自主学习”、“追求卓越”。学校实施全员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竞争上岗,建立完善教职工考评制度,考评内容涵盖了师德师风、教学工作、教育科研、班主任工作、处室工作等,对教职工进行严格的考核,期末依据考评结果,对照相应的评价方案对全校教职工进行评价、聘任,聘任坚持“人品第一,能力第一,业绩第一”的用人标准,在考评的基础上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用人制度;学校打破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劳动”是分配的核心尺度,实行“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效益优先”的原则,真正做到“按劳分配”。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在学校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
(四)行为文化
课堂和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讲求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教师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影响学生,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增强信心,交流情感,健全人格。
节日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丰富节日文化的内涵,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一日常规助养性教育;节日文化弘扬正气;物化成果熏陶品格;校史展示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教育成绩。科教艺术以科技为主题展示中国古代和现代科技,走廊处进行科技教育系列图片展;教学楼、图书楼以艺术为主题,教学楼以国粹艺术为主题,展示中国传统书画名著和学生自己的书法美术作品,让学生处处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绿化区、文化小品从不同的角度透露出学校的办学理念、风格、精神风貌,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努力实践学校文化
1、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体
墙壁、板报、橱窗、报栏是师生了解世界的窗口,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健康成长的沃土,让花园、道路、教室育人,用文化优化环境(环境文化包括:黑板文化、橱窗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花园文化、道路文化、走廊文化等),由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办公室: ①美化、装饰会议室、指导管理各处室内环境文化;②添置、更新各处室标志牌;③将校风、教风、学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制板布置在学校醒目位置;④建立校史展室、荣誉室;⑤管理好各类通知的张贴,规范校务公布栏;⑥办好学校《工作简报》、学校重大活动剪影。
政体处:①负责建筑物室内室外等中外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提示语等的管理、更新;②负责安全、礼仪教育提示语的管理、更新;③负责设计、制作、管理学生的胸卡;④每日公布班级量化考核情况。
教务处:①发挥教学园地的作用,坚持半月一换;②定期开放阅览室、图书室。
总务处:①管理好校园的花草树木及户外设施,做到常护理;②搞好四季的校园绿化美化;③管理室内外公用卫生间,保持洁净无异味;④利用橱窗,生动活拨地做好食品卫生宣传教育;⑤教育督促校园各购物超市文明经商,优质服务。
团委:①指导更换每日新闻和《历史上的今天》;②指导各班团支部办好每月一期的黑板报,及检查评比工作;③指导定期更换学生优秀书画作品;④公布好人好事等。
年级组:管理好年级所在区域设施设备,做到洁、净、雅。
2、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特色
充分发挥学校社团的育人功效,积极组建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政体处、年级组:①指导班主任建设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班级建设目标、班级格言、班级制度等;②坚持开展每日一语、每日一讲活动;③指导学生会生活卫生环保部定期开展活动;④健全学校体育艺术队、部建设,加强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特长,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又活跃学生生活,为校争光。
教科室: ①指导语文组健全“初阳文学社”组织,定期开展活动,每学期出刊物两期;②负责指导、检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小组开展活动;③健全地理活动小组,定期开放地理室;④指导英语组搞好校园英语角。网管中心:开展学生文明上网教育,定期开展“信息竞赛小组”活动。
团委:①组织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将国旗下演讲稿进行整理,每学年出《国旗下演讲选粹》一期;②组建学生摄影活动小组,将优秀作品定期在校园发布,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摄影展。
3、节日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节日,尤其是有纪念意义的节日,诸如“元旦”、“清明”、“五四”、“七一”、“八一”、“国庆”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政体处、团委、年级组:①书写标语、对联、制作宣传板面等方式开展纪念活动;②在学生中开展演讲、征文、诗歌朗诵等形式纪念活动;③利用节日举办文艺汇演、书画展览、体育竞赛等活动。
4、声像文化(信息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丰富和提高
充分发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弘扬主旋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①办好校园之声广播,不断扩展广播专栏;
②做好学校电子屏宣传策划,定时播放学生教育影片、光碟和学校宣传内容。
③建设好曲靖二中网站,规范管理,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自主学习的平台。
附:办学目标: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用云南省一级高完中和教育部1000所示范性高中的评价指标进行科学、规范地建设,力争建成市内省内名校”(曲靖市委、市政府《曲靖市第二中学筹办方案》中提出的目标)
办学宗旨:办学以师为本,教育以生为本;学校的一切都要为着学生的充分发展而设计和运作
办学理念:品德奠基,质量立校,发展为本,创新飞跃;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校 训: 砺志 善学 和谐 自强 校 风: 求真 自律 勤奋 爱校 教 风: 厚德 爱生 崇真 博学 学 风: 勤思 善学 自主 卓越
干部作风: 团结 敬业 廉洁 高效
二中精神:把教育当事业,将学习作快乐,待学生如子女,视学校为家庭
“十一•五”学校发展奋斗目标:创建办学条件优良,育人环境优雅,教师队伍优秀,管理手段优化,教育质量优异的现代化、高质量的骨干优质高中。
瑞昌二中规划新校区 篇2
关键词: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生态化,共享性,空间布局,景观系列
生态化的校园建设, 不仅为师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富有生机的学习、生活环境, 也是城市绿色环境中的一部分。校园是育人的环境, 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 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1]。
2003年山东省政府批准以临沂师范学院为基础筹建临沂大学, 新校区规划占地333 hm2, 建筑面积158万m2, 容纳学生5万人。目前, 新校区已完成建筑面积100余万m2, 入住学生3.4万人。2010年11月26日, 教育部向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出通知 (教发函[2010]189号文件) , 批准临沂师范学院更名为临沂大学。如今, 美丽的临沂大学新校区, 已成为临沂城区一个良好的生态园林区域, 新校区景观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新建筑提供了一个改造环境景观的机会”[2], 因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不仅是单纯的平面规划, 也不仅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 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的情感综合体, 是把建筑环境和人结合起来的整体设计。
1 立足当地地方特色, 形成生态化和大景观新校区
大学新校区位于临沂市区西北, 紧邻穿城而过的一条主要河流———祊河, 占地面积大, 周围基础环境设施良好。临沂大学筹建处通过组织规划方案招标, 从参加竞标的美国EDSA、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现代设计集团和日本冈野公司5家设计单位中, 选择并委托在竞标中脱颖而出EDSA公司编制临沂大学修建性详细规划。校园景观规划立足临沂大学的办学宗旨, 认真挖掘构成校园空间的各项要素, 集蒙山沂水之精华, 继承5 000 a沂蒙文化, 全面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 努力创建一个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的生态化校园。
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采用大面积中央绿地的布局方式, 在校区中央形成近百公顷的核心绿地, 绿地以水系同祊河相连, 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格局。中央绿地成为各个院系和师生住宿区均能看到和便捷到达的核心空间, 成为一处具有良好环境的交流和休息场所。同时, 生态绿地与祊河通过没有建筑遮挡的视觉通廊相连, 形成超越大学城范围的城市绿地, 对城市空间开放, 让城市居民也能够便捷的到达中央绿地。大学校园园林化是现时期大学校园建设活动中的一个创举, 它将大学的人文气氛与中国古典园林优雅的传统神韵结合在一起, 是表达校园生态化、地域化、人文化特征的理想载体[3]。
2 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重点体现生态成果共享性和社会性
在现有良好的环境基础上, 建设一个山水叠翠, 林木葱荣的大学新校区是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绿色掩映中的校园为师生们创造了一个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同时这个绿色环境也是城市不可多得的园林空间, 担当起城市绿肺的功能, 为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令人驻足流连的景观场所。校园成为城市的优美花园, 成为市民节假日休闲观光的去处, 也可以成为亲近自然的城市山林, 这都源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
规划从空间布局上充分考虑了资源共享要求, 使校园形成一种外向的, 与城市生活密切交融的校园模式。校园内的诸多文化、体育设施等均成为城市需要的一部分, 不仅可以提高设施的复合使用率, 节约土地, 同时有效地促进城市的现代生活活动。体现出生态化原则, 充分利用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 营造一个充分融入自然的大学校园。坚持整体化的大景观原则, 融建筑、景观为一体, 形成大学园区整体化的空间特色。
3 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注重空间布局特色
3.1 构建自然山水空间体系
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 在保留地段内原有山丘的同时, 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一些山体。同时, 形成中心的环形水系与祊河以及周边水系连通, 形成校园内完整的山水格局。孔子曰:“仁者乐山, 知者乐水”, 浸润着悠久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空间对于形成良好的大学环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它既是对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交融的一种塑造手段, 同时也是对传统精髓文化的继承。中国传统园林中, 山形水系是组织空间环境的骨干, 在临沂大学城中, 山形水系是组织校园公共空间的结构性要素, 通过主要的山丘与次山之间的空间呼应, 贯穿校园的自由水系的连接, 校园内呈现出丰富的景观环境, 促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气氛。水体的设计借鉴中国传统礼制建筑中辟雍之水的理念———辟雍以水环绕建筑象征教化流行, 大学中环绕中央绿地的水系在创造良好环境的时候也是对传统文化理念的一种回应。
3.2 打造以集中景观区为中心的用地布局
临沂大学的校园用地构成可分为:教学区、教工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后勤服务区以及集中景观区。集中景观区是校园的核心绿地部分, 其它区域围绕中心展开。教学区由教学设施和相关的教学辅助设施组成, 根据院系设置主要分为5部分, 每个部分的建筑相对集中, 成区布置, 区域之间由较宽的绿化带隔开, 形成绿色环境中的有机生命体。依托自身的环境条件,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势、水系、植被, 巧妙构思, 精心设计, 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环境景观。大学校园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地块, 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血液[4]。
3.3 设置集中景观区
集中景观区是临沂大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生态文化绿地, 是整个大学的公共活动空间和享受自然之美的场所。集中景观区由贯穿该区的校内道路分为南北两部分。整个景观区贯穿着一条连通祊河的水体。水体在临近重要建筑物的时候放宽成为湖面。水体的存在可以调节校园内的地表水, 湖面周边采用缓坡, 在雨季的时候湖面扩大, 解决因内涝引起的积水问题;在旱季的时候可以引入祊河的水, 起到调节校园空气湿度的作用水体经过的部分地方可以营造一定的湿地景观湿地是生物多样性存在的极佳场所, 也是营造大学生态环境的良好载体, 通过湿地的营造, 可以吸引诸多的野生鸟类以及野生动物前来居住, 更增添了大学校园的勃勃生机。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 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5]。作为学校重要而又面积如此巨大的公共空间, 在核心绿地中, 设计了多处休闲、科普、活动、展示、集会、演出、高尔夫等设施, 使中央绿地既是一块生态良好的绿色空间, 更是师生、市民进行文化、学术交流和休闲的特殊场所。
4 打造“核心面—核心线—分散点”的景观系列
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 而是有形的[6], 大学中密度较小的建筑群成为广阔绿地中的景点, 与良好的景观环境相得益彰。利用空间要素, 规划设计形成“核心面—核心线—分散点”的景观系列, 创造丰富的空间环境效果, 达到建成“生态系统中的大公园”“公园中的大学城”的建设目标。
4.1 核心面
大学新校区的中央绿地构成整个校园中的核心景观面。在这个核心范围内, 覆盖大面积的林木, 体现出校园的宁静气氛。不同区域, 例如山丘周边、滨水地带、林中空地等等, 配置的植被可以有所不同, 以形成中心区丰富的景观环境。中央绿地被道路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被教学建筑所环抱, 中部堆筑山体, 南湖绕其西南而过, 规划布置休闲滨水步道、林中休闲屋等。北部绿地和山水相间, 布置生态岛、水广场、艺术广场等, 山体、湖面、密林、草坪、湿地、溪流、建筑交相辉映。南北两区相比, 南以文化见长, 北以生态为优。南北两区之间, 布置科技走廊、生态广场、温室等, 作为两区联系的纽带。
4.2 核心线
连通祊河的水系形成贯穿校园的景观主线, 形成了学校的另一条参观线路。该水系源自祊河上游, 又流入祊河, 寓意:沂蒙学子生于沂蒙, 学成后, 又服务沂蒙。水面在临近建筑的地方放大成为湖面, 增加水面景观的丰富度, 同时扩大的水面可以起到涵养水分、调节气候的作用。此外, 在临近祊河的部分, 要充分考虑到对滨水景观的利用以及校园本身建筑与环境的设计, 使得校园将祊河的景观纳入到学校的视野之中, 同时本身也成为祊河滨水地带的优美景致。
4.3 分散点
在核心景观面与水景线的组织结构下, 各个建筑群及周边环境形成这个骨架上的有机体。各个区域根据建筑性质的不同, 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例如校园南门主干道两侧的植物景观以工整对称为主, 强调轴线的空间序列;教学区的室外设计一些硬质铺地广场, 以便于集会活动;住宿区室外的小品、植物则更加尺度近人, 为师生的室外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5 结论
作为已经具备良好环境基础的城市新区, 临沂大学新校区建设立足当地特色, 坚持田园化和生态化的发展策略, 坚持与整个城市发展同步, 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 让市民和师生共享生态成果, 为城市创造一个优美环境, 成为城市绿色环境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 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2]邓林.建筑艺术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3]何镜堂, 黄沛宁.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顾与展望[J].建筑与文化, 2007 (5) :52-55.
[4]谢雨萍, 李丰生.基于景观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探析——对桂林旅游学院 (筹) 规划设计的初步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 (3) :5-9.
[5]周逸湖.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浅析铜仁学院川硐新校区规划设计 篇3
建设单位:贵州省铜仁学院
方案设计: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李宏图
建设地点:铜仁川硐区
设计时间:2010年
用地面积:43.7公顷
总建筑面积:163400平方米
2规划篇
学院用地呈不规则梯形,四周均被城市道路围合,西邻河流,东抵青山,北高南低,高差约20米,局部沟槽深约35米,且地下水系丰富。
规划充分尊重自然山水特点,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形成高低错落的台地景观,减少土方开挖量同时将校园融入山水绿林之中。
项目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一直以景观为先,布局采用南北向景观轴统领全校,与校外城市绿轴相呼应,同时考虑到地形因素,南北轴向少布置建筑,留出景观视廊,建筑沿轴线两侧布置,强化学院内部的绿地景观轴。
以图书馆为核心,将会堂、水面围合集散广场,形成整个学院的核心景观区和公共空间。将规划区内蜿蜒曲折的景观水系为纽带,采用分级筑坝的原理,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水系,将学校各个功能区域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再以小桥、小瀑、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组成丰富多彩的滨水空间,使整个校园构成一幅绿意盎然的山水画卷。
采用顺应中轴和水系的两套方格网体系,通过对其交叉重叠,组合形成整体校园空间肌理。
学院功能分区明确,主要分为四个分区:教学实验区、体育运动区、预留发展区、生活服务区。教学、运动和生活呈三角状态,相互联系便捷,流线合理。
学院设有五个出入口,南向为主要礼仪出入口,与职院保持接口;北入口,与教师新村接近,同时设有主要车辆出入口;学生出入口设在西侧,靠近生活区。
考虑到校园内人流较大,校园内车行道路以环形结合枝状路网布局,内部中心区为人行道路交通系统,减少人车相互干扰。道路弯曲以减缓车速,保证校园安全。
学院半径400米,步行南北约10分针,距离适中,内环以步行组织为脉络,形成滨水步道、林荫道、广场、绿地游路等一体化和多层次的步行系统,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和连续性。
景观设计主要思路为控制不同节点,结合山水大环境,通过建筑、场地、水体,构成南入口——行政广场——中心广场——教学组团——北入口,一个层层上升的纵深系列,以确定校园节点空间形态的基本格局。
核心节点位于校园的中心区,是校园的集散部位。作为校园的步行中心区和景观核心区,设置广场绿地和图书馆,以强化核心节点的景观地位。校园的入口部位为门户节点,也设有集中绿地、入口广场,配合地标构筑物。学院内水体较多,蜿蜒曲折,跨河的几处桥头绿地作为滨水节点,是反映山水风光的最佳视域,沿滨水节点设置广场绿地、休息亭和艺术长廊,营造浪漫、幽静、温馨的气氛。
3单体设计篇
3.1图书馆
作为校园内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集中体现了校园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
图书馆建筑设计从铜仁“梵净山蘑菇石”中得到启示,寓意“书山”。简洁的立面造型,简约纯净的形体体现了图书馆在这个特殊位置所應表现的特殊气质。建筑极具雕塑感,造型的力度与工艺的精巧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视觉的震撼。简洁的体块结合,虚实干净利落的衔接使建筑具有强烈的气势,精美的格棚结构,精巧的幕墙工艺以及大量现代高技派为基础的技术细部,使建筑更加精致,它们使建筑在继承了传统厚重敦实的基础上,同时给建筑带来全新的造型与空间感受。
图书馆中央是一个透明的玻璃中庭,线形排列的板状建筑体座落在一个坚实的基座上,在这个基座中设有多个公共及半公共共享功能空间,采光中庭创造了光线良好的休憩区域, 图书馆采用简洁明晰的设计手法,为学校树立起一个具有强有力外观形象感的标志性建筑。
利用场地高差,合理安排人流动线,以大台阶衔接中心广场,成为即可观景,也是景观的交流、休息空间。
图书馆建筑设计反映了图书馆的发展潮流,对原有的以纸本信息为基础的图书馆进行扩展和补充,为整个学校提供了信息、技术及语言资源方面的设施。
图书馆以开架阅览为主,采用一站式管理,平面方正,柱网规则,空间完整。
3.2教学楼群
位于校区北部,由文科楼、理科楼、公共教学楼及各系行政办公组成。建筑寓意连绵起伏的山峦,顺应地形平行布局,建筑屋面错落有致,形成独具一格的山地建筑特征。采用低技术的工艺,运用常规而简单的钢筋混凝土,以低碳,环保的理念建设绿色校园。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思想交流的场所,将各教学建筑组成院落,提供师生交流的空间,并利用水系,水与教学楼穿叉交织,形成人工与自然,建筑与山水相互共生,协调共存的景象,营造出一个舒适美好的校园环境,使治学的严谨性与轻松愉快地求学环境相得益彰。
建筑采用各系办公与教学相互连接的平面布局,系行政相对独立,又便于联系教学区。为统筹教室资源,集中一栋楼为公共教学楼,将合班教室,阶梯教室集中管理。
4思考篇
通过对环境、地形的深入分析,设计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以“自然为本”,虽多次形成踏勘,但每次均有不同的体会,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是山地建筑的切入点:如将大体量的教学楼顺等高线安排,而需要较大平整的运动场地,则选择在相对平缓的地块上,体量较小的建筑则自由灵活的随地形布置;以及设置架空、吊脚、台地来合理利用地形。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以艺术的原创,提升校园的文化层面,通过对“山”、“石”的提炼,赋予建筑内涵,引领山地建筑地域文化,营造富有特色和具有创新的校园。
山地建筑的设计必须尊重自然,以景观为先,让建筑成为配角,将校园放在山水大环境内,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在青山绿水环抱,呼吸者大自然清新空气的校园内工作学习,定会给每个莘莘学子带来人生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总平面图
总体鸟瞰图
教学楼
瑞昌二中规划新校区 篇4
在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瑞昌二中扎实做好每一步。一是学习教育要求严。集体学习做到内容精选,学习时间雷打不动,学习时人人认真;自学做到有要求,有时限,党员每次自学都有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同时,聘请瑞昌市委党校教师王武超到学校做专题报告,提高大家对教育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二是听取意见诚实虚心,边听边改。从4月2日以来,学校先后召开了各方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代表、党代会表代表、教师代表)座谈会、学生家长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和学生代表座谈会,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和电子邮箱(利用家校通短信平台告知学生家长)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听取意见的同时,对有条件能立即整改的意见,做到边听边改。如针对加强帮扶后进班和学困学生的建议,开展了党员蹲班级和党员与学困生手拉手活动;针对丰富教师课余生活的意见,学校恢复了教工俱乐部,还开设了一间教师音乐室。二中的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做到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力争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学的提升和学校工作全面进步。
二中陈 俊
瑞昌二中规划新校区 篇5
关键词:高校景观,能效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1 能效景观概述
1.1 何为能效景观
“能效景观”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界定, 在本文中, 笔者基于对第十五届“城博会”的“能效城市规划师”这一主题的思考以及今天的“低碳景观”这一概念的启发, 同时受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 将“能效景观”定义为在景观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管理的全过程各个环节中, 始终以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思想来指导景观的发展, 以最少的资源投入产生尽可能大的效益的景观规划设计, 笔者将这样的景观称之为“能效景观”。
1.2 能效景观体现在几个方面
“能效景观”是孕育在可持续思想之下的, 也是低碳景观的一个延伸或者一个发展, 其设计理念都与可持续、低碳密不可分。“能效景观”宏观方面主要体现在土地的利用上, 要多重利用土地, 尽可能地高效利用土地;微观上主要表现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各种景观元素资源的节约, 不单是节约, 重要的是要提高利用率, 同时尽可能地考虑景观材料的再利用。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也应运用高能效的管理模式, 避免因管理不善而致使景观效益下降的现象。
2 高校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在能效问题上的现状
2.1 景观总体规划急功近利, 能效低下
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背景下, 对于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工期尤其压缩, 很多高校的新校区都是边教学边建设, 景观规划设计草草了事, 且新校区的规划通常遵循“建筑为主, 景观为辅”的原则, 景观规划被置于一个配角的位置, 在功能和交通上都呈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
首先, 新校区由于占地面积比较大, 容纳的师生人数也上万, 新校区总体功能相当于一个小的县城, 景观系统则是整个校区的室外公共空间, 而新校区的原始面貌一般为耕地, 短时间内用地性质的变化, 土地功能的突然置换与新校区景观的功能未能形成有效的契合, 使得整个新校区景观总体规划功能比较紊乱, 只注重形式美, 导致总体功能不够系统化。
其次, 新校区景观规划中的交通系统是整个校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通道, 新校区的交通主要包括车行和人行的动态交通, 也包括停车的静态停车场交通。
目前, 新校区的交通状况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整个规划的交通路线主要考虑校园景观的整体视觉冲击, 而未能真正使交通路线满足学生的需求, 使得校园很多道路废弃, 很多需要道路的地方未能流出人行路线, 这就导致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 同时, 也使得校园的交通效益低下;二是停车场的布局不合理, 停车方式也存在问题, 导致了很多行政办公区, 教学区无需停车现象严重, 而规划的停车场使用频率低下, 造成了停车资源的严重浪费。
2.2 规模偏大, 尺度失真, 很多资源并未落到实处
新校区因其占地面积大而追求大空间、大广场, 尺度的巨大使得整个校园缺少了安静、舒适的氛围, 也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原则相违背。新校区的景观规模使得人们无法找到老校区的学习氛围, 空间及其空旷, 特别是新建大学校园绿化面积规划得很大, 而兴建时间又很短, 导致校园户外环境中草坪多、树木少且小, 绿化面积所占体量小, 因此, 进一步强化了校园户外空间的空旷感, 而这些校园巨大的室外空间却很少得到真正利用, 因大尺度增加了教学楼栋与楼栋之间的距离感, 也使校园景观中的照明、绿化、垃圾桶等景观基础设施设置增加, 降低了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如昆明理工大学的呈贡校区的樱花大道, 单从景观尺度来考虑, 从恬园走到主体教学建筑群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 并且由于道路坡度过大, 行道树太小, 硬质的柏油路夏天特别炎热, 这种状况不仅使得景观大道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同时还使得学生由于上课路程太远产生迟到甚至逃课的现象, 这是一种校园景观规划的“负能效”现象。
2.3 绿色景观营造不当, 导致植物死亡以及资源浪费
高校校园景观中的比重最大的当属以树木、花卉、地被和草坪为主的绿色景观。当下, 高校新校区景观中的绿色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 很多新校区都在模仿已建成的新校区, 在植物的选取上往往追求高端大气, 刻意营造一些特殊的植物景观风格, 故而进行大量的树木栽植活动, 并且没有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最终很多原因导致了树木成片的死亡, 在2013年,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校园内的榕树就因为气温下降几乎全部死光。同时, 新校区绿色景观建设过程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尤其在新校区的大门或是一些主要景观节点处, 往往试图通过大树来奠定学校的历史沉淀, 故而进行大量的“大树移植”运动, 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说, “大树移植”严重的损害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打破了原有景观的可持续, 而移栽到新校区校园内的大树成活率不能保证, 两年的假活期过后可能会死掉很多, 这就造成了植被资源的极大浪费, 同时在移植大树过程中也进行了资源的高输入, 景观能效降低。
2.4 水体景观泛滥, 硬质景观成灾
在现代高校新校区的水体景观营造中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是理水手法的单一化以及水体分散未能形成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手法精妙, 水声水色的利用都令人赞口不绝, 而现代校园景观中的水景较为单一, 大多为规则式的喷泉、跌水以及一些水池, 多强调视觉效果而忽略生态;偶有自然的湖泊或是小河, 但细节处理都显得单调肤浅没有韵味, 加之水体景观大多分散, 自然式与规则式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 而是在校园中零星的点缀水景, 未能形成水系。水景周围的景观公共空间不够理想, 最终使得水景独立存在, 学生的亲水性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总体说来, 大多高校新校区水景总面积大, 而大量的跌水喷泉耗能较高最终都成为死水, 呈现一种水景泛滥但是质地不高的趋势。
当下的景观设计中, 硬质景观占的比重较大, 受城市广场运动的影响, 高校新校区中也特别强调硬质景观的设计, 考虑高校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 硬质景观确是实际所需, 但大量的硬质景观增加了铺装材料的投入, 同时还必须考虑更多的排水问题, 硬质景观在前期资源的输入上远远大于软质景观, 而最终产生的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却不如软质景观, 这种大规模的硬质景观产生的是低能效的景观。
3 高校新校区“能效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1 总体规划系统化
打破新校区规划以建筑为主、景观为辅和分期规划设计的定式, 在前期规划中将所有景观设计提升到规划的高度, 形成一个有中心有要点的整体框架。景观的核心是绿色景观, 因此总体规划必须围绕绿色景观这一核心展开, 形成以绿色景观为基底, 以道路交通为廊道, 以特色节点为斑块的景观系统, 使之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能够自我更新自我修复的生态景观系统。整个景观系统规划应以环境势能和可再生能源为主, 常规能源为辅, 比如结合高校环境工程相关领域研究, 开发一些新的可再生能源, 同时充分挖掘已有景观能源的利用价值。高校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还重点强调艺术性, 而生活中的任何材料都可以被加工成为艺术品, 因此, 在前期的总体规划中就考虑将所有进入景观系统的能源、元素全部转化为有用的效益输出, 按照品味进行综合利用, 消除浪费, 提高景观系统的整体效益。
3.2 细化道路交通, 提高分流能力
道路交通系统是整个校园景观的骨架, 高校新校区车行交通流不大, 夜晚基本为零, 道路交通主要是满足人行的功能。要提高能效, 就要求交通的分流能力以及纠错能力非常强, 而校园交通的最大特点在于存在交通高峰, 而这个高峰主要是行人的高峰, 因此在道路上还伴随有人际交往的活动, 满足这样特性的校园道路交通结构需要从人行功能出发。
要提高道路交通的能效, 得看道路真正的使用情况。从高校学生在道路上的行为来看, 学生多为成群结队并排行走, 所以, 对于人行道的要求会更高, 而现在高校道路普遍与城市道路类似, 人车分流极为明显, 但是校园道路交通系统中, 直接套用城市道路模式又不符合学校学生行走习惯, 而单行道路交通, 结合休息、等待等功能的交通更适合高校校园景观, 结合功能分区考虑进行道路交通的细化设计, 不仅使得学生行走效率提高, 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硬质景观中排水、铺装等资源的浪费。
3.3 优选植物种类, 优化植物种植系统, 打造多重效益新校区植物景观
植物造景是景观的核心, 提高植物景观能效, 关键从“节地”、“节土”、“节水”三大基本点出发, 提高能源使用率。
从“节地”、“节土”、“节水”来说, 植物种类的选取需要重点考虑, 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 以外来植物为辅的原则, 乔灌草以及攀爬藤本类植物综合运用, 并且通过地面绿化、墙面绿化、屋顶绿化相结合的方式, 缔造立体化、多层次、群落式的植物种植系统, 产生更高的生态效益。比如一些中医学院就可以选择种植一些药用植被, 形成一些康复性景观, 把校园景观与校园实际需要结合, 药用植物能为学校提供一些简单药材。
其次, 新校区所在地原来多为农业用地, 征用为校园建设用地后, 虽然用地性质改变了, 但是土地本身的性质并没有变化, 因此, 有必要保留一些原始的生产性景观, 比如果园、田地等, 将新校区景观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如沈阳建筑学院的稻田景观一样, 校园绿地里也可以长满庄稼或是果树, 不再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园林花木。
最后, 应尽量避免大树移植, 新校区为了继承学校的校园文化, 往往希望通过快速的植物景观营造体现老校区的校园氛围, 所以到处进行大树移植, 这往往是最浪费植被资源的一种行为, 很多大树容易被移植死亡, 景观效益也极其低下。
3.4 多方位提高景观照明水平
从提高能效的角度来考虑, 高校景观照明首先在于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设计, 比如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进行照明。高校新校区位于郊区, 远离中心城市, 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 对于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都较为便利, 这就节省了很多电能;其次, 景观照明的景观灯具设计要合理, 景观灯通常设置在道路两旁, 要保证适度的垂直照度以及半柱面照度, 从而提高照明效率;另外, 新校区中有很多干道很宽, 所以人行道与机动车道区分明显并且中间设有绿化带, 对于道路的夜间照明来说, 一个路灯的双向照明应予以大力发展;最后, 从景观灯的管理层面来讲, 高校很多景观灯成了通宵达旦的常明灯, 然而在校园里, 后半夜人、车较少, 所以应该限时开关景观照明系统, 减少光污染, 提升积极效益。
3.5 打造循环水系, 提升水景效益
景观中仿佛“无水不成景”。高校校园往往都有污水处理站, 这就为景观水系统提供了便利, 通过污水处理站进行生活污水的处理, 利用处理过的中水营造水景, 还可以进行植物的灌溉。同时, 高校校园硬质景观也为雨水收集提供了便利, 尤其在一些旱季雨季分明的城市, 雨季的雨水不再通过管道排出, 而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它集中, 比如有些高差的校园景观的设计中, 就可以用一条溪流进行雨水收集, 溪流旁边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配置, 起到续水作用, 从而形成了一个水循环系统, 同时结合高密度的植物种植, 能更多的吸收二氧化碳, 还避免了雨水资源流失, 同时净化雨水, 使之成为可以利用和灌溉的资源。另一方面, 要改变高校水景设计中的消耗其他能源的局面, 比如喷泉、人工跌水消耗电能, 要将水景设计成接近自然的原始形态, 能够进行自我净化自我更新。同时, 校园中避免不了营造一些特色水景, 那么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耗水量以及能够产生的最大效益, 比如上海世博会展馆中的喷雾节能降温系统, 既是一种新型水景的营造, 除了视觉享受外还产生了其他的效益, 这些都是在新校区水景设计中值得借鉴的。
除了上述这些方面外, 还可以考虑一些废弃材料的利用, 新型能源的再生等, 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考虑, 形成一种高能效的新校区景观。
4 结语
在新校区景观中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 提高使用效率, 结合高校的研究, 合理地利用自然, 如光、风、水等, 则可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 同时, 新技术的采用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利用废弃的土地, 原有材料, 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 也可大大节约资源和减少能源的耗费, 提高景观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婷婷.浅析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35 (18) :60-61.
[2]蔺俊.浅谈高校新校区景观绿化设计[J].基建优化, 2007, 28 (4) :76-78.
[3]于胜男.浅谈高校新校区校园景观设计现状[J].2012 (30) :246.
瑞昌二中规划新校区 篇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科教兴国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校园建设呈现出大规模扩建的趋势,许多高校不断扩大、调整、合并、改建或搬迁新建等,但这时由于发展迅速,忽略了校园规划建设的周期,造成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此,本文将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州大学新校区的校园规划设计做出一番对比,通过两所学校各个方面的对比,总结建设科学理性与人文浪漫交织相融的优秀校园规划的科学原理,为今后高校规划建设建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校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规划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校园规划设计应进行整体全局的规划,既使主题鲜明,突现主题项目在校区的标志性,又能对各功能区进行合理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2 功能性原则
注重将各院、系共用的实验科研设施相对集中设计,并将图书馆等校园公共区域设置在距离各学院最近的位置,方便在校所有师生最大限度地使用这类公共设施,有利于提高建筑等设施的利用率,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2]。
1.3 生态性原则
大学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和休息的场所,也是可供校内外人士参观的园林和人文景点,因此大学校园应保护自然景观,提高生态景观,大学校园不但是教育基地,也承担提高师生、市民的生态保护环境意识的社会责任。规划上注重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在景观建设方面与当地生态相融合,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植物、山体和水体,校园内注重合理配置植物,改善校园气候,创造宜人的环境。校内建筑物减少能耗,响应国家低碳号召,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1.4 人本原则
校园规划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细致地将师生各方面的需求融入整体规划设计中,使用最方便,交通最便捷,避免出现设计美观,但实用性不高的总体规划。
1.5 文化原则
每一所高校都具有与众不同且不可复制的建校历史和文化史,校园规划应具备良好文化传承性,规划营造具有本校文化内涵的空间环境,融校园历史底蕴于规划格局中,创造优美的环境,体现高校以德为魂、以勤为径的文化氛围。
1.6 经济性原则
注重校园项目开发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从长远考虑校园规划的实用性。校园规划宜采用最简洁的形式布置各功能建筑物,节约校园土地等资源,最大限度节省建设成本,并将后期使用和维护的成本维持至最低。
2 规划布局比较
现代大学规划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
线性布局:校园建筑沿着校园内的直线形主要道路或者环状道路分布;
并行布局:建筑朝两个方向并行分布,面积较大的校园常采用这样的方式;
向心布局:一般在校园内有一个中心建筑物或者中心广场。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整体规划布局采用并行布局,这种布局适合面积比较大的校园。福州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位于福州大学城南端,溪源江从校区中间穿过,学校因此江分为东西两个主要区域,项目整体规划可以用“一轴、一河、四大功能区”来归纳:
“一轴”:校内主要教学楼、图书馆等分布在学校百年大道两旁,自西向东沿地形横贯校园,实际上也是学校的“文脉轴”。
“一河”:福建师范大学校内规划土地范围内原有河流从中穿过,溪源江将福建师范大学分为两个主要校区:主校区和协和学院。自然水景和原有水景自然交融,形成良好的校园内水体景观和生态环境系统。
“四区”:通过交通网络的划分,整个校园被分成了四个主要功能区:教学区、行政区、运动区与生活区,各区自成一体,可以独立运行,但又能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则采用了与福建师范大学完全不同的整体布局即向心布局,项目整体布局通过“一心、一河、一轴、一带、四大功能区”来体现:
“一心”:校园以图书馆为中心,形成整个校区的核心,与各功能区联系便捷,图书馆及其广场是校园的形象中心。
“一河”:与福建师范大学相同的是,福州大学校内也有原有河流从中穿过,利用原有的河流和原始鱼塘进行了适当的保留和改造,形成了贯穿整个校园的护校河,加强了与内部水景的联系,形成了校园独特的自然景观,由于校内区域内的水体形成了流动的活水,从而保证了水体的质量。
“一轴”:即中央景观主轴线,自东向西沿地形横贯校园,以校区东大门、图书馆、中心教学楼群至校区西大门等形成的校园功能性主轴,体现校园建设之严谨。
“一带”:隔离教学区与生活区的生态景观带,以校园规划地内原有的山丘为主要分界线,将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隔离开,为校园创造了良好的绿地景观,同时对整个严谨布局的校园形成一个过渡空间,使整个校园气韵生动。
“四区”:与福建师范大学相同的是,福州大学也能用这四个主要功能区来划分:教学区、行政区、运动区与生活区。
3 交通规划比较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位于乌龙江大道以西,学园南路以东,科技路以南。规划主出入口主要有东大门和南大门,其余出入口设置在北端生活区,东大门从乌龙江大道接入,南大门从学园南路接入。纵观整个校园不难发现,福建师范大学校园内主次干道纵横相交,不是形式很规整的规划布局,行人行走其中,往往很难对下一路口产生可预知性,而容易产生较大的盲目性,这种交通规划对于行走其中的师生不利于产生很好的导向性。
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也位于乌龙江大道以西,江中路以南,学园北路以东,金上路以北。相对于福建师范大学不规则的主出入口的交通规划布局,福州大学具备了布局非常规则的主出入口,分别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称布置了乌龙江大道的东门,金上路的北门,学园北路的南门,江中路上的北门。此外,校园内以图书馆为中心采取环形干道,将校园内教学区、行政区和运动区紧密相连。整个交通网络主次分明,便捷通达,和城市道路衔接合理。
4 景观规划比较
福建师范大学空间形态的总体构思以东西中轴线为中心展开校园的景观设计,中轴线由东向西依次设计东大门、图书馆、百年大道和宝琛广场,百年大道两侧设立风格统一的教学楼以及福州师范大学由古至今的名人雕塑(见图1),正中间设立了一道中央喷泉水景绿化带,学生不但可以从中享受美好的景观风景,也能流连其中进行学习或者交流。东大门和百年大道尽头的宝琛广场首尾相应,百年大道中央景观带与两侧绿化带互相呼应,校园里东大门、图书馆、百年大道、宝琛广场一起构成贯穿校园东西的一处亮丽的景观带。
福州大学与福建师范大学却有着风格迥异的景观绿化带,福建师范大学整体规划采用的是并行布局,因而采用主干道景观绿化设计的方式,但福州大学整体布局是向心布局,这使福州大学采用了另外一种景观规划风格,即以图书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布局的景观绿化带,即图书馆及其广场是整个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向四周蔓延辐射开来形成的向心型的景观绿化规划设计。
5 建筑风格比较
大学校园景观通过新建大学城,形成新旧景观在人文历史的连续性体现不同校园的个性特征,建筑风格成为展现各个大学独特风格的重要一环。
福建师范大学相对福州大学而言历史悠久,是以人文社科建设为主的学校,其建筑造型多样不拘一格(见图2),极为符合人文类学校的气息。老校区与新校区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在历史传承上有着完美的传承性,百年福建师范大学的精神得到很好的传承,福建师大新校区的建筑风格更加传统。
福州大学建校时间较福建师大较晚,建校历史相对短暂,这使福州大学整体建筑在人文历史方面沉淀不足,建筑风格相对于福建师大融入了更多的现代风格的元素,令人遗憾的是其校园建筑特别是旗山校区图书馆虽然个性突出,但是校园整体环境氛围无论是在色彩还是在造型上没有太大的联系性,没有塑造出统一的个性学校的形象(见图3)。由于福州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整体建筑造型注重轴线对称设计,相对于福建师大而言更加简洁大方,比较符合一个理工科院校治学严谨的校风。
6 校园规划建设探讨
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州大学均是福建省重点高校,两所高校规划的通病在于,校园过于空旷,景观规划不够丰富,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扩招风潮中大学城规划设计的通病。两所校园内很多区域尚未开发,校园景观粗糙而不精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有些地方还处于原生态的状态而没有经过更加精致的规划设计。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州大学应考虑进一步完善校园局部规划设计,多增加一些可供师生交流、小憩的景观设施,例如可以将福州大学校内闲置未曾开发的山体和原有池塘开发成为可供学生学习交流、休闲的场所,加强环境的亲和力,使学生充分地融入到校园环境,整个校园环境更加人性化。
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州大学都是设计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重点大学。两所高校也结合自身的建校历史和教学特点,在校园规划上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规划布局与风格都自成一体,福建师范大学校园山水秀丽、婀娜多姿,福州大学宏伟气派。论景观的绚烂优美,气韵灵秀的福建师范大学优于景观规划相对单调的福州大学;论整体规划布局,福州大学比福建师范大学功能更加齐全,设计更加人性化,各类建筑物布局和交通网路的组织也优于福建师范大学,实际使用功能远大于福建师范大学。这两所重点高校的规划可谓各有千秋,其风格为其他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都可无愧为福建省重点高校规划设计的典型案例。
摘要:通过对福建师范大学与福州大学新校区的规划背景分析和思路对比,介绍了福建省两所重点高校校园整体布局和空间环境规划,说明了两所高校各自的规划特点。在总结校园规划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所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意见,为今后高校科学规划建设建造校园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规划设计,功能,整体布局,交通组织
参考文献
[1]肖爱民.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新校区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27):45-46.
[2]保永春.现代高校校园规划原则论纲[J].湖北社会科学,2003(11):92-93.
[3]赵喜江.大学新校区环境建设规划[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4):319-322.
瑞昌二中规划新校区 篇7
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地处咸阳以东,紧邻西安,在西安与咸阳的结合部,北边世纪大道为连接西——咸的交通要道,南边紧挨西宝高速公路,东倚沣河,占地600余亩。
新校区在咸阳市世纪大道旁,是为了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实现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中,重点规划的一处黄金地段,大型学府,重要楼盘都建于此,是体现咸阳、开放、进步的一个窗口。
2、设计理念
从新校区所处的环境以及城市远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中医学院新校区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满足学校内部的功能完善,还应当成为新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新城区的生命力,提升城市的景观水平,应当建设成为一个新型的大学园林。
原大学校园的设计主要围绕着教学,试验,生活、锻炼等功能分区而划分,只是简单的“建筑+绿化”的概念而新的大学园林是“建筑+园林”的概念。园林不同于绿化,它更多地包括艺术、文化和历史,包括更多的构成元素,绿化往往只是建筑的一个衬托,而园林除了衬托作用之外,本身也是一个审美立体。园林只有与建筑彼此辉映,共同协调,才能做到精彩。
大学校园非常符合园林的核心概念。即居住、休闲、观赏相结合的场所。并有着学习研究的功能。大学以学习为主,应更加强化这类功能,因为这里是中医学院。
大学里有名家、有文化、有历史,生活在此的师生,他们的心灵易于风景交融。产生激荡、智慧,做出成果。通过看景致、读历史、发想象、得理念等等,对于大学育人的功能的优化也有重大意义。
校园园林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他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
3、环境塑造
我们把新校区分成:入口广场、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公寓后勤区、文体活动区、科普教育基地,六个区。并有针对性的做了景观设计。
3.1、入口广场
一个校园的入口广场应既有实用的功能性,又有其文化内涵带来的标志性,因位于临于世纪大道南侧更应体现时代感,体现进取、开放的特性。成为世纪大道上的一个亮点标志。
在此设计中,由主入口轴线对称,我们掘弃硬铺装,在中央轴线上做一个长方水池,中央用大块河滩石叠成一个青石坡地,石缝及周边种植草坪,水从石面潺潺而下,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山水之间,有一种清新的感觉,水池两侧有对称的一些花台,在绿地边角设计花镜,适当的配备照明灯光及夜景灯饰,使整个入口广场,力求自然、简洁、大方。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3.2、教学区
由教学区、实验楼、综合楼、图书馆形成一个围和的园林空间。校园园林中辅助学习的功能要在这里得以体现。如在教室、实验室或走廊中有赏心悦目的视野。在大楼之间有可供课前课后清醒头脑,舒缓神经的庭院,有足够的草地绿茵,石上、水边等美妙之处可供静心阅读或轻吟浅唱,既有开阔绿地供师生们高谈阔论,也有幽静之处供学者们冥思苦想。风景与心灵发生碰撞,灵感闪耀的思想,应适当的感知而触发,应适当的氛围而孕育。
教学区规划面积较大,在此设计中是作为中心绿化设计的,并结合庭院绿地,垂直绿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聚土成山,挖土成池”采用传统造园手法,运用亭、廊、桥、树、石等造园因素,错落点缀的小桥流水,古代和现代雕塑,石凳座椅等设施,以及层叠有致的疏林式绿地,营造出幽静的读书环境和三维空间景观。园林与建筑互相渗透,互为借景,共同构建出赏心悦目的绿色空间,使学生们在此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能陶冶情操,提高各方面的素养。
3.3、办公行政区
办公行政区楼近邻市政路。作为市政路与教学区的缓冲地带,其功能较为单一。在设计中有阻隔降噪的功能,可以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混交林带,其中点缀花灌木植物组团,沿小路设计花镜,点缀一些景石以及休息座凳,形成一个疏林绿地,可供师生散步,学习。
3.4、公寓后勤区
楼舍之间的绿化,力求简洁、明快。植物配置应以常绿为主,点缀一些花灌木,把一些石凳、座椅、花架等元素点缀其中,让学生可以在这里静思、晨读。
3.5、文体活动区
根据功能的不同,通过高大的乔木把各个区域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小的空间,种植以常绿为主,辅以草坪,做到色彩明快,营造一个绿色、运动的氛围。
3.6、科普教育基地
分为动物馆、植物园两个区。而其中植物园则是本方案中着墨重彩的一个章节。
植物园紧邻沣河,运用园林借景的手法,使之同周围环境融合,使校园成为完河景观的一个部分。取土堆山,山上筑亭。在亭上可鸟瞰沣河水系景观,亭旁有泉水流,曲曲折折,潺潺而下,再现曲水流动的意境。隐喻教师的辛勤劳动如泉水般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以及我校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
4、结语
本方案在创造一个合理的规划布局和优美的园林景观,同时,希望也能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对校园建设而言,则需从过去“绿化配建筑”的模式,发展为“建筑与园林”相映,绿化辅之的新模式,新格局。
设计中还要考虑,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在当前网络时代的信息社会,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也随之变化。在本工程进一步的详细设计中,将会仔细分析新的教学方法与建筑园林空间如何结合,适应并促进新的教学模式的实现。
摘要:本文以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为实例,探讨了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建筑+园林”新的理念,在环境设计上应注重有利于学校的素质教育,并提出了在较大项目设计中,规划、环境、建筑等多专业一体化的设计方法。
【瑞昌二中规划新校区】推荐阅读:
瑞昌剪纸艺术的历史简介05-13
瑞昌石油分公司2010年党委工作总结11-15
庞村二中发展规划07-07
河集乡二中整体规划方案07-11
安化二中11-26
灌南二中补课05-21
康保二中团委07-06
庙湾二中简11-17
阎良二中初三物理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