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危机干预新思路

2024-05-27

高校危机干预新思路(精选7篇)

高校危机干预新思路 篇1

当今, 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 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介, 同样,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日常工具。网络资讯、网络交友、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学校……这一系列的新事物让大学校园, 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也为大学校园、大学生朋友、社会增添了几分困扰———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严重。

一、网络成瘾内涵及诊断标准

(一) 网络成瘾内涵。

国外学者对于网络成瘾的定义很多, 称呼也是多种多样。网络成瘾障碍 (IAD) 、网络依赖 (Internet Depen dency)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PIU) 、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 等这些都是对过度使用网络的描述, 定义的侧重点也很不同。作为高校学生辅导员, 我比较赞成国内一位研究者对网络成瘾的定义:指网络成瘾以网络为中介, 以网络中储存的交互式经验信息等虚拟物质、信息为成瘾物所引起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 沉醉于虚拟的交互性经验, 不能自主, 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 从而引发生理机能和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

(二)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显著表现。

1. 沉溺于网络, 在下线之后继续想象上网的情形, 并认为只有在网络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感到满足。

2. 尝试很多方法, 经过很多次的努力想要控制自己上网, 但总是失败。

3. 将上网放在生活、工作、学习的第一位, 为了上网什么都可以放弃。

4. 为了上网, 不惜向家人、朋友撒谎, 做违法之事。

5. 上网可以帮助个体逃避现实的压力、恐惧等不良情绪, 释放个体的情感。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2010年10月—11月期间, 我在所在工作的高校, 选取来自5个理工科学院和2个文科学院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作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调查对象, 进行问卷发放100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87.6%;再通过工作的便利, 将各学院延长学年学生和学位授予率数据与问卷结果进行对比, 并通过深度访谈法和个体分析法对已具有网络成瘾特征学生进行有效地跟踪指导, 从而分析学生的网络的使用状况及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一) 大学生上网环境比较分散, 难于管理。

调查显示, 76%大一新生、31%的大二、大三学生选择在学校机房上网, 剩下的学生以“学校机房网络速度较慢”、“上网条件不够便利”等为主要理由选择在宿舍上网, 或是去网吧上网。被调查对象中共有23%的学生选择去网吧上网, 8%的学生选择“周末等闲暇时间去网吧打发时间”。因此, 由于大学生上网可以有多样的选择, 造成大学生上网难以管理和监督, 容易造成大学生网络成瘾事件的发生。

(二) 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 网龄较久。

被调查者中有51%认为“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 有25%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 超过平均每天正常上网2小时的时间。有73%的学生表示已经有1年以上的上网经历, 有55%表示已经有2年以上的上网经历, 有11%表示有4年以上的上网经历。可见,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日常工具。

(三) 大学生网络学习利用率低。

调查显示, 吸引大学生关注网络的主要内容是QQ、人人网、网络游戏、音乐和电影。其中42%的学生手机绑定了不同的上网业务, 用于阅读手机小说、手机QQ聊天, 47%的大学生选择在做作业或是边听音乐、或是浏览网络新闻QQ聊天;34.5%的被调查者长时间玩一种网络游戏, 37%的调查者玩过5种以上的网络游戏, 9%的被调查者为成为游戏中的胜者而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提;48%的调查者“回到宿舍, 会无意识地打开电脑”。并且, 被调查者中普遍存在着“计算机编程、计算机软件系统知识、游戏软件开发知识空白现象。14%的大学生选择“不得不承认, 上网曾耽误了我的学习”。

(四)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严重。

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上网可以放松心情, 起到减压的作用;36%的被调查者认为上网比户外活动更有用;6%的被调查者承认曾经因上网对父母撒谎;7%的被调查者不能控制上网冲动;5.7%的被调查者在不上网后感觉痛苦或不舒服;1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与上网有关;有3%的被调查者除了上网没有其他的业余爱好, 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可见一斑。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 网络的特性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第一, 网络信息的传媒性。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连接方式, 他利用超文本链接方式, 使用者动动手指, 点击几下鼠标就方便快捷地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 从想要浏览的信息内容跳到无关于己却又吸引自己的网页, 就这样互联网以“无声胜有声”地形式让学生在几次点击鼠标后忘却了时间, 迷失了自己。

第二, 网络的匿名性。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 你可以更换性别、更换姓名, 使用无数个账号、邮箱等, 只要你不喜欢网上的自己, 就可以马上换掉用户名重新注册登录。网络的匿名性具有去控制性, 不仅让个体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次数, 而且能满足个体深藏在潜意识中、不为现实社会传统所接受的各种需求和愿望, 可以让个体在网上虚拟世界中尽情地发泄, 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因而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为学生逃避现实社会压力、恐惧的“心灵避难所”。

第三, 网络的多功能性。网络是用户了解世界的窗口, 用户只要动动手指, 点击几下鼠标, 就可以了解世界每一个角落发生了什么, 娱乐体育、文化社会、政治历史、旅游、教育等应有尽有, 横向的、纵向的、交叉性的网络内容, 没有你想不到的, 只有你点击不到的。网络内容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 广阔性、探索性对于喜欢探索、追求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充满着巨大的诱惑力, 他们往往因为这些而无法控制自己对网络的“度”。

(二) 大学生自身及身边环境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必要条件。

第一, 学校方面, 对于初进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来说, 摆脱应试教育的长期压迫, 获得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和自由, 一时间得到极大的解脱, 可能因为没有掌握好“度”, 而是自己迷失于网络之中;或是因为, 一时拥有充裕的时间, 让大学生突然感到空虚、无聊, 缺乏生活的方向和动力, 将自己全部的时间浪费于网络之中。而对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 可能由于大学生活的自由性、大学课外活动不够丰富精彩性、个人对校园社团活动缺乏兴趣等原因再加上校园网络监管地不完善, 使得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之中。

第二, 家庭方面, 现在90%以上的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是家庭生活的重心, 加上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 “只要孩子考上大学, 想要什么给什么, 想玩什么玩什么”的家庭观念,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着极大的副作用, 让很多大学生一进校园就手拿笔记本, 不知是为了学习, 还是看电影, 打游戏?二根据调查显示, 大学生一周使用电脑学习的时间往往只占使用电脑总时间的10%左右。

第三, 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方面来自于外界, 大学校园环境的宽松, 父母不在身边管束, 大多是时间需要自己安排, 让大学生很难控制对于网络的迷恋。或是因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 而躲进虚拟的网络世界, 在那里寻找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另一方面来自于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 这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观原因。台湾大学的林以正教授在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中指出: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网络使用者, 会受到不同的网络功能所吸引, 会产生不同的网络成瘾形态, 网络成瘾现象是由网络使用者的人格特质与网络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说, 一些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对自己一味放纵的大学生, 会选择网上虚拟交友, 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而一些对事物充满好奇, 表现力、想象力极强的大学生会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论坛、甚至浏览黄色信息等来满足自己极大的表现欲与想象欲。

四、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新思路

(一) 以学生为本, 探索学生自身特点, 创新抑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新途径。

首先, 加强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 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增强自信心, 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遇到的挫折。我们可以在每个班级组织学生民主推荐, 选取同学们最信任的、最有亲和力的、心理素质比较好的1—3名班级学生担任班级“心理气象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班级的“心理气象员”要定向班级同学普及心理知识和溺网预防知识, 做到积极与同学沟通, 帮助同学解决心理上的困扰, 情况严重的要及时向辅导员老师汇报, 在老师和同学当中做好桥梁作用。其次, 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圈子是校园, 主要目的是接受教育, 因此高校需要创新大学生网络教育培训课程。积极主动地与这方面的专家进行交流, 将理论与实践反复结合, 在实践中论证理论, 用科学地理论指导学生, 教育学生。例如山东网康教育培训学校为帮助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尽快摆脱网瘾, 组织研发创制的“六位一体”康复法近70余项措施, 两年来已成功教育培训康复网瘾青少年1300余人, 学员戒除网瘾有效率100%, 树立了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网瘾康复公益事业的品牌形象。我们可以借鉴其有效经验, 将它们的教育培训康复课程引入到对大学生摆脱网瘾的实践教育辅导中。

(二) 加强校园网络监督, 创新抑制大学生网络成瘾日常管理方法。

首先, 根据学校网络区域的分布特点, 规范和管理网络。学校要加强机房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机房应建立网络交互平台和心理咨询平台,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困难;采取学号注册上网制, 对于网络成瘾者、滥用网络者及时给予警告与教育。其次, 要加强学生公寓个人电脑的管理, 有效合理限制学生上网时间, 实行军事化网络管理, 防止大学生无节制、不定时地上网。通过走访、监督, 及时与宿舍管理者、学生舍友交流, 及时发现沉迷网络的学生, 做好教育挽救工作。

(三) 学校、家庭、社会联动, 抑制大学生网络成瘾。

首先, 政府要下大力气管理好周边网吧的经营活动, 时期规范化、制度化, 对黑网吧坚决取缔, 严格执行网络监管制度。网吧经营者应主动建立“信息安全防火墙”、“信息海关”阻止危险数据的进入, 从源头上净化网络,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 家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支柱, 远离父母的大学生最需要的是亲情的关爱与引导。最初, 家长应该与自己的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沟通少, 期望高, 家庭不和谐是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其次, 就是家长在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 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让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做到既乐于上网, 又有所节制;既满足心理需求, 又保证身心愉悦。最后, 家庭、学校、社会应该积极配合, 帮助大学生走出虚拟的世界, 回归现实生活, 为了祖国的未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摘要:据国内不同研究表明, 我国目前至少有440万网络成瘾青少年, 其中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严重, 网络成瘾的“发病率”在6%—14%, 并呈逐年上升之势, 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根据学生工作现实经验和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案例调查分析入手, 主要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原因及干预对策三个方面来探讨析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欧居湖.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3.

[2]王馨竹.学生网络成瘾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徐丽梅.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帮空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07.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 篇2

1.1 案例基本情况

张某, 女, 20岁, 某高校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在家排名第一, 还有一个比自己小10岁的妹妹。她出生后便与奶奶同住, 父母到另外一个城市发展, 直到上高中后才接到父母身边。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母爱, 虽然对父母一直言听计从, 百依百顺, 家人也一直引以为豪, 学习成绩优异, 但上高中时严重失眠, 至少到凌晨两点才能入睡, 有时整晚都无法入睡。高二开始想要轻生, 但是没采取进一步实施行动。到了大学后与班级同学相处不融洽, 平时只和男朋友在一起。不关注任何人, 任何事, 也不想再伪装自己, 感觉很累。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下滑严重, 濒临试读。情绪低落, 最后留下遗书, 欲割腕自杀, 后被同学发现后救下。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张某有失眠症状, 并对任何人, 任何事不感兴趣, 这是抑郁的表现症状, 且家庭情感缺失, 存在人际关系处理困难问题, 即与周围环境、同学格格不入。根据国内外研究显示, 抑郁症状是引发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因素。

1.2 心理危机处理

辅导员接到消息后立刻向学院主管领导、学生工作处汇报, 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启动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预案。同时, 对家长进行情况通报。

1.3 心理危机干预效果

在专业心理医生的辅导下、母爱的感化下及自身的努力下, 该生在学期末情况有所好转, 期末成绩都顺利通过, 经过一个寒假的调整, 本学期状态比较稳定。张某感受到母爱, 了解母亲不是不重视她, 只是不会表达。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

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在本案例中, 由于处理得当、反映及时、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这得益于完善的预警机制及健全的安全稳定信息反馈网络, 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宝贵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2.1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2.1.1 加强学生安全稳定宣传教育工作

在学校党政的统一安排下, 团委和各院系积极配合, 齐抓共管, 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守法意识;通过班会、团活动、海报、讲座、网络宣传等多种载体, 安排专门时间, 组织学生学习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 学习法律法规、各项制度及各种救护常识学习, 熟悉学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各项预案。

2.1.2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干部作用,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认真组织好各类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 努力创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良好育人环境。要加强对本科生辅导员、研究生协理员的管理和培养,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1.3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将学生的心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可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鼓励学生定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辅导与咨询, 解决学生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困惑, 使得关口前移。

2.2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2.2.1 建立健全学生家庭信息档案

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因为很多特殊学情都是由于父母、家庭和成长问题引起的。每学年都要启动家庭信息排查, 内紧外松, 给每名同学的家长打电话, 可以以反馈学生近况的形式核对家庭信息, 完善突发事件联络系统。这项工作在特殊学情的处理过程中能发挥很大作用。

2.2.2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 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 便于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 为加强高校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大学生心理档案应该包括生理因素 (基本信息、身体状况) , 成长因素 (早期经历、家庭气氛、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家庭管教方式、学习经历) , 心理因素 (心理素质、心理测试结果, 心理咨询记录、) , 社会因素 (职业规划、重大社会事件等) 。按照关注程度分类实施咨询治疗、监护阻控和支持帮扶等有效措施。

2.2.3 确定朋辈辅导员

寝室是特殊学情发现问题的第一现场, 朋辈辅导员和寝室同学与特殊学情学生朝夕相处, 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关键。对所有寝室长、学生骨干进行培训, 确定寝室长为朋辈辅导员, 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 有危机意识, 对于突发事件进行预判及应急处理。

2.2.4 建立多层次、覆盖整个校园生活的安全稳定信息反馈网络

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建立以寝室、班级、年级、学院、学校五级网络及时获得学生情况、信息, 协调学校有关部门及时妥善处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使防范重心下移, 将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中。

2.3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

2.3.1 对当事人建立跟踪反馈及社会支持系统

事后继续监护, 避免当事人再次遇到危机或是危机反复, 建立以专业人员、辅导员、朋辈心理联络员、寝室同学、学生骨干为主体的跟踪反馈机制, 把握当事人的心理情况, 及时汇报, 防止心理危机反复甚至恶化。同时, 为当事人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也至关重要。一是家庭的支持, 家里人此事应当到学校陪读, 帮助其渡过难关;二是朋辈的支持, 同学们的关心、安抚, 及时掌握情况, 共同努力帮助其摆脱心理危机, 重新树立正确的三观, 找到生活、学习目标。

2.3.2 帮助与当事人有关的同学进行帮扶

很多见过恶性事件的同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造成心理危机, 要对其周围同学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绪疏通, 使其接受现实, 倾诉情绪, 尽快走出阴影。

摘要: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心理问题日趋增多, 危机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多,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事件处理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出发, 探讨如何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高校

参考文献

[1]赵生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J].文化与教育技术, 2010, (8) .[1]赵生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J].文化与教育技术, 2010, (8) .

[2]廖深基, 张本钰“.思维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研究浅.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1) .[2]廖深基, 张本钰“.思维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研究浅.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1) .

[3]刘成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初步构想[J].贵州教育, 1999 (7) :38~39.[3]刘成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初步构想[J].贵州教育, 1999 (7) :38~39.

[4]聂振伟.正确认识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3) :63~67.[4]聂振伟.正确认识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3) :63~67.

高校危机干预新思路 篇3

1 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常见障碍性表现

1.1 角色转换后的适应障碍

如今大部分学生在家是独生子女, 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一旦脱离父母后生活不能自理, 于是产生心理障碍。对新环境不接受, 或是原来对新环境期望值过高, 现实不如人意;或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 不能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或是生活中受到重大挫折, 自己没有能力解决, 都会使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孤独和抑郁。同时在学习、生活、工作上所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现实情况相距甚远, 或是前进路上遭受了意外的打击与失败, 因此情绪一落千丈, 一蹶不振, 自暴自弃, 怨天尤人。这种情绪只能挫伤自己继续努力的信心, 在现实环境中胆怯畏惧、踟蹰不前。

1.2 自我封闭与逃避

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本来就有一种闭索性的心理倾向, 在交往中往往自尊心、好胜心过强, 对人严对己宽。这一类学生害怕竞争中的失败, 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 畏惧探索中的困难。做事前思后想, 忧心重重, 从不敢给自己提出高一些的目标, 从不敢超越常规一步, 躲避一切可能给自己带来损失的事情, 永远地选择“安宁”、“稳定”。尤其是那些具有攻击性、自利性和投射性的学生, 个性上的弱点使他们在同学中处于被排斥和受冷落的地位, 形成慢性苦闷和心境恶劣。

1.3 心里幼稚化的倾向

这一倾向性在高校的女生身上体现较为明显。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表现:1.3.1与父母及朋友的通话联系极度频繁。虽然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是无可厚非, 但是, 如果将这种对父母的联系变成了一种精神的依托, 这其中隐含的大量的精神依赖成分便已超出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范畴。1.3.2厌倦学校的管理规定, 假后不愿返校, 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遇到问题容易退缩, 夸大困难事实, 抗挫折能力极低。1.3.3思想简单, 易幻想, 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对外界表现出逃避现实的反应。1.3.4喜欢卡通饰物及玩具, 说话娇声娇气, 表情夸张, 以“小女孩”自居, 追捧时尚, 实际则是在潜意识当中停留于婴孩时期的满足欲望。1.3.5依赖心理加强, 精神空虚, 在大学期间盲目发展恋爱关系。1.3.6自制自理能力极弱, 无法均衡生活与学习的关系, 容易产生放弃心理等等。

1.4 情绪化问题突出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危机首先引发的是情绪上的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焦虑与浮躁。由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及激烈的竞争, 时时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同时, 看到别人穿上了名牌, 消费奢侈, 又盲目攀比, 大做“创业梦”。但受个人实力和外界条件所限不能如愿时, 又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 内心的和谐和宁静就常常被打破, 甚至出现情绪的紊乱状态。二是空虚与冲动。青年时期的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当中, 因“雄心大志”一次次受到打击, 感到前途无望, 对周遭一切充满抱怨, 对什么都失去兴趣, 都觉得“没劲”。生活感到空虚, 自认为“活得太累”。加之青年人情绪的不稳定、年轻好胜, 在某种情境下, 碰到不顺心的事就容易勃然大怒, 甚至拳脚相加, 冲动使人丧失理智, 出现打伤人或犯罪等问题。

2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指导, 完善体制

针对我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起步晚、管理水平低的实际情况, 应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经验, 并从我国高校的实际出发, 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和政策措施。要研究制定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具体政策, 指导各个地区、各个高校制定适合各自具体情况的危机管理计划和工作框架;要健全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 加强法律指导, 将高校心理危机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要指导各高校建立健全心理危机的预警、识别、干预、管理和危机后处理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加强高校与社区相关组织的合作, 畅通从学校到专业医疗机构的心理危机快速转介通道, 形成学生心理危机的快速处理机制。

2.2 健全组织体系, 形成全面的危机应对体制

健全学校心理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 一是要成立学校心理危机管理领导小组, 把相关的单位纳入组织管理体系之中, 使其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 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同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危机应对体制。高校中的专职辅导员、学生集中住宿和班团组织健全都是我国加强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重要条件。要把辅导员、学生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宿舍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之中,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程序, 形成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危机应对体制。

2.3 加强培训与指导, 提高相关人员的危机发现与干预能力

提高学校危机信息预警能力、及时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难关、快速控制心理危机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是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危机管理队伍。因此, 加强有关人员危机管理知识的培训是做好学校心理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要通过定期举行辅导员心理危机管理专题培训、工作交流、问题研讨和典型案例分析, 丰富辅导员的工作经验, 增强危机管理的敏锐性, 提高专业化工作水平;二是要通过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学生骨干、宿舍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识别、发现危机信息的能力;三是要通过加强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念、心理危机干预意识和干预技能的教育和指导, 使家长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工作合力。

2.4 做好危机预警与防范工作, 引导大学生自我调适

一是要多渠道开展心理危机的排查, 主动收集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 二是重点做好紧急个案的管理, 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高危人群的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三是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指导, 塑造自信人格。从根本上调整大学生的心态, 主要依靠学生自身主动正视与适应现实, 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 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助。在待人接物时, 做到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在遭遇挫折、打击或不公正对待时, 要懂得自我保护, 多用生活的哲理、模范的事例、行为来激励自己, 学会倾诉和分享来及时转移和宣泄不良情绪和压力;理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涵义, 不苛求自己与他人, 以平和的心态做人与处世。客观地认识自我, 完善个性, 发掘潜能, 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周涛, 王晓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 .27~29.[1]周涛, 王晓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 .27~29.

[2]郭兰, 傅安洲, 霍绍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3) :63-67.[2]郭兰, 傅安洲, 霍绍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3) :63-67.

[3]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175 (12) :45-50.[3]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175 (12) :45-50.

[4]孔燕, 江立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4]孔燕, 江立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高校危机干预新思路 篇4

1 大学生常见心理危机及其原因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 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 经常面临着矛盾和冲突, 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进入危机状态。依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 认为大学生常见心理危机及其形成原因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

1.1 大学生成长发展性的心理危机及其形成

1.1.1 强烈的依赖性与独立感的矛盾加剧其内心冲突

大学生所处年龄正值青年期, 青年期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一方面, 他们竭力摆脱童年时期的幼稚状态向成人过渡, 要求像成人那样行动、说话、和交往;但另一方面, 他们还不成熟, 还没有完全真正具备成人心里所具有的全面心理品质和完善的心理能力。入学后, 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 于是极力想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制约与管理, 相对独立的生活和学习。但因独立自理能力较差, 与人交往能力较差, 而且依赖性较强, 致使他们难以面对和应付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这种“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越尖锐, 越会使他们心神不宁、焦虑、甚而忧郁寡欢, 加剧了其内心的矛盾冲突, 危机也由此产生。

1.1.2 生理上成熟而心理成熟水平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引发危机

青年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已趋成熟, 性心理和性意识得到了快速发展, 渴望与异性交朋友, 积极构思恋爱对象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实[3]。特别是大学生在脱离了升学压力之后进入大学, 由于情感的需要、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从众心理等多种因素, 容易引发恋爱热。但是多数大学生缺乏恋爱与性心理方面的科学知识, 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涉足爱情, 结果会陷入深深的情感痛苦之中, 不仅情感上遭受了伤害, 甚至因为性知识的缺乏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由于我国现行教育的局限, 青少年很少能从正当的途径获得科学的性知识, 对于与性有关的话题讳莫如深, 没有可以沟通交流的对象。遇到类似问题时孤立无援, 个人又无法解决, 这样很容易产生困惑或心理障碍, 从而导致危机。

1.1.3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导致危机

青年期是大学生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是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心理系统, 这个系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内部原因和根本动力。然而有一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准确, 定位不合理, 期望过高。在进入大学后, 发现大学远远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而且在和同学比较中, 发现才识、能力强于自己的人有很多。于是心理上形成了强大的落差, 产生强烈的失望, 失去进取心和奋斗的目标。

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直都是在父母、老师的监督下学习, 而学生在中学时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 却很少有学生对自己的一生发展做整体的计划。这样进入大学, 由于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学生容易陷入一种空虚的精神状态, 学习不主动, 整天无精打采, 很容易通过一些不健康的方式来打发时间, 比如酗酒、吸烟、迷恋电子游戏、甚至赌博和吸毒等。

1.2 大学生心理脆弱应对挫折承受能力欠缺的危机及形成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时期, 心理复杂且动荡不安。大学生活五彩纷呈, 但也错综复杂。加上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因而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比如有的学生感到学业上的困难;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遭受了挫折;有的学生遇到了情感挫折;有的学生是经济消费方面的自卑和挫折等等。他们在遭受挫折时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 会做出各种的反应。有的大学生受到挫折后产生焦虑;有的大学生受到挫折时, 表现出漠不关心的冷漠;而有的大学生受到挫折后选择逃避;也有的大学生遭受挫折后采取了一种极端的行为方式-自杀。

1.3 外在因素引发的危机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就是就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都得接受社会的选择, 再加上就业形势的日趋紧张, 就业岗位要求和标准的日益提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 在未毕业时就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心理压力:表现为无法有序的进行大学后期的学习和生活, 整日忧心忡忡、情绪低落, 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和躯体不适与障碍, 心理承受能力愈发脆弱[4]。

再加上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加大课程数量、提高课程质量, 造成学生学业负担普遍过重。据调查, 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大, 完成课业困难。40%的学生经历过考试失败, 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反映自己厌倦考试。另外, 学生为了将来就业, 除了完成必修的学业之外, 还要参加各种形式的等级考试和资格考试。这使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 引发心理危机[5]。而且随着大学生中贫困学生数量的增加, 由于经济困难引发特困学生过分的自卑、过多的自责等, 使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当然大学生也会经历一些意外事件, 比如父母离异、亲人死亡等, 引发心理危机。

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途径和方法

2.1 普及和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危机干预重在预防, 预防最好的途径就是普及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因此, 普及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2.1.1 普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以下三种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首先,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提高自我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心理机能。其次, 进行心理危机专题教育讲座, 通过讲解, 使大学生对于危机的含义、特征和症状表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掌握一定的危机救助技巧, 形成积极的求助与助人意识。最后, 利用各个班级主题活动时间, 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采用心理教育和调整认知相结合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模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生命意识是预防自杀的关键。

2.1.2 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有限的现实资源来安排、实施教育计划的现象仍然普遍, 在构筑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深入探索方面依然存在缺失[6]。这也同时制约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深入发展。

当前, 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需加强的问题之一, 是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有资料表明[7], 国外高校一般每两千名学生就拥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 而我国高校通常一万多名学生才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所以, 在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设一支心理辅导教师专职队伍;二是加强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 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 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能随时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 在危机预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三是设立能担负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专门机构, 如成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等专门机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作为一个常设机构, 它既是一个预警中心, 也是一个协调中心, 更是一个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 深入分析研究学生心理。问题之二, 是加强课程改革, 强化危机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 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渗透, 应以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 心理课程与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相结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 设计相应的心理成长训练课程, 如自信心训练、情绪控制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危机应对训练等。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感受和感悟中去改变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 使每个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跨越人生的障碍, 为今后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2.2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3层网络体系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3层网络体系, 帮助大学生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并对危机进行干预, 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具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主要以宿舍或班级为单位招募心理学爱好者, 经过系统的培训之后, 给予学分, 帮助其他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学生辅导员和危机干预兼职人员组成二级网络。培训老师敏感的洞察力和积极应对能力, 使他们能迅速捕捉到危机产生的征兆, 并当学生有危机发生时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三级网络是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坚实后盾, 主要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 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经过危机干预和创伤处理的系统培训, 能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 有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存欣, 马绍斌, 王惠苏, 等.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 2005, 9 (3) :717-720.

[2]钞秋玲, 大学生成功心理导航[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105-120.

[3]黄希庭, 郑涌,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92.

[4]赵迎风.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教育科学研究, 2006, (7) :40-42.

[5]程现昆, 卢绍君, 陈泓.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8 (1) :84-86.

[6]张海燕.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7) :114-116.

高校危机干预新思路 篇5

一、做好专业性危机评估, 增加问题筛选的覆盖面和危机预警的及时性

现在许多高校在新生入学不久后都会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和开展大范围的危机排查, 但是通过这些措施反映出来的心理危机可能是虚假的, 一些真正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可能并没有被发现。因此, 我们首先要在初步筛选的基础上, 对可能存在危机的学生进行专业性危机评估, 包括实施配套的心理测量工具 (而不是单一的) , 进行深入的面谈或在必要时进行医学诊断。另外积极寻找多种途径增加预警机制的覆盖面, 保证筛选出存在潜在危机的学生,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心理咨询档案。可以说, 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不一定来咨询, 但是来咨询的学生则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危机潜在因素, 因此对咨询个案整理归纳可以筛选出部分具有较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

对于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 干预通常是简短的、即时的和焦点的。评估的目的主要是界定危机的紧迫程度, 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有多大, 以及恢复性有多高, 焦点必须集中在当下的状态, 包含个体在认知、行为及情绪方面是如何反应的, 并找出潜在的伤害性及反应的弹性。危机评估作为专业性很强的一步, 是获得较准确信息的关键, 是危机预警与主体干预的过渡点。目前高校正在完善的心理测量系统无疑有利于科学地实施危机评估。

二、多管齐下, 开展全方位心理危机干预, 并做好危机主体的监护工作

对于经危机干预评估确定下来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 我们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 将危机的伤害性降到最低, 保证学生心理迅速恢复到常态。干预和咨询与治疗不同, 它侧重于目前的应激内容, 围绕目前需要, 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各种手段 (包括咨询、治疗) 对危机进行控制和消除, 这符合折衷的危机干预理论。干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存在重要意义的预防过程:预防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预防违纪学生出现高危害性自伤、伤人行为, 我们可以“多管齐下”, 从学生生活空间的各个方面进行危机干预。

首先, 建立及时有效的治疗体系。对违纪学生的治疗需要根据危机的严重程度确定是否在校接受心理治疗还是转介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并辅以药物治疗, 随着危机程度的缓解, 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其次, 对于个别高危机性学生, 可以成立以学生干部、寝室同学为主的监护小组, 对学生进行安全监护。对于重度危机的学生, 除了一般监护外, 要通知家长来校监护, 特别严重的要送朱门医疗机构并全程陪护。最后,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 单从心理方面入手进行干预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在遭遇危机后, 正常的生活内容、节奏发生了变化, 这也可能成为一个压力源。因此, 要有完善的辅助体系, 在干预期间, 需要协调学校相关部门,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恢复, 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主体干预阶段是危机失衡恢复阶段, 需要心理专家、医疗部门、安全部门及学院学生工作部门的相互配合, 在干预方法上也要随危机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阶段, 尤其对于高度违纪学生, 要将学生及其周围同学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 因此监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重视危机后的风险评估和跟踪关注, 避免危机的反复再现

后续工作是对危机干预效果的检验和补充, 主要涉及风险评估、跟踪监护等。通过风险评估, 主要确定学生危机恢复程度如何、再度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多大等。同时要对危机后学生重新列入预警对象里, 进行长期的关注。因为, 危机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 也与我们暂时性的解决了学生心理上的既有危机, 但救助性的干预是滞后性的, 新问题会随时出现如学业的耽误、与危机相关的不良刺激的出现等。对于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 危机解除后生活秩序完全打乱, 应对其实施长期的辅导帮助, 尤其是专业学习的跟进。对于出现极度不适应的学生, 应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出具证明, 为学生办理降级或休学, 确保学生学习生活的平稳过渡。

可以看出,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各个阶段没有严格界限, 彼此之间相互交叉、相辅相成。这符合危机发展的反复性、持续性等特点。体现在具体工作上, 要求我们从全局入手, 统筹兼顾, 将危机干预看作一个点 (围绕危机这个焦点) , 而不是一条线 (具有明显阶段性) 。只有这样, 才能在危机干预过程中群策群力, 共同应对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保证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的传承性

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危机干预模式, 我们还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促进工作的专业化, 心理危机干预不只是一项工作, 更是一项事业, 具有传承性和可重复性。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 尤其是教师、学生兼职现象很普遍, 虽然有一定的优势, 却也不宜“客易主位”, 这是软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保持工作队伍的稳定性有利于经验的积累和水平的提高。另外对于这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来说, 应做到分工非常细, 比如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和心理治疗, 三者各有侧重, 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如果岗位人员经常变换或者一人兼做各项工作, 很可能会使每项工作不伦不类, 不利于工作水平的提升学生心目中“权威性”的树立。国外和我国南方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队伍庞大, 尤其是专职教师数量相对校对, 分工精细, 容易产生专家型工作人员, 也会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帮助。其次由于受文化观念的影响, 很多学生还不能直面心理问题, 对此讳莫如深, 所以我们在开展热线咨询、面谈咨询等基础上, 应该积极探寻新的心理危机干预途径如网络即时咨询辅导。总之, 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 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突破口, 科学大胆地构建有高校特色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

摘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建立专业的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主要包括:通过测量筛选、咨询分析和多途径的危机预警进行专业性危机评估;通过治疗、支持、监护和辅助体系交叉作用对心理危机进行主体干预;通过风险评估和跟踪监护对主体干预进行检验和补充。危机预警与干预模式的有效构建还需要加强工作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王茂涛.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2]白涛, 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高校危机干预新思路 篇6

心理危机干预从过程上来说包括预防性干预、引导性干预和维护性干预。预防性干预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组织构建和预防性干预;引导性干预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心理干预;维护性干预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干预。本文从突发事件前、中、后三个阶段探讨危机管理的心理干预机制的构建。

一、突发事件前强化危机预防、预控机制

(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危机应急系统

1. 组建危机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由政府、校级、院系级组成的三级管理模式。一级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等政府部门以及省心理学会等社会团体组成,起到协调各部门,统筹全局的作用。二级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团委、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心理健康协会等组成,可以对高校安全与稳定工作的重大问题和危机事件及时做出决策并进行心理干预,这一级是危机管理的中心。三级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由各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专兼职辅导员、部分教师、学生会和班级主要干部、学生党员、心理委员等组成。

各级之间要明确工作职责,保持信息通畅。在具体工作中,需要省校领导及院、系领导提供宏观指导和协调各机构、各部门的合作,其他各机构发现危机预警信息并立即进行评估,在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得到肯定后,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实施具体的干预工作[1]。

2. 构建心理干预体系。

各校组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并以此为支撑,组建“学校—院系—个人”三位一体的心理干预三级网络指导体系。其中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一级网络,辅导员和突发事件干预兼职人员组成二级网络,学生属于第三级网络,这样就形成了横向互动、纵向到底的校园突发事件干预体系。

心理干预指导系统建立之后,要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建立起信息沟通渠道。可以通过设立24小时热线电话,培养学生通讯员等途径,使学生的信息迅速传到心理咨询中心;同时,也要通过定期举行学校危机干预系统交流以及培训活动等,使危机干预各部门加强平时的联系,以提高危机突发时的合作能力[2]。

3. 构建心理干预网络系统。

建立突发事件危机心理反应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使其成为重大事件及危机下对公众心理进行引导和支持的信息系统,成为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心理科学顾问系统,并成为为心理干预提供必要信息的调查、监控和反馈系统[3]。所以,建立以网络、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平台、学校广播、闭路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为一体的心理干预网络。平时可以利用这一网络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危机预防及应对措施,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让广大师生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危机的危害,并了解有效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的意识。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时,积极传递正面舆论、事件发展状况、应对方式、提供心理咨询,加强舆论引导,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二)完善学校应对突发事件意识的教育与培训机制

学校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开展危机管理教育和培训。把危机意识、管理及预警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各种突发事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进行专题讲座与培训,增强大学生危机管理意识和技能,还可以了解突发事件发生时自己的责任和义务[4]。

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方式的教育。Frydenbe和Brandon等提出了“最佳应付方式计划”[5]。我们可以借鉴此计划,通过发放应付方式和自助方法知识手册,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应对方式和自助方法的利弊;通过举办心理沙龙、应付方式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训练大学生的问题解决技巧、沟通技巧、决策能力等[6]。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能够独立思考,从而正确认识突发危机事件,减少盲目性和从众心理。

当然,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模拟各种突发事件(比如火灾演练等),以提高全体师生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并使其学会基本的应对措施,以便在以后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二、突发事件中加强引导性干预

(一)管理组织机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突发事件往往能在极短时间内发生,会给高校的正常运转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首先,应当果断启动危机管理预案,统一领导,全面动员,全面防范,有效制止事态扩大。其次,消除学生群体恐慌心理,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让学生深信高校和政府完全有能力处理好当前的突发事件。第三,进行正面宣传。由专人负责发布消息,主动向广大师生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以免因信息不畅而产生谣言,从而使情况更加混乱。第四,畅通各种外部沟通渠道。加强同媒体、上级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等的沟通,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弱化公众及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消极印象,从而使高校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

(二)心理干预系统有效实施干预

当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发生重大恶性事件(自然灾害、灾难性事故、传染性疾病、暴力冲突、自杀自残自虐等)时,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要能及时、有效地与负责危机干预的其他系统(教育管理、社会安全、医疗卫生、社会工作等)进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相关人群(同学、教师)和亲属人群(家长、亲戚)]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对与当事人或人群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7]。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用心理干预网络与师生进行沟通,并提供心理热线、网络信息、短信平台、专家咨询电话等对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学生产生乐观、稳定情绪,从而减少谣言、消除学生普遍恐慌的心理。

三、突发事件后建立高校心理干预善后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容易给师生心理笼罩上一层阴影。在做好事件前的预防和事件中的应急工作之外,还需要在事件发生后,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善后处理机制,这是一种维护性干预。维护性干预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或人群,以及对与当事人或人群相关的人或人群提供补救性的、维护性的心理干预系统。维护性干预的主要任务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或人群的继续跟踪的、维护性的心理干预以及对与当事人相关的人或人群的维护性心理干预,当然也包括全体师生的事后维护性心理干预。善后处理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影响到学校今后的发展。从心理干预的方式上来看,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进行心理调适,将“自助”与“他助”相结合

在相关心理机构辅助治疗的同时,更要引导求助者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通过表达理解、支持、安慰,传递希望和乐观的精神提高求助者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增强自我个性修养。

(二)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展览等进行维护性心理干预,根据所发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帮助不同的人群认识事件的性质、了解事件对自己心理的影响、宣泄或转移内心的心理压力、掌握自我心理状态调节的技术。

(三)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危机脆弱性呈强负相关关系,即社会支持越多,个体的危机承受能力越强;反之则相反。因此,建构社会支持网络是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外部援助的重要方面[8]。来自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学校师生的鼓励、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这些都可极大缓解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9]。

高校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高校是众多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高校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聚集的地方,高校是牵引社会方方面面神经的敏感地带。发生突发事件,必然给高校和社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干预机制,对于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促进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摘要:高校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直接危害学生的人身安全,更会影响高校的和谐与稳定,甚至还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维护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心理干预机制。本文从突发事件发生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了危机管理的心理干预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危机管理,心理干预机制

参考文献

[1][8]刘取芝.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2][3]赵旭东,钱铭怡,樊富珉.心理—社会干预系统在突发性事件中的意义和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8).

[4]叶华松.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系统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

[5]Erica Frydenberg.Coping competencies:what to teach and when[J].Theory into Practice,2004,(1).

[6]孔晓东.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7]周红五.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4).

高校危机干预新思路 篇7

就大学生而言, 他们所产生的心理危机是在学校学习期间基于特定身份、角色与身心特征而在人际交往、求学、人格成长与社会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类特殊心理危机。一般来讲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包含三类形式, 第一类为情境危机, 多产生于突如其来或罕见的悲剧事件, 个人自身无法对其进行控制或预测, 例如交通事故、突发变故及自然灾害等。第二类危机为发展型危机, 主要指学生在成长发展阶段中有可能遇到的危机, 例如青春期、新生入学、患绝症疾病或成长阶段家庭矛盾冲突等。还有一类危机为存在性危机, 主要指人生重要根本问题, 例如价值观、目的、责任与意义等引发了学生内心的焦虑与冲突等。

2完善构建齐齐哈尔市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

2.1健全组织系统, 创设齐齐哈尔市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齐齐哈尔市地区高校通过多年尝试探索与实践研究创设了校、院、班三级预警与危机干预机制,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然而实践管理中也不乏一些高校仍然停留在制度与理论建设层面, 具体实施较为困难, 在应对学生危机各类实践中无法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及时开展有效干预。面对这一不良现状我们应科学创设齐齐哈尔市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打造领导与执行团队, 制定切实可行的危机干预实践方案, 科学协调学校外部内部各方关系, 对处于危机边缘状态学生给予有效的干预与及时的帮助。同时干预中心还应承担有效的培训教育工作, 广泛吸纳各专业、不同背景学科工作人员组成执行队伍与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激分队。同时实践干预中我们应充分明确发生危机事件及事后各工作人员职责与角色, 对各类突发危机应掌握必要的技术与知识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应积极主动参与专业培训, 掌握危机干预技巧理论, 且成员间应定期沟通、及时调整与联系, 公布联系方式, 并实行候补及轮换体制, 进而杜绝空缺、精力不济等管理不当现象。

2.2以宣传教育为本, 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齐齐哈尔地区高校教育实践中我们应以宣传教育为根本, 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围绕课程建设中心, 促进团体培训与主题活动的完善结合, 通过高校学生行为特征与心理规律研究, 完善构建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同时我们应依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开设爱情心理学、学习心理、交往心理学、幸福、管理、个性、社会心理学、团体心理等训练拓展课程, 辅助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同时我们应继续强化高校学生支持心理系统相关人员综合危机意识, 从家长、同学、教师等层面入手开展系统性培训, 令他们树立危机管理意识, 创设良好的危机干预管理环境, 进而确保学生在强有力的支撑系统中健康的发展与提升。心理干预预防为主, 因此我们应通过定期对学生展开心理测试、状态普查, 科学筛选出学生群体中高危对象, 例如对行为异常、具有心理疾病、性格内向、出现严重经济困难、遭受意外打击或破坏性伤害的学生我们应重点关注, 全面筛查, 构建必要的心理档案并有针对性开展危机干预工作。

2.3科学构建应激干预、后干预心理危机体系

为科学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管理, 我们应组织创设由干预中心、心理咨询辅导室、保卫处、各系部、学生处、校医院、学生协会、班级联合组建的应激干预体系, 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向, 激发社会各界力量, 充分给予学生帮助与关怀, 适应性制定高校学生应激处理预案, 并将学生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对于接受治疗干预或逐步康复的学生我们应履行监护职能, 杜绝意外事件的扩大发生, 应确立危机干预等级并适应性建设心理监护管理体系。当发生危机事件后我们可依据干预对象规模进行有效分类, 划分为小组、个体或团体级别心理干预, 并科学创设危机后干预体系, 制定有效的干预计划、规范化履行干预运行流程, 收集价值化信息、创新应用干预管理技巧, 进而全面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工作水平。

3心理危机干预科学运行流程

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流程有助于引导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舒缓心情、调整心绪并尽快度过难关, 因此我们应在齐齐哈尔市地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促进流程运行的规范化、有序性与科学性发展。首先我们可通过一组放松性训练, 配合舒缓情绪的轻松背景音乐, 令学生在深呼吸、放松肌肉、互相拍背等模式下松弛心情, 通过身体接触、反复训练有效缩短心理差距, 并达到一定的情绪平复效果。接下来我们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关系说明, 令教师及团体成员充分了解受干预人员各类基本信息, 并为后续的干预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早期干预实践阶段, 我们为充分了解学生对不同危机事件存在的个人看法, 进行认知基本状况的了解, 包括认知事件发生情境、自我认知及他人应对危机事件情景认知等。该环节中我们可引入艺术绘画疗法引导与鼓励学生对整体事件进行主观描述, 而后可应用朋辈互助模式激发当事人之间通过互相鼓励、达成认知初步分享, 并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强化学生个体改变的信心与勇气。在干预进程中教师可应用个体咨询与角色扮演相结合模式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危机事件引发后自身及他人实施的应对措施, 进而通过信息再次分享实现后期干预目标。同时我们应本着就事论事原则适应性依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选用科学干预方式, 给学生们足够时间吐露心绪情感, 危机事件引发的身心冲击不快。例如, 对于突发性事件、危机引起的心理创伤, 我们可采用叙事疗法, 将现场进行还原, 通过分享信息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整体事件的深入了解, 并通过充分的尊重与关注引导学生产生心理恐惧是突发危机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 并适时鼓励学生们应勇于坦然面对, 承认自身内心的不良消极情绪。接下来我们可通过具体的心理训练进一步令学生抒发内心情感、宣泄情绪, 例如开展压力涂鸦、绘画投射练习扭转学生消极心理因素为积极的主动应对困难、客服困难精神, 通过在训练中渗透对学生未来的良好规划指引, 帮助学生重塑信心, 重新积极的面对大学生活。

4结语

总之, 面对高校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危机我们应迅速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构建干预体系, 规范化履行干预流程, 给予其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才能令学生尽快恢复平衡心理状态, 认清人生发展方向, 并积极乐观地面对大学生活, 为今后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 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园.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向教育契机的转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

上一篇:布卢姆教育目标下一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