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特困生工作(精选12篇)
新时期高校特困生工作 篇1
现如今, 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 不仅仅关注大学生在物质方面的资助, 还应该从精神状态上资助大学生, 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起来, 创建高效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层次性及整体性, 真正满足贫困生对于资助育人工作的需求及价值观。高校贫困身工作主要从横向及纵向两个结构层次上开展, 高校在对于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研究中, 不仅仅需要从宏观角度上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进行分析, 还应该从微观角度上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 进而提高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结构。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性内容
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 主要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建设的实际要求, 符合人发展品质, 也是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中最基础性内容, 拥有基础性并且普遍性特征。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作为基础性内容, 主要就是通过经济资助等工作形式, 让贫困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不断自立自强。
(一) 艰苦奋斗精神传统教育
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就包括艰苦奋斗精神, 也是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资源, 对于提高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中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 同样也是高校贫困生发展的基础。高校通过有关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种过程中还能够推动贫困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是高校贫困生育人工作的关键内容。在艰苦奋斗后精神传统教育中, 首先应该帮助贫困生形成, 提高劳动观念, 让贫困生认识到现在所存在的困难都是短暂性的, 自身在不同努力过程中, 提高精神匮乏。其次, 高校应该积极鼓励贫困生在艰苦环境中教育, 贫困生在艰苦环境中经历过磨炼才能够不断成长, 也是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措施[1]。
(二) 自立自强教育
一个国家只有做到自立自强才能够可持续性发展建设, 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应该让贫困生摆脱经济上的困难, 在出现困难之前做好思想准备, 顺利接受高等教育工作,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在自立自强教育中, 这样教育模式首先能够让高等院校内贫困生解决在经济上所存在的问题, 完成高等教育, 政府部门仅仅能够为贫困生解决资金上的问题, 但是贫困生想要真正解决经济问题, 更多是需要贫困生自身的不断努力, 形成自救观念。其次, 自立自强教育还能够帮助贫困生解决精神上的匮乏, 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让贫困生以正确的观念认识世界, 以资金转化为动力, 最后成才[2]。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主导性内容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主导性内容主要是通过资助育人的方式, 提高资助育人工作价值, 真正发挥出资助育人主导性内容。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想要体现出主导性作用, 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核心,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资助育人工作主导观念, 形成诚信感恩教育及责任意识教育等等教育内容, 真正发挥出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思路。
(一) 诚信感恩教育
诚信感恩是现如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前提要求。现在, 高校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社会中各种观念及思想的影响, 大学生所具有的诚信感恩观念正在逐渐淡化。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在开展诚信感恩教育, 是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的主要形式, 对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弘扬出我国优良传统文化。诚信感恩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诚信感恩教育需要将整个资助育人归纳在普遍性工作中, 对于资助育人工作出现违规行为制定严苛的监督惩处工作。其次, 我国各大高校应该不断提高对于诚信感恩教育, 创建有关活动, 让贫困生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 提高贫困生的感恩观念[3]。
(二) 责任意识教育
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主要目的就是济困育人, 通过育人解决贫困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推动人才教育。就贫困生成长方面来说, 责任意识教育是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贫困生在得到资助育人上获得帮助的时候, 还需要受到高校方面的限制, 因此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应该将权利与义务有效结合在一起。贫困生想要成为一名具有正确价值观及人生观的人生, 就应该真正享受到应有的责任, 换句话也就是没有责任就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 应该增加责任意识教育, 让贫困生在困境环境中成长及承担应有的责任, 同时将责任归纳中自身行为举止中[4]。
综上所述,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本文在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思路研究中, 以高效资助育人工作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对于现在资助育人工作进行划分, 让人们真正认识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摘要: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内容十分丰富, 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 分别是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及拓展性内容。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叠加或者是组合, 而是一个个性化、多层次的工作内容结构, 不同内容之间独立存在, 却又相互影响, 进而构成新时期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结构框架。本文就以高效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资助育工作思路, 以高校作为载体, 提高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质量。
关键词:资助育人,内容形态,基础性,主导性,拓展性
参考文献
[1]黄建美, 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4:81-85.
[2]彭立新, 刘静, 彭国柱.论地方工科院校循环式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08:192-194.
[3]刘凯, 王婷.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思路新探索——以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为例[J].经营管理者, 2014, 04:271.
[4]陈清.“四位一体”发展性学生资助模式的实践分析——以三江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 (上半月) , 2015, 09:14-16.
新时期高校特困生工作 篇2
社会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挑战和新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作用也显得更为重要。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作用可概括为如下方面:
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办学方向上的导向作用
1、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通过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能够使广大师生全面、深刻理解和认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保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
2、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培养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助于高校师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
3、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还能够使人们认清国际国内的局势,了解世界的动向和发展趋势,拓宽视野,增强人们在复杂的形势下分辨是非的能力,认清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图谋,激发爱国热情,努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规定和要求,贯彻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4、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于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也有重大作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通过不同形式、多种途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共产党员的使命、责任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师生员工正确地认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理想与实现、追求自我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等辩证关系,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确立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道德品质,培养独立思考的思想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自尊自强的人格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
二、宣传思想工作在学校中心工作中的服务作用
高等学校要成为两个中心,既是教学的中心,又是科研的中心。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于学校中心工作具有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学校中心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能够在学校内营造一个重教学、重科研、重学习的环境氛围,形成一个长期影响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良好校风。
2、为师生员工提供服务指导
(1)学习、工作中的服务指导。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和教职工解决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2)咨询服务。主要针对一些心理问题、业务问题、理想信念问题等提供服务指导。
(3)就业指导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要走向市场,实行供需双方的双向选择。
(4)生活服务。
3、化解矛盾,增强凝聚力,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具有理顺情绪,疏导思想,化解矛盾的功能。
三、树立学校良好形象,扩大社会影响的作用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浅析 篇3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德育工作
[作者简介]汪强(1968- ),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江苏 南京 21116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14-02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第一,随着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提高,社会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道德教育的作用。这种观念导致了高校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从属的地位。
第二,社会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多样性,以及社会成员个性化发展的突出性,人们对道德原有的内容提出了修正和完善的要求,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校德育难以起到影响大学生品德的作用。
第三,我国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了道德从重道义到重功利、从封闭到开放、从理想化到世俗化的变化。随着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激增,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人们开始反思自己所恪守的道德,对原有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绝对主义发起了有力的冲击。高校德育难以求得一个让大学生心悦诚服、一致认可的道德背景和道德氛围。
第四,高校德育工作注重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和真诚的劝导,而轻视大学生的道德感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的培养和熏陶。这种道德培养模式重视道德知识,却忽视道德感悟。另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认为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仅仅是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职责,而与其他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无关。然而,高校所有教职工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第五,当代大学生有着许多优点,然而不足之处也较为突出,尤其是道德失衡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患得患失,缺乏敬业精神。不少大学生缺乏理想追求,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而获得成长,而寄希望于旁门左道、投机取巧。主要表现在工作敷衍了事、责任意识淡薄、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2)贪图享乐,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学生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物质享受,致使畸形消费充斥着大学校园。一方面物质生活超前;另一方面精神生活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追求名牌、爱慕虚荣、出手阔绰。为了支持高消费的经济支出,少数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个人私欲膨胀,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强调“自主意识、自我设计”,不能把自我融入社会价值之中,而是以功利主义态度看待世界、处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约束能力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我行我素、不为他人着想、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不愿对社会、集体和同学承担义务。(4)道德修养不高,缺乏公德意识。近些年来,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的表现与其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身份极不相称,缺乏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操守。表现在:食堂买饭缺乏秩序,公共财产浪费损坏严重,“长流水”“长明灯”屡见不鲜,“课桌文化”泛滥,宿舍卫生状况堪忧,小偷小摸现象时有发生,出口成“脏”比比皆是。
二、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建设的有效途径
1.高校道德教育要在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前提下,注意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求,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体验,引导大学生的道德感悟。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抓住大学生可塑性强这一教育有利时机,开展积极健康的正面教育,向他们科学地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用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来武装大学生头脑。对大学生进行灌输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使道德教育具有形象性;要针对大学生社会阅历浅、鉴别和批判能力不强的特点,使道德教育具有鲜明性;要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使道德教育具有生动性。
道德的固有属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必须内化为学生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律才能发挥作用,要使道德内化为学生的需求,就要求学生在认可和接受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有所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培养需要大学生有着正面的愉快体验,通过正确的引导,触动大学生内心深处,让大学生能感悟到道德的精神动力,从而自律或自省自己的不良行为。
2.高校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强化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倡导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向自我实现型转化。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追求独立自主的知识群体。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用不同的手段,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从身体力行做起,理解人与人相处之道;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做出取舍判断,从而理解道德。要通过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强化学生的是非、善恶辨别力。培养独立的人格既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强化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内部因素,也是将大学生道德觉悟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发展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根本途径。在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同时,高校还要建设一个符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的、能够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外部环境。在当前道德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要使大学生尽快从道德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矛盾中解脱出来,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促进,使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向自我实现型转化。
3.从社会实际出发,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道德发生作用的条件除了需要特定的社会主体加以传授,接受主体积极接纳和建立科学、严密的道德准则外,还必须做到与生活环境相容。由于对道德理念缺乏认同,大学生在道德方面会出现内外冲突、言行不一的道德虚伪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重塑体现时代精神的、合理的道德理念。它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为核心内容,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崇尚贴近生活的道德。只有这种道德,才能真正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才会被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内化。
其一,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大学生道德失衡的种种表现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斜密切相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要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分析和解答,使学生真正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正确对待社会新形势,从而使大学生能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其二,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以整体和谐思维,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推崇仁爱原则,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三是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四是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五是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其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体现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道德价值多元化的整体发展。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大学生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回归人的社会属性,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日趋浓厚。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道德价值关系更加复杂,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多维性明显增强,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全面挑战。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分析道德价值多元化对我国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大学生日常道德教育,着重对大学生进行全球意识和全球道德伦理的教育,使大学生学会从全球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具有面对全球化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形成人类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
4.在高校教职员工全员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德育理论学科化和德育队伍专家化的制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内外环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校园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对大学生起到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教职工必须树立全员育人的指导思想,要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好道德示范,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观念,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佩,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高校德育队伍的学科化,就是加强德育学科的建设,深化德育科学研究,尽快健全、完善德育科学理论体系。只有在德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德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高校德育队伍专家化,就是要大力鼓励和培养德育工作者走专家化的道路,要引导德育工作者认清当前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德育工作不能停留在大众化、模式化的水平上,要下苦功夫去学习实践,研究提高,使自己成为高校德育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的某方面或多方面的专家。
5.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氛围,倡导和弘扬讲道德、明辨是非的舆论,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具有导向、激励、规范、凝聚的功能,因此要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要求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道德氛围,能够更好地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我们要着力于高校舆论氛围建设,坚持不懈、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大力宣传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发愤图强的道德观。发挥道德舆论的约束作用,弘扬正气,抑制歪风,让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激发大学生自觉提高道德觉悟、陶冶道德情操。
6.积极倡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必须倡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使想象丰富、思想单纯的大学生在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价值观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在实践中提高辨别力。高校德育应当充分重视社会实践这一重要形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体验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对自身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强化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能力,丰富道德经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赖锦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建设刍议[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1).
[2]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3]刘彪.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0).
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 篇4
1.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1 社会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薄弱, 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就业形势严峻。[3]2009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 我国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 甚至有些小型企业因此而破产, 机关团体面临着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的压力。因此, 接受毕业生的数量十分有限;而高校连年扩招, 导致毕业生人数多工作岗位少;在这种异常严峻的形势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必将进一步加大。另外由于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 如单位的地方保护主义等, 也必将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1.2 贫困生自身因素。
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 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考大学, 并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 期盼子女通过考取大学, 改变家庭困难的状况, 因此, 他们期望子女勤奋读书, 考取好的大学, 而背负重望的贫困大学生无疑被铐上了难以解脱的枷锁, 导致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偏移。考入大学以后, 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 没有充足的学习资料, 学习条件较差, 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 经济匮乏也导致贫困生校园生活面窄小, 没有经济能力承担课堂以外的活动费用, 比如参加一些职业技能的资格考试、外出参观学习等, 就业选择的范围也相应变得狭小, 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实践机会也普遍较少, 因此他们缺乏职业竞争力, 加剧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 造成了就业的困难。
1.3 学校因素。
在学校方面主要是两个重视不够:一是高校缺乏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对于贫困生生活上的困难, 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很大的帮助, 但对于他们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 没有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 而这恰恰是最关键的问题。二是缺乏对贫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 贫困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存在某些劣势, 最明显的如求职的经济支持, 要找工作, 贫困生需要去不同的地方, 首当其冲的车费就很难解决, 现在, 有些高校成立了贫困生就业保障体系, 不令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一定的支持, 而且在政策上支持贫困生, 这对贫困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 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的途经分析
2.1 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和就业保障体系。
贫困大学生就业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 也关系到学校和教育的使命, 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4]同时, 贫困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所以各级领导部门必须予以深切关怀, 高度关注。各级政府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 大力规范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 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 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 让毕业生凭个人才能就业;国家还要继续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进一步完善高校“奖、贷、助、补、缓”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 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使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充分享受国家提供的资助、优惠政策和免费服务。
2.2 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注重提升在读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 增加在读贫困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 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在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 积极参与、勇于竞争的精神, 以及人际关系、自我推销的能力。[5]
加强就业指导,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从大学一年级抓起, 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就业知识讲座、就业咨询、成功校友座谈会等形式, 帮助贫困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 培养职业意识, 提升职业综合素质。结合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和适宜性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 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并结合实际情况, 集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事业单位负责面试的专家做评委, 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出建议, 鼓励学生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而努力, 通过比赛和专家的讲座, 提升贫困生就业的自信心, 增加他们对面试程序的了解, 增强面试实战经验, 提高面试成功率和就业竞争力。
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训练, 帮助贫困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课堂教学, 邀请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讲课, 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帮助贫困生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如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等;提高贫困生充分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引导贫困生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性格及兴趣、爱好等特点做出正确的评价, 确定既符合社会需要, 又能发挥自己特长, 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奋斗目标。
2.3 减轻就业压力, 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在读贫困大学生因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 加上就业难及就业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影响, 普遍存在焦虑、自卑、盲目、从众攀比、急躁等不良心理, 有的甚至出现厌学、悲观、厌世、自暴自弃、仇恨社会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
第一, 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讲座与辅导, 帮助在读贫困大学生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政策, 从客观实际出发, 合理定位就业层次, 引导他们把个人愿望与自身的实力、用人单位的要求、社会的需求等结合起来作出一个合理的决策;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就业心态,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思想, 尽早确立正确的择业观。第二, 要帮助在读贫困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 克服“精英情结”和“自卑情结”, 帮助他们走出自负或自卑的阴影, 按照社会需求来主动完善自己, 努力学习、锻炼能力,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三, 要引导在读贫困大学生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 通过合理的、科学的途径排除心理问题, 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心理练习, 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心理健康,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将来的就业和求职。第四, 要注意引导在读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和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团队练习, 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减少不必要的忧愁和烦恼, 排除心理压力;鼓励他们遇到事情多向同学与教师倾诉, 寻求同学和教师的帮助, 以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稳定。他们的就业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心, 指导和帮助, 更重要的是贫困生要对自身就业情况有清醒的认识, 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锻炼能力, 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尽快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就业问题也日渐凸显。就业难对高校在读贫困大学生产生了焦虑、忧郁、冷漠、敌对、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良情绪。因此, 在就业工作中应当予以特别关注, 应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 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拓宽贫困大学生就业渠道, 提供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等, 努力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就业难,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薛深.就业难引起的贫困生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2]张雪松, 曹永胜.浅析贫困生择业弱势及应对[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3]张红鑫.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实现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 2007, (7) :179-180.
[4]侯艳茹.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7, (2) :53-55.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研究 篇5
摘要:新形势新任务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挑战,高校党建工作者应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第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部署,努力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研究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我们要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握好领导班子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努力使高校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我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给全党提出了警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对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外部环境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挑战。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必然引发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交融与碰撞。高校作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因而也就必然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首选目标。这对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冲击。
二、高校党建工作的方法
方式方法创新是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活力源泉。首先,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伴随高校学分制、弹性学制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年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以“系、班”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管理要求。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应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社区,积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在教师支部设置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学校合系建院,传统的教研室被合并或撤销,适应这种变化,高校应结合学校学科重组、院系调整以及科研工作的实际,依据党员人数和利于开展活动的原则,以系、所、中心为单位组建教职工党支部,构建教学科研、管理和建设相结合的党建机制。
参考文献: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规律探析 篇6
一、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基本任务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高校德育应注重创设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蔡元培在谈到教育本质时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使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高校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中直接塑造学生思想素质的主要环节,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就能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广阔、宽松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空间,能够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的德育过程不仅要关注道德的形成,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合作环境,使其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中,理解并形成责任心和义务感。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的亲身体验中,将自我融入到集体、社会,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进而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2.加强与社会的沟通,注重解决基本矛盾。大学生的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社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应该是全社会的事情。高校德育工作的传统理念有两大特征,即德育“政治化”和德育“知识化”。德育“政治化”和“知识化”是传统中国儒家政治本位和道德功利化的产物,两者由于与现实的严重脱节,使得已经具备了理性批判能力的大学生普遍有抵触感,落后的德育理念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高校德育工作要打破过去的传统模式,大力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合作,通过与社会互动,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品位,探寻高校德育工作的规律。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关键是把道德准则、规范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要解决社会的整体道德要求与个人主观认识的矛盾,也要解决现实社会中对立的道德要求反映在个体意识中而构成的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高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就是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冲突,在思想矛盾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3.新时期高校应树立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今天,德育中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高校的德育教育应逐步回归生活,应越来越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重视塑造他们的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实现他们在道德价值上的自主、提升以及超越。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德育工作过程不单单是辛苦灌输和培养的过程,而且是真正在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不断探索高校德育工作规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把握高校德育正确方向,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体的说就是:首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目标全面实现,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其次,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出发,把德育放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大格局下来研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中来研究,提高观察分析德育的能力;第三,立足经验总结,高校德育要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使其置身于日益丰富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同时,把师德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制度建设,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师表形象,促进师德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2.根据高校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积极探索充实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始终把握社会与人发展的联接点,应具有时代性,把握时代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坚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确立国家至上的价值观念;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确立合作发展和诚信受益的成长方向;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确立人文素质的基础地位,让学生在高品位文化氛围中感悟、思考、理解,净化灵魂,健全人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高校德育不应该回避现实生活问题,因大学生所认可的德育知识是活生生的,而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道德规范知识。应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开设一些讲座,与学生共同讨论,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本质和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
3.探索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思路和管理途径。高校德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首先抓落实,德育工作要虚功实做,虚事实办。把德育的目标、内容、政策由虚变实,把德育工作的体制、机制、队伍、投入由软变硬。从具体问题抓起,作出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验的规定,形成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高校德育管理要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建立开放务实责任制的管理机制,把民主性管理与制度性管理、自律性管理与他律性管理有机统一起来。实施全员育人的德育实践,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所有课程教学共同育人的全员育人的网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文化培育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的德育活动。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德育模式。以灌输为主的填充式德育模式,注重“知道”,忽视“体道”,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导致收效甚微的德育效果。高校德育是作为德育主体的大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是一个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大学生“德”的发展与人格的形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德育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是最终评价德育效果的基本标准,因此高校德育应克服以往空洞理论说教的弊端,将重心转移到对大学生“德”的指导上,为学生创设多种实践环境,以交往合作、沟通理解、考察体悟、躬身践行的方式达成自由、自律的美德。
新时期高校特困生工作 篇7
高校弱势群体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也是他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首要代表者,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和谐与稳定直接关系着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贫富差距拉大,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高校贫困生”群体由于经济压力较大而引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特困生作为贫困生中经济矛盾最突出,最需要关注的一类对象,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近年来,由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我们对我院贫困生进行的深入的调查,我院在校本科学生为1341人,贫困生233人,占全院学生的17.4%,其中特困生33人,占2.5%。以2006级本科生为例,06级共有学生252人,我们在2006年进行过一次入学心理普查,当时测试结果显示有22人心理可能有问题,经过辅导员排查、核实,其中确有由于心理问题学生16人,其中贫困生6人。06年至今,全院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的学生4人,其中3人都是贫困生。可以说,贫困生一旦产生心理问题,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对于学生本人及其家庭都是雪上加霜,极其沉重的打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出身原因,大多来自偏远地区,他们进入大学之后,扩展了眼界之外,还很有可能产生心理落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他们需要承受着落实学费、生活费带来的焦虑,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学习条件差等客观因素,他们会出现难以适应新环境、学习起点低等情况,参加活动时缺少信心,与同学很少交流,甚至跟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相处时会产生心理失衡,从而导致自卑心理。
我们结合多年的贫困生管理工作,总结了如下几条经验跟大家分享:
1 建立贫困生档案,及时完善信息系统
在大一新生入学时,我们需要及时完成贫困生认定工作,及时掌握这些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建立贫困生档案。贫困生是一个动态的群体,有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好转而退出贫困生行列,有的同学也会由于家中突遭横祸而变为贫困生。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贫困生信息系统,做好档案管理、分类,存档工作,定期跟踪调查,做好实时调整。
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贫困生资助金额的逐年提高,一些家庭经济一般甚至良好的学生也开始申请贫困生资格认定,使得同学意见颇大。以往认定程序的单一使得我们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方面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为了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国家、社会、学校资助发到每位真正贫困的同学手中,我院在借鉴学校出台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的基础上,于2010年2月出台了《信息与控制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中首先强调了我院支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勤工助学获得收入来帮助完成学业。在各种场合,我院都注重强调贫困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完成学业,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如果不刻苦学习,只靠国家、学校资助是可耻的。我院学生会实践部免费为想勤工助学的贫困同学联系岗位,包括家教、促销员、实习岗位等,每年都为贫困同学提供很多岗位,有效的帮助了贫困同学解决了学费、生活费问题。2010年度,我院欠费学生为零,这也有效的说明了我院资助工作的成功性。
其次,为了杜绝同学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时弄虚作假,杜绝贫困生高消费现象,申请贫困生的同学在提交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时需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残疾证、低保证、学籍证明等,家庭成员生病需提供病历、用药清单等。在每学期开学初时都要求贫困学生提供近三个月话费清单,复查该生是否有高消费现象,如购买高档笔记本电脑、高档手机、数码相机等。一旦查明存在高消费,困难生资格评定委员会将酌情采取直接取消其贫困生资格或降低其贫困等级。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不再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学也会主动放弃贫困生资格。被取消困难生资格的同学除非有特殊原因再次造成贫困的,原则上不再进行资格认定。
再次,我院在认定贫困生时都要求每个班级认定小组履行如下程序:贫困生在班主任主持的班会课上自述家庭困难情况,全班同学结合其衣着打扮、平时消费等表现进行投票,班级认定小组结合投票结果评出是否困难生及其贫困等级,被认定为困难生的同学票数需占班级人数的50%以上,由班主任签名后上报学院。
如上几个程序的履行使得我院的贫困生认定一步步走上正轨,同学反映普遍较好,大家都觉得我院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已经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公平、公正。在助学金发放时,大家都能理性的对待,让真正贫困的、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同学能够更多的得到国家资助,资助工作认定结束没出现一例同学反对意见。
2 注重平时教育,做好提前预防工作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型学生,我们要着重从自立自强教育入手,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要将贫穷当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鼓励他们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通过勤工助学等形式完成学业,我校专业设立勤工助学中心,为贫困生免费介绍勤工助学的工作,学校也特设勤工助学的岗位,专门用来招聘贫困生当学生助理,鼓励贫困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帮学校干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赚取自己的学费、生活费。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比如: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绿色通道等,保证我们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可以顺利读完大学,甚至更深层次的深造。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要注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心,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知道暂时的贫穷并不可怕,只要现在刻苦学习,将来肯定会有属于自己的一切。突患重病,家庭遭遇不幸等突发事件,往往会对个人造成较大的身心伤害,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类学生往往性格内向,与其他同学不太合群,甚至会做出一些偏激的举动。他们一旦发生问题,将会是致命性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解决问题。
3 定期举办活动,从各种渠道了解贫困生实际情况
对于贫困生来说,思想、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经济上的困难和压力大。所以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他们进行思想和心理教育。
学校可以每年举办一次针对贫困生的心理普查活动,掌握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帮助解决。通过举办助学、励志征文,品学兼优贫困生展览等一系列活动,激发贫困同学的奋发图强、自强自立的积极性。
4 营造健康集体氛围,促进贫困生茁壮成长
一个好的集体环境对贫困生的成长无疑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贫困同学由于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的差异,在班级集体活动中肯定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落差,从而导致学习、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会、分团委等学生社团作用,开展一些学生互助活动,让普通同学和贫困生互帮互助,营造一个和谐、互助、积极向上的学生集体氛围。通过开展一些高品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增进友谊,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集体氛围,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学校和班级的温暖,人类之间真挚的感情和友谊,一定程度上会消除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
5 规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贫困生排解心理压力
目前普通大专院校在校生都已达到1万人以上的规模,学校也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帮助心理出现问题、一时平衡不了的学生缓解情绪,排除心理压力。贫困生在这方面比普通的同学更需要帮助,特别是大一刚入学时,贫困生遇到的困难和尴尬比普通同学要大很多,学费、生活费、学习、日常交往都是他们头疼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发生心理危机。
据调查,各大高校心理咨询师配备的数量还是偏少,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要靠辅导员来帮助解决。由于在现行体制下,辅导员都不是专业出身,解决心理问题时只能要经验来进行指导,有时言语不当,可能会引发更多问题。所以建议高校在多引进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同时,也要注意多宣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存在。包括请校外专家做讲座,多进行一些心理调查,然后进行专业指导。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有问题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预防。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动态群体,也是心灵特别敏感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关爱又容易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如何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帮他们的心灵撑起一片绿荫,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努力探索,用我们的细心、爱心、关心来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冲破种种难关,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摘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尤为突出。所以迫切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重视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做到提前预防。文章还重点介绍了本院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一些经验,将真正贫困的同学纳入到资助工作中来,希望对同行高校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心理问题,贫困生,弱势群体,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徐彦龙,李泓源.特困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教育教学,2009,7:19-21.
[2]刘东江,潘道财.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8,(6):57-58.
新时期高校特困生工作 篇8
近年来,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不仅增加了资助项目, 而且资助金额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教育部为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初步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新体系。
在高校, 贫困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虽然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已得到了发展和改善, 而且多数高校都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 成立了相关的资助管理部门, 但总体来看, 相关部门的人员配置不足, 同时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业背景, 他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繁杂的贫困生资助项目及经费分发方面。而谈及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主要由贫困生的辅导员开展。因此, 本文以辅导员的实践工作为出发点, 针对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分析。
目前, 高校学生群体已基本由“90后”组成。相比较而言, 这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行为方式更多地受到了互联网和高速发展的经济影响。高校中, “90后”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 针对“90后”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索已成为辅导员当前重要工作之一。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 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短期的显性成果方面, 而忽视了贫困生长远的道德提升和能力培养。即重视经济扶贫, 却忽视了精神层面上全面培育贫困生的目标, 因此高校在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 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缺失。
高校中, 绝大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呈现出的是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但是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多年来, 高校资助体系一直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资助原则和方针。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部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资助政策实施效率造成了不良影响。
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认定过程中, 主要依据学生提供的当地民政部门开出的贫困证明。而这种做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一定问题, 如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无法提供贫困证明, 或是出于自卑心理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的身份。然而部分家里经济基础较好的学生, 可能会通过特殊渠道获取贫困证明。因此, 这些现象终将导致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究其原因, 是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造成的。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高校中贫困生的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常项工作, 由于贫困生群体面临着不同类型的问题, 因此高校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当前, 高校针对贫困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形式较为单一,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为依托, 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偏离了贫困大学生精神与经济共扶贫的初衷。
调查显示, 有37.12%的大学生表示对现在的资助政策不了解, 更有甚者将国家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曲解为一种投资行为。种种现象表明, 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所以, 我们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 高校贫困生精神资助相对滞后。
当前高校针对贫困生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未完善,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 高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资助项目及金额方面, 忽视了贫困生精神扶持层面的重要性。其次, 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不健全, 部分心理咨询部门的人员配备与专业设备有限, 导致心理咨询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此外, 多数高校重治疗, 轻预防, 即只有当贫困生心理出现问题后才采取措施, 缺少了必要的前期贫困生心理预防宣传工作。
考虑到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所以, 高校应当承担起引导贫困生适应社会环境、加强人际沟通、提高综合素质的责任和义务, 达到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共扶持的育人目标。
三、高校“90后”贫困生面临的典型问题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 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从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更多的贫困生获得了进入高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于贫困大学生, 国家与学校都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资助, 相关扶持政策为贫困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保障。但是受经济因素影响, 贫困生也面临着不同类型的心理压力, 这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 自卑心理突出。
“90后”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无法满足其内心向往的物质生活, 通过与周围同学进行对比, 更容易形成心理落差, 对相关话题产生排斥心理, 盲目自卑, 进而消极对待生活和学习。
(二) 自闭现象加重。
互联网发展至今, 人们对其依赖程度不断增强, 而大学生群体尤为突出。调查显示, 网络世界对“90后”贫困大学生影响极大。网络虚拟世界中, 他们可以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的挫折, 这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环境的温床, 而且助长了他们堕落的生活态度, 恶性循环下更加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周而复始, 他们变得自我封闭, 抵触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 一味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
(三) 自我意识膨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90后”一代成长于社会的关怀和家庭的宠爱中。加之大部分“90后”都是独生子女, 成长过程中缺少同龄伙伴, 同时与家长的沟通存在代沟, 因此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严重自卑的心态下, 这种自我意识的膨胀使得“90后”贫困生极易形成逆反、自负的性格特征。
四、多角度提升“90后”贫困生思政教育工作质量
针对高校中“90后”贫困生群体, 从事思政教育的工作者要敢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通过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正面引导为主, 同时辅以侧面熏陶、反面惩戒、精心打造教育平台, 通过多角度切实有效地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 课堂教学, 正面引导。
课堂教学是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 因此也是针对“90后”贫困生开展高校诚信教育的主体模式。高校德育教师 (包括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兼职班主任、班导师) 是开展诚信教育的主要力量, 同时其他教师进行辅助配合。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类教师的育人作用, 形成全员教育的格局。以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单一说教式教学局限, 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 使学生能够将识其理与践其行有机结合。
(二) 第二课堂, 侧面熏陶。
针对“90后”贫困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 除第一课堂的正面引导外, 还应重视第二课堂的侧面熏陶。高校可以有效利用宣传栏、LED电子屏、校园网络、校刊杂志、宣传条幅等方式建立强大的宣传平台, 持续进行诚信宣传, 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学生。另外, 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
WENJIAOZILIAO
演讲比赛、先进个人报告会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诚信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自觉树立起诚信感恩意识。
(三) 诚信档案, 反面惩戒。
正所谓“人无规矩不成方圆”,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应意识到科学的奖惩机制将有助于贫困生的管理工作。针对“90后”贫困生竞争意识强烈的特点, 高校的校院两级相关资助部门可在学生刚入校就建立贫困生动态管理档案及学生诚信档案, 通过该类档案可以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动态随时记录, 使其成为学生评奖评优、推荐保送及各项资助的依据, 同时将各贫困生的档案装入学生档案, 使其成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劳动部门的备案记录, 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参考信息。管理过程中, 应及时告知每个贫困学生其动态管理档案及学生诚信档案记录情况, 使其不断修正自身发展方向。
(四) 依托网络, 全面关注。
当今, 互联网已成为“90后”这一时代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主要的心理依托。因此, 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占领贫困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如QQ、MSN、微博、人人网、微信、飞信等, 通过这些平台加强与贫困生之间的交流。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相比, 网络交流平台更能够消除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和思想隔阂。同时通过观察贫困大学生发表于网络上的动态信息, 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近期动态、心理状态甚至是突发状况等, 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诉求, 给予人文关怀。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平台的功能是一种运用时代产物解决新时期问题的良好方式, 是当下贫困生深度教育工作中的一种良策。
五、结语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校园的和谐稳定, 更关系到教育的公平性。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程, 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意义, 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努力。高校中相关的资助工作人员应努力对有限的资助款进行合理化配置, 从而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帮助那些最需帮助的学生, 使国家的助学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但针对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多思考、多创新、多探索, 构建更加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90后”贫困大学生的特点, 进一步论述了引导其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并针对如何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高校,“90后”,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史仕羽.辅导员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提高探析[J].党建思政德育, 2012, (240) :121-143.
[2]李兴富, 吕光.高校贫困生思想工作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2, (05) :97-99.
[3]赵新华.立足积极心理学, 探索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教书育人, 2009, 21 (11) :110-111.
[4]徐凤林, 陆春庚.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校生积极体验能力培养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8 (5) :40-41.
新时期高校特困生工作 篇9
一、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高校贫困生受资助的范围明显扩大, 资助总金额大幅增加。同时, 在校贫困生受助方式多样化, 国家的“奖、贷、助、补、减”政策体系、校内外的勤工俭学岗等等办法使贫困生的境遇得到明显改善, 基本消除大学生“因贫辍学”的现象。另一方面, 很多高校和辅导员、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对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 对其“精神救助”的重要性, 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利用心理健康月, 对贫困生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平时以放映如《当幸福来敲门》、《风雨哈佛路》等励志影片达到寓教于乐;开展以沟通、协作、真诚、感恩等为主题的多种教育形式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境和挫折。目前, 各高校贫困生工作效果明显, 资助体制不断完善, 资助力度不断加大, 资助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 高校贫困生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忽视了对其心理、思想和品格的教育疏导, 使其在物质条件改善后, 仍在精神贫困的泥沼中挣扎, 轻者自卑、自闭、过度敏感、性格孤僻, 重者走向歧路, 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完全违背了高校育人成才的教育宗旨, 使物质资助付诸东流。
首先, 在高校贫困生工作中, 如何认证贫困生始终是一个难题。学生的生源地遍布全国各地, 学校自然无法实地访查这些学生的家庭状况。近年来部分学生或家长受利益驱使, 通过各种途径开到夸大甚至虚假的贫困证明, 而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却不愿透露自己的家庭状况。这无疑加大了贫困生认定的难度, 且难以确保其公正性和准确性。其次, 争夺助学金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部分学生在助学金的使用上奢侈浪费;很多学生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而不履行相应义务等不诚信行为;一些学生不懂得感恩和回报, 将国家、社会、他人的帮助当作理所应当, 更有甚者对资助人抱有不满情绪。
笔者认为, 种种现象表明了对贫困生心理和品格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拥有自立自强、不卑不亢、知恩图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和高尚品格比给予其物质资助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二、高校开展贫困生工作的新思路
1、努力营造人文校园环境
高校贫困生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 同样需要在精神上的关怀。他们大都具有敏感、自卑的心理特点, 营造一个人文的大环境将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 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让同学们专注于学习, 便减少了对其他方面的关注, 而贫困生大多学习踏实、刻苦, 成绩较为优秀, 学校学生会、社团可以多举办征文、知识竞赛、辩论比赛、演讲赛等活动, 用积极向上的活动充实他们的生活, 提升其自信心。其次, 遏制攀比风, 倡导朴素节约的良好风气。近年来, 在大学生中出现了“炫富”攀比的现象, 而这对于贫困大学生是个明显的刺激, 于是出现了逼母亲卖血凑钱买名牌, 欺骗, 盗窃等恶行。高校据此可通过名师讲座、学生活动等形式, 向学生渗透朴素节约的理念, 遏制攀比之风。再次, 倡导关爱互助之风。以往我们一直注重的是关爱弱势群体, 但是关爱互助理应存在每个人之间。最后, 加强自强自立教育, 我们所倡导的艰苦奋斗和自立自强不论贫富都要学习, 这是一种敢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 在逆境中坚持前进的精神。因此, 高校只有智育、德育并重, 才能实现育人成才的教育宗旨。
2、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 针对贫困生敏感、自卑、性格孤僻的心理特点, 对其进行阳光教育。另一方面, 注重对大学生的感恩和诚信教育。
首先, 加强贫困生的精神疏导, 这需要高校担任贫困生工作的辅导员、心理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爱心、热心去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状态、个体特征等, 从而有的放矢进行心理辅导。使其不仅转变对“贫困”的认知, 正视自己的出身和家庭状况, 要积极寻求必要的经济帮助, 同时也不要以贫困为借口逃避现实。要懂得自立自强, 并引导其积极参加活动, 从而收获信心和成就感。其次, 向学生传授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 科学宣泄、转移郁闷、自卑等消极情绪, 从而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再次, 鼓励其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用乐观积极的心态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 并建立和谐、广阔的人际关系。最后, 贫困生工作者可与贫困生建立起亲密的友谊, 与贫困生保持经常性、指导性、保密性的心理谈话, 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
其次, 高校辅导员、心理教师应加强对其诚信、感恩等品德教育。一方面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渗透和积累, 使教育者自觉体会和发现。学校、学生社团可开展相关活动, 让学生参与到感恩活动中, 从而增强其感恩意识。另一方面, 强化贫困生的感恩实践, 让学生参与到某些工作中, 使其体验到他人工作的辛苦和不易, 从而珍惜别人的帮助, 懂得感恩和回报, 同时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减轻其心理负担, 加深对感恩的认识。
3、努力帮助学生实现自助
勤工助学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资助的一种途径, 不仅可以缓解贫困生的贫困, 同时还可以锻炼其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使其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国家、社会和学校都应尽力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途径, 辅导员和老师引导学生积极争取勤工助学岗位。
高校贫困生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在日常中不仅要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 刻苦学习, 以优异的成绩证明自身价值和能力, 还要支持和帮助他们学会自强、学会感恩, 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最终走出暂时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李鹏吴.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贫困生教育工作探析[J].教学研究, 2009, (2) .
[2]赵国楗, 乔锦忠.高校贫困生及受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11) .
[3]杨克非, 周书行.对高校贫困生加强精神关怀的思考[J].科学教育论坛, 2005, (2) .
论新时期高校档案工作创新 篇10
一、高校档案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档案工作在管理技术、操作手段、服务方式以及档案工作者观念革新等方面都显得有些滞后从而制约着档案工作的发展。
1. 创新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是高校档案部门的发展趋势。人们对高校档案信息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需求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所以,高校档案工作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摆脱传统的管理体制、陈旧的观念以及落后的服务手段的束缚,根据信息社会发展要求和高校改革发展的需求,重新设定档案工作思路和目标,在观念上、管理上以及服务上做好调整,满足高校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价值[1]。
2. 创新是高校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档案工作的对象由传统载体档案为主转变为传统载体档案与数字档案并重;档案工作的任务由档案实体保管为主转变为实体档案保管与档案信息开发并重;档案工作的性质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这一切都需要高校档案部门进行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实现自身的发展,增强档案信息的活力,进一步推动高校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档案工作创新的具体措施
1. 观念创新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前提
观念创新是指对传统观念进行扬弃,是对一种新思想、新风格都持欢迎态度的行为。档案工作创新面临着许多思想障碍和框框套套。比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思维定势,档案工作与经济工作脱离,档案工作者在继承和创新关系上的犹豫彷徨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档案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思想上患得患失,工作上畏首畏尾,改革怕出乱子,创新怕担风险。有的片面强调继承,缺乏辩证的观点,对过去的经验、做法一味照搬照套,食而不化。所有这些,在本质上都是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的表现,导致在工作上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缺乏新意。因此,档案人员应充分认识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调整档案工作思路,树立创新意识,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做好各项档案工作,积极索新形势下档案工作新的特点、新的方法,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改变我们过去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推陈出新,档案工作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2. 业务创新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充分利用全球各行业创新资源,寻求与其它信息及其传媒的沟通与链接,对原有落后的管理手段与技术进行改革,尤其是对档案工作的设备、技术、网络、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建立档案数据库系统、档案信息网络、数字档案馆。力求把现代管理科学的最新成果、先进理论技术引进到档案工作中来,实现档案工作计算机化。利用计算机高效快速处理信息的功能进行检索和编目,在计算机网络检索系统中采取现代通讯技术,将检索系统由成批检索联机检索发展成联网检索[2]。档案的编目和编研工作必须进行创新,全面、系统、准确,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化的编研成果将会受到高校利用者的欢迎。档案部门要根据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完善档案检索体系,更好地实现档案利用的优化。制作档案检索工具时首先要具备以下功能:一是提供查找线索功能;二是揭示档案内容功能;三是对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功能;四是进行信息交流功能;此外,还要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借阅管理工作,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
3. 管理创新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基础
档案工作要创新,必须以高效的创新机制为保证。建立必要的创新机制,可以保证和鼓励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建立创新制度和方法,贯彻落实有关鼓励、支持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鼓励探索,督促创新,在档案工作领域形成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建立选人用人的新机制,培养档案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工作热情,有效调动档案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再次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合同制,对现有人员实行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真正做到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从而使档案工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成绩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3]。每个人都有随时被淘汰的危机感,从而激发每个人的工作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使档案工作出现充满竞争活力,开拓创新的新局面。将个人创新的内容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与薪酬、晋升挂钩,促进档案工作的良性循环。
4. 制度创新是档案工作发展的保障
我国《档案法》的颁布,为档案工作者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教委关于《高等档案管理办法》、《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和《高校档案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高校档案工作的管理变得更加规范有序[4]。依法治档、依法管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高校档案工作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确保档案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执行、完善制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充实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使之更趋合理更加完善。实行制度创新,需要有一个不断实践总结的过程,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对过去的理论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成不变,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5. 开发利用创新是档案工作发展的目的
利用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就是为档案利用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服务途径,以扩大高校档案社会服务的效能。在高校档案的利用方式上,要从查阅式服务转向咨询式服务,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超前服务,从检索工具式服务转向网络化、多途径式服务[5]。
一是高校档案应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通过举办展览如校史展览,教学成果、德育教育成果和校园文化特色展览、出版学校规章制度及教科研成果的档案文献汇编,印发档案知识宣传普及册及档案资料利用指南等多种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服务于社会;
二是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档案服务不等于网上的宣传栏,不能只提供一些简介、消息快报、馆藏情况等静态信息,而应该是一方面提供具有本校档案馆特色的具有经济、科技和文化价值的动态的档案信息资源,使其形成有序的信息群,最大限度地向利用者提供所需的信息;一方面还要提供一个和档案利用者相互交流的平台。如:
(1)开展在线咨询。在档案的利用过程中,涉及到档案信息管理和提供信息服务中遇到的问题,由档案工作者进行解答,解决用户在利用档案信息中的障碍,全面满足咨询需要;
(2)在线展览。在线展览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档案利用者可以同时在线参观。利用校园网,可以展示高校知名教授的风采,校友剪影;可以展示反映教职工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档案资料;可以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建设成就等等,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宣传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3)在线阅览。提供档案在线阅览,目的是既可以更好地保护档案原件,又可以方便更多用户查阅档案信息,提高档案利用率。
总之,只有不断地创新,档案工作才能有高度、有特色。档案事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建立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更新思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担负起推动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时期高校档案创新工作成为档案工作面临的新的问题。通过创新,可以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本文分析了档案创新的必要性后,就高校档案工作者面对的新形势,从观念,管理、业务、制度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高校,档案,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华.创新高校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档案与建设2006.07.
[2]蒋晶.积极推进档案工作创新[J].黑龙江档案,2005.06.
[3]李宇航等.创新档案管理体制[J].中国档案,2006.03.
[4]何野.关于档案工作创新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8.01.
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篇1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把握发展变化了的实际,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师生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以先进理念为先导,不断与时俱进,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一、确立围绕中心,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功能
从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看,普遍存在着“就思想政治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不够。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融入学校工作大局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结合形势的发展,融入到学校工作大局特别是学校中心工作中去,而不能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形成“两张皮”。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高校完成自身使命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中心意识,牢固确立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思想,始终把“育人为根本,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管理是手段,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作为每一个部门和干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同的工作岗位,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作出各自的努力。此外,要切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要注重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人文熏陶,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实现人文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融为一体,促进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整体,需要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孤立存在和独立运行的,学校系统和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
二、密切实际,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真实有效,就要密切实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广阔的胸怀,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比如,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互联网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商业、科研、教育、文化交流、新闻传播、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重要传播手段。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对高校师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这个影响会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深刻。从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既是宣传手段的现代化,更有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的现代化。那么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抢占网络教育的制高点,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已有认识,但认识得还不够,必须要从“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的高度,全面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贴近高校师生思想实际,建设富有时代特点和开放特征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高校师生在思想认识和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突出宣传高校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回答师生在新形势下迫切希望弄清的重要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搞私有制或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等问题上,把道理说清楚、说充分,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解答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引导高校师生形成思想共识。
重视生活的体验,应该是理念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高校流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变成知识的传播和灌输或是信条诠释与强加。而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通过灌输与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生命实践。由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让师生融入社会。
三、用制度建设锻造优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必须着力解决思想政治队伍存在的思想问题,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队伍。既以他们为主导、为骨干深抓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人有责的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构建切实可行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工作中的人和事,使之形成自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习惯。这种制度应是广义的“大制度”,笔者认为应包括民主法制制度、队伍建设制度、课程改革制度等,为此,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努力提高高校干部师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民主与法制环境,要把领导负责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以德治校有机地统一起来。制度有制度的特定功能和作用范围,思想教育有思想教育的特定功能和作用范围,在建章立制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观念意识来完善软件建设。敢讲话,讲真话,讲心里话,重视少数人意见,应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有之见。
其次,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过去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轨迹是由上向下,领导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仅负责组织管理和生活服务工作,这应该改变。高校主要领导要亲自率领这支队伍,亲身参加思想政治工作,并在做别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甘当小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干部、教师、学生思想品德高尚者,让他们充分加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特别是一些思想品德素质较高、素质好的中青年教师,应给他们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担子。让他们以身教带言教,用业绩说话,凭本事带头,模范行为的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思想教育的功能。教师应积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同时要求教师队伍应是专兼结合,专职教师应是系统接受过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育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辅导员不应把组织工作和生活服务工作当作本职工作的中心,而应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核心职责,此项要求应列入辅导员岗位的年度考评测试项目。
最后,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造性地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畅通。着重解决思想政治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使他们切实做到“笃信之,诚教之,躬行之”。一方面要着重培养思想政治作者的学识魅力,努力提高他们的学术业务水平,让他们做到对马克思主义有研究、有心得、有独到的见解,能讲出新道理,表达新意思,创出新境界。另一方面,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结合起来,把灌输道理同大学生需要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道理同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努力使思想政治成为高校师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亓德全.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艺术性[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2(2).
[2]张孝宜.新世纪高校政治理论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索[M].中山大学出版社.
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档案工作 篇12
一、加强档案工作的领导, 争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
档案管理工作, 离不开领导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统筹考虑、规划和支持档案工作。同时, 要求档案工作者以主动的服务取得领导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促使领导者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到位。
二、突出高校档案馆的双重职能, 强化行政管理
按照有关规定, 档案职能部门“对所属单位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同时还要“负责保管本单位的档案”。所以高校档案机构具有双重性, 作为职能部门, 它负有“监督和指导”的职能;作为业务部门, 它具有“保管”的职责。因此, 充分发挥高校档案馆的双重职能的作用, 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进一步提高高校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一) 较高的政治素质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 要求档案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责任感、事业心和热爱档案工作, 甘当人梯, 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 较高的专业技能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档案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相应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研究探索档案工作发展中出现新情况的意识, 利用先进技术解决新问题, 丰富和发展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同时, 还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高计算机管理档案水平。
(三) 良好的职业道德
档案工作是一项光荣而又严肃的工作, 肩负着维护党和国家历史面貌的重任。同时, 档案工作又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 高校档案工作的宗旨是为师生服务、为社会服务。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能够时刻本着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负责的精神, 严谨求实, 遵守组织纪律, 严守国家秘密。
(四) 良好的创新素质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 对档案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备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创新意识, 勇于创新, 努力掌握信息服务的新方式、新知识、新技能, 成为高校档案事业的新型人才。
四、树立高校档案工作者的新观念和意识
新时期、新形势, 对高校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档案意识
档案工作做得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档案人员档案意识的强弱。只有以高校档案工作为己任, 具有较强的档案意识, 才能做好本部门的档案工作。
(二) 法纪意识
国家颁布《档案法》以来, 国家教委也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等等, 这些都为高校的档案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使档案管理从无序变为有序, 由无法可依变为有法可依。
(三) 信息意识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 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 档案人员应增强对其信息性的认识程度, 增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 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 科教兴档意识
在知识经济、信息的浪潮中, 为落实“科教兴档”战略, 加强科技投入, 培养后备力量, 使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
(五) 市场意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中, 依据信息市场的需求, 开发高质量、高标准的档案信息, 使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 服务意识
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 充分发挥档案资源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高校。打破看门守摊的观念, 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 想利用者所想, 急利用者所急。
(七) 效益观念
树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观念, 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 合理地利用档案就会产生可观的效益, 使档案信息资源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发挥自身的作用。
五、提高档案利用的方法与技术, 加速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 加强档案检索工具体系建设, 建立有效的科学检索体系, 改变以往检索工具、功能不全、检索速度慢、效率低的现象。
(二) 积极推进档案部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设, 力求运用先
进的计算机技术代替人工检索、统计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开发利用的效益, 完善档案信息开发功能。
(三) 提高档案工作者自身的素质, 使其在知识技能的更新变化中求新, 在求新中谋发展。
总之, 高校档案工作, 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确立“主动服务”的宗旨。同时, 做好对所属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发挥高校档案机构的双重性更好地为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领导重视, 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根本保证, 强化高校档案馆的双重职能,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提高高校档案人员的素质, 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树立高校档案人员的新的观念和意识, 做好高校档案工作。
关键词:高校档案工作,档案意识,档案利用
参考文献
[1].孙爱萍, 《加强档案学习实习, 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J], 《档案学通讯》, 2006
[2].梁守英, 《关于高校档案工作创新的思考》,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3
【新时期高校特困生工作】推荐阅读:
新时期高校保卫工作11-25
新时期高校团建工作11-25
论新时期高校信访工作08-24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论文09-14
论新时期高校信息安全保密工作12-20
新时期高校校园06-29
新时期体育高校07-26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08-08
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08-22
新时期高校师德论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