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分类

2024-05-11

武术分类(精选3篇)

武术分类 篇1

摘要:武术套路是武术庞大系统的一个分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在武术走向国际,迈入奥运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用哲学的观点分析武术套路发展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明确未来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便于针对不同性质的武术套路发展出谋划策,为体育管理者、武术工作者提供思路和借鉴,从而促进武术套路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武术套路,分类发展,哲学

1 武术套路发展现状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这个观点认为,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发展是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只有一个永恒的道理,就是永恒的发展。武术套路属于客观存在,必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要研究武术套路的未来发展,当务之急是回归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标准、动力及目的,是正确思想产生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针对性的解决才能有效的发展才能用于指导再次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为在人类早期,不同个体、不同部落之间因利益纷争常发生争斗和战争。于是在古代的武术套路,其价值观念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为技击防卫,因此这就决定武术套路的性质是一种技击防卫术。但是,事物中矛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化,随着武术在历史上长期演化,武术套路历经长期演进,其价值功能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转化。武术套路分化成了性质或主要价值功能不同的几大类。现在武术套路的性质有些质变为展现技击动作艺术美的表现难美性项目,有些则质变为以健身养生、增进健康的健身为主要目的的健身术。前者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它的产生是有条件的,是在西方体育,特别是西方竞技体育大规模进入中国后才产生的。它是以少数的专业运动员为参与主体,以竞技比赛为主,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竞技体育项目;而后者则是以大众全民为主体,以增进健康、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主要价值功能的体育锻炼项目。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存在着矛盾的两面性。由于北京申奥的成功,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绝好机遇。国家为了将武术跻身于奥运会,前后20余年全力以赴,针对奥运会对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进行改革。因此难免顾此失彼,厚薄不一。这一期间对以健身养生为主要价值功能,以大众为参与主体的健身类武术套路重视不够,补养不足,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不仅形成了以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发展为主流的偏颇,还造成了武术套路整体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失衡的现象。

2 武术套路分类发展

2.1 分类发展的哲学依据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决定了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特殊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去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马克思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是具体?列宁说,具体之所以具体,表现为过程,表现为综合,表现为质的多样性。一个大的事物里面有许多矛盾,一个复杂的矛盾里面有许多方面,矛盾和矛盾之间,方面和方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它们的关系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各自的特点也不是一把就能抓住,必须精心的进行具体分析,因此任何事物不能一概而论,要找出矛盾的特殊性,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否则找不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对武术套路同样如此,应该进行多元化分类。

2.2 武术套路的分类标准

功能决定价值,价值决定存在。在现今阶段,由于社会的进步与发达,使武术技击防卫的功能逐渐淡化,因此主要形成了竞技类武术套路和健身类武术套路。竞技类武术套路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把进奥作为途径并充分体现竞技体育的特点;健身类武术套路的特殊性表现在武术锻炼的业余性。因此,分类发展、各谋生路是武术套路发展面临的必然选择。

2.2.1 竞技类武术套路

竞技类武术套路自进入现代竞技体育行列以来,随其技术不断创新,技术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的运动项目。竞技类武术套路作为艺术展现类,是武术套路的一个分支,即一个事物的一个方面,必定具有其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最高理想的特殊性。竞技武术套路进入了体育竞赛的行列,成为竞技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进入奥运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在奥运盛会的殿堂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归属地,就必须向“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靠拢,这相对于非竞技类武术套路的追求有着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讲,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应该具有和遵循竞技体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在:(1)竞争性。激烈的竞争是竞技武术套路最本质的特点之一,也是不同于其他类型武术套路的最大区别;(2)严格的规则性。规则是竞技体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为了体现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竞技武术套路制定了竞赛规则,要求参赛者共同遵守;(3)评判的公正性。竞技武术套路是在高度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的,竞技武术套路必须公平、公开、公正,不得偏坦任何一方;(4)技术要求的高度性。竞技武术套路要求必须具有高难并且完美的技术,否则难以取得比赛的胜利,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武术套路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赖以生存的基础;(5)较强的观赏性。竞技武术套路既是艺术展现类难美性项目,就要充分体现武术套路的艺术美,广大观众可以通过观赏比赛达到愉悦的目的。

2.2.2 健身类武术套路

健身养生类武术套路是在全民群众中以健身强身、愉悦身心、娱乐休闲、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交往为目的的武术运动,其参与对象突出大众化,不分年龄、性别、职业、体质。同样作为一个事物的一个方面,应当具有矛盾的特殊性。就健身类武术套路而言主要表现在业余性。对于全民群众而言,练习武术套路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而非赛场争金夺银,更非战场冲锋杀敌。我们完全可以保持一种享受的心态进行武术套路的锻炼。至于练到什么水平,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没有必要刻意追求高难美新,也正是由于业余性决定了内容选择和练习强度的随意性。武术套路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为全民群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不同的群众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青少年可以选择以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及柔韧性为主要内容的套路;中老年可以根据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练习缓慢柔和的太极拳剑等等。

2.3 分类后武术套路之间的关系

不同类的武术套路有着各自的特殊性,要善于分析各自的特殊性,才能将新的认识用于再次实践。然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孤立的看问题,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性,所以在指导实践中,还要找出事物与事物之间,方面与方面之间的关系。

2.3.1 竞技类与健身类武术套路的共同性

竞技类武术套路与健身类武术套路无论参与主体是竞技运动员还是全民群众;无论价值功能是比赛竞技还是强身健体;无论技术路线是高难美新还是易学易练,终究都属于武术范畴,都具备武术的本质特点,即技击性。它是维系武术生命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关键所在。竞技类武术套路所反映的技击动作是艺术化的技击动作,其特征是攻防动作的艺术夸张,表现在动作幅度加大,攻防方法的虚拟,造型姿态的夸张,动作衔接的多变等方面。但是在动作的发力过程和动作规格所遵循的技法基本法则,以及对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要求和健身类武术套路是一致的。健身类武术套路由于内容广泛的选择性,无论拳术还是器械,一招一式都是以踢打摔拿等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创编而成,每招每式、攻守进退中无不体现武术技击的本质特点。

2.3.2 竞技类和健身类武术套路之间的联系

由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两大类,属于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既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也是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系统论意义上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作为整个国家体育系统中的两大子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的运行速率超前或滞后其他子系统,都将影响或制约其他子系统的运行,单一地发展某一方面,其结果只能是事业的萎缩。从社会学意义上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众体育中有提高,竞技体育中也有普及。虽然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内容、形式和方法,但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相互转换的关系,人为地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去发展其中的任一方面,只能导致体育功能的弱化,并最终形成竞技体育动力源枯竭和群众发展停滞的局面。大众性是体育的起点和终点,体育必须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奥运争光”与“全民健身”是相辅相成的。群众体育中体育人口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将有力地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竞技体育中将金牌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反过来会推动群众体育的不断发展,从而使体育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实现体育的最终目的。

3 结语

社会分工的出现及其精细化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武术历经数千年发展演进,集攻防技击、娱乐健身、艺术表演、竞技比赛等诸功能于一身。拥有如此丰富之内容、精深之理论的武术套路进入分工如此之精细的现代社会,分类发展、各谋生路是武术套路面临的必然选择。马克思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现今阶段,由于社会的进步与发达,使武术技击防卫的功能逐渐淡化,主要形成了竞技类武术套路和健身类武术套路。因此我们要用哲学解释二者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明确各类套路的良好发展必然会促进整个武术的良性循环,从而解决武术领域目前相互制约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马克思主义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4]杨建营.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5(7).

[5]杨建营.武术分类和发展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6]杜振远,等.论现代武术的分类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武术分类 篇2

1 武术文化传承模式

1.1 制度模式

模式, 是指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存在状态。武术文化传承模式, 讨论武术文化的动态结构重组。所谓制度模式, 是指传统武术的传承依赖政府支持, 在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下健康发展。学者基于此种模式提出的策略有政府政策支持、体制倾斜, 武术管理体制社团化、组建全国性的武术馆舍体系, 学习日韩的“人间国宝”工程, 并且在意识形态领域提高武术的国家地位等。制度模式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制度保障, 制度模式的革新要关注武术文化的时代性, 依据时代特点和阶段国情提出适合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

我们国家体育运行实行举国体制, 有学者认为举国体制应该多向武术倾斜,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 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春秋时期, 齐国管仲以“角试”选拔“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 形成了一时的尚武之风, 以致后世有“拳兴于齐国”的说法。武则天推行“武举制”, 选拔将军, 对武术的发展兴盛作用极大。这些倡武举措的施行可以佐证体制对于武术传承的积极作用, 且历史上秦、元、清初等禁武对武术发展的限制作用也从反面佐证了制度对武术传承的重要性。河南省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在传承中, 一直受到省政府、郑州市政府和登封市政府的密切关注, 在政策上给与极大支持。譬如在登封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策划下, 第一届全国武术少林拳比赛将于2011年10月22日至24日在少林拳的发源地河南登封举行, 此次比赛共计152个大项1998个小项, 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74支代表队1007名运动员参加。河南登封法院为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三举措服务景区。一是积极服务景区开发;二是高效化解旅游纠纷;三是注重源头预防。这些举措, 不仅为少林武术旅游文化打造良好形象, 更为少林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播营造了和谐氛围。

1.2 经济模式

所谓经济模式, 指传统武术的传承依赖武术与经济的结合, 以此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而保证武术的现代社会生存。武术文化传承的经济模式关注武术的社会性, 认为武术文化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作为整体的部分, 只有产生足够多的社会联结, 武术文化才能具备赖以长期生存的经济效益。正如经济是社会的基础一样, 武术文化的经济模式也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基础。此种模式学术界倡导的较少、反对的较多, 主要原因在于学者担心传统武术在经济的冲击下异化、西化、变质。经济模式经实践证明效果显著的主要有竞技赛事经济模式、旅游文化经济模式、武术表演经济模式等。

竞技赛事尤其是大型国际赛事对于武术的推广居功至伟, 自1990年在北京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之后, 十一届亚运会武术开始作为正式比赛项目, 到目前国家武术锦标赛, 中泰武术对抗, 全运会, 大运会等大型赛事均已举办数届。竞技赛事的举行, 推动了当地旅游业、餐饮业等的发展, 也是武术自身的影响深入民心。

在河南省发展“文化大省”的大战略下, 旅游经济尤其是少林武术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河南登封被培育成全省旅游业重点增长区域。在“2011我心中的郑州市十大城市品牌”评选中, 搜集出了66个城市品牌, “少林功夫”、“《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少林寺”、“少林客车”均入选城市品牌。近年来, 随着少林文化的广泛传播, 登封国际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升, 登封市明确提出了“中华文化圣山”、“世界功夫之都”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把登封打造成国际化文化体验和旅游观光度假城。

1.3 文化模式

武术文化模式关注武术文化的民族特色, 将其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在东西文化交流、奥运文化冲击下, 提出文化自觉、自信等观点, 以此来保护武术。文化积累是旧文化、新文化、外来文化的融合, 没有文化积累就没有文化的发展。[1]在文化积累的基础上, 文化才能发展, 新质文化的出现是发展的标志, 过度的提倡文化自觉自信有时演变成了文化自守, 有学者就提倡武术是过去时代的东西, 应该严密保护起来, 以防变质。但, 如何在文化交流中, 做到文化自信, 这是武术文化传承文化模式应该思考的问题。

武术文化传承的文化模式, 指保持武术民族特色的前提下, 酿造新质文化, 打造现代武术文化。目前, 处于东西体育文化交流的磨合期, 这一命题显得格外敏感。“没有对传统武术“传统”的继承, 将无从谈论武术的发扬与创新。”[2]同理, 没有对传统的扬弃, 没有新质文化的产生, 也无从谈起发展。河南登封少林武术文化在其传承中, 一方面加强对少林武术文化空间保护;另一方面积极整理少林武术秘籍, 力争保持其自身特色。河南登封成立了少林武术文化研究所, 郑州成立了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学术委员会, 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成立了武术文化研究所及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民族武艺教育专业委员会。这些社会学术机构, 研究少林武术文化, 出专著、读本推广普及少林武术文化, 其中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出版了《中华武术文化读本》, 并有对外的《武林汉韵》等。河南登封少林寺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侵犯知识产权现象, 成立了专门的少林武术文化保护组织。

1.4 教育模式

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模式, 指武术文化传承依赖教育进行传播传承, 以学校教育传承为主体, 以家庭内部的家族传承和社会上的师徒传承为辅助, 还包括对外国际武术教学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 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场所。1910年, 霍元甲及其弟子陈公哲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 会内以师徒形式教授谭腿、达摩剑、群羊棍等武术套路。1917年, 马良等创编的新武术作为中学正式操练的体操, 进入中学教育。1927年张之江创办南京国术馆, 起初分少林门和武当门教授套路功法、习练散手、摔跤。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武术座谈会, 倡导武术运动。[3]武术学校、高等体育学院、综合类师范类大学体育系部等纷纷开设武术课, 不仅练习武术技术, 而且学习武术文化, 促成了新中国武术文化的繁荣。

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 主要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 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它是目前唯一一所以“武术为根、文化为魂、教育为本”的专业武术类高等学院, 专科批次学生每周3次6课时学习少林功夫, 譬如达摩剑、南拳、少林棍等, 本科批次学生每周2次4课时学习少林功夫。据统计, 作为武术之乡的河南登封, 现有武校68所 (整顿之前有200多所) , 其中少林塔沟武术学校、鹅坡武校、小龙武校、少林武僧团等全国驰名, 塔沟武校更是吸引了大批国外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少林武术。社会上各类硬气功培训班、铁砂掌秘传班等俯拾即是。

现以塔沟武校为例, 分析其武术教学及课程设置, 了解武术文化传承教育模式的根本作用。塔沟武校有小学、初中、高中、五年制大专四个教学阶段, 学生在校期间, 每天2节文化课, 其余时间练习武术, 武术课程种类齐全, 包括目前的大部分套路以及散打, 还有跆拳道、柔道等。学校学生在城市运动会、亚运会等各类比赛中获得金牌银牌等。此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无疑是武术专职人才、武术教育专业人才, 是中国武术文化传承最有力的接班人。这些学生毕业以后, 走向社会各个领域, 将会进一步推动武术教育的发展。

2 结论及结语

2.1 结论

(1) 武术文化传承的制度模式是其重要保障, 政府政策的倾斜和支持, 是武术保持时代步伐, 甚至走在时代前列的首要因素。

(2) 武术文化传承的经济模式, 关注武术的社会属性, 将武术文化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下的子系统加以考虑, 认识到只有与社会其他要素联结, 武术才能产生赖以自我生存的经济能力。

(3) 武术文化传承的文化模式, 将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关注其民族特色, 但又经得起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4) 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模式, 是武术传承的根本, 是武术长远、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武术文化在教育中创新, 在教育中发展。

2.2 结语

武术文化的传承模式, 探讨武术文化在其自身革新和外在推动下的外延扩展和内质突变。制度模式和经济模式, 偏重从横向角度分析武术文化传承;文化模式和教育模式, 偏重从纵向角度分析武术文化传承。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问题, 任重而道远, 其科学研究将是长期工作。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 :134.

[2]李吉远.文化生态视域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28.

武术分类 篇3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 在高校开展比较广泛, 但教学效果令人堪忧。众所周知, 武术在学校的开展, 是借鉴西方体操的教学方式, 但这种教学方式有利有弊:体操化的趋势, 使得武术防身功能的淡化, 降低了武术的魅力, 而其许多特性和价值更是无从展现;另一方面, 由于学校武术教学实践长期已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套路传习模式, 我们知道, 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是建国以后或者为了适应武术国际化发展、推广的需要而创编的, 是已经“体育化”的武术, 这些套路侧重于技术动作的表现力, 整体上强调“高、难、美、新”等要素, 因此在套路创编时融入了体操、舞蹈、杂技等技术要素, 与传统武术的技术动作简单实用、攻防意义明显大相径庭[1]。武术教学整体难度加大, 所以学生对学习武术套路倍感吃力, 产生厌学情绪, 同时也造成学习内容记不住、“考完忘光”的窘境。[2]因此, 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 却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 究其原因是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改革。

改革的首要出发点, 是对武术课程的分析, 武术在高校作为一门课程 (必修或选修) 学习;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 美国学者马扎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并制定了人类学习行为模式图 (见图1) , 此图对我武术课程的开展实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人的学习行为模式基础上, 马扎诺描述了新分类的二维模型:三个思维系统和知识领域, 并在心智过程的处理程序上细分为六级层次, 如图该正方体清晰地描述了马扎诺新分类的基本思想[3]。

在马扎诺分类模型中, 加工处理活动需要加以控制的意识水平, 反映了认知系统在等级本质上的特性。马扎诺分类的认知系统由前四个层次构成:提取、理解、分新、知识应用。提取信息过程, 一般是可以自动执行, 理解过程需要少许意识思维, 分析过程相对多一点, 知识应用过程则需要更多的意识加工。

因此, 鉴于元认知过程比认知过程需要更多的意识思维, 自我系统比元认知系统需要更多的意识思维, 将意识水平按照递增排序, 马扎诺最终建立了一个囊括六个层次的分类。马扎诺分类中的三个知识领域贯穿心智处理过程, 其加工水平分为六个层次, 并且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马扎诺分类依据心智处理过程的六个层次讨论了每一个知识领域, 分类具体形象, 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武术属于心因性动作过程, 利用马扎诺分类理论加以指导切实可行。

2 元认知系统:自主式教学模式目标设定和方法的确立

马扎诺指出,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 具体地说, 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是开展自主性学习的重要组要部分。具体来说, 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 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控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知道何时、如何做什么, 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 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 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监视、控制和调节。

落实到我们武术教学中,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就是:学习武术具有实用性;针对这一点, 我们要对男女生区别对待, 男生比较注重进攻, 我们可以开展踢、打、摔、拿等一些进攻技巧;女生可以学习一些自卫术, 牢固的掌握, 可以对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其次, 学习武术可以增强身体素质, 为我们生活学习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3 自我系统:武术课程自主性教学的提出

根据马扎诺人类学习行为模式图, 我们的自我系统:决定是否从事该任务;这就牵扯到做任务的动机———是不得不做, 还是主动去做, 两种不同的参与动机, 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个体在某个活动上的自我决定程度高时, 他体验到的是一种内部归因, 感到能主宰自己的活动, 自主需要得到满足, 此时他参加这个活动的内部动机就很高, 能力需要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同义, 指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 相信自己能胜任该活动”[4]。另外, 不同的参与动机, 其持续性也会不同:自主性动机能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坚持性, Vallerand et al.的一个涉及4000高中生的大样本研究表明, 那些放弃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与坚持学习的学生相比, 通常有较低的内部动机, 或处于无动机状态。这同时表明, 学生的自主动机比学业成绩能更有效地预测学生在学业上的坚持性;同样, 如果任务选择的非主动性, 特别是在学校, 因为学生在学校里经常被要求做自己没兴趣的作业。然而, 这种类型的动机会导致认知策略的贫乏, 从而导致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并降低幸福感[5]。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发现, 依据人类行为学习模式, 让学生自主选择任务的学习, 更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持久性、满足感。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其参与学习内容制定、任务选择。就目前武术套路教学的统一格局而言, 可以增加民族传统套路、传统武术文化、对练等武术内容, 这也是开展武术自主性教学的首要组成部分。

4 促进实现自我系统教学目标的方法

教学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个体自我系统, 并创造外部学习环境, 使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并伴随愉悦情感的动机与态度。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必要的策略。

4.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由教师首先提出本堂课所需完成的“总任务”, 然后由学生先考虑如何细化任务, 把总任务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 并把这些“阶段任务”又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 这样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 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较小的任务, 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这种方法强调任务的意义, 并把所教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通过给学生呈现任务, 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某一具体问题, 从而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具体到整个武术教学过程中,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整个套路或者踢、打、摔、拿一系列攻防技击, 整体学会以后的作用效果, 然后在具体到每月、每周、每堂的具体任务, 积少成多, 树立学有所成的信念。

4.2 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 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 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是通过“支架” (教师的帮助) 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 最后撤去“支架”。此方法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支架”, 学生借助这个支架可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获取知识和技能, 发展态度与情感。这对武术的难度动作教学和初期教学非常有帮助。比如难度动作“旋子”, 刚开始可以通过老师的辅助, 让学生体会整体动作的感觉、技巧, 然后自己逐渐练习, 就相对容易掌握。对初学者来说, 通过老师的指导, 可以让学生体会武术学习中的胜任感, 促进学生继续学习。

4.3 情感引导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应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做到知情统一, 以完善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效果, 即运用正向的、积极的情感来促进教学。在教学中所表现的主要应是愉快、好奇、感动等积极的情感和状态。教师应积极地组织教学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引导学生乐于学习, 教师可在教学中采用情感性教学策赂, 因为情感具有感染性, 教师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 具有积极情感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会使学生精神振奋, 如教师的语言具有激情, 抑扬顿控, 教师的着装大方得体, 教师个人魅力等, 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在武术教学过程中, 可以借用经典的武术动作片段, 对学生的积极性加以引导, 还可以通过喊口号感染情绪, 充分体现激情与活力, 融入到武术氛围中。

5 结论

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由自我系统控制着是否接受学习任务, 再由元认知系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监控和调节的作用, 使得知识信息被认知系统进行加工, 将知识内化成能力,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在目标的指导下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教育目标分类学贯穿着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主线。以此为指导思想, 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更好的融入武术课堂, 对目前武术教学现状必有所改观。

摘要:文章以武术教学的现状、教学内容为出发点, 以美国学者马扎诺分类目标学为指导思想:引入人的行为模式, 并涉及人类学习的认知、元认知、自我系统纳入统一的行为模式, 建立新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并逐层展开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进行多样化教学方式: (1) 任务驱动教学法; (2) 支架式教学法; (3) 情感引导教学法。

关键词:自主性,武术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8) .

[2]蔡仲林, 翟少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现状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4 (5) :1-3.

[3]黎加厚.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4.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特困生工作下一篇:进度管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