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材论文

2024-06-10

武术教材论文(通用6篇)

武术教材论文 篇1

武术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七~九年级教科书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对水平四七~九年级教科书武术教材的介绍与教学实施建议, 给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一些可借鉴和参考的内容。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已经走向世界的运动项目, 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技能, 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等多种功能, 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安排武术教学的内容, 是搭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武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对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使学生用武术健身的同时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提高学生学练武术的兴趣, 为进一步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奠定基础, 并成为他们将来继续学习和工作后的终身体育项目。

一、武术教材的意义

根据课标精神、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课程内容的要求, 我们选择了健身长拳、健身南拳、健身短棍三个教材内容。每个教材内容的意义如下。

(一) 长拳是武术中舒展快速的拳术的总称, 也是国内外武术竞赛的经典项目; 演练时, 姿势舒展大方, 手腿并用, 闪展灵快, 节奏分明。“健身长拳”是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创编的教材, 具有套路短小、精炼, 展现北方拳种的攻防技法特色, 易教、易学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武术的特色身体运动方式和基本攻防技法的运用, 形成端正的身体姿态, 提高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身体运动能力, 培养勇猛顽强、积极进取、尚武崇德的优良品质, 激起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探究欲。

(二) 南拳是明代以来流传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拳种的总称, 是国内外武术比赛和表演的经典项目。南拳动作刚劲有力并独具特色, 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合青少年学练。“健身南拳”是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创编的教材。内容选编了架桥、圈桥等桥法;虎爪、蝶掌、冲拳、抽拳等手法; 麒麟步、跳步等步法, 以及踩腿等具有南拳特色的攻防技法。其中还安排了闪身动作, 突出体现了生活中防身躲避伤害的实用功能。

(三) 短棍是生活中非常易得的木制简便工具, 又是武术的短器械之一, 是国内外武术表演和比赛的项目, 也是大众健身的简便器械。“健身短棍”是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创编的教材, 青少年学练短棍, 可以提高对工具的认知和具备使用工具的基本能力, 突出训练生活中使用器械的实用功能, 对当今的学生具有实用性。

二、武术教材内容的设计特点

(一) 健身长拳的设计特点

1.教材内容。“健身长拳”的全套动作共两段相同的动作。每段动作有:预备式: 起势、开步双劈、按掌前推、搂手勾踢、缠腕斩拳、闪身冲拳、弹踢穿顶、掼拳戳脚、闪身砍推、收势。

2.设计思路。在编写本教材的“健身长拳”套路时, 考虑到初中一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武术基础, 但看到过国内外武打影视剧和武术比赛等场景。为让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能直观了解和体验到我国武术的丰富内容、知晓自己的正确身体姿态、 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了解武术的攻防技法, 因此吸收了少林拳、查拳、潭腿、八极拳、戳脚等多种影视和比赛中常见的传统拳种特色动作, 这些动作具有直观的技击作用, 便于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根据现在的学生体能和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我防卫能力差的现实情况, 在“健身长拳”套路中安排了三次闪身防挡的动作, 强化学习闪身躲避伤害, 以突出武术在学生生活中的实用性。

(二) 健身南拳的设计特点

1.教材内容。“健身南拳”的全套动作共两段相同动作。每段动作有:预备式:起式、架桥双砸拳、缠桥切掌、麒麟步双蝶掌、踩腿撞拳、挡桥冲拳、闪身虎爪、上步抽拳、架桥双砸拳。

2.设计思路。在编写本教材的“健身南拳”套路时, 考虑到初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健身长拳”, 并有观看过国内外武打影视剧和观看过武术比赛中南拳的印象, 因此从传统南拳经典动作和影视、比赛中常见的南拳特色动作中, 选择了最能体现南拳整体特色的动作, 展现南拳手法变化, 以及南拳身步劲力的技法。这些动作具有直观的技击作用, 便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目的是为让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能直观了解和体验到我国武术的丰富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南拳的特色身体运动方式和基本攻防技法的运用。南拳“周正刚健”的身型在学练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端正身体姿态, 多变的手法和稳固有力的步法可以提高学生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身体运动能力, 修正身体姿态和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威猛的拳势可以培养学生勇猛顽强、积极进取、尚武崇德的优良品质, 激起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探究欲。同时根据现在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能不足和遇到突发事件时缺乏自我防卫意识的现实情况, 在“健身南拳”仍安排了闪身防挡的动作, 强化学习闪身躲避伤害, 以突出武术在学生生活中的实用性。

(三) 健身短棍的设计特点

1.教材内容。“健身短棍”的全套动作共两段相同动作。每段动作有:预备式:起式、平抡斜劈、挂棍前劈、闪身栏架、三把连击、斜撩斜劈、上步前戳、侧身闪点、左右横扫。

2.设计思路。短棍也称“鞭杠”, 是生 活中非常易得的木制简便工具, 又是武术的短器械之一。短棍的技法中融入了多种武术器械的使用技巧, 练习短棍的技法和套路时, 单手或双手持短棍, 经常调手换把, 棍梢和棍把并用, 短棍的棍法主要有劈、戳、挑、扣、点、拦、架等。

在编写本教材的“健身短棍”套路时, 主要考虑到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过“健身长拳”和“健身南拳”。但自身使用工具的能力差, 对武术器械更是知之甚少; 因为国内外武打影视剧和武术比赛中演员和运动员所展示的武术器械动作速度快、难度大, 难以给学生留下具体的印象。因此选择了短棍, 并从不同武术器械的经典动作选择短棍可以展现的技法, 融入“健身短棍”的套路之中。力求让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能直观了解和体验到我国武术器械的丰富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使用武术器械的身体运动方式和短棍攻防技法的运用;能引起当今学生的学练兴趣, 符合当今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需要, 提高学生对工具的认知和具备使用工具的基本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探究欲。

三、武术教材教学实施建议

(一) 三个武术教材内容的教学总体 实施建议

1.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明确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并在每次课前加以强调。“健身长拳”、“健身南拳”、“健身短棍”中的动作具有明显的技击作用, 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但在学习初期由于学生的年龄原因容易发生打闹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明确提出和强调安全 注意事项, 讲明武术可以防身, 同时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危险。在学练武术的过程中, 严禁随便打闹。禁止用武术动作开玩笑, 以免造成对学生身体的伤害。

2.首次的示范动作尽量精彩。武术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武术示范水平,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健身长拳”、“健身南拳”、“健身短棍”的动作对于有其它体育运动项目基础的体育教师而言, 难度不大, 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 尽量示范得规范和有劲力。在第一次武术课中争取用精彩和规范的首次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为后面的教学奠定“武缘和人缘”基础。

3.主要采用“集体教学”和“领做结合精讲”的教学方法。为让学生较好的掌握“健身长拳”、“健身南拳”、“健身短棍”, 需要在课上充分的利用时间练习。因此, 三个武术教学内容要以教师为主导的集体教学形式为主。用团体的教学和练习带动掌握动作慢和对武术兴趣不高的学生, 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团体意识。

领做结合精讲是武术新授课的必要和主要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健身长拳”、“健身南拳”、“健身短棍”的动作名称、动作过程和要领等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讲都是术语, 过多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 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简明, 要配合领做进行, 让学生在模仿和“多练”中尽快学会。

4.对身体协调性差的学生不要过细要求动作细节。教师在“健身长拳”、“健身南拳”、“健身短棍”的教学过程中, 特别要注意区别对待。对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要进行口头鼓励;对身体协调性差的学生要重点进行辅导, 防止其明显错误的持续, 但要特别注意不要过细强求动作细节。

5.讲解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要适度。“健身长拳”、“健身南拳”、“健身短棍”中的动作是有技击内涵的, 向学生介绍其技击含义,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武术动作本质的理解。如果不讲动作的攻防含义, 学生会因不易明确动作的用途而做不准动作。但讲解和组织不当则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险。如过多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 学生的自控能力差, 容易打闹和不认真学习单人动作, 同时也容易产生伤害事故。因此, 教师给学生讲解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一定要适度。

6.讲解武德和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要有趣味。“健身长拳”、“健身南拳”、“健身短棍”本身就是民族传统文化, 其中的内容是学生平时少见和不理解的。在进行教学时必然要针对这些内容给学生进行相应的解释和顺势讲解。但教师讲解时一定要用学 生能够听懂的通俗语言, 语言尽量风趣幽默。在“健身长拳”的教学过程中, 顺势介绍动作和套路中蕴含的我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知识, 可以对学生进行民族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7.要行“抱拳礼”。“抱拳礼”是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的武术礼节, 也是三个武术教材的起势动作, 表现着我国的传统礼仪。在教学过程中, 应向学生简单讲解“抱拳礼”的含义, 并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间进行, 使学生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具体建议如下: (1) 在课的开始时师生互行“抱拳礼”并相互“问好”;课结束时师生互行“抱拳礼”并道“再见”; (2) 要求学生在练习套路, 教学比赛的前后行礼, 培养学生虚心求学的态度, 树立良好的学风。

8.每节课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课后练习要求。让学生较好的掌握“健身长拳”、“健身南拳”、“健身短棍”。不仅需要在课上要充分利用时间, 还需要学生课下自己主动进行练习。因此, 教师在每节课的下课时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课下练习次数和安全要求。练习次数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般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课内学习内容至少5次以上较为合适。

(二) “健身南拳”教学的实施建议

“健身南拳”的动作刚劲有力, 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教师要多加注意。

1.启发学生发现长拳与南拳的不同。相比北方专门突出腿法的“潭腿”、“戳脚”等传统拳种, 以及北方拳种的多样腿法, 南拳则主要体现出手型和手法多样性, 因此有“南拳北腿”之说。民间还有传说是南方人主要在船上生活, 动手或比武时多用手法便于站稳发力, 如用腿法则“起腿半边空”, 易失去身体平衡;而北方人生活在平原和丘陵山川, 腿力强健而善使腿踢。虽然“健身南拳”选择的都是南拳的特色经典动作, 但对于平时对武术不了解的学生而言还是难以区分。表现出来的动作也是轮廓模糊, 动作风格大体相似。对此, 教师可以在南拳教学的间歇和调整时间内, 向学生讲解示范南拳与长拳的区别。教师教会学生南拳套路之后, 要鼓励学生拓宽眼界, 主动查看《武林》、《中华武术》、《武术与健身》等武术专业期刊, 还可以查看一些武术专业网站, 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南拳与长拳的知识, 达到自己可以区别南拳与长拳动作特色的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郑重发声”。“健身南拳”中的“麒麟步双蝶掌”和“挡桥冲拳”都要发声。教师在初次教学时, 会遇到大部分学生不好意思发声, 也会有个别学生发怪声的现象, 此属正常。此时教师应郑重其事地组织学生集体练习发声, 并要求学生尽量大声呼喊。同时告知学生发声是南拳助威、助势、助力的特色技法, 在现实生活中搬运重物和自身用极限力量时非常重要。另外, 大声地发声也是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之一。但要提示学生不要在非练习场地和练习时间里发声, 以免影响他人。

3.在教学中要强调南拳步法的稳固和手法的劲力。步法稳固和手法劲力是初学者体现南拳的特色之处。特别是麒麟步, 每一步都要扎实, 每一步之间都要快稳连贯, 这是体现手法劲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 手法与步法要紧密结合, 动作幅度要稍小于长拳。对此, 教师在示范和教学中都要加以注意。

(三) “健身短棍”教学的实施建议

“健身短棍”是武术器械套路, 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1.课前教师要认真练习“健身短棍”, 做好充分的备课。“健身短棍”的动作不难, 只要教师提前认真练习, 就可以达到在体育课上比较精彩的示范效果。因此, 教师课前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 进行示范动作的准备和课上讲解内容的准备, 同时还需要教师考虑课上合理的组织管理。

2.首次课要明确规定禁止用短棍打闹。短棍虽无尖和刃, 但挥动起来还是具有伤害的可能性。因此, 教师在短棍的首次上课之前, 一定要明确规定所有学生在课上的学练过程中不能用短棍随意打闹。练习短棍套路时, 教师要安排好练习场地, 并要求学生养成练习之前先看身体四周是否有同伴的习惯, 然后再练习。避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另外, 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在课下练习时要严肃进行, 要选择宽敞无障碍的地方, 不能用短棍打闹, 持短棍行走时要在身体侧面下方持棍, 不能边走边挥摆;在课下也不能用短棍随意打闹。以避免造成对同伴和自己的伤害。

3.第一次课要引导学生认识短棍。为便于教学, 学练短棍的第一次课要明确告知学生短棍的各部位名称。短棍一般用白蜡杆制成, 长度约1.2米, 粗的一头称为“棍把”, 细长的一头称为“棍梢”, 之间称为“棍身”。身体直立时将棍的一头着地, 另一头至心口窝, 还可以用自己握拳的宽度从棍一头至另一头以十三把为度。这样便于教师以后课上的讲解。

4.在拳的基础上教学棍法, 先教棍的握法和基本棍法。每节课在教学和练习“健身短棍”套路之前, 要让学生练习换把练习、平抡棍、劈棍、平抡斜劈、戳把等相应的基本动作, 让学生尽快适应“健身短棍”的学练。

5.在每节课教学“健身短棍”套路之前, 要组织学生练习两遍“健身长拳”或“健身南拳”。因为短棍的身体动作是以拳术套路动作为基础的。所以先组织学生练拳有助于短棍的教学质量。

6.要注意练习队形的间隔距离。组织学生学练拳术时, 要以每个学生两臂间隔侧平举的距离为准, 这样的距离在徒手练习时学生的手不会相互碰到。学习和练习短棍时, 要以每个学生右手持短棍和左手两臂侧平举的间隔距离为准, 这样的距离在练习短棍时学生之间不会被棍碰到。

7.强调身体和短棍要协调一致。武术器械的传统理论强调“身械合一”, 即把短棍看成是身体的组成部分, 这样短棍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这一观念。

8.教学中要随时强调短棍的“活把”。在短棍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所教的不同棍法, 强调“活把”。“活把”就是练习棍术和枪术等长器械时, 双手要随着棍法的变化, 在棍身上灵活移动。术语称之为“活把”。练习短棍时更要注意“活把”, 因为棍短, 手把不活就不能把短棍的应用部分突出出来, 棍法表现的就不充分。因此首先要明确每种棍法, 在不同棍法变换时双手要松紧适度, 变化灵活。

9.启发学生发现短棍的功用。短棍在现代是武术中的短器械和不常用的工具, 但在古时却是人们的常用之物。作用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 出门远行护身壮胆, 遇到强盗和野兽时可以自卫;第二, 能将所带之物挑在短棍一端, 担在肩上省力;第三, 用扁担挑重物时, 可以用一肩挑担, 另一手柱着短棍保持平衡并节省体力。

教师可以在短棍教学的间歇和调整时间内, 向学生讲述这些内容, 同时启发学生发现和拓展短棍的多种功用。

教师要郑重告诉学生, 真正学练武术是需要具有坚韧的毅力和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才能掌握的技艺, 因此历史上, 国际上也称武术为“功夫”。体育课上学练的武术, 只是对拳术的初期尝试:掌握课上所学的内容、了解武术的攻防特色和基本的常识并进行身体锻炼, 想要真正达到武术的要求还需下大功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7]方富熹, 方格著.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武术教材论文 篇2

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以结合学校的实际师资、场地设施状况,以育人为宗旨,发展学生个体特长,张扬个性。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培养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背景

武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武术崇尚武德,以礼待人,它以独特的技艺和攻防自卫等特点,强筋骨,防病祛病,锻炼意志。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理功能,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2.学习和掌握武术运动的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

(1)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观察和发现事物内部存在自然规律,并能发展与创新武术动作。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够初步运用获得的知识技能锻炼身体,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培养终身健康意识。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把健康与生存,继承与发扬,发展与创新,学习生活与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提高体育的兴趣和体育比赛的欣赏能力,养成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互动学习、互主讨论等研究性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成功体验,勇于探索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体育活动中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能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的成功与失败。并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人际关系,以及胜不骄、败不馁、锲而不舍的意志和作风。

4.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武术运动既是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又是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体育运动,能直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神经,肌肉的控制力。在本教材中融入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完成体育锻炼。同时在整齐、变化的队形和孔武有力,舒缓的动作节奏,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情景之中感受美。选配音乐,让师生们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每一节课的教程中处处流露让人体味的美育因子,教师的语言、示范、音乐、起武等处处感化学生的心灵。使之成为爱美求美,创造美的人。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武术是我国民族,民间体育中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瑰宝。通过较为系统的武术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武术目的,掌握武术锻炼方法,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水平目标

(1)学生能较熟练掌握武术运动中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基本动作。

(2)学生能够基术掌握武术运动的功架、功力、形象、节奏。

(3)学生能够自编自创组合套路。

(4)学生的柔韧和速度水平、平衡能力达到一定的要求。

(5)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和继承武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作、爱国精神。

(2)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研性学习习惯。

(3)启迪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发现事物中存在的自然规律。

(4)体验武术运动带来的健康乐趣。

4.美育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柔韧、协调、刚劲有力的动作姿态美。

(2)培养学生运动中对美的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调整学习情绪,促进审美跃迁(创造美、感知美、享受美)。

二.课程选编及课时安排

1.课程选编

(1)选材原则: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抓住初中生12-15岁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结合该年龄段学生有一定体育基础的身体素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怀,熏陶学生个性;启迪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锻炼效果。

(2)编排原则:按照先手型、步型、身型、柔韧等武术基本动作,再从武术操、五步拳到步法、腿法、平衡、跳跃,最后到少年长拳,自编自创,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评价标准的不同点要求为序。

2.单元计划及课时安排

由于该课程具有多种功效,既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又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有效工具,还能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体验运动情趣。因此,拟将全部课程分为5个单元,第一、五单元各5课时,第二、三、四单元各6课时,共计28课时,具体单元教学内容设计见附表。

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

(1)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原则。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运动技能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4)体育锻炼与社会实践并重的原则。

课程目标的实现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学生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者、建构者。因此,课程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互动学习中提高自我运动技能;在研究讨论中构建自己的学习方法,张扬个性。

2.实施方法

(1)培养兴趣。结合实际,介绍中华武术的运动技术特点,生活特点。以形象性、健身性、实践性、观赏性、历史来源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讲解教学。教师用直观的动作,精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动作的要点与运动技能。

(3)合作、互动教学。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互动学习中相互提高知识技能,动作质量。

(4)创新、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创编出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新动作,提出有价值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最后与 老师和同学交流探究的结果。

(5)个别辅导。在学练的过程中对学生加以点拨。

(6)组建兴趣小组。巩固提高学生竞技水平,推广武术运动。

3.实施过程

教师根据武术(水平四)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范围,共分4个部分:

基本功:手型、手法、步型、柔韧。

步法、腿法、平衡、跳跃。

简单组合动作。

基础套路练习。

攻、防练习。

同时依据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既能从教学内容中受到熏陶,又能从运动技能中感受到中华武术的运动魅力与文化内涵。

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1)质性评价原则:强调对学生表现进行深度和全面性评价。

(2)自我评价原则:让学生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人,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真正体现评价应有的教育意义。

(3)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原则:强调以人为本,树立信心,体验成功与失败。

(4)阐释性原则:强调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状况,强调学生对课程计划的反应,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解释,并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用于改进和指导以后的教和学。

2.评价要素

量化要素:要求学生能熟练演练教师或多媒体展示的动作,能够根据武术的基本手型、步型、身型、手法、步法、腿法创编出各种组合动作。

非量化评价;学生感受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及观赏价值,如刚健、柔韧、协调、优美、历史来源等。

3.评价等级及标准

标准分三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

优秀;能熟练掌握各单个动作的技术要领,创编出合理的多个组合动作,带动他人,帮助他人练习。

良好:能熟练掌握单个动作的技术要领,基本能展示创编的组合动作,帮助别人练习。一般:基本掌握单个动作的技术要领,能在教师或同学引导下练习组合动作。

课程实施效果

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获得健身的运动技能与审美教育,拓展思维、增强适应社会能力的多重教学效果。而这种效果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正确引导,使他们升学与做人两不误,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流露出一种文武兼修的气质和修养。

《体育与健康》课改校本教材(武术)第一单元

——7年级(水平四)武术基本手型、步型单元教学计划

课次 教学内容

节)

教师演练“五步拳”

手型、步型(武术操3、4、巩固武术运动中的步型、手型(课时讲解、示范;分组研究、讨论;2 5节)

教师演练“五步拳”

手型、步型(武术操6、7、提高武术运动中的步型、手型动作质量讲解、示范;分组研究、讨论;8节)

巩固全套武术操

五步拳、创编(课时重点)。全身协调配合;培养学集中指导、学生展示;分组表演。生团结、互助、协作、学生主动参与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学生熟练完成 “ 五步拳 ”,并能够讲解、示范、多媒体演示;分组初步创编几个动作的简单套路(课时重研究、讨论;分组指导;师生鉴

点)。启迪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发现事赏学生的创编动作。

物中存在的自然规律。

单元目标达成评价学会欣赏、评价武术运动的内在魅力。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共同评价。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启迪学生运用科学师生协商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活

知识,发现事物中存在的自然规律。培动。

养终身健康意识。

《体育与健康》课改校本教材(武术)第二单元——7年级(水平四)武术基本手法、步法单元教学计划 课次教学内容 亮掌

插步、垫步 教学目标与重点 时重点);激发学生兴趣。动的步法(课时重点);激励学生兴分组讨论。

趣。正压腿、侧压腿、竖叉压学会提高柔韧的练习方法,发展学生柔讲解、示范;学生练习;集中指

腿、正踢腿

里合组合动作展示

单元目标达成评价韧素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导、个人展示。俯腰、甩腰、涮腰、外摆、提高学生躯干活动能力,增大髋关节活讲解、示范;分组研究、讨论;4 动范围(课时重点),培养学生学好分组指导;师生鉴赏学生的创编一切的品格 5 创武术组合动作,激发学生思维。动作。教师分组指导,学生代表展示。学生个性展示,运用已学技能,自编自分组练习、讨论;互学、互练;学生分组展示、欣赏,张扬学生个性,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共同评价。启迪学生运用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师生协商发展武术兴趣小组。

培养终身健康意识。目标达成及措施建议 重点)。上下肢协调配合,激励学生在集中指导;学生展示。研究讨论中学习的主动参与能力。教学目标与重点 目标达成及措施建议 手型、步型(武术操1、2初步认知、基本掌握武术运动中的步介绍、表演、领悟、欣赏;互助、1 型、手型(课时重点)。激发学生兴互学、互练手型和步型。趣、主动参与能力与爱国精神。冲拳、推掌、勾手、架拳、学生基本掌握武术运动中的手法(课示范、讲解、领悟、互助互学。压肩、双臂绕环、走步、上肢柔韧协调练习,并基本掌握武术运讲解、示范;互练手法、步法;

2——8年级(水平四)武术跳跃、平衡单元教学计划

课次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与重点 目标达成及措施建议 拍脚、弹踢、仆步抡拍 基本掌握武术运动中的腿法(课时重示范、讲解、多媒体演示、讨论、点),上下肢协调的技能(难点);分组练习、互导、互学。

体验武术运动带来的乐趣。

蹬腿、倒踹、燕式平衡 基本掌握武术运动中的腿法及平衡技讲解、示范、多媒体演示;集中2 能(课时重点);培养学生协作主动练习;分组讨论;个人体验

参与实践能力

大跃步前穿,腾空飞脚步 基本掌握武术运动中的跳跃技能(课讲解(挂图)、示范;领悟、感

旋风脚、腾空外摆腿 组合动作展示

单元目标达成评价时重点);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感受受、互助、互学 成功与失败的心情。同上 创武术组合动作,激发学生思维。同上 教师分组指导,学生代表展示。学生个性展示,运用已学技能,自编自分组练习、讨论;互学、互练;学会欣赏、评价武术运动的内在魅力,学生个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学生个体能力,启迪学生空间评价;进一步开展好兴趣活动。

思维,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与健康》课改校本教材(武术)第四单元

——8年级(水平四)武术基础套路单元教学计划

课次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与重点 目标达成及措施建议 介绍、表演、讲解、示范、多媒体演示;分

组练习、讨论、串连练习;创(1)直立抱拳(2)抡臂砸拳(3)望月平衡(4)跃步冲拳(5)弹踢冲拳(6)马步横打(7)并步搂手(8)弓步推掌(9)搂手勾踢(10)缠腕冲拳 巩固武术运动的步型、手型动作,手、(11)转身臂掌(12)砸眼、身、步四法,基本掌握其动作的互拳侧踹(13)撩拳收抱 导性、连结点(课时重点)。发展学生组合动作展示

单元目标达成评价 挖掘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并充分运用编动作、分组展示、个性展示; 到实践生活之中。培养在学习中团结,互助、协作,主动参与的能力。体验武

术运动带来的乐趣。培养终身健康意识 教师引导,进一步开展兴趣小

组活动。

——9年级(水平四)武术基本攻防练习单元教学计划 课次 教学内容拳法攻防腿法攻防步法拳腿组合单元目标达成评价

武术教材论文 篇3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项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武术教育历史:武术早在1915年提出“在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将武术列为推广项目,随着部分体育院校和师范学院体育系将武术列入教学计划,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武术》列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在2002年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以及《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意见》。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完善,形成现在高校教材“一纲多本”[1]格局,自此形式多样、版本众多的《武术》教材孕育而生。文章对蔡仲林、周之华主编《武术》(以下简称蔡、周 《武术》)自2000年至2009(2012重印)年间出版的武术教材进行对分,分析不同版本教材间差异,旨在探讨不同版本《武术》教材对武术教学与学生自学效果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2000年、2005年与2009年出版的蔡仲林、周之华主编 《武术》教材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2000—2012年蔡、周《武术》教材出版情况

《武术》自1957年部分体育学院与师范学院体育系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以来后,教育部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及《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编写的通知》,最终在2004年颁布了包括武术课程的指导纲要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指导纲要》。蔡、周版《武术》教材历经3次修订5出版:首先是在修订1996年出版的《武术》教材基础上于2000年出版了高等学校教材《武术》(第三版),其次,于2005年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定教材《武术》并于2007进行重印。第三,对2005版修订与2009年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定教材《武术》。(见表1)

由表1可见:蔡、周版《武术》教材虽然经过数次的修改,被冠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与“十一五”国家级规定教材,然其都是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值得一提的是,自2000至2012年的5次出版中,前3版中均未有光碟,但在2009年与2012年出版的教材中均配备了光碟,可以说这是一大改进。

3.2不同版本《武术》教材章、节数的变化

教材章节数的多少从侧面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充实度。蔡、周版《武术》教材虽经多次修订,章数基本未发生变化,但是在各章的节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见表2)

蔡、周版《武术》教材自2000年至2012年共出版五次。首先,如表1所示2007版与2012版属于2005版与2009版的重印,因此在表2可见2005与2007两版教材各章节上并未发生变化。其次2000、2005与2009三版教材中均保持9章内容,然而在各章的节数方面却发生了变化,比如第二章的节数在2000、2005、2009三版中出现依次递减现象,而其他章节或有增加亦或是减少。

3.3不同版本《武术》教材各章编排顺序的变化

2000、2005、2009版蔡、周版《武术》教材虽然在章数上未做删减,但是2005与2009版在2000版的基础上对各章的编排顺序进行调整,甚至整章内容直接被删除,详见表3:

如表3所示,各版《武术》教材对各章内容编排顺序都做了调整:首先,三版教材皆以武术概述作为首章,只是在2005与2009版中将章名改为了概述。其次原本2000版中的第二章(武术主要技法分析) 却被调整在2005与2009版中的第三章,原2000版的第三章(武术图解知识与图解方法)在后两版中被调整至第四章并改为武术识图学练与套路创编等;第三,2005版与2009版将武术与传统文化、太极拳等作为单独章节编写;第四,原本2000版中的中学武术教材教法与套路直接在2005、 2009版中被删除。

3.4不同版本《武术》教材内容差异

3.4.1突出武术文化与健身养生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发展已由一门简单的实用技击术发展成为独具文化特色的民族瑰宝,如同中医、 西区、书法、国画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浓厚的文化特色。[2]然而2000版《武术》教材只是将武术文化作为武术概述中的小节进行阐述。这点简短的文字怎能详细阐述武术文化的精髓?与2000版《武术》教材相比,2005、2009版《武术》教材在编写方面做了很大改善,将武术文化作为1个篇章分2节或是3节进行论述。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养生得到重视。2005、2009版《武术》教材中将2000版中的仅有24式太极拳套路修订为2005、2009版中第七章太极拳,将其作为整章内容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与2007版的《武术》教材中增加了8式太极拳, 却在2009版的教材中直接删掉了24式太极拳,保留了8式太极拳。

3.4.2删减套路编排,精简文字说明

基于“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2005、 2009版《武术》教材删减了2000版教材中中学武术教学教法, 其中包括:中学武术基础套路、健身拳、青年拳等套路,虽然保留了为数不多的套路如24式太极拳,也仅保留了套路的插图,删除了动作说明。

3.4.3更新知识点

与2000版《武术》教材相比,2005、2009版教材首先是将武术更新武术定义,将“功法”纳入其中:“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3]其次,更新裁判知识,2005、2009版《武术》教材武术评价与鉴赏知识点均选自2003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4不同版本《武术》教材对武术教学的影响

4.1教学中是“淡化套路”还是教授“武术段位制”规定套路

1997年经国家体委批准颁布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4]。在2000版《武术》教材中选编了武术段位制中“三段”规定的长拳套路以及器械套路的图解,然而2005、2009版则根据“淡化套路”指导思想对《武术教材》进行修订,将2000版《武术》教材中段位制套路(拳术与器械)尽数删除。学校作为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武术段位制是武术走向学校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体育教师,却在其教科书中悄然删除了“武术段位制”初级套路。蔡仲林,施鲜丽指出的“淡化套路并非不要套路,而是要突出重点”[5]。换言之,学校武术教学是允许有套路存在的,既然与“武术段位制”不存在冲突,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增加 “武术段位制”内容,从而推进武术段位制在高校发展。

4.2精简武术图解对学生自学的影响

武术图解是通过图示和文字来说明和解释武术动作的技术要领及动作特点。[6]传统武术教学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应授予学生“渔”而不是“鱼”。通过教材中武术图解知识的识图学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教师利于创新武术教学模式。如前文所述,2005、2009版《武术》教材中已然删除了武术图解中的文字说明,仅保留了插图。众所周知,武术教学由于武术动作数量多,方向变化多以及动作因素多等问题,在教学中多采用直观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仅在教授学习方法,至于技能技术的提高则在于课后自学与练习。虽然2005、2009版《武术》教材配备了教学光碟,但视频仅为二维画面,对于初学者而言,很难掌握动作方向与路线,因此教材中的武术图解尤其是文字说明对于学生掌握武术动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结语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设计研究 篇4

武术教学内容作为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建国以来,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几乎每次变革都引发了一次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整。这些调整反映了人们对武术教学内容在设计观念层面上和具体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上所进行的新的变革和尝试。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武术教学内容设计正是在这种长期的历史经验教训与探索中才得到了不断发展。分析和总结其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以建国以来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发展线索(研究对象实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不同历史时段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的规律性经验,从而为今天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2 武术教材内容设计的背景与基本特征

体育教学大纲作为武术教学内容结构最直接的呈现者,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段学校武术内容设计的基本特征,为了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客观总结,就有必要对不同时段的教学大纲进行分析与把握。

本课题根据白月桥先生新中国中小学教育课程的历史分期和课程“代”的划分理论,将新中国的教学大纲按“三代”分别进行论述。

2.1 第一代体育教学大纲(1949-1985年)中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特点

195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这套大纲在内容上以基本体操、田径为主,武术未作为教学内容被列入,此时的我国学校体育完全步入前苏联学校体育的发展轨道。

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订颁布了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规定把武术列为中小学五项基本教学内容之一,在武术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设计上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标准。在这一标准下,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武术操、基本拳术和太极十二动等为基本教材,体制主导武术教学思想造成了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只强调工具性,忽略了武术运动的自身规律和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于1978年制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中武术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设计理念基本沿袭了前部大纲的思想,注重武术教学对学生的生物性调整等功能。显然,它对增进学生体质和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对武术教育多方面功能,如心理和社会功能缺少开拓,这就难免造成武术教学内容是由简单的技击动作叠加而成。

2.2 第二代(1986-1999年)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特点与第三代(1999年至今)武术教学内容面临的挑战

1986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逐步实行“一纲多本”。1999年11月正式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作为第二代课程内容的主要标志,这套大纲与以往相比,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的目的除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外,还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选编原则。这套大纲建立了完整的目标体系,包括学段教学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并提出了武术技术教学目标,并增加了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增大了武术教材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既按统一要求确定必学内容;又可根据各地、各校实际进行一定的选择。但总的来看,武术作为必修的实践内容占据了整个武术教学内容的绝对位置,选择性幅度还不够大。这表明,第二代武术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身心特点、社会生活还存在脱节现象,以学生为主体还不够。

2001年6月,教育部制订颁布了《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订了中小学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同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验。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武术教学内容,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指导,关注更多的是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和习惯的培养。由于中国第三代课程标准对武术教学内容没有作具体的规定,这就容易造成一些难于量化或无法测量的教学效果的忽视,另外小学、初中、高中的武术教学内容如何衔接,如何系统化,也将是这一代课程改革中应面对的挑战之一。

3 武术教学内容结构的演变

建国以来,1961年的教学大纲是学校武术在第一代时期的代表性大纲,1992年的教学大纲则是第二代时期代表性大纲,它较全面、集中地体现了这一代武术教学内容的发展水平。

3.1 教学内容的取向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各个时段的内容选取都力求体现该时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武术作为实践教育的内容,在第一代时期主要强调武术与国防教育相结合,突出武术的实践、技击技术的掌握和思想道德教育。在第二代,在强调了增强学生体质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逐渐关注到学生主体地位。

3.2 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第一代武术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着重体现出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特征,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采取了前苏联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组织的几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连贯重复原则,适应年龄特征原则。在这些理念及原则的制约下,教学内容的组织基本上是以年级为单位来进行编排。

在内容的排列顺序上,均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取向,根据中小学学生入学的标准年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武术教学内容都按照系统性的原则进行内容的组合和排列。其中,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螺旋式排列是主要的一种内容组织方式,力求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和发展规律,见表1。

注:A为多数教学内容直线式排列;B为多数教学内容学段单位螺旋排列;C为多数内容学年单位螺旋排列;D为个别内容学年单位螺旋排列。

1992年发展时期(第二代)的武术教学内容的组织均为直线式排列。

3.3 教学内容的分布

教学内容的分布体现了以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将内容的重点集中在基本拳术和武术操上。并力求使其达到最大化;二是在新学内容的安排上,小学阶段一般多于初中,而初中阶段又多于高中。在难度的安排上,则体现了尽量与该学段、年级的学生身体发展特征相适应的特点,在中学阶段新学内容量的安排相对少于小学,但难度有了相应的增加。这样,高中阶段学习主要的重点就放在了对初中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提高上,见表2、3。

4 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经验

4.1 要处理好社会需要、学生个体、武术学科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的身心特点、武术学科等三大要素是武术教学内容发展的外在动力,深刻地推动着中小学教育中武术教学内容的演变。但外在动力只能通过教学内容的内在动力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武术教学内容的组织分布等一些基本关系和矛盾是构成教学内容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教学内容设计的内在逻辑,我国中小学教育武术教学内容正是在多种内外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演变发展到今天的。

4.2 价值观念的转变是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回顾建国以来武术教学内容的历史演变,可以判断出:尽管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的内容在选择与安排上有所不同,但多把它做为影响中小学学生体力、技能、精神、意志和教育的手段,只是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得到的实际效果也不相同。这表明,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国家特定时期体育教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的发展与国家的体育思想之间有着内在一致性,观念更新才是推动武术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进行武术教学内容发展与更新,就必须在理念和价值观念上转变,这是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4.3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设计要注重基础性,并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和身心特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注重基础性,要注意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选择和组织,武术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等内容,武术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对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掌握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武术的基础。我国传统体育课程中武术内容的设计尽管存在着诸多缺陷,但是在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设计上是肯定的,这是今天我们在体育课程武术教学内容设计改革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在教学内容结构的设计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难度的渐进安排,尽管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竞技色彩,但在教学内容安排的渐进性上都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

5 结语

建国以来,学校武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走过了不平坦的发展道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伴随着武术教学的改革步伐,我国中小学教育武术内容设计水平也有了巨大的提高,这种提高是人们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和武术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结果。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探索与总结中,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设计获得了它得以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当前,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设计惟有更新观念,在内容的设计方面结合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和身心特点,并处理好社会、学生、武术学科三要素的关系,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文章以建国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主要发展线索,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设计的演变过程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段武术教材内容设计的特点,归纳了武术教学内容组织与分布特征,总结了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的规律性。结论认为:(1)教学内容要处理好社会需要、学生个体、武术学科三要素之间的关系。(2)价值观念的转变是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3)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设计要注重基础性,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和身心特点。

关键词:武术教学内容,组织设计,基本经验

参考文献

[1]卢玉.我国学校武术教材内容的改革与重建[J].中华武术,2008(4).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谭华.试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2).

[4]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衔接 篇5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体育的一个代表项目, 历来被我国教育行政和学术机构所重视。自1978年武术被列为普通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内容以来, 历届《体育教学大纲》都将武术列为必修教材。现行《体育课程标准》是以目标的达成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要求各地、各校的教师可以选择不同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势和方法达成课程的学习目标。体育课程标准的出台给学校体育工作者研究武术教学提供了发展空间, 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 一是各地区、各校要依据课程目标自选武术教材;二是部分武术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三是各学段武术教学容易出现断层。因此, 广大体育教师选择武术教材比较困难。结合我区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和体育教学实际, 笔者对以上问题特别是对中小学武术教材的选择与衔接做了有益的尝试, 探究中小学武术教材的选择空间和可操作性, 使中小学武术教材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健身性, 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

二、各学段武术教材的选择与衔接

根据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以及各学段的技能衔接特点, 将教材做以选择与分布。

(一) 小学学段武术教材内容的选择

1. 水平一武术教材内容

(1) 基本功:正压腿、侧压腿、前腑腰、竖叉、下腰, 正踢腿、蹬腿等。

(2) 基本动作:手型:拳、掌、勾。手法:冲拳、架拳、劈拳、亮掌、推掌、砍掌。步法:弓步、马步、歇步。

(3) 少儿武术操:简单手型、步法组合。

2. 水平二武术教材内容

(1) 武术基础知识: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武术, 武术比赛以及套路表演前为什么要施“抱拳礼”。

(2) 武术基本功:肩臂功:压肩、单臂绕环、双臂绕环。腿功: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以及劈、搬、踢等。

(3) 武术基本动作:舞花手、盘肘, 步法中的上步、退步、盖步。

(4) 武术套路:少儿基本拳第一套。

3. 水平三武术教材内容

(1) 武术基础知识:武术的功能及价值。

(2) 武术基本功:在水平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 武术基本动作:劈拳换打组合、蹬腿推掌组合、拍脚挑掌组合等。

(4) 武术套路:少儿基本拳第二套, 少儿短棍。

(二) 初中学段 (水平四) 武术教材内容选择

1. 七年级教材内容

(1) 武术基础理论及武德:武术功能及价值、武术内容分类、武德教育。

(2) 基本功与组合动作:肩臂功、组合桩功。

(3) 套路:健身拳第二套。

2. 八年级教材内容

(1) 武术图解知识:武术图解动作术语、武术图解运动方向、武术图解动作路线、往返路线、要领说明等。

(2) 基本功与组合动作:肩臂功、桩功。

(3) 套路:健身短棍。

3. 九年级教材内容

基本功与健身拳、健身棍。

(三) 高中学段 (水平五) 武术教材内容选择

1. 高中一年级教材内容

(1) 基础理论与武德:导引与养生, 习武的功能价值, 武德教育。

(2) 组合动作:行进间弓马步连击拳、行进间弹踢冲拳、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提膝挑拳——震脚砸拳——蹬腿冲拳——马步连环拳。

(3) 套路:形神拳。

2. 高中二年级教材内容

武术基础理论:武术比赛、推手、散打等简单规则介绍。

3. 高中三年级教材内容

简易对练与散手 (男生) , 女子防身术。

三、选择、衔接各学段武术教材内容的注意事项

1.在选择、衔接武术教学内容时, 要加强各区域间和各学段之间体育教师的交流, 教研员应做培训工作。

2.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体育教学规律, 注重武术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激发。体育教师要提高认识, 摆正武术教学在体育课中的位置, 科学系统地选择教材。

武术教材论文 篇6

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反映时代特点。教材的修订必须作为一种制度,一般应每4至5年修订一次。纵观山西各版本《大学体育》教材,虽然经过多次的修改,但只是在内容上的删减,并没有实质性突破。通过与其它各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材的横向比较,发现其它高校武术教材亦存在类似的。问题研究山西省武术教材内容设置,具有代表性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山西省普通高校所使用的各版本《大学体育》教材中的武术内容。研究方法采用:(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对山西省10所高校调查,每学校发问卷80份学生问卷,每年级20份,回收问卷769份,有效问卷739份,有效率为96.90%;共发教师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43份,回收率86.00%。(3)逻辑推理法。(4)实验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教材内容设置的依据

在《大学体育》教材中武术的内容占有较大的比例,其设置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但未明显突出山西省地方武术特色。

在编排武术教材内容时,应该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文含量,“一纲多本”地设置高校体育教材,根据山西省具体情况,切合实际地编写具有山西省地方性特色的教材。

被调查的80%以上的教师学生认为,武术教材内容设置的依据还应该有:学生的兴趣、自身的武术基础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

3.2 武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

随着科技进步,电子教材与文字教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武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包括纸质教材和电子教材(包括音像、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立体化教材,形成教材包,有利于武术兴趣的培养,进而促进武术教学的开展。调查发现:学生易于接受的教材表现形式是“音像”和“图示为主附文字说明”,分别占55.17%和49.57%的比率。

3.3 武术套路内容设置

调查发现:普遍受学生喜欢的是“修心养性”的套路,有368人(49.79%),其中女生214人,男生174人,女生更为突出。大多数人学习武术的主要动机是学习攻防技击,突出“攻防技击性”套路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学生喜欢易学、易记、易练的小套路,而这种套路在武术许多拳种中都很多。竞赛套路和规定套路技术难度大,又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

3.4 理论教材内容设置

调查问卷中列出了关于武术的大部分理论内容,都是学生在实际中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结果表明: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内容排第1位(46.44%),保健、养生(41.32%)、习武常识(37.52%)分别列2、3位,通过多年实践教学,武术教材内容和教学中必须充实这些内容。重点应该提出的是武德教育内容,亦受广大学生喜欢(35.18%)。学习武术理论,可以使广大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武术内容和悠久的历史及健身功效,各套路的特点、动作的攻防要点等有较全面的了解。

3.5 地方武术特色内容设置

山西省作为传统武术大省,是众多拳种的发祥地,有着丰厚的武术资源,广泛的群众基础,名人众多,名拳云集,风格迥异。如山西形意拳享誉世界,是我国形意拳两大分支的重要一支;山西鞭杆,集健身、技击、娱乐于一体,具有短小精悍、梢把兼用、攻守兼备、灵活多变的独特技术风格;再者就是“子母绵掌”,该拳法因有“母生子,子约母”的招式特点而得名。戚继光在他所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说:“诸多刚猛的战法,实不如绵掌短打来的实用”,在中华武术中,绵掌的地位显得极为重要,具有较高的技击性和实用价值。

4 实验研究

4.1 实验对象

随机选择不同时段上课的08级武术选项班的男生和女生各两个自然班,每班成员都是按上课时间段自主选择武术课程的同学,四个班分别设定为男生和女生两组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教学前各项身体素质测试、专项素质和武术基础调查,分析发现两个班的学生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

4.2 实验时间

2008年8月至12月共计18周36课时。

4.3 教学方法

实验班选用传统拳套路,突出技击技法,兼练武术功法和身体各项基本素质,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对照班采用教材上设置的内容———初级三路拳。本研究采取后测控制实验方法,借鉴高嵘等人的研究方案自编问卷,检验不同教材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认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运动参与(情感)、学习武术的意向,以及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作为基本结构维度,按照5级“李克特”(Likert scale)量表形式(很不同意、不同意、说不准、同意、非常同意,分别对应为1-5分),题意以传统武术套路为教学主要内容优于“老三套”教学内容,以教授武术技击技术优于套路教学为正向,对反意题项进行逆向处理(按5-1分赋值)后计算出量表总分,作为对不同教学内容比较授课效果进行有无差异及差异的情况检验分析。

注:(1)体质测试内容包括:1000m,体前屈,立定跳,肺活量,身高体重,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计算分数。

(2)专项素质内容包括:柔韧、协调、模仿。按测试标准范围分别定量为5分、3分、2分、1分。

(3)武术基础按掌握一定套路、掌握基本动作、学过但忘记了、从没学过等四档次给分为:5分、3分、2分、1分。

4.4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采用新教材对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学习武术意向上有显著差异,学生对传统武术套路的风格、技击特点以及其文化内涵都充满兴趣和极度的热情;在对武术的认知上,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从其平均数上看有较大差异,这是由于学生武术的基础较差,对中国武术文化了解较少的缘故,教师教学因素亦是原因之一。

学生对学习新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好,在掌握套路上有明显差异,自我学习效果感觉上虽无明显差异,但亦表现出新教材对学生学习有较大影响(X实>X对)。(见表2)

+S

注:身体素质和套路记忆数值是教学后实际测试和教学考试,其它数据是由量表所得。

5 结论

(1)武术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健康第一”、学生的兴趣、自身的武术基础、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还应结合山西省地方武术特色。

(2)在武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中,学生易于接受“音像”和“图示为主附文字说明”。

(3)学生喜欢短小精悍、技击性强、修身养性且文化内涵深,易学、易记的传统套路。

(4)学生最希望了解的武术理论知识是运动保健养生方面的知识,而武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

(5)学生对传统武术套路的风格、技击特点、以及其文化内涵都充满兴趣和极度的热情;但学生的武术基础较差,对中国武术文化了解较少;充实或创新武术教材内容对提高学生兴趣,促进武术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蔡仲林.武术教材与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R].2003年全国武术科研管理与科研知识培训班讲义.

[3]王占春.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看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建设[J].体育学刊,2001(6).

上一篇:体系应用下一篇:UML状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