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香港国际武术节论文

2024-05-13

回顾香港国际武术节论文(精选5篇)

回顾香港国际武术节论文 篇1

香港是祖国南方的重要门户,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具有魅力的大都市,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是世界经济、贸易、金融发展中心之一。它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更是中华武术发展的一片热土。自古以来,曾涌现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武术名人,对推动武术走向世界曾起过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经历千百载风风雨雨而不衰,并能传承至今,一方面是武术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其发展的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的追求者执着的努力、开拓、探索,为中华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时光如梭,春去春来。回顾2002年春天发起组织筹备的首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以来,已经历了七载风霜雪雨。武术事业的发展需要探索者、开拓者、攀登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中华武术的发展不仅面临着新的机遇,更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武术如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要求,去寻找一个满意的答案,许多有识之士,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香港国际武术节至今成功举办了七届,可以说就是这种探索成为典范。自2003年启动首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以来,由于举办者抓住了武术这个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及时机和香港地域的有机契合点,使第一届香港国际武术节的活动一举成功,并为以后武术节的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石。由于打响第一炮,可以说比赛规模一届比一届大,参赛人数一届比一届多。首届武术节参加人数为1200多人,第七届武术节人数已达到5000多人,是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反响也一次比一次好,得到了社会和武术界的认可。也对武术节市场的活跃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2005年开始,这片仅有1100平方公里的香港,每年举办大型的武术活动就达四、五次之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武术氛围。由此可以说明:1、武术具有旺盛的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香港国际武术节的举办在一定意义上为武术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以借鉴之路。

香港国际武术节举办的宗旨就是为了弘扬和推广中华武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达到以武会友、增进友谊、切磋技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加快发展的目的。大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世界各地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团体和武术界同仁的关注、参与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国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可以说大会的成功是武林界同仁共同谱写的一曲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精诚团结、共同发展的友谊之歌。香港武术节已成为国内外武林同仁一年一度的武术交流盛会,成为大家心与心相连的桥梁。

第八届香港国际武术节将于2010年3月11日---15日举行,本次大会将进行:最佳教练员的评选;武术名家讲座;世界武术名人表演;中国武术段位考评;并为运动队安排了免费香港旅游。大会除保持了第七届香港武术节的比赛项目和表演评奖项目外,还新增设了跆拳道品势项目的比赛。可以说本届大会是历届大会最丰富的一次盛会。

我们坚信:有了七载的开拓和磨砺,有了国内外武术界的鼎力支持和真诚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将本届大会办成丰富、多彩、祥和、圆满、相互受益的盛会!

嬗变,2012香港国际艺术节 篇2

另一创新亮点是ARK HK 12将继续发展“艺术世界之未来”(ARTFUTURES)展区,展示35间来自世界各地最受欢迎的新艺廊,来自不同地区的新晋艺术家的作品。过去规定的参展画廊必须成立不超过五年,但从今年起延长至八年,而艺术家则要求在三十五岁以下。

ART HK Projects于2011年首次筹办,这个由香港国际艺术展特别呈献的先锋项目着力展示世界顶尖艺术家的大型雕塑和装置作品,艺术总监兼策展人长谷川佑子承担策展工作,在占地100平方米的方形空间里,是十个顶尖艺术家的大型艺术装置和雕塑,成为展览场地中令人激动的部分。展品包括有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重新定义空间的条子画:草间弥生满载激情活力的巨型植物。在漂荡着万千信息的艺术展中,这些艺术品,为香港国际艺术展渗入点点有关生活、情感和心理的人性关怀。

2013年5月,该展览将正式改名为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感恩杯第10届香港国际武术节 篇3

武術套路大獎賽世界散打争霸賽健身氣功表演賽絶技功力表演賽跆拳道(武道)邀請賽中國式摔跤交流賽

[賽會時間]

2012年2月24日-28日

[比賽地點]

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

10年感恩10大活動10000人賽場1000000元禮品

高校武术教育国际化文献回顾 篇4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育,国际化,文献回顾

1引言

1982年,由原国家体委组织召开的第一次武术工作会议。 会议上,国家体育主管部门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宏伟战略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武术国际化开展了近三十多个年头。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武术”在这期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武术国际化相关研究硕果累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的举办,为中国武术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对推进武术国际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今的国际形势,亟需能在国际间进行自由交流并且运动技能过硬和武术理论知识丰富的武术专业人才。国际化武术专业人才应精通多种语言,能漫游东西方两个平台的国际武术领域。[1]因此,本文尝试对2004年到2014年期间关于高校武术教育国际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希为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2研究样本选取步骤与原则

首先,筛选研究样本。本文以全文为检索项,在中国知网以 “高校武术”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搜索结果中以“教育”、“国际化”为关键词进一步进行检索。所获论文315篇,并经转换关键词多次检索,以及搜索下载后再次进行人工确认,排除著作、评论以及一稿多投论文,最终得到符合本研究要求的论文为83篇。其次,确定文献来源。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源于两种文献类型,一是期刊,二是学位论文。其中,期刊分为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以论文发表当年的核心期刊列表为依据。学位论文则分为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

3武术国际化研究之文献分布特征

3.1研究时间分布特征

从时间数量趋势图(见图1)可知,高校武术教育国际化的相关研究自2004年至今,整体呈现出波状上升的态势。其中,在2006年出现一个小高峰。探其原因,这可能与“武术”入奥息息相关。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国际武联和国家体育总局积极致力于将武术推向奥运会参赛项目,因此,武学界的研究目标也比较突出,就是为了武术入奥和武术的国际化出谋划策。然而,北京2008年奥运会恰逢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奥运瘦身” 计划和“参与度不高”等不利因素影响,武术“入奥”未能如期实现。2008年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蔓延,各国经济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重视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介入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武术” 有着无可比拟的健身性和娱乐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怎样将武术推向国际又成为武学界的研究主题之一。

文献类型的分布在某种程度可以反映出研究的整体质量。 从图2可以看出,高校武术教育国际化研究成果所属的文献类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一般期刊(36篇,占43%)、硕士学位论文(30篇,占36%)、核心期刊(15篇,占18%)、博士学位论文(2篇,占3%)。一般期刊从2006年至2014年整体呈缓慢上升态势。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自2006年开始呈缓慢上升态势,核心期刊的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波动性不大,且研究数量较少。博士学位论文较少,只占3%。以上数据说明,高校武术教育国际化方面的论文研究数量在逐年增高,但其研究质量呈下滑趋势,整体研究质量有待加强。

3.2研究主题分布特征

图3显示,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武术的国际化视域下层面有53篇(占64%),其中武术的国际化内涵、策略、历程、现状、 因素等几方面都从宏观方面涉及到高校武术的研究,研究深度较浅。有14(占17%)篇关于高校武术国际化针对留学生层面的文献。5篇高校武术教育双语教学层面的文献,5(占6%)篇高校武术教育国际化整体层面研究文献,4(占5%)篇高校武术教育关于师资层面相关研究的文献,2(占2%)篇关于高校武术教育国际化课程层面的相关研究文献,从图中可以看出高校武术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深度不断加大,从武术国际化宏观层面拓展深入到高校课程、教师、双语、留学生等具体层面的研究。

4武术教育国际化之主要内容回顾

4.1高校武术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为了服务于知识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多个目的,高等学校在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其内部国际性特质通过各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更不是高等教育 “全盘西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 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进入过程和改善条件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2]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我国高校在武术教育国际化方面也应创新思维开拓进取,以国际性的视角和胸怀来发展和运行。因此对我国高校武术教育国际化方面整体现状的研究分析是必要的。于翠兰,陈亚斌在《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教育理念的改革及发展战略》一文中讲到教育理念的模糊定位必然误导教学课程内容的模糊设置从而背离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高等学府的武术专业教育在茫然轨道上渐渐地走向萧条、凄凉乃至尴尬消亡的结局。另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等教育内容的设置,使学生达到一专多能、文武兼备的复合型武术专业人才,将构成新世纪武术专业教育的新理念。[3]胡旭忠等人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历史使命》一文中探讨在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从保护项目,传承文化;开发资源,创新思想;培养人才,储备力量;融入校园,促进均衡;更新理念,保障延续;打造品牌,推动进程等进行分析和阐释。结果表明: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历史使命的必要性:个人身体健康发展的需要、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传承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最终目的就是达到一种对于人性和人的愿望更尊重、更有效和更开放的社会。 容建中在《普通高校武术国际化发展趋势和精品策略》提到按照 《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最惠国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等,我国将逐步对国外开放我国的教育服务市场。因此, 教育的全球化将是大势所趋。而且全球化趋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增强。中国教育势必将在开放中逐渐受到国际办学力量的冲击,开放后的文化教育市场将由国家主导与社会、私人参与的二元结构转变为有国际办学渗透的三方共同竞争的格局, 国内外高校将争创国际名牌、争夺生源、争取经费。这种格局将带来的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教育的发展观、人才观、学校的办学观念等;同时,还涉及某些教育领域内的具体方面,包括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转化方面,人才的培养结构、培养模式等等。根据当前国际化教育的大趋势结合武术自身发展现状提出了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体系的多层次策略;建立全球统一的教学认证体系;现代精品课程教学的应用等应对策略。[4]

4.2武术国际化视域下的高校武术教育概况

经过对样本文献的详细阅读,武术国际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从武术对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模式、内涵、路径、现状、策略等几方面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其中涉及到高校武术层面的研究内容就更加的稀缺和浅显。因此,本部分不对武术国际化这方面的文献做详细的剖析,只对文献中涉及到高校武术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内容做简单归纳和总结。

4.3高校留学生教育

站在一国发展的角度而言,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各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规模及国际化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较高的欧美等国家,发展留学教育己成为一项同其国家利益紧密联系的国策。[5]对全世界的高校而言,留学生教育发展水平己成为衡量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与水平将是影响它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而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也将成为大学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外国留学生规模、留学生数与在校生数的比例以及留学生层次、专业分布等都将成为衡量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准。[6]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展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 造就出一大批来华留学教育的高水平师资;形成来华留学教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群和高水平学科群;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7]因此,回顾和分析关于我国高校留学生武术教育国际化的文献可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决策依据和借鉴。

4.3.1我国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相关研究

周庆杰在《北京市高校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中的调查结果表明:武术在不同国家留学生中的推广和发展极不平衡;外国留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主要集中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强身健体;语言障碍、专用武术教材等问题是影响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的重要因素。彭致达在《川渝地区普通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对川渝地区普通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开展来华留学生武术教学,不仅能加快川渝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还能促进武术运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然而川渝地区普通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课开课率较低,没有普及,武术教学的总体规模有限;大部分高校及其相关部门对该课程的设置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2) 本课程以非体育专业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为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华进修、短训的留学生,不同国家、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留学生之间对于武术感兴趣的方向和学习目的不一样,但总体上大部分留学生都是为了了解中国文化和健身的双重目的而练习武术;(3)对外宣传欠缺,电影和电视仍然是来华留学生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川渝地区习武的来华留学生仍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生源国家的国际性不强; (4) 大部分留学生希望教师在授课时能同时采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这对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评价的标准不一,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大多数留学生对教学表示满意;(5)目前川渝地区来华留学生武术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不够规范,教学计划制定随意性较大,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审查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制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没有统一的规范,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且不具备地区特色; 课程教材编制落后,留学生武术教材贫乏,相关理论研究欠缺; 师资力量不足,梯队不清楚,课程内容比例失调,教学手法单一, 武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武术机构缺乏对留学生武术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等。并提出建议: 川渝地区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留学生为主体,提高认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宣传,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从教学目标的拟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评价的实施,加强课程教材编制和教师人才培养、物质保障等方面入手,逐步构建相对完善的来华留学生武术教学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杨啸原在《高校对外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探析》 中从高校对外武术教学的学情调查分析入手,就武术文化传导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对外武术教学有别于本国民族的武术教学,武术对于大部分外国留学生来说是一种不了解其文化的外来体育;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部分外国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动机和需求;但是,目前高校对外武术教学存在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缺乏相应的对外武术双语教材、师资及必要的武术文化传导等问题。并给出建议:将对外武术作为专门的领域进行研究,编写适合外国留学生使用的对外武术双语教材,培养武术国际型人才;高校对外武术教学应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采用双语教学形式,不但要教授武术方法,更要传导武术文化。王小鹏等人在《高校留学生武术修身课程的现状分析和策略研究》 一文中针对普通高校在留学生中开展的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研究,采取了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作者亲身教学实践,充分阐发论证了留学生武术教学的改革和推广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业己存在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意见和建议。李维的《吉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课程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选取吉林省七所普通高校进行现状调查,关于现状调查分为两部分:吉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课程设置情况调查与分析,从课程学分设置情况、师资、教学内容、场馆设施、教学内容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最后通过对留学生管理者、武术教师及留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教学内容需求、影响因素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吉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课程进行课程评价与建议的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制定吉林省留学生武术课程的发展对策,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育深度以及增加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制定符合吉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课程发展的对策,为提升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提供参考。程欣泉的《上海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通过对认知途径调查、留学生武术教学内容调查和评价体系调查三个方面来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并以教育目的方面、课程建设方面、 教材方面、教学评价方面、在留学生武术专职教师的培养方面、 在留学生武术推广方式方面等六大方面给出对应对策分析,为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和措施。由以上几篇相关文献来看,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区域性差异性还比较大,东部发达地区教育质量高于西部落后地区,但整体来说,我国高校留学生武术教育水平低,不能满足留学生的学武需求,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

4.3.2高校留学生武术教育对武术文化的影响研究

王伟等人在他的《留学生武术课程传承传统文化》中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总和,是集历史、文学、哲学、伦理以及传统自然科学为一体的综合体现, 中国武术赋予了传统文化跳跃的音符,以一种肢体文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留学生的武术课程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留学生的武术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推动传统文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同时能够让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多元化,更能提高武术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促进东西文化交流。[8]汪军在《论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中提到分析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对我国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文化价值的认同、及体育人才的国际流动和树立良好国际声誉等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9]由此看来,对外国留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教学层面上,而应从整个中华民族对外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层面来开展活动和研究,以此展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4.4高校武术师资和课程的研究

近来,高校武术教学受到冷落,究其原因是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深受国外武技与强势文化的侵袭,引进西方体育项目(如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却忽视了我国传统的武术运动,把我国本民族优秀的运动项目武术丢掉了,不少学校武术教学已成了可有可无的现状,部分专业教师改行转投其他体育项目,学生学习武术锻炼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尴尬境遇不得不引起国人的反思,是我们的教学改革出现偏差,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等。[10]针对如此状况,对我国近年来关于高校武术师资方面的文献做一下分析对如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教师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张亮亮等在《高校武术教师面临的危机及发展策略研究》中对高校武术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指出了当前高校武术教师所面临的危机:传统思想观念跟不上体育教改发展思路;掌握的武术技能水平难以匹配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教材内容老化不适应学校武术教育; 武术科研能力应用脱节于武术事业的发展;掌握外语水平无法与武术国际化交流接轨等等。并提出应对策略:更新传统观念, 踊跃教改前列;踏实习练技能,提升教学质量;择优选编选材,适应学校发展;刻苦专研理论,达到与时俱进;提高外语水平,开拓国际交往等等。陶凌荣在《简析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提到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殿堂,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武术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的普及与推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武术教师素质不仅对当前武术教学具有重要影响,还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高校武术教师素质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11]通过调查与分析同样发现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应对策略。 因与上文的现状和策略基本相符,所以此处不再赘述。张云龙在 《上海市高等师范类院校武术专业师资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对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两所高师院校武术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所体育院系都开设了武术专项课,师资队伍结构能够保证武术专项课教学开展要求,但是师资的专业方向分布太窄,集中于竞技套路方向,在武术理论、散打和传统养生方面显得缺乏相应的师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专项教学中,技术部分学时少、内容多、难度大,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在习武时感到困扰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压韧带和腾空动作太难两个方面。理论部分的教学, 在课时的安排上是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大部分专项教师并没有按照计划来进行理论教学,忽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教学模式不正规,学生学习效果差,较难深层理解武术文化的内涵。学生的综合能力一般,其中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和武术专业发展能力并不理想。在专业核心能力中指导训练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三个方面还有待提高。而在专业发展能力中,学生的武术比赛和表演能力与创编能力皆较差,学生的武术专业资格证书(运动员等级、裁判、段位)不齐全,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12]我想两所师范院校的情况可能也是我国所有开设武术专业教学的师范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些问题,作者还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朱广收在《体育院校武术国际化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 中通过对武术国际化现状、体育院校学习武术的留学生状况及国际化武术课程的设置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武术国际化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得出高校武术教学没有相应的武术国际化规划, 课程目标也不明确,并缺少相关研究。留学生在体育院校选择武术课程建立在国内武术专业课程之上,主要为基本功、基本技术与竞技武术套路,课程内容单调,结构不够合理,教材缺乏。[13]体育院校对学习武术的留学生缺少考核、激励和认证机制。并对此提出相应策略。

4.5高校武术双语教学的研究

李立杰在他的《谈高等体育院校实施武术专项课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中从国家政策、师资力量、生源特点、教材体系、语言环境等方面,对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项课双语教学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体系不完善、学生外语基础薄弱以及语言环境缺乏等问题制约了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项课双语教学的开展。[14]吕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武术双语教学探析》讲到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武术实践的扎实功底、外语运用能力和对武术教学规律的认识是阻碍双语教学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建议明确武术双语教学目标,加强学科研究与建设。加强对武术双语教学重视和武术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区域特点,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注重高素质双语师资的培养。编写高水平的武术双语教材。借助孔子学院对外交流,提升民族形象。[15]杨啸原在《武术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一文中认为武术双语教学有利于国际间高校的文化和学术交流,有利于培养国际型武术人才,以及专业和学科发展;有利于武术的对外推广和武术学生到国外就业;它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实现教育国际化之必然。但是,由于存在教材编写难度大,双语型教学人才缺乏等问题。目前武术双语教学只能在部分学生和教师中进行。这说明我国高校武术双语教学的层次和规模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16]

回顾香港国际武术节论文 篇5

举办方为感谢多年来一直支持我们的“同行者”,今年大会将邀请十五年前的裁判员参加本届活动并合影留念。同时进行“庆15周年”香港国际武术节优秀教练员及(文武双全)杰出运动员评选,希望培养出更多武术社会活动家;并举行“庆15周年”武术书画艺术品大赛、“庆15周年”散打王争霸赛、武术节训练基地授牌仪式等活动,大会还为了减低参赛者的负担,取消自由行的会务费。把之前的万人赛事尽量向精品及高质量的赛事转型。

此次第十五届武术节,举办方还准备了价值100万元的礼品赠送给参赛运动员;其中奖金最高的当属“微武术王中王十万元现金大奖”。

可能有些读者会对微武术有疑问。传统武术都是要求有规定的套路,对于赛事的场地和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香港国际武术节本次微武术王中王比赛,却将本来的16米*8米的场地改为8米*4米,时间改为50秒以内,在这有限的场地和有限的时间内,有人就质疑,能把传统武术表演好吗?

其实真正的武术大师,是不在乎套路,不在乎时间和场地,信手拈来,出手便是招。香港国际武术节之所以敢于大胆创新的设置这样的比赛,最重要是让真正有功夫的表现自己,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真功夫。这样真正推进武术向实战型发展。

上一篇:分布式处理下一篇:军队中小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