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材编写理念论文

2024-05-22

数学教材编写理念论文(精选12篇)

数学教材编写理念论文 篇1

摘要: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使得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时期。然而, 对外汉语写作教材相对于其他课程的教材而言, 一是起步比较晚, 二是研究也相对落后一些。所以, 这样的局面已经不能满足对外汉语写作实践的要求。本文从以结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为中心的三种写作教材编写理念的角度入手, 分别选取《汉语写作教程 (二年级教材) 》、《外国人汉语过程写作》、《体验汉语写作教程 (中级2) 》三本主流的对外汉语写作教材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三部有代表性教材的范文的探讨, 希望能为今后对外汉语写作教材的编写提供一点新的思路。

关键词:编写理念,写作教材,比较研究

1 教材编写理念

1.1 教材编写理念的概念

教材编写理念是作者对整本教材的主要构想, 是作者对于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是作者本人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 不同的教材编写理念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教材结构的整体设计, 从而使得整本教材的编写思路、例文选材、综合训练、任务也会大不相同。

1.2 写作教材编写理念的发展

写作教材编写理念, 目前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结果教学法。较为传统, 其重点是在写作成品上, 强调语言的正确性、作文的结构和质量。如《汉语写作教程》系列。第二种是过程教学法。“过程法”组织教学, 不是让学生就某个话题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 而是提供充分的讨论、反馈、修改的时间和机会;老师不会进行干预, 使得写作活动成为一个复杂而又极具创造性的活动。以《外国人汉语过程写作》为代表。第三种是任务体验教学法。它是贯彻“交际法”的原则, 在教学中始终围绕具体的交际项目来确定训练内容。主张“情境创设”和“体验思考”两个核心理念, 以学生体验为中心, 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体验环节。以《体验汉语写作教程》为代表。

2 三本教材中级写作教材的编写理念的比较

2.1 范文的比较

如表1所示, 《汉语写作教程 (二年级教材) 》中的范文很多, 有81篇, 平均每一课都有5篇左右的范文。该教材设置了大量的范文, 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与模仿例文来写作。虽然范文多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料, 可以让学生模仿, 但也毫无疑问地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难以摆脱范文的固有影响。

《外国人汉语过程写作》一共有47篇范文, 该教材的范文都分得十分详细。比如, 在介绍议论文开头部分的时候, 会有议论文开头部分的示范;介绍说明文主体部分时, 同样会有专门的说明文主题部分的范文示范。这样的范文示范方式契合了过程教学法的理念。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每种文体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功能和作用, 自己应该怎么来写好每一部分。

《体验汉语写作教程 (中级2) 》中的范文大少, 只有第三课有一篇。该本教材是从任务体验教学法的理念出发, 不愿通过范文的设置而限制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思维, 希望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主动体验、积极参与, 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写作任务。但是学生没有范文进行参考借鉴, 不能够学习积累到正确的汉语语料, 难以写出完成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的文章。在学生的汉语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时候, 学生文章的正确性也不是很高。

2.2 语法知识部分的比较

如表2所示, 《汉语写作教程 (二年级教材) 》的语法知识讲解先是用“提示”概括说明本课的语法知识, 然后在例文后面的“解释”根据文章的事例具体解释语法点在语篇中的使用, 十分注重对语言点的清新阐述, 并且每个语法点都配以合适的例子来解释说明。这都体现了结果教学法强调语言知识、强调学生语言的正确性的特点。同时编写者循序渐进地编写语法知识, 按照“已学知识+1”的理论, 使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接受所学的知识。

《外国人汉语过程写作》没有语法点的讲解。太过于强调学生对于文体的熟悉和写作过程, 却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掌握很难得到提高。它过于强调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同时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语言使用的正确性。缺乏生词的注释和语法知识的讲解, 只有范文, 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需要学生自己本身有极大地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重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过程教学法的不足。

《体验汉语写作教程 (中级2) 》在语法点讲解的“语言形式”部分, 把语法点的展示和语言点的联系任务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它没有直接解释概括语法点, 而是在练习中设定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掌握语法知识。这正好契合了任务体验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这种形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相对而言, 该教材对于语言形式的涉及比较少。对于已经掌握了比较高的写作技能的中级水平的学生来说, 恰当地补充一些语言形式的知识, 也是大有裨益的。

2.3 写作训练部分的比较

如表3所示, 《汉语写作教程 (二年级教材) 》的写作训练的部分用写作指导部分强调了学生一篇作文中应有的内容, 要求学生的文章是生动具体的。并且用几篇范文来尽量让学生模仿从而使学生文章的准确性更高。并且该教材大多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可以让学生可以清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使写作顺利地完成。这都体现了结果教学法的理论, 这种理念注重学生写作的成品, 强调学生写作语言的正确性。

《外国人汉语过程写作》把一个完整的写作分为三个过程, 分别是课堂练习、课外练习、单元自测。强调每一个过程的重要性, 要求完成按时按量的完成每一个过程中的任务。并且每一个过程都有相应的表格与练习, 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检测。学生必须再完成了一个作业后, 才能进入到下一个过程, 这都恰好契合了过程教学法的教学理念。

《体验汉语写作教程 (中级2) 》在写作环节的设计中要求学生与同伴相互检测, 相互修改。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力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中完成任务。该教材大多是话题作文,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想法来自由地写作, 它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 体验写作的乐趣, 从而完成写作任务, 这是以任务体验教学法为出发点。

3 结语

本文从编写理论的角度对三套中级写作教材进行对比研究, 主要研究了分别以结果教学法, 过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为主要编写理念的《汉语写作教材 (二年级教材) 》、《外国人汉语过程写作》和《体验汉语写作教程 (中级2) 》。期望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 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法, 而是可以将多种理念方法一起借鉴。但这都是针对教材而言。由于教师在写作课堂的教学中, 不一定会完全按照教材的编写理论所体现的教学法, 可能会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晟.使用对外汉语写作教材的原则和策略[J].龙岩学院学报, 2011 (1) .

[2]陈作宏.体验汉语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 .

[3]刘若云.三套对外汉语中级写作教材范文的示范性考察[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

[4]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8) .

[5]田然.近十五年对外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编写理念评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7) .

[6]杨俐.《外国人汉语过程写作》的编写理念[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6) .

数学教材编写理念论文 篇2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部编教材”应当也可以做到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加开阔。“部编本”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出面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

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问题。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如何做好?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功夫就在这种“结合”上。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 “血肉”。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师们拿到新教材,会感到立意的确比较高了,也很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

教育部汇报时用了“润物无声”四个字。中央领导和评审专家对这一点是非常看好的。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再实际教学中,这也许不容易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此外,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一线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新教材也力图有所作为。我想老师们对这些都会比较关心,下面还会做专门的探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社会上对教材很多批评,说明关心,有些批评意见对教材编写有好处。但也有太多意见属于印象式或者经验论的,并不了解教材编写也有其规律,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教材编写需要听取意见,但不能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材编写启动阶段,我们对现行各个版本语文教材的普查和专题研究。比如人教版现行的语文教材,哪些方面可以继承吸收,哪些方面应当视为教训,都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编写组部分成员(人教社的编辑)还参与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是“百年教科书编写的历史”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有认真的清理总结,有些好的经验吸收到新编的教材中。比如新编小学语文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能激发孩子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语文的兴趣,有些素材就是从民国国文课本中取来的。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所谓“编研结合”,也体现在编写组和评审组的结合,特别是在后期,一些评审专家实际上已经参与到具体的编写工作中来了。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的过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组织工作主要是人教社小语室和中语室承担的,他们实际上是编写的中坚力量。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一再提醒参与编写的人教社编辑,既要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大家可能还习惯把这套教材称为人教版,其实和原来人教版相比,显然不同,有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30%以上。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

因为现在投入使用的只有一年级或者七年级教材,其他年级尚未发行,我们先从整体上了解一下教材的特色与思路,也是为了帮助老师把握结合各自的实际,用好新教材。下面,我还要从7个方面,比较具体地介绍新教材和以往流行的教材(包括人教版)比,“新”在何处,我们一线老师使用新教材,应当在哪些方面多加注意。

三、“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部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初中课文减少,30篇减少为24篇,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加强的5用意。

回到选文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2 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1.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 《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初中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

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一是课文,二是识字写字,三是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加灵活一点,也可以大致依照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但事实上除了汉语拼音需要集中一段学习,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教学应当有密切的结合。新教材小学的3个板块与初中的5个板块,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语文教材更清晰。

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主要考虑到综合性学习是新的课型,十多年前没有的,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

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

再说说单元的设置,“部编本”语文教材这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

大家会发现新教材的小学低年段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和课文三个板块。在实际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可以相对集中完成,识字写字教学和课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融合。条件较好的学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有单元设置,初中也是按照单元来组织教学。

“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 “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3 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教学中大家都不满意。所以“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

小学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一般有思考练习题,单元课后还有语文园地(包括:

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等,有的还有书写提示)。此外,就是“和大人一起读”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初中的单元设计栏目没有小学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单元,先是导语,4篇课文都有预习。课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设计7最引人瞩目的是旁批,还有阅读提示。

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二十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比较成体系。但在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 “干货”。某一单元每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于处理。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大家看看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每一课都有字词句分析积累,都有主题中心思想的探究,但阅读写作的方法都还是比较笼统的。例如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诵”,从一二年级到初三都是这样,到底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有什么方法?并没有提示;思考题中总是见到诸如“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之类要求,可是如何让学生怎样去“抓”、去“发挥”,也不见方法交代。修辞如“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之类,每个学期几乎大多数课文都这样讲,看不到其中可以模仿练习的方法,看不到教学的梯度。现在的教材的确存在问题,需要改进。“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4 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 “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部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有5个“渠道”。

第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5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如何去落实?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我这里只是建议大家备课时,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所提出的是总体目标与内容,共10条。比如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等等。对总的要求要先明确。还要了解各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那是更加细致明确的。每个学段都有5方面的要求: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要求是有梯度的。同样是阅读,每个学段要求的高低是渐进的,好像在重复,其实有深浅之差别,是螺旋式上升。老师们对这些必须了然于心。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之前,认真研读课标,对新教材所落实的每个学段、单元的内容目标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用好新教材。

接下来,老师们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这样,无论是教哪个学段,都能做到有全局意识,对整个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很清晰。做完这两项准备,就是第三步,再仔细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课。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比如识字写字,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课标都有阶段目标要求,这些要求也已经体现在新教材中,我们可以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一些教学点,做有梯度的排序。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其中有各种很具体的要求,包括识字量、笔画、常见偏旁部首、按部首查字典、笔顺、铅笔写字、硬笔写字、正楷、毛笔临摹,等等,都有必要细化落实到每一单元和课上。应当有一条选序渐进的线索,比如从铅笔、钢笔到毛笔,从正楷到行楷,从描红到临写,都要具体落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来排列组合。应当细致一点,实在一点,一课一得,重点突出。

再讲讲阅读,每个学段都有要求,但落实到教学,如何细化?如何转为教学中可以把握的点?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有感情地朗读”,怎么才做到“有感情”?在方法技巧上还是要具体落实。比如这一课要求朗读注重声调、停顿,下一课可以多联系把握节奏。不是绝对把方法的几个要求分开,但具体到某一课,要有重点。又比如,阅读中很重要的方法---默读,从三年级(以前是一二年级)就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其实这样要求还未能解决如何做到的问题。所以还要教方法、技巧,并落实到教学系列中。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比较5 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备课要先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有潜在的体系。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考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4.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 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现在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的确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

“部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

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5.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 “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11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导读”,改变以往那种 “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导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导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

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

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6.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老师们使用一年级新教材,都会很关心识字写字教学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这个字表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的角度来确定那些字必须先学。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结构等,看那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这300字大都落实在一年级教材中了。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这显然更加科学,也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老师们一定要关注300字教学的问题。

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的安排大约往后一个月,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有6课安排了音节词的拼读和儿歌诵读的结合,这是为了巩固所学的音节,也使拼音教学与韵文诵读结合,激发兴趣。注意拼音单元的生字、词只需会读、会认即可,不需要书写,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字形分析;儿歌的教学意在巩固拼音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不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一年级语文非常重要,也很难教,到底如何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编写组也希望听取一线教学的经验。

7.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7 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

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思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怎么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又是提示作文方法。

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到底怎么编写作教学?特别希望能吸收一线的意见。

以上说的是新教材7个方面的变化,或者创新点。也对使用新教材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老师们拿到“部编本”语文教材,有新鲜感,很自然会拿以前的教材来比较,然后想想怎么来教。这是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新教材的变化还是比较大,有些老师可能有心理负担。新教材的使用肯定会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会有些困难。但这会刺激和带动我们的教研,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从长远看,不但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老师自身,这肯定是一个专业成长的好机会。

数学教材编写理念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人本主义;立体化;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4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40

大学英语教学已经进入了“后大学英语时代”的说法在外语界已达成共识。教育部开展的几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及有条件高校针对大学英语教学采取的比如压缩基础课程学分等举措便是很好的例证。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后大学英语时代”特征有二:其一,大学英语作为基础教学的地位已开始动摇,即大学英语在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中的定位必须重新进行思考;其二,大学英语教学媒介已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媒介已日渐丰富,并且现代教育技术向外语教育领域的渗透大有取代传统教学媒介的趋势和呼声,从而最终可能由幕后走到台前。计算机关键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主导外语教学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将逐步演变成计算机主导教学的模式(陈坚林,2005)。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了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且强调“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也指出“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及“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大学英语教材的传统编写理念必须加以转变,使教材的编写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以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为此,新的教材编写理念必须紧密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形势,同时又要满足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要求。具体地讲,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通识教育为编写原则、以专业基础知识为编写内容和以立体化为编写形式。笔者将上述三项称为通识教育导向、专业基础知识导向以及立体化导向。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

1 . 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

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大学英语教材是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质量、高水准的优秀大学英语教材能够增强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甚至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纵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大学英语教材可概括为四代。第一代教材从1961年至“文革”前。这个时期的教材采用50年代的传统模式,以课文分析为主,以语法为纲,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代教材从1979到1985年。这一时期的教材仍基本沿用第一代教材的编写模式,但开始在教学形式上有所突破。第三代教材从1986年到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教材开始按大纲要求进行编写,呈现出系列性。系列教材除了继续强调阅读技能培养外,在选题和体裁上力求多样性,选材上趣味性、知识性与可思性并重。第四代教材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一时期教材呈现出两大特点:第一,多套教材并行,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第二,教材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纸质平面教材向以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立体式教材方向发展(陈坚林,2010:185)。

从四代大学英语教材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教材编写理念从注重培养阅读能力转向培养综合能力,教材的载体形式由传统上单纯的纸质平面教材逐渐发展到除纸质教材外还包括视频光盘以及网络版教材等立体化教材。尤其是第四代教材与前三代教材相比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教材编写理念,能综合体现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然而,由于受到大学英语迄今仍定位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四代教材的编写本质上还是遵循着同样的模式,即大学英语教学普遍使用的通用教材主要以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共核为编写内容,通过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的目的。如此的大学英语教材状况岂能满足深入推进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鉴于此,近年来已有专家学者开始考虑新一代教材的开发。比如,陈坚林在理论、结构和方法三大板块构成的立体教学系统基础上提出了他对第五代教材的设想。第五代教材被构想为一个综合性的外语教学系统,融听、说、读、写、译为一体,体现了基于对外语学习过程动态理解的教学理念,有望“以语言有声交流为教学起点,通过有意义的语言材料的输入,不同方式的交流互动学习、各种教学手段的循环利用和学生网络化自主学习使课堂学习得到充分的延伸和扩张,达到较强的听说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陈坚林,2007)。另外,为了满足《课程要求》里提到的“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市场上也开始出现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教材,但是这些教材与目前数量仍然庞大的通用基础英语类教材相比可谓凤毛麟角,也就难以对目前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英语教学的地位产生强大的撼动力。

2 .“三个导向”框架下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

对前四代大学英语教材历史演变的回顾及其遵循模式利弊的总结会给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些许启发。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应坚持与时俱进,通过教材在教学中的使用除了完成其组织课堂教学、提供学生学习内容以及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基本目的外,应将其最终目的定为通过教材的使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是说,教材编写理念应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认识到其所负载的社会责任。大学英语应该、也完全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杨春红等,2010:462)。为此,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理念需坚持如下导向,并将其融为一体,不可偏废。

2 . 1 坚持编写原则的通识教育导向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过分注重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而备受诟病。与之相反,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已引起关注。通识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广泛性和综合性,提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可理解为包含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以及优美情感等方面。可以说,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我国高校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识教育的一种体现。而《教学要求》明确提出的“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可看作大学英语教学向通识教育转向的信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2010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上,“英语教学是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的看法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并将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定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外语教育通识化转向的背景下,作为信息传递主要载体的大学英语教材是实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和目标的重要保证,理所当然也应体现通识教育理念,以通识教育导向为编写原则。在设计大学英语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体现外语教育的人文性。所选内容不但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还要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世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另外,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关注学生的多种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编写出更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外语教材,例如,针对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教材要着眼于增加人文方面的知识,做到文理沟通,在提高其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要体现其专业特点。以此为指导思想,可以设计出与其专业相关的大学英语教材等,从而达到满足高水平人才培养需求、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之目的。

2 . 2 坚持编写内容的专业知识导向

由于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英语教学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这就导致了目前大学英语基础英语类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教材市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通过对近几年新编或修订的、影响力比较大的教材加以对比,就会发现这些教材存在较大的雷同性,具体包括:第一,教材编写理念、框架、主题、难度等基本一样,因此出现了不少学校混合使用几套教材的现象。笔者所在学校就存在这种情况。综合课程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视听说课程及泛读课程采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第二,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材和英语专业教学的教材编写并无多大差异。其编写理念、主题、选材、教材框架、习题设计以教材难度等都非常雷同,唯一明显的不同就是课文单元加倍。显然,这并不能有效保证达到《课程要求》提出的通过大学英语教学使学习者“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培养目标。

如何才能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英国文化委员会曾经过调查后指出: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起来”(刘润清,1996)。这是新世纪对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间接为英语教材的编写指明了方向,即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上坚持专业知识导向是其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也曾撰文指出,以专业知识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在内容上要力求把握专业性、趣味性、新颖性和基础性的原则。由于知识的更新远比语言的发展变化要快得多,所以专业知识导向的英语教材不同于普通英语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大学英语教师今后的结合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永远无法取代专业课的教学以及短期内很难改变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地位,编写具有导论性质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教程则显得尤为必要(杨春红,2010:464)。通过此类教材的学习能够将大学英语教学和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从而充分发挥和实现教材在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方面的基础作用。

2 . 3 坚持编写媒介的立体化导向

教材的载体形式或可称教材编写媒介与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连。由于受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传统的教材编写主要以纸质平面材料为主,这无疑一方面限制了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教学得不到有效的延伸,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由,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限制。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新型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就被提到了日程上来。教育部2001年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曾指出,一本平面纸介质教材和一张CAI课件光盘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当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应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为高校教学提供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庄智象、黄卫,2003)。

关于立体化教材,国内外并无一种统一说法,但其目的相同:为学校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最大限度满足教学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形成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从其载体形式上来看,立体化教材是从传统教材(纸质图书)到音像、电子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多媒体、多模态的存储和呈现介质的转移和融合(陈坚林,2010:186)。笔者认为立体化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个性化、自主性以及交互性三个方面。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就内容而言应涵盖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以及试题库等,其呈现形式应有纸质教科书、音像制品以及包括电子图书、CAI课件、网络课程和资料库等在内的电子、网络出版物(杨春红,2013)。立体化教材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资料的丰富性和直观性使大学英语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环境的局限,让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得到了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需求或兴趣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选择和利用以进行个性化、自主式及探索性学习,从而达到《纲要》提出的“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人机交互”成为可能,因此,立体化教材扩展了交互性空间,实现了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以及同学间、师生间的“人际交互”的结合。最后,有必要指出,立体化教材虽是纸质平面教材的延伸,但并不意味着立体化教材就是纸质平面教材简单的翻版。根据其呈现方式的不同,编写内容要做到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只有这样,立体化的大学英语教材才能真正克服以往教材形式的单一,增强其适用性,在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性要求的同时,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推进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帮助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 结论

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是保证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促进社会需求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工程。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传统教材的编写理念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今后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应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便利,坚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其编写理念,在教材编写原则、编写内容及编写媒介上充分做到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立体化形式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与以往教材有质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助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才能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驾护航。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与教师发展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有研究显示,英语教材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能够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国红延、战春燕,2011)。传统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迫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在反思中孵化了新的教材编写理念,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限于篇幅,本文只具体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应具备的教材编写新理念,而对于教材如何作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等其他问题我们将另文探讨。

参考文献

蔡基刚. 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问题研究[ J ] . 外语研究,2 0 1 1 ( 5 ) .

陈坚林. 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J ] .外语电化教学,2 0 0 5 ( 4 ) .

陈坚林. 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第五代教材研发构想[ 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2 0 0 7 ( 5 ) .

陈坚林. 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 M ]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1 0 .

国红延、战春燕. 一项关于大学英语教材对教师发展作用的调查研究[ J ] . 外语界,2 0 1 1 ( 4 )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2-3-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杨春红、郑友奇、张维峰.后大学英语时代基础英语教学战略调整的思考——兼论语言教学向双语教学过渡的接口问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杨春红.媒体英语课程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现代传播,2013(9).

数学教材编写理念论文 篇4

第一, 强调知识的整合。

知识的整合, 主要体现在学科间、学科内知识的统整, 注重知识的迁移, 把握知识的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 注重知识的螺旋上升和循序渐进, 重点解决目标和梯度问题, 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第二,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习的自觉性, 激发学习热情, 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是我们所有教育的理想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而不再过分强调被动的接受和掌握。新课标教材中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精心设计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身边的素材,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充分探究, 通过细心观察、反复实验、搜集信息及分析信息等过程,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大胆质疑等精神, 增加学习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 因人施教, 提倡个性化发展。

在新课标教材中, 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发展和探究的空间, 利于师生开展教学活动、进行知识建构和再创造。新课标教材更具有科学性和开放性, 充分尊重师生对教材的自主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教材的编写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留下了充分的创造空间, 提供选择性学习内容和开放性的问题, 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理解以上新课标环境下教材编写的理念, 是做好同步教辅的前提。

自2001年始, 国家开始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准入机制。据统计, 通过立项审批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由80多家出版社出版, 涉及全国14%的出版社。而2003年开始的高中新课标教材由38家出版社出版, 占全国出版社的6%。随着义教新课标2011版的颁布, 新一轮新课标教材的修订、送审工作也随之展开。由此可见, 新课程标准的推进, 彻底打破了多年来人教社对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 出现了新课标下的多版本, 使得一个省内, 甚至于一个市内的同一年级同一学科选择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成为可能, 这就给新课标环境下的同步教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新课标环境下做好教辅, 是每一位教育类出版社的编辑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进, 同步教辅图书从内容到装帧设计, 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栏目设计上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使学生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在题目选择上除了基础练习外还推出了跨学科的综合题目, 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题目的创意上, 注重题目的改造, 加强情景设置, 引进新科技、新创造, 与时事紧密相连。那么, 在新课标环境下, 同步教辅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从而满足教学的需要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第一, 栏目安排和习题的选择要更加注重不同版本教材的特色, 使同步教辅的功能最大化。

从课改的理念和基本精神来看,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是学习的根本, 所以, 同步教辅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消化教材上的相关知识, 练习要由浅入深, 通过练习进行知识的反馈和理解。题目的选择和设置, 要强调新颖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注意区分各版本教材的特色, 在进行同步练习的同时对教材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辅助和补充。

第二, 注重评价的科学性,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评价方式的改变是本次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评价内容包括双基评价、活动能力评价、情感价值观评价以及过程评价。评价不同于以往的测试, 不再以简单的分数来判断, 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看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第三, 强调学科间和学科内的综合, 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

任何事物都不是只有一个指向, 从不同的维度出发, 能发现不同的知识和原理。新课改的方向不在于仅仅呈现知识本身, 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去发现其中包含的知识。

第四, 注重拓展与深化, 留给学生更大的创造空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以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呼唤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新课程的观念和学习模式都要满足这种需求。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模拟真实情景的学习活动, 使知识内化, 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在这个过程中, 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创新意识。

中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靠教材教辅在支撑。教辅的生存之道, 在于有创新, 在于针对性强, 在于完善它的教辅功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教育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日新月异, 对教材、教辅出版社和相关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只有提高自身的素养, 加强多方面的修养, 精于学科的研究, 熟悉教学环节, 了解教育发展的趋势, 多与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联系和沟通, 及时反馈读者的信息, 才能把好图书出版关, 多出优秀的、高质量的教辅图书。

摘要:一定时期的教材体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材编写的理念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新课改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 因此, 在编写教材时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理念。

关键词:新课标,教辅出版

参考文献

数学教材编写理念论文 篇5

教材编写意图

1.例1。

编写意图

(1)在购物活动中引入“小数乘整数”。

教材创设学生喜欢的“买风筝、放风筝”情景,引入小数乘整数的学习。其教学功能有二:①“买风筝”活动不但能引发小数乘整数计算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计算的兴趣;②利于学生根据熟悉的“元、角”之间的进率,将“3.5元×3”转化为“35角×3”来计算,为例2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做准备。

(2)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解决买3个风筝要多少钱的问题,多数学生只会列算式“3.5×3”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但不会计算。这时,他们可能会用已掌握的小数加法、整数乘法或其他方法来计算。教材呈现了三位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体现了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的课改理念。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数学信息(风筝单价及要解决的问题)引入小数乘整数。

本例的教学可分两步进行:①让学生了解主题图展示的数学信息。教学时,可将画面上的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及单价用课件逐一动态显示。也可用吹塑纸(背面沾上水就能贴在黑板上)剪下4种不同形状的风筝,逐一贴在黑板上,并标上价格。②根据了解的信息,设计用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教师可提问:“你喜欢哪种风筝?你想买几个?你会算出要付的钱数吗?”由此引入小数乘整数的学习。

(2)放手让学生利用先前知识经验独立解决“买3个鸟风筝要多少钱”的问题。

学生虽然不会计算“3.5×3”,但利用先前经验,有办法算出买3个鸟风筝需要的钱数。因此,应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独立求出3个鸟风筝的钱数。学生的解答思路除了教材上显示的三种外,可能还有其他方法。如,有学生这样解答:“4元×3=12元,5角×3=15角=1.5元,12元-1.5元=10.5元。”这些解答的方法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个性化的思考结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3)引导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

学生解答后,应将主要的几种解法有序地、整齐地显示在黑板上,或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法作出评价,并从中选出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如35角×3)进行重点分析、说理。先让用该法解答的学生说,然后教师帮助学生用简洁的话总结、概括:先把3.5元转化为35角→再计算35角×3→最后将结果105角换成10.5元。

这样的说理活动经常进行,就能培养学生有序的说算理的能力。

2.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帮助学生弄清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本例的设计分为两个步骤:①用转化的方法将“0.72×5”转化为“72×5”。教材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转化成整数来思考?”即如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②用动态竖式揭示原理。为了使学生理解转化过程中每一步的依据,教材显示了用竖式计算0.72×5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看到:①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就转化为72,这样就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②由于因数0.72的扩大引起了积的扩大,所以,要使积不变,必须把扩大到100倍的积“360”缩小到它的1/100。

(2)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要点。

“做一做”中的第1题,运用对比的方法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整数对比编排,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不同点有二:①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小数位数与因数中的相同。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部分末尾如有0,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末尾的零是不能去掉的。

教学建议

(1)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例1中的计算经验,特别是将3.5元转化为35角的经验来学习例2。

(2)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经验自主计算“0.72×5”,列出竖式,并尝试对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

(3)应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在学生理解上述算理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归纳用竖式计算的要点:①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②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③算出积以后,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3.例3。

编写意图

(1)选择与“米、分米”有关的校园生活――换玻璃为学习背景。

以换玻璃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其教学功能有三:①提供学习小数乘小数的生活素材。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乘法。②引起认知冲突。当学生列出“1.2×0.8”的算式来求长方形玻璃面积时,问题油然而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促成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再一次用转化的方法把1.2米、0.8米转化为12分米、8分米,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使学生又有了一次用转化的方法来学习新知的体验。③更换橱窗玻璃是校园生活中的平常事,借此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保护校园环境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中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活动:①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整数来计算吗?”引导学生在例2的基础上再一次想到用转化的方法,将两个因数同时转化为整数,再进行计算。②动态显示“1.2×0.8”的竖式计算过程:先将两个因数1.2和0.8,都扩大到各自的10倍,变成12和8,然后求出积,使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到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到100倍;最后再看积,由于积已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要使积不变,必须将扩大后的积96缩小到它的1/100,得0.96。

(3)引导学生归纳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在1.2×0.8的竖式下面精心安排了一个探讨性的问题:“看一看,因数和积的小数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找出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关系,悟出小数点位置的正确处理方法,为概括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即例4做好准备。

教学建议

(1)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学习。

本例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过程:

①让学生看图,读懂图意,准确地叙述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具备吗?②给足时间,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主尝试计算1.2×0.8。③组织学生共同研讨1.2×0.8的竖式算法及算理。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可先让2~3位同学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并简述其中的道理。如,有学生可能这样思考:

这个过程表述的各个算式虽然不如教材呈现的那么简单,但它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然后指导学生看书:

请学生对着书说一说“1.2×0.8”的计算算理。

(2)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关系。

教师出示:

提问:“两个算式中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为合乎科学地处理小数点的位置提供操作上的依据。

4.例4。

编写意图

(1)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小结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如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教材没有给出统一的法则,只要求学生能合乎逻辑地进行计算。如何才能合乎逻辑地进行计算呢?这必须让学生掌握计算的一般方法。为此,教材组织学生应用交流的方式,按一定的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这个序以图、文、式并茂的方式呈现在师生的眼前: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根据积和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在前面用0补足。

(2)利用例3后“做一做”中的练习引入本例的学习。

本例学习之前,学生已进行过一定量的小数乘法练习,特别是例3后面“做一做”中的3道题,学生记忆犹新。教材及时将学生已做过的习题作载体,小结出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这样处理,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又达到了省时、高效的教学目的。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有序地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时,可按先放后收的办法进行。

①让学生对照自己完成的3个乘法竖式(例3后面的“做一做”),自言自语地或与同桌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算的。②在学生个体的或小范围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教师这时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序地归纳:先干什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干什么(给积点上小数点);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根据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相等的关系);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办(在前面用0补足)。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有序进行思维和简明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2)以上总结的计算方法,不要求学生记忆,学生只要按上述逻辑性的操作流程进行计算就行了。

(3)关注小数乘法计算的难点。

“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么点小数点?”是小数乘法中的难点,本例结合上面“做一做”中的0.56×0.04,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应提醒学生注意:①要数清楚两个因素中小数的位数,弄清楚应补上几个0。②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把小数末尾的0划掉。

5.例5。

编写意图

(1)创设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入倍数是小数的学习。

教材主题图以生动的画面向学生讲述非洲野狗追及鸵鸟的故事,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继而发出善意的担心:“追得上吗?”由此导入倍数是小数的学习内容。这一情境的创设,体现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课改理念。

(2)使学生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教材以“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素材,给出“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的信息,使学生从具体事件中领会有时用小数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

(3)让学生通过验算检查计算的准确性。

教材通过女孩提问:“我算得对吗?”引出验算。验算的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其实,验算还有其他方法,如,对着原式再做一遍。再如,用观察法,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7.28是错的。这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按哪种方法验算,只要会用合适的方法验算就行。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自主阅读、表述题意。

与例3的学习类似,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表述的空间。学生表述题中条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时,应着重请学生说一说“1.3倍”的含义。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验算。

当学生列出竖式算出56×1.3的积后,可提问“你用什么方法说明你做对了呢?”或者,利用教材提供的错例,请全体同学评判:“她算对了吗?”然后让学生用已掌握的验算知识对56×1.3的结果进行验算。在学生自主验算的基础上,请他们说出不同的验算方法,并组织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小结。

(3)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两道改错题时,可分两步进行:①先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整体感知算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如,算式“3.2×2.5=0.8”中,两个因数都大于1,积肯定大于1,而积却是0.8,所以一看算式就知道是错的。而算式“2.6×1.08=2.708”中,第二个因数略大于1,积2.708比较接近第一因数2.6,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也相等,凭观察,算式可能是正确的。②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一方面验证算式的对与错,另一方面验证自己观察、判断水平的高与低,长期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会有显著提高。

6.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配合例2的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运算技能。练习时,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点:①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如果末尾有0,再把0划掉。②算完后,应检查积的小数位数是否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如不同,应找出原因,看看哪一个计算步骤上出了毛病,并及时改正。

第2、3题,是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技能用于实际的练习。第2题,是联系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源――教科书来进行的`计算活动。学生作业前,应让他们自主查出五门学科教科书的单价、然后再计算、填空。第3题的练习功能有二:(1)估测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要让学生正确应用估测的方法比较准确的估出来。如,学生用步测法去估:知道自己的步长约为0.6米,从自己家到学校约走多少步,用0.6米去乘走的步数,就是自己家到学校的大致距离。(2)通过计算自己每天、每周上学要走的路程,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一千米有多长的具体的感受。

第4题,是应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的练习,体现在操作上就是如何在积里点小数点的练习。本题利用表格的形式,把6组因数按扩大到10倍、缩小到原来的1/10、缩小到原来的1/100的顺序排列,使学生在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填积的过程中,清楚地知道,如果因数只扩大到原来的10倍,则积也扩到原来的10倍。表中第一组、第二组就是这种情况;如果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10,则积也缩小到原来的1/10。表中第三组、第四组就是这种情况;如果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则积也缩小到原来的1/100。表中第五组、第六组就是这种情况。

第5、6题是综合应用小数乘法和其他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第5题结合计量工具的认识以及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来计算物品的价钱。本题的关注点是让学生准确读出台秤刻度盘上表示物品质量的千克数。第6题是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来解决的问题。练习时,应提醒学生注意,算出70.5×6.4的得数后,不能先划去积中末尾的0再点上小数点,而应先点上小数点再划去末尾的0。

第7题,是小数乘法的笔算练习。

第8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也可以表示倍数的练习。通过两个已知条件“质量是蓝鲸的18.7倍、高是蓝鲸长的3.2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时用小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并且比较直观。

第10题,通过探索规律的练习,使学生明确在小数乘法中,第二个因数比1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小;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就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大。教材给出了两组习题,第一组中的第二个因数都大于1,第二组中的第二个因数都小于1。让学生经过计算,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发现的规律。

第12题,是应用第10题的规律来进行练习。通过这组练习,加深学生对所探究规律的理解。练习时,应提醒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因数,看其中一个是大于1还是小于1,然后再做出判断。

7.例6。

编写意图

(1)创设一个“狗帮助人们抓坏蛋”的情境,为学生求积的近似值提供素材,同时让学生了解到狗的嗅觉非常灵敏。

(2)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计算结果的近似数。

例题给出信息“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和问题“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值,只需知道它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同样,在解决许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当求出若干个小数的积以后,也不需要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让学生体会求积的近似数也是生活、生产的需要。

(3)指出积的近似数的求法和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觉细胞为2.205亿个为例,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建议

(1)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此,本例教学前,可组织学生做适当的练习,让他们回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为自主求积的近似数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述题意,自主解决问题。

主题图显示的情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教学时,应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题、读图,并用自己的话讲述题意、图意。如,学生说:“因为狗的嗅觉细胞是人的45倍,所以狗能利用它的十分敏感的嗅觉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学生把题意表述得越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揭示得越透彻,就能帮助学生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让学生自主求积2.205的近似数。

当学生列式求出“0.049×45=2.205”后,提问:“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如何求积的近似值呢?”先让每位学生独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数,然后请1~2位学习一般的学生上台解释取近似数的过程和理由,全体学生对他们的解释作出评价。这样,学生便在交流互动中,自主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8.例7。

编写意图

(1)由小数乘法的一步计算变为连乘、乘加、乘减的两步运算,提高小数混合运算能力。

前面的小数乘法,都是一步计算。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小数乘法以后,引入连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把小数的加、减与乘法融在一起,巩固加、减计算技能,提高综合计算能力。

(2)通过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学习连乘、乘加、乘减运算。

生活中需要用连乘或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这里选择学校图书馆用正方形瓷砖铺地为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解答第二问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路。教材呈现了连乘、乘加的方法,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尝试解释解答的结果。

由于本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所以,当提出“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以后,应为学生提供独立列式解答、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2)告诉学生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相同。

由于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不必讲太多的理由,所以当整数四则运算扩充到小数后,可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

9.例8。

编写意图

(1)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①给出三组算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②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2)应用乘法运算定律教学简便运算。

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例8安排了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一道比较复杂的小数乘法算式,如果能用运算定律进行变换,中间有些计算只需口算,这样整个计算就变得简便了。

教学建议

(1)在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学前,可以复习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学生说出后最好把这些定律写在或贴在黑板上。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三种运算定律中数的范围是什么。在学生明确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后,可以举出书上的例子,还可以让学生任意举一个例子,看看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是不是相等。从而得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然后着重提问:现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也适用了,那么在讲到这些乘法运算定律时,要理解包括哪些数?使学生明确,现在乘法运算定律中数的适用范围包括整数和小数。

(2)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

由于学生在整数一单元中已有了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础,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类推。教学0.25×4.78×4时,可以提问:这道题怎样做比较简便?启发学生想第一步怎样做,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在学生明确了原式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改写成0.25×4×4.78后,再提问学生:第二步怎样做,应用哪条运算定律?教学0.65×201时,也要提问学生怎样算比较简便。应用哪条运算定律。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然后说明实际做题时虚线框里的那一步可以省略掉。

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中,常出错的往往是乘法分配律。教学时,要注意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加强就题说理练习。如,练习二的第4题“1.5×105”和“1.2×2.5+0.8×2.5”都要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但在“1.5×105”中,是乘法分配律正向应用,而在“1.2×2.5+0.8×2.5”中,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10.关于练习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求积的近似数。练习时,提醒学生注意:①看清题目要求,按要求取积的近似数,保留小数位数;②计算要仔细、要检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第2、3题,是应用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第3题,通过计算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质量(35吨),又通过与“明明”介绍的当今一台手提电脑的质量(2.5千克)直观对比,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的惊人发展,激发起学好科学知识的热情。

第4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练习时应让学生看清题意及题中数据,思考清楚了再动笔。

第5、6题,是用连乘、乘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中有的条件比较隐蔽,学生需在分析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去寻找。如,第5题,饮料5箱,每箱24瓶;第6题, 4个成人和1个小孩。

第7题,是小数乘法的改错练习,题中呈现了两种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如在看到50.4×1.9-1.8时,学生容易一见1.9-1.8就算出结果,从而导致计算错误;又如在计算3.76×0.25时,容易点错小数点。因此,练习时,应再三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做小数乘法时,一定要算好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第9题,是用乘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中注明可以使用计算器,使学生感受到在计算步数比较多时,使用计算器比较方便快捷。

第8、11、12题,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实际问题。

第13*题,是一道开放题,要应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填空。答案不止一种。如:25.35=( )×( ),根据65×39=2535,可以有几种填法:

① 25.35=0.65×39

② 25.35=6.5×3.9

③ 25.35=65×0.39

数学教材编写理念论文 篇6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编写理念;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2-0012-06

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重任的品德教材,在教育民主化的过程中已走向了“一纲多本”,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然而,当前我国各种版本的品德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程度不一致。为推进品德教材改革,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品德教材的编写水平,需要对多种版本的品德教材进行深入地比较与分析。

根据地方区域与教材水平的不同,我们选取了八套品德与生活教材,它们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版)、广东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粤教版)、教育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教科版)、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上海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首师版)、浙江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浙教版)出版发行,希望通过对教材编写理念、价值渗透的比较分析,发现各版本教材的共性、特色与不足,为今后教材编写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教材编写理念的比较

理念是指导教材编写的灵魂,是衡量教材编写质量的基本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品德与生活课程定义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1],因此它应该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以及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基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倡导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真实生活的情境、道德困惑与认知需求出发,选择并设置融自然、社会与人文为一体的生态式道德教育活动,让儿童经历着感情触动——眼界打开——心灵洞开——生命感动——美善意识涌流等教育与成长历程。[2]从这一本源出发,国内现行各版本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以形式各异的活动设计、内容呈现努力回归生活。

依据课程标准对儿童生活的划分,下面从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以及动脑筋有创意等四个方面,以课文为分析单位,对上述八套教材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上图显示,各教材在内容的辐射面上均涉及到了儿童生活的这四个方面,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教科版在反映和体现四个方面的内容标准方面表现最突出,它不仅全面照顾到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内容,还充分体现了内容标准中的各项指标。

深入考察可发现,教材中的部分主题内容还停留在简单回归生活的水平,缺乏价值观的引导。例如,同样是“认识新学校”这一主题,有些版本的教材以对话的形式穿插了“愉快学习,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引导,而另一些教材则只是简单地呈现图片;同样是“指导有规律地过学校生活”这一主题,一些教材巧妙采用极富代表性的图片,配上琅琅上口的儿歌就将学生习以为常的学校生活转译为教材内容,既节省资源,又收到良好效果,而另外一些教材则大笔着墨,以几页甚至十多页的版面来介绍学生本已熟悉的学校生活。可见,教材编写者除了应考虑选材与编排的生活性,更应考虑怎样生活化以及教材如何转译生活的问题。

(二)活动性

新课标提倡以活动为中介,使儿童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并实现自主建构。在新课标的倡导下,目前国内各个版本教材的设计都体现了这一课程性质,每版教材都是由一个个主题活动单元组成,单元主题下又设有活动主题,从而让儿童通过活动进行学习。但深入比对发现,各版本教材在活动类型的采用和次数的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活动类型的选取和设计角度来看,各版本教材中的活动类型均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个别类型所占比重却明显失衡。如首师版的交流探讨型活动远远超过其他版本教材和该版本中的其他活动类型,而智力常识问答题类型在一些版本的教材中却几乎未出现过。从各版本教材中各活动类型次数的安排来看,江苏版在活动方式的分布上比较均匀,其中交流探讨型活动设计相对较多,体现出活动设计的丰富性和合理性。北师版和粤教版中,各种活动类型也均有设计,只是在总的活动数量上较江苏版少一些。

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各版本教材都设计了各种形式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思维活动。因此,有必要对各版本教材中的问题类型分布作深入比较与分析。基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同时,综合各教材已设计的问题,其大致可以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理解体验感觉型”“比较型”和“综合型”。

如图3所示,对比各个版本中的问题类型分布情况,江苏版、上海版、浙教版的教材问题类型分布比较均匀,相对而言,北师版、首师版、教科版的问题分布则差异较大。总的来看,所有教材中“是什么”型问题占相当大比重,其次是“怎么办”型问题,而“为什么”型与“比较”型问题则相对较少。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各版本教材在问题类型设计方面仍然是对知识、常识问题涉及得较多,体现了侧重于对儿童基础知识储备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关注。

(三)综合性

“新课标”的设计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织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三条轴线是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和“儿童与自然”。本研究以这三条轴线为依据对各版本教科书各组成单元进行分析和统计,一维度表示单元内容组织只限于一条轴线,二维度表示单元综合了两条轴线的内容,三维度表示三条轴线的内容都涉及到了。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见,除上海版和人教版外,其他版本教材的各单元都至少综合了两条轴线的内容。其中,粤教版有44%的单元内容涉及了三条轴线,是综合程度最高的。各版本教材基本都能把这三条轴线的内容较好地整合起来。以北师版二年级下册的“纸和环保”这一单元为例,由“纸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引出造纸的材料和工艺,展示浪费纸的后果是树林被过度砍伐,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引导学生从日常用纸中思考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儿童与自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保护森林、节约用纸的意识(儿童与自我),鼓励在生活中从我做起,并积极宣传节约用纸的观念,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儿童与社会)。

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有机地融合了品德、生活、科学、自然、历史、地理、艺术、常识、文学、卫生等学科内容中道德与非道德的内容,因此更接近于儿童的生活原貌。图5对各版本教材中跨学科的课目数进行了对比分析:

由图5可知,各版本每一课内容跨三个学科的情况出现最多,其次是跨四个学科与两个学科。具体而言,各版本教材对所侧重的学科则各有不同。其中,浙教版重视文学类的诗歌和儿歌,首师版则侧重人文地理以及传统文化的渗透。

(四)开放性

当前,各版教材图文并茂,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内容,而教材中又常常留有很多“空白”,如图例之后都会出现“……”“ ?”,甚至留空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这些留白是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道德践行的重要载体。因此可以说,教材的“留白”是充分体现教材开放性的一个维度。图6是各版教材“留白”出现的频次情况。

nlc202309021015

通过对八个版本教材的比较可以发现,江苏版教材中留白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是浙教版和教科版,频次最低的是上海版。各版本的留白形式多种多样,有对话性留白、评价性留白、探究性留白、延伸性留白、展示性留白、操作性留白等。江苏版的留白不只在数量上独占鳌头,而且各种形式也覆盖得比较全。浙江版的留白则比较侧重探究性,即引导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 思考带到课堂上,对话性留白则相对较少。教科版十分注重展示性,其留白的部分大多需要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完成。上海版比较特殊,它在每一年的下学期教材后安排了专门的习题式留白。

二、价值体系渗透的比较

品德与生活作为德育教材,意识形态属性是其根,价值观渗透是其本。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品德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探讨和思考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这一活动型综合课程中渗透价值观的教育,是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三大价值分布的比较

下面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分别置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以及儿童与自然的三维度下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各版本在渗透三个维度的价值体系方面程度差异较大。其中,首师版教材重视各类价值观的渗透与引导,其各类价值观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都是最多的,其次是教科版。而上海版注重儿童现代生活能力的培养,但在图表中显示其在“儿童与自我”价值引导方面程度较低。总体而言,所有教材中,“儿童与社会”的价值维度相对于“儿童与自然”和“儿童与自我”方面的价值观渗透来说,所占比重都要稍重一些。

(二)子价值分布的比较

在各个维度之下,各种子价值的渗透程度在各版本教材中的体现也存在差异。

从图8可以看出,教科版兼顾了各种价值观的渗透,其中自爱(包括保护自己、珍爱生命)、积极向上两方面特别突出,其次是首师版,该套教材均衡地关注到了有关自我的各种子价值,特别是对追求美的价值观指导尤为重视。综合来看,所有版本的教材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从图9可以看出,自爱与积极向上这两大价值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相比较而言,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勇敢坚毅等价值则关注较少。

对各版本有关儿童与社会的价值观渗透程度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浙教版突出了“热爱祖国”以及“文明礼貌”两个子价值的引导,但忽视了“乐于助人”“遵守规则”方面的价值渗透,粤教版则兼顾到了各个方面的子价值,尤其重视对“友爱宽容”“乐于助人”以及“热爱祖国”等方面的价值渗透,首师版则突出了“遵守规则”的价值引导。

儿童与社会维度下各子价值都得到了重视与引导,其中“热爱祖国”价值观的渗透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友爱宽容”和“文明礼貌”,再次是“爱亲敬长”与“爱护美化环境”。

至于儿童与自然方面,除上海版之外,各版本都关注到了“热爱科学”与“热爱自然”这两大价值观的渗透与引导。其中,教科版教材对这两大价值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且二者所占比例也很均衡。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价值观渗透程度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各版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都注意到了价值观的渗透引导,但却未能兼顾与平衡各种价值观引导的内容分配比例以及力度,尤其是某些价值观在一些教材中几乎是空白,而另一些价值观却所占比重极大,呈现出失衡的状态。

第二,深入分析会发现,各版本教材在渗透价值观方面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存在着优劣。譬如,有些教材中大量出现类似“不在室内跑和闹”“不能在大街上玩耍”“按时作息”“不过度看电视”等带有命令语气的句子,以此来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显然,这一做法略显生硬,依然停留在将道德规范强加于学生的水平上。当然,有的教材则巧妙地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活动等方式来进行价值观的渗透。

第三,许多版本的教材重视活动的设计以及形式的丰富,却忽略了价值观的渗透与适当引导。例如,有些版本为了吸引学生,设计了一些手工制作活动,但在整个手工制作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完全忽略了价值观的渗透,于是品德教材就简化为一般的劳技课本。

三、结论与思考

通过上述对各套教材的具体比较与分析,品德与生活教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自我:

(一)从简单回归生活走向理性回归生活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两个根本性问题:第一,回归怎样的生活?是儿童玩泥巴、堆积木的游戏生活,还是进学校、学本领的教育生活呢?作为引导学生过一种道德生活的品德教材需要更进一步地思考,选取哪些生活主题来进行教学更富有教育性;第二个问题是,该如何回归生活呢?是直接将生活场景搬入教材?还是在简单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与再创作呢?从已有的教材来看,有些教材的部分内容则存在着简单复制生活,甚至简化生活的现象。因此,在倡导“回归生活”的同时,我们还需理性地反思。

(二)从单纯活动走向复杂活动

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思考:怎样的活动才是最能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针对上述分析,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已有的活动设计:1. 注重活动的典型性。教材在充分反映儿童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典型素材的选取;2. 加强活动的综合性。在选取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之外,更应该注意开发能综合运用心、脑、手的整合性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的手工制作或者游戏娱乐;3. 重视活动的情感性。在活动中,需要充分挖掘和开发出能触动儿童内心世界、感动其心灵的环节或细节,融合情感与认知,真正培养儿童受用终身的品德;4. 实现活动的审美化。在进行活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活动本身所反映的生活美,同时也需要关注设计编排的形式美;5. 走向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在充分把握和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需兼顾社会生活内容的先进性,如消费、理财、休闲,维权、公民意识等。

(三)从面上综合走向深度综合

目前,许多教材中设置了融合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以及儿童与自然为一体的主题,也设计了跨越多个学科知识的整合性活动。但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透过这些活动内容的综合,其背后的价值理念是否得以整合呢?譬如,科学发展观指引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技术”与“物质”的作用,这一理念在各种活动中是否得到了体现呢?“工具”的隐喻依然隐藏在教材中。教材编写者需要反思自己深层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推进教材内容的深度综合。

(四)从盲目开放走向合理开放

在强调开放的同时,我们还需冷静地思考:这样的开放是否真正能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假如说,给教材留下过多的空白只是为教师提供了缩减教学时间的借口、为儿童创造了减少学习时间的机会,那么,这样的开放性设计就值得深入反思与改进。真正的开放应该是在保证课程与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适当的开放,真正的开放应该是对所有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全面开放,真正的开放应该是在精心设计活动基础上的合理开放。

(五)注重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渗透

根据已有的教材分析结果,在价值体系渗透方面,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均衡而全面地渗透各类价值观。教材的编写绝不能因重视生活与活动而忽视价值观的渗透与恰当引导;2. 创新价值渗透的方式。已有的教材在价值渗透方面,基本上都采用直接传递式,还需加强对隐性渗透式的创新与开发;3. 加强活动中的价值引导。我们在关注活动的有趣性之外,还需关注活动的价值引导性,必须将价值渗透与活动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潘雷琼、肖雅岱和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崔世杰参与了论文部分数据资料的统计与整理工作,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E].2011.

[2]刘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64-68.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606.

[4][德]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内容编写的思考 篇7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服务于学生的研究与探索过程。小学数学校本教材,既要能满足小学生兴趣爱好的要求,又要加入德育元素,将德育教育渗透入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良好品行的培养,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学校本教材开发的迫切性

目前,小学使用的教材版本很多,但教材标准统一,教学主要以基础数学为主,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学生厌学数学情绪严重,对数学失去兴趣;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个别学生不会学而学不会,由学不会到不愿意学、厌学的恶性循环。为此,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特长,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本校实际,根据本校教师专业特点与办学特色进行数学校本教材研究,合力开发、编制出一整套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学校本教材,使之真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切实提高本校的数学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数学校本教材开发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公共基础与多样化选择相结合的原则。

开发校本教材,应根据学生需求,结合教学实践,精选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培养每个学生具备必需的数学基础,满足多样化的选择。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

开发教材应注重本校学生实际,要淡化学科体系,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改变以静态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设计数学课程。注意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研究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切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能力培养上下功夫。

3.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开发教材应注意实效性,努力体现兴趣性要求,正确处理好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质的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并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校本教材开发推广实施模块教学

要改变数学教学的“一刀切”状况。对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内容上要注意与数学课程的衔接,做好知识的整合;要突出学校特色,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依据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教学课程。在课程设置时要遵循“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宽基础”,就是在课程的内容上要浅显易懂,难度、深度应适当。“活模块”,就是突出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将数学课程的内容分解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如,一笔画问题、几何中的计数问题、巧算问题等等。

四、在数学校本教材中加入德育元素

作为小学生,要从小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为此,要在数学校本教材开发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2)充分利用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3)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课上,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

五、把握数学校本教材的生活性——“使教学有生活味”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六、把握数学的美育性——“使教学有韵味”

数学是人类的智力体操,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数学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性等鲜明特点。简练、精确是数学的美。数学的基本定理说法简约,却又涵盖真理,让人阅读简便却又印象深刻。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和简洁性有助于思维的效率。

数学讲究逻辑美。学习数学还能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的数学也显示着它的模糊美。抽象给我们想象的余地,让我们思维海阔天空,给学生留有了思索和创新的空间。

数学上有很多知识是和对称有关的。对称给人协调、平稳的感觉,它们的形式是如此的匀称优美。正是由于几何图形中有对称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精美的建筑、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也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自然美,多彩的生活美。

小学数学的美育性,除了上述一些方面,还有其它美妙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和捕捉,就会发现数学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美,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既提高教学质量,又使教学韵味深厚。

七、可用作数学校本教材的部分内容

(一)兴趣数学:七桥问题(一笔画问题)

18世纪时,欧洲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哥尼斯堡,一条河流穿城而过,那里有七座桥。如图所示:河中的小岛A与河的左岸B、右岸C各有两座桥相连结,河中小岛D与A、B、C各有一座桥相连结。当时哥尼斯堡的居民中流传着一道难题:一个人怎样才能从一个地点出发一次走遍七座桥,每座桥只走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大家都试图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人们用好多年也解决不了。后来这个问题传到了瑞士大数学家欧拉那里。结果欧拉用数学不到2分钟就解决了,你知道数学家欧拉是用什么数学方法解答的吗?

(二)数学故事:奇特的墓志铭

在大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镌刻着一个有趣的几何图形:一个圆球镶嵌在一个圆柱内。相传,它是阿基米德生前最为欣赏的一个定理。

在数学家鲁道夫的墓碑上,则镌刻着圆周率π的35位数值。这个数值被叫做“鲁道夫数”。它是鲁道夫毕生心血的结晶。

大数学家高斯曾经表示,在他去世以后,希望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一个正17边形。因为他是在完成了正17边形的尺规作图后,才决定献身于数学研究的。

不过,最奇特的墓志铭,却是属于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他的墓碑上刻着一道谜语般的数学题:“过路人,这座墓里安葬着丢番图。他生命的1/6是幸福的童年,生命的1/12是青少年时期。又过了生命的1/7他才结婚。婚后5年有了一个孩子,孩子活到他父亲一半的年纪便死去了。孩子死后,丢番图在深深的悲哀中又活了4年,也结束了尘世生涯。过路人,你知道丢番图的年纪吗?”丢番图的年纪究竟有多大呢?

要知道丢番图的年纪,只要解一个方程就行了。这段墓志铭写得太妙了。谁想知道丢番图的年纪,谁就得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而这又正好提醒前来瞻仰的人们,不要忘记了丢番图献身的事业。丢番图也是古希腊最后一个大数学家。遗憾的是,关于他的生平,后人几乎一无所知,既不知道他生于何地,也不知道他卒于何时。幸亏有了这段奇特的墓志铭,才知道他曾享有84岁的高龄。

(三)数的巧算

数的运算是数学中一切运算的基础,它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的基础上,能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迅速地进行运算。不仅如此,还要善于根据题目条件,将推理与计算相结合,灵活巧妙地选择合理、简捷的算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运算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1. 巧用运算定律。

在数的运算中,可以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去掉或者添上括号,以此来改变运算的次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较简单。

如计算211×555+445×789+555×789+211×445

原式= (211×555+211×445) + (445×789+555×789) =211× (555+445) + (445+555) ×789=1000× (211+789) =1000000

2. 巧用公式计算。

(a+b) (a-b) =a2-ab+ab-b2=a2-b2。这个公式叫平方差公式,以后应用这个公式计算时,不必重复公式的证明过程,可直接利用该公式计算。

如计算3001×2999的值

3001×2999= (3000+1) (3000-1) =30002-12=8999999。

3. 巧用代换。

如计算:(1/2+1/3+……+1/1999)×(1+1/2+1/3+……+1/1998) - (1+1/2+1/3+……+1/1999) × (1/2+1/3+……+1/1998)

分析与解:这个算式比较长,相同的数比较多。我们用字母表示某些数,可以使算式简化计算。设A=1/2+1/3+……+1/1998, B=1/2+1/3+……+1/1999,则,原式=B× (1+A) - (1+B) ×A=B+AB-A-AB=B-A=1/1999

(四)观察找规律

如计算1+4+7+10+…+2008+2011的值

观察发现:算式中相邻两数的差都是3,像这样相邻两个数的差都相等的一列数叫做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和=(首数+尾数)×个数÷2,利用这个公式可以快速计算出等差连续数的和。这个公式也叫高斯求和定理。关于等差数列个数的求法是:个数=(尾数-首数)÷公差+1

原式=(1+2011)×671÷2=675026

如下图中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与解:观察左图三角形AC边上一共有6条基本线段, 那么三角形的个数就是6+5+4+3+2+1=21 (个)

(五)巧填算符

如在适当的位置添上“+”、“-”、“×”, 使算式成立:

1 2 3 4 5 6 7 8=1

分析与解:这道题的特点是等号左边的数字比较多,而等号右边的得数是最小的自然数1。可以考虑在等号左边最后一个数字8前面添“-”号,这时算式变为1 2 3 4 5 6 7-8=1,只要让1 2 3 4 5 6 7=9就可以了,考虑在7的前面添“+”号,则算式变为1 2 3 4 5 6+7=9,……以此类推,本题答案为:1+2×3-4+5-6+7-8=1

(六)中外著名数学家介绍

1. 韦达(1540~1603),法国数学家。

年青时学习法律当过律师,后从事政治活动,当过议会议员,在西班牙的战争中曾为政府破译敌军密码。韦达还致力于数学研究,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乘幂,带来了代数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韦达讨论了方程根的多种有理变换,发现了方程根与分数的关系,韦达在欧洲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1579年,韦达出版《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定律》。

2.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

祖籍是现今河北省涞源县,他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等,并且是一位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出的圆周率为3.1415926<π<3.1415927,这一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出误差的范围,是当时世界最杰出的成就。祖冲之确定了两个形式的π值,约率355/173 (≈3.1415926)密率22/7 (≈3.14) ,这两个数都是π的渐近分数。

3. 华罗庚。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华罗庚1924年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专家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苏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始,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

华罗庚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广泛的数学领域中都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他的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都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了推广优选法,华罗庚亲自带领小分队去二十七个省普及应用数学方法达二十余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数学教材编写理念论文 篇8

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文化的传播, 更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探究, 这不仅体现在数学教学中, 也体现在数学教材编写中。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下称“教材”) 中的“数学活动”, 是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传播数学文化、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等的重要载体。新教材在各章复习题部分设置了“数学活动”栏目, 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还注意了不同年级“数学活动”内容和要求的层次性, 为学生提供较多“做”数学的机会。所选活动充分关注创新性、探究性和多维性, 其形式除了有传统的观察、思考外, 还有画图、调查、阅读、操作等形式。由于内容定位与层次要求不同, 教师在处理的方式上也要有所区别。在提倡探究性教学、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今天, “数学活动”栏目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处理的?编写使用情况如何?在走进新教材以来, 我们确实有必要了解。本次调查报告的统计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 回收教师问卷32份, 学生问卷210份, 有效率均为100%。

二师生使用“数学活动”的情况交流

1. 教师使用“数学活动”的情况交流

第一, 在日常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没有一位教师经常使用“数学活动”这一栏目, 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使用情况也有所差异。城市初中有100%的教师会有时或偶尔使用, 农村初中教师有60%基本不用此栏目。

另外, 从学生方面调查得知, 8.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时使用, 42.8%的学生认为教师会偶尔使用, 但不能坚持, 48.6%的学生认为我们的教师基本不用此栏目。学生的反映与教师的表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再和教师平时备课中此栏目涉及情况考虑, 教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掩饰。

第二, 教师使用“数学活动”的主要渠道。

由表2可知, 绝大多数教师选择最省力的渠道——学生自学, 而较能有效体现知识价值和学生能力培养的主力渠道——结合多媒体拓展使用的教师却只占极少一部分。如果能合理使用多媒体结合学习, 不仅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教师还可将课程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化既创设出激起学生的情感, 又形成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教学环境。

2. 学生使用“数学活动”的情况交流

调查中发现, 城市与农村学生在使用“数学活动”情况方面基本不存在差异。通过学生反映得知, 只有当活动的内容有趣且易操作时, 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交流, 但不能坚持使用此栏目。那么, 为了使这一栏目不虚有其名, 何不以学生为主呢?

三师生对“数学活动”编写情况的意见交流

1. 教师对“数学活动”编写情况的意见交流

第一, 教师在平时备课中的关注度。

从表4可以看出, 100%的教师在平时备课中偶尔关注“数学活动”, 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把这部分内容纳入备课范围。显然, 教师在备课中对“数学活动”的关注程度如此薄弱, 此栏目的意义何在?这势必会影响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 教师对“数学活动”内容有效性的看法。

从表5可以看出, 教师对“数学活动”内容有效性的呼声并不高, 尤其是九年级教师均认为效果一般。可见初三年级这部分的编写内容还需进一步改进与优化。

第三, 教师对“数学活动”作用的认识。

从表6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教师能从辅助教学与渗透思想文化两方面认同“数学活动”的作用, 并且城市与农村初中教师的观点没有显著差异。但七年级教师更认为它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这可能与教材中“数学活动”相应的内容、形式相关。

2. 学生对“数学活动”编写情况的意见交流

第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关注度。

从表7可以看出, 所有学生对“数学活动”均表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统计中发现, 不同学校、年级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这表面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数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但值得思考的是, 是什么导致了此栏目中, 偶尔关注的学生占57.5%, 从不关注的学生竟达10%呢?

第二, 学生希望呈现的活动方式。

由表8可知, 同观察、思考方式相比, 学生更希望呈现交流与操作的活动方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为了节约时间, 很多知识与活动都被教师忽略了, 留给学生课后观察思考。导致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被掩埋, 师生、生生之间缺少合作互动, 不利于中学生思维的拓展。

第三, 学生对“数学活动”编写数量的意见和建议。

从表9可以看出, 学生认为教材中“数学活动”编写数量基本适中, 但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数量偏少, 希望适当增加活动栏目数量的愿望。那么, 这部分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该从何处得以满足呢?难道在数学学习中, 知识被枯燥的讲授充斥了,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没有施展思维的机会了?

四对本次“数学活动”调查的思考

教师在平时备课中, 对“数学活动”的思考不足, 偏注重知识的传授, 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其实大部分的“数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而如果教师从不对其关注, 或仅采取简单化的阅读方式, 不仅难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更难以达到新教材编写本栏目所体现的目的。对于教师和学生对“数学活动”编写的意见交流, 本栏目在编写上还应做进一步优化处理。是不是尽可能编排学生较感兴趣的形式呢?如在形式上增强开放性、操作性和探索性, 在内容上精心选择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富有操作探究意义的资源。使“数学活动”真正成为传播数学文化、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等的重要载体。

摘要: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下称“教材”) 在各章复习题部分设置了“数学活动”栏目, 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在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末,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徐州市两所中学 (城区初中、乡镇初中各一所) 七至九年级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针对教学现状, 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数学活动,内容,编写使用情况,调查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顾日新.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探究·拓展”栏目教学现状的调查及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 (15)

[3]关慧颖、郑殿国.多媒体如何正确运用到现代化数学课堂中[EB/OL].http://www.ntledu.cn/jiaoyuke/2010/0921/article_399.html

数学教材编写理念论文 篇9

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数学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数学界的关注。在新世纪国际课改的大背景下,中外各版本数学教材尤其强调以“问题情景”为切入点,课程目标特别突出以解决数学问题、发展学生各类数学思维为主要内容,如批判性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等。[1]问题解决是当前美国数学教育的核心部分,如美国加州版小学数学教材[2]中问题解决占据教材版面的25%以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学习内容的始终。英国把问题解决看作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和指导思想,而日本和新加坡把问题解决纳入教学大纲中。以上各国颁布的文件和召开的会议也都侧重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解决”,足见其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概念界定:真实世界问题解决

1. 数学问题解决是涉及大量学习过程和策略的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

蒙塔格(Montague,2006)将数学问题解决定义为问题呈现和问题执行的过程,强调问题要以恰当的形式呈现。[3]因为恰当的问题呈现暗含着学习者理解将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而梅尔(Mayer,2003)认为数学问题解决包括读问题、整合信息、制定和执行计划四个认知过程。学校数学课程的重点是数学问题生活化,即在真实的日常生活环境和故事性问题中,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呈现“最常见的问题解决形式”,而包含故事性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对儿童更具挑战性。[4]

2. 用认知模型诠释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数学问题的解决需协调好认知与元认知的过程,它涉及总结问题信息(要求去做什么)、定义和澄清问题(已知和困惑)、呈现问题(感觉是什么类型的问题)、拟定问题解决的方法(哪种方法在起作用)。[5]

詹妮弗(Jennifer)基于梅尔(Mayer)设计的数学问题解决模型以及蒙塔古(Montague)等人经过一系列成功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所证实的七种认知过程,在其有关问题呈现和问题解决的论文研究中对数学问题解决做了一个明确的范围界定,他认为数学的问题解决涉及问题的解读、问题的分析和整合、解决方案的制定、方案的执行四个基本阶段。它强调问题呈现对问题解决所起的关键作用,正如西尔弗(Silver)在2000年国际数学教师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呈现是学生深入理解数学问题必不可少的条件[6]。

综上所述,虽然各学者对问题解决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涉及发现问题、呈现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根据研究的需求,笔者认为真实世界问题解决(Real-World Problem Solving)不是简单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而是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澄清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促成知识的应用和创造。

本文选取了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称人教版[7])和美国加州版[2]四年级数学教材,基于“真实世界问题解决”模块的梳理,本文将从课程学段目标、背景素材的选取、内容编排、文本表征方式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对数学教材建设和一线教师教学工作能有所帮助。

三、比较维度

1. 课程目标的比较

小学数学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学习领域。为了研究的便利,仅以四年级“数与代数”领域为例,透过课程目标、内容展示和能力频数,分析两版本教材在问题解决能力要求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课程目标上,我国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描述较为模糊,无年级上的区别;而美国加州对此描述详细具体,有年级界限和实例。在内容展示上,加州版超前引入“代数”、“负数”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在能力频数中,加州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我国则倾向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具体内容如表1)。

2. 背景素材选取的比较

本文将真实世界问题解决的背景素材分为三种类型,即各学科背景、生活背景以及数据档案。两版本在背景素材的选取上都注重生活背景,尤其是社会生活部分。人教版题材选取的领域比较单一,而加州版更关注各学科背景和数据档案的取材,详见表2。

(1)相同点:都注重生活背景,尤其是社会生活部分的选材。由表二可以看出两版本在“真实世界问题解决”背景素材的选取上都注重生活背景,尤其是社会生活部分(表2),如加州版的出租车的收费标准(图1)和人教版的春游租车活动(图2)有着惊人的巧合。

图1呈现的问题是用右边出租车收费标准列方程解决20,25,30英里要付多少钱?这是用列方程法解决乘车费用的问题,同时包含对美元、英里的认识。素材来源于学生日常乘出租车的经历,关注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有助于解决数学知识在交通问题上的应用问题。

图2是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春游中租车问题。素材同样是选取学生最喜爱的春游活动,在这种真实场景中去解决真实的问题———哪一种租车方式最划算,贴近学生的实际经历,从小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

两版本都注重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不仅在自己身边,还可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将数学问题解决与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生活工具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与方法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去。

(2)不同点:人教版题材选取的领域比较狭窄、类型单一;加州版选材更广泛,侧重各学科背景和数据档案的取材。美国加州版“真实世界问题解决”模块不仅注重选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背景,也特别关注各学科背景和数据档案。美国加州版四年级教材有关真实世界问题解决的生活背景占48%(29/61),各学科背景占36%(22/61),数据档案背景占16%(10/61)。而人教版关于真实问题解决题材选取的领域比较单一,大都来源于生活背景,很少涉及其他的学科领域,忽视数据档案背景。因此加州版背景素材的选取比人教版更具广泛性。素材选取的广泛性一方面可激起不同层次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是因为考虑到了不同的背景材料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另一方面可淡化学科的界线,增强数学学科的综合性。

3. 内容编排的比较

内容编排是指某一具体的内容在教材中的编写和安排方式。[9]本文从“真实问题解决”在教材中的安排方式及其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两个方面对两套教材中“问题解决”内容编排进行分析比较。

(1)在教材中的安排方式。一是在整个教材中的安排方式。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一般把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放在每节课的“课后练习”和“生活中的数学”这两个部分,并与其他的模块混合在一起(如计算、数学思考等),主要是对每个课时所涉及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应用和提升;而美国加州版教材是在每节课的习题后加上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Real-World Problem Solving),并且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编排进教材中。加州版教材这样处理这一模块的原因大概有:突出Real-World Problem Solving(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的重要地位;作为课外积累数学小知识的重要来源(Data File);强调数学在真实生活世界中的应用;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二是在自身特色栏目中的安排方式。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一共有16章,每章包括3~6个“Real-World Problem Solving”,每个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的左边都包含主题词(Science/Art/Technology等),主题词后有提示语,提示语下有2~5个问题。其右边是真实世界的主题图,常包含问题解决中的信息和线索,如图3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的主题词是技术,其后的提示语告诉学生右边的电脑桌面显示的是四种常用的网络语言,提示语下呈现几个问题:网上哪一种语言应用最广泛;网上较少用日语还是西班牙语?右边是一台电脑,电脑桌面里有四种网络语言的用户数量。

这些突出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编排非常详细、有序,但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的主题词分类不明确,易造成混淆,如希腊的万神庙是古建筑中的经典,其主题词不是“建筑”却为“社会科学”。而人教版的编排相对而言就显得比较简洁,如图4体检时间的优化问题只有问题和5张图片。

问题:三位同学要去量身高、验视力,每项检查都要3分钟,他们至少要用多长时间能做完这些检查?

(2)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通过梳理两版本四年级教材共同的知识点和不同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详见表3。

两版本教材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个领域涉及了相同的知识点。加州版该模块的内容涉及四大领域的每个知识点,且方程与解方程的内容比人教版提前。人教版只涉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部分知识点。由此可见,加州版比人教版在该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范围更广阔。

4. 文本表征方式的比较

加州版更贴近真实世界、学生生活。中国《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可读性,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教材的呈现应在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文字等形式的同时,逐渐增加数学语言的比重”。[1]美国的NCTM标准对表征方式的要求与中国的基本一致,并且在教材中的呈现比人教版体现得更为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如图5和图6分别选自加州版“四国道路的长度”和人教版“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两图的知识点都涉及对大数的认识、大小比较问题。图5用文字、表格、图片、数字描述了法国、加拿大、西班牙和俄罗斯四国道路的长度,为问题解决提供直观的材料。而图6采用同样的四种表征方式描述了八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标出各行星的名称提供直观的材料。不同点在于加州版的图像表征都采用真实世界的实景图,无论是动物、食物、建筑还是人物都真实的、具体的;而人教版图片大都采用素描画、卡通画,如图4中的学生和医生都是一般化象征。因此加州版教材在图像表征上比人教版更真实、具体。

问题:根据各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

四、启示:重实用性、生活化,聚焦问题解决

真实世界问题解决生活化和实用性的区别在于:美国教材将问题解决置于真实生活的场景中;中国教材侧重学生综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1. 真实世界问题解决应注重实用性

将各学科知识融合进数学学科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中,淡化学科的界线,增强数学学科的综合性。小学四年级教材应选取多元化的背景素材,尤其是各学科背景素材的引入增加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的许多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学习的深入,其他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也就成为学生的“现实”。由于数学知识所具备的“基础性”特征,使得我们在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内容时经常遇到数学,或者在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时,经常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对某些特定的数学课程内容而言,学生已经掌握的其他学科知识中存在一些相关内容,可以成为学习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素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加深对所学数学的理解,反过来也将促进学生对于数学是其他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的理解。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将各学科知识融合进数学学科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中还有助于增加学生知识的总量,增强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2. 真实世界问题解决应强调生活化

(1)教材编写可选取广泛的生活素材,将问题解决置于真实世界中,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多元化的文本表征,可以将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变为学生熟悉的、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此外“通过多元表征对数学生活问题进行多样化的解释,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构建新的知识做好铺垫,从而降低外在负荷,增加有效负荷,最终释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总认知负荷,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10]。

3. 真实世界问题解决应聚焦问题解决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数学教师重要的教学方式

(1)真实世界问题解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问题解决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目的(在真实的世界中去解决真实的问题),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法(问题解决法)。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真实世界问题解决对数学形成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在真实世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如美国教材中有关“money”问题解决,通过自设一个方程和解方程两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用方程解决自己工酬问题,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据美国Snagajob.com小时工网站做的一个统计:美国小学有三成多的学生暑假从事各种社会兼职,这正印证了加州版教材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宗旨。

督促学生补充课外的数学小知识,提高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积累数学知识的意识。加州版四年级数学教材一共有16章,每一章的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Real-World Problem Solving)基本上都包括一个数据档案(Data File),如第一章数据档案所展现出来的数字卡片(Data Card)有鲸鱼的种类(蓝鲸,灰鲸,驼背鲸及虎鲸)、迁徙距离及数量,又有对灰鲸的介绍和两个排序问题(由远及近排列各鲸鱼的迁移距离;由小到大排列各鲸鱼的数量)。如果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鲸鱼的常识,将使两个排序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同时也加深了对“亿以内数的认识”。这就提示学生在课外多补充、多积累有关鲸鱼的数学知识。

(2)真实世界问题解决也是数学教师重要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真实世界问题解决”这一专题栏目,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真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学生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有用的数学知识,因此真实世界问题解决也是数学教师重要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12,65.

[2]ALTIERI M B,BALKA D.California mathematics grade(1—6)[M].New York:McGraw Hill,2008.

[3]MONTAGUE M.(2006).Math problem solving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Research report of the Access Centre:Improving outcomes for All Students K-8[EB/OL].http://www.k8accesscenter.org/default.asp,2015-05-13.

[4]MAYER R E.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M].Greenwich: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3.

[5]COLLEN M H.Fifth grade childrens use of reciprocal teaching to solve word problems in mathematics[D].Ph.D.The University at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11:20.

[6]KRAWEC J L.Problem Representation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of Students of Varying Math Ability[D].Ph.D.University of Miami,2010:4-6.

[7]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发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8]毕华林,辛本春.中学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编排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8(3):63.

[9]The new NCTM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2000)[EB/OL].http://investigations.terc.edu/library/components/principles_standards.pdf,2015-07-25.

数学教材编写理念论文 篇10

首先, 在某教材六年级“数学广角”单元的第一页 (图1) , 直接出示“文具盒放铅笔”的问题, 没有用“抽屉原理”作为标题, 令人遗憾。事实上, 抽屉原理, 或者鸽笼原理, 乃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它是一种普适的原理, 并非单纯的个别数学问题。时至今日, 它们已经成为了国际通用的名词, 业已成为人们的常识。不出现“原理”二字, 就将它弱化了。

其次, 要研究抽屉原理教材所应表述的重点所在:究竟是当作一种“知识”进行展示呢, 还是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加以呈现呢?

按照现在的处理 (见图1) , 仍然将它当作一种解题知识加以表述。思考的顺序是:

提出放铅笔问题直接给出答案用穷举法加以证明, 最后总结为“还可以这样想……”

这里, 只是把抽屉原理当作一个“问题解决”的个别例题进行呈现, 因而马上给出答案。最不妥的是把穷举各种情况作为论证的基础。然而, 抽屉原理并不是靠穷举各种情况再加以归纳出来的。恰恰相反, 学习抽屉原理的意义在于丢开穷举检验, 诉诸逻辑论证。

现在, 我们不妨将上述教材的呈现顺序反过来, 按照“四基“的要求进行教材设计。

标题:抽屉原理

●把4个苹果放到3个抽屉里, 会不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呢?

●小胖说:“我来放放看。”

●小明说:“不必一个个地放苹果, 我也能断定, 总有某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

●为什么呢?

●因为苹果比抽屉多一个。如果每一个抽屉里都只放1个苹果, 最多放3个。那么一定多出来1个苹果。现在还要把它放到某一个抽屉里去, 那么那一个抽屉就会有2个苹果了。

●小胖说:“是的, 我把各种情况都摆出来了。小明的判断是对的。”

●归纳:把N个苹果放到M个抽屉里 (N>M) , 那么一定存在某一个抽屉中至少有2个苹果。

以上的设计, 突出原理的普适性, 彰显逻辑推理数学方法的理性价值。

接下来, 还可以进行以下的数学活动。

标题:数学活动

活动1:现在有102个苹果, 要放到100个抽屉里, 试问是不是一定在某个抽屉里有2个以上的苹果?来得及把所有情况都摆出来吗?怎样论证你的结论?你知道是哪一个抽屉里的苹果数大于2吗?能不能肯定该抽屉里恰好有2个苹果?

活动2:某学校有400名学生, 问是否会有两个学生同一天过生日?

(分组讨论, 汇报总结) [这是教材里的一个练习, 不妨作为课堂活动让学生讨论研究。]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数学活动。事实上, 活动1呈现的情况可以是成千上万的, 根本无法摆完全, 但是, 运用抽象的演绎推理可以得出绝对肯定的结论。后面两个问题, 是要说明抽屉原理是纯粹的存在性定理, 只知其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 却不知道究竟是哪一个抽屉。也只知道某抽屉里的苹果数至少是2, 却不能肯定究竟是几个?也许102个苹果都放在某一个抽屉里呢!活动2是一个看起来无法回答的问题, 却给出了绝对正确的答案。理性的力量令人震撼。积累这样的数学活动经验, 并将之内化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将终身受用。

某教材的第二页, 出现了5本书放到两个抽屉的情形 (图2) , 并引申到了7本、9本的情形。这是否有必要?放入练习如何?遗憾的是, 教材呈现的情形越来越复杂, 却没有展现每章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制作极端情形。虽然教材的内容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 但也不能把落实“四基”的任务统统推给任课教师。教材应该首先垂范才是。

以下让我们来进行一些现代数学的注释, 也许可以写入教学参考资料, 供教学参考。

1.关于数学中的存在性定理和构造性定理

数学中有许多存在性的命题。它能肯定一些对象的存在, 却不能具体地构造出来。最著名的是高斯首先证明的代数基本定理:在复数域内, 任意单变元的N次代数方程, 必有N个根。但定理只是断言根的存在, 却没有指出具体的根是什么。另一种问题则不同, 比如鸡兔同笼这样的命题, 不仅知道此问题一定有解, 而且按照一定的方法, 可以把解具体地求出来, 即“构造”出来。这一类命题称为构造性的命题。中国古代数学, 擅长构造性数学, 善于用机械化的算法, 将问题的解构造性地算出来。

2.关于存在性数学命题的人文意境

存在性定理最美丽动人的描述, 可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获得。小学语文教材里收有贾岛的诗作《寻隐者不遇》, 其中写道: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句肯定药师必定在山中, 但是云深不知处。如果我们的教材里, 引用这首小诗, 是不是有助于对存在性命题的理解呢?是否有助于中华文化和西方数学的融合呢?教材能不能有一点创新呢?

关于中职数学校本教材编写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校本教材 教改 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13-02

数学学科的成功教育改革是学科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其在中职阶段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决定了这门学科在中职教学学科的作用。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不少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没有完全从“升学教育”中解脱出来,忽视了学生素质和习惯的培养,采取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手段,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没有归纳出搞好薄弱的中职数学教学的一般规律。这就迫使我们对中职的数学教材进行一种新的探索。

因此,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校本的教材改革就有其存在的必要。下面我就先对中职数学校本教材改革的思考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现有中职数学教材的特点

对中职的数学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了现有的中职数学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目标不合理

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没有突出数学知识与专业的联系,多专业一体化的教学体现不了专业特点,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如果按照数学课本的一贯编排,从集合开始学习数学,就未免太过僵化,如(1)汽车专业应多强调与汽车专业有关的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着重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讲解。对于这个项目,我校已经开始了尝试;从2004年第一学期开始就尝试以汽车班为试点,自行组织讲课内容,灵活选取不同书本的内容,针对汽车专业具体需要进行讲解。先从和汽车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立体几何一章开讲,重点讲解物体三视图及直观图的画法,让学生先来锻炼空间想像能力、绘图能力、计算能力。(2)面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可加强或提调一些与统计相关的知识,如指数函数的学习等。(3)电子专业着重简谐振动和简谐交流电的知识。

2.数学教学要求一刀切

教学内容没有多与生活实际情况接轨。教学要求只考虑进度,不考虑效益。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增加与生活有关,与工作有关的数学知识,数学例子。如在学习直线的点向式方程时,我在课件中就增加了卫星向地球发射信息的例子;学习中心投影平行投影时,我增加了太阳照耀、电影投影、手影、国粹皮影戏、手电筒、路灯的比较;学习排列组合时可用于揭示生活中各种彩票活动的实质等。中职学习应更贴近生活实质。

3.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中职学生的数学程度一般来说学习基础和能力较薄弱,在读中职的学生中,由于基础薄弱,刚入学时的成绩比较低,偏科情况比较严重,所以数学学习目的应该更加具有有效性,适当调整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降低和调整某一些利用程度少的教学要求,以满足学生、职业的要求,达到教与学的适应、教与学的促进、学与需的统一。

从以上看原有教材的各个特点,发现其结构体系和中职学生有比较大的需求差异。而教材是按知识本身体系组织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材中各章节进行一些新的探讨和编排。

二、具体的实施方案

1.规划

分析国家中职数学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研究学生学习需求,从业要求需求,学校整体发展需求,草拟数学校本教材改革的方案, 成立教材研究小组,选择教材改编策略。

2.校本教材编写

(1)根据大纲排出教材中各章节的教学的理想教学目标。适当删节或增加相应的专业意识浓的知识。以适应专业需求。如原有教材中第一章数理逻辑用语,就考虑删节。

(2)以章节为单位编制整章知识的主、支链结构,调整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

(3)以章为单位编制知识网络结构。

(4)根据知识的主、支链结构和知识网络结构编制各章节的“知识题库“。

(5)增加相关的定向阅读,关乎经典数学知识、数学趣题的阅读内容。例: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更精确地计算出“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三、实施方案的思考

1.调整教学目标,以适应校本教材的针对性强的特点。可采取按专业分模块的方法。如番禺工贸职业技术学校现就把数学教育模块暂时分为(1)高职班:专门为高职考试培训;(2)汽车专业;(3)电子信息专业;(4)其它对数学要求差别不大的一些专业。模块式教学会存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进度。教材的需求就有很大差别,使得大家不断地尝试选用不同的教材,这样倒不如我们按所需,编一套合乎我们要求的教材更来得得心应手。

2.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除了常用的教师灌输法;还可采用观察法:直接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相关的数学现象如银行利率变化;实验法:如学概率时,可以以丢硬币来研究字向上的次数与丢的次数的关系作为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对概率的感性认识。

3.多实践,多活动,多与其它专业接轨,如汽车专业班学生学习三视图时可借用某些真汽车零件或汽车模型要求学生画三视图。

4.可通过校本教材改革评价方法,实施多渠道评价,除了常见的考试评价,可提倡当堂实践,由学生自评、互评、集体评价。如番禺工贸职业技术学校22006年对汽车班立体几何的评价均是采取课堂小组合作动手做模型的方式进行评测,让学生每4人一组进行合作制作立体模型,可分工合作完成。

评价可从答卷、模型、合作程度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前进;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学生要求在群体范围内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用赏识评价去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巩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在感到非常快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真正成为21世纪的主人。而这种打破传统只靠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反而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通过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发,进行中职数学校本教材的改革,使数学课程在难度和广度方面具有不同水平。希望能使教学从中职学生的性质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突出和渗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更希望能面向社会实际需要、面向科技发展。能让中职学生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材编写理念论文 篇12

一、联系儿童生活实际, 选取生动有趣的素材, 让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几乎每个课题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原型引入的。

如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的教学内容, 教材提供的是一幅森林动物园的图片, 图片中都是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大象、小狗、小猴、小猪。问题是: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小朋友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纷纷行动起来。 他们通过分类知道了大象家来了4 只小狗、5只小猴、3 只小猪。 这样,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会了分类统计的方法, 进而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书上77 页关于花和水果的统计。

二、提供探索空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 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 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 ”苏教版小学数学遵循这一教学理念,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 在知识建构过程中, 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时,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为学生搭建认知平台

学生的建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来学习的, 没有或缺失必要的经验, 必然影响学生主动建构的兴趣, 甚至无法主动建构。 苏教版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生的现有经验, 现有的生活实际情景, 如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 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是动物运动会, 看了这幅图, 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以结合我们学校举行的运动会通过观察, 讨论提出:生1:我想知道运动场上一共有多少小动物。 生2:我想知道在运动场上一共有哪些运动项目。接下来让学生按照下面表里的分类进行整理, 进而让学生讨论:上面的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 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 分类的标准不一样) 学生理解了分类标准的不同再来解决茶杯的分类统计和图形的分类统计就简单多了。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 每一个新知的获得, 都少不了问题的提出。 以往的教材例题的分析、 解答都是一应俱全的, 而新教材则不然, 每一个例题都是将大部分的解答留下空白,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讨论、解决, 例题只是抛出一个新知, 抛出一连串的问题。

三、学习内容直观形象, 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低年级的学习过程要遵循‘ 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认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动作或感知是认知的起点, 是自主构建知识的关键的一步”。 学生这一认知过程的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学内容要直观形象, 以有利于学生感知新知识。 为此, 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尽量体现直观形象, 如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 教材呈现的情境图是四个小朋友在统计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多少个。 我报名称, 你们记下来。 第一个小朋友按照报的顺序直接记录下来, 第二个小朋友是分类进行记录, 正方形画一排, 三角形画一排, 圆形画一排。 第三个小朋友是用画表格打钩的方法记录下来。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让学生感受到谁记得既清楚又方便? 从而理解统计表的重要作用。

苏教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几乎每一个单元之后都安排有综合实践活动, 这是对以往教材的一个很大突破, 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新知的巩固,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脑、手、眼相结合的合作交流机会。 学生可以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 在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后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摸牌和下棋, 活动之前先让学生估计每种花色可能会摸到多少次, 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摸牌并记录结果。 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可以体验学习的乐趣。

苏教版的教材在编写方面从素材的选取到结构的编排都打破了原有的教材编写模式,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逐渐深入, 重视数学内容的承接关系, 循序渐进地处理数学内容。在新教材中还体现了统计的多样化,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贸易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PWM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