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

2024-09-19

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精选12篇)

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 篇1

党的十七大指出, 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强调, 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乡土教材是在课程标准范围内, 结合区域实际和特点编写的, 以地方性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宗教信仰、民俗风情、语言文化等乡土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从本质上讲, 乡土教材是区域文化艺术与人文特征的再现, 是传播、弘扬、保护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 大力开发垫江乡土教材对于打造区域特色教育、促进城乡教育统筹、服务川渝东部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开发乡土教材的重要意义

(一) 开发乡土教材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强调, 要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开发乡土教材, 对于垫江这个二元化结构突出的农业大县与工业后发县而言,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发展规划、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是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必要手段, 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实选择, 对于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事做人,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实践性功能。

(二) 开发乡土教材是打造特色教育的迫切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设特色学校, 发展特色教育, 是垫江教育实施“后发先至”发展战略的内涵选择。特色教育的核心, 是在特色文化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发乡土教材和打造特色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开发乡土教材是前提和基础, 打造特色教育是目的和结果。作为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试验县, 深度挖掘“千年古县”、“牡丹故里”等文化资源, 大力开发乡土教材, 既是垫江教育承担“先行先试、探路示范”的历史使命, 也是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特色教育的现实选择。开发乡土教材, 发展校本课程, 有利于促进“一校一品”, 加快形成以区域特色为基础、学校特色为龙头的特色教育发展格局, 从而促进垫江教育后发崛起、全面跨越。

(三) 开发乡土教材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必要之举

十七大报告指出,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市委三届六次全委全强调, 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文化的“软实力”, 其实就是经济发展的“硬功夫”。乡土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是深入挖掘和开发牡丹文化、千年古县文化的过程, 是弘扬和彰显“农民铜管乐之乡”、“书画之乡”文化艺术魅力的过程, 有利于培育敢为人先、自强自立的优秀人文精神。同时, 作为人口大县和教育大县, 高初中学生毕业后一部分会留在家乡, 一部分会求学他乡, 一部分会谋职异地。珍视乡土的价值观、热爱乡土的认同感以及发自内心的乡土情谊, 既是留守者建设家乡的精神动力, 也是求学者和谋职者宣传家乡、推介家乡、支持家乡的思想源泉。此外, 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也是开发垫江资源、打造垫江名片、提升垫江形象的过程, 对于垫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招商引资以及区域竞争力的提档升级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开发乡土教材的现状分析

2010年3月至5月, 笔者采取深入乡村走访、发放问卷调查表、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 对垫江县乡土资源特别是乡土教材的开发及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掌握了开发乡土教材的现实基础、有利条件, 摸清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丰富的乡土资源奠定了乡土教材的开发基础。垫江县历史悠久, 古迹众多, 资源丰富, 具有开发乡土教材的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历史来看, 垫江县系全国首批36个“千年古县”之一, 于2008年3月18日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千年古县”称号。二是从景观来看, 垫江县拥有华夏牡丹花海生态旅游区、沙坪油菜花海、黄沙白柚园林、宝鼎山森林公园等10余个享誉市内外的旅游景点。三是从土特产品看, 垫江石磨豆花、黄沙白柚、东印茶叶、永安咂酒等土特产品在市内外小有名气。四是从民间工艺文化来看, 垫江县系“农民铜管乐之乡”、“书画之乡”, 角雕、竹编等民间工艺文化积淀厚重。垫江人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这方水土, 为乡土教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巨大的需求空间提供了乡土教材的开发条件。城乡教育统筹的深入推进, “后发先至”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正在形成并将继续扩大为乡土教材的需求市场。一方面, 是课程改革推进之需。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已成必然趋势。乡土教材的开发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了平台, 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载体。另一方面, 是特色学校建设之需。按照垫江教育实施“后发先至”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 各级各类学校正在启动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建设特色学校, 离不开特色课程的开发和打造。据笔者调查, 全县95%的学校一致建议县上统一开发乡土教材。

3、单一的素质结构催生了乡土教材的开发责任。课程的功能应聚焦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上, 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社会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当今时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 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教材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现象相当严重, 导致学生素质结构十分单一。学生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 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了解甚少, 认识上存在陌生感, 情感上存在疏离感。据笔者调查, 57%的学生对“千年古县”缺乏认识, 43%的学生甚至不知晓此事;垫江市民郭胜雄的角雕艺术享誉全国, 但97%的学生竟不知此人;垫江系“牡丹故里”, 但73%的学生不了解牡丹栽培技术。学生对乡土文化的陌生感与疏离感及其引发的素质结构的单一, 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开发乡土教材的重任时不待人。

4、落后的发展态势激活了乡土教材的开发动力。自2000年教育部实施三级课程改革以来, 全国各地已经开发或编写了不少具有地方性知识特色的乡土教材, 乡土知识传承和乡土课程建设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 在重庆市40个区县中, 已有8个区县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 如:武隆县的《武隆旅游》、万州区的《我与世界》、綦江县的《腾飞的重庆, 可爱的家乡》、忠县的《川东重镇忠县》。目前, 垫江县仅有8所学校编写校本教材, 但大多系国学经典、文明礼仪类, 内容也多为复制, 缺乏创新, 且课时保障无力, 利用流于形式。与全国以及全市先进区县相比, 垫江县显然比较落后, 与城乡教育统筹试验县的地位极不适应。

三、开发乡土教材的目标思路

开发乡土教材, 必须立足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实际, 着眼于打造垫江特色教育, 突出“千年古县”、“牡丹故里”以及“农民铜管乐之乡”、“书画之乡”等文化特色, 着力开发一批能展示垫江历史文化风貌、反映时代主题、传承文化传统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乡土教材精品。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以垫江教育实施“后发先至”发展战略为指导, 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发展观为引领, 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 着力深度开发, 努力打造精品, 把乡土教材开发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城乡教育统筹、服务垫江特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平台。

2、主要目标。

(1) 打造特色教育。通过乡土教材的学习, 展示垫江风土特色, 打造城乡教育统筹亮点, 促进“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

(2) 丰富教学内容。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 改变课程结构,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丰富学校教育教学内容。

(3) 提高学生能力。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 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评判能力以及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4) 培养乡土情感。通过乡土教材的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乡土、建设家乡的情感。

3、基本原则。

(1) 贴近生活原则。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参观、调查、访问相结合, 以学生实践为主, 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 贴近教学原则。课程内容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具有知识性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基础课程以外的乡土历史文化、生产知识、旅游知识等。

(3) 贴近学生原则。乡土教材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理解能力相符, 要能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 培养个性化的创造精神。

四、垫江乡土教材的内容框架

开发及编写垫江乡土教材, 应当充分挖掘和整理垫江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民俗风情、语言文化、人物等乡土资源, 着力突出垫江特色。在内容选择和框架设计上, 大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古县古迹。包括32大寨卡、72小寨卡古迹, 明代高僧大智法师舍利塔, 驸马坟、公主坟, 高安顺河老街、永安镇梅家场风物古迹群、九龙天星桥清代民居, 裴兴摩崖石刻等的了解、探访、考察。

2、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太平山水牡丹的历史、品种、种植、观赏价值、药用价值、旅游打造;沙坪油菜花大观园油菜的品种、种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旅游打造;五洞唐家坡李子花品种、种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旅游打造;宝鼎山历史沿革、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打造等。另外楠竹山、明月山钟嘴寨、天宝寨、高安湫烟洞、白家湖岛之乡、普顺迎风湖等自然景观也可纳入介绍。

3、人物风情。主要包括夏帮谟、陈幼学、白勉、程伯銮、李惺、任鸿隽以及孙才新、刘德彬等垫江历代风云人物, 以及垫江地方语言、民俗习惯等。另外, 威风锣鼓、铜管乐、金钱棍、莲花闹、戏曲、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项目, 以及唢呐、抬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适当介绍。

4、土特产品。主要包括东印茶山历史、茶的采摘、茶的种类、茶的加工制作、沏茶饮茶文化、旅游打造;黄沙白柚种植条件、种植技术、品种优化、贮藏技术;垫江石磨豆花历史、种类、制作过程、佐料配制、品牌打造;永安咂酒历史、原料、生产流程、包装设计、特色打造;赵牛肉的配料、制作过程、包装设计、特色打造等。

5、民间工艺。主要包括角雕工艺的历史、锉皮、打磨、描图、雕刻制作过程和鉴赏, 以及垫江棕竹拐杖、大石竹编工艺等。

五、开发乡土教材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乡土教材的开发利用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 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 唤回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唤回学生学习的快乐感, 让教育回归到“以育人为本”的轨道上来。

1、乡土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语言文字表述尽量深入浅出, 简明扼要, 通俗易懂, 亲切自然, 笔调生动, 引人入胜;尽量多使用照片、图片直观介绍, 从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 难易程度恰当, 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乡土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加强探究式学习、社会实践课程实施力度, 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乡土教材内容的呈现, 运用真实的情境与虚拟的情境相结合, 有些知识不一定都写进教材, 教学中的补充、铺垫、搭桥工作可以留给教师、学生去进行, 鼓励学生想象和思考, 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猜想和论证。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 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和活动式学习, 留足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

3、乡土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教学自主权。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择授课的内容和授课的顺序, 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部分内容, 从乡土教学这一层面体现“一校一品”。比如桂溪镇可重点学习角雕工艺、石磨豆花、赵氏牛肉这几部分;新民镇、沙坪镇可重点学习“东印茶山”、“油菜花大观园”这一部分;太平镇可重点学习“太平牡丹”这一部分;鹤游、坪山等镇可重点学习“千年古县”这一部分等等。

4、课程评价标准应以过程学习为重点。乡土课程突出探究性学习方式, 不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空间, 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探索。所以课程评价必须重视过程的评价, 特别是情感、态度和责任心的评价, 淡化学习结果, 不做定量评价。

5、开发乡土教材应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建立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 县教委牵头组织, 县委宣传部、县科委、经信委、民政局、财政局、文广新局、旅游局、档案局等职能部门协作配合, 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开发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设立由财政拨款为主、社会捐助为辅的乡土教材开发专项基金。此外, 应将乡土教材纳入课程计划, 与其它课程同等对待。

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 篇2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合阳城关中学的XXX,我们子课题的名称是《合阳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交流中期研究情况。1 合阳县地处黄河流域,是《诗经》的发源地,几千年来,这片美丽的土地更是为她的儿女留下了许多引以为傲的的精神财富。可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漠然视之,相反,他们却热衷于过洋节,盲目崇拜和追逐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长此以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可能会断流甚至消失。所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土地的相关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最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选题的意义所在。(点2)

自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组织了开题报告,对各参研人员进行明确分工,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是开发出具有浓郁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教材名名称暂定为《魅力合阳》。我们就是要挖掘校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因素,校本教材所选内容,有《诗经》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历史名人等章节。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弘扬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目前进展情况:

第一阶段任务圆满完成。第二阶段研究工作将于8月底全部结束。在这一阶段,我们课题组围绕“合阳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展开了开发研究,并进行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今天,我交流的是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其中诗经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三个章节的研究工作。点3 一是诗经文化: 合阳被命名为“诗经文化之乡,中国爱情诗之源”。《 2007年合阳曾举办过“诗经文化国际研讨会”,国内外近百名诗经学者齐聚洽川研究挖掘诗经文化,形成了大量详实的诗经文化研究成果。诗经》中与合阳有关的诗歌30余篇,其中《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写的就是周文王与洽川太姒的爱情故事,《大雅·大明》篇写有周文王迎娶太姒的热闹场面。研究办法:

1、走访档案馆、县志办、宣传部等,搜集资料;

2、经典诗文朗诵;

3、语文教学;关雎;蒹葭;

4、社会实践活动。点4 二是民俗文化:合阳民间文化习俗根植于全县广大人民群众中,是合阳百姓文化、心理和感情的载体,是合阳在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具有纪念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功能。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以及民间风俗为合阳这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之地增添了一抹神奇的色彩。民俗文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多 项。(点5)

1、东雷上锣鼓、(铿锵有力、节奏紧密、仪式感强,是陕西省首批入选的省级非物质五年华遗产)(点6)

2、百良放河灯(6月15,用以祭祀河神,借此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和对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祈福):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收集相关资料,动手制作河灯。(点7)

3、提线木偶戏,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线戏;组织地方戏曲进校园活动;(点

8、点9)

4、跳戏:(点10、)合阳跳戏是合阳县的传统特色戏剧,是独存于合阳县的古老地方剧种,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点11、12),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跳戏又叫“锣鼓杂戏”,表演形式分为两种:一是广场跳(也称哑跳),只做动作没有唱词;二是上台跳(即开口跳),边做动作边唱。搜集资料,老艺人进学校现身讲成长历程。(点13)

5、血故事。省级非物质五年华遗产 “血故事”是合阳县新池镇坡南村特有的民间社火。据传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点14)“血故事”是社火芯子中的“武芯子”,它以鲜活、逼真、刚烈、激昂,甚或恐怖、神秘成为社火中的“压轴戏”。“血故事”主要突出“血”的特点,通过历史上滴血泣血的故事、传说来警世醒人。搜集资料。。

三是饮食文化:(点

15、)踅面;糊饽;辣子豆腐、(点16、17)(点18)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程,在我们这里尚处于起步阶段。校本课程深具地方特色,因校而异,符合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教育需求,没有现成的直接经验提供我们借鉴。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地开展一系列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和兄弟学校合力攻关,吸取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带动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提高校本课程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促进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为学校的整体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

开发合阳文化资源 加强校本课程研究

——《合阳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中期报告

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 篇3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校教育除了要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还要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汲取知识营养的同时,能够安全、健康地成长。我国一直十分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先后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就涉及学校和学生安全问题进行规范。自1996年起,我国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这充分说明,抓好校园安全工作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的共识。

但是,从当前工作现状看,安全教育没教材、安全知识不系统、抓安全教育不经常、教育方式机械呆板的问题仍较普遍。安全教育无论从教育内容还是方法途径上都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需要。为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甘肃省白银市一中汇总整理安全教育相关学科知识,借鉴吸收多年来抓好安全教育的先进经验,编写了《安全教育》校本教材,系统收录了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网络信息、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典型案例、顺口溜等一系列抓好安全教育的方法,以期为学校安全教育推波助力,为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添砖加瓦。

二、我校安全教育校本教材设计的基本情况

(一)校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1. 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包括:通晓交通法则是你出行安全的保障,别让江河成为你安全的杀手,别让火魔吞噬了你的幸福,时时警惕处处存在的校园隐患,时刻防范校外频发的意外伤害,遵守考场纪律就是维护知识尊严,心系公共安全,强化社会责任和国家意识,世界需要和平,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事故。包括:用安全健康呵护青春,不容忽视的亚健康,红丝带在飘扬,驿动的青春,远离毒品、珍爱安全,保卫我们的青春。

3. 预防和应对网络和信息安全事故。包括:用道德的钥匙打开网络的方便之门,用知识的熔炉铸就信息的安全之盾。

4.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包括: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5. 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包括:构筑校园暴力的“防火墙”,撑起安全的保护伞。

(二)校本教材的教学方式

1. 专题教育。充分利用专题辅导“主阵地”,积极发挥专题教育辅导在安全教育中的牵引、带动作用。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关于校园和学生安全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青春期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确定重点教育内容,明确辅导专题,加强师资力量,抓好专题学习教育。

2. 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文体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坚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加活动中坚持真善美、抵制黄赌毒,不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严防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陷井”。

3. 学科渗透。秉承思想教育工作“润物细无声”的优良传统,弘扬大安全、大教育的理念,将安全教育有机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教育等各个教育工作之中,形成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4. 齐抓共管。坚持学校、家庭、社区开展安全教育“三结合”,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沟通机制,真正形成抓好安全教育的强大合力。

三、校本教材安全教育应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安全教育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安全教育的目标在于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应变能力,它所包含的范围应涉及安全的方方面面。因此,安全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去整体设计,包括从高一到高三安全教育的内容与目标的确定、课程的开发、评价体系的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动等,同时还要考虑学校、家庭、学生、社会诸方面的差异。

2. 科学性原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选择安全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同时,安全教育内容的选取还必须科学、合理。

3. 全体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安全教育的个体,安全教育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引导和帮助每一个学生认识和理解安全的意义,重视安全、珍惜生命。

4. 主体性原则。调动学生参加安全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确保安全教育质量的前提。在实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

5. 实践性原则。安全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通过行为规范表现出来,并终身遵守。因而,我们教材设计上突出社会实践这一重点,组织开展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亲自体验等实践活动,努力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

(二)应用对象、内容及基本途径

1. 教学对象。白银市第一中学全体学生均为本课题研究对象。试行一年后,根据教育效果,在拾漏补缺的基础上,通过协调白银市教育局,在白银地区各个学校进行推广。

2. 教学内容。

(1)调查研究目前我校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和安全意识的培养程度,以及接受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

(2)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的研究。安全教育的内容规划,如果单纯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应该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两个角度着手。教师层面主要是教师自身安全意识的培养,教师应该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安全环境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塑造,才能将安全意识贯穿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每个学生。

3. 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和策略研究。

(1)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研究。

(2)安全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要让传统的知识课堂转变成安全课堂,需要探索合乎安全教育价值理念的安全课堂模型。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有机地渗透安全教育,努力做到知识教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不断领悟安全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经验的获取和积累的同时具有保护安全的能力。

(3)安全教育与学校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研究。学校工作要“以人为本”,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发展。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应探索“体验、传播、实践”的建构;学校应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创设多元的环境,让每个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安全教育应用的基本思路

1. 课堂灌输。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安全教育课,围绕确定的重点专题,有针对性地抓好专题辅导,使学生系统学习案例方面的知识,明确来自各方面的安全威胁,了解安全防范与自救的办法,有效躲避危险与伤害。

2. 主题实践。利用主题节假日,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活动。在学校活动计划中,要结合禁毒日、世界环境日、预防艾滋病日、安全教育日等开展各类专题安全教育活动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等。

3. 氛围营造。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如升旗仪式发言、黑板报、宣传栏、橱窗、校园广播等进行深入持久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4. 拓展渠道。对于专业技术性强的教育内容,下载安全教育讲座视频资料,外聘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邀请公安、交警、消防、交通、安监、法院等单位和部门的工作人员来校作安全、法制教育报告等。

5. 环境熏陶。发挥环境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功能,在校区规划、建设方面充分考虑安全文化元素,让安全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久处芝兰之室不知其香”,在耳濡目染下吸收安全文化理念。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课题旨要》

[2]王秀华.中学生安全教育手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 篇4

情境式教材的开发,必须围绕情境进行展开,任务选取必须源自于实际工作,内容必须依托企业作业标准。

1 情境式教材情境的开发

所谓情境,就是通过虚拟或仿真的环境,将工作过程呈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模拟的或接近真实的环境中体会工作过程,完成工作,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1.1 情境开发必须具备完整性

情境设计必须要源于实际工作,要呈现完整的工作过程,要将整个工作过程的环境、设备工具、人员分工、作业标准等进行全面地、系统地体现。如《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这本情境式教材中关于“汽车怠速不稳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情境,在名称上就能清晰地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我们需要按照教材中的情境找一辆车,设计怠速不稳故障,然后选取排除该故障可能用到的知识,列举在教材中。同时,将所用车型的维修手册与所需工具配齐,学生们根据情境要求,收集相关信息准备开工。这个过程的设计非常重要,要通过情境描述等环节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做。在开工前,需要将4S店服务顾问填写的接车单根据教学组织需要,重新设计到教材中,学生拿到接车单,按照内容引导,完成服务顾问的工作。之后,学生拿到任务单,按照任务引导,转变角色,进行维修,开始修理工的工作。最后,维修结束后进行总结。这个过程的设计,让学生时刻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完成所有的工作,使整个情境设计具备系统性,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1.2 情境开发必须具备可操作性

情境设计必须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具备可执行、可操作的基本要求,如果情境设计不好就会出现画蛇添足的现象,如某教材中的“情境一:发动机的分类与组成”,对于这个情境,学生不清楚需要做什么,也没有提供具体的任务信息。再如另一本情境式教材中写道:“在内容的选择上,力求与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衔接,同时较多地反映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内容。同时教材编写中加入了拓展、链接等内容,使学生不再只是枯燥地看文字,而是使所学内容更具象化,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搜集资料,包括:汽车发展概述、汽车概论、汽车设计开发、汽车与环境保护、汽车未来发展等,共11个任务。”针对这样的情境,学生无法进行创设,也无法完成具体的任务。另外从工作岗位考虑,学生找不到具体的对应岗位,因此不具备可操作性,情境设计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在形式上得到了满足。

2 情境式教材工作过程的再现

情境教材需要将工作过程进行再现。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都需要有严格的实施流程和标准,每一个工作的实施者,都应该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工艺去完成任务。在传统的师徒学习模式中,有一些师傅按照自己的经验去执行、教授,随意性较大,这就导致了某些工艺恶劣的质量。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没有严格地执行具体的标准。情境式教材,是教学组织的引导过程,是学生执行动作的依据。既然要呈现企业的实际工作,那么就必须将企业的作业标准和工艺流程完整地再现出来。

2.1 情境式教材作业流程与标准的融入

每个岗位都有具体的作业流程、标准、工作任务和要求,要将这些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呈现,首先要考虑所要呈现的岗位任务是否能够进行再现,是否具备再现的条件,是否具备情境的仿真设计等。如某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情境式教材中的“情境一:离合器”,从这个情境设计来说,没有体现具体的工作,是离合器的检修,还是离合器的制造,或是离合器的使用?具体信息不明确,工作过程就无法再现。如果修改为“情境一:离合器检修”,不仅能够明确任务,也能够将具体工作进行呈现。修改名称只是第一个环节,接下来需要对应作业的流程和标准,这需要根据实训车型,选取相关的标准。如使用16款捷达车,就要配备16款捷达机械维修手册,要将检修的流程和标准进行选取设计,融入每个环节中,而不是按照传统的经验来进行维修,要体现科学严谨的维修流程和标准。同时,要配备专业的维修工具,不能随意选取,要根据厂家的要求,选取修16款捷达离合器所用的专用工具。因此,在整个作业过程中都要将这些作业流程和标准融入教材之中,一些关键维修流程和标准要按照汽车制造厂的要求进行截取,要让学生按照标准的流程和数据进行作业。

2.2 情境式教材任务工单的设计

情境式教材要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和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尤为重要,需以企业的工单为核心,虽不能完全复制,但要遵循实际的工作过程需要。如《汽车使用与保养》情境式教材可以将企业的保养工单、材料工单直接融入教材中;《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情境式教材可以将4S店服务顾问使用的接车单、材料单、结算单进行重新设计融入教材中;《汽车保险与理赔》情境式教材可以将保险单、理赔单直接融入教材中等。这些任务工单的设计可以直接使用企业的模板,可以按照企业的模板进行必要的加工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真实地进行情景模拟,更符合企业需要。

综上所述,汽车检修专业情境式教材的开发必须体现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整性,在确保任务完整的前提下,还需确保情境的可操作性。有些情境设计,只在表面上满足了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可操作性,这样的情境设计就失去了意义。从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得出,在情境式教材的开发之前,必须要了解设计情境任务的要求、具体的企业标准和工艺流程,并亲自体会任务的完成过程。只有了解岗位、体会任务,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情境,才能够将企业文化、任务素材融入教材中。高水平的情境式教材,应该是真实工作的再现,时刻遵循企业的各项标准和流程,避免传统经验的发挥。以上是本团队在研究过程中的总结和体会,希望能够为情境式教材的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坚,齐守泉,朱建柳.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互动性教材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5(35):44-46.

[2]傅平.高职专业基础课项目化教材设计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2):140-141.

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 篇5

【摘要】“校本教材”要借重地方资源,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身边的事物为研究内容,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而自主开发。目的为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我校承担的《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是基于农村地区广大师生对家乡资源的熟悉与了解这一前提开展研究的。我们立足现实,体现农村特色,通过明确目标,制定方案,规范管理,精心实施。依托农村特色乡土文化与自然资源,通过资源搜集整理,研究讨论,操作提炼等环节的逐一推进,突破了校外资源与校内学生协调相融的瓶颈,取得一定的研究效果,初步完成《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三套校本教材,为后期此课题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关键词】 校本教材 开发研究 农村资源 地域特色 【正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统一设置课程,所有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课程计划、一套课程标准、一套教材,教材开发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难以顾及地方性。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小学教学为例,教学模式由封闭式、单一化逐步向开放式多元化的转变。教师千方百计的将各类农村资源引入课堂,特别是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株植物,一张照片、一个故事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为教师开展特色教学之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学校和

/ 25

教师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一规定给了学校在国家与地方教材之外开发校本教材的权利。为尽可能地满足乡镇、学校、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域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可能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成为学校、老师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选择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开发校本教材,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因素,要以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为基础,尊重教育规律。学生的兴趣非常广泛,开发者要针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因势利导,既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充分发挥,又能更多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学校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另一重要因素。校本教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自然地要反映一所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是一个区域文化的展现;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表征。通过深入挖掘学校、教师、学生、乡镇周围的一切可利用资源,科学的收集、整理、归纳各种文献资料,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教学活动的教材。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教材开发模式,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的课程。正是基于这样前提,在市区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我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材开发能力,以及农

/ 25

村学校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民俗民风、厚重的历史积淀,决定进行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以期能开发独具特色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教材。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的界定

农村: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居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群众,由于课题研究者生活、工作地域的局限性,本课题所指的农村主要指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的区域。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田园生活、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农作物种植管理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以农村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依托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教材。它能帮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教材突出学校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思想感情,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理论的假设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

/ 25

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农村小学教育的特色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课题的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材研究,同时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对学生开展特色教育的模式,成果在广大农村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打造农村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利用意识、文化创造意识,陶冶师生情操、丰富师生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3)通过课题研究,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发展提供基础;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4)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实现我校校本教材的内容积累、教材编制,便于形成我校特色教育。

3.研究依据(1)理论依据:

/ 25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并且鼓励对文化的认同和认识上的多元选择。但若要实施成功的教育,还在于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吸纳不同的优秀民间文化,兼容并蓄,使之成为小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

现代课程与素质教育理念: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意味着教育教学观念与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这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新课程正在致力于“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赋予教师参与教材开发的权力,有利于打破原有的、大一统的、缺失了民族性和乡土性的教学形态,可以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以营造出一种充满乡土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给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等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以上理论,为本课题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理论基础以及指导方向,直接作用于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2)政策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达到

/ 25

深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学校及其教师拥有了部分的教材开发的权力,教师也成为教材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就为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了政策的保障。

(3)实践依据:学生的发展是教材研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教材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地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教材。从教材开发到使用与评价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实践是知识之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的研发方向是如何让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懂得,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可以在书本之外,可以在课堂之外,可以在学校之外。为此,我校课题组将收集整理的各类素材,有选择性的在教学后动中进行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发现。在所试行的各类教学资源中,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农作物种植管理以及民间艺术、手工制作、名人轶事等内容深受学生喜爱。这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

(4)现实需求: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初级小学,学生为一至四年级,教师队伍小、师资力量薄、缺少文娱生活。但我们的学生探索欲望浓,动手操作能力强,田间种植管理条件充足,又有深厚的农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依托。为此,我们确立以低年级儿童认知特点为中心,进行农村小学低年级段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自然资源、农

/ 25

村教师生活背景,就地取材以手工制作、剪纸、农作物种植、村庄文化为研发内容,开发切实可用的校本教材,培养学生求知欲、操作欲、创造欲,服务我校教学工作,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开心地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意识。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并发展学生多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

2.通过研究,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并存的新格局,改变教师传统的课程理念,锻炼打造一支科研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加快“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步伐。

3.通过研究,开发乡土文化资源,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的体验,具备初步策划组织能力。学会选择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农村广大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4.《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为我校承担的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我们力争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体开发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有效促进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 25

1.家乡区域乡土文化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剪纸,贴画,柳条编织,玉米皮编织,昆虫标本制作,农村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

2.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社区传统资源:龙虎庄村千年古柏的由来与保护,网户庄书法协会的成绩与荣誉,前张司马村“小宝塔”的历史等)

3.田园生活与素质教育的研究。(特色植物种植及管理)

4.遵循教材创编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在1.2.3年级各选一个内容的校本教材初稿进行试点教学。在此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归纳和总结各年级校本教材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分解和有效组合,做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结合教材编排的系统性,进一步修订、完善使教材年级化。

5.拓宽校本教材的课外实践渠道,利用农村自然、人文资源,继承、发扬“人文历史故事”、“手工制作”、“特色种植”等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四)具体研究对象

我校为农村小学,学生为6——10岁儿童,学生年龄无明显层次变化,因此我校课题组决定,将所有学生均列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1.小学生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求知欲强。他们乐于模仿,渴望动手参与,对于创造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但是,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如:操

/ 25

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等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小学生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2.农村小学生从小开始接受家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从长辈那里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民间技艺,历史故事,名人事迹,文化传承,地名沿革,历史变迁„„

3.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小学生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他们熟悉家乡的树木、田野、蔬菜、庄稼、村庄、河流、鸟兽昆虫„„这一切都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为他们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

4.农村小学生有参加田间劳作的便利条件,他们简单的了解一些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懂得一点种植管理的知识,有机会看到农生产的过程,很多学生都有周末和爷爷奶奶到田间采摘、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收割的经历。劳动之余,老人还会给用草梗、柳条编织小物件,用苇杆制作响笛来取悦孩子。这一切都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小学生对农村各类资源都略有所知,但都一知半解,涉猎面不宽。渴望动手制作但又眼高手低。以为种植管理简单,可又难以独立完成。然而这些都不用担心,因为听他们的兴趣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才是学校、教师开展校本开发的保证。

(五)研究课题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采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收集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意见与建议,对农村小学剪纸、标本制作、风土人情、9 / 25

种植管理等校本教材的开发可行性进行调查及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明确校本课程与设计的目标,确定校本教材设计的内容。

2.文献研究法:搜集“乡村故事”、《宝坻县志》、“三辣种植”技术、管理经验、产业发展模式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理论专著和科研信息,指导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3.资源调查采风法。根据校本教材确定的开发目标,我校利用周末时间,组织教师下乡调查、采风和家访,要记载的内容有:文化名人、地方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技艺、历史故事)、历史变迁等。

4.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循环开发模式,针对研究进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实践、摸索和探究,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校本教材研发模式。

5.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探索,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寻找理论依据,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价值,做好实验资料的储备、整理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11——2012.12)1.成立课题组(李国栋)

2.制定科研方案、相关制度(人员安排:李国栋)

3.结合现有资源,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收集学生家长、一线教师对校本教材开发的不同观点和建议,确定校本教材开发实施的内容。(人员安排:李川泉、李林铭、苗春青)

/ 25

4.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3.2——2015.12)

1、专题研讨——对校本教材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取舍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行多次研讨,形成共识:以“农村特色文化”为主,以开发“王卜庄镇历史人文文化”为辅,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2、开发设计——针对我校农村环境特点,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发设计具体教材。

(1)编写王卜庄小学校本教材(2013.7——2014.6)。李林铭、李川泉负责编写《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部分;南守斌、白利刚、王丽梅、负责编写《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部分;苗春青、朱丽霞负责编写《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部分。

(2)校本教材编排与设计(2014.7——2014.9)李国栋、李川泉负责审稿;李林铭、苗春青负责文字校对与排版设计。

(3)校本教材试用(2014.9——2015.8)负责人:李国栋、李川泉

通过努力,最终编制完成三套校本教材:《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王卜庄东八村村名由来;《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民间剪纸、编织进课堂;《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王卜庄镇“三辣”种植三本低年级校本教材,并呈现课堂试用,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

3、实践运用——运用编写的校本教材,并及时进行修改、设计,验证实施效果。

4、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行为以及教材内容的实效性。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10——2015.12)

/ 25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并汇编成册。2.撰写研究报告。3.校本教材试用反馈。

(七)研究课题的措施

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为顺利完成相关研究,我校课题组采取了相关研究措施:

1.课题得到批复后,我们立即制定了课题研究与实施方案,使大家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与价值,明确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课题研究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我校为此召开了教代会,专门讨论课题研究事宜,批复研究经费,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同时安排后勤主任苗春青专门协调,保障经费及时划拨。

3.校本教材开发是一项集体合作的事业,需要群策群力。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与专家、校长及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集体智慧。许多社会人士纷纷提供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成为我校课题的编外研究成员。

4.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资源。利用班会课、研究性学习课以及学科大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到村镇开展活动,积极开发乡土素材。利用学生与教师熟悉了解农村资源的特点,将自然的、乡村文化的、田间管理的内容纳入我们的视野。追寻家乡名人成功之路,探讨人生价值;寻访旧时记忆,感受家乡化,参观技艺展览,学习手工制作。这样把涉及农

/ 25

村资源的文化教育序列渗透到学校教学之中,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5.开设讲座,聚焦乡土传资源。学校定期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学校邀请本地的老农民、学识老者到学校进行作物种植管理、乡土文化知识讲座,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爱家乡之情。最终把乡土文化汇集成校本教材内容,薪火相传。6.校本教材研发坚持有选择性。校本教材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的调动,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校本教材开发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了素质教育,加深了课题研究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理论性成果

“校本教材”是指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落实课程规划,凸显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而自主开发的教材,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开发与实施难度较大,既缺少教材参考,又缺乏研究经验。通过多次课题研究会课题组明确了方向:一切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提升小学生自身素养,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为宗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 25

广大农村小学自然与人文资源极其丰富,有极大开发价值。因此,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实际,托农村丰富的资源,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开展突出学校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的校本教材研究,走出自己的特色,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这一思路为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蓝本。

(二)操作性成果

1.深入挖掘农村特色资源。南守彬同志、白利刚同志提出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研究一些简单的课堂可操作的动手活动,如剪贴、手工编织、标本制作等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既有创造空间又有动手操作过程,还有符合儿童学习特点。稍高年级学生可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参加自我服务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调研或搜集或观察将家乡的特色呈现在课堂上;朱丽霞、苗春青同志则提出管理校园劳动基地,参加劳动体验的建设性要求。

2充分发挥教师专长资源。教师既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南守彬老师具有绘画、剪纸特长,白利刚老师具备雕刻、编制、剪贴特长,苗春青、朱丽霞具有农村田间实际劳动经历与植物种植管理经验。李川泉、李林铭老师对家乡农村文化历史、风土人情颇有研究,学校课题组就引导他们开展相应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李国栋善于组织管理,就安排他们负责协调与联系劳动实验基地、农村文化名人座谈。王丽梅老师对理论研究有一定的专长,就安排他承担资源调查内容整理形成体系。3.弘扬社区传统文化资源。校本教材既要服务于社区,又要把社区当成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大吴庄惨案、箭杆河自述、农民画家巴人生

/ 25

平等,我们将这些元素纳入进来,请熟知此方面知识的老农民、退休老教师、本乡文化名人参与课题组的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我校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得益于我们遵循的原则:

(1)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原则;

(2)遵循教材创编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3)与我校师生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4)理论创新原则;

(5)主体性与民主性相结合原则;

(6)选择性原则。

5.具体操作流程上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对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教材资源、师资结构以及教学设施等进行客观分析。主要通过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

(2)确定、归纳和总结一、二、三年级每个阶段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分解和有效组合并进行教学。

(3)对校本教材教学法进行研究。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模式。三年来,课题组对“观察——鉴赏——参与——评价——拓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课堂模式进行引导。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探讨,不断摸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技术性成果

1、白立刚、南守彬教师等教师撰写多篇相关论文、教学案例。

/ 25

2、创建了王卜庄小学《手工制作》特色长廊。

3、师生创作了很多优秀剪纸、标本制作、编织作品,并参展教委美术作品同台展活动。

4、在每个班级后面设置手工作品展示栏,定期展示优秀作品。

5、课题组2014年秋季举办“三辣”作物展示会。

6、每年四月举办“讲家乡故事,说家乡人”演讲活动。

7、编纂我校校本教材三套:《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部分;《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部分;《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广大学生在学习手工制作、田间管理、历史风情等校本教材的同时感受到本土文化熏陶,扩展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之情。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文化、艺术、创造等方面素质的提高。校本教材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打破了沉闷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不感到厌烦,辛苦,真正实现由“苦学”变为“乐学”。

校本教材研发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深了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合作研究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研究乡土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使教师在研究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乡土资源教学的优势,促进教师向学者型、学

/ 25

术型、复合型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掘与利用地方特色的教材资源。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

(一)总结经验,交流推广。

我们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学校研讨活动,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内容,开展校际间专题研讨。活动前,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调整研究方向。活动后形成文字材料,先后有南守彬和李川泉老师撰写的研究论文《做当今学校特色教育的践行者的几个必要条件》、王丽梅和李林明老师撰写的论文《浅析把民间艺术植入校本课程》、白立刚和李国栋老师完成的研究论文《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的可行性分析》、朱丽霞和苗春青老师撰写的论文《浅析校本教材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性》等,论文均参与了区级论文评选。三年来,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始终坚持明确的方向定位,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不断提升思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成效显著。

(二)教师专业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得到发展。

随着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课程开发的意识得以提升。在思维碰撞中,他们的行为由畏难观望欣喜地转化成校本教材开发最忠实的“执行者”。可以这样讲,校本教材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的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这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许多教师已经由当初的不适应逐渐转变为经验型老师,近而向研究型老师转变。

/ 25

(三)学生个性、学校特色在校本教材中得到了凸显。

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国家统一课程在编制过程中,可能考虑的是作为哪一个学段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本领,所以它更多的是以成人的看法来设置学习目标和内容,是单方面输入式的课程。而校本教材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教材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发。这样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也促进了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四)开发了农村特色的校本教材

三年来的磨砺与艰辛,我们的校本教材开发取得了极大的收获。开发了一年级读本“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二年级读本民间剪纸进课堂“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三年级读本王卜庄乡“三辣”种植“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校本教材走进了我校课堂,使昔日沉闷闭塞的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

(五)集思广益,确定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按课程计划,校本教材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如果不加以监督,容易造成教学上的随意性,应付了事。因此,如何评价校本教材使用效果,成为此课题研究中的瓶颈。

1.重视过程性评价。课程开发之初我们就考虑到评价问题,为此我们除经常进入课堂抽查听课并及时评课外,又在年级范围内设置了“小巧手”竞赛、“地方风情”知识抢答赛、“农产品成长与气候”描述演讲会三种比赛,教师打分,记录每月上缴教务处,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 25

2.加强终结性评价。每学期末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全校范围“手工作品”竞赛、“地方人文”知识抢答赛、“农产品自述”演讲会三种比赛,学校组织评委打分,纳入教师年终考评内容。如南守彬老师组织的剪纸比赛,我们就既看学生的作品,给学生打分发奖品,还看学生获奖情况给教师打分记录。有效地检阅了学校教材的实施情况,极大地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全面实施,保证了实施动作中的质量。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实现了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双赢”局面。相对于校本教材开发起步较早的城市小学而言,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弱,缺乏校本教材开发的经验,这是阻碍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一个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开展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课题研究,只有将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正真实现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大化。教师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通过研究、反思、评价等方式不断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有效推动了校本教材开发。这样既能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同时又能推动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规定,校本课程每周一节,以前,老师们普遍认为课时多,手中可利用的内容贫乏。而且各年级学生心理与生理发育有差别,不适于统一教材。为此课题组通过会议决策多角度开展教材研究,从动手活动培养能力、了解家乡风土人情、特色种植参与管理三个层面设计教材。现在,我们让一年级小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小手去剪、贴、画、编,学会创造,他们不离教室安全有序。让二年级的学生用眼看、用耳听、有心想,去了解家乡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他们可适当离开教室,走

/ 25

进农家,教师容易管理。让三年级同学实际参与田间劳动,感受劳动与丰收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实际参与能力,他们可以离开教室了解不同时节植物的生长特点与规律,学生已经可以自我管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注意收集数据、图片等资料,并汇集起来以备教材编写。具体成果为:

李林铭主任负责调查整理并开发了校本教材《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主要内容是:

一、龙虎庄古柏历史探究。

二、下王村宝塔由来。

三、网户庄书法协会会员采访。

四、箭杆河追源。

五、“小宝塔“自述。

六、小吴庄惨案。

七、宝坻名人。

南守彬、白利刚老师通过课堂实践整理开发了民间剪纸艺术创作教材《我喜欢剪纸》,主要内容是:

一、概述。

二、剪纸分类。

三、剪纸的技法。

四、花卉。

五、鸟类。

六、昆虫。

七、动物。

八、人物。

九、喜字。

十、剪影。

十一、吉祥文字。

十二、植物茎叶贴出美丽家乡。

十三、标本的制作与欣赏。

十四、柳编艺术。

十五、玉米皮变成美丽的花朵。苗春青、朱丽霞老师引导学生整理开发的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方面的教材《宝坻三辣》,主要内容是:

一、“三辣”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三辣”的经济价值。

三、“五叶齐”大葱的种植。

四、“五叶齐”大葱的田间管理。

五、“五叶齐”大葱的特点及收获。

六、“六瓣红”大蒜的种植。

七、“六瓣红”大蒜的田间管理。

八、“六瓣红”大蒜的收获。

九、天鹰椒的种植。

十、天鹰椒的田间管理。

十一、天鹰椒的收获。

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加强其在各学科教学中、学校各种活动中的渗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

/ 25

学生的情感。不难发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乡土课程的资源。通过研究,改变了我校教师传统教育观念,锻造了科研型教师队伍,也为同类地区对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我校坐落在自然风光秀丽的箭杆河畔,所辖村庄临河而居,村庄间田畦整齐,茁壮的农作物展现出勃勃的生机。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许多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作品——剪纸、编织、贴画,也世代的传承着对家乡的记忆。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家乡经济,更是形成了自己的种植特色,“三辣”种植。这些内容便被我们选为研究对象,不仅为了开发校本教材,也是为了宣传家乡、赞美家乡、让学生热爱家乡。

课题研究根据选定内容特点分为“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题论证→搜集资料→动手参与→处理资料→撰写报告→编纂教材”八个环节。通过采风与实践、操作与收集、查阅与整理等方法,确保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我们的研究沿着两条路径进行。一条是资料收集与研究的路径;另一条是探究实验研究的路径。资料收集与研究由李林明、李川泉二位牵头,进行研究的调查、采集、整理,侧重于原汁原味的家乡人文与历史知识。走原始资料——加工整理——校本书籍的技术路线;探究实验路径由苗春青、南守彬负责实施,该路径侧重于以学生为主,走实践——理论——实践的技术路线。

/ 25

课题实验开展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面作一番了解,以便今后能作好对比。为此,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200份反馈数据的统计显示:有25%的学生对剪纸、编织、标本制作有了解,有92%的学生是在学校里了解的,有95%的学生和家长对学习剪纸、编织、标本制作表示欢迎与支持,有87%的同学希望剪纸、编织、标本制作艺术能发扬下去。这说明我们这里的学生对民间的剪纸、编织、标本制作艺术了解的并不多,更谈不上喜欢或是能成为自己的特长。但希望把剪纸艺术能在现代社会中延继下去是绝大多数人家长的共同心声,而且延续的主要场所仍然有赖于学校。而在家乡“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的调查中,百分率就更低了。分别是有8%的学生对“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有了解,有98%的学生是在学校里了解的,有100%的学生和家长对学习“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表示欢迎与支持,有100%的同学希望对“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加深了解。农作物管理内容学生更是一问三不知,但乐于参与种植于管理活动。为此,我们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基础上,使其课程化,具体做法是:专人负责,分层教学,每周一节,每节40分钟,使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

开发校本教材时,我们在教材的选编上分1、2、3年级编排,剪纸、编织、标本制作内容选择做到从简到繁,由易到难;1年级完成,2年级的学习“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在校本教材的编排上做到系列化。3年级参与田间管理,回归社会与自然。基础型内容突出全面参与、基本掌握、循序渐进;提高型则重视独立操作、创造、发展的训练,如进行构思创造、立意创造,种植管理等的活动。这些都受到家长的肯定和赞赏,在校本教

/ 25

材开发的推动下,许多家长帮助孩子购买工具和材料,支持孩子在参与校本教材试用活动。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推动了我校特色活动的创建,使我校更具生命力,使校园艺术之花盛开。如低年级的小朋友,通过探究性活动,他们发现,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折,并且加上任意的图案,会剪出不同形状的窗花剪纸。高年级的学生在人文与历史知识学习中,通过自己查找课外资料、询问老人了解到更多家乡信息。在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性”中,学生不但学会了技能,而且把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出来。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实施校本教材的能力,我们明确了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到社会大课堂。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实际,着眼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走出自己的特色,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

(二)课题讨论

本课题从2012年10月立项,2012年12月正式制定方案,至今接近完成,期间得到了市教育局科研办专家史克成老师关心和指导,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课题研究取得较好成果,但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

1、在实践中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课余时间大部分被语、数、英所占有,因时间有限学生只能学一些简单易做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成为我们教学延伸的瓶颈。

/ 25

2、对于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我们自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教材的条理性有待于梳理,教学设计部分有待于补充和完善,教师使用教材的能力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学生的作业层次还有待于提高。纹样的设计还比较简单和浮浅。所有这些都对我们教材的后期完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农村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运用》课题研究比较有地域局限性,只顾及到北方地区农村文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认识比较片面,同时需要继续学习和把握各种走出去研究的机会,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我们学校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把民间艺术同其他课程紧密结合,发挥出艺术对其它学科在构建校园文化,提升民族精神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开心,学中有收获。这是我们正在探究的新课题。校本教材的研究还刚刚起步,需不断发展深化,使拓展型课程形成更为合理的研究体系。

5、题的研究实验环节一些数据反馈收集不够,没能就反馈的问题积极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待下一步继续坚持下去,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学生与教材难以相融的问题。

虽然三年的实践历程到今天已告一段落,但理智告诉我们不能就此停步,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积极推广先进的经验,让所有的农村小学驶入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快车道,拓展出更多更优的校本课程,这些都是我们未竟的事业,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 25

参考文献

1.范蔚,郭寿良.川、渝、云、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刘正伟,仇建辉.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以宁波市江东区为中心的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07,(5B).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释义[J].课程·教材·教法,2001,(4).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0.5.吴刚平.开高校本课程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06,(1).6.吴永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4,(3).7.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80-86.8.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2,(7)9.刘电芝,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1,(3).10.高霞.条件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剖析课程·教材·教法,2010,(2).11.杨小村.开发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J].中国教育学刊,2002,(6).12.《新课程标准》

13.魏所康《创新教育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12.20

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服装类专业;教材出版;产学研;理论建设

【作者单位】吴茜,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我国服装贸易的进出口量,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服装出口贸易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缺口。受到全球一体化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现代人对服装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培养更多服装类专业的人才,各高校纷纷设立服装类专业。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领域对教材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各类专业的教材大量进入市场,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深入挖掘服装类专业教材出版与开发的相关问题,对于进一步提升该专业教材质量,进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服装类专业教材建设的特点

教材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因而,教材的制定,并非一项简单的任务,而是一项复杂的实践工程。服装类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专业,这就决定了该专业教材的建设除了要体现理论的指导性,还需要增强实践性。笔者认为,服装类专业教材建设的原则应当遵循以下两个方面:

1.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

客观地讲,服装类专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其所承担的社会作用却不容忽视。服装类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应把“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作为服装类教材建设的指导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将“生产”“教育”和“科研”充分结合,保证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以提高教材的适用性。

受到历史等遗留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服装类专业教材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弊端。比如,《服装材料学》这本教材在2005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关于服装材料的理论完全是以纺织材料学为主,然而,对比当前的服装发展趋势来看,其“落伍”的特点显而易见。目前的服装设计已经在国际化发展的带动下直接上升到了艺术层面,服装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遮体布”,而是朝着流行化与个性化的趋势发展。因此,随着服装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服装材料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服装设计行业只有更多地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打开服装市场。基于此,亟须对传统服装类教材进行改革。

此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学校还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也就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模式。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学校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理论的传授,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比较缺乏,而企业相比于学校,更加掌握和了解市场动态行情,对实践操作更有话语权。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应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互动来保证随时获得第一手市场资料,不断推动教材建设的与时俱进,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为前沿的专业知识。

2.强化基于理论的实践案例教学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各个行业领域,包括服装设计在内的新理论与新技术行业始终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枯燥的理论灌输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需求。因此,服装类专业教材的开发应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以提高理论的实践性为重心,强化基于理论的实践案例教学。在此过程中,服装类专业教材应当充分发挥图文结合的优势,加强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服装设计所涉及的画图、剪裁等流程一并整合,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的技术专家来学校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和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更快地把握住教材的核心和精髓。

二、我国服装类专业教材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我国服装类专业教材开发的出版社主要包括东华大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其所出版的教材有《服装色彩》《服装美术基础》《服装立体裁剪》等。这些教材基本能够覆盖我国服装类专业的最主要知识内容,尤其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当前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并且市场占有率在逐年递增。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主要是由于化学工业出版社对于服装类专业的相关技术研究得很到位,并且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邀请了很多企业和专家不断调研,使得这些教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服装类的专业性教材出版逐渐开始专业化,但笔者汇集诸多相关研究成果并以客观的角度深入研究发现,我国服装类教材出版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很多教材都会存在理论性过强的通病。不可否认,服装类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对其基本功的强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服装类专业中的实践操作其实才是根本。当下,社会对于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促使高校对实践人才的培养有了明确的认识,但高校在这方面执行力显然不足。教材设计中内容的更新频率明显落后于服装行业的发展速度。

2.过分针对教学指标而忽视教学目的

我国当前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在为了满足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加大对教学指标的考核力度。教材的编写为了顺应这样的趋势,更侧重于满足针对教学指标而授课的需求,导致教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学术性过强,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于服装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来说显然具有诸多不利的影响。

三、开发服装专业新教材的策略

1.依托骨干院校,强化教材建设的实践依据

依托骨干院校的雄厚实力来打造服装类教材的专业性是专业教材开发的一个重要举措。一些服装类专业所在院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专业人才。在编写教材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版方和这些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进行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那么,必将会大大提升服装类教材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目前,一些院校已经开发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教材,并且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其初步具备了面向全国推广的条件。因此,这些院校的优势学科便可以为教材的编写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因此,服装类专业院校应当充分认清这一点,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认知,依托优秀院校,强化教材的建设。

2.成立专家委员会把好教材质量关

教材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目前服装教材过分注重教学指标而疏忽教学目的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每一部新教材出版之前,成立专门的研讨委员会,从而对教材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专家委员会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教材的建设方向起到一个总体上的指导和规划作用,协调项目的成员进行任务的合理安排。

3.拓展项目化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教材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固化。因此,教材建设应当将教材的编写和学生的实践操作密切结合。为此,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出版方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专门的项目,进一步加强和校方、企业的合作力度。专家组根据教材的编写设定不同的项目实验,将科研应用在教学研究中,联动企业做好实践,给予学生以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也有利于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深化教材的质量。

另外,教材的后续评估对于教材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材出版方应当在教材出版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对教材深入研究,去粗取精,不断改进和提高服装类专业教材的社会适用性。

4.制定系统教编规划并突出重点与特色

教材的创新建设就是为了顺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材的编制并非仅为满足当下的需求,而是应当以长远的眼光立足于教育的战略发展。对教材进行系统性规划,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材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与专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材的编制需要在经过充分的研讨之后形成体系规划,同时,要确保不同的教材具有相应的重点和特色,以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服装类专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教材的建设也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我国当前一些院校及相关专家团队共同的推动下,服装类专业教材也必当会与时俱进,向专业化和现代化方向不断发展。

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 篇7

一、我校中职教育历史教材的现状分析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目前在我校的中职教育中,学前教育历史教材所采用的是全国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规划新教材《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旅游专业使用的教材是全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规划教材《中国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教材内容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性强,并过深过难,设计过于单调,版面设计不够生动。历史专业课程教材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而 现在我校入学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差异性越来越大,他们大多是中考落榜生,文化基础比较差,厌学思想严重,大部分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教材理论知识较深,往往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有一定差距。历史教材不能适应职业学 校学生的 认知特点,导致学生 学习困难,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况严重。因此,开发适应中职学生能力培养的校本教材迫在眉睫。

二、开发中职历史校本教材的意义

1.我校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就为我校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要进行课程改革,就需要对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同时进行改革。虽 然现在我 校有中等 职业学校国家规划的统一历史教材,但这只是一种普遍的引导性教材,以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为基础。事 实上,我校办学比较特殊,其中中职主要是学前教育和旅游专业,这两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服务于河池市的各个县、乡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发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综合考虑河池市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学生的就业形式,包括河池市的经济特色及未来发展与校本教材的关系,做到学校教育既承担好“个性化”课题,又承担好“社会化”课题,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发展。

2.学校发展对校本历史教材的需要

首先,河池经济的发展变化,要求我校 必须紧扣 本市经济的发展,利用校本资源,开发历史校本 教材。其次,我校的职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正是中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健康地开展下去取决于中职学校自身的发展和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显然是特色学校的重要内 涵之一。再 次,我校中职 学生生源 较差,学生群体具有多样性,他们的历史基础参差不齐,单单依靠国家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开发历史校本教 材,作为对国 家和地方 课程内容 的补充,培养出有特色的中职毕业生。

三、开发中职历史校本教材的背景

我校是位于桂西北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革命 老区的一所寄宿制普通综合性学校,1957年建校,至今已有58年的历史了。这里是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战斗过 的地方。全市 有9个县市108个乡镇属革命老区,现全市保留的革命遗址有列宁岩、魁星楼、红七军河池宿营地、红七军二十一师部等。

这里历史资源非常丰富,而今天的学生对此了解得非常少,对家乡的情感淡薄,这样又何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此,学校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开发历 史校本课材,通过编制和应用历史校本课材,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同时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四、开发中职历史校本教材的过程

自2014年6月至12月,在我校领导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我校历史组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初步完成了12万多字的《河池乡土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历史校本教材初见成果。课程开发的过程分为以下六步:

(1)明确编写的目的。学生虽生长在这 里,但对发生在自己家乡的重要历史事件并不了解,很多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情感比较漠然。为了丰富乡土历史教材内容,进一步使我校学生“知家乡,爱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激发学生的爱国深情,故编写历史校本课材。

(2)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拟定实施方案。根据学校安排,我校历史教研组决定自主开发,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乡土历史教 材,以推动我 校新课改 工作的全 面进行。为了顺利完成学校交给的这一任务,笔者经过几天的上网学习,结合河池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拟定了实施方案。方案包括:乡土教材的定位、教材的框架、教材内容的定位、教材的特点、收集历史素材的方法、成立乡土历史教材编写小组、时间安排、编写提纲等。

(3)确定实施的形式。分实地考察、网络查询、搜集整理史料三种。

(4)确定需要考察的地方。结合河池市 情况,我校历史组六位教师分成六个小组下到东兰、巴马、凤山、天峨、都安、大化六县去实地考察。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打造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巴马、东兰、凤山、天峨、都安、大 化连成一 条旅游带,把“巴马长寿 养生国际 旅游区”打造 成继桂林(山水旅游)、北海(滨海旅游)之后的广西第三大旅游区(长寿养生旅游)。这是本地特有资源,通过实地考察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使历史校本教材更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更强的说服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乡爱国的情感。

(5)整理汇编,把所获得的乡土历史资料整合成教材。

(6)集体修改、校对,印制成内部教材。

五、我校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课改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上才刚刚起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

我校教师理论欠缺,导致专业、技术指导不到位,进而影响校本教材的开发。我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刚刚开始,目前已经进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都是在学校内部自主研发,缺乏课程 专家和相 关人员的 参与和指导,对于校本教材发展的意义所在,校本课程发展需要的理念及课程运行的机制和条件,如何实施等,都不太了解。我校多数教师缺乏应有的历史课程意识与历史课程开发能力,造成简单抄袭,拼凑材料,教材缺乏系统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无特色,最终导致 平庸。我们期盼着专家能给予更多的指导。

传统高考体制某些弊端的存在,导致一线教师改革的理念、意识淡薄,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从而时间、能力显得不够。长期以来,一线教师习惯于 按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去完成教学,从没有想也不想去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虽然上学期学校已安排了编写教材的任务,但仍然缺乏参加意识和研发能力。另外,高考的压力和学校的教学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校本教材开发 的重要保 证。由于我校办学的特殊性,有三类不同的学生,再由于会考、高考等客观影响因素的存在,前几年学校对校本教材的开发认识不足,进而影响校本教材的开发。学校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上如何从精神上给予鼓励,从物质上给予支持,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当中,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虽然已经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还有许多的不足,还需要全校师生不断大力配合,提供素材,不断完善其内容。

总之,亲历了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 实验与研 究,获取了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初步成果,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光有热情没有行动是万万不行的。虽然开发的过程非常艰难,但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为教师、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今后,乡土历史 校本教材的内容可以随时补充,希望全校师生继续支持这项工作,争取使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发挥的教育功能越来越明显。

摘要:随着中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方针的深入,改革历史课程,开发校本教材,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已是当务之急。从分析目前我校中职历史教学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中职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和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最后指出中职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

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 篇8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类型, 近些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职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些教育改革还不到位。特别是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还处于构建阶段, 其各种教学文件如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以及教材建设均还处于试验阶段[1]。

目前, 项目课程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导理念, 项目教学已经逐步应用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一种, 它的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些职业或职业群的需要, 以胜任该职业或职业群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品德等各方面能力为依据, 突破学科理论体系的束缚, 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构建的课程模式, 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针对性[1]。

项目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项目教材的开发, 开发出具有“在微缩真实环境下的模拟生产活动”的特点, 以及“以项目为载体,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项目教材是顺利开展项目教学活动的基础[2]。下面我就以高职《WEB数据库技术》项目教材开发为例, 介绍项目教材的开发思路与开发过程。

2.《WEB数据库技术》项目化教学的目标要求

《WEB数据库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是将“数据库”应用在WEB系统开发中, 使学生在掌握ASP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所学的网页设计、脚本编程、数据库访问及组件技术, 初步具备开发网站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使学生掌握WEB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ASP内置对象的应用, VBScript或JavaScript脚本语言, 掌握访问各种数据库的方法, 会使用ASP内外组件。最根本的是要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各行各业的网站应用系统。

2.2能力目标

针对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工作过程和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 我们精心选择了一个最具代表意义的“企业网站系统”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宏观设计, 然后将该项目按照工作流程分解成若干真实工作任务。整个课程都在围绕这个项目进行教学, 并且以边教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教学模式下, 使学生获得如下的设计能力。

2.2.1初步具有设计企 (事) 业单位网站主页的能力;

2.2.2初步具有设计网站菜单系统的能力;

2.2.3初步具有设计企业新闻发布系统的能力;

2.2.4初步具有设计登录与注册系统的能力;

2.2.5初步具有设计计数器系统的能力;

2.2.6初步具有设计站内搜索系统的能力;

2.2.7初步具有设计网站文件管理系统的能力。

2.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旨在提高学生合作开发和设计WEB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具体包括提高如下的素质能力。

2.3.1培养学生开发、设计和维护企 (事) 业单位网站的综合能力;

2.3.2培养学生项目合作、团队精神及小组交流的能力;

2.3.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2.3.4培养学生运用WEB数据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WEB数据库技术》项目教材开发

要完成上述《WEB数据库技术》项目化教学的目标, 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项目化教材。

3.1课程的理论知识结构

《WEB数据库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 而且面非常广。我们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掌握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的学习与掌握, 才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对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才能真正的掌握, 才能进行举一反三[2]。本课程主要包括:HTML语言、Dreamweaver的高级用法、脚本语言、ASP对象模型、ASP组件、数据库的连接及访问方法等基础理论。

3.2课程的实践体系结构

针对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工作过程和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 我们精心选择了一个最具代表意义的“企业网站系统”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宏观设计, 始终以该项目建设为主线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而“企业网站系统”的基础架构一般具有如图1所示的功能模块, 从企业网站主页的布局到菜单设计、企业新闻的发布, 到计数器系统、登录与注册系统设计, 甚至是产品在线订单系统的设计, 等等, 模块化的设计思想都贯穿其中。为了便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们把这个大项目分解成多个子项目 (任务) , 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和教师“以任务驱动”共同实现“企业网站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过程, 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高度融合。

3.3教材中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具体设计

3.3.1内容安排原则。

本教材用作《WEB数据库技术》项目课程的教学, 所以在内容组织上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3.3.1.1既要能方便项目教学活动的开展, 又要能在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满足适度够用理论教学的需要。

3.3.1.2每个子项目中都要融合部分与该项目相关的知识点或一些技巧性内容。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子项目中所包含的相关知识点类似时, 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合理分配这些知识点。

3.3.1.3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知识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 从而决定每个子项目的章节顺序。

3.3.2教材的总体结构。

按照上述的一些要求, 本教材总体结构如下表1所示。

3.3.3教材章节任务结构。

下面以项目7 (站内搜索引擎的设计) 中的子任务2为例来介绍本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模式, 其他任务内容的组织参照项目7来组织编写, 其结构如下图2。

4.结语

我们通过上述《WEB数据库技术》的课程体系的探究到具体编制, 为《WEB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教学平台。新的教材已经在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试用, 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具体效果还要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实践的检验, 我们也将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完善该教材, 争取2011年正式出版, 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同时这本教材的编制对其他项目课程教材的开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麦秋, 周哲民.高职项目课程教材开发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4) .

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 篇9

一是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目前, 国家还没有出版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 多数地区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使用全国统编的高校 (或中师) 学前教育专业教材, 不能解决幼儿教师的实际问题。所以, 本课题的研究在于探索幼儿教师新的培训教材体系, 促进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学改革。教育部要求, 幼儿师专既要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幼儿教师, 又要培训高能力的在职幼儿教师。所以, 开展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 既能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 又能促进高师数学教学改革;二是有利于高师增强为学前教育服务的意识。教育部要求高职高专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来说, 就是高校的教学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三是有利于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简称《纲要》) 。教育部在《纲要》中指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 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 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所以, 研究本课题正是落实《纲要》的体现。

2 研究的理论与事实依据

第一, 理论依据。主要理论依据是:《纲要》;M.瓦根舍因 (M.Wagenschein) 的范例学习理论;约翰·杜威 (John Dewey) 的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发展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理论等。

第二, 事实依据。在总结以往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经验和教训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牡丹江市幼儿教师数学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包括了解了大量的个体幼儿园教师, 还关注了把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 突出其实用性。

第三,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培训工作要重视人的发展, 应该是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建构。数学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幼儿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更要培养教师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幼儿教师的数学学习活动, 通过数学观念的恰当构建, 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和解读能力, 通过数学方法与技能的有效把握, 培养改造世界的能力, 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第四, 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 而是学员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数学培训教材强调对被动式学习的超越, 强调学员是学习的主人为前提, 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条件, 以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特征, 以发展学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 学员通过在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在赋予知识的同时, 培养自主意识、自主习惯和自主能力。

3 研究的内容与问题

第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学员实际出发, 有利于学员发展的实际, 促进学员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实用性, 着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拓展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 解决的主要问题。全面剖析数学培训教材的编写特点, 努力追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和谐统一;了解幼儿教师、家庭和社会对教材编写的需求, 使教材编写日趋完善。

4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4.1 主要研究方法。

4.1.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 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 提升学员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4.1.2比较法。以三年制高师教材与中师教材为依托, 编写新型培训教材。4.1.3实验法。对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问卷、数据统计。对教材试用后进行反馈与分析, 再与第一次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两个实验班, 分别采用新、旧教材进行教学对比实验。4.1.4问卷法。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状况、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等方面问卷调查。4.1.5调查法。深入幼儿园, 反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4.1.6统计法。通过对各种研究数据进行处理, 为课题研究提供决策依据。4.1.7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 让“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 提高研究的效益。4.1.8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成功、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不断对研究进行反思, 及时调整研究思路, 保证研究有序、有效的开展。

4.2 课题研究的过程。

4.2.1设计方案, 宣传发动。分析学员数学培训的整体状况, 制定实施计划, 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4.2.2建立组织, 确保落实。组建课题领导小组, 保证课题研究工作落实到人, 使每个教师都置于网络的管理中。形成例会制度, 定期交流课题研究情况, 对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4.2.3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要求全体实验教师,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掌握教育研究方法, 并进行专题培训, 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4.2.4及时反馈, 修订不足。经过一段实验后, 组织实验班学员座谈、反馈信息, 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 对教材加以修订, 如内容上又将难度降低, 对难度大的例题、习题、练习题进行删减, 增加一些与幼儿园有关的题目。

5 主要研究策略

第一, 以人格本位。所谓人格本位, 就是以人为中心, 充分尊重学员的个性差异, 从培养学员人格素质的高度出发。即一切从学员的情感、爱好、心理素质、价值观念需要出发, 一切以学员的个性发展, 能力的培养为着眼点。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的心智, 知识和能力综合发展的幼儿教师。

第二, 注重社会功用性。幼儿教师要实现社会化, 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所以, 培训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 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走出教室, 走向幼儿园, 走向社会, 及时了解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特点和方向, 为数学培训注入新鲜的时代气息。

第三, 注重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数学教材不仅表现在为学员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 数学理念, 数学思维, 更重要的在于服务幼儿园。《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 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 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 除了培养学员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数学及能力外, 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可供选择的幼儿园的知识内容。如“数的概念”、“集合概念”、“空间和几何图形概念”、“量的概念”, 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还要选择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 供学员阅读拓宽视野。

6 研究成果

第一, 教师的素质提高了。通过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 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加强了, 对问题原因的解剖深入了, 对教材整合的能力拓展了。

第二, 教材内容更新了。在素材的选择上, 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 素材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及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

第三, 校本文化得到凸显。数学是人类悠久的文化的体现, 着力挖掘数学的文化底蕴, 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 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 是培训教材赋予数学教师的职责。在数学培训教材的编排中, 每个章节都增加了相应的数学文化内容, 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数学文化修养。把校本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努力创设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校本文化, 尤其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 进行数学文化教育。使学员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真正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 产生文化的共鸣, 体现数学的文化品味, 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虽然研究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教材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教材中涉及幼儿园数学实例还不充实,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2001.[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 2002.[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 2002.

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 篇10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加强乡土教育。如何开展乡土教育?乡土教育应该怎么传承乡土知识?这就涉及乡土教材的编写。乡土教材是传承乡土知识的重要载体,构建乡土教材收藏、研究和开发的有效机制则是传承乡土知识的重要保障。我们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成功构建了一套乡土教材收藏、研究和开发的运行机制。在此,我简单分享一下我们团队这十余年来所做的工作。

一、收藏百年中国乡土教材

这十余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乡土教材的研究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收集、整理和珍藏从清末到现在一百多年来全国各地的教材。有人会感到不解:收集这些破烂儿干嘛啊?这些其实都是无价之宝,比黄金还珍贵。当时的国民政府相当重视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即使是在抗战时期,也十分注重保护知识分子的安全,组织知识分子向后方转移。经济可以重建,但是民族文化不能断裂。

百年乡土教材是什么呢?它既是有形的知识,也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记载了彼时彼地的地方性知识,这些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社会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慢慢被淘汰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么简单的问题,后人都无法回答。这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幸而,这些答案,都藏在当时编的一些乡土教材里面。这些乡土教材,有的是地方绅士编的,有的是一方军阀编的,有的则是社会精英编的,都记载了当时的乡土文化知识。我们把这些收藏起来,把我们的集体记忆放在一起,让当地的人、其他地方的人、今天的人、明天的人都能够了解——原来百年以前、千年以前,前人是这么说话、这样生活的。这就是我们收藏乡土教材的价值。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们总共收集到4113种乡土教材,共计4506册。我们初步以省级地区为单位,将其进行了归类。具体数量如表1所示。

从表1呈现的数据来看,乡土教材的收集还有很大的空间,各省市还有许多乡土教材我们没有收集到。我们还在继续这项工作,也希望能有更多致力于乡土教育的有识之士加入我们的行列,一起收集、整理、珍藏各自家乡的乡土教材,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系统研究各省市的乡土教材

第二件事情是我们分别从整个中国和各个地区两个角度,对百年来中国的乡土教材做了宏观和中观的调查。具体研究如表2所示。

原本计划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都调查一遍,但是受限于时间和精力,目前,我们只做了九个省市的研究。后面的工作,只能寄希望于我的团队成员和所有关心关怀乡土教育的有识之士。我相信,随着乡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接下来的调查研究会越来越好。

十余年的实践,可以说收获颇丰。但是我们也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收集到的这近五千册乡土教材放在哪里?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能够收藏保存这些教材的地方。曾有日本学者表示,希望我将这些藏书交由他们保管,并且保证这些藏书会得到很好的收藏和维护。这个请求被我拒绝了。这些教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宝藏,为什么要依靠别人来保存这些宝藏呢?难道我们就无处安放这些宝藏吗?制成电子版便于保存分享也好,收进图书馆珍藏也好,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妥善解决这些教材的收藏管理问题。

三、开发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乡土教材

我们做的第三件事情是开发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乡土教材。20世纪60年代,我的导师林耀华先生将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从苏联引入中国。他指出,“经济文化类型是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1]经济文化类型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人类社会出现了采集狩猎、渔猎、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大工业和互联网信息工业等七种经济文化类型。这七种经济文化类型在中国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生活在湖边河畔的赫哲族人以渔猎为生,生活在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则以畜牧业为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经济文化类型不同,人们的生活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哈萨克族的冬不拉,汉族人不一定懂得欣赏;傣族的泼水节,朝鲜族人不一定欢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济文化类型,教育也应该传递一方水土的知识。可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的教育长期处于“大一统”的状态,无论是阿坝羌族的孩子,还是北京上海的孩子,学习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即使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但是大纲只有一个,孩子们所学的东西本质上还是没有差别。2000年以后,才逐渐出现了三级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鼓励地方开发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把乡土知识变成国家知识的一部分。教育不仅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也要面向本土。本土是一个根,它告诉我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们要培养有根的文化人,而不是培养文化的“边缘人”。

基于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我们开发出两套乡土教材。一套是适合西南热带雨林农业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文化乡土教材——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校本教材》(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另外一套是适合西北甘肃省祁连山上的裕固族高原牧业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文化乡土教材——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校本教材》(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这两套教材是用当地的“一方水土”知识开发的。为了编写好这两套教材,我们发动当地的知识精英积极参与:采集整理当地的文化知识;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大家一起商量哪些知识应该进课本,如何按照大纲来编辑,各种知识怎么分配比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展现,等等。这两套教材,是由我们的团队、教育专家以及当地的“土专家”、校长、教师共同协作开发的,当地的校长和教师是主力。最大程度地请当地的教育者参与进来,目的就是要实现当地乡土教育的造血功能。

以上就是这十余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乡土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答案很简单,我们就是要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对抗目前这种“大一统”的、以工具理性为指导的教育价值观。文化多样性是国家的软实力。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其背后一定有多样性的文化做支撑。如果人类文化发展成为单一的文化,那么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社会倒退,甚至人类灭亡。

回首这十余年乡土教育的研究历程,可谓悠悠乡野路,硕硕满怀情。最后我想引用我的导师林耀华先生在《金翼》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把种子埋进土里,将知识传给后人。

参考文献

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 篇11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教材;以生为本

培智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遵循智障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生存的需要,挖掘智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智障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智力障碍,他们在阅读理解、沟通交流、动作技能、心理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发展缓慢,普通孩子很容易获取的生存常识和有关信息,他们掌握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家统一的培智教材仅为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试用教材,有些内容陈旧、抽象,已经不太适应我校智障学生的发展。要想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智障学生最终回归主流社会,就必须突破现有教材的编排,对教材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被学生理解的内容进行删减,以学生为本,以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存需求为中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生活化的主题作为教材内容。自2008年以来,我校开始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展开特殊教育教学生活化的探索实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研究、思考与总结,我认为如果能更好地培养与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除了需要通过特殊、系统的强化训练和引导,更需要探究适合智障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能促进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学生立足社会的需要,更符合教育改革的实际。

一、校本教材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以生为本”的生本主义教育理念

培智课程改革要求遵循“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遵循智障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生存的需要,挖掘智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念,即培智教学必须做到以智障学生为根本,促进智障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智障儿童也是社会的一个独立个体,要想在社会生存,就必须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因此,培智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智障学生为本,以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简单的家务劳动能力、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使每一个智障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从而使他们也能自觉地、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二)“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

由于智障学生智力相对低下,其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概括、抽象水平等都相对较低,在学习经验的迁移上存在较大困难,所以离开了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就不为他们所理解,也不会被他们能力所接受,也就谈不上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智障学生学会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把书面的抽象的内容变为生活的直观的内容,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智障学生在具体的形象的生活环境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以生活为核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摄取生活、联系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

(三)“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的培养目标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除了要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能够独立在社会上生存的公民。所以,培智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做到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的有机结合,将学生最终培养成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一个有发展的独立的社会公民。

与此同时,培智学校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还要兼顾科学性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具体内容

(一)低年级校本教材的开发注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会自理提供更多可能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大小便,自己刷牙洗脸和洗澡洗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物,自己独立进餐,自己背书包上下学、自己整理书包、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知道冷暖和饱饿,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等。低年级智障学生年龄比较小,同时由于智力低下的原因,以上所说的这些最基本的能力他们一般都不具备,所以低年级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将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学习,为学生学会自理提供更多可能。我们采用单元主题的形式来设计教材内容,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并将每个主题穿插在不同的科目之中,即不同的科目承担同一主题的不同部分的教学。例如,在“个人卫生”这一主题单元中,我们设计了“刷牙”系列课,包括认识牙刷、牙膏、杯子,学习有关句子:我用牙刷刷牙……(语文课),动手学习刷牙(生活适应课),数数一共有几支牙刷、牙膏……(数学课),牙刷、牙膏的分类(常识课),用笔画出牙刷、牙膏、口杯(美术课),学唱刷牙歌(音乐课)……这样的设计既遵循了系统性的原则,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二)中年级重在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及其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必须遵守的规则。如,生活中防火、防盗、防中毒等安全意识,买卖东西的常识,待人接物做客的礼仪,道路交通知识,通信、储蓄、就医等常识,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社会常识,才能更好地指导智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外出时大家都会有乘坐交通工具的机会,只有了解了乘车乘船等交通工具的基本常识,才能有助于出行,避免意外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在中年级的校本教材中,我们设计有“安全出行”“商城购物”“医院看病”“社交礼仪”等主题单元。例如,在“安全出行”这一主题单元里,我们通过语文课,教给学生认识各种交通工具、交通信号的名称,在数学课上计算买几张车票要多少钱?在生活适应课上学习如何乘车、乘船……如何安全出行。在常识课上,认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在美术课上学画汽车、轮船、飞机……在音乐课上学唱交通安全歌……通过一个主题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适应社会。

(三)高年级职业教育的开展,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更多可能

无论哪类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为了使智障学生既能生活自理又能自食其力,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把职教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放到重要地位,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加强高年级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高年级的校本教材我们设计了十字绣、丝网花、插花、厨艺、园艺、家居保洁、电子元件简单装配、勤杂等内容。例如,“家居保洁”这方面的就业面在我县来说非常广阔,所以在这一主题中,根据家居保洁的基本程序,从开窗通风换气、铺床叠被、摆放物品,到擦洗家具用品,最后清洁地面。我们在教材中安排了居室的整理、擦拭、清扫三大环节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如清扫,目前家庭装修中,人们普遍采用木材、金刚板、花岗岩、大理石、地板砖等材料作为居室、厨房、卫生间的地面。要清扫好地面就要了解不同地面的清扫知识,所以,我们还设计了不同地面的清扫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培训,轻度智障以及大部分中度智障学生都能掌握家居保洁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产品进入家家户户,电子产品虽然科技含量高,但是,一些电子元件的加工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因此,我们在校本教材的职业技术教育中也渗透到了这些行业。

三、校本教材的教学实践

在校本教材的教学中,我们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变单科内容为综合内容,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使各种实用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以符合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切实需要,从而有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教学时,我们还做到解除封闭,注重课堂内外的交流沟通,组织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投身于更广阔、更丰富的生活天地,优化课程形态,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例如,我们把教学地点移到功能室、厨房、车站、超市、医院、社区等等,让教学从单纯的课堂走向“生活”。教学时,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尽量激励学生去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让每个智障学生能够亲身感知与体验。摒弃以往通过图片或模具进行教学的方式,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物品和实物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知觉,让学生自由选择认识事物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学会感知环境、学会生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最后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我校校本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知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促进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虽然我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各种能力相对低下,但通过采用教师手把手先教,然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方式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生存能力。特别是我校的宿舍文化已形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宿舍干净整洁,学生所有生活用品,如被子、枕头、衣服、鞋子、毛巾、牙刷他们都能按统一的要求进行整理和摆放。此外,结合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校还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打造了5项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篮球、滚球、羽毛球、轮滑、乒乓球),形成了一定的学校特色,我校学生参加市、省、全国,乃至世界特奥会成绩优异。

教材开发与研究论文 篇1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各类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更多“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教材的涌现 , 编写精品教材,开展立体化资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文所说的立体化教材切合实际、优势颇多,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求,促进教学的改革,也可将其称之为多元化教材。鉴于此,高职计算机应用教材改革要以实施立体化 - 技能型教材作为突破口,并借助多种新型教学工具,如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设计适合于多元化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案,从主教材设计、实训指导书、网络课程、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方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开发。

1 主教材的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主教材是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基础 , 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系统叙述课程内容的基本资料 , 它是包括符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全部知识点的教学信息的载体 , 它既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往往是以本科教材为蓝本,并由各高校教师联合编写而成的,因此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程度较深且涉及领域较为广泛,缺乏反映出高职教材“以技能为主”的特征,而且教材的编写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许多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案例、新技术等不可能及时地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很难符合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主教材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 , 以教师为主导为定位 ,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而教材编写应以就业为导向 , 以岗位为中心 , 采用“问题解决、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完成相关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最终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 计算机上机实训指导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操作很强的一门课程 , 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计算机的知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训教学的实施,实训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上机操作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训上机动手能力、解次问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机会。

计算机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重 , 课时一般会占总教学时数的二分之一 , 因而实践教材的建设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而专业实践教学教材的关键和前提,就是要改革实训内容,为此我们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与上机指导》一书,已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实践教学中我们按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进行项目式教学改革的试点 , 书中每一个实训项目来自实际应用,不仅能够将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工作任务中,而且有针对性的将学生所处的不同时期、不同状态、学习的不同内容嵌入了影响学生就业的12种职业素质的培养单元,从而加深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弥补了主教材中具体实例的不足,体现了高职教育“技能型”和“应用型”的培养目标。

3 配套的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是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提供的指导性教学方案,由于电子教案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各个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也可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 它包括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各知识点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 体现教材内容的精华,为教师备课和撰写教案提供了方便。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完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所有章节的电子教案,开放性好是其最大特点,这有利于教师在每一轮的教学中不断完善、更新内容 ,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

4 多媒体辅助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满足了教师们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学的需求 , 多媒体课件应能够正确表达教学内容,反应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课件的恰当运用,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把课程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以生动逼真的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把抽象问题形象化、通俗有效地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向学生传递形象具体的教学信息,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真实性、趣味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传媒方式优化制作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件。把多媒体教学课件放在校园网上 , 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练习 , 从而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习者 , 成为一种以助教助学为目的的电子教材 , 体现了现代教学平台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5 课程网站的设计

课程网站的建设是立体化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 在教学资源整合,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 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由朱双云主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在2012年被立项为院级精品课程。现部分教学资源已在网上发布,精品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师队伍、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课程考核等 , 也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内容公布到网站上 , 教师可以网上答疑 , 网上布置作业 , 网上测试,而学生也可以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就明确课程要求和教学进度 , 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计划性 , 可以网上提问 , 进行网上测试等 ,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

课程网站的建立 , 将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题库等融为一体 ,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 容纳更大的信息量和更具多样性 , 成为教学平台的助力器 ,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 通过网络平台,按照导学过程展开互动、交流、反馈 ,,并根据反馈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进度,产生较好的教与学的综合效应 , 教师与学生由面对面的教学转变为多种形式的互动。

6 注重调查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我们发现:高职新生班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要求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而每个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程度有一定的区别,且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接触过本课程,因此在平时上课时不能专一,对实践操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针对学生的知识起点差异大、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怎样成功开设一门集知识性、实时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全院公共基础课程,成为本课题组的研究重点,我们在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6.1 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要求和知识状况,动态调整授课内容的广度、深度

6.2 利用立体化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学生人数较多,为加强教学效果,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讲授的同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 在现代的教学体系中,教学资源的优良是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6.3“案例教学”、“精讲多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紧密联系实际的例子作为被剖析的对象,师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并寻找实现的途径,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案例分析和制作的技巧 , 对于重点难点的实例,则采取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4合理地安排课程设置比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比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尽量达到3:4,这样学生的实践练习时间比较充足,就能够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来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从而达到能够综合运用的目的。

7 结论

建设立体化教材 , 可以克服以往教材形式的单一 , 为学校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 , 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 满足教育市场需求 , 形成教学能力 ,促进教学改革,能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 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合理运用 [3]。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载体形式的立体化,还要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实践教学的立体化,将课程的教与学有机结合 , 形成教学设计的一体化,将不同教学形式互相补充 , 形成媒介展现的立体化,将使立体化教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形成教学应用的多元化。

上一篇:园林施工规划管理下一篇:西方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