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教材中的写作资源

2024-10-15

开发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共7篇)

开发教材中的写作资源 篇1

高考写作是建立在日常阅读和写作基础上的,但是目前学生课外阅读很难落实,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因为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这些优秀的文本蕴涵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教师可从人物素材、文章思路、写作技巧角度入手,积极开发教材的写作资源,建构读写教学的新体系。

一、盘活教材中的人物素材

高中生在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是缺乏素材,导致写作空洞无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人物素材,盘活这些素材为自己所用,让自己有话可说。所谓盘活,就是要理清自己的阅读积累,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日常积累彼此关联,融会贯通。以H版高一教材为例,《跨越百年的美丽》《最后的常春藤叶》《小溪巴赫》《老王》《黄州快哉亭记》这些名篇成为学生积累人物素材的重要源泉,教师可要求学生积累理性美的居里夫人、小人物式的贝尔曼、坚韧执著追求的巴赫、善于自我反思的杨绛、乐观旷达的苏辙这些人物素材,为写作服务。

盘活人物素材的思路是打破文体的概念(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文言文);打破作品主人公的概念(可以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可以是作品的作者)。盘活教材中人物素材促进了学生对于教材中人性美、精神魂的把握,更是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努力建构阅读与写作的勾连,读与写交融。例如,2009年徐汇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们要用一只眼睛看自己,用另一只眼睛看世界”,很多学生自然会引用到《老王》文章末尾段“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阐述作者杨绛是一位善于用眼睛看自己的人,善于反思,勇于追问自我的灵魂。阅读到学生的这些文字,我欣然感受到:学生自觉地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了桥梁,这样的关联,能够帮助我们整合自己的判断与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把作品中的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指导他们的现实人生,想必这才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真正意图。

二、借鉴教材中的写作思路

很多高中生在写作中总会埋怨没有思路,学生在写作中想到什么写什么,思路混乱的现象比比皆是。写作毕竟不同于说话,对于中学生而言,文章的思路尤显重要。老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避免在文章中的平铺直叙就显得很重要,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发教材中含有的对学生写作思路有启发的资源。

叶圣陶曾指出:“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两回事,写作是基于阅读的,把课文讲好,使学生理解每一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将文章的写作思路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思,并鼓励他们多模仿文章的组织结构,多学习谋篇布局上的章法,多考虑“起承转合”四个字,从而使自己的文章结构层次更清晰、更有条理。例如,高二教材中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一文,教师可通过梳理文章的文脉,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读书经历一—读书之道——读书之法”的脉络,文章从感性到理性,蕴涵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这样的思维对于今后学生的写作是很有启发的。再如赵鑫珊的《爱因斯坦与艺术》是一篇较为典型的议论文,文章从爱因斯坦与艺术的诸多事例起笔,接着阐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最后表明文章写作意图——培养“爱因斯坦”是需要人文环境的。这其中蕴涵了很强的逻辑思维,文章由实到虚,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怎么办,梳理这篇文章的结构对于学生掌握范式的议论文是有很大意义的。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写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强化掌握议论文的基本文脉。像这样,教师把课文一篇篇教下去,学生就会形成理清文章思路的写作意识,并把这种意识无痕地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三、学习教材中的写作技巧

高中生在写作中除了缺乏素材和思路,还苦于缺少方法。教材是宝藏,它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写作手法,并激发学生运用这些写作手法。如高二课文冯友兰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文章前半部分在写蔡先生的春风化雨,作者选择了大量与蔡先生直接接触中的一些生活小事,从细微平凡处展现蔡先生人格之大。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学生写人记事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教师不仅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更要激发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样的手法来写人。这篇课文学完后,教师布置学生以“细节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再如高一课文肖复兴的《小溪巴赫》,文章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来写人,巧妙抓住了巴赫与小溪之间的相似点来介绍音乐家巴赫,使人物更形象,更具有审美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种写作手法,更要激发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在这一单元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以“像______一样的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前一空填写物,后一空填写人,注意填入的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来写人。再如高一课文《邂逅霍金》,文章篇末议论段颇有深意,教师不仅通过让学生朗读这些议论句,来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更要分析作者在文末议论时运用的方法有由表及里、探究因果,让学生理解是这些方法使文章议论更深刻。在这篇课文教学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也写一篇以“邂逅”为题的文章。

要开发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理念尤为重要。首先,教师需要建立一定的教材观和学情观。所谓“教材观”,就是要求教师确立对教材“二度开发”的理念,智慧地选择出有价值的文本,选择的依据是人物素材鲜明、思路严谨清晰、写作技巧独特。其次,教师应把阅读教学的重心转移到读写结合上来,重点让学生学会以读促写,不仅要关注对于教材的内容、思路、方法的理解,更要关注对这些的实际运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体验与自己的写作对接起来。所谓“学情观”,就是要求教学研究学生的需求点、困惑点,尤其从学生写作的角度,明确学生在写作上的“盲点”,进而选择教材中的价值点进行教学。再次,教师应进行行动研究,如果光有理念,没有教师潜心研究教材与学生,就无法开发鲜活的写作资源。※

开发教材中的写作资源 篇2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课程资源

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英语考试大纲(2009)着重考查考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以及考生进入普通高校继续学习所必需的英语能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中在书面表达(20分)这一块要求考生能准确适用英语语法,选用恰当的词汇、句型,并且能够清楚、连贯、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对职业学校的考生是一个极具难度的挑战。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发及利用课程资源。

对于学生而言,英语教材是他们接触到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为学习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语言材料。同时由于职业学校的特殊性,教材中的语言材料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突出了不同的重点,难易度适中。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英语表达,是学生获得新知、积累词汇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尝试一种以英语教材为蓝本的写作教学模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教材的Warming up 板块,说中导写

学生现在使用的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英语,教材中的Warming up板块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思考问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本单元的话题从Warming up中挖掘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或者有争议的话题,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时,还为接下来的写作好了铺垫。

二、结合教材中的Reading板块,读中学写

笔者现在教学使用的教材中的Reading板块提供了各单元的阅读语篇。这些语篇的题材广泛新颖,体裁也很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它们不仅能够提供学生学习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写作的样本。阅读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基础,同时还为写作提供了语言素材。因此,对于职业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老师要针对学生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这一特点,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复杂句并且鼓励他们运用,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和总结段落大意,还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语篇的结构,掌握连段成篇的方法,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操练,比如复述、扩写、仿写等,来书面或口头重现阅读篇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结合教材的Grammar板块,用中促写

语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更好地进行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是用来指导学生写作的。然而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对语法更是心生恐惧。尽管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讲解语法,而且也反复让学生操练,可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错误百出。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和运用语法就要给这种语法结构的学习创设语境,也就是在平时操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这种语法结构融入恰当的语境中,用一些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以致用。

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其他板块,练中带写

在笔者使用的这套教材中还有许多的学习板块可以发掘出来提供学生的写作素材。比如,每个单元的Reading板块之后都会有一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延伸练习。这些练习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小组讨论然后呈现出最后的一篇文章,既降低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多方面地锻炼了学生的读、写和协作能力。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发展,而这也给中职英语課堂注入了新的能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生的协作学习,优化写作课堂的教学。这种方式笔者还在尝试阶段。比如,把学生的写作任务改为写一封E-mail,让学生就课文中如何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进行讨论,总结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把E-mail发给我,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用英语写E-mail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件难事,这样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法也可以借鉴。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义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中职英语教学有其特殊性,要想让教学设想变成实际的教学成果,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长知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殷志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开发[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12).

英语写作教学中教材资源的开发 篇3

如何增加学生的英语写作训练,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这是令许多英语教师深感头痛的问题。一些教师苦苦寻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好方法, 却收效甚微。其实,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教材是语言知识学习中最常用的载体, 因此, 开发教材资源进行写作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剂良方。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教材这个宝藏, 从高中一开始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做到“说”中导写、“读”中学写、“用”中练写, 就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一、结合教材中的warming up板块, 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warming up板块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情景听说、思考问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其已有的知识, 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该单元的中心话题。练习中的设问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 以探究者的姿态投入到该单元的学习中, 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的信息, 掌握新的知识, 并丰富自己的经验,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从教材的warming up中挖掘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或有争议的话题, 这样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而且教师在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同时, 又可以不留痕迹地为学生的“写”做一些有效的铺垫。口头作文费时少而收效大, 不仅本人受益, 其他同学也受益。课后, 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将“说”转化成“写”, 利用“说”的机会进行“写”的训练。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充分, 课后有内容可写, 所以, 这样的训练很受学生欢迎, 不失为一个训练写作的好方法。

例如, NSEFC Book 1 Unit 1中warming up的话题是friendship。笔者在课前请学生准备好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有关friendship或friend的谚语, 并给出喜欢的理由, 上课时与同学分享。学生在课堂上给出的谚语有: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 the sun.

A man who has friends must show himself friendly.

然后指导他们如何利用谚语作为文章的开头或结尾:As we all know.../As a famous saying goes../It is well known to us all that...接着让他们进行讨论:What qualities should a good friend have?这个问题与学生息息相关, 所以学生有话说, 列举了很多他们认为好朋友该有的品质, 如:honest, friendly generous, helpful, patient, good-tempered, creative trustworthy, kind, intelligent, considerate, dedicated devoted...最后, 让学生在问题“Can you describe one of your friends to us?”及一些句子结构 (如:Her name is...She is...years old.She likes...and dislikes...She enjoys...and hates...Her hobbies are...Her dream/ambition is...She is very kind/.../We got to know each other...) 的引导下进行说的训练。课后给学生布置“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your best friend”的写作作业。

很多时候, 教师在上warming up时倾囊倾智, 把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都用上了, 课堂很活跃, 学生收获也很多。但最后没有顺势留给学生相关的写作作业实在是太可惜了。

二、结合教材中的reading板块, 发现钥匙, “读”中学写

教材的reading板块提供了各单元的主要阅读语篇。这些语篇体裁多样, 题材广泛新颖, 文化内涵丰富, 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发展性和思想性。这些语篇不仅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更是写作教学的样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语言材料和语言图式。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察到语言的特性并有所感悟, 才能从中获得语言信息, 吸收语言材料。学生拿着这把钥匙, 自然可以打通从读到写的渠道。

1. 引导学生利用文本内容, 积累语言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接触和学习多样的语言, 让学生扎实地积累语言素材, 在运用中发展语言能力。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那些优美且实用的词汇和句子, 准确解析它们的运用, 并通过不同语境下的多种形式的练习, 让学生掌握词和句的意义和运用方法, 然后作为语言素材积累。这样, 写作时信手拈来的材料就多了, 不至于写作时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NSEFC Book 1 Unit 1 Friendship的reading部分教学中, 经教师引导, 学生对课文中优美句子的摘录如下:

1) 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2)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3) For example, one evening when it was so warm, 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until half past eleven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by myself.

4) 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5) It’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 these any longer because nature is one thing that really must be experienced.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只有通过对教材文本的细致挖掘, 认真欣赏, 长期积累, 学生写作时才能“下笔如有神”。

2. 帮助学生分析文本结构, 建构框架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准确解析复杂句的运用, 找出主题句和总结段落大意, 还要指导学生把握篇章结构, 掌握连段成篇的方法, 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

在NSEFC Book 4 Unit 5 Theme parks的reading部分教学中, 经教师引导, 学生自己总结了关于介绍主题公园的基本作文构思。

The first part:Greetings and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theme parks.

The body:Introduction to each part of the theme park, including where they are, how to get there, what to see...

The ending:The admission fee and good wishes.

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描述自己家乡风景名胜的作文, 他们自然就会把刚学到的作文构思用于写作中。

3. 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通过不同形式的操练 (比如复述、缩写、仿写、扩写、评写等) 来书面重现阅读篇章,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复述课文

让学生看着图画或关键词, 特别是一些重要词组和连接词来复述课文。要求学生既要把握课文的重点语言及逻辑关系, 又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主要内容正确地表达出来。实践证明, 长期坚持复述练习, 既能锻炼学生组织篇章结构的能力, 又能提高他们语言的精练度和思维能力, 使其写作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 缩写训练

教材中的阅读篇章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缩写,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识记课文的内容, 从而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缩写时要保证要点齐全、重点突出、前后连贯。

(3) 仿写训练

仿写即模仿写作, 是以“建构主义认识论”为依据, 将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和输出并行运用到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从仿写到原创, 循序渐进, 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自信心。为了便于学生写作潜能的发挥,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要求学生不局限于模仿本课的词汇。例如:在学习了NSE FC Book 1 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之后, 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题为“A Great Man”的写作作业。在写作之前, 笔者先帮助学生整理了一下这类文章的写作思路:

First, think about who you will write about.Then, find som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him (time&event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s about the contribution he has made.To summarize, you need to tell us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of him.

或者也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该写哪些方面, 大概会用到哪些词汇和句式, 然后教师小结, 全班动手写作, 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思考的过程, 而后完成的作文也更加饱满, 学生的印象也尤其深刻。

三、结合教材中的grammar板块, 创设情境, “用”中练写

语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然而学生在写作中经常将语言的表达和语法知识的学习割裂开来, 因此经常出现表达错误层出不穷、词汇枯燥、句式单调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讲解语法, 而且也花了不少工夫来让学生操练语法结构, 但是学生在实际运用时仍然错误百出。笔者认为, 对语法结构的讲解和操练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语法, 就必须给这种语法结构的学习烙上语境标识, 也就是在操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这种语法结构融入到恰当的语境中, 用写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例如, 在学习强调句时, 笔者先对这一语法结构的基本句型:It is/was...that/who...进行讲解和操练, 然后以“What is important?Why?”为题, 让学生编写诗歌形式的句子, 如:Parents are important.It’s they who give us life...此话题与学生生活相关, 所以学生顺势接了很多。例如:

Friends are important.It’s they who grow with us.

Classmates are important.It’s they who help us a lot with my study and school life.

Books are important.It’s they that provide us with a great deal of knowledge.

当教师喊停的时候学生还意犹未尽。接着再进行强调句的特殊形式的讲解:疑问词+is it that..It’s not until...笔者创设了一个简单的情境让学生操练:在一间屋子里, 优美的音乐缓缓响起, 一位少女坐在桌前, 焦急地等着父亲回来为她过生日。此时, 教师用红体字醒目地标明要强调的内容:WHOWHENWHYWHAT, 让学生用至少五个强调句来描述。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创作:

Who is it that the girl waiting for?It might be her father that she is waiting for.

Why is it that her father comes back so late?It’s because he is choosing a birthday gift in a shop.

The girl wonders when it is that her father will turn up and what it is that her father will bring to her as a birthday gift.

It is not until ten o’clock that she hears a knock on the door.

What on earth is it that is packed in the box?

It is not until she opens the box that she knows the wonderful gift her father bought for her—a doll.

最后教师对学生写的句子进行点评, 让其进一步巩固强调句的结构和用法。这样操练以后, 学生对强调句的形式和用法牢记在心, 而且在写作中也经常会用上几句, 为文章增添了几分文采。

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写作 篇4

关键词:利用教材,指导写作,自主创作

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 广大教师对阅读教学大胆探索, 积极创新, 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作文教学仍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偏重于作文知识的传授、写作方法的讲解, 而忽略了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写作是写作, 阅读是阅读, 长期以来, 导致写作与阅读脱节, 与教材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尝试利用教材资源, 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由此, 学生的作文兴趣大增, 写作水平也有了提升。

一、利用教材, 指导学生仿写

宋代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 盖学之既久, 自然成熟。”看来, 模仿自古就是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很善于模仿, 因此, 利用教材, 让学生仿写, 能化难为易, 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比如,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文章, 每一课的内容都能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起来, 可据此设计作文。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文, 写“我”童年的一次“脱险”的经历,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地面,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 由此得出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 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 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 再一个个认真地解决, 就终将战胜困难, 赢得最后的胜利。一个故事引发一个道理, 以小见大。之后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 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同学们兴趣盎然, 争相说出类似的故事。笔者抓住契机, 让学生模仿这篇文章的写法, 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由于写作和阅读紧密结合, 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相似, 学生就很容易写出一篇类似的作文来。从写作思路上来说, 《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事—情—理, 而《紫藤萝瀑布》则是:景—情—理, 所以《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也是很好的仿写资源。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在仿写中总结, 无论对教材主旨还是写法都有了明确的认识, 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依据教材, 指导学生改写

教材在编排时, 即使是同一个单元有时也以不同的文体出现, 这时候可以让学生依据教材转换文体进行改写。比如, 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把这首诗歌改成记叙文, 也可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 这里的“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 学生可以写第一次到海滨旅游, 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 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 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但农村的孩子很少见过大海, 只有少数学生写自然中的大海, 大部分学生写的还是生活中的“大海”, 主要写自己曾面临什么困难, 心态如何, 又是如何解决的。通过这次练习, 既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又拓展了思维和想象力, 是一次很好的练笔。

三、依照教材, 指导学生续写

续写是以原教材的内容或故事为基础, 再加以合乎情理的联想或想象, 来另写新的故事。这种新续写的故事, 往往可以突破时空限制, 把故事人物和我们生活的现实结合起来, 古今杂糅, 中外互通, 以此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歌颂社会进步或批判丑恶现象。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 学生阅读兴趣本身就很浓厚, 几乎能流利复述或形象地表演, 再让他们续写皇帝回到皇宫以后会怎样的故事, 孩子们都打开了话匣子, 有的说会大怒, 杀了骗子的;有的说会杀了大臣的;还有的说全城戒严, 抓捕说皇上没穿衣服的人……还有《孔乙己》这篇小说, 学生学完后就立即续写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生活会怎样的故事, 同样有很多合理的想象, 故事引人入胜且发人深思。这样的续写学生都很感兴趣。

四、积累教材, 指导自主创作

《语文课程新探》提倡“少写命题作文, 提倡自主拟题, 让作文选题更加个性。提倡写生活笔记、观察笔记、随感随记, 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因此, 在利用教材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等基础上, 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作, 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爱写的东西, 写贴近自己生活的内容, 尽量做到有事可叙, 有情可达, 有理可说。

比如, 以“童年”为话题的作文, 先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童年》积累素材和写法, 然后让他们回顾童年, 讲述自己记忆犹新、感触深刻的童年往事。同学们七嘴八舌, 一起回顾那多彩的、好奇的、充满幻想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一下子回到了他们的童年时代。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以“童年”为话题自拟题目, 自主立意, 合理构思, 许多同学写出了精彩的篇章。在作文构思方面主要让学生谈, 一学生说:“开头用《童年》这首歌引入, 接下来写童年往事, 最后写感悟。”另一学生说:“我想用书信的形式讲述我的童年。”还有学生说:“开篇我用一个排比句导入, 童年像一杯热茶, 耐人寻味;童年像一道彩虹, 五彩缤纷;童年像一缕春风, 清爽宜人。”构思新颖、别致。有的学生用题记式, 有的学生用第三人称叙述等。只是形式的运用不可过多、过滥, 否则就不新颖了。

当然,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很多, 但“说到最根本处,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 从基本训练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 基本训练搞得好, 学生一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所以, 有效利用教材文本指导学生写作不失为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7.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157.

开发教材中的写作资源 篇5

初中写作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基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展开的。其具体构想分为两部分, 一是大作文系列, 二是小作文系列及其他。大作文系列安排了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 共四册, 每册七次大作文练习。其中, 九年级上册安排七次大作文, 作巩固复习用;九年级下册留作教师自主安排, 主要是对中考的适应性训练。小作文部分两周四次。其中, 包含一次应用文练习, 一次读书笔记, 其余两次配合大作文做片段练习。以下是“二次开发”理念的具体构想。

一、优化、整合教材资源, 构建写作训练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 并不强调知识要点的先后顺序;只要能达到规定的目标, 先学什么, 后学什么, 没有严格的要求。这就给作文教材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创作的空间和设计的弹性。基于2011版新课程标准要求, 对三个年级六册书中的写作教材做出如下调整。

1. 或删或留

删去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简单地说明小制作”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简单的说明文”。因为根据新课标要求, 只需会“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 做到明白清楚”。而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是事理说明, 相对抽象, 没有一篇文章能成为说明简单小制作的范文, 所以决定删去。九年级上册因复习巩固的需要, 删去第三、四、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内的作文训练题。此外其余大部分内容均保留了下来。应用文序列全部保留, 其中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如介绍信、契约等作为了解内容, 不要求掌握。修改专题序列较为完整, 全部保留。

2. 或调或补

整合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的“有感而发”和第二单元的“说真话、抒真情”, 将两次训练合二为一, 作为七年级上册第一次作文的训练内容。原本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小说, 综观全套教材, 没有“事件波澜、情节曲折”的专题, 而小说单元在这方面正是典范, 所以就增设了“写出事件的波澜, 引人入胜”这一专项训练。而原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内容较为丰富, 可分三次训练。

另外, 八年级第四单元原本安排的是“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可初中进行写作训练都快两年了, 这时才谈关于中心的问题为时太晚, 所以把这一内容调整至七年级。原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调整至七年级下册, 这是小学作文的要求, 也是写复杂记叙文的基础, 所以笔者将其放在“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之前, 作为巩固复习。

九年级下册并没有安排写作专题, 而是留给教师做中考适应性训练。因此其他五册书, 可每学期安排7次大作文, 每次两周。这两周内安排4次小作文, 其中含应用文一次, 读书笔记一次。如果没有应用文, 那么读书笔记安排2次。由此三年下来, 共35次大作、140次小作训练, 修改专题贯穿始终, 课标有关作文的能力点全面覆盖, 构建了基于苏教版的初中写作训练网。

二、重视重点引导的写法, 注重实践性

就苏教版写作教材中缺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一问题, 在“二次开发”写作训练点的, 重视重点引导的写法, 并与课内的知识短文之间形成互为补充的关系。一方面, 结合课文实例、引入本校学生优秀作文库中的实例, 以及近几年来的中考高分、满分作文来讲解, 让学生形成感性、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 将写作指导贯穿于作文的始终, 从写作前到写作中再到成文后, 使学生明晰操作步骤。教师可以是直接提醒, 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

在写作教材“二次开发”的实施阶段, 拟将上述具体构想用导学案的形式一一编写出来。导学式高效课堂是我校的校本特色, 目前除语文的作文外, 其余各科都已全面铺开。虽然在实施中还有诸多困难, 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校鼓励教师分工合作编写每一次大作文训练的导学案, 在使用之前再进行个人的二次备课, 结合本班学生写作情况作个性化的调整。在作文批改后, 分析目标达成情况和存在问题, 结合优秀作文、可升格文等形成个性化的讲评学案, 做到有的放矢。写作学案使用过程中, 不断进行反馈并修改完善, 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写作教材经过这样的“二次开发”, 既符合学生的需要, 也更利于教师的操作。

三、坚持两结合, 创设写作情境

所谓两结合是指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结合教材这一方面不再赘述, 这是对苏教版读写结合理念的传承。每一次写作训练前均设“参考例文”栏目, 大部分内容都来自语文教科书, 这些课文是根据写作训练的要求进行审慎选择的。

结合学生生活方面, 主要是指结合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德育活动众多, 三年一个循环, 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感受深切, 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最真实的校园生活是写作的源头之一, 不能忽视。因此, 在35次大作文训练中安排6次以学校德育活动为材料进行作文训练。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次作文, 正值学习“长征之歌”这一单元, 长征途中战士们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意志涤荡心胸, 又恰逢初二年级举办“唱红歌迎国庆”的活动, 每个班都在积极准备之中, 每个学生肯定都有自己的感受, 所以命题《当我们唱响红歌的时候》, 学生必然会由眼前之景打开思路, 有话可说。所以, 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进行作文教学。

节日文化是另一道风景。传统佳节和众多国际节日, 富含浓郁的文化氛围。35次大作文中有5次是联系节日拟题的。如三八妇女节, 我为家中女性长辈做一件事并成文;在父亲节时, 我给父亲写封信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南通是文博之乡, 拥有环濠河博物馆群, 以南通博物苑为首, 有蓝印花布博物馆、沈绣纪念馆、珠算博物馆、风筝博物馆等, 都对市民免费开放, 不仅可以参观, 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所以教师就结合节日文化、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设置了《某博物馆导游》的写作训练, 使得原本枯燥的说明文写作多了一些趣味, 多了一分情感。

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写作训练的有4篇, 如南通的“凡人善举”是全国闻名的。这些人、这些事就在我们身边, 是鲜活的素材, 训练中不仅仅要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更要注意情感价值观的熏陶。

学校的德育活动、节日文化和地方文化基本上覆盖了学生生活,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创设活动情境进行作文教学, 引入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四、前后关联, 真正实现写作能力的螺旋上升

在苏教版写作教材的“二次开发”中, 应注意三个年级各有侧重。七年级文体训练方面侧重于写记叙文和简单说明文, 培养学生观察 (景物、人物、事物) 的能力, 立意、围绕中心选材、想象的能力, 倡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叙事由一件事的记叙向复杂记叙文逐渐过渡。

八年级在文体训练方面侧重于记叙文和简单议论文, 侧重于学生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 包括详略、文章结构、情节曲折等。八年级学生心智相对成熟些, 所以要求在强调真实的基础上富有激情, 选材方面力求选择有价值的材料, 立意力求深刻、学会联想, 与七年级相比要求更高。

九年级作文部分糅和在“综合学习与探究”中, 也因此受综合学习内容的限制, 编排不太理想, 能力的螺旋上升很牵强, 因此应重做安排。九年级上册安排七次作文巩固复习情景交融、议论论点突出和有理有据、人物描写立体丰满、场面描写、点面结合、说真话、抒真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技巧, 这些能力点相对来说难度稍大, 需要在反复练习中提升。而九年级下册不回避中考现实, 留作中考的适应性训练。

另外, 七年级两学期分别安排了两次自由作文, 初步设想是一次自由作文, 一次根据写作的现实情况, 机动安排。如果某一次训练普遍不到位, 教师可再创设情境, 拟题再训练。而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实践, 相对规范些, 所以只保留了一次自由作文。

总体来说, 课标要求的各项训练重点均得到了有效落实, 单篇大作前有2次小作文作铺垫, 35次大作文前后关联, 环环相扣, 修改系列贯穿始终, 鼓励学生坚持做读书笔记, 积累写作素材与锤炼语言, 注重情境创设, 让写作成为学生交流和自我表达的需要, 在反复练习中真正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螺旋上升。

初中写作教材“二次开发”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 仅有教材的完善是不够的, 作文评价、教师课程的执行力以及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的培养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而且配套改革必须跟上。任重而道远, 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提升。

摘要: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形态, 它连接着课程、学生与教师, 是重要的媒介。然而教材所追求的普适性和真实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之间的矛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通过对初中写作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具体构想, 使得写作教材更适应现实情境, 从而填补两者之间的空缺。

开发教材中的写作资源 篇6

一、模仿途径

1. 模仿词汇,塑造学生遣词造句风格

词和词组是写作的基本元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逐步补充主题词汇,丰富学生词汇量,如先学guide,再学a travel guide,a film guide,然后学a recorder guide。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归纳同义词、反义词,避免用词单一。得心应手的遣词造句,对于准确表达文章主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有重要作用。

2. 模仿句子,拓展学生语言表达空间

句子是写作的基本单位,是内容传递的关键。在模仿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随情境、内容相应改变句子。第一,连词成句。教师可以结合单元重点词汇设计练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句法结构意识。第二,句子扩充。在简单句的基础上添加适当的修饰成分,使句子更加丰富,更准确地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第三,句式变化。教师给出两个句子,让学生根据句子间的逻辑,调整句子结构,将句子合并。如学习although引导的从句时,教师可以通过句子合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这一句型,并且区分although与but的用法。第四,利用句型模板。教师把课本中某些可通用的佳句,制成写作句型模板,让学生借鉴、使用。

3. 模仿片段,丰富学生语篇衔接手段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范例中的某些精彩段落,品味其中的美词佳句,分析衔接词在句子间所起的起承转合作用,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仿照段落进行写作练习。适当的片段仿写练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精髓,领悟修辞手法和衔接词的作用。

4. 模仿结构,培养学生谋篇布局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感知文章主题,从仿写精彩词句和写作手法入手,逐渐掌握谋篇布局的策略与方法,最终自如输出语篇。首先,选取体裁特征典型的范文,通过阅读分析结构,把阅读中所学的内容、结构、思想、方法等,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其次,引导学生分析范文的写作目的。如议论文一般是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阐明作者的观点与主张。最后,在模仿语言和体裁结构的基础上,利用与范文类似的具有生活性的新话题,引导学生模仿写作。

5. 模仿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学生写作时,会因为过多的想法,使文章表达条理不清。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仿写句型、注意文体结构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模仿作品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二、通过模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 单向模仿

单向模仿指借助某一话题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如“My Favourite Film”这个作文题学生往往觉得很难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三部不同类型电影的预告片,让学生挑选想看的电影,并阐述理,由。这个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过程。又如“Life In The Future”这个写作题,学生仅凭空想象,难以下笔。在阅读教师给的四篇对未来生活预测的文章之后,结合教师提词,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理清思路,在之后写作时就会有观点可写,有话可说。

2. 横向模仿

范文的范围不应只局限于英语学科,而应横向拓展,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汉语与英语有着许多的语言共性,对英语写作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可以借鉴汉语写作的经验和方法,予以模仿。

3. 多向模仿

利用国粹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篇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从那以后地方和校本课程如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重视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这不仅是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动力, 也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各学校利用地方文化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也越来越普遍, 并更受社会、家长和学校的青睐。

校本课程, 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 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 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 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 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 教师在实践中, 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 确定目标, 选择与组织内容, 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 而不是单个教师。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 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 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上,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不可或缺的。

校本教材, 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 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 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 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教材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要不要教材, 怎样编写教材是人们关注的。所以, 校本教材的存在价值主要取决于它是否真地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所帮助, 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帮助。对于家乡的了解, 苏州也编写了不少有关方面的优秀书籍, 而我们有好多老师在编写时就参照了那些书。那么这样一来, 编写的校本教材就显得有点多余了, 它存在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所以, 一整套的校本教材是一所学校的个性体现, 每本书的主题便是这本教材个性的体现, 无论是一套还是一本都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 个性是校本教材的生命力。

二、探寻国粹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契合点

中国国粹和地方文化博大精深, 能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充足的资源, 同时也更能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与之相适应的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正越来越受到各地学校的关注。

国粹, 是指中国历代传承的文化精粹, 植根于民间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各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及典籍, 包括依然存在和业已消失的文化事项, 本文述及的国粹特指存在于本地域民间的被人们广泛欢迎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国粹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珍品,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振兴的今天, 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 既是我们每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和义务, 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它能让青少年一代受到中华民族国粹的熏陶和滋养, 在培养他们具有一颗爱民族、爱家乡中国心的同时, 能帮助他们丰厚文化积淀、提高审美素养, 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和创新精神。

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吴地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 几千年的吴文化发展历程留下了无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财富, 从生活、生产、军事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姑苏是吴文化的发源之地, 吴文化中的国粹光彩夺目, 令当今世人叹为观止。苏州古典园林、昆曲、评弹、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还有不少堪称一绝的民间技艺, 这些数不胜数的传统文化精品是我们进行国粹教育得天独厚的资源。

所以, 吴地学校在课程开发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吴文化知识的习惯, 让他们把小时候就耳濡目染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各种文化现象转化为一种理性的认知, 从而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质, 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教育实事。当前与吴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多吴地学校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 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施展校外教育的重要机构,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其教育是校内教育的必要补充部分, 也是青少年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作为一个校外教育机构, 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广大青少年开设国粹领域的课程, 开发国粹校本教材, 可以说在国内青少年活动中心 (宫) 中尚属首创。活动中心自创办以来, 精心设计国粹馆, 旨在弘扬传统文化, 展示国粹文化艺术, 拉近孩子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充分利用苏州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国粹优势, 积极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目前已开设丝绸之路、昆曲、国学、传统手工、书法等多项国粹项目, 还利用传统节庆举办国粹艺术节、红红火火过大年等活动, 以组织各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为广大青少年搭建起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新平台, 让园区乃至苏州各市区的青少年对国粹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也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国粹文化打下基础, 从而提高其民族自豪感。

三、关于校外国粹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以苏绣艺术为例

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利用国粹文化资源, 依托利用苏州本地丰富的国粹人才资源、开发国粹课程和校本教材, 现已开发的课程项目主要有苏绣、评弹、昆剧、民歌、蚕桑丝绸、桃花坞木刻年画、传统线编、太极、武术、美食、珠算等, 让更多的青少年、更多的家庭了解吴文化, 了解国粹, 亲近国粹。国粹校本教材开发正是旨在引导师生依托苏州地方文化, 充分利用苏州国粹资源和园区活动中心的平台, 拓展国粹学习的途径和空间, 提高学生对苏州本土文化的认知, 帮助他们丰厚文化积淀、提高审美素养, 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笔者将以本文试从“苏绣艺术”这一资源出发, 来举例说明如何挖掘和整合国粹资源中的苏绣内容, 并编写成相关的苏绣校本教材。

1、苏绣艺术的文化概述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镇 (现改为街道) 刺绣最为有名。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 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 针线细密, 用线一、二丝, 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 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文化古城苏州,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 亦早已闻名于世。小桥, 流水, 人家, 园林, 昆曲, 美食。古典格局, 诗意江南。二千五百年的苏州文明熠熠生辉。苏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 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 但时代不断进步, 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面对各种新形势, 苏绣企业纷纷改革, 提出苏绣礼品商务化, 苏绣家装设计化的理念, 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 而是走进千家万户。个性化的量身定做, 让苏绣不再局限于陈旧的模式, 而是过多的融合进购买者的思路与理念, 通过纯朴的苏州绣娘纯手工刺绣而成。让苏绣不仅是艺术, 还更多的渗透进人性化的品味。

2、校本课程目标设定

第一, 对吴文化的认知。通过对国粹苏绣的学习实践, 了解和认识苏州的地方文化, 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乡土情结, 吸收吴文化智慧, 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吴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 对艺术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吴文化和苏绣的精髓, 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通过学习苏绣艺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批判的接受吴文化, 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 理解多元文化。

第三, 对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资源学习吴文化和苏绣技艺, 并能了解苏绣艺术的历史与与文化内涵, 初步掌握苏绣的工艺与制作国粹。积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培养艺术技艺的学习能力。

3. 校本教材编写原则

在校本教材的资源选取和编写的过程中要以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校外教育教学对人的发展, 应该是一种对完整的人格和人性的建构, 因此要让教材符合学生的学习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进行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活动, 所以在教材编写时要特别注重所选内容和编排体例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突出能力本位意识, 强化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此同时, 还要注重教材的编写要始终围绕新课改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展开, 从苏州工业园区青少活动中心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开发校本课程, 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校本教材编制内容的确定

由于开发该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吴文化, 热爱苏绣艺术, 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并提升热爱苏州的情感, 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制过程中要整合地区优秀课程资源, 突出地域性的特点。基于上述想法, 将关于“苏绣艺术”这部分的校本教材目录编写如下:

第一章:苏绣的历史, 包括 (1) 苏绣概述与文化内涵; (2) 苏绣的历史渊源; (3) 苏绣的现状;

第二章:苏绣的分类与工艺特色, 包括 (1) 苏绣的分类; (2) 苏绣的工艺特色;

第三章:苏绣的生产方式与制作工艺, 包括 (1) 苏绣的生产方式; (2) 苏绣的制作工艺; (3) 当前苏绣的技艺改进;

第四章:苏绣名家介绍与名品鉴赏, 包括 (1) 苏绣名家介绍, (2) 品鉴赏与获奖历史; (3) 苏绣真假与优劣鉴别;

第五章:苏绣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文化传承, 包括 (1) 苏绣艺术的发展趋势; (2) 苏绣的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

总的来说, 利用国粹资源, 思考如何开发符合苏州特色的苏绣艺术校本教材, 仅仅是科学全面地开发吴文化国粹的校本教材的一个开始, 主要是为了让国粹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当然, 编写与吴文化相契合的国粹校本教材是一项要求严谨、工程量很大的工作, 所以本文也只是根据笔者目前研究的国粹课题进行的思考, 希望能为今后的国粹校本教材编写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莹.开发校本教材促进内涵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 , 2010, (3)

[2]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合肥[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12

上一篇:语言框架下一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