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精选11篇)
信息资源开发应用 篇1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农业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发挥的作用日渐突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结合也日渐紧密,引导并改变着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目前,农业信息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农业市场、科技、政策等信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但由于农业地域分布、行业差异等特点,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还不均衡。当前,应深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保持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农业部门服务水平
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是正确决策的重要源泉。农业部门不仅是最大的农业信息资源拥有者,而且是农业资源信息开发的主体和资源提供者。随着政务公开和信息透明的发展进程,农业部门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公开自己的信息,提高政府服务的公开、公平和透明度。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利用与管理,可有效、便捷地管理涉农信息,促进信息共享。这不仅有利于推进政务公开,而且对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农业部门的服务水平。
1.2 有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逐步由“村村通电话”向“村村能上网”发展,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分布不均衡,社会化运作尚不发达,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农户对信息资源的获取还存在一定困难,在信息应用方面与城市也还有很大差距。深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广泛的途径使农民逐渐体验信息资源蕴含的价值,可促进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有利于农业信息服务向下延伸,进而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1.3 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是最古老的传统产业,而信息是一种现代的资源要素。在现代社会中,信息资源像土地、空气、水等生产要素一样,逐渐融合到农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在农业行业中,信息资源要素的引进可及时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通过信息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2、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2.1 重点建设环节
2.1.1 信息采集渠道
开展信息资源建设,首先要设计规划信息采集对象,明确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对于农业信息资源而言,信息主要产生于行业本身,包括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和组织等,涉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产业环节。由于农业行业特点,信息资源的种类繁多且较为分散,给信息的共享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应根据实际业务需要,有针对性地完善、扩展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和交换机制,保障信息资源的稳定、可靠和高效。
2.1.2 信息标准体系
在农业行业中,要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实现信息与系统、应用和服务的无缝集成,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标准体系。如果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信息将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和交互,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标准体系应是由一定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有机整体,如信息分类、信息编码、元数据等面向开发利用和共享的标准和规范。标准建设应遵循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修改,并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变化,能够易于扩展。
2.1.3 信息加工整理
农业信息资源主要为涉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因此,无论是政务信息还是市场信息资源,信息的加工整理应着眼于实际需要。农业信息资源繁杂多样,在方法上,应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去分析信息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挖掘、提炼出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充分反映出事物的本质。通过加工整理,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行了浓缩,准确性和有效性有了提升,从而能更好地为决策支持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2.1.4 基础数据库
数据库是信息存储的场所,可以稳定地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存取服务。经过采集和加工整理之后,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应逐渐转为实用的基础信息库,便于及时分析和调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信息挖掘,通过钻取、抽取或汇聚等方式,分析信息的不同侧面、时间序列等,或许能发现信息的深层价值。
2.2 主要应用方式
2.2.1 互联网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更加紧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也更为密切。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人,农村网民规模首次超过一个亿。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为44.6%,在农村仅为15%,城乡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异。为加快推进信息的向下延伸,各地农业部门借助互联网络这一信息交互平台,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支撑,不断扩展网络应用,通过农业门户网站、专家咨询系统、网络互动点播等方式,充分展示本地农业特色,及时发布农业政策、科技、市场、预警等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透明度,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交互,为广大公众及时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途径。
2.2.2 语音服务
相对于电话机、手机等通讯设备的普及,电脑在我国农村的普及率还比较低,尤其是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家庭电脑拥有率更低。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电脑拥有量为7.46台,电话机62.68部,移动电话115.24部,完全依靠互联网尚不能及时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求。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语音服务逐渐成为信息传递的便捷途径之一。电话语音系统通过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和文本到语音的转换,实现了信息资源更广范围的应用,农民可方便地通过电话机、手机等查询农业信息,如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求、农业科技等。2006年以来,全国农业系统统一的公益服务号码12316在各地陆续开通,农民拨打当地的12316号码即可获得有关政策咨询、农技服务、农资打假等信息,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
2.2.3 电视节目
电视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农村中的普及率也较高。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为108.94台。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各地农业部门不断创新信息服务载体,深化信息资源应用整合,通过与电视台合作设置实用的农业栏目,定期制作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如农业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专题等,使农业科技成果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2.2.4 移动通信
截至2009年底,手机在我国的普及率为每百人56.27部,手机在农村的拥有率远高于电脑。目前已有67.3%的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也高于同期城镇58.3%水平。手机成为农村网民主流的上网终端,也成为农户获取信息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随着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移动通信业务发展迅速,如短信定制、手机新闻等。许多农业部门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建立了短信平台,基于通信运营商提供的短信接口资源,将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批量发送,此外,还可进行信息的报送和采集,及时了解农户生产生活等情况,有效地推动了信息进村入户进程。
3、深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3.1 加强市场信息资源的收集利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入W T O以后,国内农产品市场逐步开放,农产品营销越来越受到国内国际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价格、数量的波动带来的传导效应比较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市场信息的需求日趋强烈,信息的偏差、不对称或是不完全性,都有可能会给农产品市场带来不确定和风险性。因此,应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的收集利用,如农业政策补贴、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灾害预警等信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及时将信息传递到农户手中,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障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整体稳定。
3.2 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经过多年建设,许多涉农部门已经建设了相当数量的应用系统,在行业领域内积累了大量可用的农业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为跨部门的共享应用奠定了信息基础。在部门间建立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信息目录体系,搭建公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可为政府、农户和企业提供及时、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解决部门间迫切需求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的问题。因此,应继续推进农业信息资源交换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内容和质量,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3.3 深化信息技术的业务应用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信息技术创新内涵更加丰富,网络、应用、技术、服务深度融合。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加速推进,3G网络得到初步应用部署,物联网发展方兴未艾,云计算备受业界关注,移动互联潜力巨大,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手段。因此,应广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挖掘信息资源潜力,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更好地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郭作玉.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情况调查报告.2010年
[3]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信息资源开发应用 篇2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化数据化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Archives academia has been keen to research Big data technologies. But all things considered,some realistic predica? ment really exists in applying Big Data technologies to develop Digital Archive Resources under the cur? rent conditions,the unfinished Datamation,Structur? alization,along with other problems cant meet the conditions of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 gies.This article argues several strategies should be taken to apply Big Data technologies to develop Dig? ital Archive Resources,e.g.Continue to work for the Datamation and Structuralization,then capture the Archival data stream and build the Archival data re? pository,enhance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of Archi? val data stream etc.
Keywords: Big data; Digitalization; Datamation; Digital archive resources development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档案界的研究工作正在逐步深入。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大数据”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得到相关文章共计152篇。再将这些文章按照主题范畴进行分类,发现其主要涉及档案大数据概念、内涵与特点,大数据时代档案馆建设、应用技术和信息服务,档案工作机遇和挑战,档案大数据价值,数字档案大数据存储,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安全和资源管理等领域。
在上述相关研究中,政府和商业界普遍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思维带给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IT行业的冲击和挑战,档案界亦持有相同观点,认为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档案信息化工作面临着新技术、新理念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亟待转型和创新。对于这一趋势,本文认为,在大数据技术的热潮下,档案界更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认知大数据技术的同时,还需要认识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特点和任务,不必为了贴上大数据标签而透支大数据概念。[1]
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
在借鉴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发现档案界在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研究方面,持有的观点集中体现为:他们认为档案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大数据技术能够应用于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其依据一是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领域较广泛的应用实践,应用成本逐渐降低且商业价值大幅提高,能够推动该技术不断成熟,因而有望进行大范围推广。二是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存量和增量均较为庞大,因而大数据技术在这一领域有用武之地。本文认为,上述观点有其合理性,即我国的数字档案资源存量和增量庞大确是事实,但是更应该看到数量庞大的数据并不一定就是可用于大数据技术开发的数据。换句话说,该观点的持有者简单地将大数据的“4V”(Volume—数据体量巨大;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Value—数据价值密度低和Velocity—数据处理速度快)特征等同于“数量庞大的数字档案信息”的特征。在综合相关文献研究及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发数字档案资源的理想状态应如图1所示。
事实上,目前的档案工作条件与数字档案资源的大数据开发尚有一定距离。从现实角度来看,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以下困境。
(一)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方式无法满足大数据开发的要求
数字化,不是数据化。[2]数字化和数据化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界定:数字化的重点在“技术”上,而数据化的重点在“信息”本身。“数字化带来了数据化,但是数字化无法取代数据化,数字化是把模拟数据变成计算机可读的数据,和数据化有本质上的不同”。[3]比如,谷歌公司和亚历山大图书馆合作对所有版权条例允许的书本内容进行数字化,这种数字化就是纸质书页的扫描,但是这些扫描(数字化)后的数字文本只是一些图片。虽然可以通过图片的标引条目对其进行检索利用,但是难以对具体的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化处理。基于此,谷歌公司使用了能识别数字图像的光学字符识别软件来识别数字化文本的字词句和段落,将数字化图像转化成数据化文本之后,才能对这些文本信息进行开发利用,并通过多种语言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
笔者通过网络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档案部门进行的档案资源建设方式就是将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其实质和上述案例中纸质图书数字化的“工序”类似,数字化后的“产品”同样只是图片,数字化内容未进行数据化处理,是无法进行大数据处理的。因此乐观地认为完成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便会使档案工作进入“大数据”时代是一种误区。此外,纸质图书基本上是正规的印刷体,只要字迹没有脱落,书页无污损,数字化(扫描)之后,就可以较为方便地借助光学字符识别软件将其进行数据化处理。而纸质档案的数据化处理难度要远远大于纸质图书,比如大量的手写体字迹档案(如名人手稿,信函),识别软件的辨别能力有限,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档案的凭证价值,数据化过程要求务必精确,就目前而言需要大量人工进行反复校对。由此可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化处理任重而道远。
(二)数字档案资源的内容结构无法满足大数据开发的要求
数据宇宙中的数据按其结构化程度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的数据即行数据,存储在数据库里,可以用二维表结构来逻辑表达,计算机可以直接进行处理;非结构化的数据没有正规的预定义结构,特别是被数据库广泛采用的关系型数据结构,如文本、图像、音视频等。[4]大数据不是大规模数据的简单堆砌,而是强调数据的关联结构性,数据从获取、汇集到分析处理要通过建模和运算。也就是说,目前的大数据处理只能处理结构化数据,而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格式化转变为结构化数据,才能使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分析和处理。
目前,通过纸质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归档系统形成的大量数字档案资源很大一部分都属于非结构化的数据,这些数据难以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与大数据处理仍有较大距离。其一,由纸质档案扫描得到的数字档案图片,仍需进一步数据化和结构化处理后才能得到结构化的数据。其二,由电子文件生成系统形成的电子文件,由于缺乏协同合作,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并没有使用统一技术标准的数据库系统,因而这些数据都是异构的,大量异构数据的存在无疑加大了使用大数据技术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难度。
(三)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共享无法满足大数据开发的要求
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大数据开发应该强调跨馆际资源联合开发,保障档案数据的相关性和共享性,从而提高档案大数据开发的质量,因此需要相关档案部门具备跨馆际合作的意愿,建立保证合作正常进行的体制,制定相关规划,并具有执行能力。而目前我国档案资源跨馆际整合共享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1)档案信息化组织工作体制不完善。从全国范围内档案信息化组织工作来看,目前尚无统一的机构来组织档案馆之间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明确各馆的职责任务与权益权限的工作,档案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意愿;(2)档案信息化工作缺乏规划。从全国档案系统来看,档案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系统的规划,各馆建设独立的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横向(地区之间)和纵向(行业之间)均缺乏交流合作,跨馆际合作力度不够,难以完成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三、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策略
截至2012年,Farecast利用将近十万亿条机票价格记录来预测美国国内航班的票价,准确率高达75%,每张机票节约50美元,这项技术后来迅速应用到宾馆预定、二手车购买等诸多领域,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5]该案例中“以往大量机票价格波动数据”事实上就是一种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其预测结果所显示的准确率和节约的成本则表明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数字档案资源开发中是可行的,且市场价值巨大并被广泛认可。据此,我们应该坚定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大数据开发的信心和前景,重点从深化数字档案馆建设建立档案资源库、加强馆际合作建立档案资源库连接池和树立新思维转变档案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出发,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实践。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键是解决档案数据流(即以非常高的速度输入和输出档案系统的档案数据)的问题,其实质是建立档案数据的关联问题。深化数字档案馆建设从而实现档案数据化、结构化,建立档案资源库是前提和基础,加强馆际合作建立资源库连接池促进档案资源整合共享是资源准备,树立新思维转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是管理保障,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档案数据的关联,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才有实现的可能。
(一)深化数字档案馆建设建立档案资源库
大数据时代的档案工作实践需破除既有的档案工作思维,真正用大数据思维来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改变传统档案资源建设方式,深化数字档案馆建设建立档案资源库为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关联做准备。传统档案管理严格按照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利用的先后顺序进行,近年来关于电子文件“在线归档”和“离线归档”的方式也只不过借助网络传输、数据库等辅助方式进行,本质上沿用了纸质档案归档存储模式,仍然将档案管理各环节按顺序割裂处理,二者均偏离了档案大数据思维。
真正意义上的档案大数据要求档案数据是动态的、实时的、相关联的。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促使数字档案以数据流的形式产生、处理并归档。尽管目前档案仍以传统载体为主进行呈现,但是档案记录内容从文字、声音到视频的发展过程,说明档案内容包含信息量更为巨大,表现形式更多元、生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加快数字档案产生,生产力的提高要求档案读取解析更便捷、快速。未来数字档案将以数据流的形态动态地生成、快速地甄别、实时地存储,数据的采集、处理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6]这样的档案数据符合大数据“4V”特征,“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发展的、动态的、数据流的档案观;基于数据的处理和知识挖掘过程;是一种基于数据全面性、复杂性、相关性的思维分析方法”。[7]因此,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条件之一就是深化数字档案馆建设建立档案资源库。
1.档案部门制定规划,明确权责。档案行政领导部门和业务部门都要明确数字档案数据化和结构化的宏观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制定相关档案馆之间的合作规划,分清相关档案馆的职责任务和权益权限,加强配套资金、人员和设备的投入,并对数字档案数据化和结构化的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
2.业务部门在具体执行时要明确任务,抓紧落实。档案业务部门强化数字档案数据化和结构化工作计划,先完成纸质档案的扫描工作,再进行数字档案数据化和非结构化档案数据的处理,协同建立电子文件在线归档、存储、分析等技术标准规范,研究数据包传输、转换规范。
(二)加强馆际合作建立档案资源库连接池
资源库连接池(亦称资源池),是为了资源整合共享而设计的一种复杂的数据库引用模式。其功能在于通过建立数据库连接池,提供一套高效的连接分配、使用策略,解决资源频繁分配、释放所造成的系统消耗问题,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复用、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稳定性,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连接管理,避免数据库连接泄漏。
大数据不是简单的信息量巨大,信息种类繁多,要求更深层次的数据关联,即数据的高度整合、真正共享。当前档案信息“孤岛”现象与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要求相矛盾,要求加强馆际合作,通过档案资源库连接池的方式实现各行业、各系统档案资源库的连接,强化数据关联,实现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库连接池有助于建立和强化数字档案信息关联性,减少档案信息孤岛现象,扩充档案数据规模,降低数据冗余性,优化档案数据质量;有利于多个档案信息需求者同时访问档案数据资源库,释放档案系统压力、避免档案数据资源库连接遗漏,在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都能进行数字档案资源库的连接,为档案大数据开发准备条件。
(三)树立新思维转变档案管理模式
数据流的分析处理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重要特征。但传统的档案管理思维明显与现实要求相脱节,需要树立新思维转变档案管理模式。基于数据流的数字档案信息的产生、收集是实时的,动态的,档案数据需要实时存储,动态更新,其分析与鉴定同样是实时的,分析、鉴定和档案数据资源开发(即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都需要借助一系列数据分析规则的支持。其真实性、完整性的界定维护面临技术和法律双重问题。可见,大数据时代,数字档案信息的管理需要打破传统档案管理以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利用为先后顺序的思维惯性,将档案数据流的分析、处理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其实就是一种基于数据流的档案数据处理模式。如图2所示。
基于数据流的档案数据处理模式,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档案数据的产生、采集、鉴别、存储和利用都是实时的、动态的,需要依赖强大的规则库和操作命令,主要通过计算机完成,档案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产生的新规则和知识将及时更新到规则库和知识库中。档案数据的提交、接收需要预设规则协议存入规则库中,并体现在系统设计中。档案数据的分析和鉴别(在意义上相当于传统的档案鉴定)需要实时调用规则库中的相关规则,以检验档案数据是否合格,合格的数据准备存储,不合格或者冗余的档案数据则将被剔除,但须反馈给档案数据提交者,反馈内容应包括数据不合格原因并提供建议,此操作可能重复多次,直至数据通过接收检验。数据被存储后,也需要定期进行再分析(在意义上相当于传统的档案定期鉴定),目的是删除无需继续保存的档案数据,维护有价值的档案数据,同时对数字档案资源库进行动态更新,档案用户可以通过相关利用规则访问档案资源库。
注释及参考文献:
[1]于英香.档案大数据研究热的冷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5(2):4-7.
[2][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05-109.
[3]David Ferrucci.uima- spec- wd- 05.Unstructured InformationManagement.Architecture(UIMA)Version 1.0 Working Draft 05[S].
[5]中国经济网.大数据如何变革商业一张机票成就了Farecast[EB/OL]. [2015-8-10].
http://book.ce.cn/xw/jj/201212/21/t20121221_ 23964663.shtml.
[6][7]叶大凤,黄思棉,刘龙君.当前档案大数据研究的误区与重点研究领域思考[J].北京档案,2015(7):14-17.
电企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篇3
电企实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重要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就是“将静态的档案信息经过采集、加工、存储进而转换成动态的信息, 最快和最大限度地为利用者所利用的过程”。电力企业的档案主要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 (工程建设和科技研究) 和会计档案, 声像档案、员工资料档案等。其中电力工程档案是最重要的档案, 它涉及到工程项目的建设设计, 实施过程、工程实体状况等原始, 真实记录资料。它不单只是企业维护其经济效益、合法权益 (工程变更、索赔动态) 的工具, 也是工程项目投产后运行、检修、以及企业日后改建、扩建及等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 而且, 当遇到自然灾害时, 利用科技档案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重建工程。
在电企中, 落实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只有对档案资料进行整理, 开发, 管理, 应用, 才能使档案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二、电企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电企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中, 存在着如下问题:
1.高层管理者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很多管理者认为, 档案信息作为一种现存的文字资料, 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多大的价值, 因此对其不够重视, 导致了电力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少, 人员配备不足, 导致档案室设施不全, 保管条件和保管手段落后等现状。
2.档案管理缺乏专门管理人员。据调查发现, 很多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都不是档案专业毕业的, 而且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他们很多人都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仅仅是简单的资料收集, 录入, 分类和存放;另外, 有相当一部分的电力企业没有设立独立档案管理部门, 而是把其与其他部门合并在一起。
3.档案管理信息化滞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关系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电力档案信息巨大而且重要, 它包含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图表以及文件等原始凭证, 这些信息有种重要的经济效益, 它的合理的保存对发挥其内在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 信息的占有率, 开发率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生存与成功的重要保障。然而, 电企普遍存在档案管理信息化滞后的现状, 主要表现在工程竣工时, 施工单位更注重纸质文档资料的归档而忽略对纸质文件进行电子化存档, 使得很多原始数据没有电子版本, 给日后的档案利用带来很大的不便。
三、电企实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措施
(一) 变革观念, 把档案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
在当今社会,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 是企业生存, 发展以及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过去, 电企高级管理者不重视档案管理, 但在信息化日益强化的今天, 人们需要重新审视档案信息的价值。档案作为原始和真实的资料记录, 对公司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必须把档案管理的认识提到战略的高度, 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思想支持。
(二)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使档案管理系统化, 有规章制度可寻, 档案管理的制度化, 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公司档案工作, 充分发挥档案作用, 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有效地保护及利用档案, 促进公司的发展, 另一方面能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基础以及保障。
(三) 提升档案管理专业化
档案管理只有做到实现专业化, 才能有效地实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要实现其专门化, 首先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聘用有学科基础的人员任职或者加强在职培训;其次, 档案管理人员走向生产第一前线, 了解电企的一线生产实际情况, 档案管理人员跟踪服务, 及时反馈信息, 指导施工人员收集第一手资料。最后, 对档案进行分门别类整理, 以便查找与使用。
(四) 落实档案管理信息化, 实行档案信息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档案管理信息化成为你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在电企中建立公司档案信息管理平台, 实现管理信息化, 利用网络的快捷和便利性, 优质快速地为利用者提供档案数字化信息服务, 这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有效途径。
(五) 成立团队, 进行档案信息整编
如今, 随着档案资料的不断丰富, 档案资料必须通过专门的整编, 来实现其价值。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 对档案中储存的大量的零散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 实现对信息的整合以及提炼。通过对档案信息的经过分析、研究、综合、归纳, 提炼出典型性、规律性的结论或者按照主题进行汇编, 如按组织沿革、单位领导名录、电价文件, 工程简介等进行汇编。这样使得档案能有效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
四、结束语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目的是通过对档案信息的而有效整合, 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便捷和高效使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需要企业从各个方面去支持其发展, 如变革观念, 建立制度, 实现档案管理专业化和电子化等层面。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 使其更好地为企业经济发展与管理服务。
摘要:本文针对电企在档案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观念, 制度以及信息化等层面, 提出实施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潘连根.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辨析.档案与建设, 1998. (05) .9-1.
[2]颜海.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信息资源开发应用 篇4
信息是社会、企业、单位人、财、物之后第四大重要资源和要素!许多企业就是靠信息资源丰富发展起来的!海尔集团早在创业之初80年代就广劈信息资源,平均每天研制出一种新产品!申请专利数量居全国同类企业之首!
邓小平早在80年代就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经济建设。进入21世纪了,头20年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合理合法利用开辟信息资源是安全生产工作者当务之急。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信息工作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特别是在信息产业部、中国信息协会、国家信息中心(在国家发改委)等专业机构部门、行业组织正确指导下,各项工作包括信息化建设、各种信息“金桥工程”、”金卡工程“、“网上政府工程“、IT产业发展等全面开展,信息资源成为我国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必争资源!
常州有个《中国信息剪报》社!全国所有报刊全部征订,按行业分类剪辑,面向全国服务,很受各界企业人士欢迎!
中国人民大学有个报刊资料复印中心!社会科学内容很全面!
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以来,我国上网网民总量居世界前列!
安全生产信息主要来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府网站、各省政府网站、各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设计单位、专业信息公司等网站、订阅报刊杂志、开展调研,参加会议(包括展览会、论坛、研讨会)、建立并参加国家、省、市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劳动保护工业企业专业协会、学会成为其中一员,图书馆、培训班、重要集会、聚会、参加安全生产专家组等。有条件的可以出国考察。
作为国家安监局政府网站自2000年初正式运行以来,信息量大增,国家局领导,特别是国家局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司、煤炭工业信息中心、总调度室全体领导,高度重视,2001年昆明会议之后,全国特别是江苏省安监局、河南、山东省安监局、北京市安监局等网站建设快速发展!山东省、济南、青岛、烟台、滨州、东营、日照、临沂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都建立,信息量大、内容新颖、政策性强,指导性强。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的安全生产工作。我搜集整理以下信息网站,请您共享。
网络搜集信息的最好网站:http:// 首页最下端,百度、搜虎、GOOGLE、YAHOO、雅虎、天网、新浪等全部划对号,搜索引擎全部打开,连BBS网上留言都能搜到!图片、软件、MP3等都能搜到!
主题词、关键词是网络搜集信息关键!主题词、关键词的选择方法有专门文章介绍!网站也可搜索一些类似技巧介绍的文章!
按人名搜、按内容主题词、按地点、按时间、按文件号码等搜,基本可以查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等政务信息、产业信息内容丰富!举例:
某省拟出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在http:// 下端,全部搜索引擎打开划对
号,输入”安全生产条例“很快获取天津、广东等省安全生产条例有关内容,结合本省实际,修改有关部分条款,有共性的可参考!
祝福论坛网友心情愉快!获取信息效率能有所提高!
以上不成熟的体会与您交流!谢谢您看帖!
谢谢斑竹发贴!
免费安全生产信息资源:
我国现有有关安全生产报刊杂志名录
(排名不分先后)
报刊杂志名称 邮编 地址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网址 联系人
中国安全生产报 100013 北京市安定门外和平里北街21号 010-64463155(通联记者)010-64463456(举报)010-64463143(综合新闻)010-64463935010-64463152
news@zgaqb.sina.net;zgaqb@sinasafety.gov.cnhttp://;ldbh@263.nethttp://ldbh.chinajournal.net.cnhttp://.cn张力娜李志华王文尧林静
《现代职业安全》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南里2号院天建大厦三层 010-64922354010-64922355 010-64980244 ankang@tddf.com.cnzc9111@sohu.com(张沉)http:/// 刘德辉郝家林杨乃莲兰雪英张沉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100088 北京市8028信箱,北京市西直门北大街28号 010-62251204010-62266655-6608010-62251204010-62251206
cppe@vip.sina.comcprew@163.comhttp://cppe.safety.com.cn 周宏王西亭汪坚汪万起权美子
《中国安全科学》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 010-64946559010-64941313 010-64946559
cssj@csstlp.org.cncsstlp@263.nethttp://zgaqkxxb.periodicals.net.cn/gyjs.asp?ID=928625 徐德蜀张爱军徐亚风陈国华
《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 010-64914634010-64950349 010-64949838 oshms@chinasafety.ac.cn 吴宗之仲惟香王海燕王丽
《安全》 100054 北京市陶然亭路55号 010-63524191 010-63524191
Safety_Lao@163.netsafety@citysafety.nethttp://citysafety.net 李秋菊袁文英
《新安全》 100733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010-65369632 010-65369626
jjbxaq@peopledaily.com.cnhttp://.cn/GB/paper2515/ 班明丽王彦田王利公高云才墨村
《化工安全与环境》 100029 北京市安定门外小关街53号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010-64444101-866010-64440380 010-64440380
hgaq@cheminfo.gov.cnhttp://.cnhttp:///liuguifa/
江苏安全生产信息网(永久性国际域名:)中国安全生产网(目前已不能访问)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网
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经贸委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中国化工安全信息网
化学登记中心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中国建筑防火安全信息网
中国消防工程技术信息
东方锅炉安全信息
危险化学品救援通
北京安全生产信息网
中国化学品安全
中国消防网络
锅炉压力容器检测检验
河北危险化学安全
劳动保护
江苏职业安全网
CCOHS Home-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 Safety中煤信息网
摩迪国际集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上海安全生产信息网
河南煤炭信息网
北京农业信息网物
安全第一网
中国煤炭工业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中国安全生产报)
万图职业网
职业安全健康网
北京化工研究所
湖州检验检疫信息网
Yahoo!Health:Workplace
大连劳动局
职业安全与卫生中心
中华全国总工会
湖南妇女网
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
台湾劳工安全卫生研究所
新加坡工业安全健康部
韩国工业安全健康署
日本工业安全与健康协会
职业安全健康协会niosh
马来西亚职业安全健康国家协会 菲律宾安全健康局
英国健康与安全管理hse
英国职业安全健康组织iosh 加拿大职业安全健康中心ccohs 美国技术资源服务中心ntic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美国工业卫生协会aiha
美国危急管理代理联盟fema 澳州安全工作局
澳大利亚国家职业健康与安全局德国职业安全健康联邦协会basi 德国职业安全健康联邦学院baua卢森堡安全健康局
挪威工人生命国家协会niwl 欧盟安全健康协会
欧盟组织eurunion
国际社会安全协会aiss
联合国环境组织unep
国际劳工局ILO
国际公共安全协会ISSA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台湾工业安全卫生协会
新加坡工业安全
韩国工业安全局
日本产业安全健康国际中心日本劳动省
马来西亚安全健康组织
联合国新加坡安全健康组织 英国职业安全与健康顾问公司 英国安全行政局hsa
美国Lowa国立学院
美国安全健康委员会osha
美国火灾预防协会nfpa
美国劳动统计局bls
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niosh 澳大利亚安全委员会
西澳大利安全健康局
德国动力安全环境保护学院tuev 德国科学技术度量学院ptb
芬兰职业安全健康协会occuphealth 欧州职业安全健康发展基金eurofound 欧盟组织安全健康occuphealth 国际经济联合发展组织oecd 世界贸易组织WTO
国际标准局ISO
亚太职业安全健康组织APOSHO香港安全健康标准组织
台湾消防安全研究协会
韩国劳动部
日本产业安全研究所
日本劳动省产业医药综合研究所 英国标准协会bsi
英国britcoun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局
美国国会工业卫生机构acgih
美国劳动部煤炭安全健康监察局msha美国安全协会nsc
美国职业安全健康部osha
澳州工业事故预防中心
新西兰安全健康局
德国hvbg
德国Arbeitssicherheif学院hvbg
芬兰Tomprer职业安全工程大学turva 欧州安全健康europa
欧州统计eurostat
世界职业安全健康
世界安全组织
国际职业安全卫生组织
国际安全健康委员会NSC
信息资源开发应用 篇5
[关键词]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成本效用创新
当今中国的媒体市场在激烈竞争中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境外众多实力传媒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国内各路精英也是积极应对,抢占有利位置开拓市场,新观念、新现象、新潮流、新问题層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不仅需要名正言顺、光明正大的正面实力较量,充满无限潜力的智慧谋略也必不可少,出奇制胜才能抢占市场,这些行为的背后存在着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即研究媒介操作者如何在各类资源都有限的前提下,能够满足社会各界在资讯和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当前新闻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一、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概念
新闻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一个子集,是以新闻传播者为主体,即新闻媒介所拥有的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包括新闻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新闻资料等以新闻传播为目的指向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近所发生的相对变动、以及与变动相关的各类信息,是具有新闻传播价值的、潜在的信息的总和。
而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是指贯穿新闻实践始终的、传播者运用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新闻信息资源发现、采集、加工和传播的全过程中,以一定的传播目的为指导,通过对信息的筛选、重组、符号表述等方式,充分挖掘新闻信息资源中蕴含的价值,不断扩展新闻信息资源区域,并创造新价值的行为。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新闻信息资源开发这一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挖掘”和“扩展”。“挖掘”是充分挖掘所发现的新闻信息资源中包含的价值:“扩展”是扩展新闻信息资源的发现和采集范围。深入的挖掘可以透彻了解资源的价值含量,为扩展增值指明方向;扩展可以汇聚更多的新闻信息资源,为挖掘提供更好的素材,也通过视野扩大,激发开发者的主体能动,实现更多的增值。
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包含了信息的发现、采集、加工和传播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有挖掘、扩展及增值的努力。发现,即设法让具有传播价值的客观变动信息进入开发者视野:采集,即被发现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各种媒介采集工具的转换,向媒体这一信息集散地聚集;加工,指新闻的主体在原来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帮助下,对已收集到的最新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精选、序化、符号化的过程。传播是指把转化为新闻文本的信息到达受众,并产生效果。
二、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投入和产出
(一)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成本
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生产的过程,包含着三种不同的生产类型。第一类是对同一信息内容和信息量的重复使用,例如报刊把同一条信息刊登在不同的报纸(日报、晚报)上,电视台对同一条信息在不同时段多次重复播放。在这类信息生产中,信息被多次重复使用,用作载体的物质大量消耗,我们可以把这类信息生产叫做物质产品型信息生产。
第二类是同一个信息内容但信息量增加,例如对某一事件的深入调查报道、后续报道,电视台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进展情况进行滚动报道或追踪报道等,这类信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复杂劳动,主要凭借媒介主体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工作经验来完成,我们把这类信息生产叫做深化型信息生产。
第三类信息生产主要涉及信息内容和信息范围的扩展,是新闻媒体工作者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它的特点是在一个广阔的信息产出空间中,更多地搜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资源,把适合于受众的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再加工,不断拓宽信息内容和范围,我们称之为扩充型的信息生产。
这三种类型在新闻实践中常常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媒体而言,其资源开发工作中同时包含以上这三种信息生产类型。新闻策划、设计、组织是深化型的信息生产,采访工作是扩充型和深化型相结合的信息生产,后期的编辑制作工作可以归入深化型信息生产,而最后见于新闻文本或新闻画面的,又归纳入物质产品型信息生产的范围。
(二)信息资源开发成本的特性
1.在新闻信息资源开发中,开发者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投入,开发者已经掌握的各类信息,以及形成的信息处理和传递习惯,都对信息的生产有影响。
2.信息成本属于资本成本,并且是一种不可逆的投资。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目的是挖掘信息,使之产生效益,因此首先需要对信息的挖掘进行投入,这些投入是为了掌握某种知识而进行的投资。
3.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或方向上的信息成本各不相同。开发者要在未知领域或陌生的新闻信息资源区域中获得信息,比在相对熟悉的领域中获得信息将要花费更多的资本。
4.信息成本与信息的使用规模无关。以1991年的海湾战争报道为例,这次报道,CNN的投入高达3500万美元,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不惜投入4500万美元。除了给记者配备最先进的发稿设备外,还提供卫星电话、防弹衣、防毒面具、急救设备等。这些都是日常采访所不需要支付的成本,但又是获取新闻的超量价值所必不可少的。昂贵的成本付出目的就是全面及时地报道伊拉克战争,增加媒体的知名度和效益,开始可能只有100人收看,但是随着报道的深入,可能有1千、1万、1亿人在收看,在其连续性的动态过程中,新闻信息成本和新闻信息价值未必是绝对等量值。在合理运筹之下,完全有可能获得新闻成本低于新闻价值的效益。精明的媒体管理者知道,现场报道及知名度的影响力,可以吸引大量广告,可以不断卖出版权,甚至从长期利益着眼,品牌就是效益,经济效益是无限大的。这是以较少的成本投入,来获得超量新闻价值的表现。
(三)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成本构成
信息生产成本构成有三类:
一是按照生产费用的经济内容分类,凡是属于同一经济性质的费用,不论费用发生的时间、地点,都归于同一要素;这类分类方法不能反映为了采集和加工信息而特别支出的费用的高低,因此也就不利于对新闻信息资源开发这样一种信息生产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认识。
二是按经济用途分类,即按照费用支出的目的进行分类;根据这种分析方法,一个新闻媒体进行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成本项目主要有:
1.获得新闻线索的费用。
2.采访费用。
3.调研和咨询费用。
4.交流费用,是为了密切和受众之间的联系而举办的各种活动所需费用。
5. 经营的物质材料费用,包括传播各种新闻的物质载体费用、设备损耗折旧等,也包括取得有关的经营许可、电视、广播取得播放频道的费用。
6.人员工资、福利费、稿费、劳务费。
7.管理费用。
8.其它的费用,如发生法律纠纷时所需要的费用。
这八大类费用中,前四类是相对变动的费用,后四类是相对固定的费用。如果从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前四类直接关系到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后四类则是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要素,与一个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程度、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
三是按生产成本的相对固定和相对变化的程度来划分,把信息生产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其中变动成本与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产出
1.信息量衡量
最直接的产出衡量,是以信息量为单位的。对新闻信息量的度量一般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信息分析进行,从新闻作品所含信息的量和质相统一的观点去进行度量的一种动态度量和模糊度量。度量以“单元新闻信息”为单位,“单元新闻信息”是新闻中一个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基本单位。它可以是一个存在的以一定时间、空间和主体活动组成的单一事实,也可以是蕴含在新闻事实中的一种情感或道理。
2.效用值
我们用经济学中的“效用”概念,对新闻信息资源开发进行衡量。“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某种商品中所得到的有用性质或满足的程度。新闻信息资源开发不仅研究针对消费者的效用,也研究针对开发者的效用。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产出,不论是仍然存在于采访者的思维中,还是已经通过文字、图像和声音而凝固为新闻文本,都表现出一种效用,前者对开发者产生效用,即对他开发出高质量的信息产生积极的效果:后者则通过对新闻产品的消费者起作用,并通过受众对新闻媒体产生效用,如增加了媒体的受众群体,增加了媒体的知名度等。
3.提高开发效益
提高效益,是指以较少的成本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投入大而收益小的开发活动,市场生存能力弱。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为例,调查性报道需要时间、人力、资金上的大量投入,一条报道需要3至4名记者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采访时间可能几天,可能十几天甚至更长,由于调查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从事调查报道的记者都是媒体中优秀的、素质高的记者,在同样的时间内,这样的记者可以写出大量的虽然轰动性较低,但是也可以让受众欢迎的报道;调查性报道还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比如采访相关人员、取证的交通费用,向有关专家咨询的费用等等;由于常涉及到社会疑难问题及一些还没有社会权力机构予以明确结论的事件,因此往往会为媒体带来麻烦,媒体为此要承担经济上、政治上和社会形象上的很大风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高风险带来的是高收益,如果一个调查性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即很高的效用值,就可以迅速提升一个媒体的社会知名度,为媒体带来受众群和广告量的增长,获得最大效益值。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源开发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媒体的定位应该不仅仅是信息的提供者,还应该成为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管理者。信息社会一方面存在着对信息、尤其是信息转化成的知识的热切渴求;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信息与知识相互转化的一系列困难,美国学者塞德曼认为: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知识相对贫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时间读书,更没有时间吸收二是人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来越短,连广告时间也不断被缩短;三是职业文盲的存在,除了所从事的职业,对其它领域的知识基本上一无所知的人;四是知识老化速度加快,造成知识相对贫乏。信息与知识转化的困难,为媒体提供了施展的空间。目前许多电视台采用了专业化频道设置,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频道,以掌握各自所需的知识。
(二)知识的利用成为资源开发中提高效率、效益的关键性因素。开发者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并时刻注意在信息开发中运用知识的力量。现代企业管理正在经历这样的一种变化,即从数据管理转变为信息管理,再进一步过渡为知识管理。那些以提供信息给用户为基础的企业将比其他企业更具有竞争力,而那些知道怎样才能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企业将是最成功的企业。
(三)知识的分类化趋势,要求媒体对知识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细致的分类既有利于受众的利益,也拓展了媒体开发信息资源的思路。
(四)在人员培训上加大投入,是媒体未来减少投入的最佳途径,要培养专家型采编人员。在降低成本方面,他们以其实践经验准确判断新闻信息资源产生的区域,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方向、方法,以其掌握的知识增添新的信息的深度。专家型采编人员能够使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完成得更快,新闻信息生产量更大。
四、降低成本的途径
(一)组织高效、稳定的信息来源网络。这种网络来源于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新闻信息资源的产生與流动较为频繁和密集领域,这是新闻信息资源的“富矿区”,它建立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信息结点上,通过它,媒体对自己视野之中的绝大多数新生信息,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并且获取的成本很低。虽然信息网络维护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时间,但是网络维持时间越长久,获得单位信息量的投入成本越低,甚至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质量极高的新闻信息资源。
(二)加强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方向性和预测力。首先是加强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是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和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信息资源,办出特色,取得最佳社会效益。从经济学角度看,新闻策划通过预测和有目的的组织,明确了新闻信息资源采集和加工的方向,减少了新闻信息资源开发中的盲目投入。其次,充分利用二手信息,明确资源开发的方向。时效竞争相对处于劣势的媒体,可以从时效性较高的媒体获取进行深加工的新闻信息资源:在某领域中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采集网络的媒体,可以从别的媒体中获得感兴趣的信息,从别的媒体发现自己遗漏的新闻信息等等。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节约成本。任何一种新的传播手段的产生,都为节约媒体的运营成本提供了可能性,而最有可能节约成本的,则是对各种传播工具的整合。如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也可以进行网上直播,扩大影响面,甚至观众可以在网上发表评论;报纸也可以在互联网上看,等等。
五、用创新取得市场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媒体生存和发展的要旨。通过开
发独有的信息产品或新的受众市场,媒体获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间。
(一)产品的创新
1.发展不可替代的新闻信息产品。在一个竞争性的媒体市场里,如果存在着大量可以相互替代的新闻信息产品,则任何新增加的媒体和新闻产品,都会导致强有力的抵触;而媒体生产的是不可相互替代的新闻产品,则不直接影响其他媒体的信息产品生产,市场压力不大。
不可替代的新闻产品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独特的题材、翔实的资料、新颖的视角、深刻的思想性等,还有形式上的符号运用的别具匠心、镜头组合、版面安排、主持人的特色等。
2.独特性或优越性的产品。创新首先就是在独特性上下工夫。独特性可能是独家获取的新闻,也可能是找到了客观变动中所蕴含的新鲜的、少有的因素;还可能是对传统的新闻观念、传统文体、传统开发手段的突破等。独特性意味着这种在市场中是独一无二的,受众别无选择。
3.创造附加成分。附加成分是指新闻信息资源本身并没有包含的,由开发者的主体活动所增添的信息,它包括“情”和“理”两个方面,“情”即感情,是开发者主体由某一新闻信息、新闻事件所引发情感因素在新闻产品中的表现,从受众的眼光来看,它就是弥漫于文本中的人情味。“理”是开发者对某一新闻信息、新闻事件的理性认识,从受众角度看,它是文本中所表现出的理性思考的结晶。
附加成分的创造,要求开发者要在新闻信息中适当的加入主体信息。因为这种情感和理性是开发者将自己放在一个心理和思维成熟的受众角度去体味、观察新闻事件、新闻信息的结果,因此它和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信息的思想情感活动很容易融合,产生共鸣。
(二).重新划分市场
媒体面临的市场分为三种,即理论上的市场、潜在的市场和现实的市场。理论上的市场,是去除了媒体市场的所有个性化特征,把市场看作是信息产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如果加上不同媒体的环境特征,包括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那么就构成了媒体潜在的市场,通过研究潜在的市场,认识一定区域的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如果再进一步来看,综合考虑媒体的个性特征,比如市场定位、媒体的经济实力、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广告资源、品牌资源等诸多因素,就是媒体的现实市场。在这个现实市场中,我们考察的是媒体的两类消费者,即受众和广告商,他们购买媒体所生产的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的方式、渠道和场所。
媒体重点考察的理所当然是现实市场,但是也不能忽视理论的市场和潜在的市场,借助理论市场,可以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下认识信息产品的市场供求规律,外部的促进和制约因素等等;借助潜在的市场,我们可以制定媒体的近期发展战略,确定新的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目标和途径。
面向市场的创新还应该考察市场的性质,包括竞争格局、市场需要的密集度、市场成长率和市场的容量等。经济学把市场划分为四种竞争格局:完全竞争的市场,垄断竞争的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目前我国的媒体市场大致可以归为垄断竞争市场格局,即市场上存在众多的生产者,其产品或服务尽管同属于一类,但是却存在着不同质量的产品,或者是在功能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市场需要的密集程度告诉媒体哪几类信息是最受欢迎的,但是必须和市场竞争格局一起考虑,以决定自己的创新方向。通过对市场成长率和市场容量的考察,媒体能够预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某个信息产品领域发展空间如何,如果发展空间很大,那么即使竞争很激烈,也有进入的价值:相反的,如果发展空间较小,即使目前没有多少竞争者,也要慎重选择进入。
面向市场的创新,主要包括细分市场和重新定义市场。
细分市场的前提是对消费者的偏好进行正确的估计,因为细分实际上使每个市场拥有的受众越来越少。细分市场针对的是具有特制的受众群,是建立在对这类受众的人口学与心理学上的种种特征的细致分析基础上的。细分能够使面向受众的信息提供与面向广告客户的时间出售结合起来,因而一方面在信息产品出售,另一方面也在广告销售市场上取得了上升曲线。如具有高消费能力的人群,能够接受品位和价格较高的期刊,同时也吸引了向这类人群诉求的广告资源。
信息资源开发应用 篇6
关键词:卷烟企业,设备管理,图形信息资源集成,系统开发与应用
设备管理做为企业的一项基础管理内容, 已成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借助信息化等技术手段, 可以实现设备管理水平的飞跃式发展。近年来, 很多企业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开发了ERP系统、协同办公系统、财务供应链等信息化软件, 有效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在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 还处于摸索与实践阶段。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图形信息资源集成系统”软件, 是把工程图纸、技术手册、参数报表、设备维保信息等生产要素, 有机、系统地整合到一个平台上, 通过固化管理流程和建立的设备档案等, 能方便员工快速查阅各类资料、掌控设备状态和提高维修效率, 促进了信息交流并能科学地指导设备管理工作。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 有效解决了企业在设备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 提升了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笔者从设备管理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论述图形信息资源集成系统开发与应用的意义。
一、“一机一档”资料的利用与建立问题
1.“一机一档”资料不够完整与规范
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常使“一机一档”资料不够完整与规范, 经常出现设备前期资料借阅丢失、资料破损, 设备使用期资料零散、归档不及时和遗失, 一些设备维修记录保存不好等问题。大多数图纸资料都存放在档案室, 其中利用率较高的使用说明书、图纸资料等, 因数量有限只能借阅给少数人, 不能面向所有人员, 造成资料的利用率较低。到图书馆查询资料时既费时又费力, 遇到突发故障而资料找不到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给维修工作造成困难, 甚至影响到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
2. 利用软件建立企业电子化的“一机一档”资料库
设备图形信息资源集成软件的一个强大功能, 是对设备图纸及说明书等文字资料具有强大的电子化处理及编辑整理功能, 能利用软件建立企业电子化的“一机一档”资料库, 使资料的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其建立过程如下:
(1) 从图纸档案规范化、条理化入手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完善, 并转化成电子版本。资料的完整性不仅是一个管理问题, 也是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 首先要从加强管理入手, 将遗失、借阅在外、未归档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校验和确认。其次是利用软件的图形处理能力, 将相关的图纸和技术文档全部扫描成电子版本后收入到软件中, 并制成统一的格式和版本。
(2) 以树型目录树结构, 使信息实现逻辑关联, 确保信息查询时的简单与快捷。树形目录树结构是以生产车间、辅助部门为单位建立一级目录树;各生产车间按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工段或单机设备建立二级目录树;工段内的单机设备划分为三级目录树;每个单机设备目录下面是机械、电气图纸、操作规程、润滑图册、维护保养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
(3) 可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建立图与图、图与信息之间的多层链接关系, 并将与之相关的设备、信息和技术参数等都集成在图纸上, 解决了生产技术管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设备使用说明书、图纸、操作规程等基本技术资料, 以及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故障、维修记录等, 会随着设备使用年限增加而增多。为了提高查询效率, 利用软件的多维复合查询技术链接功能, 将关联信息进行链接, 实现了信息方便与快速查询。使用人员可以通过图纸访问导航功能, 快速访问以任一图纸为背景, 链接到多种信息资源的图文信息集成文档。只要点击信息点, 就可实现图纸的跳转访问或获取所需的技术管理信息。能根据信息点的特征进行快速的智能化模糊查找, 表列所有相关的工程图纸和进行快捷的跳转访问。能有效增强设备抢修反应速度, 缩短维保时间。
3. 建立“一机一档”电子化档案的意义
通过软件建立的“一机一档”资料库, 是将设备资料电子化并创建目录的方式建立的, 是一个公共、公开的信息检索平台, 资料不再被只保存于档案室里, 而变成了一块被盘活的有形资产, 成为员工身边的“活字典”。为技术人员的图纸查询提供了方便, 极大提高了设备维修效率。资料实效性的程序控制, 在加大资料管理力度同时, 也保证了软件的实用性和利于达到数字化卷烟厂的要求。
二、人机对话问题
现代设备的发展越来越趋于精密化和智能化, 对于设备运行保障及故障排除等工作,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 都有可能是潜在的风险与危害。因此, 通过人机对话机制及系统预警功能, 如维修及保养预警、润滑提示及预警等, 都能及时提示员工在何时、何地开展什么样的维护与保养工作, 是加强设备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较好方法。
1. 维修及保养预警
在软件中可以按照工作检维修计划设置预警功能, 计划人员登录并查询到所维修的设备后, 即可在对应的维护保养部位设立工作计划, 系统会自动计算周期。实施人员于当日登录系统后, 系统会自动提示执行人员需要做哪些工作, 避免了工作疏漏问题。为了让执行人员能有充裕的准备时间, 这些预警信息还可以提前进行查阅。
2. 润滑提示及预警
由于烟厂的设备型号多、数量大, 涉及的润滑点多达上千个, 而且润滑周期又各不相同。以往都是由人工设计润滑记录表来设定每台设备的润滑点与润滑时间, 不仅需要的润滑人员多、劳动强度大, 而且工作繁杂, 容易出现差错。通过开发润滑管理软件, 将每一个润滑点都记录到系统中, 系统会按照润滑周期进行自动示警。例如, 每天应完成的润滑点、所用油量等, 都明确显示在系统中, 润滑人员只需按提示完成工作并在系统中进行确认即可。如果发生超期润滑时, 系统会自动报警提示。解决了人工查找润滑图册进行润滑, 以及容易遗漏润滑点的问题。若润滑人员对润滑位置不清楚时, 链接查阅功能便可找到润滑部位。
三、解决了信息沟通瓶颈问题
企业设备管理层获得基层信息的方式主要是工作检查、现场调研和听取工作汇报等。而基层领导获取公司信息的方式主要是参加会议、阅读文件。这样的沟通方式因参会人员有限、信息传递不完整和个人理解角度不同等, 非常容易产生偏差或造成信息传输的瓶颈问题, 导致管理层对基层工作质量、进度信息等掌握有限, 使决策制定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受到影响。而基层对管理层的工作要求及方向, 因把握不好而造成工作目标的偏离。通过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和固化管理流程等, 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1. 通过信息发布平台建立相互了解的通道
在软件中设计了法律、法规与管理文件模块, 建立起了基层了解高层的信息平台, 该模块收集了国家、行业等各种规章制度, 以及企业管理层下发的管理文件。企业员工进入系统就可以随时学习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及时获知管理层的工作要求, 有助于员工了解管理层的工作目标和动向, 使工作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在系统中可以定向发布消息, 促进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 解决了基层对管理层信息了解少的问题。
2. 通过固化管理流程提高了工作质量
基层维修技术人员完成相关工作后, 在系统中需填报相关内容并提交管理人员审核, 管理人员依据反馈的工作信息等, 可以及时制定新的工作要求。而更高一级的管理人员可以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监督与考核。这样的工作流程设计, 不仅保证了整个设备维修保养工作能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也有助于信息的及时交流, 彻底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管理层也可以从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去做更多的管理性工作, 使企业工作的精细化标准得以进一步保证。
四、设备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利用问题
设备在生产维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运行、维护与保养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开展设备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依据, 能够正确掌握和分析这些信息是决定设备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在以往的手工记录中, 这些数据都是零散和断续的, 查询起来极不方便, 给企业开展针对性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困难。为此, 软件在数据的分析与利用方面共开发了三个模块, 即设备运行效率及能源消耗数据的自动汇总统计模块, 维修信息的分类采集模块, 以及备件消耗的自动统计模块。
1. 设备运行效率及能源消耗数据的自动汇总统计模块
在故障及能源消耗统计方面, 为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连贯性和一致性, 使设备管理决策制定更加科学与及时, 软件采用由生产车间上报基础数据, 管理部门在系统自动生成的报表中审核数据的模式, 减少了管理部门二次统计的工作量和人工出错的机率。这些数据可以在图形系统中长时间保存, 并能通过相互比对生成柱状图进行更加细化的分析, 使管理人员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设备效率、能源消耗等情况, 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 维修信息分类采集模块
设备维护保养信息不仅要便于查阅, 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能给管理层一个更为宏观的视野, 便于掌握设备状况,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设备性能和满足生产需求。例如, 维修内容是按照工段记录的, 查询时不仅可以按照维修日期查询, 还可以按照工段及设定时间等进行查询。可以调阅设备历史维修信息, 为年度设备维修经费编制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保证了维修预算的准确性。
3. 备件消耗自动统计模块
软件通过与NC5.0财务供应链的数据连接, 实现了备件信息的交换。在系统中查阅设备图纸时, 可通过查阅部件信息了解该备件的规格型号、库存信息、存放位置等, 对于备件计划提报、备件领用、合理安排备件库存等, 都可提供参考依据。
五、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虽然不是陌生事物, 很多企业也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但信息化建设在一些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信息化项目投资较大, 企业在投入时也比较慎重。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设备图形信息资源集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不仅使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 也充分说明信息化技术应用在企业设备管理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天地。
信息资源开发应用 篇7
企业管理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当前国有企业中,人力成本在企业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如何有效地管理人员,降低成本成为企业再发展、深发展、做强、做细的根本保障。临矿集团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下属机构地域分散,大幅提高了企业管理成本,同时管理方式的落后也影响了企业快速发展。因此,临矿集团决定大胆创新,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整合并优化资源,提升工作效率,加强协作与控制。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综合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临矿集团核心竞争力,具有极深远的意义。
2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架和功能简介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是 “框架 + 功能模块”形式,在整体框架下,随着企业的发展,可以随时开发研究新的功能模块进入框架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现有主要功能模块: 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管理、劳动合同管理、社保管理、薪酬管理及核算、考勤管理、绩效管理、技能鉴定、培训管理、报表统计、业务流程管理、其他辅助功能以及系统日常管理和维护。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集业务平台、管理平台和信息平台为一体的综合型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它不仅能提供标准的业务操作流程,在业务操作流程中加入工作管理元素,同时拥有全面的人员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全面的、及时的数据支持。同时高效的管理模式,让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企业人员素质的同时降低企业成本。
3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特点
系统基于J2EE的B/S三层架构开发,实现框架 + 模块的模式开发,使用ORACLE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在JAVA应用服务器中运行,在国内软件技术上居于领先行列,主要有以下特点:
(1) 系统覆盖业务全面。涉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并可结合一卡通电子设备实现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2) 结构开放,兼容性强,可持续开发性强。系统基于J2EE的B/S三层架构,融合了J2EE平台的众多优势和特点,在JAVA应用服务器中运行,集成了Web服务器,可运行于Linux、Windows等多种操作系统平台,同时兼容DB、Oracle、SQL Server等多种关系数据库,让系统可以在各种环境中运行。
(3) 系统安全性高。系统本身用最新技术开发,安全性能强,同时使用安全性能高的Oracle数据库管理程序,加上高端的服务器管理,让系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运行,为企业重要信息保密提供很好的服务。系统本身对于使用人员管理有严格的权限管理,详细到一个人员信息的字段是否有修改权限,让系统信息不会因为误操作丢失信息,或者保密信息外露等安全隐患。
(4) 良好的系统登录和操作界面。系统采取网页登录模式,只要有网络的地方,不需安装系统,登录系统网址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能登录,方便快捷,方便用户出差和在任何有计算机和网络的地方使用。
4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现有成效
临矿集团正式使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至今已有三年时间了,期间取得了如下成效:
(1) 整合了临矿集团全部人员信息,把有关人力资源的分散信息集中化并进行分析,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全面自动化,规范化了人员信息统计,与企业内部的其他系统进行匹配,为日后企业管理整体信息化打下牢靠的基础,也为领导的企业决策提供最基础的资料。
(2) 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规定了完成时间、完成量、完成质量等,不仅提高了现有人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概率,也能使新入职员工根据简单的业务流程图很快上手相关业务,减少企业培训费用和人员培训时间,提高人员使用率。
(3) 进行部门机构管理,优化企业机构配置,让企业在最精简的结构下完成工作任务。
(4) 进行了全局人员定岗定员管理,对于企业需要的岗位进行定岗,每个岗位进行定员,方便管理各类人员。同时也对岗位进行优化、精简,降低企业在岗人数,进而提高人均产值。
(5) 进行有效的人员基本管理,合成人员相关操作,如人员异动、增减、岗位变动等业务操作,同时也加入操作审核功能,让每个业务操作都能在审查中进行,保证业务操作不出错,关键部分有人审核。
(6) 配合人员管理衍生出来的劳动合同管理,让劳动合同操作 (合同新签、变更、续签、解除等) 业务流程化,同时配以新签合同提示、到期合同提示、需解除合同提示,使业务工作者能按时完成相关合同业务的审核等工作,让企业杜绝不符合 《劳动法》和 《劳动合同法》的劳动合同存在。
(7) 及时、准确、公正的考勤管理,和最新进的考勤机制结合,设置自动考勤功能,管理系统自动汇总和计算个人考勤信息,员工同时可以通过员工自助来进行请假和查询,保证数据的公开、公正、公平。
(8) 准确、及时、公正的技能人才管理和培训管理,让企业极大的挖掘企业内部人员潜力,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减少企业人员增加,进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生产力。
(9) 合理的绩效考核管理,采取360度考核法,对员工工作和纪律等进行量化考核和员工评分相结合,以此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绩效考核管理业务流程也进行了规范化和自动化,减少了考核过程中的偏差。
(10) 优秀的薪酬管理、核算以及社保管理,能规范的、自动的根据考勤、个人岗位、绩效考核、技能人才等信息自动计算人员薪酬和福利,并根据去年工资水平等信息自己计算和管理社保信息,利用计算机的高效率和高准确率,保证员工薪酬和福利能正确、及时地发放到员工手中。
(11) 优秀的综合统计报表功能,让统计变得简单、容易,让领导决策更方便,所有数据更全面、准确、及时,让复杂的工作在几小时内完成。
(12) 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员工进行选拔、任用,可以减少人为的主观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员工得到充分授权,实行员工自助查询,透明、简便易查的信息获取方式将赢得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和企业管理满意度的提升,从而发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作用。
(13) 全新的管理模式,让临矿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管理境界,积累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管理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和模式,为日后更高级的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
5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思路
(1)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经验不足。在系统和现实业务接轨时,考虑不足,导致部分业务功能模块无法完全满足现实需求,有待改进。
(2)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底蕴不足。系统运行到如今,在人员配置和系统需要硬件支持上,还无法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需求,如人员配置上,虽然现有操作人员已能达到熟练操作系统和使用系统,但离针对系统提出有效、 有用的改进意见的境界还有很大距离,脱离基层管理经验是无法满足现实业务需求的。
信息资源开发应用 篇8
信息化与网络化是现代电网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电网拓扑结构的扩展,信息通信网络结构、资源配置、设备分布、链接关系等都日趋复杂和庞大。面对通信资源分布广、类型多、承载的业务多样(自动化、保护、视频监控、通信、综合信息业务等)、扩容变更资料维护难度大、无法直观展现现场物理场景的特点,如何有效的对通信资源进行直观、精细管理已成为电网信通公司管理人员和基层运维人员所面临的难题。
随着电网智能化的发展和智能变电站增多,对网络化、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网信息网络通信传输资源的管理需要精细化、规范化,在资源利用有效性、现场维护的安全性、故障排查的快速性等方面要求越来越来高,同时给信通管理、维护人员带来很大管理难度。目前虽然配备了一些网管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但是还不能整体体现系统的资源利用情况和现状,不能直观地展现物理场景。
地市级电网通信信息资源三维管理及仿真系统的意义就在于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建立一套直观、高效、精细、完整的电网通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提高智能电网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水平以及安全水平,有效融合电网的信息通信专业技术。
1 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
为了保证本系统的质量,在进行系统的设计、开发、部署和运行管理规划时将遵循如下原则。
1)标准化。系统严格按照规范及标准开展工作,保证开发流程规范化、数据标准化。
2)准确性。通过周密的系统调研和分析,确保对业务的正确理解;通过规范的项目管理和严密的系统测试,保证系统业务处理的准确性。
3)安全性。系统设计中采用严格的安全保密措施,保证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
4)系统可靠性。本系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对可靠性的要求,采用多种高可靠、高可用性技术以使系统能够保证高可靠性,尤其是保证关键信息服务的连续不间断运作和对非正常情况的可靠处理。
5)可伸缩性。系统真正符合三层客户 / 服务器体系结构,随着应用水平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系统在满足用户新增需求的前提下,体系结构不需做较大的改变。
6)可扩展性。系统平台易扩展,能够支持有价值的新兴应用。同时,可配置多服务器集群协同工作,实时监测服务器状态,通过负载平衡保证实现大用户量并发处理和高效的网页浏览速度。
7)实用易用性。系统具有一致、友好的客户化界面,易于使用和推广,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使用户能够快速地掌握系统的使用。
2 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B/S架构,B/S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技术最先进的系统结构方案之一,也是配合Internet/ Intranet建设的最佳方案。由于所有使用了这种技术结构的系统,其客户端内容都是从后台传送过来的,而全部的业务处理都是在服务器端完成的,所以最大限度地方便了用户部署和维护大型软件系统, 从而大大降低了用户目标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
在这种结构下,客户端主要负责人机交互,包括一些涉及数据和应用关系的图形和界面运算;Web服务器主要负责对客户端应用程序的集中管理;应用服务器主要负责应用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数据关系,即事务处理,应用服务器又可以根据其处理的具体业务不同而分为多个;数据服务器则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组织、分布式管理、备份和同步等。
通过上述的应用开发和部署,保证了界面展现、业务模型事务处理,以及数据库操作的相互隔离,提高了安全性和稳定性。
使用模型、视图、控制器(Model View Controller, MVC)设计模式,MVC由Smalltalk的发明者提出, 是用来设计应用系统的一种模式。MVC模式定义了一个应用要包含的数据、表现和控制3部分信息, 并且要求这3部分信息被分离在不同的对象中。其中,模型是代表纯的应用数据的对象,不包含数据应当如何展现给用户的知识;视图是将模型的状态可视化的形式,是负责将模型数据展现给用户的部分; 控制器提供改变模型状态的灵活方式。
通过采用MVC逻辑架构,可以使软件设计的层次更清楚,可复用性更强,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
3 系统涉及的技术
地市级电网通信信息资源三维管理及仿真系统主要研究和建立一个能直观有效地管理地市级电网通信信息机房及所属变电站各类网络设备、传输资源和链接关系的三维管理仿真系统。在整个项 目设计上,涵盖地市级电力公司传输网、数据交换网;包含信通分公司所管理的核心机房、分布在全市的相关主要变电站、光缆资源、机柜资源、主要光传输设备、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 PCM)设备资源、服务器资源、网络设备和相关设备的端口资源、各类配线模块及配线模块包含的配线端子的管理。通过三维仿真技术(仿真粒度要求做到板卡级),将这些分布于机房和变电站中的相关通信信息传输资源及链接关系直观整合于一个立体化管理平台中,打造一个直观(与现场物理一致的)、立体、统一、易于维护的电网通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
基于该平台,用户可以实现对所管机房和变电站的相关通信信息资源的查询、定位、属性编辑、状态查看以及连接查看等操作。该平台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技术基础第1部分:资源命名和定义》的规范要求,方便用户在管理好自身资源的情况下,满足上级部门的要求。为通信信息维护人员日常对资产的查询、修改工作提供一个极其方便的平台。
3.1 传输资源的三维建模、展示和管理技术
3.1.1 数据结构
一般3D仿真技术 的规则由Server端计算, Client本质上是一个状态“播放器”,为了更有效地实时显示出最新的状态,本地要保存一个operator和环境的数据结构(如果所有数据实时的从Server端取回,则render只能在消息回调中执行,这样会卡帧),为了体现最新的状态Client,要不停的显示需要的数据结构,这样只要刷新的足够快,用户就会觉得是实时同步更新的。核心的数据结构是operator,这个结构Server端和Client端基本是一致的(Client端的ID用来标记Server端的一个对象)。
对于3D模拟环境而言,一个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只是虚拟电网的一小部分,整个电网一般用场景图、结构微缩图来表示。
3.1.2 基本逻辑
1)事件处理。即从上一帧到这一帧之间缓存的事件需要一一进行处理。这些事件包括本地的键盘鼠标操作、Server传过来的信息等。这些事件的处理逻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画面移动、转向等(内部是更改mesh的matrix4等属性、以及摄像机的操作等)走动:切换场景数据,即3D行走;2切换视角: 改变摄像机的target;3拉近视角、拉远视角:摄像机操作;4自动寻路:寻找关键点、播放行走动画;5特殊效果触发器:播放特定粒子效果、动画等;6触发某个界面元素:进行相应逻辑处理、向Server发相应请求等。
2)物理模拟。1碰撞检测(求交点等),视角不可穿越墙壁、不会超出地图边界、不会悬空等效果。2反向动力学模拟,可以实现ragdoll效果。3流体力学等复杂的物理模拟,基本上牛顿经典力学所涉及的速度、加速度、质量,运动学等都可以做到(如人物走时会受摩擦力影响、人物跳下时会有重力加速度效果),可以模拟出流体力学(这样就会体现出空气阻力、游泳时的浮力、阻力,水流动时的表面张力等)等更逼真的效果。
3)preframe。1计算骨骼动画的当前transform矩阵 ( 之前在物理引擎中计算 )、顶点动画的当前数据,摄像机移动的当前位置等动画相关数据。2计算粒子系统当前的状态。3计算音效、背景等当前的数据。
4)update场景。1计算视角新的变换矩阵。2根据视角matrix4更新model View matrix、projection matrix等(之所以使 用matrix4×4是因为显 卡支持4阶矩阵并行计算,注意不是并发是真正的并行, 这是GPU的特点)。3根据新的视锥体进行场景剔除(cull),一般室外场景是八叉树裁剪,室内场景是二叉 树裁剪。4更新每个node的orientation、position、scale等属性(主要是要将父节点的数据传递给子节点)。
3.1.3 功能实现
1)对机房和智能变电站中各类传输资源进行三维建模和管理,粒度可以做到板卡级,即用户可以在系统中灵活的进行板卡的管理(包括增加、删除等), 使系统始终保持与用户实际现场基本统一的运行状态[1]。某中心机柜的矩阵如1所示。
2)支持针对某个设备(主要指光传输设备或者PCM)的相关端口,系统可以进行三维建模,允许用户在三维场景中进行选择和编辑,如点击查询该端口的属性(包括编号、端口类型等,端口状态、创建连接关系)[2]。
3.2 数字配线架和光纤配线架的分组管理技术
采用分布式架构,将数据输入本地数据缓存后, 通过数据压缩将数据批量传回总部,大大降低了网络访问量。对于结构庞大的企业,在像年末统一进行盘点时,大量数据进出服务器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防止服务器数据堵塞。
1)选择一个或多个数字配线架和光纤配线架模块进行配线模块的创建。
2)针对配线模块的配线端子管理,用户可以在三维场景中直观查看当前配线模块中所包含的配线端子的状态(已使用、未使用和损坏),同时可以编辑各个配置端子的属性和创建一个与该配线端子相关的连接管理。某中心选择一组数配创建一个配线模块示意如图所示。
图 2 某中心选择一组数配模块创建一个配线模块示意 Fig.2 Diagram of creating a distribution module
4 系统功能
4.1 光缆资源的管理
1)系统允许用户导入目前已经存在的所有光缆资源,同时在以后发生光缆资源变化时,系统可以允许用户进行增加和删除。
2)系统能够显示出一根光缆所连接的2个变电站信息,同时可以展示当前该光缆的使用情况(如一根72芯的光缆已经使用了48根芯,还有24根芯处于未使用状态)。
4.2 光传输设备和 PCM 设备的管理
1)直观展示相关设备在机房场景中的位置,用户可以查看和修改相关设备的属性。
2)针对光传输设备、PCM设备可能存在的板卡设备,系统支持对板卡设备的独立查询和编辑,并支持用户自行增加相关板卡资源。
3)针对相关设备中的所有端口资源,系统支持用户自定义各个端口的属性,并为该端口创建连接关系。
4)对于存在连接管理的端口对象,系统可以用三维的方式直接展示相关的连线走向和对端设备及端口。
5)用户可以通过指定一个端口,让系统在三维系统中完整展示出当前该端口的单跳或者端到端的链路走向,并且可以实时查询端到端路径中每个连接节点的信息。
6)如果某个PCM设备的端口或光传输设备的端口直接连接到某个具体业务,系统允许用户增加业务与端口的关联属性[3,4]。某配线模块中数字配线架端口的上下游连接示意如3所示。
图 3 某配线模块中数字配线架端口的上下游连接示意 Fig.3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connection sketch of a wiring module
4.3 链路管理
链路作为依托于端口直接的对象,系统在对其管理时,主要从链路展示上做了考量,从而方便用户在复杂的端口和链路中,快速直观地找到某条链路的实际走向和途经节点[5]。
选中核心设备后的展示如图4所示。图中示意了某个PCM端口连接终端业务后,当查看其到核心机房的端到端路径的效果时,系统在实现上,允许用户直观简约展示完整链路图,同时允许用户点击每一个节点,系统会直观展示出当前该节点的三维效果图和相关口信息。
图 4 选中核心设备后的展示 Fig.4 Visual display after the core equipment selected
4.4 数据交换网的管理
直观展现机柜内配线架中各端口的使用状态和位置信息,并能快速直观查询其连接的对端设备。
选择某个交换机端口,选中其已占用端口(黄色表示)(见图3),系统可以直观展现指定端口链路的走向分布,同时支持展示交换机多接口的链路走向信息。
5 系统应用效果
为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信息通信专业技术相融合的思路,单纯的针对资源进行展示和管理已经不能满足融合管理需求,必须在管理对象全面化、数据深加工和资源数据整合方面深化设计和开发, 充分揭示各设备、各网络应用之间的关系、状况,使系统的价值发挥的更大。
1)机房和变电站的三维场景直观展示。某市中心宏观管理视图如图5所示。在此场景中可以点击查询当前存在的光缆资源的属性查看编辑。
2)管理对象全面化。前期初步探索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核心机房和某几个主要变电站之间的展示和管理,后续研究将涵盖整个地区所有变电站之间的展示和管理,使系统在管理对象规模上真正达到与现场物理1:1仿真的目标要求;仿真颗粒度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涵盖现有设备经常变更的板卡、端接口。
3)数据深加工。在有了资源的属性数据后,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有效的为日常通信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撑和帮助,则需要系统对当前的数据进行深加工,才能体现出这些属性数据的真正价值,这将是本次的工作重点。通过对数据的深加工,可以为运维及人员和管理者提供如下的有用信息:光缆的总体使用率,与各个节点的使用率;各个节点配线模块的在用、未用、损坏情况;业务的总体连接分布图;配线模块的使用分布图;各类资源的维护历史信息。
4)资源数据整合。进一步研究融合通信与信息资源,研究接入诸如机房动环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端口运行状态管理等第三方系统。
5)高级智能化。设备管理与配置,同步保存设备配置档案,系统故障处理演练及系统培训。
6 结语
通过地市级电网通信信息资源三维管理及仿真系统的有效实施,可以在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人员工作时间成本、培训成本,降低通信信息资源的管理难度,提升运维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热情等多方面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摘要:为提高智能电网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水平以及安全水平,有效融合信息通信专业技术,弥补3D仿真技术在我国智能电网应用的空缺,文章采用搭建通信信息资源三维管理平台和仿真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从底层数据的采集、工作流程整理、整体和细节的仿真展示等方面入手,着重论述如何将一套结合了3D仿真技术并针对我国智能电网开发的可视化信息管理平台应用于电网的日常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直观、高效、精细、完整的电网通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提高了智能电网的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水平与安全水平,从而有效提升现有电网管理水平和力度。
信息资源开发应用 篇9
1 人体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1.1 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
素材资源主要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教学素材资源的开发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 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房的资源 (通过各种正规渠道获得) , 对其中有关人体解剖学视频、影像光盘等进行挖掘、再加工, 形成多媒体素材。 (2) 挖掘网络共享资源, 例如各医学高等院校相关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网站有着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共享资源, 可以通过挑选和重新编辑, 为我所用。土豆网、优酷网等免费网站上也有许多优秀的共享资源, 可供下载, 通过再加工后加以利用。 (3) 解剖组教师采用Flash、Photoshop等应用软件, 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素材。 (4) 利用扫描仪对图谱、书籍进行扫描, 或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图像, 再进行编辑, 形成多媒体素材。对部分多媒体素材进行优化, 以保证素材质量, 如图形、图像类素材, 使用Photoshop、画图等软件进行编辑优化;视频类文件使用狸窝、格式工厂等应用软件进行剪辑、再合成等编辑处理。
1.2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中职卫校的《人体解剖学》教材涵盖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内容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供护理、助产专业使用的全国统编教材) 。在教材的构架上是按人体的九大系统来划分章节, 每个章节都包含了解剖学和组织学内容, 个别章节还包含胚胎学内容, 而基本组织则作为独立章节。在课件制作前, 先依据教材构架写好大纲, 然后按照《第十八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课件评比标准进行制作, 即在教学设计、内容呈现、技术运用和创新与实用4个方面尽量达到评比标准的要求。课件设计上每章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后小结及交互式思考练习和操作说明5个部分, 通过设置导航, 使课件运行流畅。课件制作使用Power Point 2003应用软件。
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 课内教师主要应用课件、模型、标本和案例等进行教学, 而课前学生预习和课后复习主要使用教材和习题。课外与课内学习素材的不相匹配以及学习方式的差异使得学习活动不连贯, 多数学生不能利用有限的课外时间进行有效预习和复习[1]。为此, 我们还开发了手机版课件, 既可以发挥学生手头上智能手机的作用, 又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效进行预习和复习, 有助于实现课外与课内学习的贯通。在智能手机上安装相应的APP, 如WPS Office便可以对手机版课件进行学习, 不过, 课件内嵌的视频文件和Flash动画在此无法显示, 所以, 手机版课件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1.3 遵循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原则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恰当应用, 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注意围绕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紧扣目标开发资源[2]。我校允许学生在学完第一学年的基础课程后调整专业, 并且也为了与福建省高职单招考试相衔接, 解剖学教材除了农村医学使用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外, 其余专业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助产专业用的全国统编教材。因此, 在人体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需要综合两种教材不同教学大纲的要求, 并紧密结合《福建省高职单招医药类考试大纲 (解剖学基础部分) 》。
共享性是资源开发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往往依据其制订的教学策略选择资源[3]。因此, 人体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在校园网上共享, 可以使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比如, 微循环的组成和循环途径的Flash动画也可以在病理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应用;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 其视频也适用于生理学、内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共享性促使教学从课堂向网络延伸, 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预习、复习, 通过交互练习来检验和提高学习效果, 有效促进自主学习。
2 人体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效果探讨
2.1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必须遵循目标控制原则和内容符合原则。就人体解剖学而言, 中职卫校不同的专业对于某些相同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会有些差异, 例如, 护理 (助产) 专业与农村医学专业, 对系统解剖学的“肌学”内容, 护理专业的知识目标着重于分析肌肉、肌性标志与护理应用的关系, 涉及的常用肌肉和肌性标志是相对有限的;而农村医学专业的知识目标着重于综合分析肌肉、肌性标志与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关系, 其涉及的肌肉和肌性标志会更广泛些。因此, 教师在应用人体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时, 必须要把握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对象适应原则是指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别, 教学资源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 否则, 难以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2]。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见表1) , 中职生更偏爱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素材, 人体解剖学中某些较抽象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容易从视频中获得感性认识[4], 从而加深对解剖结构特点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
2.2 学生对人体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效果的反馈
通过一学期人体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应用, 学生对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此,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 (见表1) , 并随机抽取4个班共26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26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表1第二、三项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感兴趣的, 但大多数 (66.3%) 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也只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手段, 绝不可用手段代替内容和目标[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4], 提高教学效果, 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表1第四、五项调查结果表明, 大多数学生会学习发布到校园网上的课件, 并认为课件对学习有帮助;第八、九项调查结果表明, 大多数学生认为手机版课件对学习有较大帮助, 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拥有率达94%, 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智能手机投入学习。
表1第六、七项调查结果表明, 大多数学生认为交互式练习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也有助于检验和提高学习效果。交互式练习显然在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人体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促使教师信息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摘要:通过系统开发人体解剖学多媒体素材和多媒体课件, 初步建成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原则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 他们对人体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效果认可。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中职
参考文献
[1]米健, 方敏, 李晶晶, 等.单元学习包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解剖学杂志, 2014, 37 (2) :273-275.
[2]朱红忠.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探索[J].职教通讯, 2013 (12) :73-74, 80.
[3]高铁刚, 张佳, 马鉴.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6) :70-74.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新论 篇10
【关键词】档案;资源;信息;开发
當前,信息化革命的浪潮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席卷全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条件下,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开发这一个重要课题的探讨,对于我们加强档案建设和发展档案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发档案的信息资源,服务和谐社会如今已成为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深远
(一)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不断适应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提高,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已经开始带动档案信息化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已经是信息社会建设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档案信息网将档案信息资源集聚和整合起来,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和机关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存储等各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保管和开发利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不断服务经济建设的需要。档案信息产业化建设作为当前档案工作的重大课题和责无旁贷的紧迫任务。也是档案工作参与经济建设,服务社会需求的切入点、发展点和结合点。档案信息资源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对其开发利用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发展档案信息产业发展,提高档案信息的管理质量、市场适应力和发展力,适应市场经济对档案工作的需求,必须把档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上来。因此,只有做好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不断创新档案服务功能,才能实现新时期档案信息工作的转型和发展。
(三)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是当代社会对档案工作的客观要求。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对于一个行业、一个单位和部门经济建设和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使其充分服务于社会,挖掘档案信息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更大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占有率、开发利用率,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占领制高点,也是当代社会对档案工作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档案信息资源已成为社会共享的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因而如何在现代网络环境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当前社会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新思路
(一)改进和更新档案开发利用的方法与技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群众在网络下就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随着信息资源共享方式的不断改变,这些创新的变革方式都是对传统方式的重大改进和提升。通过运用现代化技术,对档案信息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不仅能增强档案馆活力,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还能极大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创新和应用多媒体处理、数字化加工、网络共享等新型信息资源开发技术和手段,不断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应用范围,尽可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同时,开设档案信息查询利用窗口,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网上检索利用,主动提供各项公益性信息服务。
(二)不断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化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基础,利用是目的,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我们还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规范化,大力扶植相关理论的研究,如档案信息开发、档案数据结构、档案数据库等。要制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法规和标准,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明确协调共享机制,确定数据格式和接口规范。要立足于广泛地搜集各类信息,其中包括高科技、政策、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各方面的信息持有,并从中进行科学地整理、分析、分类归档以及动用信息化网络平台进行录入,为用户提供可靠性、科学性的信息。要不断 坚持档案接收、整理、分析、鉴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发展。要不断力求档案工作的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达到既定要求,使之形成一个更加开放式的档案标准化体系。
(三)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档案工作者面对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坚决自觉地从传统的实体管理向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档案信息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水平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开发工作水平和质量。因此,要活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档案信息所具有的功利性能有效地激活并为企业发展服务,更要在电子档案管理上有所创新。档案管理者要掌握一定的档案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信息化技术、缩微技术等新知识、新课题、新技术。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发档案资源。同时,必须转变档案工作者的信息观念,树立主动服务观念、开放观念、竞争观念。必须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观念和技能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现代化技术、技能的运用, 壮大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档案管理队伍。
三、结束语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作为当前档案工作的重大课题和责无旁贷的紧迫任务,是当前档案工作参与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不断适应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需要,不断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做到切实转变和变革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不断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越来越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新.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档案管理,2009年03期.
[2]赵丹阳.数字档案馆知识服务模式及其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探析 篇11
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薄弱。其主要表现:
(一) 信息产业体系不健全。
信息资源产业是指以信息资源为生产劳动对象, 提供信息形态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体。我国还没有明确界定信息资源产业内涵和产业分类。
(二) 信息产业运行机制不畅。
一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局限。政府的信息资源, 尤其是统计信息资源, 是用纳税人的钱建设的, 它应当向社会免费提供。统计资源向社会提供只能有出版成本, 而不能有信息费用。更不能将政府资料划归某些专有部门经营, 这样就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统计资料无信息费地向社会提供是繁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措施。政府资料向社会提供除了原则外, 还有很多具体问题, 应当逐一解决, 应将政府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作为各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志, 鼓励政府信息向社会发布。二是电信网与广电网间的政策屏障。电信不给广电以因特网的进入权, 广电不允许电信网进入视频服务。这项政策将会严重影响我国未来通信、网络与信息的发展, 会拖后国民经济的增长。两网间的障碍, 将会严重损害信息产业的明天。三是信息服务业不够开放。当今经济全球化, 经济信息服务也应当是开放的。我国已经是WTO的成员国, 国外的资金、技术进入中国, 这将有利于中国信息企业的成长。将使中国社会的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扩大, 信息人员的素质逐渐增强, 信息用户的收益不断提高。
(三) 信息产业资源统计不规范。
我国还没有规范的信息资源产业统计体系, 无法确切地了解信息资源产业整体发展状况。同时, 信息资源目录与定位体系的建设仍然是薄弱的环节。
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和途径
(一) 明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目标。
信息资源的开发问题实质是信息服务业的繁荣问题, 应当是政府、用户、从业者几方面共同努力。
政府的作用是营造环境、规范运行规则、建立符合国情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 促进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政务公开、重大基础信息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开展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部门间信息的共享, 以及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 尽可能为提供、鼓励、引导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服务。目标是:加快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开发步伐, 建立国家支持、市场推动的运行机制, 开发高质量、多样化信息资源, 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形成主要业务网络化、信息交换规范化、信息公开制度化。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是指全面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着手编制地区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加强法制建设。信息资源产业部门主要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确定重点任务和优先发展次序, 利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以及技术方法, 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社会公众提供普遍服务。重点主要集中在推进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信息产品的商品化, 信息流通的市场化和信息开发的产业化。目标是:围绕政府、事业、企业等领域的重点需求, 实施国家信息库工程, 通过公共和专用信息网络, 向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
(二) 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运行机制。
机制包括市场机制、结构机制和程序机制。合理的机制是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动力。理顺机制对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特别是对宏观政策的制定和顶层政策的设计来说, 理顺运行机制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市场机制。计划经济时期, 政府的信息需求多通过行政办法来解决。随着政府机构改革, 事业单位脱钩和企业化, 政府的信息需求要尽量多的通过市场渠道来满足。政府机构应有足够的信息预算, 并要更多地通过公开招标等办法, 解决服务的需求问题。政府成为信息资源开发的用户, 将会对信息服务业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结构机制。信息开发的社会化、专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传输、存储、转换、分析等生成有用信息的过程以及人们智力创意活动生成信息的过程。信息资源的利用是指将信息用于管理、决策、生产、学习以及文化娱乐等活动以实现信息价值的过程。从经济视角研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果:一是形成新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即信息资源产业, 二是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因此, 结构机制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贯穿着产业化和资源配置的思想。
程序机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支撑, 需要将信息加工成信息库, 需要对大量信息资源进行编目和定位, 需要加强对信息交换、服务标准的制定, 需要可靠的安全保障以及有效的管理等多方面的条件。因此, 信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需要制定严密的工作程序。
(三) 完善企业改革, 创造企业发展机会。
企业需求信息是一种投资行为, 因为信息服务能为企业带来竞争能力的提高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有利用机会发展的可能性, 以及社会提供有现实的市场机会。搞好企业, 经济繁荣才可能有更大的信息资源开发的市场机会。
(四) 鼓励信息企业的创新。
信息资源的开发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产业创新问题, 是一个供给导向的产业。是要由创业者来发明新业务, 并宣传、培训用户, 发展用户。在很大程度上, 用户是由企业家创造的。我们的政策要鼓励企业家创新, 企业家也要加强自已的创新能力。发现机会, 创造机会, 让用户队伍成长起来。信息化的宗旨就是以数字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大众化、个性化的方式, 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数字化和网络化就是把各种门类和形式的大量信息有组织地装在联网的计算机中, 是必要的技术和基础;市场化和全球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大众化和个性化是社会和人类的必然需求, 也是在市场经济中取胜的法宝。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 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提高审批效率, 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 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 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形势突飞猛进,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将成为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最先进的生产力。
摘要:社会要进步, 经济要发展, 都必须注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已迈入信息社会, 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社会生产力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推荐阅读: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08-14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检索09-25
档案信息资源应用机制07-15
因特网与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07-07
公益林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实现05-19
《三角形的面积》信息化资源应用计划表11-19
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01-19
艺术信息资源05-22
国外信息资源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