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信息资源(共9篇)
卫生信息资源 篇1
现代公共卫生机构已经将信息化作为发展必需的辅助手段。然而, 如何实现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却一直是困扰决策者的问题[1]。对信息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从发展过程来看,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信息系统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是解决公共卫生组织机构内由于数据重复而导致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公共卫生组织机构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1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及其特点
信息与人、财、物等一样, 都是社会的重要资源[2], 因此, 应该像管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信息资源。对于公共卫生机构而言, 开展信息资源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公共卫生机构内外信息流的畅通和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应急反应速度和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管理效率, 为实现公共卫生机构高效业务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1.1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Resources) 是公共卫生机构业务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 包括公共卫生机构的各种业务和管理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 贯穿于公共卫生机构运行的全过程。在资源属性上, 信息资源可再生、共享和继承, 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级财富, 正逐渐成为国家和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
1.2 信息资源管理
美国信息资源管理专家霍顿 (F.W.Horton) 和马钱德 (D.A.Marchand) , 是信息资源管理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以下简称IRM) 理论的奠基人[3]。IRM是为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分配、协调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IRM的目标是通过增强公共卫生机构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信息需求的能力, 来提高管理的效益, 以达到“高效 (efficient) 、实效 (effective) 和经济 (economical) ”。IRM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即物理控制、自动化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公共卫生机构处于一、二阶段间的过渡时期, 属于初中级水平阶段。
1.3 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简称IRP) , 是指对企业或组织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 从采集、处理、传输到利用的全面规划[3]。例如, 公共卫生机构不论开展业务活动、采购IT设备、维护信息系统网络, 还是提供信息支持和信息服务等过程, 都贯穿着信息的产生、流通和运用。要使各部门内部、部门之间, 与地方各级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必须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建设现代的信息应用网络, 而现代信息应用网络的核心与基础则是信息资源, 因此公共卫生机构信息资源规划, 是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 是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纲领和向导, 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和依据。信息资源规划以整个公共卫生的发展目标, 发展战略和公共卫生各部门的目标与功能为基础, 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 提出公共卫生的信息化远景、目标、战略, 全面系统地指导公共卫生信息化的进程, 协调发展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 满足公共卫生发展的需要, 充分有效地利用公共卫生的信息资源[4]。
1.3 信息化规划方法
从信息技术和系统业务过程来划分, 对应地可以把信息化咨询规划的方法分成三个阶段[5]。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 主要以面向数据处理为核心, 围绕决策信息进行规划, 其代表的规划方法主要有:IBM系统规划法 (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 BSP) 、金战略集合转移法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和罗卡特关键成功因素法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主要以面向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进行规划, 其代表的规划方法主要有:詹姆士.马丁信息工程法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E) 、荷兰德战略系统规划法 (Strategic Systems Planning, SSP) 和麦卡仑战略栅格法 (Strategic Grid, SG)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主要综合考虑内外环境, 以面向集成信息管理为核心所进行的战略规划, 其代表的规划方法主要有:波特价值链分析法 (Value-Chain Analysis, VCA) 、约翰.汉德生战略一致性模型 (Strategy Alignment Model, SAM) 。不同的规划方法, 其面向的目标不同, 例如, 面向宏观战略信息集成管理的资源规划, 就不适宜采用詹姆士.马丁的信息工程规划法, 但反过来面向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的规划目标则较为适用。因此,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应根据所规划的具体目标而定。
2 传统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不足
传统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和图书情报资料管理一样, 管理对象主要是纸质的文献资料, 管理作业基本靠人力和手工劳动。信息管理模式以分散在各具体业务机构的管理为主, 主要解决的是监测、统计分析、办公等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问题, 其信息的共享利用程度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给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管理活动带来了崭新的工具, 应用也从单纯的数值运算扩展到数据处理的更多业务活动, 同时也带来了基于统计数据资料管理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和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MIS) 的繁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传统的、分散的, 基于统计概念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和先天不足。许多信息系统只能完成单纯的数据处理工作, 缺乏分析预测功能, 不能满足公共卫生管理决策的需要, 而且对MIS管理决策功能薄弱, 存在只有内部信息而没有外部信息、只有业务信息而没有其他支持信息等局限性。
3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理想模式
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公共卫生信息资源, 提高组织的管理决策水平。然而, 固有的面向技术的信息管理策略非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决策, 而且也限制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历史的经验说明, 同样的资金投入到信息系统的建设, 有些公共卫生机构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而有些机构却只不过换来的是昂贵的摆设。两者的差异在于公共卫生机构能否抓住机遇, 主动迎接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及时转变其信息管理模式和战略决策方式, 以便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 (IRM) 概念表明了人们对变革传统信息管理模式、更新组织信息管理战略的思考与探索。IRM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理论, 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 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 包括信息、人员、建设、设备、机构等, 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信息资源, 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过程。
理想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应该在结构上与传统信息系统不同, 它不是面向组织业务流程和办公事务来设计的, 而是面向高层管理和战略决策的需要, 进行规划开发一类新型信息系统, 是在计算机处理系统 (通过电子信息处理来提高业务工作的效率) 和MIS (通过满足信息需求来增强管理活动的效果)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管理的目标与计算机处理系统和MIS完全不同。因此, 通过实施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的战略规划所建立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将能够实现业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的增强和专业权威优势的强化或者保持三个目标。其中业务管理效率的提高是目的, 应急反应能力的增强是表现形式, 竞争专业权威优势的强化或者保持是最终结果。最终的管理目标是通过改变公共卫生组织机构的业务结构和信息管理模式来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家奇.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05, 04, 2 (2) :4-6.
[2]马费成, 李纲, 查先进.信息资源管理,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3]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马家奇.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6 (22) :5-6.
[5]范玉顺.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 清华CIMS讲义[R].
卫生信息资源 篇2
---赴河北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整合和优化区域卫生资源的经验,促进我区卫生事业发展,3月2日至3日由副区长郭景平、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石桂臣带队,区政府办、研究室、卫生局、大港医院、油田医院一行11人,赴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保定市人民医院、保定市第三医院、北京市朝阳医院和垂杨柳医院。虽然考察时间短暂,但是由于考察内容明确,安排周密,考察人员结合我区医疗资源现状去思考和研讨,收获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初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保定市医疗集团。保定市医疗集团是以保定市第三医院为主体,2001年1月7日经市体改委批准、由25家医院组成的具有完整框架、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医疗集团。第三医院占地面积214.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现在集团拥有职工3978人,硕士生导师4人,主任医师42人,副主任医师210人,中级职称86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人,学科带头人92人,其中医务人员2700人,保定名医17人;总资产2.8亿元,开放床位3160张,年门诊量153万人次,年收住院5.5万人次,手术1.6万人次,是保定市卫生系统阵容较大、实力较强、功能较全的多元化医疗集团。
向国际化品牌医院迈进的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地处首都商务中心西区北侧,是一家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2003年实现业务收入近7亿元。医院现设病床1030张,年门急诊量120余万人次,有临床、医技科室49个,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00余人。该院以呼吸、心脏、泌尿、高压氧、职业病、器官移植、实验医学、急诊医学等学科特色和呼吸衰竭救治、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心脏病介入治疗、脏器移植、中毒救治、试管婴儿、急诊医学、危重症医学等众多特色医疗项目为重点。“北京市呼吸病研究所”、“北京市高压氧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北京市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烟草与健康合作中心”设于该院,同时是“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大肠肛门外科专业学组、疝与腹壁外科专业学所在地。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市护士学校临床教学任务,是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百余项国家、部、市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300余项,医学论文发表居国家医疗机构先进行列。医院把“博爱诚信”作为立院之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先进精益的科学技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医护团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文优质、可靠诚信的医疗服务并向国际化品牌医院的目标迈进。
二、主要做法
(一)实行集团化经营战略。保定第三医院和朝阳医院从发挥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优势出发,注重提高集团医院的整体水平,优势互补、资源重组,减少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形成了集团框架和以合作形式共同构建的医疗联合体。保定市医疗集团抓住集团核心医院这一关键,不断增强驾驭能力,在特色门诊建设上成为保定市之首,在占领医疗市场方面收到明显成效。按照医疗集团章程,确定了集团的性质、宗旨、范围、规划、机构及权利和义务,然后按照独立法人、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财务核算形式、收费标准、资金所属关系、人事归属不变的原则,在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进行集团组合。组建后的保定市医疗集团由25家医院组成,目前发展到35家成员单位,其中核心层一个,即保定市第三医院;以管理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急救中心、保定市中医院;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保定市民族医院;以契约法律关系为纽带的松散层30个。朝阳医院集团于2000年组建,核心医院为朝阳医院,北京朝阳医院集团第二医院、中医医院、八里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里屯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团结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左家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朝阳急救分中心为松散层单位,由于没有产权关系,尽管朝阳医院有很强的技术影响力,但目前集团化运营框架已基本名存实亡。
(二)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考察中我们认为保定医疗集团运作比较成功,他们通过核心医院与各成员医院签订协议,建立了专家人才技术、科研教学和医疗设备共享机制。一是人才技术共享。核心医院按协议组织集团内外专家,每月到两个成员单位进行会诊、查房、手术、带教;在成员医院急需的情况下,核心医院做到随叫随到,及时为成员单位排忧解难。去年以来,核心医院为成员单位巡诊46次,解决疑难病症35例,门诊2500人次,手术166人次,收转诊住院病人286人次;并派技术人员,免费为成员单位维修设备。二科研教学共享。集团核心医院多次组织成员单位进行科研、教学活动,并组织到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听国家级专家教授对目前出现的疑难重症治疗报告。集团还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增加对医疗纠纷的防范能力。多次承担代培任务,学习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知识,大大提高了科研教学水平。三是医疗设备共享。卫生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减少了重复购置,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负担,促进了社会稳定。集团核心医院的x-刀、螺旋ct等大型设备,集团成员单位开单来使用的数百次之多,促进两个效益得到同步提高。通过发挥核心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了中小成员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厂矿和乡镇医院,其形象、业务、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三)在抢占医疗市场上下功夫。保定市医疗集团强烈的市场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地域上的广泛分布,按照市场化和集团化经营目标,强化集团成员的互补性,努力通过集团知名度,提高各成员单位在群众中的声誉,借此扩大服务群体,在努力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朝阳医院抓住品牌建设这一关键,提出“一二三”发展战略,即确定国际化发展方向,在硬件建设和顶尖技术上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采取开放式办院,积极构建一套适应于国际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抓住两条主线,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学术学科和强化经营管理来展开,处理好学术学科为实现两个效益服务,增加效益支持和促进学术学科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实现双蠃或多嬴上下功夫;抓住三个市场不放松,努力拓展社会保障市场、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和专科专病市场,创造了主营业务收入数亿元的经营业绩。同时医疗服务对内辐射朝阳区各街道办事处、东风乡所属的行政辖区外,对外逐渐面向全市、全国和国外。通过市场辐射,促进了区域内卫生资源的有效组织,并实现了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的有机结合。
三、几点建议
我们此次学习考察收获很大,一方面感受到这些医疗单位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所做的大量探索性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这些单位坦诚的介绍中看到由于集团化经营在产权、经济利益等方面不清晰或者不完全到位,对集团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明确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思路,以引入市场机制、争取多元投入,实行强强联合为手段,加快医疗资源整合步伐,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化、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的人文化、医疗消费的低廉化目标,确保我区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搞好调研,认真编制区域卫生资源整合规划。抓住国家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有利时机,科学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为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一是摸清底数。调查摸底要涵盖全区所有的卫生资源,既包括重点医院、厂矿医院,也包括各镇街、各村的卫生所、个体行医点。对于厂办医疗机构,要认真核实经营收入、人员结构、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为区委、区政府整合卫生资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二是立足区情实际。遵循国家和我市要求,立足我区石化基地建设的实际,在区域卫生规划中,以技术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努力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卫生需要。三是明确规划目标。在统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特别是“六大经济板块”建设、现代城市发展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控制卫生资源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组织领导,借鉴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拿出一套符合我区实际的卫生资源优化和配置方案。
(二)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化整合框架。本次外出学习,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这些地方在组建集团时,还没有形成具有产权关系的集团,只是以市场划分或者技术合作、支持下的联合。没有产权关系,必然导致在整体运作上,考虑眼前多、思考长远少,特别是在利益上不能形成相互促进机制,人、财、物过度松散,整体合力难以形成。所以在谋划集团化运作时,要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经营性集团,在保证满足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要求的同时,为医疗机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在具体操作上,对核心医院可以采取多元投资的方式,增强其经济实力,特别是强化对外投资功能,尽可能多地收购和整合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形成全资或控股单位,掌握调度卫生资源的权利。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按照集团化运作模式,吸纳一定数量具有协作关系的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单位。只有这样,集团治理结构才会合理,整合目标才能实现。
(三)突出特色,在优化新型医疗技术结构上下功夫。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专科分科越来越细,谁能突出特色,掌握新的专科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我区医院不乏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和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专科。这就要求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必须构建新型的医疗技术结构,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趋向整体化,在实行多种综合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应注重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各种诊治中心,如在大港医院建立癌症治疗中心、糖尿病治疗中心,在大港油田医院建立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只有把特色专科建设好,才能在地区甚至在国内外形成病人流,创出自己的牌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卫生信息资源 篇3
卫生士官是部队卫生技术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斗争的卫勤准备和保健康、保打赢的历史使命对卫生士官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的建设,推进卫生士官教育训练的集约化、基地化,数字化、网络化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的研究可为部队基层医院和卫生训练机构的卫生士官教育训练提供高效的信息资源应用平台,使卫生士官专业训练功能得以全面提升和优化。
2 设计思想与技术方法
基于Web平台整合教育训练资源可实现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的深加工、再提炼,达到整合、拓展和共享。
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实现教材电子化、课件集成化、图片规范化、素材可用化。
采用ASP+数据库Web编程,实现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的前台应用与后台的综合管理,并通过后台实现动态网页的随时更新。
采用关系数据库技术,建立通科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图库、资源上传、课件下载、综合评分和训练考核等多个数据库,并可适时对各个数据库进行扩充与更新。采用SQL结构化数据查询语言实现关键词智能模糊查询。
建立“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的Web页,配置通科教材、课件展播、教学图库、图片管理、训练考核、资源上传、用户资源、后台管理、教案生成、在线帮助等多个功能模块。
采用数字资源的共享技术,以一种开放的自我描述方式定义数据结构。以XML为基础的WWW环境直接面对Web数据,实现Web中的信息共享与交换。
采用ODBC和JDBC重要的数据库访问接口技术,应用标准的SQL编写客户端应用程序。利用ODBC提供的通用接口(API)访问后台数据库和JDBC支持基本SQL功能的通用程序接口,实现Java程序与数据库系统的无缝连接。
采用ASP技术,利用ASP产生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应用程序。利用ASP将HTML、Script(脚本)和组件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并专门制作标准HTML页面送到客户端浏览器。当浏览器向Web服务器请求调用ASP文件时,Web服务器调用ASP,动态生成一个HTML页面并传送到浏览器[1]。
3 功能实现
应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多种技术,创建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网上应用平台,成功研制了“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应用系统”。
3.1 系统首页
基于Web“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应用系统”首页设置了通科教材、课件展播、教案生成、教学图库、资源上传、综合评比、训练考核、信息统计、信息查询、课件下载、后台管理和在线帮助等多个功能模块[2],见图1。
3.2 通科教材
通科教材功能模块将部队传染病与预防、部队官兵心理卫生、诊断学基础、训练伤病防治、普通疾病学、部队卫生基础与应用、损伤与战伤、正常人体学、卫勤基础与应用、治疗护理操作技术、部队常用药物学、中医基础与常用疗法、部队健康教育方法、疾病学基础、寄生虫病及媒介生物防治技术等全军通科卫生士官等多本基本教材全部纳入数据库[3,4]。
通科卫生士官教材管理功能模块采用资源管理器的树型结构,设置目录窗口和内容窗口。左边为树型目录窗口,右边为内容窗口。两窗口可通过鼠标拖动改变窗口的大小。右窗口显示的内容与左窗口的树型目录的章节逐一对应。树型目录结构可实现对文件夹的折叠与展开,以关键字进行搜索,能够迅速查找到某一本教材、某一章及某一节,搜索结果将返回到目录树中符合关键字章节的首条目录,供逐条筛选。教材的章、节或小节内容可任意复制、下载或通过窗口拖动到正在生成的教案中,见图2,在内容窗口中设有字号(大、中、小)选项和书签插入功能。
3.3 课件展播
课件展播功能模块设有教学专题、课件播放、教案浏览、教学动态、教学研究等栏目。课件展播功能模块汇聚了各专业和各学科较为规范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些教学课件可用于浏览与播放,使用者利用网络平台可反复调阅。教学课件分为2部分:一部分是标准的多媒体课件,另一部分是教员正在使用的教学课件。授课使用的教学课件的制作人、制作时间、使用时间等均应予以备案,可供课件评比、观摩与展播。
浏览课件者可对自己所观看的课件发表意见,同时也可对所观看的课件评论与打分,系统将根据浏览者打分排出名次,课件的制作者和课件的观看者都可在课件的评比中得到提高。
课件在线浏览功能只可浏览、不能删改是出于教学安全方面的考虑。要想上传和下载所需的教学课件,只有获取系统授权,登录到后台管理功能模块后才能完成。
课件展播功能模块中不仅设有课件播放,还设有教案浏览,每一位浏览者均可发表评论,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参加讨论,各抒己见。预参加评比的教案均可予以展播。每份教案不仅可以在屏幕显示,还可根据各自的需要,通过打印机输出。
3.4 题库管理
题库管理功能模块包括对各类型试题数据的录入、编辑、增删和打印输出等功能。试题题型分为判断、单选、多选、填空和图示题。试题分为难、中、易3挡。试卷生成分为定制和随机产生2种方式。当确定题型、题量、题分、难度系数和答题时间后即可随机无重复出题。
3.5 网上考核
网上考核要求参考者必须注册,注册成功后即可登录到该考核系统,并能参加系统组织的各项考核。试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参考人员提交试卷后,系统将自动判卷并给出成绩。参考人员每次考核的成绩均存入数据库中。同一考号只能注册1次,这样可有效防止重复考试。超级管理员可以取消任意一名参考人员的资格。只要考号被删除,其相关信息便随之被删除。每场考试的参考人员只能提交试卷1次,若出现意外(误操作、误时、掉电、死锁),只有在系统管理员许可的前提下方能再次登录并进行考试[5]。
3.6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与网上考核的操作大致相同,参训人员自练时也须注册,以考号作为关键字,并具有唯一性。只有在册的参训者方可反复随机抽题、随机组卷、多次练习、多次提交、系统判分并对照答案。
3.7 后台管理
后台管理是本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模块,进入本系统后台管理必须经由系统授权,录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方能登录。该功能模块有修改密码、上传管理、数据统计、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子功能模块。
后台管理还设有课件上传、教案上传、教案生成、文章录入、发布公告等子功能模块。
3.8 图片上传
图片上传是后台管理系统中重要的子功能模块。上传图片对用户开放,用户可根据各自的需要上传有关的图片。系统管理者可适时进行整理。该功能模块设有图片类型、文件大小和上传时间,并特别设置有选定删除和全部清空功能。
3.9 图库管理
图库后台管理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等3级分类。后台采用了AJAX操作和ASP服务器组件。ASP服务器组件作为特殊的COM组件,采用VC++、VB、Delphi等开发,可以被IIS调用,组件的执行效率要比脚本的执行效率高,但必须要在服务器上先注册后才能执行。
系统使用了2种缩略图,即Ironsoft图片组件和Asp Jpeg图片组件。还使用了2种上传组件,即Dv File-Up上传组件(动网上传组件)和aspupload上传组件。
3.10 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是对教学专题、课件播放、教案浏览、教学动态、教学研究的篇数、次数分别进行统计,并分别列出上传次数、阅读次数及排行榜。
3.1 1 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
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子功能可将教案、课件和有关信息资源备份到本机另一目录(安全目录),并可随时恢复。
3.1 2 课件上传
课件上传是本系统的重要功能,因为教学课件是教育训练的重要资源,PPT教学课件是大量的,实现局域网上的PPT课件播放对教学十分有益。教学课件通过无组件上传技术上传到服务器,见图3。
课件上传必须严格执行上传权限,没有得到授权的用户是不能进行课件上传的。
3.1 3 教案上传
教案上传分为在线直接生成的教案上传和先前已有的教案上传。先前已有的教案上传可省略在线直接生成教案的过程。教案上传屏蔽了授课用机的USB接口,授课教员也无须再把U盘和光盘带到授课教室,而是到授课教室直接点击自己的文件夹即可授课。教案上传对严禁病毒的侵入和加强教学信息资源的安全十分有益。
3.1 4 教案生成
教案生成功能具有教案生成界面,教案生成界面有教案标准模板。教案模板设有科目、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和授课内容。授课者根据教案模板提示和授课对象及教学要求可从教材库、图片库复制粘贴或在窗口通过鼠标拖进所需内容,极大缩短了授课者书写教案、键盘录入、查找资料和下载图片的时间,本功能模块侧重于教员的使用,使他们得以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省时又省力。
3.1 5 教学图库
教学图库包括中药图谱库、卫生装备图库、教育训练图库、军事题材图库和人体解剖图谱库。人体解剖图谱库收录了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3版)8大部分,共计542幅图片。第1部分为头和颅;第2部分为背部与脊髓;第3部分为胸部;第4部分为腹部;第5部分为盆和会阴;第6部分为上肢;第7部分为下肢;第8部分为断面解剖[6],见图4。
人体解剖彩色图谱数据库的建立极大方便了教学与训练。以前,训练者在讲课时为了所需的人体解剖图片,往往多方收集和寻找,费时、费力、费神;而现在可信手拈来,触手可及。不仅可在计算机和屏幕投影显示,更重要的是该系统能随时将教学和训练所需的人体解剖图片导入到自己教学的教案中、教学的课件中,其快速性、灵活性和高效性是以往难以实现的。该功能为练习者和训练者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工具和应用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
4 结语
该系统具有通用性、可移植行和可扩展性,创建了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网络应用平台,实现了教材电子化,课件集成化,图片、素材规范化,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以及卫生士官教育训练的数字化、网络化,对卫生士官教育训练模式、手段与方法进行了创新。
摘要:目的:创建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网络应用平台,使教育训练资源得以整合、拓展、共享,使教育训练功能得以全面优化与提升。方法:采用ASP+数据库Web编程,实现网络前台应用与后台综合管理,并可通过后台实现动态网页随时更新。结果:实现了卫生士官教育训练过程中的教材电子化、课件集成化、图片和素材规范化,实现了教案自动生成和课件上传、下载与展播。结论: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卫生士官教育训练,可实现教育训练的数字化、网络化,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与训练手段的创新。
关键词: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应用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国荣.ASP网页制作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龙马工作室.ASP+SQL Server组建动态网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李晓喆,张晓辉,李翔胜.SQL Server2000管理及应用系统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周继恩.网络数据库应用与开发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王昌发,季青春,卢建军.中医药知识训练考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2008,3(10):46-47.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问题1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社会目前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以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增多,卫生资源量与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卫生资源是居民享有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卫生资源的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卫生资源配置比例失调,80%的农村人口仅占有20%的卫生资源量,而且,卫生资源呈“倒三角”配置,与居民健康需求“正三角”相矛盾,这些现象严重阻碍着我国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卫生资源和卫生资源配置的概念
卫生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卫生部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包括硬资源及软资源。硬资源指卫生人力、物力等有形资源;软资源指医学科技、医学教育、卫生信息、卫生政策及卫生法规等无形资源。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 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
卫生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大设备上。一方面,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城市大医院中,部分城市某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配置的总体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农村卫生资源贫乏、质量不高的现象却很普遍,医疗机构房屋破旧、设备简陋、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低下。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大中型医院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区,社区、农村等基层医院和经济落后的地区资源不足,卫生资源分布呈明显的“倒三角形”。黄竹林等对长沙市的卫生资源调查显示:仅占全市面积4.8%的地区却拥有全市卫生机构数的76.43%,各种卫生资源的拥有量,城市均高于农村。邹宇华等的调查显示:广东省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经济欠发达的粤西、粤北、粤东地区卫生资源拥有量明显不足。李晓淳等的调查则显示:我国卫生资源的配置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3.2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
政府对公共卫生机构投入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由于缺乏公共经费的支持,90%以上的村卫生室变为个体私有,个体医生为谋生路,以开展医疗服务为主,根本无法承担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使得预防和控制大规模疫情的能力急剧下降。
3.3 国家卫生费用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投入的卫生经费总量虽有大幅度的上升,但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很低,占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也很低。2003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52%,在17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8l位;按照2000年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测算,中国位居第128位,政府卫生支出只占GDP的2.0%。根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测算,中国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63.7%左右,而1998年卫生费用仅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46.7%。在预防保健上经费投入同样不足,1999年实际使用的公共卫生费用为435.9亿元,仅占卫生总费用的10.0%,而同期医疗(包括药品)费用为3 533.6亿元,是公共卫生费用的8.1倍。
3.4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3.4.1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结构欠合理
(1)卫生人力资源过渡集中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力不足,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共有509万(占9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万人(占4%)。(2)医护比例倒置。医院医护之比为1:0.97,乡镇卫生院医护之比为1:0.41(1)。2001年卫生部对全国12家医院抽样结果显示,只有2家医院护理人力基本饱和,10家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平均缺编率为31.3%。高学历人才短缺,我国目前的护理人员学历层次的主体为中专,招生来源主要为初中毕业生。2005年底,全国注册护士135万人,中专或以下学历的护士约占68.9%,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占2.5%。护理硕士学历教育才刚起步,博士教育还待开发,接受教育的不足严重限制了专业的发展。高职称人员短缺,2001年,在护理人员职称结构方面,主任护师及副主任护师占0.8%,主管护师占26.2%、护师占40.7%,护士占29.3%(2)。
3.4.2 卫生人力资源地区发展不均衡
卫生人力地域分布呈现东强西弱态势。此外,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分布差异显著。47%的城市人口占用67%的卫生人力资源,而53%的农村人口仅占用33%的人力资源。城乡卫生人力素质差异更大,城市卫生技术人员以本科学历为主,农村以中专学历为主。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力素质不高尤为突出。于善章等的调查显示,濮阳市卫生技术人员中,初级者占了64.74%,高级者仅有3.4%;中专学历者占36.21%,无学历者为22.88%,其中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中无学历者高达35.43%。在清远市所调查的16个贫困镇卫生院中无1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还有50%的镇无中级职称医务工作者;16个镇仅有本科学历者1人,中专学历者占68.4%。高级职称医生多在省、市医院,初级及无职称者大部分集中在乡级,而且绝大多数正高级职称者为中老年,青年中正高、副高职称者仅占很小一部分。上述这些问题,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卫生资源配置管理模式有关。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影响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下降、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减少的情况下,各医疗卫生机构为了维持生存,盲目竞争,加剧了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卫生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卫生资源配置合理与否,既关系到国家的利益,也与人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其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和改革方向都需要国家加强政策指导,政府牵头,多部门合作。通过全面调查研究,加强各地交流、互通信息、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地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军,张雪溪.用“公共选择理论”摆脱乡镇卫生院的利益困境【J】. 卫生软科学,2009,23(1):18.
(2)周平.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12):756—758.
张静
卫生信息资源 篇5
1 卫生信息资源的含义和特征
1.1 卫生信息资源的含义
21世纪人类社会正跨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人们把信息看作除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之外的,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等活动的第三大资源。卫生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卫生信息资源的含义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卫生信息资源是指卫生系统内所有的卫生信息内容和卫生信息载体本身,它包括国家卫生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信息;公共卫生信息;医疗信息;妇幼保健信息;药品信息;卫生服务价格信息;预防、康复、健康教育信息、计划生育信息、身体健康状况信息等等,它也可称之为卫生信息的软件资源。广义的卫生信息资源除了指狭义的卫生信息资源的内容外,还包括与之相联系的卫生信息设备、人员、系统和网络等,它又可称之为卫生信息的软硬件资源[1]。科学界定卫生信息资源的基本内涵,有利于我们分析它地位作用、存在的问题、基本特征,有利于我们研究和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有利于我们遵循规律,驾驭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制定科学决策,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2 我国卫生信息资源的特征
我国卫生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既有与社会信息资源共同的性质和特征,譬如价值性、可传输性、可储存性、共享性和时滞性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以下与之不同的特殊性质和特点。
1.2.1 卫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
从我国卫生事业所有制结构来看,公立医疗机构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95%,而非公立医疗机构仅占5%左右。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制度决定了我国的卫生信息资源是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并重的"方针。2008年举行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强调:“卫生事业主要的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治疗患者而获取经济收益。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如不有效解决,不仅无法保证群众‘病有所医',而且将对社会稳定和谐造成严重影响。"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和陈竺部长的讲话都说明了我国卫生事业是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由此推论,我国的卫生信息资源也是具有公益性的资源。
1.2.2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协调性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协调性,主要是指我国城乡、地区卫生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一般来说,卫生信息主要依靠卫生服务者、卫生服务机构、政府机构、互联网等进行传播。但是这些卫生信息硬件资源在我国分布是不合理不协调的。譬如我国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不足30%的卫生资源。相反,占全国人口30%的城市人口却占有近80%的卫生资源,而且集中了高精尖医疗设备和高技术人才,卫生资源配置出现相对过剩。在信息化程度方面,我国城市与农村同样存在巨大差距。从1995年到2002年底,中国城市电话增长了近3亿部,而农村只增长了7000多万部。2004年底,我国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0159万,不到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1085万的1/2,还有10.1%的行政村没有通电话。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7年1月23日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37亿人,但农民只占0.4%。也就是说,现在只有54.8万农民上网。根据国家农业部发布的《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数据,2003年,中国总人口为12.9227亿,其中乡村人口为9.3751亿。这表明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极低[2]。由于卫生信息硬件资源分布不合理必然导致卫生信息软件资源的分布出现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
1.2.3 卫生信息资源的专用性
卫生信息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相比,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它的专用性特别强。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卫生信息资源的内容来看大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专业特色,相对于非专业人员是难以看懂、理解、掌握和科学利用的,从卫生信息服务技术、手段和过程来看也都有严格的专业操作程序、严格的质量标准、规范化的专业知识要求,不是一般人员所能操作使用的;另一方面,卫生信息服务是对人而非物的服务,服务的水平和效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和生命安全。从上述两方面看出,卫生信息资源大都需要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技术人员收集、开发、创新、整理、传输和使用,是非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难当此任的。否则,会使卫生信息失真,造成医疗差错和事故,进而危害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影响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卫生信息资源是与其他信息资源有较大不同、专用性很强的信息资源。
1.2.4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主要的是表现在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往往在医疗市场上表现为参与医疗市场主体的信息供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通常拥有比较完全的医疗专业知识和信息,而需求方(患者及家属)则处于相对的信息劣势。从医疗服务的消费信息来看不对称的问题更为突出,因为医疗消费是一种供方主导型的消费,在医患关系中,医疗服务供给方完全起主导作用。医疗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方医疗信息的匮乏和无知会导致其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相反,医疗服务供方因其在与患者的博弈关系中处于天然的信息优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且成为需求方的代理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疗服务消费者的需求,甚至为了自身利益而诱导需求、创造消费,加重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3]。
2 从卫生信息资源的特征,看城乡的科学合理配置
2.1 坚持公益性,需要确立政府卫生投入的主导地位,制定和健全城乡卫生信息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政策
这是坚持和落实卫生信息资源公益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否则坚持卫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就是一句空话。为此,一要强化政府责任和卫生信息资源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譬如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卫生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4]。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投入中起主导作用。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信息资源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收入支出的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二要打破城乡、地区界线,建立新的更加科学的城乡统一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配置指标体系和规划,改善农村、西部地区卫生服务条件,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三要制定《社会保险法》,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法律保证的社会保险。制定《农业投入法》,通过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西部地区卫生资源投入,支持和保护卫生事业发展。
2.2 克服不协调性,需要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卫生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机制
一要建立城乡卫生技术人力资源良性互动新机制。培养留得住、走不了、用得上、适合农村需要的卫生技术人员;建立城乡卫生技术人员定期互动机制,即城里卫生技术人员定期下基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按时到医学院校和城市大医院培训进修;城市大医院与乡镇医院组建医院集团,由集团统一调配医生轮流到基层和农村医院工作,这样可以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基层和农村医院人才短缺的问题。二要建立城乡卫生信息资源良性互动新机制。卫生信息鸿沟是造成城乡卫生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互动信息网建设;充分利用城市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扶持农村卫生事业;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及时向广大农村发布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等信息,支持农村卫生工作发展。通过城乡医疗卫生互动信息网建设,有利于城乡、上下级医院的沟通,方便急诊、急救,促进基层医院专门人才的培养,实现医学人才的合理调配,提高各级医院的工作效率,节约卫生成本。例如:将乡镇医院各种检验数据资料、X线照片、超声波图像传到大医院,由专家做出及时的诊断后,再将诊断报告、治疗方案和药方传乡镇医院。同时该网络系统也有利于急救和应付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利用。三要建立城乡文化信息资源良性互动新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比较薄弱。应加快城乡文化交流与整合,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投入。改善农村卫生文化信息建设环境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进一步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2.3 解决不对称性,需要加强卫生信息资源管理
为了克服卫生信息不对称性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配置效率低下、医疗经营暗箱操作、市场欺诈,保护患者的弱势地位和利益,必须加强政府对卫生信息的管制。一要国家加强卫生信息网投入和建设,通过网络向广大群众普及卫生科普知识,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增强维权意识和能力。二要政府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信息披露制度。构建信息平台,通过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来营造公开、公平、透明、安全和规范的信息环境,确保所有患者都能平等的使用医疗卫生服务信息。
摘要:卫生信息资源的特征是该资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表现,它又是目前解决我国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和广大群众尤其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从制度层面搭建起城乡统一的卫生信息资源合理配置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根据,因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我国卫生信息资源的基本内涵、特征,据此,进而深入探讨我国城乡、地区卫生信息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新举措。
关键词:卫生信息资源,特征,合理配置,举措
参考文献
[1]刘雯薇,卫生信息资源特征简析[J].法治与社会,2007年01月.
[2]金红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EB/OL].2007年8月8日CI0时代网.
[3]郑大喜.试论医疗服务市场失灵、信息披露及其管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4):4.
卫生信息资源 篇6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指医疗卫生领域内所有信息内容及其载体本身。因此, 可以是医疗卫生信息软资源, 包括国家卫生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信息、公共卫生信息、基本医疗信息、药品器械信息、卫生服务价格信息、健康教育信息、计划生育信息、身体健康状况信息等;也可以是医疗卫生信息硬资源, 如卫生信息人员、设备、系统和网络等[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的需求,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是卫生事业制定计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它是医疗行业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 (或部门) 内的分配和转移 (流动) [2]。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作为可利用的卫生资源的一部分, 其配置也包括两层含义: (1) 分配—初配置, 主要指增量配置, 如计划投入的卫生信息人员、硬件设备、技术等; (2) 流动—再配置, 指存量调整, 即通过对原有资源的重新分配, 改变不合理的配置现状, 达到优化的目的[3]。但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分配和转移不应完全由政府或行业部门主导, 而应结合市场需求尤其是广大公众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 因此, 这就为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带来了难度和挑战。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是医院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也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该类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对于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应具有促进作用, 在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动态平衡, 达到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有利于发挥最高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效率和健康收益。
2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配置现状
2.1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3个比较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 计算机进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 以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医院开发应用的医院信息系统为代表[4];第二阶段起于2003年非典期间, 我国极力建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第三阶段在全国开展深化医改活动时期,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全面快速发展, 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努力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这一阶段主要以数据的二次开发使用和区域卫生信息化为导向。
2.2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配置现状
我国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方面已制定并试行一系列法规, 如《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医药法规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等。在实际工作中, 根据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概念, 其配置现状从硬资源和软资源两方面展开阐述。
2.2.1 医疗卫生信息硬资源配置
研究医疗卫生信息硬资源的优势在于可计量, 即可通过统计区域从事医疗卫生信息的人员数量、医疗设备数量、计算机网络设备数量以及资金投入等情况, 对配置工作的开展进行量化评价。除此之外, 一般还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对配置效率进行评价, 并采用“物理可及性”和“公平性”两个指标对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5,6,7]。医疗卫生信息硬资源的“物理可及性”指的是居民能够获得该类服务的方便性, 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进行衡量;“公平性”一般采用基尼 (Gini) 系数与洛伦兹 (Lorenz) 曲线量化评价其配置的人口公平性。但总体来说, 少有文献专门对医疗卫生信息硬资源的配置效率及公平性进行评价, 多被汇总于卫生资源的评价中。
2.2.2 医疗卫生信息软资源配置
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和任务, 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内容, 其目标是要通过信息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6]。“九五”以来,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在“三网一库”的建设中, 电子政务逐步推进;医院信息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社区卫生、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等信息系统建设有了进一步提高, 为全面实现卫生信息化奠定了基础。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发现, 我国对医疗卫生信息软资源的配置通过卫生服务信息体系的建设或者数据的共享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规划, 主要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开展。
2.2.2. 1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建设规划逐步展开。
资源规划的首要要求就是应当跨越区域性, 要求卫生主管部门对卫生信息资源从上而下地统一进行整体规划, 再照顾、考虑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要求。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规划还是以区域为单位展开较为多数, 也就是呈现从下到上、从细节到整体的势头, 而非从上至下的局面, 但各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也可圈可点。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例[8], 香港政府尤为重视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 其政府部门设立的香港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为政府内外部的信息化建设提供规划思路和方法, 并协助相关机构共同完成系统的规划、建设和整合, 可以从更高的层面来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从而避免重复建设等造成的资源浪费。广东省卫生主管部门也对卫生信息资源进行了从上而下的整体规划, 再根据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要求[9]。
2.2.2. 2 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是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的根本载体, 即以网络信息化为手段, 构建含有通用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以及相关卫生信息服务标准的平台, 对区域卫生资源进行整合, 从横向和纵向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目前各地均以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中心为主体目标, 也有部分地区已初步实现相关平台的建设。
河北省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以电子政务为平台实现[10], 河北省卫生防疫信息网络建设启动于2000年, 2002年底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本网络环境建设, 并依托国家公众数据网实现了与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网络连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血液中心及部分设区市卫生局在因特网上建立了门户网站;全省525家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 33%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2007年广东省规划建立的“信息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对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进行统一规划, 定点医疗机构更新结构软件, 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即时办理补偿工作;没有具备定点医疗机构都实行电脑收费的地区, 仍可通过县 (市、区) 级与省级的链接平台把收集回来的数据集中上报[11]。广东省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9]。目前已按照业务活动所产生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建立了相关业务活动的数据模型, 建立基本数据集, 找出数据集间的输入、输出和共享, 即共享数据元。对现有的信息标准进行整理和补充, 形成数据中心的数据结构, 实现各应用系统主题数据库的共享, 实现紧耦合的系统集成。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以及信息共享方面也卓有成效, 以香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系统为例[8], 该系统包括中央呈报办公室行政系统 (CENO admin) , 网上中央呈报办公室行政系统 (CENO on-line) 以及医院管理系统NDORS (notifiable diseases&outbreak reporting system) 。CENO admin系统是安全稳妥的内部系统, 只限监测及流行病学处的制定人员存取数据;NDORS系统是让公立医院的医生直接通过内联网报告。同时, 香港还设立有专门面向公众的网络平台——香港健康宝库网, 这是一个向公众发布本地健康统计资料的平台, 数据来源于公共卫生资讯系统, 相对于公共卫生资讯系统来说, 内容比较简单, 数据范围较窄, 没有太强的私密性。
3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部分省市医疗卫生服务信息体系的建设与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已进行了实践性的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要达到信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配置的公平性、共享性、规范性等方面。
3.1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配置的不均衡主要是指硬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从全国范围来看,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配置城市高于农村, 我国城乡人口的比例截至2008年底大约为45%和55%, 但是, 卫生资源总量的80%配置在城市, 且过分地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大设备上, 农村仅占20%[7], 有些偏远的农村在医疗领域甚至还没有实现网络化。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分布呈明显的“倒三角形”, 即总体配置出现了高层次卫生机构的信息资源多于中层次, 而中层次卫生信息资源又多于基层信息资源配置的状态[12]。卫生信息设备等硬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必将导致医疗卫生信息软资源的分布出现不协调性[12]。
3.2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交换性差
在我国公共卫生信息领域中, 现存着多个独立运行的信息系统。以医院信息系统为例, 在不同的医院, 尤其是信息化起步较早的三甲综合医院, 自行建设医院的业务及管理信息系统相互封闭, 导致信息分散, 连续性和协调性差, 造成各大医院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和交换;再如目前部分省市卫生统计数据库还局限在日常管理层面, 特别是应急指挥需要的数据资料大多以纸质文件进行保存和交换, 即使有一些电子文档资料也大都分散在不同部门和人员中, 没有形成集中的数据库管理和共享, 决策依据也基本依赖于下级单位与部门的文字和口头报告, 没有分析工具和相关资源数据库支持。如果医疗机构各部门只按本部门业务需求建立应用系统, 缺乏统一信息化规划和标准, 将导致各系统高强度、高成本的开发, 大量冗余信息的堆积, 以及各种人、财、物的严重浪费[13], 以及“信息孤岛”的产生, 信息资源不支持跨部门业务协同, 使其业务分割, 大量的医疗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流动和配置利用[14], 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整合工作开展起来极为复杂。
3.3 缺乏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建设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公众用户对该类资源的需求特点明确, 根据调查, 约75%的公众需要围绕提高生活生命质量的生命健康、疾病预防、医疗保健、科学运动、合理用药、健康心理等方面的信息[15], 信息要及时、准确、通俗。但目前由于忽视公众的实际信息需求, 信息检索不够便捷, 缺乏有效的技术推动医患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且在传播过程中, 医疗卫生信息本身存在内容专业度过高、内容失真、数量庞杂、重复严重、标准化程度低、可信度低等问题, 缺乏统一、可信度高的官方平台发布面向公众的医疗卫生信息, 直接影响了该类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4 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构想
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信息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无论是国家政府、医疗机构, 还是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对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规划予以高度重视, 实现优化配置、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经济及社会效率的最终目的。
4.1 打破区域性, 加强统一规划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这就直接影响到对医疗卫生的资金投入,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要使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规划和充分的利用, 却必须跨越区域的局限性, 需要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实现从上而下统一地进行整体规划, 在整体的规划中再考虑到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些不同的要求, 这将有利于推动卫生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
4.2 合理分配医疗卫生信息资源
Roberts JA[3]提到欧洲各国将卫生资源的分布公平性列为38项欧洲地区性卫生考核指标中最重要的一项。英国等国家为此专门成立了资源配置工作组, 其基本原则是“具有相同健康需求的人群具有相同的医疗服务可及性”。瑞典通过长期规划制定医疗资源配置计划,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其医疗资源的配置依据由原来的“以医疗为依据”变为“以居民的需要为依据”, 其目标是使“全人口良好的健康水平提高和获得公平的医疗保健服务”, 具体方法被称为“斯德哥尔模式”[3]。可见“可及性”是衡量“公平性”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重点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卫生策略的制定, 也相应地要以农村为重点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要优化配置医疗资源, 重点发展公共卫生、基层卫生等薄弱领域, 实现医疗卫生工作关口前移和重心下沉。现阶段可考虑对现有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评估, 从而调整资源的配置结构, 合理利用和配置现有资源, 公平分配新增资源。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由于其特殊性, 其配置方式不应由政府或者市场进行单方面调节, 应加强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 促进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在不同区域分布的平衡。
4.3 开发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
公众的健康情况最能反映其医疗卫生需求, 因此对于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的信息资源内容应通俗易懂, 开放性强, 针对公众关心的群体性健康问题及卫生保障问题 (如流行性疾病、慢性病、康复治疗等) , 以个人、社会的医疗卫生需求为导向, 增强公众用户体验, 激励公众用户参与, 满足不同层次的公众需求。这也是对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公平可及性的有效反应。可以参照香港模式, 设立专门面向公众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4.4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
卫生信息资源 篇7
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一大趋势。近年来, 研究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文献层出不穷, 但是, 专门研究医学领域特别是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文章非常少。卫生类高职院校主要为国家培养“医疗卫生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设置更直接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各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都以各自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为指导, 馆藏体系设置中渗透着本校专业特色。而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保障方面往往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要求, 这就亟需进行广泛的区域合作,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 缺乏领导重视
一般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条件有所欠缺, 领导在决策方面往往并不重视图书馆的建设, 特别是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都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是简单的借书、还书, 人人可为, 因而也不会注重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 使得学校图书馆功能开发滞后、信息服务水平较低, 既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 又不能正常发挥其教育职能。
(二) 发展资金不足
由于受学校办学规模的限制, 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从而不能在资金方面保障学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传统信息资源匮乏, 数据库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相差甚远。检索和信息参考资询工作尚未正常开展, 更谈不上图书馆主动的信息服务。
(三) 设备老化
许多卫生类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医学实验设备的引进和完善, 而图书馆的设备老化比较严重, 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这几年快速发展的需要。很多由中专升格后的高职院校, 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借阅模式实行半开架借阅。以往流通量不大, 较少的藏书量还能基本满足学校用户的借阅。但升格后的高职院校, 由于近几年大规模的扩招, 图书馆已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需求, 亟需更新软硬件设备, 扩充资源。
(四) 信息孤岛现象明显
所谓信息孤岛, 并不包括自身没有控制的数字信息资源和网上无序信息, 指的是相对独立的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数字资源系统, 由于各系统各自相互封闭、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 犹如一个个分散、独立的岛屿, 因此被称为信息孤岛。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效率低下。
高职院校特别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地域分布并不紧凑, 在地域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孤岛, 不利于各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与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 用户信息意识淡薄
卫生类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实验技术的操作和技能的培养, 却较少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活动, 学生的学业以及教师的职称评定往往与科研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 许多师生不会主动走进学校图书馆。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甚至部分教职工对于图书馆知之甚少, 他们的信息意识较为淡薄, 信息素养较为欠缺, 他们也把图书馆简单理解为借、还书的场所, 对于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和其他资源不甚了解, 信息检索能力较差。虽然图书馆已有一定量的信息资源, 但用户不能较好地掌握利用现有信息资源, 从而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
三、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议措施
(一) 争取专项经费, 强化信息资源共享意识, 保障资源建设
卫生类高职院校应该处理好办学规模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之间的关系, 寻求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向相关部门申请相应的建设专项经费, 并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资金筹备, 以保障本馆信息资源的有序建设。图书馆需要强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意识, 进行合理的计划和规划, 并上报相关部门, 将这部分专项资金, 有效用于本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中。
(二) 加强学习国内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模式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模式当属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共同构建。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从国家层面上已经建构并投入使用的有4个:即“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CASHL) ”。我国区域性的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 如天津市成立了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中心 (TALIS) , 还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项目 (BALIS) , 江苏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 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协作网和中国科学院网上文献信息系统等。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保障体系或模式有美国的Ohio Link和OCLC、英国的BLDSC、新加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模式、印度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模式等。
我国综合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各馆藏书目信息共享;二是文献传递服务;三是整体规划区域甚至全国的文献资源建设。而就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构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来说, 建立相应的卫生类图书馆联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和契机。
(三) 调整馆藏结构,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本着“以人为本, 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 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与用户进行充分沟通与互动, 进行调查与分析, 深入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 及时进行馆藏资源的剔旧购新, 合理完善馆藏资源结构。并在调整馆藏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 注重突出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特色和专业化资源的保证与建设, 解决好新增专业所需文献积累较少的问题。
在馆藏设置方面, 如果条件允许, 将卫生类信息资源专门建库, 设立专门的贮藏空间, 并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 积极构建医学类信息资源数据库, 突出特色化资源建设。
(四) 加强区域内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合作
同类高职图书馆虽然在专业设置方面相近, 在信息资源的购置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但是卫生类高职院校往往在同一个地域范围内比较孤立, 使得馆际间的协作相对困难。但不等于馆际间就不能有任何的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之间需要加强隐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联系, 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资源, 并随着资源建设范围的扩充, 完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与此同时, 可以将本地的公共图书馆、有相当规模的医院图书馆甚至区域范围内的医学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纳入到区域合作的范围内。如此一来, 可以更大程度地借鉴和学习, 促进馆藏信息资源的优势互补。
(五) 信息整合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标准环境
完善政策法规, 建立和健全必要的法律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以立法的形式规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及信息机构的权利义务。处于对信息安全问题要全面考虑, 制订并实施相关的安全防护计划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存储和使用。
统一的信息规范接口和统一的技术标准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我国目前的相关标准规范还不够健全。虽然已有基于internet的www信息资源TCP/IP协议, 但作为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数据库的标准化并不完善, 因此数据库之间的交互和应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造成了现有信息系统孤立、分散、异构、封闭的架构, 相互之间不能信息共享, 形成了信息孤岛。根据目前的状况, 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规范标准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当务之急。在制定过程中应考虑与国际标准接轨, 以便根据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区域性或专业性的大型数据库, 为更广阔范围内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六) 加强用户的信息素养教育, 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户接受训练, 使其能有效地检索和利用现有的馆藏, 运用现代化技术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新课题。这就需要图书馆开展用户入馆培训, 并尽可能地设置相应的信息检索课程, 为用户详细介绍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方法, 从而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有效利用达到最大化。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其信息资源是该校教学和科研开展的有力保障, 是本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有利于确保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有利于切实履行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 提高卫生类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合理进行信息资源的配置;有利于优化和调整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以及服务队伍, 从而增进图书馆服务质量, 推动我国卫生类高职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萍.对医学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4) .
[2]吕立.加强医学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情报探索, 2006 (6) .
[3]刘静.整合信息资源联结信息孤岛[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 (12) .
[4]邱坚“.信息孤岛”现象对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07 (5) .
[5]赵海鹏, 黄坤等.关于建立区域性医学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初探——以沧州地区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1 (1) .
卫生信息资源 篇8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区域资源优化
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我国应对城市化、老龄化、疾病谱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给卫生系统带来的挑战;有利于提高居民利用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有利于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也有利于减轻居民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社区卫生服务属于公共卫生服务领域[2],其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制定宏观卫生政策和法规,同时也需要合理配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卫生资源,并使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达到合理和最大化。社区卫生资源的配置是改善和提高区域内的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以及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本文从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分析济南市天桥区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区域规划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试点区济南市天桥区的基线调查,对卫生人力资源、资金投入、房屋面积、设备配置和运行状况等进行分析。
1.2 方法
运用Epi Data录入数据,采用构成比、率和频数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
2 结果分析
天桥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2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2家。辖区街道办事处13个,镇2个,只有1个街道没有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每个街道或镇拥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计服务人口42.47万人。
2.1 基本设置
该区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2家,其中由政府及所属医疗机构举办的25家,由企、事业单位举办的16家,由个人举办的1家,均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作为第一名称注册。3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机构,占78.60%。
2.2 卫生人力资源
2.2.1 专业构成。
天桥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81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18人,占76.30%,医护比为1∶0.75。卫生技术人员由临床医师、中医师、防保人员和护士等构成,具体构成见表1,其中全科医师只有2人,占临床医师的0.87%;公卫医师9人,占防保人员的12.50%;社区护士85人,占护士总人数的32.08%。
2.2.2 培训情况。
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医学培训情况,本次调查按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几项了解,并且了解“通过国家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人数”从侧面反映人员的综合素质。但结果表明尚未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见表2。
2.2.3 上级支援。
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始实行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且支援情况较差,2008年平均每个机构对口支援总人日数为128.12人日。应该协调各部门尽快落实,加大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实现专家到基层坐诊。
2.3 硬件设备
2.3.1 业务用房。
天桥区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按照“准入”制度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国家卫生部标准,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积均在1 000 m2以上,占80.00%;2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在150 m2以上,占90.63%。
2.3.2 设备配置。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六位一体”功能,必须配备相应的服务设备。天桥区规划每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十四统一”的标准配备,每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九统一”的标准配备,除此之外,尚需配备与开展工作相适应的其他设备。有9家中心开设了中医诊室以及中医药房,见表3、表4。
2.4 卫生费用情况
2.4.1 经费情况。
2008年与2007年相比卫生事业经费总额明显上升,2008年比2007年增加了18.81%,但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增加幅度更大,2008年比2007年增加了6倍,见表5。
2.4.2 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来源。
从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来源看,中央无投入,省财政从2008年开始投入,济南市、天桥区财政投入增长幅度较快,见表6。
2.4.3 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用途。
2008年与2007年相比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基本设施、设备配备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房屋租用补贴没有增加,两年房屋租用补贴均为零;用于公共卫生基本设施、设备配备的费用比例明显增加,见表7。
3 讨论与建议
3.1 优化社区卫生资源,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区域性卫生规划的目标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人群结构、自然环境、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和不同需求等因素,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力争通过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和协调发展战略,改善和提高区域内的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向全体人民提供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3]。优化社区区域内部资源,充分利用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外部资源。充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力量,通过调配现有卫生资源,对太大或太小的机构,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符合当地实际的情况下,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要求,整合科室结构和人员结构,实现机构规模与功能、效益的统一。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的功能逐步弱化,天桥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医师仅占所有卫生技术人员的8.09%。中医作为中华国粹文化的一部分,为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应该积极开展“中医药进社区”活动,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承担起社区服务中心预防的功能,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养生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等活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室的设置,是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强化,是基层医疗机构职能的体现。
重医疗、轻防保的现象还依然存在,绝大部分的医生从事医疗工作,从事公共卫生的医师不到10.00%,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就必须加强预防保健队伍的建设。在增加公共卫生医师数量时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单纯重视数量的增加而不重视质量,将一些业务水平较低、不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改做公卫医师[4]。二是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重视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因此,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人力,一方面要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另一方面还要强调不论机构的性质如何,预防保健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是不可缺少的。
3.2 利用外部资源,同时提高自身“守门人”队伍素质
尚需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一定数量,提高质量)。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相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他硬件的设施比较落后,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根据区域疾病负担、服务人群的特点和卫生需求的发展趋势,参考全国配置标准,制定天桥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和建设规划,进一步补充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提高社区卫生人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天桥区医护比例为1∶0.75,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医护比为1∶2相差太大。建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整医护比,更多地引进护理人才,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尤其是中老年护理工作,以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同时,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卫生部、山东省和济南市配置在本区的卫生资源,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和服务,加大上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人日数,让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专家门诊,让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居民的认可。原来承担综合医疗职能的天桥区医院转变职能,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任务。充分利用好设置在本区的国家卫生部、山东省和济南市三级医疗机构的作用,通过相关制度的建设,保障其在对本区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培训、医疗和康复等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二是完善、鼓励和吸引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到社区服务的政策措施。三是通过广泛开展规范化培训来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为零,通过全科医学中级技术资格考试的医生仅有1人,接受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护士比例为50.00%,表明高素质的全科医师还是相当缺少,需要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预防保健、全科诊疗和信息管理等队伍中。
3.3 强化功能导向,优化设备配置
基本硬件条件的不足使最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难以发挥,不但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存困难,更损害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民心中的形象。天桥区社区服务业务用房面积基本达到国家卫生部标准,仪器拥有情况也基本到位,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生化分析仪、X光机的配备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理疗设备、健康教育影像设备的配备率低于90.00%。政府应当维护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应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和配备。
3.4 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目标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补助方式要因事而异,适合补助需方就补助需方,适合补助供方就补助供方。天桥区85.7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差额拨款单位,同时78.6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城镇职工医保定点机构。中央新医改方案确定政府投入8 500亿元,部分资金应流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天桥区来看,2008年卫生经费投入加大,但卫生经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且经费大多投入到硬件设施,对于软件,人才培训方面等软性资源的投入比例只占一小部分。政策方案应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培养的关注,让老百姓得到质量更好的医疗服务,从根本上满足居民需求。
目前,在天桥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36家是差额拨款单位,但还有6家是自收自支。要转变服务的公益性,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不仅需要对药物加大管理,收支两条线,同时需要政府对医疗的财政支持。社区卫生组织者一方面要为自身的生存获取收入;另一方面还要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支出,这显然是难以为继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应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渠道、多方式补偿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总之,社区区域卫生资源的配置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要充分体现公平和效率、合理和实用的原则,使资源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合理局面。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出发,从区域规划出发,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清,王小合,汪胜,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9):317-319.
[2]龚幼龙主编.卫生服务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沈艳辉,刘宝花,王诚,等.北京市某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8):7-9.
《中国卫生资源》杂志稿约 篇9
1 署名与相关约定
本刊所发表文稿的著作权,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 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署名作者的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 编排过程中如要变动, 须有原第一作者的正式函件。来稿采用与否, 由本刊编辑部最终审定。本刊可对来稿进行文字修改和删节, 对内容的修改要征得作者同意。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等国内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文稿一经发表, 将同时被上述相关数据库的电子出版物 (光盘版、网络版) 收录, 作者来稿时无特别说明则视为同意。
2 来稿要求
2.1 文稿应内容新颖、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层次清晰、语言通顺、文字精练、统计处理规范。
论著、评述、综述、调查报告一般不超过6 000字 (包括摘要、图表及参考文献) , 其他文稿约4 000字为宜。文稿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2.2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
如系省部级以上课题基金资助项目, 请在文稿首页地脚注明项目名称、项目编号, 并附寄相关文件影印件。
2.3 论著、评述、综述、调查报告类文稿须附有中英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
中文摘要约200个字, 英文约400个单词, 最好选择结构式摘要, 内容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亦可用指示性摘要。同时, 文稿中应给出中英文的作者服务单位、所在城市、邮编、通讯地址及全部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
2.4 图表按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 对每幅图表冠以自明性的图题和表题。
本刊采用三线表。计量单位请执行国家标准GB3100~3102-1993 (量和单位) 的规定。
2.5本刊参考文献按GB/T 7714-2005采用顺序编号制著录, 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
未发表的资料、内部文稿和个人通讯一般不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 3名以上只列前3名, 后加“, 等”或“, et al”。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排于文末。常见参考文献格式类型书写如下。
2.5.1 连续出版物
[标引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 年, 卷 (期) :起始页码-终止页码。如:
[1]薛迪, 周萍, 唐智柳, 等.上海市医院伦理委员会功能与管理状况研究概述[J].中国卫生资源, 2008, 11 (4) :158-159.
2.5.2 专著
[标引序号]作者.书名[M].其他责任者 (选择项) .版本 (第1版不著录) .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页码.如:
[20]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2-25.
[25]Abrams WB, Beers MH, Berkow R.默克老年病手册[M].陈灏珠, 王赞舜, 刘厚钰, 等, 译.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2-25.
科技报告[R]著录格式同此条。
2.5.3 学位论文
[标引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单位所在城市:学位授予或论文出版单位, 年份.如:
[41]杨宁.HLA-Gi诱导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04.
2.5.4 报纸文章
[标引序号]作者.文题[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如:
[49]何秉贤.高新技术代替不了物理诊断[N].健康报, 2006-03-13 (03) .
2.5.5 电子文献
[标引序号]作者.题名[EB/OL]. (更新或修改日期) [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如:
[54]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 (2001-12-19) [2002-04-15].http://www.creader.com/h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3 其他注意事项
来稿请通过E-mail传送, E-mail:edchrj@yeah.net, 并须注明具体地址、联系电话, 附作者单位审核推荐信, 注明无一稿两投、未涉及保密、作者署名无争议等内容。来稿刊登与否恕不退稿。
来稿若侵犯他人权利, 本刊不负连带责任。
【卫生信息资源】推荐阅读:
卫生信息事业08-08
卫生信息中心10-26
卫生信息系统11-05
区域卫生信息论文07-28
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06-27
区域卫生信息化07-22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09-07
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05-24
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信息05-27
加强卫生档案信息化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