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信息中心

2024-10-26

卫生信息中心(精选12篇)

卫生信息中心 篇1

数据中心建设概念和基本认识,是在本世纪,现在是处在信息资源整合的世纪,这是国际上IT界的公认的一个观点。20世纪是计算机普及数据处理应用、数据海量堆积的时代的,21世纪是整合无序数据,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时代。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新医改政策的出台,更是给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飞跃式发展的机遇,但是已经出现并继续出现的问题是,应用系统分散开发,数据标准混乱,矛盾、冗余的数据不断堆积,信息孤岛丛生,管理层和决策层应用开发滞后。因此,从数据层面,管理层面要做好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体化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1、数据中心建设要注重整合策略

首先要给数据中心一个正确的定位,确定投资方向。一般情况下数据中心基本上停留在物理建设层面,只注重解决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安全等问题,不注重解决数据标准化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策略问题,同时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需求分析,没有发挥业务人员的主导作用,将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分保给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商,最终演变成了设备和软件产品的采购、安装、部分数据迁移和调查应用,数据中心不能支持核心业务运作与辅助领导决策,数据中心不能支持核心业务运作与辅助领导决策,发挥不了数据中心建设的应用。因此,要一开始就引入业务人员参与规划,根据各方需求并进行整合汇总、分析后再进行开发建设。

2、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数据中心建设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理论指导和工程化方法。数据中心建设的主要理念,就是信息工程方法论。通过稳定的结构,能自动应对管理办法,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最终用户必须真正参加信息系统开发工作。这会给予数据中心建设很大的指导作用,它的理论贡献,就是主题数据库,第一要面向业务主题进行存储,不是面向单证报表:第二要信息共享;第三要找到数据源头,不是多次多处输入。这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的做法,就是强调数据环境再造,它认为照着报表建立数据库,叫做低档数据库,只有面向渠道的数据库,只有集中管理,集中交换,才是一个发展,叫做环境再造,环境优化。

3、选择正确的基础路线

建设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科学的方法是,通过一体化的进程,找到源头,建立主题库进一步深加工变成数据库。这是把按照主题数据仓库变成主流,而把数据标准变成支流。避免了已经进行数据中心建设,达不到预期效果,继续建设困难重重。

当前数据中心是信息化集中枢纽,数据中心建设是信息化中高级发展阶段的核心工程。数据中心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远远超出一般的信息化工程,要获得成功,必须首先做好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

4、注意几点问题和现象

第一是市场问题。同质、低价、低水平的无序竞争,运营商被有意无意地管道化,端到端的网络能力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是业务问题。IDC业务结构单一,业务增长主要由投资带动,缺少增值业务,以主机托管业务为主,缺少主机租赁业务,不利于商业模式的演进和新业务的展开。第三是资源问题。IDC资源布局松散,缺乏面向新业务的有效整合,基础资源的平均利用率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第四是技术问题。如何从全局的角度,对终端用户与信息源的互访质量进行优化,如何面向云计算等新业务,对IDC架构进行优化,如何引入新技术,优化IDC资源,降低运营成本。目前如何构建安全的IT基础设施架构仍然是数据中心主管和CIO所关心的首要话题。其中,安全性并不单指防火墙、IPS/IDS、入侵检测以及防病毒等安全防范措施,实际上,信息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和可用性,以及硬件与软件系统之间的适用性,才是CIO所重点关注。

在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降低系统的运维成本,较少IT运营的支出,这是数据中心主管和CIO所关注的次要话题。因为随着数据的集中,对于服务器以及存储系统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设备数量的增加,以及系统消耗能源的增长,给数据中心的运营带来了沉重的成本压力,因此如何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成为了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

更加快速完善应用软件,为业务系统提供支持,提升行业的竞争实力,也是目前数据中心主管和CIO比较关注的第三个话题。构建信息系统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业务提供支撑。在如今的环境下,为每一个应用单独开发业务应用系统的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卫生信息系统的自适应能力以及自动化的水平,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事情。

5、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实现

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设边受益”的策略实施。首先,从本地区的全局和长远与全方位要求出发,进行系统总体规划设计。其次,要充分认识到项目建设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实施项目。由于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医疗卫生领域的各类部门,信息都同样重要,也会形成各自的分系统。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难以一步到位。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占的比重最大,信息种类最多,信息量最大,应先从医院开始进行规划和实施。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的建设从实现策略上讲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按业务功能将区域性医学数据中心划分为不同的子中心,对各个子中心按其各自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规划设计。在各个子中心的建设逐步完成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惰况下,再按照系统的总体规划进行数据集成与整合,最终实现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设策略另一个方法是按照各自不同的医疗机构将区域性医学数据中心划分为不同的分中心,各个分中心在系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其各自卫生机构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规划设计。可以根据区域内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如果区域内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发展较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出于保护原有投资的需要,可以选择第二种方案,但数据整合与系统集成的难度将会加大一些。对于区域内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较慢的地区。选择第一种方案系统的总体投入可能会减少一些,建设的进度也可能更快一些。

卫生信息中心 篇2

2009年北京市卫生信息化工作会工作报告

北京市卫生局

邓小虹

同志们:

2009年北京卫生信息化工作会今天在这里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我市2008年卫生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安排部署2009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工作任务;交流近年来实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经验。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报告:

一、2008年工作总结

(一)信息管理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1.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我局与市信息办联合制定并下发了《北京市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各阶段的管理制度,对加强我市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为规范和指导区县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市区两级统一、规范、安全的卫生服务和管理信息体系的构建,我局制 1 定下发了《北京市区县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南》和《北京市区县卫生局信息中心职能及岗位设置指南》,明确了北京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区县卫生信息化建设任务以及区县卫生信息化建设原则和规范,为区县卫生局信息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3.为推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我局进行了《北京地区医院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指南》、《北京地区医院信息系统基础设施运行与管理规范》的推广实施工作,为规范和管理北京地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促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协调统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以迎奥运为契机,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建设,保证了网络基础设施、网站、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时也为奥运后的信息安全保障奠定了基础。

1.引入国际信息安全相关标准,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2008年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等级保护评估,落实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责任,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的开发运营商签订安全责任书。

2.完成了卫生统计、新农合系统、血液系统、实名就诊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异地容灾备份的建设。3.制定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加强了应急演练。如:为了保障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在出现意外突发事件时能够有效应对,信息中心组织在北京市血液中心、通州血站进行了两次模拟应急场景的实地应急演习;异地容灾备份项目建成后,模拟了统计信息平台应用系统瘫痪、网站遭篡改、新农合系统应用瘫痪的场景,进行了生产系统和灾备系统的切换。

4.加强网站安全管理,采用软件检测、外网人工检测、内网人工检测三种方式对北京卫生信息网、北京中医药信息网进行了检测。奥运期间还对局直属单位、区县卫生局共51家单位网站进行了安全及可用性监测。

5.结合奥运保障工作,重点对医院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共抽取了海淀医院、朝阳医院、安贞医院、北医三院、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人民医院、首钢医院8家奥运定点医院以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北京市卫生监督所两家卫生机构进行了信息系统安全检查。

2008年12月获北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技术部颁发的“奥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三)网站建设进一步拓宽了服务功能

1.创新政府网站信息服务,畅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及服 务的重要渠道

2008年北京卫生信息网在中、英文网站的基础上开通了法文和日文网站,北京卫生信息网及22家奥运定点医院还开通了无线网站。信息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

北京卫生信息网增加了狂犬病专题、吸烟与健康专题、爱眼日专题,奥运专题、抗震救灾专题等群众关注的专题内容,为公众提供更多内容的信息服务。2008年共完成2003-2008年北京市卫生局政务公开目录中机构职能、法规文件、规划计划、行政职责、业务动态等五大类信息公开内容,共计3376条信息,其中主动公开文件2735条,依申请公开文件641条。

2008年北京卫生信息网总点击量首次超过一亿次,共有美国、新加坡、日本等56个国家网民访问了网站;北京卫生信息网英文、日文、法文全年点击量为50多万次。

2008年4月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脉互联政府网站评测研究中心组织的第三届中国特色政府网站评选活动中,北京卫生信息网获服务创新提名奖。

2.以测评为手段,提升卫生行业网站管理水平

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用”的目的,开展了北京市卫生系统网站测评工作,首次引入了测评报告模式,有利于参评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通过测评工作切实提升了北京市卫生系统网站的整体水平,对卫生系统网站发展和促 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最终有100家网站参与评测,比2007年增加了10%。

从测评结果上看,北京市卫生系统网站大部分处于建设初期及基础型发展阶段,发展型阶段所占比例为11%。要充分发挥网站的效用,提高公众互动和在线服务等能力,加强网站的管理,挖掘网站的潜力,向行业或地区的信息服务整合平台方向发展。

2008年加强了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网站审核工作,全年共审核网站90家,比07年的29家、06年的13家分别提高了2.1倍和5.9倍。

(四)应用系统的建设成效进一步呈现

1.卫生统计信息系统的应急上报模块,为卫生管理和公众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

紧急开发的卫生统计信息应急上报系统模块,圆满完成了胶济铁路伤员救治情况、四川地震伤员救治情况、住院和门诊留观手足口病患儿的诊疗信息上报情况、“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就诊患儿情况的数据上报任务。为管理部门全面了解卫生事件有关救治情况、制订合理的救治计划提供了依据,为公众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2.行政审批一窗式办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为群众办理卫生行政许可事项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市区两级网上联合审批系统由年初的4个区县上线使 用,推广到全市18个区县上线应用,实现了16类92项许可、审批、全程代办事项的网上受理和审批工作。覆盖了医政、监督、妇幼、疾控、血液、中医等部门的80%审批业务。从 2005年4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累计完成受理申报数量共66300例,业务咨询130377条。审批系统的应用使得行政许可审批的工作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规范有序,并通过许可数据的集中管理,使卫生许可数据直接成为卫生监督的基础数据源。

3.免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使全市免疫接种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该系统由年初的试点到全市586个计划免疫接种点运行使用,系统管理人数已达100多万人,接种总剂数1731万剂。免疫系统的上线运行能够实时获取可靠的儿童免疫接种和疾病信息,实现了一地建卡、异地接种、应接种疫苗自动推算,有效解决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管理问题。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的推广应用,使受惠农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该系统年初10个涉农区县使用,目前该系统已经在13个涉农区县全面应用,合作医疗管理及经办机构用户数达295个,已建立起272多万农业人口信息及医疗医药信息,补偿人次62万人次,补偿总金额达5亿零165万元。

5.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使血液管理水平和血 源安全性大幅度提高。

血液管理系统于08年4月28日在全市全部4家采供血机构、全部三级医疗机构(不含军队医院)、90%二级医疗机构、部分一级医疗机构共130家医疗机构稳定运行。系统自正式运行至2008年底共记录献血人次35万多次,建立30多万人献血者档案。平均每日有80家用血医疗机构通过网上进行订血业务,接收血站发送血液信息,网上业务使用率达到58%,扫描入库使每100袋血液节约入库操作时间2-4小时。应用此系统圆满完成了5.12四川地震灾区紧急调配血液的任务,对系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应急检验。北京市血液管理系统获2008信息北京十大应用成果奖。

6.奥运医疗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为政府、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全面、及时掌握奥运会期间的医疗就诊情况提供了保障。

在24家奥运定点医院建立了就诊管理系统,对奥运大家庭成员、媒体人员和观众的就诊情况实现了规范完整的信息采集。该系统建设的圆满完成,使政府、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可以通过查询、汇总相关数据,全面掌握奥运会期间的医疗就诊情况。通过该系统共上报病例6582例,其中运动员186例,非持证外籍人士1742例。奥组委相关部门对此项工作予以认可,并出具感谢信以资鼓励。

7.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如期顺利进行,为区域 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该项目已经完成了应用软件的开发,并在朝阳区和西城区开始了试运行。计划今年上半年完成3个试点区县、9个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5个站的实施,下半年完成试点区县全区范围的实施。

二、2009年的重点任务

经过几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按照2005年发布的《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所确定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将以北京市信息化规划和卫生部有关卫生信息化发展方向为指导,做好未来几年的卫生信息化规划,进一步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结合北京市2009年电子政务重点任务,今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工作重点任务如下:

(一)做好基础工作,促进卫生信息系统全面协调发展 1.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加强绩效考核

在加强项目立项审核的同时,今年将按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要求,根据已经建立的卫生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的有关管理规范和标准,重点加强对已建项目的绩效考核。市卫生局将选择部分项目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对项目绩效考核较差的,采取相应整改措施。

2.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做好今后三年卫生信息化规划 做好卫生信息化规划是全市卫生信息化统筹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09年我局将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北京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现有情况,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今后三年全市卫生信息化规划。

3.建立有效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探索建立全市范围的卫生业务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市区两级的协同共建机制,明确工作责任,遵循统一标准。全市规模的卫生业务的信息系统建设,原则上由市里统一进行软件开发,满足各级卫生业务需求,避免重复建设,数据割据,资源浪费。

2009年将针对需要共享交换的信息进行资源梳理,确定共享基础信息和信息资源目录,通过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以及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市区两级、卫生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在辅助建立全市法人、人口等基础数据库的同时,建立我市卫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

4.做好卫生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

为了使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规范以及数据标准的统一,便于资源共享,使卫生信息化建设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今年市卫生局将依据卫生部相关规范,制定市民健康档案基 本数据集及代码规范,以及社区药品编码规范。

5.加强卫生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

(1)组织机构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今年将依据2008年开展的北京地区医院信息中心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结果,制定出北京地区医院信息中心人力资源配置规范,以指导医院信息中心的人力资源配置。继续推进区县卫生信息化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

(2)继续开展卫生信息化人才培训,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培训已经纳入继续教育体系的有利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培训工作,为建立卫生IT人员业务水平资格认证制度和统计人员上岗准入制度做准备。

6.建立专家团队,指导医院信息化建设

建立医院信息化应用项目研究小组和由网站专家、HIS专家、IT专家、卫生业务专家等组成的专家团队,指导医院信息化建设。我局将研究制定入选专家团队的标准和遴选原则,面向社会征选有关专家,汇集优质专业资源,提升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水平。

(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信息安全保障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加快完善信息安全的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确保网络、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网站、数据等的安全。在保证网站运行安全及不发生泄密事件的同时,保障网站正常运行。国庆节前,我局联合市公安局将对各医院及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血液中心、急救中心等单位进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检查。

(三)积极推进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及应用 1.建设重点项目,力图又好又快

(1)为公众服务,做好关系民生的信息系统建设。

一是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在三个试点区县的全面实施,为2010年开始在全市的推广积累经验。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在现有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完善,加固系统安全,出台该系统HIS接口规范,逐步实现与HIS系统对接,实现就医实时报销。三是结合劳社局发放的社会保障卡(市民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院等领域的应用,今年将重点研究新农合参合人员、外来流动就医人员发卡及医疗机构门、急诊信息采集机制。在原实名就诊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全市三级医院门、急诊信息的采集试点工作。

(2)为卫生行政管理服务,做好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启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覆盖全市卫生系 统的人力资源(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在注册、培训和晋升等各个环节的高效管理,为卫生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2.完善已建项目,提高应用效果。

选择重点项目,在认真分析已建项目应用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推进系统的应用,彰显信息化优势,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尤其是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局机关的应用。

(四)以服务为宗旨,进一步加强卫生行业网站建设 1.继续开展网站评议,提高网站服务水平。

2009年继续进行北京市卫生系统网站测评工作,以促进网站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公众能够更好地通过网站获取北京市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的信息,享受相关服务,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树立卫生系统的良好形象。

2.坚持政府信息公开,不断优化政府网上信息服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加大网上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及时公开与公众密切相关的信息。

疾控中心卫生防病业务档案管理 篇3

一、完善卫生防病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

中心职能的转向,带来了中心卫生防病业务档案的相应变化。在及时调整卫生防病业务档案分类方案的同时,完善卫生防病业务档案归档范围尤为重要,它是丰富中心卫生防病业务档案的关键所在。

1、法定传染病、地方病的各项监测计划、方案、总结以及专题性调查分析与总结;2、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预测、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调查处理、分析、总结性报告;3、慢性非传染病防治计划与专项总结;4、免疫接种监测、免疫水平监测以及免疫预防针对疾病监测的专项总结;5、免疫预防流行病学、人群免疫、免疫接种质量的效果评价;6、重大异常反应、接种事故的调查处理、分析、总结性报告;7、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分析与总结;8、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射线防护、职业卫生的各项监测计划、总结以及专题性调查分析与总结;9、医幼机构、消杀灭产品及病媒医学昆虫各项监测工作总结以及专题性调查分析与总结;10、重大疫情、食物中毒、饮水污染、放射事故的调查处理、分析、总结性报告;11、北京承办国内外重大活动的公共卫生保障专项工作总结;12、微生物学、卫生理化、毒理检验技术性总结;1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题性总结;14、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论文专刊、汇编;15、针对卫生防病工作的建设性、指导性、管理性、综合性论述以及学术论文等。

二、关注卫生防病工作中产生的新内容

1、新发传染病产生的相关材料。注意关注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穴以下简称非典?雪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档案内容,如现归档的“北京市出院非典患者以及家庭成员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北京市1091例严重呼吸综合症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再调查”;针对2004-2005年间国内外禽流感的出现,同样也应关注在防治禽流感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档案内容。另外,要监控每年在开展性病与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可能产生的档案内容,如现归档的“性病疫情、艾滋病哨点监测及流行趋势分析”、“北京市艾滋病/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基线调查工作总结”、“北京市高危人群行为干预试点工作总结”等。

2、新增慢性非传染病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产生的相关材料。注意关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运用新的医学模式、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探讨与研究等方面可能产生的档案内容,如现归档的“北京市城区居民几种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趋势分析”、“中国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北京监测点监测方案与总结”等。

3、新增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中产生的相关材料。注意关注急性职业中毒的调查处理、职业病危害检测等方面可能产生的档案内容,如现归档的“北京市洗衣房中四氯乙烯污染现状”、“氯气对作业工人肺通气功能影响的调查”等。

4、新增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产生的相关材料。注意关注对突发事件、重大疫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等方面可能产生的档案内容,如对猴痘事件、多发食物中毒以及多起饮水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与总结等。

5、新增建设项目卫生评价工作中产生的相关材料。注意关注在开展卫生工程技术防护设施效果评价、对建设项目卫生评价的研究方面可能产生的档案内容。

6、新增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中产生的相关材料。注意观察在工作中有可能产生的,如现归档的“健康体检培训信息系统全市联网管理总结”等方面的档案材料。

7、新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产生的相关材料。注意关注在开展健康促进项目、对不同人群行为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以及媒体在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宣传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可能产生的档案内容。如现归档的“北京市居民健康需求调查总结”、“北京市城区老年人需求调查及对策探讨”等。

8、扩充信息统计工作中产生的相关材料。注意关注每年法定传染病及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疫情统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可能产生的档案内容。如现归档的“北京市外来人口传染病疫情分析”、“建国以来北京市人口健康状况变化的分析”、“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体系的现状分析与研究”等。

9、在京举办国内外各种重大活动公共卫生保障工作中新产生的相关材料。如卫生防病保障工作专项总结等。10、新增社会医学与卫生经济学研究部门工作中产生的相关材料。注意关注在北京市疾病控制系统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等涉及建议性、意见性、学术性方面可能产生的档案内容,如现归档的“非典对卫生和疾病控制机构影响的分析与研究”等。

三、提高卫生防病业务档案服务的有效性

1、丰富室藏,提高室藏质量。这是实现有效服务的必要条件,也是拓宽档案信息资源的基本要求。毋庸置疑,搞好卫生防病业务档案基础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是丰富室藏、提高室藏质量的根本所在。特别是机构调整后,卫生防病工作成为中心的重头戏,档案部门更要开阔工作思路,广泛进行收集,深入科室指导,不断充实卫生防病业务档案,使室藏内容更加丰富。

2、准确把握中心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提升卫生防病业务档案服务的前瞻性,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卫生防病业务档案多途径服务。这是档案部门主动服务的一种有效手段。如针对2008年奥运会在京举办,卫生防病保障工作方面的档案将成为近年来档案提供利用的热点。档案人员必须要有服务的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开拓思路,主动出击。这样,档案服务工作才能有计划、有准备地提前投入到北京奥运卫生防病保障工作中。

3、盘活现有档案室藏资源,多开展专题性的档案编研,充分发挥卫生防病业务档案资源优势。根据利用者不同需求,瞄准档案提供利用的热点和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档案编研,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利用与实效。同时,也要提高卫生防病业务档案的使用价值,把最有价值的档案信息传递给利用者。如“历年北京市病毒性肝炎数据汇集及动态分析”、“历年北京市狂犬病发病死亡数据与分析”、“历年北京市流脑发病死亡数据与分析”等编研材料,已经常被业务人员应用于科研、专题调查等实际工作中,显示了很强的实用性;再如2002年编制完成的“历年北京市举办大型运动会期间卫生防病要情”编研材料,系统列举了北京市在各种大型运动会期间的卫生防病情况与经验,为中心奥运卫生防病筹备组开展奥运重大疫情及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及时提供了更直接、更具体的借鉴与帮助,档案信息资源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4、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可以通过计算机档案管理网络窗口,开展档案信息多途径的检索、查询,如利用OA办公自动化网络进行档案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检索,并借助档案案卷或文件的题名、主题词、责任者、年度等多种方式进行查询;还可以根据利用者的需求,及时公布所需要的档案文件信息等,从而达到为中心卫生防病工作提供更快捷、更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的目的。

卫生信息中心 篇4

1.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1.1 会计信息不实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不实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计算的错误。第二, 会计人员记录错误。而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结果造成影响, 进而影响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行。

1.2 会计信息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不实不是会计人员故意的, 是一种岗位失职行为。而会计信息造假就是指故意的、有目的地对相关财政数据进行造假, 是一种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第一, 伪造和变更相关的记录和凭证。第二, 隐瞒和删除相关的交易事项, 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其中, 由于会计信息造假是一种违法行为, 进而就会影响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 进而不利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长期发展。

2. 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分析

通过对基层服务中心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分析的认识与了解, 我们可及时地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进而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2.1 资产账目不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数量也日益增多, 进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会计资料也日渐复杂。但是, 目前有很多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的盘点工只是流于形式, 而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进而就导致固定资产的总数目不真实, 从而就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此外, 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中的会计人员在资产的核算过程中, 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即:在对数据的核算过程中, 没有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进而导致资产账目的不实, 从而影响了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转。

2.2 成本核算数据不准确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虽然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来有效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但是, 其还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与医院管理项目有关的成本管理系统, 进而就降低了对会计数据核算的有效性。此外, 虽然有些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一定的成本核算工作小组, 但是真正的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却没有开展, 从而也就导致会计核算的数据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进而也就不利于基层卫生服务行业的稳定发展。

3. 医院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对策

3.1 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为了有效地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数据核算的真实性, 相关的卫生服务中心就应引入一定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进而不断地健全医院的会计报表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制度, 以此来有效地促进会计信息核算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从而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此外, 基层的卫生服务中心还应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引入相应的会计师审计制度, 进而有效地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 以此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2 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管理, 强化医院会计监督

会计信息造假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因此, 基层的服务中心一定要不断加强各部门的协调管理, 从而强化医院的会计监督。因此, 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监督过程中, 其内部的不同部门不仅应履行其基本的部门职责, 还应不断的通力合作, 进而有效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 从而有效地避免会计数据信息造假行为现象的发生。此外, 一旦在监督的过程中, 发现相应的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等行为, 一定要依法处理, 有效地杜绝造假行为的发生。

3.3 强化会计人员培训

会计人员的行为是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因此, 一定要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进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从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 相关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就应首先制定财务人员的学习制度和培训计划, 进而再定期的或不定期地对相关的财务人员的学习成果进行抽查, 以此来不断的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而有效地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 以此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进而不断地促进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快速稳定发展。

总结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扩大, 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越来越多, 而不断地研究与分析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促进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进而了解到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从而从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管理, 强化医院会计监督以及强化会计人员培训等方面来不断地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从而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 促进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决策与信息 (中旬刊) , 2015 (12) :78.

[2]王丽辉, 李淑杰.财务档案管理中信息失真的原因和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24) :188.

卫生信息中心 篇5

接到自查通知后,我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相关科室负责人会议,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自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自查工作做了详细部署,由主管院长负责安排、协调相关检查部门、监督检查项目,由信息科负责具体检查和自查工作,并就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做好相关记录,及时整改,完善。长期以来,我中心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自7月11日起,全中心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自查,根据互联网安全和中心内局域网安全的相应特点,逐项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现将中心信息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信息安全工作情况:

一、网络安全管理:中心的网络分为互联网和中心内部局域网,两个网络实现物理隔离,以确保两网能够独立、安全、高效运行。重点抓好 “三大安全”排查。

1.硬件安全,包括防雷、防火、防盗和UPS电源连接等。中心HIS服务器机房严格按照机房标准建设,工作人员坚持每天巡查,排除安全隐患。HIS服务器、多口交换机、路由器都有UPS电源保护,可以保证短时间断电情况下,设备运行正常,不至于因突然断电导致设备损坏。此外,局域网内所有计算机 USB 接口施行完全封闭,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因外接介质(如U盘、移动硬盘)而引起中毒或泄密的发生。

2.网络安全:包括网络结构、密码管理、IP管理、互联网行为管 理等;网络结构包括网络结构合理,网络连接的稳定性,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光纤收发器等)的稳定性。HIS系统的操作员,每人有自己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分配相应的操作员权限,不得使用其他人的操作账户,账户施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制度。互联网和中心内局域网均施行固定IP地址,由医院统一分配、管理,不允许私自添加新IP,未经分配的IP均无法实现上网。

二、数据库安全管理:我中心目前运行的数据库为创业HIS数据库,是医院诊疗、划价、收费、查询、统计等各项业务能够正常进行的基础,为确保中心各项业务正常、高效运行,数据库安全管理是极为有必要的。数据库系统的安全特性主要是针对数据的技术防护而言的,包括数据安全性、并发控制、故障恢复、数据库容灾备份等几个方面。中心对数据安全性采取以下措施:

(1)将数据库中需要保护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隔。

(2)采用授权规则,如账户、口令和权限控制等访问控制方法。(3)对数据进行加密后存储于数据库;

如果数据库应用要实现多用户共享数据,就可能在同一时刻多个用户要存取数据,这种事件叫做并发事件。当一个用户取出数据进行修改,在修改存入数据库之前如有其它用户再取此数据,那么读出的数据就是不正确的。这时就需要对这种并发操作施行控制,排除和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数据库系统能尽快恢复数据库系统运行时出现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对系统的误操作造成的数据错误等;数据库容灾备份是数据库安全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数据库有效、安全运行的最后保障,也是保障数据库信息能够长期保存的有效措施。我中心采用的备份类型为完全备份,每天凌晨备份整个数据库,包含用户表、系统表、索引、视图和存储过程等所有数据库对象。在备份数据的过程中,主、从服务器正常运行,各客户端的业务能正常进行,也即是热备份。

三、软件管理:目前中心在运行的软件主要分为三类:HIS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和杀毒软件。系统是中心日常业务中最主要的软件,HIS是保障中心诊疗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自上线以来,运行很稳定,未出现过重大安全问题,并根据业务需要,不断更新充实。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上岗前会进行一次培训,向其讲解HIS系统操作流程、规范,也包括安全知识,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大安全 问题。常用办公软件均由医院信息科统一安装,维护。杀毒软件是保障电脑系统防病毒、防木马、防篡改、防瘫痪、防攻击、防泄密的有效工具。所有电脑,均安装了正版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病毒库,以保证杀毒软件的防御能力始终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四、应急处置:我中心HIS系统服务器运行安全、稳定,并配备了大型UPS电源,可以保证大面积断电情况下,服务器坚持运行三小时。虽然中心的HIS系统长期以来,运行良好,服务器未发生过长时间当机时间,但中心仍然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并对收费操作员和护士进行过培训,如果中心出现大面积、长时间停电情况,HIS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将临时开始手工收费、记账、发药,以确保诊疗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待到HIS系统恢复正常工作时,再补打发票、补记收费项目。

总体来说,中心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做得很成功的,从未发生过重大的安全事故,各系统运转稳定,各项业务能够正常运行。但自查中也发现了不足之处,如目前中心信息技术人员缺乏,信息安全力量有限;信息安全意识还不够,个别科室缺乏维护信息安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今后要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培养,更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加强全中心职工的信息安全教育,提高维护信息安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大中心信息化建设投入,提升计算机设备配置,进一 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经过了为期一周的自查工作,我中心充分意识到安全工作是一个需要常抓不懈的工程,同时要不断创新,改变旧有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管理需要。

卫生信息中心 篇6

关键词:防病业务;档案管理

1.前言

疾控业务档案是卫生防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防病业务顺利开展的关键。为了提升疾控中心的工作水准,务必对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及時解决当前管理所存在问题。运用合理科学的手段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为疾控中心的卫生防病业务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利保证。

2.当前疾控中心卫生防病业务档案管理所存在问题

从当前疾控中心卫生防病档案管理工作看来,在工作上难以开展的原因,是因为目前存在部分问题,具有表现问题如下:

2.1档案管理模式待有改进

随着当前社会的进步,我国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档案管理要求,传统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纸质档案为主,这就导致了医疗记录均通过文字形式进行,造成保存之间过短,记录过程花费大量时间等问题,从而与电子信息技术脱节,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因此,档案管理模式待有改进。

2.2档案管理人员未能达到专业需求

档案管理工作实际上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聘用的管理人员在专业技能未能达到专业需求,这就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管理人员执行力度不到位,疾控中心的管理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导致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这就让档案的利用率大幅度下降。出现“弃档”的情况[1]。

2.3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由于当前卫生医疗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深,加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欠缺,导致对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在资料进行归档时,没有按照归档规范进行存放,资料整理没有按照重点与次要进行编排,编排顺序也是胡乱一通,造成档案管理保存不科学、不合理等混乱状况。

2.4信息的利用程度低

虽然各科室有意识的开展了档案的管理与收集,但结束归档工作后档案资料就没有再进行利用,针对不同的业务信息资料综合利用就更为匮乏,加上档案管理人员对资料的保管与编制没有按照相应的业务档案保管规范标准执行,使得归档编排顺序存放换乱,不方便查阅,以此造成大量的业务档案资料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作用[2]。

3.改善疾控中心卫生防病业务档案管理的有效对策

3.1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电子档案库

在电子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利用计算机建立电子档案能够更好的对档案进行存放以编写,同时还能够立即进删除及修改档案内容,加快档案资料的更新,提升工作效率,不仅如此,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查看,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传统模式存档多数利用纸质,不但不方便保存,而且还占用空间,利用电子档案存放安全且方便,还不占用空间,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质量,为疾控中心卫生防病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依据。

3.2加强相关工作人员专业学习

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保密性、政策性等特征,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有着极高的要求,针对各项工作环节务必保证工作进行的完整度,落实到方方面面。包括资料收集、编写、修正、鉴定、编排、存放等。因此,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尘埃落定,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学习,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并组织省、市相关档案管理部门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加强同行之间的了解,提高综合专业素质。以专业人员的身份为档案管理工作献上一份力量。使疾控中心卫生防病业务档案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3.3 规范档案管理管理标准,确保档案完整、准确

为保证档案完好存档,档案管理办公中心应制定相关文件管理规范,明确各项档案依照规范标准,进行编写、修正、鉴定、编排、存放等,确保档案保存科学合理。严格对照编排日期,明确保存期限,保证档案的利用价值,同时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工作汇总,对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或者建议,通过工作报告总结,后由总管理负责人提取其精华纳入管理规范,不断完善管理规范,从而出色完成档案管理工作[3]。

3.4明确管理人员工作岗位责任

管理人员工作完成率需要考核机制进行定数,同时也是为了约束管理人员的工作规范,防微杜渐,避免档案资料散失在个人手中,因此需要进一步制定《档案管理员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担当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档案管理工作达标情况,根据工作管理人员每日进行的档案录入,一个月进行一次工作达标情况检查,当月无法生任何档案资料不完整,丢失等可作为完成,若达不到将按星级评比,每一失误以此减一星,次数多者,将要开展批评大会,给予警告处分。第二,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员工升职考核环节。明确员工个人职责,管理人员担当的各项工作相互明确,工作人员不能以任何理由将出现问题的个人负责环节推至其他人身上,除特殊情况外。在职岗位负责的工作进行如何将直接对个人今后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4]。

4.结束语

综上所诉,在现阶段现阶段的疾控中心卫生防病业务档案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旧没能解决档案管理所存在问题。档案管理工作还是未能实现尘埃落实的局面,为了让疾控中心卫生防病业务档案管理能够得以落实,就需对当前管理存在进行问题,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一部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档案管理工作迈向更高的层面[5]。

参考文献:

[1]陆秀芳.疾控业务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卫生保健,2014,(02):187

[2]祝小平;唐雪峰;方刚;刘伦光;杨超美;张成云;罗湘蜀;刘兆炜;邱东川;邓佳云;兰真;刘玲玲;朱洪斌;张灵麟;吴建林.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的卫生防病工作[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04):136

[3]唐雪峰;吴先萍;吴建林;祝小平;张成云;方刚;罗湘蜀;刘伦光;袁珩;邓斌;吕强;钟波;陈丹.芦山地震后2周卫生防疫绩效评估[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05)

[4]辛清华.探讨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档案管理模式[J].中国卫生产业,2015,(03):123

卫生信息中心 篇7

1.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背景

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越来越为各方重视。长宁区卫生局作为卫生部在全国范围首批社区卫生改革试点,组建的社区全科团队,深入到社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点、家庭三个层次的服务体系。为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普遍关注的问题推出了便民措施,是一项民心工程[1]。

为配合全科团队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信息资源(HIS系统中的就诊信息和C H S S系统中的健康档案1+X)及高新技术手段(PDA及移动通讯技术)为全科团队服务。目的在于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足不出户的“专家级”医疗护理服务;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全科团队业务规范,使团队上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更专业、更精确、更高效。

1.2 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目前,我国卫生系统的信息化正围绕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化三条主线稳步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有助于国家卫生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与利用,提升我国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决策水平,而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信息化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棘手的社会问题,提升卫生系统的服务质量。

1.3 建设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

2008年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社区卫生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认为,这一决策对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除了资金以外,关键是规范和标准,尤其是建立居民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探讨医院和社区的转诊信息交换和共享,这已成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他说:“我国卫生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应用系统少,对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的要求比较低,因而表现出对信息标准的需求不高,但要做好信息化工作,标准化非常重要,当前必须要把卫生信息标准的工作当成头等重要的内容来抓,信息标准对现有异构系统的整合和对今后的系统开发提供依据。”

1.4 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1.4.1 缺乏信息标准。

信息标准不明确,导致大量的信息整合工作不敢贸然推进。但是,由于学科的复杂性和信息化起步晚等原因,医疗卫生信息标准的制订需要一个过程。根据从卫生部信息中心了解的情况,包括社区卫生信息标准在内的各个相关卫生信息标准正在积极制订当中。

1.4.2 信息资源的利用困难。

具体体现在:系统建设开发单位不一致,业务需求变化导致历史信息资源的利用出现问题,居民流动后给健康记录等信息的共享带来挑战,社区卫生中心与医疗机构数据交换问题亟待解决,社区卫生与其他单位信息资源共享出现问题。

1.4.3 适应不断更新的业务模式。

全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也催生了新的信息系统需求。要求系统在架构阶段就要考虑到将来业务发展的灵活性,面对业务的变化,能够作出及时的响应。

2 系统建设目标

2.1 建立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

将全科团队的工作流程自动化处理,在团队成员开展医疗服务时能够获得患者的相关信息,为医生确诊、病人转诊及护士护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辅助。提高全科团队的工作效率和业务操作的准确程度,便捷地统计和分析各种业务数据并生成相应报表。

具备分布式处理功能,方便社区服务站点使用。

HIS系统是社区卫生中心的基础,医生开具医嘱时用到的价表信息、健康档案信息、家庭病床登记信息及检验检查信息都要从HIS系统中获取。在医生开好医嘱后,医嘱信息也要同步到HIS系统中去。

实现和无线移动终端(PDA)的接口,全科团队上门服务时将携带无线移动终端为患者提供服务,作为系统的延伸,在无线终端上存储的团队成员的任务安排信息、开具医嘱时用到的价表信息、健康档案信息及检验检查信息将从本系统中获取。在无线终端上完成相关业务操作后也要把业务数据同步到本系统中。

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综合防范、整体安全;分级保护、务求实效”的原则,建立综合安全服务体系,从物理、网络、系统、信息和应用等方面保证整体安全。

2.2 建立全科团队无线应用系统

当全科团队上门服务时,随身携带的PDA将成为他们的业务助手,在PDA上面部署的全科团队无线应用系统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延伸将为全科团队提供信息查询、医嘱录入、任务提示等功能。

团队医生可从PDA中查询患者的健康档案、既往史、现在史、价表、工作安排等信息。当下达医嘱后再把相关业务数据传送到团队信息管理系统中来。团队信息管理系统接收PDA的数据后再与HIS、CHSS等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种现有资源(如HIS,CHESS,PACS等)通过服务的形式进行整合,而且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任意“组合”,让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想要的信息.社区卫生服务点通过专线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接,各接入点都设有防火墙以保证系统安全,在社区卫生服务点远程调用中心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如开医嘱,对以往病历,个人健康档案的检索,社区卫生业务数据的采集等等。PDA作为移动终端,专为社区卫生全科团队量身定制,其功能不仅涵盖“六位一体"所定义的内容,而且提供开医嘱,化验单打印,计划任务,卫生业务数据采集等功能.使全科团队为社区提供更高效,个性化的服务。

3 系统分析及设计

当前,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包括的服务对象主要有:社区居民,社区卫生全科团队以及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居民是医疗服务对象,社区医生是医疗服务提供者,而社区卫生中心是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数据中心与管理中心。社区卫生中心职能有:提供社区居民的医疗信息、公用服务标准、医疗机构资源的接入、对各社区全科团队动态控制管理、医疗费用结算。

为了满足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以及为用户提供方便性,克服以集成平台为核心的医院内部系统集成方案在进行跨系统集成方面的缺陷,提出了基于Web服务的系统集成方案。

3.1 系统用户及业务需求

3.1.1 社区居民。

长宁区卫生局下辖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个全科团队为区域各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居民可通过短信或电话预约,系统收到其预约信息后,由相关人员安排全科团队医生上门核实是否符合建床条件,把医疗服务从以医院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

3.1.2 社区团队医生。

社区团队医生在收到患者或患者家属的预约信息后,进入以下业务流程:(1)登记:由团队医生或由预检台将患者信息输入,然后由团队医生从登记名单中根据地址信息判断是否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加入到自己的预约病人列表;(2)根据病人列表安排上门核查工作日程;(3)在系统中安排工作日程,并将数据同步到PDA上,进行上门服务;(4)在患者家中,查询患者的健康档案、既往史、即往门诊就诊数据(包括诊断、用药、用法化验结果等),住院就诊史(包括出院小结、出入院日期、住院号、出入院诊断、诊疗过程、检验结果等);(5)在患者家中输入病史(包括主诉、二级查房记录、大病史、病程录),开医嘱(包括药方、检验申请),打印健教处方(可在PDA上进行编辑),并统计打印次数,在诊断过程中可随时查询药品配伍禁忌、工作规范等信息;(6)在患者需要转诊时,在PDA上查询到各签约医院专家库的信息,包括专家介绍、门诊时间等。(7)完成工作后,将业务数据同步到团队信息管理系统中。在PDA上的所有操作功能都可以在PC中实现,医生一般每天要将PDA与团队信息管理系统同步(外出前及回来后)。

3.1.3 护士。

医嘱中如果包括补液单、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护理项目,患者在收费处交完费后到团队护士处进行登记,护士在系统中选择患者,确认对该患者要做的处理,安排工作日程。上门服务前将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与PDA做一次同步,为患者服务后确认该任务已完成,并可得到配伍禁忌、三查七对、工作规范等提示。一天工作结束后,将PDA中的数据与团队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同步。

3.1.4 团队管理者。

团队管理目前分为三个层次,团队成员、团队主管及卫生中心领导。团队成员可以统计本人的业务数据,团队主管可统计本团队的数据,卫生中心团队管理办公室可对所有团队及个人进行统计查询,可对家庭病床建撤床情况进行统计查询,并可生成家庭病床月报表;可对家庭病床护理工作进行统计查询,并生成护理工作月报表;可对医保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如均次处方费用、复诊率、医保总费用等)。

全科团队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3.2 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体系结构

考虑到整个社区团队业务支撑系统涉及到多个不同的业务平台、多项数据传输过程,贯彻落实关于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总体规划,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及中医中药等实际工作着手构建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如图3所示。

4 社区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社区全科团队系统的实现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web服务的发布与使用,二是社区全科团队系统数据的前端页面展现,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4.1 WEB服务的发布与使用

社区全科团队系统主要业务流程都需要其他系统的服务支持,上节中已对主要的服务进行了描述及分类,首先要建立,发布,测试定义的web服务,使web服务自身很健壮,web服务因为要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毫无疑问在性能上可能有一些不足,但多系统的连通性,互操作性更为重要。前端页面的展现内容丰富新颖是很重要的方面,这直接反映出用户满意度。

社区全科团队系统web服务来源有两个,一是原有系统重构,二是社区全科团队系统自身的web服务,目前主要是报表查询。主要的web服务还是从原有系统中抽取。社区全科团队系统的病人门诊,住院信息都来自HIS系统,数据由web服务提供,同时病人的医疗费用信息存储在HIS系统,如计费,结算等,这涉及到web服务的响应时间问题,但目前系统主要分布在医疗系统的内网,经测试web服务的响应时间是可以接受的。

4.2 社区全科团队系统数据展示实现

4.2.1 程序包结构说明。

社区全科团队系统的页面展示部分使用了多种现有的软件技术框架,集成这些框架来设计出适合自身开发条件的软件技术架构,使用到的技术框架有用于前端页面展现的Struts框架,用于提供数据持久层的Hibernate框架,业务逻辑层根据自身业务复杂度及软件可扩性,可设计出多层的业务逻辑结构。业务逻辑结构的层次分明必然要求开发过程中程序包结构的合理清晰,这样会给以后的体系扩展和维护带来极大的便利,可以节省维护者很多宝贵时间。

4.2.2 页面展示。

对社区全科团队系统进行数据、表格、图形的展现,实现的功能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故列举其中的典型展示,如展示医生开医嘱界面。进入系统界面,在拼音索引栏输入药名首拼,下面的项目栏会出现相应的药名(如图4所示)。

预约登记,页面中间列出了所有已登记的病人列表,点击右侧的详情在页面下方显示其详情。

P D A操作界面,P D A实现了P C上的所有功能,是一台移动的医生工作站,下图展示了医疗模块,点击家床管理进入家床管理子模块,下面的菜单可以进行察看病人信息,病史,写病历,开医嘱等操作。

5 结论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作为卫生部在全国范围首批社区卫生改革试点,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医生的特点,在充分应用原有医院信息系统(HIS)、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C H S S)的基础上,设计开发的全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T I S),H I S与C H S S的对接实现了诊疗信息和健康档案信息的相互调阅和补充,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点和家庭(PDA)的三站式服务,提高了全科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仪.把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6/20/content_6268753.htm.

[2]David S.Linthicum.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M].US.Addison-Wesley Pub Co.1999.

[3]David S.Linthicum.Next Gen-eration Application Integration[M].US.Addison-Wesley Pub Co.2003.

[4]Sanjiva Weerawarana,Francisco.Curbera,Frank.Leymann.Web Ser-vices Platform Architecture[M].Sec-ond Version.US.Prentice Hall,2005.

卫生信息中心 篇8

1 准备工作

1.1 硬件的配备

门诊护理岗位如预检台、候诊处、输液室各配1台电脑并与中心信息系统联网, 以便各岗位护理人员能及时获取相关科室信息[1]。

1.2 人员准备

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由中心信息科工作人员对门诊护士进行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录入数据快、准、全, 熟练掌握相关应用系统的操作[2]。考试合格者方能进入第二阶段, 由研发人员对各个护理岗位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操作流程进行培训并现场考核, 考试合格者方能上岗。

2 门诊护士工作站信息系统

作为中心健康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计算机作为护理信息的输入和计算手段, 它又包括预检挂号系统、候诊排队系统、发热预警系统、门诊输液系统。每个护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都符合各岗位的特点和病人需求。

3 运作效果

3.1 简化护理流程, 改善护患关系

预检挂号系统使预检和挂号工作合二为一, 可以在同一台计算机中完成。预检护士在病人挂号同时对病人进行分诊, 避免了病人重复排队和在大厅的滞留时间, 排队时间明显减少, 病人满意率得到提高。

候诊排队系统能使病人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医生, 并且病人随时能知道自己前面等候的人数。病人就诊序号从挂号一刻起已自动生成, 避免以前排队的随意性。通过信息系统候诊护士可以了解到医生就诊情况, 真正做到了一人一诊室, 为医生、病人提供了一个安全、安静的诊疗环境。

信息化建设后的便捷在护士输液室可体现出来。病人未到输液室, 输液单已通过计算机传输到护士工作站, 护士按照输液单要求,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迎接病人的到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病人中, 有80%是老年人, 过去他们常常为忘记带或找不到输液证明而着急, 现在护士可通过计算机查询, 非常便捷。

3.2 节约医疗成本, 优化候诊环境

在未使用健康信息系统前, 病人挂号和就诊是通过预检护士给予病人的分诊凭证进行的, 而分诊凭证在病人就诊结束后因无保留价值, 病人便会随地丢弃。计算机的使用节约了纸张, 清洁了诊疗环境。排队叫号系统使病人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看病的节奏, 安心地等候, 使原来吵闹的候诊大厅安静有序。

3.3 减少差错发生, 维护病人利益

在未使用健康信息系统前, 病人输液环节多而繁琐。首先, 对手工输液单进行登记, 然后在输液单上记录执行医嘱的时间与护士姓名。多次转抄导致差错发生概率增加。医生字迹难以辨认也给护理安全带来隐患, 一旦出现差错, 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也给医院和护士造成负面影响。信息化建设不但方便病人, 而且降低了差错发生率。网络建设使基本信息得到共享, 护士只要在输液病人医嘱单上输入执行护士、核对护士工号, 就可以完成以前登记与转抄过程。其次, 输液单都是计算机打印的, 避免了以前因医生字迹不清而发生的错误。

3.4 健康信息系统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

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仅深受病人欢迎, 而且可以缩短护患距离。健康信息系统为健康教育内容提供了依据, 它根据病人的就诊信息及时统计病人就诊情况, 了解疾病的发病情况, 护士在工作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对病人进行疾病的预防和相关知识的宣教。

3.5 利用护理资源, 合理安排工作

在目前护理人员普遍紧缺的情况下, 借助计算机可合理安排护理工作。比如通过对门诊输液系统输液人数分析, 输液高峰时段便清晰呈现出来, 护士长可以根据输液高峰和低峰不同时段增减人员, 既满足病人需要, 又提高安全性, 还可以合理安排人员休息。

3.6 统计精确便捷, 利于长期保存

过去, 繁琐的工作量统计常常使护士长感到头痛, 影响了日常护理管理。由于人工计算经常出错, 而反复计算费时又费力。现在, 计算机的使用使整个科室的工作量减少, 且数据也可以长期保存。

3.7 及时上传信息, 设立预警机制

中心的发热预检信息系统已经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网, 能够将发热病人就诊情况及时传送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旦出现病例数明显超过平均水平, 就可以提示卫生部门警觉是否有出现某种疾病暴发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金新政, 陈敏.医院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01-247.

卫生信息中心 篇9

本刊讯基层卫生改革是我国当前医药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基层卫生改革、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满意度是目前国家和上海市卫生改革的重要方面。为借鉴国际基层卫生改革的相关经验,进一步加强学习与交流,浦东新区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合作, 于2015年5月8日在沪举办了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第26期双月论坛、浦东巨峰健康论坛2015年第2期暨上海卫生管理战略系列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加拿大和美国基层卫生改革进展及全科医学和健康促进的相关内容。

会议由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院长梁鸿教授主持,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春林研究员和浦东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孙晓明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会议邀请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全科医学教授David Moores作了题为“加拿大基层卫生改革进展及全科医学服务”的报告, 从加拿大医疗改革、加拿大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最大限度发挥家庭医师的影响力和“保证”初级保健 / 全科医疗的质量和安全这几方面介绍了加拿大的卫生改革和全科医学服务情况。会议还邀请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副教授Kathleen Young作了题为“健康倡导及社区参与式研究模型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的报告,介绍了社区参与式研究(CBPR)模型的应用 , 指出CBPR的框架包括识别健康关注点、研究设计、人员招募、开发测量工具、干预、数据收集和传播信息等方面。会上,与会者与演讲者进行了互动问答,对加拿大和美国的基层医疗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胡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是很好的契机,可以一起交流学习,为更好地发展基层医疗共同努力。他总结了中国和加拿大基层医疗制度的特点,指出加拿大和中国在整合服务、病人参与、医保支付等方面有不同,但两国在重视“以人为本”、注意基层医疗的团队建设、使用电子信息系统、注重家庭医生培训等方面存在共同点。同时,他提出可以运用生态学描述社区诊断的现状,展现基层医疗的情况。最后,胡主任指出,美加两国都注重医疗服务的立法,中国也需要重视卫生政策的落实,对此,除了加强宏观层面制度的建立,也可以鼓励更多利益相关方,如社区居民、病人等参与到初级卫生保健中去。

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体系探究 篇10

2003年, 美国颁布了“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 (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8, HSPD-8) , 该法令类似于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旨在加强美国在应对恐怖袭击、重大灾害或灾难以及各种危害 (Hazards) 时的预防、保护、响应和恢复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这项法令构成了美国现行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NIMS) [1]的基础, 也是美国各种危害的预防和应对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是美国国内各级各类部门或机构的通用事件管理系统, 不管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的部门和机构, 还是事件现场应对的响应人员, 亦或是私人企业和组织, 都使用基本相同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2008年, 美国发布了国家应急反应框架 (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 NRF) [2], 该框架是美国《国家国土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美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反应指南, 旨在确保美国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明确其在应急反应中的角色、责任和相互关系, 以实现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高效反应。其地位类似于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框架既是美国国家事件应对的基础框架, 也是美国预案体系的指导性文件, 它包括了基础性预案和三个附件, 分别是应急支持功能 (Emergency Support Function, ESF) 附件、支持性附件和突发事件附件, 以明确开展协调和有效实施国家层面突发事件响应所需的程序和规程。应急支持功能 (ESF) 明确联邦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状况下需要履行的15项应急支持功能, 其中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 的应急支持职责主要为“ESF-8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3]。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卫生力量之一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以下简称“美国疾控中心”) , 是实现该应急支持职能的重要力量, 具体包括:公共卫生和医疗需求评估、公共卫生监测;行为学医疗保健 (通过行为的, 而非药物的进行医疗保健, 例如心理疏导) ;各种危害应对的公共卫生与医疗方面的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载体 (死亡病例、染疫动物、污染的水和固体废弃物等) 的控制。

NIMS和NRF既密切联系, 又有所区别:NRF提供的是国家层面突发事件管理政策的构架和机制, 可概括为需要由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工作;NIMS提供了突发事件管理的标准模板, 即需要什么样的系统来实现NRF确定的协调响应行动;就其本质来说, NIMS可看作是实现NRF的一种管理机制和工具。

2 美国疾控中心应急机构

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采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来履行应急支持功能ESF-8赋予的职责。在美国疾控中心内部, 专职负责卫生应急工作的部门是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 (Office of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OPHPR) , 其由中心主任直接管理, 下设有若干处, 其中应急运行处 (Divisionof Emergency Operations, DEO) 承担突发事件管理构架的核心内容, 并负责具体管理应急运行中心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 EOC) 。美国疾控中心内部的各业务中心、所和办公室 (Centers, Institutes and Offices, CIOs) 日常也都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应对,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或紧急情况都要启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总体来说, 当事件的应对要求超过了单个中心、所和办公室的资源和能力范围时, 美国疾控中心会考虑启动中心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美国疾控中心也使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作为卫生应急响应的指挥和控制系统。该系统既具备标准化的特征, 也具备灵活性。也就是说, 因为政府的各级各类部门、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都适用类似的管理系统, 这就便于美国疾控中心整合不同组织的能力, 较快取得多学科间的相互认可和一致性;同时, IMS也适用于各种情况:不管是小规模和还是大规模事件;不管是流感大流行、大肠杆菌、霍乱这样的传染病事件, 还是飓风、洪水、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 亦或是化学或原油泄露事故、大量人员伤亡事件的医疗救援、或是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

3 美国疾控中心的应急体系

美国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NIMS) 由指挥和管理、应急准备、资源管理、沟通和信息管理、技术支持、持续的管理和维护等子系统或要素构成, 其中的“指挥和管理”中包括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 、多部门协调系统 (Multiagency Coordination Systems, MCS) 和公共信息系统 (Public Information Systems, PIS) 等子系统。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CS) 既可以看作是IMS的一部分, 但又和IMS有所区别:ICS更加注重现场的响应, 即现场控制和决策, 需要承担一线工作成功或失败的责任;而IMS的作用则更加宏观, 包括协调信息流和响应行动、提供科学的支持、技术协助并提供资源等。

3.1 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3.1.1 IMS组织结构

美国疾控中心IMS的组织结构图 (图1) 。整个管理系统包括:指挥模块、科学响应模块和通用应急人员模块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1.2 IMS指挥模块

IMS的指挥模块是整个事件管理系统的核心, 包括:疾控中心领导、突发事件管理者、首席卫生/科学官员、通用应急人员主管以及6类特定人员。

3.1.2. 1 突发事件管理者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 美国疾控中心IMS中的应急管理负责人协助中心领导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其通常来自于负有事件处置领导职责领域的人员。在卫生应急工作中, 至少设有管理负责人正职1名, 履行的职责包括:经过批准, 启动突发事件管理构架;明确相关岗位, 以确保配备合格的人员来支持相应的响应级别;保持对事件总体进展和所调用中心资源的把握和认识;获取事件进展简报, 完善后及时呈递给部门领导;保持对指挥人员所需核心信息 (Director’s Critic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DCIR) 的把握;必要时向部门领导和主要人员进行汇报;批准事件过程中的人员调用;确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点和确定突发事件处置的目标。根据事件性质和应急工作任务负荷, IMS还可设立突发事件管理者的副手, 协助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3.1.2. 2 首席卫生/科学官员

首席卫生/科学官员主要职责为监督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响应的科学性和技术性, 包括:就科学性和卫生领域的议题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出建议;确定疾控中心各类人员的资质, 以满足特定任务的需要, 确保优质的人力资源调配至优先工作领域;审核对媒体发布的信息和其他文件, 确保科学准确;从科学响应模块 (Scientific Response Section, SRS) 的各领域专家和疾控中心的现场队伍获得科学信息的报告;必要时向指挥人员提供其他卫生和科学方面的建议。

3.1.2. 3 通用应急人员主管

美国疾控中心专门设置了通用类的应急专业人员, 支持和协助专业卫生人员开展应急工作。这些通用应急人员的主管也是IMS指挥模块的重要组成角色, 其具体负责包括:指导和协调IMS响应过程中的具体事务;确保通用应急人员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及时更新的判断和方案, 以助于后续的应急行动;指导应急人员的工作节奏协调一致;指导应急人员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流动;监督整个通用应急人员模块等。

3.1.2. 4 指挥模块中的特定人员

IMS指挥模块还包含6类特定人员, 包括:健康保护人员、安全保障人员、联络人员、卫生伦理学人员、战略储备和法律顾问, 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履行特定的职能。设立安全、健康和条件办公室 (Office of 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 确保疾控中心员工的安全并为他们的健康保护提供必要的工具。设立安全保障和紧急应对办公室, 提供主动的、动态的、高效的安全保障服务, 以及必要的国际安全和危险提示。联络官 (Liaison Officer, LNO) 负责就代表疾控中心与联邦政府、疾控中心合作伙伴就应急响应行动开展协调工作;美国疾控中心也可派出联络员驻美国政府的其他部门或机构, 比如国务院、国防部、红十字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际组织、健康和公众服务部等。公共卫生伦理委员会为根据不同的项目或工作, 去确定、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实践中出现的伦理学问题。美国疾控中心是美国国家战略储备 (Strategic National Stockpile, SNS) 的重要部分, 主要负责对抗体、化学解毒剂、抗毒素、疫苗、抗病毒药物和其他与生命维持相关的医疗物品的储备。国家战略储备既有医疗物资的储备, 也有人力资源的储备, 以供快速响应所需。美国疾控中心设有办公室 (Office of General Counsel, OGC) 公共卫生分部, 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法律方面的建议。

3.1.3 IMS通用应急人员

IMS的通用应急人员指的是卫生应急领域的通用专业人员, 按照其职能, 分为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应急人力配置模块、财务/管理模块、形势把握模块、联合信息中心等7个功能模块。这些通用应急人员是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应急管理方面的指导、辅助和协调, 以确保应急响应行动符合既定规则和程序的要求。

3.1.3. 1 运行模块

运行模块 (Operation Section) 是IMS的核心模块之一, 也是应急运行中心的大脑和中枢, 该模块实现信息、协调和支持等三个功能即及时传送信息和开展协调, 确保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响应。具体来说, 信息功能是指运行模块是各州各地的卫生部门和美国疾控中心各领域专家间的联络中心;负责疾控中心内部的各业务单位 (CIOs) 与其员工 (包括正在路途或已派驻海外的人员) 之间保持信息联系, 确保健康和安全的渠道;随时掌握并向疾控中心领导和美国健康和公众服务部 (DHHS) 提供事件进展和应对情况的相关信息。协调功能是指激活应急指挥中心, 与中心内部及外部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协调和实施行动方案、标准操作规程及草案;通过开展有关应急工作程序的培训, 强化运行部门的准备工作和中心内部及外部的合作伙伴一起, 协调、管理卫生应急准备工作和全方位实战演练中所有的行动。支持功能是指为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办公室、EOC以及备用运行设施提供所有的视频设备、通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

运行模块的运行团队包括日常运行团队、应急状态运行团队和EOC支持团队等3类, 其中EOC支持团队主要负责上述运行模块的支持功能。运行模块的具体人员配置和轮换机制由响应工作决定, 当需求改变时随时补充和整合人员, 必要时从疾控中心应急志愿者库中补充。

3.1.3. 2 后勤模块

后勤模块功能是为所有突发事件应对所需的后勤需求提供支持和管理, 包括:办理疾控中心应急人员国际和国内的差旅事务、协调解决额外的空间和设施需求、协调运输工作和动用疾控中心的飞机以支持应急工作、提供派遣人员的装备和日常用品、协助采购部门订购物资和服务以及向疾控中心相关团队提供实验室和医疗用品。后勤模块的核心任务就是向正在派遣的和已派遣到位的, 包括位于EOC的应急人员提供365天24小时的全天候物资、运输和差旅的后勤支持, 以支持疾控中心应对暴发和突发事件的响应工作。

3.1.3. 3 财务管理模块

财务管理模块分为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自疾控中心的财政管理办公室, 职责为提供事件/事故应对相关的花费追踪、财政政策指导和共同账户 (CAN) 的控制。采购部门的人员来自于采购和补助金办公室 (PGO) , 职责为协助进行市场研究、订购供应品/服务以及调配联邦合约办公室的官员。

3.1.3. 4 应急状况人力配置模块

应急状况人力配置模块的作用是在符合疾控中心调派原则的前提下, 提供人力资源和协调人员部署, 既要满足IMS系统中各类应急人员配置的需求 (EOC内的人员) , 又要满足对人员派出和部署的人力需求。简言之, 就是在卫生应急响应中, 做到“合适的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技能”。该模块的作用包括:管理疾控中心IMS系统中和位于处置现场这两个区域的人员配置, 开展与现役人员准备和部署办公室 (OFRD) 的协调工作, 在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中心内部各部门的应急协调员和中心领导之间开展协调工作, 及时更新和报告人员配置的统计信息以及制定和发放应急响应中的相关补助和奖励。

为做好应急状况下的人员调配和部署, 美国疾控中心对应急人员开展四级阶梯式培训。第一级培训主要为介绍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尚不能在疾控中心应急运行中心工作, 也不会被作为应急队员派往现场;第二级培训会增加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CS) 和国家应急框架 (NRF) 的介绍、单一来源和初级行动事件应对等内容,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在应急响应期间将会被配置到疾控中心应急运行中心某个功能岗位;第三级培训将会增加突发事件指挥系统-300 (中级事件指挥系统) 的实践性操作,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将能够被派往现场;第四级培训是突发事件指挥系统-400 (高级事件指挥系统) 的实践性操作, 受训后的应急人员可作为突发事件管理系统负责人和联络员, 或是作为现场工作队负责人。美国疾控中心非常重视应急人员培训工作, 这为应急状况下的有效人力调配和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3. 5 计划模块

IMS的计划模块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工作计划、指导开展培训和演练, 以及评估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准备和应急响应功能。包括:制定基于清晰目标的, 针对不同危害和事件的, 短期和长期的计划以及应急工作计划;针对应急响应方案和应急运行中心的运行, 开发适合个体和群体的培训需求;在疾控中心演练的编排、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减少分歧、相互整合和保持步调一致;对各部门的演练和应急响应行动进行有效的, 分析性的评估和总结, 编写行动后报告 (After Action Report, AAR) 和改进计划 (Improvement plans, IP) 。

计划模块负责两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文件的制定, 即现状报告 (Situation Reports, SITREP) 和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Incident Action Plans, IAP) 。现状报告 (SITREP) 是总体概述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 已经实施的计划和采取的行动, 以及与灾害或突发事件相关的一切主题, 即:已经发生了什么。该报告是在特定时间点对事件情况的一个“快照”, 常被用作官方的报告或简报。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IAP) 包括明确的, 可测量的事件处置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总体策略, 即未来工作的重点, 用于说明在下个运行时期内需要开展的工作。

3.1.3. 6 形势把握模块

IMS中形势把握模块 (Situational Awareness) 的设立是基于“更早知道和更快知道会更早响应和更快适应”的理念。形势把握模块让疾控中心具备全球“各种危害”的形势把握能力从而提高信息共享, 通过“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支持行动的一致性并加强决策支持, 从而支持疾控中心的应急响应工作。该模块的具体职责包括:开发和维护“知识管理”, 加强纵向的和横向的信息共享;向疾控中心IMS人员提供支持和协作;提供分析性的和含有地理空间信息的产出;搜集、处理和分析不同的数据, 获取行动支持信息以满足运行需求;监测全球的“各种危害”的发生情况, 以备美国疾控中心可能的国内或国际应急响应工作。

3.1.3. 7 联合信息中心

在美国国家响应框架 (NRF) 中界定的联邦政府需履行的15项应急支持功能 (ESF) 中, 美国疾控中心除了主要履行第8项职责-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外, 其第15项职能-应急状况下的公众信息和外部沟通 (ESF-15) 是所有政府部门都需要履行的应急职责。IMS中联合信息中心 (Joint Information Center, JIC) 的设立就是确保在ESF-15的范畴内协调一致的信息发布, 即向受影响的人群 (包括政府、媒体、含特定需求人群在内的当地居民) 提供准确的、一致的、及时的和易获得的信息, 以协助联邦政府的响应协调一致。

联合信息中心具体负责新闻媒体、美国疾控中心主页、健康警示网、全球频道、医师列表服务和电话会议 (Clinician List Serve and Conference Calls)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同盟以及流行病信息共享平台 (EPI-X) 等10余个美国疾控中心官方健康建议发布平台的协助运行。应急风险沟通是联合信息中心的重要功能, 主要表现为其负责指导疾控中心在面对各种危害时的准备和响应过程中的应急沟通工作, 确保在突发事件过程中, 向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一致、有针对性的、可行的信息。

3.1.4 IMS科学响应模块

IMS的科学响应模块 (Scientific Response Section, SRS) 在首席卫生/科学官员带领下, 负责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科学的和技术方面的指导, 同时参与制定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以协调和确保应急响应工作的科学性。此外, 科学响应模块还负责开发用于指导行动科学性的课程。该模块由公共卫生的各领域的主要专家组成, 包括流行病学/监测、实验室检测、社区减缓措施、传染病、环境和职业卫生、疫苗可预防疾病、医疗保健及对策等领域的专家。这些专家日常在疾控中心的相应业务部门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时进入科学响应模块, 履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协助职责。根据应急工作的任务需求, 科学响应模块的规模可大可小。

3.1.5 IMS启动的标准

如前所述, 当事件的应对要求超过了单个中心、所和办公室的资源和能力范围时, 美国疾控中心会考虑启动中心的IMS。例如:发生了传染病的暴发 (流感大流行、大肠杆菌、西尼罗河病毒、鼠疫、非典、肝炎、汉坦病毒等) , 非传染病事件 (洪灾、公用设施破坏、流感或甲肝疫苗的大规模免疫接种、社区活动或公众聚会等) 、或是规模人员伤亡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等。

3.2 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 是美国总结既往突发事件管理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 旨在最大限度避免应急过程中的缺乏问责、沟通不佳、缺乏系统的规划过程、突发事件指挥人员负荷过重和无法整合部门间的需求等问题。该指挥系统汲取美国数十年来组织和管理突发事件的教训并不断完善, 是近30年来美国各级政府和私人企业在突发和非突发事件应对中最佳实践的产出成果, 经过美国商业和军方的实践, 被证明行之有效。现行的ICS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标准化, 即采用标准化的结构, 将设施、设备、人员、程序和通讯联合为一个整体, 因此ICS简单、灵活、富有弹性, 适应于各种类型和大小的突发事件;加之其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不光结构统一, 使用的术语和响应程序也是统一的, 因此便于有效的交流和部门间的良好协作。

ICS的组成构架 (图2) 。其中的突发事件指挥人员、公众信息官员、联络官和安全官员均属指挥人员, 下设由4类通用应急人员组成的功能模块: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和财务管理模块。安全官员职责为确保应急工作人员和演练中的观摩人员的安全;联络官负责协调和联络疾控中心外部的应急响应队伍;公众信息官员负责媒体和公众沟通。4类通用应急人员中, 除财务管理模块外, 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人员主要由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下属的应急运行处的人员组成, 其职责与IMS基本相同。

3.3. 应急运行中心

3.3.1 EOC概述

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是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中的应急管理系统, 也是应急工作的组织构架, 应急运行中心 (EOC) 则可看作是承载这一系统或构架的物理平台, IMS主要是在EOC里面得以展开和得以实施。美国疾控中心的EOC是一个协调各方信息与资源, 以支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行动的物理设施和场所, 它占地超过24 000平方英尺, 配有232个工作站点, 可根据需要设立15~17个功能小组的办公室。EOC的视频墙有27个独立的屏幕, 可以转播来自疾控中心内部和外部网站的、数据库、简报、电视频道、电话会议和其他媒体的信息。此外还配备远程视频电话会议、加密的电话系统、HF收音机 (短波电台) 和卫星电话。

3.3.2 EOC职能

常规情况下, EOC负责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做出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决策、维持组织机构的连续性以及向相关部门与人员传达决议。在美国疾控中心应对国际和国内公共卫生威胁时, EOC作为协调各方应急工作的指挥中心, 协调中心内部开展准备、评估、响应、恢复和评估等活动, 并提供全天候的, 全球的形势把握。

EOC最常规和基本的人员是值班小组, 即IMS运行模块的日常运行团队, 其主要来自于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下设的应急运行处人员。他们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值班, 负责保持美国各州和地方的卫生部门和美国疾控中心各领域专家之间的联络;也是美国疾控中心各中心 (所、办公室) 与其员工 (包括正在路途或已派驻海外的人员) 之间保持联系, 确保健康和安全的渠道;该值班小组也掌握所有与应急响应相关的信息, 为疾控中心领导和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DHHS) 提供事态把握。

3.3.3 EOC启动

EOC作为承载IMS运行的物理和功能平台, 启动并转入应急运行状态与是否启用IMS是一致和同步的。当突发事件发生后, 美国疾控中心不管是通过自己的监测系统发现, 还是由外部的其他来源获取信息 (比如州卫生部门的报告) , 所搜集或得到的信息都会汇集到应急运行中心。EOC将事件信息初步分析、整理后, 分别提供给与中心领导和与该事件相关的疾控中心业务部门, 一起对事件开展初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 确定是否需要启动应急运行中心的应急功能状态和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如果事件规模、影响较小, 不需要IMS的响应和启动EOC, 则由疾控中心的相关部门进行应对即可 (图3) 。

4 对中国疾控机构的借鉴

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的突发事件总体预案, 充分借鉴美国NRF, 特别是ESF模块, 明确各部分之间在突发事件之间的职责并加强协调, 确保在灾害发生后各部门各行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援, 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1];加强部门间、跨地区的演练活动, 以检验预案、理顺关系, 增强协同作战能力。根据事件不同的情形, 卫生部门可根据事先制订的预案进行配合协助。

NIMS是美国国土安全部提供的一个全国一致的模板, 包括突发事件管理一系列核心的理论、概念、原则和术语等, 使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NGO在发生事件期间能进行协作, 并要求各州、部族和地方部门采用NIMS来处置突发事件。2008年12月, 对NIMS文件进行修订时, 进一步澄清了事故指挥系统 (ICS) 概念, 继续强调计划和准备的重要性。我国在突发事件处置时, 常规做法为成立领导小组或现场指挥部, 下设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后勤保障、专家组、财务组等若干小组。这种做法由于没有事先计划, 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 往往是在应急条件下临时组建成立, 组织框架和小组设置的调整性较差, 容易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或是组织机构运行不畅导致处置效率低而延误疫情处置。建议国家层面统一制定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包括机构设置、指挥架构、处置流程、信息报告、后勤保障等内容的指挥系统, 为各级卫生部部门提供一个统一、便于实施和操作的模板, 确保事件处置科学规范[2、3]。

加强EOC建设, 建立应急值守制度, 进一步规范并充分利用EOC。近年,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利用国家项目资金重点建设了卫生应急指挥中心, 但日常利用率不高, 大多为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建议同一区域内应急指挥系统原则上不要太多, 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平台建设, 建立国家中心平台、省级分中心平台, 市 (第) 级综合利用平台的多级网络构架, 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信息共享优势、指挥协调统一优势;三分建七分管, 尽快完善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功能;最大限度发挥指挥中心效率;建立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的技术标准, 实行全国互联、互通, 避免因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影响全国联动指挥机制的实现;各级卫生部门建立健全应急值守机制, 组建或指定负责应急值守的部门, 原则上为5人以上, 对气象信息、媒体监测、舆情监测、疫情信息、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信息进行实时动态风险评估和分析, 必要时上报相关卫生应急信息并提出预警建议, 同时相关内容在EOC大屏进行展示。

感谢美国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准备与响应办公室主任Ali S.Khan博士、公共卫生准备和响应办公室应急运行处主任PeterRzeszotarski博士以及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领域的诸位专家和同仁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邸泽青.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2008, 35 (12) :2400-2401.

[2]陈雷.日本地震对我国防震减灾卫生应急工作的启示[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 06 (6) :540—541.

卫生信息中心 篇11

中图分类号:R9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0-0035-02

处方是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为患者诊断、预防或治疗疾病而开具的用药指令。卫生部颁发的《处方管理方法》,是进一步规范处方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方管理的现状,笔者在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2010年8月至12月间的门诊处方6 952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从2010年8月至12月本中心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每月5日的处方1 400张,去除部分麻醉方,实际检查门诊6 952张处方。

1.2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的相关规定,对照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临床诊断,判断处方的规范性和用药的合理性。处方用药的适应性包括以下内容: 1)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实验及结果的判定;2)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3)剂量、用法;4)剂型与给药用途;5)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6)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对处方中存在上述情况以及人情方、大处方等1项及1项以上判为不合格处方。对不合格处方进行归类、分析。

2结果

2.1处方不合格率

本次检查门诊处方6 952张,其中不合格处方300张,处方不合格率占4.32%。

2.2不合格处方原因分析

对300张不合格处方进行归类、统计,书写不规范处方154张,占不合理处方的51.33%,用药不合理处方134张,占44.67%,电子处方与药品清单不符16张,占5.33%。

3讨论

3.1处方不合格的原因

处方不合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临床医师对药品说明书掌握程度不够全面,对药理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处方管理办法》和处方的规范性不够重视。2)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医德和法制观念淡薄。3)短期内难以适应。4)药师未能严格把关。5)药师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6)若处方有问题,需要医生修改或重新开处方,患者会表示不满等。

3.2提高对处方规范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处方是重要的医疗文书,是联系医生、药师、患者三者之间的纽带,医生和药师承担着用药疗效,调剂准确,患者健康的主要职责[1]。临床医生开具处方时应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认真书写,避免不规范处方。门诊处方不规范,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度。不合理用药会造成药物浪费,降低药物疗效,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因此必须引起社区医生的高度重视。社区卫生的管理者必须自觉担负起处方管理的责任,从为人民健康负责的高度,加强处方的管理工作。

3.3提高门诊处方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为了规范门诊处方,促进合理用药,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医院应加强医院人员对新的《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药事法规的培训学习与考核。

2)临床医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商业利益诱惑,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3)药学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调剂处方。对于不规范和不合理用药处方,应当拒绝调剂,并及时告知处方医师,重新开具处方,必要时做好记录,按照有关规定报告。

4)医院要加强处方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定期组织人员对门诊处方、病历、住院医嘱进行抽查与评价,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必要时还可以与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评优晋级挂钩。

5)临床药师应配合医院职能部门做好处方评价工作,并及时将评价结果通过一定形式反馈给临床。

6)医院药剂科应加强与临床的信息沟通。定期将本中心新到药物、用药目录、药品的通用名、规格等信息传递给临床,配合临床搞好处方规范化管理工作,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达改,陈杰. 提高处方质量的管理模式[J]. 医学动物防制, 2007, 22(7): 490-491.

[2] 叶良君,黄帮华.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及管理措施[J]. 中国药事, 2006, 20(10): 607.

(收稿日期:2012-03-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要领 篇12

2006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22001111年, 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通知》。显然,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成为我国医疗事业改革的重要方向, 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症结的重要措施。然而,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 目前在建筑设计方面对社区服务中心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缺乏。

本期特别策划将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思路以及在具体设计中的实践探索, 将看似简单的社区卫生中心多姿多彩的一面展现出来, 以飨读者。

上一篇:火电厂测控系统下一篇:质疑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