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的一点思考

2024-10-26

质疑的一点思考(精选7篇)

质疑的一点思考 篇1

先看到一本《生态文学》的教科书,主编在“后记”里说:“凡是关注生态,对原初自然生态的仁慈与美好有体认,……对生态保护有行动的所有文字的、图像的、声音的文本都是生态文学文本。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态报告文学、散文、小说、诗歌、影视作品等文本,也包括不能被纳入传统文学范畴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水文讯息、档案资料、工作总结等文本。”接着今年8月在一次学 术研讨会 上看到一 篇《人民币图像数字叙事的生态表现》的论文,并被安排作了大会发言。暂且不论人民币图像上到底有多少关于生态叙事的表现,即使有又与文学有多少关系呢?在我看来应该没有多少关系了,但作者竟将这样的论文提交给关于生态文学的学术研讨会,而且学术研讨会主持者还安排了发言。由此可见,他们所持的文学概念和上述《生态文学》的文学概念是一致的。

什么是文学?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是逐步形成的,对于这一点中外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都有共识。

英国的特雷·伊格尔顿对英国现代“文学”概念的成型作了简单的梳理。他指出,18世纪,英国文学概念表示社会上有价值的写作的总和,所谓有价值的写作包括哲学、历史、杂文、书信以及诗歌等等。在那个时代是否能称为文学完全取决于思想意识方面,只有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贵族阶级的价值准则和口味的写作方可称为文学,“而街头小调、通俗传奇乃至戏剧,则没有资格称为文学”,“小说这种形式是否可以算是文学,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当时的文学包括一整套意识形态方面的事物:杂志、咖啡馆、社会和美学方面的论述、宗教说教、经典著作的翻译、指导礼仪和道德的小册子等等。英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学19世纪以后才逐渐流行,最初的变化是文学的范畴逐渐缩小 , 所谓文学 仅仅限于“创造性的”和“想 象性的”作品。

我国著名学者郭绍虞梳理了中国文学概念演变的情形。他说:“周秦时期的所谓‘文学’,是最广义的文 学观念…… 当时所谓‘文学’,是和学术分不开的,文即是学,学离不开文,所以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意义。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文学’和‘文章’也分开来讲了。他们把词章一类的作品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之为‘学’或‘文学’。……进到 魏晋南北朝,于是对‘文学’认识得更清楚,看作学术中间的一种,遂有所谓‘经学’‘史学’‘玄学’‘文学’的名称。这时‘文学’一名之含义,始与现代人所用的一样,这是一种进步。不但如此 ,他们再于‘文学’中间,有‘文’与‘笔’之分。‘文’是美感的文学 , ‘笔’是 应用的文 学 ;‘文’是情感的文学,‘笔’是理智的文学;那么‘文’‘笔’之分也就和近人所说的纯文学、杂文学有些类似了。”

从他们的论述中可 以看出 ,文学概念是由最初的无所不包的泛指到最 后的“创 造性的” 和“想象性 的”、富于 “美感” 的“情感”的特指,与最初的情形相比,其所指的范畴“逐渐缩小”。

试想,如果我们都同意并运用上述概念,或者有相当一部分论者同意并运用上述概念,那么,今后的文学领域该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以生态文学为例,假若你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影视剧本写生态文学,我用消息、新闻、专题报道写生态文学,他用小结、总结、心得、体会写生态文学,在你我他之外还有人用社论、广告、标语口号、微博、微信、路牌、指示牌或者其他什么形式写生态文学;你分析人民币图像上的生态叙事,我分析公交卡、银行卡、购物卡、优惠卡、贵宾卡上的生态叙事,他分析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通行证、驾驶证、房产证、教师资格证、复员军人证、退休证、老年 证、护照上的生态叙事(所有这些所谓的生态叙事与文学又有多少关系呢?)……到头来生态文学岂不是一片乱象吗?如果生态文学之外的其他所有文学都如法炮制,文学界岂不也是一片乱象吗?

学术研究、理论探讨,首先要把概念弄清楚,定准确,不然要么是自说自话,要么是各说各的,难以展开学术对话和学术交流。学术研究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对所研究的论题要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历史和现状,不能像某些家庭主妇那样,到了冬天把压在箱底多年的陈旧的棉衣拿出来晒一晒或者翻新翻新就可以穿在身上过冬御寒了,换汤不换药不行。

(选自《文艺报》,有删节)

质疑的一点思考 篇2

现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其一项重要的内容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教育评价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对课堂教学的评价等等。其中,对教师的评价因为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显得尤为重要。我县有一部分学校显露出来的教师工作倦怠、干群矛盾激化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对教师的正确评价所致。因此,确立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便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师评价改革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看待教师,怎么看待教师的工作。我认为,作为管理者,应该明白以下几个原则。

一.人本原则。

教师和其它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一样,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有尊严和独立价值的人。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这个人的生活只要符合社会规范,就无可非议。只不过作为教师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师是和学生打交道,是在培养人才,所以教师应该比其它行业的工作者更有道德修养,更有自控能力,在群众面前能起到更有力的表率作用。但是,现在我们的有关部门、学校管理者,把对教师要求拨得过高。特别典型的就是要教师讲奉献,并且把这个所谓的奉献外延扩大化,把一些教师争取自身利益的言行看成是“不讲奉献”而进行批评。以前有许多“树典型”的报道,讲某某教师如何不顾家庭不顾子女,一心扑在教学上或是重病缠身,仍不忘教育等等,号召老师们向其学习。这些报道的主人公值不值得学习呢?应该说,他们是值得敬佩的,但是我们不能要全体教师都跟着去做,也不顾家不顾爱人子女,身患重疾也硬撑着,这是完全违背生活常态的偏激行为。为什么作为老师就不能工作和家庭兼顾?为什么身体有恙就没有时间治疗?难道教师没有和其它人一样的生活权利?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来自教育内部的方面;另一方面,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很多传统的桎梏仍套在广大教师头上,许多教师在网上哀叹:教师是“神的要求,猪的待遇”,像春蚕也好,像蜡烛也好,像孺子牛也好,这些都是高高在上要求。我们用最高的职业道德去要求教师,却不能在收入上给与他们真正的尊重。这就使得教师精神和心灵不堪重负。因此,我们思考对教师的评价,应该首先意识到是对“人”的评价,应该有理解、尊重、温情,而不要老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让教师一遇到考评就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二.平等原则。

教师是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工作者,同时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个体的人。教师除了在岗位上和管理者有不同之外,其它没有任何区别。在做人的权利上是平等的。因此,在对教师的评价中,要充分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关怀和支持,多倾听其呼声,使评价更多地成为平等对话和沟通理解的过程。现在我们听得最多的是,不管是大会小会,讲话的领导动不动就拿大话吓人:“要听招呼,守规矩”,“要干就好好干,不干就给我写一个辞职报告来”„„语言冰冷无情,充满居高临下的威胁口吻。可以想象,在这种领导的管理下工作,除了整天担惊受怕之外,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三.关注过程。

教育是特殊行业,它的使命不是生产零件,而是培养人才。教师的工作是一门“艺术”,很多工作是隐形的,不是完全摆在台面上的,教师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多变性决定了这个特殊工种是不能完全用数字来衡量其结果的。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几乎全是“量化打分”,什么都要折算成分数,“把本来无法用数字衡量的东西非要弄出个子丑寅卯来”。教师的教学成效如何,就只看期末的学生考试成绩。平时工作的细节评价者视而不见。有的也在进行过程评价,依据却是你有没有书面材料。结果是那些材料整得好但工作并不一定扎实的人获得了高分评价,而认真干实事不屑弄虚作假的人却得不到好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我们的体制和管理方法上寻找突破口,多想想如何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如何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如何让他们工作得快乐。其实,如果管理部门能把让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那套理论用在对待老师上,那就能够实现良好的管理,用不着煞费苦心地制定这样那样的评价细则。李镇西说:每个差生在内心深处,总有着做好学生的愿望。同样,每个教师在内心深处总有着做好老师的愿望,没有哪个教师说他想做不好的教师、落后的教师。我们应该对教师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更多的宽容。

四.民主原则。

教师评价最终应该落实到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形成工作常态。因此,评价的过程应该充分发扬民主。首先是评价方案的制定要民主,方案要经过全体教师的讨论并通过;其次是评价的过程要民主,要多方听取意见,允许教师解释;最后是评价结果要民主,就是要实行公开。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好了,应该保留,哪些地方做差了,应该改正。这样,教师才能通过“评价”这种方式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把优秀的正确的东西形成工作常态。

遵循以上四个原则,我们就可以着手制定对教师的评价方案了。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全方位评价包括职业道德、了解和尊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在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中,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性,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教育论文

教师评价的一点思考

平山区实验小学

班级建设的一点思考 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 学习 生活 沟通 课内外活动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班级管理向来不能有半点松懈。从学生一年级刚进入学校,就必须迅速对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

首先要帮学生明确新的学习目标,作为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大专新生,告诉他们需要获得些什么证书才能顺利完成五年的学习生活,顺利毕业。他们中的很多对中考失利还留有阴影,这样既能安抚他们的自卑心理,有能保持他们初三升学的紧张度,给出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他们燃起希望,并为此努力。

其次,要在生活上指导他们、关心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减少他们进入新校园的陌生感。尤其是住宿生,很多以前从来没有住过学校,需要迅速适应新的寄宿生活。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的学生,住到了同一屋檐下,会出现什么状况,这是我最担心的。教师在新生军训期间,就开始给他们灌输礼貌谦让、团结互助的思想,告诉他们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由于一开始的引导,为他们以后避免了很多小麻烦。

即便如此,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以前的学习环境,所以还是会有层出不穷的情况,比如,学生与其家长的问题,成为家校沟通的一个重要方面,出现了状况,就需要班主任来一一解决。

班级里有这么一位学生,女生,刚入学时,各方面并不是非常出众,家庭条件较好,写字很漂亮,所以一开始也叫她做了一些班级工作,出黑板报等。军训结束时,家长来接她回家,母亲也得体大方,提起女儿,就说希望老师对其管教严格一点,此时,女儿的神情就有点不自然,有比较回避的眼神。

学期开始了,这位学生成绩中等,能遵守各方面纪律,并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到了期中考试后某一个礼拜五,母亲突然打电话问,周末是否有学校活动要求学生留校,告知没有后,进过询问,原来此学生是打算住在同学家,不准备回家。再稍作询问后,才发现,这个学生和家长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孩子认为,家长非常不信任她,以前就不停地看她手机,听她接听电话,不允许她周末外出玩,并且会直接告知其同学,少跟她来往。而家长则认为,这个孩子不诚实,以前就存在撒谎行为,不然也不会这么不相信她。同时,这学生父亲工作较忙,平时是母亲负责照顾她和她妹妹,学生认为,母亲更喜欢妹妹不喜欢自己,母亲则说,妹妹成绩好,也乖。

在上述情况的了解过程中,不断和家长以及孩子沟通发现,双方都到了一个情绪的极点。孩子万般委屈,认为自己没有母亲说的那么差,为什么母亲就是不能多点信任,交流方式都用吵架,已经到了受不了的地步,才会不想回家。家长则说,这孩子要是从小学好,干吗要这么盯着,已经没有考上高中,周末还想着玩。

处在此阶段的孩子正是在青春期,不够成熟却又有自己的思想,帮助其分析问题。首先学生认为,母亲不爱她爱妹妹,若是她妈妈不爱她,为什么要这样紧张,即便是方式不能理解,但是,母亲对孩子的爱是肯定的。然后,了解了她们家的沟通方式后发现,母亲属于主观型家长制,说话不容孩子反驳和提出异议,说不到两句就开始吵架。跳出这种格局,选择不要吵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以平静的方式和家长沟通,吵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样家长也不可能没有原因就生气。再次,分析学生自身的问题,和家长沟通要坦诚,越是不想让家长知道,试图隐瞒,越是让家长产生怀疑,不如就坦白说,自己是如何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最重要的,把自己的成绩提高上去,母亲就不会认为其贪玩不学习,也会放心让孩子自由支配礼拜天的时间。

和家长沟通方面,告诉其女儿的想法,女儿已经有这种想法,认为妈母亲比较爱妹妹,不喜欢自己,这种想法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今后很容易产生更大的问题,并且处在青春期年龄段的孩子,正值思想向成人转变的时期,也是所谓“叛逆期”,如果继续让其保持这样的思想,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是不利的。教育孩子如果这种方式不是特别管用,也要尝试换换别的方法,孩子的情绪已经到了一个忍受的极点,再过分的逼迫或者是强制,会产生不良后果。遇到问题也需要和孩子做好沟通,不管如何,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习好,生活好。

通过双方的沟通,最后终于稳定了學生的情绪,周末回家好好和家长谈谈,不要再采取躲避或者是别的不对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更不能采用欺骗、隐瞒的手段,那样只会让问题严重化。家长也答应,不采取极端的方式,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沟通。这件事情虽然解决了,但是还是留下很多思考,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只有多观察,多留心,和学生多交流,才能明白他们的很多问题所在,才能加以引导和建议。

一个新的班集体,犹如一颗新种的小树苗,需要班主任细心的栽培与灌溉,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加细致、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发挥孩子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各项课内外活动。能看到孩子们的茁壮成长,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如何建设一个好的班级》.百度文库教育专区教学研究.

对《鸿门宴》的一点质疑 篇4

众所周知, “鸿门宴”是项羽精心安排的一个除掉刘邦的宴会, 自始至终都潜伏着杀机。从宴会的筹备到宴会中的“项庄舞剑”到“项伯伴舞”乃至“樊哙闯宴”等, 一波三折, 扣人心弦, 可以说处处隐藏着杀机, 刘邦可谓是命悬一线。然而在气氛较为缓和之后, 作者这样写道:“坐须臾, 沛公起入厕, 因招樊哙出。”紧接着是:“沛公已出,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然后是刘邦与张良等商量怎样逃走的事, 这些都是没有疑议的。但文章接着这样叙述:

“当是时, 项王军在鸿门下, 沛公军在霸上, 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 脱身独骑,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从郦山下, 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 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沛公已去, 间至军中。”

刘邦就这样脱逃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刘邦欲在关中称王而派军扼守函谷关, 项、刘两军之间便形成了对垒之势, 而本身刘邦之势也在项羽之下。为了化解两军的对立情绪, 刘邦在项羽的“邀请”之下只好亲临项羽军中解释, 尽管充满危险, 也是不得已。于是上演了震烁古今的鸿门宴。根据范增与项羽的计划, 若能兵不血刃地消除刘邦, 那岂不美哉?故笔者认为在当时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刘邦的脱逃是不可能的。

先看一下鸿门至霸上的距离:“项王军在鸿门下, 沛公军在霸上, 相去四十里。”这里说的是大道的路程, 那么刘邦他们所走的小路的距离呢?“从郦山下, 道芷阳间行”, “从此道至吾军, 不过二十里耳”。我们再来计算一下刘邦等所走这二十里路所需的大体时间。作为长度单位的“里”, 其实际长度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是有差异的。那么刘邦、项羽所生活的汉代“里”是多长距离呢?查王力《古代汉语》常用字中的“里”的意思是“量地单位, 上古以三百步为一里”。我们知道“上古”包括汉代以前的历史。而当时是以六尺为一步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 六尺为步。”) , 这里的步是双脚各迈动一次, 相当于当时的六尺。而当时的一尺又相当于现在的零点八尺左右, 这样古时的一步就相当于现在的五尺左右了。以今天的步量法, 一般都以一步为零点八五米 (单脚迈一次) , 若按古时双脚各迈一次那就有五尺多。可见, 古时的三百步就相当于现在的四百五十米至五百米, 以四百五十米算, 那么鸿门到霸上的二十里至少相等于现在的十八里。这样长的路程, 如果乘时速三十公里的汽车则需近二十分钟的时间。而当时刘邦等人是一人骑马, 四人步行, 又是崎岖山路。就算四人能跟得上马, 至少也得三十分钟方能到达, 况且当时他们所行走的路又是崎岖不平, 蜿蜒爬行, 树木丛生的山路。这样就有个地方经不住推敲了。

刘邦是在饮宴未散之时出逃的, 那么在这次饮宴的间隙, 刘邦能脱身近三十分钟, 这与当时项羽安排这场宴会的意图能吻合吗?刘邦脱身这么长的时间, 项羽能佯装不知吗?而且项羽能这样佯装吗?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再者, 古时是很讲究礼节的, 主客间行动要打招呼。而刘邦在宴饮中途不过是“如厕”。就一般情况而言需十分钟, 十五分钟总够了吧。然而, 作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勇夫, 性子暴躁的项羽能在那里“恭候”那么长时间吗?绝对不可能。事实上, 在“沛公出时”项王曾“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陈平后来是刘邦的谋士, 那毕竟是后来之事, 当时仍作为项羽都尉的陈平这一“召”就没有后文, 这岂不是一大失误?就算陈平靠不住, 项羽怎不再使人召之?再说项羽身边还有一位足智多谋, 料事如神, 念念不忘杀掉刘邦的范增, 可想而知他是绝不会被愚弄这么长时间的, 他完全可以劝告项羽借此机会追杀刘邦, 也可以自己派人追杀, 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 却像一个呆子一样被愚弄长达三十分钟, 这岂不费解?再者刘邦是在项羽的军营里饮宴, 而军营的岗哨是非常严密的, 况且项羽要除掉刘邦不会不事先做好安排吧, 岂能容刘邦等如出无人之境呢?

对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 篇5

探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探索方式,是今后进一步创新的基础,也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反思课堂教学,我感觉尽管我们的老师都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尽管我们的教研部门、学校都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情况列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但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误区有:

1、探究学习的层次及深度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预习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克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预习从现在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如:预习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猜想、设计、结论等,就不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就不能开动脑筋形成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更不用说自主的设计、实施了,归根到底还是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设计的问题死板,不具有开放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把“对话”变成“问答”。

2、有些问题,学生根本无需合作就能单独解决,却费时费力让学生合作思考,耽误时间,只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

3、有的合作学习,内容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性安排,致使合作学习接触不到问题的核心。

4、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督促、检查,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课堂失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教师成为了一个旁观者,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英语有效课堂的一点思考 篇6

关键词:学习兴趣 课堂节奏 学习效果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需要运合理的教学方法。学习兴趣和教学方法都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探索、培养、建立、调整并完善起来的,因此英语教学需要师生间的磨合、交流、配合与默契,运用视听资料让文化融合在语言学习中,通过综合衡量科学评价英语课堂的有效程度。

一、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每个班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别学生的特点。

二是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不遗忘落后生。优秀生可以带动几个要好的同伴,落后生也能发展自己的群体。采取什么方法来扬长避短?这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经验。

三是语言的载体是文化。没有文化学习的语言课堂是乏味的。教师要用文化背景知识为课堂润色,所以平时教师要多学习、看新闻、赏电影、读杂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教学实践水平是关键的,更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所不可缺少的。

四是听取学生的反馈,特别是要针对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组织文化知识拓展。要能够对任何一个话题展开介绍、讨论,这对于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但其效果绝佳。共同的语言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能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一是用一首英文歌曲、一段视频录像,或一段名人演讲,往往能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兴趣。例如有些学生经常听Lady Gaga的歌,却以为Lady Gaga是人名,这时老师告诉学生Lady是夫人的意思,Gaga是人名,这样记忆的单词有文化背景做载体,印象自然深刻。

二是运用好莱坞大片的场面和故事情节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其中的英文对白是原汁原味的。播放电影,学生至少要看三遍,第一遍看故事,第二遍学英语,第三遍是欣赏。之后要让学生写出观后感和印象深刻的英文对白。如反应苏格兰人们反抗英格兰暴力统治的电影《勇敢的心》不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素材,其故事的教育意义也包含着热爱家人、忠诚国家、追求自由和完善自我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电影体现主人公华莱士追求“自由”,而“自由”正是美国人的第一价值观,这对于理解美国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让语言学习、文化熏陶和素质培养在电影赏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烙印在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是这堂课的精髓。

三、合理把握课堂节奏,穿插兴趣话题

1.穿插即兴话题

学生很难保持45分钟的精力高度集中和大脑高速运转,走神、窃窃私语甚至厌烦是难以避免的。对此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将课程当中涉及的某一方面拓展开来,有利于把握好整堂课教学效果。例如,某一单元涉及英国,就此可以介绍它所包含的四个部分,即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它们之间的关系、历史、风土人情以及现在的时事新闻等都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的图片也能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既是知识的拓展学习,也是紧张中的小憩。之后,转入本课正题,其效果要比满堂灌好得多。

2.给学生自学的机会

如果整堂课从头讲到尾,教师累,学生也乏。教师用一定的书面练习,使课堂节奏变缓,使课堂气氛由动逐步转为静,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有效缓冲,以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复习。

现在手机能上网,如果学生上课摆弄手机,教师不要盲目禁止。对于某一知识点,学生上网百度一下甚至不亚于教师的讲解。有时学生难免用手机做一些和上课无关的事,对此教师要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心态去面对,敢于给学生这样的许可,智于因势利导。

四、正确理解学习效果,运用科学的考评方法

用掌握多少语法、记住多少单词评价学生,这既不符合技校学生的实际,也不符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很多初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实际上连小学生的水平也达不到,这是绝大多数技校学生的实际。而且英语水平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几乎看不出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学生既学不会,也不重视。对此,我们不妨换一种办法,学习单词可以用金山词霸或者用有道词典在线查询,而阅读理解则是要求学生能使用电子字典阅读。评价方法不采用单一的听写或测验衡量学习效果,而采用更实用的检验办法,进行科学的考评。

英语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兴趣,不要逾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不能抛开文化单讲语言。教师要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时代背景的内容,紧跟当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英语课堂教学自然会呈现出新的内涵与生机。

关于移动校园的一点思考 篇7

关键词:移动;微信;信息化;项目建设;高校

中图分类号: G4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B)-00

1高校移动校园现状

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到来,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移动校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获得大量用户认可的同时,也让我们信息化建设者尝尽了过程中的艰辛:安全问题、应用分散、不易管理、粘度差等问题一触即发。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是我们一直需要寻求的方案。

为了更好的开展移动校园项目,寻求项目建设的理论支撑,我们做了大量的用户调研工作,了解用户真正想要什么,以及在学习、生活上的真实痛点,并将现状总结如下:

1.1 基本不用

学校提供了很多手机端应用功能,但是与用户(特别是学生用户)的关联度不大,对于各个板块给学生带来的价值点认识不清晰。

1.2 不易用

因为应用实现技术手段、团队力量的不足,导致整个应用体验不良好,如:大量通知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无主动提醒机制,更多通过被动查询获取,错失很多关键信息。

1.3 不人性

围绕校内社交需求未被有效满足,无法很好地认识其他校内用户,无法扩展校内接触人脉。

无反馈

有冤无处诉,有需求无处提,很多用户的日常学习、生活需求无法被校方知晓;对于信息化应用的抱怨也无反馈渠道,导致越来越不愿意使用这些应用。

2南京理工大学项目介绍

微信作为当前最火爆的的手机通信软件之一,凭借其支持发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富媒体,并且支持群聊、仅消耗少量流量、适用于大部分智能手机等优势,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沟通方式。

微信公众账号是微信面向政府、媒体、企业、名人等机构推出的合作推广业务。在这里可以通过微信渠道将品牌推广给数亿的微信用户,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提供更多服务[1]。

南京理工大学于2013年开始建设微信项目,完成了微信一期的建设。作为对微信公众平台的一次创新和尝试,也为了全方位、多渠道地方便广大师生员工随时随地反映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和校园环境等的问题、意见和建议[2],我们利用交流平台作为试点项目,结果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交流平台融合了全校54个二级单位,提供发表咨询、建议、投诉的渠道,方便师生交流。截止到2014年为止,已发表1455条数据。以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为例,共有463名师生通过平台反馈,如图1,2。

图1.交流平台类型统计

图2.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身份统计

目前微信关注用户数已突破6500人,且仍在不断递增。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建设工作,增加了历、校园交通、办公电话等公共服务,以此提升用户粘度。登陆微信客户端,搜索添加服务号“南京理工大学”或者微信号“i-njust”,或者直接扫描图3的二维码即可。

图3.微信二维码

3总结与思考

通过对移动校园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对于自己正在进行的微信等移动端项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在实践落地过程中,要面向师生服务视角出发,先找到用户最为迫切的需求、痛点,从“点”突破,在积累口碑基础上,不断以点带面完善移动校园生态。例如现在用户最关心的应用有:一卡通、失物招领、兼职招聘、成绩课表自习室、校园活动等。

第二,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如何构建学校专属的移动校园生态,让更多的人愿意用、喜欢用,是学校们共同关注的:首先,满足“有用”需求;其次,满足“好用”需求;再次,满足“好看、好玩”需求。从我校同学自己开发的“南理工助手”可以看出,即便页面没有任何美化,但是功能便捷高效,仍然可以受到学生的认可。以有用好用为基础,而后增加好看好玩,才能真正吸引用户。

第三,要整合第三方资源,进行数据、权限合理的配置,所有第三方接入的应用都可通过平台进行身份对接、数据获取以及权限审核认证,保证校内数据是经过认证后才被第三方获取,同时能监控第三方用了哪些数据,用在哪些场合,是否恶意使用这些数据,如有恶意使用,平台可直接停止第三方使用、并下架,保证学校数据的安全性。

第四,要真正发挥产品价值,实现产品与运营的完整闭环。通过新闻、公告、门户、官方微博、海报等多种渠道共同进行内容运营,实现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内容运营,最大化地将内容传递到用户中。此外,线下线上的活动也必不可少。比如:开办移动校园文化节,失物招领周、移动校园创新应用大赛等,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移动校园。之前我们建设的很多项目,并不是功能不好,而是宣传不到。很多师生不知道有这个产品,从而没有真正发挥价值。

在移动校园的建设道路上,很多兄弟院校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我们坚信,只要秉持着“服务师生”的理念,真正做到User Generated Content,我们建设的移动校园终将得到师生的认可和喜爱。

参考文献:

[1] 资料来源: 微信公众平台[EB/OL].http://mp.weixin.qq.com.

上一篇:卫生信息中心下一篇:金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