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点思考

2024-06-03

对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点思考(共11篇)

对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1

对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点思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就烟草行业而言,如何深入开展科技创新,走出一条质量提高、价值提升、技术进步、成本节约的内生发展道路?在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要做?都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几天的培训虽然短暂、学习时间有限,但是进一步启发我对纯销区县局目前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发展空间的思考。

目前存在的问题:

1、对科技创新缺乏清晰认识,部分人员认为科技创新是科技部门、科技人员和烟叶技术上的事,与管理、业务部门、与自己无关;尤其是中层人员的不重视会影响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2、存在“为创新而创新”的错误思路,找不到关键的创新点,创新活动的成效不够明显;

3、企业缺乏相应的人才队伍,科技项目实施存在一定难度,目前各单位科研项目组织结构以新进大学生为主要力量,虽然他们有一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也影响了科研项目的开发;

4、缺少中间的监管,存在突击式的申报,结题报告质量难以保障,制度规范不够完善;

5、如何整合科研项目力量,还未能充分发挥县级分公司的作用,县级局的科研项目还没有很好的与市公司的发展思路相结合;

6、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率低。经常是长期研究的创新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与应用,与实际工作脱节,该环节是否纳入科技创新的研究过程一同考核?

7、缺乏专职科研人员,目前的状态是兼职搞科研,常常是本职工作繁重,需利用业余时间才能完成,一定程度影响了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积极探寻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方向、新课题、新途径,充分利用行业体制特点,建立有助于发挥行业整体创新优势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水平。

一是科技分工与协作机制。分工是为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协作的目的是形成创新合力,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资源开放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共享和转化。二是自主研发与对外开放机制。自主研发并非单打独斗,企业不可能单凭自身的知识和资源支撑技术持续进步,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广泛借助外部力量,积极拓宽对外合作的途径和范围。

三是营造氛围与完善奖励机制。强化创新认识,深刻意识到创新工作对于整个烟草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每位员工都要树立创新的观念和意识,营造“人人要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创新机制,鼓励烟草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上积极探索,多出成果,对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奖励。

四是科研投入与人才培养机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在烟草行业,应怎样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要着眼可持续发展,建立科研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加快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创新人才绩效评价机制,推动全员创新,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对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2

能忍受挫折的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完整与心理的平衡,这是青少年适应能力良好和心理健康的标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在生活经验中认识并体验到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不应逃避应该面对现实,并在可能的范围内予以克服。因此,对青少年朋友来说,不仅要知道什么是挫折,认识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正确地对待挫折,寻求并掌握应对挫折的有效策略。因此,对青年朋友来说,不仅要知道什么是挫折?为什么青少年要进行挫折教育?认识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正确地对待挫折,寻求并掌握应对挫折的有效策略。职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必须从青少年挫折教育发展状态出发,另一方面应以培养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为重点,充分认识受挫折能力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加强挫折教育

在我国,青少年挫折教育非常缺失,造成了许多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偏低,承受挫折能力很差,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关方面的调查和案例可以证实这一点。2002年8月,浙江省某学校学生高斌感到学习压力大,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轻生的想法先后六次采用跳海、服用安眠药等方式自杀被校方休学一年在家休养。2004年4月,重庆实验学校学生丁亭,因受不了老师的严厉指责和批评而跳楼自杀……无数学生因为承受不了挫折,选择了犯罪、自杀;因为面临难题不能解决给自己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给竞争日趋激烈的学校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受挫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青少年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二)培养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必须加强挫折教育

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不仅是现代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已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对青少年的挫折教育。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受挫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无法独立解决时,不能沉着冷静地思考问题和克服困难,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的对策,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埋怨和畏难等负性情绪,对挫折进行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所造成的后果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受挫能力的培养,而挫折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需要挫折教育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阶段是个“多事之秋”,在此阶段的人们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青少年自身生长发育趋向成熟,加剧了心理的变化;青少年成人感增强,心理出现了闭锁性的特点;学校、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高要求,使尚未步入社会生活的青少年面临激烈的竞争。这些都会导致缺乏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的青少年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消除,轻则出现偏执、逆反、冷漠,产生孤独感、挫败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产生自弃、逃避和破坏等极端行为。

二、面对青少年受挫后的心理应采取的基本对策

1)改变情绪法。挫折本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不是大坎坷,就是小曲折,现在没有遇到,将来必定会碰到,对此,我们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理智地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既然谁都会遭遇挫折,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那么,挫折也就没有什么可怕,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相反一旦“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反倒会使我们受到锻炼、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清醒、更加实事求是、更加坚强起来。即通过改变孩子受挫的情绪,来改变态度和心情,寻找分析自己没有受挫感的方面,即找出自己的优势点,树立自信,改变悲观消极的情绪,进而转变态度及行为。

2)倾诉法。倾诉法也叫精神释放法,即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老师或家长倾诉,让青少年自由地表达情感,抒发抱怨,甚至在师爱或父母爱抚下痛哭一场,从而冷静下来,恢复理智。受挫后如果将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机体的正常机能,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渐转化出去。如果教师或家长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对青少年的失衡心理给以适当抚慰,受挫者会在一番倾诉之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遇到挫折而产生了不良的情绪,采取适当的、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对不良情绪千万不要让它长期积压在内心,可以采用倾诉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常言说的好:“一个快乐由两人分享,就变成两个快乐;一个痛苦由两个人分担,就变成半个痛苦。”

3)优势比较法。优势比较法要求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受挫后有时难于找到适当的倾诉对象以诉衷肠,便需要自己设法平衡心理。通过挫折程度比较,将自己失控的情绪逐渐转化为平心静气。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就应该是“一不怕,二分析”,所谓“分析”就是认真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所在,找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在什么地方跌倒,就从什么地方爬起来”,决不能自暴自弃,一蹶不振。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要全面、深刻、具体地分析,客观地审查和处理问题,寻找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尽可能地消除和切断挫折源,以迅速摆脱遭受挫折时的心理震惊或减弱消极的心理反应,取得心理平衡。

4)成功体验法。如果青少年长期在学习等方面屡遭失败,教师和家长应该设法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成功,改变其受挫心理和自卑感,产生成功欲和胜任感。帮助孩子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激发和推动青少年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须的行动,从而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在人生的道路上,当较低的目标受挫折无法达到时,可以选取另一种可能成功、有社会价值的目标来代替,借此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自信,减轻挫折造成的痛苦,这也是应付挫折的一种积极方法。

对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3

一、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促使企业党建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传统的党建方式、僵化的党建观念已禁锢了党建工作的发展。在“谋发展”的势头下,这些因素都会制约工作的实质性开展。所以,在新时期下,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遇到瓶颈,缺乏健康而积极的发展势头。

企业基层党建工是企业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从当前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现状分析,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企业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从而进一步加快了企业的迅猛发展,而这正是由于基层党建工作建设对企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在有些企业发展中,完全忽略了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必要性,甚至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根本没有设立党组织机构,所以,此问题急需进一步去解决。

(二)思想观念陈旧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迅猛发展,逐渐使企业变得更加完善。在新形势下,怎样充分发挥出党组织的作用,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尚且未得到及时调整与适应,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企业思想观念层面。正是由于企业管理人员思想观念滞后,不能更好适应新时代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这便直接影响了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团队凝聚力不强

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在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墨守陈规,凡事都根据一般性组织管理制度开展工作的,导致企业党组织建设缺乏活力以及创新思维;而有些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偏离重心,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企业经营生产和管理当中,但对于企业宣传的党的方针路线、企业监管等工作不够重视,无法完全发挥出党的政治领导作用。

二、新时期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党建工作认识不足

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企业基层一些领导干部没有树立“越是发展经济,越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的思想,而是片面地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一是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的,党建工作是软的,我们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增收创效来进行,只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不断做大,企业就可以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因而将党组织视为“附设”,把党建工作摆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二是认为党建工作是务虚的,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发挥不了实际作用,不抓党建工作照样可以发展企业经济,因而将党组织视为“多余”,党组织服务企业经济建设,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有些支部书记一直存在怕越权、越位的顾虑,从而使基层党组织长期处于被动应付、顺其自然的境地。这些错误倾向在相当程度上干扰和阻碍了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从思想认识上为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设置了障碍。

(二)管理和运行机制缺乏创新

随着形势的发展,基层党建的一些制度建设难以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在管理机制上,企业党建工作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操作程序、方法和手段。在运行机制中党的工作与业务管理工作相分离,在具体工作中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分离。基层党建活动仍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现象,无法真正融入科研、生产、经营等中心工作。

(三)党建工作力量薄弱

基层党务人员虽然名义上是专职人员,但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党建工作上,对党务知识缺少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于围绕生产经营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找不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从而直接影响党建工作与科研、生产、经营等中心工作相互渗透的程度。另外,由于过多的强调经营创收的重要性,与从事科研生产经营工作的人员相比,党务人员没有光荣感和成就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造成党务工作者队伍不稳、后继乏人,存在“断层”现象。

三、创新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探讨

(一)创新基层“四好”领导班子建设

应当切实的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全方位的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工作,同时结合不同专业、年龄、经历等特点,配齐配全基层班子,按照宜专则专、宜兼则兼的原则,配备基层党支部书记。另外,要通过完善创建机制,创新创建手段,丰富创建内容,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二)创新基层党建考核工作新模式

企业应当进一步完善基层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度,基层行政领导还要注意兼管党群工作,党支部书记要全面做好行政工作,把领导干部塑造成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经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党建目标管理,筑牢基层党建基础,建立《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坚持“一年一主题,一季一活动,一月一考评”,把支部工作成效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增强目标管理的约束力,加强考核且落实奖惩,不断的促使广大党员承担好、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以此使党建工作规范有序的得以开展。

(三)创新创建“学习型”组织

通过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建立科学完善的学习考核制度,把学习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考核评价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坚持每周一次员工政治学习制度,通过采取组织专题学习研讨、规定阅读书目、组织集中学习、抽查读书笔记、考核学习成效等方式,提高基层员工的学习力,全面提升基层员工整体素质。推广全员读书活动,培养全员崇尚读书、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使员工在学习中进步、企业在学习中发展。

(四)创新党员的发展及管理

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发展党员。一要重点在基层生产一线发展党员,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注重吸收基层生产一线员工、班组长、技术能手等业务骨干入党,努力把符合条件的骨干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二要把发展党员和党员分布调整工作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无党员班组问题。三要严格按照党章和发展党员实施细则开展工作,重视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培养考察和转正工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动态管理和培训,不断优化党员后备队伍素质。以“争当知识型党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党员素质和能力,引导广大党员在维护大局、攻坚啃硬和创新创效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创新党建带动工团建设新思路

根据基层生产经营实际,及时成立基层工会组织,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弘扬“忠诚企业、担当责任”的主旋律,积极开展立功创模竞赛,深入开展基层员工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和劳动竞赛活动;深化“关爱工程”,完善“职工书屋”、“职工健身房”建设,搞好小型文体器材的配置,建立重大疾病、特困员工档案,持续开展扶贫帮困和送温暖活动;扎实做好党建带团建工作,建立健全团组织,要突出抓好“团员意识教育”,深化青年创新创效、青年安全环保、青年志愿者行动等“青字号”品牌活动,开展“创业、创新”、“青年争先”等主题活动,不断拓宽青年成长成才空间,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四、结束语

对管理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4

市场部邹炬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管理。现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投资公司,在考虑投资策划时,最主要的是看这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管理水平,一个企业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企业的成败。

如何看待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水品,除了具备人们通常所说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外,工作能力强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看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其制定计划的能力;看其控制能力(主要是指控制事态走向的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看其影响力及个人魅力。

比如:一个好的管理者,他能够分清事物的主次,知道哪些事该先做,哪些事该后做,那些问题该先解决,哪些问题该后解决,知道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一个好的管理者,他能够制定出详尽的工作计划,知道把所做的工作分为几个阶段,知道每一阶段该做什么,每一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此外,一个好的管理者,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或紧急事态时,他能够冷静思考,审时度势,及时、果断指定出正确的应急措施,控制事态向好的方面发展,抑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同时,一个好的管理者,不能在什么情况下(如在遇到不同意见、不公遭遇、与人争执时),都要控制好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要胸怀坦荡,有宽阔、包容的心态。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企业的策划,明确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并制定发展规划,确定企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计划。根据这个目标,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明确本部门在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状态。其次,作为管理者要做好榜样,起好带头作用,依靠自己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知识及自身良好工作的特色来感染、影响他人,带动团体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使公司向着良好的轨迹发展。作为部门负责人,既要承担事务性工作,还要承担本部们的管理工作。他们既要上情下达,也要贯彻落实和实施,因此手里的事情很多。如何贯彻实施好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就得先对手里的事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工作重点,分出工

作的主次,进行计划安排,作出科学的工作计划,使本部门的工作有条不紊,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完成。同时,做为部门负责人,应当以身作则,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任何事要身先士卒,做出榜样,比如,该自己动手写作的文稿,不能都让部门员工代为劳作,这样既是对部门员工的知识和写作技能变相剽窃,也不利于部门负责人自身的锻炼和发展。只有自己动手写作,同时也要求部门员工养成书写的习惯,交一些写作任务给他们去完成,从而带动部门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

当然,仅仅这样的工作状态是做得不够的。我们的企业管理和部门工作要更好的发展,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学习外面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我所用,使本部门的管理和工作效率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对高校就业工作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篇5

对高校就业工作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作者:杨平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1期

摘 要: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就业工作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质量人才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探讨了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全员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c)-0248-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几乎与经济同步快速发展。从1999年国家调整招生政策,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至2009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已超过28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美国用了30年,而我国仅用了1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在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加,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可用人才。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严峻的就业形势,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相继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等多部委也相继颁布配套文件30多个,因为就业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计和民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工作重点,要求统一思想,在制定本地区、本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新的形势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对待,并积极探索就业工作新的模式。

1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1.1 毕业生数量庞大

2008年高校毕业生559万,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2010年,630万,毕业生总数逐年增加,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相比社会提供的岗位增长快得多;同时,往届毕业生和再就业群体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形成冲击。

1.2 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突出

结构性矛盾造成人才需求与人才浪费并存;岗位技能要求与学生拥有技能的矛盾突出,学校不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综合素质下降,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越来越缺乏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精神了。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自身定位偏颇。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的确对就业造成了压力,但我们拂去客观表象,不可否认,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培养和教育不能跟上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的要求了。所以,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比发达国家平均值低42%,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支撑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我们却面临着,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可每每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而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却无业可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稳定因素。

所以,大学生就业是高校的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大学生教育、培养和服务的全过程,需要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努力。只有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放在首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2提升培养质量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正致力解决也必须解决的重之又重的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质量与需求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急需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新的矛盾和问题也引起中央领导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从2007年1、2号文件的相继出台,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面对新问题和新的形势,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如何在新的环境下不断地改变、创新,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3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的必由之路

3.1 深化教育观念

谈及人才培养,往往关注最多的是课程的如何安排和分配,而忽略了大学的使命之一,是要培养青年一代的“精神成人”,是要把青年学子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大学不同于其他经济组织,三大功能之的培养合格人才的育人功能必须放在重要地位。所以,大学的根本任务要为国家培养有实践创新能力、有高度责任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而且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道德素质。所以,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在新形势下,大学教育在这方面的命任重而道远。

3.2 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

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统一要求,使不同院校、不同生源的学生,在按照相同的模式培养,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不同院校、不同生源结构的学校,要确立好自己的培养目标,而这种目标,必须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必须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相统一,必须与毕业生的就业实际相符合。只有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和完善,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的优化,为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等明确方向,奠定基础。

3.3 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更新、整合、优化和重组。更新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删繁去旧,增加新的理论和高新技术。重组和整合相关课程,把原有的几门课程重新组合成一门新课,避免内容重复,减少课时压力,提升课程的层次和水平。对不同专业,形成系列化的有层次的课程体系,使四年不断线。

3.4 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要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积极探索互动式、开放式、案例式、现场教学等新的形式。考试方式要大胆改革,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学到、掌握、学会应用知识为目标。

3.5 推进学习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能力是决定因素,面对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低、学习积极性差等现状,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要加大新生的专业教育,做好导学工作。建议成立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开设学习指导课程,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通过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将学习指导、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指导相融合;将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

3.6 利用二课堂的科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和就业竞争力

尤其作为工科类院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水平。通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极大地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4“全员就业”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保证

4.1 一把手工程促进“全员”机制

各学校党政一把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重视就业工作,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负责的就业工作机制。做到学校领导统筹全局,就业指导中心具体牵头,相关部门通力配合,二级学院、各专业、各班级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一把手”工程的有效实施,为全面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4.2 全员参与,各负其责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库并及时发布;组织好校园宣传招聘活动;为学生开设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求职技巧,做好就业政策的咨询与指导等服务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相关人员需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建立起乐于学习、热爱生活、享受工作的良好心态。教师要积极参加专业性的进修、培训,加强对就业案例的收集。同时,建议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把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内容。

高校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建立起以就业工作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彻底摒弃毕业生就业工作仅仅是学生工作办公室的任务;另一方面在专业课教学和实践环节,要注意渗透就业指导思想,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要把就业意识渗透在对学生平时的工作和服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职业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联系,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学生的行为规范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离开校门的时候,就能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观,使学生在就业、择业中有正确的思想和方向。

4.3 强化校企合作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校友作用。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是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的关键。学院一方面要广泛联络校友、走访用人单位,加强与行业的联系,积极寻找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与校友的联络,为进一步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老师,努力开拓通用专业的就业渠道,挖掘就业信息。对主动上门联系的单位,热情接待,服务周到,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毕业生。

4.4 把就业工作贯穿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就业工作不应该等到大学生到了四年级才去关注的事情,而应贯穿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一年级,要重点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早做好人生规划,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严肃学风,加强行为教育。二年级,加强专业引导、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三年级,要重点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为考研学生做好研指导,开展创业教育,让学生为自己的将来早做安排,充实自己的就业实力。四年级,重点加强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做好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对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6

一、落实人才工作目标,加强人才教育培养。

考古学的研究越来越向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一些重大的考古学问题的解决无一不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考古学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这就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进行集成创新,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考古人才队伍是取得研究成功的关键。因此要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合理制定人才工作规划,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结构与梯次队伍建设等方面应作出科学安排,既要确立人才工作目标,又要合理地分阶段逐步实施。各考古科研机构应根据“党管人才”的要求,明确由党委(支部)牵头抓人才工作,人事部门具体负责人才管理事宜,建立定期研究人才工作制度,积极为专业人员服务。要针对新《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相关要求,有针对性地抓好考古人员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本着坚持教育为先的原则,从加强人才教育和培养入手,提高人才队伍能力和素质,把建设学习型科研所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要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和进修,在学习时间和学习经费上都予以保证。鼓励专业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以及其他形式的教育学习,并积极安排专业人员参加主管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各类专项培训,必要时可以针对新《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相关要求自行组织考古专业人员的培训。要丰富人才教育资源,征订专业期刊和购进新版专业图书供专业人员充电,要为专业人员配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和摄相机等设备,努力达到业务骨干人手一套。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要组织专业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鼓励专业人员撰写研究论文和参加重要学术会议。要通过和高等院校的考古专业院系进行合作研究等形式来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接触学科前沿,开阔专业人员眼界,同时也查找差距,进一步提高专业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理顺人才成长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1400多名考古领队,每年参加田野考古发掘的有700—800人,与考古领队相比,专职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即便如此,多年以来,各级地方考古研究机构一直承担繁重的基建考古任务,不能保证获取考古资料的有效性,同时也限制了考古学的深入发展,从而导致科研工作相对滞后。因此,加强考古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及时更新考古领队和考古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更多有竞争力的考古人才,是各级考古科研机构极为迫切的现实任务。

在人才队伍成长过程中,各级考古科研机构要切实创造各种便利条件为人才成长创造空间。一是要积极争取科研经费,大力支持申请课题。通过多种渠道为专业人员争取科研经费,并为他们出谋划策,可以采取自主申报、联合申报、跨单位或跨学科合作等方式申请各级课题。二是要鼓励参加学术会议,加强综合能力培训。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需要有广泛的学术交流,以汲取学术界最新成果,弥补自身不足,同时也将自身研究成果加以推广,从而进一步推进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科研所各项工作的跨越发展。三是要减轻常规工作压力,及时申报奖项荣誉。人才培养经常会遇到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单位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造性研究,从而影响其发展;二是取得的成果、成绩得不到相应的认同和表彰,时间长了会打击积极性。笔者认为要从这两方面考虑,首先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尽可能地减少常规和事务性的工作;其次要打破平均主义,所申报的奖项、荣誉不搞轮流。历史经验表明,这两方面的工作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都能起到十分有利的作用。

三、拓展人才队伍空间,推进事业跨越发展

目前我国从事考古研究的人员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学术背景。多数是理工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在考古的实际工作中学习考古学的知识;另有少数人员是科班考古出身,从事考古工作某个专门领域的研究。这两类人基本上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因为他们或者在自然科学的某个领域、或者在考古学科接受过正规的培养,他们至少在某个学科领域的底蕴较厚,而且有志于从事考古工作的研究。

据此,国家应加大对本科生、研究生的资助,吸引学生致力于考古学研究。增加高等学校考古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在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这些建设,力争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热爱考古事业、有国家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各级考古科研机构要认真研究人才成长规律,侧重打造一个相互衔接的包括考古学各研究方向的人才资助和培养链。应根据当前和各机构考古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遵循人才成长客观规律,设计有效措施,加大对真正愿意从事考古学研究的人才培养力度。适当加大自由申请课题资助数量并对青年承担课题者有一定倾斜,帮助有志于从事考古学研究的青年人才的成长。

随着文物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部分考古科研机构限于编制原因,人才紧缺可能会严重制约单位发展,有些科研所可能不得不临时聘用一些院样毕业生来维持正常工作开展。但临时聘用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理顺机制才能根本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当前事业单位正处在改革阶段,各级领导都应以极大的勇气和责任感,切实了解增加人员的有关政策和程序,科学、合理地找出了破解的办法。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暂时在编制内无法解决的,可以结合相关考古项目或科研课题采取长期合同聘用的办法,工作和生活待遇可以参照同等条件的在职人员进行安排。同时,要根据工作需要,依据公开、公正、竞争的原则,引进和培养急需的考古专业人才,进一步拓展人才队伍发展空间,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告诉我们,人才的成长需要合理的机制和良好的环境。要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加强年度考核、实行科研成果和业绩公示等办法,增强考核透明度,强化竞争意识,促进专业人员多出成果。要认真落实党的人才培养政策,积极宣传人才队伍的先进典型,争取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相信随着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深入,各考古科研机构将再次迎来人才队伍建设的大发展、大突破,为文化为文物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总结: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当前考古工作面临的人才短板问题,总结了在新形势下做好考古人才队伍培养的目标、机制,提出了解决人才队伍紧缺现状的办法。在文中作者为考古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发展提出了较好建议。相信通过卓有成交的工作,可有效缓解新形势下考古工作面临的人才短板。

参考文献:

对自学考试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7

一、积极迎接挑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 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不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加速推进,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使就业岗位变动频率增加, 转岗就业培训等继续教育需求日益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更加注重提高生活质量, 学习各种知识的愿望越来越高,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学考试可以有效地满足社会各方面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的需求。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各类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这将给自学考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据了解, 自学考试近年来在全国发展都有些迟缓的情况下, 但在沿海及内地一些发达的大中城市发展还是相当好的, 这就说明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逼得人要不断学习, 要终身学习, 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这种状况在近两年报考中已有体现:第二学历的报名人数增多, 如党政机关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在职工作人员中报考法律专业 (其本身并不是政法机关的工作人员) 的人数也在增加。

二、重视和加强各种非学历证书考试工作的开展

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和终身教育的发展, 带来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形态和格局。自学考试不应该仅仅单一地局限在学历考试的范围, 应根据形势发展需要, 坚持与时俱进, 深入探索自学考试新的发展领域, 考试功能。随着我国加入WTO, 社会对人才要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自学考试要特别关注、不断加强与各行业和部门的合作, 探索新形势下合作发展的新机制, 积极培育自学考试发展新的增长点。在继续做好学历考试工作的同时, 加大开展非学历考试工作的力度。我区现开设的非学历证书考试即社会化考试有全国公共英语考试、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

三、面向农村

我区地处偏僻, 农村及牧区人口众多, 教育资料 (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料) 相对匮乏, 加上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了农村高学历人才的极度匮乏。通过自学考试给农技人员等乡村基层工作者等提供了一个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空间。

四、规范管理

质量是自学考试的生命线。没有了质量和信誉, 自学考试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坚持抓好考试组织工作, 狠抓考风考纪管理, 健全制度, 严肃纪律, 规范考试组织, 加强监考人员培训和考点建设, 严格筛选考点, 对考点进行评估考核, 确保自学考试质量。

我区目前自学考试的发展现状及每次考试提出了四点意见。指:自学考试已从单一的学历考试发展成为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多功能的教育考试制度, 成为新疆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 自学考试以发展为主题, 以质量为核心, 积极发展本、专科学历教育, 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 并积极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等项证书考试, 受到好评, 对自学考试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满意的。对以后考试工作再次强调:一、加强领导, 确保考试工作万无一失。二、要认真做好安全保密工作。三、严格考风考纪管理。四、加强考试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保证考试顺利进行。

考试是人员高度聚集的一项活动, 关系到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我们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 一定要把考试的每一环节安排周密, 保证组考工作顺利进行。

我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工具;人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5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还要关注学生情感认知的培养,以便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技能提升。

一、运用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于语文繁杂的知识体系颇为烦恼,加上语文学习见效慢,不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语文科目的特性入手,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是一项基础学科,是一项工具学科。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运用。进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重视语文学习。

例如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另外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如果连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都不具备,那么是无法进行其他科目知识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认识,让学生能够树立长远的发展理念,静下心来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

二、运用好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重学生情感认知的教育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对于学生情感认识、个性品德的培养。即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人文情怀,通过这些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人文性其实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于人文知识的有效渗透,以便能够提升教学的深度,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认识技能。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同时对于学生的情感发展意义重大,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例如我们要运用语文科目的人文特点培养健康的品德与人格:中学时期正处于学生各项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语文作为一项主课对于学生的影响重大,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运用语文教学中的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去感悟作者的情怀、体会文章人物的情感,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

另外教师也要注重学生学生审美情趣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养成科学的审美观与认知观。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在。例如古诗词中的意象美、散文中的语言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此外教师也要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取向,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界就很重视人文教育。孟子说:“教人从善,谓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都是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例如《归去来兮辞》中流露的隐士情怀、自由主义,《滕王阁序》中透漏的少年壮志,阔达胸襟,《逍遥游》中的由小见大、天人合一,《陈情表》中的忠孝抉择、亲情流露,这些对于学生的情感认知养成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三、引导学生综合学习,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协调发展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教育的最终归宿。语文作为一项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影响深远。“新课标”小组组长宗祺教授对此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就语文课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道理很简单,我们在使用语文工具性这一点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能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如“穿衣”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来的蔽体、御寒上升为一种装饰。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种升华、求美。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便无从谈起,离开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一面便会显得晦涩,干瘪,所以我们在谈语文课程时二者不可偏废。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取基础知识,提升认知能力,也要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情感认知层次的升华,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才能够算是真实意义上的发挥了语文课程的全部价值。

对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 篇9

探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探索方式,是今后进一步创新的基础,也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反思课堂教学,我感觉尽管我们的老师都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尽管我们的教研部门、学校都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情况列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但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误区有:

1、探究学习的层次及深度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预习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克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预习从现在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如:预习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猜想、设计、结论等,就不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就不能开动脑筋形成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更不用说自主的设计、实施了,归根到底还是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设计的问题死板,不具有开放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把“对话”变成“问答”。

2、有些问题,学生根本无需合作就能单独解决,却费时费力让学生合作思考,耽误时间,只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

3、有的合作学习,内容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性安排,致使合作学习接触不到问题的核心。

4、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督促、检查,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课堂失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教师成为了一个旁观者,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青年干部成长的一点思考 篇10

·周德睿

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事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事关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重视青年干部、关心爱护青年干部,就是尊重自然法则、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历史和未来。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干部的成长,对青年干部寄予了深切的期望。青年干部要健康成长,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以理想指路

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觉得谈理想、谈立志太过虚空,觉得什么理想、什么前途都是假的。有些同志甚至讲:“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我觉得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应该有理想。人生的关键之处就那么几步,树立远大的理想,是每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理想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支柱。理想就是目标,就是方向,就是品格,就是照亮人生方向的航灯。人生不如意事常有,每个人都有不顺心的事,都会有不如意的事,都会有失败和挫折,任何时候都必须按照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志向扎扎实实地去工作、去奋斗,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要早立志。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理想,就什么样的行为。如果要学有所成,将来能成大器的话,就要发奋学习,提高本领,厚积薄发,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大事难事看担当”。如果没有这个本事的话,一旦有机会让你挑重担,而你却担当不起,就会失去机会。因此,早立志显得尤为重要。二要立大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志向应该与国家、民族、社会同步。要立志做大事,不能立志做大官。大事和小事,大官和小官,也具有辩证关系。什么是大事?凡是关系到老百姓的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小事就是个人的事、家庭的事。大官不一定能做大事,小官也不一定不能成大事。人民群众认可的好官,再小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官”。做大事不一定是大官,小官也可干大事。做官有限,事业无限。青年干部一定要立志做大事,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平凡不等于平庸,有一些人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就是做不出政绩来,有些同志却在很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三要立实志。不能实现的理想是空想,超越实际的理想是幻想,失去理智的理想是妄想。理想不害人,但不切实际的理想会害人。树立理想要立足于实际,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要承认个体差异,承认有些先天条件无法改变。因此,理想之树,只有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

二、以素质强身

有了远大的理想,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职位提高了不等于能力提高了,地位提高了不等于知识增长了,高票当选了不等于威望提高了。因此,要实现理想,一定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工夫,而且要下苦工夫,要厚积薄发。强化素质,主要是要搞好学习。在农耕经济时代,一个人只要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不需要学数理化,能把四书五经念得朗朗上口,再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就可以走遍天下了;在工业经济时代,每个人只要读十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了;现在不行了,必须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现在,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走出校门,就有很多知识需要更新了。因此,青年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学习放在首位。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根本没把学习当回事,反而把不学习当做一种光荣。在写总结的时候,不好说自己的品性不好,不好说自己的能力不行,不好说自己的性情浮躁,就写有时学习不够,或者说有时学习系统性不强。这些说法是把学习看做可有可无的缺点的一种表现,是不正确的。青年干部一定要重视学习。要真学,能不能假学;要深学,不能浅学;要结合实际学,不能空学;要掌握方法学,不能死学;要持之以恒学,不能散漫地学;要有针对性地学,不能漫无目的地学。要通过学习,着力提高敏锐洞察力、宏观驾驭的能力、善于直辖市的能力、多谋善断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

三、以勤奋成业

“事遇千件,贵在实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要求大家一定要脚踏实地,扎实干事,不能图虚名,不能好虚荣。青年干部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强项,也要认识自己的不足。要会造势,还要会做事。现在我们有些干部,什么都敢说,就是不说理;什么都敢吃,就是不吃亏;什么都敢学,就是不学好。因此,青年干部一定要脱俗,一定要克服陋习。要多读“圣贤”书,少打“关系牌”;多干部分内事,少论他人短;多怜基层苦,少贪杯中酒;多交贫寒友,少结富贵亲;多讲原则性,少提亲友情。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的追求是很庸俗的,他追求什么呢?是追求后台越硬越好,关系越多越好,脑袋越尖越好,嘴巴越油越好,脸皮越厚越好。老百姓心里是有杆秤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干部怎么样、能力水平如何、是不是在干事,大家并不是不清楚。青年干部一定不要只练不唱、不练做功,不能只是把口号喊在嘴上、措施贴在墙上、决心表在会上,利欲挂在心上、精力耗在玩上。

青年干部一定要做勤奋敬业的表率。做什么事,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困难想在前面,把忧患想在前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情都要做最好的打算,更要做最坏的准备。这亲,有些事发生以后,我们才不会惊慌失措,才不会措手不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不断失败的准备,不要做大获成功、捷报频传的准备;要做天有不测风云的准备,不要做每天万事顺意的准备。记得有痊名家讲过:“要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青年干部要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做别人做不好的事,算别人算不清的账。有些事要算大账,算政治账,算法制账。

四、以修身立世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一点思考 篇11

关键词:党组织;现状;问题;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总体概况:皖江地区位于安徽中部,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农村经济相对东部来说,还是担当落后,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外出务工收入,村级党组织建设薄弱。以皖江某村为例,该村共辖18个自然村,33个村民组,1010 户家庭,总人口4225人,耕地面积3991亩,林地面积600亩,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主要生产水稻、油籽等农作物,兼种植荸荠等经济作物,境内石灰石资源丰富,采石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具有一家采石企业和一家水泥厂。

(二)党组织情况:村支部1个,现有两委干部7人(含挂职干部1人),党员137名,党员议事会代表20名,村民代表60名。

二、目前现状

该村党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推行村干部到为民服务大厅集中化办公,实现“一站受理、一点办结”、全面开展“双联系”活动,直接服务联系群众、“定查评”、党员承诺评议、“四议两公开”等项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党员干部素质有了很大地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与当前不相适应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村支委干部、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层次相对普遍偏低,结构不平衡

由于劳务输出、外出求学,村里有文化的、能干的年轻人大都外出上学或务工。村两委干部初始学历只有小学或中学文化,文化知识难以跟上时代要求。全村共有党员137人,40岁及以上党员人数达到74.45%,高中及以上党员人数只有27.01%,充分说明年轻党员、高学历党员的比例过低,支部党员年龄大,知识老化、难以适应新形势新机制的工作发展要求。

(二)村委干部的思想观念陈旧

村级基层党组织在引导农民进行合作经营、联户经营,开展逐户走访、包户帮扶,及时办理反馈群众诉求,帮助群众和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增收致富中的实际问题。村干部由于年龄和视野的狭窄,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畏难情绪严重,工作主动性差,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在工作配合上只希望保证工作不出岔子、村里不出乱子就行了,满足于维持现有状态,不求发展,思想拘泥于传统思维框架,抓农村党建工作靠老经验办事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党建工作没有超前眼光,没有长远打算,工作被动应付,得过且过。

(三)服务意识不够强,服务质量不高

由于村级组织人员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服务意识淡薄,并且待遇偏低,具备条件有时也不愿意干。村级事务的逐年增多,村干部感到他们得到的报酬和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加之现在群众工作难度大,容易得罪人,有时即使是为群众办好事,但也未必能得到承认和理解,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四)组织生活难开展

由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特别是农民工党员因其分散性、流动性,教育管理主要采取“业余、小型、分散”等方式进行。上级要求开展大型活动时,一些党组织在活动阵地、活动时间和活动经费等方面都难以保障。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没有实现全覆盖。缺少强有力的村组织带头人,“能人村支书”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带领党员干部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就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四、几点改进建议

(一)以理论学习培训为手段,打造高素质骨干队伍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切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群众观,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法制观念,使他们由经验型向知识型、智能型、复合型转变,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利用村级两委的换届机会,广泛吸收优秀知识青年和致富能手等高素质人才进入基层党组织。同时,要健全和完善基层干部素质提升机制,探索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基层干部按需培训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二)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改善党员结构

按照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三培养”目标,坚持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严格发展党员程序,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退伍返乡青年为重点对象,重视在优秀青年、优秀妇女、高知识群体和农村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不断改善党员年龄、文化结构。

(三)强化激励监督,解决“有心”做事问题

着眼于稳定队伍,激发农村基层干部活力,必须构建以关爱为导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激励保障机制,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有心”做事、“安心”做事。建立村干部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定基本工资标准,继续推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结构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在区财政下拔标准基础上,各乡镇根据各自财政收入状况,以及村级经济状况、村干部工作绩效考核情况确定,确保村干部收入不低于全县公职最低工资水平。

(四)创新动态管理机制

上一篇:看书和看电脑的方法下一篇:钢材产品购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