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 服务工业兴市

2024-07-25

加强科技创新 服务工业兴市(精选6篇)

加强科技创新 服务工业兴市 篇1

加强科技创新 服务工业兴市 十一五”科技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科技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为鼓励科技创新和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业热情,相继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随州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等文件,为我市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2、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 全市取得科研成果500余项,其中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30项,获省政府科技奖励11项,获市政府科技奖励143项,专利申请量达1125件,获授权466件,其中发明专利201项,比“十五”期间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产品关联度大和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其中申报省以上科技项目130项,对上争取无偿科技经费6300多万元,是“十五”时期的6倍,有5家企业获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十一五”以来,我市基本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市21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成长路线图计划,三环铸造公司等14家企业被确定为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201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6.1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7%。

4、产学研结合体系初步形成。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市政府与在汉13所重点高校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150多家企业与省内外6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取得100余项合作成果;全市12家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8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

今年6月14日,在省委、省政府首次组织的市县科技创新考核中,随州同武汉、襄阳、宜昌、黄石5个地市被授予“2010湖北省科技创新先进市”荣誉称号,广水市、曾都区跻身被表彰的20个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区行列。

“十二五”科技工作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随州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十二五”时期,我市科技工作将以支撑和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转型发展、跨

越发展的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切实为全市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努力实现四大突破:

1、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档升级上实现突破。切实发挥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创新资源集聚和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传统产品高端化。进一步完善多晶硅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链,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及相关电子产品,着力形成有区域特色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

2、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实现突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示范效果明显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主要内

容,引导科技资源向农业产业一线聚集,加快以工业化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优势特色农产品种养技术创新体系、农业源头技术创新体系和农业科技 推广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建设和认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5个,形成粮油、食用菌、畜禽等多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

集群,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培育产值过百亿元龙头企业1家以上,产值过10亿元企业4家以上。

3、构建产学研精深合作模式,在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上实现突破。围绕特色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优化高校和企业科技资源配置,构建深度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建立支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向产业链合作或跨产业合作的模式延伸。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发展到1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发展到50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发展到30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发展到5家以上。引进和造就100名综合素质过硬,创新水平突出,创新带头作用强 的技术创新拔尖人才。

4、积极推进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突破。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需求,以保障民生健康、改善人居环境、发展民生产业为出发点,加快突破一批公益性应用关键技术,建设一批民生科技示范工程。突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节能环保技术开发,推动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转变, 为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科技工作重点

今年是“十二五”发展的起步年,也是随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年。全市科技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我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良好开局。今年全市科

技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30项,争取国家、省科技经费1500万元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认定市级创新平台6家以上,专利申请量突破400件。围绕目标,重点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培育创新主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完善载体功能,放大高新区资源集聚效应;搭建服务平台,着力强化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创新融资模式,推进资本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智力引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进科技管理创新,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 服务工业兴市 篇2

1 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经验

1.1 突出重心, 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嘉兴市以建立健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 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专项行动”为抓手, 调动企业主体;用建设科技大市场, 激活技术市场;紧紧抓住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的契机, 加快科技人才流转;依托科技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做强核心载体,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科技计划体制的导向功能, 凸显科技成效, 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1.2 明确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基层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镇 (街道) 基层科技服务机构, 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基层科技服务队伍, 构建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科技服务信息网络, 形成高效、开放、协作、共赢的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服务统筹体系。力争到2015年底, 实现镇 (街道) 基层科技服务机构全覆盖, 形成创新服务体系富有特色、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创业活力有效激发、科技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不断加快的科技工作新局面。

1.3 健全市、县、镇“一条龙”的科技服务平台

积极探索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改革, 重心下移, 分步推进。平湖、嘉善等县 (市)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先行先试, 全力健全基层科技服务机构, 镇 (街道) 设置基层科技服务机构, 引导科技要素向基层集聚, 激发基层各类创新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明确基层科技服务职能, 各镇 (街道) 的科技服务中心安排专门从事科技工作的在编人员, 业务上接受县 (市、区) 科技局的指导, 科技服务中心的工作纳入科技系统的年度工作考核范畴。

1.4 着力打造基层科技服务队伍

构建基层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做好基层科技服务、推广与协调工作, 增强基层科技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提高科技服务的成效。统筹优化安排, 配齐、配强镇 (街道) 科技工作人员, 真正做到基层科技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各镇 (街道) 综合考虑并设置科技服务岗位, 按照人口规模配备从事科技工作的专职人员2~3人。加强镇 (街道) 科技服务机构与企业的联系, 把各镇 (街道) 科技型企业的科技联络员作为基层科技服务队伍的一部分, 扩充基层科技服务队伍。

2 突破体制瓶颈, 健全基层科技服务体系

当前, 镇 (街道) 科技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很不平衡。科技工作基础较好的镇 (街道) 科技服务开展较为顺利, 而基础薄弱的少数镇 (街道) , 则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2.1 镇街道科技工作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科技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不容易出成效, 造成领导对科技工作只是“口号”重视, 难以排上重要议事日程, 经费不易落实。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平湖市镇街道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已逐步提升, 但科技工作在镇街道目标绩效考核中所占比例偏低, 虽然大多数镇街道组建了科技服务组织, 但作用成效还未真正体现。

2.2 基层科技管理服务机构缺乏, 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 基层科技服务机构尚未建立乡镇街道科技服务中心, 对科技服务人员缺乏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 科技服务人员对应条线较多, 责、权、利不明晰, 街道科技工作人员无法单一地针对科技创新服务开展工作, 存在兼顾多条线工作现象, 精力分散, 导致乡镇街道科技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层科技服务工作的开展。

2.3 镇街道科技服务人员配备相对偏弱

科技工作基层基础比较薄弱, 科技管理服务队伍不稳定。特别是在镇 (街道) 和高新园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 从事专职科技管理服务人员缺乏。多为即将退休或刚入职人员, 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目前镇 (街道) 配备的科技助理绝大多数是兼职的, 由镇 (街道) 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兼顾, 精力较分散, 兼有经信、环保、人力社保等条线工作, 无暇顾及科技服务, 工作难以到位。

2.4 科技成果转化度有待提高

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与社会要求尚有差距。科技同经济的结合度还不够紧密, “两张皮”现象还没有根本性改变。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健全, 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致使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和转化项目不多。同时,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和转型发展遭遇要素短缺制约, 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新产值和增加值总量不够大, 占比不够高, 对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仍未根本改变。

2.5 镇街道科技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为保障科技投入, 平湖市出台了《平湖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明确镇 (街道) 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7%以上。目前, 平湖各镇 (街道) 科技财政投入已逐年增加, 但实际情况离4.7%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真正用于科技工作的经费相对不足。全市虽然已经实现镇 (街道) 科技奖励政策全覆盖, 但仍存在个别镇 (街道) 没有兑现或全部兑现现象, 各镇 (街道) 用于鼓励企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兑现经费占科技投入的比例还不高。

3 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3.1 强化对基层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统一思想, 树立科技强市意识。从战略高度把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工作议事日程,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提出鼓励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基层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强地方各级相关部门对基层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 以科技创新水平较好的镇或街道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实现镇 (街道) 基层科技服务机构全覆盖。各县 (市、区) 主管部门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完善市、县 (市、区) 、乡镇 (街道) 、企业科技服务四级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促进基层科技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模式特色化, 提升科技服务工作效能。

3.2 完善科技服务工作体制

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应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分管领导, 明确职责, 强化落实, 形成合力抓科技的良好氛围。健全科技服务工作网络, 在规模以上企业设科技联络员, 通过镇、村、企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网络, 及时掌握企业、农户等的基本情况和需求。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管理的制度化, 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创新强镇创建和复查工作。加强镇 (街道) 科技工作考核办法的实施, 及时通报工作进度, 深化镇 (街道) 科技工作季度例会制度, 加强落实科技工作报告制度, 完善镇 (街道) 科技培训制度, 进一步落实科技政策镇 (街道) 轮训制度, 探索企业科技联络员业务培训班建设, 提高基层科技服务工作能力。

3.3 加强基层科技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开展镇 (街道) 科技管理指导服务办公室规范化建设。督促各镇 (街道) 设立专门办公场所, 配置必要的办公设备和服务设施。配齐镇 (街道) 科技服务人员, 促进优秀工作人员向科技队伍聚集, 深化重点镇 (街道) 科技专职分管领导的试点工作, 进一步落实科技服务人员的职级化, 完善科技专职管理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实现科技服务队伍的稳定性, 提升科技工作的连贯性, 保障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科技部门要加快制定统一的服务工作制度, 探索科技管理服务示范办公室创建, 把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纳入镇 (街道) 科技工作考核范畴, 。

3.4 加大政府和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积极制定政策, 切实保障基层多元化科技投入。统筹财政资金安排, 推进科技财政投入的法定化。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切实保障镇 (街道) 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加强科技经费的监督管理, 联合财政、审计部门, 探索镇 (街道) 财政科技投入审计工作, 促使科技经费集中向企业、平台、科技示范户倾斜。加强镇 (街道) 科技政策的落实, 鼓励镇 (街道) 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科技发展的政策制度, 并严格政策兑现, 真正体现政策的激励性。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研发投入, 加快科技创新, 形成基层科技服务、推广、管理工作合力,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5 整合社会资源, 拓展科技服务网络

针对中小企业众多,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 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企业研发中心,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提高科技服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 为企业提供各类科技服务。推进镇 (街道) 科技工作标准化建设。鼓励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技术转移、经纪、评估等活动, 加快建立以提供科技信息、咨询评估、成果推广、企业诊断、人才培训和知识产权托管等综合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 整合社会服务资源, 丰富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水平,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为基层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会武.关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高新区, 2011 (12) .

加强科技创新 服务工业兴市 篇3

有序流转农村土地,为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夯实基础。泰兴市大力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氛围,加强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制定完善区域土地流转价格增长机制,土地流转价格与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联动,使土地流转价格始终保持在合理水平。同时,加强对流转后土地使用主体的监管和服务,通过收取合理的保证金、复垦费,政策扶持等方式,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为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注入活力。一是多措并举,提高良种供应质量。强化关键技术控制,提高种子质量;建立质量追溯制度,构建全程种植质量责任体系;实行品种推介,严格品种管理,打击扰乱种子市场秩序的侵权行为。二是强化措施,扩大育供秧面积。通过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提高育供秧水平。三是项目带动,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四是搭建平台,促进科技进村入户。通过科技入户、集中培训、科普宣传、专家蹲点及技术人员挂钩等方式,使农业科技及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

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为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搭建平台。泰兴市政府积极协调农经、农业、工商、税务、土地、供电部门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农技服务组织、农技人员、机械植保能手牵头组建粮食生产合作社,开展一体化、全方位服务,大多数合作社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机植保、统一机收割、统一技术指导,部分合作社还实行了粮食统一收购、加工、销售服务。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提供支撑。培育引进科技型、“公司+农户”型、精深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推进粮食规模生产、加工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企业群,培植农业产业化新的增长点;引进先进适用的生产加工设备,改造升级粮食贮藏、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合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和农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优质弱筋小麦、优质稻米等产业为主体的小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增加本级财政投入。2012年,泰兴市财政专项投入粮食生产、小农场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中心建设、秸秆全量还田及综合利用、新型农机具推广、农机购置补贴、商品有机肥配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等专项资金2580万元。

(江苏省泰兴市财政局 蔡协庆 吉学春 李政供稿)

责任编辑:欣闻

加强科技创新 服务工业兴市 篇4

宜宾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光柱

宜宾县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近年来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趋势。但全县工业仍然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对县域经济尚不能发挥支撑作用。要实现“西部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因此,我们应立足现有基础,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增量存量两手抓、近期远期两统筹、夯实基础育新点、集成创新促跨越”的思路,远近结合、虚实两抓、软硬两手、多管齐下,在园区建设、支柱产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和要素保障及服务上狠下功夫,推动宜宾县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一、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发展平台

工业集中区是提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实现集群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要加快发展宜宾县工业经济,必须加快推进向家坝工业集中区建设,为工业提供高水平发展平台。

(一)完善工业集中区建设运行机制。一是完善管理体制。根据实际需要,整合现有机构,成立向家坝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与县城北新区管委会、县招商局合署办公,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为主要负责人,进一步明确职能,配强人员(所有人员不实行挂职、兼职、抽调,一律正式调入、专职工作),具体负责向家坝工业集中区的规划编制与管理、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招商引资、企业入驻服务、运行管理和日常协调工作。其中,城北园、豆坝园、高捷园实行县建县管,孔滩园实行企业建企业管,普安园与双谊园实行乡镇建乡镇管(招商和企业入驻服务可纳入向家坝集中区管委会统一负责)。二是完善经营机制。依托县开源公司,设立宜宾县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工业集中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管理,积极搞好筹资、融资工作,科学经营园区土地资源。探索多种建园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三是完善运行机制。工业集中区实行“封闭式”运行,管委会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全权负责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的相关管理事务,凡管委会决定了的,县上相关主管部门不再审查,只履行盖章手续,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二)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原则,依先城北园、再豆坝园、最后高捷园的顺序,分轻重缓急加快推进。政府的重点是集中力量抓好道路及排污管网、绿化等配套建设,供水、供电、供气和通讯等由相关企业负责建设。当前应重点抓好几项目工作:一是尽快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包括城北园的控详规划、高捷园的地勘和三个园的战略环评。二是成立宜宾县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开展融资工作,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启动资金。三是尽快启动城北新区50米大道、40米大道二期工程,为宜宾纸机厂、粤华工业园、庆丰实业等几个项目进场开工建设创造条件,也为开发经营新区土地、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创造条件。同时,适时启动玉喜路建设,改善新红楼梦酒业项目入口交通条件。四是尽快完成城北园供水管网、天然气管网建设,改善园区条件。五是加强与省委、省政府及省级有关部门的协调,争取将向家坝工业集中区纳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范围,以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上级资金支持。

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育优势支柱产业

要立足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城市规划搬迁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项目招商,推进集成创新,拓展优势产业链,培育壮大机械装备制造、综合能源、酒类食品、特色化工等四个优势产业,形成工业支柱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构建现代制造业基地。要依托惊雷科技,进一步做大金属复合材料及特种容器制造,推进与德阳二重的合作,大力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业;依托天工机械、粤华集团,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制造;依托宜宾纸机厂,大力发展造纸机械制造;依托伊力集团,进一步做大射钉枪、射钉弹制造;要推进制造产业集成创新,大力发展我们优势制造业的上中下游关联产业,拓展制造业产业链条。二是大力发展综合能源产业,构建水电开发和能源基地。要以伊力集团为龙头,抓好横江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争取杨柳滩水电站尽快全部建成投产,正式开工建设大鱼孔、伏龙口电站。要积极做好岷江水电综合开发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岷江水能资源开发,促进水能产业链的延伸。要积极争取向家坝水电站落地电指标,发展高耗能产业,解决移民就业问题。三是大力发展酒类食品产业,构建宜宾第二个白酒基地。要依托红楼梦酒业、吉鑫酒业、川兴酒业,进一步扩大产能,促进白酒工业大扩张;依托重啤宜宾,大力发展啤酒饮料;依托汇宝食品,大力发展猪、兔等肉制品加工业,培育生猪、肉兔产业,提高畜产品附加值,构建西南最大的生猪、肉兔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四是大力发展氯碱化工产业。要积极争取利用横江水能和岷江水能作为自备电源,规划发展以聚氯乙烯、烧碱、水泥等为主的关联性氯碱化工产业。要依托威力化工,促进民爆产业集成扩张。

三、不断壮大现有优势骨干企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要立足于现有优势骨干企业,通过技改扩张、资源整合、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培育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个、50亿元以上企业2个、10亿元以上企业3个、亿元以上企业10个,其中上市企业3个。一是打造伊力能源和化工集团,目标是五年达到年产值50亿,十年达到200亿。重点是以横江水能资源和岷江水能资源开发电源为支撑,发展以100万吨聚氯乙烯、85万吨烧碱、220万吨水泥为主,配套160万吨CaC的氯碱化工产业。力争五年内实现上市。氯碱化工项目还处于规划争取阶段,但只要项目能够实施,将会对我县的工业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如果氯碱化工项目不能按计划上马,伊力集团凭水电能源开发也有机会实现上市。二是打造惊雷科技集团,目标是五年达到年产值30亿、十年达50亿。重点是进一步做大金属复合材料,并加强与德阳二重和普什重装的合作,大力发展耐高温、耐腐蚀特种专用容器和其他特种专用设备、重大设备制造,使企业由生产原材料向生产产成品转变,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工业附加值。力争三年内实现上市。三是打造红楼梦酒业集团。目标是五年达到年产值10亿,十年达到50亿。重点发展白酒,形成年产10万吨的产能,争取红楼梦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品牌,打造宜宾在全国第二个知名白酒品牌。深度挖掘红楼梦文化内涵,建设红楼梦大观园,配套发展旅游产业。力争十年内实现上市。目前,宜宾怡安集团已与红楼梦酒业公司签定战略重组协议,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四是打造3个10亿元企业。目前,威力化工、汇宝食品目前年产值2亿左右,力争每三年翻一番,十年达到10亿以上;中焱钢铁年产值4.6亿,力争三年达到10亿以上。这3个企业现在都有正在建设或争取开工的技改项目,只要技改完成,生产能力将会成倍增长,因此,上述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五是打造10个亿元企业。重啤宜宾目前年产值已超亿元,天工机械、吉鑫酒业、川兴酒业、长源电力、中森木业现在年产值均在5000万至1亿元之间,天工机械新增的1200万件液压挺杆生产线的产能还没有发挥出来,吉鑫酒业、川兴酒业正在实施二期扩建工程,长源电力正在积极增强自备电源能力,这5个企业只要正常发展就能很快突破亿元大关;宜宾纸机厂、粤华集团赛伦格公司、志源电子、常达机械、天瑞达汽配等5个项目即将进场开工建设,其设计年产值均超过亿元。如果上述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我县五年后工业产值将达200亿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80亿以上,十年后工业产值将达500亿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200亿以上,工业将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工业强县的目标将会真正实现。

四、加强要素保障,全力提高服务水平

(一)全力搞好要素保障。提供土地、路、水、电、气、通讯等各种要素保障,是我们招商引资、企业入驻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一是搞好用地指标保障,提高用地手续报批效率。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好工业集中区入口道路和园区内道路。三是协调供水、供电、供气、通讯企业加快实施满足园区企业需要的管网线路建设,并降低使用价格,要低于全市其他各区县水平,提高园区竞争力。

(二)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用好、用活、用足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省委省政府扩权强县政策和市委市政府鼓励投资政策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工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是推动宜宾县工业跨越发展的环境基础。财政政策上,建立工业发展资金,从两个方面解决资金来源:一是财政专项预算工业发展资金,用于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工业企业发展奖励;二是在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金收入纯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资金,专项用于调节重大工业项目用地的地价成本。税收政策上,在执行西部大开发“两免三减半”政策的基础上,再执行宜宾市鼓励投资的“两奖三减半”优惠政策。金融政策上,落实地震灾区和扩大内需金融支持政策,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引导,加大金融对工业的支持力度。土地政策上,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对特别重大项目,可以采用“零地价”供地,对有需要的企业可采用租赁方式使用国有建设用地,降低企业一次性投入成本。规费政策上,能够免收的一律免收,不能免收按最低标准收取。

加强科技创新 服务工业兴市 篇5

虞园区[2009]4号

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企业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园区各企业,委属各局(办):

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共渡难关,促进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健全管委会领导“六加一”联系制度。进一步调整完善管委会班子成员“六加一”联系制度:每位领导分别挂钩联系重点规模企业、重点工业性投入项目、重点外资项目、重点意向项目、转型升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周边村,及时掌握企业实情,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类困难。

二、建立机关干部联系挂钩企业制度。要求每名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多走访、勤调研、常沟通,原则上每月走访调研企业不少于一次,了解掌握联系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发展思路以及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自身职权范围内的及时帮助协调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及时收集汇总报管委会领导统一协调。

三、深化企业解难题例会制度。收集汇总企业在项目建设、生产经营等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原则上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会议,邀请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以现场办公形式,集中破解项目审批建设和经营方面的难题,并编制每半月的督查进展情况。各企业在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园区挂钩干部职工或园区经济发展局上报反映。

四、扎实开展项目推进月活动。及时掌握工业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措施;适时召开项目推进会,对需协调解决的问题,落实责任部门,简化审批手续,明确解决时间;深化完善联审联批制,由市领导牵头,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对园区企业新办项目开展集中联合审查,联合审批,确保市内可审批项目的审批全部在园区内流转,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五、切实加强银企对接。积极牵线搭桥,强化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对接,每年组织一至两期银企洽谈会,促进信息的对称和信用的互动。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强化对园区企业的金融服务,探索形成为园区企业提供创业孵化、融资、资本经营和投资管理的金融支持。

六、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利用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体制机制调整和加大放权力度的有利时机,进一步理顺园区与部门的关系,增设受理窗口,完善办事流程,加大督办机制,努力做到项目全程代理,一个口子对外。

浙江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管委会

二○○九年二月五日

主题词:经济工作企业服务实施意见

图书馆开放式服务应加强服务创新 篇6

图书馆开放式服务应加强服务创新

本文在阐述开放式服务的基本内容后,提出了加强服务创新,开展个性化特色服务的观点,并讨论了做好开放式服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 者:靳月庆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图书馆,山东,烟台,264025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1)分类号:N289关键词:开放式服务 服务创新 特色服务

上一篇:激烈的足球赛_作文下一篇:院长竞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