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合作 买现互利双赢(通用4篇)
加强科技合作 买现互利双赢 篇1
加强科技合作 买现互利双赢
韩立华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反恐、联合国改革、朝核、伊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配合,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外交及政治领域合作的密切程度相比,中俄在经贸领域的巨大合作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7年3月26~28日访俄并出席俄罗斯“中国年”活动,带去了高达43亿美元的经贸订单,并在《中俄联合声明》中强调要提高双方经贸合作的质量与水平,显然是希望通过扩大双边经贸合作来进一步巩固中俄两国共同利益的基础。在3月26日下午的会谈中,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定下基调:“遵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原则和精神,做真诚互信的政治合作伙伴、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伙伴、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和谐友好的人文合作伙伴、团结互助的安全合作伙伴,不断充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健康稳定发展。”可见,在未来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科技合作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 互利双赢、稳步前行的中俄科技合作
自1992年12月签订《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以来,中俄两国之间的科技合作不断发展,合作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在1997年6月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内设立科技合作分委会之后,中俄开始从政府层面研究、分析两国之间的科技合作现状,探讨有关推动双边科技合作的方针政策,确定新的合作领域和机制,统一协调、管理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工作。中俄两国有关部门在核能、航空、航天、电信、船舶、电力、环保、生物技术等领域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民间科技合作也以其灵活的机制和多样的形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99年,随着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框架内知识产权保护和权利分配议定书的签署,中俄开始将科技合作的重点转向技术创新领域,共同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10多年来,中俄科技合作的发展势头良好,其特点是:
(一)互补互利,讲求实效
俄罗斯拥有一批待产业化、商品化的科研成果(发明和技术诀窍专利),也培养和储备了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但缺少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和产业化的环境与机制。而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由此需要吸收更多的高新技术和优秀的科技人才。正是在这种优势互补的条件下,中俄双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技术、人才交流与合作。纵观10多年来的科技合作进程,中俄双方始终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尤其在近年来的科技合作中,中俄双方都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人员的交往也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平等、互利、双赢的观念越来越强。
(二)合作方式逐渐升级
中俄科技合作目标明确,重点转向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领域。为了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中俄共建了一批科技园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例如,继1998年创立勺因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之后,2001年建立了中俄科技合作基地“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和“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2002年,中俄双方又达成协议,决定在莫斯科创建第一个中俄科技园。对于科技园的建设,中俄两国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都给予了支持。目前,中俄科技合作已经进入技经结合、技贸结合的阶段,而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逐渐成为中俄科技合作的重点。
(三)合作渠道日益增多
除了政府间科技合作主渠道外,中俄双方还开展了地区间科技合作及民间科技合作。在政府层面,一年一度的科技联委会例会使中俄双方能够从政府层面研究、分析中俄科技合作现状和合作中产生的问题,探讨有关推动双边科技合作的方针政策,确定新的合作领域和机制。在地区和民间层面,中俄双方的一些地方政府均认识到开展科技合作能够为本地区带来效益,因此纷纷组团互访,为引进技术和人才、为扩大双边经贸和科技合作寻找伙伴,广泛开辟合作领域。这些举措既促进了双方企业间、科研院所和高校间以及行业协会和民间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也为中俄政府间的科技合作注入了活力。
二 科技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俄两国山水相连,有着漫长的共同边界。加强科技合作,不仅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而且对发展长期稳定的中俄睦邻友好关系,实现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到2020年中国的GDP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俄罗斯在摆脱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困境之后,也进入到全面振兴社会经济的新时期,并提出了到2010年GDP翻一番的计划。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俄方年度国情咨文都曾明确指出,应当把经济工作转向发展高科技领域,以期带动经济的发展。中俄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为双方开展全方位的科技、经贸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一)科技合作有助于改善双边贸易结构
经贸关系一直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俄贸易发展迅速,不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而且贸易结构不断改善,特别是中国对俄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但与此同时,俄罗斯机电产品在中国机电产品市场上的份额却急剧减少,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俄方的极大关注。必须承认,产品质量问题是目前中俄经贸关系中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一方面,俄罗斯的许多机电产品就质量而言无法与西方机电产品媲美,而中国又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无法以行政命令要求企业购买俄罗斯机电产品;另一方面,如果任由双边贸易结构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中俄关系的长期平稳发展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为了改善低水平的中俄贸易结构,中俄两国正在努力探索新的合作途径,其中大力发展科技合作,以科技合作促贸易发展成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要实现的目标。
近些年来,中俄两国关系有了历史性突破。继2001年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之后2003年中俄又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在该声明中,双方确定“在互利基础上积极发展两国经贸、军事技术、科技、能源、运输、核能、金融、航天、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以及边境和地区合作”,“使整个双边关系的发展取得突破并使经贸额大幅度增长”。2007年3月胡锦涛主席访俄时提出,中俄两国要做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并带去“中国科技与创新”主题展。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要通过提高高新技术、机械、电子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在中俄贸易中的份额来改善双边贸易结构。
(二)科技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
科技合作,特别是中俄在军事及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美国严格控制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及其装备的出口,中国要想从美国获得军事技术几乎没有任何可能。美国除了 严格控制自己对华军事技术合作,对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也频频施加影响。近两年,欧盟一直试图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特别是法国对解禁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在美国的重重压力下解禁至今无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一些军事技术引进项目和军事技术交流活动,也往往因为美国的种种阻挠而搁浅。在这种形势下从俄罗斯引进军事技术及其装备对于中国的军事及国防工业技术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当前,在军事技术引进方面,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最可靠的贸易伙伴。中国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俄罗斯的苏-
27、苏-30战斗机技术以及其他一些军事高科技产品,大大提高了国防 工业技术水平,充实了国防力量。在核能领域,中俄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展了一系列的成功合作,现在中国单机容量最大的两个机组就是从俄罗斯引进的,这也是迄今为止中俄之间最大的单个合作项目。通过在核能领域与俄罗斯加强合作,中国的民族核工业在以往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飞跃发展。在航天领域,中国的“神五”、“神六”载人航天技术相继取得成功,从俄罗斯引进关键技术也功不可没。
三 提升科技合作水平符合中俄两国的共同利益
俄罗斯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军事大国、科技大国和人才大国,其基础科学研究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应用科学研究领域拥 有世界许多先进的原创技术,特别是军工、宇航等领域与美国不相上下。经过多年来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仅为俄罗斯的技术、资源、科技人员和科技产品提供了巨大市场,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条件与俄开展多种形式的平等互利合作。中俄加强科技合作不仅有利于各自实现技术跨越,而且有助于双方在同西方打交道时留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特别是在当今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中俄在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利益和互补之处,这大大增强了科技合作对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拉动作用。科技合作 作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以及未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中俄两国科技合作的水平同两国良好的国家关系以及巨大的合作潜力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同两国所面临的经济全球化、经济科技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也不甚适应。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双方的互信程度不够,使得双方在合作中不能着眼于长远利益,急功近利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制度层面与市场秩序尚未理顺,投资保护与争端仲裁机制缺位,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够健全,政策随意性强,经营风险大。三是双 方战略性大项目偏少,在航空、航天、能源、水资源、核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出来;而在诸多高新技术和军事高科技领域,俄对华合作的方式多以出售产品和装备为主,技术转让比较薄弱。
当前,中俄正在充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普京总统曾多次表示,俄罗斯与中国具有广泛的共同政治及经济利益,两国关系将长期保持最佳水平。目前的俄中关系务实、友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发展趋势决定两国将长期保持最佳关系。他还强调,俄中两国间除政治利益一致外,也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包括在航天、军事技术以及能源等各个领域。如前所述,胡锦涛主席此次访俄带去了“中国科技与创新”主题展,同样反映出中俄加强科技合作既要实现经济利益,也要实现战略利益的愿望和意志。中国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节能与环保、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现代交通装备等领域的产品及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俄两国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和国家某些重点项目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开展科技、经贸合作上具有优势互补的有利条件。因此,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利用各自的科技优势或待产业化的科研成果有效地开展合作,不仅可以大大促进中俄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巩固国防、开展反恐斗争和加强社会保障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只要中俄两国抓住机遇、加强合作,就一定能够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
四 中俄两国科技合作大有可为
为了使中俄两国科技合作关系日益深化并取得实效,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将不无裨益:
(一)努力使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许多科研成果具有较大价值,但是俄罗斯的科研与生产长期脱节,许多科技半成品无法应用。中俄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在生物技术、能源、航空、航天、信息、新材料、核能、激光、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和军民两用技术等领域加强产业化合作,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且不断完善的合作运行机制。这不仅是两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提升两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
目前,中俄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已经成为双方科技合作的重点。随着俄经济形势的好转和改革的深入,俄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中知识要素的作用。俄对华科技合作已不再满足于—般性的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的转让和输出,而是更加关注自身科技创新体制的建立。因而在对华合作中,俄方也希望利用中方的管理经验和在一些高技术领域的投资,加强双方在信息、通信、医药、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和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合作。
(三)鼓励开展直接对口合作
在俄罗斯的科技体制改革中,将会有更多的科研机构交由地方管理,中央和各部门的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将会更加密切。中国可以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为契机,支持并鼓励双方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等开展直接对口合作,支持它们在对方举办国际科技博览会、经贸展览会和经贸洽谈会、技术交易会、高层论坛、报告会和其他形式的研讨会。通过直接对口合作,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又可以大大提高合作效率。
(四)加强“引进来”,重视“走出去”
中国过去主要强调从俄引进技术和人才,而很少考虑将自己的成熟技术推广出去。现在,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应加大科技产品“走出去”的力度,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到俄方创业、投资建厂、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区。目前,中国正处在国内产业升级动力最为强劲的时期,纺织、家电、轻工等领域的技术已非常成熟,完全可以走向俄罗斯市场。
(责任编辑:高德平)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一俄罗斯独联体研究中心副主任。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9期
加强科技合作 买现互利双赢 篇2
一、供应商管理的必要性
1. 供应商管理是企业培养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需要。
企业竞争优势, 体现在成本领先和产品歧异两个方面。同质产品低成本, 需要整条供应链的成本的降低, 体现在整条供应链的各个企业上, 从而最终形成核心企业产品的成本领先。歧异产品高溢价, 需要整条供应链与核心企业的战略相匹配, 在各个层面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供应商管理。就是实现竞争优势的环环相扣的核心节点。
2. 战略性的供应商管理是降低转换成本提高运作效率的需要。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 越来越重视供应商的战略性管理。对于流程复杂, 管理严格的核心企业, 要求供应商嵌入自身运作流程中, 并形成相对流畅的运作过程和相对优势的经验曲线, 是企业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建立战略性的相对稳定的供应商合作关系。供应商的更换, 必然引起较高的转换成本, 表现在对核心企业理念和价值观的认知过程及核心企业服务标准的认知、熟悉、磨合的过程, 也表现在相关环节的员工的熟悉和磨合的过程。而这些最终体现在于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上。
3. 提高供应链抗风险能力的需要。
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是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合作的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风险与机遇一样, 都是无处不在。而稳固的供应商管理, 战略性的合作关系, 是企业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有力保障。
二、供应商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 供应商选择不当。
采购的首要环节是选择供应商。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运作就必须有合格的供应商提供原料。许多企业还局限于过去采购的思想, 只在供给缺少时, 才急忙寻找供应商, 结果浪费时间和资金, 却找不到合适的供应商。即使找到了, 由于没有时间对供应商进行详细的信息收集与调查导致原料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尽管有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前, 做了信息收集工作, 但往往只关注那些直接与供应有关的指标, 如生产率、缺陷率、及时性等指标, 不能全面地考察供应商的能力, 导致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后期滋生。
2. 没有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
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缺乏明确的划分和有针对性的管理, 传统的供应商关系更多的表现为双方竞争和对立的关系。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企业往往不能区别对待不同的供应商。而事实上, 我们知道每种供应品对企业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因此不同的供应商的重要性对企业也是不同的, 这样一视同仁的供应商关系一方面会影响重要供应商的不满, 打击其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
3. 供应商的价值认识不足。
大多数企业认为供应商是企业外部供应者, 只扮演提供原料的辅助角色。从这种角度思考, 企业根本不会去考虑供应商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和供应商的发展对自身的影响。他们的出发点就是如何赢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就不会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不会积极主动的帮助供应商改进和发展, 更不会将供应商纳入到自己商品的研发设计中来。即使有些企业看到了供应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但也跳不出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圈, 而忽视供应商的利益。
4. 缺乏有效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不健全。
供应商的监督和控制也是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由于供应商在外部, 它的信息变化, 企业通常很难觉察。因此, 如何及时获得供应商的信息、如何及时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如何保证供应商的质量等问题都成为了供应商监督控制的棘手问题。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价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但目前多数企业还缺乏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的意识, 即使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 在设计方面也存在着指标不完整, 内容不具体的问题。在运用过程中, 实施不到位, 反馈不及时也大大削弱了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所应发挥的作用。
三、供应商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 供应商的选择方法。
首先要建立供应商档案制度。档案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完成供应商的调查工作, 利用调查的供应信息来锁定供应商的选择范围。其次要对供应商进行全面评价。除了对供应商产品的价格、合格率、准确交货等因素进行专业评价外, 还要注意供应商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财务状况、设备稳定性、信息技术等情况。因为这其中某个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供应的中断或供应失误, 只有全方位的评价才能降低这种风险。
2. 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
对于供应商的分类管理可以采取ABC分类管理法。按照所需原料的重要性进行ABC分类, 将对应着供应商依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某一原料对企业来说价值非常重要, 那么这类供应品即为A类商品, 对应着的供应商就是A类供应商。以同样的方法来设置B类和C类供应商。这样的好处在于将不同的供应商的重要性体现出来, 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供应商管理策略。
3. 以供应链的视角衡量供应商的价值。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 供应商不再是和企业竞争对立的个体, 而是与企业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合作伙伴, 采购方与供应商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 企业不但要关注其自身发共同发展。要让供应商参与到企业中来。甚至将供应商纳入到产品的设计研发中, 及时分享信息, 及时沟通, 做到利益共享, 追求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最大化。这样做, 尽管短期效益不明显, 但在长期上稳固了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4. 实现信息共享, 完善供应商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
对于短期供应商, 一般可以凭借合同协议等文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但对于长期合作的供应商,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企业很难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对于长期供应商实施有效控制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增加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的透明度, 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共享。企业需要应用信息技术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信息交换接口, 及时了解供应商的信息, 发现问题, 及时分析, 及时解决, 时刻保持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绩效评价目的一它也是对供应商激励或惩罚的依据。可以采用四大类指标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价:质量指标、供货及时性指标、价格指标、支持与配合的指标。再对这四大类指标进行细化分解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据此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及时对供应商进行反馈和实施奖励惩罚, 促进供应商不断改进, 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采购需要。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篇3
关键词:需求 校企合作 互利双赢
一、校企双方各自的需求
校企能否合作、合作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是否有需求[1]、需求的程度如何。以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神华福建晋江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晋江热电公司)各自的需求为例。我院是国家电网公司福建分公司直属的一级下属机构,成立于1984年,经过多年的建设,教师的理论知识扎实,理论教学水平较高,实践条件也驱完善。但教师大都是从院校毕业来的,虽经学院多年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与电厂一线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相比,实践经验差距较大;同时,由于学院实验实训设备跟不上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教育经费受限等,因此,学院需要建立离校较近的校外实践基地。
福建晋江热电公司原属福建能源集团公司,一期有两台5万KW供热机组。一大部分一线生产人员专业理论知识未经系统地学习,在生产过程中分析故障原因时,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该公司前年底归并到神华集团,考虑到神华集团对员工的专业素质要求高,同时为了公司发展战略而计划扩建两台35万KW大容量供热机组提供人才储备。公司领导集体决定,按集控运行值班员的要求,从我院聘请老师到电厂为员工进行培训。
二、校企合作的方式与成效
1.校企合作方式
(1)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践基地
其实双方早在2007年就已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了企业和学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即电厂为我院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并选派现场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学生现场授课,并接收部分的毕业生就业;我院在教育培训、科研技改等方面为电厂提供技术支持。从2007年至今,电厂每年都接收了热动、集控专业为期两到三周的认识和运行实习,选派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学生从安全规定教育、电厂的概况、生产过程、运行调整、设备维修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与分析,使学生与电厂亲密接触,缩短学校教育与现场生产实际间的距离。
(2)学校为电厂培训集控运行专门人才
该公司去年被神华集团公司收购,为了公司发展战略计划二期扩建两台35万KW大容量供热机组。为了提升全员基础理论素质和提供人才储备,公司决定聘请我院老师到电厂进行汽轮机、锅炉、电气先期为期一年的基础理论培训。
根据集控运行值班员的技能要求,经双方多次探讨,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学员应具备较全面的热力系统、电气系统的分析能力、较强的机组运行能力和一般的事故处理能力等技能应用的能力[2]。为此,先期设置《热工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电工基础及电机学》、《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电厂锅炉》、《电厂汽轮机》、《热力过程自动化》、《单元机组集控运行》8门课程。目前,前4门专业基础课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二阶段,为提高员工们的专业技能,电厂有可能会把员工送到我院进行仿真实训。因为我校拥有”一机三模”(即一台电脑上同时装有135MW、300MW、600MW容量的火电仿真实训软件,且仿真实训指导老师能熟练进行指导,可满足培训的需求。学员们通过仿真实训,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下学习运行操作,实现理论与实操教学的无缝对接。
(3)双方共建《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精品课程
为了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建设精品课程。我们邀请电厂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一起合作,现场拍摄了大量的图片放到网络上,为学院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方便。
2.校企合作的成效
(1)在双方各自需求的驱动下,合作的范围和力度加大了,因此,该电厂可为学校建立长期的牢靠的校外实践基地。
(2)建立了毕业生的用工关系
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提高就业质量。据了解,到目前为止,电厂接收了来自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人数多达30-40人,多数学生工作满意。
(3)學校为电厂员工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服务
依据“一名合格的培训师,必须具备岗位职务描述、人员素质测评、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材开发、培训教学工作、培训评估工作、培训质量体系建设及现代培训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能力”[3]。结合送培方的要求,从2013年12月10日至今,我院已派出4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具备中级职称及以上、取得高校教师资格等,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和丰富的企业培训经验的教师多次赴电厂送教上门。由于学员们高度重视,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贯彻启发式的指导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教学目标”[4]。且认真负责,师生默契配合,据反映,教学效果良好。
比如,有一次本人在讲解给水泵汽蚀的问题时,说到汽蚀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给水泵吸入管路上的弯头、阀门过多或管路过长等原因致使给水泵吸入管路阻力损失过大,造成给水泵入口水压可能低于其对应的饱和温度而造成水泵汽蚀。学员们恍然大悟,说我们厂要解决给水泵在运行中由于汽蚀而造成的危害的问题有了思路。
(4)增长了学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如有一次本人在授课过程中分析锅炉就地汽包水位测量时,说到由于散热使就低水位计指示值比汽包内真实的水位低。为减小测量误差,应加强水平衡管、汽平衡管和水位计的保温,学员们说他们厂汽平衡管没有保温。由此本人想起了由于水蒸气的传热系数比小的水,因而散热损失也更小,为减少保温的投资,所以,汽平衡管没有保温。又如在讲授锅炉定期排污应注意不破坏水循环时,学员们说应把定期排污门轮留一个一个快开快关进行,而不能把所有定期排污门同时打开。由于在教学中加强了老师与学员们的互动,老师就可理论联系实例,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1.存在的问题
合作的范围和程度有限。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建材编写、聘请电厂专家到校讲学和双方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与答辩,特别是我校较薄弱的如热力设备安装与检修方面,未聘请更多的电厂专家到校直接指导。同时,学校为该电厂的服务,目前还仅在为员工技能鉴定指导和理论培训方面。
2.改进措施
双方应高度重视,合理利用各自优势,加大在双方的人才培养、电厂设备技改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如聘请电厂技术能手到校指导转动体如汽轮机、泵与风机的动、静平衡试验和设备的拆、装,阀门和轴承的检修等。学院的老师参与电厂的能耗分析、能耗降低、技术改造等科研攻关,实现互利双赢。
四、结语
校企双方各有需求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双方各有优势是合作的动力,双方高度重视是得以持续合作的保证。我院与福建晋江热电公司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校企合作已初见成效,实现了互利双赢。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的范围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合作的前景会更加光明灿烂。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助理、企业培训师)下[M].新华出版社,2008.262.
[2]陈明付.紧密联系实际.开发培训课程[J].魅力中国,2012.12.P70.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助理、企业培训师)下[M].新华出版社,2008.198-445.
加强科技合作 买现互利双赢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质主体,而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由于缺乏经验,虽然一些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数学校还处于迷茫状态。中职学校必须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路径。因此,如何解决校企合作问题,成为了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创业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作岗位分工不同,原有的一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之相关的教育者如果不能适时调整结构、改革发展,培养出的学生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最终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校企合作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将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笔者所在学校汽车维修专业通过五年的发展,现已经成为学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校企合作单位已拓展到42家。其中4家企业提供“企业奖学金”,学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高达82.3%,成为了学校骨干专业,为其他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典范。
1.校企合作机制
汽车维修专业推行“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学校成立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公室,由校长和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提供了良好的经费保障体系;各专业部主任、企业部门经理担任副组长,具体协调校企合作事宜。汽车维修专业还专门邀请企业能工巧匠和骨干教师组成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会议,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校企合作运行,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合作方式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汽车维修专业先后与莱芜市公共汽车公司签署了“订单班”协议,与上汽五菱(青岛分公司)签署“冠名班”协议,与莱芜长途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签署了“校外实训基地”,与一汽大众4S店、北京现代4S店等30多家单位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此外,学校先后与天津通广、一汽丰田、济南重汽等大型公司签署联合办学协议。这为校企双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合作内容
(1)聘专家参与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学校已经先后聘请了16名企业负责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研讨会,先后修订了“校企融合、五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融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此外,学校还聘请了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到课堂中,缩短了学生就业后的实习期,为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奠定了基础。
(2)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和能力提升。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了校企合作培训部,共同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和能力提升工作。截至目前,学校先后为企业培训机修工达800人/次,参与汽车销售顾问培训150人/次。学校从场地、设备和人力等方面精心准备,企业员工参加“山东省金蓝领汽车维修技师”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100%,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3)组织一体化教师下厂实践。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实践。汽车维修行业技术更新快,车型复杂,教师只有不断下厂实践,才能紧跟企业发展要求,才能达到培养与企业高度衔接的人才的目的。因此,学校在暑假期间会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接受企业的先进技术,从而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
(4)安排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在三年制学生第五、六学期时,学校将安排顶岗实习。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为企业筛选优秀员工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莱芜市公共汽车公司有40% 的员工毕业于莱芜高级技校,12名学生已经分别成为企业的中层骨干,为今后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5)校企共建培训部。从2011年至今,学校已先后和4家汽车4S店合作完善了“六方位绕车介绍法”,并在集团公司取得优异成绩。与山东昊宇车辆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观光旅游车的外壳设计。2013年,学校培训莱芜市公共汽车公司3名员工参加省总工会组织的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三、校企合作的成效
通过近五年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学校的知名度、“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莱芜市公共汽车公司先后赠送给学校10台天然气发动机。莱芜长途运输有限公司赠送了2辆中通客车。此外,企业投入奖学金,也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小结
虽然学校在校企合作运行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例如:集团化办学需要提高,学生就业面需要拓宽,顶岗实习管理机制需要完善,教师下厂实践考核机制还需要健全。
【加强科技合作 买现互利双赢】推荐阅读:
加强企业科技档案管理06-22
加强协作 共创双赢07-29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05-15
加强科技创新 服务工业兴市07-25
加强淮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10-29
公务员面试:加强科技普及培育创新文化11-15
对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点思考06-03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加强惩防体系建设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