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用10篇)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篇1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陈华宁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就
1.农业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经过5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中央、省、地、县建立了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机构,范围涵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阶段,机构以农业部门为主,涉及水利部、中科院、教育部、林业局等。截至2003年底,我国有农业科研机构1170个,比1979年的513个增加近1.3倍,其中农业部所属58个、省属465个、地市属647个;种植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化科研机构分别为694个、126个、127个、43个、180个。
经过50年的建设,国家和地方两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科研机构综合实力普遍增强,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为行业决策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着重解决本地区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在职职工9.6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7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农业部所属0.6万人、省属2.8万人、地市属2.3万人;种植业3.9万人、畜牧0.7万人、渔业0.4万人、农垦0.2万人、农机化0.5万人。各级政府通过农作物改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重大科学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科研条件,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农业科技在过去的50多年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据统计,1979~2004年共取得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9000多项,其中国家奖1316项(自然科学奖43项、发明奖242项、科技进步奖1031项);1988~2004年获得农牧渔业丰收奖3375项。1996~2004年,获得国家级奖励365项,其中科技进步奖303项、发明奖46项、自然科学奖16项。建国以来,共培育推广新品种6000多个;截至2004年底,我国受理植物新品种权申请2046件,其中农业科研单位申请1094件,占53.5%。
超级稻引领我国水稻“第三次革命”。自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以来,经过全国10多家协作单位的不懈努力,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示范推广获得重大进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开辟了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理想株型构建的新领域;在品种培育方面,创制优异育种材料30余份,育成新品种28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小面积亩产超800公斤;在示范推广方面,协优9308、两优培
九、沈农265、国稻6号等超级稻品种累计示范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250亿斤。
禽流感疫苗研制居国际领先地位。研制成功H5N1型禽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灭活疫苗和抗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载体疫苗。最近,又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出同时抗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两种疫病的新型基因工程“双抗”疫苗。目前,H5N1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已在全国应用约6亿毫升,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载体疫苗在全国应用4.2亿羽份,“双抗”疫苗正在加速产业化。这些高效、安全、方便、低成本疫苗的成功研制和推广应用,为保持中国禽业持续稳定发展及在国际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转基因抗虫棉选育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研制和开发成功转基因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转基因抗虫棉是我国目前唯一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的转基因农作物,已有46个抗虫棉品种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审定。自1999以来,国产抗虫棉推广应用面积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7亿亩。
3.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我国的农业科研工作按照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等三个层次,在开拓技术市场、引进市场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尤其是2001年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以来,科研单位科技资源得到优化、新型学科建设取得进展,科研人员积极性得到提升,为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运行机制上,国家农业科研院所全面实行了全员聘用制,非营利机构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改革分配制度,加大岗位工资比例,科技人员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科研机构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并留出一定比例的流动编制吸引客座和流动人员。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有效地促进了“开放、交流、竞争、协作”新机制的建立。
在学科调整上,按照强化国家目标导向和突出优势的原则,各农业科研机构重新凝练了学科领域,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在人员结构调整上,按照高效、精干的原则,大幅度压缩了职能部门和人员。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成长了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首先,国家级农业科研单位中转制的院所,均已完成清产核资、资产划拨等准备工作。其次,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不断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依托技术优势创办了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有经济实体496个,从业人员1.4万人,全年总收入27.8亿元,上缴利润8100万元。
二、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
1.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转变中央财政投入方式。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机制,实现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投入规模、投入方向和投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在投入结构上,实现农业科技投入稳定持续地增长。鉴于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公益性特点,应坚持中央财政的投入主体地位不动摇和中央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决心不动摇。与此同时,地方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财政机制。二是在投入规模上,应明确农业科技研发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中的重要地位,在国家科技投入总量以较高速度增长的基础上,确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领域科技研发经费的增长速度高于国家科技投入总量的增长速度。三是在投入方向上,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产出,主要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公共需求和公众利益所必需的公共服务资源。在构建这些公共服务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务必防止“重建设、轻运转”的投入倾向,充分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此外,还要在若干关键性领域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专项,如转基因工程、农业节水工程、农业行业科技工程等,加大对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四是在投入方式上,要处理好公益性研究和市场性引导的关系。大部分经费采取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方式支持公益性领域长期开展研究,少量经费用于引导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领域开展技术研发。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一是建立科技制度分类评价体系。在绩效评估上,针对项目和岗位不同,分类进行评价。对不同岗位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考核不搞一刀切,逐步建立和完善可比性评估体系,在明确项目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根据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周期长等特点,对项目的检查评估不宜过于频繁。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人员的积极性,首先要整体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正常的工资性收入,改变农业科技人员收入比其他行业低的状况。同时,改善收入结构,引入一定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使效益工资与业绩挂钩,按岗定酬、按绩取酬;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收益反哺创新群体及个人的机制。三是完善科技管理政策,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和体制。在宏观管理上,确立行业主管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的主导地位。有效集成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资源,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跨地区联合攻关,促进重大技术突破。在项目选题与立项上,围绕国家需求和市场需求,加强中央与地方、科研与生产、行政与推广的结合。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对《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资源保护等现有法律法规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不足尽快予以修正,研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有关法律制订。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创新。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有效激励自主知识的形成。同时,加强执法,加大《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资源保护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有效保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围绕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建设若干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部门重点实验室、农作物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野外观测台站等。以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组织实施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篇2
1 宿城区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0个, 其中区直卫生机构2个、卫生院17个、 (包含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待验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34个、村卫生室237个、其他医疗机构59个。
1.1 人员情况
全区卫生院 (卫生服务中心) 现有在编人员74人, 在编人员中74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职称, 其中高级、中级、初级卫生技术职称为0人、1 8人、5 6人, 分别占0%、2 4%、7 6%;本科、大专及以下学历分别为12人、62人, 分别占16%、84%:医疗机构现有人员649人, 其中高级、中级、初级卫生技术职称分别为12人、94人、484人, 各占2%、16%、82%, 本科及大专以上学历分别为98人、1 7 6人、3 7 5人, 各占1 5%、2 7%、5 8%。
1.2 目前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参差不齐, 机构布局不合理, 缺乏规模效应, 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不到位, 特别是目前村卫生室规模过小, “六位一体”功能难以落实, 缺乏规模效应。
二是医疗队伍业务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高级、中级卫生技术职称人员较贫乏, 人才流入城区主要在几家大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流出外地也较多。
三是卫生投入相对不足, 造成卫生机构为求生存和发展,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 特别是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没有落实到位。
四是医疗市场欠规范, 非法行医猖獗, 搞乱了医疗市场。
五是乡村卫生室 (站) 医生后顾之忧造成了队伍建设不稳定。
六是居民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和对疾病严重性的意识远远不足。
2 进一步加强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面, 要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 建立融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格局, 为社区群众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服务。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机构, 如何真正落实社区卫生机构“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 政策是关键, 管理是保障, 资金是根本, 具体要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2.1 强化组织领带, 落实配套政策
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是非营利性、具备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机构, 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是政府的职责。一是社区卫生服务应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 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引导老百姓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首诊”, 使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在社区进行首诊。二是卫生、发展改革、财政、物价、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应协调工作, 认真履行各自职责, 加大工作力度, 全面落实各项配套政策, 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农保、合作医疗定点单位, 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补偿比例。三是组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专家参加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小组, 定期研究解决有关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四是要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的知晓率和参合率, 提高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 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共同构建“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卫生实施、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全新格局, 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顺利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2 优化资源配置, 健全服务体系,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需要
建立健全服务网络, 但这并不意味着铺新乱摊, 随意设点, 盲目建站, 而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空, 调整卫生资源的分布, 转移卫生服务的重心。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 本着同意规划, 合理布局的原则, 因地制宜地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要根据社会需求引导卫生资源的配置, 使卫生资源在地域分布和结构上更趋合理。要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 盘活寸量, 防止医疗卫生机构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的过度扩张。要通过资源重组, 逐步建立健全一基层卫生机构为主题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立, 要打破行政隶属关系, 在坚持服务站“六统一”即药品统一调配、人员统一管理、保险统一办理、工资考核统一发放、房屋政府调配、规划设置统一的管理模式的同时, 引入竞争机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中实行行业公开招标, 在选择管理人员、社区医生、社区护士时可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竞争, 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活力,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2.3 加强规范管理, 严格准入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在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步伐, 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的同时, 要依法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执业资格、执业行为的监督管理。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和《验收标准》, 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审批, 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中, 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和分类知道的原则。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 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发展一个巩固一个。注重内涵建设, 规范服务内容和服务性, 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六位一体“综合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2.4 拓展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是社区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我们所说的基本服务不等于低水平服务。针对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六位一体”综合性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整体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卫生行政部门要努力适应卫生改革的新情况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新变化, 更新观念、立足社区、寻求发展, 搞好全科医生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 提高社区机构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 时要加强上级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对基层社区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 转变服务模式, 将坐等患者转变为深入社区、进入家庭服务, 把医疗预防保健服务送入居民家中, 全方位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机构基本卫生服务功能, 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2.5 打击非法行医, 净化医疗市场
非法行医严重干扰了城乡医疗市场, 同时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健康开展造成直接影响, 也对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造成直接的危害。为保证社区卫生的健康运行,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监管, 协调各职能部门加大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 形成齐抓共管的高压态势, 进一步净化医疗市场, 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2.6 财政加大投入, 保障健康发展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篇3
一、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1.明确干部选用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学校党委始终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努力扩大选人视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选拔任用干部时,既看重干部的能力,更看重干部的品行,不简单地以选票取人、以年龄取人、以学历取人,而以政治立场、工作实绩、品德作风、群众公认取人,注意选拔那些政治立场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品德高尚、情趣健康的优秀干部,防止“以才蔽德”,最大限度地减少用人上的失误。二是坚持凭工作实绩用人。不用那些不干实事、无所作为混日子的人,真正把务实重干、扎实工作,讲实情、报实数、办实事、求实效、出实绩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三是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让群众广泛参与对干部的推荐和考察工作,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师生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
2.优化干部选用制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近年来,学校不断修订和完善《北京科技大学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关于加强纪委和组织部门工作联系的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干部任前公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各部门岗位职责,不断完善以岗位职责为中心的干部竞聘上岗制度、任前公示制度、试用期制度、年终述职制度、学术休假制度、教代会民主评议干部制度以及与纪检机关联合考察干部制度等,使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工作更加科学、民主、公开。同时,在干部选任工作中为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学校党委还制定了《关于设立处级非领导职务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建立机关处级领导干部学术休假制度的意见》等文件,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及时调整不称职干部,营造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氛围。
3.坚持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扩大选人用人公信度。学校党委结合学校实际,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逐步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扩大选人用人视野,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学校机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班子换届以及重要部门日常的干部调整,大都采取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工作方式。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一大批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精和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干部走上了学校各级领导岗位。
二、丰富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与形式,加大干部教育培养力度
1.丰富中心组学习形式,强化中心组学习效果,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党委认真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务实与务虚相结合的学习原则,完善学习制度,开放学习形式,强化学习效果,把中心组学习建设成为校内各级干群之间信息交汇、思想交流的平台。一是明确“六要五结合”的学习要求:“六要”是学习时间要相对固定、学习计划要切实可行、学习记录要完整翔实、考勤档案要清楚明了、学习笔记要专人专用、学习体会要深刻务实;“五结合”是理论学习与工作研讨相结合、专家辅导与个人思考相结合、校内学习与外出调研相结合、研究问题与制定措施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确保中心组理论学习组织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和效果落实。二是“开门纳言”丰富学习形式,构建交流互动平台。根据主题需要,邀请教授、民主党派人士、学生代表参加,广开言路,交流互动;各学院中心组成员还可观摩校级中心组学习,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三是不断改进学习形式,既进行理论上的学习领会,又从宏观、长远和原则等角度对学校实际工作进行务虚性的探讨,达到了虚实结合、推动工作的良好效果。
2.尊重干部个体培训需求,推行课程化学分制干部培训改革。学校党委以党校为主阵地,不断创新培训机制,丰富培训手段。一是课程选修制改革,实行学分化管理。每学期为中层干部开设若干门培训课程,并将培训课程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安排,干部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选修。二是开发网上学习系统,突破培训时空瓶颈。针对分校区和常年出差在外的干部,开发了“干部培训在线学习系统”,网上视频,在线考试,解决了部分干部学习时间、地点无法固定的“工学矛盾”。三是电子化方式管理干部培训。开通“处级干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每名干部建立电子档案。同时,将“管理信息系统”统计的处级干部在职学习情况纳入了干部年终考核体系,督促干部学习。
3.科学划分工作系统,开展分类指导培训,解决干部实际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学校党委按照工作系统开展干部培训,在工作系统内各部处之间、部处与学院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学习交流机制。一是根据工作任务、属性的不同,将学校干部队伍划分为本科教学工作系统等7个系统,以系统为单位组织干部学习培训。同时,完善按照工作系统培训的实施办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将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学习、专题讨论、业务知识、实践教育4个模块。每学期制定《分系统干部培训计划》,按照时间节点具体组织开展,确保培训内容和时间落实。三是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坚持政策研讨与工作交流相结合,坚持走出校园和引入资源相结合,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监督检查、总结交流,建立长效机制。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科学可行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1.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一是在考核评价中要体现发展这一“第一要务”。要把科学评价干部在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中的贡献作为建立体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客观评价干部兢兢业业完成本职工作、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创新思路推进改革的状况。二是在考核评价中要体现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把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并通过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促进和实现广大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利益作为考核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把这样的思想贯彻于干部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和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三是在考核评价中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首先,要善于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中评价干部,正确区别干部业绩性质。其次,要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考核评价干部,重视同等对待显绩和潜绩,充分考虑工作业绩取得的成因及获得的途径。四是在考核评价中要体现群众公认的原则。尊重群众在干部考评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意见,充分体现群众的认可度。
2.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明确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是做好干部考核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干部考核工作的关键。其核心是考核内容的合理确定。学校对干部的考核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进行,并将考核内容具体化、标准化,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单位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二是基本工作考核和整体工作考核相结合;三是重点工作考核和特色工作考核相结合;四是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同时,在考核中要采取特色工作加分、工作失误责任追究减分的办法,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与控制作用。
3.建立严密有效的组织形式,明确考核评价程序和形式。一是分类细化单位工作,相应确定干部考核主体。充分借鉴360度考核法,科学确定考核主体,实现领导测评、部门测评和群众评议的有机结合。二是规范干部考核的组织程序。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明确了由前期准备、考核实施和结果运用3个步骤组成考核的基本程序。三是合理确定干部考核评价方法。在干部考核工作中,做到“三个坚持”:坚持试用期考核、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评价;坚持推行和落实分类考核。
4. 促进干部考核的结果运用。一是实现从重视结果型考核向注重过程型考核与结果型考核并重转变,重视对干部取得业绩过程的考察。首先,既要看客观条件,又要看主观努力。其次,既要看现实成果,又要看可持续发展潜力。再次,既要看“产出”,又要看“投入”。二是科学分析考核评价结果,促进干部培养成长。这有助于准确了解被考核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缺点和不足,加深干部对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任务的了解,实现考核双方(学校、干部)结成利益责任共同体,推动双方共同进步与发展的最终目的。三是坚持考任统一,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学校党委从参考考核结果任用干部向依据考核结果任用干部转变,将干部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决定干部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干部考核与奖惩、培训、晋升等挂钩,有效地激励了干部勤奋向上,积极工作,更好地履行职责。
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1.进一步密切与师生群众的血肉联系。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每周定期接待师生群众来访;开放校(院、部、处)长信箱,直接倾听师生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坚持校领导联系点制度,定期到基层了解和掌握师生思想状况;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做到在管理中实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对师生员工真心尊重、真情关怀、真诚服务;倡导机关干部到基层调研制度,每学年帮助院(系)解决发展中存在的1个~2个实际问题,特别是针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每月初到老干部活动站现场办公,集中听取老同志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定期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双月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和鼓励工会组织、学生组织认真调查研究,收集和反映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要求,通过正常的工作渠道予以解决。
2.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校党委立足学校实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倡各级领导干部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学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来,研究解决广大师生成长发展的紧迫问题,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积极创造经得起实践、师生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学校党委带头,把学习研讨实际问题作为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形式,做到研讨一个专题,推动一项工作;同时大力加强干部的执行力建设,建立健全督察督办工作制度,对上级政策法规和学校党委、行政决议的落实进行督促检查,提高工作效率。
3.大力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近年来,学校党委、行政部门坚持每年年初召开全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当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学校纪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抓好责任制向基层延伸,做好《党风廉政和反腐败任务分工》和检查工作,采取开展案例警示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廉政谈话、签订廉政承诺书、廉洁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等经常性教育与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等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党风廉政教育形式丰富多彩、内容不断深化,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正在形成,宣传教育合力日益显现,学校师生特别是校处级干部的廉政意识明显增强。
五、坚持推荐与培养管理相结合,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1.明确标准,定期推荐,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学校党委制定了《北京科技大学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等文件,明确了后备干部队伍的数量结构、选拔标准、资格条件和选拔程序,并按照校级后备干部党委每个任期一次、处级后备干部每年一次,将德才兼备、业绩突出、善于管理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骨干、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同时,建立包括后备干部登记表、鉴定材料、考察材料、培养和奖励情况等内容的后备干部档案和后备干部数据库,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补充,动态管理。目前,学校保持了一支校级20人、处级240人左右的后备干部队伍,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2.培养与管理相结合,提高后备干部的素质与能力。一是建立后备干部培养管理目标责任制,明确单位对后备干部的培养管理责任,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强对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二是组织他们参加必要的理论业务培训,并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到上级部门、外省市兄弟高校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等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加强对后备干部的考核管理。每年按照德、能、勤、绩、廉内容对后备干部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为培养、使用或调整后备干部队伍提供依据。
学校党委坚持从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作风建设、后备干部培养等方面入手,建设了一支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懂教育、善管理、能创新、讲实效、乐于奉献的干部队伍。近年来,学校干部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断改善,整个干部队伍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奋发有为,朝气蓬勃。截至目前,全校190名处级干部中,62.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28.4%具有博士学位),79.1%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其中45.3%具有正高职称)。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性干部流动格局,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上级机关和兄弟单位的充分认可。■
(执笔人:黄武南 史立伟)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篇4
一、以理念引领构建企业核心价值体系
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最
能体现企业个性、促使并保持企业正常运作及长远发展而构建的反映企业经营意识的价值观体系。大力弘扬企业理念,有利于引导和激励公司广大员工心系企业,勤奋工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同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推动企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徐矿集团作为百年企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靠特有的文化理念,引领企业不断取得新成就。近几年,集团公司形成了“百年诚信,以德铸魂”的企业道德理念,实践和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发扬“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精神等。形成了以“顾全大局,报国尽责”为己任的“强企报国,造福职工”的价值观,以及“想干事就有机会,能干事就有舞台,干成事就有地位”的人才理念;“哪怕是沙漠也要把它变成绿洲”的创业理念;“制度至上,精准执行”的管理理念等等。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广大干部职工跳出徐矿谋发展、跳出煤炭谋发展、跳出常规谋发展,永不言衰、奋发图强,职工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推动了企业创业发展。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企业理念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尤其对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企业更是如此。笔者认为,当前我们要按照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塑造企业新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的根本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概括地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从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职工;二是文明和谐理念,文明是社会主义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企业必须以发展精神文明作为精神文化的价值取向,坚决反对、抵制和摈弃落后的、腐朽的、颓废的、庸俗的、愚昧的精神文化。和谐,是企业总体状态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所谓和谐,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和合与和睦的状态;三是民主管理理念,民主是职工在民主政治方面的核心价值理念。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民主不是“为民做主”,而是人民做主;是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体现职工群众的决定作用;四是安全发展理念。安全作为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着社会稳定、企业发展、职工群众生活幸福。
在理念的催生和再造过程中,还要注意采取“三种方法”,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广泛征集法,即文化理念源于职工群众的工作实践,由下而上,上下结合,经过层层总结提炼形成;二是管理层提炼法。即企业塑造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模式,往往由企业领导总结提炼并作出决定。通过自上而下宣贯推行;三是专家导入法,即聘请企业文化咨询策划专家帮助策划,按照审计、诊断、企划、导入、实施等程序进行。“三个结合”是:即坚持继承传统与思维创新相结合,坚持彰显个性与遵循共性相结合,坚持目标引领与立足现实相结合,确保理念整合的优化创新。
二、以精神激励构建企业核心价值体系
构建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在全公司上下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体职工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目前,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竞争既有企业市场份额等硬实力的竞争,也有文化等软实力的竞争。企业精神作为企业“软实力”,通过大力弘扬,可以最大限度地形成对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共识,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形成了徐州矿工“特别能战斗”精神,80年代我们形成了“求实、求严、求强,爱国、爱矿、爱岗”的企业精神,并大力弘扬了以创业、创新、创优为内容的“三创”精神。在企业处于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的今天,我们又形成了新韩桥精神:昂扬向上、永不言衰的精神;坚忍不拔、勇于争先的精神;精准执行、严细成风的精神;忠诚企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情系职工、以人为本的精神。从内容上看,“昂扬向上、永不言衰”、“忠诚企业、甘于奉献”体现的创业精神;“坚忍不拔、勇于争先”体现的是创新精神;“精准执行、严细成风”体现的创优精神;“情系职工、以人为本”是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要求。实践证明,不断整合和发扬光大企业精神,以精神激励形成鲜明导向,可以有效促进职工在思想上形成核心价值观。
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优良传统与适应时代要求的信念、意识、作风的集中反映,是广大员工先进思想、优良品质的结晶,是群众智慧的理性升华体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企业精神将会对企业全面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一个企业应该对精神进行“量体裁衣”。企业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只有不断提升和大力弘扬企业精神,才能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竟相迸发、充分涌流,让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成为广大职工意识的主导,让爱岗敬业、致力发展、做强做大、为国奉
献的职业追求成为广大职工的不竭动力。
三、以和谐创建推动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抓住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丰富内涵、创新手段,在培育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关系、夯实和谐基础上狠下功夫。
首先要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把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明单位创建全过程,坚持用企业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三评选四争创”活动,深入推进“创生态环境、树文明新风、建和谐矿区”主题创建活动。加强职工日常行为教育、公共场所文明礼仪教育、公务文明礼仪教育,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等系列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要把企业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职工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从“细节文明”破题,从诚实守信抓起,共创文明和谐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公司形成知荣辱、树新风、讲文明、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其次,大力开展和谐企业创建。完善企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平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改革分配政策,建立既体现个体价值、又相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健全企业发展、领导干部收入与职工收入增长的联动机制,让职工共享发展的成果;建立完善矿区维稳机制。坚持以稳定保和谐和以法治访观念,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新矛盾新问题;大力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载体建设,将劳动合同签订履行、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调解等有关经济指标列入创建考核范围,进一步促进企业贯彻落实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要树立安全发展观,建设以和谐管理为特征的本质安全文化。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篇5
2010-08-03 13:02来源:《农民日报》【大 中 小】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体系(以下简称农经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重要力量,担负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和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经体系肩负的责任更大、承担的任务更重。近些年来,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农业部门的不懈努力,农经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经职能得到加强,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农经工作成效显著,为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比,农经体系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和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体系不够健全,机构性质与承担职责不匹配,队伍素质与履职要求有差距,工作手段与承担任务不相称。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农经工作,现就加强农经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农经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经体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强化基层农经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确保农经职能有效履行为关键,以加强农经队伍能力建设为支撑,加快建设系统健全、责权统一、运转顺畅、充满活力的农经体系,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农经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加强农经体系建设,必须把服务“三农”作为推进农经体系建设的出发点,立足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谋划推动农经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必须把有效履行职能作为推进农经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职权,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条件保障,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农经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开拓进取,积极作为,努力破解体制机制难题,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全面落实乡镇农经职能,积极参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三)确保乡镇农经职能履行。乡镇农经工作处在整个农经系统的最前沿,是将农经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按照现行法律政策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及合同管理、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农民负担及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管,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农经机构的日常工作。在乡镇要按照确保履行好职能的要求,切实把农经职责落到实处,确保有机构管事,有专人理事,有经费办事。支持鼓励乡镇办好经管站(中心),明确岗位职责,改善工作条件,强化职能履行,加强农经工作。
(四)推进农经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有关精神,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已经部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地方,农业部门要根据农经事业单位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实际和有关法律法规文件授权,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正确划分农经事业单位的类别,争取转为行政机构。尚未部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地方,继续争取农经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为分类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三、扎实推进农经工作,切实加强法制建设
(五)抓好工作促体系。做好农经工作,既是农经体系建设的前提,也是农经体系建设的目的。要把加强农经体系建设与开拓创新农经工作紧密结合,在加快发展农经事业中壮大农经体系。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加快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工作力量。加快建立村有站点、乡镇有中心、县市有市场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秩序,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力量。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依法指导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力量。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积极推进财政奖补试点,探索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有效机制,巩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力量。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审计监督,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夯实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工作力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强化指导扶持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工作力量。
(六)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制建设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农经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治观念,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强法律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将农经相关法律列入“六五”普法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执法检查监督,推进农经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加快制定相关地方配套法规,积极推进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完善,加强其他领域农经立法,不断健全农经法律体系。
四、加强农经队伍建设,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七)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农经体系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努力掌握“三农”工作必备知识,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良好氛围。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学习制度,创新学习形式,突出学习重点,不断增强学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农经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选择一些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注重从群众创造中汲取营养,努力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提出政策建议。
(八)加强农经干部培训。培训是提高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围绕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精的农经队伍,切实加强农经干部培训。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组织制定农经干部五年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农经干部培训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大力开展业务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教材,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农业系统培训项目和资源,加强与有关单位协作配合,采取联合培训、委托代培、直接承办、交流考察等方式,拓展农经干部培训渠道。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争取有关方面支持,加强农经专业人才培养。
(九)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是农经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加强目标管理。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运用考核结果,采取表扬、奖励等多种形式鼓励先进,营造积极向上的农经工作氛围。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督查督办,提高工作效能。深化部门协作,创新合作方式,加快形成内部充满活力、外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农经工作落实机制。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履职保障
(十)加强组织领导。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0]3号)中指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要建立健全有权威的工作机构,造就一支熟悉农村政策、热心为群众办事的专职队伍。2006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农村经营管理行政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好职能。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农经体系建设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对农经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机构、编制、经费、项目等,主要领导要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妥善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难题。在工作布局、力量配备和项目安排上,统筹生产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创造有利于农经职能履行的工作手段和环境。认真总结交流经验,通过表扬先进、典型引路、工作带动、协同推动等促进农经体系建设良性发展。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农经工作宣传力度,营造支持农经体系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
(十一)强化履职保障。做好新形势下的农经工作,既要提高履职能力,也要强化履职保障。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的支持,将农经工作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当前,按照中央要求和有关法律规定,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经费、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经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经费等。着眼于“十二五”农经事业发展,围绕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按照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的要求,组织编制农经专项规划,明确扶持重点,确定具体项目,争取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和部门预算。严格项目规范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一○年七月十九日
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新型农业
引言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篇7
农业发展的好坏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业已经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型发展多集约型的转变。但是, 在竞争极为激烈的今天, 我们必须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不断将更多、更加实用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去, 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做出其应有的积极贡献。事实上,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尚且不够完善, 甚至可以说与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较,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相对滞后了,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科技新成果的转化速度缓慢、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等。由此可见, 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
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 为了农业的发展, 我国一直积极致力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已经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逐渐推广了一些先进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 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为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等。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需要更加努力。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必要的资金支持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 政府的农业推广事业费不够, 推广项目费不够,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济实体创收收入也不高, 作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经费的主要三个来源, 情况都不够乐观, 就注定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1.2 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要想更好地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 就必要做好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这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但是,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这三者依然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 尚且没有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科研攻关取得的一些成果没有办法及时进入农业生产的一线;生产者们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新技术, 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等相关因素的限制, 也很难实现生产效益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3 来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原因
人是诸多因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 因此,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积极性以及思想认识等都会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当前掌握的情况来看,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最为显著的表现就在于:
第一,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 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专业的, 自身对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 更别提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了。这样就会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也很难去就某一项技术的实施效果、是否值得大范围推广等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第二,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很多人都是抱着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 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服务意识较为薄弱, 服务态度也比较差。
1.4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单一化
农业技术推广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科技部门往往就是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去就某一项技术进行推广, 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从地区和农户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进行推广从;此外, 技术推广后的评估滞后严重。在某一项技术推广之后, 没有就推广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从而导致这些技术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1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资金的投入
资金是重要的保证, 没有足够的资金, 就无法更好地展开科研;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也就办法将已有的科技成果推广开来。因此,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尤为重要。此外, 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为了有效保证资金的投入和使用, 必须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相关部门和领导各司其职, 共同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2.2 注重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事实上,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 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让他们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 进而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 如定期开展培训与交流等, 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让他们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专家, 能够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解决, 进而充分发挥出他们应有的积极作用。
2.3 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农民才是科技的最终受益者, 因此他们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能力极为重要。为此, 要高度重视农民的文化科技教育, 特别是加强对科技项目示范户及农民技术骨干的技术教育。
摘要:近些年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农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尤其是随着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成员国之一, 我国的农业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 在看到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我们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的话, 势必会对未来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文章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希望能为尽快实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吴立锋.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 :368-369.
[2]刘会, 孙英焘.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15) :6-7.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发展;农村工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1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涉及农业技术信息的搜集、农业技术应用方式以及现有技术推广与反馈体系的建设,整个推广体系的建设对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农业产量的提高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现阶段,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效率的低下以及农村工作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农业技术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农业发展跟不上农业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有的技术体系以及农村工作条件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不断促进农业发展有着显著的必要性。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的结合现有的条件,探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以保障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不断的提升。
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切入点
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以及农业工作的实际条件,梳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切入点,为探究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供相关的参考。
1.1农业技术信息的搜集应是首要切入点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强化首先在于农业技术信息内容的充实,如果农业技术信息更新不及时,最新的信息没有能够很好地被推广部门所获取,则整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的强化缺乏最基本的内容保障。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相关人员首先要从技术信息的搜集切入,探究相应的完善对策。
1.2农业技术信息的传递是推广体系强化的关键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关键在于技术的推广,因此在探究相关对策的同时,研究人员应当从推广体系的强化角度进行切入。以现有的农业工作条件为参考,随时探究强化农业信息传递的对策与方法,继而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得到最为直接的支持。保障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能够发挥其基本职能。
1.3人员队伍建设是农业技术传播与交流反馈的重要保障
农业相较于其他产业来说,其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的传递渠道以及信息的传递方法也非常的有限,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其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仍然十分巨大。因此在现阶段工作环境下,除了建设基本的技术信息库以外,相关单位还应当积极的加强基础农业工作队伍的建设,以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推广人员保障农业技术的及时传递,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高效作业。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结合以上的分析,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强化应当从技术信息的搜集、技术的推广以及工作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切入,以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挥其促进农业发展的现实作用。
2.1建立农业技术信息库,随时保障技术信息的更新
技术信息库的建立不仅可以随时保障最新农业技术的更新推广,还可以实现新旧技术的比较推广,使得农民可以在现有农业作业条件下,依靠工作改进来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这种情况下,农业技术的推广更加容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更容易发挥。
2.2以农村实际条件为参考,建立多渠道信息传递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强化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技术推广渠道的单一化,因此在探究强化建设工作对策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积极的重视推广机制的建设,从农业传单、教育手册分发渠道的建设,到农业技术人员下乡开课等各种形式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强化,继而降低技术学习的难度,使得农民通过最为简单的形式掌握最新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真正从工作层面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2.3提升基层干部队伍与技术人员的素质,保障农民随时获得农业技术再教育
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是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积极的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以及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得与农民直接接触的基层人员能够掌握信息搜集、信息简化、信息传播以及信息反馈的能力,继而通过基层工作人员将最新的技术信息传递给农民,并通过最为简单的方式让农民掌握最先进的种植技术,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影响力。
3结语
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以及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从现有的条件来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应当从技术信息搜集、技术传播以及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因此在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时,相关单位要加强农业技术信息库建设,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建立多渠道信息传递机制。最后在通过基层人员的培训,不断强化技术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以扩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影响力,真正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篇9
章 来源景县辖16个乡镇(10镇6乡),848个行政村,总人口49.3万,其中农业人口44.8万,总耕地面积119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为切实服务好我县“三农”,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创建科技进村服务站,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县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结合我县实际,创建科技进村服务体系
按照省市关于搞好科技进村服务站建设的要求,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体系新路子,即以县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中心为依托,以乡村科技进村服务站和科技示范户为主体,以示范带动、技物结合为手段,协会管理、商业运作、上下贯通、遍布全县,覆盖千家万户的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体系。到目前,全县已发展乡村科技进村服务组织228个,占行政村的26.9%,从业人员648名,其中有技术职称的235人,科技示范户468个。
1.组织形式: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体系,由县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中心、乡村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和科技示范户组成。县“中心”由局长任主任,农业局各业务站长为成员,是集组织协调、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为一身的综合服务组织。乡村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以原来的半脱产技术员、村农民技术员和在乡中专生、初、高中毕业生为骨干,站址设在这些骨干力量所在乡镇驻地、集市或村庄,每站辐射4-5个村,每村都有一定数量的“示范户”。
2.建设标准:乡村服务站是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体系的主体,其建设标准是 “六个一”,即有一部电话、一名技术员、一处服务场所(经营门市部、微机培训室、仓储设施)、一套放像设备(VCD、放像机)、一辆科技服务车、一台微机。目前,已有十个服务站达到了“六个一”标准,其中,省科技进村服务站5个。88个服务站达到了“五个一”标准(无微机),98个服务站达到了“四个一”标准(无微机和科技服务车),32个服务站达到了“三个一”标准。
3.运行机制:县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中心积极与上级农业科技部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各大型繁种基地、农药化肥厂家加强联系,把实用技术、农情信息和货真价实的农产品提供给各乡村服务站,乡村服务站借助本身了解农情、懂技术、信息灵的优势,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县科技进村服务中心对各服务站实行“一独立”、“两返还”、“四统一”。“一独立”就是在经济关系上对乡村服务站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两返还”就是各服务站对上反馈各种农情信息,县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中心(各业务站)对乡村服务站按工作实绩,定期返还利润;“四统一”就是统一供货、统一价格、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挂牌连锁经营服务。
二、加强日常管理,确保科技进村服务体系正常运行
我们对乡村服务站主要是实行“五大管理”:
----章程约束。制定管理章程,建立会员单位档案,实行协会管理,并向全县公布了监督电话。每年县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中心与乡村服务站签订一次协议,并交付一定数量的协议履行保证金,把松散的组织变成有机的整体。
----强化监督。县农业局及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对乡村服务站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定期考核。对服务站实行目标管理和任务量化,把目标完成情况、经营情况、服务效果、农民反映等列为考核指标,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对表现好的科技进村服务站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对违法经营完不成任务的服务站,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取消资格。
----加强培训。一是每年春天,县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中心召开由乡村服务站参加的大型培训会,邀请省、市领导及农业专家讲课。二是利用各大厂家资金召开田间培训会,新品种、新农药发布会。三是县信息服务中心编印农业信息快报,免费发给乡村服务站。四是组织已配微机的服务站,进行电脑知识培训。
----创优环境。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各职能部门支持,工商、计量监督等部门为村级服务站办理营业执照及相关手续,县农业局和工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监督管理的通知》。凡经县中心办理的证照,工商局视为已具有示范、推广新技术、农资新产品的资格,否则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同时,组织执法、执纪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科技进村服务体系建设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整体素质,确保我县科技进村服务体系逐步发展壮大。
按照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新情况,制定新措施,不断增强科技进村服务体系的活力。尤其是今年以来,我们改革内部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并加强监督管理,使我县科技进村服务站队伍得以健康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原创:文秘知音网站。
1.抓好内部改革,锻造服务平台。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强化县科技进村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我们首先从内部改革入手,在原四个业务站基础上,择优组合,重新组建了3个专业物资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广联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集合全国优质农资,缩短各服务站与科研单位、生产厂家距离,为服务站撑起中转平台。今年以来,共组织50余家农资生产企业前来我县召开新、优产品推介会。同时组织10余辆送货车随时随地送货下乡,及时为各服务站搞好物资服务。
2.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人员素质。主要是抓好“三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在春季农闲季节,进行集中培训;农忙季节结合农田管理,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今以来年,共搞集中培训4次,现场培训5次。二是声像宣传和资料宣传相结合。县服务中心免费为科技进村服务站订阅《农村周刊》、《植保信息》等报刊杂志、发放实用技术光盘,同时及时将新技术、新产品及各种致富信息、政策法规收集、打印成《景县农业》发放到各服务站。今年以来共发放技术资料5000多份,光盘800张;三是培训内容与当地产业相结合。我们帮助服务站根据当地主导产业,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既培训了农民,又培训了服务站人员。今年以来,共帮助服务站举行各种类型培训会40多次,直接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
3.加强监督管理,清理整顿队伍。为了加强对各服务站的管理,除章程约束外,我们组织农业执法人员对基层服务站进行多次检查。同时深入周围农村倾听农民反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有违法经营、坑农害农问题的服务站坚决清除队伍。今年以来,根据检查结果和农民反映,结合考核情况,对11个存在问题的服务站取消了科技进村服务站资格。这样以来,不仅打击了不法行为,也起到了有效的警示作用,为全县科技进村服务站健康发展奠定基础。ww w.Y k j.CoM文
加强机制创新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篇10
今年以来,湖南省株洲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治本着眼,从预防着力,从机制着手,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在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
打造“三大平台”,创新社会参与机制
该市注重畅通社会参与渠道,并形成长效机制,精心打造了“三大平台”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反腐倡廉建设。
打造教育平台,让党员干部有经常受教育的场所。该市精心打造了茶陵监狱警示教育基地等四大廉政教育基地,四个教育基地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成为全市反腐倡廉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据统计,今年来四大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活动者达211700余人次。
打造测评平台,深化政风行风评议。12月16日,该市召开全市政风行风评议大会,来自社会各阶层的800余名代表对市直52个行政执法单位组织开展现场民主评议、现场测评亮分、现场兑现奖惩。在县(市、区),对1044个基层站所组织开展民主评议,该市所辖醴陵市首次对50名股室正职干部进行当场“公评”,社会反响良好。开展县处级党政正职述廉评议。要求县处级党政正职必须分期分批向市纪委全体扩大会公开述廉,接受公开评议。11月,该市组织开展一次述廉评议活动,470名各类人员代表,对12个部门的“一把手”进行了现场述廉测评。
打造网络平台,扩大群众诉求渠道。该市在不断完善传统信访举报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拓宽新形势下信访举报渠道。加强网络信访举报中心建设,成立以市纪委书记任组长的网络信访举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信访举报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工作。
完善“三项制度”,创新权力监管机制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今年来,该市多层次、多渠道构建反腐倡廉立体监督体系,完善“三项制度”,较好地提高了监督的整体效能。
完善信访监督制度,让老百姓有“出气”的地方。该市纪检监察机关今年实施信访诫勉谈话64人次,责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15场,处理信访问题215个。坚持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工作制度、领导接访公示制度、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处理“一条龙”制度,面对面受理来访,按照“谁接访,谁负责”的原则,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或案件线索负责调查、处理和答复。
完善效能监察制度,让反腐倡廉直接为经济中心服务。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效能监察立项。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牵头开展重点项目效能监察活动230多次,共督促解决问题600多个,办理重点项目建设审批许可事项1018件,提前办结率达95%,精简合并涉企检查,减少涉企行政检查120余次,为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和重点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完善廉政巡查谈话制度,让腐败消除在萌芽状态。今年,由市纪委书记、副书记、常委分别带队,7个协作组牵头实施,对全市46家市直机关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开展全面巡查,重点检查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廉洁自律规定贯彻落实执行《廉政准则》等情况。根据巡查谈话发现的案件线索,市纪委对1名副处级领导干部予以党纪立案。
突出“三个重点”,创新反腐运行机制
如何使反腐倡廉为中心工作服务,不脱轨、不越轨,该市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始终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突出自身队伍建设这一重点。该市在去年推行县级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的基础上,对相关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同时加强基层乡镇、街道纪检组织建设,做到工作覆盖无空白。
突出维护民生这一重点。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机制,针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无证办学、不符合条件办学、培训机构弄虚作假等问题,创新开展“两校一院”(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驾驶员培训学校、民营医院)专项整治行动,取缔无证民办教育培训机构63个,下达停办通知书207份、整改通知书310份,对3所民办学校违规招生问题进行了查处;对11所驾校的违规办学行为进行了通报批评,对其中4所进行了行政处罚;查处民营医院乱收费、开大处方、违规执业、发布虚假医疗广告、使用假劣药品、骗保、套保等违规问题58个,切实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荐阅读:
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09-23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11-07
加强淮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10-29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加强惩防体系建设08-29
在发展中不断创新05-29
弘扬井冈精神 不断开拓创新10-25
以创新推动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11-12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08-28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