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共9篇)
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 篇1
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
随之医疗市场的竞争逐渐上升为医院文化力的竞争,医院文化越来越成为医院凝聚力和创造力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医院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随着医疗市场的竞争逐渐上升为医院文化力的竞争,医院文化越来越成为医院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医院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医院发展观念的转变,推动医院发展模式的创新,促使医院发展质量的提高。
1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促进、保障和提高作用。对现代医院来说,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就是要从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一致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医院文化价值;从医院发展和员工进步相统一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医院文化价值。这对转变医院发展方式、调整医疗服务结构、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1医院文化价值管理日益凸现对医院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文化已经由一种“精神生产力”延伸为一种“生产力精神”。医院文化不仅仅是对医院经营管理的完善,而是由“精神生产力”延伸为“生产力精神”,使医院文化建设从政策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从自发到自觉,从“外包装”变为“软实力”,从人为推动转为制度使然,成为医院的灵魂。因此,必须从医院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医院文化价值的作用,并将其纳入医院改革发展的总体框架,使医院文化建设成为决定医院发展战略高度的重要因素。
1.2医院文化价值管理日益凸现对医院经营管理的活力作用。
医院价值观是医院文化的核心,首先变现为市场观、品牌观、人才观等经营理念,其次是医院管理制度体系的反应和演化,然后是医院员工的行为规范、行为向导。如果把医院经营管理比做医院的骨骼脏腑,医院所有文化因子就是医院的“遗传基因”。这些“遗传基因”通过对医院管理行为的引导和渗透,最终形成医院文化软实力,并从根本上决定医院经营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医院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医院的服务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工作绩效体现出来。因此,通过医院文化建设,使医院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并且获得新的活力。
1.3医院文化价值管理日益凸现对员工综合能力的发觉作用
医院经营管理不因要以医疗服务为生存、发展方式,而且还要具有文化影响力、道德魅力以及文化创造力。这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医院经营中减少信息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医院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以弘扬主流价值为职责,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贯穿于医院经营管理之中,建立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规则,引导医院员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应用先进理念引领医院发展。并通过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不断增强医院的凝聚力,营造医院和谐健康的发展环境。
2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强化医院文化管理与建设,打造医院文化的软实力,使医院的文化力有效地转化为医院的生产力。因此,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要为医院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对医院发展战略的影响,既通过医院核心价值观进行选择,以判断医院发展战略是否符合医院文化价值追求,会不会偏离医院发展的基本宗旨;又通过对医院发
展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形成统一的思想意志和行为模式,支持医院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医院价值管理对医院发展战略的干预、修正和保障功能,是保持发展持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2.2要注重医院内部管理的深度融合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作为以医院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体现对医院管理制度、医疗流程、服务行为的影响和渗透作用,提倡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医院文化的根本内涵,也是塑造医务人员形象的首要问题。医院文化价值管理的关键是医院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共创共融。只有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才能充分调动医院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员工和医院“人院合一”的境界。
2.3要突出对医院员工的培养和塑造
员工是医院生产力中做活跃和最富创造力的因素。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医院价值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向导。这就要求医院文化价值管理把员工的发展视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手段。既关注员工的需求,强调员工的主动性,为员工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又重视医院和谐文化建设,让员工分享医院发展的成果。
2.4要积极推动医院创新文化的建设
医院创新文化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和完善医院创新文化体系树立医院文化创新风尚,提炼医院创新文化内涵,提升医院创新文化水平,为推进医院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及经营模式创新等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医院创新文化成为建设创新型医院的动力源泉。
3、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路径
目前,医院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些医院只是口头重视医院文化,没有做到“真信,真行”,缺乏系统规划和长效机制,无法有效落地;有些医院认为医院文化是一种宣传手段和形象工程,造成文化和管理脱节;有些医院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发挥医院医院文化的独特功能。因此,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不断强化医院文化管理,培植一员工向价值观,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3.1提高医院文化发展新探索、新使命的认识
医院文化建设是提高医院管理效能、增强医院凝聚力和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把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当作医院文化发展的新探索、新使命,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发展医院先进生产力,大力提倡时代精神和拼搏精神,培育创新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保证医院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一致性。
3.2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医院文化建设的不可控,对医院经营管理的干预力度不够大,是医院经营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与医院文化建设只关注目标系统的构建,缺乏考核、监督、反馈机制密不可分。要注重研究医院文化价值管理的目标体系、理念体系、规划体系和运行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医院文化理念分层、分级的培训、渗透、传播,注重通过管理机制的传导,培育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从理论上来说,完善的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是一个顺畅的闭环系统,包含审计评估、理念梳理、宣传灌输、落地转化、考核评价和反馈调整等六个主要环节,各个环节之间顺向促进、逆向反馈,有序、有机地组合和促进。尤其是通过建立医院文化的目标体系和运行体系,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零散到系统的转变,使医院文化成为医院科学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3.3推进医院文化管理与建设的落地践行
很多医院的文化建设发展在员工的认同程度、参与程度、精神风貌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医院所有的文化因子还没有很好的统一起来。究其原因,主要与医院管理者地文化自觉性、认识深度、推行力度不平衡密切相关。要保证医院文化管理的落地践行,必须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设计医院文化的实施纲要和路线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尤其是科学的医院文化目标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强调医院文化建设的可控性、规范性,并进行反馈评估。此外,通过学习培训、文化活动和传播等多种载体及组合工具,立足于基层建设、班组建设、岗位建设、队伍建设,在现场、细节中体现文化主张,使员工认知、认同、共享医院的简直观念,形成人人参与、上下同心、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围,保持医院文化的生机与活动。
3.4 打造医院文化的软实力
医院的文化基因和价值体系建设决定医院的健康状况和文化强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医院文化基因,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挖掘医院自身文化资源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博采众长,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升华,积极培育医院特色文化,形成医院特色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将医院文化的价值标准分解为工作目标,制定医院文化建设考核落实制度,将文化主张分布于医院各个管理模块,并纳入医院经营管理的考核中,用精细管理规范岗位行为,用走动式管理进行流程控制,用对每一人、每一天、每一事、每一物的管理进行现场改进,使文化进入现场、流程和岗位,实现文化的有序传播,把医院文化转化为医院软实力和竞争力。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科学性是医院文化的根本要求。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医院经营管理经久不衰的背后,必然是其适应医院发展现状的文化作支撑。医院经营管理的活力来自医院文化的活力,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因此,要通过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建设兼容并蓄、富有张力的医院文化,把医院文化价值内化为员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外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增强医院的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
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 篇2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理论成果, 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为我国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和思想等领域提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指导。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有强大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掌舵”,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世界, 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很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思想的腐蚀, 这就需要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有一个强大的意识形态的理论为我们这艘“和谐社会的船”掌“政治方向的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很多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也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否被激化是主流价值观是否被边缘化的风向标, 而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又是一个国家政权颠覆的诱因, 所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武装社会, 缓和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理论意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要低于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又要消灭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残余, 这就要求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有一个科学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武器,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传承,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思想引领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需要;是我国共产党队伍建设、自我优化的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的需要。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的大力支撑, 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看,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建立都有共同的价值观为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时代的特征, 引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走向。当今时代, 世界多极化发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迅猛, 各国综合实力竞争激烈, 意识形态领域风云激荡, 而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人们的价值观也呈多样化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式, 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人们的自豪感极大增强,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也有了明显进步。但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同时给我们带来的腐朽的思想:价值失落、价值混乱、价值扭曲现象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这不仅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思想和道德障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旗帜鲜明地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昭示了正确的价值观, 打牢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因此,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培育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就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 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 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 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建立。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制约束, 更需要一个良好的道德体系来维护。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体系, 社会成员就会被多样的思想文化所冲击, 失去判断行为规范的标准, 不能自觉约束自己, 从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因此,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标准, 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要通过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观的“主流”与“边缘”》, 《人民论坛》, 2010-03-01。
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
一、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只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才能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辐射、提升着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决定一个学校兴衰的重要因素和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荷兰哲学家C.A.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一书中指出:“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从功能上讲,校园文化就是“化人”、“育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将培育出什么样的学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因此,要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充分发挥先进校园文化的功能,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高校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我们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考虑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因此,学校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师生员工,使其学会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作为传播文明的窗口,孕育新思想的土壤,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承担着党和人民寄予的殷切希望,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用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人,用创新意识塑造人,用艰苦奋斗精神鼓舞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增强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通过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把广大师生员工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坚定师生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使理论成果成为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
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依附在学校这一特定载体上的社会文化,它的灵魂是由价值观、理想追求、精神面貌、道德情感等组成的校园精神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成为当今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树立和巩固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是当代大学的重要使命。因此,全体师生员工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目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和学校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全体师生员工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日常细小的工作,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当代大学精神的主旋律。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之成为牢固的精神纽带,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师生员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规范的道德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念,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而道德是人的基本价值规范,是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基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校园氛围,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坚持和提倡的东西,所反对和抵制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建设先进校园文化中应当旗帜鲜明坚持和反对的东西。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其作为规范的道德基础,促进广大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提高明辨荣辱、认清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努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
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 篇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塑造公司核心价值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者长期倡导、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付诸实践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是企业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公司要通过长期努力,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一个科学指导生产、服务及各项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并能让大家自觉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她逐渐成为企业的灵魂,成为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指南,成为企业取之不竭的能源。
一,品质第一,我们生产的产品满足符合客户要求,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是公司存在的前提,公司所有部门、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是所有企业永恒的主题。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质量意识和内涵在不断变化。公司要研究产品特点和客户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方针,要辩证地树立质量意识。1,全面的质量观念,任何一个公司的合格产品是各部门共同努力的产物。技术部门要正确理解客户要求,制定合理的工艺实际指导生产,要掌握和理解行业技术发展,关注新的生产方式和手段,要能够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有洞察行业发展的能力,公司要以技术为出发点,形成完成这些任务的组织结构和常态工作机制;品质部门要真正消化、理解、吸收客户要求,以严谨、科学态度、及时对生产过程,不同状态下产品进行检验和质量控制;生产部门要自觉按要求开展各项生产,能够不断总结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重视
流程和生产效率,要有精益求精的思想,要牢固树立持续改进的思想,要把员工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臵,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了解并发挥不同员工特长,人尽其能,要有统筹的观念,不能将一个整体的生产割裂为互不联系的单个过程;采购部门要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同技术、品质、制造部门保持密切良好的沟通,要研究市场确保及时提供合格原材料及辅料,要有明确的成本意识;后勤服务部门要树立为一线服务意识,主动、热情为生产活动提供周到服务,及时跟进。只有所有人员都意识到合格产品与企业所有人员都紧密相关,才能形成分工有序,协调工作的良好局面。2,发展的质量观念,能生产合格产品只是质量观念的第一步,树立并能实现质量的自我更新是更高要求。公司要有创新的精神,技术部门要了解行业技术最新发展状态,主动更新知识和观念,能超前提出新的标准,新的要求,能够主动想到客户没发现想到的问题,主动帮助客户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不但会让客户认识到公司价值,也会为公司发展提供机会。市场部门要有意识了解客户最新要求,并及时与其他部门保持沟通,品质和生产部门要有超前的质量意识,要时刻牢记自我提高的责任,如果大家每天满足于任务完成而满足,公司就可能在一个水平线上徘徊,缺乏进步的源泉。3,适度的质量观点,过度的质量不但会加大制造成本,同时会被动提高标准,因而我们要从研究行业和产品特点,真正理解客户对质量的要求,避免过度质量。例如,过度包装既加大了成本,客户在使用时又不方便;过度的对精确性要求,一方面加大了加工难度,同时对提高产品使用特性上无任何好处,客户也并不能感觉到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技术、生产、质量人员要正确、适度理解客户要求,那里是关键特性,哪里是一般特性,哪些问题的改进对提高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有好处,哪些改进和严格对提高和改善产品性能没有帮助,而只是加大成本。必须指出的是,适度质量观念,是一个重要而很难控制的因素。公司应该用科学合理的机制,严谨客观的态度生产品质优良而适度的产品。4,品质是市场的基础观点,任何靠特殊战术推销多少产品,赢得的市场只是暂时的市场优势,解决不了企业的根本问题。非常的市场手段也经受不了太长时间市场考验。公司要迅速从建立初期靠价格和各种关系为主的市场策略,向以品质和服务为主导转变,尽可能较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客户群体,服务网络,服务特色,获得客户乃至行业内良好口碑。这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成本优先的观点。企业是经济动物,其存在的根本和目的是追求利润,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控制和减少生产成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而科学组织生产,以最低成本产出合格产品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科学生产的观点,科学生产就是结合企业实际,充分利用成功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在一般理论指导下开展生产。例如,TS16949一般的理论和要求,精益生产的方式。全面质量控制理论都是我们应遵循的。我们常常陷于经验和习惯不能自拔,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存在即是合理的,例如我们对生产流程的不合理视而不见,缺乏精益求精的思想,不能主动关注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因而当成本居高不下的时候,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要倡导成本存
在于每一个生产细节的观念,全体员工要自觉学习并遵守各项生产制度,严格在科学指导下开展生产,树立科学生产、合理成本的思想。2,全员成本观点,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采购成本,人员成本,一滴水、一度电所有企业支出都将成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意识到自己任何不经意的浪费都在随时提高成本构成,因此,我们要树立处处节约皆成本的观念。3,成本控制观念,公司成立以来,由于生产经验的缺乏,技术力量薄弱,人员设备磨合等人为或非可控因素的影响,废品率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不能发挥,至2007年2月销售结转均价:杨子C1:123.27元,奇瑞S11:161.36元,BYDF3:45.42元,这一组数据除了客观因素外,应该给全体员工敲响了警钟!但多少成本应该是合适的?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及其严峻的问题。所以我们各部门,全体员工要立即行动起来,打一场全面的成本控制的大仗。技术部门要彻底检讨每一个工艺是否合理,制造部门要在工艺指导下,大胆反思每一个生产环节,控制减少物料消耗,努力做到不出废品。我们要有非常明确且能持续改进的成本指标,这个指标要成为硬性不能逾越的红线。我们是为利润而生产,不是为出产品而生产,这就是企业世界的生命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是跳下去?还是找一条阳光大道?因而,我们要分析每一个成本构成,材料、工时、能源消耗、一般物料消耗要有明确的控制指标,管理者要具体监督每一个环节、细节的可控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对一分钱、一厘钱的降低都要予以重视和鼓励。
三,长期的发展观点,我们的目标是建百年老店,永续经营的企业。
因而,公司要有一个长期的目标和任务,它是建立在我们对行业发展的正确预测和估计之上。1,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是保证。大家很容易认可它,关键在实际执行和制度的可操作性上。我们更多愿意将制度和行动分离,缺乏对制度灵活性和发展的思考,导致一管就死,却不反思执行问题,而怀疑是否要按制度办事。所以,我们要树立以科学发展的制度管理企业思想。2要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么小的企业讲什么战略,有什么事干什么事就行了,但缺乏战略思考的小企业永远长不大;缺乏战略思考的大企业将会面临困境。如果我们不将公司放在整个市场中,对整个行业技术、生产、管理、市场缺乏正确分析、客观评价,等待我们的将是落后和淘汰;相反,如果我们能不断以新标准要求自己,能每天进步,当别人看到我们成功喜悦时,自己也会为艰辛的奋斗而骄傲!
四,团队建设,公司所有目标和任务依赖一个好的团队来实现,建设一个有理想,务实、能干的团队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1,率先垂范的领导集体,任何一个企业管理者的作风必定会深刻地影响着这个企业,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以公平、公正的严格严格管理营造全体员工爱业敬岗、一丝不苟、生产高品质产品的氛围。2,务实、创新的工作习惯。公司所有人员要牢固树立务实思想,所有工作要落到实处,要养成立即行动的作风,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要有反映,要有处理措施,要真正形成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防止问题的机制。整个公司,全部工作的开展要一盘棋,任何的相互割裂,信息不畅都会严重影响工作。3,团结、融洽的员工关系,我们相聚在公司,都是
兄弟姐妹,所有人没有利益冲突,公司只需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默契、融洽产生和谐,和谐产生无穷的工作动力,产生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产生良好的心态,阳光的心情。
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 篇5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随着社会的转型正在经历着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建构也势在必然。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特点,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命运,研究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建设的规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中国文化的客体化及其历史机缘
晚清以降,中西文化遭遇使原本为一自足系统的中国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故,以致于有人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对此可以从表象上作出种种描述和刻画,迄今为止已经不知有不少人做过这项工作,但其实质究竟如何,仍有探究的余地。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始终是近代以来国人的一个无可逃避的任务。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认识中国”的必要性还是它的可能性,均源自同一个事实,即中国与西方的相遇(其实更恰当的表述应该是“西方”对“中国”的“发现”,请注意“中国”的“被动”性)。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中国文化面临着双重客体化命运:一方面,中国文化沦为西方文化的对象和他者,西方人对于中国的想象、中西文化的交往不是互主体性的关系,而是主一客体关系,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异己的他者被塑造着,其存在仿佛只是为着显示作为征服者的优势文化的主体地位和主导姿态而已;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原本即为中国人的自我,但在现代性语境中,它却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对象化了的规定,即主体的客体化。对于国人来说,中国文化本来是主格的,然而在西方文化镜像中,它面临着被宾格化的境遇。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文化的客体化境遇一旦积淀为国人的自我审视方式,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自卑情结,就将不可避免地步入“自我殖民化”的误区和歧途。我们知道,任何“解放”归根到底都只能是一种内在性的行为,即自我解放。对于文化或文化意识而言,同样如此。文化上的“自我殖民化”心态既是文化上丧失自我和自主意识的结果,同时它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丧失。对于一种文化而言,“传统”和“过去”不是一回事,“传统”是“活”的,“过去”则有可能是“死”的。
其实,文化只有作生命观才是本真状态的,才是鲜活的。这恰恰是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深意之所在。牟宗
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1958年合写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作为新儒家的文化宣言,其意义非同小可。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算对于中国文化的恰当态度——对文化作生命观的态度——的确立和贞定。该宣言指出:“我们首先要恳求:中国与世界人士研究中国学术文化者,须有肯定承认中国文化之活的生命之存在”,因而不能用“凭吊古迹”的态度去对待中国文化”,否则,“中国之历史文化,在他们之前,必然只等于一堆无生命精神之文物,如同死的化石”。的确,由于我们对本土文化采取了一种对象化的审视方式,就将必然地导致一种价值中立的知识论态度。应该承认,这种知识论的“客观的”态度,恰恰是我们逐步丧失掉对本位文化“温情与敬意的了解”的深层次原因。
与此相反,那种内在体认式的、反身性的姿态,才是看待生命的态度和尊重生命的学问。“这种学问,不容许人只先取一冷静的求知一对象,由知此一对象后,再定我们行为的态度。此种态度,可用以对外在之自然与外在之社会,乃至对超越之上帝。然不能以之对吾人自己之道德实践,与实践中所觉悟到之心性。”(而中国文化的秘密就存乎现代新儒家之所谓的“心性之学”。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作为本体论规定时才是有生命的,一旦被对象化为客体(亦即被知识论化),它就变成“死”的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由知识论态度回归本体论态度,从体认的角度去重新定位本土文化,以恢复其内在的生命力。
2.中西古今之争是“假问题”还是“真问题”
自东西方文化近代相遇以来,特别是在“五四”时代的文化论战中,人们喜欢对中西文化作二元划分并把它们对立起来,如陈独秀的《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李大钊的《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都表达了这种思路。这种划分不免有简单化之嫌,但的确也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具有本质意义上的真实性。因为它不仅仅是基于想象,更是基于东西文化实际冲突的历史事实,且为后来东西文化交往所遭遇的尴尬进一步证实。
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明显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问题不在于中西文化有无差别,而在于如何确认差别的性质。“五四”时代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认为“东方精神文明,西方物质文明”,如张君劢、梁漱溟等的主张。胡适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凡一种文明的造成,必有两个因子:一是物质的(Materia1),包括种种自然界的势力与质料;一是精神的(Spiritua1),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感情和理想。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是精神的,也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物质的”。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宣言:西洋近代文明绝不轻视人类的精神上的要求。我们还可以大胆地进一步说: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在这一方面看来,西洋近代文明绝非唯物的,乃是理想主义的(Idealistic),乃是精神的(Spiritu-a1)”[]‘丹。然而,吊诡的是,胡适又提出:“东方的文明的最大特色是知足。西洋的近代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不知足。知足的东方人自安于简陋的生活,故不求物质享受的提高;自安于愚昧,自安于‘不识不知’,故不注意真理的发见与技艺器械的发明;自安于现成的环境与命运,故不想征服自然,只求乐天安命,不想改革制度,只图安分守己,不想革命,只做顺民”。这说明,他不仅承认中西文化有着根本取向上的异质性,而且承认这种差异体现在西方文化外向探求和中国文化内在超越之间的分野方面。显然,这里隐含着东方精神文明、西方物质文明的潜在判断,从而陷入自相矛盾之中。难怪当年就有人指出:胡适的这些说法“很容易使人误解他所谓东西文明仍然有‘根本不同之点”。胡适在文化比较问题上的观点的这种不自洽,客观地意味着中西文化二元对立关系的某种真实性。事实上,物质和精神在一种文明中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主次的问题。胡适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来反驳“东方精神文明、西方物质文明”的观点,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有学者认为,学无中西。所谓“‘学’有真假之分、高低之分、精粗之分,但没有中西之分”。因为据说“中学和西学其内容不同,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作为知识,作为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来说,哪个民族和国家根本上都是一样的”L4J。其实,这里混淆了两个层面的问题。让我们以西方的“科学”为例:就“科学”的“所指”而言,它是普遍有效的,是没有中西之别的,例如我们不能说牛顿力学定律只在西方有效。但就“科学”的“能指”而言,它一定是特别地隶属于西方文化传统的,不然就不会提出“李约瑟难题”来了。对于后一个方面来说,它又体现着中西之学的互盲和互斥关系,从而“学”必有中西之分野。所以,强调科学作为知识的普适性,并不能消解学问的中西之分这样一种二元关系。
其实,中西古今之争不过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双重维度在文化交往中的体现。它并非“假问题”,也就是说它决不是一种人为地制造出来的问题,而是历史本身的结论。中西文化自晚清以来的实际冲突的历史,无论如何都是不能用“假问题”来解释的,近代以来的古今之争和中西之异,并非一场历史的误会,亦并非一个“假问题”,它既有其真实的历史内涵,也有其真实的学理意义和价值。
3.文化上的“体用之辨”及其面临的困难
按通常思路,西式的物质生活加东方的精神生活、西方的科技工业加东方的情趣格调,应该是一种理想的文化图景。但现代新儒家给出的“药方”——由“老内圣”(儒家之道统)开出“新外王”(科学和民主)——的失败,似乎证伪了这种可能性。胡适当年就反对“体”“用”的剥离,他拒绝“中体西用”的一个理由,就在于认为有西用必有西体,有中体必有中用,用总是体之用,体也总是用之体,强调“体用不二”。因此,不可能分离体用,整合出一个所谓的“中体西用”。这正是他主张“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的根据之一。其实,这同那种极端的保守派在根本方法上是一致的,其差别仅仅在于各自所坚持的“体用不二”的根基截然相反罢了。应该承认,尽管胡适的“全盘西化”立场不能成立,但他在体用一致问题上的见解还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诚然可以设想“当归上帝的归上帝,当归恺撒的归恺撒”,但两种异质文化的结合,不能在“体”的层面上得以实现。也许,一种文化传统的某些碎片可以被镶嵌在另一文化传统的系统之中,甚至这种“移植”可以“成活”,然而,当这些碎片一旦被“植入”异体文化,就已经改变了它原本的性质和功能了。此即所谓的“系统质”概念的意义所在。
文化可分为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这三者的内在关联是无法彼此剥离的。精神构成文化的内核,它统摄着整个文化的各个层面,使文化成为一个有机体;器物层面作为外在的形式,不过是文化的物质外壳,充当着文化的物质承担者或载体;制度层面则作为中间环节,既是价值取向的规则表达,又是物质外壳的秩序来源。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器具都不仅仅是工具性的规定,同时还是特定文化观念外化的形式和文化偏好选择的结果,它因此总是折射着特定的文化取向。在此意义上,任何器具都不是中立的,它总是有其文化负荷,隐藏着特定的文化承诺。按照梁漱溟的说法,文化无非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法。器具代表着“活法”,因为它本身固然是工具性的,却蕴涵着更隐蔽的文化观念。“麦当劳”、“肯德基”是一种食品,但作为一种“快餐”,却意味着追求效率的文化偏好。美国的阿米什人对于现代器物的拒绝的例子,就颇为耐人寻味。阿米什(Am—ish)人是l6世纪早期激进宗教改革形成的瑞士再洗礼教派后裔。他们不是因为贫困,而是为了自己的文化信念,即为了保持自己的清教信仰的纯粹性,迄今仍过着l8世纪欧洲式的传统农村生活,拒绝使用现代化的日用器具,如电灯、电话、汽车、计算机等等。这种文化选择在被现代化了的人们看来是一种痛苦,但在阿米什人看来却是一种满足。阿米什人深知,一种文化观念总是首先借助于器物的传播而在不知不觉中被悄悄地认同和接受的。它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一种有信念的生活。我们再来看看基督教和儒学的情形。20世纪的基督教面临着世俗化际遇,却逼出了原教旨主义。
这归根到底仍然无法逃避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不改变基督教的存在方式,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从而难以融人今天人们的现实生活;为适应现代生活作出必要的自我调整,又不能不离开原生态意义上的基督教传统。这种两难处境,不啻是宣告了那种建立在传统与现代相妥协基础上的变革的失败。对于一切文化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变革来说,这种失败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这在跨东西方传统的中国文化那里尤其如此。有学者把东亚现代化归结为“儒家资本主义”,问题在于,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究竟是一种证伪了韦伯命题即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个案只能发生在西方的事实,还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象?“儒家资本主义”其实应该被解释为西方文化在取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传统的置换过程中此消彼长的短暂并存状态罢了,它并不能证明二者已经达成了内在的有机整合关系。就此而言,“儒家资本主义”这一称谓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掩盖了儒家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关系的非有机性质。基督教和儒家在现代社会遇到的问题,不是证明了体用剥离的可能性,相反,恰恰证明了这种剥离的不可能性。
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 篇6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就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思想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力图建设品位高、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的高校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性。它包括知行统一、爱国情怀、社会良知、义荣归心、求真、审美、向善、立志、慎思、笃行等社会公共精神和个体内心修养。所以,我们应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合到高校校园文化之中,使之成为其纲领和灵魂,并具体体现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样式,深深地浸润青年学子的心灵,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和优雅上进的精神风貌。
丰富校园文化渠道,营造和谐氛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目于思想道德品质的陶冶和塑造,使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这就要求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地艺术化,充满文化意味,真正形成催人向善、求真、致美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为了学校的价值目标自觉地努力工作、学习。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
增强校园文化服务功能,培养高素质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和繁荣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平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生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校园文化的质量,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高校校园文化的水平。只有把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强化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员工的意识。要切实关心大学生的成长,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中的困难。要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与和谐校园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大学生的和谐成长促进文化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7
一、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相关法律和配套政策不完善。
当前的文化管理格局仍是由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多部门组成, 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各个部门发挥自己的专长, 进行专业的管理, 但这种体制存在职能上的交叉和重叠不利于对文化事业实施统一有效的管理与调控。文化管理部门仍然习惯于用行政审批和行政命令的传统办法来管理文化工作, 致使文化管理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突出, 不利于公共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机制不完善。
现实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所需要的资金主要还是来自财政, 这就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建设还相当薄弱, 投入保障的差距制约和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在文化设施建设上, 其他的用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市场的培育等经常性的经费投入很少。
3、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 城乡差距大。
大部分的公共文化资源都集中在城市, 农村文化资源相对匮乏。文化消费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农民订阅书报刊的支出基本为零, 乡镇、村图书室图书基本依靠捐赠。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甚至赌博依然是农民群众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4、评估监督体系不完善, 文化设施利用效率不高。
一些地方由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不准、评估监督体系不完善等原因, 导致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现实中一些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文化设施, 运营方往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收益小的大众性公共文化娱乐项目设置极少, 造成了设施社会效益属性的偏离。公共文化设施往往是“建设容易运行难”, 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是一次性投入, 而运行则需要长期投入, 没有稳定的长效监督评估机制很难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健康持续的运行。
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顺应时代的要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文化行政机构改革, 整合职能, 探索“大文化”管理体制, 改变公共文化管理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 实现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只有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了, 可操作性增强了,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理念转变了, 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的执行也就顺畅了。
2、加大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在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同时,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积极推进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 用政策杠杆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 以有效弥补公共资源及政府服务的不足。
3、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首先是政府保障的标准化, 要确定统一的最低保障标准, 财力较强的地区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其次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化, 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 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省、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最后是工作评价的标准化, 对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投入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建立社会评价标准。
通过标准化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首先是区域均等, 通过转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 使欠发达地区能够和发达地区一样平等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其次是城乡均等,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最后是人群均等, 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和残疾人群体等, 推动弱势群体平等参与文化活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4、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估主体, 科学合理地确定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第一, 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 可以尝试政府自评与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 政府掌握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手资料, 在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信息完整性上具有社会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而社会机构在评估方法的运用上具有多样性和全面性, 二者可以合作组织开展具体评价工作;第二, 对不同公共部门和不同的公共服务实施分类分项评价标准, 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 通过公众满意度、需求调查等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绩效评价结果按时向社会各界公布, 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 并且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工作考核的依据。
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简介]翟福生(1958- ),男,河南南阳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工作。(河南 南阳 43000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72-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其出发点和基本任务。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采取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基本内涵,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强大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全社会应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其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社会思想空前活跃,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所滋长,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也乘虚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这就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共同的价值理念来凝聚人心,形成全社会认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坚持多策并举,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任务和工作对象思想行为特征的变化,把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1.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积极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到围绕中心、抓住关键、选准手段、注重实效,切实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进而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成为合格的“四有”新人。
2.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着力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高校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要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深入街道、企业、农村、乡镇进行参观调查,通过“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英烈纪念馆参观,让大学生在对实际生产、生活的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激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自觉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3.加强荣辱观教育,让大学生知荣明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试金石,为大学生树立了知荣明耻的道德新坐标,高校应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之入脑入心。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讲文明、知荣辱、促和谐”和“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争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要引导大学生明荣辱之分、知荣而勇为之、知耻而力避之,形成推动奋发向上、文明正义的强大内在动力。
4.大力开展行之有效的主题实践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观念向实践的转化。只有理论的灌输,没有自我的实践,理论的力量将不会得到稳固和升华。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扎根于大学生思想深处,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接触、了解社会,从感性上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要加强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正面引导,教育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看待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的理解,并落实和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创新工作方法机制,切实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切实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1.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和载体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要善于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来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视听技术,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工作。当前,应重点加强对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创新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2.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载体。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贴近”原则,加强“主阵地”“主渠道”的正确导向作用。对于高校课堂、讲坛、学术研讨、校园网络等这些主阵地,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第二课堂等各个环节之中,发挥其对青年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正确导向作用,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要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意把握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借鉴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心理素质。总之,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有效结合起来,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利于大大地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加强高校政工队伍建设,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人,建设一支高素质、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当前,高校应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大力培养敬业爱岗、富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通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严谨勤勉的治学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和感染青年学生,使教师成为青年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要重点加强高校政工队伍建设,加强对政工队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他们起到模范带动作用。
4.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既能立足当前、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长效机制,突出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主导、校园文化引导、社会实践向导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进社团、进网络,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长效机制;要抓好责任、人员、资金、考核四项制度的落实,完善责任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相应的政策体系,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有力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贵在体现到实际行动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是各部门的共同责任,高校各部门都应该充分行动起来,把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各项工作中,不断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6-12-03.
[2]周家伦.围绕核心价值体系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
05-14.
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 篇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阐述,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世纪新阶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学校办学思想、校风、学风、教风以及管理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决定一个学校兴衰的重要因素和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荷兰哲学家C·A·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一书中指出:“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从功能上讲,校园文化就是“化人”、“育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先秦·荀况《荀子·劝学》)。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将培育出什么样的学生。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校园文化的功能,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高校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确立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价值观是受思想支配的,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才能不受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袭。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师生员工,使其学会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联系建设校园文化的实际,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增强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通过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把广大师生员工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坚定师生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使理论成果成为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
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共同理想使我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化解了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全体师生员工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目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和学校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要教育全体师生员工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日常细小的工作,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质、最集中、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面旗帜。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之成为牢固的精神纽带,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极大的创造激情,产生了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其中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高校师生素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思维敏锐,富有创造激情,是改革创新的主力军。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鼓励人干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激情得以抒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坚持改革创新,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破除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规范的道德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念。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两千七百年前振兴齐国,成就霸业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说明古代的仁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国格一样重要的地位,这正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思想财富,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国家的未来是青年的,未来民族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看当代青年树立的是什么样的意识,什么是对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未来发展有益的,都取决于当代青年人的取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优良道德风尚的提倡和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不良思想行为的反对,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对于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坚持和提倡的东西,所反对和抵制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建设先进校园文化中应当旗帜鲜明坚持和反对的东西。因此,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其作为规范的道德基础,促进广大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提高明辨荣辱、认清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努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
【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推荐阅读: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推进医院持续发展10-02
浅谈如何加强医院文化建设11-18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05-24
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08-21
加强医院存货管理10-20
加强医院票据管理05-09
加强医院绩效管理10-09
加强医院预算管理11-16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08-28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