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2024-09-29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共8篇)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篇1

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市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落实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要求,充分发挥地区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地区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重要意义

社区治理是在居民自治的基础上,由政府、社区组织、其他 社会组织、社区单位、居民,合作供给社区公共产品,共同解决 社区公共事务,携手优化社区公共秩序,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过 程。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是培育创新社 会治理基层样本的重大举措,是激发社会活力、引导社会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是实现“让身边的人幸福起来”愿景 的重要抓手。各科室要站在推动地区科学发展、促进地区和谐的 高度,充分认识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的重 要意义,当作加强和创新本科室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系统治 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要求,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社互动机制,稳妥推进社区事务准入

和政府服务事项转移,推动自治事务、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分开,扎实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优化再造、社会活力有效激发、社会力量

有机整合和社区治理能力提档升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

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基本原则。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 设,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工委、办事处领导和主 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逐步剥离 不宜于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管理事务,广泛调动社会组织、企业 和居民共同参与,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2、整合力量,协调联动。在创新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大力 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全面推进政社合作、上下互联、横 向互动,实现力量整合、工作整合和资源整合。

3、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以增强社区治理合力为目标,以 改善民生为导向,重点推进社会动员、社会参与、社工人才、社 区治理等方面机制创新,提高地区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切 实兼顾各方利益诉求,正确处理政府、社会组织、基层自治与人 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围绕 一个核心、完善五个体系、优化一个结构、形成一个格局、探索 一种模式”为抓手,以深化政社分开、社社合作、“四社”联动 和居民自治为基础,推动实现社区治理的实现“四个转变”,探

索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一带四议多方联动,的社区治

理格局,形成“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模式。

一个核心,多元主体参与、自治共治联动。

五个体系,即,社区组织体系、权责体系、工作体系、制度 体系和能力体系。

一个结构,即,将“两委一站”调整为“两委一站一中心”

(社区党委、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和社区邻里服务中心)。

一个格局,即,一带四议多方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

四个转变,治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治理体制由“自上 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横向合作”的治理体制转变;治理形 式由单方行政决策向多方民主协商转变;治理结构由垂直科层结 构向扁平网络结构转变。

实现四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过程透 明化,治理机制科学化。

一核多元,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的社 区治理模式。

四、主要任务

以健全和完善社区组织体系、权责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 系和能力体系为核心,优化社区治理结构,以社区分类治理与合 作治理为导向,实现“多元主体参与、自治共治互动”。

(一)优化组织体系

1、强化党组织建设。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加快构建基层

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以“I+R+S”(党组织+日常工作力量+社会

参与力量)模式为网格驱动力,将党组织建在网格,发挥核心领

导作用。积极探索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逐步实行社区

党组织领导成员直接选举,健全社区党员代表议事制度,推行机

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社区“双报到”制度,鼓励流动党员到社区

参加组织生活,大力开展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广泛

参与自治和服务活动。

2、健全社区组织。围绕多元参与、共商共治的目标,以“两 委一站一中心五层,”的组织格局为基础,形成高效互动的社区组 织体系。在原有两委(社区党委和社区居委会)、一站(社区服 务站)的基础上,建立邻里中心(含社会工作站),为社区居民 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通过政府扶持、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 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合 作组织。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区、社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四社联动’’,提高社区治理科学化水平。

3、优化治理结构。根据社区治理需要,进一步明确社区各 主体间的五个层级关系,即,领导层、议事层、决策层、执行层 和监督层。其中,领导层一一社区党委,议事层一一社区协商议 事会,决策层一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执行层一一居委会、社区 邻里中心、社区社会组织,监督层一一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和社 区纪委。

(二)厘清权责体系

1、明确社区工作边界。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结合现

代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厘清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社区自

治组织、社区服务站、社区邻里中心和社会组织的职责和权力关

系,明确各自工作边界,稳妥推进社区事务准入和政府服务事项

有序转移,为实现政府管理和社区治理有效衔接以及社区各类组

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奠定基础。

2、理顺社区治理关系。重点是理顺各科室与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邻里中心的权责关系,稳步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

离,强化社会参与,实现各类主体良性互动和分工协作的无缝衔

接,夯实自治与共治基础。社区居委会是自治组织,主要职责是

完成法定事项、法定协助事项和政府委托事项,关键是组织居民

开展自治,积极协助基层政府开展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社区

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开展社区服务,依法

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社区服务站是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延

伸,接受相关业务科室的指导。社区邻里中心主要功能是为社区

开展互助服务、公益服务和社会服务搭建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

务、委托运营、项目合作等方式,为居民提供公益性、福利性和

专业性服务。

(三)完善制度体系

l、加强制度建设。以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 头治理为导向,从社区行政事务、公共事务共商共治、公共服务 社会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居民自治引导等五个方面,建立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社区治理制度体系,明确行政事务准 入、公共事务共商共治、购买公共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和加 大居民自治扶持力度等制度。

2、优化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政社互动”、“四社联动”(社 工和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单位)、“四民一评”(民主提事、民 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群众评议)等机制建设,提高社 区的组织化调节和自治水平,努力实现从传统社区管理模式向居 民自治与社区共治有机结合的现代社区治理模式转变,构建与 CBD地区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区治理体制。

(四)健全工作体系

1、明确工作内容。根据居民需求和社区建设规律,把社区 工作内容确定为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社区安全与综合治理、社 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以及社区文化和 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社会保障与社区福利等六个方面。

2、划分工作类型。按照行政管理类、政务服务类、基本公 共服务类、福利服务类、便利服务类、公益慈善类、自治互助类、紧急救助类等不同类型,明确相应主体应该承担的工作任务,进 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工作体系,实现社区“大事小事有人管、日 常生活很方便”的目标。

3、确定工作任务。居委会主要任务是组织居民开展社区自 治,与社会组织和社会单位合作开展社区共治,重点是划小自治 单元、培育自治组织、完善自治网络,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和水平。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章程确定的业务范围、围绕社区 公共管理问题或公共服务事务,组织居民、社会力量提供福利服

务、公益慈善、自治互助、紧急救助等服务。社区服务站主要任

务提供资格审查、津贴发放、证件办理等政务类服务。

(五)升级能力体系

1、社区建设统筹能力。围绕激发社区活力、管理社区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社区矛盾、做好群众工作和维护社区稳定开 展统筹工作。重点是打破条块分割,逐步建立起整合资源的管理 体制和统筹使用资源的反应机制,通过整合资源来体现和落实党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2、社区社会动员能力。以建立应急性动员和常态性动员、行政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社会动员体系为目标,健全动 员网络,畅通动员渠道,完善动员机制,在实现社区公共管理事 务有效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有效供给中提高社区社会动员能力。.

3、社区事务决策能力。以引导和培育社区党委、居委会建 立PDCA的思维和执行力(P制订计划、D运作执行、c检查考核、A分析处理)为导向,在社区全面深入实施“四民一评,工作机 制,提高社区的决策能力,塑造现代社区治理权威。

4、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以社区服务有效供给为目标,健全 和完善社区服务供给体系,挖掘社区服务骨干人才,激发社会组 织活力,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完善联动工作机制,提高社区服务 自治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5、社区事务管理能力。以构建“一带四议多方联动”社区 治理格局为抓手,以社区发展的重点问题和社区成员的关注焦点 问题为载体,充分发挥各类社区主体作用,实现社区事务有效管

理有目标。一带,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带领;四议,社区成员提

议,社区“两委”审议,社区各方代表商议,社区居民代表会议

决议;多方联动,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社区“两委”、驻区单位、社区团体组织、居民代表会议等社区主体进行联动,共同解决开

展社区公共服务或解决社区公共事务管理问题。通过社区工作实

践,全面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五、工作要求

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系统 性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书记、主任为组长,科室负责 人、社区负责人代表、专家顾问、社会组织和社会单位代表、社 工代表组成的联席委员会,共同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各科室,要以此为契机,协助、指导社区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社 区治理能力。

(二)加大保障力度。要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大 力度保障,加快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要抽调社区 建设、民政、综治、残联、工、青、妇等部门和枢纽型社会组织 的工作骨干和技术人才参与方案筹划、措施制定工作,聘请高校、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学者参与指导建设工作。设立专项经费,加大 经费支持保障力度。

(三)完善政策措施。社区治理体系和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涉 及体制机制创新,要加强职能剥离、社区治理、社区社会组织培 育、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政策制度的建设,形成完善的政策制 度体系。各科室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积 极参与、共建共享,着力在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力量整合和互 联互动上下功夫,为完善街道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贡献力量。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篇2

一、提升全民素质,社区教育培训大有可为

建设和谐社会,人的素质是核心。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与居民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如何面向社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环境,切实让百姓在家门口接受各种教育培训,不仅是当前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延伸,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一是有利于教育与社会沟通,打破传统教育时间、空间限制,为每一层次、每一年龄段的人都提供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机会。二是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劳动者技能培训由点向面转变、由上向下迁移,帮助更多城乡劳动者就地就近学习技能、掌握本领,促进社会更加充分就业;三是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提高现代市民文明素质,更好地建设和谐社区和维护社会稳定。

社区教育培训既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大有可为的。当前,社区教育发展还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普及面还不够广、不够深。必须坚持大教育、大培训观念,把社区教育培训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贯穿在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统筹优化社区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为“十二五”时期全民素质加快提升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搭建平台,建立立体化社区教育培训体系

坚持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的理念,加强统筹规划布局,建立健全多元化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将培训工作向基层延伸、向社区发展,全方位打造社区教育培训平台。

一是建立立体式教育培训体系。首先,构建纵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做到机构、场所、设施、人员、服务、资金“六到位”,构建纵向延伸到基层的培训格局。第二,建立横向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促进社区各种学习资源优化整合,搭建开放、方便、灵活、互助的学习平台。第三,建立网络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优势,开发链接社区的多媒体教学网络,积极创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通过构建多元化、立体式教育培训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教育培训的全覆盖。

二是加强社区教育培训实体建设。结合社区建设和发展,加大教育培训载体建设,重点在街道(乡镇)、社区和行政村,统筹规划建设一批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市民学校、现代农民教育中心、技能实训中心等综合性教育培训机构。同时,着眼社区居民实际,因地制宜地在社区建设一批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培训讲座室、项目展示厅、就业实训基地等基础配套设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文化技能学习需求,方便社区居民就地就近学习、灵活快捷参加培训。

三是构筑基层就业培训平台。围绕开发社区就业岗位,进一步夯实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强化软硬件建设,提升功能,扩大服务链,充实人员队伍,全面打造集就业培训、职业指导、创业实训、公益岗位开发、小额担保贷款、推荐就业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并与辖区企业共建互通,加强社区人力资源开发和配送服务,全面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

四是整合优化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盘活社会资源,将辖区文化馆、党校、少年宫、体育馆、图书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科技中心、劳动技能训练中心等公共文化教育场所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在社区内实现各类教育的相互融通、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同时,依托各类全日制学校包括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普通中小学、高等院校等,为社区居民举办各种培训班,实现各类培训与社区之间双向开放,构建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并协调发展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三、围绕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

结合社区建设和居民多层次需求,将社区培训扩展到社区内每一个具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的居民,面向辖区内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在职职工、退休人员、家庭主妇、少年儿童、残疾人、单亲贫困学生等所有人群,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形成“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培训局面。

一是针对失业人员加强技能培训。坚持“唯用是训”原则,围绕社区下岗职工、失业青年、“4050”人员等重点失业人群,有针对性组织免费技能培训,帮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能力。社区培训要突出技能性、注重实用性、力求短期性,根据居民培训愿望和就业需求,多形式举办如艺术插花、服装裁剪、手机维修、计算机维修、家政服务等动手操作能力培训,方便学员快速掌握技能。坚持组织培训、技能鉴定与推荐就业“三结合”,通过完善后续服务,帮助参训人员实现快速上岗。

二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突出引导培训。对进城农民工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综合提供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劳动法律法规、安全意识、基本权益保护、市民文明规范等引导性培训,提升素质,稳定就业。特别注重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教育和引导,与辖区城镇儿童平等对待,统筹组织开展学习辅导、校外教育、文明礼仪以及文娱活动,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三是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特别培训。加强社区残疾人、妇女儿童、老年人、单亲儿童、贫困家庭人员等弱势群体帮扶,充分发挥社区中离退休老干部、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作用,或抽调大学讲师和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康复按摩、妇女维权、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托老病护、老年健康等培训,并通过组织开展上门服务、志愿帮扶等活动,积极营造“爱心社区”良好氛围。

四是针对有创业愿望者组织创业培训。对社区内有创业愿望而缺乏创业经验的人员,注重创业帮扶和引导,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举办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班,综合提供创业理念、开业指导、风险防控、政策咨询、跟踪服务等创业一条龙服务。还可以通过邀请“创业明星”讲座,举办“创业大讲堂”活动,组织品牌加盟相关知识培训,引导大学生网络创业,征集和推介一批“小投资、小店铺、小风险、见效快”的创业项目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扶持社区各类人员创办实体、自主创业。

五是针对社区所有居民抓好素质培训。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市民教育活动。采取“请过来、走下去”的方式,联合有关部门,全面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咨询、普法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等现代生活知识教育,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风貌。

六是针对辖区需要开展社区服务培训。加强与有关协会联合,如家政服务协会、妇女协会等,针对社区家政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开展社区环卫、绿化美化、社区治安、车辆看管、物业管理、家庭装饰、家政服务、保姆月嫂、托老托幼、病人护理等方面的培训,在人口较多的社区建立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开辟家政零工服务市场,扩大社区家政服务岗位,帮助社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灵活就业。

四、创新思路,探索充满活力的教育培训模式

积极创新培训形式,结合社会群众广泛关注的领域,确立活动主题,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教育培训项目,力求条块结合、上下互动、各方参与,使社区就业培训活动有声有色,努力营造“人人爱学、人人皆学”的良好局面。

一是坚持“活”的培训理念。结合社区居民生活实际,坚持培训时间灵活,专业设置多样,实训讲课互动的方式,统筹安排各类培训,使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取学习内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提高群众参与率。

二是注重“特”的培训模式。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方式,深入挖掘推广区域特色文化、民间艺术,把有各种爱好的人群组织起来,通过参加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一社一品、一村一特”的社区教育特色项目,提升社区教育培训的影响力。

三是突出“新”的教育主题。充分利用各类节假日搞培训,组织群众喜欢、健康有益的活动。联合有关单位举办诸如“社区文化艺术节”“市民学习周”“读书节”“周六英语角”“和睦邻里月”等品牌活动以及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感恩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提升教育的感染力。

四是推行“多”的培训内容。加强联合培训,注重与辖区内各部门、各类学校、各类企业和社会单位,横向联动,联合办学,多种形式开展“送文化进社区”“送文艺进社区”“送科技进社区”“送法律进社区”“送技能进社区”“送岗位进社区”等活动,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构建综合教育培训格局,真正实现小社区大教育、小社区大培训。

五、加强保障,提供有力的社区教育培训支撑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将社区教育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推动机制。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督导与评估,列入县区、乡镇(街道)、社区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管理制度。

二是坚持多渠道经费投入。坚持公益性原则,建立多元化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门经费用于社区教育,财政要落实至少人均1元的社区教育经费,并在此基础上逐年增长。各相关部门加大对基层平台的经费投入,并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教育培训基金”,增加社会捐助支持。通过“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为社区教育培训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篇3

郝远说,兰州曾经由于地理地貌、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和产业布局,冬季长期受雾霾天气困扰。2011年省委、省政府对兰州市提出了“打一场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的明确要求。兰州市迅速行动,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环保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兰州去年空气质量大幅好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9天,退出了全国重点污染城市行列。今年1月,兰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列第24位,排在西北五省区第1位。这充分说明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并不是不可治理的,而是取决于治理雾霾的决心有多大,采取的措施是否科学。相信通过严格的治理,大气污染治理一定能取得成效。

责编/郝祥平

国务院关于加强社区治理 篇4

区治理的意见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为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就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可靠保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固本强基。加强党对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推进城乡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城乡社区治理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强化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建立惩恶扬善长效机制,破解城乡社区治理难题。——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统筹谋划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注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促进城乡社区治理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动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人文特色等实际,确定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发展思路和推进策略,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有机结合,加快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完善,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再过5到10年,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成熟定型,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更为精准全面,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基层政权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加强和改进街道(乡镇)、城乡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乡社区全面贯彻落实。推动管理和服务力量下沉,引导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功能,聚焦主业主责,推动街道(乡镇)党(工)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来,转移到做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工作上来,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公共环境上来。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继续推进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与驻社区单位共建互补,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扩大城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覆盖,推进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网络媒体等的党建覆盖。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工作的相关制度,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及时帮助解决基层群众自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城乡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城乡社区延伸,切实解决居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二)有效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制定区县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依法厘清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权责边界,明确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以及协助政府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上述社区工作事项之外的其他事项,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可通过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建立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履职履约双向评价机制。基层政府要切实履行城乡社区治理主导职责,加强对城乡社区治理的政策支持、财力物力保障和能力建设指导,加强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的指导规范,不断提高依法指导城乡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合理确定其管辖范围和规模。促进基层群众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衔接。加快工矿企业所在地、国有农(林)场、城市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建工作。完善城乡社区民主选举制度,进一步规范民主选举程序,通过依法选举稳步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中本社区居民比例,切实保障外出务工农民民主选举权利。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社区协商、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建立健全居务监督委员会,推进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俗,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

(四)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制定完善孵化培育、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扶持政策,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在城乡社区开展纠纷调解、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防灾减灾、文体娱乐、邻里互助、居民融入及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鼓励和支持建立社区老年协会,搭建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农村社区建设能力。积极引导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三、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

(一)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提高社区居民议事协商能力,凡涉及城乡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原则上由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牵头,组织居民群众协商解决。支持和帮助居民群众养成协商意识、掌握协商方法、提高协商能力,推动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尊重多数人意愿又保护少数人合法权益的城乡社区协商机制。探索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维护公共利益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学校普及社区知识,参与社区治理。拓展流动人口有序参与居住地社区治理渠道,丰富流动人口社区生活,促进流动人口社区融入。

(二)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乡社区服务机构,编制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做好与城乡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卫生计生、教育事业、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公共安全、公共法律服务、调解仲裁等公共服务事项。着力增加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城乡社区服务项目、标准相衔接,逐步实现均等化。将城乡社区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措施,按照有关规定选择承接主体。创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行首问负责、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服务承诺等制度。提升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满足居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探索建立社区公共空间综合利用机制,合理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商业、物流等自助服务设施。积极开展以生产互助、养老互助、救济互助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社区互助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服务业,支持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点向城乡社区延伸。

(三)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心口相传的城乡社区精神,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内化为居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建立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发现和宣传社区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大力褒奖善行义举,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组织居民群众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倡导移风易俗,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因地制宜设置村史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展示设施,突出乡土特色、民族特色。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网络,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四)增强社区依法办事能力。进一步加快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建设步伐,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研究制定社区治理相关行政法规。有立法权的地方要结合当地实际,出台城乡社区治理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推进法治社区建设,发挥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社区活动,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五)提升社区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社区制度,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依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专业社会组织,加强对城乡社区社会救助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困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和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重点加强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社区相关机制建设。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健全城乡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引导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队伍,在物业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家事纠纷、邻里纠纷调解和信访化解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依托社区综治中心,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城乡社区治安防控网建设,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全面提高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水平,防范打击黑恶势力扰乱基层治理。

(六)增强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提高城乡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加强一体化社区信息服务站、社区信息亭、社区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公益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重点工程,加快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强化“一门式”服务模式的社区应用。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运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发展社区电子商务。按照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务实推进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开发智慧社区移动客户端,实现服务项目、资源和信息的多平台交互和多终端同步。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结合信息进村入户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积极发展农产品销售等农民致富服务项目,积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推动扶贫开发兜底政策落地。

四、着力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

(一)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完善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管护和综合利用机制。加快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加强城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做好城市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垃圾分类处理、噪声污染治理、水资源再生利用等工作,着力解决农村社区垃圾收集、污水排放、秸秆焚烧以及散埋乱葬等问题,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和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环保活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强化社区风险防范预案管理,加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开展社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有序组织开展社区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加强消防宣传和消防治理,提高火灾事故防范和处置能力,推进消防安全社区建设。

(二)加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按照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以新建、改造、购买、项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逐步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率先推动易地搬迁安置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全覆盖。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做好政府投资建设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不动产登记服务工作。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所有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原则上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提供。创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运营机制,通过居民群众协商管理、委托社会组织运营等方式,提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利用率。落实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供暖、水电、燃气价格优惠政策。

(三)优化社区资源配置。组织开展城乡社区规划编制试点,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加强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衔接;发挥社区规划专业人才作用,广泛吸纳居民群众参与,科学确定社区发展项目、建设任务和资源需求。探索建立基层政府面向城乡社区的治理资源统筹机制,推动人财物和责权利对称下沉到城乡社区,增强城乡社区统筹使用人财物等资源的自主权。探索基层政府组织社区居民在社区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有序参与听证、开展民主评议的机制。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履行社区治理责任评价体系,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城乡社区服务、环境治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等活动,面向城乡社区开放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四)推进社区减负增效。依据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应当由基层政府履行的法定职责,不得要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不得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为行政执法、拆迁拆违、环境整治、城市管理、招商引资等事项的责任主体;依法需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助的工作事项,应当为其提供经费和必要工作条件。进一步清理规范基层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区设立的工作机构和加挂的各种牌子,精简社区会议和工作台账,全面清理基层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的各类证明。实行基层政府统一对社区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评比,各职能部门不再单独组织考核评比活动,取消对社区工作的“一票否决”事项。

(五)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加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对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探索在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督促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履行职责。探索完善业主委员会的职能,依法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探索符合条件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主委员会成员。探索在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依托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自治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应规范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研究制定物业管理费管理办法;探索在农村社区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社区物业服务。探索建立社区微型消防站或志愿消防队。

五、强化组织保障

(一)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格局。完善中央层面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协调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抓好统筹指导、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和督促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建立研究决定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重大事项制度,定期研究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市县党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要履行好直接责任人职责。要把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逐步建立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区治理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统筹使用各级各部门投入城乡社区的符合条件的相关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做好城乡社区治理各项工作。老少边穷地区应根据当地发展水平,统筹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等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做好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不断拓宽城乡社区治理资金筹集渠道,鼓励通过慈善捐赠、设立社区基金会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乡社区治理领域。创新城乡社区治理资金使用机制,有序引导居民群众参与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和服务项目,全过程监督服务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

(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人才发展规划,地方要结合实际制定社区工作者队伍发展专项规划和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把城乡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员以及其他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统筹管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城乡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加大从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力度,注重把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到街道(乡镇)领导岗位,推动符合条件的社区党组织书记或班子成员通过依法选举担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负责人或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由基层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设岗招聘,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统一管理,社区组织统筹使用。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高其依法办事、执行政策和服务居民能力,支持其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和学历教育等,对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给予职业津贴。加强社区工作者作风建设,建立群众满意度占主要权重的社区工作者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和奖惩机制,调动社区工作者实干创业、改革创新热情。

(四)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和激励宣传机制。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理论政策研究,做好城乡社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三社联动”机制建设、政府购买城乡社区服务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建立城乡社区治理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城乡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基础通用标准、管理服务标准和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及时总结推广城乡社区治理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和城乡社区结对共建活动,大力表彰先进城乡社区组织和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作用,广泛宣传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做法和突出成效,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篇5

社区在深刻领会省、市、区“三社联动”工作要求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充实完善工作思路,使社区“三社联动”工作既符合上级要求,又切合辖区实际。社区党委先后召开党委会议、现场推进会和联席会议20余次,创新性地提出“党建统领、两新支撑、三社联动、和谐社区”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台《张火路社区关于开展“三社联动”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为全面开展“三社联动”工作提供了政策、项目、资金和组织保障。社区党委高度重视,把“三社联动”工作作为推动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将“三社联动”与社区党建工作同研究、同谋划、同安排、同部署,制作“作战图”,下达“任务书”,明确“时间表”,从硬、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入手,紧扣工作任务,广泛发动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社区“三社联动”工作方向明晰、路径统一、步调一致。

二、突出“细”字明责任,确保工作落地生根

社区将“三社联动”工作作为深化社区建设的头等大事,成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构建了街道、社区、社工组织、辖区单位四方联动体系,适时召开会议,对整体工作、年度工作、阶段性工作早谋划、严要求,推动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设立“三社联动”联合办公室,聘请专业社工机构教授,结合实际,精心设计了“三社联动”服务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和主要任务,切实抓好工作落实。积极加强与市、区民政局的请示沟通,强化工作配合、信息沟通与政策衔接。建立街道、社区、社工组织三个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各项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建立服务联办制度,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者协同带动志愿者服务居民,共同解决社区问题;

建立需求反馈制度,以需求为导向进行服务项目设计、开发和实施,注重评估和反馈,满足社区和居民的动态化需求,为“三社联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突出“聚”字促整合,党群携手凝聚合力

社区积极整合辖区内党建阵地资源,建成“党群服务中心”,以“红色”为抓手,开展“红色典型”示范引领,“红色文化”渲染氛围,“红色学堂”定期宣讲,“红色影院”寓教于乐,“红色志愿”传递爱心,集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有效激发了党组织的党建活力,将党群活动阵地延伸到最基层,使社区党组织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社区党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联席会,围绕辖区内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协调辖区内的重要问题,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管的协调议事长效机制。依托社区大党建建设格局,搭建以张火路社区党群活动中心+辖区单位共建基地的“一中心〮六基地”服务平台,建成市救助站、市特殊教育学校、职教中心、新园幼儿园、玉门石油度假村、风湿颈腰椎医院等6家“三社联动”共建服务单位,统一悬挂标牌和服务规章制度,配备相应的活动器材,实现了社区服务空间共享。同时,整合辖区资源服务社区,将辖区的25家两新组织的4个党支部纳入社区党委,形成了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党组织体系,止目前,共开展扶贫帮困、文艺汇演、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10多场次,走访慰问困难人员28户。

四、突出“实”字抓推进,全力构建和谐美景

社区紧扣“三社联动”服务方案,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为社区内的老年人、青少年、家庭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精心打造“七园”,夯实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区。

一是打造老年服务“怡心园”。社区针对老年人在娱乐文化、精神慰藉、家政服务等层面的需求,精心设计了主题新颖、贴近老人的自助互助服务活动,先后开展了“巧手扮生活”老年人手工制作小组、“同心同乐”老少联谊、“缅怀过往,重温回忆”老年人分享座谈,“爱在金秋、九九重阳”文艺演出等活动,既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也增进老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联合共建服务基地的社区医院定期为老人免费体检,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辖区内敬老爱老氛围日渐浓厚。

二是打造儿童/青少年服务“怡学园”。社区党委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不断探索创新儿童/青少年服务的新途径、新模式。在寒暑假开展了“护苗行动”青少年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快乐读书活动;

联合辖区单位对6户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开展走访慰问;

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举办了“永青—童梦变色水杯”活动,发放变色水杯150多个。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构建,增强了儿童青少年服务教育合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宽松环境。

三是打造家综服务“怡居园”。社区共有党员161人,辖区居民有刺绣、书法、太极拳、舞蹈、秦腔等特长的人数为83人,其中自乐班子1支9人,舞蹈队伍3支58人,瑜伽馆1家,青少年课业辅导班3家。社区成立了8小时服务驿站(建立了社区居民微信交流群),发布一些惠民政策及便民信息,满足居民常见需求,搭建线上互助平台;

开展“与邻为友”趣味活动,增进邻里感情;

每月举办一期新中国式家长学堂,引导家长做真正爱孩子的父母;

组织党员进行拓展训练,增强团队力量;

举办“庆三八”女性插花沙龙,培养女同胞知美、爱美、尚美、会美的美好生活情趣,美化生活,美化家庭。通过各种活动,积极搭建了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增进居民、邻里之间的感情,积极创造怡居环境。

四是打造社区服务“怡融园”。依据社区需求,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方向,引导社区成员参与,培养自助能力,开展社区营造,推动社区发展。街道多方筹资,改造社区内部环境,将社区现有办公楼三层共756平方米,改造成内设党群活动中心、便民服务大厅、书吧、儿童萌芽之家、书法之家等多功能活动中心,方便居民开展各种活动,同时在社区外围制作了文化长廊。依托社区大党委,充分整合辖区资源,实现环境卫生、文化、治安联建,共同创建整洁、有序、优美的社区环境。举办“三社联动”启动仪式、“庆七一”文艺汇演、“喜迎十九大”文艺演出、“翰墨飘香”居民书画作品展,“共建和谐社区、共享和谐美景”社区文化艺术节暨“三社联动”宣传等大小活动5场次,辖区15个单位积极参与,提供场地,参演节目,共享文化盛宴;

举办“端午飘香粽是情”联谊活动,邀请辖区30多位老党员、孤寡、空巢老人及困难人员,包粽子、绣香包、做游戏,共同过节,还为6户行动不便的居民送去粽子,构建了党群共享、其乐融融的家园型社区活动平台。

五是打造社会组织服务“怡联园”。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社区群众的民主意识,有利于深化社区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社区利用新建的共建服务基地,为辖区居民自发组织的刺绣手工、自乐班、书法、舞蹈共4个社区社会组织团队提供场地,邀请专业的舞蹈老师,对社会组织进行培训,提升他们专业能力。同时,社区正在引导社会组织步入正规,孵化有能力的社会组织,让更多的居民加入到志愿者团队,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服务。

六是打造社会工作服务“怡人园”。社区抽调参加过社会工作培训的3名人员和引进的甘肃兴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专业社工组成了社会工作团队,优势互补,积极打造本土化服务新模式。邀请兰州财经大学法学院李明副教授为社区现有的34名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其社会工作水平。今年社区还组织7名工作人员报考了社会工作职业考试,参加了区民政局组织的考前辅导和培训,社区按照社工的方式培养草根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搭建“社工+义工+志愿者”的联动模式,共同探索社区本土化社工服务经验,共同传递人文关怀理念,提升居民服务参与度。

七是打造志愿服务“怡善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宗旨,社区在辖区内大力推行“党建+服务、党建+公益”的模式,不断为社区党建输入新活力。社区先后成立了以辖区党员为主的志愿者服务团队4支,青年志愿者1支、巾帼志愿者1支,打造了“情暖万家、爱心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特色品牌,开展以环保、助老、文化、便民等为主的志愿服务活动10多场次,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党员志愿者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让社区更多党员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影响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中。同时社区积极链接河西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社会工作相关院系,在社区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开设暑期志愿者活动,努力在社区形成“全民义工,终身志愿”的志愿服务氛围,逐步实现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的转变。

五、突出“广”字做宣传,不断提升品牌效应

立足于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熟悉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充分发挥辖区学校、道德讲堂、居民之家等教育机构作用,逐层逐级深入宣传“三社联动”相关政策和理论知识,引导和帮助居民群众了解“三社联动”的政策措施。在社区组织开展“编写一本学习资料、举办一次专业培训、召开一次群众会议、开设一个宣传专栏、开通一个微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宣传活动,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立体式的“三社联动”宣传格局,为深入开展“三社联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积极与居民群众建立信任关系,扩大社会工作服务影响力,通过入户探访、座谈交流、活动满意度测评、社工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社区“三社联动”工作,动员和引导辖区居民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增进了居民之间的感情,营造了浓厚的服务氛围,使“三社联动”工作家喻户晓。至目前,开展社工宣传5场次,入户探访50多户,建立了社区微信公众号和居民交流群,在市、区新闻媒体发表信息10篇,市、区电视台播出报道4期。

六、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启示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来的工作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省、市、区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从目前看,社区引进的甘肃兴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因申报试点需用本土社工机构暂停,社区需尽快引进有经验的社工机构指导开展工作。从长远来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如:如何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多元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如何丰富内容、规范流程、科学监管评估,从而推动“三社联动”深入开展等等,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力争试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绩和新经验。

1.进一步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党委要把社区治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委工作整体布局,与党的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建立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以公共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为抓手,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发展和社会工作,使之相互支持、渗透融合。重点引导辖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由政府“包打天下”到与社会力量“合作共治”转变。

2.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社会组织。按照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要求,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完善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规范管理水平。社区“三社联动”工作刚起步,各项建设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因此,仍需继续做好“三社联动”的规范化建设,着重探索和实践社会工作督导和第三方项目评估验收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民主协商机制,对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调整和总结,确保各项服务活动走上正轨。3.进一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提升社区整体服务能力,“三社联动”是关键。社区、社会组织、社工队伍分别代表着平台、机构和人员,只有这三者自身基础扎实、相互支撑,才能形成牢固的“三角”关系;

只有进一步提升社工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强化现有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并根据实际培育和扶持更多的符合居民需求的社区社会组织,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服务活动,才能发挥出“1+1+1﹥3”的强大社区服务功能。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协助配合做好各项社会治理工作,真正下活社区社会治理这盘棋。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篇6

一、政策配套措施比较完备,社区民主自治的工作基础较好。

我区社区建设的起步较早,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当时的特点是民政对象为服务重点,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白下区社区服务三年规划》;九十年代,我区以争创社区服务的发展为主线,社区服务得到拓展和深化,我区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社区服务示范区、社区建设实验区。进入本世纪,特别是近几年,社区建设被区党代会列为全区工作的要点,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加大了硬件投入,区社区服务中心等区级标志工程相继建成,各街道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区政府于2000年初召开了社区建设大会,并制定了《关于加强居委会建设的意见》,明确居委会不再重现与社区服务无关的经济活动,居委会职能得到规范,居民主任的工资待遇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按照“六有、六统一”的标准,在硬件上打造“精品居委会”,调整了居委会的规模,进行社区组织体制改革试点,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理清台帐,为社区居委会减负。这些举措在实际工作中尽管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至少说明政府对社区民主自治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是充分的,也确定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进入到目前这样一个崭新的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大工作力度,社区自治功能得到强化。在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各社区就社区党建、社区居民选举、民主决策、社务公开、社区服务承诺、社区评议、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等建立了各项制度,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打下基础。在抓队伍方面,民政局对全区360多名社区工作者进行了职能培训,注重提高他们的素质。在2000年游府西街社区直选社区居委会组成人员获得圆满成功后,2003年又在全区采取以户代表直选方式产生第二届社区居委会。由直接方式产生的社区居委会,不仅架构了新社区组织体系,直选过程的本身也是对居民以及社区工作者的一次直观的民主自治的教育。我区的做法得到了省、市以及国家民政部的高度评价,其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抓社区服务方面,我区始终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来抓,在打造“爱心驿站”、“特殊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站”、“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等老品牌的基础上,最近又创出了“康爱百姓服务站”、“爱心求助门铃”和“社区110”等一大批贴近居民生活新的品牌和亮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

三、注重工作创新,不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向纵深发展。这几年,区政府和民政局注意了抓工作重点和工作创新,年年上台阶,在探索社区民主自治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除游府西街直选社区组成人员取得成功,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外,在淮海路地区成立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撤销淮海路街道办事处行政职能的改革举措,其方向也是正确的,试验和示范作用将对以后的社区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政府与南师大联合研制的《社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领了建设规范化社区的方向。2003年,区政府又承担国家民政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地方治理”的调研课题,经过努力,“社区选举指导纲要”、“城市基层体制改革试点”、“扩大社区参与”三个项目圆满完成。成功举办“全国社区居委会直选培训班”,开展社区直选现场观摩,其做法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另外,区民政局在培育社区中介组织,促进社区成员自我服务方面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总之,我区的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运行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成绩是显著的,但我们同时也感到,由于体制不顺、改革法规滞后、资金渠道不畅和人们普遍社区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往往是对民主形式尝试和探索较多,但自治的成分很少,社区自治的整体水平与建设政治文明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在这一方面,民政局的汇报中着重提到了社区居委会担负过重、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和工作不落实三个方面,我们通过调研认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确实存在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为此,我们有这样几点建议:

治理现代化视野的农村社区建设 篇7

农村社区建设是在城乡经济社会转型、国家治理方式转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相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相对滞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是在中央的决定和文件中首次使用“农村社区”概念。而且是在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的同时,提出农村社区的建设目标。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和建设农村社区是息息相关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与新农村建设相比,农村社区建设更侧重于生活共同体建设。2007年民政部确定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区。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建活动,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综合服务平台,有条件的乡镇要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村设立代办点,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小城镇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覆盖,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有条件的地方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

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使命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应当这样看,农村社区建设这一新课题,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也是国家治理方式转变的产物。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管理由传统的“一元”主体(即政府)管理发展到“多元”主体(包括政府、社区、企业、中介组织等)的合作管理、共同治理。农村社区组织便因此应运而生。

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便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与此同时,伴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人民公社曾经的社会管理功能也被彻底消解了。以往的“单位人”从单位分离出来了,变成了“社区人”和“个体人”,被沉淀在基层社会。这就提出了如何为这些“个体人”或“社区人”提供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的问题。社会资源在社区的优化配置,涵盖了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必须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的资源整合和协调运作为基础。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的三维合作,形成结构互动、功能互补、机制互联,使社会资源通过不同渠道进入社区,成为社区建设资源和社区民生资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人民公社承担的社会职能,通过改革回归到社会中。尤其是如何解决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便历史地落到农村社区上。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出:“社区建设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2009年国家民政部颁布《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通知》,提出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全覆盖的同时,着重阐述农村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要求农村社区全部建有或规划建有综合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站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教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社区。兴建一批有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便农民消费需求的农资供销、农产品经营、农村金融、农业科技等社区服务业网点。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扩大小城镇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覆盖,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有条件的地方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

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从宏观上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要的组织资源、权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大部分都是掌握在政府手里。农村社区建设因此呈现浓厚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色彩。

那么,从政府的角度,应当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呢?首先必须着力化解“空心村”给城乡一体化造成的困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各项公共服务,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本质上说,“乡村空心化”是在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城镇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房屋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村外扩展,出现“一户多宅”,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宅基地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蜕化过程。所谓“乡村空心化”包括农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基本公共服务空心化以及基础设施空心化,而其本质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整体退化。一定规模和密度的人口集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都要求最低限度的人口规模。当前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之所以滞后于城市,乡村地区过于稀疏的人口布局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在“村庄整治”和“村落合并”过程中,应当积极稳妥地推进“三个集中”,即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如中心村)集中,积极创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但是,必须认识到,村庄整治的对象,是城镇建成区以外的现有全部自然村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仅仅是针对新建的和部分翻建的农房。要正确区别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村庄整治的关系。与此同时,在村庄整治过程中,要根据村庄不同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尊重原有村庄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特征,尊重当地的人文内涵和建筑风格,尊重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特点,使乡村呈现多姿多彩乡土风情、风貌。

为了妥善处理这个矛盾,必须因地制宜地正确选择旧村改造模式。根据全国一些地方的实践,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拆迁重建模式。即通过整体拆迁、统一安置的方式,建设一批新村。二是梳理改造模式,即以改造为主的模式。它适合于那些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新建房屋较多的村庄,对这部分村庄,可以采取部分保留、部分翻新扩建的方式进行改造。即在村庄周边扩建新的住宅区,把旧村中需要拆迁的农户迁移到新居住区,原有的旧村以环境改造为主,引导周边自然村向新住宅区转移。三是环境整治模式。对于那些住房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村庄,要尽可能避免“大拆大迁”,把整治的重点放在村庄环境建设上,把农民的住宅基本保留下来。

公共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

与新农村建设不同,农村社区建设侧重于生活共同体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突出社会建设、自治、管理和服务,强调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突出社区的共同精神价值作为生活共同体的社区有共同价值理念,有归属感、认同感。社区治理的特点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这是社区治理创新的方向。依托社区服务实施社区管理,是新型社区治理的重要特征。农村社区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要紧紧围绕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深化和拓展农村社区服务,形成农民社区福利服务、救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有效整合农村社区资源要素,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为农村居民提供诸如公共事业服务、综合治理服务、社会保障服务、计生卫生服务、文化体育服务等,有效承接基本公共服务从城市向农村延伸,逐步改变农村公共服务边缘化问题,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为此,一是大力发展基层政府面向社区的公共服务,着力保障民生,增加公共服务项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大力发展群众性互助和社区志愿服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满足社区成员多方面需求;三是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社区服务产业,方便群众生活,构建社区多元服务体系。

社会资本、社区建设与有效治理 篇8

摘 要:协调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形成社区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处的局面,据此,社区及社区建设的研究就显得十分有意义,在探索社区社会资本缺失与其带来的种种问题后便可发现:社会资本对于社区建设有重要作用,又加之以“有效治理”的内容,对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做了探讨,并提出通过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构建等方式可促成各部分有效的实现。

关键词:社区建设;社会资本;有效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38-02

一、已有研究的述评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的社会资本及有效治理等问题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供借鉴:刘娴静,邝凤霞(2006)《重构社区社会资本——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提出社会资本理论》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指导和分析范式,观照中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现状,分析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缺失,并提出城市社区社会资本重构的关键点,能够为城市正在深化的社区建设提供另一种路径选择。苗月霞(2007)《社会资本视域中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提出应该通过发展城市社区自治以及增加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最终实现城市社区自治和培育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长远目标。潘泽泉(2008)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困境》一文指出社会资本的弱化和贫穷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原因。近两年的相关研究减少,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总体研究始终不足,并且更多的都在于集中解释概念和指出并描述资本缺失的现实,虽提出一些如何就加强社区社会资本的相关建议,但仍显苍白,现实性和深刻性不够。对于社会资本、社区建设与有效治理三者的关系没有做理论解释,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尝试性地希望引起重视并进一步丰富有关研究。

二、社会资本、社区建设与有效治理三者间的关系逻辑解释

在分析三者关系的过程中,归述社区与社区建设的内容,为现实所参照,这些内容本身来源于现实的归纳和抽象,弄清社区社会资本对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社区社会资本的现状,从而寻求解决社会资本的构建路径。

(一)我国社区社会资本现状

城市较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缺乏,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指出农村社区是一个包含了一定地域风俗文化传统家族等要素,有着天然的所谓血缘地缘以及差序格局。城市社区则由于其开放性导致其人员的异质性和不可知性。中国的“熟人社会”,在人们成为熟人之前也是要经历一个时间过程(如何有效促成并且如何缩短这个过程是要重点研究的),农村因为本身同村邻里久已形成的关系(如亲属关系等)而早已彼此熟知,但是现代社会的城镇化、人口流动等因素都在冲击和瓦解农村里这种旧有的社会资本,目前以及今后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城市化的浪潮中与人口的流动大潮里,社会微观层面的洗牌导致社区异质性不断增强,而新的城市社区社会资本没有原始积累或者积累不足。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缺失程度很严重,从现实层面去看很容易发现,像一些规建已久的社区可能由于时间的堆积,内部成员有一定彼此熟悉的联系(但是彼此的信任感等可能依旧不够),形成的一个相对熟人社会的领域,社会资本已有所积累(虽然可能仍显不足)。而城市中新建的社区,其社会资本不足的程度更甚,因为现代新建社区其中的居民并非有如农村村庄长期互动形成那样的社会联系,它开放性很强,最初形成的时候大都是不同的家庭进入,成员们可能是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职业,他们通常是互不认识不熟悉的,规范、信任网络、认同都是缺失状态。

总之,迅速的社会变迁导致当下的结果:原有的社会网络被打破或不再有效,新的社会网络尚未建立或不能发挥效用;原有的信任破坏,新的信任尚未形成;原有的合作性被打破,人们倾向于不合作;原有的规范失去效力,而新的共识性规范未能确立;人们没有或者少有认同感,因此缺乏公共情怀。社区社会资本的依托方式或源头发生了改变,新的依托方式或源头又没有建立起来。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即如何随着城市化的步伐,社区建设的跟进去构建社区的社区资本。

(二)逻辑一:社区建设与社会资本

根据朱伟《社会资本:基于社区视域的研究》一文所述:现代对社区的社会资本研究大致有两个观点:一是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二是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目标和取向。因此,终极的目的只有一个——建立一个令居民满意的社区,也就是说社区建设才是我们的目标之所在,而社会资本只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解决社区问题的手段与工具,千方百计地希望寻求构建社区社会资本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区,并且在社区成熟以后仍需要社会资本发挥其功能,来使社区有可持续的能力维持自身各方面功能的发展和发挥,社会资本对于社区建设和运转的作用就像一个能量源,首先启动整台系统,并且将持续地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转。

社会资本和其他物质非物质资源一样,均是一个理想意义上完美社区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只有一个社区在其硬件诸方面完备,社会资本等软件性资源也过硬,那么社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完美社区。社区发展到这种先进程度时,在如此一个优良的秩序下,它的社区资本更是不断积聚并且质量也会有很大提升,也会形成一个良性的能量关系循环。

(三)逻辑二:作为隐性逻辑的社区建设与有效治理

该逻辑其实在论述另外两个逻辑时就已发现其踪影,对此做简单的论述以期体现文章整体的完整性。社区建设内涵其实就是其目的,即优良的社区,而一个优良的社区最基本的就是各种设施的完备、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等,这些给社区居民以起码的舒适,才能够久居过后产生发自内心的归属感,社区居民之间交往形成熟人网络,进而社会资本积累到较高水平,而较高的社会资本则可为进一步发挥有效治理,即逻辑三所要论述的。所以社区建设本身和社会资本就是一体的,统一性很强——这一点又是逻辑一所述的。

(四)逻辑三:社会资本与有效治理

社区的社会资本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它内在的特质——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从有效治理方面说来就是社区拥有了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及时地解决自身的问题,并且是相对于没有社会资本的情况下成本会大大降低。社会资本,即关系网络的存在,实际上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说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最好的基础资源。

综观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存在着结构性依赖和关联,不能简单孤立看待。在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拥有了社会资本的社区就像多了很多手臂,可以把握住有利于社区建设的资源,要建成一个现代化的优良的社区,它所具备的基本特征要素是较高程度的社会资本,最根本的任务即对自身事务的有效治理,只有提升了自身对处理各方面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区才能称之为理想意义上的优良社区。当然,这种能力是随着社区不断臻于完美而不断提升的,这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相互促进,社区社会资本和社区建设本身也是这种关系,综合三点来看,社会资本解决好乃是问题之关键,处于核心位置。

三、社区社会资本构建

社会资本不可避免地丧失并且得不到补偿,社会活力和社会效率必然受损,城市社区建设就得不到社区居民支持,更无法实现“善治”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主导提出的具体而且有一定现实针对性的阶段性目标,例如建立社区服务体系等,这些政策目标的提出要具有长远的生命才行。另外,它本身还应具有不断丰富和与时俱进的自我调适性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因此,从理论上探析社区建设合理的目标模式指导实践是一项迫切任务。

(一)持久地做好社区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的完善工作

必须清楚,所要建设的社区是一切为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围绕居民最现实关心、最直接具体的利益。通过各类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的经验参考,本文大致构建这样一个蓝图:便民、亲民、利民,提供人性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的社区,拥有衣食住行,停车、买早点、买菜、看病、社区绿化、保洁、治安等一应俱全的设施和保障,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而舒适的生活环境。这是人们认同感建立的基本保证,使人们交往交流,激发人们的公共关怀,人们开始参与社区事务,这些是社会资本建立的基础。而这项任务必须不断地跟进,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二)培育发展各种组织团体,引导社区成员社区参与

原子化的个人是不足以发挥作用的,必须通过构建社区参与平台,比如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议事会、小组会议等法定平台为主,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社区志愿者服务对等平台为辅,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社区非正式组织的社区资本,组建、培育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另外,信任感的形成,见面交流是第一步,避免社区成员自我封闭、互不交往的办法也很多,通过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去举办娱乐性活动促进大家交流。

(三)创建社区文化、完善社区规范

社区规范是社区成员在共同价值观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资本的重要部分。为社区成员建立基本行为规范,进而使社区成员的行为有了一定的规则取向。具体方面比如:依法选出社区自治组织,推广社区内部直接选举制度;规范小区日常议事程序,小区主体的活动等。独立性和制度化是公民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摆脱随意聚集“群众”的重要一步,上文提出的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也旨在此,但必须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在它们良好运转的基础上,依靠组织活动带领大家创建文明祥和的社区文化。

四、结论

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是社会的缩影,建设良好有序的社区又是社会稳定的根基。综合而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迹象表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严重不足与缺失,重建社区社会资本促进社区发育,乃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根本任务,而通过组织、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乃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有效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夏建中.社区概念与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J].江南论坛,2011,(8):8.

[2]朱伟.社会资本:基于社区视域的研究述评——以1999-2009年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为研究对象[J].现代管理,2011:(2):194-196.

[3]于家琦.论社区社会组织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的功能定位[J].理论月刊,2010,(3).

[4]苗月霞.社会资本视域中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J].河北学刊,2007,(3).

[5]涂才江.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战略思考[J].社团管理研究,2012,(4).

上一篇:领导自查整改报告下一篇:幼儿园大班音乐优秀教案《狐狸和葡萄》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