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养老服务

2024-09-05

加强养老服务(精选12篇)

加强养老服务 篇1

加强养老服务档案管理工作是养老机构现行的工作重点之一, 本文通过对当前的养老服务档案管理现状和不足进行阐述, 并针对这些现状对加强养老服务档案管理, 提高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水平提出了相应的举措。

一、当前的养老服务档案管理现状和不足

(一) 养老服务档案内容不全面。

在养老机构中, 广泛存在的问题就是养老档案的信息量很少, 内容十分简化。更有许多的养老机构仅仅保存着老人入院的相关记载, 对老人在养老机构中的详细情况并没有建立相关的档案进行跟踪, 这就导致我们也不能通过档案来对老人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 档案内容的不全面阻碍了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养老机构中的养老服务档案应该得到完善, 其中要有关于老人健康状况的记录以及体检表等必要的资料。

(二) 养老服务档案管理缺乏协调性。

在养老机构中, 只有通过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 才能够提供一份完整而科学的养老服务档案。在这份档案中, 综合统计了各个部门的信息。可是, 在实际的养老服务体系中, 各个部门只是各司其职, 并没有做好相互之间的协调和交流工作, 这就导致了养老服务档案出现信息的遗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养老机构的各部门工作不协调, 在对档案的整理和收集上缺乏主动性。

(三) 养老服务档案管理制度的缺陷。

由于在养老服务的问题上, 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或者制度来制约, 所以养老机构常常对养老服务档案工作有所忽视, 这种由于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缺陷往往会带来养老服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杂乱无章, 很难给养老机构的存档留下有力的信息。由于档案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对档案的管理不够细致, 甚至连基本的分类管理都不能达到, 对建立起来的档案不进行格式的统一和装订的规范, 严重的话还会出现档案的遗失等。

(四) 养老服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在养老机构中从事于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并不是专业的工作人员。他们可能仅仅是临时上岗, 甚至没有参加全面的岗位培训就直接接替这项工作, 因此, 他们并不具备相应的档案管理专业技能, 再加上对工作的不熟悉, 缺乏工作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就很难履行相应的档案管理义务。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甚至还存在着个别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基本的档案管理流程都不了解, 很难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好的档案管理服务。

二、加强养老服务档案管理, 提高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水平的举措

(一) 丰富养老服务档案内容。

养老机构在对养老服务的档案进行建立的过程中, 应当尽可能地丰富档案的内容, 尽量实现养老档案的个性化管理。在丰富养老服务档案过程中, 除了要联系养老机构自身的实际情况, 还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 对老人进行全方位的关注, 从而建立一个多角度的养老档案。确保养老服务档案能够完整地呈现每位老人的具体情况, 为养老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 健全养老服务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想要加强养老服务档案管理, 提高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水平, 就离不开对养老服务档案管理工作机制的健全。首先要保证养老机构各工作部门的协调统一性, 在对养老档案的收集整理中, 一定要遵循完整、全面和及时的原则, 确保养老档案从各部门的有序流转和整理归档, 另外还应当借助考核机制, 定期对各个部门的档案整理工作进行等级评定, 使其与工作人员的利益挂钩, 从根本上督促大家完成好这项工作。最后, 对养老服务档案的管理还要借助一定的监督手段, 以免出现遗漏等问题。

(三) 完善养老服务档案管理制度。

对于养老事业的发展, 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以及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划, 并对养老服务档案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完善。在管理制度完善的过程中, 需要增加相关的可操作性和政策性较强的管理办法, 只有将这些要求在管理制度中加以明确, 才能促进管理制度的完整, 以此来督促社会福利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四) 提高养老服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想要促进养老服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则需要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作为保障。所以, 在对工作人员的选择上, 一定要注重对其专业性的培养。在对养老服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选择上, 尽量参照专业第一的原则, 在后续的工作中, 也不能有所忽视, 注重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不断地拓宽工作人员的思维模式, 争取在掌握必要专业知识的同时, 能够开发出新的管理模式, 更好地为养老事业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养老档案是对老年人综合状况的最直接的反映。通过养老档案我们能够及时、客观地对老年人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 也为养老机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因此, 对养老服务档案管理的强化工作是我们当前的工作重心, 只有加强档案管理, 才能构建相对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韩晶.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空账运行“病”在何处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 2016 (07) :11-12.

[2]单苗苗, 胡登良.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理论研究, 2016 (03) :7-8.

[3]陈宗利.从分立到合一的路径选择--对提升社保经办机构能力的思考[J].中国劳动保障, 2006 (07) :15-16.

加强养老服务 篇2

“农村养老服务应多元化”提出,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养老服务业缺口更大。因此,培育和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刻不容缓。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应走多元化、社会化之路。

首先,要着力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社会、家庭都应该真正重视农村养老问题,推动城乡老龄事业协调发展。政府应把公共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在农村,公共财政应增加对农民养老保障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实现免费为农村空巢、留守、独居老人提供养老场所和服务;同时要逐年逐步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消除农村老人的后顾之忧。

其次,要探索多元化、社会化兴办农村养老机构。可按照“村级主办、互动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模式,加快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多方鼓励、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大力培养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提供包括日间照料、卫生服务等多种养老服务,实现从基层生活照料向医疗康复、专业护理、精神慰藉、心里疏导等发面延伸,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加强养老服务 篇3

中国老龄社会程度日趋严重,老年人经济来源不稳定和自理能力缺失,构成养老风险。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根据《联合国人口展望报告(2011)》数据测算,中国老龄社会进程如下:

在1995~2000年间进入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目是8891万,占总人口比例为7.0%;按中等出生率估计,约在2025~2030年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在2025年65岁及以上老人达到1.95亿,占总人口比例14.01%,从进入老龄社会到深度老龄社会仅用25年,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以世界最快的速度与西方国家同期在2035~2040年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在2035年65岁及以上老人为2.79亿,占总人口比例20.21%,从深度老龄社会到超级老龄社会仅用10年,发展速度最快,老年赡养负担等同欧洲国家。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减少345万人,扣除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失业和提前退休人员,按实际赡养比计算,中国在2010年即进入了深度老龄社会,如果相关公共政策和综合治理能力不能改善,有可能在202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突出问题:

一是未富先老: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时的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每人消费性支出为1347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382元。图1显示:10岁出现第一个消费峰值点,30岁出现第二个消费峰值点;40~60岁人口的消费水平和人力资本投资较弱;70岁出现第三个峰值点,一般以医疗费用为主,此后老龄人口消费水平直线下降,形成老龄人口负消费趋势,由此抑制了中国总消费水平。

二是未备先老:中国在进入老龄社会时的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目前约为5000美元,仍处于中低水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是家庭成员供养(占48.8%)、国家转移支付的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占29.3%)、劳动收入(19.7%),财产性收入和资本利得很少(占0.3%)。家庭转移支付和政府转移支付加总占78.1%,劳动人口和企业的税负很重。与中国不同,美国等国家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趋于三分法,政府转移支付、老龄人口就业和养老资产利得各自约占30%(见图2),社会保障工薪税率仅为12.8%,劳动人口和企业负担相对轻。

如何管理养老风险

养老风险来自收入的不确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逐渐缺失,管理养老风险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见表1),即保证日常开支的养老金、分担老年医疗保健费用的保险计划、适合老年居住的设施和环境、老年护理服务的购买力。

养老金及替代率:养老金是保障老年日常开支的现金流,涉及个人终生(20~90岁)和两代人的赡养关系,属于长期负债管理计划,需要从长计议,通常的养老金精算模型要带入75年的相关变量。为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养老金追求对退休前收入的替代率,较高的替代目标可以保障较高的老年生活水平。通常说,老年人不需要负担子女教育和购房负担,80%是较高水平的替代率,60%是可以满意的替代率,40%是吃饱饭的替代率。如果政府转移支付的公共养老金的功能在于保基本,其替代率约为20%~40%,其余20%~40%应当通过个人储蓄来解决,在老龄社会更是如此。

医疗保障及分担率:医疗保障即指分担居民医疗费用、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制度安排。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是青年人口的3~4倍,一般老龄人口的收入和资产均难以应对医疗成本的上升,应当积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计划,分担年度医疗费用的70%~80%,再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分担另外10%~20%,将个人需要承担的医疗费用降至10%以下,特别是对大病特病而言。

住房保障及利用率:住房保障即指分担居民购房成本,确保人人住有所居的制度安排。在积极住房保障战略下,居民首住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购房公积金计划、购房计划和以房养老计划。

养老服务及其购买力:养老服务即指根据老年人需求提供的服务,包括残障老人需要的日常护理和康复服务、疾病老人需求的医疗护理服务、孤独老人需要的精神慰藉服务等。社会所称“未备先老”问题,主要指养老服务供给和购买能力的不足。养老服务需求上涨,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龄人口购买能力不足,正在构成中国社会的养老服务风险,降低中国养老保障程度和危及社会安全性。中国亟待建立福利房置换养老服务的政策和制度,解决30~50后一代老龄人口的困境和需求;建立社会护理保险和商业护理保险,解决60~70后一代及其此后的老龄人口的购买养老服务的需求。

按老年经济学原理,管理养老风险的目标是实现个人收入在职业生涯和养老阶段的平滑消费,由职业生涯期积累养老资产满足退休后的养老需求,与此形成养老保障体系(见图3),走出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困境。

中国走出养老金困境的必经之路

中国现行养老金制度碎片化、欠公平、不可持续,要进行养老金结构与制度整合,调整二元结构养老金的适用性。

一方面,强化国民基础养老金(公共品),确保老年人基本生活安全;另一方面,强化个人储蓄和个人账户管理,以自储公助的方式鼓励居民为改善老年生活管理养老金计划(准公共品),政府在延期征税、管理服务、基金保值三个方面给予促进。改革目标是实现两个50%:

第一,打破身份界限,整合各类由政府支付的公共部门退休金、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补贴,进入国民基础养老金。据清华养老金工作室初步测算,筹资水平为在职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6.82%(2010年),到2035年为12.79%,最终达到社会平均收入的50%替代率。

第二,整合各类养老金个人账户,依法打造受托人制度,打造社会保障基金和个人养老基金的公立信托机构。如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40%养老基金;另60%养老基金依法委托优秀的法人机构管理,打造4:6开的养老金市场。优化养老基金投资策略,实现个人账户保值增值,实现个人养老金替代率为居民月平均支出的50%。

这是中国走出目前养老金困境的必由之路,且可以提升社会公平性和凝聚力。

加强养老服务 篇4

一、居家养老的内涵及现状

所谓居家养老, 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 是一种由家庭和社会提供养老照料等服务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被认为是适宜中国老人的养老方式。而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专家解释, 居家养老是指家庭依托社区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等各方面力量, 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

但是,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 还存在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 档次较低;资金有限, 服务对象覆盖不够;供给不足, 服务内容单一, 服务队伍素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总的来说, 现阶段居家养老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入, 通过购买服务、分类补贴、安排服务人员上门等实施;服务对象以贫困、空巢、高龄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内容基本上以生活照顾、保健护理和精神慰籍为主, 但也有兼顾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项目的, 但整体来看, 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有限。

二、大学生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伦理中, 绝大部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都希望选择居家养老, 而居家养老的附加服务如心理陪护等, 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 市场几乎没有得到开发, 但这些服务又是现有从业者所无法胜任的。那么, 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必须选取一个长久的策略。作为高校的大学生, 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 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 使大学生树立自愿服务意识, 并逐步接受一种新的思潮。

1. 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 可以丰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 壮大社区志愿者的队伍, 为社区志愿者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2. 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 有效地提升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 必须改变以前分散化、非专业化的服务人员格局, 加强人才培训和资源整合, 以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推动养老服务水平的进步。

3. 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 可以不断地更新观念。包括职业社会工作者思想观念和居家养老被服务对象的思想观念。使大家明确居家养老不是简单的在生活上的照顾, 而是包括其他多个方面, 如心理健康等。

4. 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 对就业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更主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让大学生认识到居家养老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在自愿参与的同时, 培养大学生在这一行业中创业的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的途径

我国越来越重视居家养老事宜, 面对大学生群体, 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大学生关注居家养老的意识。若要营造全社会居家养老的氛围, 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引领居家养老文化的正确导向。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 加强居家养老意识, 自觉实践。在家庭教育中每位家长应当摈弃传统观念, 将居家养老事宜放在首位。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阵地, 在加强大学生居家养老教育方面要建立起教育机制, 而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自愿服务意识教育, 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 加强教育, 从教育上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关注居家养老问题。一是要采取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 结合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现状, 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灌输、活动渗透和实践深化, 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要采取时代性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的教育要注意与时俱进, 既要宣扬我国传统思想的精华, 更要突出对当前居家养老的宣传教育, 使他们既认识到居家养老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也要客观地解释可能遇到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担负的社会职责, 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要采取实践性原则。关于居家养老的教育活动重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 做到自主自愿, 身体力行。使学生既善于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也能够自觉地参与居家养老的社会实践, 达到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的目的。

2.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历来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既形式多样、内容活泼, 又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点。高校完全可以结合自身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和传播。可以通过广播、报刊、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讨论氛围。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渗透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宣传教育:一是通过隐性形式, 如校风、教风、学风, 渗透和传播居家养老服务的思想, 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这种形式集中表现在校园的舆论氛围、文化学术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之中。二是通过显性形式, 如舆论、典型事件宣传, 一些比较直观的文化来传递信息。三是充分利用班级活动, 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主题活动, 使居家养老的教育充分体现出生动活泼的鲜明特点。事实上, 班级活动形式活泼、贴近学生、主题突出, 具有为学生喜闻乐见以及乐于参与的特性和优点, 所以, 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专题教育, 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 要在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服务, 以期取得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

3. 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中强化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

要想大学生有自愿参与居家养老的行动, 不能离开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 使学生在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受到居家养老服务思想的教育, 并逐渐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动。在高校假期社会实践中要有居家养老服务实践的内容。每年高校安排的社会实践, 是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实践真实体验的重要机会,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时机, 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例如, 可以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想到的解决办法写出来, 并与实践单位进行沟通,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大学生的居家养老服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满达成, 它需要全社会成员持续不断的努力。作为培养和锻造高素质人才的高校, 要与社会现状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教育, 要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因此, 不断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教育的探索,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基于这种社会现状,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 并以此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章通过对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途径的研究, 来逐步解决居家养老服务水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自愿服务,居家养老

参考文献

[1].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 (3)

[2].刘斐莹, 肖遥, 郭尧.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 2009 (5)

加强养老服务 篇5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专辑9】

加强作风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按照局里的通知要求,我们对当前所担负的业务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查找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当前来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一)农保政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目前,虽然在宣传上鼓励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可多缴养老保险费,但是从政策上仍沿用92年民政部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实际上集体没补助、政府也没补贴,只是靠个人缴费积累,这种筹资方式的社会保险,造成了实际上的“保富不保贫”的现象,并且缴费基数低,达不到养老的目的。

(二)在指导县市区农保机构开展业务上缺乏力度。党的十六大提出地“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没有以法的形式予以确立,只是探索,不能强制。所以在上级没有出台新规定的情况下,也只能是靠任务目标考核来推动。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政府的支持力度。农保工作是整个社会保险的一部分,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很少召开有规模上规格的农保工会议,政府舆论也很少给予宣传,推广支持,更缺乏规范的文件政策法规。从财政支持方面也不像农合那样给予适当补贴,差别明显,就当前来说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缺乏吸引力。

二、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决心在落实局党委提出的“五个进一步”要求的基础上,拟采取以下措施,认真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一)要认真抓好政治和业务方面的学习,按照局党委提出的“五个进一步”要求,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一是狠抓政治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觉悟,进一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二是狠抓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技能素质,进一步加强对各农保机构开展业务的指导。三是在下基层调研时,提前作好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探实底、摸实情,真正解决突出的问题。切实树立局机关的良好形象。

(二)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经验做法,结合当地居民最低生活水平、在坚持“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共同出资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强制与灵活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即征即保”“现缴现领的办法,努力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在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得到有效保障。

(三)进一步搞好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型农保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需要进行调整,再继续沿用92年的《基本方案》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养老的需求。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拟定工作方案,探索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制度,改变原有的缴费办法,争取政府、集体对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的补贴,实现筹资方式的多元化,逐步落实“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补贴”的新农保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出政府的责任和参加养老保险的优越性。

(四)要进一步加大对县市区农保工作的指导,使全市农保工作稳步发展。一是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拟定统一的宣传提纲,利用各种媒体、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条件允许的话,可确定一个宣传周或宣传月重点宣传,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二是指导县市区农保机构重点做好村干部、村医生、村电工等有稳定收入人群的投保续保工作。三是指导各农保机构定期公布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情况,增加透明度,让参保人员放心,领取者安心,没有参加的动心。

国外养老服务概览 篇6

英国

南欧

一些国际大公司已经嗅到了世界养老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许多公司计划沿西班牙海岸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将配套建设商场、剧院、医院、24小时安保等,每月费用在2000欧元左右,建成后不仅能吸引西班牙老年人,而且能吸引北欧国家众多喜欢阳光的老人。挪威的卑尔根、奥斯陆、贝鲁姆等市已经先后在西班牙南部开设了大型养老公寓,那里低廉的地产价格,充足的阳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老年人。北欧其它国家的老人来异地养老,看中的不仅是那里自然环境,还有功能齐全的养老设施、良好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险服务等。与此同时,西班牙的实业家们也盯紧了那些希望来西班牙养老的北欧人的“钱口袋”,这种阳光地带开发的异地养老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老年人所认可。

美国养老产业以全覆盖为最主要特色。低收入人群老年生活补助金是联邦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是对普通社会保障退休计划的补充。该计划主要针对无收入或极低收入的老人和残疾人,这些人因为无收入或收入极低,按正常的社会保障计划,不够资格享受退休金或只有极少退休金,基本生活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低收入人群老年生活补助金为这部分人提供满足最基本生活必需--包括食物、衣服和简陋住处--的生活补助。在崇尚自由市场的美国,这部分服务也是由私人公司承包。鉴于人口的绝对数,这部分市场相当广阔,许多企业(包括中国)已经盯上这块致力于提供廉价实惠产品与服务的市场。

该计划也由社会保障局管理,但其资金和正常的社会保障计划不同,不是从工资税(通过专项基金帐户)中来源,而是从一般的政府财政收入中列支。因此,它和自负盈亏的社会保障计划不同,属于完全由政府补助的公益福利。

美国

目前最流行是自助养老社区。在那里,老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约上老友,或是志趣相同的伙伴住在一起,一块儿钓鱼养花,共同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独享的公寓,共享的餐饮、花园,个性化的小手工艺车间、小农场等,老人们只要想到的,在这儿都能得到充分地满足。他们还可共同租用特别的照料服务,这种社区收费一般维持在1000欧元的水平。养老院标准模式分为四个部分:(1)上门服务部 ;(2)日常服务部;(3)医疗服务部 ;4)紧急救援部。通过全方位的关怀为老年人服务。

北欧

日本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在良好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的。包括提供无障碍设施的老龄人住宅产品、看护性老龄人住宅产品、能和家人共同生活的二代居等。老年人住宅产品与其他租售性质的住宅产品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社区内,突出自助自理的功能。日本企业在养老方面也在做出各种尝试,松下国际电子公司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养老院部门,在大阪建造一所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综合型养老院。在那里,老年人可以和机器宠物玩耍,还能通过互联网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此外,不少社区已经建成老人活动中心,离床感应器,自动感应式马桶,动作探知感应设施,呼救绳圈,宠物机器人,远程医疗诊断,电动入浴设施等一系列信息化保障措施。

日本

加强养老服务 篇7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 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养老服务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急需提高。养老服务设施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对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具有重要意义。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民政、老龄办等主管部门应按照通知要求, 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切实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

通知提出,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要求, 结合老年人口规模、养老服务需求, 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并将有关内容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加强区域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协调, 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

在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 要按照城市、镇总体规划要求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配套建设要求, 因地制宜地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规模;编制养老设施规划应与城市人口布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居住区或社区规划、医疗卫生规划等相关配套设施规划进行协调和衔接, 积极推进相关设施的集中布局、功能互补和集约建设。

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查过程中,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人均用地不低于0.1平方米的标准, 并依据规划要求, 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标准, 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

通知强调,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新建居住 (小) 区养老服务设施实际配套情况、工程建设标准执行情况等。监督检查报告于当年11月底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会同国土资源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部门, 对各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适时进行专项督察。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会同国土资源、民政和老龄办等部门, 按照通知要求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建立协作机制, 制订年度计划, 明确工作任务, 落实责任单位, 共同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 使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 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张~40张。

加强养老服务 篇8

改革开放初期, 退休人员由企业包办。企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退休人员增减变化由企业申报。改革开放中期, 企业被推向市场, 退休待遇发放由企业转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一方面社会服务不完善, 管理出现漏洞, 另一方面有些人觉悟低, 法制观念淡薄, 出现冒领养老金现象。

冒领养老金分两类:一是虚报冒领。有的制假或改档案参保;退休职工死亡后未火化却张冠李戴;用她人冒充享受生活费的遗属或一人申请两份遗属生活费。二是不报冒领。失踪不报;死亡不报;遗属改嫁后不报。凡此种种, 导致养老金流失严重, 如湖北省6年查出冒领养老金793人, 金额达266万元, 陕西省2009年715人, 冒领养老金165万元。

冒领养老金违法。劳动者在职时, 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缴纳社会保险费, 形成养老金。职工丧失劳动能力退休后, 领取养老金。养老金是职工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其中每小部分都不归那一个人所有。它是国家、集体财产。冒领养老金, 实际上侵犯的是国家集体的财产。冒领金额在法律规定的以上, 就构成诈骗罪。2011年7月1日, 将要实施的《社会保险法》, 对单位瞒报、漏报缴费工资基数而少缴养老保险费的法律责任和处罚规定明确, 建议也把冒领养老金者加大处罚纳入法律。社保经办机构要排除干扰, 一查到底, 追缴到位, 协同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工作, 加大对冒领及社保人员舞弊行为处罚力度, 使冒领者望而却步。

堵塞漏洞, 不断完善防冒领养老金的保险领取资格制度, 严格按规定、程序和条件审批退休人员。一是严格档案审查。建立审查制度, 落实审查责任, 审核职工档案应由养老保险业务部门和稽核审计部门共同完成, 对不符合退休条件的人员坚决不开口子。二是建立公示制度。符合退休条件的, 批准后进入公示程序, 把批准的退休人员在一定的范围内公之于众, 公示内容要全面, 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工种, 缴费情况、退休费计算过程等都要公示, 公示地点要在退休人员在职时的单位和社会保险机构, 接受群众的监督。针对不报冒领, 一是与民政部门合作, 每月用《火化人员统计表》中的人员与指纹数据库信息核对, 《火化人员统计表》中的人员与存档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相同, 经核对确认已故人员准确无误后, 及时停发养老金。二是设立举报电话, 对举报人保密, 并适当奖励。三是加强联系及时发放, 退休人员死亡后有死亡待遇, 建议职工遗属死亡后发适当丧补, 改事后发放为当时发放。四是建立健全离退休人员基础档案, 掌握其遗属情况, 防止出现冒名顶替现象。五是对辖区多病、高龄的认证对象重点跟踪, 随时查访, 至少每季一次, 及时补漏。

建立享受社保待遇人员年审制度是防冒领养老金的重要措施。即每年集中时间通过指纹认证系统验证、异地协查认证。建立养老金领取人员影像、指纹数据库, 在采集指纹要严格要求, 身份证与本人核对, 同时查找一下是否一人享受两份待遇。身份证号、联系电话、联系人, 详细地址要录入准确。每年集中年审, 要年审时间确定、场所确定、负责验证的人员确定。要规范程序。从方便参加审验人员出发, 加大服务工作力度。一是要专项推进, 抽调责任心强的同志担当此任。二是提前准备, 保证应验人员能及时参加。提前一个月发出通知, 并邮寄指纹验证卡。三是注重细节, 参审人员多的时候有专人维持秩序, 排队进行。老、弱、病、残人员有专人照顾, 不排队、不下车, 随到随验。一人验证, 可以给同家一人担保。验证时要注意享受遗补待遇人员的出生年月, 判断是否因超龄失去供养条件。四是上门服务, 对行动不便、事先告知的人员实行上门审验。五是对未审验的人员进行电话友情提示。对超期不参加审核的离退休人员, 暂时停发养老金, 待审核确定领取资格后予以补发。对于年龄偏大或行动不便的及迟迟不来年审的离退休人员, 由社保经办机构上门走访, 以确定其领取资格。

年审时, 重视异地居住人员的年审工作。邮寄的指纹验证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印, 用验证卡验证时要多进行扫描验证操作, 一个指纹要与存档的指纹都进行比对, 避免因捺错指纹位置或因操作不当而导致验证失败。指纹验证卡不通过的进行协助认证, 协助单位包括享受待遇人员所在街道办、公安机关、当地社保机构。各协助认证单位要以对党的事业、对享受社保待遇人员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认证工作, 在准确掌握其生存情况的基础上, 详细填写《享受社保待遇人员协助认证表》, 加盖公章后按期反馈给发表单位;享受社保待遇人员要主动参与到认证工作中来, 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开展工作, 认真填写自身情况, 确保按时领取待遇。特殊情况下, 有条件的人员可以上网视频验证。另外可以把异地居住人员统一到上一级社保经办机构, 集中组织上门认证。防冒领养老金治标更要治本。

发展养老地产推进社会养老服务 篇9

一、吉林省老龄化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末,吉林省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02.21 万人,占总人口的10.98%;预测到2030 年,吉林省老年人口将达到839 万人,占吉林省人口总数接近1/3。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已无法忽视,人口老龄化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结构问题,而是事关吉林省发展全局。老龄化问题的妥善处理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前提。

吉林省老龄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增长迅速,所占比重急剧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人均寿命的提高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造成的,吉林省生育率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二是出现未富先老的困境,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均收入等指标在全国均处于中下游水平,与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相比,吉林省未富先老的情况显然更为棘手。三是由于农村收入水平低下,不少农村青壮年走向大城市甚至离开东北谋生,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极大,这给养老服务带来了不小的考验。四是“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动趋势仍然突出,吉林省高校林立,人才辈出,但是很多人才外流,这也导致了大量空巢老人的出现,加剧了社会养老的负担。

基于吉林省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和对于未来老龄化问题会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如何完善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热点。

二、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首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吉林省政府在2011 年1 月24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意见,此外,民政部也于2011年2 月11 日发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于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视与关切。2015 年4 月14 日民政部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发布《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共同引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从金融投资领域给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强有力的支持,推动构建“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体制机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加快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其次,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也是促进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发力点。经历了高速增长时期之后,我国GDP增长率下行压力加大,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人口庞大的国情下,新常态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全面深化的改革和政府简政放权的措施会使市场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熟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不仅可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更可以创造出巨大的就业岗位和消费需求,强力拉动经济增长。

三、发展养老地产是推动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举措

养老服务也是一种消费品,资费合理、性价比高的养老保障服务会提高老年人的购买欲望,从而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养老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作为一种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出现而兴起的新兴经济形态,养老经济蕴含了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包含了商业保险,社保基金,卫生医疗,家政服务等各个领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养老地产的发展前景。养老经济又被称为银发经济,养老产业涉及家政服务、医疗康复、饮食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金融地产等众多领域,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环境友好、健康可持续等特点,对上下游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市场前景广阔[1]。2014年吉林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1 张,养老机构养老床位远远不能达到有入住机构养老意愿的老年人的需求,要想妥善处理好养老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的建设,由此引出养老地产的概念。在养老服务的众多具有经济效益的领域中,养老地产无疑是规模最大,辐射力最强的商品。

养老地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养老地产是包括养老院、老年社区在内的全部满足老年人居住要求的产品,既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又有市场主导的商品。从狭义上来讲,养老地产特指市场化的商品地产,它们由一个或若干个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运营,在政府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产品获得相应的市场,老年人作为消费者动用自己的储蓄资金购买地产,享受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的商品住房和配套服务。在此基础上,开发商可以联合保险公司,医院等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娱乐活动、家政服务等全面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四、发展养老地产的措施

养老地产是养老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资本介入养老服务的直接表现。在养老地产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更多的是需要市场的力量。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微观经济主体从事投资生产的根本动力,若想使房地产开发商主动参与到养老地产的开发建设中,就必须保证他们是有利可图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仅是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养老地产有效需求的扩大以及养老服务整个体系的产业化市场化。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如何推动养老地产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一)政府相关养老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是养老地产发展的保障和前提

养老地产的蓬勃发展涉及到营利性商业用地的获取,建设过程中的融资以及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这方面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尤其是2014 年4 月23 日《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养老用地的使用做出了明确规定,可以看做是养老地产国家优惠政策的开端,也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更进一步的政策措施的出台。有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养老地产行业才能发展得更为顺利。

(二)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是养老地产发展的根本动力

归根结底,养老地产还是一种市场化的产物,房地产开发商并非慈善家,他们开发地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不管前期政策保障多到位,如果房子无法成功销售给消费者那么必然面临巨额亏损。有效需求区别于需要的根本点在于,有效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以吉林省为例,需要养老地产的老年人非常多,原因如前所述。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现在家庭呈现421 结构,两个年轻夫妇负担四位老人的养老,还要养育下一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使得他们无法给予父母全面的照顾,加之近些年吉林省人口净流出数额不断增大,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急剧增加,他们需要有完善的养老社区提供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关怀与照料,这是需要。但是由于收入有限,且东北民众年轻时储蓄意识和保险意识不强,导致老年时没有过多的可支配资金,因此,很大一部分需要无法转化为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这里蕴含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提高养老地产的有效需求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在生命周期的前半阶段才会有更多的储蓄和投资,为老年阶段的负储蓄提供基础;其次还要提高社会群体的储蓄意识和购买保险的意识,在年轻时期收入充足的时候适当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等都可以为老来的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只有这样,养老地产的有效需求才能真正扩大,养老地产行业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春天。

(三)尽快实现养老服务体系的市场化运作是养老地产发展的后续保障

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包含了很多市场行为,以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旅游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可以为这一产业带来丰沛的利润,而有了利润就会有资金和商家的加盟入驻,养老地产的资金链和产业链也会越发完善,从而保证其发展不会受到资金链断裂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影响。

(四)探索养老地产行业规范模式,实现连锁化运营是降低成本,确保养老地产实现盈利的途径

当前,在各类企业争相涌入养老地产行业的同时,早期进入的企业可以凭借先发优势着手探索养老项目的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养老地产产品有其特殊性,消费者群体有着大致相同的消费诉求,找到规律实现连锁化经营是可以实现的。优势资源共享,扩大市场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对于降低成本、快速占领市场、打响品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先发优势的建立和运营模式的规范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收益,还有社会认同度的提高,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也为企业进一步投资养老服务产业打下基础。

摘要: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状况特别严重。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独生子女家庭4:2:1的家庭结构以及年轻人工作压力和强度的加大都使得社会面临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剖析了当前社会养老现状,运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探究养老地产未来的发展前景,提高社会对于养老经济领域的关注度,推进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养老地产,社会养老服务,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政突破养老困局养老服务迎来春天——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J].社会福利,2013,(9):26-29.

加强养老服务 篇10

一、养老机构的合同责任分析

在机构养老服务合同中, 养老机构主要负有给付义务和附随义务。养老机构的给付义务主要是向入住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护理服务。养老机构还负有确保不因自己提供的设施或服务瑕疵而使入住老年人的人身遭受损害的义务和防止第三人在机构内对老人的人身进行不法侵害的义务, 这两种保护义务都是合同的附随义务, 都能够引起相应的合同责任。养老机构违反的义务的性质不同, 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养老机构承担合同责任的具体情形包括:

(一) 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设施、设备不符合标准而承担的责任

养老机构的给付义务之一是按照约定的标准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服务。但一些养老机构的建筑设施设计不符合标准;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等安全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疏漏;养老机构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养老机构安排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构成了对给付义务的违反, 也影响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养老机构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养老机构没有按约定提供服务, 应相应降低养老服务费用;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资质不合格或提供的服务不合格, 经老人或其家属提出, 养老机构应及时更换或改进服务, 若经更换或改进服务仍未合格的, 老人或其家属有权解除合同, 并要求养老机构减少不合格服务部分的收费。

(二) 老年人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引发的责任

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内发生意外的情况比较多见, 常见的有骨折、走失、摔伤、烫伤、自伤、他伤、自杀、噎食、褥疮、猝死等。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发生意外, 虽然有其主观上的原因, 进入养老院的老人本身就是个高危人群, 发生意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必然性, 但更多的是客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上说, 养老机构自身的服务是导致老年人意外事故的主要因素。这表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 许多养老机构的服务设施不达标。大多数养老机构是用普通住宅作为住所, 而这些普通住宅没有考虑老年人的特征。在软件上, 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素质低, 缺乏专业人员。服务人员的素质得不到保障, 将大大影响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对养老院服务质量的担心, 把很多想住养老院的老人们挡在了门外。天津市现有127.3万的老年人, 却只有1万多张床位, 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势下, 当前天津市养老机构的总体入住率仅为60%, 绝大多数养老院存在不满的现象。

如果养老机构没有按照政府和行业对建筑设施的要求建造, 使之存在不安全因素, 造成老年人伤害事故的, 养老机构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养老机构没有按照政府或行业规范提供服务, 造成老年人伤害事故的, 养老机构也要承担赔偿责任。因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不符合合同约定造成老年人人身伤害的, 老年人和家属可以要求解除合同。

(三) 未尽到充分的管理、保护义务而承担的责任

除了服务之外, 养老机构对入住老年人还有相应的管理和保护义务, 尤其是那些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 由于存在监护职责委托的情形, 养老机构对其的管理保护职责是经过双方约定的。因看护不到位导致老人从床上坠地摔伤或外出走失;因护理不当导致老人在洗澡时烫伤、吃饭时噎食以及老人生褥疮等养老机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疾病、伤害事故的发生或加重与养老机构管理疏忽或不善有关系, 即使存在第三方责任人, 但由于养老机构未尽安全保障义务, 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因养老机构或其工作人员的过错造成老人人身伤害的, 应由养老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老人和其家属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疏于管理、不尽职责, 不仅容易引起纠纷, 严重的还构成犯罪行为。

(四) 对老年人突发疾病、伤害事故的处理不当造成的损失

老年人入住期间突发疾病或受到伤害后, 养老机构没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相应措施救险, 造成了疾病、伤害事故的加重或扩大, 养老机构应该承担相应的事后责任。如养老机构在老年人摔倒后, 没有及时救护, 造成老年人伤情加重, 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入住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合同责任分析

养老机构合同责任的实现,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入住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然而, 这种保护也要与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相平衡。以实现正义为根本目的的法律规则体系, 归根结底要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 即何种规则才能达到社会资源分配的最佳平衡点。这种法律的正义观, 体现在契约法中, 就是契约正义。契约正义系属平均正义, 以双方契约为主要适用对象, 强调一方的给付与他方的对待给付之间, 应具等值原则。契约正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契约上负担及危险的合理分配, 它一方面要求契约当事人缔约和履约时, 既要考虑双方利益, 又要协调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也给予法官充分的自由裁量权, 使他们能够根据契约关系的具体情况, 平衡双方交易的利益, 从而达到对弱者的保护, 既而体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 在机构养老服务合同中, 养老机构的利益必须同时得到有效地保护。

为了配合养老机构履行义务, 入住老年人及其家属承担的义务通常有:入住前要如实向养老机构反映老人的情况, 如脾气秉性、家庭成员、既往病史等;入住后要自觉遵守养老机构的规章制度, 接受管理, 爱护养老机构提供的各项服务设施;与其他入住老人搞好团结;在接受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期间, 因疾病出现诊疗情形, 应在治疗期间遵守医嘱, 配合治疗;按照约定的时间和金额支付养老服务费。对偶发性费用如治疗、急救费用等应随时结清;应经常与老人进行沟通, 保持联络, 尽量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因故长期不能来探视的, 应及时通知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及其家属承担的合同责任包括:

(一) 入住老年人及其家属隐瞒老人的身体状况而产生的责任

按照养老院机构理规定要求, 老人进入养老机构前必须做全面身体检查, 但在实际执行当中, 院方一般注意的是老人是否患有传染病、皮肤病一类的疾病, 对一些常见老年病和瘫痪病人就不能严格要求了。所以他们一般更加注重查看老人外观, 如瘫痪老人是否有褥疮、有硬伤等。但像精神类疾病、心脑血管、骨质疏松等疾病就看不出来了, 这类病也成为家属隐瞒的重点, 往往也是对老人生命安全最大的威胁, 成了养老机构日后面对家属最棘手的问题。因家属隐瞒病情致老人发生意外伤害的, 养老机构履行了相应职责, 且行为并无不当的, 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二) 入住老年人及其家属欠缴相关费用而产生的责任

实践中, 入住协议的签署往往是由老人的家属来完成的, 多数老人并不了解其内容。很多老人年事已高, 相信和依赖家属的安排, 不愿动脑操劳。部分患老年痴呆症、生活半自理的老人或因各种疾病造成意识不清的老年人, 则只能依靠别人。入住后, 一旦老人出现经济紧张、突发疾病、协议期满等一些需要由家属履行责任的问题时, 常常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家属既不缴纳护理费、医药费, 也不接老人回家。在这种情况下, 据北京市的调查, 70.8%的机构表示遇到过老人欠费的情况。但88.2%的养老机构还表示会继续服务, 不断催促有义务缴费的人, 保留追缴的权利。对于这种问题, 在签订合同时, 老人和家属就要授权养老机构在无法联系到老人家属, 或者虽然取得联系但家属在规定时间内仍不来协同处理相关事宜的情况下, 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本着合理善意、符合公序良俗的原则进行善后处理, 包括但不限于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 由此发生的费用由家属承担。

另外, 家属也不能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后除了定期交费其他完全不管, 而是应该时常看望老人, 尽到精神赡养的义务, 这样有助于老人心情舒畅, 对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是种安慰。

老年人和家属不能按约定时间交纳费用, 除应尽快补足所拖欠的费用外, 还应承担逾期付款的违约责任。如果无故拖欠各项费用超过一定期限, 经养老机构催告后仍不交纳的, 养老机构有权解除合同, 书面通知老年人和家属, 要求老人出院。如果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发出解除合同通知后仍不出院, 养老机构有权提起诉讼, 请求法院确认合同解除。此种情况下解除合同, 老年人和家属除应支付拖欠的服务费用、诉讼期间的养老服务费用外, 还应当支付违约金, 并负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诉讼费用。

(三) 入住老年人因违反养老机构的规章制度而产生的责任

老人违反养老机构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包括但不限于违反禁止房内吸烟的规定、不服从管理、扰乱他人正常生活、打架斗殴、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等造成自身伤害的, 由老人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由此造成其他入住老年人或亲属等人身伤害的, 由老人承担法律责任, 家属对此承担连带责任。

摘要:养老机构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 使得与之相关的纠纷也越来越突出。如入住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发生意外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纠纷的解决需要在弄清纠纷发生的事实的基础上, 掌握与之有关的法律规则, 来划分和确定纠纷各方需承担的责任, 以更好地保护广大老年人和养老机构的合法权益, 更好地促进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机构养老服务合同,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

参考文献

[1]入住养老院谁为老人的安全埋单?中国老年2007-2-24[OL].http://www.cnss.cn/txpt/zt/200702/t20070225_114543.html.

[2]养老纠纷居高不下——何时画上“休止符”?新华网天津频道.

[3]王泽鉴著.债法原理 (第一册) [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74.

[4]北京制定首份养老服务合同范本重视老人人格权.2008-10-27, 16:01:04北京晚报.

论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篇11

关键词:社区养老;空巢家庭;居家养老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改善,平均寿命普遍延长,最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老年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也就是说我国在上个世纪末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61亿;2020年将达到2.23亿;2030年则会突破3亿。与此同时,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在2020年有可能达到2780万人,其增长速度超过了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我国老年人口急速增加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将如何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空巢家庭与居家养老

空巢家庭在社会学上原用来指家庭生命周期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后离开,独剩老人的家庭。空巢家庭现象是由于平均寿命延长,养老观念改变,居住方式变化,人口流动增快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国,空巢家庭的比例急速上升,从1989年到1996年,几年间空巢老人的比例就从30.4%增加到了38.6%。近10年来,空巢家庭问题更是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国独居老人的比例也从1987年的不到4%上升到了现在的11%。据有关调查显示,现代社会老人与子女都有分开居住的倾向,其中老人想分开的占78%,子女想分开的占77.4%。老年人与子代分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虽然这是现代老人的—种理性选择,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着老年人从低龄走向高龄,从身体健康、尚可自理到体弱多病、不能自理,如何养老成为—个越来越现实的问题。

尽管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方式现在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但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不可能完全被社会养老所替代的。调查显示,仅有不到9%的老人愿意去养老院养老。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尽管政府兴办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的条件良好.服务周到,价格合理,但真正^住的老人却少之又少。例如在上海就仅有4.4%的老人愿意去养老院。老年群体在社会群体中是相当脆弱的,他们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怀与重视,包括物质与生理上的,精神与心理上的,而养老机构却很难给老年人“家”的感觉,这也是很多老人不选择人住养老院的原因之一。

“居家养老”是近年来西发达国家提出的一种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居住在家,由家庭成员提供生活服务的“家庭养老”,而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基础上的,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载体,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已经成为全球的一种共识,即使是那些已经完成了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发达国家,也非常鼓励老年人居家养老。据不完全统计,各国老人在家养老的比例是,美国95%,荷兰91.4%,日本96.9%。由此可见,居家养老已成为未来养老的主要模式。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居家养老理念得以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要有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也就是说必须将养老问题社会化。而在我国目前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范围不大的条件下,将养老问题立足于社区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首先,由于老年人生活在社区,社区养老服务不仅使其在地缘上有归属感,心理上有安全感,而且可以及时解决老人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有效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其次,由于社区养老服务以第三方姿态参与居家养老,一方面维护了老人的自尊心理,另一方面减轻了其子女的压力与负担,从而有利于保证家庭的和睦。再次,社区养老服务可以缓解政府在社会养老问题上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将社会资源更有效地利用起来。同时,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个就业的新渠道,可以解决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因此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社区养老服务对于居家养老模式来说有其独特的服务优势,是居家养老的必要也是最佳的载体。

当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社区内部的老年公寓、托老所之类的社区福利机构,由此可以针对老人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给予照顾,尤其是一些独居老人;设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以及时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开设专门的食堂和家政服务中心,以解决老人日常生活的需要;完善社区的医疗保健服务部门,为老人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照顾;设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学校、婚介所、人才交流中心等,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满足老人的求知欲望,扩大老人的社交范围,实现老人的自身价值;开展老人法律援助服务,更好地维护和保护老年人的权益。

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开始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第一,社区养老服务在性质上的福利性,在资金上的社会性。社会福利性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宗旨,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也就是非营利性质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持,其他的民间来源,如捐赠等也是相当重要的。第二,社区养老服务在机构上的民间性,在功能上的辅助性。社区养老服务部门与政府是不存在任何权属关系的,是一个非政府性质的福利机构,因而要防止其准市场化倾向。同时,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养老服务,必须对其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如果把社区养老放在主要养老方式位置上,完全替代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将不堪重负。第三,社区养老服务在内容上的规范性,在人员上的专业性。社区养老虽然是非政府性质,但也要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与利用,因此其提供的服务内容便具有严格的规范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要求相关的服务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保证能够提供高素质的服务。第四,社区养老服务在运作上的协调性,在发展上的多元性。由于社区养老是一个涉及到全社会的问题,因此它与社会其他部门以及社区内部各部门之间都存在着—个协调关系。随着社区养老的不断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势必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满足老人各个方面的需求。

从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出,社区养老服务在居家养老模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社区养老是我们当前解决养老问题的—个重点。

三、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在目前的情形下,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相对于老年人的迫切需要而言,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当中存在的—些问题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一)对于社区养老的观念转换落后,对社区养老的认识不足。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养儿防老”的思想,因此,不仅是普通百姓,甚至是一些相关的职能机关和管理部门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在当前开展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就是说,并没有把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当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部分,没有把建设社区养

老服务体系上升到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

(二)基础设施缺乏,硬件设备不齐。虽然在地理上,社区养老服务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其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人力、物力上的资源都比较匮乏,资金来源也比较少,因此很难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有的城市虽然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但却出现养老设施使用率低下的现象,这是因为收费上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

(三)在“软件”上,缺少专业的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以令人满意。目前在我国从事社区养老工作的绝大部分是没受过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员。这样的素质不仅直接影响到服务的质量,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个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而且,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志愿者队伍明显缺乏,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真正的志愿者队伍,也就是说还缺乏真正的社会公众参与度。

(四)外部管理环节不协调,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很多关系到社区养老服务的切实问题在各个政府部门间被互相推诿,责任不够明晰,严重影响到社区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使得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制约。这些问题都需要用法律法规来进行调整,以提供—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在东南亚,新加坡可以说是一个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与东方家庭价值观念结合得比较完美的国家。目前,新加坡有大概30万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占其总人口的8.4%首先,在政策的制定上,新加坡政府着眼于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对待养老问题。政府将老年人照料作为—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将各个层面的力量都考虑进去,要求个人必须负起责任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如推行以房养老政策;要求家庭提供基本的照料,鼓励子代与老人同住;要求社区协助和支持家庭对老人的照料;而国家则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个人、家庭、社区各尽其责。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实行大力扶持政策:在养老设施的建设上,政府投资占90%以上;对养老机构各项服务的运作成本提供津贴;实行“双倍退税”政策,允许国家福利理事会认可的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募捐等。其次,在养老设施、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上,新加坡相当重视对老龄设施的投入力度,各种养老设施齐全且收费合理,服务人员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且需要接受专业培训。与此同时,还拥有一支占服务人员数量15%的义工队伍,这当中有许多具有专业知识,并且长期为养老机构服务。再次,在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上,由于没有资金、技术和人员上的后顾之忧,新加坡养老机构追求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努力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达到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

尽管我国与新加坡国情不同,体制各异,但在养老问题上是互通的。通过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区养老。

(一)提高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摆正社区养老工作的位置。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各方面需要和促进老龄工作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因此,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与宣传的力度,同时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在政策制定上给予社区养老服务一定的政策优惠,鼓励其健康发展。同时,也要规范各级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使社区养老服务走上社会化的轨道。要想扩大社区养老服务的规模,多渠道筹集资金,就必须使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只有将服务机构、服务对象、服务管理、资金筹措等社会化,才能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促进其积极发展,逐步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免除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资金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更好地建设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使其在硬件上达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群。上海市实行的“星光计划”,将福利彩票中的很大份额用于支持本地的社区养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使社区养老服务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必须意识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应该采取一些专业化的措施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准。如建立专业人员的培训机构,对在岗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再培训,国家有关机构可制定—些专门的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劳动准入制度等,以此来提高专业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还应扩大宣传,充实志愿者队伍。

(四)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除了要在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思想风尚,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之外,更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作为保障,使社区养老服务由伦理型向法制型推进。

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篇12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

1、居家养老方式的养老质量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日益增加、人口结构不断变化,传统居家养老方式功能渐弱。一是人口老龄化普遍产生了“四、二、一”家庭结构模式,而且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也导致老年抚养比从1964年的6.3%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2050年的33%。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二是由于中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代沟明显,导致“空巢家庭”老人的数量不断上升。数据显示,我国“空巢家庭”老人目前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5%,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则在35%以上。

2、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保障能力面临挑战

一是我国养老金支付能力面临挑战。我国现行的养老制度实行的是“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但是,老年人尤其是退休早、高龄老人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这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措施”以及“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合并管理的养老金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定会产生“空账”问题,2000年我国养老金“空账”还仅仅为360多亿元,到了2005年底,“空账”已经达到8000亿元。

二是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面临挑战。虽然我国遵循广覆盖原则逐渐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是,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做到应保尽保,覆盖面非常有限。2004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4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2.57%;2005年为1.74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3.38%。虽然覆盖面有所上升,但是远远低于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20%最低线。三是我国医疗保障能力面临挑战。老年人是一个容易患病的特殊群体,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他们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

3、养老机构的养老能力面临挑战

由于老龄人口日益增多,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护理的老人不断增加。调查表明,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平均四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照此推算,中国约有三千二百五十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而且,随着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愿到机构养老的老人不断增加。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约1.43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

4、养老专业社会服务人员的质和量面临挑战

一方面,由于受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服侍老人又脏又累,低人一等,不大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导致从事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很少。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重视不够,国家劳动等相关部门尚未开设养老服务培训课目。而且,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其业务技能通常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

二、积极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1、积极推行社会改革,逐步实现全民社保

(1)城镇要逐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首先,必须做大社会统筹部分。一是加大投入,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把国企的部分收益转投入社保资金账户解决历史欠债、建立各种社会捐赠基金和慈善基金用于社保账户、积极投资增加社保资金投资收益等,使国家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和支出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确保城镇每个居民人人享有退休养老保险。其次,实行“统”、“账”分开管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弥补“空账”。

(2)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使城镇居民都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另外要完善管理制度,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为老年人群提供高效的医疗保险服务。特别是我们要解决一些困难企业的医疗保险问题。同时,积极完善重大疾病救助、伤残救助、疗养救助等救济制度。

(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积极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我国农村人口多,养老包袱重,而且农民绝大多数都没有退休金,国家必须投入大量的财力、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才能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2、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向纵深发展

一是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对每位居家老人都应建立一份完善的档案(个人资历、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服务预订需求等),并采用方便的、现代化的联络手段,使每位老人的任何一项需求(包括购物、求医、文化需求等)都可以及时与社区和相关机构取得联系。二是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利用社区里的食堂、理发店、浴室、饭店、医院等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吃饭、清洁、就医等多项有偿服务,并逐步实现“产业化”,使老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都高度社会化。三是加强社区联合,修建福利院。

3、提供政策支持,引导、扶持和鼓励发展社会养老产业

一是将养老保障事业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以此作为地方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二是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推进养老投资的“多元化”,大胆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将资金投向养老、敬老事业。对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在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还可发行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福利彩票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等。

4、加强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社会化养老服务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国家应充分重视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的培养,鼓励失业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产业,积极就业。各地区应由民政、劳动部门牵头,汇合教育和卫生部门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在社区创设“社区护工”职业培训基地,招收家政服务员,重点培训老年人心理学知识、公共卫生防疫和家庭医护常识与基本技能等。另一方面,国家要有计划地办一批“社会服务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或高中生,培养高级别的护工,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郑作时.上升到政治高度的全民社保[J].南风窗,2006(3).

[2]杨金志,陈泽伟,万一.养老服务业之困[J].瞭望新闻周刊,2006(47).

上一篇:思维的乐趣下一篇:资金结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