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措并举 加强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2024-10-01

四措并举 加强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通用10篇)

四措并举 加强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篇1

宜都着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近年来,市民政局立足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以公办养老福利机构为示范、以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打造祥和安定、殷实富足的幸福宜都积极创造条件。

一、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示范作用发挥明显

为充分发挥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在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中的示范作用,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管理服务水平来促使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发挥其在养老服务行业中的引领效应。近年来,累计投资960余万元对市社会福利院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新建两栋院民住宿楼,一栋综合服务楼,对院民食堂进行了改造,市社会福利院总建筑面积达8697.2平方米,院容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我们在农村福利院大力开展提档升级活动,今年

对王家畈乡、姚家店镇和五眼泉镇等九个乡镇的农村福利院进行了重新整合和改造。我市潘家湾乡福利院荣获“全国模范敬老院”称号,高坝洲镇福利院荣获“湖北省模范福利院”称号。通过加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促本地服务提升。围绕知足感恩、爱国爱院、遵纪守法、勤俭自强、互帮互助等方面在全市公办养老福利机构中大力开展文化建设,以文化氛围提升来促管理效能提升。

我市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已初步形成城市福利院规模化发展、农村福利院特色化发展的态势,现有城市福利院2家,床位310张,农村福利院15家,床位1722张,共为1237名老人提供养护服务,较好地发挥了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的示范作用。

二、民办养老福利机构稳步发展

民办养老福利机构作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支撑,采取积极扶持,优化服务,重点培育、严格监管的措施来稳步推进。一是完善服务措施,提供贴心服务。定期对民办养老福利机构提供政策咨询、业务辅导、形势宣讲、客户推荐、组织参观等服务,增强投资者发展养老福利机构的信心,降低投资者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的风险。二是落实监管责任,规范运营机制。定期开展民办福利机构安全检查,发放安全服务记录本,制作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书;不定期开展民办福利机构管理人员碰头会,及时传达各级文件精神,严格要求民办养老福利机构规范化运营,切实做到对院民负责,对投资者负责。

我市现有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四家,总计床位210张。今年我们重点培育了一家投资500余万元,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床位100张的民办养老院。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凸显

城市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聚集地,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区的发展。我们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采取了整合多方资源,着力完善服务流程的方式扶助和引导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一是整合社区家政服务公司、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等资源,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上门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行、助购、助洁等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的服务功能,使老年人走进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学习交流、健身娱乐、日间照料等服务。二是通过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联系网络,设立服务对象台账,建立服务回访制度,公开服务申请流程,制作服务工作日志,明确服务价格,统一服务标识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实施

全方位的跟踪,确保为服务对象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

我市有三个城市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四、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模式

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搭建平台,加强引导,实行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探索建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以中心户为依托,充分尊重农村老年人的传统生活习惯,建立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在中心内设立阅览室、科普知识长廊、饮食生活、健身娱乐等四大功能区,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以老助老等活动。

通过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活动开展,方便了老人之间互助交流,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和压力,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促进了邻里之间团结,家庭的和睦,老年人的生活圈未被打破,受到了农村老年人的欢迎,被他们称为“家门口的敬老院”。

四措并举 加强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篇2

关键词:社会化养老,养老服务标准,标准体系

一、引言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15亿,约占总人口的15%;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二、社会化养老是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

1、传统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变化需要养老模式创新。我国传统生活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户均规模3.16人,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家庭规模的缩小、生活节奏的加快、中青年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的需求与日俱增。

2、不同层次养老的需求呼唤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体系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以机构养老为主,所能覆盖的范围和的所能提供服务有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结构变化,产生了不同层次、多种需要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将形成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机部分组成,同时市场化投入、社会化发展成为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化养老服务步伐加快。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国务院根据审查意见对纲要草案作出了审查结果报告,其中包括“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已经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

三、我国养老服务标准现状

1、现行标准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标准涉及到的政策文件共22个,将这些标准分类大致可以分成制度管理方面、医疗方面、卫生方面和建筑方面。但是,这些涉及到的标准是完全针对养老服务制定的却只有5个(《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服务机构院内感染控制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目前大多数养老服务标准都是用其他规范性文件作为标准,难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特定的需求。仅有的5个标准中的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服务机构院内感染控制规范》是面向老年福利院等机构养老的,适用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标准几乎是空白,没有针对性。

2、现行标准缺乏操作性

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标准来自于《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和《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这三份指导性规范对标准的规定很多都是建议性意见,大部分是语言性描述,缺乏科学性的数据说明,对实践难以起到指导性作用,因此,应该注重数据在标准中的作用。另外,应该制定针对性强且可测评服务标准;制定程序性标准;促进人力资源配置具体化标准化,将机构的制度建设程序化。只有这样,制定的养老服务标准才能真正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3、现行标准缺乏系统性

我国现有的有关养老服务标准的政策规范并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由于老年人需要的特殊性,养老服务标准应涉及到建筑层面、设施设备层面、服务层面、饮食层面、医疗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管理层面等多个层面,对这些层面的规范应该系统的制定到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中,而不是散落在不同的文件规范当中。只有将这些层面都涵盖到一个完整的系统当中,才能对养老服务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才能使养老服务标准化。

四、社会化养老标准体系意义

1、促进社会化养老市场的健康发展

人口老龄化不仅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变革性的冲击和挑战,而且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人口老龄化促进了养老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甚至是国外资本都投入到养老服务这个巨大的市场中来,社会化养老成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个巨大的银色浪潮到来之际,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就是对养老服务市场最好的监管,能够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2、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质量

除《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外,社会化养老服务在服务提供、机构管理、监管体系等方面目前还没有相应标准。养老机构一般在建筑和设施上能比较容易达到一般标准,但是由于缺乏养老服务标准、规范,在养老服务上却“自成一派”,忽视老年人权益造成养老服务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总体质量不高。通过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使社会化养老市场有标准可依,从而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质量。

五、社会化养老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1、标准体系建设

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可分为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的标准。硬件方面是养老服务标准实施的物质载体,对养老服务起着支撑性作用;软件方面是养老服务标准的重要体现,是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在硬件方面已有《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对老年人建筑设计进行了规定,此外由于目前养老服务机构对硬件方面更为重视,因此硬件方面的标准在建设过程中也相对容易达到。而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服务提供规范、服务质量控制标准等软件方面的标准,通过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标准化原则和方法的运用,以达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从而使老人获得优质服务。

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应包括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标准、服务资质标准、服务管理标准、服务管理标准、服务质量标准、服务设施标准、服务安全卫生标准、服务环境保护标准、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标准等几个方面。

2、社会化养老标准建设重点

(1)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标准。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标准包括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服务分类标准、服务术语标准,体【参考文献】现该类标准在社会化养老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特点。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化养老名词术语的定义;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化的范围、服务标准的类型;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分类。

(2)人力资源管理标准。本项目将对人员配备与管理而制定相关标准,包括:从业人员资质要求;人员的聘用标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标准;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

(3)社会化养老服务规范。本项目制定的社会化养老服务规范将从功能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经济性、文明性等方面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应达到的水平和要求进行规范。根据养老服务的流程制定一下服务规范:接待、受理服务要求;服务组织、实施要求;服务结束与结算要求。

(4)社会化养老服务提供规范。服务提供规范是在养老服务实现过程中,对服务提供的要求、提供的方法、程序所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提供养老服务的方法和手段,如服务提供过程中所要求的各项设施、设备及用品的配备数量和结构;养老服务流程和环节划分的方法和要求,以及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工作内容和输入输出要求;服务的沟通与确认要求。

(5)服务质量控制规范。服务质量控制规范是养老服务提供过程中,识别、分析对服务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过程而制定的标准。包括:识别并分析对养老服务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过程,并加以控制;规定服务过程的评价方法及建立控制手段;对老年人服务对象抱怨等不满意的处置标准;不合格服务的纠正与管理,包括不合格服务的原因分析、识别、记录、评审和处置等控制办法;制定预防措施标准,以消除潜在的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制定预防措施;对预防措施进监控,制定跟踪措施并评价;服务争议处置标准;服务满意度调查。

(6)服务评价及改进程序。本项目将制定社会化养老服务评价和改进程序,持续改进服务质量以满足顾客需求。

(7)安全与应急标准。涉及提供养老服务全过程中安全通用标准、社区内感染控制、各种事故的防范、突发事件的处理、日常服务监控、设施设备安全标准等方面,包括:安全通用标准:包括安全标志和报警信号标准、危险因素分类技术标准;社区内感染控制标准:包括传染病的预防技术和院内感染控制技术标准;各种事故的防范规范:包括食物中毒、火灾、医疗事故等防范规范;突发事件分类技术标准:各种突发性疾病抢救标准和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养老服务安全保护技术标准;设施设备安全标准:电器、压力容器、锅炉、电梯等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标准;无障碍基础设施标准。

(8)环境保护标准。主要包括养老服务社区所需的光线、空气质量、室内光环境、室内声环境、卫生、清洁度、噪声等基本条件的要求;养老服务社区场所日常环境管理标准;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限量和处理标准;环境目标、实施、运行和改进的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谢代银.新形势下发展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J].探索.2008(10).

[2]、杨宏.人口老龄化形式下发展中国老龄产业[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3]、孙树菡,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08).

[4]、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优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09).

四措并举 加强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篇3

关键词:养老服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烟台市是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早在1987年就进入老年型社会。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烟台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突破140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22%。预计到2020年,烟台市老年人口将超过170万。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烟台市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为老服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如何破解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推动烟台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烟台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为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烟台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烟政发〔2012〕25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产业的意见》(烟政发〔2014〕4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烟政发〔2014〕33号)等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提出要“构建与烟台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养老服务产品,完善市场发展机制,形成设施完善、服务优良、配套齐全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这一系列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了烟台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为烟台市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建立起规范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积极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烟台市共建成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10处,发展加盟企业、商户7500多家,服务入网老人8.8万名,全市累计投入900多万元为高龄老年人和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烟台市全面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20分钟左右的“社区养老服务圈”,已建成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14处,29处正在建设;建成农村幸福院313处,165处正在建设。机构养老服务方面,截至2015年上半年,烟台市共有养老机构228处,各类养老床位4.8万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100处,床位2.3万张,全市平均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3张。

(三)完善政策,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扶持。一是加大对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的资助。根据养老服务机构接收的老年人入住数量,按一定标准给予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二是加大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建设和运营补助。对不同规模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按照不同标准给予相应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运营补助。三是加大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对市中心区60岁以上的城镇“三无”老年人、城镇低保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和“三老”优抚对象,由政府为其购买服务。

二、烟台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服务对象覆盖面较窄。虽从目前来看,烟台市每千名老人拥有的机构养老床位数高于全国和山东省的平均水平,但与烟台市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相比,仍非常不足。市区内一些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因为环境、服务条件等相对较好,床位长期处于紧张状况,许多老人要排队等候入院,有的登记排号一两年后仍等不到床位。与公办养老机构相比,民办养老机构有的价格过高,有的环境条件较差,但即便如此,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也非常紧张。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由于受到各种因素限制,社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不够丰富,而且服务主要针对困难和高龄老人,缺乏能够满足更广大老年群体多样化需求的社区养老服务。

(二)专业养老护理员缺口较大,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通常情况下,护理员与需护理老人的合理比例为1:3,按照这个比例来看,烟台市专业养老护理员的缺口有一万名左右,许多养老机构的护理员与失能老人配比达到了1:5甚至1:

10。由于养老行业工作十分辛苦,养老机构招聘从业人员非常困难。目前,烟台市护理员的月收入大致在3200—4500元之间,好的护理员工资可达到5000元,但即使是这样的工资待遇也难以吸引应聘者。由于养老行业工作的特性,养老护理员的平均流失率也较高,人员更替频繁,很多护理员技能刚成熟起来就跳槽到其他行业,这也导致养老护理员队伍整体技能水平尚有欠缺。

(三)相关优惠政策落实难度大,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近年来,国家、山东省和烟台市相继出台了系列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的鼓励措施。在各级政策鼓励下,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产业积极性很高。但与民间资本积极投资养老事业不相匹配的是相关财政支持政策落实不及时,不到位,影响了社会参与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一些新建社会养老机构反映强烈的是财政补贴申请难、到位难。影响了社会资本进一步参与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个别具有投资养老行业意愿的实体目前持观望态度,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迟滞了社会养老事业发展速度。近年来,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参与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但目前烟台市社会组织的发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社会组织面临着筹资运营困难,组织架构松散、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社会组织对政府项目的承接能力有限,服务质量仍有待提升。

三、加快推进烟台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定位,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1)加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公共财政投入。政府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方面要加大扶持和资助力度,提高政府购买服务标准,对各类主体兴办的养老机构要给予同等的优惠扶持和财政补助。(2)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监督管理。制定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对养老服务质量的监督评估,健全养老服务准入、运营、退出管理机制。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本,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1)完善投融资机制。在坚持政府引导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市场运作,拓展养老服务企业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投入养老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加大对养老产业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领域,支持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鼓励社会慈善力量对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进行捐赠。(2)培育养老服务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委托、以奖代补等形式,扶持发展专业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开发和培育市场服务主体,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及精神慰藉等服务。设立养老产业行业协会、养老服务企业商会、专业人员协会等养老服务业社会组织,做好行业标准制定、服务质量评估、服务行为监督等事务,发挥其行业自律、监督评估、沟通协调、中介服务作用。培育发展为老服务公益慈善组织,建立为老志愿服务登记制度。

赤壁地税局四措并举加强 篇4

2012-07-13 13:17: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有0人参与

0(0)

开展”双促双联“活动

开展培训

人民网湖北赤壁7月13日电 今年以来,为了贯彻落实咸宁市局“业务提升年”总目标,赤壁市地税局采取四措并举,加强“六型稽查建设”:即为 “执法型、质量型、重点型、素质型、廉洁型、权威型”的税务稽查。为此,该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工作思路、围绕“六型”稽查建设,狠抓落实,以整顿规范税收秩序为主线,以查处税收违法案件为中心,以组织进行专项检查和重点企业检查为重点,强化稽查管理,规范执法行为,优化稽查服务,加强队伍建设,初步取得明显成效。上半年来,共检查纳税人 15户,结案 14户(含上年检查今年结案4 户),实际入库税费1093.83万元(含自查补报),选案准确率达100%;追缴税款入库率达100 %;结案率达40%(占全年稽查计划比例)。

一、转变观念,明确思路,突出一个“新”字。今年2月14日,赤壁市地税局稽查局召开“六型稽查建设”工作会议,组织学习余伟副局长在全省地税稽查工作会上的讲话,深入学习领会省局“十二五”时期税务稽查工作的总体要求、总体思路、基本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重点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讨论了关于省局决定举全省稽查之力开展“六型”稽查建设的新方向,会上全体干部就“六型稽查”建设,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初步形成一致意见,力求将“六型稽查建设”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建出成效、创出品牌,开创赤壁地税稽查新局面。

4月28日,稽查局再次召开“六型稽查建设”专题会议,形成了《赤壁市地税局稽查局“六型”稽查建设实施方案》草案和《考核办法》草案,并上报咸宁市地税局批准实施。围绕“六型稽查建设”上,该局一是稳步推进,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稽查局长为组长,各主查为成员的六型稽查建设考核小组;三是认真谋划,制定了《赤壁市地税局稽查局“六型”稽查建设实施方案》;四是严格考核,制定了《考核办法》和《考核内容及标准》;五是及时总结,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二、突出重点 抓住核心,反应一个“全”字。

一是在“执法型”建设上主抓了“三率”指标考核即:选案准确率、结案率、查补收入入库率。目前,该局在选案准确率和查补收入入库率两项指标上都超过了规定标准,达到100%,但在结案率指标上只达40%,这是由于两个方面因素造成:其一,主查人手不够;其二,上半年上案子较多,但该局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力争年底前结案率达90%以上。二是在“在质量型”建设上主抓了“三个规范”:首先,抓稽查文书的规范,全面使用省局标准样式的稽查文书,目前,该局对上半年已办结归档案卷全面进行了一次清理,对不合标准的文书全面进行了替换和整改;其次,抓稽查质量考核标准的规范,确定了二十九项考核内容,考核分值达到五十分;再次,抓办案程序的规范,做到了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分离,四制约。

三是在“重点型”建设上,该局以省局确定的专项检查为重点,目前,已检查涉及到股权转让、土地交易的房地产企业7户,已结案4户,查补入库税费505.33万元(含自查补报)。

四是在“权威型”建设上立足“三查”即:查准查深查透,力争查处一批要案。

五是在“素质型”建设上组织好“三考”:注册税务师考试,有四人参加考试;咸宁市局的年轻干部业务和所得税选拔考,有四人报名参考;该局组织的税务稽查业务考试,全局人员参加,目前,考试复习资料已出,准备七月上旬开考,考试成绩上报市局,供市局领导参考。

六是在“廉洁型”建设上抓好“三落实”:一是落实“稽查人员廉政监督卡”反馈制度;二是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三是落实“一案双查双报告”制度,目前已办结案件均填写了《税务稽查案件形成原因分析表》、《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违纪线索报告单》、《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违纪线索转交单》。

三、精心组织 严格考核,彰显一个“真”字。

一是精心组织。成立了“六型稽查建设”考核小组,以稽查局长为考核小组组长,各检查小组组长和综合业务股长为考核小组成员;制定了《赤壁市地税局稽查局六型稽查建设考核办法》,分制度及组织、执法型建设、质量型建设、重点型建设、权威型建设、素质型建设和廉政型建设七个部分74个小项进行考核,每个小项均设置了对应分值,总分值100分。

二是严格考核。通过每月查看稽查任务下达通知书、稽查档案、学习笔记、上机记录等各种资料实施考核;将六型稽查建设考核与赤壁市地税局行政责任制考核相结合,六型稽查建设考核占赤壁市局行政责任考核的百分之三十分值(岗位职责部分);按月兑现,每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考核小组出考核结果,并进行公示。该局五月份在六型稽查建设上,稽查一组扣6分、稽查二组扣8分、稽查三组扣6分、稽查四组扣8分,并按要求进行了认真整改。

四、多管齐下 促型换貌,体现一个“抓”字。

一是每季度召开一次稽查案件评审会,邀请市局分管局长、纪检组长和监察考评科长参加,听取主查员汇报,逐个审议稽查案件,今年一季度,审议稽查案件5户,发现了个别案件存在检查不彻底、取证不全面、处理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对此,7月份该局将召开第二次稽查案件评审会。

二是认真履行重大案件报审制度,上半年已报审市局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稽查案件一户,下月将有二户上报市局审理。三是认真执行“一案双查双汇报”制度。

四是认真开展稽查案件上线工作,利用省局稽查管理软件加强对稽查工作的监管,今年该局所有稽查案件都将按省局要求上线运行,目前已有9户在线上运行。

四措并举 加强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篇5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xx年底,全市国土面积1.05万平方公里,辖4县1区,62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49个城镇社区居委会、839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154.17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15.54万人,占总人口的10.07%;

全市享受城乡低保20万人;

享受高龄津贴的80周岁以上老年人1.12万人(农村80—89岁高龄津贴150元/人、月,城市80—89岁高龄津贴300元/人、月,城乡90岁以上高龄津贴350元/人、月);

百岁老人15人;

农村五保老人5645人,其中集中供养的1681人,仅占五保老人总数的33.44%(供养标准300元/人、月);

分散供养3684人(供养标准1920元/人、年),空巢独居、失能、失独家庭、残疾老年人2.7万人;

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28个,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9所,床位数1888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为12.14张。农村幸福院达到65个,20xx年完成农村幸福院118个。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扎实履行老龄工作职责。市、县(区)党委、政府对老龄委成员单位进行了及时调整,明确了老龄委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各县(区)和老龄委成员单位按照市政府《xxx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立足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扎实履行老龄工作职责,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保障工作强化居家养老基本功能,坚持把敬老、养老、助老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明确了个人、家庭在敬老、养老、助老方面的具体责任。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由城镇向农村、由职工向居民扩展,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征缴率和发放率均为100%,职工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7.7万人;

老年医疗保障工作健全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新建城区医疗服务站15个,农村卫生室达到880多个,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档案,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居)就能得到治疗。老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强了公共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和生活环境建设。区、市、县三级先后投资1360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4450平米的市本级、xxx县的老年活动中心(市级1050平米、隆德县2000平米、彭阳县1410平米)。内设老年人健身室、练歌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书画写作室、兵乓球室,室外建设了门球场。县县有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老年人免费开放,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扎实开展“敬老文明月”活动和敬老养老助老教育活动,提升了全社会爱老助老水平。

(二)城乡统筹,积极推进养老体系建设。一是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8个,购置了必要的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在全市839个农村村委会中,设立了图书阅览室,给老年人提供了精神文化场所。二是推进农村养老机构的扩建、提升。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撤小并大、分步实施、建章立制、提高水平”的工作思路,新建、扩建乡镇敬老院22所,老年床位数达到1888张。今年,xx县将投资4800万元,新建县城综合养老服务设施,新增床位450张;

xx县将新建集养老院、儿童福利、光荣院、救助“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xx县新建了近3000平方米的农村单身人群幸福大院,今年将再建一座敬老院,这些农村养老机构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全市千名老人的床位数。三是加快民办福利机构发展。针对全市民办养老机构空白现状,于2013年积极协调xx集团在xx新建老年公寓,占地面积99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设置老年床位数1500张,项目分三期建成。今年,积极协调开发商在市区拟建占地面积159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养老城。届时,将有效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养老机构。一是抓基础提升办院水平。针对全市敬老院档次低、规模小、成本高的现状,采取优化组合、整合资金、减少开支等措施,提升办院水平。二是抓管理改进服务水平。制定了《xxx农村敬老院管理规范》,在敬老院设立院委会,具体管理学习、卫生、纪律、后勤、财务和治安调解等工作。定期开展“五个好”文明敬老院创建活动(即:制度健全、民主管理好;

供给落实、服务质量好;

环境优美、清洁卫生好;

团结互助、勤俭办院好;

领导重视、思想建设好),院容院貌得到改善。三是抓经济提高入院老人生活水平。各级民政部门和乡镇为敬老院解决了“小菜园”,丰富了五保老人的“饭桌子”,因地制宜发展“小养殖、小加工、小经营”等院办经济项目,全市敬老院院办经济年创收达25万元,推动了院办经济发展,创出了一条自给自养的办院新路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讲,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处在低级阶段,城市没有老年护理院,民办养老机构处于空白,机构养老主要以农村敬老院为主,集中供养率和千名老人床位数距离xxx的“十二五”目标相差很大,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少,规模小、档次低,服务层次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投入不足,养老机构建设迟缓。我市属于典型的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按照人均2300元的国家脱贫标准,全市还有贫困人口50.1万人,基本是一个吃饭财政。长期以来,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对养老机构建设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小,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发展迟缓,养老服务供给明显不足。按照自治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要达到30张”。目前,全市仅有养老床位1888张,到“十二五”末,我市老年床位数要达到4662张,需要新建2774张,按照每张床位30平米、每平米3000元建设经费核算,需建设资金2.5亿元,全市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二)农村机构养老服务覆盖面窄,受益老年人少。全市19所农村敬老院享受主体为农村五保老人,但集中供养人数只占农村五保老年人总数的33.44%,受益老年人少,养老服务享受面窄。

(三)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缺乏,专业化水平低。农村敬老院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低,只是集中管理供养老年人的衣食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五保老年人的精神需要。

(四)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市场运作机制没有形成。全市机构养老主要以农村敬老院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主要原因:一是整个为老服务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有资质的品牌为老服务实业机构和中介组织的龙头引领;

二是民办养老服务业投资效益周期长、风险高,投资者缺乏吸引力;

三是本地老年人靠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影响,自费购买所需养老服务的理念尚未形成。

四、今后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今后工作打算。总体目标: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xx的总体要求,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在市、县城区新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80%以上乡镇有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城乡社区普遍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站,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实现新突破,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0张。发展思路:一是政府主导力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市、县(区)、乡镇(街道)将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服务设施建设、中介组织培育、服务主体扶持、公共财政保障、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二是创新机制模式,完善服务体系。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借鉴区内外的成功做法和兄弟市的先进经验,着眼于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养老服务新机制。三是加强部门合作,整合多种资源。积极整合民政、人社、卫生以及教育、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依托社会救助、劳动保障、养老机构、社区服务、医疗卫生、老年活动、残疾康复等服务设施,完善乡镇(街道)、社区运作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开展服务,形成覆盖城乡、满足不同需求的养老服务网络。四是健全规章制度,提升服务水平。健全各项制度,扩大、提升和规范为老服务功能。进一步规范服务主体的行为,提升公共服务资源使用效益。五是积极培养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加强对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和社工引领,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四措并举 加强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篇6

完善政策 提供服务保障

2010年,省民政厅联合10厅局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同年,省民政厅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养老机构安全管理的意见》。2011年2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投资的意见》,同年11月,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系统化路子。经省政府同意,出台了《河南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河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同年,省民政厅下发了《河南省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标准》、《河南省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关于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培训工作的通知》和《河南省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走上有章可循的轨道。

拓展内容 健全服务体系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无锡会议和邯郸会议精神,省民政厅及时召开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成立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转发《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暨启动“敬老

爱老助老工程”的意见》,安排部署“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在全省全面启动“敬老爱老助老工程”。

各地对非公办和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一视同仁,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政府采购”等方式扶持养老机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格局。一些养老机构还探索走出“养医结合”、“机构服务+老年产品研发生产”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600多个,涵盖福利院、养护院、敬老院、荣军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多种类型,养老床位近27万张。

郑州市鼓励社会化服务机构和企业在社区设置养老服务网点,广泛开展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康复护理、精神慰藉、送餐代购等社区养老服务。郑州、安阳、信阳等地还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和资金,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地方还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发放“服务券”、安装“一键通”呼叫器、开展志愿服务等为老人提供服务。目前,全省已投入使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20个,日均服务老年人近3000多人次。全省已有社区为老服务组织5304个,已提供为老志愿服务10.4万人次。

同时,河南老龄网正式建成运行,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在郑州进展顺利。下发了《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加快建设12349 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的通知》,完成省级网络平台建设调试任务,安阳、洛阳、濮阳市完成了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了全省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水平。

安阳、信阳、平顶山、濮阳、新乡等地还积极推动农村敬老院拓展服务内容,面向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开展社会化服务,目前已初步形成“信阳罗山模式”、“信阳平桥区模式”、“平顶山宝丰模式”和“安阳滑县模式”等不同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加大投入 扩大服务范围

两年来,河南省共上报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养老服务试点建设项目31个,争取国家财政资金2.5 亿元,总建设面积251814平方米,拟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目前,这些项目正在筹备建设中。同时,争取民政部福彩公益金补助近3344万元,河南省彩票公益金支持3550万元,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形成财政、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全省各省辖市和省直管试点县(市)采取多种方式,加大高龄补贴、“三无”和五保人员供养、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投入。郑州、安阳、洛阳、信阳、商丘、驻马店、漯河、濮阳、济源、焦作10市相继出台资助民办养老机构的文件和实施办法,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据统计,2011年全省新增各类养老服务机构65家,新增养老床位10942张。其中,新增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51家,新增床位9642张。

切实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7

一、科学规划, 构建服务主体

为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突出培育主体、配套设施、优化方式、拓展服务四个方面内容。为此组织实施了“866”工程, 即建立健全八大服务中心, 搭建六大服务平台, 发展六大协会组织。

“八大服务中心”分别是: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现代农机服务中心、现代水利服务中心、畜牧养殖服务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中心、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中心和乡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六大服务平台”分别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农村金融贷款服务平台、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平台、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六大协会”分别是:农技推广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绿色稻米协会、扶贫互助金协会、农村经纪人协会和农村用水协会。

为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健全完善八大服务中心的基础上, 建设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化管理。

二、搭建平台, 提升服务水平

县级平台建设主要是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贷款服务、农业信息、农业保险、政策法规和便民服务等内容搭建。平台共建设了工作动态、转出信息、需求信息、抵押贷款、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经验介绍、操作流程、 政策法规和文本下载十大板块若干内容, 重点突出了土地转出、需求信息、抵押贷款和农业保险平台建设。按照“权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 依法、自愿、有偿、规范进行土地流转, 以配套改革及服务来满足土地流转服务需求, 解决了私自流转交易引发的矛盾、利益不均、纠纷难处和影响发展的实际问题。 同时, 通过农村金融贷款服务平台, 推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预期收益权低押登记贷款服务。 扩大农村抵押物范围, 拓展农村融资担保渠道, 实现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有效配置, 解决了农村融资担保难问题, 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此外, 利用互联网、微信、手机短信平台, 我们还开展农业信息交互及传递和政策法规宣传等服务。

三、典型培育, 创新服务方式

宜春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篇8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养老机构 养老服务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政府和全社会日益关注的大事。

1 养老模式及分类

1.1 根据经济来源分为:一是社会养老,即养老所需服务由社会提供,社会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及相关社会养老补贴。二是家庭养老,养老的经济来源由家庭或子女提供。三是自我养老,养老的经济来源由自己提供。

1.2 根据住所分为:一是居家养老,老年人居住在家生活。二是机构养老,老年人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生活。

下面从经济来源、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等三个角度,我们可以将几个养老模式做一简单比较,如表1所示。

2 宜春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为了解宜春市老年人现状及思想,我们以社会服务志愿者的身份,把XX小区作为对象,对该小区的所在的社区服务进行调查,针对家中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100份问卷调查并走访,主要涉及以下问题:①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生活质量?③是否为空巢老人?④老年人的娱乐生活怎么样?⑤老年人对现在的生活还有什么需求?⑥老年人对现医疗机构有什么需求?⑦社区是否有服务机构?

2.1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对问卷进行收集和整理:该小区家庭有60-70的岁的老年人占80%,70岁以上的占20%,大部分经济来源是退休工资、社会保险,生活自理,其中20%为独居老年人,只有6%为生活不能自理,需看护。

2.2 老年人对生活的需求,追求高质量和幸福感。老年人的工作繁琐涉及到各个方面:生活的照料,精神上的抚慰,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身体每况愈下,需要及时的医疗护理。有些居家老人要求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定购生活日用品,打扫卫生、尤其是一些失独和空巢老人还需求精神慰藉等。如表2所示

2.3 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公办的养老机构集中供养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年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办的养老机构在不断的完善硬件设施:建立文化长廊、娱乐室、特教中心。但是养老对象除了提供生活照料、陪护看病、娱乐健身、还有精神慰藉、亲情关怀、临终关怀等有更多更高的迫切需求。

2.4 居家养老服务基础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全市居家养老服务正处于初始阶段,以民政、老龄等部门等推动为主,政府、社会、全民的工作合力有待形成,社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特别是建设各种服务平台的场地和资金落实难度大。在走访过程中,在传统家庭观念影响下,老年人重视家人,亲情感重,一般愿意生活在熟悉环境中,家庭在老年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是政府和社会无法取代的。所以大部分选择居家养老。但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高,社区各项设施不到位,就医和康复中心、娱乐服务尤其缺乏。

2.5 原有养老是公益事业和微利行业,对社会资金、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专业老年护理服务人才紧缺。从事老年人服务行业大部分一些下岗人员、无业人员,都未经任何专业培训,且年龄普遍偏大,综合素质和收入待遇偏低,志愿服务队伍处于中年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要补充新鲜血液。养老队伍建设成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3 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3.1 政府加大力度,建立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急速加快、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规划、政策、资金、市场、环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的加快不断加大扶持和资金投入,切实将政府扶持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落到实处。

3.2 尊重老年人的权益,针对不同需求导向,设定具体服务项目。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行之前和运行中,要对本辖区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调查摸底,针对需求设置餐饮休息、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洗衣购物等各种服务项目。

3.3 培养专业人才,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人才保障。开设医学护理、生理、药学、心理等课程,从业人员完成课程学习后,还需在岗实习得到认可,才可取得其相关的资格证进行老年人护理。

3.4 服务是一种商品,应该有其价值。作为从事养老服务设立行业人员,也要保证个人的经济收入并体现其价值,也只有重视专业人才,才能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各项服务。建立盈利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居家养老服务行业,保证服务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三支队伍,即专业服务队伍、义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3.5 构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年龄老年人不同的需求建立信息数据,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子女也可通过信息平台了解老年人身体,生活和精神等情况,减轻子女的照料负担,从而全力投入工作中,有利社会的发展。

日益发展的老年人群体对生活照料及各种护理的需求,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老年人消费和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就业的有效途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需求的必由之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老年群体养老问题、有利社会和谐及稳定的发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道路。“百善孝为先”,居家养老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完善老年服务行业及医疗机构,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共同探索建立专业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

2015年)》的通知.

[2]民政部11日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3]袁缉辉.养老问题浅析——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进行的思考[J].社会科学,1996(6):49-52.

[4]赵丽宏.城市居家养老生活照料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07(10):123-125.

[5]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

[6]董红亚.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

[7]管静娟.城市高龄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5.

四措并举 加强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篇9

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开展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民函[2006]292号)和山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全国、全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民函[2006]74号)要求,加快推进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促进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鲁政办发„2008‟25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服务业三大载体的意见》(鲁政办发„2007‟98号)现就我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开展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我区社会化养老的基本情况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空巢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我区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养老渠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养老产业的发展步伐。到目前,全区共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单位5家,服务对象4670人;镇办敬老院7个,供养农村“五保”老人126人;“三无”老人12人,已全部实现政府财政集中供养;老年公寓26家,其中,政府投资1家,民办12家,企业办2家,集体办3家,村办7家,医托1家,拥有床位3558张,规模在100张床位以上的7家,平均入住率达到76%(附件2)。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今年我区将以创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工作为契机,以“整合资源,创建多样化养老模式”和以“科技创新,构建多元化

1服务平台”为主线,建设可实现连锁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改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建立服务队伍、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以老人生活照料、就餐送餐、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功能,以生活困难、行动不便、空巢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㈠、整合资源 创建多样化养老模式

通过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和服务资源,创建“四种”互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

1、政府购买:以重点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由政府补贴购买、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今年将完善8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制度,提高低偿、高龄老人的生活补贴。

2、机构养老: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由各类福利院、敬(安、养)老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提供24小时住养、餐饮、生活护理等综合性服务。今年将试点连锁家庭养老机构的建设,拓展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范围和服务内容。

3、居家养老:以60岁以上老人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由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今年开始将建设规范化连锁管理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助老餐点和异联商盟物资配送服务站,为居家老人打造一个便利的生活服务圈。

㈡、科技创新 构建多元化服务平台

依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呼叫中心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金融技术、手机二维码技术、3G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时间银行志愿者服务站和异联商盟便民服

四措并举 加强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篇10

李治贵 岳秀霞 朱 蕾 彭妍晖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厅党组的安排,自治区老龄办组织专题调研组就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赴全区五市及辖区各市、县(区)实地察看了部分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医疗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并与基层广大干部群众、老龄工作者及部分老年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座谈,形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于200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虽然比全国晚了10年,却以每年5.0%(全国3.2%)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0.7万,占总人口的12.2%,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6.6万,占老年人口的8.2%;失能失智老人14.98万,占老年人总数的18.56%。据测算,到“十二五”末,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0万以上,占届时总人口的13%以上,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7.8万,占老年人口的8.7%,且老年人口的失能失智化、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

二、取得成效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政府主导,科学制定规划。国务院第三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召开了第三次全区老龄工作会议、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2012年4月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和《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构建“9073”(的养老服务模式,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区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村50%以上的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各类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2.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将养老事业发展纳入民生计划,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健全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加大政府投入,推进城乡统筹。一是加快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争取纳入一批、抓紧建设一批、论证储备一批”的要求,积极筹措资金,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养老服务机构,投资建设了宁夏老年人服务中心;实施了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加快推进老年护理院建设步伐,新建、改扩建老年护理院5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9所。二是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撤小并大、撤弱并强”的建设思路,利用撤乡并镇后的闲置资产,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农村敬老院。目前,全区五保供养机构61所,床位5693张,集中供养率32%。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打造“黄河善谷”的决策部署,投资建设了陶乐幸福园项目,新增机构养老床位600张,为生态移民区的五保老人打造了幸福家园。三是加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将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30件实事之一,采取“财政补助一点、福利彩票公益金安排一点、地方政府配套一点”的办法,投资5000余万元,在全区规划建设了16所老年活动中心,搭建了“老有所乐”的平台。

(三)强化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支持、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对按标准建设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核定的床位数给予每张床位5000元的一次性开办补助和每年1200元的运营补贴。2010年以来,自治区财政共安排848.5万元资金,用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一次性床位补贴,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的积极性。目前,全区民办公助养老服务机构12所,建筑面积76056平方米,总投资13342.4万元,设置床位2579张;新建和改扩建的6所,计划设置床位2000张。

(四)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医疗服务站、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辖区养老机构、老年活动中心(站)等多种资源,依托社区建设了一批具有日间托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探索多种形式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洗衣、保健、休闲、娱乐、学习等多种服务。目前已建成规范运作、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45个,其中城镇社区353个,覆盖率达到了79.5%,农村社区和幸福院共200个,覆盖率接近10%。自治区财政预算资金和福彩公益金补助481.2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慈善资助等形式,累计为5000余名困难老年人购买服务,为5万多名老年人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服务。采取社会力量投资、市场化运作、政府和慈善公益组织资助并监管的方式,委托宁夏援通众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900余万元、自治区资助418万元,建设了集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和“一键式”紧急呼叫服务为一体的宁夏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开通便民服务热线和心理咨询热线,开展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和紧急求救等多种延伸服务,用户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五)注重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服务。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建立健全了一批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的制度,提升了养老服务功能。先后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考评办法(试行)》、《宁夏回族自治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格准入制度(试行)》、宁夏回族自治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单位质量评估制度(试行)》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活动中心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了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条件、登记程序、考评办法等,确保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自治区民政、发改、财政等部门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及时跟踪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确保了政府补助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有的市、县(区)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认识不足,未能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真正摆上位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不够,加之,受经济、社会、地域、思想观念等制约,致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如固原市的机构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的11‰,而石嘴山市的机构养老床位已达20‰以上。

(二)资金投入不足,机构养老床位缺口大。2012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15年,各类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2.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到1.2万张以上,集中供养率达到70%。”。但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区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仅13.9张,农村敬老院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32%。如果要实现上述目标,到“十二五”末需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58万张,其中农村敬老院需新增8000张床位。因此,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三)服务功能不全,社区居家养老推进难度大。我区虽已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45个,但由于缺乏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资金短缺,人力不足,服务设施差,功能不齐全,日间照料中心、托护中心发展慢,致使居家养老综合服务总体上推进迟缓。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高,内容单一,大多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文体活动、日托生活照料和卫生保健服务,多元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难以满足社区老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农村养老形势严峻,除敬老院收养五保老人之外,农村老年人只能依靠子女或亲戚朋友的照料。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在土地、税费、用水、用电、用气、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一次性床位补助和年运营管理费等方面出台了一些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但由于认识不到位,配合协调不力,加上一些政策措施刚性不够,地方配套措施跟不上,许多政策落实困难。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等问题。目前,固原市还没有一所投入运营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五)从业人员短缺,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从事养老服务人员较少、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据了解,全区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720名,取得专业证书的只有69人,持证率不足10%。由于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大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只能为老人提供日常性的生活照料。如大武口逢干老年公寓收养123位老人,护理员23人,只有4人取得国家认定的养老护理员从业资格证书。

(六)体制机制不健全,行业监管力度不够。目前,国家和自治区尚未出台养老服务机构管理的专项行政法规,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机制尚未建立,民政部门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缺乏法律法规依据。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小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未在任何部门登记,游离于政府监管范围之外,缺乏有效的监管。

四、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加快推进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建议自治区进一步加强顶层规划指导和统筹管理。组织力量深入全区就各市、县(区)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意见》和《规划》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督导检查,促使各地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和效能考核,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明确建设目标,细化配套措施,强化部门职责,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民生工程,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统筹规划发展。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等多种方式,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特别是医养结合的关爱护理院建设,为“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或其赡养人和抚养人确无赡养和抚养能力)、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要切实解决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经调研,如要达到“十二五”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的目标,需新增床位8000张,按35m2/床、3000元/m2计算(包括简单装修、设备配套和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共需资金8.4亿元。除争取国家项目资金30%,即2.52亿元外,需地方投入近6亿元资金。建议自治区和各级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支持农村敬老院建设,提高集中供养率,确保满足“五保”供养对象入住需求。

(三)健全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区,要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凡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和建设指标要求的,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农村幸福院的建设,将会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以及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因此,要在巩固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成果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养老幸福院建设,加大对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中心、医疗服务站的扶持力度,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全区智能化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筑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弥补机构养老之不足。从今年起,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将给予每个建成的农村养老幸福院3万元的资助,主要用于设施修缮、设备购置。因此,我们建议自治区财政和区本级福利公益再各给予1万元资助。

(四)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落实国家有关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政策,加强对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研究和制度设计。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在强制落实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同时,提高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一次性床位补助标准和运营补助标准。建议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一次性床位补助由目前的每张床位5000元提高到10000元,运营补助标准由目前的每年1200元提高到1800元。提高后的一次性床位补助费采取自治区财政50%,区本级福彩公益金30%,市和市辖区各10%,县(市)20%的办法解决;运营管理费由所在县(市、区)政府解决。通过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民办民营、政府补贴、财政贴息、购买服务等多元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支持企业、慈善组织、民间资本等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服务,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依托院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分期分批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院校毕业生、城镇和农村转移劳动者到养老服务机构就业;在养老服务机构中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广泛开展养老志愿者服务。通过多措并举,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建立一支以养老专业人才为支撑、社工和志愿者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根据国家和自治区《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的要求,需要对4000余名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除市、县(区)就地培训外,建议自治区财政厅、人社厅每年专门给民政厅安排500名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经费列入全区的就业培训计划中,具体由民政厅按程序组织实施,培训后报请人社厅审核后将所需费用拨付培训机构。

上一篇:大学体育与健康说课稿下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借新贷还旧贷类案件若干司法观点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