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精选8篇)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 篇1
成绩
中华女子学院
2014—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类)
论文题目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
课程代码 1040033009 课程名称 社会政策 学 号 130303042 姓 名 吴顺丽、徐书琼、刘佳、方飞雲 院 系 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考试时间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
摘要:小组采用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方式收集了一些资料,根据整理的这些资料完成本篇论文报告。养老服务是社会福利服务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保障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居家养老是符合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的一种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社会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服务形式。本文主要是关于北京的居家养老现状调查、分析,以及提出相关的建议。关键词:居家养老,访谈法,社会政策
一、居家养老服务背景简介
(一)居家养老模式
养老属于社会政策中的社会福利范畴,现有的养老模式,按照资金来源划分为三种,分别是:社会养老,即政府或社会买单;家庭养老既是子女等亲属负责;和自我养老,靠老年人自己的投资,收益等。按照养老场所的不同分为机构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主要针对一些完全没有能力照顾自己或者鳏寡无人照看的老人,居家养老是主要场所在老年人家中,社区养老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它为居家养老提供了基础的依托和辅助。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服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居家养老服务仅指上门入户服务。广义的居家养老服务包括入户服务与户外服务。其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照顾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1]中国已经建立其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重点在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二)出台背景
1、北京市在1990年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比全国早十年。预计2050年则会迎来高峰时期,预计老龄人口将高达650万,这意味着在每3个人中,就会有1个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2、由于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住房条件的逐年改善,北京市家庭规模却不断缩小,核心家庭的比例上升,老年人家庭不断空巢化的趋势明显;独居老年人的数量增幅较大,其中又以女性为多。
3、居家养老的优越性(满足老人在熟悉环境中接受养老服务的需求;收费低,覆盖面广;能代替家人的照顾)
4、民政部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中指出: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新修订并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明确指出: “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共十八大报告更明确指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2]
(三)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情况
下面是我们采访的机构人员对于现在北京朝阳区的居家养老的情况介绍。
这个项目是从去年年底的时候跟街道建立联系的。因为政府现在又在转变职能,就把那些可以通过购买的形式让民众来参与的服务让一些社会组织来承担。养老是政府主要想让民间组织来承担的服务。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和民间组织就跟街道和政府建立了这种联系。是从去年年底开始的。我们最开始做的是老年人的需求的调研,因为我们要了解一下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这几种模式当中他们最倾向的是那种养老方式,他们能接受的价位是什么。他们的一些希望等,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大约三千多分的调研。朝阳区有九个社区,所以我们基本在这九个社区做的调研。接下来做的是一个开放空间论坛,因为除了跟老人做问卷之外我们希望跟老人有一个互动。听听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呢这两份资料合起来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有86%以上的老人首选的是居家养老。因为这个跟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有关,可能大家觉得到机构,集体养老不太自由。或是儿女不孝顺等各种观念致使他们觉得在自己家养老是最舒服的。所以大部分都是倾向于居家养老。还有一些人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选择机构养老的人是觉得如果有一天他不能自理了或是失去了自我决定的意识了就不得不去机构养老。因为到那时儿女不可能24小时照顾他,他们说如果我自己能决定自己的时候我会选择居家养老,如果有一天我决定不了的时候再去机构养老或集体养老。所以我们这个社区养老是介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我们这个社区养老是离他们居住区很近的,这种养老模式比较受欢迎。所以我们东城区设计了十一个这样的养老照料中心。通过这个调查之后我们就探索一时做居家养老,二是做社区养老。社区养老选择了离这儿比较近的十号楼。基本上都在他们的居住区域,范围很近。第二是居家养老就在这四层楼,我们有日间照料中心还有各个板块的功能。所以以这两个板块进行做,十号楼有六十个床位,他接受的是不自己或半自理的老人,还有就是回族的服务区,因为在东城区有很多的回民。现在没有一个养老院是为回民服务的,我们就开辟了一个回民服务区。希望能满足这些回族老人的需求。
上述回答非常清楚的介绍了现在朝阳区的老年人的需求大多数是选择居家养老。在农家女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之后,他们的设施如何我们也进行了追问。
我们这个38号楼是一个居家的服务区,居家服务区接受的是自理的老人,比如说老人是独居空巢的,或有的没有儿女,有的儿女不在身边,他的年龄大了,他有不愿意去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他希望住在自己家,但他又不愿意做饭,又不愿意请阿姨。这样的话就适合像幼儿园一样早晨送过来,晚上接走。我们这儿有日间照料室,他也可以过来住。居家养老还会结合一些老年人的需求,比如说老年人最关注的就是用餐,所以我们这儿有一个服务餐厅,这个餐厅专门是为老人提供服务的。这个餐厅有专门的老人的菜谱,有老人的营养餐,和适合老人的搭配。还有流食加工屋,因为可能有一些老人只能吃流食了,我们就设立了一个流食加工部,这是专门为老人设置的。把老人的食物打成像豆浆一样可以自己喝的。老人一日三餐要准时,而且要适合老人的习惯,因为老人的生理都发生变化了,做的菜不能软,不能辣之类的。所以我们的餐厅就承担了这个功能。除了用餐之外我们还给老人送餐,有一些老人行动不便,必须把饭送到他家门口。所以又有了送餐的工作。所以给老人送餐和流食加工部都是满足老人的需求。
还有就是我们就是修补,洗衣,熨烫,沐浴。因为我们这边是平房区,所以一些老人沐浴是一个困难,他们要去大澡堂才能洗澡。所以我们就就请专门的人给老人进行沐浴,老人年纪大了自己在家沐浴有危险,所以我们就有看人的沐浴室。老人有大的被子衣服,自己洗不动了,我们有专门的洗衣间。老人的鞋坏了,衣服坏了,我们有综合维修部。只要是看人的需求我们都会满足,比如说有老人想上网,我们有电脑室,老人想唱歌跳舞,我们有多功能厅。还有老人的心里咨询,法律咨询,还有老人的康复室,心里发泄等都有。
二、居家养老服务中出现的问题
(一)老年餐桌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关节等都会出现退化,因此自己无法独立的做饭,在居家养老中,就餐问题也是一个重点,我们对史家胡同的老年餐桌进行了实地调研,根据自己的观察与访谈得出以下结论。
餐厅不足十平米,基本伙食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用餐标准,有一些套餐可供选择,服务热情周到,根据老年人的建议也在逐渐补足饭菜和设施上的问题。
(二)老年餐桌出现的问题
基本问题,第一供暖设施不足,冬天老年人怕冷,在餐厅吃饭饭菜易凉,且自身保暖系统已经下降;第二,基本需求过小,餐厅需要资金流入,但史家胡同一百多户人家,前来就餐的人只有五六个人,且并非每天来,于是餐厅对年轻人也开放,但由于地点过于偏僻,且饭菜并不是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因此餐厅每天收入一般在一百以下,承办方只是一家饭店,以盈利为目的,入不敷出给机构和承办方带来压力,老年饭桌难以维持;第三,北京市政府每月给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100元的老人券,老人家可以凭着此券到居家养老服务商那里购买服务(主要是洗衣、餐饮、理发、维修等)。
在与机构一同对朝阳街道的商店进行前期的调查中发现老人券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老人不知道哪里可以使用老人券,店面门口没有明显的标示,且朝阳街道下属社区多,服务商发布十分分散。
二、不是指定服务商的店家,他们不知道哪里可以兑换老人券,他们只能到指定服务商那里兑换老人券。但是兑换老人券并不是无偿的,会从十元中抽取一两元的提成。因此,店家就将这个收费转嫁到老人家身上,十元老人券只能购买九元的商品,甚至只有八元。
三、作为指定服务商的店家,他们在收老人券过程中也遇到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市场上出现了假的老人券,这也使不少服务商产生顾虑。
三、解决建议
(一)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1、政府,市场与家庭共同为养老负责。毕竟只作为任何一方都是有其弊端的,政府如果全面承担如此庞大的养老开支,会造成很多问题,比如老年人形成依赖,支出过大。市场以利益为目的,过度追求在养老服务中的利益,会造成养老负担过大,养老机构高端化或者低端化。只有家庭成员负责赡养老年人,不符合当今社会的潮流,现今年轻人多在外打拼,且多为独生子女,夫妻二人一个是没有时间照顾老人,一个是赡养人太多,若是双方父母都建在,则需要两个青壮年养活四个老年人,给年轻人造成很大负担。
2、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作用共同发挥。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各有其优缺点,以及不同的适用对象。对身体健康、生活自理或半自理的老年人来说,居家养老更适合,但对于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而言,选择机构养老可能更为合适
3、对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年轻人,提供养老补贴,如果与父母一同居住,可以提供购房优惠政策,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家庭成员给予鼓励。
(二)老人餐桌的建议
为了解决老人劵的使用问题,东城区人民政府在明年一月开始将老人券换成老年卡,以后每月将补助打进卡内,老人凭卡到装有POS机的服务商进行消费。我们跟随机构对朝阳街道的服务商进行问卷调查,询问他们是否有意加入指定服务商,免费安装POS机。但是不少大多的发展商只是小店铺(杂货铺、理发店、面店),安装POS机没有必要。
因此可以考虑给老年人直接发放补贴,或者设置可找零形式。
参考文献
[1]人口学刊2012年第4期《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陈友华 [2]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二期《 居家养老服务_认识误区_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_丁建定
[3]《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建议》_范玉波_刘莉
[4] 21世纪经济报道2014/10/9第010版养老照料中心加速推进_补缺居家养老医疗软肋_黄斌
[5]《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_王静
附录一
問:。养老提供什么服务?
被:好的,那我把我知道的确认的信息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是从去年年底的时候跟街道建立联系的。因为政府现在又在转变职能,就把那些可以通过购买的形式让民众来参与的服务让一些社会组织来承担。养老是政府主要想让民间组织来承担的服务。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和民间组织就跟街道和政府建立了这种联系。是从去年年底开始的。我们最开始做的是老年人的激进的调研,因为我们要了解一下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这几种模式当中他们最倾向的是那种养老方式,他们能接受的价位是什么。他们的一些希望等,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大约三千多分的调研。朝阳区有九个社区,所以我们基本在这九个社区做的调研。接下来做的是一个开放空间论坛,因为除了跟老人做问卷之外我们希望跟老人有一个互动。听听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呢这两份资料合起来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有86%以上的老人首选的是居家养老。因为这个跟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有关,可能大家觉得到机构,集体养老不太自由。或是儿女不孝顺等各种观念致使他们觉得在自己家养老是最舒服的。所以大部分都是倾向于居家养老。还有一些人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选择机构养老的人是觉得如果有一天他不能自理了或是失去了自我决定的意识了就不得不去机构养老。因为到那时儿女不可能24小时照顾他,他们说如果我自己能决定自己的时候我会选择居家养老,如果有一天我决定不了的时候再去机构养老或集体养老。所以我们这个社区养老是介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我们这个社区养老是离他们居住区很近的,这种养老模式比较受欢迎。所以我们东城区设计了十一个这样的养老照料中心。通过这个调查之后我们就探索一时做居家养老,二是做社区养老。社区养老选择了离这儿比较近的十号楼。基本上都在他们的居住区域,范围很近。第二是居家养老就在这四层楼,我们有日间照料中心还有各个板块的功能。所以以这两个板块进行做,十号楼有六十个床位,他接受的是不自己或半自理的老人,还有就是回族的服务区,因为在东城区有很多的回民。现在没有一个养老院是为回民服务的,我们就开辟了一个回民服务区。希望能满足这些回族老人的需求。
我们在设计上也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也请了专业的机构来进行指导,[(贺童)一个机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来给我们指导,在建设阶段他们也会参与进来,进行一些设计。我们这个38号楼是一个居家的服务区,居家服务区接受的是自理的老人,比如说老人是独居空巢的,或有的没有儿女,有的儿女不在身边,他的年龄大了,他有不愿意去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他希望住在自己家,但他又不愿意做饭,又不愿意请阿姨。这样的话就适合像幼儿园一样早晨送过来,晚上接走。我们这儿有日间照料室,他也可以过来住。居家养老还会结合一些老年人的需求,比如说老年人最关注的就是用餐,所以我们这儿有一个服务餐厅,这个餐厅专门是为老人提供服务的。这个餐厅有专门的老人的菜谱,有老人的营养餐,和适合老人的搭配。还有流食加工屋,因为可能有一些老人只能吃流食了,我们就设立了一个流食加工部,这是专门为老人设置的。把老人的食物打成像豆浆一样可以自己喝的。老人一日三餐要准时,而且要适合老人的习惯,因为老人的生理都发生变化了,做的菜不能软,不能辣之类的。所以我们的餐厅就承担了这个功能。除了用餐之外我们还给老人送餐,有一些老人行动不便,必须把饭送到他家门口。所以又有了送餐的工作。所以给老人送餐和流食加工部都是满足老人的需求。还有就是我们就是修补,洗衣,熨烫,沐浴。因为我们这边是平房区,所以一些老人沐浴是一个困难,他们要去大澡堂才能洗澡。所以我们就就请专门的人给老人进行(。浴,听不清。后边用“沐浴”代替,你自己听听。)老人年纪大了自己在家沐浴有危险,所以我们就有看人的沐浴室。老人有大的被子衣服,自己洗不动了,我们有专门的洗衣间。老人的鞋坏了,衣服坏了,我们有综合维修部。只要是看人的需求我们都会满足,比如说有老人想上网,我们有电脑室,老人想唱歌跳舞,我们有多功能厅。还有老人的心里咨询,法律咨询,还有老人的康复室,心里发泄等都有。
問:问题听不清。太吵了。。
被:我们这有志愿者联盟,把社会上一些专业的志愿者联系在一起进行培训,培训完之后给老人进行一些服务。
問,问题听不清。好像有什么困难没之类的。。
被:因为我们这个刚开始,从去年年底到三月份都属于调研阶段。之后是建设阶段,比如说我们最近的三四个月都在进行装修改造,完善设备。现在属于建设阶段刚完成。下个月我们才会正式的进行一些服务。我们现在有一个电话服务,96156。大家有什么需求可以打电话来,我们会有一些上门的服务。很多服务还要等到十二月份才开始。問:餐厅如何宣传
被:我们的餐厅在10月10号建成的时候有一个开放日。包括10号楼,38号楼我们对外开放,让居民来参观。了解我们这个项目可以正式运作了。有服务可以进行登记了。所以是从十月十号开始的。相当于那一天我们对外像大家宣布我们这边有餐饮的服务了。所以都是刚刚开始的。問:政府对老人有没有补贴。
被:政府有一个老人助残卷,残疾人也发。老人可以用这种卷来我们这儿购买服务。我们的设置,硬件方面政府给了一定的补贴,所以要求我们对所有老人的收费都是低于市场价的。基本上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给老人进行服务。相当于政府买单,让老人受益。
問:关于志愿者的问题如何解决?。
被:关于志愿者的话,我们社区里本来就有一起退休的比较活跃的人,他们就可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志愿者力量。他们可能觉得自己退休了,要发挥一些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愿意参加志愿者的队伍。而且我们计划用时间(两个字,听不明白)的方式,可能他们的志愿服务时间我们会记录,将来他需要志愿服务的时候,我们会有新一批的志愿者给他进行服务。所以也会有一些奖励他们的办法。我们会想一些反馈的机制,鼓励志愿者能够参与志愿服务。因为我们是不会给他们费用的,但是他会有一些精神上的收获,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认可,还可以结交一些朋友。同时物质上的话,等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给他提供帮助。或者说为他的家属提供帮助。問:你们会收学生志愿者吗?
被:我们很需要学生志愿者,包括你们师姐在这儿,无论是通过实习的方式还是以我们去学校招募的方式,我们都需要一些学生志愿者。因为学生志愿者有的是学法律的,有的是学心里的,有的是学社会工作的,有的是学老年这个专业的。我都希望他们加入进来。因为这种实践还是很重要的。問:现在有多少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 被:因为我们这边是刚刚开始,所以我们只是跟女院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比较熟。再就是劳动关系学院,北理工我们也建立了一些联系。在7月份的时候有女院的学生跟我一起做过调研。問:调研的话是怎么样?
被:我们接下来要跟你们师姐一起做一些调研的工作。因为像居家养老服务,政府除了鼓励我们这样的组织来承担一些这样的服务以外,其他还有很多的是通过服务商,政府会签约很多服务商,比如说送餐的,家政的,还有一些维修的等服务商。通过服务商的培训和培育,让服务商为老人服务。所以我们未来也要通过规范服务商的服务这种方式来提高老人的服务质量。所以特别适合我们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进行一些调研。写一些调研报告。比如学法律的可以跟老人做一些法律咨询,心里的可以陪老人聊聊天。問:调研周期是多久?
被:我们是想十一月到十二月之前做200份的调研。我们会跑几个街道,比如说朝阳,还有就是龙潭,最多再跑一个东直门。
問:你们一般什么时候组织调研?周末还是工作日?
被:工作日会多一点,要是周末的话可能只能占用一天,因为要流出一天进行休息。如果你们有愿意做我们可以像今天这样开一个短期的培训会,让大家根据自己的时间分成几个小组。跟每个地区做完对接之后可以明确什么时间去什么地方。居家养老这个话题是特别值得研究的,因为政府特别关注,而且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居家养老的模式。因为老年人的传统观念是比较节省,不舍的花钱。所以调研出来他会有很多需求,但是你提供这些需求他不一定购买。再加上政府的支持是以老人卷的方式进行,还有一些是政府购买服务,让一些民间组织给老人提供。那种方式更可行,更有持续性也很值得探讨。問:有没有建娱乐场地活动设施之类的?
被:我们十号楼和38号楼都有。比如说多功能厅,老人棋牌室,老人学习,交流的地方啊。
問:居民对这个服务的反应怎么样?
被:现在实际上都是在宣传阶段,正式提供服务的只有这一个餐厅。老人都觉得现在还可以,我们不断根据老人的需求再调一些口味,价格。問:餐厅每天就餐的老人数量。
被:现在来就餐的一半是老人,一半是周围上班的。因为餐厅要保持自负盈亏,不能只针对老人。因为老人的餐价还低于市场价。我们要保持餐厅的平衡,所以还有一些商务餐。
附录二
社会政策录音
1、爷爷:征求老年人的意见,老年人有什么要求要反映。特别是商讨的,不能说是空巢老人,但是儿女不在身边,岁数大了,有的80多岁有的70多的,腿脚不太方便,不愿意做饭,买点,还挺方便的这样的也就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所以对这个还挺满意。但说是全都没有意见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都称大家的心,就过过吧。面食,粥都得调整,因为刚开始,暖气和空调都还不具备,现在社区和经验部的进行交流,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干的。这一块的房子不让住,目前是无价提前使用,给我们尽量提供方便,我感觉还是不错的,给老年人办一件好事,大家都挺满意的,也谢谢他们。
奶奶:希望你们下去给我们宣传宣传,每次都是这些粥,B:从普遍老人的口味出发,然后再对一些老人特殊的需求然后再做逐步的调整。因为都是刚起步,大家的意见越多越好,因为大家有意见了,我们今后才能做的越来越好。
C:都是刚起步,全都是在互相摸索,都在建设之中,如果自己坚持的能改就坚持,坚持不了大家就竞争,别的家做的号就别家开,因为大家的目的都是让老年人生活的好。爷爷:再一个就是他们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出来,都尽量自己带着餐具,打回去,回家吃。是在行动不方便的就在社区餐厅吃。没法出门的就打电话过来,餐厅的给送过去。
2、大妈:十佳社区这些年比较稳定,党委的社区工作跟以前相比越来越好,有年轻人参与,注入了新鲜血液,越来越有活力。今年的工作做得比去年好,青年人能够献爱心,这让我们心里感到很暖。
服务设施和服务态度都很好,服务员很热情,饭菜做的越来越好,咸淡越来越能把握,营养方面也做得很好,能做到营养搭配,营养餐桌做的很好,能使大家集中到一起,在方便老人的同时,能够使孤寂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谈谈心,聊聊天,让大家的老年生活过得更好一些,愉快一些
3、奶奶:老年券现在越来越便宜,10块当8块用,就能买一些鸡蛋,牛奶,肉,而且用起来不方便,有的地方不给用。
附录三
老人饭桌周围居民知情度高
2014年11月25日,我们第一次参观来到史家胡同的老人饭桌。一开始机构的工作人员因为事务繁忙,无暇带我们到老人饭桌,只是告诉我们公交站名。我们原本以为可能会找不到老人饭桌,但是我们随便问了位老奶奶:“史家胡同在哪里?”老奶奶向我们指了史家胡同的位置后,问我们去哪里,我们表明我们去老人饭桌后,向我讲明了老人饭桌在史家胡同23号,在居委会那里。饭菜软烂适合老人家食用
我们参观那天,菜是鱼香肉丝、木须肉、南瓜、蛋花汤,还有米饭、小米粥、包子等主食。一位老爷爷表示老人家牙口不好,之前饭菜有些硬,向她们反映后有所改善,那天的饭菜软烂就给老人家食用。服务热情,设备周到
在刚刚进入老人饭桌的时候,我差点被门槛绊倒,但是每当有老人进食堂的时候,服务的阿姨都会热情的招待,扶他们进门。而且,因为食堂铺了瓷砖,怕平时洗刷或者下雨天地面湿滑,地面铺了防滑垫。此外,在门槛与内部食堂之间做了斜坡,防止老人家绊倒。
不足
食堂缺乏供暖设备,饭菜易凉
食堂只是一个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没有暖气,因为资金有限,空调也只是一个摆设,没有使用。同时,食堂的门因为营业不能关上,冷风呼呼的刮进来。虽然,饭菜有保温设备装着,保证不管老人家什么时候来,都可以端上热乎乎的可口饭菜。但是,老人家牙口不好,吃饭吃得慢,通常一位老人家都要吃二十分钟以上,往往老人家只吃到一半饭菜已经凉了。老人需求与实际消费存在反差
史家胡同一共一百多户人家,但是对老人饭桌存在需求的并不多,只有五六户老人家。但是这五六户老人家又不是每天都来,只不过是希望它存在那里,哪天没做饭,到那里吃。而又因为老人饭桌在胡同里边,不是沿街店面,年轻人对其的消费也不高。
据机构的工作人员说,老人饭桌一般的营业额在一百以下,有时只卖出两三份。老人饭桌的运作是承包给饭店,他们每天做好饭菜运到老人饭桌,并且派一名服务阿姨到老人饭桌提供服务。对于承办方他们只是一家饭店,他也是以盈利为目的,每天低迷的营业额,入不敷出,给机构和承办方带来压力,恐怕老人饭桌也难以维持。
老人券
北京市政府每月给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100元的老人券,老人家可以凭着此券到居家养老服务商那里购买服务(主要是洗衣、餐饮、理发、维修等)。
我们与机构一同对朝阳街道的商店进行前期的调查。我们发现老人券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作为老人,他们不知道那里可以使用老人券,店面门口没有明显的标示。后来我看到一本朝阳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南手册,发现里边的服务商总量还行,但是朝阳街道下属社区多,服务商发布十分分散。
二、作为不是指定服务商的店家,他们不知道哪里可以兑换老人券,他们只能到指定服务商那里兑换老人券。但是兑换老人券并不是无偿的,会从十元中抽取一两元的提成。因此,店家就将这个收费转嫁到老人家身上,十元老人券只能购买九元的商品,甚至只有八元。
三、作为指定服务商的店家,他们在收老人券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市场上出现了假的老人券,这也使不少服务商产生顾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城区人民政府在明年一月开始将老人券换成老年卡,以后每月将补助打进卡内,老人凭卡到装有POS机的服务商进行消费。我们跟随机构对朝阳街道的服务商进行问卷调查,询问他们是否有意加入指定服务商,免费安装POS机。但是不少大多的发展商只是小店铺(杂货铺、理发店、面店),他们觉得安装POS机没有必要。【具体的数据还要向农家女方面要】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 篇2
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 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3.26%, 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 其中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8.87%, 同比上升1.91个百分点。
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相比, 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空巢化、老龄化、独居化的特点。随着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年轻人离开家乡, 去外地工作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城镇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问题更胜于农村空巢老人, 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基于以上全国人口状况及城镇空巢老人的现状, 本文提出由在校大学生、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城市外来人员、社会志愿者向城镇空巢老人提供“一对一”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
2 城镇居家“一对一”养老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
2.1 在校大学生与城镇空巢老人的“一对一”居家养老服务
一方面, 大学生年轻, 有活力, 思想前卫, 自我实现意识强烈, 文化层次高;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业余时间有限。所以针对他们的优势和困难, 可以由大学生向文化层次较高、身体健康且在学校周边居住的老人提供服务。服务内容以精神、文娱等为主, 适当进行家务劳动。
具体而言, 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老人家里进行服务。如陪老人聊天、给视力下降的老人读报纸、帮助老人学习使用电子产品, 从而使老人更好的融入社会发展的节奏。周末或节假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入住老人家里, 为老人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陪老人旅游, 踏青, 陶冶情操, 感受生活, 焕发老人对生活的热情。
2.2 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与本单位退休老人的“一对一”养老服务
文章提到的在职职工“一对一”养老服务是借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养老服务模式”的经验, 同时又对该种模式的不足进行了弥补和改进。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与本单位离退休老人之间有着天然的业缘纽带关系, 老人在情感上易于接受。
具体而言, 在企事业单位主管的组织下, 在职职工到退休老人家庭提供服务。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去老人家探望, 陪伴老人喝茶、聊天, 了解老人生活上的困难。同时, 给老人讲述单位发展的现状和变化等。在传统节日, 如春节、元旦时, 邀请老人参加单位的年会及晚会, 让老人充分感受到单位的关怀和温暖。由服务主体代表本单位送去慰问品, 给老人物质上的帮助。
在本模式中, 在职职工实际上充当了单位和老人之间的“传话筒”的角色。让单位如实了解老人退休后的生活状况 (包括身体和精神) , 同时也让老人能够时刻了解单位发展状况, 感受集体的关心, 减轻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和寂寞感。
2.3 城市外来人员与空巢老人的“一对一”养老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人口流动的频率也越来越快, 流动幅度也越来越大, 规模更是逐年增大。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 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还没有打破, 户籍迁移限制条件较多, 导致一些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外来人口被边缘化, 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居住条件大多较差 (以阴冷潮湿的地下室, 面积狭小的小隔间为主) 。因此, 他们在主观上市民化的意愿更强烈。外来人员在城市没有归属感, 而城镇空巢老人又缺乏照顾, 故这种“一对一”服务在客观上有形成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 主观上有居家服务想法的城市外来人员可以向相关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符合要求者可先与老人进行短期接触磨合。经双方同意后, 外来人员入住老人家庭进行长期服务。主要负责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以及进行适当的日常家务劳动, 帮助老人外出购物, 陪同老人散步、聊天, 以解除老人的空虚寂寞感, 让“常回家看看”不再是一句口号。有经验的外来人员还可以帮助老人种植一些花卉蔬菜, 或者饲养一些小动物, 以此来增添老人的生活乐趣。
如果这种模式得以实施, 老人得到了照顾, 外来人员也有了较好的居住环境, 减轻了房租负担, 而且能够让他们在陌生的城市中体会到家的温暖,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4 社会志愿者与城镇空巢老人居家“一对一”养老服务
随着民众的素质整体的提高, 社会志愿者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具体而言, 社会志愿者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向老人提供不定期服务, 如帮助老人做饭, 陪老人散步、聊天, 让老人能够体会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对于一些有专业技能的社会志愿者, 如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理发师等, 一定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特长, 帮助老人, 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5 推进城镇居家“一对一”养老服务模式的配套措施
2.5.1 政府。
政府以信息化为手段, 借鉴互联网“去计算”工作原理和后台支撑, “基于居家养老服务监管零距离, 居家养老服务无死角”的理念实施“居家养老服务24小时在线平台”工程, 将“民政、社保、各参与高校、残联、行政服务中心、外来人员服务中心、各社区、参与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志愿者服务机构”等部门按照“响应及时, 操作留痕, 流程自驱, 后台统计, 量化评价, 信息共享”的统一技术标准接入“在线平台”以提高政府资源的整合力, 提高整个运行模式的标准化, 集体化, 信息化水平。
2.5.2 各参与高校。
一方面, 各参与高校配合政府, 接入“居家养老服务24小时在线平台”终端, 及时更新自愿提供服务的大学生名单;另一方面, 对参与服务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 如评奖评优加分项目等或以学校名义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 以保证其持续性, 并协助政府对参与服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管。
2.5.3 参与服务的各企事业单位。
一方面, 企事业单位接入“居家养老服务24小时在线平台”, 为政府提供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相关信息以及参与服务的职工信息;另一方面, 企业出台激励政策 (包括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 , 鼓励职工进行服务 (具体数量按单位情况而定) 。
2.5.4 空巢老人所居住的各社区。
配合政府工作, 接入“在线平台”终端, 给政府部门提供社区“空巢老人”的相关信息, 对进入社区进行服务的人员进行登记注册, 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和支持, 确保老人的安全。
2.5.5 社会志愿者服务机构。
接入“在线平台”终端, 协助政府进行志愿者的招募、筛选以及相关培训, 并对志愿者进行相关日常管理。
摘要:本文提出由在校大学生、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城市外来人员、社会志愿者为主体, 为空巢老人提供居家“一对一”养老服务的模式。
关键词:空巢老人,一对一,居家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学斌.单位养老服务模式:背景、现状与未来趋势[J].社会工作.2013 (3) .
[2]郭爱妹, 张戍凡.城乡空巢老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3]张莉, 曲振涛, 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2 (19) .62-63.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 篇3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 服务平台
2011年4月13日,省老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过去五年间,全省老人净增136.36万,2010年末老年人口总数为789.03万人,占总人口的16.6%。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老年,少子老龄化初步呈现,随之而来的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独居老人增多。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很迫切、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 养老面临的具体困难
1.1 丧偶老人数量大、比例不断上升。根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9.3%的人丧偶。随着年龄的增加,没老伴的老年人就更多了。80岁以上老年人的丧偶率高达60.99%。在丧偶的老人中,女性又占了多数,与生理结构不同等多种原因有关。女性寿命大都要比男性长3年,再加上男女在结婚时基本选择“男大女小”的模式,导致目前老年人中独居女性占了大多数,80岁以上有八成女性是独居的。丧偶独居老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尤其突出。
1.2 少子老龄化社会,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户增多,家庭规模缩小。浙江进入一个新时代——少子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空巢率提升。调查显示,虽然有37.74%的城镇老年人和61.06%的农村老年人愿意和子女同住,但实际上这一比例只有24.31%和39%。1代户是城乡老年人家庭的主要类型,其次是3代户,居第三位的是2代户,4代户不到1%。
1.3 子女“忠孝”难两全,合理照料老人的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城镇老年人中,实际生活照料人是配偶,其次是女儿,保姆或钟点工位列第三,甚至比儿子、儿媳更多。而农村老年人的配偶同样作为首要照料者。
1.4 大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但是需要社区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所下降,城镇老年人中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0%,农村老年人占8.95%。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但希望社区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如社区办老年饭桌、送餐、家庭病床、料理家务等。特别是城乡“上门护理”、城镇“陪同看病”和“帮助购物”、农村“上门做家务”需求率翻倍增长。
2 国内现有服务平台种类及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应用包括正在建设的各种服务平台,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网站建设为中心,由专人维护一个资料齐全的服务器,在网站上公布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商业咨询电话。这类的服务平台,其缺点就是信息量太大,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普通用户即便是登陆到网站,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接下来还要确认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然后再想办法使用这些信息,此番周折,令一般用户苦不堪言,更加谈不上对电脑网络不是很熟悉的老年用户。因此这样的服务平台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之大可以想象。另外一种就是呼叫中心为特色。如杭州电信参与杭州市社区共建,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核心的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推出“96345社区服务信息化”模式,居民通过播打电话就可以获得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等。通过这类服务平台,用户虽然可以相对较为直接的获取到信息,但是接下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如何沟通,还是需要用户自己去处理。再者由于呼叫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城市居民,坐席数直接影响到同时提供服务的有效性,随着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必须通过扩大坐席数才能够保证及时、迅速的接入呼叫请求。
在充分认识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型的,分布式的以社区为中心,通过超级服务器监管的网络服务平台,更显得有必要。它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区建立起来网络服务平台以后,用户只要通过家庭网络终端,点击需要的服务内容,该项请求就被送往社区中心,由社区中心安排上门服务,用户只要安坐家中,尽享一站式管家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又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老人服务需求、安全需求。
3 社区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开发思路
3.1 平台技术分析。社区网络服务平台是通过“点击”家中的触摸屏,在网络上寻求服务的桥梁。该平台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配合以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服务体系。透过该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实现小区业主、小区物管、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有机整合,打造出全新的服务模式,从而真正实现“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应用该平台,就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管家服务。平台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采用ARM920T内核的硬件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外围接口电路,实现一套完整的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简称平台)。该平台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以网络为手段,编织服务网络,为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实现方案如图1:
其中,服务请求接入模块,负责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连接请求,确定优先级,排队,提供连接端口;服务管理与分发单元,负责建立社区服务,管理链接,提供数据库访问服务;服务转发策略,负责制定各种请求的分发路径,如紧急求助信号,服务请求信号等;服务信息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各种服务供应单元的信息,以及物流配送网络信息;用户资料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社区家庭用户的必备资料,包括应急电话,保健情况,定制的服务类型等;平台分三级结构,根节点是超级服务器,社区服务器作为分支,家庭网络终端是末端节点。其中社区服务器是整个系统运作的关键,相当于人的大脑;家庭网络终端就是系统的手足,感知用户的需求,完成系统的指令;超级服务器就像打印机,只是监管和记录整个平台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社区服务器要求能够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求助信号,能够生成和保存本社区网络系统的维护记录,能够统计各种服务请求,并分门别类的保存和转发,还要能够查询系统内的每个家庭终端的运行状态,并完成与超级服务器的通讯任务。组态化的超级服务器能够实时监控整个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的运行状态,能够通过自动巡检和定点查询的方式,记录社区服务器的运行参数,家庭网络终端的报警记录以及服务请求,并将数据保存在数据库,能够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进行查询。
3.2 平台特色。①操作简单。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家庭成员、特别是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电子管家式服务,家庭网络终端的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功能强大,能较好的满足家居老人的操作需求。②紧急求助按钮是该平台的一大特色,不仅能够实现家居范围内报警求助信号的无线接入,而且能够满足室外社区公共场所的信号接入。可视对讲终端是智能化小区的必备装置,但是传统的实现方式中,没有办法做到物业的集中监管。在该平台中,网络化的可视对讲终端也是系统的一个独立节点,通过按键操作,除了可以呼叫业主以外,还可以直接呼叫物业值班室需求帮助。③社区资源互动。老年关注除以上功能外,与社区医疗挂钩,在触屏上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饮食关照,组织活动,提供护理、送药等个性化的服务。
4 结语
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依托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意义重大,是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2]伊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J].人口与发展,2009,15(3).
[3]陈颐.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几个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
[4]彭丽丽.日本养老福利制度及服务设施运营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8).
endprint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养老已经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大问题。如何养老?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显然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而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对如何开展社区养老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 服务平台
2011年4月13日,省老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过去五年间,全省老人净增136.36万,2010年末老年人口总数为789.03万人,占总人口的16.6%。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老年,少子老龄化初步呈现,随之而来的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独居老人增多。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很迫切、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 养老面临的具体困难
1.1 丧偶老人数量大、比例不断上升。根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9.3%的人丧偶。随着年龄的增加,没老伴的老年人就更多了。80岁以上老年人的丧偶率高达60.99%。在丧偶的老人中,女性又占了多数,与生理结构不同等多种原因有关。女性寿命大都要比男性长3年,再加上男女在结婚时基本选择“男大女小”的模式,导致目前老年人中独居女性占了大多数,80岁以上有八成女性是独居的。丧偶独居老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尤其突出。
1.2 少子老龄化社会,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户增多,家庭规模缩小。浙江进入一个新时代——少子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空巢率提升。调查显示,虽然有37.74%的城镇老年人和61.06%的农村老年人愿意和子女同住,但实际上这一比例只有24.31%和39%。1代户是城乡老年人家庭的主要类型,其次是3代户,居第三位的是2代户,4代户不到1%。
1.3 子女“忠孝”难两全,合理照料老人的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城镇老年人中,实际生活照料人是配偶,其次是女儿,保姆或钟点工位列第三,甚至比儿子、儿媳更多。而农村老年人的配偶同样作为首要照料者。
1.4 大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但是需要社区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所下降,城镇老年人中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0%,农村老年人占8.95%。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但希望社区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如社区办老年饭桌、送餐、家庭病床、料理家务等。特别是城乡“上门护理”、城镇“陪同看病”和“帮助购物”、农村“上门做家务”需求率翻倍增长。
2 国内现有服务平台种类及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应用包括正在建设的各种服务平台,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网站建设为中心,由专人维护一个资料齐全的服务器,在网站上公布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商业咨询电话。这类的服务平台,其缺点就是信息量太大,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普通用户即便是登陆到网站,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接下来还要确认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然后再想办法使用这些信息,此番周折,令一般用户苦不堪言,更加谈不上对电脑网络不是很熟悉的老年用户。因此这样的服务平台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之大可以想象。另外一种就是呼叫中心为特色。如杭州电信参与杭州市社区共建,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核心的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推出“96345社区服务信息化”模式,居民通过播打电话就可以获得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等。通过这类服务平台,用户虽然可以相对较为直接的获取到信息,但是接下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如何沟通,还是需要用户自己去处理。再者由于呼叫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城市居民,坐席数直接影响到同时提供服务的有效性,随着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必须通过扩大坐席数才能够保证及时、迅速的接入呼叫请求。
在充分认识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型的,分布式的以社区为中心,通过超级服务器监管的网络服务平台,更显得有必要。它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区建立起来网络服务平台以后,用户只要通过家庭网络终端,点击需要的服务内容,该项请求就被送往社区中心,由社区中心安排上门服务,用户只要安坐家中,尽享一站式管家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又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老人服务需求、安全需求。
3 社区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开发思路
3.1 平台技术分析。社区网络服务平台是通过“点击”家中的触摸屏,在网络上寻求服务的桥梁。该平台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配合以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服务体系。透过该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实现小区业主、小区物管、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有机整合,打造出全新的服务模式,从而真正实现“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应用该平台,就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管家服务。平台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采用ARM920T内核的硬件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外围接口电路,实现一套完整的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简称平台)。该平台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以网络为手段,编织服务网络,为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实现方案如图1:
其中,服务请求接入模块,负责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连接请求,确定优先级,排队,提供连接端口;服务管理与分发单元,负责建立社区服务,管理链接,提供数据库访问服务;服务转发策略,负责制定各种请求的分发路径,如紧急求助信号,服务请求信号等;服务信息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各种服务供应单元的信息,以及物流配送网络信息;用户资料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社区家庭用户的必备资料,包括应急电话,保健情况,定制的服务类型等;平台分三级结构,根节点是超级服务器,社区服务器作为分支,家庭网络终端是末端节点。其中社区服务器是整个系统运作的关键,相当于人的大脑;家庭网络终端就是系统的手足,感知用户的需求,完成系统的指令;超级服务器就像打印机,只是监管和记录整个平台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社区服务器要求能够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求助信号,能够生成和保存本社区网络系统的维护记录,能够统计各种服务请求,并分门别类的保存和转发,还要能够查询系统内的每个家庭终端的运行状态,并完成与超级服务器的通讯任务。组态化的超级服务器能够实时监控整个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的运行状态,能够通过自动巡检和定点查询的方式,记录社区服务器的运行参数,家庭网络终端的报警记录以及服务请求,并将数据保存在数据库,能够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进行查询。
3.2 平台特色。①操作简单。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家庭成员、特别是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电子管家式服务,家庭网络终端的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功能强大,能较好的满足家居老人的操作需求。②紧急求助按钮是该平台的一大特色,不仅能够实现家居范围内报警求助信号的无线接入,而且能够满足室外社区公共场所的信号接入。可视对讲终端是智能化小区的必备装置,但是传统的实现方式中,没有办法做到物业的集中监管。在该平台中,网络化的可视对讲终端也是系统的一个独立节点,通过按键操作,除了可以呼叫业主以外,还可以直接呼叫物业值班室需求帮助。③社区资源互动。老年关注除以上功能外,与社区医疗挂钩,在触屏上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饮食关照,组织活动,提供护理、送药等个性化的服务。
4 结语
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依托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意义重大,是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2]伊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J].人口与发展,2009,15(3).
[3]陈颐.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几个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
[4]彭丽丽.日本养老福利制度及服务设施运营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8).
endprint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养老已经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大问题。如何养老?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显然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而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对如何开展社区养老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 服务平台
2011年4月13日,省老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过去五年间,全省老人净增136.36万,2010年末老年人口总数为789.03万人,占总人口的16.6%。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老年,少子老龄化初步呈现,随之而来的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独居老人增多。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很迫切、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 养老面临的具体困难
1.1 丧偶老人数量大、比例不断上升。根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9.3%的人丧偶。随着年龄的增加,没老伴的老年人就更多了。80岁以上老年人的丧偶率高达60.99%。在丧偶的老人中,女性又占了多数,与生理结构不同等多种原因有关。女性寿命大都要比男性长3年,再加上男女在结婚时基本选择“男大女小”的模式,导致目前老年人中独居女性占了大多数,80岁以上有八成女性是独居的。丧偶独居老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尤其突出。
1.2 少子老龄化社会,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户增多,家庭规模缩小。浙江进入一个新时代——少子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空巢率提升。调查显示,虽然有37.74%的城镇老年人和61.06%的农村老年人愿意和子女同住,但实际上这一比例只有24.31%和39%。1代户是城乡老年人家庭的主要类型,其次是3代户,居第三位的是2代户,4代户不到1%。
1.3 子女“忠孝”难两全,合理照料老人的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城镇老年人中,实际生活照料人是配偶,其次是女儿,保姆或钟点工位列第三,甚至比儿子、儿媳更多。而农村老年人的配偶同样作为首要照料者。
1.4 大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但是需要社区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所下降,城镇老年人中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0%,农村老年人占8.95%。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但希望社区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如社区办老年饭桌、送餐、家庭病床、料理家务等。特别是城乡“上门护理”、城镇“陪同看病”和“帮助购物”、农村“上门做家务”需求率翻倍增长。
2 国内现有服务平台种类及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应用包括正在建设的各种服务平台,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网站建设为中心,由专人维护一个资料齐全的服务器,在网站上公布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商业咨询电话。这类的服务平台,其缺点就是信息量太大,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普通用户即便是登陆到网站,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接下来还要确认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然后再想办法使用这些信息,此番周折,令一般用户苦不堪言,更加谈不上对电脑网络不是很熟悉的老年用户。因此这样的服务平台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之大可以想象。另外一种就是呼叫中心为特色。如杭州电信参与杭州市社区共建,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核心的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推出“96345社区服务信息化”模式,居民通过播打电话就可以获得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等。通过这类服务平台,用户虽然可以相对较为直接的获取到信息,但是接下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如何沟通,还是需要用户自己去处理。再者由于呼叫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城市居民,坐席数直接影响到同时提供服务的有效性,随着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必须通过扩大坐席数才能够保证及时、迅速的接入呼叫请求。
在充分认识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型的,分布式的以社区为中心,通过超级服务器监管的网络服务平台,更显得有必要。它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区建立起来网络服务平台以后,用户只要通过家庭网络终端,点击需要的服务内容,该项请求就被送往社区中心,由社区中心安排上门服务,用户只要安坐家中,尽享一站式管家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又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老人服务需求、安全需求。
3 社区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开发思路
3.1 平台技术分析。社区网络服务平台是通过“点击”家中的触摸屏,在网络上寻求服务的桥梁。该平台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配合以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服务体系。透过该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实现小区业主、小区物管、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有机整合,打造出全新的服务模式,从而真正实现“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应用该平台,就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管家服务。平台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采用ARM920T内核的硬件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外围接口电路,实现一套完整的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简称平台)。该平台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以网络为手段,编织服务网络,为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实现方案如图1:
其中,服务请求接入模块,负责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连接请求,确定优先级,排队,提供连接端口;服务管理与分发单元,负责建立社区服务,管理链接,提供数据库访问服务;服务转发策略,负责制定各种请求的分发路径,如紧急求助信号,服务请求信号等;服务信息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各种服务供应单元的信息,以及物流配送网络信息;用户资料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社区家庭用户的必备资料,包括应急电话,保健情况,定制的服务类型等;平台分三级结构,根节点是超级服务器,社区服务器作为分支,家庭网络终端是末端节点。其中社区服务器是整个系统运作的关键,相当于人的大脑;家庭网络终端就是系统的手足,感知用户的需求,完成系统的指令;超级服务器就像打印机,只是监管和记录整个平台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社区服务器要求能够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求助信号,能够生成和保存本社区网络系统的维护记录,能够统计各种服务请求,并分门别类的保存和转发,还要能够查询系统内的每个家庭终端的运行状态,并完成与超级服务器的通讯任务。组态化的超级服务器能够实时监控整个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的运行状态,能够通过自动巡检和定点查询的方式,记录社区服务器的运行参数,家庭网络终端的报警记录以及服务请求,并将数据保存在数据库,能够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进行查询。
3.2 平台特色。①操作简单。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家庭成员、特别是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电子管家式服务,家庭网络终端的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功能强大,能较好的满足家居老人的操作需求。②紧急求助按钮是该平台的一大特色,不仅能够实现家居范围内报警求助信号的无线接入,而且能够满足室外社区公共场所的信号接入。可视对讲终端是智能化小区的必备装置,但是传统的实现方式中,没有办法做到物业的集中监管。在该平台中,网络化的可视对讲终端也是系统的一个独立节点,通过按键操作,除了可以呼叫业主以外,还可以直接呼叫物业值班室需求帮助。③社区资源互动。老年关注除以上功能外,与社区医疗挂钩,在触屏上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饮食关照,组织活动,提供护理、送药等个性化的服务。
4 结语
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依托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意义重大,是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2]伊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J].人口与发展,2009,15(3).
[3]陈颐.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几个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
[4]彭丽丽.日本养老福利制度及服务设施运营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8).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篇4
北京海淀区万福年华养老服务社是隶属北京万福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社区养老服务业务,也是 海淀区唯一一家民政局作为主管单位的非盈利机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老人家庭 日益增多,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功能日趋弱化,迫切要求社会不断强化对居家老年人的服务功 能。社区事物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老龄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站下设医疗保健、日间照料、代买代购、居家卫生、文化娱 乐等服务。积极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拓展社区多元化服务工作网络,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空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占地150平方米,内设书报阅览室、日间照料室、厨房、全方位为社区60岁以上 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代购代买、配餐送餐、居家卫生、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服务,使老年人在 舒适的环境中有所依托,愉快生活。服务站共有2名兼职助老服务员,一人专门负责日间照料室,一人专门负责上门入户为老年人服务。目前辖区内享受政府购买无偿服务的老人有1人,有偿服务的老人2人,独居老人5人。每月安排一名 助老服务员为无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助浴、入户巡视、代购等服务,为2位有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代购代买、代洗衣被等服务。组织志愿者为社区独居老人一对一的电话、入户探视。服务站坚持 每月一次管理员安全管理例会,适时反映社区老人的需求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社区以归侨小区为活动中心,室外活动场所总面积1200平方米,有一个羽毛球场,一个老年健身场 所,一个灯光球场,每周的二、四、六日组织社区的老年人在灯光球场跳舞健身。社区的舞蹈兴趣 小组多次参加街道、社区主办的文艺活动表演,泉州市老年艺术节第四套秧歌舞表演,不断丰富了 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让老年人在和睦舒心的家居氛围中安享晚年。社区养老服务站充分利用辖区资源,通过各种行业的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 务。与辖区内服务站签订协议的2家医疗诊所,免费为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人测血糖,量血压、各项 常规检查。3家杂货店开展送货、代购服务,2家理发店开展上门理发、修面、烫发、染发服务,1家 居家维修点开展上门维修服务,达到资源共享,全方位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自从开展居家 养老服务工作以来,由社区老人协会牵头,社区主办,在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 形成了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居家 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优势,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帮 助老年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区将进一步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不 断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方式,真正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逐步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养老中心 篇5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特别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的大幅增加,单靠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并不足以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必须以社区为依托,把养老服务引入家庭,使广大老年人在家中、在社区里就能享受到多样化、常态化、专业化的服务。江门市蓬江区现有户籍人口近47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6.7万人,占户籍人口14.26%。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新时期社会养老模式,蓬江区把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项目从2011年初开始规划筹建,2011年底正式动工,2012年底落成。该项目得到了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区政府无偿提供3800多平方米物业作为项目建设场地,省、市、区三级福彩公益金资助了450万元,昌兴关爱基金、伍威权慈善基金、香港通济商会等社会慈善团体捐助了220万元。为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区领导多次带队到佛山顺德、南海等地考察学习,汲取先进地区经验;区民政局领导亲自督办项目建设,切实做到项目建设进展每天一报。为使示范中心的功能设置和服务内容更切合广大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区民政局专门委托社工机构深入辖区1000多户老人家庭开展调查摸底,为“三无”孤寡老人、低保或低收入家庭老人、60岁以上重点优抚对象等建立了健康档案,为中心投入使用后率先覆盖特殊老年群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示范中心建设过程,得到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省民政厅副厅长陈桂光,江门市委副书记聂党权、副市长陈佳林、蓝华等专程到中心视察指导,省委巡视督导组在蓬江区巡视督导期间,也对示范中心的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新落成的江门市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由功能服务区和管理服务区两座大楼构成,内设有社区饭堂、日托中心、按摩理疗室、心理咨询室、社区影院、时间廊、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书法室、乒乓球室、棋艺室、舞蹈室、残疾人庇护工场、老年人中途宿舍、平安钟、理发室、慈善超市、老年人保健中心等。其中,位于中心一楼的伍威权庇护工场是康复及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内设辅助就业区域、职业培训区域、农疗区域和小家电维修区域,为辖区成年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生活技能训练、康复功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和辅助就业、康乐文化活动等服务。日托中心设有50个床位,由中心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专业社工为日托老人编排在中心每日的活动,包括兴趣班、体育活动、生日会等,使长者身心舒畅,让其家人放心。社区饭堂坚持“以人为本,灵活创新”的原则,实行集中就餐和送餐相结合,关顾不同老人的身体状况,提供包括普通餐单、高血压餐单、糖尿病餐单在内的个性化餐单,切实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优质、均衡营养的膳食,解决其日常就餐困难。社区影院按照标准影院设计,配置了高清投影机、150寸大屏幕和50张舒适座椅,每天为老年人播放两场电影,具体播放影片由参与的老人自主决定。老年人保健中心引进辖区专业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有完善的保健设备,重点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健康咨询、保健及应急服务等。位于中心二至七楼电梯大堂两旁的“时间廊”是中心的一大特色,通过收集整理了300多张珍贵的江门历史图片,按大致年代排序,以“时间廊”的形式予以展示,给老年朋友们一个怀旧回忆的时间空间。除了为老人们提供日常的活动场所外,养老服务示范中心还配备了很多智能化系统,如呼叫中心,为辖区独居老人配备了具卫星定位、紧急呼叫等功能的呼叫手机,依托江门市政府12345服务热线平台,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整合医院、超市、家政公司等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帮助和紧急救助等服务。
江门市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实行政府委托、专业社工机构运营的方式,引入了蓬江区恒爱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介入老年人服务,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随着示范中心的投入使用,预计2013年每天将为全区140多名特殊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50名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为200名老人提供会员服务,为300名老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务,为500名特殊老人提供求助铃服务,越老越多的老人将通过示范中心这个平台享受到更多的实惠。
老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48位老人参加沙龙
建言献策
江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梁绮桦 通讯员/林文静)老人们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呢?老人们是否愿意积极参与到服务中心的事务中来呢?10月19日,在岭梅社区婚姻教育学校,蓬江区老龄委、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蓬江区恒爱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蓬江区白沙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了一个老人沙龙,48名老人纷纷畅谈“我眼中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参与到政府事务中来。
老人关心
一日三餐和会员服务
当天,白沙街岭梅、羊桥、阜康、复兴、迦南、花园共6个社区的老人分成6组,在两个讨论主题中各抽取一个进行讨论,这两个主题分别是对该中心的老人饭堂和会员服务有什么建议。
羊桥社区的老人代表刘伯说:“我是个空巢老人,虽然有子女,但子女已成家,没有和我一起居住,平常我自己做饭比较麻烦,到外面吃又不放心,所以经常随便吃吃就算。希望老人饭堂不仅向特殊老年群体提供服务,也能照顾越来越多像我这种独居的老人家。”
至于收费方面,刘伯表示,很多老人的退休金都不高,希望老人饭堂的收费与营养比外面餐厅的有优势,饭菜每餐最好在4至6元之间。另外希望低保老人可以享受更低的收费优惠。“我一直烦恼的,就是不知道如何解决我自己的一日三餐,如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那该多好啊,那这里将是我第二个温暖的家。”
在讨论另一个主题——会员服务时,花园社区的老人代表许伯说:“平常,我白天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事情去消磨时间,社区的娱乐活动比较单一,我想去上老人大学,但花费又比较多,我退休金不高,负担起来有点困难。如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后能为会员提供一系列的活动项目,老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参加,那就好了。”许伯还希望会员服务能够推广到各个社区,让有需要的老人都能享受到贴心的老人服务,让老人们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当天,各个社区的老人代表纷纷就收费、服务项目等提出建议。复兴社区代表表示:“希望服务中心可以设立更多的活动场所,如乒乓球室,舞蹈室、棋牌室等,让不同兴趣爱好的老人都能在服务中心享受服务。”
阜康社区代表:“希望对老人进行分期分批收费,对于孤寡老人及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减免收费。”复兴社区邓玉欢女士表示:“举办这个活动,说明了市、区政府及相关单位对老年人工作的重视,重视基层老人的意见,我希望这个综合服务中心可以办得好,以后在市区内多建类似的服务中心。”
养老服务中心
将提供五类服务
据了解,蓬江区是我市中心城区,下辖三镇六街,现有户籍人口47万多人,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6.7万多人,占户籍人口比例13.6%,老龄化日趋严重。从2010年开始,蓬江区委、区政府筹建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计划在今年12月份投入使用,并将以此为平台,对蓬江区现有的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开展日托、康复保健、社区饭堂、文化娱乐、图书馆、体育健身等多项服务,打造具有蓬江特色的老人服务机构,推进蓬江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评价体系 篇6
一、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与原理
1、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三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本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在国内外成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强的理论支持;通过对具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走访调查了解机构的运作和为老服务现状,同时从对老年人的抽样问卷调查中掌握了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最后运用现代统计学成果对数据的进行处理,并根据层次分析理论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2)实用性原则
即可操作性原则。各级指标与评估指标体系设置的粗细、简繁、深浅要适度。并不是说指标越多、体系涉及的面越广就越好,而是要对那些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做出相应的评价即可。因为具体的评估过程牵涉到指标获得的难易程度,成本与效益的利益对比。操作过程的经济性也是实用性的一个方面,即在满足评估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评估的成本最小。
(3)可持续性原则
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必须考虑到指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要根据各地的基本情况、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来构建,由于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我们构建的是一个起点比较低的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然而随着“银色浪潮”的冲击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老服务的水平必将随之逐渐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也会不断发展。而为了与此未来趋势相适应,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在构建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指标的可持续性,既不能过于超前也不能太滞后,这样的指标才具有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构建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分析原理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是美国运筹学家 T.L.Saaty 教授于 70 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此后AHP在决策问题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同时 AHP的理论也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目前每年都有不少AHP 的相关论文发表,以 AHP为基本方法的决策分析系统——“专家选择系统”软件也已早推向市场,并日益成熟。
AHP于1982 年传入我国。在当年召开的中美能源、资源、环境会议上萨第教授的学生高兰尼柴(H.Gholamnezhad)向中国学者介绍了这一新的决策方法。随后,许树柏等发表了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介绍 AHP 的文章“层次分析法——决策的一种实用方法”(1982 年)。此后,AHP 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 AHP 学术讨论会,1988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AHP 学术会议,目前AHP在应用和理论方面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排序的原理,即最终将各方法(或措施)排出优劣次序,作为决策的依据。具体可描述为:层次分析法首先将决策的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可以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叫做构造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
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科学处理,因此,更能适合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的情况,较准确地反映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同时,这一方法虽然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但表现形式非常简单,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因此这一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二、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1、评估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
针对老年人生活、医疗、精神三大方面的需求,需要对居家养老体系中提供不同服务的各服务机构建立供规范评估的标准,同时也有必要对老年人需求、健康状况、经济能力等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形成一个完整的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评估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评估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两大部分之间相互独立,各成一个体系,因而要分别确立它们的各级指标。结合评估流程的评估指标体系总体逻辑结构见下图:
图 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
2、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
评估指标体系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其中:
评估指标体系的第一部分包括一级指标4个。其中一级指标——老年人身体状况中评判老年人生活能力的二、三级指标均依照国际通用的巴氏量表 ADLs 和 IADLs 指标进行评估计分。
评估指标体系的第二部分包括一级指标6个,满分为100分。分别对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等三个层次的服务机构进行评估打分,并以次为依据进行街道排名,衡量该街道的综合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1)对居家养老者的评估体系
一级指标有下列指标(括号内为二级指标):身体状况(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健康情况)、经济状况(自身收入、家庭成员支持、外界支持)、居家环境情况(住房情况、主要照顾者情况)、精神生活(参加老年活动室情况、参加老年协会活动情况、参加老年教育情况)
(2)对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社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有下列指标(括号内为二级指标):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场地面积、根据各社区的老年人数目合理设定服务点、机构环境、服务覆盖率)、服务
机构的财政情况(政府扶持社会力量的参与、慈善捐助、自身经营收入)、服务机构职能(履行职能情况、对下属服务站的管理监督考评)、服务机构人员情况(服务人员年龄结构与数量、服务人员受教育程度、职业资格与职业经验、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投诉率、每年 1-2 次定期组织问卷或访谈了解服务对象的要求与满意度、各类表扬信或锦旗等)、档案建立与管理
(3)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有下列指标(括号内为二级指标):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场地面积、机构环境、服务覆盖率)、服务机构的财政情况(政府扶持、社会力量的参与、慈善捐助、自身经营收入)、服务机构可提供的服务种类与数量(服务种类和数量、收费合理)、服务机构人员情况(服务人员年龄结构与数量、服务人员受教育程度、职业资格与职业经验、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投诉率、每年 1-2 次定期组织问卷或访谈了解服务对象的要求与满意度、各类表扬信或锦旗等)
(4)对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有下列指标(括号内为二级指标):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场地面积、根据各社区的老年人数目合理设定服务点、能够为多少老年人提供服务)、服务机构可提供的服务(服务种类和数量、收费合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投诉率、问卷访谈等调查)
三、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1、财政的可持续性
在发达国家,老年服务的费用主要由国家社会保障基金承担,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也承担了相当大的比例。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绝大多数老年人在整个社会中属于中低收入的人群,所以在为他们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时,首先不得不考虑到这些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一特点表明,如果没有来自于政府的基本财政支持保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根本上是一纸空文。因此,在政府对居家养老的财政支持方面,政府应该出台用于本地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预算政策,使居家养老体系有着可持续发展的财政保证。
2、专业人员队伍的培养和管理
一支素质较高、数量稳定的专业人员队伍,是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人力资源保证。专业人员的缺乏是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又一挑战。目前的问题有:一是个案管理师队伍和全科医生的严重缺乏,二是护理服务人员的队伍不稳定、素质亟待提高。
关于个案管理师和全科医生的空白状况,根源在于我国的教育体系的缺陷。在目前的情况下,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借助于国内高校资源和香港台湾等该领域的境外力量,迅速启动个案管理师的培训工作,快速培养一批能适应目前我国居家养老管理需要的个案管理师专业队伍,并不断加大培养力度,逐步培养一批素质较高、专业基础较好、长期稳定的个案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在个案管理师人才培养中,要避免重走国内全科医生培养中周期过长、成本过高以及相关政策不配套的弯路,从现实出发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周期和持续性的人才发展规划。从长远来讲,要在现有大学中设立培养个案管理师、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生的科系。当然,除了人才的培养,随之而来的挑战便是人才的管理和激励。由于居家养老事业属于非营利的公共事业,不可能为从业人员提供过高的薪酬,因此还会出现人才流失问题,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流失问题就是一个例子,因此队伍的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形成也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关于护理服务人员的队伍稳定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相对而言,在我国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大背景下,解决护理服务人员的来源并不会太困难。只要管理到位、政策配套、注重培训,服务人员队伍的稳定问题和素质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建立社会力量的准入机制
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完全由政府来负担,既是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效率的提高,由不同的社会主体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要。所以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乃是今后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于社区老年服务的基本做法也大都如此: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出现,政府起到出资、规范、监督、管理和评估等作用,而具体的实施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民间非赢利组织。为此,《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以及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
建立社会力量的准入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吸引更多的社会非营利组织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二是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投资或捐助等。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 篇7
联合国将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10%或者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7%的国家,界定为人口老龄化国家。我国1999 年步入老龄化国家, 预计到2015 年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21 亿,约占总人口的16%。 随着人口结构高龄化、少子化、空巢化的加剧,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失独老人总量的增加,现有的养老服务的供应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机构养老服务能力滞后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日益受到政府、学界的推崇。 居家养老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方式,并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或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它体现了家庭、国家和社会对于养老责任的共同承担,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 民政部制定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年)》指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如何从实际出发,结合我省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使这种新型养老方式顺利推广? 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居家养老服务实行规范化运作, 产生规模效应,建立涵盖基础通用标准、服务提供标准到服务支持保障标准的一套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用标准化发展模式进行整合进行示范推广, 确保到2020 年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 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优惠的医疗康复服务、家庭照料服务、精神文化公益等服务,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1国内外养老服务现状
经过长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基本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老年服务体系,在居家养老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美国在协会、企业、 机构层面丰富多彩的标准化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这将为我国未来开展养老服务业第三方评估、服务机构认证等方面工作提供良好借鉴。 英国政府对于养老服务提供机构的服务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主要依照由英国财政部等颁布的家庭生活标准、居家服务机构指南、老年居家服务标准指南、残疾人居家服务标准指南、健康技术备忘录等规范性文件进行。 居家养老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成效将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大范围推广提供有力的技术借鉴。 日本在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共发布实施29 项养老服务业国家标准,作为同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方大国,日本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经验似乎与我国标准化工作诉求与社会需求更为相似,标准中处处体现的精细化特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我国养老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虽然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居家养老的重要的社会意义,也联合多部委发文对社区居家养老进行具体的指导, 但在实践层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混乱。 虽然商务部发布了SB / T 10944-2012《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但是仅这一项标准还不足以规范整个居家养老产业。 各地的做法也大相径庭,都相应制定了各地地方标准,用以规范各地养老服务。
2吉林省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近年来, 吉林省政府及各级党委高度重视老龄化发展问题,并将养老服务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轨道,作为政府重点工作和重大民生工程全力推进。 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吉林省居家养老服务取得长足发展,这不仅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1 主要特点和特征
(1) 出台了扶持政策。 2011 出台了 《 关于印发吉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2-2015 年)的通知》、2012 年出台了《关于印发吉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2014年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吉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2014年省民政厅先后发布了《民政厅关于印发养老服务工作试点方案的通知 》,制定了 《开展居家养老 “定制化”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用以指导吉林省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2) 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开展。 日间照料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呼叫系统服务、专业养老服务等相继发展起来。 其中所谓专业养老服务形式主要是由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及志愿者队伍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 如:吉林省裕宸商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结合长春市二道区岭东社区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目前已建立起了一支社区养老服务专职队伍,此外,还吸纳了一大批大中专院校学生、 驻社区单位及社区居民积极加入志愿服务行列,有效地弥补了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
(3)重要的养老方式。 在现行的吉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承担了近96%的养老服务责任, 成为整个养老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关键依托,城市社会居家养老服务取得长足发展。 同时,农村村屯居家养老服务作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要形式,近些年来也得到了全面推进。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吉林省养老服务体系得到了一些长足发展,但是与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式和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缺少系统的、标准化的养老服务。 目前大多数养老服务停留在仅仅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饮食的基本需求,缺少能提供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养老服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居家养老要求也从吃饱穿暖向追求更高层次服务发展,对其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老年人需求提供系统的、标准化家庭养老服务模式。
(2)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养老服务资金来源少。 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作为一个老龄产业的养老服务事业,需要等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虽然有一些政策资金补助,但是还不足以满足居家养老的发展。 资金缺乏,入不敷出将成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
(3)专职服务人员的素质低。 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待遇低,工作辛苦,基本以“4050”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为主,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其业务技能往往只能应对一些简单的生活照料、安全看护和家政服务。 同时,很多社区管理人员都不是专业的,并且在工作中也没有接受过相对系统的专业培训等。 这样,在工作中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就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或是不能进行科学地管理。
(4)老年人满意度难以衡量。 居家养老服务涉及老年人衣食住行,有的还涉及精神抚慰和心理咨询等方面。 有些养老服务很难让老年人满意,再加上有关政策、规定滞后,缺乏服务规范和评判鉴定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化操作。
(5)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缓慢。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居民较多,大部分老年人居住在农村,而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落后,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3 优劣势分析
我省“4-2-1”家庭结构和空巢老人家庭开始趋多,过去传统的以家庭成员为主的养老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我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正如火如荼。 适时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相关研究正是推动居家养老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理论基础。
2.4 评价结论和基本判断
居家养老服务出现上述问题的最大原因还是在于缺乏一套完善的、统一的标准。 没有统一的标准,必然给居家养老服务带来种种不确定性:如服务内容的片面,服务队伍的不专业,执行与监管缺乏公信等。 概观全省居家养老模式引进已有时日,却仍旧没有一部完整、 系统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的出台,这给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广带来了重重阻力。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符合我省传统文化的要求,也适合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及省情, 可以发展为一种具有本省特色的养老模式。当然,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广离不开起支撑作用的相关制度规范与标准,只有在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平台上,才能够建构一种适应我省省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虽然目前本省已制定了DB 22 / T 1807-2013 《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DB22 / T 1940-2013《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基本规范》,但是针对居家养老服务整个环节还不够全面,并且其适用性还有待研究。
3建设内容及思路框架
(1)通过广泛的收集、 整理产业及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 政策规划、理论知识等资料,在全省范围内展开深入调研,在全面掌握吉林省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必然性及重要性。
(2) 结合标准化基本理论、 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特点及服务的特性,构建结合实际的、体现标准化原则的服务标准化发展模式, 即 “1+X” 试点推广模式、“2+X” 协调推进模式和“PDCA”循环发展模式。
“1+X” 试点推广模式: 参考GB / T 24421 《 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系列国家标准,依托居家养老“定制化”服务试点,建立以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服务保障标准体系为支撑,以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为核心的标准体系框架图,并有效运行及推广。
“2+X” 协调推进模式: 参考GB / T 24421 《 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系列国家标准,协调各部门,结合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过程中涉及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相关要素,搭建吉林省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梳理出吉林省目前急需要制定的相关标准, 研制一系列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成套标准。
“PDCA” 循环发展模式: 主要是在建立标准体系中, 围绕在组织内部的标准化建设范围内达到最佳秩序,对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遵循和重点使用有规律性活动的标准化过程。
(3)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发展模式的实践应用。 以居家养老“定制化”试点作为示范推广单位,在试点内部展开标准化发展模式宣传,培训指导。
4结语
居家养老模式探究 篇8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摘要:现在社会的弱势群体主要是老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国家福利保障制度,二是人口老龄化现象。其中代际间居住方式变化大,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不断上升,现在人们最关注的是能与社会结合的养老模式。在2005年,成都市提出了一种方法是居家型的养老,将老人托付给社区,这样能够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家政服务和精神上的慰藉等方面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本文主要是论述了成都老人社区的居家养老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成果展示,并对社区服务机制以及队伍进行了完善,在老人的权利的维护上提供了一些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一、引言
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后,我国的老龄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每年大概增加800万到900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 2.48 亿。由于政策的导向,生活模式的转变等多方面原因,人口老龄化、老人无人养老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何妥善解决因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关注。政府最基础的部门就是社区,关怀老人、解决老龄化问题,从社区着手更为可行。社区养老是指将老人平时居住在家中,以家庭成员和自身的照顾为主,辅以社区养老服务,即养老不离家,由社区安排专职人员到家里照顾自己或者家庭其他成员。社区养老,主要针对老人群体,把平时不能被家庭亲属照顾的老人交给社区,由社区为其进行养老。社区作为政府的基层部门,可以对辖区内空巢老人进行直接的服务关怀。而社区养老对于空巢老人群体更为重要,由于平时没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更加需要社区担当为他们养老的重任,这也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下对养老模式的探索。
二、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果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在2015年后,成都将会建设“9073”养老格局,就是90%以上的老人能够在社会进行居家养老;7%能够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成都在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如:老人爱心服务站、老人帮扶协定、家庭爱心一键通等。针对老人还有其他更多的服务,现在成都关于老人的社区服务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尽管社区居家养老可以解决一部分老龄化问题,缓解社会压力,但从整体效果来看还不是很理想。
从养老服务机制上看,社区事务主要由基层管理人员来完成,服务的质量,完全取决于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政府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认知度还不够,没有专门的服务规章,并把它制度化。除此之外,对老人群体没有进行分层管理,老人年龄段不同,所需要的服务类型、对服务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对老人群体进行有效的分类,部分老人群体会被忽略掉。而且社区服务人员配置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没有配备专门人员,这些都不利于老人社区服务机制的建设。
从资金投入来看,社区养老资金欠缺,很多居委会没有社区养老专项资金,一般都是通过社区募集、政府补助、爱心企业赞助三种模式获得,这不利于社区养老持续稳定的发展。
从法律保障上来看,老人权益相关法制还在建设中,需要的时间较长。部分老人的子女道德观念薄弱,良好的社会风气欠缺,老人的权益不能受到合理的保护。大多数城市没有专门的法律渠道,老人的诉求得不到回应,很多老人遇到问题只能保持沉默,独自忍受。
四、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建议
(一)完善服务机制,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我国家庭架构变化十分大,一个家庭赡养四个老人的情况时常发生。根据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可提供的服务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熟,对于改善目前的局面,减轻社会养老压力,缓解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吸纳社区各方力量,打造多样化服务队伍
社区工作开展不顺利通常是和经费有关,若能鼓励家庭妇女或者有倾向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老人在社区进行力所能及的服务,发动爱心企业组建老年服务培训机构,免费的为有意愿的人进行培训,提升这些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
不仅能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为”,还能够降低成本。此外,还可以通过高校学生和民间志愿者的宣传活动,促进更多的人对老人问题重视,引导更多的人关注老人社区服务,并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减轻社區压力。民政部门可以对帮助老人的志愿者、社区和爱心企业给予表扬或者鼓励,这样更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热情。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社区养老常态化机制
政府部门对基层的老龄工作应当加大投资力度,使老人的服务工作顺利进行。若政府部门资金匮乏,可以尝试从社会中发起融资力量,指引大家关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让那些具有爱心的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到关心老人的行动中,这样更有利于社会、政府等各方面建立完善的养老资金供应系统,建立社区养老常态化机制。
(四)建立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为空巢老人开辟维权通道
近年来,随着人们家庭观念的转变,人员流动频繁,“空巢老人”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的赡养纠纷、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案件越来越多,社区应当加强宣传,提高老人各方面的法律权益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做好“空巢老人”维权工作,社会也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他们的正常权益。社会还可以通过各大高校中的志愿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对老人采取法律救助,为他们普及一些知识,并定期的召集高校志愿者在社区为老人展开法律救援活动,缓解社会压力。
当下社会因教育、财富等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人口大量集中在城市,加剧了老人独守空巢的现象,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我们要想妥善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
参考文献:
[1]王普.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社区居家养老分析[D].山东经济大学,2010.
[2]张瑞霞.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
[3]丁辰.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中国社科院,2012.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推荐阅读:
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08-01
居家养老模式10-10
居家养老服务对象10-22
居家养老的商业模式08-2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驿站10-22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05-17
居家养老物业服务07-0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05-13
居家养老服务设备维护06-13
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