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加强

2024-10-16

创新和加强(精选12篇)

创新和加强 篇1

汽车工业是关联产业最多、工业技术涉及面最大的综合性工业。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依赖汽车行业本身的技术进步, 而且取决于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则取决于全人才。举办中国汽车人才发展论坛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引进国外高端人才, 培养国内技能人才”, 以补足汽车行业人才缺口。

当前,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 产销量保持高速增长 (年均超过25%) 汽车工业国际地位逐年提升, 产品出口取得较大成绩。我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 (占工业总产值6.13%, 占GDP2.51%, 相关就业人数占12%以上, 税收占13%, 零售额占10%以上, 占装备制造业30%以上) , 是世界汽车工业重要组成部分。

就产业而言, 我国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生产布局。不过, 在汽车行业迅猛地发展进程中, 汽车人才缺口日益明显, 也可以说缺口非常大。这中间包括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和维修人才, 还有“蓝领”技工。

中国汽车人才发展论坛自举办以来, 在汽车人才发展, 在人才配置, 以及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例如启动汽车行业独具特色的专项人才培养项目;发布汽车商务师和汽车技术服务师国家职业标准;启动“汽车模特国家职业标准”编审工作等等。

汽车工业是关联产业最多、工业技术涉及面最大的综合性工业。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依赖汽车行业本身的技术进步, 而且取决于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则取决于人才。举办中国汽车人才发展论坛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引进国外高端人才, 培养国内技能人才”, 以补足汽车行业人才缺口。

长期以来,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处于外国汽车企业的“加工场”状态。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自身缺乏核心技术, 尤其缺乏自主核心技术。这方面的问题正是因为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导致的。因此, 加强创新人才与核心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尤其重要。

在发展汽车工业之初, 我国选择的就是一条自主发展之路。当时, 汽车工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 起步格外艰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的第一批汽车技术人员还是研发出了自己的轿车和卡车。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化, 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资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 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也逐渐壮大起来。不过, 从总体上来看, 外资品牌仍占据着我国汽车制造业的主导地位。自主品牌其发展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在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当中, 自主创新的基础薄弱、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研发人才短缺等成为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瓶颈。产业要发展, 人才工作至关重要。自主品牌汽车不仅需要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 还需要众多“蓝领”技术人员。

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 汽车产销量连续4年领先全球, 预计2013年还将再创新的产销纪录。尽管如此, 在巨大的产销数据面前, 我国还不能算是“汽车强国”。在实现“汽车强国梦”就要掌握核心技术, 发展自主品牌。民族汽车工业的强大才是汽车工业整体的强大。包括创新人才、高端人才, 以及众多技术人才和相关联产业人才在内的“汽车人才”是支撑并实现中国汽车强国梦的中坚力量。

国家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已经公布实施。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方面, 国家给予了大力扶持和优厚补贴, 相应的新能源汽车人才也受到关注。传统动力汽车的研发、生产和制造方面被国外企业领先, 而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方面, 中国车企和国外车企都在在探索当中。培养这一领域的高端创新人才关系到行业的发展与繁荣。

人才无疑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资源。对于中国汽车人来说, 要实现中国的汽车强国梦, 关注行业人才工作, 积极为行业人才发展出谋划策, 全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使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新思想、新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实行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 才有助于汽车行业人才的整体性提升。

创新和加强 篇2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针对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了全面部署,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增强风险意识,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以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为动力,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引领,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奥秘是分工,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奥秘则是融合,是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社会合作。这就要求我们确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政府和社会要各归其位、各担其责。一是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只有政府和社会携起手来,才能建设好安

— 1 — 全家园。要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引导社会成员增强主人翁精神,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让大众的问题由大众来解决。二是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法治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优模式,应该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构建社会行为有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明晰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把社会治理难题转化为执法司法问题加以解决。三是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直觉、感性思维,习惯于对事物进行模糊的归纳,严谨、理性、体系化的实证研究不够。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导致粗枝大叶、大而化之。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就要培育以尊重事实、推崇理性、强调精确、注重细节为主要特征的“数据文化”,把精细化、标准化、常态化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

(二)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

目前,社会矛盾大多属于利益诉求。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关键是要坚持维权和维稳相统一,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拥护,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是密切党委和政府同群众联系、舒缓社会紧张关系的重要举措。要完善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定诉求表达渠道,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等利益表达功能。全面推行阳光信访,尽快实现国家信访信息系统全面联通,把网上信访打— 2 — 造成群众信访主渠道。积极推进网络参政议政,搭建党委和政府同群众沟通交流新平台。二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谋发展、搞建设,都要统筹好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好群众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要围绕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原则,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单位多同群众商量,确保各项工作更好地顺乎民意。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前臵程序,努力使评估过程成为倾听民意、化解民忧、赢得群众理解支持的过程,预防和减少因决策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三是健全利益保护机制。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大多是由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引发的。要树立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的理念,围绕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办大事、办实事,让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发挥好司法救济功能,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群众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三)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现代社会,善不善于发挥社会主体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局面,是衡量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创新多方参与机制,更好地组织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实现社会事务社会治理。一是发挥好企事业单位作用。企事业单位不仅承担着防控安全生产风险的重要责任,而且是维护社会公共

— 3 — 安全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调动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为维护公共安全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发挥好社会组织作用。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要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确保其成为党委和政府的有力助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发挥好社会组织在引导社会成员参与风险评估、矛盾调解、社区矫正、青少年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发挥好基层自治作用。基层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基层群众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办的重要方式。要完善基层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机制,构筑起全社会共同治理公共安全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做到知风化险、规避风险。

二、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

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科学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只有转化为普遍适用的制度,才能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巨大力量。

(一)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管理。目前,我国公民身份号码的准确性、唯一性目标基本实现。要加快国家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居民身份证换发、异地办理和指纹信息登记工作,建立户口和身份证信息联网查询比对制度,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确保基础信息全面、准确。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4 —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推进守法诚信,既要加强教育,更要强化制度约束,形成守法诚信长效机制。要加快建立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信任根制度,以保障实名制的落实。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抓紧推行手机号码、银行卡、网络实名制,消除网上网下各领域虚假身份。建立违法犯罪记录与信用、职业准入等挂钩制度,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坚持推行实名制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并重,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加强对用户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保护。

(三)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

社会心态体现社会文明程度,影响社会和谐程度。现代社会,随着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一些人的不良情绪潜滋暗长,容易引发社会问题。要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发展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关心帮助困难家庭和个人。建立健全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心理调节疏导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对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的,按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要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援助,引导其依法理性处理问题,防止发生极端事件。

三、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

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是我国的特色,也是我国的优势。面对社会治安新形势,我们要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

— 5 — 目标,以突出治安问题为导向,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水平。

(一)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

创新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骨干工程、建设平安中国的基础工程。要结合制定“十三五”规划,在更高起点上统筹设计好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不仅更新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也为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提供了新手段。特别是利用物理世界之外的“脑力+信息”发展起来的智能产业,极大地扩展了人类智力水平,也为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提供了新平台。要坚持信息化牵引,积极推进打防管控一体化、网上网下一体化,确保社会治安防控形成体系、充满活力。围绕整合资源力量,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统一接口和共享模式,推动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各类数据集成应用,发挥最大效益。把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更好地结合起来,统筹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和物联网等基础设施,为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整体效能提供信息化支撑。

(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如何预防化解易发多发的社会矛盾,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要善于把运用法治的功能与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依托基层组织,发展信息员,完善社会矛盾滚— 6 — 动排查、及时预警机制,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臵在小。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引导群众更多地选择非诉讼渠道和方式解决纠纷。拓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吸收专家参与技术性、专业性领域纠纷解决工作,提高纠纷化解权威性、公信力。借鉴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展在线调解、在线仲裁、在线协商谈判等做法,善于运用新技术提高纠纷化解水平。

(三)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基层基础建设既是根本性任务,也是紧迫性工作。要以基层综治中心为依托,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服务管理资源向网格延伸,提高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水平。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领导机关拥有的信息资源更加集中,服务基层一线更有优势。领导机关要健全服务基层的情报综合研判和信息推送机制,及时把高质量的预警情报和急需信息实时推送到基层一线。要牢固树立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通过全面、周到的公共服务,有效覆盖专业工作难以触及的领域,有效采集日常管理难以采集的信息,更好地服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地域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国家,能保持社会和谐

— 7 — 稳定大局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由于国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当今世界已进入风险社会,我国国内风险因素也日益突出。我们要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加快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一)增强风险意识

面对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全社会只有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才能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好公共安全风险。一是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全社会成员要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观念,提高共同防控风险的自觉性。要把安全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采取以案说法等方式,让安全文化入脑入心。二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在各类风险高度集聚的今天,预警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首要环节。要根据风险形成规律,建立研判、预警、防范风险苗头、隐患先兆的机制,防止其累积扩散、突破临界状态。探索“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风险预警模式,提高对风险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及时切断风险链。三是创新协调联动机制。维护公共安全,涉及各方面各环节,只有紧密配合、有效互动,才能形成合力。要在健全区域联动、部门协作机制的同时,建立与社会力量合作联动机制,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资源、力量、手段统筹起来,建设好维护公共安全的天罗地网。

(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

— 8 —

安全生产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防范、监督、检查、奖惩措施的落实。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细化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针对高速铁路、城市轨道、油气管网、城市燃气、高层建筑防火、城中村等重点领域和煤矿、矿山、化工、烟花爆竹等重点企业,在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同时,善于查找前端治理中带有普遍性、趋势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健全法律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坚持以信息流引导技术流、物质流,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生产、运输、存储、销售、使用等全过程、无缝隙监管体系,把先进的理念、制度转化为程序上的硬约束,实现对各类安全生产风险自动识别、预警,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健全救灾应急社会动员机制,落实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全民减灾防灾宣传,形成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强大合力。

五、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高度重视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一)实施国家安全战略

制定、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方针、中长期目标和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政策。坚持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发挥好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党中央领导下国家安全事务决策、协调“神经中枢”功能,研究制定、指导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和有关重大方针政策,统筹协调国家安全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增强国家安全事务决策和实施主动性、及时性、协调性。

(二)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国家安全法》确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地位和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确立了维护国家安全各项制度。要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需要,推动出台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将法治贯穿于维护国家安全全过程,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三)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 10 —

按照《国家安全法》规定,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投资、特定物项和关键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和活动,要完善国家安全审查,有效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风险。今后,要把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延伸到经济以外其他领域,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内容和程序,明确违反国家安全审查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努力构筑维护国家安全的“防火墙”。

(四)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

如何加强和创新实用性文本的教学 篇3

祝禧,著名特级教师,现为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员,江苏省基础教育小学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多年来致力于“文化语文”教育研究,倡导让语文教育走在“回家”的路上,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语文课程要学习的不只是“语言”和“文字”,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素来重视“学以致用”,实际上就是重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实用性的语言文字运用和艺术性的语言文字运用。实用性的语言文字运用指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在日常生活、交往、学习和工作中自如地听说读写,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艺术性的语言文字运用指的是学生学会表达对人、事、物、景的感受、体验和思考,通过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

要问怎样“教”语文,前提是要正确理解并回答生活中怎样“用”语文。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有必要考虑实用性的语言文字运用和艺术化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区别,从而避免张志公先生曾说过的“两败俱伤”。

问题1:实用性文本和艺术性文本的教学价值取向有什么不同?

各种不同的文体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不同,教学价值也就不一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必须提供足以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

实用性文本,尤其是叙事、论述的功能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实用性文本,一般学习的是科学性、说明性、介绍性、叙事性的语言,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其目的是为学生将来运用语言敏捷高效率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或在一些较为正规的社交场合与社会交往中能顺畅地使用语言知识、运用语言做准备。比如,苏教版的《谈礼貌》《陶校长的演讲》《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等,给学生实用性的语言储备。再如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社会调查报告、科学研究报告、班级活动报告等等,都属于实用文范畴。在实用文中,往往也有许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有一些诗句、格言的引用,这些虽是艺术化的表达,实际仍在实用文的视野中,起着修饰、说明、强化的作用。阅读实用性文本,关注的是语言的词句表达,篇章的层次、结构、论证、说明等基本方式。实用性的语言必须准确、明白、清晰、平实、通顺、流畅,就好像你要告诉别人药怎么吃,路怎么走一样,让人听清楚听明白才行。这就是儿童实用的基本的语言素养。现在老师们指导学生写作,不管写什么,比较喜欢让儿童用上华丽的辞藻,这是和日常生活用语相脱离的。语文教育要回归人的生活,说“人”话。面对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说(写)恰当得体的话,达到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表达。所以实用性文本要加强的是日常的语言教育,重视语言的程序性知识学习,特别是语言的实践技能训练。

艺术性文本,其语言是审美经验的特殊表达,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目的是让儿童现在和将来过一种诗意浪漫的文化生活,在他们的心里播撒高贵的精神的种子,培养起高雅的美的气质。它绝不是简单地学习语言的技巧,而是要通过感受、品味语言形式的美,陶冶人性,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艺术性文本的阅读为儿童建立起一个超越世俗的永恒而完美的世界。像《祖父的园子》《爱之链》《桂花雨》等等,让儿童的心灵产生感动、悲悯和无限美好的遐想。当然,艺术性文本的语言也有工具性,比如虚构、幻想、叙事方式、修辞手法、诗歌意象、诗词格律、韵律、平仄声等等,文学语言的工具性是有意味的形式,使得人、事、物充满感染力。阅读艺术性的文本,很努力地去提炼语言规则、修辞手法,作为培养儿童的实用语言材料进行习作指导,并告诉学生这种手法有什么审美意义,力图在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以便对儿童日常的语言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事实上,日常语言和艺术语言之间没有截然分开的鸿沟,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问题2:如何提升实用性文本教学的“技”与“艺”的水平?

既然学习实用性文本语言文字运用是提升儿童日常语言素养的基本途径,那么如何提升实用性文本教学的“技”与“艺”的水平呢?丹麦当代语言学家叶斯柏森曾说,学语言的最好办法是“让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里去游泳”。实用文教学语言素养提升的途径一定来自活动、实践与训练。要减少教师的讲授,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以《谈礼貌》教学为例,就是关注“谈论”“演说”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真正的“谈”的训练,避免琐碎的内容分析和机械的语言训练。

1.角色扮演,回归语境。汉语结构化弱,重情境、重具象、重神韵、重意会、重诗趣、重虚实,这些文化特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得到重视?让儿童在情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篇章,并在情境中进行阅读和语言表达的运用训练。我在教学《谈礼貌》一课时,创设“去小校场问路”的情境,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语言训练活动。学生扮演“岳飞”“牛皋”和“老人”进行对话,扮演不同身份的旁观者进行评论与辩论,一练概括讲事例,说道理。二练具体讲事例,有说服力。三练演说事例,有感染力。在真实的谈论表达观点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说理的方式,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说话”“怎么把话说得更好”的礼节性语言。训练准确、清楚、明白地“谈论”的技巧以及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

2.举一反三,推进建构。《谈礼貌》教学中,重点关注文本语言本身的表达,语言基本的使用方式以及不同场合的表达特点,找到言语的对象与主体,分层练习,逐级推进,把学到的技能迁移到“踩裙”“伤脸”的谈论说理中。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级别进行训练,在体验、比较、综合、概括等方式中,举一反三,提升言语表达智慧。

3.读写结合,有效延伸。《谈礼貌》课尾,把阅读和习作结合起来,提供生活情境,辅之以名人名言,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实践训练,把学到的“谈礼貌”技能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充分体现学以致用。自始至终,训练学生把话说明白、清楚、通顺、流畅、准确、合理,达到文从句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阅读延伸

当前许多语文教师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如何深入理解不同文体语言的价值,掌握不同文体语言表达的特点,让学生的语言素养在科学的指导下得以提升。在语文教学中,语体理论可以帮助选编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不同语体的习得和转换。

“语体”是什么?定义项特别多。李熙宗在《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一文中讲到一种“语文体式”认为“语体”就是运用语言时组织言语所形成的模式性、整体性的一定的言语结构形式、格局或类型。学体学涉及诸多的因素,致使语体的分类呈现出不同的结果。按照不同的交际场合所发挥的不同,交际功能分为了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口语语体包括日常谈话语体和专业谈话语体,书面语体包括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和公文语体。语文教师要加强语体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实用文和文学文体教学的水平,以下文章或者论著能给大家以帮助。

1.《试论语体与语文教学》(周梅珍、顾黄初,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2.《论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李全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语体略论》(王德春,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

4.《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王荣生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如何加强和创新档案工作管理 篇4

一、应用办公自动化的文书档案管理的优点

1、大幅度提高了办公效率

正确运用办公自动化的最大优点是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工作人员过多地依赖于手工操作, 要求收集完整、齐全, 避免漏写、漏抄;用笔规范、耐用, 字迹工整、清楚;分类、统计准确无误, 结果又费时, 又费力。在应用了计算机软件处理后, 使文件资料收集、储存、分类、统计和查阅等环节变得非常方便、有序从而无论是起草还是办理传递, 都变得简单易行。

2、文字信息与文件得到了充分交流与共享

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管理中, 企事业单位由于不能做到信息共享, 使得大量信息闲置在文件柜中, 不但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而且还造成文件和信息查找困难。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后, 档案管理由案卷级深入到文件级, 由单途径管理发展为体系管理, 由对档案外部特征即目录管理到内、外部特征即目录和内容合并管理。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实现档案信息与载体分离利用, 可与其他信息系统建立共联, 提供信息的横向与纵向、历史与现实记录, 从而极大地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可以对所调阅的信息资源作出适时响应和脱机处理, 可以保证很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并且通过网络服务这个宽广的平台, 了解其他档案工作部门概况、工作的重点和最新、最快的档案管理信息动态。

3、电子文件保存稳定性

跟纸质档案载体相比, 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长得多。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 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受到破坏: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情况下, 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 在档案工作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而电子文件则不同, 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 贮存、读取电子文件的设备日趋成熟,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电子载体, 如VCD、DVD光碟, 小容量的闪存U盘, 大容量的移动硬盘等等。这些载体的普遍特点都是存、读方便快捷, 易于传递, 且贮存时间长, 受外部环境影响小, 不易损坏, 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4、文件传递的速度和安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日常公文办理过程中, 办理人员私存文件或文件在传递过程中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文件传递的传统手段是靠邮政系统传送时间受距离长短的限制。同时, 文件还可能因为其他原因造成丢失或延误, 给档案人员归档和其他人员检索利用造成很大的不便, 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下, 直接通过网络工作进行传递, 使得文件传递的安全性和时间性得到了提高。

二、应用办公自动化的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电子文件保密性受到了限制

电子文件的内容不仅易于变化, 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 使得文件保密性变弱。

2、对档案综合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及个人素质要求高

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 对管理人员技术和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针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提出了几点方法

1、办公自动化系统内、外网隔离

在内部办公自动化网络和外网之间, 设置物理隔离, 以实现内外网的隔离是保护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的最主要、同时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

2、加强和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管理水平和个人素质

一是从硬件建设和投入上下功夫, 不断改善硬环境, 提高档案人员业务技能。二是以“自学为主, 培训为辅”模式逐步形成可持续终身教育机制, 保障档案人员素质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提高。三是加大档案部门间、区域间系统合作工作的力度, 要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面。

3、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 实施电子文件管理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 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 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 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化, 各项工作科技化含量不断提高, 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不能在当前经济水平以及制度上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由于单位的运行机制的改变, 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需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建立现代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而为促进单位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档案工作人员应创新思路, 开拓档案管理的各项功能, 并积极探索和体现观念、机制、管理的创新。本文就如何加强和创新档案管理说说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加强,创新,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邓邵兴:《档案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5

魏礼群

2011年第3期 ——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我们党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战略决策。正确把握和全面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大贡献,就是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并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集中体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和途径,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指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目的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主要任务是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控制社会冲突,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社会管理的内涵、目的、任务,规定了它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和社会管理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社会管理就没有科学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的要求;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总之,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

二、社会管理,一要加强,二要创新

社会管理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社会管理的要求有所不同。这次中央《建议》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我国现代化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矛盾难以避免地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社会管理也随之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从社会管理的现状看,虽然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社会管理,但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经济建设“一手硬”、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社会管理工作薄弱,社会管理法制欠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社会管理能力建设不足。问题还在于,由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还没有完全改变,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陈旧、单一,以致社会管理效果不佳,甚至有的事与愿违。以上这些情况说明,在新的情况下,社会管理既要加强,更要创新。

加强社会管理,关键是要从思想上、工作布局上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彻底克服轻视、放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做法。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全面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一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加快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工作,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进一步制定完善有关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弥补社会政策的不足;加快建立和完善个人行为的规范体系,探索建立公民个人信用制度,健全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的惩戒制度。二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做好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提高效率和水平;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力度。三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通过集中培训和基层实践锻炼等途径,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和社会领域其他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决策能力、处理社会纠纷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有效开展群众工作和激发创造社会活力的能力;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快速反应力。四要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对社会管理人才的培养,强化对社会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为社会管理提供人才保证;积极营造尊重、支持社会管理人才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搞好社会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引进,多渠道、多方位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充实加强社会管理队伍。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自觉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创新管理理念,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服务更到位、管理更有序、社会更和谐。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同时,要创新管理主体,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环节,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制度。一是在管理主体上创新。要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既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二是在管理方式上创新。要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坚持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三是在管理环节上创新。要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四是在管理手段上创新。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并加强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五是在社会管理制度上创新。要坚持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

总之,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实现从以政府单一主体、以单位管理为主要载体、以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以管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转向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和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使社会管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与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健全社会管理格局

中央《建议》提出,要“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四位一体,有机联系,不可分割。这是对我国多年来社会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切实加以遵循。

党委领导,就是要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群众组织、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善于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作用,不断提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政府负责,就是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做到职能到位,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行业和中介组织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干预。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应当管住管好。国家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管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来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社会管理考核指标,把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社会协同,就是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基层单位是社会协同管理的基础。要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在基层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切实把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各类社会组织是社会协同管理的重要力量,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坚持鼓励发展和监管引导,提高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能力。要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企业事业单位负有社会管理的重要责任。要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鼓励和支持它们继续承担有关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责任,包括发挥好各类所有制企业在社区建设、安全生产、处理劳资关系、发展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公民参与,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国家人民管理的作用,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大力培育公民参与意识,履行公民义务,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拓宽公民参与渠道,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要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同时,加快组建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大力发展信息员、保安员、协管员、巡防队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力量,真正把社会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健全社会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议》提出的要求,紧紧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创新和加强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院;党的建设;改革创新

学院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加强和改进学院党建工作是巩固和加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的重要内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学院党建工作如何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努力完成学院发展的历史重任,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学院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学院成为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

高校规模扩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高校内部管理方式上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管理重心下移,学院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不断凸显,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任务的组织和落实,都由学院来完成,学院成为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在新的形势下,学院党组织如何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落实好党管人才的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为优秀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好的平台;如何加强人财物的管理,保证学院上下廉洁自律;等等,都对学院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党的工作重点之一,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培养者,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给高校师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广大师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师生员工的思想越来越功利化,理想信念淡薄,个人意识凸显,责任意识缺乏,名利思想突出,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3.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日益繁重

一是党员发展与党员教育任务繁重。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数量、层次不断增加,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和党员人数也不断增加,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考察,预备党员的发展,到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建工作任务繁重。

二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以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基层党组织建设如何与之相适应,如何改进和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内容与形式,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成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事关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

三是保障党员民主权益任务艰巨。高校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地方,发扬民主既是学校工作性质的要求,也是党建工作的需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员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的积极性,并以党内民主带动办学民主、管理民主,推动学院事业的快速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艰巨。

二、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

1.要始终围绕学校和学院中心工作抓党建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建工作必须与学院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不能党政“两张皮”。学院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本单位的政治核心,承担着为推进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重要职责。党务工作不能游离在学院中心工作之外,不能相互隔离、彼此脱节;否则,党建工作就没有了落脚点,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学院党建工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其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与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党的工作有机融入、渗透和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并以这些工作的成效和事业的发展来衡量、检验党建工作的效果。

2.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院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创一个团结奋进、勇于创新、充满活力、和谐有为的政治局面。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贴近教学科研工作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摸清广大教职工生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对学院、对党组织工作的建议,了解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努力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提高干部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结合起来,与学生实际、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与教师教学科研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不断总结和挖掘本单位的优良传统,弘扬主旋律,用优良传统教育广大师生,有力地凝聚人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凝聚力和感染力。

3.建立和完善制度规范,形成科学高效、权责明确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由学院党总支和行政共同负责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必须经党政联席会议讨论,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研究决定,既要充分发挥学院党总支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又要支持院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党政之间既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又协同合作、形成合力,进而提高整体工作效能。要认真落实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发挥党代会、教代会在不同层面的民主监督和参与作用,积极发挥各类学术组织在重大决策过程中的参谋作用,推进党务公开、院务公开,形成重大事项、重要改革措施、学院发展规划等涉及学院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的工作程序,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也是搞好学院工作的基础。就班子建设而言,当前要努力建设“五型”班子:加强班子的学习,提高班子的学习能力,建设学习型班子;加强班子民主建设,树立民主意识,落实民主制度,建设民主型班子;增强党性修养,开阔心胸,增进班子团结,建设和谐型班子;不断提高事业心,增强责任心,努力形成干事创业的局面,建设干事创业型班子;廉洁奉公,秉公办事,公道正派,建设廉洁型班子。就干部队伍建设而言,当前要着力提升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一是要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以及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二是要提高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和大局意识;三是要在干部中弘扬求真务实、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1.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工作

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首先,支部建设要从学院实际出发,合理设置党支部。本着有利于党组织开展工作,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主动适应高校办学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党员队伍构成的新变化,进一步改进和调整党支部的设置形式,尽可能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学生工作等组织相对应。其次,要改进党支部的工作运行机制,尤其是党支部要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开展组织活动,党支部书记要参与本单位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教育等重要工作的讨论和决策,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最后,要扎实做好支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推行党员服务群众承诺制,开展党员帮扶活动、联系困难师生活动等,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服务群众的内容,促使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团结和凝聚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完成党提出的各项任务。

2.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学院党支部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一是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二是要规范和完善支部党员大会和党内选举制度,尤其是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要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由党员民主选举;三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和制度,增加党支部工作的透明度,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坚持群众路线,让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物的讨论和决策,落实和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3.进一步强化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在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坚持和完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内谈心制度和党员思想汇报制度上下工夫。针对高校党员知识分子密集、独立思考意识和学习能力比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广泛、思想比较活跃,特别是学生党员多、思想不成熟、情绪波动性大等特点,改变以往只停留在面上的工作方法,在教育的思想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工夫,创新教育方式,改善教育效果,使党员教育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贴近党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把经常性的党内生活作为党员管理和教育的主要手段,把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党员教育和管理实效。

4.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他们中间发展党员,对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教育和培养是学院党建工作的基本任务。当前,要加大发展力度,把优秀的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提高学生党员的比例;同时严把质量关,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学生党员质量。此外,要采取有力措施,把政治思想好、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提高党在广大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学院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在高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学院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学院的党建工作,才能进一步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也才能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明,张爱森.做好高等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2]陈维嘉.推进高校党建改革创新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8,(5).

创新和加强 篇7

一、坚持经常照镜子

灵魂深处的党性修炼, 世界观改造,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伴随人的一生, 它依赖组织的教育、同志的帮助、舆论的监督, 更要靠自身的修养。一时之照, 可能显现靓丽, 认为自己美的很;短时之照, 更可能容光焕发, 认为自己帅的不得了;只有经常之照, 才能纤毫毕现, 发现自己也不那么完美, 甚至很丑。实践证明, 没有勤观察, 就没有感性的认知。科学探索如此, 人的修养更是如此。只有经常照镜子, 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修身正己, 明确奋进方向。

二、坚持经常正衣冠

衣冠”意味着形象。正衣冠, 关键在一个“正”字。正, 才有整洁端庄, 才有良好形象。对于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而言, 举止言行要时时刻刻合乎党员先进形象, 要时时处处合乎党员干部标准规范, 真正做到“内衣”常新, “外套”长正。实际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有可能天天做到“衣冠楚楚”, 但是党的“风纪扣”、“廉洁帽”、“义务带”有没有污点破洞、是不是邋邋遢遢, 则需要经常的对自己来个大扫除, 在思想的“内衣”上扶病祛邪, 在行动的“外衣”上补漏纠偏, 持之以恒, 久久为功, 才能以端正的品行塑造良好的形象、将良好的形象内化为端正的品行, 在群众中树立起信任信赖的良好形象, 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

三、坚持经常洗洗澡

洗澡的原意是用水洗除身上污垢。引申开来为保持节操, 澡身浴德, 砥砺志行, 使身心纯洁清白。这也是自我净化的过程。“物洗则洁, 心洗则清”。广大党员、干部, 只有经常洗洗澡, 才能不断增强抵御政治微生物和政治灰尘侵蚀的能力。洗澡无非是两种方法, 一种是自己洗, 自我批评高标准, 自我剖析要严格;一种是别人帮助洗, 因为后背总得需要他人洗搓效果更好一些。所以, 经常的洗洗澡, 这就需要我们党员、特别是干部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 有开门纳谏、从善如流的态度。就要做到听取意见不怕刺, 解剖自己不怕严, 亮出问题不怕丑, 触及思想不怕痛。从而洗出清醒之“头脑”, 保持政治上的敏锐和坚定;洗出清新之“面孔”, 保持亲民爱民形象;洗出清正做事之“手”, 在金钱欲望面前抵住诱惑;洗出拉近群众距离之“脚”, 接地气、通民情、办实事。通过洗洗澡, 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四、坚持经常治治病

创新和加强 篇8

1 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

2006年学校出台《滨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2007年学校制定了《滨州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08年出台的《滨州学院关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对实践教学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均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了建设预期目标和实施方法与措施。在此基础上,2009年学校下发了《关于近期重点推进实践教学十项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对于双师型队伍建设、学生职业能力、专科教育职业化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强社会实践、加强毕业设计管理、组织学科竞赛、提高实验室效益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制度的建设,对于加强和完善我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快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推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提供了根本性保障。

2 以增强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搭建实践创新活动平台建设

2.1 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院校而言,在培养计划中,注重以实践创新培养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狠抓理论教学的同时,改革实验教学,增设独立实验课程,积极推动优秀学科竞赛的成果及获奖项目及时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修订了32门课程实验大纲,增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达到实验总课时的40%,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提高到30%。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并配备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增长才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见习就业基地、“服务滨州行动计划”相结合,提高利用率。

高度重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与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教研室在选题论证中的作用,坚持一生一题,并将科研、学科竞赛、考研工作融入其中,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

2.2 改善实践环境,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高校实验室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基地,是实验教学的重要依托,是实验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之一。实验室建设层次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水平,影响整个教学质量。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按一级学科或学科群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力度,建立了以实验中心为主体、专业实验室为骨干、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创业实验室为特色实验室建设体系。特别是创新实验室的建立,可让学生有了一个可以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搭建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活动平台。同时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满足学生实践要求,供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提高实验设备和空间利用率。我们还推行实验室开放项目立项工作,并为学生设计多个创新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扎实推进素质拓展,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1 学科竞赛

开展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校出台了《滨州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我系承办学校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已举办5届,共有1600余人次参与。其中,第五届大赛历时两个月,通过广泛宣传,周密组织,严格选拔,最终选出25件作品参加了大赛。学校大赛的举办,为参加全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人才和作品选拔奠定了基础。同时,三年来三年来获得2008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型组亚军、全国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通过建立学科竞赛平台,形成学科竞赛长效机制和工作流程,不断提高校内学科竞赛的水平和参与面,使得参赛人数和获奖层次与质量逐年提高。

3.2 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

以“大学生研究计划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竞赛活动”等素质拓展项目为支撑,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申报前,组织系级初选和答辩,从中评选出优秀项目申报学校立项。如2008年10月,组织了SRTP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系级初选和答辩,近600人次参加了此项活动,有220多个项目参加了初选答辩,从中评选出20个项目,作为学校SRTP立项和2009年省机电设计大赛备选项目;12月份组织了第二次筛选,从20个项目中评选出5项,推荐参加学校SRTP立项评选,5项全部通过学校答辩评审并立项。没立项项目,学校和系资助学生继续科研研究,直至项目结项。2006年项目启动以来,共有14个项目获得学校SRTP立项,成功组织举办三届大学生机电产品科技创新实践成果展,参展人数达6000余人。2009年10月,我系学生的部分专利作品第一次参加全省大学生专利比赛,获得了一个金奖、三个银奖、三个铜奖的成绩。

4 抓好社团组织,注重梯队建设

抓好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实践创新。同时,通过社团建设,组成以高级生为骨干、以新生为成员的科研项目组,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传、帮、带作用,有利于科研梯队的形成。在原有机器人爱好者协会和自动控制与电子爱好者协会的基础上,2009年分别成立了智能车模爱好者协会和工程制图爱好者协会,社团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4个,会员人数由原来2006年的300人增加到目前800余人。国家、省和学校举办的学科竞赛的参赛作品,大都是出自这些社团,或者以社团团员为骨干的项目组。各个协会组织每年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如举办智能车和各类机器人表演进社区、进幼儿园等科普宣传活动,丰富了校园科技文化生活,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大学生机器人爱好者协会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校内外、社会各届的认可与肯定,该社团2008年被评为“滨州学院优秀社团”,2010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社团,滨州电视台、《渤海晨刊》等市级媒体从不同角度,对社团活动进行了报道。

5 结束语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之思考 篇9

关键词:社会变革,体制创新,社会管理

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问题多、社会矛盾多, 社会管理的任务很重。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就成了新形势下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社会深刻变革对传统社会管理的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迁, 这对我国的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社会管理存在诸多不适应。

一是社会管理组织不适应。实行“住房自有化、就业市场化、社会保障社会化、后勤服务市场化”等改革以来, 传统管理体制基础的“单位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弱化, 新的社会管理组织功能不完善, 社会成员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低, 社会管理缺乏组织依托。二是社会管理体制不适应。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社会流动加快, 改革开放后大量新产生的就业组织都采取了“非单位”的管理体制, 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变, 使社会管理单元从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转变, 也使社会管理网络从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转移。三是社会管理职能不适应。大部分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能相继剥离并让渡给社会, 而社会管理系统尚未建立, 自上而下的社会问题解决存在“断层”。

(二) 随着社会结构剧烈变化, 不同群体的管理难度明显增加。

一是阶层结构变动带来社会整合难。原有的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的简单阶层结构, 现在已经转化成由许多不同利益诉求群体组成的复杂多样的阶层结构, 产生了个体户、私有企业主、外资企业的高管、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各种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 各社会阶层经济社会地位和利益诉求存在很大差异。二是城乡结构变动带来社会管理难。改革开放以来, 两亿多农民离开土地, 转变为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人。巨大而快速的社会流动, 给社会管理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三是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管理难。我国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 加速了家庭小型化和老龄化过程。很多过去可以由家庭和代际帮助解决的问题, 如养老、单亲抚养、心理障碍、残疾、代际冲突等, 都逐步显化为社会问题。

(三) 随着利益格局调整重塑, 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

一是利益的多元主体不断引发社会矛盾, 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 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中出现了新的利益分歧和利益冲突, 这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二是利益的变化深刻影响社会心态, 当前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更多的是结构性调整, 既有你多我少的问题, 也有你增我减的问题。三是利益的差距拉大容易引发社会风险, 在利益格局重塑过程中, “铁饭碗”破了, 社会失落感增强;“泥饭碗”多了, 社会平衡感打破;“大锅饭”少了, 社会归属感减弱, 一些人甚至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情绪失常, 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些巨大变化对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提出的挑战, 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走出一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的新路。

二、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国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政治保持总体稳定, 社会问题却多发凸显, 当前社会管理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在户籍、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面临很多困难。进城流动人口多数聚居在城乡结合部, 多数城市按照过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做工作, 没有根据新的人口布局进行调整, 往往造成该区域的管理力量非常薄弱, 由此引发偷盗、抢劫、贩毒吸毒、卖淫嫖娼等社会问题。二是我国社会管理的基础, 过去比较依赖于工作“单位”, “单位组织”能够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现在, 绝大多数城镇从业人员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往往要直接面对分散的个人, 治理的成本大量增加。比如税收、治安、民政、社保、就业、卫生防疫, 以及征兵、献血这样的社会事务, 现在仅靠“单位”已很难贯彻落实;另外基层发生的一些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 现在无法“解决在基层”, 对老百姓来说, “打官司”成本太高, 而且相当一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一些地方, 有些社会问题由于多年积累形成普遍民怨, 很容易因意外事情造成群体性事件。

(二) 社会矛盾日趋复杂。

一是城镇化过程中, 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又落后于土地城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土地增值成为地方经济重要推动力和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刺激下, 新一轮“土地置换”形成热潮, 大规模圈占农地和强行拆迁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增多。二是群体性事件问题在群众中引起较大反响。尽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绝大多数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反映的是民生和经济利益方面的诉求, 如提升劳动福利和待遇、提高征地拆迁补偿标准、抗议企业环境污染、追究医疗事故责任等等。这些事件, 有的属于侵害职工和群众利益造成的“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 也有的属于社会普遍不满情绪的宣泄造成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

(三) 社会转型加速, 收入差距扩大成为引发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

一是现阶段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民众对收入分配的看法分歧也很大。除了市场分配的差距, 在国家财政的再分配方面也有很大差距, 如不同地区之间同级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不仅民众对分配差距过大的状况有意见, 干部群体对目前的分配体制也有诸多怨言。一些权钱交易和贪污腐败现象将贫富差距问题在人们心理上进一步扩大, 造成一些“仇富”现象。二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 社会流动加快, 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也呈现多发态势, 社会管理面临诸多难点。尽管各级公安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 但刑事犯罪总量仍在高位运行, 新型犯罪持续增多, 特别是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网络诈骗犯罪以及各种侵财犯罪等, 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以上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有的是在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 因结构冲突、体制摩擦、规范空白、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也有的是快速发展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历史积累和遗留的;还有的是因工作缺位、方法不当或某些工作失误形成的。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路径之选择

(一)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改进社会管理方式, 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工作格局, 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 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在城市, 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改革, 最大限度地把管理资源和服务力量下沉到社区, 让“社会人”变成“社区人”。在农村, 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承接城镇产业的延伸和转移, 规范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在此基础上, 引导农民聚合居住, 建设宜居宜业新型小城镇, 逐步实现以行政村为单元的传统社会管理向以社区为单元的现代社会管理转变。

(二) 健全社会规范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体系, 通过自律、互律、他律, 把人们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基本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 倡导爱国守法的传统道德、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和互助友爱的家庭美德。发挥道德规范和道德舆论在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行为方面的作用, 形成鼓励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于奉献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和机制。

(三)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户籍制度、财政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新办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实现各级政府事权和财力相统一, 加大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 重点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 使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对高收入人群税收调节制度, 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四) 强化动态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建立方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制度,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 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亲自批阅群众来信、带案下访等制度, 教育和引导诉求方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二是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预警机制。政府针对所在地区社会管理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 进行经常性的分析排查, 建立矛盾纠纷滚动排查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工程、特殊群体、敏感时期的监控和排查, 建立矛盾纠纷情报信息预警机制。对排查出来的问题, 及时予以解决。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构建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夯实人民调解基础, 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纵向调解网络。建立健全由各级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新机制。完善司法调解格局, 把调解优先的原则贯穿到执法办案工作中去。充分利用乡规民约, 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化解调处矛盾纠纷。通过上述“大调解”, 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五) 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体系。

加快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步伐, 特别是完善劳动关系纠纷、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治安、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 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中的依法治理,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创新和加强 篇10

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 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社会福利制度, 支持发展慈善事业, 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 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 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 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逐步完善政策,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摘自胡锦

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创新和加强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是由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陈剑旄教授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这是该院全体教职工结合学院实际,学习科学发展观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改革开放3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为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经典范例。全书针对改革开放新时期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职教育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该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启发意义大,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概而言之,高职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以新课程改革为趋向,以科学发展为目的,加强改革与创新,全员建设美好较园。

一、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高职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我国经济振兴呼唤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发展规模扩大,而且内涵建设也得到了拓展和提升。各职业院校正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湖南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人才强校、专业兴校、质量立校、勤俭持校、特色名校为办学理念,以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依法治校、协调发展为治校理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依法办学,让学生学到真本领、找到好工作。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湖南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为其他职业院校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一)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来源“五花八门”,文化基础各异,文化程度高低不同,而且一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行为品质相对较低。一些高职生是抱着无奈的心态就读高职院校,往往在以前的学习中往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情绪较突出。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主观偏见,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所学知识觉得理论性太强,或者认为所学知识在实际中没有多大作用,因而常常逃课,还抱着60分万岁的态度。高职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增强的阶段,他们叛逆心理较强,容易陷于错误难以自拔。由教学实践不难发现。部分学生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不爱读书,没有读书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连自己都瞧不起学生,那么,等于瞧不起教师这一职业,也就难以将学生培养成长。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聆听学生的声音,看他们需要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相信每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引导他们突破自我设限,激发他们“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

教师站在职业教育阵地的最前沿,是进行教育的关键。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学生。观念是实践活动的先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应打造一支既会教书又会育人、既懂得基本知识又掌握基本技能、既具有丰富经验又能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提供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条件,是实现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重要保障

为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按照教育部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化上下功夫,为生均经费和教师待遇的提高提供充沛的物质和经济支撑。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

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学生时代感强的特点,广泛宣传发动,在校报、广播、校园网站等媒体开辟专栏或专题节目,通过新闻报道、专家点评、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习讨论活动,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营造氛围。应以先进文化为典范。抓典型、树榜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转化为高职生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

四、以新课程改革为趋向

根据国家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载体。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倡导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更大改革,把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选择性课程等多种新的尝试纳入发展目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新课程改革强调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角色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接受新的课程观、目标发展观、教学观、评价观,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

五、以科学发展为目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重而道远 篇12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 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 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 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涌现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流动人口、对特殊人群实行特殊关爱、培育综合性社会组织、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平台等一大批具有时代性和实效性的创新经验、成果, 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但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带来了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社会矛盾多发, 社会问题凸显, 社会风险增大,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极为重要、极为紧迫, 不仅事关“两个率先”的顺利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而且事关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对此, 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就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创新提出了具体目标: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 要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 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提高对实有人口的管理服务水平;在经济组织管理方面, 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 要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管理机制,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在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管理方面, 要建立联合管理机制, 保护正当交往合作, 依法加强管理;在互联网管理方面, 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综合管理格局, 促进健康发展;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 要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 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在社会治安方面, 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 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既加大对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的防范打击力度, 又着力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 要建立社会诚信制度,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在精神卫生方面, 要建立预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 及时发现和解决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 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

上一篇:油田地面下一篇:电子商务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