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组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24-05-13

共青团组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精选7篇)

共青团组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1

共青团组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青年应是中流砥柱

―――共青团组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共青团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委书记徐惠德)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使社会运行趋于良性状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在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定好位、担好责。从社会组织动员、青年分类引导、服务青年成长、利益诉求表达等角度,积极探索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有效路径,在“社会协同”寻找新的工作载体和路径,带领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到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积极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一、共青团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共青团组织的职责所在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突出强调:“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章》对共青团的性质作出了明确定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特殊政治关系,决定其组织目标必须始终围绕着党中心任务而展开。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巩固好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责所在。共青团要主动转变工作观念,创新管理理念,找准自身定位,探索完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重点难点,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二、运用新媒体工具,创新引导方式,做好青年的思想引导工作

温家宝总理曾这样寄语青年,他指出:现在的青年人确实不同以往,他(她)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衣食虽无忧,但碰到的困惑、难题也比较多。面对丰富多彩又纷耘复杂、机会多多又虚浮躁动的现实,有些人迷糊了、困惑了、倦怠了。在此当口很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然恰恰在这些方面,我们有关方面做得很不够,那些一味的训斥、那些不着边际的说教、那些脱离现实的教育,都与青年人的思想实际相距太远。我们不能埋怨“如今的青年人不好管”,更不能指责他(她)们“不如过去”,而应从自身的教育方法来找一找原因。温总理的寄语对共青团做好青年的思想引导工作给予了很好的启发,必须适应新形式下青年的特点和兴趣开展思想引导工作。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关键是要让广大青年对社会的发展和良性和谐运行积极做贡献。在新的社会结构变革和信息化的冲击下,广大青年许多需求和利益都是通过网络来满足来实现,因此共青团利用网络、电子E刊、QQ群等新媒体为青年搭建平台开展引导工作至关重要。

一要搭建青年人的求知探讨平台。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在教育方面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受教育地点具有灵活性;受教育时间具有随时性;受教育的内容具有可选性。共青团组织要善于和整合教育资源,探求建立青年少年求知探讨的平台,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引路人。

二要打造积极向上的交流娱乐平台。交流娱乐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青少年思维活跃,愿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社交活动,互联网以其特有的无地域限制和匿名的特点,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网民进行网络社交。打造好这个平台不仅能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有效把握青少年发展的风向标,做到有效地吸引、凝聚青少年。要想吸引青

少年的注意力,我们必须开发或者连接青少年喜欢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项目,比如在线音乐、青少年绿色游戏、青少年红色抗战、争取民族独立游戏等等。牢牢把握住青少年时代发展特征,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和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的有效传播途径,为广大青少年在打造在视频、游戏动漫、音乐、时尚等多元化交流服务平台中接受教育和引导。

三要建立推广宣传教育平台。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党章》中明确规定党要支持共青团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所以共青团要敢为人先,善于创造,通过网络,以青少年学习、就业、创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利用网络为主要宣传教育和引导手段,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建立宣传教育的新平台。

三、构建青少年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发挥社会协同下共青团组织的社会职能

共青团组织是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与纽带。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组织在发达的国家平均每100人就有一个社会组织。共青团就是众多的社团组织中的青年群众性组织,它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负有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竭诚服务青年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形势下,共青团越来越意识到,要更好地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就必须不断发育和拓展组织的社会职能,通过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形成有效的组织活力,使团的组织系统目标统一,行动一致,服务青年有成效。

一是深入推进基层团建基础工程,使共青团组织覆盖和服务在基层中发挥作用。坚持党建带团建,创新建团方式,推进共建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和深化各领域基层团的组织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全体青年的共青团基层组织体系。着力推进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以区域联建、片区共建的方式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团建联席会议制度,打造以原有组织体系为纵向支撑、以各类共建组织为横向延伸、以虚拟网络为联系平台的“网格化”覆盖体系,在此基础上创新团干部队伍管理机制、团的委员轮值机制、团工作项目运行机制,面向青年提供“组团式”服务,推动乡镇(街道)共青团组织的整体活跃。着力做好非公企业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以辖区隶属为推进方式,实行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广泛运用行业建团、产业建团等方式,不断扩大对非公企业组织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促进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工作全面活跃。

二是做好服务青年工作,要突出抓好青年就业创业工程。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着重强调,全党都要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工作重点,也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重要工作载体。要完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加强区和高校团组织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成立青年就业创业企业家导师俱乐部、创业青年俱乐部等组织,建立“区、高校、就业创业青年一体化全覆盖”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体系。有效实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依托YBC呼伦贝尔市办公室和区劳动部门以小额贷款为载体,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动力,着力解决城市、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搭建青年创业的贷款平台。加强创业指导。共青团要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建立企业家导师队伍,为有不同需求的创业青年群体提供实践经验辅导和创业素质培训。强化就业创业培训和政策服务工作,通过举办青年SYB创业培训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采用集中授课、创业讲堂、见习基地实训、岗位练兵等方式,结合不同对象需求,增强青年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完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面向在校大学生、下岗失业青年和农村青年,建立网络资源信息库,鼓励企业提供适宜的实习岗位,为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为企业选人用人搭建平台。

三是发挥共青团组织品牌工作效应,积极推进“共青团品牌工作亮化工程”。品牌工作它

是一个标志,能极大的提高团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也是一面旗帜,引领广大青年凝聚到团组织周围,开创工作生活的新局面。团组织要更多地发挥党的青年群众组织的作用,把青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在“社会协同”上努力做好共青团本身的“青”字号文章。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构建党政统筹、共青团主导、全民参与、社会支持、管理规范、制度完善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全面强化海拉尔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海拉尔义工联合会的社会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积极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围绕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推动志愿服务的项目化和专业化发展,重点做好文明新风、扶危济困、素养提升等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顺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探索长效化的政策保障机制,深化专业培训和激励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科学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功效。深化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青年文明号是以青年为主体,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创建的体现高度职业文明,创造一流工作成绩的青年集体、青年岗位和青年工程。对于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敬业意识、创业精神和质量、效益、安全、竞争、服务等观念,在全社会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塑造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形象,倡导职业道德和职业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管理和创新中要加大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力度,形成良好的有序引导,树立青年在社会工作中标杆形象。

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部署,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面临着问题错综复杂,形势变化无常的态势。要实现社会良性运行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发挥作用,但是青年人作为祖国的新生力量,作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必须紧紧依靠共青团,发挥组织职能和政治属性,成为社会管理中的一支生力军,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成为社会良性运行的中流砥柱。

共青团组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2

一、新时期共青团关于加强参与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状研究

近年来共青团在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现状为:

1. 主动解决青年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努力营造青年和谐成长的社会环境。

人无完人, 青年的发展更是如此。因此, 共青团必须要针对当前青年群体存在的各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探索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 协调好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必须在培育青年文明道德风尚上下工夫, 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新风。

2. 扶助青年创业要努力构建青年和谐就业的相关机制。

机制是青年创业的重要保障, 所以必须要建立一系列保护和激励青年创业的机制, 青年才会敢于参与到创业的队伍当中来。一是建立引导机制。即通过观念引导、就业援助、技能培训、中介服务等手段, 逐步构建具有共青团特点、符合青年需求的青年就业工作体系, 进而促进青年确立正确的创业观。二是健全扶持机制。健全扶持机制帮助青年解决在创业中遇到的政策、资金、项目、保障等问题重要保障, 给想创业的以机会, 给敢创业的以舞台。三是完善创新机制。要致力于培养各种类型的青年创新人才, 通过各种方式弘扬创新精神, 搭建创新平台、推进创新成果的转化。

3. 以帮扶弱势青少年为重点, 着力构建青年和谐发展机制。

针对当前青少年群体两极分化的客观情况, 共青团积极引导青少年中的相对“优势群体”与相对“弱势群体”和谐生存, 共同发展。重点关注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需求, 着力构建相应的扶助机制, 及时向他们传递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 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一是关注贫困青少年的民生问题。以下岗失业青年、特困学生失学儿童、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青年为重点, 深入实施“青年成功创业计划”、“大学生助学计划”、“进城小公民援助计划”, 全面开展“真情助困进万家”活动, 主动帮助特殊家庭、特困家庭中的弱势青年群体。二是关注边缘青少年的融合问题。切实加强罪错青少年、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结对联系工作, 主动维护其合法权益, 热情帮教失足、越轨青年走向新生。三是关注弱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广泛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建立心理咨询网络, 健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二、新时期共青团在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共青团在加强和参与社会管理中虽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 针对共青团组织适应新形势下青年群体和青年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着眼长远、抓住根本、循序渐进地做好各项工作中, 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

1. 志愿者服务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社会管理的体系基本健全, 但整体联动和公众参与远远不够, 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刚刚起步, 没有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的局面, 且志愿者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导致服务队的战斗力不强, 服务的范围狭窄。基层团组织建设近些年虽然得到不断加强并持续发展,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战斗力和凝聚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如由于就业结构的变化, 各基层团支部之间年龄差异较大, 平时联系的紧密度不高, 有的工作开展起来也是处在应付的水平, 组织活动开展不到位;非公团建虽已起步, 但还没有全面展开, 暴露出基础薄弱、力量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社区居委会, 社区工作行政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2. 社会管理组织领导体系有待加强。

青年的就业与创业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而街道和社区更是肩负着引领社会青年创业的重要载体。街道和社区作为直接面向群众组织实施社会管理的主体, 在引领青年创业方面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社区的体制是党组织、居委会一体造成的。群众自治和政府管理下的合二为一, 社区一级承担的工作任务过重、过多, 虽然这些年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逐步提高, 政府对社区的投入也在增加, 但与社区承担的任务相比, 还是显得微不足道。

3. 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理顺。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青少年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不相适应。特别是近些年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力度的不断加大, 使得社区服务的管理体系建设也处于一种滞后甚至混乱的局面。无论是街道, 还是社区, 开展社会管理各项工作的任务和压力都很大, 工作思路、工作办法还没有完全跟上工作的需要, 吃了不少苦,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离社会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给群众提供的服务还没有完全到位。

三、新时期共青团基层组织关于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策略

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 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共青团在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 要坚持统筹兼顾和动态协调、坚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坚持立足实际和改革创新的原则, 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 从影响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 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 从而共青团在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1. 夯实基层团建路径。

基层团建关乎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最根本的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共青团要以健全完善社区团支部和乡镇团组织为抓手, 整合资源, 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平台, 集中办理青年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体的帮扶和青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 为团员青年排忧解难, 探寻阵地化, 阵地坚持“三贴近”, 贴近时代背景, 贴近党政中心, 贴近青年需求。如青年服务超市, 在破解城乡统筹难题背景下, 是激发共青团工作的蓬勃活力的一项创新, 年轻人的实际困难都能得到“一站式”服务, 各种需求, 一站搞定, 打工族能得到和城市青年同样的优质服务。

2. 充分发挥社区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社区团总支是共青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大力推进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加强宣传引导, 把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热心服务的社区居民吸收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 形成独具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 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各社区应可以在住宅小区设置醒目的社区青年服务提示牌, 也可建设社区青年服务网站、社区青年QQ群等服务载体提升共青团参与和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整体水平。

3.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创新。

网络是广大青年获取创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但也可能给广大的创业青年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 共青团不但要加强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 把网络作为与青年沟通重要平台, 及时对网络信息做分类处理, 实现网上、网下联动, 虚拟、现实结合, 及时回应青年网友所关注热点问题。同时也要做好突发事件网络应急预案,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建设, 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 把握舆论引导和事件处置主动权, 确保网络的安全, 对故意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不稳定或从事违法犯罪行为的, 依法追究责任, 予以打击。

4. 着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传统美德, 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开展高考心理减压、涉案未成年人心理疏导等活动, 切实关注青少年利益诉求, 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程, 开展共青团“倾听日”活动的机制, 联合新闻媒体加强对各类先进青年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 安排一定的版面和时段刊播公益广告, 同时, 对不文明现象加大曝光力度, 加强舆论监督。坚持服务青年与教育青年群众相统一, 引导青年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广大共青团基层组织必须认真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的“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讲话精神, 及时更新观念,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正确处理发挥传统优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积极探索, 认真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力量, 加强和创新共青团的社会管理工作是事关党的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新时期的共青团在加强参与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却面临了诸多的问题和严峻的考验。如何加强新时期共青团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广大共青团组织应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共青团,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参考文献

[1]周永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J].求是, 2011, (9) .

[2]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共青团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分工和实施意见》的通知[Z].共青团中央办公厅, 2011-08-31.

[3]汪鸿雁.团中央在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Z].

[4]郗杰英.青年参与将成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动力[Z].在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2011) 上的主旨演讲, 2011-10-22.

[5]张彤.四川共青团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的实践与思考[Z].

共青团组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3

关键词:共青团 青年 社会组织 意见

了解青年社会组织的组织现状、基本特征、发展瓶颈,掌握青年组织的发展规律,是新时期新形势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它有助于共青团组织进一步了解青年群体的真实需求,反思自身的组织架构,改进传统的工作模式,扩大服务青年的范围,切实服务各类青年群体的成长;有助于共青团更好地履行其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工作职能,更多地凝聚青年力量,发展青年事业。

一、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文所论的青年社会组织,是指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運作”的民间性青年社会组织。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青年群体也出现了价值多元化、需求多样化、参与自主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青年按照不同需求和追求成立的青年社会组织,以其服务对象的特定性、服务目标的明确性、行为的灵活性和组织动员的便捷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青年的加入。青年社会组织数量于近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有青年社会组织类别主要涵盖教育、文化、卫生、志愿、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创业服务等方面。人数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各类青年社会组织在团结联系青年、动员青年民主参与、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青年社会组织为广大青年回馈社会、服务社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展示了新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已经具有了一定社会影响力。

与此同时,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的弊端也进一步显现出来。一是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青年社会组织在自身制度建设,如民主决策、财务规范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二是人力资源匮乏,缺少专业型人才。一部分社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学历结构从高中、专科、本科到硕士学历人才的数量呈现递减的趋势。并且,绝大多数社会组织由于经费困难,工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职业发展前景不明,难以吸引到高素质专业人才。三是社会服务能力发展滞后。各类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不强,往往是被动响应政府的动员和组织。这种被动状态,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组织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的互动分析

现有青年社会组织大部分与共青团合作的意识是强烈的,愿望是迫切的。这是因为共青团组织是青年人的根据地,其人才优势、组织优势是其他组织所无法比拟的。青年社会组织与共青团加强联系,可以充分利用组织资源,在具体工作中得到扶持帮助,支持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共青团也是宣传推广青年社会组织的广阔平台,利用平台,可以使青年组织自身得到更多的关注度,促进组织自身更好地进步与发展。部分还未与共青团取得联系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部分青年组织已经与妇联、农业局等与组织职能相关联的部门建立联系,对于“多头联系”兴趣不大。二是青年社会组织由个人自行发动建立,而负责人本身与共青团合作的意识不是特别强烈。三是部分地区共青团并未与青年社会组织构建有效的交流、反馈机制。部分青年社会组织想要与共青团合作,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与共青团取得联系,获得支持。

三、共青团指导帮扶青年社会组织的路径和创新方式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共青团必须强化服务、增进合作,有效凝聚青年社会组织,进一步扩大共青团联系范围。共青团可以加强对我区青年社会组织的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我区青年组织的现状与发展情况;可以建立相关制度,加强对全区青年社会组织的服务与管理;可以构建共青团与青年组织的沟通平台,让共青团成为青年社会组织在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组织。

(一)积极扶持,引导成长

现阶段青年社会组织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一部分青年组织开展活动及影响力相对有限,需要共青团组织细心呵护,加大培养扶持力度,争取资金、资源支撑,帮助其强化管理,使其逐渐走向规范,走向成熟。共青团可以动员青年社会组织发挥更大的主动性。比如在公共服务的需求方面,共青团可以引导青年社会组织主动提前进行居民需求分析和规划,再向共青团申请项目。这样不仅可以使得有限的资源得到更高效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这种项目的参与有助于社会组织的能力发展。

(二)全面推进,构建以青年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公共服务网络

积极探索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路径,加大对青年服务型、管理型社会组织的政策导向。如在就业服务方面,共青团可以大力发展能够带动弱势群体就业的青年社会组织,并加大经费投入,扶持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就业培训与咨询工作中来。

(三)增进交流,强化合作

将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作为体制外共青团骨干力量,经常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共同服务广大青年。共青团应积极利用新媒体,搭建青年负责人交流平台,利用平台加强联系,讨论工作,交流工作中的“新点子”“金点子”,通过互助的方式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四)善抓典型,注意多个领域中青年社会组织的榜样树立

共青团必须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各部门迫切需要的、典型性强、专业性高的青年社会组织。当前可以在残疾人服务、社区矫正工作、困境儿童救助等方面率先探索青年社会组织的介入途径,力争有所突破。在此基础上,可以重点建立示范青年组织,注重发挥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R].2011(3).

[2]邵世志,周琳,闫加伟.在青年群体分化重组背景下共青团推进社会青年事务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3]冯志明.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4]钟晓敏.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以上海共青团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7).

共青团组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4

秀洲组〔2011〕57号

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组织部

关于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意见

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区级机关有关部门党委: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区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根据《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员会关于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施意见》(秀洲委„2011‟14号)文件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握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区“十二五”发展大局,引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增强社会管理功能、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上创先进、争优秀,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难点热点问题上创先进、争优秀,在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上创先进、争优秀,努力把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优势,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1、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突出科学发展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大局,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融入到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实践当中,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社会管理工作突出问题,为推动我区科学发展提供稳定社会环境。

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依法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3、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整合资源。重视形成合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各类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增强各类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健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统筹协调利益群体各种关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4、始终坚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总结基层党组织带动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搭建基层党组 织和广大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平台,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大胆探索创新加强社会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主要目标

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贯穿党的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始终,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基层党组织服务和推进社会管理的有效工作体系,在全区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面培育一批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社会管理服务成效明显、广大群众公认的区级示范点,在全区形成一批体现时代要求、社会管理服务特色鲜明的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群。

1、完善职能,增强社会管理能力。科学推动基层党组织功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社会管理和为民办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素质才干。

2、丰富手段,拓展社会管理途径。充分发挥核心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道德、科技等多种手段,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基层党建资源,以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形成党组织引领全社会加强社会管理的生动格局。

3、健全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纳入基层党建责任制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协调各方利益、调处群众矛盾、协调各方关系的体制进一步健全,形成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有效服务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

4、改善民生,巩固服务保障基础。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使基层党建工作更贴近服务民生,并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满意度。

二、落实工作措施

1、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根据区域集聚、产业布局、就业结构、组织形式和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重点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居民和城乡一体新社区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按照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原则,采取四种模式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一是转型过渡式。根据“两分两换”后农村居民社会成员身份和经济成员身份分离的实际,在城乡一体新社区探索“1+3”(社区党组织+社区管委会、党员议事会、物业公司)组织架构和“四双”(日常管理双向、组织活动双联、形象展示双亮、作用发挥双岗)管理过度期模式,推进农村党建的社区化转型。二是上提下分式。对具备升格条件的党组织及时升格为党委或党总支,并根据党员兴趣爱好、技能特长、从业情况和年龄特征等,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党组织下分类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为不同类型、各有专长的党员开展 服务搭建平台。三是区域孵化式。以全面推进党组织孵化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实施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为基本内容,以产业集聚区、工业功能区、特色街区、商圈楼宇、专业市场等为网格单位,充分依托中心企业、服务管理平台、村(社区)、商会、行业协会等组建孵化中心,不断提高党组织覆盖面,有效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四是链状融合式。适应产业分工和布局、党员流动等发展变化,以产业链为纽带,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推广“协会+党组织”、“商会+党组织”、“基地+党组织”等党组织设置模式。

2、深化“一联三会”工作制度,提升社会管理实效。不断深化“一联三会”工作,进一步拓宽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完善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努力构筑民情沟通之网、为民服务之网、平安建设之网。一是双向互动结成“联系对子”。通过双向互动选择的办法,群众在党员公布结对服务承诺后,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联户党员;党员也可根据对群众的熟悉程度和自身特长,选择5-10户合适的群众进行联户。同时,积极推行“网格+党小组”、“特色网格+特色党小组”模式,使党组织和党员争当群众的民意代表,及时反映群众的多方诉求。二是深入基层收集民情民意。党组织书记定时接待来访群众,听取各类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意见建议,尽量做到矛盾不上交,调解不出村;党组织委员按区域划片,经常性走访了解群众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问 题;普通党员结合自身本职工作,定期入户走访,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回应联户群众诉求。三是系统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党小组每月召开一次民意收集会,主要对党员收集到的一些民情民意进行梳理汇总;以党支部委员会扩大会议的形式,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主要对党小组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党员大会主要针对一些重大事项和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召开。在此基础上,系统构建“群众-党员-党小组-党支部”四级“服务链”,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3、创新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加快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按照“区域化统筹、网格化管理、多元化平台、常态化服务”的思路,以社区、社团、社工和党员志愿服务为重点,着力打造区域化党建网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先锋服务队、“明星党员”工作室为主体的党建服务品牌,构建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社会管理功能。一是全面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在充分发挥秀洲党员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有条件的村、社区、企业、产业集聚区、工业功能区、专业市场建立党群服务中心(站、点)。进一步强化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创业培训、解难帮困、心理疏导、项目推介、事务代理等服务,打造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二是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依托现有的党员志愿者先锋服务队和“明星党员”工作室,通过继续招募等形式不断壮大队伍,吸引更多的党员群众参加志愿者活动,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扶贫帮困、创业就业、治安维稳等方面的服务。健全完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章程和规章制度,形成党员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记录、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使志愿服务成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经常性活动。三是不断完善党内关爱长效机制。深化完善党员创业扶助工程,进一步整合资源,采取党费支持、党组织和党员捐助、社会捐赠等途径,充实党员关爱专项资金,完善管理使用办法,通过经常性走访慰问、创业性帮扶、购买公益项目公益岗位等多种形式,为生活困难党员提供帮助,为有志创业的党员提供支持,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深入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五百”活动,引导城乡基层党组织共谋发展思路、共办为民实事、共强基层党建,整体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坚持党组织班子成员与党员谈心谈话制度,沟通思想,疏导情绪,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队伍的向心力。

4、创新矛盾化解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围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一是深化党员领导干部和党代表联系基层制度。建立党员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联系点制度,定期开展接访下访、民情恳谈、蹲点调研等活动;结合党代表任期制,完善党代表“一岗双责”联系服务基层制度,搭建党代表为选举单位领办实事的活动平台,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探索开展“党代表工作室、党代表接待日、党代表履职承诺”等活动,在破解基层问题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基层和谐稳定。二是完善基层民情沟通和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广党员干部民情联络员、党员议事会(会客厅)、领导干部接待日、民主恳谈会等制度,切实畅通基层党组织了解民情和党员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反映意见建议。建好社会工作室,积极推广社会公益服务项目,疏导困难人群情绪,搞好社区矫正等,促进社会和谐。三是全面推行基层党务公开制度。以基层党务公开带动村(居)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工作透明度。全面推行农村“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五步法”和社区事务恳谈会等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党领导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扩大基层党内民主,保障和落实党员的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序推进基层党组织班子“公推直选”。

5、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增强领导社会管理能力。围绕打造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教育培训,开展党员干部大轮训活动,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大学生“村 官”、新党员的社会管理教育培训,增强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抓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本领。延伸抓好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妇女组长等培训,给“三小”组长压担子,激励其争当“民意调研员、综治联络员、纪检监察员、政策宣传员、致富领航员”,把社会管理工作延伸到最基层。加强党员干部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把党员干部培养成社会工作的优秀人才,把社会工作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干部。完善社会管理教育机制,采用远程教育、手机报、论坛教育等手段,开展经常性社会管理知识宣教活动。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宣传栏要加强社会管理宣传,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加强村(社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官”培养“帮扶工程”,建立村(社区)后备干部储备库。完善“党务红领”选派制度,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力度,从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中选派专职党建指导员,建立一支高素质党建指导员队伍,孵化一批党务人才。

6、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形成社会管理合力。完善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一是健全党组织领导体制。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基层党建目标管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评体系,把社会管理的责任量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岗位和工作人员,确保社会管理上下联动、政令畅通。二是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党员在线管理服务系统、基层党建信息发布系统、党员学习系统为支撑,建立基层党建信息 化工作平台。开展网络党支部、党建QQ群建设,探索推广网上宣传党建知识、受理入党申请、接转组织关系、开展组织生活等做法,进一步拓展基层党建阵地。适应网络迅猛发展实际,大力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学网用网,增强党员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敏锐性,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深化党群共建工作。坚持党群共建,扎实推进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两新”组织、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领域的覆盖,广泛开展“劳动竞赛、五四红旗团、巾帼建功”等活动,形成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生动格局。

三、实施分类指导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密结合基层单位的实际,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找准开展活动的着力点。

1、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深入开展争做“新农村建设先锋”行动,着力在服务“三农”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工作,推进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整体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2、社区党组织:要深入开展争做“文明和谐先锋”行动,着力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方面下功夫,积极开展党员示范楼宇、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3、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深入开展争做“活力和谐先锋” 行动,着力在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激发企业党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要深入开展争做“诚信服务先锋”行动,着力在服务发展、服务社会、凝聚人心方面下功夫,使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成为推动新社会组织健康、规范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党员成为服务发展、凝聚人心的主心骨。

5、机关党组织:要深入开展争做“廉洁高效先锋”行动,着力在提升服务效能上下功夫,努力把机关部门建设成为理想信念坚定、政策水平高、行政能力强、工作作风实、公仆形象好的为民、务实、清廉机关。

6、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教育等事业单位党组织:要深入开展争做“爱岗敬业先锋”行动,着力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倡导文明廉洁风气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

7、离退休干部党组织:要深入开展争做“夕阳红先锋”行动,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努力成为组织老同志、凝聚老同志、教育老同志的坚强堡垒。

8、党员领导干部:要围绕带头践行科学发展观、做人民满意公仆,率先学习理论、率先解放思想、率先实践探索,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带头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带头领衔攻坚破难,全力争创一流业绩,在党员干部中起模范作用。

9、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服务群众、为民解忧,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立足本职,刻苦钻研致富技术或岗位业务技能,全力争创优良业绩,积极争做创业致富、创新发展的带头人,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起示范引领作用。

四、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组织领导。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情况列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的内容,作为创先争优活动中领导点评的内容,进一步推动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2、稳步推进,注重实效。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加强基层党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现矛盾化解及时、社会稳定有序、群众安居乐业,推出一批社会管理工作成果,彰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中的先进性。

3、健全机制,强化督查。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上级党组织要对下级党组织社会管理情况开展督查和指导,每年要对社会管理情况进行评议。区创先办要组织开展检查指导,及时指导不足,督促整改。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消极应付、失职渎职和造成重要不良影响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4、营造氛围,示范引导。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意义、进展情况、经验做法和取得成效,积极营造良好氛围,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社会管理工作。树立和宣传一批社会管理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社会管理的良好氛围。

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组织部

2011年9月1日

主题词:社会管理 基层组织建设 意见

抄送:市创先办 市委组织部 共印20份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5

2011年04月07日来源:《前线》

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

社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经济管理而言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渐趋成熟。如果与经济管理体系相比,我国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则仅仅处在起步的阶段,仍在探索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值得深入思考。

何谓社会管理创新

要回答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首先要明白“社会”的涵义。广义的社会概念是将一切社会现象都包括在内,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其中。不过,社会管理中的“社会”不是这种“大社会”的概念。在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中,“社会发展”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此后的五年计划都叫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规划)”。于此,我们清楚看到,“经济”是与“社会”并列的两个概念。换句话说,这里的“社会”不仅不包括经济,而且是与经济相对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全部社会活动区分为四个方面: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应该说,这个社会生活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的“社会”比较契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新时期的“四大建设”理论,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相一致。对于“社会”的外延,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六个方面: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指出了六个方面,即就业与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人口、社会管理。可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内容多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三是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四是社会组织、社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五是社会治安体系或社会安全体系的建设;六是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七是人口工作与管理。虽然,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所涵盖的内容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两者是有差异的。社会建设更多是从推进、发展的角度看,而社会管理更多是从现状、组织、实施的角度看。

由此,“社会管理创新”要在上述方面发现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新的规范、新的体制、新的方法,进而做出新的实践。所以,我们可以将“社会管理创新”总结为四个创新:第一,理念创新,用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去对待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第二,实践创新,有了好思想以后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改革、创新;第三,方法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方法;第四,规范、制度创新,在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的体制机制方面创新。

为何要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是指在上述所有方面全方位地创新。之所以要进行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之密不可分的社会管理体系自然要顺应这种变化,进行制度创新。那么,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呢?

第一,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构成社会的群体有了重大变迁。过去的农民绝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今天的很多农民已经转化为农民工了;过去的工人基本属于体制内的“职工”,今天的工人构成则多元化了。同时,今天的社会结构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群体,比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雇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第二,人们生活工作的社区变了。传统的城市社区基本上是单位大院和街道居委会两种类型,但今天的城乡社区均有重大变化,比如新生的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型小区、各种开发区、各

类科技园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业化成为主体的农村社区、“新农村”等都是过去难以想象的。

第三,就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今天,在传统体制里就业的已经是少数。新生的就业体制包括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联营企业,合资企业,香港、澳门、台湾商人投资企业等。实际运作中,就业情况比单纯分类更复杂,比如有承包、转包、出租,也有包工队、挂靠、交管理费、网上开店等。

第四,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全国的、地区的社团、专业组织、学术组织、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组织、志愿者组织、基金会等多达数十万,其成员数以千万计。

第五,人口巨大流动。改革开放前的“铁饭碗”导致终身就业制,即绝大多数人终身在一个单位就业,而且由于户籍制度的锁定,人们很难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流动。今天,人口流动成为巨大的洪流,仅农民工的流动就非常巨大。调查显示,“80后”、“90后”群体变换工作单位的比率大大高于他们的前辈。

第六,社会生活变化。改革30多年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交往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比如住房体制变化了,过去城市居民基本上都是住在单位的房子里,今天多数城市居民成为住房的所有者。同样,医疗、教育、养老以及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此重大的社会变迁,必然会形成很多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导致很多不平衡、不和谐的现象。虽然这并不奇怪,但是如果我们不创新管理方式,而延续传统的社会管理体系,肯定是不行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所指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从宏观的角度看,社会管理体系创新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在治理或管理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即“堵”的思路和“导”的思路。历史经验证明,“堵”的思路往往积蓄矛盾,不是好的办法;“导”的思路,因势利导,是一种高明的治理策略。

二是合乎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系首先要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建立规则和制度。为此,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了解老百姓的真实需要。反之,如果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的需要,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办法,自以为创新,往往要失败,这样想出来的办法非但不能“利民”反而常常“扰民”。

三是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被管理者,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是社会管理成功的关键。

四是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在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确实容易产生矛盾,出现不和谐因素。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并不排斥这些矛盾,而要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规范社会行为、引导事务向好的方面发展。

五是提高科学化社会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主要是指采用客观合理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当然,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科学化的社会管理一定要与时俱进。比如互联网、博客是新事物,科学化的管理就必须适应这些新事物,在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而不能“一刀切”。六是互动、沟通的原则。要想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就必须随时了解第一线的情况。只有及时与群众互动、沟通,才能得到最新的信息;只有互动、沟通,广大群众的意见才能反映上来。所以,及时的互动、沟通可以防患于未然,可以防止矛盾积蓄、积累和激化。七是实践的原则。社会管理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民生密不可分。所以,真正的社会管理创新往往来自基层、一线以及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管理者。我们要不断总结一线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实践案例,从中发现典型。同时,社会管理只有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扎根,才能有生命力。□

共青团组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6

内容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素质的青年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学生的先进组织,历来承担着为党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开发和管理青年人力资源,是与时俱进地确保其“青年先锋队”地位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管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通过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现状的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凝聚 服务 素质拓展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人力资源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和能动的第一资源,而青年是人力资源中最有潜力和活力的资源。高校共青团工作应积极服务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充分认识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成才的新特点,以自身的不断创新和实践大力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努力把青年的数量优势转化为青年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持。高校共青团具有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工作优势、社会优势等优势,应当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服务青年学生为核心,发扬光荣传统,保持自身优势,在开发和管理青年人力资源中大显身手。

在中国“入世”以后,社会全方位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与时俱进地拓展团的功能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高校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现状,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在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调查共在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有关院校的文、理、医、网络等院系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454份,有效率为82.55%。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研究表明,共青团组织既有的工作方式对高校青年所起到的作用在时代大环境影响下已有所弱化,团组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举办传统活动,仍难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单一化的专业能力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之间的巨大差距,迫切需要团组织相应提供切实的帮助。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共青团组织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传统职能定位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调查显示,认为团组织应当定位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和“青年先锋队”的人分别占24.9%和23.8%。而有45.9%的学生则认为应当是“青年的服务者”。在另一项对“团组织的工作重点”的调查中,选择“了解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和“开展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7.8%和17%。有85.1%的学生认为检验团组织工作的标准首先应当是满足“同学的需要”。这说明,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对共青团的要求也在改变。如果共青团不能在坚持传统职能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求的变化来拓展自己的职能,就会削弱共青团在大学生中的号召力和威信。

(二)工作观念需要更新

多年来共青团在工作中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团的工作“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呆板沉闷缺乏说服力。”

(三)团组织的活动有待丰富

调查显示,大学生一学期参加团组织活动1—2次的占31%,而活动3次以上的仅占12%。即便是已经组织的团活动,愿意参加的人也仅占47%,原因主要是“对活动不了解”(占20%)和“没有人组织动员”(占14.7%)。

(四)工作方式尚须改进

不少被调查者指出所在的团支部常常是单纯地“就团论团”,依靠行政化手段开展工作,追求表面上的红红火火,满足于“我说你听”。

(五)团的组织生活内容应当增强吸引力

调查显示,59%的学生对所在的团支部组织生活“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参加不参加无所谓”,18.3%的学生则认为“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参加成为一种负担”。学生更愿意选择“休闲娱乐式”(72.4%)和“研讨座谈式”(14.5%)。

(六)团的组织建设要加大力度

目前,高校团干部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团干部忙于或满足于自身的工作,理论素养欠缺,知识更新慢。

面对全新的工作对象和社会空间,高校共青团必须根据时代需要和青年特点,进一步完善职能、理顺机制,积极探索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体现工作的覆盖率和生命力,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贴心人和创新成才的先锋队。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性,形成新思路

高校共青团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把握“四个为本”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成才观。团组织应当引导大学生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塑造“强国为本”的共同价值理想;要配合学校有关机构探索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树立全面发展、“能绩为本”的主体价值取向;针对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在返还助学贷款及签订用工合同等方面大量存在的失信现象,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大学生道德的基础建设,培养“诚信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比率有所上升,团组织必须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大学生具备“适应为本”的精神价值取向。

(二)推进组织结构的优化整合,加强“扁平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在保证原有绩效的同时压缩层级、精简机构是进一步实现团组织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可以引进企业管理的“扁平化、原子化、弹性化”理念,将团的组织结构由固定职能取向转变为“事业为本”的任务取向,通过“定岗、定责、定人”来规范团组织各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责界定和人员配备,抓内促外,明晰责权,推进团的机构、职能和岗位的科目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增强团的资源整合力和团队战斗力,为青年多办实事。

(三)把握团员青年的实际需求,坚持“三个导向”,开展“三项工程”。

评价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建设中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必须真正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自身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实现服务成才的创意、过程、结果与实效的有机统一和多重优化。

1、坚持实践性,开展职业导航设计工程

由于传统课程设置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就业,高校团组织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沟通学校和社会,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职业,设计美好的人生。团组织要整理大量信息,引导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实践,不断修正和调试自我目标,真正选准人生的航标和自我定位。

2、坚持多样性,开展素质训练工程

团组织要重心下移、虚功实做,根据基层团组织的专业特色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做到“团委搭台、基层唱戏”,在开发人力资源中认真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手抓巩固,一手抓创新,在多样化形式下进一步体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活力。

3、坚持科学性,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程

团中央正在大力推广《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这是素质教育的有形载体。高校团组织要通过使用这个证书,因地制宜地建立科学量化、公开公平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认真细致地落实评价工作。

(四)拓展功能载体,通过四种优化,夯实四片阵地,在服务中育人。

建立多元化、交互性的组织网络是团组织开展服务青年工作的基本条件。团组织要依托各级学联、社团、生活园区、学生网站和创业团队,建立健全多层次、高水平的服务体系,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模式和“一体两翼”的大团建格局,构筑富有亲和力的服务阵地,变刚性控制为柔性约束,开发团建创新的生长点,切实赢得团员拥护。

1、通过沟通优化,构筑好信息阵地

高校团组织可以通过建立以《共青团简报》为窗口、《调研报告》为耳目、机关报刊为喉舌、“青年网站”为平台的团工作信息网络,积极拓宽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渠道,扩大活动影响,摸清青年人力资源的“存量”和“动量”。通过构建多层次、立体型的调研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青年动态,为领导决策和同学成才服务。要对团员青年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给予“亲密接触”,倾听青年心声,既帮助强者冒尖,又关怀弱势群体。

2、通过环境优化,构筑好科创阵地

高校团组织可以制订条例,优化培养人才的土壤,逐步建立体系完备、层次清晰、制度规范、功能健全的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体系;可以设立科创专项经费,支持学生的科研工作,奖励优秀的学术成果;可以发挥各院系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成立科创专家委员会;可以建立科创人才库,作为参与社会科技课题的重要资源;可以建立创业风险基金,成立中介机构,定期召开成果展示会,努力探索学术科研成果的转化途径。

3、通过评价优化,构筑好实践阵地

高校团组织可以针对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做到“四个结合”:寒暑假期实践和双休闲暇实践的结合、专业实习和社会需求的结合、认识社会和奉献服务的结合、集中组织和个人自主实践的结合,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还应当建立社会实践竞标、考核机制,使之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基地化。团组织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注册工作,颁布管理条例,进行专题调研,使志愿者的工作正规化、有序化,并完善激励机制,对表现出色的志愿者授予荣誉称号。

4、通过机制优化,构筑好社团阵地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发展兴趣、展示特长的重要场所。团组织要在对各社团全面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社团发展指导中心”主导的“控股机制”,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引导,大力扶持出一批品学兼优的社团骨干和活动出色的精品社团,保证社团姓“团”。

(五)完善制度化建构,切实保障服务青年工作的有效进行

整合人才资源,完善人才机制,是团组织做好所有工作的基础。由于高校团干部流动性很强,团的工作特别要加强制度化建设。首先应针对团的各项工作分别制订细化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其次,要为高校所有团员建立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团的工作具有无偿性,而团内又缺乏必要的酬赏机制。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激励制度是吸引最优秀人才当团干和调动广大团员积极性的关键。例如,团组织可以把特色活动纳入到评优机制当中,鼓励广大团员的特色活动、特色形象、特色事迹。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团组织可以探索将高校团的活动纳入课程改革体系,真正使学生全面发展。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评价体系,强调各项工作在校园中的“参与面、影响力、认同度和贡献度”,要把“参与同学多不多、活动影响大不大、实际效果好不好、社会效益高不高”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基本指标。

(六)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宗旨,用足、用好党组织对共青团工作的思想、政策和资金支持

高校共青团工作一刻也离不开党的支持,以党建带团建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方略。共青团参与素质拓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需要党组织的支持。例如复旦团委结合学生园区特点进行属地化管理的行动就是在校党委领导下具体实施的。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各种活动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今年复旦党委把2000年制定的“3年100万”扶持科创的经费增加到150万,充分体现了高校党委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

(七)坚持“参与社会”与“社会参与”双管齐下,积极寻求社会认同,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效能

青年大学生在高校中所接受的教育最终都要经受社会的检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符合其需要的人力资本积累——能为其创造价值。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不断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促进社会认同。高校团组织要通过学校、科研机构、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社会部门的通力合作,解放思想、努力争取社会资源,加强硬件及其配套软件的建设,提供“活”课堂,开辟多渠道,创造大舞台,全方位满足青年团员成才发展的需求。同时,在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中开发高校共青团作为文化优势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缓解资源短缺与职能拓展的矛盾。

共青团组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7

一、顺应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

1.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学共青团组织的核心工作。一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和加强团的思想建设, 成为团组织接触、了解团员青年的桥梁, 使团组织能准确及时地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团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起到了铺垫作用。另一方面, 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中, 校园文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陶冶功能、教育促进功能、导向功能、社会化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2]。而共青团工作又使这些功能能够得以充分发挥。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

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满足中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使中学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关键在于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科普、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使中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 当代中学生精力旺盛, 渴望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需要

宣泄情感, 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他们的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创造性、革命性和前卫性, 甚至具有反叛性, 引导不好, 会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 管理不当, 又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要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又要发挥它的娱乐功能。因此, 主动顺应社会和校园文化的发展、变化, 通过文化节、科技节等, 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实用技能、社会热点等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开展教育活动, 充实和涵盖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采取这种适时而合理的文化手段, 既可以顺应校园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又能保证校园文化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学共青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树立一种主动关心、悉心培养、提高水平、科学管理的精神, 引导学生创作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大餐, 把学生分散的零星的激情纳入校园文化生活的正确轨道。另外, 通过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开展论坛活动,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通过组织艺术、文艺社团、科技文化社团, 开展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科技、文化活动, 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结合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办主题鲜明的歌唱比赛、文艺汇演、书法、美术、摄影展等文体活动, 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增进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办好业余团校, 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和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等政治思想活动, 提高中学生的政治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抓好校风、校训、教风、师德和学风建设, 营造良好的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和食堂文化, 加强基础文明建设,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4. 当前很多中学生在面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自

我设计与整体发展时往往先强调自我, 强调自我实现基础上整体利益的实现, 认为二者可以兼顾。这种中性人格已成为中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趋势。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要始终紧跟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流, 在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同时, 允许学生的文化艺术表现手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针对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共青团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应采取高屋建瓴, 提纲挈领的措施, 加强导向教育, 经济上予以支持, 组织上加以领导, 艺术上给予指导。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各类文化活动, 又通过适当的手段领导、指导和引导他们进行文化活动, 从而加强对校园文化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5.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 除课堂学习外, 他们还需要

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知识, 构建知识结构, 发展特长, 探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具有很强社会凝聚力的中学社团组织是校园文化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共青团应注重对学生社团、学生刊物及其负责人的管理, 以积极、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这些学生社团及其活动,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指导工作, 通过实施“中学社团组织管理办法”等恰当的方法和手段, 既让中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刊物扎根于学生之中茁壮成长, 又确保他们按照学校的有关政策开展文化活动。加强社团规章制度的建设, 增强社团的规范性, 确保社会社团的先进性, 逐步建立、健全社团组织制度, 使社团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使学生社团建设科学化、系统化。对一贯坚持开展健康活动的学生社团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 使这些社团得以蓬勃发展, 并对其他学生社团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对中学生艺术团等主流社团予以积极扶持, 落实好活动场地和经费, 指导、帮助他们开展健康的社团活动。同时, 要加强对学生刊物的采编工作的管理、指导。

二、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

1. 当代教育要求学校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

人, 要保证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这无疑要保证教育从课堂教育教学延伸到课堂外教育教学, 保证教育覆盖全体学生, 保证教育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为此中学的德育工作和共青团工作将面临适应性的改变。共青团组织围绕中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通过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并重的方式, 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发展为主题”的人才培养理念, 以服务中学生为宗旨, 以中学生素质拓展为主线, 以“造就一批青少年人才, 提高一代青少年综合素质”为目标, 全面推进中学共青团的素质拓展计划。

2.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整体的、全面完善的, 而素质教育的

首要任务是育人, 培养青少年团员健全的人格,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素质。中学共青团工作和素质教育两者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一是共青团组织的政治性与素质教育都强调德育为核心;二是共青团组织的青年性与素质教育都强调创新;三是共青团组织的群众性与素质教育都强调实践。故两者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教育方式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因此, 中学共青团工作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具有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 通过素质教育加强青年的向心力、凝集力和吸引力, 要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形成共青团的公信力, 释放感染力, 表现震撼力。

3. 在信息网络化的社会, 很多中学生具有外显感性的个人

情感, 缺乏内在理性的远大理想, 疏于思想剖析, 追求“快餐”文化。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过度社会化、学习过度功利化、生活过度社会化和行为过度个性化的倾向。这与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相悖, 势必引发中学教育危机, 消除潜在的教育危机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加强管理, 提高控制能力, 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办法, 不太适合现代的中学教育模式, 而且可能会引起中学生更大的逆反心理, 不利于教学、管理正常进行。如果把教育方式分为显性方式和隐性方式的话。相比较而言, 隐性教育显然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 中学共青团应建立一套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行不悖的工作模式, 尤其是当前隐性教育工作方式存在种种不足与缺陷, 理应进一步加强隐性教育工作。

4. 针对中学生成长的特点, 共青团作为团结、带领、服

务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组织, 应紧扣素质教育的内涵, 发挥组织优势,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现在和未来, 积极拓展服务领域, 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中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 通过“三个结合”, 即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和帮助中学生完善智能结构。积极组织专家、模范、权威为广大中学生开讲思想进步讲座、心灵成长讲座、科学文化知识讲座, 传授思想进步、心灵成长经验, 讲授科普知识, 进一步开阔中学生的视野, 扩大中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中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知识素质。积极构建科普知识竞赛平台, 以中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为载体, 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大力拉动中学生科技能力的发展, 推进中学生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 进一步提高广大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5. 中学共青团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组织, 必

须明确自己在其中的“位”, 努力探寻“知”、“行”转化的有效结合点, 把能干的、有优势干的事情做得更好。在这里, 教育包括了社会道德、社会责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艺术训练等等。从这种理解上讲, 教育可以使中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都具有人文社会价值的社会人、道德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成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政治信仰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积极引导的过程中, 改变纯粹的结论式教育模式, 笔者认为好的教育方式, 可以让中学生在实践和交流中去提高认识, 可以教会中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世界, 在实践中引导中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哲学辩证法思考分析问题, 可以培养中学生慎思、明察、善辨的能力, 提高中学生的判断力。

参考文献

[1]田永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及其历史贡献——记河北早期共青团工作的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 (3) :14

上一篇:市邮政局工作人员辞职信下一篇:发言稿如何写?杭州新东方烹饪学校成立剪彩仪式暨新生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