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2024-10-20

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共11篇)

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1

对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计算教学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我们该如何定位我们的计算教学目标呢?

美国国家委员会至国民的的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不是生产“廉价计算器”的流水线,而应以数学为载体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因此,计算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外,还需要使学生学会有序、结构性的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一般规律,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思想。计算教学目标定位应在培养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上。让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学会的思考方法、学习能力可以顺利迁移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

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2

对中职电梯专业学生而言, 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

第一, 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 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企业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制订新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加强实训, 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 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 适当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进行微调, 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第三, 对现有教学设备的灵活运用, 可以逐步贯穿于教学之中, 将设备的维护、维修和改造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我校自2009年开办电梯专业, 并与南宁市一家电梯公司结成校企共建单位, 学校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人才, 企业以设备和技术优势, 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随着09届电梯班学生陆续顶岗实习, 我们也收到了企业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 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电气原理图, 学生的识图能力不强, 不能根据电气图纸理解电梯控制原理, 也不能根据图纸的逻辑关系进行故障判断。

2.对土建以及机械装配图, 学生的识图能力不强, 无法根据井道平面布置图和安装图进行正确的装配。

3.动手能力较弱。由于电梯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既需要电器方面的知识和机械方面的知识, 还需要学习微电子方面的知识, 才能满足从事电梯行业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工作时有较宽泛的知识面与较高的综合素质, 若他们具备了这样的能力, 则对将来从事电梯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为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和电梯有关的专业书:包括计算机和机械方面, 其中计算机方面有“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的使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和“单片机技术”。机械方面则有“电梯的安装与维修”、“电梯的运行与维护”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 可减小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 学生扩展自己的视野, 了解新技术的动向。

在电梯技术中, 电学部分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有“电机拖动与原理”、“电工基础”、“电工原理”、“电子线路”、“光电学”、“电磁学”、“电子元件与测量”, 学习相关资料后, 对电的了解就比较深入了。实际上,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若想让学生对电梯专业知识感兴趣, 有学习的动力, 需要教师启发和引导, 并且对现有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 形成多个与现实工作环境相匹配的学习情境, 其中每个工作情景又包含了数门课中的数个知识点, 学生通过完成学习情境中的工作任务, 掌握电梯知识。

在电梯学习中, 电梯的安装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通过安装, 可系统地学习电梯的各个方面, 加深对电梯部件安装尺寸的了解。在学校里, 虽然不能亲身参与电梯的安装, 但可以通过到电梯安装现场进行参观, 或请电梯工程师来培训, 让学生了解电梯安装流程, 让学生了解电梯机械部件的结构、安装尺寸以及相应的国家标准与规范, 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电气方面的学习中, 电梯电气原理图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应该能够通读并且理解其原理。学生应该从简单的电梯控制电路图开始学习, 现在的电路图通常都会用拼音缩写来标示上面的电气部件。具体可先让学生将所有符号的意思翻译过来, 自己标注在电梯电气原理图上, 帮助学生了解电气图的结构, 因为里面所有的符号都过了一遍, 即使对电气图不是很了解, 但要找某一个符号时, 还是可以很快地从图纸中找到。接下来就是理解并分析电气逻辑原理。电梯的电气原理图是按照其功能分为一个个区域的, 学生初学时很不习惯, 有时要在不同区域内找相联系的电气部件, 这时学生应独立思考, 完成这样一过程。学生在学习电梯原理图时, 可以将图纸分区域来分析, 比如主机电路和电源电路是一个, 电梯安全回路是一个, 电梯楼层控制电路又是一个……学习时, 不能懒惰, 要自己动手画每一个区域的电路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不是单单照着, 而是要理解每一部分的工作原理和区域之间的关联, 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电梯电气原理图。电梯95%的故障都发生在电路图能看到的地方, 很好地理解电气原理图, 对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有很大的好处, 所以多看, 多思考是学习电梯的主要途径。

对课堂提问的一点思考 篇3

一、课堂提问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学会提问

我们在生活中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去一个地方,如果是别人告诉我们怎么走,也许走过一次之后我们就忘记了,如果是我们自己摸索着找到,也许会走一些冤枉路,但是多长时间过去了,我们依然不会忘记。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重点、难点,主动想一想是什么,主动探一探为什么,主动解决怎么办,变教师被动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变“指路”为“找路”,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对课堂提问的定位应是一种教学艺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借助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经过精心筛选,不能太难,太难则学生茫然,不知从何答起,不能太易,太易则学生懒惰,不会动脑思考,不能太广泛,太广泛则学生思维分散,抓不住重点,不能太过简单集中,太过集中则学生思维单一。好的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于疑惑处引起思考,于表象处引出问题的本质。因此说,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一种启发学生思维,于关键处引导学生的思考的艺术,一种考验教师功底,于疑难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艺术。

三、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应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的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每堂课上都有不同的疑惑,而教师就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引导学生解惑。作为一名教师应把握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来提问,问题有层次,能够引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同时也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回答正确的给予肯定,回答错误的给予及时指导和调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都能得到发展。

课堂提问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钥匙,作为一名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把课堂提问当成必须掌握的教学技巧,更要使课堂提问成为学生享受课堂的一门艺术。

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4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的工具和媒介,如果说不懂得一个民族的语言就不懂得它的文化的话,那么可以说,不懂得数学学科的专门语言就不懂得数学。数学语言其本身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没有任何感情表现力的,因此数学教学中运用的课堂语言不仅要准确、规范、而且应当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们掌握;在确切掌握后,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语言的表现力,增强其特有的美感。数学教学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情感的交流,因而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数学教学语言要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严密、精确的科学数学语言表达必须严谨、科学。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在打基础,教学中对各种数学概念以及逻辑关系的表达要求就更高。概念的揭示、问题的剖析、内容的阐述都必须用正确科学的语言表达,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认识。如果辞不达意、模糊不清或用语含混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

请看下面的案例:一位低年级的老师在教加法时,给学生作直观演示:“同学们看老师左手拿几根小棒?(生答 3 根),再看老师的右手拿着几根粉笔?(生答 2 根),合起来一共是多少?(生答一共是 5)。”教师边说边写了 3+ 2 = 5。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口头编加法应用题,有个学生举手就说:“我家有4个板凳,1台电视机,一共是多少?”这时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一共是5。由于教师选择的实物教具不确切,同时加之教师语言表达的不完整,使学生把不是同一类的加在一起(4个板凳+1台电视机=5),把学生教糊涂了。

这些问题的存在更说明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具有严谨。数学中的术语既不能增加内涵又不能减少外延。说话要有条理,不要颠三倒四,教学中的讲解和提问语言要准确,吐词要清楚,态度要和蔼,问题要严密,把抽象化为具体,把深奥化为浅显。要提高课堂效益,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应在“教”学上下功夫。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严密的学科,应把科学性放在首位.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炼、逻辑性强.往往一字之差,会有不同的含义.如“数”与“数学”,“数”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数:数学上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概念.”而数学是我们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显然两者存在很大的区别.再比如说“除”与“除以”,3除5等于,但是3除以5等于,这两个的结果明显是不相等的,而且数字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前一个的3是除数5是被除数,后一个的3是被除数5是除数.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错误,会导致教学的失败.优秀的数学教师的语言准确、精炼,“像敲钉子——声声入耳”.

数学教师要保证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必须提高数学专业知识的水平,特别是数学概念要分辨清楚,不能有一点含糊.而这是数学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二、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台湾诗人席慕蓉有这样一句诗:“在最静寂的角落里,有着最热烈的声音。”这句话能够代表许多学生的心声。成长中的许多时候,学生希望老师有一双敏锐洞察力的眼睛与一颗异常丰富敏感的心灵,希望能够发现他们内心里的彷徨、蠢动,希望能够给他们一种力量与信心。我想,一名优秀教师应该会从蛛丝蚂迹之中敏感、敏锐、敏捷地捕捉到切入点,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象催化剂一样,深入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知识基础之中,与其汇合,发生反应,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振奋学生的神经,促其深入思考,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一个个教学环节好比是粒粒珍珠,而各环节间的过渡语则是串连珍珠之间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请看下面案例: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如何从理解1/2的含义迁移到理解1/3的含义呢?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习: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来表示。学生找出第(2)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因为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第(1)个图中没有把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所以每份不能用1/2来表示。第(3)个图里的涂色部分也不能用1/2来表示,因为第(3)个图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应该是它的1/3。这样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很自然地把理解分数1/2引申到了理解1/3上面来,学生很容易地就记住了分数的含义。

三、数学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有效。

数学教师的语言不象语文老师那样一泻千里,而要言简意骇,不重复罗嗦。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必要时,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你甚至可以不说话,要学会“不为”,先做一个旁观者,在旁边观察,伺机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是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口若悬河,锋芒毕露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个懂得适当地“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应该学会等待。教育是一门艺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表现得低调一点,弱势一点,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涵泳的时间。有些老师,每讲一个问题,就要重复两三遍,我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记下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你完全没有必要什么话都重复,一节课四十分钟,你这样重复,能教给学生多少内容呢?

数学教学语言的简洁性指的是数学用语应简洁、明快,而不是呆滞冗长.青少年学生喜欢简洁、流畅的快节奏语言.教师只要一次讲清楚了,学生就能正确理解,如果生怕学生听不懂,重复啰嗦,反而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加强对教学语言的提炼,做到“炼字”、“炼句”、“炼意”,尽量不要说废话.其次,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数学的术语、符号和式子来表达有关的内容.如加法的结合律是三个加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加起来,再和第三个加数相加得到的结果与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再和第一个加数相加得到的结果相等.这看起来很繁琐很复杂.但是我们用符号表示就可以简单的表示成(a + b)+ c=a +(b + c),清晰又明了.因此在我们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能一句话说清楚的绝不说成两句话,干脆绝不拖泥带水.

四、数学教师的语言要风趣幽默具有生动性。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学过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玩又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安耐心、快乐的在教室坐40分钟,并在这段时间里学到知识,就需要我们教师下番苦功、动足脑筋。教师上课时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有趣的教学语言寓教学于趣味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上课用语要鲜明活泼形象生动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小故事、幽默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箴言等使讲课富有趣味性使课堂充满幽默感和笑声,使单调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欢声笑语中到达知识的彼岸。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富有幽默感的教师,更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顺畅。幽默的语言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扣住学生的心弦,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消除学生的疲劳和紧张,因此:把幽默的语言运用到课堂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混合运算的顺序时是这样处理的:小括号是老大,乘除是老二,加减是老三,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运算顺序。又比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时,计算题比较枯燥乏味,简便方法不容易掌握,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还不如直接计算好呢,老师就说的:看谁会“偷懒”。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多少少都有点懒,一听可以偷懒,积极性就来了,就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看能不能“偷懒”。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情感性

“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情感性是艺术的内隐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切乎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话,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语言、语声、语义可以通向情感,情感又可以接触心灵。有情感性的语言,不但能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可以直接诉诸他们的心灵。我们的教学语言艺术来自教师对事业的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觉提高自身教学语言艺术的恒心。正如特级教师于漪说的:“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六、数学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包括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以及数学语言的句法规则,比方说:前面有“因为”,后面就必须有“所以”与之相对.前面有“之所以”,后面就必须有“是因为”与之相对.这就像语文中的关联词语一样,要一一配对使用,决不能混用,乱用.不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则易引起歧义,导致误解.

七、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数学中的每个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每个定理、法则、公式都有确定的条件制约其结论,教学中,这些都是不能随便改动,否则就会出现错误.比如,有位老师在给三角形下定义时,说:“有三条边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乍听之下,好像没什么错,其实这是极不准确的,因为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可能是三条不相交的直线.这样说才是正确的:“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再比如在教授什么是整数时,说:“自然数和零就是整数.”这显然是不确切的,他如此说就把整数定义成只有自然数和零是整数,那么负整数是什么呢?应该说成“自然数和零都是整数”.一字之差,竟有如此大的差别,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减少这类错误的发生.

八、数学教学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语言,不但要有科学性,还必须有逻辑性.数学语言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本身要准确、简练;二是语言条理清晰,前后一致,层次清楚.

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5

对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的一点思考

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技术正逐渐应用于我们的幼教领域。不少老师在教学之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将之应用于一日教学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运用中,往往没有从从实际出发,出现了追求表面,用得太滥;华而不实,做得太花;喧宾夺主,用得太多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了加强对教材的了解、提高对课件的认识以及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等几点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多媒体教学

课件

正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变小为大、声像并茂,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幼儿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但是,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多媒体课件用得太滥

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无论是艺术、科学、语言、社会还是健康,一般都可以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也以其声情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等多种表现形式而深受师生的青睐。许多教师认为,要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活动,就等于教学已经现代化了。因此,不顾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一味的追求多媒体教学。在制作课件时先看什么内容可以使用课件,而不是先进行教学设计,甚至不能用的地方也硬要用,然后才考虑怎么上。把多媒体误认为是一种“全能媒体”,时时用课件,处处用课件。公开课、汇报课中滥用多媒体的现象更是普遍,不管活动是否需要,都要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展开,多媒体就像一根指挥棒,指挥着老师、幼儿紧紧围着转。事实上,对于有些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甚至超过用课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的那些内容,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使用课件。如:故事教学、儿歌教学中统统用大屏幕替代了木偶、指偶等传统教具;引导幼儿比较长短,一改过去实物操作的导入形式,编成故事让大屏幕出现两根绳子,请幼儿比较判断长短,这些无疑都是画蛇添足之举。这种滥用多媒体的现象看似场面热烈,教改味浓,实质是把多媒体当成了传统教学的新工具。活动变成了“以多媒体为中心、以画面为中心”,既减少了幼儿自选活动内容的机会,更抢占了幼儿动手实践操作的空间。

二、多媒体课件做得太花

在遵循幼儿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有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做得太花。这样的课件,违背了幼儿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样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一开始可能确实能吸引大多数孩子的注意力,但在多次使用后,就会适得其反,把幼儿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造成注意的浪费,成为教学的干扰源。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制作应用高难技巧,每制作一个课件,常常要花费几天时间,这在时间、效率上是不足取的,同时也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还必须考虑展示课件的最佳时机,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三、多媒体课件用得太多

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幼儿永远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围绕这一原则进行。有些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依然摆脱不了满堂灌的教法,换汤不换药,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幼儿不感兴趣,师生交流与互动就更别提了。老师只是一个课件的放映员和解说员,只是把课件中的内容从头到尾解说一遍,老师和孩子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幼儿学习更是囫囵吞枣,“人灌”变“机灌”,这跟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有什么区别呢?必须认识的是,引入信息技术不等于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不等于就能够全面培养幼儿的能力。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运用中是有其优势的,应该使其成为实施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

那么,幼儿园应当如何利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呢?教育的主要因素是人,课件的设计、制作以及运用,都应该把握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只有和谐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构成教学的整合。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有效地辅助我们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运用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其运用过程也是教师自身的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创新过程,在课件的设计、制作和运用的过程中,显现出教师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理解和领悟。并不是所有的主题活动素材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教学,也并不是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一定都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中的众多素材点进行选择,选择适合多媒体教学的素材点。选择的过程就是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过程,判断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在多媒体教学实施后,对教学目标、素材点等进行反思,进而修改多媒体课件,再次实施教学。当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遇,可以将两种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对照:哪些内容更适合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呈现?哪种教学方式幼儿更喜欢?两种教学方式怎样结合才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断完善我们自身对教学的认识,获得对教学新的认识。

一般来说,有游戏性质的、跨时空性的、突出变化过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运用多媒体来教学。比如,幼儿期充满好奇,他们常常对自然现象、动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些内容往往很难直接用语言表达清楚:雷电的形成,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等。这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优势,变静态挂图为动态画面,变说教为形象视觉刺激,充分调动幼儿的听觉、视觉、感觉的协同作用,使幼儿犹如身临其境,轻松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易于操作,交互性强的优势,根据教学需要有意控制画面,提出问题,给幼儿留有想象、创造的空间,然后再通过媒体继续探讨、延伸,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语言活动《皮皮的魔棒》中,幼儿通过画面知道“魔棒”是一根五彩小棍,能让东西变大、缩小。当画面出现大山、萝卜、小蘑菇、大灰狼等画面时,教师利用鼠标暂停画面,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讲述:“魔棒”会让这些东西变大还是缩小,为什么?幼儿立刻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当画面再次出现时,幼儿不自觉地发出“大、小”的字音,并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显示出了极大的参与性。

二、提高对课件的认识

课件设计要从教学需要和幼儿实际出发,所设计的课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作用,课件不应成为教和学的障碍,而应使教学锦上添花。多媒体课件有自己的特点,能直观地反映事物运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材上内容的翻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有目的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运用课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学得更愉快,让教师教得更轻松。

同时,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上有很大差异,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必须遵循幼儿适宜性原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在选择多媒体教学素材点以及课件素材时,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进行筛选,更多地思考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

三、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顺应教育信息化潮流。逐渐养成在平日收集、分类各种有价值的网络资源的习惯,对平时发现的漂亮图片、动画、音乐等,保持一种专业的敏感性,留心保存这些可能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资源,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更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多种软件知识,不断提高使用软件技能和制作课件的水平,从而更快捷、方便地制作出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多媒体也逐渐成为我们教学的有利工具。

对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 篇6

探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探索方式,是今后进一步创新的基础,也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反思课堂教学,我感觉尽管我们的老师都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尽管我们的教研部门、学校都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情况列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但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误区有:

1、探究学习的层次及深度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预习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克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预习从现在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如:预习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猜想、设计、结论等,就不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就不能开动脑筋形成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更不用说自主的设计、实施了,归根到底还是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设计的问题死板,不具有开放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把“对话”变成“问答”。

2、有些问题,学生根本无需合作就能单独解决,却费时费力让学生合作思考,耽误时间,只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

3、有的合作学习,内容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性安排,致使合作学习接触不到问题的核心。

4、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督促、检查,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课堂失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教师成为了一个旁观者,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讨论式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7

讨论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生、师—生的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教学方式。讨论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一、对讨论式教学法作用的思考

1. 确立了主体教育观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以“教”代“学”,满堂灌,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教你学”,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如在讨论式教学中,讨论问题、发表看法等,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2.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阐明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教育要求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加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又必须以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前提。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想象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科学家,成为有思想的人、有理想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更多地去思考,去想象。只有通过讨论让想象插上了翅膀,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想象,才能够使其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东西,从而达到创造教育的目的。

4. 有助于学生广泛地听取他人意见,吸取别人之长

讨论可以使学生关注到一定思考范围内可能存在的诸多想法,在平常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来告诉学生观点,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样的观点和内容,再也没有比学生亲自听自己同伴交流出来引起的关注更大了。如果参与讨论的人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或是表达各自见解时所用的表达方式不一致,都可以引起其他讨论者的多维思考,发表和解释各自看法。

5.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门学科失去兴趣,相信在学习中成绩肯定不会太理想。同样,兴趣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达到教育的目的,首要的就是必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思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讨论“披文入情”并进入“愤”“悱”的境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对讨论组织过程的一点思考

讨论式教学法的过程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全班讨论或者是二者结合等形式。分组讨论是以相邻2~4人为一组,全班讨论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就某些共同性问题或分歧意见由教师组织进行的。讨论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其关键是:

1. 讨论题的设置要恰当

制定课堂讨论题的原则是: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密切联系教学素材。目标定位要准,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可出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目标定位数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如在学习《端午日》时,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对作者写的湘西几个端午习俗中哪个最感兴趣?为什么喜欢?说说理由。”这个问题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可能会说“赛龙舟”这一习俗,可以就精彩在什么地方或者喜欢的原因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便会认真地去挖掘课文,从而把握文章重点,学会场面描写方法,感受湘西习俗,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②要能沟通多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过程。③难易要适度,接近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④容量要适当,内容要具体,切忌似是而非,模棱两可。⑤要有启发性和生动性。问题的提出要能引人入胜,引起悬念,揭露矛盾;问题的叙述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⑥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要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提出问题。如重要概念及规律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易错、易混淆的问题等等,使讨论能击中要害。

2. 要调动全班同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做到:①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发现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精心设计讨论题。②不要急于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学生,当学生在发言中有错误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质疑和争论,同时还要根据讨论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讨论的进程和内容,在学生的讨论已解决了主要问题时,应及时转换题目或进行小结。③不要让少数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垄断”讨论“市场”,否则多数学生对讨论就会丧失积极性。④对于讨论后回答得好的同学应予以表扬;对于稍差的甚至不着边际的,只要言之有理,都应该鼓励,让他们有信心学好,真正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3. 讨论方式要多样

①在课堂讨论中,可让学生就自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让全班学生讨论作答。②可让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出示问题讨论通过。③人员的组合上可同桌两人讨论,也可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讨论,人数不宜过多。如在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文段方面,可分段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就学生不懂之处点拨,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比教师一个人讲效果要好得多,印象深得多。

三、对讨论式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教师引导不够,组织不够到位

教师交给学生讨论任务后,放任自流,于是便让课堂讨论不着边际,偏离中心问题,最后教学任务完不成,便点到为止,课堂效率低。

2. 讨论时间过短,效果落不到实处

经常有老师担心公开课时间不好把握,但又必须体现这一设计思路,问题刚提出不久,学生还没有深入讨论,便草草收兵。这样做与其说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倒还不如说是摆花架子、蜻蜓点水罢了,实际上并不能起到作用。

3. 教师引导过宽或过窄,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讨论式教学让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要做到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自己必须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如果引导过宽,学生讨论不着边际,不好收场;引导过窄,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或者太简单,学生一下就能答出,或钻入死胡同,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学生可趁此转移话题,对课堂讨论失去兴趣,课堂上不能真正学到知识,语文水平也不能真正得到提高。

4. 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不高

当一个问题布置下来后,部分学生能积极地进入讨论状态,就教师布置的题目、提出的问题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有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只是在等待人家讨论,自己处于旁观状态,属于观众角色。这就使得在讨论中会有一些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结果讨论达不到理想效果。

5.“群龙无首”的局面

小组讨论有时会偏离要讨论的内容。主持人需要有较强引导和组织讨论的技巧,既要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使讨论不偏离要讨论的问题,达到讨论的目的。

对打造有效课堂的一点思考 篇8

一、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还没有彻底,尤其体现在一些老教师身上。取而代之的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得到了运用,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体现在课堂上,师生能够平等地对话,但学生仍然不能畅所欲言,踊跃发言,大多的课堂气氛都比较沉闷,尤其高年级课堂体现地更为明显。

大多数教师视学生为主体,不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自主学习被采用,但还不是太广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能够有效结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但大多数教师都是生搬网上课件,不能有效整合,或根据自身需要制作课件。

朗读教学形式化、机械化。“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或朗读教学来去匆匆,时间不够,或流于形式,目的性不明确,为读书而读书。读前没要求,读中没指导,读后没评价。

二、改进课堂教学的策略思考

1.让语文课堂充满“对话”

一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谁和谁去“交流”,这也是大多数课堂沉闷的主要原因。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真正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我们要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交流与对话的纽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应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在我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畅所欲言,无拘无束。我不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而是一个平等交流的伙伴,因此,课堂气氛往往很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例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在学生充分讨论麋鹿的生活习性后,我让学生充当讲解员,我充当小记者采访他们,学生很乐意,争当讲解员。此举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在于“情感”。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课堂,教师只有善于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我觉得首先语文老师应充满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是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的,也不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的激情来源于本事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更有对梦想的追求。

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会“煽情”,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注重置师生与课文、作者、情境之中,即“融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煽情”下进入佳境。《月光启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母爱。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了同学们无尽的幻想。教学这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室内条件,创设了如梦如幻的场景:湛藍的夜空、皎洁的月光,播放母亲甜美的歌谣,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的不知不觉带到了情境中,教学效果很好。

3.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习惯于老师“一言堂”,学生参与说话的机会很少,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创新思维培养作了更高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踊跃发言,提倡学生发表独见、异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后,大家都说白骨精阴险狡猾,但有个同学却说白骨精很聪明,有一定的本领,解决问题也有很多方法。这个学生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从另外一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一种创新,我们应该鼓励,但对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作正确引导。

4.让语文课堂充满“读书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朗读的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要多种形式、多种层次不折不扣地安排朗读,及时进行指导、评价。通过朗读,熏陶情感,发展智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不断改进教法,把课堂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让每位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成为21世纪的创新性人才。

对青年干部成长的一点思考 篇9

·周德睿

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事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事关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重视青年干部、关心爱护青年干部,就是尊重自然法则、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历史和未来。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干部的成长,对青年干部寄予了深切的期望。青年干部要健康成长,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以理想指路

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觉得谈理想、谈立志太过虚空,觉得什么理想、什么前途都是假的。有些同志甚至讲:“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我觉得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应该有理想。人生的关键之处就那么几步,树立远大的理想,是每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理想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支柱。理想就是目标,就是方向,就是品格,就是照亮人生方向的航灯。人生不如意事常有,每个人都有不顺心的事,都会有不如意的事,都会有失败和挫折,任何时候都必须按照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志向扎扎实实地去工作、去奋斗,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要早立志。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理想,就什么样的行为。如果要学有所成,将来能成大器的话,就要发奋学习,提高本领,厚积薄发,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大事难事看担当”。如果没有这个本事的话,一旦有机会让你挑重担,而你却担当不起,就会失去机会。因此,早立志显得尤为重要。二要立大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志向应该与国家、民族、社会同步。要立志做大事,不能立志做大官。大事和小事,大官和小官,也具有辩证关系。什么是大事?凡是关系到老百姓的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小事就是个人的事、家庭的事。大官不一定能做大事,小官也不一定不能成大事。人民群众认可的好官,再小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官”。做大事不一定是大官,小官也可干大事。做官有限,事业无限。青年干部一定要立志做大事,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平凡不等于平庸,有一些人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就是做不出政绩来,有些同志却在很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三要立实志。不能实现的理想是空想,超越实际的理想是幻想,失去理智的理想是妄想。理想不害人,但不切实际的理想会害人。树立理想要立足于实际,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要承认个体差异,承认有些先天条件无法改变。因此,理想之树,只有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

二、以素质强身

有了远大的理想,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职位提高了不等于能力提高了,地位提高了不等于知识增长了,高票当选了不等于威望提高了。因此,要实现理想,一定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工夫,而且要下苦工夫,要厚积薄发。强化素质,主要是要搞好学习。在农耕经济时代,一个人只要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不需要学数理化,能把四书五经念得朗朗上口,再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就可以走遍天下了;在工业经济时代,每个人只要读十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了;现在不行了,必须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现在,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走出校门,就有很多知识需要更新了。因此,青年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学习放在首位。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根本没把学习当回事,反而把不学习当做一种光荣。在写总结的时候,不好说自己的品性不好,不好说自己的能力不行,不好说自己的性情浮躁,就写有时学习不够,或者说有时学习系统性不强。这些说法是把学习看做可有可无的缺点的一种表现,是不正确的。青年干部一定要重视学习。要真学,能不能假学;要深学,不能浅学;要结合实际学,不能空学;要掌握方法学,不能死学;要持之以恒学,不能散漫地学;要有针对性地学,不能漫无目的地学。要通过学习,着力提高敏锐洞察力、宏观驾驭的能力、善于直辖市的能力、多谋善断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

三、以勤奋成业

“事遇千件,贵在实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要求大家一定要脚踏实地,扎实干事,不能图虚名,不能好虚荣。青年干部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强项,也要认识自己的不足。要会造势,还要会做事。现在我们有些干部,什么都敢说,就是不说理;什么都敢吃,就是不吃亏;什么都敢学,就是不学好。因此,青年干部一定要脱俗,一定要克服陋习。要多读“圣贤”书,少打“关系牌”;多干部分内事,少论他人短;多怜基层苦,少贪杯中酒;多交贫寒友,少结富贵亲;多讲原则性,少提亲友情。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的追求是很庸俗的,他追求什么呢?是追求后台越硬越好,关系越多越好,脑袋越尖越好,嘴巴越油越好,脸皮越厚越好。老百姓心里是有杆秤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干部怎么样、能力水平如何、是不是在干事,大家并不是不清楚。青年干部一定不要只练不唱、不练做功,不能只是把口号喊在嘴上、措施贴在墙上、决心表在会上,利欲挂在心上、精力耗在玩上。

青年干部一定要做勤奋敬业的表率。做什么事,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困难想在前面,把忧患想在前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情都要做最好的打算,更要做最坏的准备。这亲,有些事发生以后,我们才不会惊慌失措,才不会措手不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不断失败的准备,不要做大获成功、捷报频传的准备;要做天有不测风云的准备,不要做每天万事顺意的准备。记得有痊名家讲过:“要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青年干部要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做别人做不好的事,算别人算不清的账。有些事要算大账,算政治账,算法制账。

四、以修身立世

对治理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篇10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21世纪初,在基本实现“四化”的基础上,又将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确立为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现代化是一个“你追我赶、不断超越、无限发展、不断前进的广阔图景和漫长过程”(见李忠杰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治理现代化,构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现代化视域中新的阶段目标。

治理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和更高阶段。社会现代化是各种与人类社会相关的改造过程的综合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历史时期,现代化有不同的标准。如工业社会的工业化,信息时代的信息化,都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内容。“第三次浪潮”纵横捭阖之下,全球化、信息化也对人类交往和联系这一基本的人类关系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党推进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终将体现在社会治理和关系建构的现实社会命题中。而在这一过程中,各方赢得基本共识,将使全面深化改革植根于丰厚的社会土壤之中。

治理现代化为社会管理科学化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了具体路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将全面体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这一长期性命题。正因为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了社会管理领域和党的建设领域创新升级的又一“驱动程序”和方法路径。

对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点思考 篇11

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首先要求写作者具备一定的思想水平,同时要求写作者必须掌握并会灵活运用具体的知识、词语、章法、写作技巧等等。当今社会的日益信息化、效率化,对作文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当前作文教学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我感到我们在研究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把作文教学放到重要的位置,至少应该和阅读教学同样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作文教学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也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积累材料

写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从哪里来呢?那就是现在生活,我们只有在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才能做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

活动是最好的习作素材。对于学生来说,参加各种活动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学生通过参加活动,亲身体验活动的乐趣,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活动可以是学校开展的、少先队组织的、班级开展的。教师除了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外,应积极组织班级开展小型多样的活动。如:拔河比赛、古诗文朗读比赛、羽毛球比赛、故事比赛、吹牛比赛、风筝比赛、投篮比赛等。

教师可以在每天的放学时,让学生讲述一天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对讲得多、讲得细致的学生进行表扬或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目前,写日记虽然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作业形式,但却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一是日记的数量不够,每周一篇,好多事情经过一周,在学生的记忆中已经淡化,甚至遗忘。二是日记的质量不够,教师对学生的日记不加指导,大多数学生的日记没有实在内容,有的只写一两句话滥竽充数,这样就达不到写日记的目的。

二、广泛阅读

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学生怎样读懂一篇课文,它更是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种重要途径。有许多课文是学生习作的范例,教师应该进行读写的迁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学生能写出优美流畅,充满神韵的作品,博览群书是起点。

俗话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大量的阅读不仅增加学生的知识的积累,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如果你对学生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只有少数学生喜爱阅读,而大部分学生不爱阅读,课外阅读量极少,根本不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量。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缺少课外积累,不仅影响了阅读能力,也极大地影响了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促使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使学生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

广泛阅读。除不健康的读物外,学生阅读之物不宜限定,凡是手边的都可以读,天文地理、文史经哲、小说散文等,不求什么深刻理解,只求有些印象、有些感悟。正因为是泛读,所以没有压力,没有功利,一目十行可以,随手翻翻也行,求的就是大范围的涉猎,增长见识,于潜移默化之中积累优美的语言,开阔思路,培养独特的视角,提升写作功力。

三、避免面面俱到

在以前的作文训练中,我们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在文体、立意、谋篇到谴词造句做到面面俱到,且字數一般不得少于600字。但是,这样的要求却并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因为大多数学生完成这样的一篇作文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而且,由于一次作文花费的时间多,而语文又不能仅上写作课,写作的次数很有限,每学期仅六至八次作文,训练重点又不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并且,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很难取得成功,受到老师的表扬。长此以往,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的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们最好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而不应面面俱到,希望学生能一次性地就写出一篇上好的作文来,对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如此。

四、重视讲评

要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提高,我认为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重视习作的指导;二是要重视习作的讲评。其中,习作的指导是每个教师都比较重视的,但习作的讲评却被忽视了。习作的讲评其作用并不亚于习作的指导,只有通过习作的讲评,学生才会明白自己习作的优点和缺点,也只有通过讲评,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一些习作的方法。讲评习作时,可以使用比较的方法,选择优秀的和中等的习作,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两种习作的不同,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进行习作的修改。通过师生共同修改,使学生对作文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作文讲评是一面“镜子”,让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优劣得失;作文讲评课应该是一座“加油站”,给学生补充向前行进的作文“能源”;作文讲评课也应该是一座“桥梁”,使学生到达较为理想的作文境地。当然,教无定法,作文讲评更能体现教学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因“人”、因“文”、因“课”而异。

上一篇:×公司处长述廉报告下一篇:初中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