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的一点思考

2024-06-04

对数学课堂的一点思考(共8篇)

对数学课堂的一点思考 篇1

2011年, 我校提出了“自主、互动、拓展”教学模式, 并在全校推广。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

实施近一年来效果显著, 我们所应用的方法是通过例题和练习的变式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向发散, 并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 有意识地展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下面笔者结合理论学习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一题多解、触类旁通,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的实质是以不同的论证方式, 反映条件和结论的必然本质联系。在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 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这样, 既可暴露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 又能使学生思路开阔, 熟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尤其是几何证明题。让学生提通过一题多解中产生趣味, 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异欲望,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题]如图1.已知梯形ABCD, AD∥BC, 以AB、BD为边, 作平行四边形ABDE, AD的延长线交CE于F。求证:EF=FC。

证法一:

∵AD∥BC

∴将AB平移到DG

由平行四边形ABDE

证法二:AD∥BC, 即AF∥BC, 将BD平移到CG的位置, 并交AF延长线于G。可证△AEF≌△GCF∴FE=FC

证法三:连接BE交AD于O (图略) ∵平行四边形ABDE∴OB=OE∵AD∥BC, 即OF∥BC中位线∴EF=CF

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道题, 不仅能把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更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而且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解题能力, 拓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二、一题多变, 通过变式引申扩充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概括能力

通过变式教学所得到的效果是解决一类问题, 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实现“以少胜多”。

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 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 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

[例题]已知:如图, △ABC中, ∠ACB=90°, AB>AC=BC, AE=CF, D是AB的中点。求证: (1) DE=DF; (2) DE⊥DF。

1. 变为逆命题。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或部分题设和结论) 置换, 研究原命题的逆命题或偏逆命题是研究数学命题的常用方法。

【变式1】已知:如图2, △ABC中, ∠ACB=90°, AB>AC=BC, D是AB的中点, DE⊥DF。求证: (1) DE=DF; (2) AE=CF。

【变式2】已知:如图2, △ABC中, ∠ACB=90°, AB>AC=BC, DE=DF, D是AB的中点。求证: (1) AE=CF; (2) DE⊥DF。 (假命题)

2. 变证明为计算。将原命题中图形的某些性质赋予具体的值, 变定性的关系为定量关系。

【变式3】已知:如图2, △ABC中, ∠ACB=90°, AB>AC=BC, D是AB的中点, 点E、F分别在边AC、BC上, 且DE⊥DF, 若AE=3, BF=5, 求EF的长。

通过这组变式训练的拓展, 经历了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三、“自主、互动、拓展”教学模式的成效

一学年来, 通过对“自主、互动、拓展”教学模式的探索, 遇到了很多问题, 部分得到解决, 但很多的疑虑仍需在今后慢慢摸索。

1. 有利于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进行变式训练时, 我们往往都能注意到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进程, 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通过变式训练, 增加对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认识和理解;而成绩好的学生, 则可通过变式训练加强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多方面形成对原有问题的全新视角。

2. 能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师生互动, 有效克服题海战术和题型战术的弱点, 提高课堂效率

进行变式训练时, 新题和原题存在一定关联, 能形成一系列的知识链、问题链和方法链, 并以纵向加深理解来实现横向迁移, 相对题海战术具有有更高的效率。

3. 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拓展思维, 提高能力

变式教学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尤其是通过对经典题的变式及对比研究, 可使学生对知识点、解题方法理解得更深刻, 并掌握各种联系信息的捕捉方法。

总之, “自主、互动、拓展”教学模式下, 开展变式教学对拓展学生思维的有着积极的作用。当然, 课堂教学中的变式题最好以教材为源, 以学生为本, 体现出“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 并能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也学会“变题”, 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析、综合, 从而拓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对数学课堂的一点思考 篇2

教学评价语言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思维水平、道德行为、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定、启发、激励,引导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贯穿于教学中的即时的、情景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推动学习进程的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学语言艺术,他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由此可见,教师课堂教学评 价语言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关系学生的终身发展。现结合我们的实验研究谈一些看法:

一、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人,教学评价语言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提倡和运用。在实践中,我们选取了辖区内的新兴小学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对教师使用课堂评价语言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对比分析,调查中,从教师不同的评价语言和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感受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在实验前,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比较平淡,含糊不清,“很好”、“非常好”、“棒极了”、“大家表扬他”等成了教师课堂评价的流行语,学生对教师评价语言感受不深。实验中后期,教师能根据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对学生给予肯定和真挚的赞扬,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全身心投入学习,尽情发 挥,获得发展。

二、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使用策略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评价语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要具有趣味性,体现课堂评价的激励性。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教师教学评价语言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要求出发,根据目的的不同,或严肃、或温和、或激昂,但无论什么样的语态,都应具有激励性。只有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如我们观看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录像课《相遇问题》一课时,学生得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吴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时,一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之间有联系,吴老师说:高人在这呢!我都没看出来,像这样的学习多聪明呀!掌声给他。”老师热情昂扬的评价语言使这位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也引得所有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发言,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2.评价语言要准确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差异性。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因此,教师要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白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语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

如一教师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当学生在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是lcm)上画周长是1cm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填写表格并经过交流,汇报内容如下:

师: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讨沦后回答)生1:长越来越短。师:对。这个很容易看出来。

生2:宽越来越大。

生3:宽越来越大,面积也越来越大。

师:仔细再看一看,面积越来越大,只跟长或宽有联系吗? 生4:长加宽总是等于9。

师:你很会观察,比较。长加宽的和总是9,所以长越来越小,宽越来越大。经过刚才的讨论,你们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5:长和宽越来越接近,面积就越来越大。

师:这个发现真了不起。只是还要加个条件,就是“周长一定的时候”,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就变成什么图形了?

生:(齐)正方形。

师:那么,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的面积大? 生:(齐)正方形的面积大。

3.评价语言要注重引导,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教师的评价,不只停留于表层的简单肯定,而是指出错在哪里,好在何处。评价语要同教学意图结合得相当紧密。”可见,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有的学生表达时,由于紧张或一时语塞或说错时,老师说:“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你的回答较完整,只要在这个地方再改一改,那不是更好吗?”用委婉的语句指出学生答题中的不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注意,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受益。

4.评价语言要关注情感体验,体现人文性。美国学者卡耐基也曾指出: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鼓励。在课堂中,学生除了有渴望被认同、被赞赏的内心需要以外,他们还需要从教师那儿得到尊重,宽容和教诲。教师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孩子的价值观去理解孩子,要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灵中去,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除了具有激励性以外,还应该饱含评价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关注,以富有真情的评价来促进被评价者知识、能力,情感的建构。下面是一则教学叙事:

别怕,请你勇敢试一试

在教学中,我总担心由于自己的批评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每当课堂上有些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喜欢以平和的心态鼓励他们,然后慢慢地用问题一步一步地提示,直至能答到点上为止。

班上学生A是一个有点特别的孩子,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只会在一边流泪,怎样办?在平时的课堂中,为了保护他的积极性,一般都是让他回答他已经做好的,然后鼓励他一番。今天课上的情况和以往也差不多,在进行全班校对的时候,他还只是完成了一半。

在提问一道基础题“300公顷=()平方千米”时,虽然没有看见他举手,但我还是叫起了他。磨蹭了半天,他才站起来,嘴里嘀咕着:“我还没有做好啊。”他 原以为我会叫他坐下,“没事,那你现在想想也来得及。”我反将他一军。“可是我真的没有做好啊”,他反复重复着这句话,说着说着,眼泪又出来了。而此时,旁边也有些同学在催促着:“快点说呀,别浪费时间了,等会儿还要做作业呢!”在老师和同学的双重压力下,他抽搐得越来越厉害,似乎受了很大的委屈。换了平时,可能我会就此打住,让他坐下,但是这道题只要稍微转个弯就能得出结果,何不鼓励他大胆回答,“你为什么不好好想想呢,其实你会的呀。”也许是因为没有把握,他始终还是不愿意开口。“别怕,勇敢一点,说错没关系的啊,如果你不说,你就永远都不可能战胜自己,就不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试试看,你行的。”我在一边鼓励,希望他能拿出点勇气。“300„公顷=„=3„平方千米”,他一边哭泣一边回答问题,虽然声音断断续续,但我已经完全能听清楚他的回答,:“真了不起,你真的做到了。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教室里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他的心情在慢慢平复,在讲解下一道题的时候,当我转身想擦去黑板上的板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他忽然开口说话:“老师,这个能不能慢点擦,我想记在书上。”我太意外了,原本还在担心他会不会因此讨厌我,担心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就这样在我的坚持下被无情地毁灭,现在这种担忧不但完全没有必要,反而让他变得更上进,我暗自庆幸着。

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见解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见解

为了在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从学生方面和教师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方面

课前预习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预习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二、教师方面

1、重视概念教学

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概念,不能把握准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能够熟练、正确地解答数学题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概念教学。首先,重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突出本质属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其次,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恰当地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对概念理解过程的教学要像爬梯子一样逐步提高难度,不要一步登天。第三,重视定义的可逆性。这样会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实际上,定义的可逆性,是认识概念的两个方面,切莫忽视。

2、数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现在,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的一大误区。首先,“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应首先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其次,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

3、重视教学中的陷阱设计

对数学课堂的一点思考 篇4

关键词:代数,抽象,教学,思想,方法

作为大一新生的数学专业基础课———高等代数, 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思想方法、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该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概念多, 内容抽象.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听课不积极、作业思路不清晰、考试不及格率偏高的现象.对老师来讲, 上课很被动.而对于解析几何, 该课程是在中学平面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基础上的提高, 所以学生有了中学时期的直观认识, 理解起空间的曲线曲面就不是难事了.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国内外学者针对代数与几何课程进行着探索与实践: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实施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融合.李尚志教授认为代数几何熔一炉, 也就是说几何给代数提供了模型, 代数给几何提供了方法.所以很多高校都在尝试将这两门课合二为一, 将抽象的代数知识与直观的几何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教学.我们已经在这方面作了尝试, 但仍有些环节需要继续探讨完善.

本文立足于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就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改革, 使抽象的代数概念能让大一新生易懂好学, 提高考试成绩, 实现现代教育目标进行一些探讨与实践.

一、注重代数学概念的发展史, 让学生从整体上对代数有个初步的认识

由于教学安排的特殊性, 我们将原本三个学期的课时压缩到一年完成, 每节课讲授内容很多, 学生接受得慢, 导致很多学生整本书学完不知道为什么要开设该课程.所以, 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 我都不会涉及数学课本里的知识, 而是给学生讲数学家的生平故事, 讲代数发展史, 这样让学生知道代数是什么, 他们也会从中受到感染, 知道数学的重要性以及数学的乐趣所在, 下次课学生还会盼着听故事.从第二节课开始, 我会在讲新的知识前搜集关于这部分内容的一些有趣的人和事 (包括自己当年学习的趣事) 来和学生一起分享, 先把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再讲课, 效果很好.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秉承这样的观念:更多地掺和一些数学发展史在教学中, 这样既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又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

二、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 教学内容的紧凑性

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我们可以把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合起来讲.如:关于二次型化为标准型这部分内容, 可以结合几何部分关于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部分介绍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也让学生知道二次型最初就是为了解决几何问题而产生的.再如:在介绍有限维线性空间时可结合有限维向量空间, 在给定一组基后将一般线性空间的线性相关性通过向量之间的线性表示直观反映出来, 所以只需要将向量空间的结构理解了, 那么一般域上的有限维线性空间理解起来就不费力了.对于教学内容, 我们要系统地设计整门课程的教学计划, 重点是哪些, 难点又是哪些, 整个教案呈现出来要具有完整性, 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就像看电视剧一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脱离自己的课本直接看自己的听课笔记, 掌握所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代数学基本方法的认识和训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 解题方法看似也掌握了, 但是课后的作业不会做.我们不希望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 但也不希望学生不会解题.实际上这些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解题的关键, 再者, 现在的学生学习热情呈现多元化, 再加上财经类院校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文科出生, 逻辑思维稍微差一些, 有些学生对数学明显不感兴趣.时间不允许我们在黑板上一遍又一遍地演练同样类型的题目, 所以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一些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知识与例题, 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在讲述不变子空间时,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如空间直角坐标系绕着某一个坐标轴旋转 (一种特殊的线性变换) , 可以形象地比喻成跳钢管舞, 这根钢管 (旋转坐标轴) 可以看成一维的线性子空间, 与之垂直的坐标平面看成二维的线性子空间, 这两个子空间上的向量不论怎么旋转, 仍然在这两个子空间上, 从而这两个子空间在旋转变换下为不变子空间.大学阶段要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这不仅体现在课堂上, 更多地体现在课后学生的实践.在实际教学中, 尝试着每周腾出一节课来, 让学生到讲台前讲述本周所学的知识 (自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 老师在讲台下给予鼓励和适当的纠正, 我相信一定程度上可以激起学生上课的热情, 听课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当然, 要将代数与几何这两门课程以每周6课时的速度一学年讲完, 势必会对内容作取舍.对于财经类院校数学系学生, 可以将λ-矩阵以及线性变换、双线性函数部分内容舍去, 到了大三再讲解.对于一些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 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进行网络补充教学, 这样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也可以让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经过一学期的探索教学, 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有所下降, 学生普遍能够接受这种教学进度的安排.

最后, 借用中科院研究员吉敏的话来结尾:数学有点像艺术, 你要是喜欢它你就会觉得它挺有趣的, 很有吸引力, 很美.但你如果不喜欢它呢, 就会觉得它很枯燥、很难、很艰涩无味.代数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 也是一样, 只有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了, 他们才会有动力主动去学习去钻研, 才会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延明.数学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的思考 篇5

一、注意倾听——不敷衍

教师要培养对课堂、对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尤其更要加强“听”的基础训练,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数学实践,及时捕捉信息,做出恰当的反馈和回应。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千分号,当黑板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千分号时,教师开始聆听设计者充满个性的想象。一个学生说:“我想百分号有两个圈,千分号应该有三个圈,第三个圈没地方放,就放在斜线上。”教师欣赏地点了点头说道:“有意思!”另一个学生说:“我原来也打算画三个圆圈,但是看起来不对称,我觉得还是再加一个美观。”教师鼓励道:“与众不同,有创见!”第三个学生又说:“我画的千分号,斜线方向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第三个圈在斜线的右边,记忆起来也很方便。”教师又一次鼓励:“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设计意图很有道理,非常棒!如果这些作品都采用就不统一了,不统一肯定不方便。百分数和千分数的内在含义还是比较接近的,只不过是一个量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而已,人们设计千分号的确是在百分号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圈,这个圈增加在哪里?请注意看——(出示莆田市的人口增长幅度逐年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4.26‰)这句话里就有一个千分号,和黑板上哪一个一样?”学生指第三个。“送点掌声给他!再将掌声送给在这里设计许多图案的其他同学。”……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而不是对学生的发言听而不闻、漠然处之,随意敷衍学生的回答,煞有介事地作“嗯、好、很好、真棒”等空洞的鼓励。教师只有耐心倾听,细心辨析,恰当评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

二、心中有“度”——不盲目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发言、练习等课堂表现的一种评判与回应。教师要作出评价,心中首先要有一个标准或尺度。这个“度”,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即教师要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样是好的,怎样是不好的。教师心中有“度”,才能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合理的回应。这点说来简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却并不容易把握。如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后,请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算出得数的。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思维能力各异,所以算法各不相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算法不置可否,而是一味地追问“还有比他更好的算法吗”,有的教师则对所有学生一律评价“好”。这两种现象反映教师评价标准模糊,对如何进行算法优化心中无数,一片茫然。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毫无裨益。因此,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明确目标,心中才会有“度”,才能对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一堂课上,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教师评价尺度的把握应准确。又如,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教案的设想时,教师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用“很好”、“你真聪明”之类的语言加以肯定,然后问其他学生:“你们有不同意见吗?”粗一听,觉得教师十分重视评价语的运用,既能肯定学生的优点,又能为其指明努力的方向。但细一推敲就不难发现,既然老师都说“很好”了,还问我们干吗!而且有些问题可能已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师还一直在追问,对学生拔高了要求。这样,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会影响评价的效度。

三、切中要点——不空泛

在课堂的师生交流中,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不是所有的表现或发言都要作出评价,也并非所有的评价必须鼓励肯定,而要讲求准确性与针对性,因时、因人而异。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课件出示:某校五年级三个班购校服的统计表(如下图)。其中三班的人数被墨水弄脏了,让学生表示出三班的总价。学生先是猜人数37、38、39……后又自我否定了。教师建议大家分组讨论,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一学生说:“三班的人数不知道,可以用„三班人数×50‟来表示总价。”教师评价:“你注意了情境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观察得很认真!那能不能设法把字母用其他的符号来代替的?”这时,另一学生说:“我用括号代替文字,列式为„()×50‟。”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用三角形代替文字,列式为„△×50‟。”教师又问:“你们认为用符号、图形表示好吗?”“容易混乱。”接着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再次探究方便的表示方法。“我原来用的也是文字,但借助刚才同学用图形表示的思维,我想到了用字母x代替文字,它比括号和图形都简单!”学生们听了都自发地鼓起了掌教师及时评价:“这位同学能把未知的数从用文字代替到用符号、图形代替,最终转化为用字母来表示,真有创意!”这里,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回答作出不同的评价,不仅简洁、准确、到位,还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的评价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切中要点,或渗透方法,或指出瑕疵。评价笼统而空泛,就会苍白无力。

四、启发思考——不急躁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应富有启发性,寓引导、点拨于评价中,给学生以启迪,在师生互动的对话交流中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逐步走向圆满。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出示例题:“李叔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了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一位学生在叙述时把“18根1米”说成了“18米”。教师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错误问道:“我听出问题来了,你们听出来了吗?”教师的启发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马上明白了,说:“18根1米,而不是18米。”教师及时肯定:“你们听得很仔细!通过审题。你们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在学生算出面积之后,教师组织观察表格使(如下图),并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的启发促进了学生作深入思考。一位学生马上说:“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教师抓住学生的回答再问道:“谁听明白了他的发言?”另一学生接着说:“长和宽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教师及时肯定:“你的理解更深入了,还有不同观点吗?”一学生说:“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大家同意吗?”又有一位学生说道:“长和宽的和一定,长与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教师不急不躁,继续引导:“这两位同学讲得都很好,但这样说好像没有表述完整,再想想看应该怎样准确表述?”几分钟后,一学生说:“长和宽的和一定,也就是说周长一定,这是不可

对大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6

【关键词】历史学 ; 课堂教学 ;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30-02

从事历史教学20多年,不仅感受到历史学的魅力,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史使人明智”的丰富内涵,喜欢它的情感日益深厚。学习历史,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规律,强化学生的世界意识、大局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历史思维能力,更能使他们拥有适应社会的良好心态。因此,学好学通历史,使学生受益无穷。那么如何使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水平。

一、认真研读教材,教会学生把历史“学简单”

首先树立整体史观,构筑历史框架。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把中国历史放在全球背景下学习,明确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所以需要教师研读吃透教材,形成整体史观,高屋建瓴,根据教材内容构筑一目了然的框架和脉络,然后再带领学生紧紧抓住框架和脉络重点加以钻研和掌握,使学生避免陷入繁杂琐碎的历史事件中,产生逃避厌学情绪。简单明了的框架构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抓大放小,就重避轻,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内容,搞清教材的重点,先从重要历史事件入手,掌握核心知识,把一些次要的知识作为简单了解,这样就大大地压缩了教材的繁杂内容,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对《世界现代史》二战前的历史学习,围绕战争与革命的主题,通过四个专题的梳理即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对比、十月革命及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分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地区的革命。围绕四个专题的讲述使学生充分抓住教材的核心内容,把一些次要的内容,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大家自学。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效果良好。

再次采取点线面结合,引导学生全面梳理课本的基本内容,从整体上形成一个粗线条的轮廓,构建一个大的知识框架体系。如何把一个知识点、一个章节、一个单元甚至整个课本的内容放到一个知识框架结构中让学生掌握?可以采取把零散的历史知识按照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进行串珠、连线、织网,就能将孤立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整合,使教材内容高度简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问题和宏观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比如对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可以简化为三个单元,思想文化领域变革,导致政治革命发生,开启工业革命的浪潮。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完成思想变革;从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完成政治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革命革命的变革,最终完成西方从封建时代进入近代工业文明时代。这样简化内容的线索勾画,既让学生掌握了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又使学生学习轻松,记忆深刻,有利于提高他们认知历史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掌握最新研究成果,教会学生把历史“学复杂”

首先教师要把学术界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把抽象的历史理论具体化。比如全球史观、一线多元化史观或是现代化体系,这些都是在开学第一课让学生了解的。教师注重把最新的学术界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把一些内容挖深吃透,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开阔学生视野,也能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真相的兴趣。现行历史教材知识性很强,有些内容非常抽象难懂,而且按照“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来编排,虽然增强了专题性,但削弱了历史的质感。要想弥补教材的这种偏差,就需要教师运用新材料,新成果及新的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趣味性和现实性。比如在“经济成长历程”这一专题下,在蒸汽机代替手工劳动,电器时代代替蒸汽时代的讲授过程中,不是仅仅把时间、内容、结果和影响等内容让学生死记下来,而是要结合每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看人和时代赋予这些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时要把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关于瓦特、爱迪生的生平事迹融合进去,在分析变革的原因和影响中感受历史的魅力。生动的举例、通俗的用语,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简单史实的背后,认识人类社会生产力演进的必然规律,从而对今天的技术革命也有深刻认识。目前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全球史观”“合作双赢”等思想引领着史学界的新方向。教师可以引用书中的有关史料,辅以小问题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加强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当前世界有更多理性思考。

其次把历史课本的单一性问题引向多样化反思。很多歷史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探究性,正如胡适先生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也正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比如对洋务运动人物的不同评价、对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等问题,完全可以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教师给学生出示研究的课题、要求,提供相关资料或网址,大家分头搜寻资料,搞课外调查和研究,最后写出发言稿在课堂上宣读,其他人可以质疑发问,这种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且填补了教材资料的空缺,使学生更能体会出历史独有的味道。

三、密切联系现实,教会学生把历史“学活”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兴衰,很多国家重视历史的教育和学习,就在于它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提高自我认识功能和资政借鉴功能。人们常说“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就是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素材,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开阔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把历史学“活”。要让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就需要让他们真切地感知历史、感受历史的智慧。为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运用有效手段和方式,使课堂展现生命的活力。“活”的历史,才是有“味道”的历史,有“味道”的历史,才是学生喜欢的历史。以前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述为主、“满堂灌”的方法,教学手段也比较简单,一般是一节课、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人讲,由于条件有限,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授课中运用较少,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发生。有效克服这些弊端的方法就是采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能把形、声、色、光有机地结合起来,绘声绘色地展现历史,使历史从书本文字中活了起来,从而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由看书或教师评述后去理解、想象而转为更加直观的感受历史,这种直观感受不仅会使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而且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学生认知能力,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苏俄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时,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另一方面通过提前安排学生备课,让学生讲解会议召开的情况和结果。最后通过问题设置,师生互动,说明苏俄在早期外交中,实现了与各国和平共处外交方针,一是“做有利于自己的生意”,但不放弃自己的立场,并且成功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改善了苏德关系;二是通过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抛开意识形态的考虑,打破了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赢得有利于苏俄经济发展的国际和平环境。总结说明苏俄的灵活、实用主义的外交风格。运用史实分析苏联与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签订的条约,也都显示了这样的特点,进而强调今天俄罗斯外交也有历史的继承和相似性。这样一来,历史就变得丰富清晰,从一个事件引发对整个苏俄外交的思考,历史 “活”了起来,就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四、应用对比探究法,教会学生把历史“学近”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教育的宗旨是回溯过去、关注现实、放眼未来,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现实感和以史为鉴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审视历史,用思辨的眼光感悟历史,通过学习历史来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关心关注现实问题,真正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内化为自我认知,使学生做到古为今用、学为我用。比如,对于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的学习,通过多媒体播放苏联崛起的片子,展示它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巨大成就,当讲到关于评价它的利弊得失时,就引导学生与我们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建设进行对比学习和换位思考。苏联重视重工业发展,把有效发展重工业变为压倒一切、取代一切的发展,造成了轻重工业严重失调,农业发展长期落后的结果;中国在五六十年代出现大跃进,有大炼钢铁,大放卫星的浮夸冒进。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相似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背景又是什么?斯大林和毛泽东两位领导人在当时都有什么样的考虑?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历史变得近一些,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历史不知不觉地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近我们,唤起学生的思考,使他们不得不查找大量资料,研读学者论著,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一天天走向成熟,对现实有了更多的理性认识,更懂得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兴衰、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意义,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更多的思考。

从历史中获取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是每一位历史学人的不懈追求。作为历史老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使历史知识内化为一种认知能力,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力量之源。如何让历史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焕发出历史学应有的生命力和价值,不仅是历史教育者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对数学课堂的一点思考 篇7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函数思想的实质是提取问题的数学特征, 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提出数学对象, 抽象其数学特征, 建立函数关系。很明显, 只有在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判断等一系列的思想过程中, 具备有标新立异、独创性思维, 才能构造出函数原型, 化归为方程的问题, 实现函数与方程的互相转化接轨,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 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 通过对图形的认识, 数形结合的转化, 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使问题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方法, 也是一种数学思想, 这种思想在人的思维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参数问题”对中学生来说并不十分陌生, 它实际上是对具体的个别的问题的概括。从绝对值、算术根以及在一般情况下讨论字母系数的方程、不等式、函数, 到曲线方程等, 无不包含着参数讨论的思想。

等价转化的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是把未知解的问题转化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包括等价转化和非等价转化, 等价转化要求转化过程中前因后果应是充分必要的, 这样的转化能保证转化后的结果仍为原问题所需的结果;而非等价转化其过程是充分或必要的, 这样的转化能给人带来思维的闪光点, 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是分析问题中思维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转化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之中, 每个问题的解题过程实质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

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主要途径

用数学思想指导基础复习, 在基础学习中培养思想方法。 (1) 基础知识的复习中要充分展现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 揭示其中蕴涵的丰富数学思想方法。如讨论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的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把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方程联立, 讨论方程组解的情况;二是从几何图形上考虑直线和圆锥曲线交点的情况, 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使问题清晰明了。 (2) 注重各知识点在教学整体结构中的内在联系, 揭示思想方法在知识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沟通中的纽带作用。如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当函数值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常数时, 分别可得方程, 不等式, 联想函数图象可提供方程, 不等式的解的几何意义, 运用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这三块知识可相互运用。

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解题练习, 在问题解决中运用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1) 注意分析探求解题思路时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解题的过程中就是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 合理联想提取相关知识, 调用一定数学方法加工、处理题设条件及知识, 逐步缩小题设与题断间的差异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运用化归思想的过程, 解题思想的寻求就自然是运用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典型问题中的运用。例如选择题中的求解不等式x≥, 虽然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求解, 但若用数形结合, 转化为半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3) 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指导, 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这种对习题灵活变通、引申推广的做法,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抽象性。

对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8

(一) 滥用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 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 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就开展合作学习, 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讨论得很热闹, 但基本上仍是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 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 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水平;有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 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 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以上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教师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 使合作学习形式化, 浮于表面。

(二) 时间太短

有些课看似很热闹, 实如一盘散沙。有时学生才讨论了1分钟, 教师就一拍手说:“好, 停”!其实学生根本就来不及思考, 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 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 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逐步形成从众心理。

(三) 用合作代替思考

课堂教学中, 有时候只见学生分成了好几个小组, 小组中的每人说了一遍, 合作即结束。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求形式, 忽视了实质, 用合作代替了思考。说到底, 这只是立足于教师的教, 而不是立足于学生学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 但最本质的思考没有得到开发。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 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 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 但是不能代替思考, 要因材施教。

(四) 过高估计合作学习的效果

课改专家们认为, 提倡了合作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就能代表小组的意见, 统一小组的认识, 并取最佳的意见来汇报。显然, 这样的要求对学生来说过高。面对低年级和程度比较薄弱的学生, 我们不仅要看他们合作学习后的成果如何, 更应看他们是否有愿意合作学习的态度, 并逐步学会合作。

(五) 学困生参与度不够

合作学习确实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 他们往往扮演一种帮助者的角色, 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 他们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 致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同时, 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 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总之,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间应形成良好互助、互动的关系。

二、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 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知识学习的需要, 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 不断完善合作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合作, 喜爱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另外, 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不要落入没有实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是好课的新套套。

(二) 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 结合学生情况, 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产生内动力, 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 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 提高同伴间的合作效率。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时机, 如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 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好时机。具体应当做到:

1. 每个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中心环节, 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 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

2. 让组长学会接纳他人。

比如, 如何在小组内分工, 如何处理小组讨论, 当别人发言时如何倾听, 如何补充意见等。

3. 调整小组空间结构。

我们要注意定期调整小组的座位, 及时更换小组成员的角色, 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宜能力, 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 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 避免以自我为中心, 整合不同观点等。

(三) 进行合理的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 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合作, 鼓励竞争。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通常将同桌的两位同学或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但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践证明, 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谓“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有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家庭背景搭配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 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 取长补短, 利于分工协作。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 以4人为宜, 全班若干学习小组之间要有可比性。

2. 学优、学困生高低搭配。

为了发挥学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可以按学生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 这样, 学困生可以在学优生的指导下进行探索, 得到表现的机会, 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学优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 能力得到加强, 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3. 组长轮流当或竞选。

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组长可以轮流当或竞选。初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必须对小组长进行培训, 如教给他怎样组织小组发言, 如何在小组内分工, 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等。

(四) 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 优化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1. 教师对小组的认可不能单纯凭一份材料, 还应该考虑附加分或参考分, 即随机抽取小组中的一名同学对本组提交的成果做出说明或解释;我们还可以把集体提交的方式改为随即抽取得方式, 也就是每一个组员都形成成果, 用计算小组积分的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2. 随机提问小组内的任何一个成员, 由他们的回答来评价一个小组学习的质量。这样每一个成员都需要好好学习, 这种由集体协作产生的群体压力, 能促使每一个成员都全身心投入。

3. 个别测试。小组成员在学习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 但检查学习质量时, 应让每一个成员独立操作, 并综合每个成员的成绩来评定小组成绩。

4. 小组自评。为保持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情况。自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小组合作成功的经验具体表述出来, 在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为以后各小组活动提供指导, 还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教师要鼓励小组成员正视存在的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共同研究制定本组下一步的合作计划。

上一篇:类别教学下一篇:服务业就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