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的一点体会

2024-07-14

舞蹈教学的一点体会(精选12篇)

舞蹈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1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舞蹈是人们在自然活动的基础上, 把人类活动、生产劳动、娱乐等动作加工提炼成规范化、有节奏的动作, 通过人体的手势、动作姿态、造型来表达思想感情, 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长期以来, 社会流行元素影响着学校的学生。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哼着流行歌曲, 随着音乐扭动身体的也是健身舞、街舞等, 传统的舞蹈受到冷落。这一切促使从事舞蹈教育的教师必须进行新的思考:该怎样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如何将舞蹈教学工作开展好?就这些问题, 笔者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情境赏析铺路, 加深学生的舞蹈节奏感和理解力

舞蹈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展示和享受舞蹈美的过程。以舞蹈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教学中要以舞蹈审美体验为核心, 提升审美活动质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舞蹈实践, 在舞蹈学习中体验快乐, 享受美好。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对音乐的理解是学习舞蹈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舞蹈教学中, 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理解音乐, 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变化音乐内容和难度。因此, 在学习舞蹈之前, 先给学生充分听音乐的时间, 让学生在听中感受音乐, 在音乐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谈谈对所听的音乐的理解感受, 并在欣赏中把握情绪, 掌握其情感基调,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同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倾听音乐的节奏, 培养节奏感, 可使他们将节奏、想象和舞蹈联系起来。音乐的情感和美感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一旦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激发他们无限的热情。

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课堂中创造美的意境, 营造美的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跳蒙古族舞蹈时, 教师用语言提示:眼前是茫茫的大草原, 成群的牛羊、鲜美的马奶酒, 等等。启发学生奔放的情绪, 展开想象的思绪深入意境, 理解舞蹈。情境的假设, 诗情画意的联想, 象征虚拟的运用, 使自己对舞蹈的感悟淋漓酣畅, 真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二技能训练夯基, 激发学生的舞蹈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舞蹈动作技能的表演是最能表达人们的心情的实践活动, 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芭蕾舞剧的奠基人诺维尔曾说:“人类的感情达到了语言不足于表达的程度, 舞蹈就会大大奏效, 一个舞步, 一个身段, 一个动作, 能够说出任何其他手段所不能表达的东西, 要描绘的感情越强烈, 就越难用语言来表达, 作为人类感情顶峰的喊叫, 也已显得不够, 于是喊叫被动作 (舞蹈) 所取代。”他的观点也就是强调“舞蹈是动的艺术”。舞蹈进行有线条、有起伏, 用身体动作表现舞蹈, 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 动作应有情感。让学生在动作美的韵律中加深对舞蹈的理解和感受,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但是舞蹈教学也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 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模仿练习, 而应该从素质能力的培养方面设计教学, 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运用现行的舞蹈教材, 教师可以用民族民间舞蹈或中国古典舞来进行编排。一方面可教给学生一些规定的民族舞蹈动作, 进行素材的积累;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动作。如学习《嘎达梅林》舞蹈时, 引导学生从歌曲创作背景入手, 通过对歌词的理解, 结合图片、画面的欣赏, 感受作品表达的内涵。然后利用积累的素材, 自编动作, 表演给同学们看, 加深对蒙舞特色的理解。它有利于学生体会舞蹈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并体会完整创编、表演后的成就感。

三体会舞蹈美感, 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感和表现力

审美教育,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准确鉴赏美的能力和较强的审美表现力及创造力。首先, 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舞蹈作品。不同类型的舞蹈作品展现着多姿多彩的美:《秦佣魂》壮阔的美、《雀之灵》清秀的美、《千手观音》古朴美、《狼牙山五壮士》军韵之美、《看秧歌》乡土之美以及《牧歌》意境之美。这些经典作品以其独特的方法表达美好感情, 阐述对人生的思考, 给予人们极大的精神享受。在欣赏的过程中, 从舞蹈动作、队形变化、音乐的节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 使学生学会欣赏舞蹈, 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其次, 分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前先给学生提出问题, 再围绕着问题进行讨论, 把讨论后的结果以书面形式发给大家。例如:欣赏古典舞蹈《梁祝》时, 我给出了几个问题: (1) 塑造了什么样的舞蹈形象? (2) 怎样组织过程动作的? (3) 队形是怎样变化的? (4) 体现了一种什么美?学生观看完后, 分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 使他们学会了鉴赏古典舞蹈作品的方法。最后, 模仿优秀舞蹈作品。在欣赏、讨论的基础上, 选择1~2部优秀舞蹈作品让学生模仿, 通过教师的指导, 把学生欣赏和讨论的心得融入模仿的作品中, 进一步体会作品所蕴含的美感。例如, 藏族舞教学中我们模仿了《欢哥》这部作品,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藏舞风格的理解。

创作者“情动而辞发”, 欣赏者“披文以入情”, 在具备了一定舞蹈体验的前提下, 增加舞蹈名作赏析的内容, 通过视听刺激, 提高其艺术修养。如果说情感是舞蹈的灵魂, 韵则是舞蹈的精髓。在赏析作品时, 要指导学生体会作品中韵的妙处。从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到经典高雅的芭蕾舞, 从韵味无穷的古典舞到充满张力的现代舞, 各种舞蹈艺术体态的感性呈现, 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舞蹈教学对普及舞蹈文化、提高国民艺术素质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只要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念, 突出以舞蹈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提高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把握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加强培养创新能力, 舞蹈教学必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舞蹈教学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舞蹈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2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语文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

就教学内容文体而言,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并且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它又是涉及到从思想感情的一切领域的,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份,并且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的教育。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接受教育。新编初中语文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鉴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案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3

【关键词】方法;运用和实施 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44-02

新课改已进行了数年,我们学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了多种教学模式,其中着重进行了学案式教学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案式教学从中脱颖而出,成为教学模式中的一支奇葩,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扬了学生的生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在学案教学中,如何才能编写出好的学案,又如何才能运用和实施好学案呢,本文就这两方面谈一下个人的心得体会,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什么是“学案”?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目标、有题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教师对教材作二次加工而编写的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文本。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是教与学同步操作的方案,师生共用。 怎样才能编写出优秀的学案呢?我认为编写学案必须遵守下面几个原则: 

1. 主体性原则: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 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经过自主合作交流解决大部分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5. 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案必须是集体研究的成果。一份学案,全年级同学科共用,没有每位老师的参与,必然会有教师在使用中感到不如意,所以学科教师必须全员参与,共同商量研究,一般情况是:备课组长牵头,组织大家就教材处理,教程设计,题例选用,作广泛的讨论,形成学案初稿,经大家审阅更正后,付之与教学。这样集思广益,集体备课,才能保证学案的基本质量。 

怎样才能运用和实施好学案,达到最佳效果呢?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案”与“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辅导释疑,练习巩固”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

1. 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预习,才能真正落实学案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自学过程、自学方法的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后,听课心中有数,讨论有话可说,练题有法下手;不待老师讲解指导,就有一定的掌握,学生自学有了成功感,许多基础知识不待老师讲解指导,就有一定的掌握,学生自学有了成功感,学习就更主动了。由于学生主动学会了一些基本知识,教师就可以简洁地推进学习训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

2.合作讨论:学生的自学必然会产生许多困惑。传统教学就要靠老师讲解,解决学生的疑难。但教师讲解解决不了学生的所有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当自学发现问题而个人又无法解决时,以合作小组讨论交流才能解决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学案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合作讨论的过程是:先自己做,有疑难,再讨论。在充分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种种疑问得到及时的解决。

3. 辅导释疑 辅导释疑就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讲解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练习巩固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4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知文本。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培养阅读能力方面的要求。新课标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标对课文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文学作品、科技作品、议论文的阅读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实施教学应准确把握, 以便根据具体的文本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自己在教学中要高瞻远瞩。既要把握教学的方向目标, 又要明确告诉学生阅读的要求, 在浏览文本时去发现自己应当发现的东西, 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阅读, 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笔者认为教师至少要让学生养成下列阅读习惯: (1) 阅读前文体的识别; (2) 能够主动在阅读前查阅文章背景和文学常识; (3) 基本积累, 将雅词、妙句、段落在文内划出或将其抄于笔记本上; (4) 将含义深刻的雅词或妙句写一点赏析的文字; (5) 至少能品出一个美点 (从语言、修辞、结构、写作方法、情感体验) ; (6) 文本的人文价值, 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当然在此之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精美的文本是阅读的源头活水, 扎实的语文知识才使阅读如虎添翼。只有夯实语文知识, 阅读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如教读七年级上册第9课《我的信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 教师课前准备时要有明确的教学方向目标: (1) 学习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 明确科学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 重要词语及句子的体味推敲; (4) 名言的积累; (5) 用1—2句话表达学习本文的心得。对学生浏览时的要求是: (1) 积累至少十个你喜欢的词语; (2) 积累3—5条你喜欢的名言; (3) 发现1—3处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并写出一点赏析文字, 如第3段“孤独”, 第5段的“梦想家”, 第7段的“优美”。 (4) 你认为做科研工作者需要哪些素质? (5) 居里夫人事业的成功经验使你感悟到应当怎样做人?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读《我的信念》就会有的放矢, 不会空泛而谈, 一无所获。他们一定会在文中发现不少有益的东西, 发言时也会胸有成竹。在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互相弥补, 答案不断充实, 只需老师适当的诱导、点拔、总结, 就会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样的课强化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阅读需求的多样化, 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得到了张扬。学生、教师与文本充分对话, 极大的发掘了文本的利用价值。

语文教学是一门技术, 教师需要把语文学习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帮助学生总结思维方法, 答题方法。阅读赏析是需要技术的。阅读赏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语言的表达方式; (二) 修辞方法及作用; (三) 写作方法 (表现手法) : (1)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2) 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3) 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四)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承上启下;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的心情;衬托 (正衬、反衬) ;首尾呼应,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深化或揭示主题;设置悬念, 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起强调作用, 进一步突出主题;画龙点睛, 点明中心;开门见山, 点题;总结上文; (五) 品味词语的含义:代词的指代对象;词的语境义;词的感情色彩。教师要善于总结答题语汇, 上面第三、四项列举了一些。此外教师还应向学生适当传授一些答题方法。如表达方式的作用: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环境描写———渲染了……的气氛或烘托了人……的性格 (思想感情)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 (鲜明) 地写出了……的特点;插叙———丰富了……内容, 交待了……的原因, 深化了……主题, 使文章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 引发兴趣, 使文章波澜起伏;先叙后议———画龙点睛, 点明……的题旨或深化了……的中心。

学会探索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方法。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一位教育家曾经说, 教育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前途充满希望。在探索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 又深刻地挖掘了教材蕴藏的价值。教材的价值除了体现在文章的精美语言, 巧妙的写作方法, 更重要的是它传承着世界优秀文化, 泓扬着千古美德, 开启着人类新的文明史。下面试举几例:

例一:《苏州园林》

学生:我喜欢“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它突出了花草树木讲究映衬。

老师:“俯仰生姿”一词你们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有的向上, 有的向下, 形容美好的姿态。

老师:谁能更形象的解释这个词所反映的情态?

三名女生:我们上台表演。

老师: (高兴地) 好哇!

三名女生经商量后, 设计了一个造型:三人都伸展双臂;或蹲或站, 目光或仰或俯, 彼此交织, 脸上是关爱、仰慕的表情。 (全场掌声)

例二:《陈太丘与友期》

老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这课, 对元方入门不顾, 是否失礼, 发表点看法。

学生一:客人已下车引之, 表示已向元方认错。元方“不顾”当然错了。

学生二:元方“不顾”, 也是无礼。但元方毕竟是个七岁的孩子, 我们可以原谅他。

学生三:友人来到主人家连车也未下, 并且张口骂人, 让人气愤。元方“入门不顾”也无可厚非。

学生四: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之邦, 应该懂得宽恕别人。宽恕别人, 就是爱自己。 (掌声)

例三: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老师:同学们了解了戏曲知识, 听了一些优美的戏曲片断, 还练了几下嗓子。对中国戏曲文化应当有一些了解。同学们说戏曲好不好听啊?

学生: (齐答) 好听!

老师: (严肃地) 但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 唱戏、听戏的人越来越少了, 长此以往, 这样优秀的戏曲文化将从人群中消失了, 怎么办啊?

学生一:继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音乐课上我们将要求老师让我们学点戏曲。

学生二:成立戏曲基金会, 抢救戏曲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这样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既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又提高了辨别鉴赏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放眼未来, 使学生用前瞻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社会。

汉语拼音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5

杨陵小学汤丽君

一、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

1、注意与学生情感交流,引发兴趣。

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要求时,我注意运用教师的感染力,使学生感到亲切、善意。汉语拼音教学第一课,我先要求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名字,然后我用彩色粉笔注上拼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学生们议论纷纷,于是我亲切的告诉他们,这就是汉语拼音,最后我一遍又一遍的读给他们听,同时使自己的语气、声调、动作既有分寸又有幽默感。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把自己的名字注音抄写在课本和作业本上。他们也学着我的样子读了起来。学生感到,原来汉语拼音这么有趣,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师生情感达到共鸣,为今后的汉语拼音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挫伤学生积极性,本人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动手动动脑结对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参与探索的环境,使之更主动活泼的学习。如在教jqx与ü相拼时,我教学生顺口溜:“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脱帽”。有个学生说;“老师,是不是应该说‘ü见了jqxy就脱帽’。”

我首先在态度上对这个学生加以肯定,然后告诉学生: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可写成“yu,yue,yuan”;而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应该省略,这里指的是u在两种情况下省略的规则。这样不仅没有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肯定了学生勤于动脑,敢于发言的精神,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按正确的方向发展,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3、努力建立一个:“天天向上”的学习环境。

对拼音知识接受较慢的学生,我创造一种善意的环境,使学生感到没有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再提问时考虑到这类学生的可接受性。当他们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提示,并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思考,适时帮助他们“下台”,表扬肯定他们学习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有时候我提前一天告诉他们明天会提问哪几个音节,让他们有心理准备。第二天,他们就在老师“精心”的提问中得以发挥,而不至于跟往常一样措手不及,回答不出来,这时候,他们是昂首挺胸地“下台”,而不是像平时那样垂头丧气地走下台去;对基础较扎实、素质较好的学生,我事先准备好几本拼音读物,临时让他们上台读给同学们听,考考他们平时的“功底”。这样既让后进生吃饱,又让优生吃“好”,使他们都感到“天天都有进步”。

二、变枯燥无味为活泼有趣

1,、重视组织实践活,激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让教学声韵相拼时,我设计“找朋友”游戏,将拼读音节的四种情况巧妙贯穿其中。①一声一韵拼音成音节。如:把(把bǎ)、跑(pǎo)。②一声二韵拼音节。如:家(jiā)、虾(xiā)③韵母独成音节。如:阿(ā)、二(âr)。④整体认读音节。如:知zhī吃chī。我首先把拼音卡发到全班同学手里,然后老师直呼音节,问:“我的朋友在哪里?”让分别拿到四种不同音节的同学拿着卡片跑到讲台上,拼读出来,并说:“我的朋友在这里。”实践证明,在课堂上组织好实践活动,学生兴趣高,情绪高涨,教学效果明显。

其次让学生的脑袋动起来。在进入复习韵母这一新知识的教学时,我事先拿出准备好的单韵母卡片a,随后拿出i,学生感到纳闷,教师不是教新科吧,怎么又学旧知识„„接着我摆出“a”的口型发音,后半部轻声带出“i”的口型,并把左手的“a”与右手的“i”合在一起变成复韵母“ai”,学生通过口型、听音、模仿发音,仔细体会,他们恍然大悟,思维得到启动,接下来的e、ui、ou、iu、üe等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为了方便记忆,我把许嵩分成两人一组,自编顺口溜进行记忆,例如“我是a,你是i,a—i一起变成ai、āi、ái、ǎi、ài,团结有爱在一起。”

第三,让学生的知识活起来。我把汉语延伸到课堂外,组织学生当小老师,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学拼音;按同路队组织学习小组,各小组在上学,放学看到什么学习什么,用拼音记下,然后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学习;我还特别注重小组内学生的交流活动,像“b、d”、“n、l”等形似的声母,学生易读错写错,我鼓励学生自己学校,自己发现不足之处,自己站起来谈谈怎样区别读音、写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有意识让学生自制音节词,纯拼音句群卡片,每周有一节练习课,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电化教学架起兴趣桥梁。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6

一、量才施教,及时表扬、激发兴趣

普通农村初中的学生与省市重点中学的学生状况相比,他们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差,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法滞后。有些学生居然连父母的姓名都不会写。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要想推行新课标确实困难重重。怎么办?不容乐观的学情,促使我和一些老师不得不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聚焦课堂,提升兴趣,循序渐进,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首先,我认为给学生们上好第一节语文课至关重要,因此,每当接手一届新生,我都会对第一节语文课做好精心的准备。如“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为切入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发表各自的看法,把“讲堂”变成了“学堂”,师生间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这样,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经过争论,明白了初中语文课本厚,课文也长了,语文更美了。细心的学生还很快观察到新语文书开篇将过去的“说明”改换成“致同学”,多么亲切啊!能不交这位朋友吗?

其次,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教材中的知识灵活处理,化难为易,尽量直观、形象些,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教学特有的长处:精彩的朗读,生动的语言描述,逼真的动作模拟或声音模拟,适合语文课特点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等,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常向学生介绍一点与作品有关的生动的故事,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喜欢上语文课,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事可做了。在学生有了进步后,要抓住时机,多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自然会确定新的目标。

二、传授方法,培养习惯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会问:怎样才能学好中学语文呢?这是一个很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注重的是多读书,多写读书笔记。只有多读多写,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水平。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亦使学生终身受用。古人云:“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些数学公式和一些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的东西。由此看来,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传授方法才是根本。实际上,我们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会了方法就掌握了根本,离开了老师,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就会自学他们不熟悉的东西。我这里说的传授方法,不是指传授中考各个题型的具体解法,而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思维训练,使其明白应当怎样去学习语文,从而热爱学习,掌握“双基”,这样无论什么样的题型都会迎刃而解。在讲授知识之余,教师应当常常向学生介绍正确的学习方法,其中包括教师对自己学习道路上成功与失误的体会,也包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看到的学生的成功与失误。如:通过整理多音字,明确“记多不记少”的方法;通过检查预习,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通过每单元的作文修改,形成了作文评改“四步法”。在教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给学生总结了这样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先瞪大眼放声朗读文章,再眯起眼联想。所谓瞪大眼睛读,就是说先要认真读懂文章,明白课文所写内容;所谓眯起眼睛想,正如我们欣赏一幅画,我们常常后退几步眯起眼睛看,这样画中的总体印象就会摄入眼中,而次要成分就会被略去。眯起眼睛看文章,就是抽出文章精华要点,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把文章主旨概括出来,把文章装入胸中。这点尤其难,因为它的实质是将文章的内容条理化,把文章进行理性加工,这样我们的记忆就会条理化,科学化,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训练,我经常带领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大意,写作特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迅速了解文章主旨,感悟文章写法。虽然表面上显得有些费时,但实际上经过这样的加工过程,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文章,记忆文章和把握文章写法,久而久之自然地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语文是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要掌握好祖国的语言,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刚踏进中学的青少年学生。一个好习惯,能造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好习惯不会凭空形成,需要反复训练,可惜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习惯养成的教育,致使不少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素养,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长期以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每天将自己接触到的好词好句抄在本子上,并在早晚读课上经常诵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每天要求学生练写正楷字一面,以纠正书写潦草的不良习惯,并用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毅力,提高了书写能力和审美情趣;每单元选一篇课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元进行“日记接力赛”,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才华的空间,使学生养成勤练笔的习惯,进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每日必做”约占一小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重视文本,重视双基

有位名人说过:“其他课堂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唯有语文课,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近年来有机会听了一些语文课和一些领导的讲座,自然让我获得不少收益与启示。但有的问题也是模糊不清。如,认为在教学字词句基础知识上花了时间,便是“传统型教学”,没有新意;“读读背背”只是机械训练,没有创造;而只要用了多媒体,便是现代化,只要组织了学生讨论,便是尊重了“主体”。于是乎,教学就出现了远离文本,抛弃文本的偏差。我也凑过这样的热闹,有过惨痛的教训。如今,教材选文皆是古今中外的典范性文章,文质兼美。作者们有着丰富的经历和人生体验,他们的感悟,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不仅有时空之隔,还有语言、文化之异,年龄阅历的天壤之别,要彻悟是不大可能的。那么,我们的教学该怎么办呢?我以为最关键的应该是带领学生认认真真地去读懂文章,指引学生去探究作者说了什么,是怎样一层层说下去的,他说这些话表露了哪些思想观点,含有怎样的感情,这些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先把文章理清楚,这才是实现文本与读者的对话,即通过人与人(师生)的对话来达成人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增长语感,接受熏陶,领会感情,总比教师的苦心讲授来得实惠。

新教材,为体现“少做题”的原则,将以前课本中被高度重视的、极为繁复的双基训练一律简化为“读一读”,“写一写”,也同样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在整体感知上下工夫。关键是我们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去解决教学中的“双基”问题,而不丢弃“双基”。我们更应重视“双基”教学,并在教学方式、内容等方面加以精心设计或者说再度创造。如:可以引导学生组词写片断小作文,可以口头运用词语说一段话,可以将读音、释义抄录在卡片上,多读几遍,多写几遍,甚至抽些来听写,让学生在用中学,用中记。

当然,语文教学的策略很多,但无论怎样运用与操作,都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它不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语文底蕴,良好的专业思想和技能,还要求有永不满足的学习和创新精神,有民主的教学思想和人格魅力,也要求有对生活、对语言的敏感触觉,把握和调节教育行为的机智。总之,在教学中我已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走下讲台,放下架子,来到学生当中,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参与他们的讨论,那就会教得舒心,让学生学得开心,考得理想。

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7

第一, 针对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有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学生教学目标大体分为三大领域, 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 在备课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前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 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在数学一对一教学中, 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 明确教学目标后应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 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首先设置一个具有吸引人的问题来导入本堂课的重点。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第三,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目标要求。正所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对象的变化,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 对于新授课, 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 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 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 或者验证几何结论。此外, 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 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 在一堂课上, 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第四, 学会掌控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要及时加以总结, 适当给予鼓励。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 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 请学生在草稿纸上动手演练。有时,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可以对他多提问, 让其有更多的表达机会,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 及时进行鼓励,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能热爱数学, 学习数学。

第五, 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满堂灌的方式, 时刻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 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 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六, 学会处理好课堂的突发事件,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尽管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但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在以往上课当中, 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会问一系列奇怪的问题, 有专业方面的也有非专业方面的, 比如教师的年龄、收入、婚姻及在那个学校教学呀, 在那个大学毕业呀, 这都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不能不回答学生的问题, 但也不能透漏不利于工作的信息,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教研过程中去不断学习总结。

第七, 要精讲例题, 多做课堂练习, 抽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问题是数学产生与发展的源泉, 带着问题去学习数学才能有利于我们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所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 教师要精选例题, 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 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 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 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 也可部分写出, 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 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 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 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抽出时间, 让学生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或解答学生的提问, 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当堂课内容相对轻松时, 也可以帮组学生进行知识拓展, 提出适当的要求, 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第八, 切实重视“三基、四能、五思想”, 紧抓知识主干, 加强知识网络化和横向联系。众所周知, 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 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 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 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 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 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 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 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 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第九, 课后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为了更好地巩固当堂课的学习效果, 要针对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年级、基础、学习习惯及学生所在学校课后布置作业量来适量布置作业, 保证学生能够做完。

关于曲靖舞蹈创作现状的一点思考 篇8

从蜀汉诸葛亮南征, 直至唐朝中叶的五百多年间, 这里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独具风格的风士人情, 人文景观都是众多艺术生产的源泉。就舞蹈而言, 有些人认为曲靖是舞蹈的沙漠, 没有太多可挖掘和利用的资源。这种认为有些不切实际。因为曲靖本士居住着彝、瑶、布依、水、壮、回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有着太多可弘扬的民族文化, 带给我们的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

一、切合实际、理清思路

当前续丽江《丽水金沙》、大理《蝴蝶之梦》之后, 全省各地纷纷效仿以旅游歌舞晚会的形式来宣传当地的各种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这两台晚会的操作是非常成功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一些行业的发展。但各地与各地的地域情况不同, 正是由于地域的差异丽江、大理等地才会在云南的诸多旅游城市中脱颖而出。也正是旅游与晚会挂钩成为主要内容, 才会使这些景点让游客留恋忘返, 洛驿不绝。但曲靖目前的状况与上述地方有很大差别, 我们有许多东西并不为人所知, 甚至我们当地的创作者也知之甚少。曲靖的舞蹈创作要抓住本土民族民风, 从生活中找到最好的切入点, 象一些看似很生活化的元素, 通过大胆尝试创作就可能出现更好新奇的律动。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切合实际, 理清思路。要清楚我们该怎样去做, 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去生搬硬套, 每一区域的民族, 都有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做自己的风格, 做自己的个性可能才是曲靖舞蹈发展的前提。

二、立足本土、特色鲜明

我们必须要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要创作的东西是立足于曲靖本土, 使之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不是去模仿别人的晚会形式、服装、动作元素。我们的晚会应该是多功能、多元化的。它不仅要能宣传和弘扬珠江源文化, 还要能体现多功能的特性。它应该适合于不同场合的演出, 而不仅仅只能为单一的特定的场合服务。因为我们资金不足,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积极下乡采风, 收集整理素材, 精心策划结构。要多比较, 多出新招, 切合实际, 扎扎实实地做出一些低成本高质量的东西来。从小的到大的说起, 例如:早期曲靖当地编导创作的《确比舞》、《毛囊舞》、《吞口舞》到最近的大型歌舞集《踏爨》等, 我们要通过这些比较能展示曲靖民族特色的节目来展示曲靖、宣传曲靖, 把珠江源文化真正地传播出去, 让更多的人来发现曲靖, 了解曲靖。

三、整合资源、利用资源

就曲靖市舞蹈创作现状而言, 具体的要从创作人员的素质抓起。要给予更多的平台。让创作者多实践, 多积累。改革就是要更好地整合资源利用资源, 我们现在面临着很多的现实问题:没有演员, 没有好的可排剧目。一切都是需要时临时搭建, 每次都是从零开始。其实一路走来, 我们已经在多少个不经意间, 丢掉了许多有特打磨成精品的好东西, 例如《踏爨》、《耍腰》等。问题已经存在了, 就要想办法解决它。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要拓展思维, 看准目标, 拿出一套完整可实施的方案, 不要好高骛远。要从小到大, 以浅入深, 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下走而不仅仅只是留于一句空话。曲靖下属各县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创作者, 比如师宗、罗平、富源, 要鼓励他们, 给予他们一些新思想, 新理念, 让他们敢于创作, 而不能让他们失去自信心, 因为他们在最基层, 对本地的民族民俗会更了解, 要想办法给他们搭建平台, 积少成多, 精益求精, 是可以创作出一些作品来的。

四、根据情况, 从市场需要切入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市场需要切入。平时排一些下属各县市突出的有地方特色的那怕是一两个有亮点的小节目, 例如:曲靖的《确比舞》、师宗的《司边舞》、罗平的《布依女》、富源的《毛囊舞》、《吞口舞》等, 到需要时把这些小节目有机地组合起来, 精心地结构, 进一步提炼打磨, 这才有可能朝着专业的, 精品的方向去努力。精品不是靠吹嘘就能出来的, 十年磨一箭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有自己的东西去冲击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种舞蹈赛事。要积极地去参与才能更多地出成绩, 出效果, 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曲靖, 了解曲靖。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9

一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享受课堂的愉悦

情境教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自主地进行学习。语文课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 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游戏等手段,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 心理准备充分, 做到“课伊始, 趣亦生”。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 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课件, 在导入新课时, 我采用了电视栏目《地理中国》主持人导入法:“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 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学生立即就被吸引住了, 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 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 学生容易入情入境, 展开想象, 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 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 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因势利导, 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 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 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 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 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 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时, 我问学生:“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小组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做, 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多种形式品读课文, 让学生渐入佳境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其语境描述得美妙, 见解阐述得独到, 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善于浓缩课文内容, 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 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品读, 像开展朗读比赛, 组织课外读书会、朗诵会, 写读后感等, 以挖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 理解内容, 积累词句,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教学《中华少年》一课时, 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反复诵读, 感悟中华少年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 开展赛诗会, 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声情并茂的表演手法, 充分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 进行具体表述, 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有的课文比较浅显, 中心较明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件、音乐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情感, 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比如, 我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 课件显示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场景, 并放音乐《春节序曲》。让学生在隆重、热闹的气氛中品读课文, 感受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无需刻意讲解, 即达到教学效果。

四批判与创造的接受知识, 拓宽视野

课堂上, 营造宽松的环境, 要求学生坚持真理, 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 在不断论证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 让学生敬佩鲁滨逊的同时, 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因为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获得自己个性化的感悟。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种出粮食, 他怎样做成食物?野人野蛮的宴会是什么样的?”“鲁滨逊是怎样驯化‘星期五’的?”学生谈出自己的设计、想法, 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 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10

一、素材是作文的基础和条件

1、欣赏家乡景色, 寻找习作素材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 也是孩子们习作素材的宝库。我们的家乡, 人杰地灵, 物华景秀, 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 多少诗人曾经挥毫赞美这锦绣河山。

春天, 笔者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这广阔的田野的美好春光;夏天, 带领孩子们观赏校园的池塘, 体会“映日荷花别样红”、“彩虹飞架别有天”的奇丽景观;秋天, 带领孩子走出校门, 看那硕果累累的果园、满地黄金的田野, 感悟丰收的喜悦;冬天, 带领孩子们冲进大雪纷飞的雪野, 欣赏“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银白世界。

孩子们走进大自然, 被这里的四季风光所陶醉, 习作素材源源不断。因为学生亲身经历, 切身感受, 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记录并提炼自己的观点, 具有真切的感受。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不断提高, 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

2、体验田间农活, 丰富习作素材

农村的孩子公园去得少, 汽车乘得少, 都市的繁华见得也不多, 更不用说都市的生活了。反之, 田园、菜园、果园, 他们去得多, 板车推得多, 他们的父母乃至祖辈, 都从事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农活。因此, 他们最熟悉的都是栽种、施肥、除草、松土、收获等农事。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利用放学后、星期天、节假日涉足田间, 走进菜园, 钻进大棚, 用眼去看, 用手去动, 用嘴去问, 用脑去想、去发现, 在充实生活的同时, 使学生趣味盎然, 创造了大量的习作题材。在习作课或语文课外活动课上,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谈从田间生活中获得的感受:“我家的大棚”、“摘番茄”、“给番茄催红”、“插秧”、“拣香菜”、“栽大葱”……一个个绘声绘色地演说。学生的亲身经历, 亲自实践, 耳闻目睹的一件件新鲜趣事, 形象生动。写出来的习作就具有真情实感, 吸引读者。如:一位学生在《摘番茄》一文中, 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左手轻轻地托住一只大番茄, 右手握住剪刀, 只听‘咔嚓’一声, 剪断了花柄, 再把花柄剪短修平, 最后, 小心翼翼地把番茄放进筐中……”这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摘番茄的过程, 若非亲自参加是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的。

二、把“听”、“思”、“议”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阅历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学生不但要留心周围的人, 而且要留心身边的事。我每周都抽出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将看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大小事情讲给同学听, 大家听后思考展开评论。对于这类活动, 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为写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写作材料。

三、注重“写”和“改”, 提高作文质量

读和记固然很重要, 但写更为重要。因而,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除认真记好日记外, 每星期练笔一次。“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 在平时教学中, 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 所以, 我不仅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改作文, 还让他们互相修改作文, 让其通过自改和互改就能达到无错别字、无病句、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的效果。这样, 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 还促进了学生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使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简评以表扬为主, 激发写作欲望

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对其作文的简评是很重要的。成功的简评可让学生备受鼓舞, 产生再次创作的欲望。我在作文简评上主张多肯定, 少改动。每次评改作文, 我都会耐心地从作文中找出优美的语句、新颖的词汇、先进的思想等, 对他们做出肯定, 并以此鼓励学生再次创作。

五、写作形式不拘一格

语文教学的一点粗浅体会 篇11

一、语文学科的教学要体现学科人文性

通俗地说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强化这方面的教育非常有必要。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等等。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語文教学要充满感情,避免苍白空洞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语文教学要体现本学科的特质-文学性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语文教学切不可脱离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语文教学可以与时事新闻紧密结合,体现时代性

推进生物有效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12

一、对学生进行观察重要性的教育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知觉, 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表现在生物学科上就是要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和本质特征。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观察是探究的第一步, 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 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 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培养观察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初中生物教材有许多分组实验, 每章节都有观察、讨论、阅读、思考、实践的内容, 突出了观察的重要性。

二、影响学生进行生物学观察的因素

1.观察目的不明确。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 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

2.观察的精确性较差。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

3.没有随时随地勤观察的习惯。初中学生对自身或周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现象观察甚少。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途径

在教学中,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是获得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现象, 认识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特征, 进一步揭示其生命本质的重要途径。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作为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1.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不同, 学生在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水平。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加强分类指导, 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重点观察———观察中, 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 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顺序观察——进行观察时, 要根据观察的目的, 从宏观到微观, 从整体到局部, 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具有的特征和特点。

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 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3.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首先,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 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 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 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 一无所得。

其次, 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 对生物学的好奇心, 是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组织观察活动时, 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

四、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发展的效果

观察是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知觉过程。在组织学生观察时, 要求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 并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如在讲授“根对水分的吸收”时, 我布置了家庭观察实验, 把萝卜条分别浸泡在浓盐水和清水中, 第二天观察现象, 学生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再让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用盐腌黄瓜, 黄瓜缩小变软, 把发蔫的菜浸在清水中, 菜会硬挺。把知识灵活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引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产生了好奇心, 激发了求知欲, 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同样一个实验, 有的同学用马铃薯块代替了萝卜条, 现象一样。但有的同学经过观察,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放在盐水中的马铃薯块为什么会变成深蓝色?”其实这又联系到了另一个知识点, 通过探索、实验、观察, 同学们知道了原来盐中有碘, 马铃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淀粉遇碘会变蓝。观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通过对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的观察, 探索事物客观规律的活动, 获得新知识, 提高提出问题, 调动了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学会主动观察事物, 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 通过不断观察, 使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不断开拓思路, 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精确的观察能力, 对发展学生智力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的培养训练, 学生就会养成一种积极、主动、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发展。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 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为基础, 问题性为前提, 综合性为重要内容, 实践性为有效途径, 过程性为评价目标, 合作性为方式, 开放性为外部环境的一种全新模式。观察能力是众多能力的基础, 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就是从观察入手的。推进生物有效教学, 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上一篇:微课应用途径分析下一篇:快速设计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