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共12篇)
舞蹈教学 篇1
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体育舞蹈教学已经在各高校中广泛的开展起来, 虽然受到教学者和学习者的热捧, 但是由于对体育舞蹈的文化渊源并不能十分了解, 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致使体育舞蹈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我们急需要解决的是使体育舞蹈教学方式多样化,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充分贯彻终身体育意识。
1 体育舞蹈起源及发展
1.1 体育舞蹈的起源
体育舞蹈起源于英国, 盛行于欧美。是一种在音乐的伴奏下, 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 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 达到自娱自乐、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体育运动。不同的舞种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热情奔放与浪漫柔和并存, 对培养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社交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1.2 体育舞蹈的在高校的发展
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把体育舞蹈列为普修和选修课程, 全国各高校也开展了体育舞蹈的教学, 体育舞蹈以其独特的活动方式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锻炼手段。随着终身体育观念的深入, 对体育舞蹈的教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符合现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2 体育舞蹈教学开展的价值
2.1 心理学价值
长期的学习生活会使人感到压抑、枯燥无味, 良好的心理素质会使这些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所以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发展就特别重要。参与体育舞蹈活动能够使人从紧张的情绪中走出来, 使人的注意力从学习转到运动上来,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疲劳, 愉悦心情, 也会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2 社会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男女共同进行的双人或集体运动, 在运动中能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对于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更能迅速的适应新的环境。
3 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因素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多种手段和途径的总称。使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下进行观察和练习的过程。由于体育舞蹈不仅仅是向学生单一的传授运动技能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礼仪等, 因此要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3.1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本文根据体育舞蹈教学的特点, 参阅了相关的文献和走访了多位专家, 筛选出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因素, 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通过SPSS17.0软件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因子分析, 经过球形检验结, 因子模型的显著性水平达0.000, 所建立的模型可以被采用。
3.2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参与因子
参与因子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方法的有效与否主要通过学生表现出来, 所以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运动天赋、性格、性别、生理和心理因素都对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教师的教学经验、运动技术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3.2.2 教学因子
教学因子主要有教学原则、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组成。教学原则是进行任何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在整个体育舞蹈教学和各环节教学中教学原则的指导作用都应该放在首位。教学目标是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任何情况下选择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完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适合才是最好的。而教学过程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发展规律。新授课以教为主, 复习课以练为主, 只有在充分的把握住体育舞蹈教学过程的特点, 才能够选用最佳的学习方法完成最佳的学习任务。
3.2.3 环境因子
体育舞蹈教学的课时总数以及场地器材的设备是否完善, 对于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没有充足的课时总量, 学生进行学习的机会将减少, 导致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难以多种多样, 学习效果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 场地器材的不完善很可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 是体育舞蹈运动在大学中难以持续的发展下去。学生人数的多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到影响作用, 如果人数过多, 只能过多的采用集体教学, 难以做到个别指导和因材施教。
3.2.4 思想科技因子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受到教学理论的制约还要受到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下,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体育舞蹈教学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这样才符合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最终思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传统的方法得到了补充和更新, 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4 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体育不但要有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师范法、分解法、完整法等, 同时还要有与现代学生思想相符合的快乐体育教学法、诱导学习法等, 只有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 体育舞蹈的教育价值。
4.1 快乐体育教学法
快乐体育指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付出努力获得成功后, 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快乐体育不是散漫体育, 并不是完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是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真正实现高效协调的学习机制。在快乐体育教学中, 学生不只是学习和模仿教师的动作还要学会自觉的参与这项运动, 和教师进行相互交流, 探讨学习心得, 是体育舞蹈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放大。快乐体育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强调发现学习,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实践学习法
实践学习法指在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 在实际操作中边改进边提高的方法。体育舞蹈是一门注重社会交往的体育运动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适当的教学内容放到舞厅中, 使学生体会到舞会上特殊的氛围, 在场景音乐中更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培养乐感对肌肉的感觉, 同时还可以学到社交礼仪, 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要使学生明白, 只有把所学的技术动作灵活自如的运用到实际中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由于体育舞蹈是男女共同配合的一项运动, 更应该教育学生注重行为举止, 建立正常的男女交往关系。
4.3 C AI教学法
CAI教学法是把多媒体, 摄像机等现代化技术运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上来。CAI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自己动作的错误之处, 让学生自己检查自己, 自己纠正错误动作, 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CAI还有利于个别教学, 对于技术动作接受比较慢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好的巩固练习, 对于技术动作接受比较快的学生来说还可以提前自学。CAI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给学生, 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便捷。
4.4 双语教学法
体育舞蹈双语教学法是指在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全部或者部分采用外语 (主要指英语) 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体育舞蹈技能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生对待体育舞蹈学习的兴趣高于没有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生, 说明进行体育舞蹈双语教学时可行的, 这也符合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但是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但有精湛的运动技能同时还要良好的英语基础, 这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5 和谐教学法
和谐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 同时做到教学的诸要素与教学过程、环境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减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学法要求从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出发, 整体规划自身所需要的教学方法, 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 排除外界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下进行学习。和谐教学法是辅助体育舞蹈学习最好的助手, 更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4.6 动作示范法
作为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示范法仍然是最基本并且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动作示范法是指教师以自身的完成的动作为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动作示范法能够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体育舞蹈动作的优美, 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使自己的技术动作更加完美。动作示范法的特点是简便灵活, 使用范围广。
总之, 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来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有利有弊的, 我们要取之所长, 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做到最优化, 这样才能够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思路, 才能够真正的做到素质教育, 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体育舞蹈是集体育、艺术、教育于一体的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不但具有娱乐性和健身性, 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竞技性, 具有多元化的教育价值。随着体育舞蹈课程在高校中的广泛开展, 受到了很多爱好者的追捧。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来充分体现出体育舞蹈的教育价值。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自身的教学经验, 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有关于体育舞蹈教学的创新型建议。
关键词:创新,体育舞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军.高校体育舞蹈的创编及教学方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8 (1) :119.
[2]鲁春霞.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其影响因素[J].文史博览, 2008 (7) :42.
舞蹈教学 篇2
关键词:舞蹈 比赛 教学
在经济繁荣、国富民强的大好形势下,我国的舞蹈事业也迎来了灿烂辉煌的时刻。每年都有各种形式的舞蹈比赛,一批又一批体现中华民族舞蹈文化、提倡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舞蹈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如1985年由北京舞蹈学院发起的,有“中国舞蹈奥斯卡”美誉的“桃李杯”舞蹈比赛;1996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的全国性专业舞蹈评奖活动——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比赛;还有影响力非常大的cctv舞蹈大赛等。舞蹈比赛不仅鼓励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表彰成绩突出的舞蹈创作与表演人才,活跃舞蹈理论与舞蹈评论,推动我国舞蹈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还能对舞蹈教学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踊跃参加到比赛的队伍中来。
一、分享各校的舞蹈教学成果、交流教学经验 比如“桃李杯”舞蹈比赛,分为单人舞和群舞,涵盖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赛事面对专业院校和普
通院校的学生,每届有上百所院校的数千名学生参加比赛。参赛单位选派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身优越的条件,表演的作品从一定层面上代表了该单位的教学水平,也能从学生身上看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促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比赛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避免了闭门造车。比赛期间,还有一些学术交流,“桃李杯”等舞蹈比赛多次召开学术座谈会,对舞种的设置、舞蹈的发展方向及意义等学术问题进行研讨。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创作水平
想让学生参加比赛,首先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只有高质量的教学才能培养出专业颇佳的学生。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呢?备课是关键,教师应把功夫花在备课上,让本事显在课堂上,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要求不仅有知识目标,还要有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程难度,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是个艰苦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心血。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习惯的差异,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区别对待、因人施教,以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需求。制定“培优补差”计划,在课余辅导中对尖子生实行“导师制”,对“学困生”实行“会诊制”,对班级常规教学实行“责任制”,促进全体学生的协调健康发展。培养出能
力全面的学生参加比赛,这是教师工作的动力和目标之一。通过参加比赛,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既锻炼了学生,也使教师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来审视自身的教学水平。
其次,参加舞蹈比赛提高了教师的创作水平。教师除了要上好课,还要搞创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从学生当中、从周围的事物中去寻找感兴趣的东西,看看能不能用舞蹈的形式再现出来,也就是如何选择题材。“题材,是指舞蹈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生活现象,是舞蹈作者对其掌握的大量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加工后作为作品内容的材料。”[1]有了题材再进行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刻画、音乐的制作、动作的编排、舞台的调度、服装的设计等。如何出新,如何去挖掘主题的深度,这常常是教师们苦思冥想的问题。创作一个优秀的作品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常是否定再否定,但当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当作品得到大家认可的时候又是无比的欣慰,这将是下次创作的最佳动力。由自己创作作品到观摩别人的作品,教师的创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发现、选拔优秀的舞蹈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繁荣我国的舞蹈事业
很多舞蹈比赛要求参赛选手除了表现一个舞蹈作品,还要跳即兴舞,以及进行技巧展示。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训练有素、表现能力丰富的肢体语言,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它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理解能力等都是一个挑战。就拿即兴舞来说,给出一个题目,听15秒的音乐,然后迅速进入即兴舞的表演。在15秒钟内选手既要捕捉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寻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口,又要感受到音乐的氛围,注意音乐的变化,在这一分钟里既要有调度,还要有空间的变化,巧妙地表现出题目的内容。在第七届“荷花奖”校园舞蹈比赛即兴舞环节中,有一个题目——逛商场的女人,抽到这个题目的是山东师范大学舞蹈系的四个小伙,这四个小伙迅速进行15秒的短暂交流,而后十分默契地完成了表演。他们有的将西服搭在手臂上,有的把道具(一个小包)挎在小臂上,扭动着腰肢就上场了。舞蹈中还设计了看见名牌打折后女人的各种表现。他们四个人动作夸张,配合默契,赢得了满堂彩。学生表演即兴舞的能力,不是一时的灵动,而是经过引导和训练的,有积累才能够在瞬间爆发出能量。比赛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很多的技能,学生也要加强艺术、文学、音乐等多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历届的舞蹈比赛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他们如今有的活跃在舞台上,有的加入到教师的队伍,有的成为了优秀的编导,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都在为我国的舞蹈事业添砖加瓦。
四、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舞蹈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的艺术,如果只学不用,那就
是自欺欺人了。所以我们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在比赛中,既提高了学生舞蹈的意识,增强了身体的表现力,还让大家了解了很多有关舞蹈的知识,比如舞台灯光、音响、舞美设计、服装、化妆、演出组织等,这些对于一个舞蹈工作者来说,都是应掌握的,但又是课堂教学不能够给予学生的,所以参加比赛可以弥补教学的不足,真正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舞蹈比赛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自信心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比赛中专业素质可以得到非常大的提高。
五、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现在全国各地有许多院校都有舞蹈专业,谁的专业办得好,谁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这就需要该校有一定的知名度,而参加比赛,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是一个增加学校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如东北师范大学舞蹈系,凭借《中国妈妈》《进城》《南京·亮》等作品在舞蹈比赛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一定有一支教学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和活跃的编创队伍。笔者相信这些比赛成绩会吸引更多的优秀舞蹈爱好者踏进这所大学,继而,良好的生源又会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常说,比赛的成绩是次要的,重在参与。比赛的确很残酷,毕竟获奖的节目是极少一部分,有时候付出了很多却不一定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但只要积极参与,不懈地努力,终将有一天会站在绚丽的领奖台上。
探讨舞蹈教学中的舞蹈艺术表演 篇3
关键词:舞蹈艺术;教学;表演能力
0 前言
完整性是舞蹈教学的特点。与一般的跳舞教学不同,舞蹈教学注重对艺术的诠释,除了舞蹈的整个过程,舞蹈教学还需将其中的艺术表现力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与表现力,将自身的感情因素添加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能力。
1 教学中的不足
1.1 教师素质不足
现阶段,素质不高的问题在一些舞蹈教师身上较为突出,素质不高对舞蹈教学的有效开展造成了直接影响。导致这一不足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一些教师的素质因自身角色的变化而变化,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同时又受畏难情绪影响,工作中的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长时间用同一套舞蹈进行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仅承担着舞蹈教学任务,还有一些其他教务工作,这就导致教师大部分的时间被占据,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提升自身素养。但时代在变,舞蹈艺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无学习与提升则难以保证教学的与时俱进。
1.2 舞蹈设置与编排不符合需求
舞蹈设置与编排不符合需求,这里的需求具体指的是学生的发展需求。若舞蹈教学所面对的学生为非专业类型,那么学生本身就缺乏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只有教师结合学生需求自编教材,并将教材应用至舞蹈教学中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若教师是非专业出身,那么自编教材并不是件易事。另一方面,对于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受专业舞蹈知识的常年影响,即使教师有能力自编教材,也难以避免将专业知识、专业内容过多地编写至教材中,最终也难以满足学生实际的发展需求。[1]此外,在一些学校中并未建立专门课程进行舞蹈教学,而只是兴趣课,通常情况下,兴趣课不会有非常多的时间安排,且教材更新非常慢,这都对学生的兴趣培养非常不利。
1.3 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
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表现在教学的方法与方式上,这一问题在不少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首先,在不少学校中是以选修课来设置舞蹈课程,多且广的舞蹈知识难以在选修课的有限时间内学习。课程发展有其规律,而这样的设置并不合规律。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难以对舞蹈进行系统的学习,综合素质自然也难以得到提高。其次,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还表现在一些教学过程中,即以单纯模仿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动作的传授作为侧重点。这样的教学较为机械,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舞蹈,其认识始终较为浅显。
1.4 目标设置不足
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是舞蹈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这是因为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有效融合了时间与空间,其主要的表现方式是人体的动作,通过舞蹈动作来宣泄情感、表达相应的情节以及抒发对美的理解。作为舞者,除熟练掌握基本的动作外,还需对音乐的韵律与节奏有良好的把握,且审美情趣较好,这样才能表达出舞蹈中不同层次的内容。但是,因不少学校没有正确理解舞蹈教学的目的,导致目标设置出现偏差,教师以培养学生舞蹈基本功或动作作为教学重点,没有重视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发展。[2]
2 对策分析
2.1 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优化舞蹈教学首先需正确看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纠正教学中的错误观念,正确看待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参与度,确保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提升学生舞蹈艺术的表演能力首先需培养其艺术表演意识,这种培养应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让学生在摸索中深入认识舞蹈的表演内涵。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带领者,鼓励学生成为舞蹈编排的一份子,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舞蹈的编排来了解舞蹈的艺术主题。同时,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吸收舞蹈所蕴含的艺术养分,应引导学生对舞蹈中的各个动作细节进行认真的体会。[3]以民族舞蹈的编排为例,假设该舞蹈的主要意境为宁静与空灵,那么,可令学生深入讨论舞蹈主题,以此作为教学的开端。在主题确定,学生初步掌握其艺术表现力后进行舞蹈的编排。编排需反复播放伴奏音乐,在体味音乐的过程中编排动作,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细致地推敲舞蹈中的动作与技巧。在编排完成后进行整套舞蹈动作的学习,学生全程参与了舞蹈的编排过程自然能够深入地理解与认识这一舞蹈。通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能够良好地展示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而舞蹈的美感也经学生的表演与艺术思想意识得到展现。
2.2 多样化舞蹈教学
多样化舞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使教学所用的舞蹈类型多样化,教学所用的方式与手段多样化,提升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发挥教学的积极影响,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舞蹈的学习、艺术表演力的形成没有捷径,要想充分地理解、领悟舞蹈艺术表演力,唯一的途径就是多次反复地实践。多媒体的普及为教学提供了便利,舞蹈教学同样也可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利用,可通过播放舞蹈视频来讲解舞蹈艺术表演。生动直观的视频材料有助于学生深入感悟其中的动作技巧、艺术表现力等内容。[4]在视频学习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学习,舞蹈所用的音乐能够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意境,音乐实践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在进行音乐情感因素的讲解时,教师需将讲解与韵律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配乐。在视频、音乐讲解后引入图片,通过图片展示分解舞蹈动作,引导学生学习动作的艺术表现力与来源,用完整展示舞蹈艺术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
2.3 增加实践机会
对于一个舞者来说,舞台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平台舞者的艺术表演力能够得到展示,是舞者非常向往的平台。增加实践机会可为学生展示自我创造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最终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鼓励,促使学生抓住实践机会,积极参与各类舞蹈比赛。诠释舞蹈艺术表演并不局限于个人舞蹈或集体舞蹈,只要有机会都应该勇敢尝试。通过舞蹈比赛,学生获得的表演经验是教学、观看他人表演所得不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表演力与认知会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这就是实践的优势。教师可组织学生报名,并带领学生参赛,给予学生鼓励与指导,备战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会得到冲击与提升,其造成的效果、带来的影响远大于课堂教学。在比赛的刺激下,学生会开始着重揣摩舞蹈艺术表演力,并摸索如何将表演力通过动作表达出来。实践的优势无可比拟,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3 结束语
艺术表演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舞蹈基础,丰富其舞蹈意境,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认识与理解舞蹈的深刻程度。
参考文献:
[1]万刚.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思路探析[J]. 音乐时空,2015(07):154.
[2]李磊.论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和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J]. 青年文学家,2014(09):240.
[3]周浔闽.大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表演意识的培养分析[J]. 艺术品鉴,2014(10):44.
舞蹈教学 篇4
关键词:舞蹈文化,即兴创作,多媒体教学
多年的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经验, 让我对民间舞课堂教学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教学观点, 即舞蹈文化与创新舞蹈教学法的运用。如何将舞蹈文化融入民间舞课堂, 如何在教学方法上创新,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追根溯源, 树立多元文化观, 从文化意蕴中寻找舞蹈的动律
文化具有双重性, 其一指物质、制度、精神、心理等范围, 其二指精神文化的创造和成果, 是人类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总称。不同的文化, 在不同的自然浪潮或人为浪潮中接触交流、相互碰撞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
舞蹈教学必须强调从舞蹈文化中找着眼点。研究中国民族审美观念和具有中国本土思维逻辑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挖掘文化的精髓和深层内涵, 尊重民族的乡土特色和舞蹈文化, 以民族舞蹈文化为资源, 从舞蹈动律生存的生态环境中识别舞蹈动律特征。以多元的文化观融贯民间舞教学的始终, 以此开启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动作的接受, 具体方法概述如下:
1. 以民族文化为背景, 作为民间舞蹈学习的第一程序, 了解民
族舞蹈文化的历史变迁、生态环境、形式内容、美学特征等, 并形成全方位的概念。
2. 深入田野调查采风, 掌握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体验原生态民
间舞蹈文化特征和表演的特点。从民族的自然生态环境, 人文生存空间及经济基础, 社会结构等方面, 研究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意识、审美心理等文化现象的结构与功能, 思考探寻舞蹈形成的内部基因, 感受民间舞蹈潜在的生命力。
3. 加强与各学科的交流与研讨, 树立综合交叉性及综合边缘
性的新型多学科研究方式, 借助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与舞蹈学的研究成果, 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民族民间舞的成果和文化现象。
4.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 探索动态性的舞蹈形象。从舞蹈动态形
象中, 分析历史积淀的文化因素, 以多元文化观作为舞蹈文化类型的特征。
二、发散思维, 即兴创作, 继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
中国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 其表现形式是群众性的活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改革, 改变了口传身授的单一教学方法, 继承和发展了“即兴创作”的历史文化遗产, 实行“发散思维, 即兴创作”的创新教学法, 结合主动性与实践性, 谋求把舞蹈动作的学习与即兴创作方法, 与现代观念、创新思维及自然意识培养相结合, 以“心动”调动“身动”, 将所获得的知识和审美体验, 经过自主探索, 变革创新, 把现实生活的情感融于民族文化之中, 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的主动意识。
在“即兴创作”的教学实践中, 树立民间舞蹈作为文化传承的教育观念, 以民族文化为根基, 将民族文化作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本质, 挖掘舞蹈深层的文化背景, 以人体情感感受民间舞独特的形态和风格, 以情感感悟支控外在运动创造为教学基础, 创造性地运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民间舞蹈资源和表达感情的传统方式, 进行民间舞蹈形态的提炼和发展。在继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作为一名专业舞蹈教师, 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将“发散思维、即兴表演”付诸于教学实践。
1. 发挥民间舞丰富的动态, 体现文化性和动作性融合的自身
价值, 激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突破创新的能力、联想整合的能力, 实现“发散思维、即兴创作”教学法, 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重要作用。
2. 以学生为本, 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 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
系, 让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 使教书匠转换成教学设计师、指导者, 追求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学习氛围,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 选择特点鲜明, 针对性强的音乐, 循序渐进, 有目的的引发
学生创作兴趣, 启发他们的学习思维, 并不断地提出要求、修改动作、解决舞蹈段落间的衔接, 调动学生创作的潜能。
4.“即兴创作”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是启发学生进行创造
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探索者, 教师应善于以文化启发、文学引导、音乐刺激、美术联想、空间构图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即兴”状态, 同时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创作, 爱护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肯定学生自然投入的表情体验, 不过于拘泥形式和看重结果, 并有意识地引导和捕捉“即兴创作”的闪光点, 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利用多媒体获取民间舞蹈文化新知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法, 具有信息丰富、方便快捷等特点, 大量文化资料的储存和查询, 以及形象生动逼真、风格纯正味浓的直观形象, 为舞蹈教学提供了方便简捷的教学通道。
1. 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将新颖、直观、形象的舞蹈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 积极有效地开发学习民族舞蹈文化、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创造潜能。
2. 多媒体的教学, 拓宽课堂教学容量空间, 利用直观形象的可
观赏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帮助他们深层次地理解舞蹈文学常识, 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使舞蹈技能得到拓展和延伸。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那些具有生命意义、饱含情感的动作符号和舞蹈的精神表现力, 不仅能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而且还会形象地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所以, 要想真正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舞蹈, 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舞蹈教师就必须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舞蹈文化的学习与理解, 并通过创新的教学手法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舞蹈教学 篇5
摘 要: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在中职学校舞蹈教学中不可或缺,它既可以拓展现代人文教育的内涵,同时也使得舞蹈教学课程更加丰富完善。鉴赏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的高低优劣。如何培养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若干总结,冀以通过交流共同促进提高。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舞蹈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117-02
舞蹈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舞蹈鉴赏是建立在对舞蹈一定认知基础上的鉴别和欣赏,是人们对舞蹈艺术进行感受、理解和思维评判进而获得审美享受的活动。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在中职学校舞蹈教学中不可或缺,它既可以拓展现代人文教育的内涵,同时也使得舞蹈教学课程更加丰富完善。
一、舞蹈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大部分初级中学学生选择进入到高级中学就读,导致中职学校的整体生源素质下降,学生的舞蹈艺术基础也不均衡。部分学生喜欢舞蹈更多是随性所至,跟着潮流走,而对教材上的舞蹈兴趣不大;部分学生由于毫无舞蹈艺术基础,对舞蹈学习容易望而生畏,难以坚持下去;极少数学生则毫无兴趣,干脆不闻不问。
2.学校重视不够
在一些中职学校,仅有舞蹈技能课而没有开设舞蹈鉴赏课,有些学校虽然配合舞蹈教学开设了舞蹈鉴赏选修课,但限于认识程度,以及课时安排、教材本身、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局限,也基本是草草应付、蜻蜓点水,导致学生认为该课程可有可无,上课基本就是简单地看看舞蹈视频,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师重技能轻理论
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长的过程。在中职学校实际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舞蹈的实践而忽视了学生们对理论的学习和舞蹈艺术美的理解认知,过于追求舞蹈技能的速成而忽视舞蹈内蕴美的表达,也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学习、表象学习。
二、开设舞蹈鉴赏课的意义
有人说,“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舞蹈欣赏的魅力和目的恰在于此。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教会人们分辨善恶美丑、是非对错,教会人们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了解生活、接受生活和热爱生活。
在中职学校开设舞蹈鉴赏课程,目的是在对具体的舞蹈作品进行思想和艺术赏析的过程中,既让学生获得精神愉悦享受,又能够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热情,进而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避免了学生学习舞蹈技能课程时候的混沌不解。通过观察、浅析作品并能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教会学生用眼睛去捕捉舞蹈之美,用心弦去感悟舞蹈之美,学会评判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反思自身在遇到类似情形时如何补缺完善、追求舞蹈技能的尽善尽美。
三、如何进行舞蹈鉴赏教学
如何进行舞蹈鉴赏的教学,是一个见仁见智,需要不断总结摸索、对症下药的过程。结合在中职学校舞蹈鉴赏及舞蹈技能教学中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将舞蹈鉴赏与该舞蹈特定的历史人文背景相结合舞蹈本身就起源于特定历史人文背景下对生产劳动、战斗等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使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提升以及知识结构更趋完善的视角而言,把舞蹈鉴赏课程与舞蹈的历史人文渊源介绍相结合,是将轻松愉快的舞蹈鉴赏放置在该舞蹈特定的历史人文起源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舞蹈想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思想、处在什么样的人文环境之下,有利于学生系统把握某一舞蹈门类的历史人文环境以及特点。
如我国汉朝时期的舞蹈,讲究朴拙浑厚的泱泱风格,推崇刚柔相济,笔者在简要给学生介绍了同时期的汉文化特征后,给学生鉴赏舞蹈《盘古舞》,使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知。又如很多学生对中国古典舞一知半解,其实古典舞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还曾一度被人称作“戏曲舞蹈”。基于该特点,笔者给学生欣赏了源自宋朝诗歌的古典舞作品《爱莲说》。宋朝时期讲究婉约之美,学生读着宋代诗人周敦颐的散文诗《爱莲说》,欣赏着演员行云流水欲诉还休的肢体语言,充分体会到了东方女性古朴典雅之美及荷花般洁身自好、不卑不亢、傲然独立的君子品格,对作品写意象征的手法也有所认识。
2.将舞蹈鉴赏与不同类型作品的对比分析相结合舞蹈根据作用和目的可以分为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跳的“生活性舞蹈”,和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艺术舞蹈”。根据其风格特点可以分为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当代舞等。因为不同类型的舞蹈有着不同的鉴赏标准,所以运用对比赏析的方法对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来说是较好的方式,也是不少教师常用的授课技巧。
进行舞蹈鉴赏不能一概而论,在此之前让学生搞清楚所欣赏舞蹈的类型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扭秧歌、广场舞等生活舞蹈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对于这类舞蹈的欣赏,可以淡化对舞者专业方面的要求,与芭蕾舞有着很大的区别。再比如同样是民族舞,不同民族的舞蹈又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傣族舞蹈的动作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形成动静配合等风格特点。又如维吾尔族是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直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擅长运用头部和手腕。为使学生有更为直观的印象,笔者在介绍完上述傣族舞蹈和维吾尔族舞蹈后,让学生对比欣赏《雀之灵》和《掀起你的盖头来》两部作品,从而使他们对不同类型的作品特点有了较深刻、直观的感悟。
?教学教法?如何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
3.将舞蹈鉴赏与舞蹈技能教学实践相结合
舞蹈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它通过身体及其动作传达信息,表达情感与思想,用自身特有的规律和言说方式来创造美,展现美。中职学校学生既是舞蹈的欣赏者更是舞蹈技能的学习者。将舞蹈鉴赏与舞蹈技能教学实践相结合,既能让学生进入舞蹈美丽的情感世界,感受舞蹈艺术的美,同时通过动作分解、技能学习和及时传授,有利于学生较快掌握什么是美,怎样的动作为美,进而达到理论鉴赏水平和实际舞蹈技能水平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如鉴赏东北秧歌《欢天喜地秧歌情》时,笔者先让学生了解其体态特征,又逐个对秧歌的膝盖动作、手绢花等进行分解,在学生感兴趣之余趁热打铁进行教学,教师适时示范,增强课堂直观性,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动作要领。舞蹈鉴赏课程应该尽可能与舞蹈技能实践课相伴而进行,贯彻三年的教学始终,而不是实际教学中的偶尔为之、一劳永逸。
4.将舞蹈鉴赏与学生交流互动相结合
舞蹈鉴赏的教学应当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学生应当是舞蹈鉴赏的主体和评判者,是舞蹈艺术之美的直接感悟者。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通过在舞蹈鉴赏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推举学生代表进行概括发言,学生课后提交鉴赏心得体会并进行评比等方式,让学生之间就某一舞蹈作品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充分地进行交流互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
总之,舞蹈鉴赏课程是解决学生舞蹈知识匮乏,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培养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的方式方法亦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优劣。我们应立足舞蹈教学实践,不断加强创新,努力培养锻造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舞蹈教学 篇6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舞蹈中心教学成绩显著,培训质量专业特征明显,教学风格严谨规范,培训人数每期超过2000多人次,品牌课程正在做大做强。2010成立了“陈晓燕舞蹈工作室”、“二泉映月”少儿舞蹈团。本着“立足少儿,面向老年,兼顾成年”的宗旨,2012年又成立了“二泉映月”成人舞蹈团,完善的教学管理深受社会各界热爱舞蹈人士的欢迎。
对学生创造舞蹈和创意舞蹈教学的构想
陈晓燕 周爱华
随着对艺术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在周末少年宫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在舞蹈、美术、书法、器乐等艺术活动中快乐的身影和不断提高的艺术能力,这是令人惊喜的进步。但是,出于多种原因,到目前为止,舞蹈似乎更多地只是作为音乐活动的隶属,在舞蹈教学中,以学生模仿教师编排的内容为主,且程式化动作多;教师对学生的自由舞蹈表现缺乏关注等现象。学生的舞蹈似乎越来越偏离学生本真的状态,学生的舞蹈能力发展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与培养。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舞蹈发展水平和表现特点了解很少。而这正是限制教师有效促进学生舞蹈能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学生的自由舞蹈表现是教师了解学生舞蹈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自由舞蹈表现特点进行研究,为教师进行学生舞蹈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铺垫和实施基础。
本研究是基于学生舞蹈教育方法理论普遍缺乏客观依据、教师对学生舞蹈发展水平和表现特点了解甚少等严峻客观事实而进行的基础研究尝试。目的在于描述8-10岁学生自由舞蹈表现的特点,使广大学生教育者尤其是学生舞蹈教育者有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者在进行8-10岁学生自由舞蹈表现特点的基本描述与概括后,也将以此为据,试图探讨适合的学生舞蹈教育方法。
第一部分 创造性舞蹈教学的优势
8-10岁学生自由舞蹈表现的潜能和少年宫舞蹈教学现存的若干问题。对照学生舞蹈教育的目的,说明创造性舞蹈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良好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并且,阐述创造性舞蹈教育在促进学生舞蹈潜能发挥和解决少年宫舞蹈教学现存问题上的可能性。
一、学生舞蹈教育的目的
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的艺术教育,尤其要注意保护其艺术天性,保持其艺术兴趣,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充分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教育,通过这样的艺术教育,既顺应了学生的艺术天性,帮助学生巩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发展了学生真正的艺术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自信心、创造性、动手能力、心理健康、社会性等各方面品质的发展。舞蹈教育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舞蹈基础知识技能,培养舞蹈兴趣,更加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创造。
二、创造性舞蹈教学的特点
(一)学生的舞蹈教育理念
创造性舞蹈的独到之处,在于学生能自由而无负担地使用他们自己的肢体来表达他们的感受,是联系他们内在与外在的桥梁。经由這样的学习,学生探索到包括身体、精神、想象等领域的内涵,使他们更了解自己,也充满了自信。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学生中心的舞蹈教育观,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及其天性,它让学生学会以自己的肢体表达思想、发泄感情以及对事物的感受,体会并了解舞动肢体是一种多么舒畅、奇妙的展现。
(二)思考重于技巧、过程重于成果
在创造性舞蹈教学中,从头到尾所展现的动作,应是由学生想出来的动作。教师从引起动机开始,即以引导语与学生沟通,给予修正、指点,整理出学生自己想做、想跳的动作。因此,这是一种非常注重学生思考、创造过程本身的舞蹈教学,它并不一味追求舞蹈表演的结果或效果。它首先重点培养学生的是学习如何把想跳的动作先用脑筋想出来。
(三)重视四种元素的应用
舞蹈动作来源有意象和元素两大种类。舞蹈元素包括身体元素、空间元素、时间元素与力量元素。创造性舞蹈重在挖掘各种元素,发展肢体动作及千变万化的动态。从而激发学生从自然运动开始探索各种身体动作的可能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舞蹈动作。这种以元素探索出发的动作创编,不会在评价上出现性别偏向。相反,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不同能力学生各自创编动作的特征,也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扩展舞蹈语言。
(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完整的审美教育应该包括“想、做、看、评”四种能力培养。但是在学生舞蹈教育中,往往忽略了“评价”这一环节。创造性舞蹈教学强调对“观众群”的培养,为学生提供相互观赏、讲评、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他人的长处加以学习吸收,发现他人的不足给予改进意见。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逐渐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舞蹈表现能力的进步。
以上总结的四个创造性舞蹈教学的特点表明,创造性舞蹈教学尊重学生的艺术天性,利于发挥学生舞蹈的潜能(特别是舞蹈创编的潜能);心理氛围也比较轻松和谐。
三、创造性舞蹈教学的功能
第一,创造性舞蹈教学和语言发展的关系。
在创造性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语言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与评价,这种语言应是具有启发性的、暗示性的和开放性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学生和学生之间也需要用语言进行讨论、合作沟通;在欣赏与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还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不都是语言的发展吗?
nlc202309040109
第二,创造性舞蹈教学和逻辑—数学发展的关系。
在创造性舞蹈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几何形状及其变形出现在舞蹈的线路、轨迹上或者舞蹈画面的构图上等。另外,在舞蹈活动中,可以以自然中的图形、几何图形,甚至某些数学中的概念(如“对称”)作为主题让学生用身体进行表现,这样,学生的逻辑数学能够得到刺激和发展。
第三,创造性舞蹈教学和音乐发展的关系。
音乐和舞蹈的关系极为密切,正如人们常说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流动的音乐”。舞蹈必须与它的音乐相契合,才能具有表现力。也就是说,在舞蹈活动中,学生需要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意境才能把握舞蹈的表现。学生听到音乐,常常会自发地舞动起来,这是学生对音乐的直接理解与反应。因此,在创造性舞蹈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能够有所相应的提高。
第四,创造性舞蹈教学和身体运动发展的关系。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自然与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密不可分。舞蹈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弹跳力、肌肉力量与控制、灵活性、平衡感和协调能力等得到综合的锻炼与发展。创造性舞蹈教学更加注重身体动作可能性的发掘,因此更能促进身体运动的发展。
第五,创造性舞蹈教学和空间智能发展的关系。
舞蹈同样是一种空间艺术。只有当学生具备相应的空间感应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的时候,他们的舞蹈才会有呈现出空间层次的美感。在创造性舞蹈教学中,特别重视舞蹈四大元素的開发利用,空间元素就是其中之一。学生可以通过身体的高低变换、平面移动、线条走动等锻炼其空间智能。
第六,创造性舞蹈教学和人际关系发展的关系。
在舞蹈的创意、编排、表现和评价过程中,学生需要和同伴、老师进行沟通。无论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还是与同伴协调合作,共同分享,都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与品质。在创造性舞蹈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即是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七,创造性舞蹈教学和自我认识发展的关系。
创造性舞蹈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下,积极探索周围的事物,他们能够自我发现、自我适应,并且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自我肯定,这些恰恰都是完成自我人格所必须经历的东西。这就是创造性舞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进步的原因所在了。
第二部分 学生创意舞蹈教学
创造性舞蹈教学与当下少年宫舞蹈教学的融合,创造性舞蹈教学具有发挥学生舞蹈潜能(尤其是舞蹈创作潜能),促进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利于学生个性有社会性发展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创造性舞蹈教学取代现有的少年宫舞蹈教学方式。事实上,现有的少年宫舞蹈教学也有其良好的作用与价值,而创造性舞蹈教学的适用年龄跨度很大,从幼儿(一般5岁起)到老年人都可以,如何取长补短,开拓一条适合少年宫舞蹈教学之路。研究者认为,可以借鉴创造性舞蹈教学的“创意”,结合少年宫舞蹈教学,发展一种新型的学生舞蹈教学方式——学生创意舞蹈教学。
一、学生创意舞蹈教学的特点
我国的学生舞蹈教学,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固定舞蹈(通常指芭蕾舞、民间舞或现代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要教学方式,是目前少年宫舞蹈教学的主流。这样的学生舞蹈教学固然有其自身的作用,特别是在系统学习舞蹈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距离充分发挥学生舞蹈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仍有一段距离。因为在这样的舞蹈教学中,学生相对缺乏自己探索、发明的经验,缺乏自己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缺乏独立性与自信心。
鉴于此,少年宫舞蹈教学中,必须添加一个重要因素——创意。惟有教师富有创意的教学,才能引导学生有思考力地学习、探索、尝试,逐步习惯自己去发明创造,自然形成创造能力。具有创意的小舞者,哪怕将来不从事舞蹈专业,也定是具有良好鉴赏力与审美趣味的舞蹈观众,他们同样可以为促进舞蹈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的自信心、独立性和创造力是任何领域人才的必备品质,这样的人才当然是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栋梁。创造性舞蹈教学,恰恰具有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创造舞蹈动作的特点,利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增强独立性与自信心的优势。因此,有效借鉴创造性舞蹈教学的“创意”,可以改善少年宫舞蹈教学的不足。
学生创意舞蹈教学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说,它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创造性学习为主的舞蹈教学方式。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它是由教师发挥创造能力,参与创编教材与教案的舞蹈教学方式。
二、学生创意舞蹈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双线索的主题设计
舞蹈语言的千变万化主要来源于舞蹈基本元素的变化、组合。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充分挖掘各个要素的舞蹈动作和动态变化,从而达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丰富的舞蹈语言的目的。但是,这种以舞蹈元素探索为主体的课程,只有舞蹈元素的逻辑体系。
一方面,它以学科技术本位为课程组织原则;另一方面,它与学生生活、情感等联系不够紧密。这些与学生舞蹈教育的目的是不相符的。
因此,借鉴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可以为学生创意舞蹈教学设计人文、学科双线索的主题。人文、学科双线索的主题设计中,学科线索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就是舞蹈的四大元素,这是暗线索。关键在于确定人文主题这一明线索。人文主题应与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兴趣紧密结合,同时必须利于舞蹈元素的探索。更进一步来说,最好能够渗透其它艺术学科,甚至艺术以外的其它领域学科,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最终目的。鉴于此,学生创意舞蹈教学的主题设计,可以首先置于少年宫整体课程的大范围考虑。目前,许多少年宫都采用考级课程模式。在此基础上,选择由教师和学生互动创编小舞蹈。这样,既能丰富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对于该主题有更全面或更深入的了解,又能让学生探索相关的舞蹈元素,创造自己的舞蹈动作,在舞蹈能力上有所提升与进步。
nlc202309040109
举例来说,如“观察无锡特色的动物”这一创意舞蹈活动主题。这个活动可以达到多重目标。首先,对于整个目标来说,它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的,培养观察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会帮助学生总结这些动物的不同特征,并将它们分类。其次,对于学生舞蹈能力发展的目标来说,它旨在让学生学习以舞蹈元素“步伐”来表达动物的动态,并以力量的轻重来分辨动物的某一些特征,表现良好的模仿动作。在“主题探索”环节中,教师会以语言提示引导学生表现某些动物的形象与动态,使学生运用身体模仿动物形象特征,运用速度快慢、力量轻重变化的步伐表现动物走路的形态等。再次,对于学生个性及社会性发展的目标来说,则利于学生体会与同伴一起活动的乐趣,培养合作、协调的态度等。在“创作活动”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两人合作表现某种动物的形象与动态。这个环节,不仅拓宽了学生表现动物的思路,更提供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协商的机会。
(二)主要教学步骤
关于教学步骤,在上文所举“无锡特色的动物”一例中,己经涉及了一部分。现在,仍以这个活动为例,将学生创意舞蹈教学的主要教学步骤作个整体介绍。
1.引起动机或导入阶段
引起动机或导入阶段,通常以讨论的方式展开,如“无锡特色的动物”活动中,和学生讨论这些动物的形象,从而将它们分为“水里的动物”、“天上的动物”、“陆地上的动物”和“两栖动物”。这个活动,一方面帮助或促进学生学会简单的动物分类,一方面引起学生对动物话题的兴趣,利于下面探索活动的进行。
2.“暖身”活动阶段
“暖身”活动,老师当然,暖身活动最好与主题活动相关。在“无锡特色的动物”活动中,就可以利用各种动物的动作模仿将身体各部位活动开来。如,集体学着白鱼走做下肢运动;分组扮白鱼和太湖水,用鱼儿在湖里跳跃的情节动作活动全身;扮演白鹭在芦苇丛中悠闲自在地散步、飞翔等等。这样的暖身运动既做了热身,又进入了动物模拟的情境,利于探索活动的延续展开。
3.主题探索阶段
主题探索活动,是整个活动的主体部分之一,学生开始探索舞蹈元素,发展自己的动作。它通常包括集体中的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两种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两种以及安排活动比重。“無锡特色的动物”活动,在主题探索阶段的内容安排较多,所以主要集中在集体中的个人探索,小组合作主要放在下一个阶段即创作活动阶段进行。探索活动中,先由教师选择一种动物,和学生一起模拟其形态,逐渐将重点移至“步伐”上。接着,请学生边走边“变化”出各种动物,表现不同动物的步伐形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选择几种不同走法进行集中练习,体会速度、力量的不同与变化,学习运用速度、力量配合形状表现动物形态。这个主题探索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作用,如请学生根据音乐的速度、力量变化,想象并表现不同的动物形象等。
4.创作活动阶段
创作活动,是整个活动的又一主体部分,是在探索基础上的创造。它通常也包括个人创作和小组合作创作两种形式。“无锡特色的动物”这一活动,由于主题探索阶段以个人探索为主,所以在创作活动阶段,重点安排合作创作。例如,请两名学生合作扮演一种动物,并且要配合着走起来。这个活动,要求学生考虑两人合作的创意,既要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方法,又要学习相互合作与协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合作能力。
5.表演与评价阶段
舞蹈是一种表演性活动,因此,“表演”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个环节以小组轮流表演为佳。因为,轮流表演能够给予学生表演与欣赏两个不同的机会。对于表演者,他们可以积累表演的经验,享受表演的乐趣。对于欣赏者,他们可以通过欣赏与评价他人的表演,学习当一名观众,当一名会评价、会吸收的舞蹈欣赏者。为此,不能忽视同伴评价的过程。请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的一组表演并说明原因,就是一个很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当然,教师在其中应有适当的引导与帮助。
以上几个阶段是学生创意舞蹈教学的主要步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结
本研究采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建构了学生自由舞蹈表现基本类型、一般特点、创作过程、影响因素等扎根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构想了学生舞蹈创意教学,为解决当下少年宫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建议。这些结论可以为舞蹈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舞蹈心理学、舞蹈教育学的发展,贡献了一点绵薄之力。
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 篇7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具有民族风情的舞蹈艺术风格与现代意义上的舞蹈有很大的差别, 这不仅是因为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差异, 更主要的是舞蹈的多种表现形式代表着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解读, 包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艺术表现。传统的民族风格舞蹈包含着原有民族的基因和文化, 经过不断地演变和现代舞蹈的结合, 既能够体现现代的时尚和风味, 也能保留传统风格上的原汁原味。这种经过提炼和凝结的舞蹈的体态、动律的变化, 要求我们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和糅合, 尤其对其民族性的代表性动作的拆解、呈现, 不能拘泥于舞蹈形式本身, 要深度挖掘和理解民族性的内涵。
(一) 民间舞蹈中的体态和律动表现方式。民间舞蹈的风格本身是指超越了以往现代舞蹈中的一般代表性的动作, 正是因为其独特性, 能够给观众以全新的感官认识, 带动现场氛围, 符合文化气息。以东北二人转为例, 在丢扇子、扭秧歌等带有东北风情的民族舞蹈中, 我们看到演员往往上身相对靠前, 以一种略微倾斜的方式吸引观众注意, 这种独有的本地文化动作凸显了当地人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利用腿部的走法, 配合相关动作达到律动的效果, 这种体态和动率的相互结合是需要教学过程中严格训练和摘选的, 透过舞蹈动作的精气神, 提升舞蹈的民族性风格。
(二) 民间舞蹈中意念与动作的相互作用。在民间舞蹈训练中, 肢体动作和步骤分解需要时刻提高意识, 有意识的民族性的表现方式和无意识的糅合动作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在舞蹈排练和节奏把控上要留有意识, 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舞者的心态和目标, 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的风格性动作衔接, 通过有意识的动作调节不但可以将民族艺术的风韵表现在具体的动作中,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意念习惯, 在不同的动作训练当中广泛应用。教学当中老师必须时刻提醒舞者对民族性的认知和感悟要上升至艺术形态, 讲这种舞蹈的意念和动作相互结合。通过视频学习、动作模仿、细节修正, 不断强化民族性舞姿、舞步的概念, 延伸舞者的学习认知, 巩固他们树立舞蹈民族性的目标。
(三) 民间舞蹈中认同与理解的多维角度。民间舞蹈与一般意义上的舞蹈不同, 它的参考性和审视性具有极高的鉴赏性, 但是由于民族性的含义和理念作为抽象性的认知, 教学者在对民族性的表达和演绎上增加了难度。为了更好地诠释民族舞蹈的多种维度,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理念的宣导, 强化舞者对传统文化和概念的认同和理解, 同时结合实际的动作案例、图片欣赏、舞剧鉴定、表现手法、艺术风格, 在实际的审美和鉴赏中培养舞者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不断深掘民族性的风格和特点, 将风格性作为一种活的元素灵活运用, 从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对民间舞蹈进行解读。
二、优化教学方法来理解“风格性”的运用
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教学方式归类可以概括为:积累文化、剖析动作、培养情感。通过对理论教学、研究水平、语言表达、舞蹈示范等方面对教师提出要求, 督促现代舞蹈教育工作者继续精进专业知识, 更有效地实施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
(一) 从训练积累的角度来谈。民族舞蹈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长期不断积累和发展的产物, 要求教学者在对民族舞蹈的“风格性”研究的过程中, 必须全面掌握理论知识, 同时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当中加深功底, 透过“探本求源”的方法, 层层深入, 将舞蹈中的动作和神韵与其长久形成的情感传统与审美特征相结合, 从而将其内在意蕴揭示出来。
(二) 从动作分析的角度来谈。众多资料显示, 我国民间舞蹈多源于对于劳动现象的提取, 关系到人们生活常态的抽象化处理, 教学者应该结合劳动的美感和艺术的特色, 实现舞姿舞步是民间化风格, 同时对典型的体态动作、步调节奏加以把控, 充分给学员以发挥的空间, 加强其表现力。
(三) 从情感培养的角度来谈。我国民间舞蹈寓意着劳动人民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生活, 在舞蹈的表现当中带有快乐、舒畅、自然等情感, 这就要教师在分解动作中注意加工, 将理论性的、感官性的内容上升至精神领域, 提升艺术层次, 让学生切身体会情感和动作的融合、历史和动作的结合, 同时在教学中对典型的民间性手法予以解读, 将其历史、文化、情感、表现方式进行统一化处理, 将题材变成动力, 并尽可能在此处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罗雄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
[2]吴徳岗.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
[3]王吉则.我和民族舞蹈[M].拉萨:西藏艺术出版社, 2012.
舞蹈教学中如何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篇8
一、强化教育观念, 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 现代教育是学生与教师一体化成长的教育。舞蹈是一种视觉形成的艺术, 人体活动的艺术。各民族舞蹈的风格是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 社会结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综合之后形成的, 教师只有对民族舞蹈属性深层次的把握, 才能将其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应贯彻多元化的教学观念, 教师将知识经验的积累、技术经验的积累综合地表现在教学中, 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形象及形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现代教育观要求我们, 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更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要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事业, 启发学生深层次地研究民族舞蹈风格, 而不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模拟。如在维族舞蹈教学中, 学生了解到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使维族舞蹈已不是原始和原形的反映, 而是给以艺术典型化的概括和升华。如舞蹈中的摇身晃头、移动颈项、托帽式、扶胸礼等动作, 显然是从生活中提炼后升华为典型化的舞蹈语汇。维族舞蹈的这一特点贯穿各个部位, 如脚、膝、腿、躯干、腰、胸、臂、腕、手、颈、头、眼等诸多地方无一没有特殊要求, 从而形成维族舞蹈的体态、神态、动态、动感、力感等独到之处。这一切构成了维族舞蹈结构的多样、多面、多层次、多变化, 但又统一于一种民族风格之中。浑然一体, 鲜明独特, 是维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在把握了舞蹈整体风格之后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的民族舞蹈风格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从而达到体现舞蹈动作、表现舞蹈感情、获取舞蹈知识的目的, 才能培养出“广博其知识, 完善其专业, 高尚其志趣, 澄清其品格”的复合型人才。
二、通过比较鉴别, 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将一事物与其他事物比较时, 人的思维往往是比较活跃的, 记忆效果也是最好的。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将多种民族舞蹈风格进行比较鉴别, 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而且对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民族舞蹈有着较敏感的辨别力、接受力和表现力。例如:在学习维族舞蹈的“微颤摇身动律”时, 强调把握好膝部既有控制又富有内涵的弹性, 强调动律中“微颤而不窜”, 从而凸显维族舞蹈腰背挺拔的体态。又如: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藏族舞蹈中的颤膝动律以及基本步、抬踏步、嘀嗒步等动作中的两腿颤撩、松腰松胯等等。分析不同民族的舞步在膝关节上的不同运用, 并加以比较, 能加快学生的理解能力, 区分舞蹈风格的不同之处。再比如: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的顺腕时, 将蒙古族舞蹈的硬腕, 让学生加以比较, 理解其中的个性和共性, 即:虽然都是手腕动作, 但各民族有各自的风格、特点。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鉴别, 会开发他们的智力, 让学生有独立思维能力, 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比较、鉴别、保存民族舞蹈风格奏, 加大了舞蹈课堂密度, 有效地提高了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介绍傣族舞蹈“三道弯”的造型美、朝鲜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仿鹤的动作与姿态以及蒙古族舞蹈模仿矫健的大雁时。进行具有民族舞蹈特色的课件播放及介绍各民族分布地域、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等民俗风情的课件播放, 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所学习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同时更加明确和直观。从而使教与学融为一体, 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注重教学实践, 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教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作为认识主体, 能主动地探索和改造客观的主导活动, 它高于教育认识活动。舞蹈教学以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具体实践为主要特征, 因此教学实践是对学生进行“保存民族舞蹈风格”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开展教学实践, 调动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首先应注重优秀民族舞蹈作品的欣赏。中国民族舞蹈凸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具有独特灿烂的舞蹈文化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并极具感染功能。藏族舞蹈《哈达献给解放军》、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朝鲜族舞蹈《长鼓舞》、蒙古族舞蹈《盅碗舞》等舞蹈经典作品的欣赏, 不但宣传展示了我国民族舞蹈的辉煌历史, 而且使学生的艺术素养、认知、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并在欣赏中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 将脑海中多层表象组合在一起, 更好地保存了民族舞蹈的风格。又如当今大力挖掘民族舞蹈的精髓, 应运而生的大型原生态民间歌舞集《云南映象》, 舞剧《八桂大歌》、《印象刘三姐》、《一把酸枣》等优秀的舞蹈作品, 既将各民族的舞蹈得以挖掘、保留和发扬, 又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舞蹈走遍了祖国大地, 走向世界, 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我国的民族舞蹈之花, 以及民族舞蹈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教学实践中, 要大力弘扬民族舞蹈文化, 就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让学生了解、学习、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及知识, 让学生“动起来”。如我院定期开展“民族舞蹈知识竞赛”, “民族舞蹈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用所学过的舞蹈知识和技术技能, 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 学习和编排出极具民族风格的舞蹈作品, 通过教与学的互动, 更好地保存民族舞蹈的风格。
在教学实践中, 还应该让学生“走出去”。为了更好地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本地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引入课堂, 也是对现有民族舞蹈教学的有益补充。“田野考察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深入到民间去考察调研, 让学生时刻感受民族舞蹈与人民生活、地域文化密切相连, 同时还可以实现本地区优秀的、传统的舞蹈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保护。
进入新世纪, 有众多艺术形式的冲击, 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指导, 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 对传统的民族舞蹈文化做认真的剖析、研究, 才能更好地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从而推动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
摘要: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均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舞蹈艺术是这光辉历史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在舞蹈教学中, 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丰富学生的民族舞蹈知识, 积累学生的民族舞蹈素材, 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从而更好地保存民族舞蹈的风格, 使其传承、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舞蹈风格,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针对舞蹈及舞蹈教学的分析与研究 篇9
谈到舞蹈, 它一直给与我一个这样的感受。什么是舞蹈?它是借人体动作来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它需要舞蹈语言, 表情和舞美等多种要素结为一体才得以完成的。当然, 作为舞蹈演绎者, 也会有很多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有相对较好的基本功, 还需要有很强的理解力, 更要求有很丰富的感受音乐的感知能力。一般来说, 舞蹈大致可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芭蕾我, 踢踏舞和爵士舞六大类, 但前三种相对于后两种在舞蹈教学与舞蹈表演中更为常见和运用。关于这常见的三类舞蹈, 我想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见解与分析。
一、对于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的理解分析及自己的感受
1. 中国古典舞。
它早就被蕴藏在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下, 是名列前茅在五十年代的舞蹈家们开创的一门课题。它的训练方法是以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手法为借鉴的, 并结合我国的戏曲艺术逐步发展的一个舞种。以《爱莲说》这部作品为例, 它是古典舞中一部不朽之作。借莲花的形象来比喻赞扬中国女性“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以“小舞花”为主题动作, 舞者的舞姿和韵味把古典舞中“圆”讲究和“欲左先右, 欲前先后”的特点突出表现出来, 从而把爱莲说的主旨演绎得淋漓尽致。
如今, 颇多的古典舞作品中逐渐向高难技术技巧方向发展的并与戏曲艺术相结合的杂技式的训练, 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这两大艺术门类更好地吸收借鉴, 促使二者向更高层次发展。但却丢失了古典舞中最本质的韵味。因此, 我们应当扬长避短, 打破封闭模式的束缚, 在保留古典舞原始形态的基础上, 大胆的开拓想象思维进行编创与研究, 从而使古典舞在世界各地得到更好的发扬。
2. 民间舞。
它是依据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和环境差异而划分的一种传统气息较为浓厚的舞蹈艺术。民间舞之下包含了很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要想很透彻的去掌握各个民族的民间舞, 需要从各个民族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解, 才能更好的去感受不同民族的民间舞的魅力所在。就西藏地区的藏族舞蹈来说, 它的基本舞蹈形态大致有松胯、弓腰、曲背三种, 然而这些特点和它所处环境、宗教信仰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 这些动作会在舞蹈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所以要多了解民族文化, 感受民族气息, 才能更好的去掌握各民族的舞蹈特点。
掌握民间舞需要的并非仅仅掌握它固有的民族模式, 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新颖的东西。只有把各民族的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让每位舞者们在呈献给观众优美的舞蹈动作的同时, 让观众们通过视觉刺激更能从内心深处感受中国浓厚的民族文化和韵味。
3. 现代舞。
它是二十世纪初兴起与西方的一种舞蹈派别。它最鲜明的特点是:反映现代西方矛盾和人们心理特征的舞蹈。它以打破旧模式、树立性格为宗旨, 相对于古典舞和民间舞来说较为自由。它能使舞者身心得到自然的天性解放, 让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完全的释放, 让舞者和音乐更好地融为一体, 从而培养舞者创造力、打破舞者固定的思维模式。以现代舞《也许是要飞翔》为例, 舞蹈注重了对情感的抒发与把握, 把内心深处的东西激发出来, 赋予了整个舞蹈生命力, 使生活与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
现代舞, 不仅与时代发展相靠近, 他让舞者在解放内心世界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激发了舞者的创造性思维。
二、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它们三者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舞蹈种类, 都是以肢体语言和情感的抒发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 都需要以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舞美融为一体才能得以发展的。
就三者的不同来说:古典舞:讲究“圆”以“欲左先右, 欲前先后”为宗旨, 对舞者的要求与民间舞和现代舞也略有不同之处。它对基本功以及身韵都有较高的要求。民间舞:要求舞者对各个民族的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了解和很强的感受能力, 即舞感, 并把自己的感受与对各民族不同的理解借助肢体语言展现出来。现代舞:相对于其他两者来说, 较为自由, 具有一定的古典色彩, 但不收任何形式的限制, 较为注重武者的自身感受和自身情感的抒发。
三、各类型舞蹈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反映出的情况
1. 古典舞。
就各个舞蹈对于舞者不同的要求来看。它严格的要求, 是学生们会督促自己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 和对身韵更高层次的追求, 从而使其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在现阶段古典舞的发展相对于现代舞较为封闭, 并无法使学生与所接触的舞蹈产生一致的心灵的共鸣。所以致使学生难以走出古典舞的框架束缚, 以致于创造力无法得到全面的发挥。
2. 民间舞。
由于民间舞所带有的特性, 使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更深的感受到民族的地方特色, 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 在让自己演绎舞蹈的同时, 培养了自身对舞蹈的感受与理解能力。
3. 现代舞。
借着其不受形式限制的特点, 学生们可以凭借着自己对不同舞蹈音乐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 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 从内心深处借着自己的肢体语言, 使舞蹈音乐融为一体, 也使自己的内心充分的释放,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以后现代舞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这三大舞种来说, 古典舞的训练体系使学生对身体韵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是最基本的, 并为民间舞和现代舞的学习铺下了坚实的道路。民间舞的传统技术技巧使学生根据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用肢体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与此同时, 让学生的表现力和自身的舞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现代舞, 就学生而言, 与其他两种不同的是, 他不仅没有具体的束缚, 还能激发人内心最本质最深层的东西, 达到让学生自然地与音乐融合在一起, 形成乐舞合一的效果。但是就这种教学模式而言, 对学生有这样的影响。
当代中国传统教学模式里, 口传身授变成了主导, 学生对舞蹈的感受与理解, 大部分都来自于老师所传授的具体知识。从而造成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 对老师传授的动作单一的模仿, 缺少了自主动脑思考、感受的过程。所以, 要让学生们有丰富的创造力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好的创作空间。
五、就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言, 应采取的解决方法
1. 由于各个学生不同的舞蹈程度, 一些学生会出现自卑心理。
而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 一味的批评反而会适得其反, 让自卑程度加深。因此, 要从各个方面给予他们鼓励、支持, 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让他们有坚持走下去的勇气。
2. 艺术源于生活。
因此, 深入生活, 去观察、去了解就成了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对学习民间舞显得尤为重要。“生活采风, 感受生活“变为了一个最好的途径, 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3. 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 除了其编舞的过人之处以外, 也少不了舞者投入的表演, 即表现力。
一个舞者的表现力与其性格等自身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表演课成为学生天性解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使学生在对各种动物或是不同人物形象模仿的同时, 感受生活, 让学生内心得到解放, 使学生的肢体语言变得自由, 收放自如, 不会过于拘谨。
4. 在表演课的热身下, 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即兴创编课和表演课同等重要。
有了表演课对学生解放天性的影响, 是学生跳出了固定的思维框架模式, 根据自己的内心意识去创编, 让创造性思维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即兴创编的课堂上。
六、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国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是否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 这对中国舞蹈文化是否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 在创造性思维运用的同时,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舞蹈文化的本质。否则, 中国的舞蹈文化就失去了其本质灵魂。在中国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 不仅要保留其本质, 还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舞蹈文化, 从而使中国舞蹈文化有更好地发展前景。
舞蹈教学 篇10
关键词:舞蹈表情,训练,排练,表演
一、舞蹈表情训练的问题所在
很多学校在舞蹈教学同时都会排练大量的舞蹈作品参加校内外文艺演出, 有些舞蹈作品编排构思不错, 学生动作也很整齐, 但是总是让人感到学生不够投入, 表演时舞蹈表情不够到位, 觉得这方面很有必要进行探讨。学生只注意了外部形态动作的模仿, 而忽略了内在情感的体验, 学生在表演中只注意动作和构图的变化, 难免表情紧张、不够投入, 为表演而表演, 缺乏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 舞蹈表情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是提高舞蹈表演艺术表现力的一个突破口, 是一个在舞蹈教学策略方面需要探讨的课题。
二、舞蹈表情训练的重要性
舞蹈表情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和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 它通过面部的表情、手臂的弧度变化、肢体的摆扭、足部的移动、呼吸的提沉冲靠来统一表达内在的情感。它对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 表现多种情绪的变化, 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的表情不单单由某一个动态的部位来体现, 单独的手的动作, 如果没有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就很难以正确表达丰富的内心感情。同样, 如果各部位不相适应, 还会导致外在形态扭曲和懈散, 破坏舞蹈的动态美。因此, 我们所说的舞蹈表情是由全身心协调一致, 透过外在的一个个富有情感的动态和技巧动作, 准确反映出特定的美的神韵。这种表情的力量富有艺术的魅力, 当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充满了表情, 整个舞蹈的表现力就得以实现了。要达到以上的要求需要在平时训练中全面重视, 在排练方法上适当调整, 在表演中充分进入角色, 形成系统连续的表情体验和表演。
三、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情的训练方法
(一) 平时训练中内外结合, 抓好表情基础
1.训练软开度和控制肢体能力
在基本功的训练上, 软开度是完成一定难度动作的基础, 更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肢体感觉, 保持动作优美, 调节呼吸节奏, 面部表情放松, 上身挺拔, 下身收紧, 感受舞蹈动作的节奏, 强化动作的准确性。舞蹈动作往往是很多肢体部位的复杂协调关系, 有些不能完全用语言准确表达, 但关键部分的节奏要清楚, 体会先后关系, 造型的方向、高低、幅度, 速度。控制身体在规定节奏内整体运动的正确性, 肢体在不断训练中形成更多舞蹈基本元素, 形体表现力就更加丰富。例如:一个简单的擦地动作, 理解发力点在大腿, 由脚后跟带动脚掌向前延伸, 在绷脚点地时脚背尽量上推, 过程体会一种收紧与呼吸控制的协调性。学生会做的基础上学会表达和判断, 把感觉领会到, 让脚也会“说话”, 使学生严格地按训练步骤去做, 准确地掌握好每一个动作, 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2.训练运用呼吸和动作的有机结合
呼吸是舞蹈的生理基础, 首先要理解呼吸的种类: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呼吸控制。呼吸与动作结合就能够体会其中的变化, 特别是长节奏的动作体现延伸性。在理解呼吸的基础上就可以调整肢体的表情, 让动作有呼吸点, 提沉明显。例如在教蒙古舞软手横向交替上下提压腕时呼吸不正确手上就没有内容, 就找不到蒙古舞的韧劲;让学生领会是交替提到最高时快速吸气, 然后慢慢呼吸, 在变手时体现呼吸点, 在流动过程中经过S形, 把旁腰带动起来动作韵律就正确了, 自然就可以加上表情, 目光看远, 视野开阔, 过程中体现自豪感, 上身略后靠, 动作就形象生动了。
3.训练视线转移和表情的对比体验
仅仅动作节奏正确还不够, 身体的方向变化往往表情中用眼神来生动体现。在流动过程中一般情况是眼随手动, 例如双晃手时就要眼随手环动, 同时要加胸腰, 体会变化的韵律。也有在流动过程中留住视线的, 体会依依不舍就要留头, 把痛苦的表情有机的结合并准确表达出来。视线的变化也包括范围的大小变化, 激动时迅速抬头看的范围很大, 悲伤时总是低下头看在很近的地方, 目光无神。
4.训练动作韵律和表情的协调关系
舞蹈美很大部分在韵律上, 也是区别每个舞种的标志。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总是先从一个个民间舞的“开法儿” (即启蒙) 教起, 然后再进行一个个舞种单一动作组合的教学活动模式。我认为, 我们可以打破这种传统的单一舞种教学活动模式, 从众多的舞姿中提取那些动律特征最明显、舞蹈性最强的精华部分, 重新组合起来教给学生。例如:《手臂组合》, 可以有蒙族、朝鲜族、苗族、彝族等等。我们还可以把这种多姿多彩的动律精华作为学生的常规训练, 使学生在短期内就能学到多种舞蹈动律并掌握其特点。这种多种民族风格的组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但能很快适应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表现, 而且还能在舞蹈中深化其动律特点, 其外部形态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是不言而喻的。
(二) 作品排练中动情结合, 提高表情内涵
1.排练前期基本动作的韵律与表情结合
往往在排练前期重要重心放在教动作上, 从主体韵律到主体动作, 然后发展成一些动作组合, 在排练中加以再现和变化。忽视一开始的表情训练, 当动作熟练之后在加上表情很多学生都记不住, 就算开始有后来也僵化了。学生在基本韵律是就加上表情, 可以整体性理解动作, 在排练中更加生动和形象, 也避免了单纯外部动作的模仿, 更好领悟舞蹈内在的个性和韵味, 还训练了内部情态动作。例如:我在排练彝族舞蹈《节日里的小阿依》时, 先找来了几张西南少数民族彝族过节日时热闹情景的照片导入, 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 启发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彝族孩子感受过节的欢乐气氛。舞蹈中有一处两个孩子表演斗牛, 其他孩子看热闹、起哄的场面。因为有了前面的引导, 学生表现出来的兴奋、紧张、焦虑、野性和热烈的情绪动作, 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 排练既生动又自然。
2.排练中期理解音乐的风格与舞蹈意境
舞蹈动作始终与音乐的内容相结合, 让学生会听音乐, 听出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风格, 还能够明确音乐的曲式结构, 理清乐句。平时学生会听音乐做动作, 两者协调之后老师就不用一直指挥, 而只要在关键出加以提醒。音乐形象与舞蹈的意境密切相关, 结合动作的韵律就可以在舞动中描绘出舞蹈的内涵, 自己理解了才能更好的表达, 那样学生就是在为自己而舞蹈, 不是老师的替代品。
3.排练后期动作完整性与表情强化训练
在排练后期, 动作已经连贯流畅, 造型准确, 动作与音乐相融合时需要艺术深加工, 动作要更加整齐, 动作幅度和动静的变化更加一致, 重要的在强化表情。统一视线方向, 理解内涵之后把面部表情更加夸张, 但与呼吸结合起来收放自如。不能够简单说要“笑”起来, 机械的笑不能够保持, 表情僵化更加难看。情随舞动, 每一次提沉都有表情变化, 始终以积极、兴奋的状态去表演, 精神饱满, 把舞蹈中的喜怒哀乐用肢体和面部表情综合再现, 所有成员共同用心去描绘舞蹈的多彩画面。
(三) 舞蹈表演中身心结合, 展现表情魅力
1.彩排中适应服装、舞台, 大胆表情
彩排要按照正式演出的要求, 服装道具到位, 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比如裙子很长在流动过程中踩住而摔跤, 手上拿的道具在舞动中相互碰撞等,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帮助协调解决。彩排最重要是熟悉舞台, 明确进出场的方向, 明确造型的站位, 明确流动才次序和路线, 明确动作的方向和幅度, 明确新空间中部分的舞蹈内容。在合音乐彩排时表情一定到位, 动作标准, 不能随便, 否则回影响正常演出时主题效果。
2.表演中克服紧张情绪, 调动积极表情
上台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 一起回忆动作, 检查服装, 做好充分准备, 自信地准备参加表演。在表演中完全投入去表演, 但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利用同学之间的相对关系, 提示完成后边表演;如果出现小的错误不要把慌张写在脸上, 而自然大胆地发挥又回到统一的表演上来, 因为有的舞蹈有个别的领舞和对比表演。积极的表情与舞蹈内容密切联系, 不能只有一种微笑, 动作上有对比、情绪上也有对比, 结合舞蹈的发展在高潮部分更加激烈, 主题上营造更加多层次的内容, 把流畅的韵律与内外结合的舞姿准确表现, 实现舞蹈的二度创作, 呈现完美的舞台形象。
3.表演结束前要延续舞蹈表情, 体现完整性
很多舞蹈看起来很美, 但表演者实际很辛苦。舞蹈快结束前到最后的尾声或造型等都要求继续保持表情, 一直到表演结束后谢幕、切光、下场都不能松懈和慌乱。有的舞蹈是以丰富画面慢慢结束的, 先造型的相对就要控制更长时间, 学会坚持。例如女子现代舞《小河淌水》最后有流动的一个横排次第形成不同造型结束, 再加几个学生有延伸性渐慢缓缓结束。有的舞蹈是依次带着走会幕后, 特别要走到观众看不见的地方才松下来, 让舞蹈草率收场会极大影响舞蹈的主题性。有的是强收在干净的造型上, 一般切光结束, 在很暗的舞台上下台要克服慌乱和撞人, 依然有次序地完成最后部分, 给观众留下完美印象。
舞蹈表演有丰富情感体验, 才有鲜明舞蹈形象, 才有更高的艺术感染力。幼师专业虽然不是培养舞蹈演员, 但通过平时训练和舞台表演相结合, 严格要求学生, 积极引导用心去做事, 力求更加完美, 可以激发学生更高的艺术追求。在每次演出时尽量录相, 并一起总结经验, 可以不断提高舞蹈表演能力, 让学生的舞蹈表情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具有创造力。希望能够继续在教学和训练中探讨,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后改进,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 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力, 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让她们学会用心去舞蹈, 用舞蹈去表达情感, 追求更高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吕新跃.文化元素在舞蹈表情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09年第6期
[2]范静.关于音乐师范专业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3]高志毅毛红庆.浅谈如何提高舞蹈表演的能力[J].《艺术教育》.2009年第5期
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分析 篇11
【关键词】 舞蹈教学 表现力 培养分析舞蹈表现力指的是舞蹈表演人员通过自身的情感去全面理解舞蹈的基本内容以及舞蹈当中所体现出的深刻内涵,通过运用自己的舞蹈动作,将整个舞蹈的内涵深刻地、透彻地展现出来,使得舞蹈的美感可以上升到一个极致的境界。在实践的教学活动当中,音乐的衬托、环境氛围以及舞台表演的效果等等,会使得舞蹈的表现力得到加强。通过对教学活动当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进行探究,可以更加深层次地挖掘出舞蹈表现力的深刻内涵。
一、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方法
1. 舞蹈动作当中逐步的强化学生的情感以及舞蹈动作想象能力的培养
舞蹈表现力是舞蹈的灵魂,只有娴熟的舞蹈技能、技术,没有舞蹈表现力,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匠人,而不能成为舞蹈大师。在专业的舞蹈教学活动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使得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舞蹈技巧以及舞蹈动作,还需要注重学生对于舞蹈的内在情感的理解,对于舞蹈内涵的掌握,通过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并且使得整个舞蹈动作可以深刻地诠释出舞蹈的深刻思想内涵,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整个舞蹈情景当中,将自己想象着进入这样一个舞蹈的环境,与整个舞蹈的气氛和氛围相互结合起来,将自身深厚的思想感情融入整个舞蹈技巧之中,增强舞蹈的表现力。
2. 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同样具有关键性的价值和意义。舞蹈动作是一种艺术作品,而学生对于舞蹈动作地审美能力的领悟,则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舞蹈表现力的展示。学生需要运用带有欣赏眼光的角度,去审视整个舞蹈的艺术气息,深刻的感受舞蹈动作的艺术内涵,并且将自身的感情与舞蹈的艺术性相互结合在一起,感受艺术的存在。而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论述舞蹈动作的思想内涵与思想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主动性。
3. 注重针对学生音乐感的培养
舞蹈表演中音乐、动作、表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舞蹈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在感知舞蹈音乐作品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得到的音响效果,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得到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为帮助学生进入舞蹈的意境,“听”是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在教舞蹈之前,我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倡导他们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满足他们的聆听需求。让音乐刺激听觉,产生联想,让学生体会乐曲的性质,并让他们说说欣赏乐曲时产生的想象,再以动作来表现音乐,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及表现动作做好准备。这样就能充分感受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也营造了教学氛围,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
二、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分析
1. 明确教育的目标
舞蹈教育目标不是单纯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表演技艺,而是通过培养他们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体验能力、舞蹈意向与想象对应的体现能力:(1)培养学生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体验能力。舞蹈的动作运动具有与舞蹈风格和表现情感的对应联想性。(2)培养学生舞蹈意向与想象对应的体现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舞蹈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凝练、最经典的创造活动,集中体现着人类的精神风貌,是人类审美情感、精神境界的直接显现。
2. 教学课程
课程的设置应首先服从于学科定位,根据定位合理配置课程。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性,还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原生态民间舞蹈艺术,教学走出课堂,进行舞蹈采风等艺术实践活动。同时,舞蹈风格的掌握应从其文化层面导入教学,即告诉学生该舞种产生地的民俗民风、生活环境、生存状态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舞种的审美特征等,使学生明白无误地知道所学的不仅只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
3. 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法
(1)强化艺术表现素养
强化艺术表现素养应当从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抓起。由于舞蹈表现力主要通过人体语言传情达意,因此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形体必须经过训练,动作才能够规范、灵活、准确、漂亮。
(2)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任何形式的艺术表演,都是一种创造行为。舞蹈演员即使严格按照编导的意图展开艺术表现,实质上也是投入个人的主观情感而进行积极的二度创作。要培养受教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应当从激发想象能力。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从而提高舞蹈表现力。
(3)提高教师舞蹈表演素质
舞蹈教师不仅在舞蹈技艺上很专业,而且应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首先,提高教师较高的艺术专业素养应放在首位,应把树立良好的专业素养作为重点。同时也要进行舞台实践,灵活的掌握和应用舞蹈的表演艺术,把舞蹈的表演知识和经验传播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吴伟生. 谈舞蹈教学中表现力的培养[J]. 大众文艺, 2010(14):145-148.
[2]顾芳. 舞蹈的表现力[J]. 剧影月报, 2010(03):101-105.
舞蹈教学 篇12
最早的舞蹈一般都是歌、舞、乐三者合为一体的, 随着舞蹈的发展,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舞蹈使得音乐可视化, 音乐使得舞蹈更加具有表现力度, 音乐可以使舞蹈从无声变为有声, 舞蹈可以使音乐从无形转换为有形。
一、音乐与舞蹈的联系
1. 舞蹈与音乐在节奏上的联系。
舞蹈与音乐都有节奏, 舞蹈将音乐的节奏更加具体化。例如, 我国的民间舞蹈, 往往都是载歌载舞, 节拍规整, 节奏明快。这些民间舞蹈之所以可以与音乐结合在一起,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着共同的节奏。再如, 历代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着劳动号子。在许多舞曲中, 节奏的表现尤为重要, 例如, 舞曲《小路》《奈何》中, 舞步的进退、长短、顿挫以及力度都取决于音乐的节奏。同是4/4节拍, 新疆舞常运用的是切分音的, 朝鲜舞运用的是带附点的, 这在舞蹈节奏表现上也有所不同。同是手臂的舞动, 但是新疆舞着重表现手和臂的柔, 运用“绕、捧、摊”等手法, 而朝鲜舞则注重力度, 用“柳手”和臂圆润地甩动。
在舞蹈编创上, 舞蹈更加离不开音乐的节奏, 舞蹈家要反复听音乐, 熟悉音乐节奏、音乐点, 从而理解音乐的意境和情感, 激发创作的灵感, 不断修改舞蹈动作, 以到达与音乐完美的契合。
2. 舞蹈与音乐在旋律上的联系。
旋律使得各种音乐元素形成统一体, 使音乐获得真正的“灵魂”, 同样, 旋律使舞蹈的各个动作形成组合达到艺术风格的统一。舞蹈与音乐在旋律上的联系就在于舞蹈的旋律是音乐旋律的具体内容。例如, 体育课中活力四射的韵律操, 蒙古舞中铿锵有力的马步舞旋律动作, 傣族舞中轻柔优雅的孔雀舞旋律动作。也许最让大家难以忘却的就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画卷》舞蹈, 舞蹈演员用肢体完美的配合演绎出中国博大精深的书画艺术, 其中的每个动作都与音乐中悠扬的旋律完美结合。
舞蹈与音乐除了在节奏、旋律上的联系外, 还在段落安排、组合逻辑、美学抒情以及思维逻辑上有所联系, 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二、音乐与舞蹈的互相作用
1. 音乐需要舞蹈的表现。
音乐是时间、听觉的艺术, 音乐往往需要舞蹈将其内涵表现出来。舞蹈用重复、变化、展开等手法表现出音乐的重复和主题, 烘托出音乐的主题。例如, 舞蹈《路灯下》, 舞蹈演员的每一次爆发性、跳跃性的动作和呐喊都衬托出音乐的高潮点, 让观众的情绪随之牵动, 达到视觉、听觉全方位的效果。舞蹈演员在表演时将自己与音乐融为一体, 将自己的肢体语言化着音符表现在观众眼前。再如, 福金编创的芭蕾舞《天鹅之死》, 舞蹈演员运用饱含情感的双臂、面部表情及其他肢体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天鹅在垂死前奋力求生的情境。伴随着音乐节奏的手臂颤抖、脚尖离地的碎步漂浮、低垂的头部和面部表情以及整个身躯都表现出一副痛苦挣扎的感受, 都烘托出梦幻如诉的音乐。
2.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
音乐有着渗透人心的特点, 可以引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 可以直接打动观众的感情。曾经有位舞蹈家说过他在扮演舞蹈中角色之前都是以音乐为“起点”, 让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内心的感情, 并且他还说过, 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同样, 我们还是以舞蹈《路灯下》为例, 舞蹈中利用纯音乐中穿插电影原声的人物对白激发情感。运用电影《谁说我不在乎》的人物原音激发演员与观众的情感, 使得他们很快进入舞蹈情节中, 体会那种即将失去温馨家庭与父母关爱的心情。舞蹈演员通过音乐传递出来的感情将自己幻化为故事中的小女孩更真实、动人地演绎出舞蹈的精髓, 观众也在通过视觉欣赏的同时, 从听觉方面感受舞蹈中酸楚的情感, 将舞蹈由“无声”变为“有声”。再如, 舞蹈剧《好大的风》中, 用音乐模拟刮风的效果, 把观众带入故事氛围中。同样在剧中, 利用唢呐的演奏将舞蹈推向高潮。
音乐与舞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才能提升对舞蹈作品的演绎。然而, 目前高校舞蹈专业的音乐课时却十分有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采用纯生理训练, 而是要加强学生对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深化学生对舞蹈乃至音乐艺术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雷娟娟.舞蹈编创中音乐的运用策略[J].魅力中国.2008 (21)
[2]汤凌.浅谈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J].科教文汇 (中旬刊) .2007 (01)
[3]孙玲.舞蹈与音乐密切结合的原因所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