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教学的一点体会

2024-09-29

学案教学的一点体会(通用12篇)

学案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1

中学生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学科。其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打造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但是目前要想达到这个目标, 我觉得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特别是对我们这种城乡结合部、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中学来说, 困难更大一些。一周只有一节课, 有时还得根据上级任务对上课内容进行临时调整。这样就使得实现教学目标感觉有点捉襟见肘。

导学案的使用却可以弥补这些缺陷, 结合导学案, 学生可以做好提前预习, 这节课要学习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 可以利用学案大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自学情况, 在课堂上要重点讲解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大量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 在这一过程中有了很多自己的感触, 在此,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使用学案, 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点感受。

一、现状分析

1.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 加上本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 被教育部门指定为专门接收这一类学生的学校。经统计, 本届新初一学生家庭电脑拥有数, 每班只有5-7台, 约占20%不到。学生在小学阶段接收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也不一样, 有些学校还不能正常开展, 这就导至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2.按照每周一课时来计算, 一学期大概有16周左右的授课时间, 按照课时计划, 完成学期教学任务应该没问题。但对于我校学生来说, 却有不少困难, 有些同学经过一堂课的学习, 对内容稍有理解, 可是经过一个星期以后再进机房, 所学知识的遗忘情况会很严重。除此之外, 经常得根据上级临时下达的任务对信息技术课时和内容进行临时调整, 使得实现教学目标感觉有点捉襟见肘。

3.就信息技术课本身在学校里的地位而言, 历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没有课堂作业、没有家庭作业、更没有定期的水平测试, 这些方方面的困难使得老师感觉要想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真的很不容易。

二、导学案对于信息技术课的作用

1.导学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因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虽然内容简单, 难度不大, 但对于初中生 (特别是我校学生) 来说, 首先术语多, 其次内容复杂, 再次有一定难度。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上网、游戏方面。对于课本内容往往缺乏兴趣。如何提高初中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学案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导学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种模式下, 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再是老师, 而变成了学生, 老师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通过导学案的使用, 可以将课堂中的教学重点进行分解, 也可以实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更可以进行组内讨论和组间比赛的灵活方式进行教学。老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中的作用更多的是表面在引导学生学习探讨的方向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合作、有了竞争, 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

3.导学案能够建立更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心态, 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有时候学生喜欢一门功课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这个老师, 说的更明白一些, 就是喜欢这个老师的上课风格, 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堂魅力。通过导学案的使用, 可以形成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在学生眼里, 老师更多的是朋友是良师。在情感上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

三、信息技术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1.启发和开拓

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 无论是导学过程还是学习要求的制订, 无论是知识点的罗列还是课后反馈, 无一不要求老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 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日常的生活学习, 对大纲和教材以及教参资料认真研究分析, 做到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从而最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 对思维进行开拓这样一个目的。

2.围绕目标, 紧扣教材

导学案的编写要能在整体上体现结构和知识的联系, 能够体现系统化、条理化、整体化。要明白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只是起指导和引导作用, 指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如果在导学案中出现:使学生、培养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等这样的陈述, 那就变成教案了。

3.学习目标的差异化, 教学过程的层次化

针对课堂教学中主体的差异性, 教学设计应有层次性和梯度性, 使学生逐渐加深对问题的认知, 循序渐进的推进。通过分层设计分层教学, 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氛围中来, 学习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 一般学生受到激励, 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教学内容的问题化

通过导学案的使用, 让学生认识到:带着问题去学习的重要性, 上课之前要看书, 看书过程要思考, 思考程度要深透。要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进课堂的习惯。要让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简明扼要; 2.引导启发思维;3.注意方法指导;4.人人都要参与 (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 ;5.注意老师指导和引导作用的发挥。

总而言之, 导学案就是一种手段, 为的就是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的教学形式, 为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创造一个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可以说是导学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真实写照。虽然课前的导学案编写要花去教师不少时间,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它解放了老师的思想, 让课堂变的更高效, 它实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它使信息技术课教学变得更加愉快和高效。

学案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2

从事高中教学已经有几年了,从高一走到高三,感慨颇多,现就作文教学方面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探讨一下。

作文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如何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得当的讲评,即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高中语文教师的重任。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只要作文写好了,他的语文成绩也就保证了。记得刚刚毕业时,初出茅庐,满腔激情,从网上下载很多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范文、例文。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模式、开头和结尾的写法等等。把文章的模板给学生列好,然后叫他们往里面填充内容。老师讲的是满腔热情,学生也听的是津津有味,但是一轮到到让他们自已动笔写作文,还是不会写,费了很大的劲,但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我很苦恼,这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教高二,不能说是学生没有用心学,也不能说我没有用心去教。

过后的两年中,由于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我就还是沿用自己以前的方法,平时还下载一些高考满分作文,贴到教室后边的墙上,让学生没事的时候看看。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发现贴到教室后边的优秀例文被学生撕掉扔到了地上,更可气的是有人居然拿它垫凳子坐。我当时十分生气,就在教室里说了这个事情,也训了学生。下课之后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你不用那么生气,我们不是不看,而是看了之后,心里很受打击,不管怎样我们不会写出那样水平的作文,那对于我们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所以我们只是随便看看,甚至都不想看。”我自己想了想,觉得这个学生说得很有道理,对他们的要求太高了,反倒激不起他们的斗志了。就像是你把一串葡萄挂在一个很高的屋子的房顶,让猴子去摘,它可能是抬头看看就走了,因为他明白不管如何努力都是吃不到的。

于是我就想换一种方式试试,不再要求他们按照优秀作文的模式去写作,而是让他们放手去写,而后我先不评他们的作文,而是让学生自已评。我把学生的作文分成等级,分成四等(当然不是按照高考的评分标准,而是按照班级的实际情况对他们的文章进行分等):一等作文是得分在50分以上,二等作文是45分到49分之间的,三等作文是40分到44分之间的,四等是40分到30分之间的。每次评作文不再是老师一个人在上面讲,而学生都坐在下面听,而是把作文得分在40分以上的学生名单及分数写到黑板上,老师单独给50分以上的学生辅导,让得分在45分到50分之间的学生看得分在50分以上学生的作文,让得分在40分到45分之间的学生看得分在45分到50分之间学生的作文,得分在40分以下的学生看得分在40分到45分之间的学生的作文。在他们看之前,我会告诉他们这些问题:第一,如果你认为有比你分数高但是没有你写得好的情况你可以提出来,在班里大家共同探讨,在学术上充分给学生自由;第二,你除了看比自己分数高的学生作文外还可以看和自己分数一样高的学生作文;第三,大家看完之后,你看谁的文章就和谁交流探讨。写出你认可的这篇文章的优点和缺点;第四,让得分高的学生在老师指导完之后一起探讨,大家互相吸取对方的优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学生看的同时,老师在教室里面转转辅导学生。随时解答学生在看作文的过程出现的问题。

这样做了之后,我发现因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所以积极性非常高。并且在看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得分一样的作文在构思和立意上有很大的差别,一类的立意当然只有一个,但是它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可以从正面肯定,也可以从反面进行抨击,也可二者兼顾偏重一方。比如:我在评讲他们写的高考07年全国语文二套从飞的那个材料的时候,这样确定分数:写我们要知道知恩图报的情况是50分以上,抨击当代人不知道感恩的情况也是50以上。而如果写的立意是既知道感恩但又能抨击不感恩就可以得到55分了。这样学生就可以一下子看到立意上的差别。之后我再引导学生面对材料时如何审题立意,如何理清材料的思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准确找出材料的切入点。

他们看完之后,我会叫学生站起来说他们看的文章得分为什么要高于自已的得分的时候,得分在45分到50分的学生往往就会说,人家开头和结尾用了修辞显得很有文采,文章结构很严谨,有过渡段、论据排列很有层次性。也有人说人家的语言很优美,人家文章标题命得很诗意,人家的论点非常突出。之后,我就开始这样总结:一篇好的文章必定要有一点给改卷老师留下了好的印象。要么你有文采,要么你结构很严谨,要么你论点很突出,论据新颖。我就问学生这些条件哪些不好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就说是文采。我就说我们应该在结构严谨上和突出论点上功夫,这样见效快。那么结构严谨呢?他们就说要有过渡段落,论据排列要有层次性,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进行排列。那么我就要求他们在下次作文的时候把论据排列好,让文章有层次点。然后我在问他们为什么得分高的作文中心重心会显得突出?他们就会说人家总是在每一个论据结束的时候点一下中心。这时我就要求他们在每一段结束的时候也点一下中心。其实,我们老师是怎么突出课堂重点的,不是靠一遍遍的重复吗?我感觉作文也是一样的。在提高文章文采方面,我每天早上都要求他们背一些仿写句子,特别是运用到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句子,学习别人的写法,多看一些优秀文章。这样不仅能有助于提高他们作文的文采,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语言应用题中仿写句子的能力。

而得分在40分到44分之间的学生往往会说他们看到作文材料丰富,条理清晰,人家文章的论点往往在开头就提出来了,皆为呼应很好。我就要求他们把这些学生的论据摘抄下来,下次他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用上。让字数不够学生背论据,下次争取把字数写够。

我感觉这样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作文教学法很好,既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不足,又使他们又不至于因为目标离他们太远而失去动力,自暴自弃。

在每次评讲完作文后,我都会再拿出类似的材料让学生立意,找出这几个材料的异同,见多才会识广,只有多进行审题训练,学生见到材料立意时敏感度才会提高。

这样进行了几次作文课后,我发现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上课讨论的气氛也很热烈,都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时,脸上那欲掩又露的得意的表情常常让我在心里笑开了花。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方法受到肯定更让人快乐的了,当老师真好,特别是语文老师!

这同时也给了我这样的启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只看到眼前,应该顾及到以后的教学。好多学生作文不好,原因很多,但结构是很容易就学会的,而审题立意和语言功力及材料的积累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和完成的。因此我感觉高一高二的语文作文教学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到文章的结构和技巧上,而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品质的提高和材料的积累。换句话就是说语文老师应该教学生作文有思想有内容,让学生以后有啥写,结构和技巧性的东西到高三练习几次就掌握了,而语言的运用是很难提高的。特别是现在高考考试材料作文,就要求学生有好的阅读品质,才能有较好的立意。

以上是我几年教学来一点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内容摘要

在几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单一的老师评讲效果不好,所以我就尝试性地采用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办法。

对“导学案”的一点粗浅认识 篇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导学案的实施,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快意,体验方法和技能的重要。

0至6岁的孩子天性使然,爱观察,满心问号,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学到生活习惯和经验。儿时满怀好奇,并不断体验被满足的乐趣,孩子思维能力成熟后,才能产生持久的求知欲,演化为终身好学心。那么是什么让孩子不再爱学习了,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习目的不是他参与确定的,学习内容不是他想学的,学习过程不是他参与组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存在感。好比一场戏剧,观众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剧本好,演员演得好,观众可以从头看到尾,甚至置身其中大笑或哭泣;一种是剧本不好,演员演得又不好,观众就会打瞌睡,如果恰好还有别的事要做,就干脆离场了。最好的办法是让观众成为演员参与到表演中去。对课堂教学来说,导学案是一种增强学生参与度,加强学生存在感的好办法。现就导学案的制定和使用做如下思考:

一、导学案和教案的异同

“教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的学设计”。但是导学案应该是在教案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导学案制定的基础仍然是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没有研究透,没有明确,导学案就变成空中楼阁了。笔者听了三节导学案语文课分别是两节《雨霖铃》一节《哈姆雷特》,通过课堂观察,两位教《雨霖铃》的老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比较模糊的,主要似乎是在讲意象。“柳,酒,长亭、残月”几个意象的分析贯穿了始终,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此非常熟悉,课下和老师交流时得知意象以前是反复分析的,因此笔者认为本课把意象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雨霖铃》的精髓在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传达出其无法言说的深情。一位老师执教《哈姆雷特》把内容确定为人物形象,也是值得推敲的。笔者认为戏剧教学应该分析矛盾冲突,但是《哈姆雷特》和《雷雨》的戏剧冲突又是不一样的,《雷雨》是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潜台词上。《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内在思想的冲突,表现在哈姆雷特大段独白上。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独白中的矛盾来揭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一深刻主题。

二、导学案的制定应该体现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的认知现状是导学案制定的起点,学生的自习结果是导学案制定的依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是导学案使用的重点,学生的课后反馈是导学案评价的标准。学生观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因此对学生学习层次学习特点教师可能要花费很大精力去调查分析。对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要深入学生中去和他们交流。导学案能够用问题表的形式把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这点值得推广,但还需要做深做细。笔者有幸看到了一张“《雨霖铃》问题表”,其中的问题是“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些比较模式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应付差事随便弄两个?笔者还是比较担心,如果老师能够做一些引导工作,或在导学案中针对一两个问题,设置几组由浅入深的题目。比如:《雨霖铃》中你认为最动情的是哪一句,最平淡的是哪一句。可能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其做深层分析。笔者在课后和一个B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她就认为最动情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认为最平淡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如果老师课前了解这一点,学生讨论会更加集中,思考会更加深入,课堂生成会更多,课堂探究应该更有效。

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参与一两组的探讨,这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在解题时莫名其妙的出现偏差,而这一偏差很可能就是全班都容易弄错的地方,老师及时加以引导会让学生有效把握讨论时间。

例如,老师给出四个问题:①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②自选角度品味“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经典细节。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好在哪里?④通关全词,作者怎样表达“伤离别”主题的?

以下是某小组讨论实录:大家说意象。暮霭算吗?都能渲染一种凄凉氛围。停停,是特点吗?……执手相看泪眼。第三个我找到。现在讲第二个,感情逼真。第二题还是第三题啊?第二题。选一个角度啊?自选角度啊?从内容从而……从内容上看情感逼真。总写概括了啥?怎么概括的?第三个找到了。哪个地方啊?杨柳岸。选了触动离愁的景象够造了意境。第四。运用什么手法?不对还可练字!不能练字!是怎样表达啊?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名师一课》上有。时间到,组长将讨论后答案写在后面黑板上。

根据实录不难看出,学生用五分钟都在论选哪个角度,但事实上,老师的问题是品位经典的细节之美。这组学生可以说每个问题都没弄清楚,讨论时很慌乱,几位同学都抢着说。一位年轻人曾经拜师苏格拉底求教演讲的技巧,为了表示自己与生俱来的出色口才,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讲话说:“我要收双倍学费。一门课是学会闭口,一门课是学会开口。”就课堂讨论的现状来看,可能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前提。

三、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应该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性。所谓挑战性是指符合学生现阶段学习水平的,过高过难,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过低过易,会使学生产生懈怠心理,结果一定是导学案流于形式。《哈姆雷特》导学案中探究题为“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色”,学生答案是:设置悬念,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语言个性化,能表现人物的性格;语言深刻丰富。但是这一答案放在任何一篇小说或戏剧上都能讲得通。第二题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第三题是:探究本文主旨。这两道题学生的答案可能是抄参考资料的,但是老师画了一个勾,给了A等级。笔者猜不出导学案的学习结果与课堂会有怎样的联系。笔者认为,不妨选择哈姆雷特的几处经典独白让学生赏析,并就此提出自己的疑惑。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都在谈教育哲学中最核心的命题——人、生命、生活,都在不断地重复着叶澜教授的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但是无数次的呼唤,无数次的搏击,并没有换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的功利让我们的内心终日不得安宁,尤其在语文教学田野里,我们面对着一大片麦穗,不知道哪一株是最大的。以至于迟迟不肯下手,最后还是两手空空。

导学案细究起来会有很多话要说,但是谁不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呢?如果我们总是等把东西都准备齐全了再出发,很可能因为准备的时间过长而放弃了一次旅行。所以“先干起来吧”!我们必须坚信,关注学生的教学形式一定是好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一句话“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4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知文本。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培养阅读能力方面的要求。新课标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标对课文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文学作品、科技作品、议论文的阅读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实施教学应准确把握, 以便根据具体的文本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自己在教学中要高瞻远瞩。既要把握教学的方向目标, 又要明确告诉学生阅读的要求, 在浏览文本时去发现自己应当发现的东西, 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阅读, 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笔者认为教师至少要让学生养成下列阅读习惯: (1) 阅读前文体的识别; (2) 能够主动在阅读前查阅文章背景和文学常识; (3) 基本积累, 将雅词、妙句、段落在文内划出或将其抄于笔记本上; (4) 将含义深刻的雅词或妙句写一点赏析的文字; (5) 至少能品出一个美点 (从语言、修辞、结构、写作方法、情感体验) ; (6) 文本的人文价值, 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当然在此之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精美的文本是阅读的源头活水, 扎实的语文知识才使阅读如虎添翼。只有夯实语文知识, 阅读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如教读七年级上册第9课《我的信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 教师课前准备时要有明确的教学方向目标: (1) 学习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 明确科学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 重要词语及句子的体味推敲; (4) 名言的积累; (5) 用1—2句话表达学习本文的心得。对学生浏览时的要求是: (1) 积累至少十个你喜欢的词语; (2) 积累3—5条你喜欢的名言; (3) 发现1—3处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并写出一点赏析文字, 如第3段“孤独”, 第5段的“梦想家”, 第7段的“优美”。 (4) 你认为做科研工作者需要哪些素质? (5) 居里夫人事业的成功经验使你感悟到应当怎样做人?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读《我的信念》就会有的放矢, 不会空泛而谈, 一无所获。他们一定会在文中发现不少有益的东西, 发言时也会胸有成竹。在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互相弥补, 答案不断充实, 只需老师适当的诱导、点拔、总结, 就会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样的课强化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阅读需求的多样化, 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得到了张扬。学生、教师与文本充分对话, 极大的发掘了文本的利用价值。

语文教学是一门技术, 教师需要把语文学习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帮助学生总结思维方法, 答题方法。阅读赏析是需要技术的。阅读赏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语言的表达方式; (二) 修辞方法及作用; (三) 写作方法 (表现手法) : (1)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2) 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3) 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四)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承上启下;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的心情;衬托 (正衬、反衬) ;首尾呼应,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深化或揭示主题;设置悬念, 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起强调作用, 进一步突出主题;画龙点睛, 点明中心;开门见山, 点题;总结上文; (五) 品味词语的含义:代词的指代对象;词的语境义;词的感情色彩。教师要善于总结答题语汇, 上面第三、四项列举了一些。此外教师还应向学生适当传授一些答题方法。如表达方式的作用: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环境描写———渲染了……的气氛或烘托了人……的性格 (思想感情)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 (鲜明) 地写出了……的特点;插叙———丰富了……内容, 交待了……的原因, 深化了……主题, 使文章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 引发兴趣, 使文章波澜起伏;先叙后议———画龙点睛, 点明……的题旨或深化了……的中心。

学会探索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方法。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一位教育家曾经说, 教育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前途充满希望。在探索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 又深刻地挖掘了教材蕴藏的价值。教材的价值除了体现在文章的精美语言, 巧妙的写作方法, 更重要的是它传承着世界优秀文化, 泓扬着千古美德, 开启着人类新的文明史。下面试举几例:

例一:《苏州园林》

学生:我喜欢“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它突出了花草树木讲究映衬。

老师:“俯仰生姿”一词你们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有的向上, 有的向下, 形容美好的姿态。

老师:谁能更形象的解释这个词所反映的情态?

三名女生:我们上台表演。

老师: (高兴地) 好哇!

三名女生经商量后, 设计了一个造型:三人都伸展双臂;或蹲或站, 目光或仰或俯, 彼此交织, 脸上是关爱、仰慕的表情。 (全场掌声)

例二:《陈太丘与友期》

老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这课, 对元方入门不顾, 是否失礼, 发表点看法。

学生一:客人已下车引之, 表示已向元方认错。元方“不顾”当然错了。

学生二:元方“不顾”, 也是无礼。但元方毕竟是个七岁的孩子, 我们可以原谅他。

学生三:友人来到主人家连车也未下, 并且张口骂人, 让人气愤。元方“入门不顾”也无可厚非。

学生四: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之邦, 应该懂得宽恕别人。宽恕别人, 就是爱自己。 (掌声)

例三: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老师:同学们了解了戏曲知识, 听了一些优美的戏曲片断, 还练了几下嗓子。对中国戏曲文化应当有一些了解。同学们说戏曲好不好听啊?

学生: (齐答) 好听!

老师: (严肃地) 但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 唱戏、听戏的人越来越少了, 长此以往, 这样优秀的戏曲文化将从人群中消失了, 怎么办啊?

学生一:继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音乐课上我们将要求老师让我们学点戏曲。

学生二:成立戏曲基金会, 抢救戏曲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这样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既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又提高了辨别鉴赏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放眼未来, 使学生用前瞻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社会。

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5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与学习中,必须踏踏实实、从点滴积累。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以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与学习中,又必须有效地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契合,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

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重积累。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就决定了必须在学习中重视积累。当然所谓的积累,既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也包括能力的积累。

在过去的半年中,高三语文组坚持不懈地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如将语文知识的积累贯穿于每一天,设计了“语文天天练”“美文天天读”“名句天天记”“诗歌天天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将语文的学习化整为零,将语文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地行动。一个学期过去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基础知识得到了加强,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2.重训练。

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训练。离开了训练,就不能实现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内化。因此,我们半年来,除了学校、年级组织的考试外,坚持每周一套综合检测题。让学生在实战中巩固基础,在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

3.重讲解。

题目的讲解时非常麻烦的,但是讲解又是教学中补课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讲解要注意有效性。如讲解的时候不是泛泛而谈,而要有的放矢;不是全面撒网,而是重点突出;不是繁琐,而要要点明确;不是只照本宣科,而是抓住题目的内核。同时,讲解时要注意紧扣高考考纲的要求,突出答题的思路与答题的规范性。如讲解时,要让学生明确这个题目涉及到哪一个考点,答此类题目的思路是什么,要从哪些方面思考,有哪些要点,每个要点得几分。这样时间长了,自然就做到了答题心中有数,下笔规范,理解到位、要点全面。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考试成绩。

4.重投入。

(1)重精力投入。积极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对所讲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设想在课堂上可能遇到的情况,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

咬字吐字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6

当我第一次给学生上音乐课时,真使我大吃一惊,怎么连“1234567”都唱不准确的?受地方语言的影响,他们几乎把“do”与“so”中的“o”唱成“ao”,把“re”唱成“lai”,听不清是“2”还是“6”;而“4”中的“a”也不对头,而且把“si”唱成“xi”(我想这与一些书籍上的指导也有关系,有的书是这样写唱名的“多、来咪、发、梭、拉、西”)。还有前鼻音与后鼻音,平舌音与翘舌音之分;特别明显的还将“ai”与“ei”混淆起来,如:“开、彩、在”等,被念成“kei、cei、zei”。咬字、吐字在歌唱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演唱者嗓子再好,咬字不准确,吐字不清楚,听众听不出歌词的内容,也就谈不上歌曲思想的表达,更谈不上能感染观众,自然,也就无法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因此要唱好歌,咬字、吐字方面的训练可不能忽视。

下面先从前面谈到过的唱名入手,来纠正其错误。“do”与“so”的发声错误,主要是口形的错误,我要求学生把嘴巴圆起来学公鸡叫“喔”,再加上短而轻的“d”,这样发出来的音又集中,又圆润。接着,我大家纠正“fa”的发音,其中的“a”,体会医生检查喉咙时的“a”的感觉,再有意识地抬高口腔(软腭)位置并让其注意舌部的松驰施平;接着又是“si”的校正,我告诉学生这与英文字母“c”的读音相同,学生很容易接受,并且很快改正过来了。

每首歌曲的教学、咬字、吐字的训练是相当重要的,要使学生形成习惯,不能放过每个字,特别是时值校长的字,更要注意。

咬字、吐字的训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出声,二、归韵,三、收音。

一、出聲。出声是一个音的开始部分,汉语中的出声部分是声母(即字头),它不能独立存在,要与韵母相结合才有字义价值,这并不等于“出声”不重要,“出声”一旦不准确,就会严重影响字义的准确,如果把“n”念成“l”,则“男”就变成了“蓝”,“奶奶”就变成了“lai lai”了。所以“出声”的训练是不能忽视的。“出声”要求肯定,明晰,发出的时值要短暂,要迅速向韵母过渡。

二、归韵。它是字音构成的主要部分,汉语中的韵母部分(即字腹),就是“归韵”,归韵发声要求气息不但通畅,而且充足,韵的时值较“出声”的时值要长得多,因此要尽可能地唱出字的本韵,音质要坚实、洪亮。如《厄尔嘎兹》中:5555│ 5#46│5—│5—│

薄雾轻轻 飘 荡

“piao”的“p”得短促、有力,再把字腹“i”与字尾“ao”作为一个完事的结合体,如果延长了字腹就会唱成“piˊao”(皮袄)了。

我给学生课外辅导《让我们荡起双浆》,其中:

12│ 3•5│ 16│123 6│ 5——│5 0 │

四周环 绕着绿树 红墙

“环”字是“i”作为字尾的,是较难唱好的字,当“环”字唱较长音符时值时,一出口“环”字也就立即形成完整的结合体,并坚持口形不松动,在心里上用意志控制字尾“i”,越晚收声越好。而“墙”字的韵母是“ang”,要使“墙”字在拖音中始终不走韵,达到“字正”的效果。

幼儿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7

凡是幼儿教师都知道,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就必须善于对幼儿进行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激励的条件下, 其自身潜力的发挥是平时的2至3倍。这就充分说明了教育艺术的本质在于唤醒与激励, 所以, 教师对于幼儿的任何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 都要给予鼓励、肯定和热烈的赞扬。

表扬一定要正确, 因为正确的表扬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使其减少心理紧张。要做到对事不对人, 如果要评价活动过程中孩子所作的努力, 一定要让幼儿明白自己在什么地方得到了表扬, 不要只是简单地给孩子贴上一个“好孩子”的标签。比如:当孩子入学时见到了老师主动地说“老师您好”时, 其正确的表扬应该是:“你真懂礼貌!”而不是“你真是个好宝宝!”

老师作为一个成人, 一定要学会并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对那些散漫的孩子一定要更多地加以关怀和鼓励, 让每一个孩子懂得自己也有长处。只有让孩子从成人的赏识和夸奖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他才会觉得“我能行”“我一定能干好”。

二、设计情景活动, 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 要让幼儿获得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 就必须善于给孩子们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活动。例如:在教孩子们认识“119”、“120”、“110”等电话号码时, 我就给孩子们设计了“神奇的电话号码”这样一项活动。我通过木偶表演, 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种游戏情景:森林小动物小山羊和小花鹿遇到困难和险境, 急切寻求帮助, 大家说说怎么办?孩子们情绪高昂, 你一言我一语, 在这一情景中分析讨论, 主动获取了知识, 并且得到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如何让幼儿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 又如何去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 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都应该去深入探究的, 它的意义十分重要。在一次活动中, 我创设了“爸爸妈妈都上班了不在家, 奶奶把腿摔骨折了, 爬不起来”这一情境, 让小朋友分析讨论这时你该怎么办?通过讨论, 孩子们找到以下答案: (1) 寻求邻居帮助; (2) 给爸爸、妈妈、爷爷、叔叔打电话; (3) 拨打120电话; (4) 拨打110请警察叔叔帮助。这就充分说明孩子们已具有了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具备这种能力, 才能真正做到自我保护。

三、开展角色游戏,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 是一种让幼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娃娃家”“娃娃超市”“娃娃医院”“小警察”等是我们在小、中、大班开展的一系列角色游戏, 在这些游戏中, 让幼儿通过扮演“爸爸”“妈妈”“售货员”“医生”“小警察”等角色。男小朋友的表现比较争强好胜, 很有正义感, 喜欢扮演交警指挥交通、扮演警察抓小偷;而女小朋友则体现得比较细腻, 在老师的引导下, 她们生动地表现出了“售货员”坚守岗位、热情待客;表现出“医生认真看病、热情关怀病人的态度……

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通过角色的模仿, 使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并把这种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去, 使他们愿意交往, 乐于交往, 进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就是观察, 幼儿对客观事物观察得越细致、越广泛, 获得的知识才能越清晰、越丰富, 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也就越深刻、越具体。那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就独具优势。

例如, 在科学活动《观察小鸡》时, 我跟小朋友一起观看了课件《小鸡出壳》, 观察了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全过程:先用嘴啄破蛋壳, 然后慢慢把头钻出来, 最后脚用力一蹬, 就从蛋壳里钻了出来……你设想一下:如果这一课用图片出示的话, 效果会像运用动画表现来得形象生动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这样集“声”“色”“画”于一体, 形象直观地演示, 将小鸡出壳的过程表现得活灵活现, 更能激发幼儿的观察欲望。在观察中, 幼儿获得了深刻的感知, 在脑海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精神世界。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花朵, 世界的未来。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交往能力和观察能力, 就要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 还要设计一些情景活动, 开展一些有益的游戏, 同时也需采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手段。

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8

第一, 针对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有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学生教学目标大体分为三大领域, 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 在备课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前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 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在数学一对一教学中, 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 明确教学目标后应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 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首先设置一个具有吸引人的问题来导入本堂课的重点。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第三,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目标要求。正所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对象的变化,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 对于新授课, 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 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 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 或者验证几何结论。此外, 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 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 在一堂课上, 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第四, 学会掌控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要及时加以总结, 适当给予鼓励。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 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 请学生在草稿纸上动手演练。有时,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可以对他多提问, 让其有更多的表达机会,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 及时进行鼓励,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能热爱数学, 学习数学。

第五, 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满堂灌的方式, 时刻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 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 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六, 学会处理好课堂的突发事件,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尽管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但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在以往上课当中, 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会问一系列奇怪的问题, 有专业方面的也有非专业方面的, 比如教师的年龄、收入、婚姻及在那个学校教学呀, 在那个大学毕业呀, 这都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不能不回答学生的问题, 但也不能透漏不利于工作的信息,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教研过程中去不断学习总结。

第七, 要精讲例题, 多做课堂练习, 抽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问题是数学产生与发展的源泉, 带着问题去学习数学才能有利于我们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所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 教师要精选例题, 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 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 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 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 也可部分写出, 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 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 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 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抽出时间, 让学生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或解答学生的提问, 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当堂课内容相对轻松时, 也可以帮组学生进行知识拓展, 提出适当的要求, 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第八, 切实重视“三基、四能、五思想”, 紧抓知识主干, 加强知识网络化和横向联系。众所周知, 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 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 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 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 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 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 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 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 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第九, 课后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为了更好地巩固当堂课的学习效果, 要针对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年级、基础、学习习惯及学生所在学校课后布置作业量来适量布置作业, 保证学生能够做完。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9

一、素材是作文的基础和条件

1、欣赏家乡景色, 寻找习作素材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 也是孩子们习作素材的宝库。我们的家乡, 人杰地灵, 物华景秀, 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 多少诗人曾经挥毫赞美这锦绣河山。

春天, 笔者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这广阔的田野的美好春光;夏天, 带领孩子们观赏校园的池塘, 体会“映日荷花别样红”、“彩虹飞架别有天”的奇丽景观;秋天, 带领孩子走出校门, 看那硕果累累的果园、满地黄金的田野, 感悟丰收的喜悦;冬天, 带领孩子们冲进大雪纷飞的雪野, 欣赏“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银白世界。

孩子们走进大自然, 被这里的四季风光所陶醉, 习作素材源源不断。因为学生亲身经历, 切身感受, 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记录并提炼自己的观点, 具有真切的感受。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不断提高, 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

2、体验田间农活, 丰富习作素材

农村的孩子公园去得少, 汽车乘得少, 都市的繁华见得也不多, 更不用说都市的生活了。反之, 田园、菜园、果园, 他们去得多, 板车推得多, 他们的父母乃至祖辈, 都从事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农活。因此, 他们最熟悉的都是栽种、施肥、除草、松土、收获等农事。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利用放学后、星期天、节假日涉足田间, 走进菜园, 钻进大棚, 用眼去看, 用手去动, 用嘴去问, 用脑去想、去发现, 在充实生活的同时, 使学生趣味盎然, 创造了大量的习作题材。在习作课或语文课外活动课上,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谈从田间生活中获得的感受:“我家的大棚”、“摘番茄”、“给番茄催红”、“插秧”、“拣香菜”、“栽大葱”……一个个绘声绘色地演说。学生的亲身经历, 亲自实践, 耳闻目睹的一件件新鲜趣事, 形象生动。写出来的习作就具有真情实感, 吸引读者。如:一位学生在《摘番茄》一文中, 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左手轻轻地托住一只大番茄, 右手握住剪刀, 只听‘咔嚓’一声, 剪断了花柄, 再把花柄剪短修平, 最后, 小心翼翼地把番茄放进筐中……”这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摘番茄的过程, 若非亲自参加是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的。

二、把“听”、“思”、“议”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阅历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学生不但要留心周围的人, 而且要留心身边的事。我每周都抽出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将看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大小事情讲给同学听, 大家听后思考展开评论。对于这类活动, 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为写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写作材料。

三、注重“写”和“改”, 提高作文质量

读和记固然很重要, 但写更为重要。因而,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除认真记好日记外, 每星期练笔一次。“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 在平时教学中, 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 所以, 我不仅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改作文, 还让他们互相修改作文, 让其通过自改和互改就能达到无错别字、无病句、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的效果。这样, 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 还促进了学生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使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简评以表扬为主, 激发写作欲望

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对其作文的简评是很重要的。成功的简评可让学生备受鼓舞, 产生再次创作的欲望。我在作文简评上主张多肯定, 少改动。每次评改作文, 我都会耐心地从作文中找出优美的语句、新颖的词汇、先进的思想等, 对他们做出肯定, 并以此鼓励学生再次创作。

五、写作形式不拘一格

职高英语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10

一、让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信心

职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差,有些学生对英语课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如果英语教学还采用传统模式,老师一支粉笔一堂课,一天就是背单词和记语法搞题海战术,那么大多数学生会不喜欢上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引导他们去说,去尝试,可以先从读单词和课文开始,课后给他们一些相关的练习或让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如英语角等,让学生逐渐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培养职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许多职高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英语,但是在课堂上和课外,却不能够说出一句完整的英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保持较强的学习信心和态度,认识到练好口语是提高个人素质和谋求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第二,结合教材,多角度地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在课堂上反复练习。第三,为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连贯表达能力,我在课前让学生用英语轮流当值日生汇报,鼓励学生用他们能够用的英语去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让学生多多练习,循序渐进,才能够切实提高职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树立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自信心。

三、加强训练职高学生的英语写作

与口语练习不同,从初中起,各类的英语考试中都有写作题,然而,很多职高学生写的文章漏洞百出,有的甚至找不出一两句完全正确的句子。在写作时他们更多地把英语汉语化了,习惯用汉语的思维习惯来学习英语。很多职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写作时符号也从不注意,句子关系含糊不清楚。

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要有正确的方法。首先要进行良好的阅读。精彩的文章要记住它的篇章结构,重要的段落要熟读背诵。其次,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写作时要紧扣文章主题,用自己熟悉的词汇和语法把意思表达清楚,要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写作。最后,要加强字词句训练。在平时阅读时要注意积累重要的段落和习惯表达方式,认真做好笔记,反复去看和多加练习。

四、坚持听力和阅读训练以及翻译能力的培养

听力、阅读和翻译是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在课堂上要多说多听,课后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参加英语角等活动来训练听力,能够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普通阅读对学生来说不是问题,因此,要训练他们限时阅读,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并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思,为以后踏入社会从事各方面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很好地适应未来做好准备。

五、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首先,英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敢于在教学当中创新,不墨守成规。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再次,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和优化各种资源,尽可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形成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认识和感受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教师还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上,必须纠正为了考试而进行的题海战术,而要从识记、操练向运用飞跃;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使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并能综合运用; 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坚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阅读、讲故事、唱歌等,这是提高学生外语素质,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机械制图》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篇11

一、启发式教学在制图课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启是指教师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主动感知、积极想象及创造思维情境的过程;“发”是指学生发生求知欲望,发生积极认识的活动过程。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尤其是讲到要点、难点的部分时,要把讲述的内容以设问的方式来进行,并适当放慢讲授的速度,给同学留出思考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向接受与创造并重的学习方向转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正投影法与三视图”的投影规律与三视图是这一章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需要建立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教师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举例讲述自己见过的一些物体,再把它们的几个方向上的大体形状画出来,然后再用制造模型讲解投影方法、三视图的形成。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也逐渐地建立起了空间概念,对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的重点、难点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补视图补缺线”这部分内容中,通过各种分析发现缺少哪些图线,把它们补画出来。教师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先复习“形体分析方法和线面分析方法”,利用各基本形体相互间的关系及线条与面的关系讲授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从抽象思维转换到形象思维,从而看懂视图,补出所缺少的视图和缺线。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启发式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教师要适时、巧妙的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轨迹展开思维活动。例如,对常见物体形状的认识和记忆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实例,所以他们感兴趣,愿意分析。教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学生回答问题后,对于思维敏捷的学生应及时肯定;对于“标新立异”的学生发问与回答,不论正确与否均应予以鼓励,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2.启发式教学要避免随意性

采用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细加工,要根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巧妙的设计。教师讲授课程内容时提出的问题,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不能随意。太易,学生思之无味;太难,学生思之无从。应紧紧围绕讲授内容的要点、难点,针对学生易产生片面知识、模糊认知的地方,从正面或反面提出问题,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教师针对需要加以归纳、总结性的内容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掌握学到的知识。

总之,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较容易的接受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12

一、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 越来越不敢说, 越来越不想说, 越来越不会说。刚入初中时高举着的小手消失了, 抬头直视的目光不见了, 大家低着头, 默默地听着、记着, 偶有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 也是羞羞答答, 扭扭捏捏, 不能启齿, 或是憋老半天, 涨红了脸, 也说不上几句话, 即使说出来的话, 也语无伦次。回答问题都有难度, 还怎么交流?究其原因是怕, 怕答错了老师笑, 怕答错了同学笑, 如果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情况就不会这样。课堂氛围是师生互动的产物, 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 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和关爱学生, 平等待人, 让学生畅所欲言, 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做学生的听众、朋友, 和他们一起讨论, 让学生愿意和自己交流, 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提出不同的建议, 即使说错了也要以表扬为主, 渐渐地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 声音大了, 师生交流也没有障碍了。

二、要选择恰当的话题

苏教版的课本中每册书都有3课时训练, 里面有相关作业, 话题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如:1.打电话给电视台, 要求点播一首歌祝贺母亲40岁生日。2.星期天, 你想邀请一位同学参观航天展览。电话联系时, 他说因为学习忙不想去, 你努力说服他, 让他同意一道去看展览。3.你正在为“希望工程”募捐, 面对的是马路上的行人。4.举办一次对话式的主题班会, 围绕“网络与中学生”这个话题, 由主持人和嘉宾展开对话, 其他同学也可以一边听一边插话。这些话题的设置既可巩固并提高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效果, 又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因为选取的材料为学生所熟悉, 使学生有了共同的知识背景,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产生沟通的愿望和“一吐为快”的冲动。话题也可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业余生活中选取, 这些方面的交际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 学生往往有话可说, 愿意交流。话题还可从社会热点问题中选取, 这些内容为大家所关注, 街头巷议较多, 学生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以此为话题, 定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激起学生交流讨论的热潮。总之, 话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和发展的需要, 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否则就会影响学生交际的积极性。

三、要创设交际情境

课堂上话题式的口语交际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原生态的自然言语交际活动, 它缺少激发学生思维的环境和动力。因此, 要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然而然地进行口头交流, 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 使学生思想上暂时“忘却”自己所置身的课堂, 步入教学指向的交际情境中。因为只有生动、逼真、极富感染力的情境, 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 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情境的创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 也可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 还可以运用环境营造、角色表演、音乐渲染、图片展示、录像或多媒体呈现、道具或实物陈设等方式来创造口交际情境。

四、要及时评价反馈

要保证口语交际教学落到实处, 就必须加强评价与反馈工作。这既可让教师了解教学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又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激发兴趣, 树立信心。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除了阶段性评价之外, 还应重视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因为这样做, 可促进学生更认真地倾听、表达和应对, 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听说态度, 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而评价主要着重于语言是否清楚、连贯, 方式是否良好。对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求全责备, 应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 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 以促进学生改善提高。我一般是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 随机请学生答题, 当场点拨, 当场评价。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于工程结构下一篇:《论语心得》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