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稿使用的一点体会

2024-09-24

讲学稿使用的一点体会(共3篇)

讲学稿使用的一点体会 篇1

讲学稿使用的一点体会

2007-3-14 8:34:00

唐山18中孟庆军

现代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过程为线索,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形式,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新世纪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靠新型教育,新型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法宝在教法。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在我校领导带领下,积极学习运用“讲学稿”,为传统的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

这半学期以来,本人在运用“讲学稿”中,经过开始的迷茫到现在的探究,虽然不能说一切顺心如意,但师生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心声:讲学稿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培养能力的纽带„„现就运用“讲学稿”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简单总结如下:

一、“讲学稿”所带来的生机

1、节省时间

“讲学稿”的使用有利于节省师生的时间,让教师不再用大量的时间去埋头写教案,而把这宝贵的时间可以用在教研教改上,也可以用在自身的发展上,另外,“讲学稿”上的内容完整、精简,学生可以在掌握知识与方法的同时节省大量的时间,可以去阅读课外书籍、去补学缺欠知识……这种双赢的事情,我想师生都会乐此不彼的接受。

2、活化课堂

“讲学稿”的使用会让老师的导演做得更成功,让学生的戏演得更精彩,让师生在课堂上体会到成功。“讲学稿”涵盖了教师所教的内容和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它揭开了课堂教学的神秘面纱,使学生从“讲学稿”上提前获得所学信息,课堂不再是“填鸭式”的教,死气沉沉的听,而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带着好奇去听。教师在用“讲学稿”的教学中把整个课堂还给学生,只须在必要时予以点拔,让每一节课都变成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舞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演员,让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教师教得省心,学生学得开心,知识记得牢固。

3、提高效率

成功的教学依靠高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依附于恰当的方法,恰当的方法来源于新的理念。“讲学稿”为提高课堂效率带来了新的曙光,学生由以前怕上课变成现在渴望上课。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想象、积极讨论、勇敢发言,渴望看到自己的成功杰作(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自己智慧的结晶)。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智慧的显现,在课堂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不再是老师的天下,学生的个人价值在快乐的学习中体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求知欲会随之增强。

4、养成习惯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讲学稿的使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生的“等待老师教”,变成“要自己学”的习惯,学生自我探究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讲学稿”上提供的资料,会成为学生课后翻阅依据,有利于学生再学习、再体会,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自学习惯。如在备“讲学稿”时,会穿插一些学生在平时不易找,且难收集的常识性东西,也会穿插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上一段时间课后把 “讲学稿”装订起来,就成为一本价值很高的学辅资料,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情况下,也就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

二、讲学稿使用过程积累的经验:

经过半年讲学稿的使用,我认为,要想使讲学稿发挥良好的效用必须作到:

1、精心的设计

讲学稿的设计要精心、要准,要实。讲学稿是教与学的合一,所以在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所以我们设计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拓展延伸、教学后记(收获平台、教师后记)等板块,做到“深刻预习、活泼研习、精减补习”,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既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又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问题,积累经验;在讨论质疑中解决问题;在总结交流中成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会”转到“学会”进而“会学”。同时教师自己的思维和能力也因此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了教学相长。

2、合理的使用

讲学稿是教学的合一,在使用方法上要求学生坚持“自觉性”的原则,教师要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比改”。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有时间观念,一定要及时反馈。特别是预习作业的批,如果做到了就真正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有效的、及时的沟通,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使用讲学稿,使讲学稿的作用发挥极至。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的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3、多元的评价

“讲学稿”的使用确立了和谐健康多元的评价关系,不再是单一的学习成绩的评价。由于师生共用,“讲学稿”将教师和学生之间更紧密的地联系起来,双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也使得相互的评判有更切实的依据和更正确的标准,避免了只凭印象、只凭个人好恶草率结论引起的不公正不愉快。从学生作答“讲学稿”以及课堂参与的过程和结果上,教师便能做出关于这个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客观评价;同理,学生亦可借此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师德修养诸多方面做出大致准确的评判。“讲学稿”的使用效果越显著,双方给予对方的评价就越积极,产生的正面效应就越久远。所以应该坚持评价与教学同行,注重过程、尊重多元,让评价促进学习。

三、“讲学稿”运用中的困惑

困惑1:如何处理教师在使用讲学稿时的差异?人人都可以拿着魏书生、钱梦龙、孙维刚的教学设计去上课,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魏书生、钱梦龙、孙维刚的!讲学稿可能给不努力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懒惰的平台!对于开发、书写讲学稿的老师来说,驾驭课堂游刃有余,但是对于使用讲学稿的教师而言,则可能非常吃力!同头备课愿望虽好,但实行起来,却很难,因此如何加强关于讲学稿的教研活动,可能是需要引起新的关注。

困惑2 :讲学稿是否会形成并加大学生新的认知差异?教师该如何应该这些因自学讲学稿而形成的新差异?学生的学习认知前提存在差异是绝对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当学生在使用讲学稿进行课前自学时,原有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领悟的东西远远大于平时学习困难较多的学生!这时,在自学讲学稿的时刻,就已经形成了新的认知差异!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应对呢?重新讲教材,或者平行层次地处理讲学稿,势必促使已经达到讲学稿层次的学生进入重复学习,而且更加容易引起他们忽视课堂学习或者讲学稿的学习。同时原先在自学讲学稿时遇到困难较多的学生所遇到的学习困难,可能也得不到解决。

困惑3:如何处理讲学稿与教案之间的关系?使用了讲学稿,教师还要不要继续书写传统意义上的教案?现在,我校实行两套讲学稿即师用讲学稿和生用讲学稿,两套讲学稿并存的话,显然加重教师的负担,两者之间如何和谐共存?如何实现优势互补? 当然,讲学稿作为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仍然焕发出了无穷的活力,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动讲学稿的使用,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讲学稿使用的一点体会 篇2

一、初中历史学案编写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因为我校学生间的历史知识水平差异比较大, 所以教师编写历史学案, 可以采取个人编写与集体教研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步骤如下:第一, 提前由担任本年级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 根据教研室编写或修改计划与具体分工, 执笔编写学案草稿或修改上学年学案。第二, 把学案草稿分别发给历史教研组成员, 要求写出修改意见。第三, 全体成员共同对学案草案进行集体探讨, 并形成学案草案的修改意见。第四, 负责执笔编写学案的教师, 按照形成的集体修改意见, 对学案进行重新修改和整合, 形成定稿。这样集中各骨干教师的智慧, 既加强了集体备课, 又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学案更具实用性。

二、初中历史学案的基本结构宜精简, 不宜过细过全

一般学案的基本结构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达标反馈”五部分。如果其结构包括九部分, 还有“知识结构”“学法指导”“自学质疑”“知识链接”等。使用时, 留给学生、教师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三、初中历史学案导学从教师角度突出一个“导”字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它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发挥最大效益。所以教师在编写和使用学案时, 要能体现对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拓展等各环节的学法指导, 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向、创新的空间, 不能因为有了学案就把整个教学、学习过程都丢给学生, 放任自流。

四、历史学案导学从学生角度强调一个“学”字

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 由教师设计, 最终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用和完成的。教师要注意进行换位思考, 即首先想一想假设自己是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 是怎样认识这些学习内容的, 会遇到什么困难, 需要教师哪些指点。然后思考去怎样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思考怎样放手让学生去学习, 发现, 去创造;思考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结果设计成相应的学案, 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即“以学生为本”。总之, 历史教师的所有工作是围绕学生的“学”展开的。

五、初中历史学案导学要注意遵循学案的辅助性原则

学生上课有了学案, 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极端———以学案为中心, 以学案代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案的辅助性, 从辅助教师“教”的方面讲, 教师对一节课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这样一个预设方案的形式, 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图体现出来, 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指导意图, 让学案成为教师“导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学案的辅助性, 从辅助学生“学”的方面讲, 学案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发现、探索和巩固知识, 形成个性;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料, 教师、教材、学案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 只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案, 才能体现历史学案的辅助性原则。

六、初中历史学案以问题为引领

问题探究是历史学案的关键所在, 历史学案要以问题为引领, 设计递进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学案的问题引领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指导学生解决难点, 突破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初中历史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具有开放性的

学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方案, 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 由于学生知识掌握层次、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 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与预设情况有出入, 所以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教师所不能预想到的新问题, 也可能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因此, 设计学案时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的空间, 鼓励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找问题, 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学生只有借鉴、补充、完善学案, 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随着学生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 学习方法的不断完善, 知识体系、历史脉络的渐趋清晰,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会逐步提高, 历史学案的内容也会不断深化。所以作为辅助教学的历史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的、具有开放性的。

总之, 历史教师在设计、使用学案时, 应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 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

谈使用电流表的一点体会 篇3

干电池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电源,笔者用干电池、电流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发现将电流表直接连到一节新干电池两极上试触时,电流并不是想象中的很大,而是大约在25A~3A(小于3A)。可见,电流表并不会被烧坏!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干电池本身也有电阻,且其电阻远大于电流表的内阻,当电流表直接连接到一节干电池的两极时,相当于将两个电阻串联。由于干电池电阻远大于电流表内阻,所以干电池分去的电压较多,电流表两端的电压较少,通过的电流也就不是很大,故出现电流低于3A,电流表不会被烧坏的现象。

但是这样做实际上是使干电池发生短路,使得通过干电池的电流较大(25A~3A),很容易烧坏干电池。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电流表使用的上述规定应解释为:这样做电路中电流较大,会烧坏电源并有可能烧坏电流表。

笔者继续进行了探究,发现还可以通过测干电池短路电流来判断干电池的新旧。实验测得一节新旧干电池短路电流相差较大,一节新干电池短路电流在25A~3A之间,使用一段时间后的旧干电池,短路电流会有所下降,当降到小于1A时,就很难再使灯泡发光,也就不能用了。

上一篇:关于张仪拆散联盟的历史典故下一篇: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作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