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使用教材的几点体会论文(通用12篇)
谈使用教材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1
谈使用西师版教材的几点体会论文
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而我区正在使用的西师版教材更是充分体现了“突出审美教育观、主体教育观、创造教育观和弘扬民族文化,注重开放性”这几点。那么,怎样使用好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教材,让学生体会到西部地区的音乐文化特色,重视音乐实践,把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机地结合,使音乐教学的过程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呢,下面,我以“快乐的三峡娃”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对学生没有过的生活实践教师应努力借助其它手段帮助学生建立。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快乐的三峡娃”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领略三峡的美丽风光,了解三峡工程,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地方音乐的特色,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是欣赏歌曲《大山里的学校》和《雀尕飞》、歌表演《上学啦》、歌曲《吹吹打打搬新家》等。在备课时,我感到城市里的孩子对三峡移民比较陌生,让学生了解浩大的`三峡移民工程,感受移民孩子欢欢喜喜搬进新修的移民小学和搬进新家时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我把让学生了解三峡移民作为切入口进行教学。首先,介绍三峡工程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峡工程吗?(请学生说说他们了解的三峡工程),然后我再请学生看介绍三峡工程的课件后小结: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有几大作用;一是防止洪水,二是可以大量发电,三是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三峡工程也是一项浩大的移民工程,为了修建三峡大坝,无数的三峡人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来到了陌生的地方重新建立新家。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移民,我画了简笔画,学生通过生动的简笔画明白了因水位的上涨导致移民的家园被淹没,所以只有搬到位置较高的地方建立新家。总之,让学生在通过各种方式拥有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学生理解起来容易,情感上更能引发共鸣,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平等交流。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我乐于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交流,共同感悟。在歌表演《上学啦》的分小组创编过程中以及在学习歌曲《吹吹打打搬新家》的时候,我总是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多一些体验,少一些讲解;这种师生之间心灵相通、情感交流后的学习成果学生更易接受,让音乐课堂成为了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三、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凸显教材的地方特色。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在欣赏《雀尕飞》的教学中,我先通过方言儿歌让学生感受移民儿童搬到新家后的喜悦,并感受到地方方言的特有魅力,体验到西师版教材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欣赏歌曲时,学生通过体会三峡工程的宏伟、壮观,进而更深一步感受三峡人民为跨世纪的三峡工程让出家园的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和朴实无华的高尚品质以及对三峡远景的向往。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三峡移民为修大坝让出家园背景离乡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的崇敬,从而使美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谈使用教材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2
一、新教材的特点
1. 注重对未知事物的探究。
为了还原科学探究的本来面貌,教材尽量避免直接给出结论,甚至根本不给出结论。最初面对八年级上下册中共安排的18个探究活动,我感到非常困惑,因为我们学校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精心准备实验器材的工作量非常大,加上在课堂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尤其是八年级学生对实验非常陌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会占用很长的时间,导致课堂活动不够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很难完成。所以我也像我校一些教师一样认为学生实验不如教师演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实际上新教材中列出的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大部分不需要专用器材,有些是学生随处可得的,比如“怎样才能使物体发声”等。这些活动我认为可以安排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中完成,让学生依据教材的提示把探究实验作为课前的家庭作业,而在课堂上学生只是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教师只需根据探究的难度适当地进行补充即可。如此安排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生本主义”思想。需要使用专用器材的探究实验实际上就是旧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新教材在编写中已经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活动时间。当然并不是说探究活动越多越好,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考虑到操作的难度、精度等问题还应由教师来完成。
2. 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本”肯定指的是教材,而“纲”我认为应该是课程标准和中考的考纲。近几年中考实验命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越来越紧密,有时给出的器材可能是生活用品,比如该使用烧杯的可能换成水桶、饮料瓶之类的物品,可见只是靠教师在课上给学生演示的或讲解的那些实验远不够用,有时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比如:我最初接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在2002年中考总复习时选用的一道青岛市2001年的中考题中,但现在新教材中比那时多出了两个环节:“评估和交流合作”,并且在新的课程标准,以及《河北省中考文化课说明》物理考纲中对探究活动都有要求,我们不切实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他们就不可能明白各个环节应该做什么。2008年哈尔滨中考试题中就有这样一道题: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整个实验过程都已给出,就是让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如果没有实践,部分学生就可能会交白卷。再有新的课程标准和考纲中对原来实验的要求档次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探究实验考查的比重增大,而测量性的实验比重逐渐减小,比如“探究电流、电压、电阻关系”,“测电阻”和“测电功率”三个实验,在2009年中考考纲中只对“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作了要求,而另外两个原来作为重点的测量实验则没有显现。实际上这三个实验的整个探究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目的和结论有所不同。并且考纲对测电阻的实验作出了调整,由测定常量改成了测定变量,所以对于处理测电阻和测电功率所得的三个结果处理得比较的经典题型也随之被淘汰。还有像影响蒸发的因素、在测电功率的实验后加入当电流一定时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的探究,课本中根本没有显现,但在课程标准和考纲中都作了要求。所以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新课标及考纲灵活处理教材。
3. 教材中各个栏目的处理。
新教材中设有“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科学世界”、“STS”和“动手动脑学物理”等多个栏目,我们应该对各个栏目都加以重视。在教材中的各个栏目中,没有明确地区分哪些栏目是必须在课堂上讲的,哪些是可学可不学的,每个知识都是教材有益的补充,甚至是教材内容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我们要予以重视,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比如半导体和超导体教材是在科学世界中展现给学生的,但是在考纲中是有要求的。并且教材中还包含有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课题,有的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查找资料、数据,有的没有唯一的答案,比如“动手动脑学物理”中大约有一半的开放性试题。当然我们没有必要把教材中的内容都在课上讲解,但我们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索,比如“STS”、“我还想知道”、“科学世界”等栏目。通过教学实践,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也弄不明白,我们就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我们高高在上的位置已经动摇,现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网络已经普及,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单单靠教师的传授,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甚至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我也弄不明白,但又不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干脆把这些开放性的题目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网站,如“百度知道”、“中学物理教育网”、“初中物理在线”等,还可以指导一些搜索的关键词,但决不能越俎代庖,直接给出答案,因为对于有些问题我们不可能给全答案,并且有些问题我们也无从给出答案。如:为什么有的废电池放置一段时间还能“生”出电来,我就让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还有一些内容,例如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只要学生能根据说明书学会如何使用电压表即可,其他的一些技术参数教材中并不加以解释,学生也不需要明白。
二、使用新教材的困惑
虽然实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及倡导的课程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
1. 标准课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按照教材的安排,基本上就是一课一课时,但有的课程,尤其是电学部分,局限于学生年龄特点及教材的容量,一节课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有的需要一节半课,有的甚至两节课还不够用,而八年级物理标准课时是每周两节,根本完不成教学进度。
2. 在新教材中省略了一些前后联系性的教学内容,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连续性。
如“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中只是定性地比较了电阻的大小,而电阻间的数量关系没有作任何要求,但在以后的计算题中会经常应用到,况且它们的探究也不难进行,所以我认为应把它们列入正课的学习,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这样记忆会比较深刻。还有“电能”一节,教材完全用消耗的电能代替了电功,在定义电功率时学生会感到有些无从下手。
3. 知识间的整合不匹配。
初一教材使用的几点体会 篇3
一、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正确理解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的实际意义
这一章是新教材的最大亮点,倾注了编者们的大量精力和时间。内容丰富有趣,题目新颖多样。如“7/8打一成语”,“运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如何由三个5和一个1得到24?(每个数只能用一次)”等。此教材的副主编华师大的王继延教授在暑期讲座中提到,这一章主要目的有:(1)通过事例回忆小学数学知识。(2)为今后数学的学习作思想和情感等的准备。可以说这一章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时机。这一章可以不考核,但不考核并不是说明不重要。这一章恰恰是教师向学生展现自己知识、水平的最好载体,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正确把握新教材的编写体例
新教材的编写体例为:(1)导图、导入语;(2)回忆、思考、想一想、试一试等;(3)很多阅读材料;(4)不同水平的练习题。我们要重视这些编写体例。如图示图片的插入,观察、思考、操作等小栏目的设置,使学生随着编者的安排,沉浸在问题的情境中,让他们仔细看,实际做、认真动脑筋,进行对比、分析、推测,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内容和规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参与,更使他们体验到做数学的思想方法,感受到“我能行”,增强了他们学数学的信心,可使他们认识到学数学是自己的需要。使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带领学生一起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愉悦的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3.合理开发重组教材
新课程改革下,教材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弹性。给老师留出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的新理念还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呈现数学知识时,应力求改变抽象、静态、无味的呈现方式,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换、删、改。必须树立开放的、动态的教材观,合理地开发重组教材。
4.重视“课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课题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最佳载体,也是新教材的最大特色。课题的内容贴近生活,基本都是身边的事,有些是他们耳闻目睹的,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身边处处皆有数学。通过课题学习活动可使他们主动的去调查、探究、发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合理利用课本的习题
新教材每一小节有练习,每一节有习题,每一章有复习题。如果再加上另外配套的作业本,如果不加选择地要求全体学生去做,使得大多学生又埋没在题海之中,那就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了。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学生个人,去布置相关的作业,不搞“一刀切”。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一些误区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今后教学的趋势,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就目前的实践地我们发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一些误区,这些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继续去探索、去研究、去改进。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应仅是形式上的改变
现在,在一些老师们的观念中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改变教材的例题、练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仅是改变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我们应该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用正确的观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把握好时机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仅仅限定在新授课,或者是课堂的开始环节。在练习课中,在一节课的任意一个环节,我们都可以通过匠心的设计,对教材进行开发,使教材内容在我们的设计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
活用化学教材的几点体会[范文] 篇4
青原区曾山中学 刘孟桃
化学教材是由专业人员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我们的教学的依据。但是,教材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施教的“圣经”,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施教的基本素材,是我们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合理地处理教材,活用教材。下面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际,对活用化学教材几点体会。
一、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
教材中,各个单元的内容自成体系,各个单元的重点、难点体现得十分清楚,而在教学实际中,有时没有严格的区分,常常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的单元里的内容编排比较零乱,所以对教材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更有利于教学。如:第三单元中,把“课题2,分子和原子”放在课题4之后,使水的知识成为一个整体,也使分子和原子知识与第四单元的《物质构成的奥秘》连在一起了。又如第八单元中的“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就可以先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应用,这样的调整,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二、对实验的方法进行改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标明确提出的一个亮点。实验探究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而教材上的一些实验设计,操作方法的结果往往是现象不明显,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达到理想的效果,如第六单元实验
[6-1],证明木炭的吸附性,就可以改用活性炭粉,然后过滤的办法,为了证明,红墨水中的色素不是被滤纸吸附了,还要补做一个不加活性炭粉,只用滤纸过滤的实验,证明红色素的消失不是滤纸吸收了,而是被炭粉吸附了;又如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实验[6-6],就可以直接改用蓝色的石蕊试纸去做“四朵花”实验,这样的改进,使得效果更明显,操作更简单。
三、对教材的习题进行拓展
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适当的拓展。习题不再只是供学生练习的题目,而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和拓展的载体。这里的拓展,主要是指通过对习题内函和外延的挖掘,对知识进行适当延伸或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如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习题4(第65页)“用适量盐酸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除去„„”。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水垢是如何形成的。
(2)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3)为什么用盐酸可以除去水垢;还可以将硬水与软水的知识,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知识等整合在一起,甚至可以拓展为实验探究,因为这样的习题本身就为实验提供了素材,而且这种习题涉及到的实验具有趣味性强,取材简单,操作方便,而且知识覆盖面大的特点,对这种习题进行挖掘、整合、延伸,既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复习巩固知识,又能扩大知识的视野,使学生的化学素质得到明显地提高。
谈使用教材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5
郯城实验中学马金峰
计算机和英语,被形象地喻为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两把钥匙,电子白板化的英语教学就是两者结合的产物,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把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举的教学模式。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大容量、高密度、快频率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训练得到加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大发挥。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的过程中更能主动求发展,体现个人魅力。德育和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下面就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来谈一下电子白板的作用。
英语课前的热身活动用英语说是“Warm—up ”,又可以称之为导课。是指在课前5分钟内通过学生唱英文歌曲、做英语游戏、猜谜语、讲故事、用英语向教师提问题等各种活动,了解学生的情绪波动、听课状态、个人感受等,而电子白板正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仿佛触手可及。例如在教学英语节日时,运用电子白板课件能出新出奇。在圣诞节一课,用课件打出异端动画:圣诞老人头带红帽,身背口袋,坐着雪橇,一路歌声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学生可以唱着圣诞歌曲或小组活动,用英语讨论有关圣诞老人的话题。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电子白板的运用,能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面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加活跃。一堂45分钟的英语课,“导入”工作做好了,整堂课就易于成功。
利用电子白板实施阅读课教学。
信息论告诉我们,人们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要经过几个不同阶段,即感知——理解——记忆——运用。在阅读课教学中,我们运用电子白板创设形象、生动、真实的情景,从而激活学生相关背景知识,增强课堂的新颖性。这些情景易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易于唤起师生情感,易于学生所接受。因此,电子白板辅助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精心设计教学,组织调控学生;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它有利于“三主”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句话说,它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电子白板的运用有利于建立语篇理解的信息沟。影像的播放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有助于将学生语篇理解能力提高到更高层次。在教授英语对话时,如果教材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呆板单调,不容易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机运用电子白板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观看录像中人物交际的场面,并模仿扮演角色、练习对话,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就能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引入对话内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出现开口难应用能力差的问题。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营造用英语交流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具体的会话教学中,不妨先播放示范的音像资料,或以特定的音乐为背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为进一步的模仿和应用做好铺垫,最后再让学生表演对话。
运用电子白板,可以使总结拓展,余味无穷。古罗马奥维得说:“凡事的收尾贵如皇冠”
俄国托尔斯泰说:“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他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英语课也是如此,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要给学生留下回味的东西,让他们真真体会到英语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英语的教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特制定出一份调查问卷。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喜欢教师使用电子白板课件教学;85%的学生认为,使用电子白板上课有助于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方式与电子白板教学方式比较中,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电子白板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让人更易接受,只有12%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容易让人接受;在两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专心听课的比较上,得到的数据结果接近,认为两者都能吸引学生专心听课。
要使电子白板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发挥其最大效率,我认为还应当与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相结合。英语课堂教学中,电子白板固然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也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实物、简笔画、图片、录音机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
谈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6
语文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以及进行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小学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语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在新课标理念的推动下,语文教师更需肩负起时代的重托,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如何搞好提语文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语文知识。
教师必须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己任,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所有特征都离不开全体学生,离开了全体学生去谈语文教学改革,便失去了改革的立足点。中小学生年龄小听觉敏锐,思维活跃,机械记忆力强,活泼好动,好奇好胜。与成年人相比,这是他们学习语文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我们语文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优势,抓住机遇,帮助他们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而,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同样的教法,不可能让每个学生收到相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时开始学习语文,半个学期的新鲜感一过,就会有人掉队,接着便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怎样对待“两极分化”现象,将是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试金石。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慎重的问题,对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异的学生,我们老师都不会感到忧虑,关键是掉队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更细致的做好两件工作:一是,在教学开始的第一天就立足于防止两极分化,而不要等到出现两极分化以后再来想对策。“亡羊补牢”固然于事有补,但未雨绸缪岂不更好?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广度,让学生百分之百参与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密切注意任何可能导致两极分化的因素,把两极分化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二是,以满腔的热忱帮助后进生,查找掉队的原因,适当降低要求,激励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去弥补知识缺漏,缩小差距,迎头赶上。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都能找回自信,都能的达到新课标的最低要求,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自甘掉队,放弃语文的学习。
其次,我们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语言是人们交换信息的第一载体,是人类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其内涵极其丰富,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注重开展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以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充分利用好民族文化的精华,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熏陶。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时,应借助课文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结合例文,对学生进行智力培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审美情趣。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勤动脑、动手的习惯和劳动技能。在学习起始阶段,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领会了语言的内涵积累了知识的同时,又陶冶了情操。语文教材是结合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劳动实际编写的,内容充实而富有情趣。我们应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劳动和文体活动中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达到既培养知识,又陪养能力的教育目的上来。
最后,要注意学生的个性,让其主动的发展。
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还要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个性。
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发展了个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从而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比如:有的学生爱唱歌,有的学生爱表演,有的学生爱运动,有的学生擅长画画,有的学生字写得漂亮,还有的学生负有组织才能。我们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应注意到这些学生的差别,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条件,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既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又要辩证的看待个性的发展,更好的适应新课标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的观念。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各个具有专长,就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是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要想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极易对这门学科产生敬畏情绪,不愿意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在教学中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还有就是,尽量的运用各种手段如图画、声音、视频、游戏、活动等,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我要学”的内动力驱使下,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学习,就如同置身于一个大宝库里一样,总会有欣喜的收获。
谈使用教材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7
众所周知, 学习数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但又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不仅要利用教材进行教学, 而且要发挥教材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作用, 因材施教, 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凸现教材中蕴涵的丰富多彩的发展性资源和因素。所以教师要灵活利用教材, 充分发挥教材的发展性优势, 使学生获取更多更准的知识信息, 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既充分尊重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 而是抱着科学的态度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 并根据课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不断地丰富教材、完善教材、创新教材, 这才是现阶段我们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应当具备的认识和态度。
综观课改以来的教学实践, 部分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盲点和误区, 有的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时难以跳出“以纲为本”、“以本为本”的思维定式的束缚, 视教材为圭臬, 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 死抠教材, 照本宣科, 教死书, 死教书;有的虽有灵活使用的意识, 但担心自己尚不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 怕冒风险, 出问题, 觉得还是照本宣科来的保险, 省时省力;有的则走到另一个极端, 在尚未对教材吃透、掌握的情况下, 就随心所欲地抛开教材, 另搞一套。所有这些, 都使课改的进行展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因此, 在当前形势下, 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 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那么,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意义和作用呢?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利于贴近本地区学生的实际
“一标多本”是这轮课改的一大特色。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其优势和特色。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师资力量、风俗习惯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而在针对性与实用性方面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因此,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就必须对所使用教材的某些内容, 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和整合, 以使教材更加贴近当地学生实际, 以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在进行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今天我当家”这一课的教学时, 一位在郊区学校任教的教师发现其中有关超市的情境, 对于当地农村孩子是没有亲身体验的, 于是将超市情境改为农贸市场, 这就很快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 合理的修改会使学生更容易投入情境, 更好地进行学习。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方向与位置”一节时, 有的教师将教材中的场景改为当地学生熟悉的公园、医院、购物中心, 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觉得十分亲切, 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的距离, 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真奇妙, 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毫无疑问, 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 同时教师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实践证明,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教师资源, 使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 在进行人教版数学第八册“认识三角形”这一课的教学时, 一位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的基础上, 对一些内容做了细化与深入的再加工, 从而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高潮迭起。他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三角形应用的实例, 跟学生一起抽象出几何意义上的三角形, 然后引导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们见仁见智, 各抒己见, 气氛十分活跃。归纳起来, 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说法: (1) 有三条线段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2) 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3.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教师不急于表态,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对三种说法的正误优劣进行评判, 说出哪个最合理、最科学、最能揭示三角形的特征。最后又引导学生与教材上的定义相对照, 让大家说说书上的表述究竟好在哪里。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后, 不仅使学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全过程, 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说, 正是在对教材进行一次又一次科学加工、挖掘、提炼的过程中, 教师的聪明才智才得以充分发挥, 教学水平才得以稳步提高。因此, 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敢不敢与能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也是对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与整体素质的一个试金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自然应当成为教师当前进行课改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利于加快教材的改革步伐
我国现行的教材版本多种多样, 百家争鸣, 而且均为试用版, 这说明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应采用何种教育形式和教材读物, 仍处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这一现状本身就表明教师们对教材不能死搬硬套, 应多研究, 多完善, 灵活使用, 吸纳各种版本的优点, 博采众家之长, 使教材更快地成熟起来。与此同时, 《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建设校本教材的任务, 要求联系地方特点和学校特点自行编制教材。广大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以及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 又必将对全方位加快教材改革的步伐、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度
1. 尊重教材、用好教材
众所周知, 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 都是由很多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和一线优秀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反复研究实验后编写的, 它包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是广大教师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并经过有关专家和权威部门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审批, 其本身即具有不容置疑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权威性, 因此, 面对这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源, 我们必须把它看做一个极有价值的教学蓝本, 而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一点, 对一些年轻教师和首次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尤为重要。
尊重教材, 首先要弄懂教材, 这是灵活驾驭和科学使用教材的基础与前提。教材的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有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要全面深刻地研究教材。不仅要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层次、思路和意图等外显性内容, 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深层次的含义, 使每一部分教材内容都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 学会思考, 而且在情感、意志等方面也受到熏陶和磨砺。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探索与发现” (二) 时, 一位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 对教材顺序作了如下调整:先教学相对容易的乘法交换率, 再教学难度较大的乘法结合率, 但经过实践, 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总觉得学生缺乏探究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另一个班进行教学时, 恢复了教材的顺序, 先学乘法结合率, 再学乘法交换率。由于设计合理, 指导得法, 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不仅顺利地发现和揭示了乘法结合律, 而且深刻地体验了由特殊到一般, 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攻下“乘法结合率”这道难关后, 不等教师安排, 一些学生就自觉地运用已有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
谈灵活使用教材的几点尝试 篇8
关键词 教材 灵活使用 服务 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02-03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师教授数学的最基本蓝本,是联结“数学课程目标”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桥梁。相同的教材,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是不同的,或多或少,或难或易。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那么,教师如何走进教材、活用教材,才能让教材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通读整套教材,系统掌握知识,打好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无论是老教材(浙教版)、人教版实验教材还是新教材(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教师钻研教材时,从整体上把握处理好教材,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只有掌握了小学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就能为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打下夯实的基础。
比如“分数”这部分内容。我们先分析这个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知识分布情况。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分数”这个知识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分散在三个学期的,分别是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下册才完整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接触到《分数的加减》,六年级上册安排《分数的乘除》。诚然,学生三年级就认识了分数,开阔了视野。但是,作为一个认知系统,这样的结构安排是否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分数”知识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发现,学生到了五年级再次学习分数时,已经将三年级的知识遗忘了一大部分了,教师就要帮学生纵向梳理一下三年级学到的“分数”的知识并且扩充分数意义,为接触假分数打下基础。因此,学习新知之前的复习能否发挥其作用,就要看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了。教师教学之前的“前瞻”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准确了解前面学到什么程度,才能把握好新知的切入点,使学生的学习更顺利、更有效。
二、适当调整各单元知识间的顺序,便于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课标(2011版)》明确提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思考,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教学情况,认真思考合理的教学顺序,而不是被动依赖教材或某些规定。
例如在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去调整单元教学内容的顺序。上图是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准备课之后的第二单元,教材就安排了“上下、前后、左右”这一“位置”的知识教学。在实验教材中这一内容安排一年级下册的,新教材把这个内容提前至一年级上册,编者可能考虑到“位置”的内容,在本册“认识图形”与“数的认识”教学中,起到基础支撑的作用。然而,编者可能没想到,新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得如此靠前,面对的学生是刚刚入学的新生,碰到了种种困难:首先是教材中涉及的字不认识,根本无法去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无法结合实际说出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因为面对刚入学1周左右的孩子,同学之间的沟通交往还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最后,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中,大量答案都需要汉字书写,给刚入学的他们带来莫大的困难。也给我们教师带来痛苦的纠结啊。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提议下一届的一年级数学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把“位置”这一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后置,先进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在学习完第五单元的内容后,可进行“位置”内容的教学。这样的调整,就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因素。
三、基于学生,创造性改变学习素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有效
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材里安排的主题图、例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但是,整体上的地区差异,个体上的认知差异都需要教师去思考、去创新。
比如在解读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这节课时,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分别为:例5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例6教学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计算。例5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西游记”中分西瓜的情境;例6教材选择的研究素材是用电数的计算。根据课程目标与教学计划,例5与例6应在同一节课内完成教学的。那么我就在思考,学生在同一节课的学习中,情景从神话色彩的故事中,一下子转入现实生活中的用电量的计算,课堂环节的转折急、情境的跳跃幅度大,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情绪上的落差,出现情境的副作用。因此,我在执教这个内容时,就对教学情境进行了创造性改变。
[片断]
在学生借助西游记的主题图学习并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
师:从刚才八戒分西瓜的活动中,我们获得什么数学知识呢?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你总结得很完整。接着,唐僧又让悟空又去摘了些桃子,要把这些桃子分给徒弟。这次,他让沙僧来分。
[课件再次出示唐僧师徒的对话。]
师: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309个桃子,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到几个?
师:你能帮沙僧算算每人分到几个桃子呢?请试试看。
生尝试计算。
从片断中可以看出,借助西游记中师徒分东西的这条情境主线,把例 5与例6两个知识点串连起来。教学例5时,运用了教材中呈现的主题图来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得0。延续前面已经创设好的情境,我将表格里的数据仍然用唐僧师徒四人的对话引出除法的计算。将3个月用电309千瓦时改变成师傅要给三个徒弟平均分309个桃子。这样创造性的改变情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同时,也进行了更加具体有效的数学思考。接着将被除数由309个桃子变成390个桃子,再次计算,学生就会对比出商的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的特点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过程链接了两个知识点,可是学生并没有觉得困难,可见过渡是多么自然。
四、尊重教材,用活教材,充分展现学生的学
对教材加以创造性的使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的重要地位。深入的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的用好教材。尊重教材,就要深刻体会到教材的安排意图,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与学生长期的接触中发现,他们认为语文书是用来读的,而数学书没什么好读的。恐怕连有的老师都还意识不到数学教材的价值所在。我们在教材里可以看到例题、练习,还有丰富的数学资料,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好习惯,学生会在阅读的同时得到更多锻炼,提高数学素养,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我国古代数学问题《鸡兔同笼》,本节内容,教材中列举了多种解题方法,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是无限的。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思路,稍强的学生可以将图转化为算式,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用到了方程解决问题,多种解法各有千秋,这就是给学生树立自信的一个良机。这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管是繁琐的方法,还是简便灵活的方法,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学生感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解法。教材为师生提供了可以交流的素材,我们在已有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无限延伸,这才是最好的使用教材。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当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隐形的桥,让学生自己走过去,来获得了教材提供的数学知识,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材的作用,从而慢慢地走进教材,领悟知识的内涵。“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懂得了如何使用教材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的意义才会更加深远。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谈汉语拼音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9
敦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刘艳华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好普通话的工具。活泼欢快的课堂气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讲故事学儿歌或语言、动作、表演等手段,把学生带入快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把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集中近八周的时间,让刚入学的儿童掌握一组相对单调、枯燥、抽象的符号,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如何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好拼音呢?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是:
一、趣味情境“图与歌” 激发兴趣,授之以渔
生动形象的画面,朗朗上口的儿歌是小朋友喜欢的。汉语拼音的教材图文并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画,并精心设计儿歌,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们提供“情境图”与“语境歌”。兴趣是学好知识的首要因素,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充满兴趣是关键。在拼音教学中,如果总是授之以鱼,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怎么读、怎么记,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那就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求乐趣。我在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时,每个字母都会编一句儿歌,便于学生记住它们的音和形。如:“小姐姐爱唱歌,张大嘴巴 aaa ”,“清晨公鸡要打鸣,圆圆嘴巴 ooo ”。当教学汉语拼音第3课,我讲到“ b ”的字形时,说“小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 bbb ”。学到声母“ p ”时,我问“你准备怎么记住 p 的样子呀?”一名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学着编了句儿歌“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圆 ppp。”我听后大加表扬。后来的汉语拼音学习,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编儿歌记字母,我只是稍加指点。如“姐姐弟弟来摸瞎,两个门洞 mmm ”,“椰子树上椰子多,左 i 右 e ie ie ie ”,“我爱北京天安门,左 a 右 n an an an”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教学时情境图用以指导学生观察,并相机出示字母,语境歌则用以巩固所学的字母。小朋友在图与歌的情境中学习,知道了字母并不是神秘的东西,而是存在于日常的语言之中,从而缩短了学生与汉语拼音的距离。另外,借助形象的图画和琅琅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认识、熟悉字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富有音乐感的便捷直观的形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快快乐乐地学习,对于爱唱爱说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尤为喜欢。
二、创设语境,驰骋想象,乐中求知“学与玩”
拼音教学中让孩子们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本身所蕴藏的快乐因素。教拼音字母字形时,鼓励学生用身体、手势来“手舞足蹈”。例如,在教“o”这个单韵母时,可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动作来展示„。‟的样子?”有的孩子把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把食指与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还有的用两只手臂圈成一个圆形……多种多样的形状表示“o”,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低年级孩子课中容易疲劳,可设计“汉语拼音休息操”,既可以调节学习状态,也可以巩固拼音字母知识。如:“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p、m……;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a、o、e……;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整体认读音节表zhi、chi……;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字母基础牢”。学中玩、玩中学,是我们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设的教与学的境界,这样学生将学得兴趣盎然,教师也教得兴致勃勃。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语言环境,让音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使学生熟练掌握、巩固、运用汉语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编故事、表演等途径让学生生动有趣地学拼音。
三、学以致用“拼与写”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汉语拼音,无疑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切忌为教拼音而教拼音,不应把教学与语言学习割裂开来。因为声、韵母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单靠死记硬背行不通。那么在教学中就要启发学生根据声韵母说词造句编儿歌,赋予字母以意义,这样能引起儿童注意和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用上所学的拼音知识,体验到获取新知识后的成就感,并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也进一步训练了儿童的思维,丰富了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语文实践的过程中,给了每个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哪怕是小小的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具体的音节时,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得着。还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用品贴上一个自己写的拼音标签,把家中的生活用品、家具、电器都贴上这样的标签,孩子们自己给冰箱贴上自己制作的拼音标签时,兴奋与快乐溢于言表。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与理解,从而自主地去使用,用它来识字,用它来学习普通话。
浅谈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10
摘要: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在诗歌教学中,要通过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和以练带学等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学好诗歌,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 诗歌教学 体会
分析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从诗歌开始的。因为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感悟、去思索,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在语文课的诗歌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 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亢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体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偏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2 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教师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3 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谈使用教材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11
一、不必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
初中化学新旧知识体系本身就不具备完整性,基础理论中除了部分基本概念外均未涉足,教与学本身又缺乏认知上的完整性。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必从化学学科上一味追求知识面面俱到的完整性,或造成教学内容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甚至把选学内容当作必修,或补充某些课外内容。
由于“一纲多本”体制的实施,作为教师使用哪种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吃透新大纲,严格按新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将课时集中到“是什么”“怎么做”以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为什么”这些方面。
二、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新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了4种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些层次及其比重(用知识要点数表示)分别为:常识性介绍17个、了解36个、理解8个、掌握13个。对不同内容所规定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是对师生教与学中在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上的限定,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拔高。当然,对学有余力的优生,从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出发,提高一点要求是允许的,但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
三、不得以新增知识内容为借口任意加大课时量
鉴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等实际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新增加了18个知识要点,它们分别为:选学6个、常识性介绍6个、了解5个、掌握1个。不难看出,新增加部分并没有给教学增加很多困难,实际增多的课时量也很少。当然,必要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占用一定的课外时间,这当然是允许的。
四、不允许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离纲离本,大搞题海战术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着眼点是素质教育。为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初步基础,虽然也是义务教育的一个方面,但不应变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若离开大纲和课本的要求大搞题海战术,落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是违反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的。明确了这些要求,参与教与学的师生完全有理由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与练习,以此来改革初中化学教学,达到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目的。
谈使用教材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12
一、活用“插图”, 唤醒认知经验
以主题图的形式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场景,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一大特色。它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体现了“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前, 我们必须对主题图场景进行分析, 达到对主题图的内涵理解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呈现主题图的学习材料, 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教学效率。
张齐华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上册 (凤凰版) “认识分数”一课时, 对教材主题图情景这样处理:
师:叮叮和当当在一次郊游中遇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媒体出示课本主题图) 谁能帮他们把东西分一分?4个苹果怎么分?
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他们每人分到2个苹果。 (媒体出示分的过程。)
师:怎样分2瓶水呢? (生答略。) 每样东西分得同样多,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
生 (齐) :平均分。
师:可是蛋糕只有一个, 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吗?
生:能。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每人分得蛋糕的一半。
师:是这样分吗? (媒体演示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 每份都是蛋糕的一半, 可是这“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
通过多媒体动画, 变“静”为“动”, 充分展示了主题图情景的数学内涵, 唤醒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并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 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在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第一课时中, 教材主题图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景, 把混合运算的学习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相融合, 帮助学生借助实际问题中的事理和数量关系, 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体现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教学”相结合的新课程教学要求。分析教材时, 教师应认识到,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提供的素材, 理解题中的事理和把握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学生正确列式的基础, 是帮助学生认识运算顺序的“搭手架”, 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凭借。因此, 在学习新知前, 帮助学生弄清事理, 复习数量关系, 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采用“情景前置”的方式, 设置“复习”这一教学环节:
课件显示课本主题图 (上图) , 并出示小军提的问题:我买笔记本用了多少元钱?
生:小军用了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图上写的是笔记本售价5元。
师: (指着图上的标价) 这个5元就是指小军买笔记本用的钱数吗?
生:不是, 它是指笔记本的单价, 也就是买一本笔记本用的钱数。我认为小军提的这个问题不好解答, 他没有说明买了几本笔记本。
师:要计算商品的总价, 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要知道单价和数量。
(课件出示———小军:我买3本笔记本用了多少元钱?)
师:现在可以回答了吗?
生:3×5=15 (元) , 也就是说小军买3本笔记本, 一共用了15元。
(课件显示———小晴:我买2盒水彩笔花了多少元钱?)
生:不能算。因为不知道每盒水彩笔的价钱。
(课件呈现每盒水彩笔的价钱:18元。)
生:18×2=36 (元) , 也就是说小晴买2盒水彩笔一共用了36元。
课件显示———小晴:我买2盒水彩笔应找回多少元?
生:需要知道小晴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才能用付出的钱数减去买水彩笔的钱数, 算出找回的钱数。
(课件显示———小晴:我买2盒水彩笔, 付了50元, 应找回多少元?
生:50-36=14 (元) 。
上面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 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图文资源, 经过适当改编, 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课程教学资源。这样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水平, 有利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 又帮助学生唤醒已有知识经验, 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陷阱”式的问题, 改变了常规的提问形式, 激发了学生的“思辨”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让课堂呈现更强的思维活力。
二、改编例题, 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课本中的例题是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基本技能的承载体, 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参考依据。由于受篇幅的限制, 课本中的例题通常只能以简练的编排方式呈现一定的教学内容, 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自主阅读和理解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不应只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 还应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的需求, 根据教学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改变原题条件、结论、情境等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掌握和变通, 由此及彼,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中“替换的策略”, 教材要求学生根据“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灵活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课本例题是这样的:“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 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多少毫升?”这是根据倍数关系来进行等量替换, 学生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如果只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 学生的思维是狭窄的、模式化的。碰到课本“练一练”中根据“差数”关系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 大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思维的“僵滞”, 找不到解题的路径。教师应充分借用本例题的素材资源,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启发:
师:如果把题中“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个条件改变成“大杯的容量比小杯的容量多160毫升”, 还能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吗?
生:只要把6个小杯换成6个大杯就能解决问题。
(课件显示:把6个小杯换成6个大杯。)
师:我们来看看, 这时候再倒果汁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这时候把6个小杯里的果汁倒入6个大杯, 果汁就不够。
师:每个大杯还能装多少果汁?
生:还能装160毫升的果汁。
师:6个大杯一共还能多装多少果汁?原来这720毫升的果汁够装满这7个大杯吗?
生:小杯换成大杯, 一个大杯就要多装160毫升果汁, 6个大杯就要多装960毫升果汁。720毫升肯定不够。
师:要装满这7个大杯, 咋办呢?
生:再去买960毫升果汁就可以装满了。
师:也就是说, 要装满这7个大杯, 需要多少果汁?
生:720毫升加960毫升, 就是需要1680毫升果汁。
师:知道7个大杯装1680毫升果汁, 问题可以解决了吗? (答:略。)
只要用好、用活例题素材, 一题多变, 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丰富例题内涵, 拓展知识外延, 就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妙用习题, 完善认知结构
这里的文本习题专指教材里的数学练习题, 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习题的练习。习题研究专家戴再平指出:“数学习题有着知识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和评价的功能。学生一旦进入解题这一过程, 就接受着一种‘思维的体操’的训练。”通过数学习题的练习, 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 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 更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特别是能帮助学生触类旁通, 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 我们在教学时, 就需要认真研究每一道习题, 把握其教学要义, 发挥每一道习题的最大效能, 做到“题尽其能”。
五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整理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下面四个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教学时, 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就题做题”、“静态思考”, 而借助多媒体设计成动画形式的一组习题, 让学生在动态中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 完善认知结构。
1. 课件:
在长方形ABCD中线段CD不变, 移动线段AB, 可以形成多个平行四边形ABCD。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ABCD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
2. 课件:
在长方形ABCD中, AB上有一点P, 移动P点, 形成多个三角形CPD。这些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它们和长方形ABCD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等底等高的三角形之间的面积关系, 以及每个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间的关系。)
3. 课件:
在长方形ABCD中, 移动A点形成图1~图4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当A和B重合时形成图4, 形成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梯形ABCD和三角形CBD的面积计算是否也可以像计算梯形的面积那样来计算?如果可行, 上底、下底和高又分别是多少?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 挑战性思考, 使学生对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一个整体和辩证的认识。)
4. 回到课本习题。
先分别用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出四个图形的面积 (见前习题) , 再试一试能不能用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计算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 比较两次计算的结果,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计算;在高相等的条件下, 面积的大小决定于上底与下底之和的大小。)
5. 你会用上面的发现来思考, 在点子图上画出面积和平行四边形一样大小的三角形和梯形吗?
【谈使用教材的几点体会论文】推荐阅读:
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05-26
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07-05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与实际.兼谈教材的使用doc07-11
初中教材使用情况08-30
历史新教材使用06-15
教材的创新使用06-29
有效使用教材策略08-29
灵活使用新教材10-04
三科教材使用培训07-20
学校教材使用自查报告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