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使用教材策略

2024-08-29

有效使用教材策略(通用11篇)

有效使用教材策略 篇1

如何用好教材, 用活教材, 提高教学效率, 这是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的发展, 我觉得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走进生活, 注入鲜活的血液, 激荡时代气息

回归生活已成为新课改的一种共识。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 只有生命之树常青。社会、学生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引入国内、外时政, 激发学生的评论思维。这种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的方法, 使学生的认知与社会的发展同脉而动, 突出了教材的现实性色彩,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生活的原汁原味, 同时消化教材中的观点。走进生活, 为思想政治课引来源头活水,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之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 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应将生活的内容加入课堂, 让课堂洋溢时代气息。

二、走近学生, 以人为本,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只有了解学生、走近学生, 才能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阳光大道, 才能选择最佳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动起来, 活学知识。教育家比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 都是由自己发现的,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引导他们从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自己去发现新问题, 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 品尝探究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和学生的疑难点, 适当地把握时机, 选择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讨论。

坚持一个观点,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出发, 教学向学生的世界回归,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主动地思考所见的相关资料与书本知识的联系。让笑声、掌声、争辩声充满课堂, 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让学生自己感受总结得出答案。

三、走向开放, 多方位多角度, 激活教材内容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 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 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 获取知识。创立互动的教学模式, 真正使课堂动起来, 活起来, 让学生参与活动, 动手动脑, 亲身体验, 在活动中领悟课本知识, 得到锻炼。现代教育论认为, 课堂应是开放性的,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基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善于进行探究活动的再设计、再创造。入于教材之中而出于教材之外, 捕捉具有探究意义的主题,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对书本教材敢于质疑, 大胆补充。

用活教材必须整合其他各学科的资源, 使教学生机勃勃。如联系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国情、党的地位的确立;依据语文诗歌感悟文化的力量;借助图片、数据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运用跨科教学, 有利于触类旁通、视野开阔。

借用生动形象的案例。针对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教材内容, 运用案例创设情境, 通过分析, 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如举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房子失火, 房内有老母亲、情人、一袋钱, 现在有中国人、法国人、犹太人共三人前来救火, 他们最先救出什么?这一案例讲解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一则生动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情境体验中, 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运用图片和形象的漫画。漫画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 发人深省, 回味无穷。如讲矛盾的同一性时, 用漫画《他敢剪吗》, 说明矛盾双方处于一个同一体中,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教学中使用漫画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课堂气氛活跃, 这比抽象的说教要生动形象。活学教材内容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应用现代教育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资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 不仅有静态的教学资源———教材、图书馆和乡土资源, 还有不断变化的动态资源。广大政治教师只有在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如黑板、挂图、幻灯等) 的基础上, 大力开发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才能多角度、多方法触及教材, 才能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与不足。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是从课本到课本, 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 教活教材, 使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教师应构造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活力的课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凸显主体地位, 实行开放性教学, 实现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有效使用教材策略 篇2

诸暨王家井镇中 邱淼波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要尊重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因为教材是教学基础,也就是安排知识点的基础。但在教学中我们又应该不拘泥于教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教师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处理,合理分配,妥善安排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新课程;教材;历史与社会;使用策略

新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教师如何围绕《课程标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创造性使用《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我们《历史与社会》老师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本人根据自己多年来新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些做法和反思,现就如何使用《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提出几点策略和体会,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一、要认真钻研课标,让教材“明”起来。

首先,教师应该研读理解《新课标》,认真把握课标,有了对课标的理解才能灵活运用教材,才能对本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总体把握,才能明确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基本理念,才能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早在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人、社会、自然具有统一性,是一个整体。在校外生活中,几乎看不到学科内容是各自割裂的。而《历史与社会》

课程内容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全面性,注重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和渗透,也注重各学科知识内部的融合与联系。

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为例,把《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部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按时间、空间、线索加以统整,以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展开。为了使各学科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编者对七年级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在上册,采取从个人周边环境推及全球,从现实社会上溯古代的编写顺序,即从学生自己生活的社会或家乡谈起,然后扩大到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然后再介绍自己的国家――中国,最后再介绍不同环境下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学生建立了空间概念后,从第五单元开始,过渡到对时间概念的学习,为了与前几个单元区域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在设计的过程中,先从区域的故事讲起,再扩展到身边的故事,最后再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变迁(用文物古迹来勾画历史线索)。学生建立了初步的时空概念以后,在下册又开始转入对现实社会生活内容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科书内容设计不再是以学科群的面目出现,而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对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统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审视现实问题的全息意识和能力。

其二,要正确对待教材,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一本“读物”,教师以这种心态审视教材,才不至于将教材教的“呆板化──钉是钉,铆是铆”。“呆板化”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是教材使用过程中最大的失误。新教材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教材“繁、难、深、旧”的现象,强调了这样一个理念:使用这套教材不是为了使学生成为“历史”与“社会”的“学者”,新教材培养的是学生的素养,使学生养成对“历史”与“社会”探究的习惯,参与到对“历史”的反观和对“社会”的改造中去。因此新教材十分注重各学科知识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精选了社会、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不同学科的一些核心概念,然后以此来进行单元内容的设计。如对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内容设计时,“延续”和“变化”是教材 的核心概念,课文举了三个典型的例子,即从无到有的变化――深圳,从有到无的变化――古楼兰,新旧交融的变化――北京。通过这三个例子,来帮助学生建立“延续”和“变化”的历史意识。帮助学生把握学科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要调用学生经验,让教材“近”起来。

从新课程理念来看,建构主义理论是支撑新课程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以学论教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重要教学策略。学习不是大一统的信息存贮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的信息的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构建知识定义与价值理念的过程。教师要尊重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因为教材是教学基础,也就是安排知识点的基础。但在教学中我们又应该不拘泥于教材,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所以教师只要在抓住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和创造等方面都可自由安排,大胆取舍,可适时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的,学生有生活经验、体会的内容,使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上第七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我在抓住“掌握地图‘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与注记’的三要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个教学目标后,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作了适当调整。因初一新生来自几所不同的完小,所以在上新课之前,我就布置了一个作业,请每位同学给新同学画一张图,使新同学能按照他画的图,从中学出发找到他的毕业母校。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每个同学都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第二天上课时,我有目的地挑选了几组同学的画,用投影打到屏幕上,让每个同学自己先介绍,再让同学比较异同,第一组同学的由于画大小不一样,用尺量得的图上距离不一样,我就问同样的起点与目的地,为什么一张画近,一张画远呢?从而引出比例尺这一要素。第二组选择的是校门的方位画得不同的图,有的是向下的,有的是向上的,有的是向左 的,有的是向右的,我们学校校门只有一个,所以方向也只有一个,为什么画出来的方向会不一样呢?从而引出了方向这一要素。第三组选择的是没有任何图示说明的图,画的同学讲解过程虽讲了过那里转弯,再到那里等等,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呢?听过的同学脑里还是一片模糊,真的按图能找到吗?答案是肯定不行的。正确的应该怎样呢?于是就引出了图例与注记的要素。这样一来学生影象深,也记得牢。再布置一项任务:画一幅学校的平面图以进一步落实知识。我感觉这样处理教材内容的效果比按书本上内容来讲效果来得好。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傍水而居可选择绍兴来讲,因绍兴有许多同学到过,电视上也经常能看到。这样也就更贴近学生生活了。还有一本《人、自然、社会》很值得我们加以利用,让我们的学生认识自己家乡,了解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建设自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三、要强化学习过程情景体验,让教材“活”起来。

从教师的角度讲,以往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行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这种教学方式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性,使教学过程庸俗化。从学生角度讲,这种教学方式意味着重学会、轻会学。这一倾向十分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会学比学会显得更为重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必定是学生知识的自我体验、自我建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孩子不光在感知,而且也在描绘,在制作,在创造。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实践,体验和探究。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集思广益,产生智慧的碰撞。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唤醒他们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可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利用当今互联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条件,由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

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中,布置了这样一个研究性作业:结合当时我们诸暨全社会举行的诸暨人文精神大讨论活动,课外调查研究诸暨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资源等)和人文环境(语言、民族、居民饮食、交通等)的特征及其联系。

提供参考资源:

1、《诸暨年鉴》、《诸暨县志》、《诸暨地图》

2、网址:/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90

6、《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论》年

高中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 篇3

一、单元导语的使用

单元导语在教材中起到引领和总结的作用,可以让师生对整个单元有一个宏观把握,并了解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理念、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及方法。

学生可根据单元导语中的体裁提示,有意识地在头脑中寻找适合本单元学习的“先行组织者”,以便把握单元学习的方向。单元导语第二段中的关键词能帮师生确定单元学习的重点,以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导语为例,师生可以从“艺术构思”、“语言”、“感受”、“思考”、“引领”、“领略”等关键词中了解到本单元文章的结构、语言和描写方法,重点把握对自然人生的情感和思考。单元侧重点各不相同,而且在学习难度上是由浅入深的,所以单元导语可以帮助师生合理规划,宏观地把握教材。师生在阅读一些课文时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么单元导语的第三段就有了借鉴的价值,它给师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方法,如师生浏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导语时,可以发现其中提到了想象法、圈注法和朗读法,第二单元主要从读、品、悟三种方法理解文言文单元,师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这些方法。

师生要关注但不迷信单元导语,它除优点之外,还存在单元目标概括得过于宽泛,提示缺乏综合性,学习方法不具体等缺陷。所以师生应该秉承关注但不迷信的态度对待单元导语,既要立足单元导语,又要根据学情超越单元导语。

二、研讨与练习的使用

“研讨与练习”部分把“研讨”放在前面是要突出学生本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练习”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课堂所学进行灵活答题,是对教学和学习成果的检验。

研讨与练习的题目设计具有层次性,题目的前一部分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给出理清课文的线索。中间部分是检测课文重点的题型,具体到了课文细节的理解。后一部分是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题型,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例如《沁园春·长沙》的第三题是对学生书法鉴赏能力的训练;《记念刘和珍君》的最后一题要求学生了解“三一八惨案”更多的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一些相关历史知识。这种题目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利用写作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研讨与练习的合理安排可以帮助师生很快的理清头绪,掌握理解方向。需要注意的是,研讨与练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不能完全满足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进行分解、调整和细化,使之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材中插图的使用

语文教材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但师生们往往只注重文字部分的解读,而忽略对课文中插图的观察。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知,使课文中一些抽象的、陌生的文字信息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能够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课本中关于细节描写和情节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和口语训练,然后再与课文进行对比。每篇课文的作者照片能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与作家相关的信息。课文中的插图是必要的,因为使用者的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程度不同,而且教材中还选入了古代作品,所以在理解上会有很大的偏差。例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书法插图完成练习题中的人物鉴赏题;教师能利用插图帮助北方学生很快的进入《荷塘月色》中的意境。插图可以拉近古代作品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图片呈现的服饰、礼仪、风俗、建筑格局等细节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本中书法作品、壁画、砖画等插图的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去欣赏这些艺术作品。

教材设计的每部分都会有优点和缺陷,师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充分利用教材的每一部分。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我们应该发挥与生俱来的能力,对缺陷抱着宽容的态度,灵活的加以规避,很好地做到教材资源的高效利用。

有效使用教材策略 篇4

关键词:插图,听,说,读

引言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色彩鲜艳、生动形象,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也切合话题, 再现了语言发生的场景, 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然而,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舍近求远,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课外的教学资源, 忽视了对教材中插图的关注和有效利用, 使得英语教学“费时费力”。本文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观摩, 从“听”“说”“读”三个方面的教学展开研究, 探讨插图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使用策略, 旨在引起广大英语教师对插图运用的关注, 让英语教学变得“轻松一点, 胜人一筹”。

一、巧用插图展开“听”的教学

“听”是学生获取和理解语言的输入过程, 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 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英语教学中, 老师将课堂教学的重点置于学生的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 学生听力练习和训练的教学和实践相对较少, 鲜有的听力训练, 老师也将其视为听力测试, 教学停留在“听录音—做练习—对答案”的层面, 听力教学始终流于形式, 缺乏实效。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 (三年级起点) 五年级上册Unit4 Hobbies的Check out time板块中的Listen and judge教学中, 授课教师巧借插图展开听力训练和教学。

pre-listening:老师结合插图设计了游戏, 通过遮罩的处理, 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的信息猜一猜What does he/she like doing?围绕插图设计游戏, 不仅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带领学生有效分析图片信息, 引导学生对听力活动进行有效的预测, 促使学生对听力活动充满期待, 为后续的听力训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while-listening:在听的过程让学生边听边圈出插图中相关的信息,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对话内容。当录音中因连读、重音转移等使得语音发生变化, 引起学生听的困难, 教师则带领学生联系插图进行教学和猜测, 有效引导学生克服听力的困难和障碍。

after-reading:在完成听力训练后, 教师则再次利用插图设计了造句训练, 引导学生将听力内容变为自己的语言。

案例中, 老师充分利用插图展开听力训练,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展开对信息的认知和加工, 让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讨论、辨别、比较和判断等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抓住关键的细节的基础上展开循序渐进的听力训练,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二、巧用插图展开“说”的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 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知识, 更应当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语言的实践, 发展学生的灵活的语言交际能力。“说”是学生展开语言交流的重要途经, 也是学生必备的语言技能之一。然而小学生因词汇和语言能力的影响, “说”的训练往往处于“爱在心里口难开”的尴尬局面。巧妙运用插图不仅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更能有效为学生“说”的训练提供素材和支架, 让学生“有的说, 大胆说”。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教学中, 授课老师结合Grammar Time的教学目标巧妙运用插图展开教学。

巧用插图复习:结合Story Time的内容, 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展开复习, 如What’s in the forest/room?What’s on the table?What’s in front of Goldilocks?通过插图的提示帮助学生迅速回忆Story Time板块的内容, 自然无痕地引出本节课的语言项目There is/are…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迅速融入新课的学习活动中。

结合插图辨析:老师让学生读句子并结合插图圈出相对应的物品,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There is...和There are...的用法辨析, 感悟语言规则, 这样的方式避免了单调枯燥的语言讲解, 让语法的学习变得生动起来。

巧用插图展开语言实践:结合语言训练项目, 老师用多媒体呈现Checkout Time板块的插图, 让学生观察图片, 开展游戏Quickly respond, 根据老师圈出的物品快速说句子There is.../There are...比一比哪一小组说得多。结合插图设计游戏引导学生展开语言交流和实践, 让学生兴趣高涨, 课堂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

案例中, 老师充分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语言交流, 在交流和观察中感悟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则, 颠覆了传统英语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凸显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语言学习成为学生自我的需求, 使得Grammar Time板块的学习因插图而变得生动、有趣而高效。

三、巧用插图展开“读”的教学

“读”是学生应具备的语言技能之一, 同时也是学生开拓视野、学习语言知识的有效桥梁。阅读教学中, 教师若能有效结合插图展开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 使得阅读教学活动“趣味”和“实效”并重, 必然能有效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 (三年级起点) 六年级下册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教学中, 授课教师巧借插图展开阅读教学。

I can act: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What’s this?并引导学生将两种动物进行对比The mouse is small and weak.The lion is big and strong.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演一演, 让学生迅速融入情境, 自然无痕地进入故事学习的状态中。

I can imagine:让学生想象当小老鼠碰到了强壮的狮子, 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 展开对故事的预测,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和期待,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I can order:让学生自读故事, 结合插图进行排序, 制作自己的Picture book, 借助插图的帮助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有效感知故事。

I can learn:分图展开细节阅读, 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 如让学生观察插图理解sharp teeth, make a hole等, 直观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将语言和意义建立直接的联系, 优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I can retell: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展开复述,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展开运用和实践。

I can make: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如果狮子没有放老鼠走, 故事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实践。

案例中, 老师充分利用插图展开“读”的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和想象, 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故事语言变得形象直观, 让学习变得生动有效。

结语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 英语教学应当有效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学用渠道, 充分利用教材、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资源, 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 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插图不是教材中可有可无的, 而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插图对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提高学生对相关语言文化的感悟和熏陶的作用不可小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材, 重视“插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 将插图有机地嵌入教学活动中, 用好“插图”这一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 使得语境更为真实, 让学习更生动, 让语言因插图变得更生动, 让学生因插图更积极, 让课堂教学因插图更精彩!

参考文献

[1]胡俊杰.小学英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黄婷婷.小学英语互动式教学的行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15.

议思想品德新教材的有效使用 篇5

【关键词】新教材 能力 系统性

一、 新教材

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展开学习过程本教材依照课程标准规定,以九年级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础,结合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发展实际,设定学习内容理,理清逻辑线索。每一课时以简短导语引出,再根据内容的层次,分层若干个活动的板块,活动的主题也是内容的主题。新教材改变以往那种观点——论述——事例论证——问题思考的呈现方式,而是活动在前,在探究问题中悟出道理,每个活动都是以生活的材料为情境,引出问题,开展探究活动,然后再出现相关知识短文。教材内容相对少,学生互助活动多,教材改被动为主动 ,迫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的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

二、减少层次,降低难度

过去的教材注重系统性、完整性内容多且偏深偏难,脱离了学生实际,造成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自己听,有意识运用学习策略的学生不多。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很科学,所体现的教学方法很先进,内容丰富多彩,素材贴近生活,时代气息浓厚。新教材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删繁就简,降低难度,注重体验。例如第一课在探究个人与社会关系时,首先行文提供了两则典型事例,接着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再思考知识链接的内容,最后开展感悟活动。这样,不必在有限的时间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死记书本上理论知识,而有充足的时间去领悟理论知识,学生理解深刻。

三、注重参与,培养能力、体验情感

以前的教材虽然也提出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要求,但不具体,很笼统,教师难以施教,很难达到目的。新教材为了把要求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设计了若干个栏目,分别为“交流”、“探究”、“讨论”、“感悟”、“辩论”、“综合”等。通过“交流”介绍自己亲身感受,“讨论”主要是对一些问题的分析、评价,“探究”主要是对一些具有较强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在同伴中进行讨论,“感悟”主要是学生体验某些情境,提高认识,孕育情感。这样学生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学习,既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又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掌握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材更新后,课堂上学生活跃了,思维变得开阔了,这是一个可喜进步。但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的教育功能,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内容上重新整合,讲究实效,既考虑到科学性,又考虑到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要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努力创造学习情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努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活动水平,既可分层进行,又可整体进行。再者,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从老师的尊重、信任、期望中获得学习力量,使他们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2)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思想品德是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内容大量跨学科、跨时代、超时代,牵涉到方方面面,知识浩繁。对于初中来说,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该科。学习策略有效使用,不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于学生形成独立自主能力。同时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养。

(3)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灵活使用新教材。我们不应该把教材看金科玉律,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教源。因此我们必须摈弃“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①把握每一节课教学内容。通过设计的问题把握知识点,通过知识点把握内容。②灵活使用教材。有时重新整合,有时删减或替换,有时拓展和补充。

(4)更新教学方法,使用好多媒体。新教材内容少、信息量大、贴近社会生活、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教学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学生通过看、听、说、写、实践,受到多种感官刺激,极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同时多媒體课件运用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更充分的发挥,又可以营造一种既轻松愉快又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因此能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

(5)优化评价方式。按照新课程和新课标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达到和谐统一。

(6)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能力考试的测试能力,不是各学科考试能力的考核,而是考查考生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融合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和专门的学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故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一节课,要认真对待每一份试卷,要重视探究与实践的问题。

(7)精心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新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活动化的教育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因此政治老师切不可忽视课本中“实践”、“课外实践活动”,应认真组织活动。活动形式应多样的,校内活动如成立学习小组,举办政治手抄报,知识竞赛,辩论会等;校外活动如记者访问、社会调查、撰写政治论文、设计课外实践活动报告等。

有效使用教材策略 篇6

一、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策略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程,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注重问题的解决。那么,是不是学生自主探究了,问题解决了,就能把握一节课的重点,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呢?不一定。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时,问题:7个人平均分乘2条船,每条船可以乘几人?还剩几人?

许多同学通过操作学具得到:每条船乘3人,还乘1个。如果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说,该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如果我们到此为此,你能说此题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了。课中呈现该问题作为研究探讨的内容,其目的不在于得到结果,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的解决,体验、感悟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价值。如果学生在解决此问题中所应用的策略依然是原有的,对于“新知”而言是停留于低策略水平的,那么这个过程远远没有实现问题所包含的教学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策略一:设计第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深入感悟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一个问题解决后,提高第二个问题(不操作你能知道);25个人,每条船乘3人,需要几条船,该问题在解答的要求上高于第一个,学生不借助真实材料,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质,领会问题的要点才能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上来理解并解决问题,在思维层次上明显高于第一层次。

策略二:适当变换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一个问题解决后,提出第二个问题:六一节,学生按2个红气球,3个黄球的顺序悬挂,第23个是什么球?学生解决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从不断变化的情境中发展相同的因素,提炼问题的本质,感悟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借助教材,指导学生给课本空白处补白

善于读书的人总是边读边勾画边在空白处添一点“精华”,如心得、补充内容等,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能克服读书时眼到心不到的弊端。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它可帮助学生弄懂一本书,经历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并能帮助学生找到不足并弥补。许多数学概念、定理、公式都是以简洁的语言给出,而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在教师指导下,将一些体会写在书中恰当的位置作备忘。

例如:讲三角形高的时候,这个概念虽然很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在总结的时候,要让学生在相应的空白处注上:

①三角形的高是顶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直线段,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因此三角形有三条高。

②求三角形面积时,公式中的高是指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③有的三角形的高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清楚了这一点,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就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活用教材,创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统计》这一课,我没有按教材的内容教学,而是自己设计三个活动。活动一:让学生调查本小组最爱吃的水果的人数,并把喜欢的水果图贴在统计图上:

活动二:根据信息,移动活动图片

信息:在这四种活动中参加跳远的人最少,参加跑步人最多;参加跑步的人数比参加踢球多2人。(移动图片)

活动三:投篮比赛(一年级)

一班:正一

二班:正

三班:正正

四班:第二名

看信息完成统计表

如此一设计,此一课程教学设计便具有了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

树立系统目标观念,有效使用教材 篇7

一、教师使用教科书必须充分地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 领会编者的意图, 制定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

做任何事情想达到最好的境界, 就要追本求源。我们语文教育事业也是如此。语文教科书是众多的教育专家集集体智慧, 围绕《课程标准》为广大师生提供的教学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语文学科特点, 研读新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语文学科各阶段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去领会编者的意图, 研读把握教材。对教材的每个环节的编排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例如, 在我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就安排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走近图书馆”。这一编排既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义务教育阶段第四学段中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又兼顾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这一实践活动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等,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就要求我们在围绕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时有一个系统观念, 而在确定具体教学内容的目标时有所侧重、有所选择。

二、在教学具体内容时一定要做到师生深入阅读与作者对话, 把握文本

在有了对教学目标系统把握的观念之后, 就是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把握。那么如何利用现有的教材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呢?很多同仁的做法是课前翻阅参考书, 认真负责一点的就是网上搜集多家资料, 择善而从。我想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深入阅读, 通过反复的阅读与作者对话, 走近作者心灵, 深入把握文本。我自己的做法是备课时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 直接反复读课文, 直到“其言若出自吾口, 其义若出自吾心”。这时我才会去翻阅参考书和查阅背景资料, 检验自己的解读水平。如果没有特殊情况, 以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很少会出现曲解文本的情况, 甚至很多时候会感觉比教参更能贴近作者灵魂。只有自己深度地把握文本, 在引领学生时才会驾轻就熟, 才不会出现学生有疑问时老师也困惑的尴尬。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是让学生以读为本, 通过读来解决语感的问题。在学生心存疑问、或见解发生冲突时, 我会让学生去追寻文章的写作背景, 探寻作者的心里历程。这样每一节课都是一个感悟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静思默想中体味领悟语言文字之美, 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 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 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言外之境。这个阅读品味的过程实际上是典范语言储存吸收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积累了语言、积淀了文化, 又提高了语文素养, 将终生受益。

三、要充分发挥教材课后练习的作用

我想许多老师和我教学之初一样, 会通过各种途径搜罗很多的问题, 让学生一一去思考解答, 而对课后现成的练习却熟视无睹, 可能真应了那句老话“越容易得到的越不会去珍惜。”其实课后的练习也是教材中环节之一, 同样是众多教育专家的智慧结晶。我们真的不应该舍近求远。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觉, 课后练习的编排很有规律, 一般都设有三至四个题目:第一题都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检查;二、三题都是对课文重点把握程度的检阅;第四题一般是课外拓展题。学生如果理解把握了这些课后的练习, 基本就已经达到了要求。我们师生可以把节余的时间用于大量的阅读, 开阔视野, 品味鉴赏语文之美。

四、教学时能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有所取舍、创新运用

众多的教育专家们在编辑教材时一定是力求完美的, 但我们都知道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现实中我们全省有遍及乡村城市的那么多学校, 教学要面对的是个性迥异的学生。只有教师才了解自己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教材, 也只有教师才能对教材进一步感悟、理解、把握和创造。此外, 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也有助于教师的思维, 引导教师学会开发和利用地方教育资源, 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和自己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材料创造性地运用。比如说同样是为了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科学的综合实践, 教材中安排的是让学生“考察工厂存在的问题及改良方案”。这比较适合城市的学生。我们农村中学如果照搬这样的活动就有点不太方便, 而且花费较高。但如果让学生参与土地问题的研究, 就会在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的同时避免众多的不便。当然, 有条件的还可以城市与农村互通有无, 扩大学生的见闻。总之, 只要让学生能够达到应有的思维、实践的能力就行, 而不必拘于是参与哪一个具体的实践活动。有一句话曾让我深受启发:“我们是在用教材教, 而不是在教教材。”是啊, 如果有比教材上更好的选择让学生来达到目标、提高能力, 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所在的这个偏远学校也有许多值得开发的地方资源。我们学校地处偏僻的洪泽湖畔, 四处河道交横, 堪称鱼米之乡。离学校不远的洪泽湖白鹭保护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清新秀丽的自然风景和底蕴丰厚的历史, 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本地资源。适当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 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 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 既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 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 引导学生体会有地方色彩的人文风情, 让学生领悟生活中的语文。

有效使用教材策略 篇8

众所周知, 学习数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但又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不仅要利用教材进行教学, 而且要发挥教材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作用, 因材施教, 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凸现教材中蕴涵的丰富多彩的发展性资源和因素。所以教师要灵活利用教材, 充分发挥教材的发展性优势, 使学生获取更多更准的知识信息, 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既充分尊重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 而是抱着科学的态度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 并根据课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不断地丰富教材、完善教材、创新教材, 这才是现阶段我们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应当具备的认识和态度。

综观课改以来的教学实践, 部分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盲点和误区, 有的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时难以跳出“以纲为本”、“以本为本”的思维定式的束缚, 视教材为圭臬, 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 死抠教材, 照本宣科, 教死书, 死教书;有的虽有灵活使用的意识, 但担心自己尚不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 怕冒风险, 出问题, 觉得还是照本宣科来的保险, 省时省力;有的则走到另一个极端, 在尚未对教材吃透、掌握的情况下, 就随心所欲地抛开教材, 另搞一套。所有这些, 都使课改的进行展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因此, 在当前形势下, 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 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那么,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意义和作用呢?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利于贴近本地区学生的实际

“一标多本”是这轮课改的一大特色。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其优势和特色。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师资力量、风俗习惯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而在针对性与实用性方面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因此,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就必须对所使用教材的某些内容, 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和整合, 以使教材更加贴近当地学生实际, 以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在进行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今天我当家”这一课的教学时, 一位在郊区学校任教的教师发现其中有关超市的情境, 对于当地农村孩子是没有亲身体验的, 于是将超市情境改为农贸市场, 这就很快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 合理的修改会使学生更容易投入情境, 更好地进行学习。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方向与位置”一节时, 有的教师将教材中的场景改为当地学生熟悉的公园、医院、购物中心, 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觉得十分亲切, 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的距离, 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真奇妙, 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毫无疑问, 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 同时教师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实践证明,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教师资源, 使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 在进行人教版数学第八册“认识三角形”这一课的教学时, 一位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的基础上, 对一些内容做了细化与深入的再加工, 从而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高潮迭起。他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三角形应用的实例, 跟学生一起抽象出几何意义上的三角形, 然后引导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们见仁见智, 各抒己见, 气氛十分活跃。归纳起来, 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说法: (1) 有三条线段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2) 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3.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教师不急于表态,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对三种说法的正误优劣进行评判, 说出哪个最合理、最科学、最能揭示三角形的特征。最后又引导学生与教材上的定义相对照, 让大家说说书上的表述究竟好在哪里。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后, 不仅使学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全过程, 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说, 正是在对教材进行一次又一次科学加工、挖掘、提炼的过程中, 教师的聪明才智才得以充分发挥, 教学水平才得以稳步提高。因此, 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敢不敢与能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也是对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与整体素质的一个试金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自然应当成为教师当前进行课改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利于加快教材的改革步伐

我国现行的教材版本多种多样, 百家争鸣, 而且均为试用版, 这说明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应采用何种教育形式和教材读物, 仍处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这一现状本身就表明教师们对教材不能死搬硬套, 应多研究, 多完善, 灵活使用, 吸纳各种版本的优点, 博采众家之长, 使教材更快地成熟起来。与此同时, 《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建设校本教材的任务, 要求联系地方特点和学校特点自行编制教材。广大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以及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 又必将对全方位加快教材改革的步伐、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度

1. 尊重教材、用好教材

众所周知, 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 都是由很多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和一线优秀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反复研究实验后编写的, 它包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是广大教师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并经过有关专家和权威部门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审批, 其本身即具有不容置疑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权威性, 因此, 面对这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源, 我们必须把它看做一个极有价值的教学蓝本, 而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一点, 对一些年轻教师和首次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尤为重要。

尊重教材, 首先要弄懂教材, 这是灵活驾驭和科学使用教材的基础与前提。教材的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有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要全面深刻地研究教材。不仅要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层次、思路和意图等外显性内容, 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深层次的含义, 使每一部分教材内容都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 学会思考, 而且在情感、意志等方面也受到熏陶和磨砺。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探索与发现” (二) 时, 一位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 对教材顺序作了如下调整:先教学相对容易的乘法交换率, 再教学难度较大的乘法结合率, 但经过实践, 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总觉得学生缺乏探究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另一个班进行教学时, 恢复了教材的顺序, 先学乘法结合率, 再学乘法交换率。由于设计合理, 指导得法, 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不仅顺利地发现和揭示了乘法结合律, 而且深刻地体验了由特殊到一般, 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攻下“乘法结合率”这道难关后, 不等教师安排, 一些学生就自觉地运用已有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

有效使用教材例习题的几点思考 篇9

然而,现实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常常忽略对课本例习题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丢弃了很多重要的教育资源.这就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如何恰当地选择与使用课本上的例习题,使之发挥应有的功效?下面笔者就如何有效使用教材例习题,谈点自己的思考与尝试.

1 变式教学开拓思维

变式教学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将各种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交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问题的规律和本质.变式教学要求学生贯穿所学知识,再对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与讨论,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课本的例习题,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地变换、增添、删减、延伸等“艺术”加工,使之焕发新生命,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使用教材的目的.

案例1(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4页练习1(1))在△ABC中,已知A=45°,C=60°,c=10,求解三角形.

分析本题利用正弦定理就能很快得到答案,但知识应用仅仅停留于表面,无法全面地解决三角形解的个数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该习题进行以下变式:

变式1在△ABC中,已知A=45°,B=75°,求解三角形.

变式2在△ABC中,已知C=60°,求解三角形.

变式3在△ABC中,已知A=45°,求解三角形.

变式4在△ABC中,已知c=2,A=45°,求解三角形.

变式5在△ABC中,已知c=3,A=45°,求解三角形.

通过以上5个层层递进的变式,结合“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的性质,学生不但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进行三角形解个数的判定,而且可以加深对正弦定理的理解,达到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前提下,设置具有“相似”的问题串,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望.

2 一题多解激发兴趣

“一题多解”是指从不同知识的层面,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多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题多解”的教学,能很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跃数学思维,激发探究兴趣.

案例2(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18页练习3)在△ABC中,求证:a=bcos C+ccos B.

方法1由正弦定理

方法2利用余弦定理,

方法3在△ABC中,

得a2=accos B+abcos C,

即a=bcos C+ccos B.

方法4不妨设△ABC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作BC边上的高AH,点H为垂足.则在Rt△ABH,Rt△ACH中,

因此,对待教材中的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勤于动脑,多方位思考问题,学会运用不同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3 拓展背景揭示本质

一些例习题蕴含丰富的生活背景或文化背景,教师需要对这样的例习题进行深入的挖掘,深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拓展其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案例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144页复习参考题B组2)已知点M(x,y)与两个顶点M1,M2距离的比是一个正数m,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考虑m=1和m≠1两种情形).

解答得到:当m=1时,动点M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即线段M1M2的垂直平分线);当m≠1时,动点M的轨迹是一个圆.

事实上,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一个正常数(不等于1)的点的轨迹是一个圆.教师应该揭示该问题蕴含的文化背景:这个圆被称为阿波罗尼奥斯圆,是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发现的.阿波罗尼奥斯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被称为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三巨匠.

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撩开数学试题的面纱,拓展问题的背景,揭示问题的实质,达到“居高临下”的境界.

4 重组习题探寻规律

数学教材在同一模块的多个部分中存在许多相似的题目,它们相互独立,又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重组相似习题,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寻找规律,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而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体系的归纳与总结,可能探寻出问题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逐步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案例4(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题组:

题1(第42页练习4)点A,B的坐标分别是(-1,0),(1,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直线AM的斜率与直线BM的斜率的商是2,点M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题2(第74页习题2.4B组3)点A,B的坐标分别是(-1,0),(1,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直线AM的斜率与直线BM的斜率的差是2,求点M的轨迹方程.

题3(第81页复习参考题B组5)点A,B的坐标分别是(-1,0)(1,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和是2,求点M的轨迹方程.

题4(第41页例3)设点A,B的坐标分别是(-5,0),(5,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求点M的轨迹方程.

题5(第55页探究)设点A,B的坐标分别是(-5,0)(5,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试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由点M的轨迹方程判断轨迹的形状.与前述例3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题6(第81页复习参考题A组10)已知△ABC得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5,0),(5,0),且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m(m≠0),试求顶点C的轨迹.

从上面列举的题组可以看出,“相似”题目分布在同一章不同节的例习题中,与各节内容相对应,难度逐步提高.例如题组中题3和题6同时被安排在复习参考题中,题6综合性较强,是题4,5的总结.由此可见,课本许多相似的例习题的设计不是偶然的,都是经过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重组“相似”例习题,形成“题串”,探寻规律.

5 归纳推广活跃课堂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教材中的许多例习题也能进行深入拓展与推广.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在融会贯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去引申,把数学课堂变成展现学生数学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舞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5(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45页复习参考题B组5)证明:

(Ⅰ)若f(x)=ax+b,则

(Ⅱ)若g(x)=x2+ax+b,则

笔者在本章复习课上引导学生对本题进行推广.学生完成证明后,笔者又列举了几类函数,引导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1)对于任意的x1,x2∈R,若函数f(x)=2x,则

(2)对于任意的x1,x2∈(0,+∞),若函数f(x)=log2x,则

(3)对于任意的x1,x2∈(0,+∞),若函数则

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这几类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特征,从而得到凹凸函数的性质:

定义在区间I上的函数f(x),满足任意的x1,x2∈I,都有

则称函数f(x)为凹函数(图1);

定义在区间I上的函数f(x),满足任意的x1,x2∈I,都有

则称函数f(x)为凸函数(图2).

因此,教师应重视课本例习题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进一步的联想、挖掘、引申、推广,得到形式新颖、综合性强的问题.同时,教师须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推广意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与发现意识,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再创造”.

通过挖掘例习题的教学功能,发挥例习题应有的教学价值,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领悟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峰晨.从一个课本习题组感知实验教材[J].中学数学教学,2007,(2).

[2]李锦旭.若干高考题的科学背景拾趣[J].数学教学研究,2004,(8).

有效使用教材策略 篇10

小学数学教材的主题图生动地展现了学习素材,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知识的空间,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主题图呈现的不同方式,挖掘其所蕴藏的内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主题图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有效载体。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存在着机械使用主题图的现象,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简单定位为情景图,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2.没有深入考虑主题图的内涵,只会简单照做;

3.模式固定,少有突破。

针对现象解决的对策如下:

一、避免主题图的机械使用

1.深入领会。只有在深入领会主题图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主题图,从而避免机械使用的现象。要深入领会主题图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主题图,根据其不同的呈现方式,可以把主题图分为自然情境类、活动方式类、对话形式类三种。呈现方式不同,蕴藏的内涵也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于引入问题,有的侧重于如何解决问题,有的侧重于数学方法的强调突出,有的侧重于数学活动的过程展示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主题图的类别特点,挖掘其丰富内涵。

2.适时呈现。教材主题图常常用于上课伊始,作为创设情境来展开学习,但主题图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灵活地处理呈现时机,使其充分体现出“主题图”所蕴涵的内涵和价值。

二、让主题图的呈现更加真实、生动

主题图提供了生动的学习素材,但图毕竟是“死”的,而且并非所有的主题图都很合适、贴切。如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主题图,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的实例,显得不够真实。那么怎样使“死”的图变成“活”的,使它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呢?

1.由静转动。如一年级上册第72页“连加连减”的主题图,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喂鸡,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来了2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学生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2.故事串联。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童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三、提取主题图的有效信息

许多单元主题图存在着图案复杂、信息量大的特点,这给学生有效提取数学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干扰。那么,如何来提取复杂主题图的有效信息呢?

1.去繁就简。一位教师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4页《四边形的认识》的主题图作了如下处理:这位教师新课引入时直接点题,引导学生从复杂主题图中图形最多、最明显的操场入手去寻找“四边形”,直奔主题,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避免了其他活动、其他图形对本课学习的干扰。认识四边形后,教师再次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找找其他地方还躲着哪些四边形,巩固对四边形的认知。

对于信息量繁多的主题图,教师就可以去繁就简,突出重点,分层展示,帮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凸显数学味。

2.分片观察。如二年级下册的“有余数除法”的主题图,以学生最熟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场景,呈现了“用盆花布置校园”“篮球比赛”“跳绳活动”等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这样处理:先引导学生分片观察主题图后,重点以篮球比赛为例展开教学,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其他区域的观察之中。由于在“篮球比赛”场景中教师已经做了很好的引导,因此,在接下来学生自主观察、列式、交流結果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能按照观察的顺序依次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有效引导。教师在吃透主题图内涵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好“引领”作用。

(1)预设合理的问题,激活学生有效思维。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合理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紧扣“数学信息”作有效思考。

(2)适时跟进评价,引发学生理解本质。设问后,教师必须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跟进评价,或肯定,或追问,或反问,或把“绣球”抛还学生等,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理解本质。

四、进行主题图价值的二度开发

1.灵活改编。今天的教师不应只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还应是主题图资源价值的开发和运用者。教师要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恰当取舍。教材给提供的主题图和例题,仅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所思考的依据。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地分析教材,对主题图的信息进行恰当的取舍。

总之,新教材中的主题图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探究空间。相信,有了教师的潜心解读、深掘内涵、合理改编和精彩呈现,主题图定将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使课堂充溢灵动和智慧。

语文课程选修教材使用策略初探 篇11

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学习及近一年来对选修教材的思考, 我对高中选修教材的使用及学习目标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在这里提出来, 希望同行指正。

我现在担任高二语文教学工作, 目前接触的选修课本有《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中国现代诗歌与散文》、《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

一、《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

根据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版) 中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 我把《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的学习目标定为:1.积累更多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理解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3.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概括作者观点;4.鉴赏文学作品的意境、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

《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分为诗歌和散文两部分。诗歌部分教学的重点分别是:诗歌的主旨,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根据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 我把第一单元的以意逆志、因声求气和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 使学生通过这两个单元对诗歌意境的学习, 达到理解诗作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内容的目的;第三单元的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作为次要内容, 主要通过听课文朗读的方式, 使学生体味诗歌的节奏、韵律, 达到会朗诵诗歌的目的。

通过对第一、二单元的学习总结出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意象——意境——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技巧。为学生独自鉴赏诗歌指明方向, 进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散文部分学习的重点应放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和理解文意上。学习时自主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每单元的“赏析指导”为纲, 以教师适当指点、学习小组共同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品味、鉴赏不同类型的文章。如第四单元的《过小孤山大孤山》重点鉴赏大、小孤山的形象特点, 体会作者的写景手法和文中蕴含的情趣、韵味。第五单元的《六国论》重点明确作品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体会议论文严谨的论证结构。第六单元的几篇文章重点体会传、序、志等不同文体的特点。

二、《中国现代诗歌与散文》

《中国古现代诗歌与散文》也由诗歌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本书的学习目标定为:1.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流派;2.学习鉴赏现代诗歌;3.理解散文的特点;4.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因为高考中没有涉及到现代诗歌的考查, 所以把现代诗歌的阅读作为拓展学生阅读面的一个方法, 不做过多的讲解, 重在兴趣的培养。把现代诗歌的学习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理论的学习。借助每单元介绍诗歌的文章, 了解现代诗歌的意象、语言、鉴赏方法, 为下一步的诗歌鉴赏作理论的支持。第二步是实践。选取牛汉的《半棵树》和舒婷的《双桅船》, 从意象、情感、手法、语言等方面鉴赏现代诗歌, 为自主鉴赏现代诗作范本。将其他诗歌作品作为阅读对象, 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用所学的方法自主赏析。

现代散文在高考中的考查是以选作题的形式出现, 重在阅读能力的考查。虽然是选作题, 但在阅读中占很大的比重, 所以把散文部分的学习作为本书学习的重点。

我把“精读”部分的散文作为阅读和分析的重要对象, 结合每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有针对性指导阅读, 旨在培养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略读部分的内容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共同讨论中自主学习, 进一步品味散文的特点。

散文部分的学习重在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深层能力, 所以自主品读、体味非常重要, 教师只做引导, 帮助学生在多读多品中走进散文, 从散文的深处解读它的内涵。在品味散文内容的同时, 散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手法的多样性应始终贯穿其中, 方法的指导和深层的探究是本书学习的关键。

三、《语言文字应用》

关于语言文字应用的考查,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版) 中要求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 能力等级有识记和表达应用两个级别。识记等级包括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 (包括熟语) ;表达应用级别包括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修辞、语言表达、句式的选用等。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把《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目标定为:1.积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基础知识, 如字音、字形、标点、词语等;2.熟练、准确应用语言表达语意。

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对字形、成语、病句、衔接及仿写的考查比较频繁, 据此《语言文字应用》的前三课自主学习, 重点是积累字音、字形及辨析的方法;后三课作为学习的重点。

《语言万花筒》的学习对象是多义词、同义词、新词语、熟语。考查方式多是客观题, 题型多以词语选用和辨析为主。学习的重点是积累、了解词语的基本用法, 学会正确使用词语。学习时还要明确词语辨析的方法, 为正确使用、辨析词语作理论指导。

《言之有理》的学习对象有虚词、复句和关联词、修改病句、避免歧义, 其中修改病句、避免歧义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避免歧义”是病句的一种类型, 可以合并学习。高考中病句辨析和修改的得分率长期走低, 说明学生的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急需提高。对于病句的学习除了要了解病句的类型, 重点还是要学会辨析病句, 能正确表达语意。多读、多练提高语感是提高辨析能力的一种方法。对于复句的学习也是重点, 但我认为不用太深入, 只要了解关联词的基本用法, 会辨析复句的关系, 能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正确表达语意就可以了。

《语言的艺术》本课的学习内容是选词和炼句、修辞手法、语言色彩、语言和文化。其中选词和炼句分别在《语言万花筒》和诗歌的学习中有涉及, 不作为学习对象;语言文化部分是介绍语言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及语言的民族性, 仅作为了解内容。修辞手法、语言色彩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学习的目的是在了解修辞和语言色彩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学会使用修辞, 使语言生动、形象, 学会使用不同色彩的词语表情达意, 最终丰富自己的语言。

四、《先秦诸子选读》

在学习《先秦诸子选读》时, 从《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中学习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从《当仁, 不让于师》中学习孔子和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中学习正视错误, 知错能改的精神;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中学习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从《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中学习孔子在物质利益面前, 保持超然、独立、高尚人格的精神;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学习孟子为维护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 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的浩然正气。

上一篇: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概况下一篇:颜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