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材使用情况

2024-08-07

初中教材使用情况(共11篇)

初中教材使用情况 篇1

学校名称

人大附中 教材使用情况英语:人教版 新目标;语文:苏教版;物理:北师大版;数学:人教版;化学:人教版

清华附中

北大附中英语:外研;语文:苏教;其他:人教版语文:苏教;数学:人教;英语:新目标;物理:北师大;化学:人教版;其他科:大部分是人教版

首师附语文:苏教版;其他:人教版或北师版

101中学数学、英语、地理、思品、生物:人教;物理、历史:北师大;语文:苏教

理工附中数学、英语、地理、思品、生物:人教版;物理、历史:北师大;语文:苏教

交大附中语文:苏教;英语;数学、化学:人教;物理:北师大;其他:人教

上地101基本上是:人教版

八一中学英语:人教版新目标

初中教材使用情况 篇2

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文化的传播, 更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探究, 这不仅体现在数学教学中, 也体现在数学教材编写中。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下称“教材”) 中的“数学活动”, 是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传播数学文化、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等的重要载体。新教材在各章复习题部分设置了“数学活动”栏目, 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还注意了不同年级“数学活动”内容和要求的层次性, 为学生提供较多“做”数学的机会。所选活动充分关注创新性、探究性和多维性, 其形式除了有传统的观察、思考外, 还有画图、调查、阅读、操作等形式。由于内容定位与层次要求不同, 教师在处理的方式上也要有所区别。在提倡探究性教学、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今天, “数学活动”栏目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处理的?编写使用情况如何?在走进新教材以来, 我们确实有必要了解。本次调查报告的统计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 回收教师问卷32份, 学生问卷210份, 有效率均为100%。

二师生使用“数学活动”的情况交流

1. 教师使用“数学活动”的情况交流

第一, 在日常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没有一位教师经常使用“数学活动”这一栏目, 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使用情况也有所差异。城市初中有100%的教师会有时或偶尔使用, 农村初中教师有60%基本不用此栏目。

另外, 从学生方面调查得知, 8.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时使用, 42.8%的学生认为教师会偶尔使用, 但不能坚持, 48.6%的学生认为我们的教师基本不用此栏目。学生的反映与教师的表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再和教师平时备课中此栏目涉及情况考虑, 教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掩饰。

第二, 教师使用“数学活动”的主要渠道。

由表2可知, 绝大多数教师选择最省力的渠道——学生自学, 而较能有效体现知识价值和学生能力培养的主力渠道——结合多媒体拓展使用的教师却只占极少一部分。如果能合理使用多媒体结合学习, 不仅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教师还可将课程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化既创设出激起学生的情感, 又形成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教学环境。

2. 学生使用“数学活动”的情况交流

调查中发现, 城市与农村学生在使用“数学活动”情况方面基本不存在差异。通过学生反映得知, 只有当活动的内容有趣且易操作时, 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交流, 但不能坚持使用此栏目。那么, 为了使这一栏目不虚有其名, 何不以学生为主呢?

三师生对“数学活动”编写情况的意见交流

1. 教师对“数学活动”编写情况的意见交流

第一, 教师在平时备课中的关注度。

从表4可以看出, 100%的教师在平时备课中偶尔关注“数学活动”, 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把这部分内容纳入备课范围。显然, 教师在备课中对“数学活动”的关注程度如此薄弱, 此栏目的意义何在?这势必会影响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 教师对“数学活动”内容有效性的看法。

从表5可以看出, 教师对“数学活动”内容有效性的呼声并不高, 尤其是九年级教师均认为效果一般。可见初三年级这部分的编写内容还需进一步改进与优化。

第三, 教师对“数学活动”作用的认识。

从表6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教师能从辅助教学与渗透思想文化两方面认同“数学活动”的作用, 并且城市与农村初中教师的观点没有显著差异。但七年级教师更认为它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这可能与教材中“数学活动”相应的内容、形式相关。

2. 学生对“数学活动”编写情况的意见交流

第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关注度。

从表7可以看出, 所有学生对“数学活动”均表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统计中发现, 不同学校、年级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这表面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数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但值得思考的是, 是什么导致了此栏目中, 偶尔关注的学生占57.5%, 从不关注的学生竟达10%呢?

第二, 学生希望呈现的活动方式。

由表8可知, 同观察、思考方式相比, 学生更希望呈现交流与操作的活动方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为了节约时间, 很多知识与活动都被教师忽略了, 留给学生课后观察思考。导致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被掩埋, 师生、生生之间缺少合作互动, 不利于中学生思维的拓展。

第三, 学生对“数学活动”编写数量的意见和建议。

从表9可以看出, 学生认为教材中“数学活动”编写数量基本适中, 但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数量偏少, 希望适当增加活动栏目数量的愿望。那么, 这部分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该从何处得以满足呢?难道在数学学习中, 知识被枯燥的讲授充斥了,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没有施展思维的机会了?

四对本次“数学活动”调查的思考

教师在平时备课中, 对“数学活动”的思考不足, 偏注重知识的传授, 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其实大部分的“数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而如果教师从不对其关注, 或仅采取简单化的阅读方式, 不仅难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更难以达到新教材编写本栏目所体现的目的。对于教师和学生对“数学活动”编写的意见交流, 本栏目在编写上还应做进一步优化处理。是不是尽可能编排学生较感兴趣的形式呢?如在形式上增强开放性、操作性和探索性, 在内容上精心选择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富有操作探究意义的资源。使“数学活动”真正成为传播数学文化、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等的重要载体。

摘要: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下称“教材”) 在各章复习题部分设置了“数学活动”栏目, 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在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末,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徐州市两所中学 (城区初中、乡镇初中各一所) 七至九年级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针对教学现状, 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数学活动,内容,编写使用情况,调查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顾日新.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探究·拓展”栏目教学现状的调查及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 (15)

[3]关慧颖、郑殿国.多媒体如何正确运用到现代化数学课堂中[EB/OL].http://www.ntledu.cn/jiaoyuke/2010/0921/article_399.html

初中音乐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篇3

教材编写组先后组织了不同层面的教师、教研员、学生调查,其中既有自主发放、回收与统计的问卷资料以及访谈记录,也有配合相关教育科研部门(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央教科所、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的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对目前教材的修订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便于各地初中音乐教师了解10年间的教材实验情况,下面以两个实例来展示教材使用中反馈的情况。

一、山东省部分地区问卷调查与分析

下例是初中教材在山东省烟台、威海地区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中调研的问卷统计,由烟台市教研员与威海市教研员主持。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认可度。问卷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共设有32道题,针对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思想性、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启发性以及选材范围、版式设计、编辑质量、制作装帧等方面进行评价,分为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同意三个评价标准。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4份,其中中学25份,小学26份,中小学综合13份。参与这次问卷调查的中学教师的工作单位大多数是区、县重点中学和一般城镇中学,省、市重点与农村、民办学校较少。而小学教师的工作单位则大多数是区、县重点学校,省、市重点学校和一般城镇中学较少,农村学校与民办学校没有。这些参与调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科专业都是音乐专业,而且都是专职音乐教师,对课标也都非常了解。其中73.08%的小学教师、85.71%的中学教师都是本科学历,64%的小学教师、75%的中学教师的教龄在11-20年之间,69.23%的小学、96.67%的中学的每周教学时数都不超过18节课,84%的小学、88.57%的中学班级人数在41人以上(包括41人)。

2、数据分析

根据上表中的统计数据,可看出参与填写调查问卷的中学教师对中学教材的满意度很高。问卷所设定的32道答题,有三道答题,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教材中的渗透、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以及教材制作装帧三个方面教师的满意度最高,有80%(包括80%)以上的教师表示“完全同意”;有16道题,即教材的结构安排、对教师教材计划制定的帮助、提高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评价建议与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性、对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启发性、教法与学法建议的实际使用效果、教材在不同地区使用的灵活性、教学内容分析和相关拓展知识的提供、教材的生活性、音乐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与学生年龄特点的吻合程度、教材的创新性、音乐学科特点的体现程度等方面教师满意度较好,表示“完全同意”的教师人数约占总人数的60%(不包括60%)。

二、河北省部分地区地区问卷调查与分析

下例是本套初中教材征求意见座谈总结记录。调查目的是了解一线教师对教材的看法,限定教师只谈对教材改进方面的意见,不谈优点。调查地点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教育局教研室,由人教版音乐教材编委和张家口市教科所音乐教研员主持。

1、建议及意见统计表

2、意见综合分析

总体来说,教材注重了音乐的回归。注重了音乐知识体系。《中学时代》中《长大成了你》设计得好,与《神州大地》《环球之旅》等单元应保留很有连贯性、系统性和时令性的特点。

(1)《神州大地》可从中国汉族民歌区和四个少数民族地区组织材料,更具有音乐性。

(2)可把每首歌曲的音乐要素的运用及歌曲的细致分析,放在教师用书里,让教师掌握即可。

(3)选择的曲目要适合学生演唱和欣赏。避免过大的难度。如五线谱七上开始就是三、四个升降号问题。《金色的秋天》音乐上是如何表现的,应让学生了解。

(4)可适当增加同一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产生不同的情感。

(5)可用人文为主线转为音乐及情感为主线的编辑方式。

(6)音乐知识应循序渐进形成系统性的链条。

(7)教师用书建议增加《教学案例》。

三、教材使用效果总体分析

通过对各地教学一线的实验资料(含调查报告、访谈记录、听课笔记、教研活动整理)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教材在实验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教研员、教师、学生总体上对教材感到满意,与过去大纲版教材相比,有明显的“耳目一新”之感。教材对课程标准的执行度高,基本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统一以及严谨的科学性与编排的灵活性的统一等。

四、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教材在实验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修改。各地师生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10个方面:

1、容量大,教师完不成任务。

2、音乐知识太少,有限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3、选曲不合适,经典曲目嫌陈旧、新编曲目不熟悉。

4、学科综合难以把握。

5、器乐教学难开展,缺乏必要的条件。

6、唱歌教学缺少发声练习和提示。

7、选进课本的歌曲学生不喜欢,学生喜欢的选不进来。

8、没有识谱教学使用的视唱,学生学多久都不识谱。

9、课本中很多内容与教师、学生距离太大,学了没用。

10、由于音乐课不受重视,课时进度难以保证,使得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理想化,与现实有相当大的距离。

上述的问题有的针对教材本身,有的针对课程标准,有的是教师自身的认识,还有学校办学条件、学科重视程度等非教材因素。

从收集的资料看,涉及到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容量、版本、编排、曲目选择、教法渗透、知识体系、技能训练等,其中在选材上不同地区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如对西方古典音乐、中外民歌、流行音乐等看法有时难以取得一致意见,有时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意见。识谱知识、唱歌教学训练等也常常成为争论的焦点。

五、结语

国家课程教材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篇4

国家课程教材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根据泸县教育局关于转发《泸州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材检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玄滩小学对学校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情况如下:

1、我校使用的教材全部经新华文轩公司统一提供的教材,不存在使用未经教育部审定的国家课程教材或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问题。

2、不存在违规使用境外教材问题。

3、地方课程教材《生命、生态与安全》、《清廉人生》经省教育厅审定的地方课程教材。

4、地方课程教材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方面符合小学阶段使用。

5、教材中不存在不符合教材印制规范的内容,无印制或夹带广告等。

6、我校完全按泸县教育局的要求征订、使用教材,从未征订和使用过其他教材。

泸县玄滩镇玄滩中心小学校

初中教材使用情况 篇5

教师一

新教材成功之处:

1.话题内容广泛,且贴近现实生活,高一模块(1)和(2)共有10个单元;分别为:Friendship,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Travel journal ,Earthquake, Nelson Mandela, Cultural Relics, The Olympic Games, Computers, Wildlife protection ,Music.很有时代气息,例如:Computers 和Music这两单元,对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主题,学生往往比较投入,上课效果也较好。

2.每个单元都有相对应的情感目标和德育渗透。例如:Cultural Relics Wildlife protection涉及到保护文化遗产和野生动物,Nelson Mandela 则教育学生如何做个受人尊敬的人。

3.Warming up Pre-reading 内容丰富,多以开放型问题为主,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同时也给了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在学习时更有主动权。例如:模块1 第五单元在Warming up中就有这样的问题“What are the qualities you should find in a great person?”在 Pre-reading 中又有“Which of them are great men and which are just important men ?” 不同的同学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回答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往往这会使课堂气氛活跃。

4.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循序渐进,反复渗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Learning about language 对单词的英语释义有助于学生用英语思维,语法项目相对集中,模块1和2 用了四个单元来练习定语从句,而且由简单到复杂,学生容易接受。

5.单元中的听、说、读、写都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功能为主线,并在Using language 和Workbook 中都让学生得以锻炼。

不足之处

1.每单元词汇量过大。以模块2第三单元为例,单词表中就有36个单词(不带三角符号)和12 个词组,且单词较长,学生记忆的确有困难。

2.阅读后的Comprehending内容不是十分与文章内容对应。例如:模块1第一单元Page3 Exercise 2No.5,我们不能从已有的材料中得出答案。模块1第三单元Page 19

Exercise 2 若教师不做另外补充,学生根本不知the Mekong River流经的国家,这样让阅读的目的就体现不出,学生更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3.Learning about language 中有一个练习是对文中的重要单词和词组的活用,总觉得这个练习不自然,有些牵强。模块2第五单元Page 36Exercise 2.其实以单词拼写的方式就可,每必要出现那么不自然的短文,反而模糊学生对单词的理解。

4.听力太难。虽然听力部分形式丰富,有填空,对或错,排列顺序等,但材料那么难,对学生要求太高。例如:模块2第一单元Page 5 Using language 中的Listening要完成的内容太多,学生根本不知怎样下手。

困惑:

我们普遍认为新教材内容太杂,虽然它让老师自由重组,但我们也不敢将自己认为太难,或者不重要的东西删去,因为我们不知道高考会侧重什么,对高考我们谁也没底,我们也不知浙江省高考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结合到什么程度,而且,平时的练习还是与以前没多大变化,所以,在平时教学中,仍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不敢放得太开。

教师二

1.初高中教学缺乏衔接,导致教学困难.

学生普遍反映在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学习上,尤其在听力、语法、词汇上很难适应高中的学习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突变。这些变化使得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教学,往往赶上教学进度却不能达到核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如词汇方面,班上有一个英语中考106分的学生单词总是重默,问他原因,他说初中老师把词汇的用法在课文前讲得十分详尽,高中的词汇太多,老师说的不仔细,还有默写的方法不同,初中老师是读单词让学生听音默写的,而我是给句子缺词填空.阅读理解的速度和难度要求也有大的飞跃,学生感觉较吃力.

2.教学内容多、任务重与课时不够的矛盾突出,

高中英语教学目标要求是否过高? 最直接的问题是英语教材单元教学内容容量大,教学任务重,而课时又少,不足以完成教材所给定的任务,从而造成教学困惑甚至焦虑,别是对教材的取舍上心里没底.如新教材中的听力材料比较真实,语速,连读,吞音都接近native speaker的正常说话水平,上using language 部分的时候教材较难处理,听力的台阶很难放到学生的水平上,精读完成的较好,但泛读材料略过的很多。

3.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解.

必修1、2中有大量的任务型教学,特别是在warming-up, pre-reading,和post-reading中,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很值得商榷,往往演变成强者更强,而弱者更弱。如何提高中下面学生的英语活动积极性,如何对小组活动有效监督和评价都很困惑。

4.教辅质量差或与教材不配套,影响了教学效度.

有的教辅虽然,封面设计新颖,然而内容却是陈旧的或练习高于教学目标要求,甚至是取自高考模拟题,造成学生解题困难和时间精力的浪费。

5.学习方式问题:

教材所提倡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但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相当一部分的英语活动需要课前的准备,当堂完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口语教学推进的很慢。

教师三

1. 与初中教材衔接问题(词汇量太大),建议在新高一开学初学习《初高中英语衔接教程》(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2. 听力难:

对策:重新编写一些简单的题目或文章挖空,叫学生填写

3. 写作任务较重,难以完成

对策:采用书本的话题和形式,但是题目改得简单些

4. 录音磁带制作欠佳

对策:使用MP3

5. 阅读教材有些文章不好

对策:简单疏理,补充“TEENS”中的文章(理科实验班)

困惑:

1教材整合过程中重点难点如何把握?如:删减法、扩充法、简化、调整、替换等。

2平时做大量的语法题吗?

3、课时不够

教师四

新教材的使用有些感触,但说不好,也没认真总结。但总的说来,两点感触。

1. 语法的教学还是比较传统。如定语从句。基本还是介绍语法点, 加例句的做法。这一点我个人觉得牛津英语做得比较好。它会在对话或小故事中呈现一个语法知识。

2.每个单元后的summing up 对我们很多老师来说行同虚设,无法有效的把这部分利用起来。

(-1-28)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的使用建议 篇6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是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而加以使用的,合理使用教材才能达到习得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培养语言技能和情感态度、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方法都成为教材能否发挥最大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广大教师合理利用该教材,笔者就此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合理利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材被认为是“圣经”。这种教材观的控制下的教师对教材抱着一颗敬畏之心,教学过程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顺序进行,不敢增减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更不上创新之举。新的“用教材教”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教学的资源和工具之一,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和创新。总之,教师可以批判性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根据教学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内容较多,需要的课时量也较多,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肯定完不成教学任务。此外,有些不重要的内容若是用时过多,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学生也容易感到厌烦,势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对教材内容难易度的不同,合理地进行整合与增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使课堂内容既丰富又紧凑。

2.使用好教材中的两个Projects

Projects主要目的是学生在几个单元的学习之后,通过实践来进一步地学习。这一任务没有任何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律,但教师不能因此就忽视它。每个任务都与学生前面所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丰富多彩的任务形式极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其实这一过程是学生进行输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展现自己的才能,因此,这是学生对英语感兴趣的最好载体。在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增加词汇和语法的复现率

词汇和语法部分在教材有一定的复现率,但仅仅靠教材中的这些重复就让学生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或游戏等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对词汇和语法部分进行简单的转化、重复等,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4.对教材进行调整与重组,有效利用教材资源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不够适合的部分进行删减或补充,或对教材繁杂的内容进行删减,对不符合学生语言发展水平的部分进行修改。例如,Speak up部分,教师最后应该让学生两两合作进行对话,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补充,一些与本话题有关的日常交际用语呈现给学生,学生据此进行练习。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是知识的再现,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语言技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深入钻研学生。又如,教材中的有些板块内容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师在备课时要下功夫,查找一些与学生生活热点有关的图片进行展示,或设计丰富有趣的师生活动等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5.采用综合式教学方法进行语法教学

综合式教学是指将演绎式和归纳式结合起来的语法教学方式,学生根据教师呈现的语言形式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总结后,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语法规则。具体教学过程是,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找出问题的答案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依据其语法规则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是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也就是说,学习者尝试语言→教师或教材演绎→学习者再次尝试→教师反馈指导→学习者再“使用语言”。这样学习者在自我发现、正确指导、反复尝试、不断纠错的基础上学习语言知识,习得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语言能力。

二、改进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层面对教师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的提升上必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在口语方面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加大专业素养的学习力度。例如,积极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活动,学习英语教学专业理论,使其内化为素质;经常观摩各种英语教学比赛中的优质课,吸取别人的长处运用到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来,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都能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2.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基础,改进教学风格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上师生进行积极的互动,教师要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文化意识等课程目标的落实。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轻松的、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民主的。这就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逐渐改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的目的。

3.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宽知识视野

现代教学提倡不要独立地教书,而是要将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程的教材也渗透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注重这种变化,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平时生活中也要博学多记,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争取在教学中能触类旁通,游刃有余,增加课堂的综合魅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之中也增加了科学文化知识。

初中教材使用情况 篇7

1.牛津英语新教材重视学生听、说、读 、写的能力训练 ,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会读、会说在英语教学中尤其重要。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读说英语呢? 语音教学至关重要掌握语音、语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拼读、记忆单词, 了解语音语调的变化,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观点。为此, 在对初一新生第一月的教学中, 语音教学成了重中之重。48个音标虽分布在八个单元中, 但我并没有按单元教授音标, 而是每天教授学生3~4个音标, 把所学的音标工整地写在黑板最上面, 让学生抬头就能看到并能不断试读, 每天不但学习新音标, 还复习学过的音标, 学过的音标尽量让学生读, 采取多种阅读方式, 如:抢读、开火车读、齐读、组内举行阅读比赛等。每次教授生词时, 先让学生找学过的音标并不断试读。这样, 在随后的词汇教学中就会事半功倍。

2.牛津英语新教材容量大 , 要求相应提高 , 具体体现在词汇量上。我认为在单词教学过程中, 应把握三个尺度:首先, 集中学习单元单词, 分散学习目标, 逐课消化掌握词汇。在集中识词时, 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 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而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其次, 我在教授新教材时, 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 理解常规白体词汇, 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 用“四会”分词法区分目标, 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实现四会 (听、说、读、写) 目标, 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 (听、说、读) , 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 (读、说) 。实践证明, 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导入性和重复性”, 在以后的新章节再遇到这些词汇时, 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最后, 进行“词句文”教学, 在英语学习中创设情境。

3.牛津英语新教材系统性强 , 提倡整体法。应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 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 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 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 在教师诱导下, 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二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调整使用新教材。例如:在牛津英语新教材七下Unit 5“Amazing things”中, 在开头漫画及阅读中, 都出现了一般过去时, 在教学中, 我把Grammar“Simple past tense”作为第一课时 , 让学生初步了解一般过去时 , 然后学习开头漫画及阅读内容, 这样学习效果就大大强化了。

4. 牛津教材注重学生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 课文对话灵活化、多样化、情景化。为了更便于学生交流和应用, 加大英语口语教学力度, 我们成立了“英语角”, 每周专门利用周五下午时间, 把本班学生集中在一起, 围绕各种话题, 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碰到不懂之处, 老师给予相应指导。另外, 我在课堂教学上尽量用英语同学生交流, 注重学生日常用语的积累, 针对不同课型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尽量为学生提供语言会话的模式和情景。如:在教学牛津英语新教材七下Unit 2“Welcome to the unit”时, 为了引起学生兴趣, 带领学生玩故事接龙的游戏。学生A说他 (她) 喜欢的事物, 如:I like eating Chinese food.学生B重复学生A喜欢的东西 , 然后加上自己喜欢的, 如:Paul like seating Chinese food and I like playing tennis.学生C说出学生A和B喜欢的 , 然后加上自己的 , 如 :Paul like seating Chinese food, May likes playing tennis and I like going shopping.游戏继续到学生记不得其他学生喜欢什么为止。

5.牛津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 注重语言用语规范。英语交流中的困惑, 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多上, 还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如:在牛津英语教材7上Unit 5“Let’s celebrate”中 , 在介绍了西方的万圣节 (Halloween) 、圣诞节 (Christmas) 、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的同时 , 又介绍了中国的几个重要节日 , 如 :新年 (Chinese New Year)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 、中秋节 (Mid-Autumn Festival) 。我让学生比较中西方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收集一种节日的材料, 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 然后根据本组所收集的信息, 出一期有关此节日的海报, 最后进行评比。学生积极性很高, 参与性也很强, 海报都制作得相当好, 最后我挑了两组最好的放在学校橱窗内, 供全校师生欣赏。

如何有效使用初中数学教材 篇8

【关键词】有效;初中;数学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改革应该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应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然而当前很多教师不重视教材,甚至将教材搁置在了一边。因此有效地用好初中数学教材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了。

一、教师应该重视初中数学教材的研究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同时体现《标准》所倡导的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凭借。因此我们教学时一定要弄清教材的特点,编排的结构和知识体系,教学建议等。如现行《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苏科版)》的主要特点是:以“生活.学习”,“活动.思考”为主线;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注重“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引导教师理解《标准》的理念。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只有将“把握教材的整体体系及其结构放在首位”才能在教学中准确地展开教学。有效的使用教材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本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应该有效地使用好教材资源

1.利用教材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苏科版教材中第3.1节“数学实验室”中,创设了用同样大小的两种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纸片拼正方形的情境和过程:第2个图形比第1图形多了几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形比第99图形多了几个小正方形?第n个图形比第n-1个图形多了几个小正方形呢?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材料,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和游戏形成一个个“情境串”再带动一些“问题串”,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2.利用好教材的资源发挥其作用

教师要研究教材中给出的每一个材料使用的意义和作用,尽其所能。如在苏科版教材中3.3节中“做一做”中设计了列表记录搭“小鱼”所用火柴棒根数的活动。仔细观察这个活动在“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4个章节中均出现。都是采用搭“小鱼”的同一个材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相同材料对其不断深入地研究,感悟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获取函数的感性认识,感悟数学模型的思想。但实际教学时我们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也就谈不上发挥这个材料的作用了。

3.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针对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开发利用教材,大胆合理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可以利用这些弹性的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如在苏科版教材第九章数学活动“拼图.公式”这一活动中,教师借助于拼图的方法把一部分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师就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模型——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注重研究学生这一重要的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关心和帮助鼓励,为他们设计出适合的数学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们的学习,由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学有余力又酷爱数学学习的学生,我们要设计一些进一步学习探究的问题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有更高的发展和飞跃。

4.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有效用好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教材中讲授内容给学生充分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数学游戏,数学实验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归纳及发现规律等。新教材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法上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就要不断改变角色,创造机会努力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将教材中的数学方法和思想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教材

目前实行的“学案导学稿"有一环节是预习,对于这一环节设置是否能达到教学目的还值得商榷。数学课一般可以不要求预习,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中基础知识,为新课讲解做好热身准备,还可以教育学生阅读和钻研其中的概念性的知识点。还可以把每章节后面的阅读部分,数学活动,以及小结与思考部分仔细研读,这一部分不仅是学生易忽视的部分,就连我们教师也常常忽略不管,应该培养学生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如苏科版教材中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的小结与思考,教材要求进行一课时授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反思和交流中回顾本章的知识,梳理所学内容,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实际教学时我们可能没有重视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除了按教材要求教学活动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本章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归纳反思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指导学生阅读钻研教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复习起来困难的内容,在系统讲述后还应对照教材予以说明。如函数概念时,待定系数法等,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复述,就要结合教材给予逐字逐句解释说明,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的本质。对于易忽视的知识点也应该着重指出。另外还可布置一些结合教材中阅读材料的作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有效的掌握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提高对《标准》中的理念和新的课程观的认识,有效用好初中数学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正真发挥数学教材的作用,正真让每个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初中教材使用情况 篇9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都拘泥于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新课程提倡“材料式”的教材观,即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其根本特征是“范例性”。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话题”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发展。教材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僵化地依据教材实施教学,而应从内容、结构、方法、进度以及资源整合等角度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要体现 这个基本理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也就是说,对教材的处理,要在“调”“增”“删”三个字上下工夫。

一、教学顺序的调整

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时,教师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教材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调整单元之间的顺序

单元之间的调整就是对各单元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可以将相关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也可以将教材中某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在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的同时或发生的前后进行单元的整合,学生就更加应用自如了。对单元教学顺序的调整,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的兴奋点,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使他们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2、单元内的调整

单元内的调整是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

有时教材中的个别语言材料或过于枯燥,或呈现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根据需要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例如,人教版教材第3单元第9课中有therebe 句型的教学内容。教材编者在该课中设置了一幅图和一段16行的阅读材料。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语法项目,并且该句型的中英文差异较大,教材又是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直接要求学生阅读该文段,这对初一学生来说不仅难度大而且很乏味。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活动,比如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先教授关于家居的单词和therebe句型,待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设计一个任务:了解教师新居的情况,并根据教师的回答画出草图。教师还可以创设如下教学情景:教师告诉学生自己刚刚搬了新居,并问学生是否想了解自己新居的情况以及想知道哪些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学的单词和句型进行讨论。讨论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向教师提问,并从教师那里得到问题的答案。这个设计的优点在于:口语练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就能够跟上学习时度,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避免阅读长段文字的枯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需求是多样的,分组活动可以使学生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能体现尊重差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上述教学情景本身具有真实性,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前提是信息差的存在,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教师新居的情况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二、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重“精”轻“泛”的倾向,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这严重制药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扩展相关教学内容。人教版下册第4单元Section A 部分中涉及了有关职业的名词,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教师可以提前做调查,了解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职业,在课堂上适当扩

展词汇,之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的情况,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也可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教材早已不限于教科书,而是涵盖了包括广播电视节目、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以及报纸杂志等其他课程资源。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本本”学习中走出来,设法丰富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拓宽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发展到积极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上来,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删减教学内容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特别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删减包括材料数量和质量的缩减。有些同类型的练习数量过多,则可省去一部分,如果不仅要缩减材料数量,还对其进行教学方法的处理,那么就是质量的缩减,即调整教学要求,四、教材取舍和调整的本质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承载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代言人”。但无论教材编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结构都蕴涵着整齐划一的教育需求,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只有对教材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提高教材对具体教育情景的适用性。Mc-Donough和Shaw(1993)在谈到英语教材的取舍和调整问题时,提出了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的出发点。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教学情景特点,如学习者特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班级规模等;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教材的内容和组织,如话题内容、覆盖的技能、语言水平和练习分级等。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本质上是一个“匹配”的过程,即改变教科书的内部特征,使其更加符合特定情景的教学需要。Madsen和Bowen(1978)将这种“匹配”称为“适合”原则,即“教材、教法、学生、课程目标、目标语及其语境、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等几个相关变量之间的适合性”。也就是说,教材本身可能是连贯和紧凑的,但不一定完全适合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结构可能存在不协调的方面,但却可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另外,教师最了解具体的教学情景,了解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和需要,在如何正确和灵活地处理教材的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即使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也不是完全“复制”教材,总是或多或少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造,其目的是使教材

和教育情景相互适应,使课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同时也更能彰显教学的个性和体现课程实施的差异性。

初中教材使用情况 篇10

摘要:课程改革是时代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彻底洗涤与一场革命。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注重的是学生素养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则以教材为中介。因为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关键词: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教法、学法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新教材实验的推广,数学的学与教都发生了新的变革,即时代的发展对数学的学习和教育已经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新教材,使得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便成为每个中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为此,在近年来对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本人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同时也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拓展,教学思想从封闭转向开放和健全。作为一名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为使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做的更出色,创造更好的教学成绩。本人认为必须认清和耐心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认真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思想与用意,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条件。教科书中的每小节的教学内容都是具有一定特定背景下呈现一定的探讨性、研究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我们老师在上课前没有认真去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就有可能出现教与学脱节,即师生的探讨、研究、指导与操作不连贯。因为同一个班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因基础知识差异导致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各有千秋。所以老师在授课时,学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为此,老师只有认真对教材作透彻的分析,归纳好每个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技能,才能对学生在出现不同症状时才能势如破竹、科学地操作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也是每个教师是否上好每节课的关键之一。因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是上课前已形成了一定性的结构框架,导致教学过程形成循序渐进的思路,在学生学习和提问出乎于老师的思路之外时,老师会一时显得手足无措,导致教与学瞬间脱钩。这样,学生的学习信心就会受阻和受挫,同时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也可能产生偏移。这时,如果老师没有认真解释学生的问题而按照自己的原有思路进行滔滔不绝,那么教与学就不再在同一轨道上并肩前行了。为此,老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要备好班上学生的各种情况,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匹配方案,做到因时因地、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

三、编制与设计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重难点知识必须呈现一定的凸显性,教学方案也必须精致得当,同时具有可观性和可操作性,这样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向心力。当今的教学有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备,有时也仅限于传统的黑板。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强力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不能存在一丝笼统和模糊的冗余。否则,在上完一节课后,学生可能一知半解,鱼目混珠。这样的课相当于为学生做了一节课的无用功。所以,在教育教学的里程间,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地编制与设计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且力求让其凸显鲜明的教学设计意图,才能赢在课堂上,才能向45分钟要质量。

四、教学方案的评价与修改

在上完每一节课的教学后,我们老师还必须及时再次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积极性的评价与修改。因为积极性的评价与修改可促进我们对教材的钻研与理解更全面,也强化了我们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研究和运用,同时也提高了我们老师的理论水平。相反,教育教学只能固步自封,无进步,无创新。

总的来说,课改后的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验了人文主义关怀,体现了“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初中教材使用情况 篇11

一、就数学教学来说,教材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消化与巩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需有一个过程,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是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些法则、定义、定理及某些结论的叙述和概括,学生总不是一听课就掌握了的,但通过课后的认真阅读和仔细钻研教材,结合回忆教师的课堂讲解,一般能够加深理解。逐步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它们,也能为灵活运用打下基础。加上课外作业及不断的复习。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了,即使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似乎听了课后就能掌握,但如果不肯在钻研教材上花些工夫,掌握也会是暂时现象。

2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解答习题是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众所周知,只有在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钻研教材,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以后,演算习题才会得心应手、迎刃而解;同时,教材上所列例题,一般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指导学生课后认真钻研例题,反复推敲,也能收到广开思路之效;特别是在学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后,解题要点、书写格式等往往都需要以例题为样板。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就更为重要了。

3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独立钻研的精神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教材虽然也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但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二、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

例如有的教师叫学生合上教材听课,除了布置作业以外,从不利用教材,课堂上有些空余时间,往往只布置学生解答习题;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下课后首先解题,不愿阅读教材,直到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

三、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要怎样运用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呢

数学课一般可以不要求学生预习,但可以布置学生事先通过认真与钻研为新课服务的一些基础知识,从而为新课讲解铺平道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教材,对于例题,事先由教师写在小黑板上,教学时让学生合着书听教师讲解的做法不是在所有的年级都恰当的,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应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的能力,教师只加以检查,订正或重点说明。(当然,对某些应用题及几何题,为了不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的列式或方程及几何图形的辅助线,以及引导学生思维,教学时不让学看课本是可以的);应该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复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在系统讲述以后,还应对照教材一一予以说明。例如学生在初三学习函数时。对其定义往往不能正确的复述,其原因一是概念不清,二是数学语言生疏,对这些定义的叙述感到不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予以逐字逐句地说明,这样,会大大减少学生复习的困难,因而能较为牢固地掌握它们;对于那些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知识点,也应该对照教材着重指出,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式为一般学生都能记住。但其中a≠0却往往被忽略了,这说明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

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争取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知识巩固工作,在新课讲解以后,不要忙于布置学生演算习题,应通过一些工作,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力争当堂消化,一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先叫学生阅读教材,提问疑难,然后通过举例、复述、解释有关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低年级甚至还可让学生当堂朗读有关定义、定理及重要语句。同时应通过回答、板演等活动检查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情况,最后教师总结概括。

对于作业的布置,应该布置学生首先阅读教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记忆知识,例如复习时合上课本,试着回答当天学过的基础知识或解答学过的例题,然后打开书本检查是否正确;为了养成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内容的习惯。除了布置一些练习题以外,还应布置一些思考题,如在讲了无理数一节以后,可以布置这样的思考题:无限小数就是无理数对吗?无理数就是无限小数对吗?像这样的问题。可以在下一堂课讲新内容前叫学生回答,也可以在叫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对于那些可以用多种方法证明的定理、公式、法则。可以布置学生用与教材上不同的方法证明或推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在课外辅导中,也应该注意这一问题。例如检查学生是否及时复习了教材,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样,既督促了学生,也及时了解了教学效果;当学生解答某道习题遇到困难而来请教时,对有些问题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答,而用一些启发性的反问。层层追溯到基础知识上来,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一基础知识,问题当然就解决了,如果没有掌握,那就应该指定学生阅读教材上某些章节,这样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疑难,不仅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与钻研教材的重要性了。

此外,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前,更应组织学生系统地复习课本。这时对学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指导学生对有关联的概念、定义、定理等进行对比分析和概括,真正达到复习的目的。

为了完成上述工作,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特别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错混的,然后考虑如何相应地恰当地运用教材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2课后作业量必须适当。根据我平时的调查了解;一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深刻体会到阅读教材的重要性,但有时作业太多,学生无法深入复习教材,因此课后作业量必须适当,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复习课本,又要保证学生运算技能技巧的形成。

上一篇:新疆大学在校证明模板下一篇:婚礼新郎答谢词参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