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使用新教材

2024-10-04

灵活使用新教材(精选10篇)

灵活使用新教材 篇1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教材使用新理念的第一条是对教材的认识。新的教学理念不再把教材看做是教学的金科玉律,而把它看做是一种教学资源。此外,某教材适应一个地区,不一定每个单元都适应,教材内容对学生不合适时,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应该采用删减、替代、补充、改编等方法,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教材怎样编,教师就怎样教。实行新课改以来,大多数教师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能够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对于教师来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尤为必要。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新教材的内容“校本化”

目前同一版本教材的使用范围是许多实验区,而实际上每个市县、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复印者”,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标的框架内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例如:《走进数学世界》给出“深证股票指数2002年4月26日的走势图”后,在习题中要求学生回答:(1)当天11点的指数是多少?(2)当天10点和11点的指数那一个高?(3)用语言描述2002年4月26日深证指数的变化情况。本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尤其农村学校的学生更是“找不到感觉”,因此许多教师把本题舍掉,有的教师把它改编成本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等,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打破了学科界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把新教材的教学“连贯化”

教材用了“螺旋式上升”的理念,拓展了内容的广度,把知识点分成几片,分几个阶梯学习,而知识点分成几片,先讲一片,然后就放下了,讲下一片的时候要等到一年以后。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知识衔接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隔几个月再学相同部分时学生对知识产生了遗忘。此问题体现在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上,应该是帮助学生适时复习知识。如在习题配备上,多选择有一定综合性的题,如在讲授代数新知的同时配一些有几何背景的习题,这样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把新教材的教学“情境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数学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绝对值》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

(1)从我校走3公里到某车站可记作:+3公里,那么从该车站走3公里到我校要记作()公里。

(2)从我校雇乘摩托车到车站需2元,可记作:+2元,那么从车站雇乘摩托车所需的2元,要记作()。

教师最后点拨:第1题的正、负号是区分走的方向不同,第2题如果也用正负号区分,那么+2元就表示乘客拿2元给摩托工,-2元就表示摩托工拿2元给乘客了,现实生活中有这回事吗?没有,所以第2题的两个2元都是用“2元”表示,这“2元”的“2”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新概念“绝对值”……生活中的“绝对值”与数学中的“绝对值”挂钩。

四、把新教材的教学“特色化”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师生双边都是具有积极思维的生命体———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影响新教材教学过程的有诸多因素。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把备课等同于写千篇一律的教案,而要以学生为主体,备学生,对新教材的处理要讲究“艺术性”,凸显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做到“心中有方法,手中有特色”。因为课堂是师生活动的舞台,教师要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而课堂开放了,新课堂“活”起来,但怎样做才能“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如何巧妙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探索,要多长时间,探索什么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教师创造特色的学问。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如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富有亲和力、感召力等。

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新更深的“权力内涵”。只要教师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手中有特色”,就一定能深挖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认真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快乐地学习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摘要:新的苏科版教学教材图文并茂,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例贴近生活, 让人感到亲切;层次性强, 能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在准确把握新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已有的认知经验, 对教材进行大胆改造, 把新教材教学“校本化”“连贯化”“情境化”“特色化”, 灵活地使用新教材, 使之更适合具体、实际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数学新教材,校本化,连贯化,情境化,特色化

参考文献

[1]郑毓信.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3-15.

[2]杨象富.杨象富数学教学经验.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9-10.

灵活使用教材 拓展创新空间 篇2

探究式教学是自然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自然教学法的精髓,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非常好的条件,对培养学生"搞科学"的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问题研究的思路,增强问题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拓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空间。例如《声音的产生》一课,是按照“实验——归纳——假设——验证——应用”的思路编写的。首先是通过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指导学生进行物体发音实验:皮筋发声实验、鼓发声实验、音叉发声实验。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虽然发声的物体各不相同,使他们发声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却有一个相同点——发生时都会振动,由此可以推想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从而知道学生由个别到一般地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求同法”),再利用其他物体(空气)做发声实验,检验上述的假设是否正确。为此安排问题探究的思路,探究过程相对狭窄、封闭,全班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实验方法,经历同样的研究过程,面对同样的实验现象,然后去思考同样的问题:“实验中的发声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由此推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没有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没有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假如我们改变问题探究的思路,放手让学生自主餐式地选择各种各样的材料(除了老师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外,鼓励学生使用身边、身上的其他材料),放手让学生采用任何实验方法使物体发声,并要求学生要独立操作,独立思考,不盲目效仿书本和别人,这样学生自主决定实验的材料,自主选择实验的方法,按自己的思路独立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展开实验探究的过程,开放问题探究的空间,就能充分发挥他们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把皮筋一端咬在嘴里,用手拉住皮筋的另一端拨动皮筋使之发声,有的学生用敲击桌子的方法使之发声,有的学生用摩擦的方法使桌子发声,有的学生用指甲刮桌子使之发声,有的学生两手用力扯衣服的布使之发声……,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宽松、愉快,实验探究的手段方法形形色色,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学生敢想、敢做,聪明才智、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自然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无论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多么的精细,多么的严密,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概括结论时,总会有部分学生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表述,在语言文字上与教材写的不尽相同甚至很不一致,但意思又与教材的表述大体相符,通常这时授课老师会想方设法进行引导,特别是上公开课,参赛课的老师常会千方百计地引导,直到有学生说出与教材上写的一字不差方罢休。例如第十一册《电磁铁(一)》一课,学生进行了电磁铁实验后概括电磁铁特性时,有的学生说:“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没通电时没有磁性”,有的学生说:“电磁铁接上电时能吸铁,不接电时不能吸铁”等,这样的表述与教材“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的意思已经是很一致了,表明学生的思路是正确的,回答也是对的,教学目的应该算是达到了,不应片面地因个别字的差异而穷引不止地让学生说出与教材一字不差的结论。

牢记课改理念灵活使用教材 篇3

一、调整教材内容, 符合学生认知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生理特点及现实状况, 对课本内容的序次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其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1、话题之间的调整:

话题之间的调整指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 对各话题的次序进行调整。将话题与话题之间相关的内容 (如:打电话、问路和看病等) 在教学时进行整合, 就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如在教数字11-20时, 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十几 (除11、12外) 就是在几的词尾加上尾巴:“teen” (thirteen fifteen在three five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变形, 再加teen) 。接着, 让学生观察“twenty”, 引导学生总结出几十的表达方法。相机教学Unit 4 Topic 1 (七上) 的数字21-999。这样把相关知识串起来讲解, 学生容易接受, 并且记得相当牢固。

2、课内调整:

课内调解指重新调解和组合某一课中几个部分的序次。仁爱英语教材许多话题的Section A部分的1a部分都是一个陌生的对话, 并且蕴涵着许多的知识点, 而基础知识部分却安排在了2a部分。如果按照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教学, 对我们这些英语功底差的少数民族地区孩子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适当调解课堂教学内容, 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 在教学Unit 3 Topic 2 (七上)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时就对各部分内容作如下调整:

(1) 温习已学知识:用free talk自然引入, Nice to see you.Do you like English?Does he/she like English?最后引出“What do you do?”“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2) 教新句型、新单词。询问学生:“What do you do?”“What does your mother do?”相机引出3a部分单词的学习。

(3) 问答练习:以题目“What do you do?”“What does your mother do?”的句型练习问答, 复习新句型和3a部分表示职业的单词。

(4) 对话教学:教师引导:“Let’s come to Kangkang’s family”这样课文1、2a部分的对话就可自然出现。

二、拓展教材内容, 活跃学生思维

正处于学习黄金年龄段的中学生, 其大脑对知识吸取的潜力是巨大的, 教师应该适当地拓展课本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学习Unit 3 Topic2 (七上) 中“farmer, doctor, nurse”等职业名称时, 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补充学习“singer, dancer, player”等职业名称。这个时候学习这些单词, 学生也易记、易懂, 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也能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再如:为了让学生区分巩固名词单复数, 可以引导学生编成儿歌进行记忆。

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do you have, do you have?

I have one book.

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do you have, do you have?

I have two books.

此外, 教师还应设法拓宽教学资源的途径。如观看英语电视节目, 多媒体光盘、网络资源、英语学习辅导报刊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

三、活化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活化教材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方式之一。教师应设法活化教材内容, 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将教材内容活化成各种形式的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语言技能.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 在刨设的情境中运用语言,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材内容特点有别, 活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形象、直观, 融声色为一体。能化静为动, 化无声为有声, 能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如:在教学Unit 4 Topic 1 Section D (八上) Animals in Danger时, 可以利用相关课件进行教学, 将1 Read and Understand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入了课堂中,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教师再顺势引导, 学生很快地掌握了1 Read and Understand的内容, 教师也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真可谓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啊!

2、图示。

有些教学内容涉及到了科技方面的知识。面对这些程序性强、趣味性弱的文章, 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 老师教起来也吃力。如, 教Unit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 (七下) 时, 要是教师照本宣科, 或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就没有真实感受。要是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里看电视时, 把各都市的天气情况用表格记录下来, 如:

然后让他们在第二天的英语课上当一次电视播音员, 播报中国各都市的天气情况, 不光能活化教学内容, 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短剧表演。

有些阅读课、对话课情景生动, 富有感染力。面对这些课文, 常可采用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活化教材。如:Unit 3Topic 2 (七上)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Unit 4 (七上) Go Shopping, Go for a picnic等课文都是一些平常学生们生活中的感兴趣的一些事情, 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并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活动。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较熟悉, 表演起来信心十足。这个活动将课本内容转化为短剧表演, 给学生创设了很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学生潜移默化地把英语学习衍变为一种较为自然的交流活动, 使学生形成极高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灵活使用教材,让课堂再生精彩 篇4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让学生配合我们来完成“教案剧”,而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需要的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树立起强烈的资源意识——把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预设外的情况,也当作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从而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有真实精彩的动态生成。在亲身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我大胆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回避不成,反生精彩

一天,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教材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的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以后,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解答。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递等式,显得很突兀。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我就撇开递等式,重点使学生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然后口算出得数。这节课很顺畅地进行到尾声,全课总结时,我请学生提出感觉困惑的地方。这时,一位女孩怯怯地站起来说:“老师,课本上那两个等号是什么意思?我看不懂。”完了,哪壶不开提哪壶。我犹豫了几秒钟,本想说下节课再讨论。可是我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猛然响起:“老师,我知道。那是递等式。”我讶然,忙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我哥的书上看到的。”这时,看来回避不是办法,我连忙说:“请你来当小老师把你所知道的知识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好吗?”这位孩子很兴奋地用他不完整的语言介绍起递等式来了。此时,整个教室静悄悄的,小朋友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尽管他说得不是那么完整、准确,但是他已把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学生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求,我正好顺势利导,教学也水到渠成。

二、偶发事件,精彩顿生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课堂中的偶发事件随处可见。在一次学生学了“求相差数的解决问题”以后,我创设情景,出示课件“公园一角”的画面,先让小朋友独立看图说说图画的意思,再提出数学问题,并把自己的问题与组内同学交流,最后反馈汇报。其中一组同学代表汇报:“白鸽有24只,黑鸽18只,白鸽比黑鸽多几只?”同学以掌声鼓励。接下来小朋友纷纷补充不同的说法:“黑鸽比白鸽少几只?”“白鸽和黑鸽相差几只?”正当我们围绕着求相差的不同表述时,平时很调皮的钱英豪同学把手举得老高,我很兴奋地请他回答。“我们杀掉几只白鸽就和黑鸽同样多?”他带着几份得意,大声地说。刹时同学都大笑起来,教室气氛有些混乱。我知道他想标新立异,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我先调整了自己的情绪,轻轻地说:“钱英豪小朋友很会动脑筋,想出了特别的问题,你们觉得他提的问题怎么样?同桌同学可以交流自己的看法。”汇报的时候,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动。“我觉得钱英豪提的问题是对的,但是把白鸽子杀了太残忍了。”“我觉得应该这样改,几只白鸽子去送信了就和黑鸽子同样多?”“几只黑鸽子送信回来就和白鸽子同样多?”“把白鸽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黑鸽子同样多,另一部分是几只呢?”“鸽妈妈把几只白鸽子带去找食物,剩下的两种鸽子就同样多呢?”……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表述方式,大有一种不讲完不罢休的架势。学生不仅掌握了“求相差”问题的特征,还能一分为二地评价同学的发言。

三、实践活动,精彩生成

灵活使用教材 优化课堂教学 篇5

一、适当调整或补充教材内容, 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目前使用的很多版本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课程资源环境。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 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如在教学“8、9的加减法”这一课时, 许多学生不好掌握, 这时我就把8、9的加减法分开学, 但分开之后8的加减法, 授课的内容对于一课时来说, 又显得不足, 因此, 我们补充一些学习活动, 如“猜拳凑8”“看图编题解答”“小组合作活动, 根据活动写出8的加减算式”等 (9的加减法可以依照上述方法进行) ,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创设情境, 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在教学中, 我们努力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动物乐园》一课, 我们不仅仅引导学生们对主题图进行了观察、对比, 而且让学生们课前对这幅主题图进行了观察, 在课堂上学生们带着自己制作的动物头饰, 开展了4组不同的主题活动, 在每一个活动中, 老师都精心地设计, 针对每一组活动都提出了核心的问题, 学生们饶感兴趣地讨论着、交流着, 他们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获得愉快的学习情感体验, 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选择恰当的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注重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数学学习, 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 教师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学生认识加法后, 我们就让学生用他们身边熟悉的物品提出可以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学习“位置与顺序”之后, 组织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 看一看, 用“前后”“上下”“左右”说一说景物的相对位置。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教师要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 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身边处处有数学,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灵活使用新教材 篇6

然而,对这题的利用还远未结束。我再次拿起长方形框,不断地慢慢来回拉动,让平行四边形不断变化。我问: 是因为什么的变化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断变化?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高变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跟着变了。我接着问:如果底变长或变短了,面积会变吗?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什么决定的?在回答的基础上,我再问: 知道了底和高,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有什么好方法呢?这个问题不在于发现公式,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方法。

因为长方形框可以拉成平行四边形,又可以拉回成长方形,加上生3剪拼的“转化”方法,绝大部分学生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即上图所示),我追问: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样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更学到了比公式更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通过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在“转化”的方法下得出的结论,部分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或许存有疑惑,这时我才让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每个学生都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底和高,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再把学具中的“方格器”放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上面,数出它的面积,看看会不会和算出的面积相等。这样,从抽象的公式回到具体的验证,更好地照顾了全体学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的最后,我又一次拿起长方形框,结合拉转到一定角度后的平行四边形,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固定吗? 除了高在不断变化外,还有什么在不断变化?让学生注意到相邻两边的夹角也在不断变化,让学生从不断变化的角度中发现其面积与相邻两边的长短及它们所夹的角度有关,从而产生“要是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和所夹的角度,又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的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灵活使用新教材 篇7

一、用好“例子”, 教学需要给予孩子快乐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教师经常充当教材的诠释者。教好教材, 让每个学生准确掌握教材蕴含的知识点似乎成了教师教学的全部。在这种观念主导下, 学生学习的快乐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我们还一味说“我是如何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 那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面对人物性格鲜明, 故事情节生动的教材, 一般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比较拘谨, 放不开手脚,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感受人物性格, 疲于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 打开学生的话匣, 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昂扬态势。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用精“例子”, 教学中需要适度重组

面对篇幅较长, 结构复杂的文学作品或其它精典文章, 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化简为易”“长文短教”。而事实上, 这又是说说容易, 做做难。拿到这样的教材, 老师们都知道, 教学时教材内容不能面面俱到, 这样胡子眉毛一把抓, 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 教师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以点带面, 进而辐射全文, 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文本, 了解课文内容, 习得语言规范, 提升语文素养。

曾有人请教已故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数学怎么教”的问题, 孙老师说:“八方联系, 浑然一体;漫江碧透, 鱼翔浅底。”这是一种非常高的教学境界!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该如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绝对不会把一堂语文课囿于一篇课文的单纯教学, 他会在教学中广纳百川, 充分发散, 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能学习、吸收到更多的知识营养。唯有这样, 他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才不会因语文知识贫乏、语文能力匮乏而提笔忘言或词不达意。优秀教师的成功就在于他敢于超越教材这个“例子”。

三、用活“例子”, 教学需要精巧预设

在目前的课改实验中, “预设”与“生成”这两个词汇使用的频率相当高。充分预设是课堂生命的本源, 也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生成则是预设的新生命, 是课堂生命的体现。离开了预设, 生成就如无线的风筝;而没有了生成, 课堂便是一潭平静的湖水。特别是在强调语文课要上得“大气、开放、和谐、精致”些时, 我们不得不潜心研究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问题。其实这两者的关系是互为表里, 有着因果联系。课堂教学只有预设得精巧, 学生才能生成得精彩。

四、用足“例子”, 教学需要巧妙延伸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 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思考而形成的。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在六年的小学阶段, 就学习那可怜的十二本语文教材, 把他们禁锢在教材这个例子之中, 他们的语文能力要达到多强是不可能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中课本知识的传授, 而要设法向课外延伸拓展。

灵活使用新教材 篇8

当然教材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 教师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需要, 选取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并为学生熟悉、能理解、可挖掘的学习材料,充实教学内容。对教材科学合理地进行整合、重组和再造,力求使加工后的教材紧扣目标,突出重点,突出难点,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体现,从而使之服务于课程目标、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为此我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再创造做了以下探索。

一、用生活实际,深化个体感受———实现有效教学

地理有效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将地理还源于生活,以生活的见闻、规律走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

1.教材来源于生活 。

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不仅可以给教学鲜活的材料, 而且可以引入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和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他们对学习地理知识始终保持积极态度。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奇妙无穷的,当把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与丰富的生活展示给学生时, 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奋与激动。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地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这对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如在教学《地球》一章时,虽然生活在地球上,但学生对学习地球,犹如身在庐山中,比较难理解。假如把一个西瓜作为原始模型,无限夸张到宇宙空间, 以它的纹理假象为经线,以它的瓜蒂为极点,以横切面为赤道面……如果引申开来,学生的学习便不再枯燥。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身边的事例着眼讲授新知, 从实际生活求得实感, 易于接受,且让学生觉得地理能增长知识,亲切实用,从而引起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各环境要素时刻作用人们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典型例证,这些实际生活背景,与学生生活十分贴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用身边的事例挖掘其中的地理规律,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 积极开动脑筋,加强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适宜重组地理教材内容———实现有效教学

1.新课改下灵活演绎教材成为必然 ———博取众家之长 。

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和鲁教版四种版本教材。在这种局面下,教材并不完全是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和内容划分而编写的, 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 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各有特色。教师要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 可以将各版本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以博取众家之长。

2.适宜的教材重组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近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我省强力规范办学行为,对地理学科的周课时数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和以往相比较,地理学科的课时量每周比原来减少二分之一。课时减少了,还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教学任务, 很显然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大力构建地理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上课,就是向学生传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种种知识和信息,并设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和信息。但是无论教材编制得如何好,要使之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还需要教师做一番加工、转化,把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构建,尽量充分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以通俗易懂的讲解、陈述、演示、论证等方式显现出来,进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实现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融会贯通。

那么,教师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构建才最有效呢? 布鲁纳曾提出:欲使教材内容被学生顺利掌握,教师应把包含在教材(课本)中的知识转变成适合学生心理结构或认知顺序的知识形式; 所教材料必须与符合学生现有水平的形式提出和讲出。这说明教师向学生呈现教材内容,如同教材编制者编写教材一样, 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构建,使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尽可能做到“结构化”,即将教材内容转化成有意义成序列的整体,而不是分割开来的局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两部分内容, 组合起来讲述效果不错:通过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加深学生的印象,类似的还有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等。

三、适度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有效教学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非常明显感受这一基本特征。如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区位(包括城市、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等)选择 ,就需要考 虑各个影 响因素 :气候 (光照、水分 )、地形 (场地)、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场、交通通达性、政府政策、技术、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乃至历史、个人偏好等社会经济因素。在不同的时空中,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不相同,而且每一个具体的因素又在发展和变化,它们的发展和变化对区位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是一个层次复杂多变、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 而教材限于篇幅,它不可能将各区位因素的影响都进行详细的讲述, 绝大部分是一带而 过。因而在传统地理教学中,只能和学生详细的学习影响某个区位选择的某几个主要因素,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区位选择的片面认识和肤浅认识。因此在讲授地理事物的区位时,笔者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进行整合。对每一个影响地理事物的区位选择都选取典型的例子,运用文字、图片等呈现手法,并通过超级链接,将其他相关材料和网站收集起来,以供学生更广泛地浏览; 使学生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影响区位的主导因素有哪些,其他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并辩证地认识各因素的动态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教师有效的组 织、积极的引导,通过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高效理解和记忆这一内容,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浅谈如何灵活使用高中英语教材 篇9

【关键词】 灵活使用;英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40-02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没有将每个单元细分几课时,也没有专设复习单元,而是包含了Warming up,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Language Study 及Integrating Skills等几个大块,目的之一就是方便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更灵活使用教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教学阶段并安排适当的复习,也可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删减或增加教学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为了授课内容的衔接与连贯,适当调整授课内容的顺序

1.1 单元内顺序的调整

如在高一上册的第二单元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中,Warming up部分通过一位英国人与一位美国人的对话, 引出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在bathroom 这个词含义上的差异。老师会介绍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在拼写,读音以及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紧接着的听力材料却是让学生练习如何用间接引语转述别人的请求与命令,二者之间连接并不紧密,给两者内容的衔接与过渡带来了难度。这个单元的Integrating Skills 中的Reading部分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恰恰是针对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之间的差异与不同,如果教师把Integrating Skills 部分提到了Listening 之前,紧接在Warming up 之后,就保证了授课内容的紧凑性。

1.2 对整本教材宏观上的把握

高一上册共有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中心话题,但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可以说是各为一体。这为教师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便利。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单元的前后顺序进行教学。

2 根据学生实际,扩展或重设教学任务设计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仍是极有价值的基本教学原则。不同的地域,同地域的不同学校和甚至同学校的不同班级,学生在英语基础与能力上都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如果采取“一刀切”的统一标准,则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根据每个班级学生整体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材上某些教学任务的设置。

①某些教学活动的难度对于一般基础的学生来说过高,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如在高一下册的第22单元A World of Fun中的听力部分, 听力材料由两部分构成,材料较长,但题目设置单一,每个部分都对应三道选择题,而且在听完之后要求学生重述听力内容,难度较大。我们可以补充一个表格或者给出提示性的词汇,以减低难度。

②对于难度较低的教学活动,可对原有的活动或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或延伸。

在高一上册的第六单元Good Manners 中的Listening 部分,是要求对原文中部分道歉和原谅的句子进行听写填空,句子短,结构简单,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比较容易。针对紧接的Speaking 部分是要求学生练习在日常交际中学会道歉和原谅这一教学实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听力材料里出现的所有用来道歉和原谅的交际用于记录下来,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下面的Speaking部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与扩充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补充,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3.1 替换某些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有些教学任务设计的不适合自己的学生或者语言材料陈旧,不新颖,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

高一新教材上册的第八单元话题是Sports,这是一个学生都非常喜欢和感兴趣的话题。Warming up部分是用quiz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了解程度。其中就有这样几道题目:How many times have the Olympic Games been stopped because of war? In which year was the first Olympic Torch Relay? When did baseball become an Olympic sport? 这三个问题学生中间一般很少有人知道,用这三个问题作为整个单元的热身和铺垫,不仅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欲望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因为答不出问题体会不到成就感而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针对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以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教师可以用这样一些题目来进行替换:What is the Olympic Games slogan in the Beijing Summer Olympic Games in 2008?What's the Official Mascots of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How many gold medals did China get in the 2004 Athens Olympic Games? 这样一些问题涉及贴近现实的信息,学生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用这样的材料作为整个单元的热身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是对更换教材内容一次大胆而又成功地尝试。

3.2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

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宗旨,内容充实,完整。但在有些方面,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或学生的实际适当补充一些教学内容。

高一上册Unit 6 的Reading 部分是介绍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这一语言素材将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文章内容涉及西方餐桌与餐具的摆放,上菜的顺序以及祝酒的习俗等,并在其中穿插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但仅仅一篇四五百字的文章是不能把西方餐桌礼仪介绍的很全面的,所以教师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以课外阅读理解的方式补充几个段落。这一教学内容的补充与任务的设置,既扩充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巩固他们对原文内容与结构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并且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品。这就让这一单元课上得生动而有趣,也增加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同一册的Unit 9,其话题是Technology。其中的Speaking部分,情境设置是学生Jane 想买手机,向她的父母和朋友征求意见。四人一组编对话,要求用到表示同意和反对的一些有用的表达方式。中学生买手机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争议的事情,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们有话可说,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是否应该买手机涉及到如何使用手机的问题,如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合是否该用或如何使用手机等。在学生操练了对话之后,教师可将几年来高考中出现的此类选择性的作文题目例如学生应不应该兼职打工;博物馆应不应该收门票等话题一起讨论,得出一套写此类作文的模式。

四.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为英语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语学科要走向综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英语学科向外辐射的张力,为英语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高一上册第十二单元The Sounds of the World, 其主题就是世界各地的音乐。这是能将英语语言教学与音乐教学融合在一起的典范。Warming up 部分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风格与类型的音乐,如:Blues,Jazz,Country music, Rock and roll, Hip-hop,etc. 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些音乐片段并猜测音乐类型,这样既让学生对本单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对不同的音乐类型有了一个感官上的了解,达到了教学目的。

高一下册第十六单元 Scientists at Work的话题是科学与实验,学习这个单元可与物理中的电学相结合,让学生对这个熟悉的话题觉得有话可说,学有所用,产生知识上的碰撞与共鸣。

在讲到语法中从句和句子功能部分的时候,英语教师可以和语文老师商量,请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复习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听起来可以更轻松,更能理解。

使用新教材,感悟新理念 篇10

《新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人从事数学工作已有多年,用新教材教学才有一年多的时间,感触颇深。下面,我对自己使用新教材教学情况谈几点感悟:

1 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由传统的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材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必须相应调整传统角色。传统的教育方式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是简单的教书匠。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在学生认识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而应充当知道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也必须成为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探究教育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料,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在教学中由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在教育活动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积极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2 关注学生情感,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在教学中体现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的发展是新课程目标中的重中之重。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一个学生没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没有热情,无论多么好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都无济于事。所以,我在每一堂课的开始,都给学生一个乐观、开朗、情绪饱满的印象,并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热情洋溢、生动活泼的氛围。师生良好情绪的互相感染,使学生沉睡的潜能被唤醒,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新的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学生积极讨论,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都得到充分体现。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干劲,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数学非常轻松。

3 变革传统评价模式,科学地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思考与认真程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情况的观察,针对学生个性特征中的差异,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 在新课程实施中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既遵循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对教材编写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在整个教材重点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

上一篇:分析仪器下一篇:无线传输网络